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丹道氣功 (4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尾閭猶如古鐘中間的鐘錘,是練功的根本。尾閭所在的部位恰人體的上下的中點。人體身高約相當於七個半頭部的長度。下巴到膻中為一個頭部,膻中到肚臍為一個頭部。直立時,膝到地面為兩個頭部。從肚臍到大腿中部約一個半頭部。人體上下的中點約在恥骨聯合處,即尾巴尖兒那個地方。
 
鬆腰鬆胯跟尾閭有密切聯繫。要鬆腰,就得鬆胯,胯不鬆,腰也不好往後突,要鬆腰鬆胯就必須伴隨垂尾閭。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讓它直著下垂。
 
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看它體積雖小,卻氣機尚存。“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
 
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裏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子連著,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裏面的液體受到振動,一直傳到腦子裏。這裏面是通過共振作用傳上去的。尾閭一動彈,從椎管振動到腦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腦子裏面去了。
 
尾閭牽著骶椎韌帶,振動椎管裏面的腦脊液,還有馬尾神經。馬尾神經從椎管裏面下來有好多,到最後只—根下來,它非常敏感,一動彈整個地都傳上去了。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
 
運勁時尾閭中正往下垂,發力時,尾閭就是那板機,一撮谷道,等於扣動了板機,尾閭一前兜,力量就走上脊了。
 
泛臀與鬆開尾閭也有很大的關係。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開後胯的意思。腳尖往裏扣,膝蓋往裏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新老師積自已三十多年的練功經驗,總結概括為八十個字:
 
 
志趣苦益業,前握毅悟德;廣才儒釋道,恭尋師門捷。
 
難易不是身,意在有無別;性命利樂正,生死愛語捨。
 
法基凝化還,理練精氣神;調行聚控變,陰陽先後乘。
 
數術定根通,極空玄妙心;開合常學實,迷度奇能真。
 
 
 
志趣苦益業~指練功要有志向,有興趣,能吃苦,善於總結練功收益。還要把氣功作為一項事業,而且與自己從事的事業結合起來。
 
前握毅悟德~做任何事前都要進入一下氣功態,提高悟性,把握自已,要有恆心和毅力。要尊重功德和道德。重德是練氣功的原則,也是氣功中的高技術。
 
廣才儒釋道~學功夫要心胸廣闊,注重積累知識,博學儒釋道家各派氣功之長,增長自已的才學。儒釋道三家在重德的總原則下,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儒家重品行,釋家重功德,道家重道德。在功夫訓練上,三家共同點,都注重靜功。注重動以練形,靜中練真。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儒家功注重把氣功用於文學藝術,常常把氣功結合書畫、文學來鍛煉,表現為文明端莊的狀態。練功的姿態十分文雅。佛家功注重開發人的智慧,常常注重開慧眼,注重常存善念。講究不殺生,練功時多是靜功中的一些姿勢,加一些動作,延長練功的時間。道家功注重激發人的特殊功能。練功偏重於動作。在動中求靜。功夫常常練的是全身的特殊功能。
 
恭尋師門捷~尋找勝利成功的道路,要尊重人,恭敬師父,這是走捷徑。其次要尋找氣對你的敏感點,及你對周圍環境敏感的地方。什麼地方對你發生效果,什麼地方正好是適合你練功的地方。
 
難易不是身~練功不要怕困難,破難,才能達到一個練功的新境界。要把“難與易”,“是與非”,“名與利”等等,都看成不是常規人看得那樣,功夫才能一層一層往上長。練功練到一定程度,就好像不是自已的身體了一樣,非常輕鬆自如。
 
