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佛勸修 (20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天災人禍不間斷,
人生之路苦來纏,
嚐盡人生百態情,
福慧雙修離苦難。


世間,處處聽聞眾生言修行,諸佛菩薩欣慰人間淨土將現也。


但細察之下,似乎又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眾生對「修行」二字的內函並未深刻體悟,也因此,把到處參加法會、參加誦經超渡、參加志工,就認為是「修行」,


這是眾生的迷失,觀念的偏離,其實上述的行為都只是在成就外功而已,修行之路只走了一半,尚未真正進入修行之道。


人生之所以不能圓滿,「我」佔有相當大的責任,


生活中,每當遇到挫折、不順心,總歸咎於那是命運捉弄,是別人不好,是環境使然,才導致自己的困頓;從不懂得積極的由內去思考、反省。


其實這一切的困頓原來最大的問題是在自己,「逆境很大,就表示我執很大」,修行者須讓自己的心柔軟下來,放下假面具的束縛,逆境才會漸遠離。


身居塵世,考驗著每位修行者的心與智慧,懂得反省,在生活中漸次地學習凡事心存感恩、恭敬,是逆境或是在順境皆然,一步一步的修正自己的心態與行為,


心念轉了,因緣就改變了,逆境也就是修行的試金石,這樣的體認才得以讓智慧增長,遠離塵世中的對錯是非,脫離困坐愁城的憂煩。


今所論之「修行」,並非什麼玄奧大道,只是平常道,眾生身居一大洪爐,剛強如頑鐵,因此,應藉逆境來修剪,時時保持一顆柔軟心、歡喜心,任何一個因緣均是修心的契機,


唯有內外兼修,福慧圓滿方是真正的修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行合一覺路開,
修己渡人造福田,
入門修行道法傳,
萬事隨緣心念轉,
淡泊名利得自在,
何來外境惹心煩。


修行雖各有先後,但學道悟道並非在於時間的長短,須「知行合一」才是真修實煉。


今日,世人身處物質豐富,資訊發達的時代,外在需求隨手可得,年輕生命在面對外境刺激時,往往隨著外界的事物而盲目的打轉,


卻忘了問自己:生命在追尋什麼?在人生道路上,是否能選擇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是否能真正的沉澱身心,體悟生命真正的意函?


其實這些問號也並非只是年青人才有,多少世人,雖身在道觀寺院修行,但心仍迷失於外,日夜顛倒,是非不明,


也因此,修者有緣既已入門持修,就應用心領悟聖賢古德的言行,真正做到修己渡他的地步。


人生有不同的因緣際遇,有不同的因緣福報,天賦、體能、智能都不一樣,但卻生活在同一個塵世間裡,太多的比較困住了自己,迷失了每個人應有的價值,


所以修者有緣入門持修,是已找到自我價值的入門票,當珍惜機緣,好好用修行的智慧,學習撿視內心自我觀照,擺脫一味的埋怨外在事物的一種慣性思維,


即使身處紅塵世界,也能享受「知足常樂」的喜悅與自在,人的快樂不是來自於名位的高低,重要的是精神層次是否得到滋潤圓滿。


修行就是要有此反省、觀照的能力與智慧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笑煞世人真頑癡,
汲汲營營無歇時,
四大緣滅各分離,
無人識得本來時。


一個人,能不斷的累積功德,就像油燈不斷的添油一樣,必然光輝燦爛不熄滅,然而,真正具有功德者應有「抱樸守一」的覺悟,


所謂抱樸守一是謂行善佈施而能不張揚,不求露相能知放下一切的心態。


遠離名利享受而入於真空大定,使自己的靈性到了不生不滅,此謂之「不朽」是也。


今生,眾修者有緣在持修這段歲月裡的廣結善緣,犧牲奉獻的辛勤耕耘、播種,雖然在歷程中,難免會有魔考障礙,甚至損財遭謗,


然,心志不移,只要願力不滅,名字被人遺忘了,無所謂,因德業仍在,此德業謂之不朽的靈性不滅,這是今生眾修者入修門來修行應有的體悟,


在犧牲奉獻中增長智慧,在服務中廣結善緣,讓靈性去蕪存菁而臻德性清純不滅,乃是不朽必要的過程與體認,也惟有如此,方是真正入門修行。


世人多數只知肉體是我,而不了解真靈才是我,肉身得吃五穀以維生命,靈性則須培五德方不衰亡,養好肉身不過百年,而性靈養好,則無量壽。


眾修者有智慧,當知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不因一時的魔考障礙而退志,切莫以小害大,把握這生難得因緣,日日精進修持,


