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佛勸修文 (36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Feb 22 Wed 2017 04:50
  • 結語

道本自然心,何須更遠尋,欲求聖人境,靜坐自觀心。

學道,道是什麼?道是自然、是平常,如此清楚且明白的,為何有那麼多人要鑽牛角尖的四處覓道?

道本是淺近、平凡的,是跟眾生日常生活最切近、最有關聯的,它不是遠在天邊、高不可攀,所以修者入門學道不可向很深遠的方面去想、去求。

修者要覺悟聖人之境界,其實很平易、很通達的,只要懂得平易近人,處世通達無分別即是道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道場,是為修行而來,欲修大道,就如鑄劍,煆煉滓穢,始見精鋼,勇烈無滯,當成妙器,修行本來就是在磨鍊,磨去劣習穢氣,以求精純之赤子心顯露。

娑婆苦海,就是五濁的世界,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不清淨的世間,為何會不清淨?是因為有了塵土飛砂嗎?非也,祇是因為起了一陣風,下了一場雨,使得塵土砂石離開了原來的地方,沾染了周遭的景物而現出污濁相,使景物走了樣,讓一切看來不協調又不和諧。

行修之人,用心觀照那塵土本來就是塵土,塵土本來也是無淨或不淨,塵土就是大地,滋養著一切生物,有什麼淨與不淨呢?草花樹木本來亦清淨的,只因起了一陣風之後,沾染了塵泥,破壞了原來自然、和諧的面貌,因此變成了不淨。

若以這種自然界的變化來對照人世間的污濁與不和諧是為何而有,行修之人好好觀照之,是不是因為有人吹起了一陣風,而來破壞了自然與和諧的環境,所以修者既來修行學道,應時刻往內觀照,了解自己是否就是污濁的來源?是否就是破壞自然與和諧的那一陣風?另外也應該思考又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被外在的一陣風破壞了原本寧靜如水的清淨心?

人,因有好惡之心而偏離了中道,常以自己的思惟做為中心來裁定善惡、是非,因此,世間的一切是非、善惡、喜厭,也只不過是人之立場或比較利益的結論,有益於己者曰善,不利於己者曰惡;有利於己者喜之,有損於己者厭之。

所以,一切的是非、善惡、喜厭,這種種行為分辨中都有一個「我」,在「我」的主觀為中心之下的是非、對錯、善惡......等等分別,它不是「真理」也不是「道」,真理之中沒有一個「我」,道之中是自然、平等,故佛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行修之人,真理是不會因為立場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論,也不會因為一陣風的吹起而改變了方位,因此,修行不要執著於一己之分別心而生是非、善惡,亦不要去做是非、對錯的批判者,更要有金剛心,不受八風之干擾而讓清淨心起波瀾。行修之人,修行本在修心養性,對於紛紛擾擾的外境與塵泥祇會阻礙修行之路,修者要切記:心一動,魔就入。不可不慎也。

佛、聖皆由凡夫而成就,為什麼能成就至此境界?其主要的功課就是能天天三省己身而不二過,佛說二六時中反觀自照是也。看看今之世人,二個人之間本來是清淨的、平和的,就因為自己先給對方污穢,挑起爭端,才會把和諧氣氛破壞了。

其實天下本無事,真是庸人自擾之,一切塵埃不都是自己招惹而來乎?只因世人迷癡而不知觀照、反省己身,只知埋怨外在環境,因此,要離此娑婆苦海,堪忍世間可就難之又難了。

行修之人,今入門學道修行就是要清除這些阻礙的石頭,觀照自己的心,使之常持平靜,修行本應求無事、無心,最忌惹事生非,自尋煩惱,因為這些是非、濁氣之心,祇會讓人變得更加世俗而已,它也是輪迴的種子,修者不得不慎也。

赤子之心佛心也,人人具足,落於凡塵,沾染塵埃,赤子之心包裹著一層污穢濁氣,修行乃要去除這層污穢濁氣,讓赤子之心復明,即明心見性,返璞歸真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眾很重視假面具,認假為真,為了這假面具而在紅塵中汲汲營營。修者,有多少算計,就積多少塵垢,塵垢積得越多,人生就愈苦。人,要把心裡的塵垢洗滌掉,讓心靈像一面鏡子,才能看到人世間的真情與真相,萬般艱難是從萬般榮耀來的,行修之人靜心的觀察這個人世間,為什麼有那麼多神經衰弱者呢?

今天,無論你是哪一方面的專家、主事者,有時候也要懂得放下身份,以一般人的身分跟大眾喝茶聊天話家常,這樣才會天長地久,當把所有的美好、所有的榮耀、所有的身分放下的時候,才能給別人生存的空間,才能看到別人,也就是拿掉那層假面具,以赤子之心來相對待,這才能永結善緣也。

「半畝方塘一鑑開」,心就如一方水塘,人間一切的美好,人間最光明自在的一切皆能反照於水中,那麼潔白、晶瑩剔透;所以,人要懂得把心放開來,心要開放,把塵垢污泥滌除,把你的心開放,把污泥滌除後,就可以把天上的光明,把人間的自在都顯現在心裡,只要心扉打開,把心開放了,人生的美好都會進來。

行修之人今既入門學道修行,學的是什麼?行的又如何?好好的用赤裸裸的心眼來審視、觀照,不要戴著假面具在看自己的心靈世界,這樣才能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說開心並非說開就能開,開心首當修心、清心,這樣的心才能對人生永遠有愛、關懷,這是有心也;而於付出愛心,奉獻心力時,不可執相於此付出或奉獻,這就是無心;把心放平了,不是高人一等,沒有貢高、驕慢,這樣的心就是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也就是修者在道場要學習的「道」之所在,認識平常心,才能開心,才能容納一切的美好與光明。