意在無有別~處處都用心意,用腦子,用無意,有意的意識在練功。練到氣功的下意識出來,才算真正的入門了。
 
性命利樂正~人的生命有一定的規律,一定的時限。如果提前練功,從修煉性格開始,把身體素質提高,使性格變好,慢慢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期限,生命狀態。這就叫性命雙修。利樂正:指正確對待“利”和“樂”。要處處對別人有利,利人家,樂自已,利整個生物界(包括促進和保持生態平衡),樂自已。要圖練功“清淨無欲”的樂,不能老想追求個人法人利益。這才是練功的正道,不然就無法獲得性命雙修。
 
生死愛語捨~練功的人要正確對待生與死,捨去名利和人家對你說的好話,使人生有了徹底轉化。要對整個人類和自然界,處處給以真誠的愛,言人之善,成人之美,功夫就會上升。
 
法基凝化還~指練功要注意方法,打好基礎凝聚真氣,變化真氣,還其自身本來的特殊功能。
 
理練精氣神~按照氣功的理論,原則和具體方法,反複訓練,逐步達到高級階段。精氣神:練功練到最後就是高能量的物質,叫“舍利子”或“丹,匯聚在某個意守的地方。
 
調行聚控變~調整功能,運行真氣,匯聚真氣,控制真氣,使真氣發生變化。這些都是練功過程中的具體技術,主要是指氣在不斷調整,不斷運行,不斷匯聚,不斷控制,不斷變化的過程。
 
陰陽先後乘~氣功把宇宙的萬事萬物分陰陽兩大方面。整個人類與自然界,體內與體外,各處溝通了,就可以達到功夫裏的一個境界。陰陽概括了宇宙萬事萬物。在功夫裏,陰是物質,陽是功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通陰通陽,使先天功夫後天功夫合練,一級一級往上長,由小乘到中乘,進而到大乘階段。
 
數術定根通~功練到高層次後,掌握了氣功裏的特殊數字原理和特殊技術,很多事物就能夠定下來,把握得住,“六根”(佛教氣功名詞,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可以複用,可以出現非常高的特殊功能。
 
極空玄妙心~指練功到了高層次,無極而太極,沒有一個極端,極端是空的。空,即虛也,空曠無邊,能量無邊。高層次的時候極空玄妙心,對人家來說很玄,對你來說很妙,關鍵在你的意識上,全在自已心裏明白。
 
開合常學實~開合指運用真氣做功的一種狀態。功夫到了這個階段時,經常是開合交替,不斷地在宇宙萬物中變換。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了真氣能“開合”自動控制後,還要不斷地抓緊學習,進一步得到實實在在的功夫。這句話的關鍵要落在“實”字上。
 
迷度奇能真~練功到了“開合常學實”的時候,就進入破“迷”的階段。在這以前是不清楚的,迷迷糊糊的,破迷就大悟了。破迷是你真正不迷糊,病是怎麼治好的,東西怎樣搬走,穿牆過壁是怎樣過去的,不會是試試看,一定是有把握,並且很自然。破迷才能度人,教徒弟。沒破迷之前,不能標準地帶徒弟,否則教人也是迷迷糊糊的。到了真正能度化人的時候,就能用功為人類,甚至為整個宇宙,做出奇特的貢獻。此句中“真”字也可換為成功的“成”。八十字要旨全篇要落實在“真”字上。練功最後達到功成圓滿的真實境界,即可為整個人類,為整個宇宙服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二千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煉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
 
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發展史上看,我國歷代醫家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家。
 
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呐,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裏所說的“導引吐呐”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
 
著名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華佗所創,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
 
其後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台秘要》、宋代《聖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
 
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
 
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
 
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並指出學醫者應參以靜坐。
 
從以上提及的名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係,即可知氣功養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氣功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主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創編功法和氣功鍛煉中也應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作指導;對氣功鍛煉產生的效應及氣功作用機制等認識,到目前為止,也主要以中醫理論來闡述。
 
當然,由於自古以來,氣功實踐不只為醫家獨有,儒、道、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分別對氣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也構成了氣功理論的一部份。
 