體悟「眾苦輪無際,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惟有德業為恆久」。


今論之「不朽」,但盼修者有緣慧性之開啟,然,常言道:「師父引進門,修行看自己」,領悟與否全然在於各自的用心與堅心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起心動念皆物慾,
心靈無實成空虛,
勸君覺醒悟生命,
內省觀照創新局。


人生,有許多的歷程與階段,對於大多數世人而言,內在心靈的需求,常常是空虛而不踏實的,


世俗眾生,除了事業、家庭之外,「生命的意義為何?」「生命的價值又是什麼?」由於忙於事業、家庭,何曾去思索過這些問號,


也因此,一路走來是跌跌撞撞,痛苦纏繞,找不到解脫之處,內心惶恐、不安、焦躁、憂鬱接踵浮現,總覺得人生是空虛乏味的。


今,修者有緣,有此善因緣進了修門持修,要好好珍惜,領悟,「生命的目的是在受報、生命的意義是在盡責,而生命的價值是在奉獻」。


為了成就生命的目的、意義與價值,就須走入修行之途,也就是要來淨化心靈,精進學習如何收攝身心,沉澱自我,進而提昇自省的能力與觀照的能力;


收攝、沉澱、觀照的修習,讓生活趨於單純、清靜,到了這樣的境地,自然能在當下的起心動念時,顯現出純真、柔軟,


去除了世俗所染著的習氣,慢慢的讓出離心得以萌芽,進而滋長菩提心,達到出離煩惱,產生大智慧,


有了大智慧,自然就能在生命中利他奉獻,成就眾生,圓滿自己的道業。


「覺悟」不在於環境的差異,是在修行的本身,


眾修者有緣身在修門中,以「道」為依歸,只要依止而行,覺悟生命的目的、意義與價值,不時的觀照內省,就能看到生命的本質。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身遍處虛無空,
性道原來本相同,
猛然覺醒無生路,
迸出明珠照心中。


眾修者入修門持修,皆由因緣和合而來,要能珍惜,進一步把握每一次的因緣契機,同與聖神仙佛的契合,真誠修心煉性,以脫四生六道輪迴之苦。


人是有情動物,對於世間的稱、譏、毀、譽、哀、苦、酒、色、財、利、樂都會在心中產生無比的情緒變動,一個初入修行之門者,遇此境象,必然有三階次的反應。


第一個反應是發覺自己的腦子裡有了這些境遇的幻影。


第二個反應是發現自己的呼吸變得急促,並未很柔順自然的達到肚子的最底端,是一種心動氣亂的現象。


第三個反應是立即收心、存覺、靜氣三個動作同時完成,而回到未遇境象之前的平常狀態,雖然境象依然在眼前,但在腦子裡,沒有那些境象的幻影存在,而且氣息與脈搏順暢柔和自然,


由此可知,人所以會有不正常的情緒反應,全是見、聞、知、記、憶、思、聽、觸、感的作用引起,


修行者就應覺悟到遇此情境該懂得存覺、攝心、靜氣,漸磨漸煉,久而久之,自然的心即能如止水,神定如山了。


修行者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三個階段的調息,但對一個未入修行之路者,就無法將迷亂之心找回;不知各位修者的階次在何處?應好好內省觀照也。