人性本善,莫讓其埋葬於那假面具之下,莫讓其沉沒於名疆利鎖的世俗洪流中,能夠時時心生善念、謙卑處事,才能廣結善緣,緣造好命,人有這樣的善心、良知,才會珍惜人我之間的情、人我之間的緣。

行修之人: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一切罪業皆因愛欲使人愚蔽,一切造作皆由無明而起,今天既入門學道修行,道本自然,心當平常,不起任何惡念造作,一切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若放縱自己隨心所欲,則罪惡將會源源不斷,自身所感受的罪業將不堪設想。所以,今特以此文「平常心」之內涵與修者共參研,盼大家能用智慧來任事,而不要用聰明來行事;要用赤誠的心來面對一切有緣眾生,而非戴著假面具來分別有情眾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在誦經的開始,不都有一段開經偈,是如何說的?是不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無論是「經」或「懺」都是諸佛菩薩證道之後的法傳,藉以其證道之路引領眾生隨其妙法步以悟證之地,而非要眾生來誦此「經」或「懺」給佛菩薩聽,所以開經偈的重點就是最後的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

行修之人:無論是誦經或讀經,其真正目的就在於「了解」諸如來所講述的法意,進而能依此妙法修去,修者「行」也,也就是依此法要行之於日常生活中,在「解」而「行」的過程中,增長智慧,去除愚鈍以證佛智,這才是真正的在學道修行,因為外功只在增加福報,會誦經又如何?能舌燦蓮花的講經說道又如何?不解如來真實義,不行如來道是無法解脫生死輪迴的,唯有智慧才可達也。

智慧不足,人生難得有清心日,因為勤做外功容易受名之誘引而生迷失,失去原初發心之本意,不得不慎也。爾今,在人來人往的人際中,沒有智慧就會陷入種種假相的迷思中,將自己推向煩惱與憂慮,其實這些情境,在世俗中很常見,在道場中亦常有。道場中所出現的分別心或以貌取人者多矣,如此之道場何來「道」?

往昔曾有二位聖者:一為拾得,一為寒山。拾得者,拾來也,於寺中養大,外表又是瘋瘋癲癲的樣子,所以被人看不起;而他的朋友寒山也同樣受歧視,因為自古世俗之人只重衣冠不重人,拾得與寒山二位聖者並不以為意,也不生氣,因為他倆心中清楚的了解世俗眾生的分別心,二人自嘲道:「時人見寒山與拾得,各謂是瘋癲,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纏。」就因為他們窮,沒地位,因此也就人微言輕了,儘管二人說了再好的佛法,周遭的人不但不聽、不理,還認為他倆是「痴人說夢話」。

行修之人:以貌取人,往往當面錯過很多良師益友,二位聖者與寺人同住了數十年,就連當時的住持也不知其人也。古今多少修道者都同樣犯了這個通病──分別心、以貌取人之世俗習性。智慧讓己內煉、成長,擺脫世俗的見識,而非用來分別富貴貧賤或喜惡,修行修其心,時時往內觀照審視起心動念,心無分別,就不會有以貌取人,也就能以平等心看待世間的人、事、物了,這就是智慧,就是慧命的延續,才能有同入無生證佛智之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生輪迴於四生六道,苦海茫茫一片青紅皂白,然此青紅皂白皆有其吉凶運行之期。在此劫臨之數乃逢末法之際,人心毀墜,沉淪於名利之爭搶,因而造諸惡業,世人在這共業的苦海裡載沉載浮,找不到安全上岸之處,真是苦哉!苦哉!

幸有上天好生之德,普降大道於火宅,引度有緣人回頭,挽回人心以行正道,知把握機緣,誠心向道。

修行者乃大賢覺,眾生要覺醒,娑婆苦海並非久居之地,人生數劫來的輪迴,已造成重重的冤孽,這些冤孽都是因果的種子,待因緣成熟,必然回報於己身,然此因果並非靠外力的幫助可去除或賜予,惡果償還或善果之得,完全靠己來。

諸佛菩薩聖仙神只能引度有緣者往正道行,從心覺醒知所眾善奉行以積福報,諸惡莫作以避凶劫臨,如此勤於培功立德方能消除罪業增福報,以了脫於六道中的輪迴,登上永生之境,這才是人生真正應走的方向。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修行之可貴處,即在境相現前時,能超脫凡情與俗念,拂逆困厄不變道心,常持以佛菩薩的慈悲為慈悲,以佛菩薩的智慧為智慧,以佛菩薩的願力為願力,有此體認方能以佛菩薩相應感通。修者,世間一切皆為有情,不以有所住(我執)之心來面對,方可脫離境物之牽絆與心境起伏變化。

雖然常聞「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認知與見解,若不能親身體證到那個境界,那這些認知與見解也只是人人能懂的知識或理論而已,對於修行還是無有幫助,之所以如此之說,是因問題就在於無法讓知識上的累積消化,讓自己融入妙意與法理,既不能融入,就無法把「道」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中,也就是不能知行合一。

有此之故,雖行之於修行路上,但精神極易出軌,言行舉止不由自主的背道。所以,今天行修之人學道,必須深入探討,把累積的見解、體悟加以內化,是為智慧的成就,也才有助於修行。大家要有認知:佛學是不等同於學佛,佛學是一種理論,而學佛是要去親自體証佛學的,學佛是要淨化內在,達到人格昇華,這樣的目標,一定要靠學而內化,知行合一的驗証已知的佛學。

行修之人,知識通達,或僅研究經論的人,如無修證工夫,可能懂了滿腹經論,思想、邏輯和推理也非常發達,引經據典,舌燦蓮花,但一遇境相現前,心卻為境轉,根本無法將自己所學、所知的佛法妙意派上用場。由此可知,懂得很多理論、經典、知識,或許可以暢談無礙,如果不經消化,便不具任何作用與效益,更何況是想了脫生死的人生大事。

