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諸子中,老子應為最受後人崇拜的。老子故鄉在河南鹿邑縣東。傳說老子無父,其母為處女聖母。當年某日聖母在流星園,忽見弧光閃爍,一流星砸在一顆李子樹上,頃刻長出一顆鮮紅的李子,聖母吃下李子,遂懷上老子。老子出生時,天上“萬鶴翔空,九龍吐水,以浴聖姿。”

老子生活在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春秋時代,禮崩樂亂,民危戰頻。老子看到周朝日漸衰敗,遂離開。至秦函谷關時,被關令尹喜苦苦挽留,請授天地機密,處世秘方。

老子推辭不過,遂作《道德經》,對自己畢生道學觀點進行了精闢總結。《道德經》全書五千餘字,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道》,下篇為《德》,天、地、人三靈,濃縮在這博大精深的微型篇幅之中。

老子是一座山,在許多領域,你只能面對他,卻不能繞過他、攀登他。

是老子,創立了我國第一個系統的哲學本體論,研究中國哲學,你不能繞過他;是老子,在春秋時期諸子百家處於抗鼎之位,研究中國史學,也不能繞過他;

一部《道德經》,留下了太多精美的文字,影響了一代代的思維與語言,研究中國文學,仍然繞不過他;

老子雖然沒有直接創立教派,但卻被道教奉為祖師,稱為太上老君,研究中國道教,更不能不研究老子。

老子不但為中華民族文明留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逾千年不朽,越來越為全人類所重視,叫人不能不驚歎老子的智慧和神奇。

老子留下的最大智慧和神奇,便是“道”。

《道德經》開篇就曰:“道,可道,非常道。”什麼為道?《管子·心術上》曰:“虛無無形之謂道,化育萬物之謂德”。

老子的認識論,既不是簡單的一元,也不是對立的二元,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體兩用互動關係。

在老子看來,線性循環的螺旋式運動,才是一切運動的基本形式。這一思維,是人類迄今為止思維的最高度。老子比德國黑格爾早二千年將辯證法引入探天究地之中。

老子本與道教並無關係,後來道教尊其為始祖,原因有三:

一是《道德經》正和合道教宗旨;

二是老子出生年代早,道教晚於佛、儒,但老子卻比釋迦牟尼、孔子早得多;

三是老子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與道教的神仙說正相吻合。比如,老子生下來時,有九龍為其洗滌身體,並且生下來就會走,一步一朵蓮花。有這樣一位人物當始祖,當然是最理想的了。

老子是道教開山鼻祖,也是中華環境哲學之父。《道德經》以“道”為世界本原,用“道”點化哲學內核。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是生態法則和自然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把自然奉為最高典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勸導人們順從自然,愛護自然,主張崇尚自然,返璞歸真。

老子一生深入宇宙自然,著重研究天道與人道的關係。為尋道求禮,孔子曾幾度光顧流星園,向老子請教。老子詳盡地對孔子闡述了萬物生成變化的定數,指出一個好的社會必須取法於道,無為而無不為。

孔子對他的弟子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會遊;……至於龍,我就不知道它是如何上天的。我見到老子,他大概就是一條龍吧!”欽佩之情溢於言表。

《道德經》好像是黃河,激流奔湧天際而來,盤旋而下,勢不可擋;又如天涯孤舟,幽緲深邃,是天地間的至文!“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雖歷時二十多個世紀,但老子與日月同輝,他的智慧還在啟迪著一代代後人~~老子不老!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談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之前,先來了解自己的法、報、化三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這念心。

這念心能見、能聞、能知、能覺,而一切千變萬化的世界都呈現在這念心中;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顯現。因此這念永不斷滅的心,就是我們法身。

一般人總以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過;而一口氣不來之後,自己也將消失於無形,認為生命就是從生到死這幾十年的經歷。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
 
事實上,有情眾生的真生命是無始無終的,而我們從出生至死亡的過程,只是一期一期輪迴報應身的呈現。無始無終的法身,才是我們真生命。

報身,顧名思義就是報應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動物、孤魂野鬼等,這些都是不同的報應身。

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貴豪門、有些人出生貧賤寒舍,有些人長得莊嚴俊美身強體健、有些人長得殘缺醜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聰明伶俐多才多藝、有些人天生愚昧魯鈍笨手笨腳。為什麼?這不能怪上天不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業,自己承受果報而已。

經云:「所作業不亡,縱經百千劫,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為過去所造的業因不同,所以現在感得的果報身也不一樣。因果報應歷歷不爽,這才是宇宙間最公平的律則。

化身就是變化萬千之身份。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和人事物的境況下,就會有不同的身份。

例如:在兒女面前是父母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又成了兒女;在配偶面前是丈夫或妻子;在同事面前則成了主管或員工;下了班,到學校在職進修,又變換成學生的身份……。雖然是同一個人,但是場合對象不同、時節因緣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隨之改變。

瞭解了自己的法、報、化三身後,可以再進一步地認識佛的三身: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

法身空寂,本自清淨,周遍含融,能生萬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 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現。

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但因無明障蔽,所以眾生不能自見其本自清淨與佛無異之法身。若能證悟空性,漏盡無明,所謂「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見」,最後必能契悟清淨法身佛的境地。

報身是因智慧心起觀照作用而感得的果報,行一切善法觀照自心修證圓滿,就能成就圓滿報身佛的果位。報身佛位居淨土世界,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居於華藏世界,此淨土世界中尚有諸多菩薩,他們是報身佛所教化的對象。