日常生活中,以暴燥、忿怒、不滿三種惡習出現的頻率最多,


每遇發怒或暴燥時,血液、脈搏就會自然的急速加快,整個身體的生理,呈現一種反常的現象,言語、行動及儀態都失去了平衡狀態。


這種惡習對一個有修行者,其頻率是應該越來越少,最後達到遇境而不起浮動,仍保有心平氣和,


這種功夫就是「覺」之返照內視,攝住氣海之氣,外境事物的變遷覺悟到是自然,是無常而不會再受其牽動。


修行本須一次又一次的精進,加上耐心與恆心,無論是工作或休息,步步行行語默動靜,一刻也不得放逸,縱然稍有放逸,立即「覺空現前」收了回來,


如此的修習,就能清淨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人橫行未知修,
天律至正無私休,
不遵道德良心昧,
報應臨頭莫煩憂。


物慾的眼睛是向外看的,所以永遠不知足,貪婪起,使人陷入善惡難分之地,身、口、意都是犯罪工具。


心靈的眼睛是向內看的,所以知足而常樂,生活得悠遊自在,心思慧明,身、口、意都是善緣的種子。
事實上,世人都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


宗教信仰教人要看「空」一切,要「知足」,這不外乎是一種消極的人生,這就是世人對宗教認知上的無知而自以為是,也是自認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果。


真正有智慧者,眼睛是向內看的,是積極且正面的,因為相信萬物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不會執著暫時和合的假象。


不執著,人自然少了瞋恨心;因為相信因果,就會積極做正面的事,不去種惡因結惡緣,


所以說信仰是教人積極去面對人生,而非消極的逃避,是積極的行善積德,而非消極的怨天尤人。


盼世人好好悟之,一輩子汲汲營營,是否只為了供給這個色身食、衣、住、行的舒適而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事多變苦來磨,
緊握不放苦惱多,
放下諸境了無罣,
人生自可得解脫。


人世間,一生之中有許多選擇的時候,選擇是經由自己思考後所做的決定,當然就要為這樣的選擇負責,好或壞全落在自己身上,


也因此,在選擇中免不了會有挑剔,也就在這時候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喜惡與他人的好壞,而這些喜惡、好壞往往都只是表象,


所以最後的決定都只是自己的所慾、所需而不能利益眾生。


因為是自己所慾所需,因此選擇之後就是想擁有,然而人生中有二個問題:一是存在,一是擁有,存在之後要擁有,擁有榮耀讚譽、權位財富。


「擁有」這種慾望存在人人心中佔有極大的份量,但是,世人可否思考過要怎樣去擁有,


而擁有之後要怎樣去背負這個擁有的一直存在,這就成了自己的負擔,一生都要背負它,直到肯放下。


擁有的另一面是失去,於是要抓住,牢牢的抓住,事實上,人生的憂愁、苦痛就由此而生,因為當在抓住外在的一切的同時就是被對方抓住、役使了。


人生所有的好處,看其真象都是自己的弱點,一心只想去擁有,去抓住那個好,事實上同時也承受那個好所帶來的壓力與套牢,


所以,勸勉眾修者有緣,在得失之間需用智慧做判斷,不可一味的貪取不放,抓得越緊壓力相對增強。


人之一生有許多轉折,有許多措手不及的憾事,得與失需用平常心看待,平常心就是道心,大家要有:心生善緣,緣造好命的領悟。


隨緣順應,不要貪取不放,方可跳脫束縛的不自在,放下則人生之路必定是海闊天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寶隨身甚妙好,
一朝福盡棲蘆鳥,
世俗境物豈長保,
不解早悟枉虛老。


試論「釋放自我」。


今天發生的事,謂之新聞,過了今天,同樣的一件事就不能稱之為新聞了。


執著就是把已過去的順逆、喜怒舊事緊握不放,這些舊事是前進的絆石,懂得放下,才有不一樣的下一個驚喜與成就。


為了迎接燦爛的明日,必須放下今日舊現實的執著;為了進步就須放下昨日的自我,而重新建立今天的自我,以求明天的進步,


如果把今天發生的事,一直放在心頭上,不願意接納或現實社會的運轉、變化,就根本無法掌握先機,創造更高的成就,


眾修者有緣,今發心走入修行之路,就應用心領悟修行是在讓自己能明明白白的捨棄自我的執著,因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


每件事物都會由於因素條件異動而有不同變化,既然會變化,就不是恆常,何須執著於所知所見?何不隨著變化的因緣而化被動為主動,放下再提起呢?


