人在紅塵
 
碌碌終生
 
也許是塵障日重
 
也許是執著不放自惹塵
 
如果
 
我們能了悟大自然的示現
 
我們就可脫俗而自在了。
 
山石上白鶴駐足
 
或昂首顧盼
 
或翩翩欲飛
 
無視人間的喧鬧
 
依然自我沉思或嘻戲
 
逍遙自在的形影
 
實令我們稱羨;
 
野鶴無糧天地寬
 
處處無家處處家
 
凡俗的我們
 
常為人事所羈絆
 
常為紅塵夢影而掛心頭。
 
流轉的歲月
 
誰能抓住時間的腳步
 
曾經共過明月如霜
 
好風如水
 
而後各隨因緣生滅
 
或許只在記憶中
 
留存著那份難捨的情感;
 
相守百年都是夢
 
偶同一餐莫非緣
 
人生的離散
 
命運的轉折
 
總蘊含著太多的奧秘
 
平凡如我者
 
雖也知道世間無常
 
卻難捨那無常的夢魘。
 
昨日一夜的風雨
 
今朝百花凋落
 
從絢爛歸於平淡
 
不捨乎?
 
但,雨後的大地
 
洗盡煙塵蒙影
 
遠處青山峰巒疊嶂
 
充滿靈秀的蔥蔚煙潤
 
是這般的寧靜、脫俗;
 
失與得是那麼的平淡、自然
 

 
你我是否能覺悟自然的示現
 
或是仍為紅塵夢影掛心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迷悟自尋求,
 
顛倒夢想惹憂愁,
 
邪念動心深谷墜,
 
求道學道在心頭。
 
 
修行,不只是在看萬卷書,必須能消化、融會貫通,不用語言文字,不須高深的知識學問,也不用複雜的思想邏輯,只要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念。
 
道就是這麼的平常、自然,存乎於舉手投足之間,日常生活中都是道場,都是修行的處所,只要用心領悟,身體力行就可得「道」。
 
智慧心、慈悲行起自於無我的念頭,待人處世中能把自己放下,拋開以「我」為中心的作為,這才是有內涵的修行者。
 
「金剛經」中的「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夢想、顛倒、恐怖、困惑之心不可得,才能升起無我的智慧心,以及平等的慈悲心。
 
當前,諸眾用心於行修之事,就要用心體悟「無我」二字。
 
修行在於堅持,能一本初發心的熱度,縱然受逆境的衝激也不退志,堅持走下去才能得到甜果,唯有不斷的通過逆境的考驗、焠煉、洗滌才能去蕪存菁,而成就道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能會想,不明白“自我是幻覺”有什麼害處?明白“自我是幻覺”又會有什麼好處呢?如果“自我”不存在,任何人都不存在,那麼去做任何事又有什麼意義呢?換句話說,沒有開始的人,那又是誰開始修行呢?
 
覺察“自我”和“不知自我乃幻相”的壞處,非常重要。因為這種覺察幾乎就是讓你從輪迴的痛苦中解脫的起點。佛陀開了三乘共計八萬四千方便法門,這一切教法都是以直接或間接的方法,粉碎、轉化、揭露、訓練或攻擊“自我的幻覺”。“自我的幻覺”是佛法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也是所有業力的起源。
 
因為很多地方都談到了“業”,因此在這裏只討論幾個常被誤解的重點。業力並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會得到相當的處罰或獎賞;業也不僅是“這是我的業”的結果而已,它既是因,也是緣和果。字面上來說,業是指行動~任何行動。“相信業”的意思,就是對你的行動和生活負起完全的責任。
 
可能大部分對於業的困惑都來自誤解了這段話:業不會自己消失,因緣成熟時,即刻會現行。就好比是蟄伏多年的種子,一旦土壤、水、陽光等正確的因緣聚在一起,它就會發芽。
 
業經過再長的時問,也不會失去它成熟的力量,這一點與種子不同。然而,就如同我們可以壓碎種子或限制因緣讓它無法生長一樣,我們也可以製造障礙以阻撓業的成熟,並利用方法對抗業的影響,這樣便能改變或摧毀業的作用。
 