眾生無量,佛也無量;世界無量,佛土亦是無量。佛應機緣,化現在百千萬億世界中化導眾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號,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此一化現的佛身就稱為化身佛。

法身是萬法的本體,報身和化身則是法身所呈現的相貌和作用。體、相、用三位一體,法、報、化不即不離,總不出這一念心的範圍。修行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時時覺察、覺照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

先以世間善法為基礎,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然後更進一步修善不執著善,契悟空性,觀空不住空,惑破塵沙,終究必能成就法報化一體三身的佛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醫看來,我們體內有很多毒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對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會產生不良作用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毒”,例如瘀血、痰濕、寒氣、食積、氣鬱、上火。

這些毒素堆積在五臟之內,就會加速五臟的衰老,然後由五臟供養的皮膚、筋骨、肌肉、神經也就跟著一起衰老了。

雖然毒素深藏,但它們在身體表面還是留下了蛛絲馬跡,現在,我們要找出毒素的藏身處,儘快把它趕出身體。

如果心臟有了毒素,會有如下表現:舌頭潰瘍。中醫認為舌和心臟的關係最為密切,所以潰瘍長在舌頭上,通常認為是心臟有內火,或是火毒;失眠。

心臟處於不停的工作中,當火毒停留於心而無法排除時,睡眠不會安穩;胸悶或刺痛。

心臟內出現瘀血也是一種毒素,就像是在公路上堵車,輕一些的是胸悶,重一些的則會出現刺痛。

那麼,怎麽排除心臟毒素呢?
 

吃苦排毒

首推蓮子芯,它味苦,可以發散心火,雖然有寒性,但不會損傷人體的陽氣,所以一向被認為是最好的化解心臟熱毒的食物。可以用蓮子芯泡茶,不妨再加些竹葉或生甘草,能增強蓮子芯的排毒作用。
 

按壓穴位排毒

這是指少府穴,位置在手掌心,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與無名指指端之間。按壓這個穴位不妨用些力,左右手交替。
 

綠豆利尿排毒

綠豆可以通過利尿、清熱的辦法,來化解並排出心臟的毒素,但吃綠豆時要用液體的形式,例如綠豆漿或綠豆湯,綠豆糕的效果會差一些。
 

中午11~13時是心臟最強的時間,可以吃些保心、助排毒的食物,例如茯苓、堅果、黃豆、黑芝麻、小棗、蓮子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無方而易無體,但其運行生化之機可以藉象揣摩而會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曰:“有生於無”。可見他所說的道乃一無極本源也,而二則為陰陽二氣,由此陰陽二氣運化合成一太極便謂之有。

劉基《太極圖說》正解此義:無極生太極,太極化萬物。一物一太極,任何事物都是一陰陽和合的單元,孤陰不長,孤陽不生。

然則,道家修煉性命的目的是為了造就純陽之體,故呂祖洞賓以純陽為號,古代道行高深者亦有以純陽子自謂。

佛家修行以消除心性中的陰蘊(斷陰)為功德,達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陽明境界。由此可以推斷,所謂成仙成佛,乃是成就(或曰還原)純陽之性也。

純陽無陰,在易為乾,六爻均為陽爻。乾為天象,“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周易·乾》)修得乾身乾性者,在人界來看,已為孤陽,不能位於天地二才之間作為中才,於是發生質的突變,虛空粉碎,大地平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升華到另一個境界裏形成新的陰陽平衡太極體。

相反,道行失修敗壞者則可能墮為純陰體。純陰無陽,在易為坤卦,六爻均為陰爻。坤象為地府黑洞,落為坤身者,便成地獄鬼箍,同樣不能位於天地二才之中,而須墮落到低一級的陰陽境界才能形成相對穩定的新的太極體。坤為孤陰,與乾卦同屬無極,但相對而言,它是負極。

是故,所謂修煉性命,就是以增進性命的陽性內涵為功夫,以排除性命的陰蘊為事務。“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終日乾乾”(《周易·乾》)。

然而,如何自強,如何取得純陽之性?

孔子以仁者愛人之心行中庸之道,於七情六欲未發之中處覓性命的根本。

孟子養浩然之氣,使其塞乎天地之間。

老子則“致虛極,守靜篤”,以陰柔無為謙下為追求,似乎反其道而行之。

最為極絕的是釋迦牟尼,寄身心於虛無,立本性於空寂。此間玄義值得吾輩細心體認。
 
竊以為,易之為道,有三大要領值得修身養性者謹記一一。
 

其一是陰陽相交,兩極相通。

任何一個太極單元都必須形成陰極生陽,陽極還陰的循環不息的能量迴路,才能維持生機。如果在一個太極單元內陰陽兩極不能互相往來,就會造成能量的泄漏和無序,從而使系統走向死絕空亡之境。此理與電磁原理相同。

依道家的說法,任督二脈是人體陰陽溝通循環的主要渠道。它的初級功法“小周天”就是從更深的層次打開任督二脈,使陰陽二氣升降往返,暢通無阻,使生命保持動態的平衡。

具體作法是:將心火置於腎水之中,意守臍下三寸,如月映水,使陽氣在腎水中凝聚之後,循督脈自然升發,上至頭頂泥丸,化陰精而沿任脈下行,降歸腎元,周而復始。

周天常通的人,一般是不會犯什麼病的。對於心腎不交,任督不合,有升不降的病人,中醫有一妙方,僅川連、肉桂二味。川連性寒,入心經,能降心火,化陰氣為陰水,使之下行;肉桂性溫,入腎經,能將任脈下行之陰水溫化,收入腎本,轉為陽氣重新生發。

