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世俗中,有著千千萬萬的道路,你選擇的是什麼樣的一條路?人生,走的是一條單行道,是一條不歸路,不管選擇了哪一條,只能往前走,既然上了路,喜歡也好,討厭也罷;滿意也好,後悔也罷,好歹都得走下去,永無回轉的可能。
這個世間可真是無常,有著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境相,總是充滿許多無奈的辛酸,這正是娑婆世界的真象,也是人生必經崎嶇坎坷的路,世事滄桑,人事多變,不可知的天災人禍隨時都左右著前面的路,誰知道下一步會遇到什麼情況?誰又能保證一生都能無病無災?世事十之八九不順遂,佛說這是堪忍的娑婆世界,不是嗎?但有幾人能真正領悟其真實義?
生命原有一定的歸趨,很多人走完人生的全程,可是卻從未思考人生的問題,探討生命的意義,渾渾噩噩的讓時光消逝而去。
生命由出生走向毀滅,是必然的歸程,因為有生就有滅,有始就有終,這是不變的定律,生命隨著時光巨輪,只有不停地往前走,沒有後退的時間,是故,世人須有警覺,於踏步走向人生路途之前,要知道自己抉擇的路是怎樣的一條路,莫讓生命虛擲在錯誤的道路上。
在生命的流程中,隨波飄盪,要如何才能做出人生正確的抉擇?於此善告有緣修者,讓人生有一條光明平順的路,走來輕鬆自在,滿面春風。
在人生做抉擇的當下,最起碼要有一顆覺醒的心,時時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目標,只有在清醒、自覺、良知的狀況下去走,才能顯示生命的可貴,肯定生命的價值,千萬別事後才不滿現狀,憤世嫉妒,怨天恨地的茍且偷生,浪費寶貴的生命。
時光無盡頭,生命有盡時,人常自傲為萬物之靈,然而稍用心觀察人外之動物,其性率,守本分、盡本分的良能,反倒是人,奸詐巧取,明爭暗鬥的聰明,人類怎不覺慚愧不如物靈乎?
行修之人,當可觀照自己,看看世俗眾生,人於道中,抉擇之路的結果是如何?今之修者既有福入門學道修行,要多研悟古哲聖賢之道,付諸於日常生活中,本率性,立身處世,何患乎不能入道之堂奧?何患乎沒有正確的人生路。
- Jan 23 Fri 2015 03:57
神佛勸修文 《離不開人生路上的抉擇》
- Jan 22 Thu 2015 03:54
物質上的成功和利益,對修行有害還是有利? (聖嚴法師)
物質上的財富並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人對財富的態度以及處理的方式。聖經上說,駱駝穿針眼比富人進天堂的門還容易。佛經沒有這種說法。相反的,有許多例子指出,有錢有勢的人也可以是很好的修行者。而且,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許多有錢人大力護持佛陀。一些有錢人,不管是男是女,都是護法者和很好的修行者,有些還證得三果的阿羅漢。他們之所以沒有達到四果,是因為沒有出家,但他們對物質財富抱持著恰當的態度。
正確認識物質上的成功是很重要的。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可以說世上的任何東西都屬於你,而同時沒有一件東西屬於你。即使某些東西在常人看來屬於你,但也應該知道那只是你的業果。你只不過暫時擁有這些東西,而且有義務要善加處理。從更廣的層次而言,人們可以說整個地球都是眾生所有,但不是要讓我們擁有和濫用,而是要讓我們照顧、尊敬並傳給世世代代。
具有正確態度的有錢人,有利於護持佛法,他們善用自己的財產。釋迦牟尼佛曾經待在幾位富人家中,接受供養,包括國王的家,而他自己也是王室的一份子。
如果你有錢,而且接受財富屬於眾生的觀念,也許會認為:“我要把所有的錢送給身邊的人或需要它的人。”但這麼作並不是正確的方式,因為可能是浪費。這種決定應該伴隨著良好的判斷,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財產,其他人則不知道。具有智慧和財富的人,有計畫地處理財富,並遵循既定的原則。
這也適用於寺院。雖然許多比丘、比丘尼可能住在寺院裏,但住持並不覺得必須提供他們一切。比丘、比丘尼進入寺院時,隨身帶來一些物質和技能,這些財產其實是每個人的業果。然而,住持不鼓勵出家人隨心所欲地使用或擁有任何東西,即使他們的財產是個人業力的結果,這些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善加利用,反而造成浪費,必須要有智慧的人,才能適當處理財富。
兼具智慧和財富的人,不會隨隨便便處置財富。有錢人繼續有錢也是件好事,佛教不主張共產。另一方面,佛教徒不會說:“我所擁有的一切絕對屬於我個人,我會運用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的財產。”佛教鼓勵人們布施,幫助他人。在嚴格的資本主義中,人們盡可能累積財富,這種想法不符合佛法,而且很具毀滅性。