氣功實踐的結果也為中醫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張景嶽等分別對奇經八脈和丹田命門理論的系統闡發,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氣功實踐的基礎上的。
 
氣功強調對意念的運用,是對中醫調神理論和情志學說的補充和發展。
 
掌握了氣功心身同練的特點,有助於深入理解中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氣功作用機制的探討,亦有益於對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理論和臟腑心理相關性等的深入認識。
 
發掘整理氣功與藥物配合應用,氣功針灸、氣功按摩等傳統治療方法也可提高臨床療效、開拓新的治療途徑。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鬆
 
鬆的含義有三方面:第一,指緊張的大腦皮層,思想情緒要放鬆,第二,指周身的關節,特別是腰,頸椎、肩頭要放鬆,第三,指內臟要放鬆。鬆是一種不緊張的狀態,不能理解為鬆垮、鬆散。
 
對放鬆可以這樣體會理解:
 
(1)鬆弛感到手足擺得很安穩,頭部也感覺輕鬆,全身沒有一處感覺不舒服。
 
(2)鬆開進一步,放鬆到哪一部位,便感覺到哪一部位的肌肉好像在鬆開,骨骼部分好像只剩下一副架子,肌肉很安穩地附在上面,血液在體內循環,似乎可以感覺到它在靜靜地流淌。
 
(3)鬆淨再進一步,全身好像融化了一般,完全沒有什麼拘束,悠悠自在,雜念全無,感覺到有一種說不出的爽快和安靜。
 
以上的感覺,並不是主觀去追求的,而是在鬆的意識下出現的。
 
要做到思想、情緒、精神的放鬆,就必須重德。重德,思想包袱就少,就容易進入狀態。
 
要做到周身關節、肌肉放鬆,在練功前,最好去掉束縛身體的東西,不要進行劇烈的體力活動和體育運動。
 
要做到內臟鬆,就要注意節食。不要暴飲暴食,最好不要抽煙。抽煙時,尼古丁等隨時刺激肺泡器官;酒喝多了,人會進入麻痹狀態,吃得過飽或時常吃零食,胃腸隨時都在蠕動,也不可能放鬆。
 
怎樣才能使肺、心、胃、膽、腸等放鬆,要靠自己體會才行。這裏少吃是關鍵。當然不是說讓你吃得很少。功夫到了,自然而然地就會吃得少了。有些老師父講:純粹練武術的人多食而酣睡,練內功的人節食而少眠。其訣竅,你在晚上練功時自然就會體會出來了。
 
 
二、靜
 
靜的含義也有三方面;第一,環境要相對的靜;第二,身體的本體要清靜;第三,練功的意念要靜。
 
練功要有一個比較安靜的練功環境,除了自己選擇的練功地點外,如在家裏練,最好能一個人在一個房間,或者等大家睡了,再練功。
 
再一個,本體要清靜。也就是清除身體裏的“垃圾”。包括儘量清除肺內混濁的二氧化碳;清除胃腸裏的糟粕,排淨大、小便;清除疲勞引起的肌酸等代謝產物。一般人只注重環境相對的靜和意念靜,而忽略了本體清靜,這一點一定要注意防止。“三靜”,哪一靜缺了,都不能真正靜下來。
 
最後要意念靜。一般人開始練功時靜不下來,可以採用“一念代萬念”的方法。比如想一個事物、一個目標、一個聲音、一個圖像、一個文字、一句話,一件美好的事情等,都可以讓你靜下來。練功有素的人,一下子就能靜下來。
 
靜,有七個過程:
 
(1)安靜把所有的雜念、矛盾都排除出去,安下心來練功。
 
(2)平靜讓呼吸平和下來,使自己處於一種非常心平氣和的平靜狀態。
 
(3)寧靜要想高興的事,感到非常輕鬆自然,漸漸地進入了一種很安寧的狀態。
 
(4)定靜出現繁雜的想法要很快收回來。如果練功過程中,腦袋裏突然出現了景物、圖像、文字等,不要緊張,要把它定在腦海中,聽到的聲音也要把它定在體內,不要輕易拋開它。
 