《易》經中陰陽不交的情況見諸陰在下,陽在上,如否卦、未濟。在這種情況下,陽氣不能得陰而降以歸下,陰氣不能得陽而升以達上,形成對流。猶如煮水,火不在鍋爐底下燒,卻在鍋爐上方燃,最終只落得火熄水涼。
 

其二是陰陽平衡,各居其位,以得其正。

一太極系統是否穩定,主要在於其系統內部陰陽二性是否守衡,區位是否得當(陰居陰位,陽居陽位)。如果陰陽平衡而且區位得正,其結構的有序度就高,不易吸收外部的衝擊和干擾,產生振蕩,導致能量的耗散和結構的無序。這種道理與現代化學、物理學在微觀領域的發現無二。

既濟、泰二卦為陰陽平衡並得其位的典型。既濟卦陰爻陽交均三,而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陰爻居於偶數位(自底下往上數)。泰卦同樣是三陰三陽、上卦為陰,下卦為陽,將上下同類爻各各會併,就可表示為,乃是陽爻居奇數位,陰爻居偶數位。

中醫和陰陽家通常要判算人的五行四柱中的陰陽偏頗程度,以藥石或佩符作為用神來加以配平。

人體內陰陽不平衡表現為多種症侯,譬如口唇乾燥苦臭為陽氣熾盛,需要降火滋清陰;口水過於清淡且多為陽虛,須壯陽補氣。陰盛陽虛者,升機不足,在精神上往往表現為疲塌懈怠、昏俯無主、萎靡不振;陽盛陰虛者,降機不足,在精神上表現為情緒容易激動,言行無度、心志散亂、外強中乾、意志剛脆而少謀。此類症候,可以使用藥石物治,但要根除還須心治。
 

其三是平陰潛陽。

可以說,易最大的警示是:潛龍勿用,亢龍有悔。龍為陽的象徵,乾卦就是“六龍御天”(六爻皆陽)。“潛龍勿用”,不僅是對於“初九”(最低下的那根陽爻);“亢龍有悔”,不僅是針對於“上九”(最上方的那根陽爻),通觀《周易》全篇,關於潛陽守陰,謙讓柔和的勸示不勝枚舉。

潛龍勿用就是示人要讓陽氣潛藏歸於本體,不可輕易動用。如果陽氣上亢,就會傷了元陽,其後果將會令人懊悔不及。

一般認為,陽氣主熱、主動、主升、主散,陰氣主涼、主靜、主降、主聚。依此理,陰氣應在上、在外,陽氣在下、在裏。但是,如果這樣,陰陽便不能交合,形成循環互動的生機,世界也將是一片死寂。這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及熱寂說。
 
然而,正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論和哈肯的協同學所揭示的,生命走的是與這條路線相反的路線,即通過與外界的能量信息的交流和自身的協同組織來渡過熵(無序化)的激流。

生命的修煉就是使陽氣潛於下,聚於內,提高性命的能量及組織有序度。道家相信,當性命中的精氣神熔於一爐,凝成聖胎,結成金丹,達到極高的有序,就會發生質的飛升,可以轉身脫殼而去。

陽氣本來是要升騰耗散的,如何才能使它降於下斂於內呢?

以陽助陽壯?這是不行的,因為陽不守陽,以陽助陽,必使升耗愈演愈烈。那些通過激烈的機械鍛煉和服吃春藥造作出的陽剛之美,其實是一些虛火浮陽,是陽表陰裏的體現。

陽氣也不能靠強力意志造作出來或鎮壓下去,意念越強,造作越過,陽氣就越浮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正因為陽氣升耗,必須挾陰性才能得於歸藏,也就是說,欲要潛陽,必先平陰,以陰秘陽,讓陽氣化陰在虛無寂寥之中自然歸降凝聚,復性還原。

因此,中醫從來不輕易壯陽,欲要壯陽,總是先通六腑,除虛陽,以平陰,才可補氣壯陽。古之為道者,莫不以陰靜柔和的面目出現,“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亢”與“潛”含有生死之機,亢者可轉泰為否,使性命根底朝天;潛可否極泰來,使生命根深葉茂。因此,只有至潛才能至陽。故古之欲修無上大道者,往往隱逸山林,遠離塵囂,於死絕空亡之地回轉生機,於沉淪之中獲得飛升。

當然,話又說回來,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能隱機而坐於囂囂市井之中寂然不動者,才是真正的大就。

值得警覺的是,一味平陰並非總是好事。潛陽不管怎樣,還是有陽在潛,如果無陽而潛,潛而無陽,便會為陰所沒,失去生機。陽之至潛為複卦,如果重陰之下無陽為底。就會陷於昏沉、懈怠、死寂。這是平陰者常常會犯的錯誤和偏差。

儒家對佛道的抨擊正在於此。這雖然出於誤解,但也值得此間人士留意,把握佛教的勇猛精進之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遇是緣, 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要經歷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就像一部交響曲,無論遇到善緣或者孽緣,都要面對這個叫做~了緣,也叫做~認賬。

不抱怨,怨人是苦海,恨人是地獄,用平常心接受,用慈悲心來面對,用感恩的心來報答,因為今生的輪迴是前世的果,用懺悔心來償還,這個叫做~了賬。

無論生活、工作、還是學習,會遇到不同的人和事。用包容心來欣賞,實際上煩惱就像垃圾一樣,隨時都會丟掉,既然是垃圾又何必保留。

認真做事做人,總有一天污泥定生紅蓮,恩者~孝養父母,義者~上下相連,忍則~眾惡無喧,讓者~尊卑和睦,聽說以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多一些感動,多一些理解,開開心心,坦坦蕩蕩,就是精彩。高高興興念彌陀,歡歡喜喜回極樂!