業是“自我”的能量與行動。任何期望得到某種結果所啟動的行為,也就是任何因貪、嗔、癡所造成的行為,都會產生業。
 
剛開始,“自我”執著自己的存在,投射出自己和他人,然後有了互動而創造了業。由自己和他人互動中流出的業力,穩定了原先二元對立的幻覺,更加入了“自我”在其中表演的各種貪、嗔、癡的電影,電影中交織了複雜的情節、插曲、發展等,足以使“自我”陷在裏面。在這個時候,業開始創造出“自我”,“自我”也創造出業力~這種周而復始、反覆滋養它本身,而讓自己一直受苦的現象就叫做“輪迴”。
 
以最簡單的字眼來說,業就是因、緣、果報的過程,正如你吃了東西就會想上廁所一樣,除非有障礙或對治,否則永遠有結果。
 
業力是一種很理性、很科學的過程,它和宗教或神秘主義沒有關係。如果把花種丟入空中,就永遠得不到花,適當的因緣是必要的。如果具足因緣,又沒有鳥吃掉種子或乾旱等干擾,那朵花就無可選擇地茁壯起來,即使你不想要它,它也會長下去。如果出現了一些干擾,例如水分不夠或被馬匹踐踏到,那麼花雖然還會長,卻受到阻礙或是變形;如果出現非常強烈的障礙,例如被火燒到,那麼花便永遠長不起來了。
 
根據佛法,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主客的一切現象都有它們的因緣,要摧毀某件事物,只有摧毀它特別的因緣才行。果報是特定的現象,能生成或毀滅某種事物的因緣,對於其他事物並不具有同樣的效用。例如,水可以滅火,但卻能讓鴨子快樂。
 
因為事物無法自行生起或消失,如果桌上有一滴水,只要讓水繼續存在的因緣具足~沒有陽光、風、熱及更多的水或時空的干擾,水滴就會一直維持下去。就像這樣,業也是一種無法自己消耗掉的能量。這並不表示業是永遠的、不可變動的,業是能量的延續~從行動所開始的一連串過程,經過時間,遇到某些因緣會發生反應而改變,直到成熟。行動與過程很自然地和無常有關,這表示事物會改變,不會永遠保持同一個狀態。
 
了解無常和變易性的特質,使我們能有意識地創造善業,減弱或摧毀惡業,不會成為我們所盲目製造的事件的受害者。
 
佛陀並不是武斷地把行為分成善行和惡行,而後報償善業、處罰惡業的神祗,他所教導的是善、惡來自於你自己對於動機的判斷。例如,通常我們認為揍人是很苦的業,因為我們知道如果被人揍的話會很痛苦。當你打人的時候,你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且期望這個動作傷害到對方,然後從對方的痛苦中感到滿足。由於你的動機是製造痛苦,所以你的行動就是痛苦的行為或惡行。如果另一個星球的居民認為打人是一種迎接的方式,在那裏,打人就不會造成惡業,因為動機不同了。
 
如果你所創造的特定業因、業緣,不論它是善、是惡,只要沒有另一個相反性質的業力去抵消它,它就必然會出現相符的果報。舉例而言,憤怒的痛苦帶來地獄的經歷,嫉妒的痛苦產生阿修羅的經歷,行善積德則帶來凈土的經歷。
 
所謂六道中的某道並不一定指身軀死後投生的某個地方,而是此時、此地某個業力狀況中止、另一種業力狀況生起的心境。
 
你非常生氣的時候,就嚐到一點地獄的滋味了;如果那種憤怒堅固持續下來,並且生長茁壯,你就會發現,雖然在實質上你並沒有移動到任何地方,但是自己的存在卻已經成為地獄了。生氣的時候,無論走到哪裏或做什麼事,都不會遇到真正和藹友善的人;你會覺得每個人都讓你生氣,或者都向你挑釁,整個環境都充滿威脅,讓人激憤,沒有一件事對勁。
 
