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什麼病要找中醫?中醫治療疾病時,在整體觀的指導下,因人而異、辨證施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中醫除了治療病毒性疾病有優勢,對功能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還有原因不明或者是病因很複雜的病,以及精神神經系統方面的病,比如面癱、口眼歪邪、失眠、憂鬱以及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徵等都有用。

還有一些皮膚疾病,比如說濕疹、神經性皮炎、脫髮、銀屑病、白癜風等,一般來講免疫功能出了問題,最合適找中醫看。

此外,很多原因不明的病症,如胸悶、胃痛、疲勞乏力、便秘、盜汗等,任何一個症狀長期困擾你,都不會是小事,可去醫院檢查後若指標都正常。此時中醫能夠針對你最痛苦的症狀,結合全身情況辨證論治,糾正你偏離“平和”的病理狀態。

疾病恢復期~患者經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等體虛的表現,這時中醫益氣養血、扶助正氣的治療很有效。

感染性疾病~濫用抗生素的危險很大。當今對病毒性疾病的治療仍是現代醫學的難題之一,出現這些情況,不妨選擇中醫扶正以驅邪的治療方法。

中風後遺症的康復~中風後偏癱、口眼歪斜,言語、認知障礙等,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而包括針灸和中醫藥在內的康復治療,醒腦開竅,舒筋活絡,不但能改善症狀,還助於預防中風的再次發作。
 
 
 
六種疾患‧適合看中醫

與西醫相比,中醫具有見解獨到、治療方法獨特、療效確切等特點。那麼,患哪些疾病宜看中醫呢?
 

慢性疾病

中醫注重整體觀念,診療時特別注意根據臟腑間的相互關係,綜合分析人體各臟腑的功能平衡,擅長於辨症論治。因此,中醫對肝炎、腎炎、支氣管炎、慢性腸炎、胃炎、肺氣腫、貧血、糖尿病及老年期的消化、內分泌、神經、心血管等系統的慢性疾病有相當好的效果。
 

大病初癒

大病後,患者往往會出現乏力厭食、失眠、消化不良、盜汗、低熱等體虛的症狀。此時採用中藥治療,能使患者較快地恢復健康。
 

婦科疾病

痛經、月經失調、功能性子宮出血、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徵、妊娠反應、產後無乳、回乳等婦科疾病宜看中醫。相對而言,用中醫中藥治療較安全,可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給孕產婦、嬰兒帶來的危害,而且用中醫中藥治療婦科疾病不僅治標還可治本。
 

兒童疾患

兒童尤其是幼兒有病時,無論是患兒還是家長都很難準確地敘述病情。而中醫兒科可採用望聞問切的傳統方法,並結合現代化的化驗檢查,經過綜合分析,可準確地診斷病症並對症下藥。
 

疑難疾病

各種腫瘤病人在手術和放化療後,合理地採用中醫治療可促進身體的恢復和延長生存期。陽痿、遺精、少精、女性不育、陰冷、神經官能症、面癱、麻痹、脫髮、風濕、牛皮癬、白癜風等疑難病若用中醫中藥治療,很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療效。
 

有病難診

許多人自覺有病,但經各種現代化檢查、化驗後,仍難以確診時宜看中醫。如氣虛盜汗、耳鳴、肢麻、肢冷、腹脹、便秘、溏瀉、小便頻數、夜尿,難以確診時宜看中醫。上述症狀以及口渴、胸悶、狂躁、憂鬱、精神萎靡、身倦無力、頭暈眼花、失眠健忘等,對西藥過敏或有嚴重副作用時,亦可改用中醫藥治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並沒有拖欠我們任何東西,所以沒有必要總苦著臉。應對生活充滿感激,至少,它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生存的空間。

微笑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跟貧富、地位、處境沒有關係。富翁可能整天憂心忡忡,窮人可能心情舒暢;處境順利的人可能會愁眉不展,身處逆境的人可能會面帶微笑……

一個人的情緒受環境的影響,這是很正常的,但你苦著臉,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對處境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相反,如果微笑著去生活,那會增加親和力,別人更樂於跟你交往,得到的機會也會更多。

只有心裏有陽光的人,才能感受到現實的陽光,如果連自己都常苦著臉,那生活如何美好?生活始終是一面鏡子,照到的是我們的影像,當我們哭泣時,生活在哭泣;當我們微笑時,生活也在微笑。

微笑發自內心,不卑不亢,既不是對弱者的愚弄,也不是對強者的奉承。奉承時的笑容,是一種假笑,而面具是不會長久的,一旦有機會,他們便會露出本來的面目。

微笑沒有目的,無論是對上司,還是對門衛,那笑容都是一樣,微笑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是對生活的尊重。

微笑是有“回報”的,人際關係就像物理學上所說的力的平衡,你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你,你對別人的微笑越多,別人對你的微笑也會越多。