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無法戰勝的也是自己,真正的小人也是自己,只要能超越自我,煩惱與菩提本來就是一體,無所謂的生與滅,靈光一現的剎那就是妙用。

只要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不爭、不貪、不求。就是乘願再來,就是菩薩,就是超越十法界,就是在做佛!

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做到,人間皆是淨土,淨土就在人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生命在他裏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裏,黑暗卻不接受光。”(《新約·約翰福音》第1章)

  What has come into being in him was life. and the life was the light of all people. 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and the darkness did not overcome it. “John 1-4、5”

這是是基督教神學思想的核心。這裏的“光”指的是耶穌基督,“生命”指的是永生~戰勝死亡,獲得真理。
 
 

2、“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新約·馬太福音》第7 章)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 for the gate is wide and the road is eas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there are many who take it. For the gate is narrow and the road is har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there are few wh o find it. “Matthew 7-13、14”

這是耶穌“登山寶訓”中最短的一段,但卻是整個新教精神的核心。對於清教徒而言,人生就意味著無盡艱險,就意味著走窄門。
 
 

3、“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新約·哥林多前書》第13章)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p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 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 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 s.

基督教是“愛的宗教”,這就是使徒保羅對愛的詮釋。從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因這段話而皈依基督教,可見“愛是無可比的”。
 
 

4、“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裏?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裏?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上帝,使我們借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新約·哥林多前書》第15章)

Where. O death. is your victory? Where. O death. is your sting? The sting of death is sin. and. The power of sin is the law. But thanks be to God. who gives us the victory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使徒保羅用優美的語言闡明了基督教的脈絡:原罪與墮落,犧牲與救贖,勝利與永生。總體說來就是“用愛戰勝死亡”。
 
 

5、“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百姓誠然是草。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上帝的話,必永遠立定!”(《舊約·以賽亞書》第40 章)

The grass withers. the flower fades. when the breath of the LORD blows upon it; surely the people are grass. The grass withers. the flower fades; but the word of our God will stand forever.

舊約的最大特點是“信念”。這句話就是無比堅定的信念,既是相信上帝,又是相信作為上帝選民的自己。以色列人的輝煌,大半緣自信念。
 
 

6、“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末了必站在地上。我這皮肉滅絕之後,我必在肉體之外得見上帝。”(《舊約·約伯記》第19章)

For 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s, and that at the last he will stand up on the earth; and after my skin has been thus destroyed. then in my fles h I shall see God.

這是約伯的信念。無論承受多麼巨大的打擊、多麽絕望的境遇,都不可放棄希望、放棄信仰。亨德爾為此句作的詠歎調也極為感人。
 
 

7、“不可封了這書上的預言,因為日期近了。不義的,叫他仍舊不義;污穢的,叫他仍舊污穢;為義的,叫他仍舊為義;聖潔的,叫他仍舊聖潔。”(《新約·啓示錄》第22章)

Do not seal up the words of the prophecy of this book. for the time is n ear. Let the evildoer still do evil. and the filthy still be filthy. and the righteous still do right. and the holy still be holy.

許多人開始就是看了《啓示錄》才傾向於基督教的。《啓示錄》中有很多讓人不能不動容的話,這句只是其中代表而已。
 
 

8、“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饑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新約·羅馬書》第8章)

Who will separate us from the love of Christ? Will hardship. or distress. or persecution. or famine. or nakedness. or peril. or sword? No. in al l these things we are more than conquerors through him who loved us.

聖保羅真是無與倫比的傳道者,他的講道是如此氣勢磅礴且發人深省。這段話繼承了舊約的信心,增加了新約的愛,完美地體現了基督教精神。
 
 

9、“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舊約·傳道書》第1章)

And I applied my mind to know wisdom and to know madness and folly. I perceived that this also is but a chasing after wind. For in much wisdom is much vexation. and those who increase knowledge increase sorrow.

《傳道書》是舊約中讓人喜歡的篇章之一,傳道者的話雖低沉消極,卻又蘊涵著希望。能夠用來戰勝愁煩和憂傷的,只有一件事:“信仰”。
 
 

10、“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上帝,全能者作王了。……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啓示錄》第11、19章)

Hallelujah! For the Lord our God the Almighty reigns. The kingdom of the world has become the kingdom of our Lord and of his Messiah. and he wil l reign forever and ever.

這也是亨德爾歌劇《彌賽亞》中大合唱《哈利路亞》的歌詞,它是能讓人多次熱淚盈眶的歌曲。從這短短的幾句話中可以看到無窮的勝利喜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很小的時候,她就聽身邊的人說她是要來的孩子。椴樹開花時,收花的人生下她後又輾轉託人送掉了她,然後又趕別的花去了。

她回家問他,他說:聽他們瞎說!然後拉她到鏡子前,指著一大一小兩張臉說:別人家的孩子誰能長得跟我一樣漂亮?