其他對於財富的態度可能也是有害的,也就是說,把財富當成個人安全的保障,或成功、成就與地位的象徵,抱持這種態度的人會盡可能的累積財富。如果他們有一千元,就想要有一萬元,如果有一萬元,就想要有一百萬元,他們會為自己及子孫後代累積財富,希望子孫不但能維持他們的財富,而且讓財富增長。他們一直想以各種方式來增長財富,擔心失去所擁有的。一個人心中有這麼多關於財富的事,就很少有時間想其他事,尤其是修行。
再說,這種人有一種很深的觀念,認為錢是很難賺的,因此不願割捨一部分來幫助他人。對於任何事情抱持著累積的心態,是和修行南轅北轍的,另一種相反的態度,就是對財產不用心、不經心,那也是與修行相反的,那種態度是不負責任的。
佛經鼓勵人們善用自己擁有的,但在一無所有時也能泰然自若。不應該太依賴自己的財富,也不該把所有的快樂建立在財富上,而該學著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心滿意足。
曾經有個關於著名的禪修者龐居士的故事。據說他非常富有,在開悟後把家裏所有的金銀財寶裝到船上,丟到河裏。他和家人一無所有,甚至連住的房子都沒有,而是靠著販製籃子為生。有人問:“你為什麼不把金銀財寶送給需要的人呢?”龐居士回答說:“我不要害任何人。如果給人財富,他們很可能造下許多惡業。相反的,如果你要他們修行,他們就會得到真正的財富。”這個故事很可能是虛構的,卻有個很好的意旨:最好能清心寡欲,生活得簡簡單單、心滿意足。
如果在物質上很富有,很可能就增加了責任的負擔。累積和處理財富需要時間、精力,修行的時間也就更少了。然而,如果把自己視為財富的守護者,而財富其實屬於眾生,就可以修行得很好,那時會以無執著心、無得失心來使用財富。
不需要害怕擁有或累積財富,但也不該沉溺於財富所帶來的歡樂,應該有節制地使用自己所有的,幫助那些需要的人,護持佛法僧三寶。
- Jan 21 Wed 2015 04:45
寬容等於別人祝福自己 (轉貼)
當你劃破手指,生命會原諒你,它(潛意識中的智慧)會立刻開始修補工作,讓新的細胞在傷口處相互重新搭接;如果你誤食了腐爛的食物,生命會原諒你,讓你吐出食物,來保護你;如果你手燒傷了,它會降低浮腫,增加血流量,長出新皮膚、新組織和新細胞。
生命並不埋怨你,總是寬容你,讓你恢復健康,給你帶來活力和平安,只要你思想上願意合作。消極的思想,痛苦的回憶,對他人的憤憤不平和惡意都會阻礙生命的這種活力。
寬容人是獲得心裏平安和身體健康的關鍵所在。如果你想要健康和幸福,你就必須原諒每一個傷害過你的人。你如果不能首先去原諒別人,你就不能真正原諒你自己。拒絕原諒別人就等於自大和無知。
寬容首先要有寬容的意願,如果你先真誠地願意去原諒別人,你就先成功了一半。我敢肯定,你知道寬容別人並不意味著你去喜歡某人或與他有什麼關係。別人不能強迫你去喜歡某人,政府也不能通過立法來讓人有愛心。但是我們能做到去關愛別人,關愛那些實際上我們並不喜歡的人。
當你原諒別人時,並不意味著你有多麼寬宏大量,或多麼高尚;你實際上是很自私的,因為你祝願別人什麼,也等於祝願你自己什麼。
理由很簡單,當你去想,去感受時,你就成了你所想、所感受的,因為你就是你想的。
當你的心情平靜下來後,心中做肯定的默禱:“我已完全地、真誠地原諒了他(提及冒犯你的人名字);我從心裏放過了他;我寬容了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我自由了。他(她)也自由了。這種感受真好。今天是我的大赦日,任何曾經傷害過我的人我都寬容了,祝他們一切都美好。”
- Jan 20 Tue 2015 05:02
“如時雨化之” (轉貼)
孟子一貫主張對老百姓進行全面教化,是實行仁政的基礎和前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盡心章句上)無論提升品德,無論成材,無論解疑答惑,無論自學,方式不同,目的都一樣,那就是,使教化像甘雨一樣普降大地,滋潤所有的田地、山川、草木以及窮鄉僻壤,荒漠戈壁,而不僅僅侷限於花園......普世主義的教育觀,使聖賢的教育思想更具有普遍性和現實意義。
顯然,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
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
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孔孟兩位聖賢不僅一生中奔走呼號,籲請所能見到的當政者,以“教民”為先,以行“仁政”為本,而且還大半生在從事教育,招收弟子,開辦私塾,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多創新。對後世的影響極大。