今天藉此來提醒有心修行的緣者,學佛務必老實修行,效法佛菩薩的行誼,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悲智願行,不尚空談,著重於行願與修証,專注於體悟大道,力行大道,體證大道,因為知一丈,不如行一尺,菩薩言:「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是為「行」的明證。

「信、願、行」就是修道學佛的不二法門。無願,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言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徒有其名而已。行修之人,真理俱有普遍性、必然性、本來性,因此,印證真理,體証佛法妙意,是不拘時、地、空的,唯有將學佛的知識融會貫通來實現於生活之中,才能蒙受法益,讓生活得到清涼,否則,天天說修行,仍是天天受苦惱來困惑。

舊疾未除,又罹新病,不僅無法免去修行上的障礙,還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阻力與憂愁,只要有「信、願、行」的決心,修行路上一定有所成就與感通。「道」雖然就在舉手投足之間,不用心去領悟、觀照,修行再久,亦是隨著境轉的一凡夫,不知何時才能解脫娑婆輪迴?修者要好好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主宰著眾生的言行舉止,以及聖凡境地方向,所以修行首當了解「己心」,為善為惡在於心,上天堂下地獄也在於心。悟之!

一切眾生可分為兩大類,即六凡與四聖。六凡者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六凡四聖稱的十個層次,稱之為「十法界」,眾生的每一個念心都完滿的具足這「十法界」。

「十法界」的眾生是隨緣來示現或升沉,也就是說:十法界之間是互相蘊含,互相轉化,每一界都具備其他九界的可能性,都蘊含其餘九界在內,如法,十法界之互具也就構成了百法界。

行修之人,每一界眾生其體性不外乎色、受、想、行、識「五蘊」,稱之為「五蘊世界」;進而由此五蘊構成有情個體;稱之為「有情世間」;有情個體所處的環境即山河大地,稱之為「器世間」。

十法界各具三種世間,因此也都具備了三十種世間,這樣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三重三千種世間即構成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就存在於眾生之心中,眾生如果沒有心念活動則已,祇要有一點點心念,即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之種種象,心之作用大矣,修者不得不慎也。

雖言心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然此世界之出現仍須有其條件,此條件者即為「緣」,心不觸緣,心即寂靜,一旦觸緣即現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象,所以,修者入門修行,當守其心,而不去攀緣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道在於心。欲求道者,應先斷除愚昧無知的念動,而後方得調伏身心。行修之人,心是一切善惡根源,今入門學道修行,欲藉此以切斷此愚昧無知的念動者,不如先降伏此心,如果能心定意解,情欲自能消除,依此漸進,方能得道也。

如何能降伏此心呢?修者就應了悟念動之緣起處。十二因緣就是以痴為根本,痴是眾罪之根源,修行應以智慧為本體,在斷除妄想疑惑之後,心意自能回到寂靜,當能遠離外在世俗生滅眾相的干擾與牽繫,如此之心境,離道不遠矣,所以說:求道在於心也。盼大家用心領悟,莫讓法妙從眼前過。

行修之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天修者進了修行之門,是學「道」而來,然而,學而不思則失於易,易者粗心浮躁也;思而不學則失於止,止者自限於無知之域也。世人有心學道修行,往往就是陷於「學」與「思」之迷霧中,終其一生亦不知「道」為何物。

所以行修之人,當有此覺醒,悟此道理,時時提醒自己:人命危脆,朝夕無常,應常觀想己心之起伏念動,身體肉軀本由地水火風合成散滅的,思惟空淨不生不滅的真道,如能覺知世間無常之理,當能離相見真,能有此覺悟者,已得「道」也。所以,今既入門修行,理當「學而思」,不學不思,入門再久,亦世俗凡夫之身,難有証「道」之期。

用心學,用心思,是學道修行的基本功。人者心之器,一切行為造作起之於心,修者可知,人之行善為惡皆由心起,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中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隨來,如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中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隨,如影隨行。所以學道修行,不離此心也。

唯有將驛動之心降伏,能心定才能專注於道行,唯心定才能覺知世間無常真理。因此之故,行修之人要學道修行,首要在於「心定」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宇宙間萬象萬物,皆受因果輪迴與五行運數之定配,行修之人,人屬三才,合天地陰陽二炁,更難脫離因果關係,這是不變的天律,自然而循環著。今天修者入門來學道,當知用心覺悟因果之真,沒有因果觀者,人生將會失去方向,更難找到登岸之機,只好在滾滾紅塵苦海中繼續沉淪打轉,解脫無期也。

看看今之社稷,人心愈趨險惡,造惡者多,善根已塵埋,造惡劣習益重,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日步深邃,認禍為福,認害為利,只見眼前利,不思日後之反射回報,因而流轉於波浪苦海中,遭受無間之罪報,每當苦報臨身,才來呼天喚地,怨天尤人,為時已晚矣。

為此之故,諸佛菩薩聖仙神頻頻下凡,廣開度化之門,普傳妙法指引眾生找到方向,可以安全靠岸,脫離苦海,然而,雖言一切法是為度眾生而有,但是,唯有心存「因果觀」的有緣者才能感應得度也。

行修之人,想想看:設若佛菩薩聖仙神伸出手要拉爾等上岸,而爾等若不肯將手伸出來,那又怎能拉上岸呢?從社會上所見到的那些濟弱扶貧的善舉中,有多少案例,已經很清楚的提醒且告誡大眾,因果並非無稽之談,而是天地間永存且不變的定律。