她笑了,鏡子裏的他刀條臉,又黑又瘦,實在與漂亮不沾邊。但她信了。從那以後,誰說她是揀來的,她都會大聲告訴那人:除了我爸,誰能生出這麽漂亮的孩子來。那人於是笑了,閉上了嘴。

他是小學校裏的老師,似乎除了教孩子什麼也不會。她常常聽媽媽嘟囔他這做得不對那幹得不好。但他愛看書,常常她睡一覺醒了,還看到他床頭的蠟燭依然亮著。她跟著他,也看那些書,雖然看不懂,但是她喜歡。

他就這樣教會了她喜歡。

《二》

她八歲時,家裏又添了弟弟妹妹。她自然地會在放學後帶弟弟妹妹。有時弟弟頑皮,打了水杯花瓶,媽媽會責備她。她一個人在牆角邊掉眼淚時,就想起那些大人說的話,心裏隱隱地有了怨恨,在父母弟妹跟前卻加了幾分小心。

比如吃飯時,看到家人撂下了筷子,她就趕緊放下手裏的碗去收拾飯桌,即使沒吃完也不再接著吃;比如家裏買了好吃的,三份分得一樣多,她也總是把自己的再分成三份,分給弟妹。

終於這一切被他看在了眼裏。他把她拉到弟妹和媽媽面前,說:從今天起,誰也不能拿我大姑娘當小丫頭使喚了,她得好好上學,將來還要上大學呢!

從那天起,他總是找書讓她讀。很快地,家裏的書被她讀完了,他就千方百計借書來給她。媽媽說:家裏有一個書呆子就夠了,這又出來一個。她知道媽是說爸,他就愛看書。

讀書辛苦,他常常會在她的書包裏放上半塊威化巧克力。那是小賣店裏賣兩毛錢一塊的,弟妹都很少吃到。因為這些照顧,她的內心有了一分自豪,是公主一樣的感覺。

他就這樣教會了她驕傲。

《三》

初中時,因為畫畫的特長,她到很遠的地方考藝校。他理所當然地陪她去。九月,正是連雨天,路塌了好長一段,他們的車被堵在半道上。北方的秋天來得早,路邊的樹葉有的都紅了。

她看到遠處有一棵披紅裝的樹格外漂亮,隨口說了句:爸,你看那葉子多漂亮,做書簽一定特別好。轉眼間,他就跑向了遠處,一車的人都在看他。

四十幾歲的他略略發福了,身子有些笨拙。他很小心地往前走,她的心一直提著。車上的人說:這可都是草灘,一不小心掉進沼澤裏就糟了。她想喊他回來,可是終於沒喊出口。

他舉著一根漂亮的樹枝回來時,車上的人都給他鼓起了掌。有個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很嚴肅的對他說:可不能這樣慣孩子,她要天上的月亮也去給她摘呀?

他笑了,把樹枝遞給她。遠處看那樣美的樹葉,近處看居然千瘡百孔。他說:這就像我們羨慕別人的生活,以為別人都比自己幸福,其實每個人都不容易。

這話她記住了。

他就這樣教會了她知足

《四》

藝校終於沒去成。那年高考結束後,她與同伴去西山寫生,下山時一不小心摔傷了,腳踝處骨折。媽嘮叨她:挺大的一個姑娘不在家好好等分數,出去瘋跑。不爭氣的淚水順著她的臉頰恣肆汪洋。

他寬大的手拍著她的背:姑娘,哭什麼哭,怕出事就不出去玩了,這是什麼邏輯?媽媽瞪了他一眼,出去給她買吃的。他和她眨眨眼,不約而同地笑了。

高考錄取通知書來時,她可以拄著拐杖慢慢走了。但是怎麼去學校呢,她的嘴上起了一層水泡。他說:有你老爸呢,怕啥?

那天火車臨時開了背對站台的車門,據說這樣的事坐一百次火車也不會趕上一次,但就是被他們趕上了。趕車的人都大步從車頭繞過去。

背著她,他略略猶豫了一下,然後說:丫頭,你趴好嘍!近五十歲的人,怎麼跑過去呢?她不敢喘氣。可是他彎下身去,手扶著一根枕木。

鐵路段的人拿著手電筒照了過來,父親喘著粗氣說:我女兒腿壞了跑不動!那人嘆口氣,說:快點吧,我幫你看著,小心碰著。父親從火車下面爬出來時,她已是淚流滿面。

坐在車上,驚魂未定,她說:如果那時火車開了,咱們就都完了。

他點燃一根煙,說:人哪有那麼容易就完了呢?

他就這樣教會了她從容。

《五》

讀他寫來的第一封信時,她哭了。他在信裏說了很多話,都是生活裏細的不能再細的事,難得的是他都替這個粗心的女兒想到了。

旁邊有人遞過一塊手絹,她接了,說:真的再不會有第二個人對我這麼好了。卻聽到他說:會有的,一定會有。抬頭,看見刀條臉,卻是斯文的白。她破涕為笑。

她寫信告訴他她戀愛了。隔了一週,她正在睡午覺時,他打來電話問男友的相貌人品。她說:都還好。他在話筒那邊說:還好不行,一定要找個真心對你的。她喊了一聲爸,然後淚如雨下。都說愛情是塊傷,哪會有像他這麼好的。

沒幾日,他匆匆趕來。她心裏有些怨他這樣興師動眾,只不過是孩子般的相處一下,哪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了呢?