業果依動機而定,如果你的動機是嫉妒,結果就是投生到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就是由於嫉妒別人的土地、財產和所有物等,而持續爭鬥的狀況。
 
如果你的動機是貪婪,就會投生到餓鬼道。餓鬼是饑餓的眾生,咽喉非常細小,無法吞下足夠的食物以滿足他們巨大的胃口。餓鬼具有匱乏的心態,不論得到多少,永遠都不滿足,希望得到更多。
 
凈土也像這樣,如果你以善念或菩提心做事,那麼日常的經歷都能成為凈土。你可以坐在你目前的位置上讀這文章經歷到凈土。
 
一天之中,一個小時之中,甚至於一分鐘內,我們都能體會六道~因為不同的道只是不同的心態而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今的社稷,彷彿處於黑暗的長夜,政經不安,社會包容心不足,眾人汲汲於名利的追求,人心貪婪不止,導致事端叢生,處於這樣的環境下,每個人如果無法保持內心的沉穩與平靜,難免就會隨波逐流,心靈空虛,行為中充滿著怨天尤人的不滿狀態,因此,尋求身心的安定,其實是相當迫切且重要的事。
 
每年的秋冬季節時分,正是芒花盛開的季節,一片白皚皚的芒花隨風搖曳,霧白的花穗再加上柔軟的根莖,宛如一陣陣波浪,在山中曠野間翻起、湧退,真是美不勝收。但是,芒花未開時,我們總是把它看成粗野的雜草,不小心還會被其粗厲的葉子割傷。
 
同樣的芒花在我們的感覺中卻是二樣情,芒花還是芒花,不曾改變,但人對它的感受時有讚美時有厭惡,這不正是芒花在為人類示現說法嗎?
 
平日對待人所產生的種種看法,不正如我們對芒花的感受:順己意所喜歡的,我們就覺得這個人很好,不順己意者,就覺得不好,這種對外在人事物判斷好壞的看法,常讓我們忽略一個人縱有缺點,但也有其優點,任何事物都有其一體兩面的存在,與其以偏蓋全看待外在的人事物,其實是在放縱自己的習性。
 
六祖惠能曾如是說:「不思善、不思惡」,事物沒有絕對的善惡、對錯、好壞,一切的分別與判斷,都是由自己內心產生出來的。如果我們都能放下以「我」的主觀喜惡看待事物,那身心的安定自然可得,生活就不會有怨天尤人了。
 
連日的風雨,並沒有使芒花受到摧殘,芒花依然在風中挺著花穗,柔軟的搖擺。如果風雨是境,芒花的柔軟就正告訴我們,必須保持一顆柔軟的心與身段,如果一味剛強地和境拼命、對立,可能就會斷穗折枝,受傷的反而是自己。
 
世間苦空無常,今日的好,又有誰能預知明日是否依然不變?人事遷異,不能都以「我」主觀的善惡來判斷,有此體認,人生才能平安,心中才能獲得自在歡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無一物,
 
何須為己私,
 
生命本同體,
 
發願來救渡。
 
 
修行,在於內心的領悟、覺醒,而非只了解字面的表象意義,「觀世音」是何謂也?是佛號?是覺者?或‧‧‧‧‧‧修行者應用心探索。
 
世人常聞,也常唸「觀世音」、「觀自在」,但這不是放在嘴上唸唸而已,而是提醒諸修者二個重要修行的方法,要如何修行「觀世音」與「觀自在」。
 
修者要在修行由聞音聲而及於「反聞聞自性」,領悟如何「入流亡所」而至「聞所聞盡」,乃至實証「覺所覺空」而得「寂照雙亡」是為「觀自在」。
 
另又於修行中如何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用此覺性來普渡一切眾生,此謂之「觀世音」。
 