孔聖人“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自辦教育在當時已達到了相當的規模,開了幾千年民辦教育的先河。尤其是“有教無類”的光輝思想,真的猶如甘霖,滋潤著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成為人類教育的共同財富。
亞聖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後世。猶如綿綿春雨,普降於漫漫的歷史文化中。至今,我們仍在受其滋養。
- Jan 19 Mon 2015 02:29
神佛勸修文 《心靈財富》
世人容易執迷於眼前的境物,不悟有形的世界總是在生滅中幻化,心困惑於得失之間,自尋苦境,這似乎與人類的冀求──幸福快樂相違背,因之要提醒世人一種幸福、快樂的真理就是「放下」,唯有放下,天地才會顯得更形寬闊,人生才能自在,有自在的人生,當然幸福、快樂隨之而來。
人,都會有過去的成敗榮辱,也都會憧憬著未來,然而經曰「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有。」不管過去好或壞,要有承擔和面對的勇氣。過去就像一片落葉,化為春泥,來供養這棵再生的樹木。未來不可知,難以掌握,因為,無常幻化,境遷物移,非世人所能控制,只有肯定現在,認真當下,過去和未來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否則心靈的創傷、痛苦、失落、求不得等等苦,將永遠不會消失,日夜隨形消磨此生,苦哉。
放下,使心靈得以平靜,看清自己,進而創造生命,心靈的力量,是這麼的不可思議,這麼的寬闊無涯,它能改變人生的命運,也能讓痛苦的人生得到解脫,故而,今特藉此善勸世人,好好的追尋、探索心靈深處的奧秘,或許會發現心靈世界的財富,就在自己的內心,只因世人生活在紅塵中,有太多的俗事、煩惱、痛苦而掩蓋了寶藏。
在世俗中雖有俗事的干擾,但別怨天尤人,心起了怨怒,自然更讓自己找不到光明,應從另一個角度看此逆境,其實這些逆境正是發掘心靈寶藏的助緣,只看自己用何心態面對它。
世人追求有形的財富,讓生活更美好,更幸福,這原本無可或非,只是不知足的貪求,反而讓生活適得其反,因之,在追尋有形財富的同時,不要忘了更重要的心靈世界,在這個非常深廣的世界裡,可以心包太虛,也可以量周沙界,心靈的世界,既玄又妙,可以放之則彌六合,也可以退之則卷藏於密。
心靈世界的財富是不可思議的,每個人都可得之,只因世人一心一意追求外在有形的利物,忽略了這不可思議的財富,它比有形的世界還寬廣,還美麗,還蘊藏著更多的財富,是故,藉此機緣善勸世人,應學會享受心靈世界的生活,因為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自在而又健康長壽,它蘊藏著豐富的寶藏。
- Jan 18 Sun 2015 03:12
寬容才見雨後彩虹 (轉貼)
“當你的一隻腳踩到了紫羅蘭的花瓣時,它卻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腳上。”這就是紫羅蘭的寬容。我很欣賞這句話,因為我們也需要寬容。
寬容是什麼?寬廣後才可以容納,心胸寬廣了,可以容納敵人;心靈寬廣了,可以容納異己,海的寬容在於不擇細流;山之寬容在於不拒微塵;人之寬容在於理解與忍讓。人為什麼要寬容?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點,由於生存的空間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也由於後天各類因素的影響,就造成人的諸多的弱點與缺失,人與人之間以各自不同的背景、文化、習慣、思想進行交流時,就難免產生摩擦、矛盾、甚至怨恨,這樣就需要寬容了。
如果沒有一顆寬容的心,那麼,摩擦就產生了燃燒,使人倍受煎熬;矛盾激化就可能帶來小到仇恨,大到戰爭;怨恨難平就引來毀滅性的災難。佛云:“忍為世間最,忍為安樂道,忍為離孤獨,賢聖所欣樂。”如何寬容?忍辱為高。佛法講忍的境界為“無生忍”——“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
佛教理論把寬容推向極致,即“忍無所忍”,法本無生無滅,緣起性空的,忍與不忍未曾生起,安住於一切處、一切事不生惡心,才是真正的“寬容”,這個“寬”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就可以無所不容,乃至到了沒有了“寬”的概念,也就沒有了“容”的存在了。