世人對於既得的權利地位往往把它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因而產生自我矛盾,不但自己跟自己產生衝突,也會對周遭起衝突,結果是自己承擔這種執著所產生的苦果,


修行者,用智慧認清事實本質,一切都在前進之中,一切都在演變之下,又有什麼捨不得、放不下的呢?


執著是在束縛自己,放下是解脫,才能讓自己得到自在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悲二字輕鬆談,
多少修者知意函,
智慧修得真無我,
方是慈悲登彼岸。


「慈悲」是每位修行者所要修練的課程。


然,現今的人間世界裡,大多數的修行者對於慈悲都只是表面的認知,無論是身處何門內之學佛求道修行,還是無法放下「自我中心」,


雖然一面誦經唸佛,或發心持齋、佈施、奉獻等等的善業功德,但是,卻無法放下「自我中心」,仍然充滿了人性中的各種慾望、貪婪、憎愛、得失、比較‧‧‧‧‧‧。


諸多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煩憂苦悶仍然在內心裡沉浮、掙扎。


修行無非是要脫離善惡煩悶之沉浮,若能覺悟「慈悲」的真意函就能如願;


真正的「慈悲」是建立於「無我的智慧」中,唯其能夠放下種種以自我中心為考量的愛憎、喜怒、得失,而從「生命同體」的角度與關懷出發來體認眾生平等,


有此覺悟才能發出內心而自然的真正「慈悲」進而到達「照見五蘊皆空」的解脫。


放下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証覺「空性的智慧」,可好好悟之。


融入眾生和娑婆苦難中,和光同塵。


出世者體達「空性、無我的智慧」,則須返歸娑婆濁世,協助、悟覺、拔贖所有沉淪受苦的有情,


於經驗人間各式各樣坎坷磨難,受苦受難的同時,也「救苦救難」,慈悲撫濟,外表宛然與眾生的面貌一樣,同樣歷煎著生老病死、坎坷折磨,


卻能以無量的心、行,無量的行動與實踐,諦現了生命的尊嚴與光華,安慰了普世受苦的心靈,這就是真正的「慈悲」,也正是每位發願修行者該用心領悟的道理。


如今,眾修者有緣,入世修行,一方面體悟「空性、無我」的智慧,同時也在娑婆濁世中諦現生命的尊嚴、光華,只要一本初發心的熱誠堅持下去,自能了脫生死。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心言修戒為首,
莫當束縛放心頭,
覺悟未登戒是法,
了見真我自悠遊。


皈依學佛習道,須從「戒」出發,


因為有「戒」,可讓修行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戒」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相互激盪轉化自己的內在,無形中提昇心力的強度。


若以「利他」為初衷,這種善的循環將更不可思議,「戒為無上菩提本」,就是這個道理。可好好悟之。


「戒」不是一種束縛,讓生活失去自由揮灑的空間;「戒」是因眾生未覺悟之前都有犯錯而不自知的可能,藉由戒律的警惕讓犯錯機率消除,


有了好的習性之後,人格方能漸入完善,所以「戒」是在激發深層的良知,明辨是非善惡,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何以如是說,事實上,若人格已臻完善,何需「戒」之規範,只因眾生輪迴多劫,原有良知、良能已不易見也。


今,修者有緣有此慧性入修,須以智慧為前導,慈悲為方便,作為衡量的尺度準則。


若無智慧調伏自身的煩惱,又不能以自他相換的心情體恤他人,那麼則非走入修行之門了。


所以持「戒」才是智慧及慈悲的學習前端。


心存「戒」字,才是皈依授記的意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粗茶淡飯有道味,
歛華就實好修為,
養生須戒色音味,
百味皆空真智慧。