萬丈滄海雖深,終能見底,唯人心無法測量。觀今之囂世,爭名者為虛名傷身,奪利者為利刃喪命,雖此血淋淋的示現,幕幕出現於大眾眼前,仍有眾多人硬要往此火坑裡跳,其因何在?乃其人生中不信因果之故,只因在人生觀之中沒有因果的存在,也不相信因果,所以還在窮追幻夢,捕捉空影,還是繼續相信能在水中撈月,最後只是徒歡一場。

行修之人悟否?萬緣擾,皆是種下的前因,苦果嚐,全是業報之循環呈現。爾今,修者慧性未泯,知入門學道修行,了知因果之真,好好將此沾染淤垢的塵衫滌淨,將心中名利漸拋離,不再迷戀人間富與貴,當依苦境而消除身見,以道緣而堅固淨願,切莫於苦境中再造因,如此修去,當可了脫生死輪迴苦。

人生有限。苦苦勞爭有什麼得失?無常至,命如三更盡油燈,人生何必自我擾紛紛。自古至今,從來因果善惡循,禍福無門憑人自招來。行修之人,今欲警惕世人:因果非虛。尚望能讓世人覺識宿業,莫再貪婪世間的名與利。謹記: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好好的修身養性,以救拔一切罪障,自然輕鬆賽神仙,無掛無礙,悠然自在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花流水去,慢慢道人來。」時間就在眨眼中一分一秒的溜過,轉眼間,丙申年已來到尾聲,今天修者有此因緣參道修行,乃依各自福報而來,今生才能做為靈性的主人,所以要時時把握當下的每一刻,精進修行。行修之人,日常生活的一切順逆,皆是考驗,也都是一種焠煉與轉機,人生中能否順心,能否快樂自在,只在一念之間。歲月不曾停滯,過了一天,人生就少了一天,因此,有此善因緣進入修行之路,當珍惜之。

身入修門,當覺悟世事無常,須看淡凡情,才能解脫自己的身與心,人生中,心如果不得平安、自在,縱然擁有再多的田產、財寶,只會增加煩惱與負擔,修行學道是在深入了解身外物之無常,能懂得放下擁有的,看開失去的,才不會受制於物象中的聚散生滅,才能從物欲中解脫出來,得到真正快樂的人生。

身外物本是眾生共用,人生對於一切事物本不該過於強求與執著,走了就讓它不留痕跡的走,讓它不滯於心;來了,就讓它自然的到來,不需強求,也不滯於心,彼此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如此沒來也沒去,才能讓人生活得無煩惱。因緣合則聚,因緣散則離,十方來,十方去,何曾失去什麼?就如過客,繼續往下一站而去。人,來到這世間,在這現象界中,一切皆是假合,人身亦不例外,全是因緣生而現,因緣滅而散,若能悟得此無常真象,那麼是天天過年,年年是好年,也才是真正體悟有情世間的無常境。

行修之人與有緣眾生,要體認世間的一切有情,是短暫的和合,有一天總會分散,就朝夕相處的靈與軀體亦不例外。靈性,從出生那一刻,就與肉體合在一起了,然而,相處幾十年後,如此親密的結合都無法永久擁有了,更何況是世間的一切情愛和名利權貴呢?不要執著,不要牽掛於外境事物的來來去去,好好體悟真正的人生,盡是因緣的合分也。

人生就是一場戲,上演、謝幕相互推演,沒有開始的啟幕上演,就沒有謝幕的場景,有開演就有戲終時。一路走來,無論角色是苦旦或是小丑,當謝幕曲終人散之後就該讓它回歸平靜,不用執著或牽掛,因戲已演完,再牽掛,再不捨已無濟,該珍惜的是在當下如何用心來扮好角色,勇於承擔,樂於表現當下角色的情境,那才是成功的角色,沒有埋怨,沒有後悔的走過,才能迎接另一個成功的表演。

這就是真正的人生,好壞都是在點綴彩色的人生,然而,要能沉穩有智慧的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關卡,所憑藉的就是「心」,無論哪一齣戲上演,都是靠著肢體與臉部表現於外,但是,要表現到位,那就是當下「心」的領悟。

行修之人,肉體是人活在世間的一個工具,一個殼,所以不要為了此身軀而本末倒置,但是卻要愛惜它,唯有藉此工具(假身)才能修見明心,才能讓靈性昇華,所以肉體雖假,卻是載道之器。心靈是人之命脈,是需要時時刻刻藉道之法雨來滋潤灌溉,藉這載道之器以修真,讓生生世世得以福樂相隨,德被人群。行修之人,一年容易又一年,因緣稍縱即逝,當下須精進,莫待無常到來方悔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須正心誠意,世俗中人,智見梗塞,心識矇眛,所以修行多年,亦不能覺悟。修行為何首要「正心誠意」?因,正心才不會受外境事物牽動役使,誠意才能有始有終,精進不懈。

人,在清醒之下方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寧靜的心境下,才能看見事物之本末,在人生過程中,一定有挫敗與成功,要在挫敗中重新站起來,一定要有清醒的思惟。行修之人,生活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而在這互動作用中,如果成為環境的因變數,生活就會隨著環境的更迭而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隨境枉遷流」。

落此處境下,人就是被環境所役使了,已無法清醒的做自己的主人,當一個人無法做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時,就會不斷的受環境干擾,從而影響到正確的人生方向,也就是在情緒受干擾之下,失去了清醒的覺性,人生的腳步錯亂了,註定走入挫敗之途。

每一個人均有平等的自在本質,唯一不同的是有人總是給自己一個虛幻不實的人生觀,把比較性、虛幻性的價值當做人生的目標,而忽略了生活的實質性,因而容易被虛幻的現象所迷惑,失去自主能力,隨境遷流,以致於把自己推向一個疲憊不堪、痛苦卻無奈的境遇裡,所以說世人多迷癡也。