在受到別人的曲解後,可以選擇暴怒,也可以選擇微笑,通常微笑的力量會更大,因為微笑會震撼對方的心靈,顯露出來的豁達氣度讓對方覺得自己渺小,醜陋。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有時候過多的解釋、爭執是沒有必要的。對於那些無理取鬧、蓄意詆毀的人,給他一個微笑,剩下的事就讓時間去證明好了。
  
微笑發自內心,無法偽裝。保持“微笑”的心態,人生會更加美好。人生中有挫折有失敗,有誤解,那是很正常的,要想生活中一片坦途,那麼首先就應清除心中的障礙。微笑的實質便是愛,懂得愛的人,一定不會是平庸的。

微笑是人生最好的名片,誰不希望跟一個樂觀向上的人交朋友呢?微笑能給自己一種信心,也能給別人一種信心,從而更好地激發潛能。

微笑是朋友間最好的語言,一個自然流露的微笑,勝過千言萬語,無論是初次謀面也好,相識已久也好,微笑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微笑是一種修養,微笑的實質是親切,是鼓勵,是溫馨。真正懂得微笑的人,總是容易獲得比別人更多的機會,總是容易取得成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樓小屋都禦寒,大也安然,小也安然;

衣著得體貴自然,絲也可穿,布也可穿;

粗茶淡飯日三餐,葷也香甜,素也香甜;

黎明早起奔公園,跑也是練,走也是練;

讀書看報不間斷,體也不閒,腦也不閒;

三五知己常聊天,今也談談,古也談談;

書法繪畫學攝影,精也是玩,粗也是玩;

遠遊近走好參觀,動也喜歡,靜也喜歡;

不戴烏紗不爭官,談也隨便,玩也隨便;

老夫老妻常相伴,幫也是伴,吵也是伴;

夜來兒女笑燈前,鬧也不煩,累也不煩;

陳年往事已如煙,恩也不談,怨也不談;

胸懷大度天地寬,名也看淡,利也看淡;

無憂無慮度人生,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忽然間,父親開口跟我要錢了。最初的說法是身體不太舒服,要去醫院做個全面檢查。去縣城的醫院,想來花不了多少錢,於是我匯了二千元給他。

過了幾天,他打來電話,說身體不太礙事,但錢花完了,還有缺口。
 

~父親開口要錢~

沒想到時間不長,他又來電話,說想買一輛電動三輪車,因為年紀大了,騎普通的三輪車去趕集有點兒吃力。

他接連兩次要錢,我猶豫了一下。他好像聽出了我的遲疑,說:“你給我出一半,我自己出一半,可以把家裏的羊賣了。”

我的心軟了下來。這些年,他一直養羊,養大一只羊並不容易,每天都要趕到坡上去,一來一回一整天就過去了。

母親在的時候,還會去給他送些熱的飯菜,幾年前母親去世了,他就帶一些餅子和鹹菜,裝一壺白開水,走到路上水都涼了。直到晚上回來,他才可以燒一鍋熱稀飯喝。

我想把他接到城裏,他執意不來;在縣城的弟弟打算接他一起過,他也不肯,說習慣了鄉下,習慣了村裏的人。

既然無法說服他,就只能由他了。平常給他錢他總不肯要,說生活簡單,開銷也小,花不了什麼錢。可忽然之間,他好像變了。

我如數把錢匯了過去,心裏卻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勁。晚上吃飯,我說給老公聽。老公想了想,說:“人家說人越老越像孩子,性格和脾氣也會改變,可能是他年紀大了吧。”

三個月後,我公休,決定帶女兒回家去看看他。我事先沒有告訴他,以免他擔心。

家裏的門鎖著,隔壁的三叔說他去放羊了,還說他今年一下養了八只羊,大羊生的小羊崽都沒有賣。

我牽著女兒上了坡,遠遠看見小小的羊群,走近了才看見他坐在一棵樹下打盹,旁邊鋪著一塊塑膠布,上面放著吃了一半的餅子、一小袋鹹菜,還有一壺水……

我心裏一酸,喊了一聲“爸”!

他激靈一下,睜開眼睛,半天才反應過來:“丫頭,你回來怎麼也不先說一聲?”