(5)虛靜這時出現了模模糊糊,渺渺茫茫的狀態。好像周圍什麼都不存在了,你是坐?是站?也搞不清楚。雲裏來、霧裏去,連自己的身體都不知道在哪兒了!好像自己身體虛了,不存在了。
 
(6)真靜虛無縹緲過後,才真正進入了靜的狀態。在真靜階段,感覺周圍什麼都是“虛”的,但這種感覺又是真實的。
 
(7)靈靜進入靈靜,就好像自己到了另一個天地了,一切都好像不存在,甚至連自己在什麼地方練功都不太清楚,但這時對周圍的環境、信號又非常敏感,反應也非常靈敏。
 
 
三、自然
    
自然包括四個方面的含義:第一,練功環境自然;第二,姿勢自然;第三,呼吸自然;第四,思想自然。練功時,什麼都不要勉強。要聽其自然,順其自然,自然而然。最後達到與宇宙渾然一體的“自然”。
   
怎樣才算渾然一體?比如,天涼了你不加衣服也沒問題,冬天寒流,你照常穿一件衣服也沒事,夏天熱了也不用扇扇子,在水中能生存,到高原照樣沒問題,也就是說,與自然相吻合了。不過,做到這步很不容易。現在我們練功主要是強調姿勢自然,呼吸自然、心情自然這幾點。
    
總之,鬆,靜,自然是練氣功的三個條件。
 
如果你放鬆不了,就加意念,想著全身鬆,上、中、下放鬆;前、中、後放鬆;左、中、右放鬆,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放鬆,也可以按經絡放鬆。想著往下鬆,就能鬆下來了。實際上,這個過程一瞬間就完成了。
 
靜,主要強調的是環境靜、本體靜、意念靜,安靜、平靜、寧靜、定靜、虛靜、真靜,靈靜。
 
自然,是指環境、姿勢、情緒、呼吸自然。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開始練基礎功,或練準備功了。所謂準備功,還不能算真正在練氣功,只能算在調動氣功之氣,在排病,在清理垃圾。有病的人通常練的就是準備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傳統氣功強調練功要修心養性。古代練生家亦提出與人為善等修心的要求。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氣功的修心養性包括一些非智力因素,即情緒、意志與性格。
 
筆者一些心理學調查研究也證明,氣功確能優化人的情緒、意志與性格。因此氣功不僅能開發人的智力,也能陶冶人的情操,培養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提高人的精神文明水平。
 
 
~氣功對情緒的改善作用~
 
情緒在人的生活與實踐中有重大作用。氣功的心理學研究證明,氣功對情緒有很大的改善作用。
 
一、氣功改善情緒的意義
 
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對事物總是抱有一定的態度,一些事物使人愉快,一些事物使人不滿意。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
 
情緒對人的生活、工作、健康都有很大的作用。愉快而穩定的情緒,能夠提高人的工作與學習效率。情緒不愉快、不穩定能使之降低。氣功能改善人的情緒,從而能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與學習效率。
 
情緒在科學創造與藝術創造中都有很大作用。高漲的工作熱情和對創造的追求,能激發人的創造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氣功改善人的情緒,因而對人的創造有一定的幫助。
 
情緒對人的健康與疾病的作用是眾所周知的。積極的樂觀的情緒對人的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保證並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消極的不良的情緒,在一定條件下可導致心身疾病。氣功對情緒的改善作用,對預防疾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無疑有很大的作用。
 
二、氣功對情緒改善的表現
 
筆者的氣功心理學研究證明,氣功對情緒的改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氣功能改善人的情緒穩定性
 
長期堅持練氣功可從原來情緒不穩定逐漸變得穩定;從原來情緒穩定變得更加穩定。練功有素的人,遇到重大的生活衝突事件,情緒也會有所變化,但是能較快地使情緒穩定性得到恢復。
 