人類對於生活的態度,但且將之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實現型者,屬於此型,頭腦能清楚冷靜,知錯之處而隨即修正,能從偏差之路拉回正軌,修者今入門學修,似乎貼近此類型者,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所修為何,掌握了離苦得樂的契機,拋開了虛幻不實的追求,只要精進不懈,必能達到成功之地,所以,此類型乃是「正心」之覺悟者,不迷惑於外在事物的境象變遷。

而另一類型者乃是辯解型,每每遇到挫折的當下,找藉口掩飾,自以為是聰明者,不但不知反省,亦不知尋求解決之道,自大妄為,這類型者乃是其心無「誠意」,沒誠意就看不見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怨天尤人,讓自己越陷入苦中而難以脫離。

無論是「正心」的覺悟者或是無「誠意」的覺性者,在修行或世俗凡業的耕耘都具有相同的法則,所以,今天是走入修行之門亦或在世俗凡業中打拼都應該以「正心誠意」為依歸,為法則行事。

行修之人,一個能覺悟「正心誠意」者,他是清醒的,能了解自己,能反省自己,俗云:「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個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財勢名利所牽,不被環境色相所矇蔽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就是能忠於「真我」,是一個覺者的人間菩薩。

修行是為了要從煩惱痛苦中走出來,要從虛幻的色相中解脫出來,那就要拋開我執與自以為是的傲慢心態,從錯誤的價值觀轉念,好好的領悟「正心誠意」的真實義,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而生活的本質就是實現、是喜捨,而非佔有,在行、住、坐、臥中發現喜悅,以歡喜、欣賞的態度來生活,懂得參讚化育本身的神聖與永恆,懂得接物利生的快樂。

行修之人,今天無論是來到道場亦或在世俗中打拼事業,心境就是要常持「正心誠意」。人生中,要常保快樂無憂實非易事,因為有許許多多不能順己之意的事情在發生,然而,只要體悟到「正心誠意」的真正意涵,當能擺脫物象的束縛,得到身心自在的生活美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來去去輪迴不休,生生世世命運皆不同,富貴貧賤本有定數,一切皆從因果循環來。有人今生豐衣足食,穿金又戴銀,有人卻為了討生活而餐風露宿。種種差別,種種人生的際遇,這都有其因果的牽纏;前世行功積德耕福田,今生自有福祿來享受,懂得以福養福,才能生生世世來享福也。

就如現實社會的理財觀念,懂得積存、不虛耗、勤儉持家,那麼在緊要關頭,甚至於一生之中就不怕沒資糧可用了,那麼人生就能過得安逸。相反的,今生不知珍惜,盡做一些白日夢,滿腦只想要不勞而獲,因此欺詐、搶奪或貪取......等等惡事,積了這些負債,日子不知如何有能量來讓自己的生命有能力應付任何逆境,怎能讓生活中過得安逸?

人生有許多難料的變數,生命中也有不能掌控的無奈,因為世間就是無常,加上因果的循環,所以人人應珍惜有此人身之際,把握當下的每個機會,用心來經營此生,以善心善念善行為做人處世的原則,斷除一切惡念惡行,如此而為,今生才能過得安心、自在,來生也才有福報可享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存於塵世間,就離不開社會的生活文化,而能維繫社會生活和諧的原素,不外乎就是儒家的道德倫理,它是中土文明的教化核心,其精緻文化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支配了傳統人格的行為模式。

然而,時至今日,在人類處世性格與價值取向的變遷之下,與儒家的道德標準及其積極的人格出入甚大,其主要原因在於儒家的道德倫理是內在生命的無限展現,由盡心踐形的主體精神與客觀環境相結合的具體行為,但是,今之社稷,這種道德行為被規範成外在的通則或信條,進而形成了有形或無形的壓迫力,僵化了儒家的原創精神,因而無法真正展現人性自我圓融的精神境界。

因之,行修之人今天入門學修,必然要承啟儒家的道德倫理並發揚光大之,使其成為維繫社會秩序的文化與生活模式,讓道德倫理能夠很自然的帶入生活,沒有壓力,沒有束縛的,以提昇人人清明的本性,重組人際間的倫常,帶引社會走入一個和諧的氛圍中。

行修之人,修行的目的,在於闡發聖賢之奧旨,遵四維綱常來找回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化人心為良賢,實現人間淨土,世界大同之境地。在這動盪浮燥的世代,諸佛菩薩聖仙神頻頻下凡,苦口婆心的勸化,然而,今之世宇,風俗之凌夷,教化之頹敗,先王之教不脩,學校之隆不作,則其人心之愈況而愈下以至於社稷混亂,人心漸趨險惡,社稷目無綱紀,生活不安已勝往昔。於此之際,唯有加速儒家倫理道德文化之復興,找回失落的光明本性,才能化戾氣為祥和。

而欲找回失落的光明本性,當不離四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內涵。行修之人,明德者,光明靈覺之心也,此心乃與生俱來,其心昭昭,通澈靈明,照物無遺,上合天德,下通物理,是為明德之謂也;然而此大學之道,在人之性天中,既在性天中,又何需復學修習?只因世人落於紅塵,氣秉所拘,物慾所蔽,將充份之性天,而陷於萬丈塵氛之內,所以必須用切磋琢磨之功,以期復明性天也。

大學者,即令人學習發揚性天之學,雖言學天,而實不出己身耳,故先格心物,除私慾,原性復初,則自身之內聖功夫圓滿也;大學之道是成人之學,是成身了道之學,這個「學」就是在學「明明德」,明明二字,行動實踐,無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為成己之學也。明明德之人,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行住坐臥,不離這大學之道也。