見了男友,他興沖沖地回來,對她說:丫頭,你眼力不錯,他是個能讓你終身依靠的人。她笑他迂腐,才開始,怎麼想到終身了?和他撒嬌說:是不是急著把你這個姑娘嫁出去了?

他摸了摸她長長的頭髮:哪有一輩子在父母身邊的。她的心一酸,眼淚又掉了下來,卻點點頭。她知道,他總是對的。

他就這樣教會了她要面對人生的尋常離別。

《六》

臨到大學畢業那一年,暑假要去面試,她破例沒回家。打電話給家裏,接電話的總不是他。媽說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她的心怎麼也安定不下來,男友說:回去看看吧!

進門第一眼就看見桌上他的照片圍了黑紗。她只叫了聲“爸”就暈了過去。

醒來恍然見到他端來水,叫他大姑娘。弟說:爸聽說誰家有個親戚在你念書的那個城市裏管點事,去求人家幫你找工作,結果就被車撞了……又說:送他那天,來了好多他的學生。

淚怎麼也止不住,她不過是身陷愛情中,竟忘了給他打電話,告訴他她己經找好了工作……

他說過,他死後要埋在一棵松樹下。她和弟弟妹妹捧著骨灰找了河邊的一棵大樹下安葬了他。她在樹前,雙膝跪下說:爸,這世上再不會有第二個你。

她知道他還有一件事沒告訴她:她真的是收花人丟下的孩子。很小時,她聽到他對周圍的鄰居說:她還小,我們養了她,就是她的父母。

她也沒來得及告訴他:是不是親生的父親都沒關係,因為再也不會有人比他更愛她。

他就這樣,用他一生的愛教會了她感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練打坐,姿勢難以協調自然,肢體軟組織緊張彆扭,欲鬆不能,坐不多時,便覺腰酸腿痛,十分難耐;再有呼吸粗短,呈“風相”、“喘相”,至於深、長、勻、細、緩的息相境界望塵莫及;更有心猿意馬,躁動不安,雜念紛紜,此起彼伏,往來不絕:有明顯外露者,有隱隱潛藏者,有短暫逗留者,有轉瞬即逝者,有情感帶動者,有記憶殘痕者,有圖象重疊者,有聲音雜亂者……這一階段是入靜之“預考”階段,使習者覺得味同嚼蠟。
  
但若掌握要領,耐心磨練,不斷修持,不久(若是自我修煉,三月左右,若有明師誘導可以馬上初步感覺到)就可以漸入佳境。

初時,但覺自心之躁動不安有所緩解,雜念雖未完全消失,但已明顯減少,且對心念之動止變化,雖不能控制,但能靜觀分辨,明白知曉。此為入靜之初步也。
 
在這段時期,身體皮膚和肌肉會出現各種不尋常的感覺:有時穴位跳動,如錘擊鼓;有時局部氣血湧動,好似蟲爬蟻鑽;有時局部或全身發癢,抓之不能,搔之無用;有時全身冰涼,如坐冰庫之中;有時涼風息息,內外相交,一片清涼之感;有時身體發熱(或有汗,或無汗),口乾舌燥;還有時身體(多為四肢)出現強烈的麻感,好似神經通電,初為局部,一波接一波,持續不斷,逐漸向整個肢體瀰漫,感覺妙趣橫生,愜意舒懷……

出現上述情景,應不急不懼,見怪不怪,不求不捨,聽之任之。過了此關,身體、心理就會出現較好的境象:但覺身體鬆軟如棉,姿勢自然端莊,身體各種酸脹疼痛、緊張疲勞完全消失。全身溫暖舒適,如浴春天陽光之中,其樂融融,暢快無比;而且心理的雜念更為減少,並可主動將其化解消失。

但有時無思無欲,呆若木雞,內心呈現宛如木石的“空白”,這是將要進入空靈之境的前兆黎明前的黑暗。

繼續修煉,身體本身(體)的感覺逐漸淡化,以至消失,只剩下一個思想感覺自我的存在。進入此境,功夫又上升了一層,但思想意識並未因本體的感覺消失而更加寧靜、清淨。相反,意識更加活躍,雜念更加明顯,宛如脫韁的野馬奔騰不息。

古往今來,昨昔今朝,天上地下,晦明隱現,精神物質,圖象聲音,千變萬化,而又分明,井然紛呈……其間情感之變化無常,境象之光怪陸離,思想之迅速轉變,心念之起止消長,盡皆清晰歷歷,如視掌上之明珠。

再繼續修煉,上述景象於某時突然消失,一切練功之意念、意想蕩然無存,心中但覺虛空無際,雜念不起,宛如宇宙混沌之初,原始之象。而且感覺遲鈍,毫無激情,不憂不喜,不樂不苦,了無生氣,如同枯木冷灰、鐵質頑石……這種情形會持續好長一段時間。

繼而,在這心靈虛無冷寂之境,原始混沌之中,出現似虛似實,似真似幻之各種景象;一時,天女飄飄,往來飛渡;一時憎怨生起,不可遏止,新愁舊恨,一湧而上;一時,又見珍饈佳餚,呈現眼前;一時,但聞鳥語蟬鳴,悠揚婉轉,悅耳動聽,美妙絕倫;一時,又覺自己功德圓滿,天下至尊,眾生皆醉,唯我獨醒……

面對上述情景,一定要泰然處之,不可有絲毫邪念貪心,牢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抱定一個“空”字,靜觀其變,讓其自生自滅。