寬容與懲罰是截然相反的,而就其達到的目的來看,寬容起到的作用往往勝於懲罰的結果。“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當我們處理一般性錯誤時,採取寬容的態度所收到的效果是拯救性的,寬容對犯錯誤者是一種震撼,而懲罰是即便再得體,換來的也是抵觸,只是程度不同罷了,當然寬容的範圍是在“人民內部的”,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摩擦在所難免,這就要有顆寬容心,互敬互諒、相互理解、泰然處之、一笑了之,這樣的結果彷彿雨後彩虹,經歷了風雨彩虹愈加絢麗。一味的指責、發難、刁難,可想而知,如同黑雲壓城,雨轉冰雹了,如此的結果總帶給我們些許的損失,而且是雙方的。不會寬容的人就是“以他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在雜誌上讀到一則真人真事:美國試飛員胡佛,有一次試飛任務即將完成時,引擎突然熄火,飛機失去控制,從高空瞬間下落,地面人員大聲驚呼,胡佛以超凡的駕駛技術,冷靜的採取應急措施,使飛機安全著陸。當人們檢查故障時發現是機械師加錯了燃料油,面對胡佛,機械師嚇得魂飛魄散,等胡佛的拳頭揮向他。而胡佛沒有揮拳頭,卻伸出雙臂緊緊擁抱機械師,安慰他說:“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我要你明天再為我保養飛機。”不必說什麼,我相信機械師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寬容是美德,是高尚的覺悟與情操,佛陀住世時,寬容是聞名遐邇的,成佛後先度敵人成就,弘法時處處寬容那些迫害、誣陷、加害他的人,同時以自己骨肉的割捨,促使傷害他的人有所警覺,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心懷啊?把敵人“寬容”成為朋友的結果是:消滅了一個敵人,多了一個朋友。
我亦凡夫,欲得人格的完成,必以“忍辱波羅蜜”為先導,忍得風平浪靜後,才可以加速般若之舟早日到達彼岸。
- Jan 17 Sat 2015 03:53
淡泊明志 (轉貼)
有人說:“能夠過日子就好吧,能夠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很重要。”確實,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隔千年,物是人非。然而默誦這一句,仍然感到清新澄澈,洗淨心靈。遙想諸葛孔明當年在草廬之中,必定經常久久地默對這一句話,領會著人生的真諦。
寧靜,是一種生命的態度。每個人都要在忙忙碌碌中馬不停蹄地追趕,追趕心中的夢想,追趕那人生的目標。就像一位旅人,補充了袋子裏所缺的東西之後,又開始了新的旅程。然而,生命中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的絢爛,還有它的平和,生命的動人不僅僅在於它的激情,還有它的平靜。當人生得意與失意時,當人生快樂與痛苦時,請給自己找一片寧靜的天空,它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
淡泊,是一種人生的智慧。“看窗外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空雲卷雲舒,去留無意”.這一幅對聯,是明朝陳眉公《幽窗小記》裏面著名的一句,意思說的是: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卷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的應有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這樣的平和心境,這樣的淡泊自然,誰都可以擁有的境界,卻不是誰都能夠做得到。
現代人大多生活得很累,不堪負重,很是納悶。在社會不斷的進步中,人的負荷越來越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這個或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代價。人類與自然日益分離,陷於世俗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追逐名利、物欲,受金錢的誘惑,受權利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心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所欲難以實現,一旦所想難以成真,一旦所望難以成功,就會失落、失意、失志、失望......