行修之人,德性之明,關係著賢愚至大,若無明德之體,其用則不能大用現前,非但即物不能窮其理,盡其性,恐有轉明投暗,去聖就凡,步入愚而不可耐之地。是故,今之學道修行,首當明乎「德性」之體,而此體不從外有而是復明,所謂有體則有用,無體滴水難消,事難成真矣。所以,今有此身,當知珍惜,把握良機勤精進,自性一日不復,生死一日不了,盼修者要思之!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數十寒暑,何其短,若不能了解此生來此的意義,那真是枉走這一遭了。世人不明其理,苦求名利,為名為利而鑽牛角尖者眾,人人利慾薰心,善心不見,惡念彰顯,眾念所及,集成共業,因之,人間成苦海,此之因果循環,幾人能知?幾人能醒?因迷而不醒,陷阱斷崖處處可見,全是自招惹,怨天尤人有誰來憐?人生何苦來哉。

人生於世如草木一春,長短之壽命,並不影響人生之真義與價值,從古至今,有多少受後人景仰、尊崇的賢者,其壽命並非皆長命,但在其有生之際,他讓生命發光發熱,展現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果行惡者,其壽命雖長亦空活百歲,只不過遺害人間,作賤自己寶貴的生命而已。

人人皆有能力為善為惡,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可說天堂與地獄之別就在這一念之間了,但願世人覺醒為善之道,用此身軀為自己舖好一條光明大道,用此身軀為利益大眾而服務人群,如此體認,如此行動,必可自解冤孽,化解惡果糾葛。為善才是真正的利他利己,為惡者則是害人又害己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心是什麼?道心非人心也。人心指的是基於肉體的嗜慾情感而產生的欲求之心;道心則是本於良心、理性而產生是非善惡的判別及道德的觀念。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指其發於外之形氣是為「人心」;發於外之義理,則為「道心」。「人心」是血氣和合所成的人欲之心,「道心」是稟受仁、義、禮、智的天理之心。

今天,世人若順著「人心」去發展,就會又增添諸多罪業孽緣,終是落入四生中沉淪;若是能以「道心」應事,則會提昇、超越,終可入聖稱賢之善境。人之可為聖為賢,為惡為歹,實繫於方寸之間,所以「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這「方寸」與「一腔」就是可善可惡的心,一個人若不能自我提昇,就會沉溺,若是不從道心上升,便會由人心下沉,這就是聖賢與凡夫之別了。

「道心」是往上提昇入聖賢之境的能量,那要如何得此「道心」呢?當然先要從知「道」入,什麼是「道」?「道」本自然,無所造作,所以平常心是道,當然「道心」就是自然、平常之心了。如禪師所言:「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禪師所說到的平常心又與分善分惡,分凡分聖的妄心不同,平常心即是混善惡、泯凡聖、無是非,因而無取捨,無所造作的修持之心,不落任何一邊,以求冥合妙道,但也不是不知是非、善惡、凡聖,只不過是不受這些相對觀念所困擾的一顆悠然自在的心,亦就是知善惡是非但善惡是非不住心也。

「道」不是屬於推理分析的「知不知」的層次,邏輯判斷的知,是一種妄覺,不是超越的絕對存在,但也不是愚騃的「無知」,只是不以「智知」罷了,所以學道者於體道之時,是「似愚似魯」,而不是「真愚真痴」,真正悟道了,有如太虛般的「廓然虛豁」,無所執礙,無不明白,無不包涵,這樣的覺知心地,就是所謂「平常心合道」也,所以說「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平常無事也;說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行修之人,何以平常無事心是不容易呢?世間的是非、做作是有事,出家者的思凡、思聖,求道得道皆是有事,能掃除世俗與出世的觀念與行為,才叫「平常無事」,也才是「合道的平常心」,如此之平常心,才有能力消除一切對待、差別的事物觀念之心,令人有描不成,畫不就,道不得之感,這是不是不容易呀!修行就是要用心、用毅力,一步一步的往此境地邁進的。

「平常心是道」,擴大來說,即是「心要廣又要虛;無物之謂虛,無妄之謂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小其心不憤天下之事。」心不為事物所蔽障,所以能「虛」,才能悟察事物之理;心要實,才能得不妄之知;虛與實相輔相成,才能高明而踏實。

大其心體察天下之事,心胸眼界才能寬廣,不蔽不偏;小其心行事謹慎,才不會有敗天下之事,敗天下之事敗德也,所以「道心平常,平常心是道」是學道修行甚或世俗中立身處世最高的哲理與妙法,也是虛玄高妙的體用。修者可要用心領悟力行也。

行修之人,修行離不開人世間的活動。平常心是道的修養,平常心是生活快樂自在的良方,今之世人,無論是修行或世俗生活處事,有太多的得失心,太多世俗的執著,無法放下心輕鬆的面對,反而受其繫縛,導致身心受困,所以無論是修行或世俗凡業都會走到失敗的命運,是故,平常心是道,是處身立命之道,是了脫生死斷輪迴之道。盼修者好好精進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眾生億劫漂沉,周回生死,或生中土,或生蠻夷,或富或貴,或貧或賤,一切皆暫假因緣而生,墜於地獄,為無定故,然而不知如此之輪迴對報,所以生生世世罪孽牽纏,魂繫陰司,受苦將滿,人道將違,則生活畜獸之中,或生禽虫之屬,轉乖人道,難復人身,如此沉淪,全是眾生不自知覺,為先世迷真之故。

眾生受此輪迴,諸佛菩薩聖仙神慈憫來救度,因此普降妙道,應機說法,普濟眾生能覺悟。今日述說妙法,告訴眾有緣修者,人生難得,而生中土更難也,而今,修者有此善因緣得生人身又處中土,並且知入門學道修行,可以接觸正法,這麼殊勝的機緣,理當好好把握,勤精進於修行煉性,莫讓此珍貴的際遇浪費了,如此機緣一失,再回頭恐已是百年身。