談及上述的修行次第,皆須從無私無我的慈悲心修起,道理雖深奧,只要能夠學習無私,不論是身處火宅,還是在社會團體內,都能促進和諧而臻皆大歡喜的圓滿境地,這才是無私之表現。
 
修行「觀世音」、「觀自在」就是學習觀世音菩薩傾聽一切眾生的心聲,並給予恰如其分的救助渡昇,這就是「無私」,是一種不僅給自己快樂,也帶給他人快樂,不僅懂得用心傾聽別人,更能體會別人的心聲的修行層次,真正的菩薩行。
 
世人常言道:身不由己,有不得已的苦衷,身處這樣的念頭上是永難得自在的,這都是存有一個「我」的束縛而不得解脫,因此,要能自在,就要勤修無私,由「反聞聞自性」而至「寂照雙亡」。
 
佛法感應,是以誠而致,不是以人力可以強求,應好好覺悟之。
 
今生的慧燈顯亮,才有機緣入門修行,一切眾生,無論皈依於任一門派,唯心是用,有此因緣聞此修身煉性的妙法,真是殊勝且難得,要能珍惜且把握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絕大部分人感覺自己很不順,尤其是工作比較緊張的人。在向自己詢問問題的各種各樣的人中,大家普遍的念頭是感覺自己很不順。總是感覺自己工作不順利;生活不順利;學習不順利‧‧‧看別人做什麼都那麼容易,到了自己,一切就都那麼困難。
 
自己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所謂不順,除了因果的問題之外,還存在一個觀念的問題。這個觀念問題就是把自己的不順放大了,這實際上是一種“我執”。因為過度執著於有個我,使得本來很聰明、很能幹的他墮落到了一個煩惱的深淵。
 
因為我們的心向外追求習慣了,從而我們總是把眼光放在外邊,把自己的眼光放在別人的身上,看別人如何如何。他們往往只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刻,看不到別人背後努力的時刻,看不到別人在困難面前的徘徊,看不到別人在困難面前拼命的窘態。
 
這就是“我執”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我們往往很難看到自己的進步,往往總是把自己的不順放大,甚至因此把自己的觀念動搖了,把自己的內在放棄了,把自己的努力停止了,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可是這樣的事情還不少,尤其是在初學佛者身上。
 
他們的特點是遇到這樣的事情之後,就想迴避,甚至想出家。這可能就是社會上誤解佛教為“遁世”的原因吧,把佛教的積極精神忽略了。其實佛教不是避世的場所,如果是抱著避世的心態進入佛門,將會更加辛苦。當然現實生活中,因為遁世而進入佛門的為數不少。
 
所以,我們不能抱著迴避問題的方式去面對現實。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眼前的一切,即使是犯了法律或者是戒律,也要勇於改造和懺悔,因為眼前的一切,是我們自己以前一手造成的。過去的事情沒有後悔的機會,所以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精力,把握眼前,做好眼前的事情就是對將來的負責。
 
如果能夠把握這樣的觀念,我們就會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幸運了,自己的一切真的是十分順利。因為我們不會把眼光總是放在向外追求上面,不會把眼光總是盯著別人,而是把眼光向內觀察,把眼光收回到自己的身上,從自己的身上找問題、找差距,從自己的身上來解決問題。
 
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我們在生活中才不會總是看別人的成功而羨慕。知道自己經過努力,同樣能夠成功。並不會在成功後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掉入沮喪的深淵,從而處於極端的自信或者是極端的自卑之中,真正地還原平常心的狀態。
 
當然這需要有一定的修行,需要具有一定的定力,要不然是做不到的。所以,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這就是修行自己的行為,就是一種修行。這就是生活禪中所說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所以,人生不能生活在埋怨之中,這個世界對每一個人是平等的。你現在努力的話,將來就會順利;你現在懶惰,將來必然還會不順。即使是過去有很多的過失,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與補救。這樣才是正確的人生觀,否則想逃避或者是逃避是不可能的。
 