淡泊寧靜之中,是和諧積極的心態,淡而愈濃,近而愈遠。當放開生命的那些細枝末節,所希望的,所嚮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種生命的形式,才真正地在我們的前方,而不再是糊塗和慌亂中的一時夢幻。
淡泊寧靜之中,是心靈昇華和堅定,心中寧靜,靜能致遠,當世俗的紛繁複雜接踵而來,我們不會困於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蜚語擾亂心智,而能夠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得而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恆。
實實在在的生活,安守自己的本份,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平凡中尋快樂。安靜下來,看一本書,聽一首歌,寫一句詩,書一行字,似乎也是一種奢侈。在淡泊寧靜之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就會得到充實、輕鬆、達觀的人生,眼前的混沌也會明晰。
- Jan 16 Fri 2015 03:54
三才與孔子之“從心所欲,不逾矩” (轉貼)
在傳統文化中,三才是指天、地、人。中國古人認為:天、地、人是一個完整一體。這個怎理解呢?我們把它們放大一些,在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去談,這樣就很清楚了。
宇宙中包括了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和人。也就是說無數的人、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構成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宇宙,這就是說: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和人是宇宙整體的結構的一部分,它們是一個整體。同理:天、地、人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完整小天體。
宇宙運行的道理和規律對應到銀河系,就是銀河系的運行規律和道理;銀河系的運行規律和道理對應到地球和人,就是地球和人的生存之理。也就是說:天、地、人的生存法則就是宇宙運行的道理和規律的不同層次的對應,換句話說:宇宙和天、地、人運行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只是表現不同而已。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及後來的釋迦佛教合而為三,交相輝映,各道其理,為人們展現了不同的歸路。而儒家主要針對人的行為思想進行了規範,給人的生活奠定了一個道德原則。
孔子一生曾多次向老子問禮。第一次有年代可考,是在孔子十七歲時,即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地點在魯國的巷黨。據《水經註•渭水註》載:“孔子年十七問禮於老子”。《禮記•曾子問》曾四次記載孔子向老子求學問禮。
孔子問禮於老子後,對老子有相當高的評價。“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可見道顯然是高於儒的,其目的也與儒教不同。不是針對人怎麼去克己守禮,遵循仁義去講的。道的起點就高,要求也一下高了,直接就是修道,不管人間的俗事了,也就不講這些東西了。
老子創立道家、孔子創立儒家,儒道兩家的思想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主幹,若明若暗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對世界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老子和孔子都被列入了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僅這一點就足以說明。
春秋戰國之前,當時的中華文化是道家的文化,道家講的是:清淨無為、順其自然。當人們脫離了自己的本真的時候,欲念叢生,就墮落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孔子,總結了上古聖人的神聖和上古社會人群安樂的根本原因:道德。道德高尚的社會即政通人和,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反之,道德敗壞的社會就是社會崩潰,人心不古,戰亂不止,老百姓沒有安定的生活。因此,道德從建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根本,這就是孔子之所以要建立一整套道德規範的原因。
當這套學說成熟的時候,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宣傳他的學說,其實就是宣揚道德,以道德來規範社會的次序。這時孔子大概五十歲當口,如《論語•為政》中所記載的:“五十而知天命”。人在五十歲的時候已經知道生命的意義,知道這個世界的意義,知道這個宇宙的意義,此時,也了解了生命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這個層次不在恐懼死亡。對於很多人來說,也許一生也就停留在立的層次。能夠達到不惑和知天命的層次的人不多。