若是定力深厚,或有明師指點而超越上述魔障,達到圓滿靜寂。那時,不用打坐入靜(定),不必閉目淨心,即可處處心安神寧,時時禪悅純真。

但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盡皆至親至善,於己無異;又觀千般世事,通透分明,前因後果,了然於心,智慧通達,圓融無礙,心不隨物牽,意不隨景轉,安適祥和,清淨自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圖表
 
 
 
 
 
 
二、解說
 
 
 
 
此圖,外面的大圓,代表佛性;裏面的黑點,表示心中的妄念亦稱煩惱。壇經云:“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修行修心,心若無妄念,即能明心見性,故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但眾生有佛性,為何不能成佛呢?涅盤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雖然煩惱的心念有無數,歸納來說莫過於貪、瞋、痴三種,以圖中三大黑點來表示。因三毒而障礙我們成佛,故行者當“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然一切的煩惱皆由貪、瞋、痴所起,而此三毒又從何來?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故此三毒,是由妄想、執著所產生的。

而自性妄執皆因無明所起,何謂無明?大乘起信論說,無明為不覺;不覺即是愚癡。以十二因緣中敘述,眾生的生死輪迴,全因無明所致,故當轉“無明”為“明”。又當如何轉?涅盤經云:“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故行者當依諸佛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此圖,裏面的-表示心中的惡念、瞋念;+表示心中的善念、貪念。善念、惡念皆是妄念,此念皆依自性妄執而起分別、對待。

分別善惡、正邪、順逆、好壞、吉凶、禍福、夭壽、美醜、貧富、貴賤、智愚、勝敗、強弱、大小、多寡等。因此,面對境界,心有取捨,喜歡即生起貪心,想要執取擁有;討厭即生起瞋心,想要捨棄遠離;時時生起貪瞋之心,即是愚癡的表現。所以於生活中心常不平、不滿,故不能以平常心來處世。

因為有分別心,故產生人我的對待,甚至對立及抗衡,如金剛經中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由此衍生人與人之爭鬥,家與家之爭好,國與國之爭勝,故人類的爭端,永不止息。

眾生因不明白“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真相,故以自己無知的想法、看法、作法,來面對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人生。那該如何修正此觀念呢?壇經有云:“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若能了悟諸法空相,自然不起妄想,心無取捨,念無貪瞋,則生平等空慧,而以平常心來過生活,平等心來待人,時時心中保持平靜的狀態。
 
 
 
 
此圖,裏面的▲表示念頭。有情的眾生必然有心念,念頭只是念頭,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了不可得,故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要因各種妄念,而產生困擾;應要於此,生起覺性。

涅盤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不但念頭如此,世間一切事物,皆不離此法則。我們舉五蘊來觀察:

從身體來說,不舒服時,觀察苦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苦的感覺便會消失;當苦的感覺消失時,舒服的感覺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樂的感覺便會消失;當樂的感覺消失時,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生起,再觀照它,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消失;當不苦不樂的感覺消失時,苦樂的感覺又會再度生起。這就是五蘊中的色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感受來說,不快樂時,觀察苦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苦的感覺便會消失;當苦的感覺消失時,快樂的感覺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樂的感覺便會消失;當樂的感覺消失時,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生起,再觀照它,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會消失;當不苦不樂的感覺消失時,苦樂的感覺又會再度生起。這就是五蘊中的受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想法來說,有想法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舊的想法消失時,新的想法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想法便會消失。當此想法消失時,其他的想法又會生起,再觀照它,此想法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想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心念來說,有念頭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前念消失時,後念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念便會消失。當此念消失時,後念又會生起,再觀照它,此念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行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從意識來說,有概念時,觀察它的生起,只要一直觀照著它,它便會消失;當舊的概念消失時,新的概念就會生起,但只要繼續觀照它,此概念便會消失。當新概念消失時,其他的概念又會生起,再觀照它,其他的概念亦會消失。這就是五蘊中的識蘊,是無常、生滅、變化的。

除了靜中觀察五蘊,於日常生活行動中亦當如是:苦事有生有滅,樂事有生有滅;好事有生有滅,不好之事有生有滅;順境有生有滅,逆境有生有滅。一切現象,皆有生有滅,無有一法,不是生滅;當深觀至此,行者的心,自然漸漸不再對任何事物產生執著。
 
 
 
 
此圖裏面的○,表示執空的念頭。原本眾生執有“我”及“我所”有的一切,經行深觀照五蘊的空相,終於發覺身、心、世界,皆是因緣所生之法,實無不變的主體。“我”只不過是五蘊的和合及展現,且世間的所有事物也隨著各種因緣而形成;既然“無我”,那麼“我所”執著的一切就會脫落。

現在的我是緣生,總有一天會緣滅;緣滅之後,必然隨著過去的因緣和現在的條件再度重新緣生;未來亦是如此。若是具有強烈的貪瞋癡的條件,則緣生為三惡道;若貪瞋癡較弱,而有持戒、修善、禪定等夾雜的條件,則緣生到三善道;若已具足戒定慧,則緣生為三聖道;若福慧圓滿,心地清淨,則緣生為佛道。

從“妄執”的分別,到諸行“無常”,進而認識“我”的本質是“無我”,此時唯有寂靜的感覺,心念好似靜止的狀態,但不可沉守空寂而執空;應再思惟“無我”的真實義,才能了悟生命的意義,及萬物生生不息的由來。