修道者,修身養性也,養性者須讓一切外在物質漸趨於淡泊,使心能漸靜如止水,啟不受「物役」的智慧。


古聖老子之所以言戒五色、五音、五味,是因這些色、音、味皆是外物之追求使眾生落得傷德敗性也。


世人往往過於追求繽紛的色彩刺激,忘了樸素之美與實在,最後弄得視覺遲鈍,所以說五色令人目盲。


目乃六根中第一之根,為六根之先機,人之分別五色,正是眼之識,


若識被塵轉,目隨物而去,則心亦隨物而去,倘若見物生心,心中之真見已忘,正性不空必至隨緣而逐妄。


所以,修行須戒五色,見一切不有之相,不得起貪愛之心。


其次為五音之戒,五音的追求,最後使得聽覺麻木,耳根不淨,是非擾心煩,修行者不得不戒也。


人之分別五音,正是耳之識,若聽被音惑,則耳將隨音而去,心亦隨音而去,終至心煩意亂,則法靜之妙音,又如何可聞也,


所以,修者有緣要能覺知肉耳非耳,塵音非音,有此覺悟,則清淨之妙音自然不聽而自聽也,耳根清淨,自得自在,人間天堂呀!


再者,言及五味之戒。


一心一意追求山珍海味的口慾,最後也將使味覺喪失,食不知味也。


一切可飲可食者,皆有五味(酸鹹甘苦辛),舌以得味為塵,是故,人能分別滋味者,乃是舌識也,


若過份貪求味之慾,則性將被一切滋味所攝,性迷於味,則味亂其性,所以貪於滋味者,口中之正味必失。


修道者,應有「咬菜根,淡中有味」的體會,好好領悟「百味皆空」的道理,自然諸病不作也。


修行在追求心靈的反璞歸真,在寧靜中才能生起無上覺知智慧,只求飽腹的樸實生活,而不取,巧詐多欲浮華的享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西南北求妙方,
只為惡疾找歧黃,
因果定奪當受報,
惡疾難癒業牽纏。


人之命運有好有壞,眾生雖關心自己的命運,卻不知命運注定何來。其實人之善惡運勢原是依善惡業而來的。


此生所受的善惡,乃由過去生中的因而來;業力無形無蹤,既看不到又摸不著,卻是如影隨形。


業力即是命運,也就是世俗所謂的「運氣」,人之一生皆是業力之牽纏而有順逆之運氣產生,


許多人前途茫茫,不知所從,亦有許多人,身受病魔纏身而不知如何解脫,這都是無形中被業力所牽引而不自覺,


一切唯心,要趨吉避凶,要運途順遂,一定要存正思正念,因為命是定業的延續,而運是隨著人動念而不斷的改變。


世人眾生要多醒悟永不變的定律──有因必生果,


不可存有僥倖的心,更不可存心為非作歹,一切行為念動都是因果對帳的由來,凡事應三思,一心只存正思正念,運途才能順遂、平安。


但盼世人好好體悟,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一定可以讓運途轉惡為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宿世愚痴今不悟,
來生煩惱還如故,
人身難得今已得,
福慧勤修莫虛度。