世人之所以無法離苦得樂,了脫生死,致使累劫於四生六道中輪迴受苦,乃因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種罪根、多肆巧詐、多恣淫殺、多好群情、多縱貪嗔、多沉地獄、多失人道,如此等緣,眾生迷痴而不覺察,不知醒悟、不知正道,所以迷惑者多也。今藉機點化有緣修者能知身性命,皆憑道生,了悟道之運轉,則能長生人道,種子不絕,世世為人,不生無道之鄉,不斷人之根本,更能心修至道,而漸入見性,超昇成道,永離輪迴。

一切法度一切眾生,人依其因緣入門潛修,無論何門之修,不離一心之誠。修行之首要是有正知正見的智慧,而正知正見者為「誠」之體現。人與人為何有爭,因可欲而爭,民之為何為盜,因可欲而盜,民心為何亂者,亦因見欲而亂,人生為何不能脫離生死輪迴,因有欲故,所有「欲」者為罪惡之根,失德失性之害,修行以滅「欲」唯「誠」之用也。是故,修行以「誠」為基石,方能無妄而不生欲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質可藉由「磁場效應」對周遭的事物產生影響,而在人之精神層面上,一個人的心力,或是一群人的心力,也同樣可以產生場效應的作用力,而影響其周遭的人事物,這在佛家說是「念力」作用。其實,在宇宙之中,本存在著幾種自然的力量,如磁鐵具有磁力,地球具有引力(重力),星球與星球之間亦有作用力存在,而「力」就是能量的一種表徵。一個有形的物質,以它的核心產生出一種能量,此能量就是力,可使其周遭一定範圍內,受其力量牽引的影響,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場效應」。

在這地球上,所有的力場都具有方向性,如樹上的蘋果會往下掉,這就是一種重力,亦稱之為「引力」場作用的現象。物質界可以發出場效應,而人呢?因人體本身亦是一小宇宙,仍然具有「場效應」之作用,而這「場效應」是由人之精神層面產生發出的一個力場。這種「場效應」用一種比較通俗易理解的方式來闡述的話,這種「場效應」在企業界稱之為企業文化。

道場也是一個集合體,一個道場的運轉,須有認同道場創使宗旨理念與平日作為的信眾,共同來護持,而讓這一群人共同結合在一起,是一件難逢的大因緣,在這無量心力的運轉作用之下,加上諸佛菩薩聖仙神的加持,也必然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是道場的「磁場效應」作用力的結果,這樣的作用力是由眾人認同道場的理念與作為所凝聚而成的,這一股作用力正是用來帶領共修者往正確的修行方向前進。

一個人在累世都造有不同的因,而只要緣一成熟,就有一股力量讓因變成果,但是,如果今生知道投入道場,融入道場,讓道場的場效應在你的身心言行上產生作用力,則你的因尚未成熟受報之際,當得以得到改變,往善的結果呈現。當一個心念改變、行為改變的道場中人,命運就會在此道場的場效應下而改變,可以在尚未成定業之前得到改變,讓惡因難成惡果,讓壞的一面翻轉過來。

行修之人,在道場的場效應力量中,含有無量的悲心和願力,悲心就是不忍見眾生沉淪,願力就像一條船,可以載著有緣入門來之眾信超越生死的大海,達到道岸,了脫輪迴之苦境。

行修之人,世間人都順著累世的積習(因)所形成的勢(力量),以及共業環境的勢在走,這些力量就是拉著大眾往凡夫眾生的境界裡去,甚至於往三惡道的境界去,眾生毫無超脫的機會,而道場運轉的力量,也就是道場的場效應作用力,這股作用力是逆著凡夫眾生的勢在運行,所以道場的磁場效應作用力量可以拉著修行人往清淨的聖域去,避免墜入惡道之中。修者今日入門學佛修道,相信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必然與神佛相契合,有所感應,這正是道場的磁場效應作用力的結果。

道場本有一股正氣凜然的磁場作用力,每個修行者都會有深淺不一的感應,其因無奇,就是有否做到身、口、意的融入,只要有心實修,則道場的磁場效應力一定會在虔誠者身上發生作用,也一定會帶著入門者,逆著滾滾紅塵的巨浪,逆著修行者的因果力,護持著修行者溯往清淨逍遙的聖域前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世間,本來就是一個磨練的大道場。人之一生,是苦?是樂?全在自己心念怎樣去承受、創造、或放下。觀今之世人,一般皆如是:喜歡用自己的主觀心念套在世間的人事物身上。然而,今天修者既是學道的修行者,就應該讓潛藏的妙智慧作主,以摒棄自己的主觀習性,能夠嘗試著以不同角度看外在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不起批判,這才是能看得見修行的智慧。

修行之路遙遙且漫長,爾今諸多學道修行者,初入道場,皆有一股熱誠的道情,一股對修行的理想寄情?在親見體驗到人事的反覆無常、虛偽、是非......等等磨練之後,這股道情、熱誠開始在淡化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自己內心中的那股道願,由於這股道願的不變,在花花世界中,才能散發出朵朵蓮花。

修行中,磨練是好事,也是必經的過程,縱然是慈悲心也會受到考驗的。既然有願入門學道修行,就應覺醒人世間哪一件事不是在考驗著修行者的心志,沒有歷練,怎能顯現出妙智慧呢?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許對人有時會感到灰心,也許有時也會對自己失望,然而這種種境遇,都是修行路上的過度期,因為在這世間,沒有恆常的事物,同樣也沒有永遠的苦。

或許有人已達覺悟之地,但在人間一日,便有一日之考驗;圓滿是有段落的,而覺悟之境是無窮。如來世界有重重光明境界,大道是無量的「光與音」,滋潤著一切眾生,只要你的道願不退,考驗之後就是成長的契機,又是一層不同的世界。