女兒搶著說:“媽媽說要給您一個驚喜。”
 

~女兒心中有事~

回到家,他先把羊圈好。院子裏有些雜亂,不像母親在時那樣整潔。角落裏,放著他騎了很多年的三輪車。

“爸,你買的電動車呢?”我隨口問。

他有些慌張:“我……還沒買呢,人家說下個月電動車降價。”

“想買就買,明天我陪你去。”我說著,拿了掃帚掃院子。

他說:“再等等,等降了價,我讓你弟陪我去。”然後,他就進屋去給孫女找“稀罕物”,都是女兒愛吃的紅薯乾、柿餅。

女兒吃著東西,我收拾院子,聽見他給弟弟打電話:“你姐回來了,你們晚上也回來吃飯吧。”又小聲叮囑了一句:“多買點兒好吃的。”

我想說什麼,卻又住了口。在農村,長輩都偏心男孩。多年以來,我心裏始終介意父母的偏心。

下午,弟弟倆口子帶著孩子早早回來了。

父親親自下廚,讓弟弟當助手,做了很多菜。我感到很意外,他竟然把每一道菜都做出了母親式的味道。吃著吃著,我幾乎流下淚來。

弟弟提議讓我們去他家住,父親也說家裏的被子都沒有曬,床鋪有點潮。可我還是決定留在家裏。

晚上,我在院子裏陪他說話,他說其實弟弟一直很牽掛我,弟媳婦還給我女兒織了毛衣……
話說到最後,還是落到了錢上。
 
他繞了很大的圈子,先說村裏正在統一規劃,又說母親生前想翻蓋房子,最後才試探著問:“要是你手頭不那麼緊,能不能……你知道的,你弟弟他們……”

我打斷他:“爸,翻蓋房子需要多少錢?”

“大概要二萬元吧……”他的聲音低下去,又趕快補充,“我的羊要是都賣了,也能賣好幾千元錢。”

我愣了一下。二萬多元,對我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我囁嚅著:“爸,我回去看一看再說,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他低下頭:“丫頭,難為你了。看看能有多少,爸年紀大了,別的事,也不會花錢了……”

那天晚上,我翻來覆去,很晚都沒有睡著。他好像也是,午夜了,還在院子裏走動。

走時,他蹬著三輪車送我們去車站。
 

~到底情深似海~

我跟老公說了父親要錢的事,很無奈地小聲嘀咕了一句:“他確實變了。”

老公詢問:“他是不是身體不太好?我聽同事說,老人的身體要是有問題,性格變化會很明顯。”

我搖頭:“他性格倒沒變,只是總想著要錢,就這點變了。”半天,老公也不說話,他經營的小型出口公司,現在連發工資都成了問題,但他還是說:“把錢給爸吧,咱們緊緊手,日子總還過得去。”

我把錢匯給父親半個月後,老家那邊有個親戚來,我順口問:“我們家的房子,開始翻蓋了嗎?”

他有些詫異:“沒聽你爸說要翻蓋房子呀!”然後他像想起來什麼,說:“對了,你爸把羊都賣了,幫你弟買了一輛小貨車。你弟不在工廠幹了,自己給人開車送貨呢,不少賺錢……”

親戚走後,我忍不住把自己關在洗手間,藉著“嘩嘩”的水聲哭了一場。

冬天過了一半的時候,老公的公司出事了。他接了一個數額很大的單子,本以為這次是柳暗花明,卻不料對方是騙子,幾十萬元被騙得精光。雖然報了案,但結果無法預料,銀行更不會因此放棄追債。

老公幾乎崩潰,從不沾酒的他開始日日酗酒。我心疼且焦急,又無計可施,想了一個晚上,決定賣掉房子。

弟弟是第二天中午打來的電話。我沒有心思和他寒暄,弟弟聽出我的焦慮,便耐心地詢問。

我還是對弟弟說了。沒想到他竟連夜坐火車趕了過來,一進門,從懷裏掏出報紙包著的一沓錢,說:“姐,這是五萬元,不多,先拿著應急。”

我吃驚不已:“你哪來的錢?”

“這幾個月開車送貨賺了一部份,用房子抵押貸了三萬元,縣城裏的房子不值錢,只能貸這麼多……”

我心裏一熱,把錢推給他:“我不能用你的錢。”

弟弟急了:“姐,去年工廠倒閉,我和你弟媳婦都失業了,想買一輛車,沒錢,你給了爸四萬元,讓他給我,還不讓爸告訴我那是你的錢。我最難的時候,你這樣幫我,不讓我心裏有負擔。你能這樣對我,為什麼不讓我這樣對你……”

我呆住了,弟弟依然在說:“爸說了,小時候你總讓著我,因為我是弟弟,現在我要保護你,因為你是女人。爸還說,有一天他不在了,我那裏就是你娘家……”

“爸!”我轉過頭,弟弟也哽咽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家元精論】

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察受於先人而充實後天,故就其來源可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元精”,即指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起源物質,並具有調節與主宰生殖、生民發育的作用。

《內經》中雖無“元精”一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在早期的有關“精氣神”論述中,並沒有嚴格區分開來,全內丹學興起,才有明顯的分別,“元精”一名始見甘丹書。