無我即是空,空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故壇經云:“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但空並非沒有作用,而是遇緣則生,妙用無窮無盡,故壇經又云:“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此圖裏面的+,不是善念,而是正念。眾生雖有善念,但此善念常帶有動機及目的,稱之有相佈施;菩薩明白實相,故有正念,利益一切眾生心不執著,稱之無相佈施。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相”有生滅來去,“性”無生滅來去。著相不能見自性如來,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自性無來去,故又云:“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而離相方能見性,故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但凡夫執事迷理,因為不明實相,而著此現象,隨著生滅而生起諸多的煩惱,以致流轉生死,苦不堪言。那麼何謂實相?實體(空)無有生滅之相,簡稱無生,故維摩經云:“諸法畢竟,不生不滅。”無生則無滅,離一切生滅現象,方能解脫自在。

但無生卻能生一切萬法,無我卻能千百億化身,故諸佛、菩薩各有其願力,隨著緣生度一切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化何身,故法華經云:“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此圖,無明已明,轉迷為覺,迷時眾生,覺時為佛;心佛眾生,本無差別,只緣迷悟,故有不同。圓中的空白並非頑空,而是清淨無染的自性,無念已無妄念,故念念清淨,但清淨的自性卻能生一切萬法,故壇經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但為何又有三乘之別?什麼又是涅盤呢?所謂涅盤即是佛性,見性才是徹底的解脫。依涅盤經說:二乘人不見佛性,故聲聞乘稱為小涅盤,緣覺乘稱為中涅盤;菩薩少見佛性,故菩薩乘稱為大涅盤;佛徹見佛性,故一佛乘稱為大般涅盤。

那如何才能達到大般涅盤的境界?當轉識成智。前圖皆有八個符號,代表八識;此圖已轉八識成四智。然智與識其體本同,只是轉名不轉體。迷時用識,悟了生智;迷時名阿賴耶識,悟時則名如來藏。故壇經云:“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六七識為因,五八識為果,故因轉果則轉。

第六識的特性,即是妄想、分別,第七識的特性,即是執著。今妄想、執著已破,故一切種智則生。

又該如何轉識成智?即是息妄顯真。妄念之所以向外攀緣,且執著不斷,皆因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及自己生命的本質,故執事迷理,見相著相,不是著有的常見,便是著無的斷見,各執取一端,而不能見到真相的全貌。

佛性即是中道,不落空有一邊,涅盤經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從有生有滅的法相,悟道不生不滅的法性,見到緣起性空之理體;再由不生不滅的法性,展現有生有滅的法相,見到性空緣起的妙用。不但見空,亦見不空,故言:“實相無相,無不相。”

心經亦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相因性有,故色不異空;性由相顯,故空不異色;一切即一,故色即是空;一即一切,故空即是色。

行者當深觀緣起中道,自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即明白自心作佛,“見性”即見到心性本空,“成佛”即因般若的空慧而徹底覺悟,故此三事,即是吾人之一心。

所謂:“法無頓漸,人有利鈍。”利根者頓悟頓證,鈍根者漸悟漸修。凡修行當依自身的條件來修學,但皆不離解行並進,定慧等持。今以此修行圖解,供養諸位,自悟自修,自成佛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源於諸多生活細節,但人們該如何在生活中讓透支的身體充滿活力呢?
 

~不能等口渴了才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體內一旦缺水,不僅會使人精神不振、渾身乏力,而且還會造成肝、腎功能下降,毒性物質積蓄,使各種疾病得以乘虛而入。特別是對於高血壓病人來說,水份攝入過少會導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濃縮,血液黏稠度增高,很容易誘發腦血栓。專家指出,口渴其實是體內已經嚴重缺水的表現,平時在渴感出現之前,就應少量、多次補水。
 

~不能等餓了才吃飯~

不按時就餐,不餓不吃飯,很容易損害胃的健康,削弱人體的抗病能力,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經常饑不進食,還會引發低血糖,甚至引起昏迷、休克。此外,只有定時、定量、按頓進食,才能保證大腦得到充份的營養,使人的記憶力、思維分析等能力處於較為理想的狀態。
 

~不能等急了再如廁~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專家表示,憋尿很容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和結石,嚴重的還會導致腎功能損害。此外,憋尿對女性的危害比男性更大。女性憋尿不僅會影響膀胱功能,造成尿路感染,還會對生殖器官產生不利的影響。專家提醒,即使工作忙碌,也要儘量做到每隔一至兩小時排小便一次,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尿液中的有害物質對膀胱的刺激,從而防止膀胱癌等疾病的發生。
 

~不能等困了才睡覺~

專家指出,困倦是大腦已經相當疲勞的表現,人們不該熬到十分困倦才睡覺。長期熬夜,會使人因神經系統過度緊張,而導致神經衰弱、潰瘍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長期睡眠不足,還會使大腦受損,導致腦力早衰。而養成按時就寢的好習慣,不僅能保護大腦,還能提高睡眠品質,減少失眠的發生。
 

~不能等病了才體檢~

如今,很多人一心投身於忙碌的工作,當出現頭暈、乏力、胸悶、心悸、胃痛、失眠、氣短、食欲差時,卻不以為然地熬著、拖著,導致小病熬成大病,直至失去治療良機或疾病突發,釀成嚴重後果。為此,專家提醒,每年應定期到醫院做一次全面體檢,是保證身體健康必需的“功課”。特別是忙於工作的年輕人,尤其不能忽視定期體檢。不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疾病,如肺結核、肝炎、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等,在早期階段一般都能通過體檢被發現。而只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才能取得理想的療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