個人資質不同,縱然你能了解天地造化之機,你依然得想辦法解決身旁最小的事,這是修行,無論資質的利鈍皆相等也。所以,修行不能只靠靜坐,修行是在一切大小事中找到真理,有些事物貴在心照不宣,光看無用的,每天看著外在的事物,看人,人看人,了解又有多少?同床但異夢多,看在眼裡,怨在心頭,這個「看」,還是靠不住的,它是會失真而讓你陷入錯誤的判讀中,最後陷入歧途而不知,修行者不得不慎也。

說得淺白些,就是告訴大家要修行,心就要敞開,不要在那是是非非的小圈圈中打轉,也不應有爭權好名之心,因為有這些現象者是個人心中沒有安全感,有恐懼心的表現,不能放下名與利,那談修行,只是一種自大,自覺自己的重要性,這種心態,在諸佛菩薩聖仙神的眼中看來是無智的,也是可憐的,到後來,只有引起道場或同修之間更多的波浪,無助於自己的修行。

行修之人,掛在嘴上的道理,如秋葉落地,把道場染成一片怨紅,罪業深重呀!修行修行,既修且行,修心養性,行禮如儀,心以大公無私為貴。修行無他,真實無欺有意義走完這一生罷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之世人,心性反差甚鉅,又不相信因果循環對報之事,因而奸施惡計,造愆生非,以致紅塵干戈四起,社稷不寧,民生恐懼與不安,亦因心性兇殘,不顧人情義理,只為一己之私,積怨累恨,怒氣沖天,造就天降瘟災於塵間,非上天不憐憫眾生之苦,而全是世人自惹來也。

今之世宇,多少無名病困擾著世人,醫學科技再好也難以應付,這些無名病之生,是眾生業重之感召而生,是眾生自己惹來之災劫禍害。但,世人不思,因而往往病禍臨身或瘟疫散播時,只有怨天恨地,完全不思此乃因果循環對報的真象,怨天恨地並不能減輕痛苦,反而是知所懺悔,改過遷善才能得到撫慰,減輕痛苦。

佛典善書常以因果案例來警示世人,指引世人放下屠刀之道。故今亦要奉勸世人,一定要從因果循環的定律中去了解人生的順逆窮通,才能得到生活中的平靜,得到解脫,千萬別把因果視為是虛無之無稽之談,應從內心做調整,在人生中從因果的角度來看待,時時存善念,刻刻知善行,若世人都能如此的慎重認識因果,人人心地善良,那必能集結一股善業,如此就能感召太平盛世的快樂人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薩言:修行在世間,而世間之道乃在於「人道」,談人道當然離不開倫理。倫理何謂?倫理綱常是「覺有情」,是一種普世大愛的流露,是人與人自然情感的表露,更是人與人互動中的潤滑劑,可強烈無形的導引心智正常發展,提昇靈性的層次,造就人生的美與圓滿。

倫理之「覺有情」的愛,是真正的慈悲,因愛是平等的,因愛是出自於每個人的內心情感之表露。世人在生活上離不開感情與情緒,禁錮感情和壓抑情緒是導致不能發揮潛能的主要原因,感情帶來了友愛,情緒使生活多采多姿,所以,不必擔心感情豐富,應擔憂感情變得冷漠,感情只要是清醒的,必能帶來喜悅、溫暖和光明,它是最莊嚴的人性,也是生命所以不斷延續成長,精神生活所以豐沛的根源。

人類的情感,透過倫理的洗煉,形成五倫常理,但今之世人,總是把這些當成是過時的老古董,排斥它,甚至於遺棄它,這全是人類心濁嚴重,把維繫人類情感交流的倫常當成不合時宜拋棄之,愚也。

如果一個人不能發展出踏實的倫理能力,這樣的人生,其精神生活就會出現麻煩,可看出其心智成長是不夠健全的,因為失去倫理道德能力的人,往往是逃避責任,心神不安,無法自我控制,進而出現犯罪、偏激、行為乖僻、暴力......等等層出不窮的脫序行為。沒有倫理,心中自然沒有愛,如此之人,是社會的負擔。

行修之人,人之所以能負責任,行公義,力行菩薩的慈悲,是由於具有「覺性」的有情,當一個人能關愛他人時,就能克盡職責,服務人群,所謂仁、義、禮、智、信,無一不是源自於情性的素養。世間若沒有覺醒的情感,必定戾氣充斥,紊亂無常,而人的情感如果不能提昇到內心自然流露的情懷,達到是一種社會人文層面的時候,那人之行為往往會趨於野性。

看看現今的社稷,由於倫理觀念日漸淡薄,加上價值觀的偏差,而家庭和教育團體,對於年輕一代又缺乏適當的倫理教育,所以人與人越來越有疏離感,家庭生活也變調,社會也不能安寧,這種種脫序現象是社會性精神生活的危機,更是造成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源。

今天修者入門學道修行,本具足善根慧性,然此善根必須發揚光大,以一己之力感染周遭來共同提昇倫理的觀念與遵行,才是修行的主要功能,不可獨善其身,須能兼善天下。而提昇倫理的觀念與遵行,首重教育,但是可能最受現代人誤解的一環就是倫理是一種約束的規範。

由於這種嚴重的錯誤觀念導致倫理意識沉沒的原因,事實上這都是對倫理沒有真正的了解,倫理生活不會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情愛,人若具有同理心與平等心,那一切倫理能力也就俱備了,簡單的實行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此為人生生活的方式,自然能廣結善緣,本身就是一種福報,它表現出人性之美,流露自己德性的偉大,是福德與功德融合的人性至德,是人類所能看到的瑰麗光明之門,而此人性至德亦是修行者所追求的見性悟道也。修行本在世間覺,舉手投足都是「道」之所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