《古文參同契》說:“元氣之積厚而精英者,稱為元精”。此謂元精乃元氣之精華,實指先天無形之精氣,是產生後天形質之精的母氣。因此,元精雖是生命的起源物質,但又不等同於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

故《壽世傳真》說:“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說:“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於父母未生前”。

《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極之精”、“天真”等。

楊繼州指出:“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而太極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於西間者也”(《針灸大成·腎臟圖》)。

《周易參同契》說:“元精眇難睹。”此精為先天無形之精氣,“摶之不得,視之不見,而能潛隨化機,生成萬物”(《周易參同契》彭曉注),但必須含於形質之精中乃能存。

正如《玉清金笥寶錄》所說:“精雖元精,然無日用之精則元精不見。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則潮生白氣,未聞白氣生於地也。水乃精也,白氣乃華也,”

元精稟於先天,受之於父母而與生俱來。當父母陰陽之精結合,在母體內形成胚胎、構成身形後,元精亦已藏之於腎,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生要物質。

生命誕生以後,此精又必須依賴後天水穀之精的充養,才能發揮生長、發育的作用。元精只有不斷得到後人之精的供養,才能逐漸充盈,當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後代、保持種族和個體恃持的能力。

先天元精與後天水穀之精相互資生,密切相關。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為後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準備了機能的物質基礎;出生之後,脾胃所化生的後天水穀之精,不斷輸送至五臟六腑,轉化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充盛時,又輸歸於腎,以充養先天之精。

此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無先天之元精則無以生身;無後天水穀之精則無以養身。有精才有生命,無精則無生命;精足則生命力強,精虧則生命力弱。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

元精與元氣的關係非常密切。元氣為萬物之本源,元精乃元氣之“精英”,由“元氣之積厚”而生,此即謂“氣歸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有“元氣生則元精產”(《青華秘文》)、“先天之氣,氣化為精”(《類經·攝生類》)之說。

人出生後,元精藏之於腎,賴後天之養逐漸充盈而為元氣之根,此即謂“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張介賓說:“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

“元精”之名始於丹經,元精之論也詳於丹經,元精是內丹家修煉的上藥三品之一,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說,“夫金液還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卻為人之至寶……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

《性命圭旨全書》亦說:“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泄漏。”這不僅明確指出內丹上藥三品“精氣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還論述了修煉之術及效應。

《類修要訣》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論。

〈武術彙宗》進一步闡發說:“元精發於腎之元氣,從虛極靜篤生來,則精乃清;從妄念淫事中生來,則精乃濁。清濁之辨,不辨之於其精,而辨之於其神也。”認為神定志閒,所生為先天之精;稍動淫念,則所生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後天可以返為先天;順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後天,故葆精者,貴在清心寡欲。

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華池說》稱元精穴為“華池”,“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逆升而上,則元精化為元氣而為內丹之母;順流而下,則元精化為形質之精而生男育女。並認為元精亦有賴於飲食之充養,故又說:“穀氣就此而生精”、“華池之竅,乃生精而降於腎者也。”

總之,“元精論”為道家內丹術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對內丹理論的形成及內丹根本的修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道家元氣論】

“元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源。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於戰國時期宋開尹文的“精氣說”(即“氣一元論”),發展朝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

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並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故元氣學說在對人、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生理現象提出了樸素的見解。

基於元氣學說的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即是“元氣論”,元氣論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人身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存在於體內推動生命活動的本源物質。《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此即指元氣而言,故元氣廣義簡稱為“氣”。

《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併而充身者也”,此氣源於先天而養於後天,但狹義又專指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在古典氣功文獻中,常把此“氣”字寫作“炁”,以示與後天之“氣”的區別。

元氣論認為,元氣是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統一的物質基礎,“大人生廠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元氣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生命活動過程,即是元氣的消長變化及升降出入運動。“人之生此由乎氣”(景嶽全書》),“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

由此可見,元氣的盛衰聚散及運行正常與否,直接關係著人的生老病死。元氣充足、運行正常。是人體健康的保障;元氣不足或氣機失調,則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於氣”、“元氣虛為致病之本”之說。因此防病治病也應以調護元氣為本,善養生者更應正視護養此氣。

故張介賓說:“蓋天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類經·運氣類》)。

元氣藏之於腎而化生元精,繫於命門而為腎間動氣,其變化為用,一分為二而為元陰、元陽,實為性命之本、造化之機。

元氣雖藏之於下,而其用則佈護周身,臟腑之機能全賴此氣之運轉,故徐靈胎說:“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勞有小心。陰陽闔閉存乎此,呼吸出入繫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末亡,皆賴此也”(《醫學源流論》)。

元氣之所行,與任督二脈關係至密。元氣根之於腎而行於任督,故李時珍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經八脈考》)。

元氣雖化生於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須有賴於後天水穀精氣的充養,所以與脾胃又密切相關,故李東垣說:“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論》):“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內外傷辨惑論》)。