不要想著天上掉餡餅,即使你以前做過一點好事,今生天上掉了一塊餡餅給你了,但是,如果你不知道繼續努力下去的話,這塊餡餅也會很快用完。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我們的生活才能順利;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我們的工作才能順利;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我們的學習才能順利;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我們的修行才能順利。
 
 
 
作者:明一法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間何因起狼煙,
 
世人為何墜苦淵,
 
主觀意識惹苦來,
 
放下即登極樂天。
 
 
話說:「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諸眾修者每天要吃飯、睡覺,裡面有什麼深奧的理論呢?事實上,生活是很簡單的,不論是深、是淺,都離不開一個「道」字,就是要時刻心存感恩,有感恩才能使身段柔軟。
 
修者不妨沉靜一下思緒,反觀自己一天的生活,是用什麼心來觀察、面對這個萬花筒世間,其實世人都是用自己習慣的智識、經驗以及種種自我的立場,在對所有事物做定義、做判斷。
 
就因為把「我」的主觀意識放入了外在事物上,所以所見都不是真實的事和真實的狀況,就好像戴了一副有色眼鏡。以自己的經驗、知識、習慣所形成的「眼鏡」看世間的人事物,這怎能看到真實的一面呢?
 
水光山色,黃花翠竹,一切的植礦物,無非都是菩薩現身說法,但,世人習慣性的用自己的認知,在看這些演化,所以錯過了與之對話論道的機緣。
 
今欲談「修行」,要提醒諸眾修者的是,修行不要鑽牛角尖,也不要渴求神通,一切道盡在日常生活中,拋開了以「我」為中心的意識,自然就能與一切法對話,時刻懷抱著感恩心,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
 
智慧又是什麼?這是無法揣摩,也無法言傳,但卻是每個人自己本來都具有的,只要將「我」字擱在一邊,智慧就可出現了。
 
言者易,行知難,世人言修行,但僅止於言而不見真行,從舉手投足,行住坐臥中即可見其修行的層次,學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凡夫眾生皆因有業力的作用,而有生死順逆煩惱苦,而這些苦源來自於一個「我」字所造的苦業。
 
拋開「我」字,則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見真修,今既立願入門修行,就須好好體悟修行真意涵,能夠抱持著「無我」的一念心,就能輕鬆的過生活,便能自在的得解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為何
 
是要在日常生活裡
 
從煩惱中得到解脫;
 
是要在痛苦的生死流轉中
 
得到解脫。
 
如何從煩惱中獲得解脫
 
解脫二字
 
讓多少人迷失、疑惑
 

 
是誰把你綁住了
 
讓你不得解脫;
 
不要疑惑
 
好好靜思、向內心觀照
 
觀照那個綁住你的人
 
覺查到
 
原來是被自己的執著綁住了
 
是自己在製造煩惱
 
讓自己在生死流轉中不得解脫。
 
修行
 
不在外在形式
 
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有個安定、明朗、踏實的心;
 
如果
 
心不安定、不明朗、不踏實
 
心自然就會產生亂
 
心亂,情緒就跟著亂
 
情緒一亂,心一定浮動不安
 
無明、煩惱也就跟著來
 
日常生活中的一切
 
都在無常的變遷中
 
怎能緊抓不放呢?
 
不要執著、不要起無明
 
不要我執、不要起分別
 
沒了這些執著、無明、分別
 
束縛自然就不見了
 
不就解脫了嗎?
 