2.氣功能改善人的情緒愉快度
 
大量練功者的體會與氣功心理學研究證明,氣功能改善人的情緒愉快度。不少練功者說練氣功後自己的心情變好了。氣功心理學研究證明,絕大多數人練功後,情緒愉快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練功歷史越長,情緒愉快度提高越明顯。
 
3.氣功能緩解人的情緒緊張性
 
氣功心理學研究證明,長期練功的人能夠緩解情緒的緊張性。有的人在即將遇到緊張的事件時,事先練功,一旦緊張事件出現,情緒緊張度便降低。有人在遇到緊張事件後練功,情緒緊張度也降低了。
 
4.氣功能提高人的心情舒暢度
 
不少練功的人說,經過一段時間氣功鍛煉,心情比過去舒暢了,遇到麻煩的事情比過去能想得開了。氣功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練氣功能使人的心情舒暢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氣功提高人的心胸開闊度
 
氣功心理學研究證明,練氣功可使人的心胸開闊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練功者在沒練氣功以前,心胸比較狹窄,經過氣功鍛煉,心胸開闊多了。
 
6‧氣功提高控制情緒能力
 
不少練功者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氣功鍛煉,自己控制情緒能力比過去增強了。過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緒容易激動,現在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氣功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了,氣功能使絕大多數練功者控制情緒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氣功的心理學研究還表明,練功使猜疑心、嫉妒心、自卑感、恐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氣功對意志的加強作用~
 
意志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功能加強人的意志,這是訓練與培養人的意志的一個新途徑。
 
一、氣功增強意志的意義
 
意志在人的生活與工作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是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的心理保證。人從事各種活動,實現各種目標都要克服一定的困難。人運用意志克服困難。人的堅強意志是在克服困難中鍛煉出來的。
 
氣功研究初步證明,氣功是訓練人的意志堅持性的一個手段,為培養人的意志增添了新的途徑。意志還是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條件。
 
人在學習與工作中,有了充沛的精力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與工作效率。氣功心理學研究證明,堅持氣功鍛煉使人精力充沛,因此,練氣功為提高人的精力提供一個新途徑。
 
二、氣功增強意志的表現
 
筆者初步認為氣功對增強意志的作用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氣功能夠增強人的意志堅強性
 
不少練氣功的人說,經過氣功鍛煉,自己的意志比過去堅強了。氣功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堅持練氣功可使人的意志堅強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氣功可使人的精力充沛
 
堅持練氣功的人普遍反映,堅持練氣功能使人的精力充沛。不少練功者練功頭腦清晰、精力充沛,學習與工作效率提高。氣功的心理學研究也證明,氣功的最大的心理效應之一是提高人的精力。
 
3.氣功提高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不少練功者說,氣功鍛煉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氣功在運動訓練方面的經驗也證明,氣功能增強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強化大腦對心理和肌體的直接控制作用。氣功的“鬆靜”“內視”,可以消除神經與肌肉之間,不必要的緊張和力量對峙。
 
 
~氣功能夠優化性格~
 
氣功研究初步證明,氣功能夠優化人的性格,因此,氣功對提高人的精神文明水平,與社會道德水平很有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氣功是促進社會安定,維護社會秩序的一個新手段。
 
一、氣功優化性格的意義
 
性格是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及其與之相適應的習慣行為方式,是人的個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徵。性格的特徵表現在各方面,包括性格的理智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與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包括對人的態度,如熱忱、坦率、同情、冷酷等;對自己的態度如謙遜、自尊、傲慢、自卑等;對勞動、對事業的態度如積極、消極、勤奮、懶惰等。
 
性格對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社會都有重要作用。氣功鍛煉能夠優化人的性格,從而對人的工作、健康、家庭與社會,都會發生積極作用。一些練功者說,過去脾氣暴躁,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緊張,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也緊張。經過氣功鍛煉,性格改變,家庭中與工作中的人際關係都得到了改善。
 