修行在於知其「道」,依「道」而行,才是真正修行。


所謂「大同世界」,這亦即佛家所言「人間淨土」,


然,無論是大同世界或人間淨土,最重要的是眾生要能懂得「感恩與包容」,透過修行,從每個人的心中出發才能有此境界。


沒有修行,不讓自己的思緒沉澱,就不能體會真正的「感恩」是什麼?也不知什麼是「包容」。


一切的感恩與包容若不是從心底出發,其表現只是一種表象。


語云:「恩將仇報」,人往往將怨恨牢記在心頭而將恩澤拋之腦後,輕易的遺忘,對於恩惠記住得少,但對怨恨卻記多多,


這種心胸,這樣的對待,世間怎能有「大同世界,人間淨土」?因此,修行在於體悟消除怨懟的方法,就是多存感恩之心。


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使人永遠不能感受什麼是滿足,


也許父母盡一切來撫育,但為人子女卻認為這是應該的,只是一味貪取,只希望別人付出而自己獲得,沒有感恩心就不知滿足,就沒辦法出現人間淨土,


修行,就是讓每個人懂得每一天都是感恩的開始,每一刻都應發揮愛的良能,相互依存的人世間,樣樣都須靠許多人的智慧及力量,


因此人人應彼此知恩,互相感恩,這樣的思維與行為才能感受到人間的幸福,


以知足感恩的心包容一切逆境,以歡喜心廣結善緣,消除怨懟,這樣才能成就「大同世界,人間淨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帝相難逃無常召,
庶民豈能脫死道,
紅塵消雲幾多載,
觀照相空塵網超。


萬教齊發,廣渡眾生返本來,是故,一切法為一切眾生所生,世間每一種法門的存在,都有其因緣與使命,只要有堅持,只要有心,都能成就道業,


今,修者有緣既入修門求道學佛,目的在求解脫煩惱得証菩提,然,萬法歸一,道門佛門都能得証,唯在求道者本心之誠與精進的態度了。


「靈山不遠,眼前即是」。


道,不用遠求,在每個發願求道者本身上就存在的,內心有道,道即存在己身,俯拾即得,所以說不用遠求。


悟之:愈是往外求道,道就愈求愈遠。其結果是愈修愈苦、愈迷惘;世人總是執著,所以會迷惘。


是故,修道首要學「放下」,放下對「對」的執著,才能真悟「道」之出處。


觀今之世塵,許多修行者,常為以前所學的見解所困,此為「所知障」,


懂愈多,讀愈多,障礙愈多,因為有了偏執,不好的習氣已根深蒂固,反而成了一種突不破的障礙,


思緒「純粹」不起來,便無法得真知、真見,當然就無法解脫煩惱,修到終了,就迷失了,反而是陷入苦惱之迷惘中。


因此,修道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所住,有所執之人就不能見真誠之心。


有所住,有所執則易衍生諸多煩惱,就不能得清淨心,不得清淨心,則離道就遠矣。


但盼一切有緣者真悟「放下」萬象萬緣,不執著一切有無才能跳脫境象之束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去春來催不待,
東昇西沉人移改,
曇花一現幾時好,
生命無常豈長保。


修身學道莫等待,
昔時好漢今何在,
把握當下勤修行,
莫待凋落空悲哀。


出家在家言修道,
何有差別唯心好,
紅塵煉爐泥不染,
更勝出家居山腰。


人生於世,或許為名為利而奔波勞累,或許為情為愛而操心擔憂,這一切本是眾生相,


唯有修道,了悟自己,用智慧做判斷,而非用聰明行事,才能真正看見自己的本來,懂得放下那些外在的現象,脫離束縛而達了脫。


修道,不是「知」,而是要「悟」。


知者是知其表,而「表」則隨外境事物變遷在改變,當然,人也就隨之起舞沉浮變遷,此非修道之真諦;


修道,就須要「悟」,悟者是知其本質、本性,而此本質是不隨外境而改變的,本質永遠是光明清澈無染。


只因這內在的清澈被一層污泥所掩蓋,塵封光明而不見。


無論是出世或入世,談修道,莫非就是要找回本來之原貌,為達彼岸,當然就要修行學道,將污泥能一層一層的剝離而見本來之清澈無雜原貌。


能在紅塵煉爐中見清澈的本來原貌遠比出世之修道者來得真。


因為入世而能不受外境一切境象之干擾牽纏才是到達覺者之境地,


相反的,遁入山林,與世隔絕之修行,沒有經過一番寒徹骨,一旦踏入紅塵之地,能否仍保有不染之心,都還須考驗,


所以,勸勉修者有緣,身在紅塵而能入修門持修,若能了悟修道的真諦,這將更勝於出世了,好好珍惜,好好修行就能解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二字夢寐求,
莫把放縱當自由,
心之所用無拘束,
自由自在任遨遊。


