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來無一物,
何須為己私,
生命本同體,
發願來救渡。
修行,在於內心的領悟、覺醒,而非只了解字面的表象意義,「觀世音」是何謂也?是佛號?是覺者?或‧‧‧‧‧‧修行者應用心探索。
世人常聞,也常唸「觀世音」、「觀自在」,但這不是放在嘴上唸唸而已,而是提醒諸修者二個重要修行的方法,要如何修行「觀世音」與「觀自在」。
修者要在修行由聞音聲而及於「反聞聞自性」,領悟如何「入流亡所」而至「聞所聞盡」,乃至實証「覺所覺空」而得「寂照雙亡」是為「觀自在」。
另又於修行中如何與十方如來同一慈力,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用此覺性來普渡一切眾生,此謂之「觀世音」。
談及上述的修行次第,皆須從無私無我的慈悲心修起,道理雖深奧,只要能夠學習無私,不論是身處火宅,還是在社會團體內,都能促進和諧而臻皆大歡喜的圓滿境地,這才是無私之表現。
修行「觀世音」、「觀自在」就是學習觀世音菩薩傾聽一切眾生的心聲,並給予恰如其分的救助渡昇,這就是「無私」,是一種不僅給自己快樂,也帶給他人快樂,不僅懂得用心傾聽別人,更能體會別人的心聲的修行層次,真正的菩薩行。
世人常言道:身不由己,有不得已的苦衷,身處這樣的念頭上是永難得自在的,這都是存有一個「我」的束縛而不得解脫,因此,要能自在,就要勤修無私,由「反聞聞自性」而至「寂照雙亡」。
佛法感應,是以誠而致,不是以人力可以強求,應好好覺悟之。
今生的慧燈顯亮,才有機緣入門修行,一切眾生,無論皈依於任一門派,唯心是用,有此因緣聞此修身煉性的妙法,真是殊勝且難得,要能珍惜且把握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