人的性格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後天的生活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具有很大的穩定性,但不是不可改變的。長期堅持氣功鍛煉,就能夠優化人的性格,使人的性格向積極方面改變。
 
二、氣功優化性格的表現

1.氣功能夠陶冶人的性格
 
經常練氣功的人說,自己練功鍛煉一個時期後,發覺性格比過去成熟了。練氣功使人對人、對事考慮適度,能比較適當地接人待物。
 
2.氣功能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歷來練功者都強調功德,強調精神修養,道德修養。我們觀察了一些練功者經過氣功鍛煉後,道德水平提高了,他們與人為善,助人為樂。
 
3.氣功使人自覺遵守社會秩序
 
練氣功能夠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因此練氣功對維持社會秩序頗有意義。筆者認為社會上開展正常的氣功鍛煉,不僅對於增強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智力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提高社會的精神文明水平,維持社會秩序,增強社會穩定,防止與減少犯罪都有積極意義。
 
特別應該強調,青少年練氣功對於陶冶情操,防止犯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犯罪的青少年中開展氣功鍛煉,對於加速他們自我改造,防止再犯罪會有效果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關於修功

大雁功是佛道合一的功法,它由晉代高僧道安所創,後長期在道教中秘傳,因而功法中綜合了佛功和老子正宗丹功的妙機。據經書記載,道安乃是中國佛教創始人之一,精通佛典,智慧超勝,而且通道通儒,所以大雁功功法也體現了宗師道安的智慧。

此派功法以“大雁”命名,也頗有來歷。佛經中有“五百雁為五百羅漢”之說,道家則將大雁視為長壽鳥,雁飛行高度達九千公尺,雁體具有極高之能量,而且氣功能煉之“金丹”在雁體內天然俱足。

人們說大雁功得氣快,可能有一定道理。一是因為功法效應,另外還有“信息效應”。即練功時收心入靜,一敬想大雁之形或“大雁”二字,氣場就出現,再敬想“飛翔”,炁便循經絡自然運動,然後敬想“安睡歸氣”,則可氣收下丹田。儘管有此效應,但練功還是要按各功的要求進行,無住、無為、無求,功成於自然。
 
進入練高中級功,要注意《功理淺述》中所介紹的經絡和穴位,有些重要穴位也要清楚。何謂七竅、五心、頂上三百會?七竅即眼耳鼻舌,是神經中樞的重要部分,五心指手心、腳心、胸部中心;掌心連心(冠心)、連十指(趾),頭部後海也連十指(趾);手掌、腳掌被稱為人腦的第二中樞。頂上三百會穴,前為命門,中為三焦,後為百會。這些穴位要練通、練活,便能收氣、進氣。

如何練?一字“空”。是何意?私心雜念拋掉,腦要淨,什麼都不想,便是“空”。
 
人腦(大、小腦)是司令官,七通八達,若什麼都不想,腦部就都貫氣,直通達尾椎,從天頂到尾椎各部位都不會有病。靜功入功後,排掉一切不良氣息,完全清淨,腦裏則是“意想天開,望不到邊,無邊無際”,“既有我,又無我”。“離物離相”,除自動收採天、地真氣外,分離“紅塵”,斷絕“外緣”。當然“紅塵”是客觀存在,但練功中要分開、要丟掉。

練空才能“歸真”,“無相”才是“實相”。它使人體固有功能“返本歸原”,“得大自在”。健身治病也自然而得。目前許多練功者入靜只有25%,就已治好病,如能“空”,則可不患病。練空,還有長功快、目標性強、想到得到(僅限於善事)的妙機。
 