氣功學中所言元氣,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於受胎之先,先天細細蘊蘊,生於無形,又謂“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內呼吸(潛氣內轉)的循環動力;在人出生後,即“炁落丹田”,成為啟動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並司理後天呼吸之氣、水穀之氣、營衛之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

氣功學中所指先天之“氣”是潛藏的內氣,而後天之“氣”則著重指形於呼吸之氣(外呼吸),故《入藥鏡》注:“藏則為惹,形則為氣”。

在人體,先天之“炁”與後天之“氣”密不可分。出生後“炁落丹田”,為“呼吸之根”,人在進行呼吸活動時,“先天元始祖炁未嘗不充溢其中。非後天之氣,無以見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無以為後天一氣之主宰”(《入藥鏡》注)。

內丹學中要求氣貫丹田,即以後天之“氣”接引先天之“炁”,發動任、督循環,以達到所謂“再立胎息”的效果。

《入藥鏡》又說:“先天惹,後天氣,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氣功狀態中二氣混合,呼吸綿綿,任督循環,身心酣暢的自我體驗。

古代先賢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氣功鍛煉可以充實元氣、調理氣機,以達治病強身之目的,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養生家們並以“元氣論”為理論基礎,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整套行氣、養氣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補元氣、調暢氣機,有力地推動了氣功學的發展。

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生命觀,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確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元氣的實質直到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是一個尚未完全揭曉的謎。

近年來有人對元氣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研究,如有人從控制論的角度,認為元氣與信息同樣具有傳遞、保存、交換的共同特徵,人體通過元氣的調控作用,以維持內環境及內外環境間的陰陽平衡。

有人從“場”論角度,認為元氣是一種“動態的生物場”,這種“場”非常活躍,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其可產生感覺,能聯繫調節機體內外環境,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協調。

有人從能量的角度,提出“電子激發能假說”,認為激發態分子可通過共振轉移,將激發能傳給別的分子,這一過程就是所謂“行氣”。

還有人認為,氣是一種微粒流,其直徑小於60±2微米,某些還帶行正負電荷;輻射場攝影能提供內氣的指標,說明內氣存在於生命之中,並隨著生命條件的轉化而改變,電量輝光即是內氣存在的表現。

儘管日前對元氣的研究還比較粗疏,很多問題尚有待深入,但實踐證明,進一步探討元氣的實質,不僅是傳統的中醫學、氣功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對揭開人類生命的奧秘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道家元神論】

神為人身“三寶”之一,雖歷代醫家皆有論述,但氣功古籍所載尤詳。丹道書中義將其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之神又稱“元神”。

元,有本無、根本、原始之義。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正如張伯端所說:“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青華秘文》)。

近人張錫純也說:“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

神本源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

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

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

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

《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

〈武術彙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

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

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擾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

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

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欲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係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

內丹修煉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
 
內丹所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只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

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入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份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是古代每個文人的必修之器,歷史上的著名琴家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

古琴也是孔子辦學重要的六藝之一。《詩經》中就記載著“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等。

古琴的樂器本身就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它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說。
 
古琴有13個徽,代表著一年有12個月及閏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古琴有100多個泛音,這大概是世界上擁有泛音最多的樂器。古琴有自己的記譜方法(簡字譜),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琴現存有150多部古琴譜,包含著3000多首琴曲流傳下來。

《琴操》中記載:“伏羲作琴。”然而考察世界各民族進化的歷史,凡在野蠻的時代,均能製器作樂。中華民族也不例外。

在伏羲之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文明時期,必早已製有各種樂器。不過定名定制,始自伏羲。所以雖說作於伏羲,其實必早已有琴了。

又有吳儀《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之琴以純絲為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弦,武王改為七弦,直至現在仍如之。”

這種琴的製作,雖然始於伏羲,可是今日的古琴,實際上始自虞舜,完成於武王。古人體高肢長,愈進而愈短。所以琴的長度,也日益減短。

今日的古琴,長三尺六寸三分,損益它,各為徽識,裝飾以金玉的圓點,稱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彈之,即十三音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硃砂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的提淨之品,商品規格分硃寶砂、鏡面砂和豆瓣砂,屬於常用中藥,亦為道家重要法寶之一。

其主要成份為硫化汞。有毒,不宜大量久服,以防汞在人體內蓄積而發生中毒。
 
硃砂反鋁,用鋁製品研末時,漸變為暗灰色,並散發出刺鼻的臭雞蛋氣味,放置過夜則變成銀灰色粉末(即汞鋁毒)。

以往曾有報道,硃砂的易混品有雄黃、紅粉等。近期發現一種新偽品,外形極似硃寶砂。為防誤用,現將兩者比較如下:

~性狀~

正品為大小不一的小顆粒狀,外表附著鮮紅色或暗紅色的粉末,觸之不染手,用棉球擦去粉末,顯金剛光澤,質重而脆。用指甲擠壓小顆粒,即成鮮紅色粉末。

偽品為大小均勻的小顆粒,外表附著暗紅色的粉末,觸之手被染成紅色,用指甲擠壓小顆粒,變為銀灰色粉末。

~火試~

方法一:取正品少許,用錫紙包之加熱,顏色先變為褐色,最後變為黑色,同時發出爆裂聲;液化成膠狀,並反複起泡;久燒不灰化,冷卻後殘留蜂巢狀痕跡。偽品用同樣的方法加熱後,除顏色由暗紅色變為黑色外,無其它變化。

方法二:取正品少許置於白紙上,在紙下加熱,由原來的鮮紅色變為黑色,離開火焰後,又恢復原色,白紙不被染色。偽品在加熱時,由原來的暗紅色變為黑色,離開火焰後不能還原,白紙被染成淡紅色。

方法三:用火柴支挑取正品粉末少許,點燃,可見燒焦後的火柴支上有晶亮的細小水銀珠。偽品無此反應。

方法四:取正品加少量鐵粉置於試管中,密封加熱,試管壁有汞珠或汞鏡生成。偽品加熱後,管壁呈淡紅色,小顆粒變為銀灰色。

~水試~

取正品少許置於盛清水的燒杯中,振搖,放置片刻,水不被染色,沉澱物為暗紅色。偽品放入水中後,水被染成淡紅色,沉澱物多為銀灰色,少數帶有暗紅色。
 

一種偽造水飛硃砂的鑒別

硃砂為較常用的礦石類中藥材,亦為道家所重用,水飛硃砂由於其加工工藝複雜而價格倍增。近來,發現一種用化工染料大紅粉與砂石粉偽造而成的水飛硃砂,現將其鑒別特徵詳述如下:

性狀為亮紅色粉未,無光澤,體重;無臭,無味。在水、熱水中均不溶,在鹽酸、硝酸和生水中微溶,並產生泡沸現象,溶液顯橙黃色;在甲醇、乙醇中微溶,在氯仿、醋酸乙酯和丙酮中部份溶解,溶液顯橙紅色至鮮紅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之所以能保持相對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人體經絡縱橫交織,出表入裏,通臟達腑,緊密聯繫著人體的陰陽表裏,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那麼,人體的經絡是怎樣與五臟六腑相聯接的呢?《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

“十二經脈與內臟相關學說”的聯繫順序是:手太陽經緊連著小腸,足太陽經緊連著膀胱。手陽明經緊連著大腸,足陽明經緊連著胃。手少陽經緊連著三焦,足少陽經緊連著膽;手太陰經緊連著肺,足太陰經緊連著脾。手少陰經緊連著心,足少陰經緊連著腎。手厥陰經緊連著心包絡,足厥陰經緊連著肝。

這般複雜的經絡與臟腑相關理論,有些乏味,也不好記憶,於是,有人編了《12經絡配臟腑口訣》,現抄錄於下:

太陽小腸足膀胱,

陽明大腸足胃當,

少陽三焦足膽配;

太陰肺經足脾鄉,

少陰心經足為腎,

厥陰包絡足肝方。

傳統醫學中的“經絡與臟腑相關學說”,就是按照這個口訣聯繫起來的。它不僅緊密連結起了心肝脾肺腎,就連三焦、心包絡這樣的肉眼看不到的器官,都照連不誤、不會遺漏。可見傳統醫學的經絡理論之缜密,已經達到了無懈可擊的程度。

由此推知,經絡之重要,猶如堂廈之檩椽樑柱。樑存柱在,堂廈有之,堂廈就可以富麗堂皇、金碧輝煌,人體就可以體健性靈、魂富魄豐。反之,若是缺樑斷柱、失經少絡,定會堂傾廈倒、人死體廢。可見,經絡存之一日,一日健之,經絡廢之一日,定會命歸黃泉,於是乎,經絡時義大矣哉!

儘管經絡的意義重大,重大得幾乎成為“生命”的代詞。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如此博大精深的“經絡與臟腑相關學說”,卻明睜眼露的把大腦排除在“臟腑”之外了。

就是說,在這十二經中(奇經八脈也是這樣),沒有任何一經與大腦有任何聯繫。進一步說,傳統醫學,只注重經絡與臟腑,不注重大腦,甚至無視大腦的存在。於是,人的大腦,在傳統醫學中,成了“跳出經絡外,不在臟腑中”的“異類器官”,就像《西遊記》裏的孫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人的大腦,既然不被經絡貫通,不屬於五臟六腑,“三屆”“五行”都沒有它的位置,所以,客觀存在而又不甘寂寞的大腦,似乎就獲得了“孫悟空”那樣的自由,它就很不守規矩的生出了腦瘤、癲癇、腦溢血等等“怪病”。