修行
 
不在於練不練腿
 
是在於
 
聞道之後
 
能否覺悟而去除那層束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想像,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經、拜佛、閉關、打禪七等行門的修持,這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佛法講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調整我們身、口、意三種行為。也就是說把我們身體的、語言的、心理的三種行為,修改一下、修正一下,這就是修行。
 
修行最要緊的就是,隨時隨地保持念頭的清淨,不要存有壞念頭,也不要做壞事、說壞話。它有兩個路徑,一個是修慧,一個是修福。自己煩惱的減少或消解,叫做修慧。誦經、拜佛、懺悔、打坐、拜懺等方法,都可以用來反省自己、改善自己內在的觀念和習氣,以及內在的煩惱,幫助我們增長智能。
 
修慧的同時還要修福,就是多幫助其它眾生,其它的眾生是誰呢?就是跟我們在一起生活、工作,跟我們共處在一個大環境之中的人。但是該如何幫助他們呢?用頭腦、體能、時間、財力都可以,幫助人就是一種修行,修的是福報、功德,這種功德可以幫助很多人,從貧病苦難之中得到平安、得到快樂、得到幸福。
 
如果以這個標準或定義來理解修行,其實我們在工作中就可以修行。有句話說:「身在公門好修行」,為什麼一個人在公家機關,或是做政務官的時候,是最好的修行時機?因為這是修善、積福、積德的大好機會,如果在法令上、政策上、執行上的方針,能夠多動一下頭腦、多說一句恰當的話,就能夠使千萬人得到利益,那就是修行了。
 
對一般人來說,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負責,工作就是工作,不要一邊工作一邊埋怨、發牢騷,或是一邊指桑罵槐很不滿意,這樣就是敬業、就是修行。反之,如果懈怠草率,做任何事都覺得懶洋洋的,就不是修行了。這與國人工作的時候講求敬業樂群,跟大家在一起的時候,講求同舟共濟是相同的。因此,修行的基本觀念,就是全心全意的投入。
 
我們做任何事時,如果都投以全心的真誠,那就是修行,修行與工作原來就是不相抵觸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工作之餘,做比較專門的、持續的修行,工作中與工作外的修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眾行者虔誠修,
 
福慧雙行莫偏頗,
 
佈施功德有不同,
 
覺悟無漏勝有漏。
 
諸眾修者,當知在此娑婆世界裡,有的俗子可以在平凡清淡中,過著安祥而燦爛的人生,是因他有與人不同的智慧,知道以寬大的心胸來包容別人的是非與無明,在平凡中顯露出他的不平凡。
 
其實,人生歲月也只不過是短短的數十寒暑,在此五濁惡世中,往往都只為了自我的利益而勾心鬥角,導致患得患失,竟日為憂愁所纏縛,所謂「人生之患,多愁多瞋,多愁為苦」,所以為了擺脫這些憂愁纏縛,就須在平時便要培養「佈施」的習慣,能捨一分,便得一分,俗云:「吃虧就是佔便宜」,多麼有禪意的一句話,要好好領悟以增長智慧。
 
佈施雖是捨一分,便得一分,然而這佈施動念中會有二種不同的結果,即是「無漏」與「有漏」之別。
 
造善業善因,能得善果的福報;相反的,造惡因惡業,必有苦果的罪報。
 
雖言善業善因有福報,但是,福報亦有漏之福報,何謂「有漏與無漏」,試舉一例予諸修者能清楚其分別。取一個完整的杯子,裝滿水之後,不再漏失,名為「無漏」;一個有縫有洞的杯子,也可裝水,但這樣的杯子裡面的水是會漸漸漏失的,直到漏完為止。
 
這樣的比喻似乎很簡單的邏輯,大家也都知道本如此,這又與「有漏、無漏」功德有何相關呢!這正是當下要告知諸修者的。
 
眾生若能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此「無我之心」就是前面比喻那個完整的杯子,此福德稱之為「無漏」功德也;若以追求回饋、有目的「有我」之心去行佈施持戒等功德,就謂之為「有漏」的功德。
 
這有漏功德就是一邊造作善因一邊享福報,不斷的造因得果,生滅不已。
 
因此,諸眾修者於今入門修行,就要覺悟此佈施功德的輕重,要懂得領悟「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