練空,也有一個過程,開始要做到“靜而鬆”,身心(肉體、意識)都須靜鬆,在此基礎上,再達到“空而淨”,始能神氣圓滿。

大雁功以老子的“無為”法煉“道丹”,主張三氣成丹,即地氣、天氣、(人體)元氣(亦稱“生氣”,是一種最活潑的能量)。三氣合一氣,一氣化三清,化三清即三丹結成,“金丹”築就。紮根於天頂,—氣貫通,一氣化三清,元氣俱足,法光顯現。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人的力量來自於精神。精神何來?“通”者也。精氣神就是“通”,清淨、無雜念就能“通”。

綜上所述,就是要“道法自然”、“正準實”(或稱真準實);“法自然”即修練“真如無為”之境;正準實即“心正”(意境空)、形準(姿式不離規範)、相實(無相為實相)。所有這些都是滲入了佛功的機理。
 

二、關於修德

修德(修性、修心)是佛和道統一的宗旨。功德圓滿,才能功成正果;道德得道,才可正道圓通。成就正果,在佛家是修成大智慧,道家則是出現各種特異功能和益壽延年。
 
在大雁功來說,兩者兼而有之。問題在於修功者能否心誠、志堅地堅持“功德兼修”的根本宗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心懷坦蕩,忠誠老實。既不妄語,也不狂語。不露鋒芒,愈高愈知不足。對人謙和,既不嫉人之長,又不護己之短。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團結為重。

修功既是為已,又不為己,首先是利人、度人,其實利人即利己,度人即度己,常謂“德大功大,捨大得大”,真實不虛。但修功者首先要自度,自己尚未得度,何以度人。為人教功、治病是功德,但開人“智慧”、引人“得法”是更大功德。不執於“有為”和脫離煩惱是修功修德的關鍵所在。
 
“德”並不抽象,它是人腦物質體派生出的心理情態,對人體功能有強大的反饋作用。具有“度人”、“受忍”之極大心力,才能斷除各種煩惱。亦即“好事不求報,吃虧不計較”,或者說“吃虧常樂,便宜難忍”,這樣才能心境平和,經常樂觀。這並非“阿Q主義”,相反,它是一種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的高尚心境,不但為修功的必經之路,也是教化他人的正確之法。
 
修功者對於得功、得法不要單純執於功力達於何種階段,而要看行、智、心、境與前相較向上的程度。能夠“化怨為忍”,按正果修練,一心秉正,則天地均知。大仁大義,腹中盛下宇宙,包容八方,才能成高人。
 
 

註:大雁功第二十七代傳人為楊梅君,第二十八代傳人還未出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感探病的主要工具是手,一般來說,手感功能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被測信號傳到手上以後,手掌的勞宮穴有酸、麻、脹、跳、沈、涼、癢等感覺,根據不同的感覺和感覺的程度來判斷病情,二是被測信號傳到手以後,手出現一種朝被測對象吸引的感覺,三是被測信號傳到手以後,手出現抖動現象,可以根據抖動與不抖動的程度判斷對象的病情。
 
手的氣感訓練分為三步:
 
 
第一步,訓練對植物的氣感。
 
最好選擇松樹和柏樹,不要選擇柳樹和梧桐之類。首先想像這棵樹是有氣的,氣在它的樹幹中、樹枝中,在它的每片樹葉中,它的氣溢出來了,彌散籠罩著它,然後伸出手掌對著樹,用勞宮採氣並細心地體會樹的氣感。
 
樹的種類可以多一點,採氣時就細心體會著各種不同的氣感,採完樹的氣後再採花的氣。注意加以比較,分辨兩者的差別,一旦能夠採集植物之氣時得到氣感,並且能夠分辨出差異,第一步訓練就算初步完成了。
 
 
第二步,訓練對磁場較強的物體的氣感。
 
選擇的對象一般為金屬:金、銀、銅、鐵;熱源:煤火、炭火、柴火;地磁:礦藏豐富的地段,墳場、古建築、寺廟;日月星等。具體方法和第一步一樣,重要的是要多加比較,細心的體會各種不同的氣感,訓練者一旦能夠分辨出各種對象的氣感差別後,這一步的訓練也完成了。
 