這些“怪病”,跳出了經絡,越過了臟腑,使得傳統醫學失去了“經絡症”“臟腑辨症”的基礎和條件。使千年來辨症論治的“祖宗章法”遭到挑戰,出現了嚴重的尷尬。

可是,能言善辯的傳統醫學,嘴上的工夫很厲害,小小尷尬,化解起來,是不成問題的!好吧,那就用“六淫”中的一個“風”字來“辨症”。

忽略!說得實在點,這是忽略。傳統醫學真的是忽略了人的大腦,忽略了大腦的生理功能,忽略了大腦皮層這種最高級的中樞神經系統的巨大作用了!說是“忽略了”,有點客氣。若不客氣,就不僅是忽略,而是荒唐、荒謬、荒誕!

只知經絡臟腑,不知大腦皮層為何物的傳統醫學,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之官則思”“心主記憶”“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說人的思維、記憶、想問題,都是心臟的功能,而與大腦沒有關係。

這種謬誤,流傳千年,一成不變。即使面對著一些難以用經絡臟腑解釋的病理現象,也要“醉煞不認半壺酒錢”,也絕不承認大腦的存在。可是,這種“不顧大腦功能”的千年謬誤,總會有被事實逼迫得理屈詞窮的那一天。

比如發生車禍,一個人只是碰著頭了,一點傷痕也沒有,一滴血也沒看見流,或者有點傷痕,但看起來沒有太大的傷口,可是很奇怪,他居然死人一樣、不省人事了。這個人的心臟還在跳動,呼吸還正常進行,可是卻喪失了人的一切意識,變成了植物人。

可以說,這個人的所有經絡完好無損,所有臟腑完整無缺,但他卻不再醒來。在這樣的病例面前,那完整無損的經絡顯得十分無用,經絡與臟腑相關的學說,就等於白費工夫。

病人的情況是這樣,現代醫學能解剖得到的大腦~最高級中樞神經出了大的問題。於是,大腦出了大問題的植物人,他經絡無論多麼完整,經絡與臟腑連接的無論多麼緊密,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比如癲癇病人(民間稱羊癲風)。正好好的,患者忽然意識模糊,躺在地上不省人事、吐露白沫,白瞪眼睛、口眼歪斜、渾身顫抖起來。有時候不用治療,過一些時間,病人自己常常能夠清醒過來。一旦醒來,休息一段,就和常人一樣。

如此病人,其經絡毫髮無傷,其臟腑全都正常,就連平時的脈象也沒有什麼特別,那是為什麼?現代醫學說是“病在大腦”,與經絡臟腑無關。可是傳統醫學裏沒有大腦問題呀!

於是,傳統醫學就就覺得是某一種邪風“刮”進了人的身體,“中風不語”了,所以,就有了“風”、“風症”、“中風”、“抽風”之類的許多說法。

此類疾病還有腦溢血、腦瘤、大腦炎等等,都是傳統醫學的“風症”,只是所中之風有不同的辨症而已。不過,無論怎麼辨,都是“風”字當頭,“經絡”“臟腑”,在此時此處派不上用場了,都會自覺“退居二線”的!

在傳統醫學中,一切不能用經絡臟腑解釋的疾病,大都可以用“風”字解說。這就是華人的“風文化”。這就是外傷怕“受風”,生病怕受風,坐月子也怕“受風”的“風文化”的源頭。

其實,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並不是沒有人抛開經絡臟腑的理論,去探求大腦的功能。清朝的王清任先生,就是一個偉大的中醫解剖學家。他通過大量的人體解剖,明確了大腦的功能,確立了“腦主記憶”的理念,作出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結論。

王清任先生在他的《醫林改錯》中說,“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

這一段精彩論述,形成了對“12經”及“奇經八脈”的否定。不過請注意,這不是西醫的否定,而是清朝中醫大家王清任先生的否定。王清任先生便是中醫否定中醫經絡的典範。

人的耳目,傳統醫學也是用經絡與臟腑相關學說進行“關聯”的。說是“腎開竅於耳”,人的耳朵屬於足少陰腎經,所以,“腎虛則耳鳴”。就是說,耳朵出了毛病,不能治療耳朵,要捨近求遠去治療那遙遠的腎臟。

王清任先生的中醫解剖學,沒有發現腎與耳有任何聯繫,卻發現耳朵與大腦聯繫密切。他說,“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於腦……腦氣與耳竅之氣不接,故耳虛聾”;還有,傳統醫學說是“肝開竅於目”,人的眼睛屬於足厥陰肝經,所以,“肝經有淤,則目昏不明”。就是說,包括白內障在內,只要眼睛出了毛病,不能責怪眼睛本身,要捨近求遠去治療那遙遠的肝臟。