試論「自由」二字,從身與心深入了解「自由」的真諦。


「自由」不是只要我喜歡什麼都可以的為所欲為的舉止言行。


凡塵世宇人類,似乎誤解了「自由」二字的真諦,所以社稷動亂,人心不安。


自由不離「道」之運行,離道則亂矣。


道德經言:「有是道,便有是理,有是理,便有是氣,理氣具而造化生,造化生而萬物有,但造化所生,有動靜之機,有陰陽之妙,二氣之交感有時,萬物之變化有序,動不妄動,時至則動,生不妄生,時至則生,‧‧‧‧‧‧。」


自由若離「道」,便無理,無理則大亂,一亂,萬物即苦即滅矣,


是故,動不妄動,時至則動,守分寸,是為自由的基礎,


然,世人不悟,只憑自己喜惡,不該動而動,沒依循「道」而動,放縱自己,任意侵犯他人,傷害他人,造孽尚不知。


所以,眾修者有緣,今既入修門一心持修,不外乎是要激發出藏於內心深處的那一顆良知,用智慧去體悟大地之道,進而享真正的自由。


放縱是身之行為表現,表面是自由的,但這只是假象的自由,因為放縱只是依自己的喜惡表現於外的言行這種外在的言行,


自由是有所約束的,否則將會去傷害或影響他人的生活,有了這一層約束就不是真正的自由了。


孔聖所言:「從心所欲而不踰矩」,一種內心的釋放才是真的自由,唯有心靈的無拘無束才能稱之為自由,真正的無往而不樂,無事而不通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怒哀樂由心生,
功名利祿迷本性,
般若修來心澄清,
遠離顛倒出苦境。


「心」的範圍是無遠弗屆的;「心」的力量亦是不可思議的,念力所及一一呈現是心之用也。


人生的喜怒哀樂,人生的過去或未來,都可在心的運作下出現,當病苦、窮苦、勞苦、老苦紛至沓來,可以藉由心的轉變、想法的調整而能忙的快樂、累得歡喜、老得有尊嚴。


換個念頭,選擇積極的一面,用美善與向上的態度,自可去除埋怨心而甘願受,


人生宿世輪迴,皆承業而來,身軀肉體依賴大地萬物以活命,那有不病、不痛之理,


用心體悟此道,就能放下那心頭的不甘願,自然能歡喜勇於面對,有此人生觀,則日日是好日,時時是自在歡喜的。


心經云:「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罣礙,心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所以說,心可以使之煩惱、憂愁,亦可使之歡喜自在。


人是有情動物,而「有情」中最高尚的是「情操」,是精神層次的提昇,它屬於心靈的光明,包括了人格修養、道德生活、藝術創作、宗教信仰‧‧‧‧‧‧等,


然而,人原本具有這種精神層面的情操,為何生活會是如此的不安,是因被外界物質所污染,


一大堆的垃圾一直往各自的心裡存放、堆積,所以失去了心靈的光明與寧靜,修行就在於找回放失的本心,清除心中的垃圾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誠懺悔革前非,
自我新生不再違,
虛懷若谷化是非,
明心見性本位歸。


人,須要懺悔,懺悔才有讓自己新生的契機,語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過去無憚改,懺悔後才有勇氣知道革新,沒有懺悔心,過則難改矣。


宇宙是一個生命體,人是這個生命體中的一個小體。


生命體的運行,都有一定的軌道,不可逾越,不能有錯,一有錯,必生問題。


人之過錯,就是運行已出軌,必須及時矯正,使之再回到原來的軌道上。


但因積習已深,無法看清自己,不知已出離軌道,所以犯錯成了習性,也因此,修者必當時時的反觀自照,勇於懺悔,才能革新去弊,以脫罪孽造作。


「以前的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的種種猶如今日生。」這是懺悔的原動力,也是歸真見性的開端,