既然孔子的願望這麼好,為什麼在這個過程中屢招挫折,無功而返?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孔子堅持真理的修煉悟道的過程,也是孔子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經歷。由“五十而知天命”到“六十而耳順”而最終達到其人生的最高境界的過程:“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這個過程中發生的很多事情,這些事情告訴孔子,人有美好的願望和追求沒錯,但是,人的一切都是天象的變化造成的,人的願望和追求再美好也改變不了天象。但是,人卻可以通過修心養性來改變自己,人人都懂得做人的道理,人人都通過修心養性來改變自己的時候,社會就會因此而改變~這也是正心、修心、齊家、平天下的根本之理。
而正心,是修心、齊家、平天下的基礎,儒家的道理一句話概括就是:人的正心之道!體現在個人就是做一個正人君子;體現在家庭就是齊家之道;體現在國家就是為政之道。
到了晚年孔子為什麼說《易經》為群經之首?《易經》就是講的過去銀河系的運行之理,人是屬於銀河系天體中的一物。做人的理是一回事,人的美好願望和追求要符合銀河系的運行之理,否則就是無法無天了。過去的古人就是通過《易經》的占卜天象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和天、地溶為一體,擺正自己在天、地之間的位置,與整個宇宙的運行規律成為一體,和諧共存。
到了古來稀的年齡,孔子推崇《易經》為群經之首,想來是參透這銀河天體之理而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三才了然於心。在其畢生修學後而達自由的境界了。
- Jan 15 Thu 2015 03:45
神佛勸修文 《勤精進》
語云:「業精於勤而荒於嬉」,世俗中的一切術業的專精與成功,皆在於勤奮的付出,名譽與成就所構成的要素,就是勤精進所結的果實。
普賢菩薩如是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人性的墮落,最需警惕與防範的就是逸樂。
「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以其勞動不息也。」停蓄的池水,因為不流動的緣故,因而衍生腐敗的細菌。逸樂並非幸福,然而世人卻一昧想逸樂,乃因不覺察一個人逸樂成了習慣,愈逸樂就愈覺不足,致使機能皆廢,無事可為,人世間,就是因怠惰而令人毀心銷骨,一切惡事惡念皆由此生。
怠惰是一種慢性中毒,其為害人心,猶如蠶食、蟲蛀,相反的,勤奮則是人生的去腐劑,亮光油。人之精神怠惰,比起身體的怠惰危害更深,好像有智慧而不知使用,有思想而不知探索,放著腦袋胡思亂想,甚至使其空空而生銹。
世人應知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愛迪生曾言「我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天才而成功的。」這印證了勤精進才能出類拔萃,天生我才必有用,唯有勤奮與否之別。
逸樂的人,常會為自己找理由辯解說:「人生幾何?何不能安樂時且安樂。」修者今既入門行修,當要覺悟:天下萬事萬物,無不可為,無不可成,若是畏難而不前,反歸咎於命運和環境,即是自己無能的証明,過於消極的人生觀;如果只希望一步登天,更因而顯現出自己的意志力薄弱,沒有積極進取的動力。
天下事如要有所獲,不能不付出努力,苦盡才能甘來,歷程愈艱難,則收獲就愈大。在修行之路,更是如此,「不經一番風雪,那得梅花撲鼻香」。覺悟萬事萬物必須經過一番努力、精進,才有好結果可享也。
- Jan 14 Wed 2015 03:39
知足者常樂 (轉貼)
世間的財富、名利等給人們帶來的利樂,實際上非常少。一個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產,他從中獲得的安樂究竟有多少呢?就像那些帝王一樣,即使他擁有了天下所有的財產、人口,然而他一生享有的安樂,遠遠比不上一個知足少欲者修持一座世間禪定所得到的安樂。正如《八大人覺經》中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最近香港無線電視台曾報導:香港有一位富豪,擁有財產約一百億港幣,卻因為貪八十多萬元觸犯了法律,而被判入獄四年。他在毫無人身自由的牢獄中度過四年,這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這個例子說明世人貪得無厭,為了積累財富,不擇手段,以身試法,增長罪惡,結果成為金錢的奴隸。一位美國富翁曾說:“我很有錢,但我一點都不快樂!”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大富人有著萬貫家財,雇了幾十個帳房先生管理,仍是忙不過來。雖然擁有這麼多財產,那位富人卻是每天寢食不安,愁眉不展。而他隔壁有一對窮夫婦,靠做豆腐過日子,儘管家境貧寒,老夫婦倆每天從早到晚,有唱有笑,做豆腐、賣豆腐,顯得十分快樂。
富人覺得很奇怪,便問一位帳房先生,那位帳房先生回答說:“老爺,你不必要多想,隔牆扔幾錠銀子過去,便會知道了。”於是,富人趁夜黑無人,將五十兩銀子扔進了隔壁的豆腐店,賣豆腐的老夫婦倆拾到了這筆從天而降的財產,欣喜若狂,於是忙著埋藏銀子,又要考慮怎麼花,又要擔心別人偷......弄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日夜不安。
隔壁的富人自此再也聽不到那往日的歌聲、笑聲,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這些銀錢啊!”
對世間人來說,積累財富從開頭到結束都充滿痛苦。龍樹菩薩說過:“積財守財增財皆為苦,應知財為無邊禍根源。”華智仁波切也說過: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痛苦;有一頭羊,就有一頭羊的痛苦;有一條茶磚就有一條茶磚的痛苦;財富越多,痛苦越大。
世人無明愚癡,根本不知取捨善惡因果,陷入了追逐貪欲的迷亂之中,為無常而短暫的快樂,忍受長久的艱辛苦痛,造下了種種惡業,後世更因此而墮落惡趣深淵,在無邊無際的輪迴裏飽受痛苦的折磨。
知足少欲的修行人,胸懷坦蕩,沒有如此的欲望煩惱痛苦,這是超越世間的安樂境界。如《佛遺教經》中說:“行少欲者,心則坦蕩,無有憂畏......。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