王清任先生的中醫解剖學,卻沒有發現人的眼睛與肝臟有任何聯繫,而是發現眼睛與大腦聯繫密切。他說,“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繫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於腦,瞳人白色,是腦汁下注,名曰腦汁入目”。

王清任先生的中醫解剖學,大都是對“經絡與內臟相關學說”的否定與顛覆,曾經引起中國醫學界的強烈震撼,並對經絡學說形成過嚴重威脅。於是,“經絡與臟腑相關學說”早在清朝中葉,就成了一種虛無縹緲的“玄說”被許多人否定過了。

可是,這種近乎於無用的“理論”,(充其量不過算作中醫文化)由於被古人寫進“經典”已逾千年,它還是流傳了下來。

經絡來到現在,在一些官員的支持下,一些無賴般的“中醫”,浮上水、隨大流、吹牛皮、放大炮、虛上添虛、人云亦云,被一些無知無畏的中醫粉絲們奉若神明,視為至寶。如此吹噓經絡究竟為了什麼?

退一步說,不管人體有沒有經絡,現代醫學對人的大腦皮層、中樞及其整個神經系統,從其形態走向到其生理功能,早已經解剖清楚、試驗明白,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現代醫學用神經系統的生理病理理論,完全可以覆蓋、取代、淹沒、詆譭、淘汰、取消經絡學說。我們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神經系統說,何必去緣木求魚、泥古不化,浪費很多錢財和人力物力,去“研究”“探討”那些子虛烏有、玄之又玄的經絡呢?何必去搞那些虛無縹緲的“經絡與臟腑相關說”呢?

一定有人不贊成上述觀點的,那就讓我們把現代醫學的《12對腦神經歌訣》列在下面,以便與開頭時的傳統醫學《12經歌訣》相對照。看看是誰的歌訣更科學。現代醫學的《12對腦神經歌訣》如下:

一嗅二視三動眼(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

四滑五叉六外展(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

七面八聽九舌咽(面神經、聽神經、舌咽神經)

迷走副神舌下完(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

兩個歌訣,一前一後,都列出來了。《12經絡歌訣》所涵蓋的,是古人的、看不見的、可有可無的12經。《12對腦神經歌訣》所表達的,是現代醫學的、看得見、摸得著、功能明確、缺一不可的12對腦神經。

兩個歌訣代表著兩種醫學,哪一個更先進?哪一個更科學?哪一個更實用?哪一個更能治病?

只有擺事實、講道理的人,才能做出正確回答。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13 Tue 2010 04:17
  • 生命

生命,也許是宇宙之間唯一應該受到崇拜的因素。生命的孕育、誕生和顯示本質是一種無比激動人心的過程。

生命像音樂和畫面一樣暗自挾帶著一種命定的聲調或血色,當它遇到大潮的襲捲,當它聽到號角的催促時,它會頓時抖擻,露出本質的絢爛和激昂。

當然,這本質更可能是卑汙、懦弱、乏味的;它的主人並無選擇的可能。

應當承認,生命就是希望。應當說,卑鄙和庸俗不該得意過早,不該誤認為它們已經成功地消滅了高尚和真純。

偽裝也同樣不能持久,因為時間像一條長河在滔滔沖刷,卑鄙者、奸商和俗棍不可能永遠戴著教育家、詩人和戰士的桂冠。在他們暢行無阻的生涯盡頭,他們的後人將長久地感到羞辱。

每一汪水塘裏,都有海洋的氣息;每一顆石子裏,都有沙漠的影子。所以詩人才說:一支三葉草,再加上我的想像,便是一片廣闊的草原。

走在秋月的田野上,讓人想起一位詩人對老托爾斯泰的叩問: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須低垂著頭麼?

沒有錯,我們走過的每一步路,都將成為往事,無論它們是歡樂的相逢,還是痛苦的別離,但是請你相信,無論是熱切的期待,還是深情的追憶,我們所唱過的每一支歌,都不會轉瞬消失。

如同羅莎·盧森堡所言:“無論我走到哪裏,只要我活著,天空、雲彩和生命的美,都將與我同在!

狹隘而自私的心靈,可以變成自己的地獄,廣闊而開朗的心靈,卻可以成為他人的天堂。地獄和天堂,只有一層之隔。而一切嫉妒的火焰,總是從燃燒自己開始的。

一位年老的作家曾經說過:“你的雙腳,踏碎了多少時間?但不要懊悔吧,只要踏得真實,誰的步子,都會有深淺。”
 
在你終於贏得成功的鮮花的時候,難道你不懷念往昔的路口?在你重新營造成功的華貴的屋宇裏,難道你不懷念昔曰的木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
 
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
 
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
 
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莺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武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艙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欄杆。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