‘顏回’聖人,因不二過而能稱聖,而不二過來自於真心的懺悔,沒有懺悔心就沒有改過的動力,就沒有新生的契機,如無新生,則必自毀也。


懺悔必須懂得將自己忘掉,人之過錯大都起自於自己的傲慢,驕傲最為害人,虛懷若谷方能受人敬重;虛懷者是「忘我」的行為修行。


始終將自己擺在前面,就是自滿,自滿則不能容物,「謙受益,滿招損」之道理如斯也。


人能「忘我」才能顯現其真誠心,


世人應體悟:一個人的阻礙,不是來自外,而是「自己」的傲慢,有云:「人之大患在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所以有身則不免有「我」,因之修道、懺悔就要學「忘我」,忘我才能見「真我」,即是「見性」而「明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事難料變化多,
十之八九多折磨,
知曉修身悟道行,
撥雲見日蓮台坐。


何謂修?修什麼?悟道、行道了生死也。


安逸惡勞乃是今之世人的劣習,誰都想要無憂無慮,沒有挫折的生活,但是,娑婆世界,本是苦海,怎能如願呢?


世人要覺悟,世間事,娑婆中的眾生,都是帶業而來,處處都有崎嶇難行之路,隨時有挫折,這本是人生所難免,所以謂之為娑婆苦海呀!


既如此,既已來到這個娑婆苦海,唯有勇敢的面對、承受,用智慧去突破,才能平順,亦才有雨後晴朗的喜悅與感受。


一棵果樹的成長,必經風吹雨淋日晒的考驗,它才會開花結果。


總之,有快樂就有痛苦,有順利就有困頓,這即是苦樂參半的人生。


修行就在於能參透此理,進而用信心來克服困頓與挫折,用耐心來破繭,不可怨天尤人,亦不要灰心喪志,能一本初發心,精進不懈才能撥雲見日。


三世一世修,考驗更是重重,今生慧性尚存,慧燈不滅才知來入修,


既已往修行之路前進,就必須忍著一切的辛酸苦辣,經過逆境的洗禮,化絆腳石為跳板,自能登上康莊大道果証蓮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隨境轉業由生,
心空境寂業不萌,
修道本應在修心,
一念清靜念念淨。


試論「修行的態度與行為的表現」及「智、仁、勇三德」。


對於修行而言,一切的習性,既已入修門持修,就要用心來學習如何轉化,而智、仁、勇三德,正是修行轉化自我所要修習的目標途徑之一,


這三德在中庸一書中謂之為「達德」,意即能修行至圓滿,即成聖成佛了。


有了修習的目標,就要落實在生活中的每一行為、每一念頭,練習修正偏差的心行。


觀照念頭,將舊有不善的念頭一次次練習轉向清淨的善念,進而將一念只執於我的念頭,轉成迴向大眾的善念,此即修行三德的「智」與「仁」。


生活中,每一環節,甚至每一念頭皆是「心」的潛移默化,這是發願入門修行者應領悟與覺醒之處,


覺醒境外之象無道,皆是無常之幻化,道唯向內求,向心的深處發展,開發內心無限潛能,也拓展心量寬廣,


這種修習著力點,大如在思考各人的前途未來,小如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斬除一切不善的念頭,堅持不懈的內煉,從心自然流露出一股清淨的芬芳,這才是修行中的「勇」者。


修行,需要領悟修行的觀念、修行的方法,除了自己依道奉行之外,更應有修己渡眾的宏願,


在生活中,在生命裡,學習以慈悲來關懷人、事、物,以智慧來處理事,以古哲聖道潛移默化自己,以行動感動周遭有緣眾生,


當心念改變,所引發之身口行為也跟隨著改變,當自身清淨,便能普及於周遭,從一念的清淨到念念清淨,從一己清淨到人人清淨,


唯有「心」的改變,才能存蓄了脫生死及行菩薩道的資糧。


修行,不在於別人的稱讚為何,而是在於自己內心的澄淨程度,


因此,須不斷的檢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是否用慈悲心關懷眾生,是否用智慧在處理事物,是否堅持不懈的斷除不善之念,


這就是「智、仁、勇」三德的修行,透過省思、觀照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