 
第三步,訓練對人體各個部位的不同氣感。
 
這種訓練方法必須有人配合,必須找到一個被測試者。首先讓被測試者仰臥在床上,全身放鬆,雙目輕閉。測試者立於床邊,手掌置於離被測試者身體一尺左右的高度,掌心向下,從頭到腳緩緩移動,一邊移動一邊探查。
 
一般來說,人體各部位在正常情況下,用手掌探查的感覺是:心臟為熱、腎涼、肺平溫、麻、其它部位平或溫。以上四點為參考值,如探病時符合,則身體初步上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有可能有病變。
 
 
在訓練中要反複地探測,細心的體會,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探病水平。如果探測到對象所有部位都是熱的或是都為涼的,就要從自己去找原因。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自身陰陽出現問題而造成的,因此,往往遇到這種情況,訓練者因先將自身進行自我調整好了再進行測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調心方面,傳統氣功講九轉玄功,也叫九轉法輪或九宮功。方法很簡單,就是靜坐。它練到一定程度時,氣在體內的九個部位旋轉,表現為九個過程:專注;自制;觀心;反複;理解;領悟;警覺、抵制;持續;自持自排。
 
 
一、專注
 
練氣功要專注在一個目標上。以一念代萬念。一旦能專注了,就表現為心靈態,就有特殊思維力。
 
 
二、自制
 
自已用意念控制,自靜。這叫念力冥想,心靈。
 
 
三、觀心
 
觀心又叫修持,謹慎,是心靈第三態,第三種力。你在自控過程中,始終謹慎,觀察自已的想法,行動,隨時修正錯誤,堅持正確。對別人提出的問題,缺點,要真心地歡迎,這樣,你才能修持,才能進入心靈的第三態,又叫物質第三力。
 

四、反複
 
反複也叫內省,這是心靈的第四態。在這個過程中你不斷修正錯誤,包括做了錯事要懺悔,修正到自已後悔莫及,痛哭流涕的狀態。這就是說,練功練到一定程度要進行“反複”,也就是要經過一個內省的過程。
 

五、理解
 
理解是心靈的第五態。當你對自已的錯誤,想法有了一定認識以後,你才會真正理解自已和別人,那麼,你就會吸收到別人的一些好信號,也會把你自已的潛在能量調動出來,從而進一步理解自已,練功感覺到的內外景象,以及美好的感覺,及不舒服的反應。
 

六、領悟
 
領悟又叫清晰。在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礎上,你才能進入領悟,清晰的狀態。主要是把自已練功中的感受肯定下來,還要把它領悟到清晰的狀態,不要含糊不清。
 

七、警覺,抵制
 
隨時保持敏感狀態,對周圍信號要敏感,吸收有用的信號,排除不利的信號。也就是說,清晰以後馬上進入警覺,要考慮到你自已還會出現繁雜的想法,又要進入模模糊糊的狀態。要警覺,抵制一些其它想法進來。
 

八、持續
 
持續,就是持續下去。看到了景象,不要緊張,驚慌,也不要興奮,要堅持練功,功力才會繼續上長。
 

九、自持自排
 
可以自動地用意念排除干擾,自發地練功。
 
 
以上是傳統氣功調心的九個過程。最後調出下意識,就真正進入練功境界了,而且每一步的提高,練功的功力也隨之提高。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虛實的概念,在中醫八綱辯證中是指正氣與邪氣的比較,正氣不足為虛,邪氣有餘為實。這裏論及練功中的虛實,與八綱辯證中的虛實完全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所謂“上虛”,是指身體上部(臍以上)輕鬆虛靈;“下實”,是指身體下部(臍以下)充實有力。不論練靜功或動功,都應保持“上虛下實”的狀態,這是各種練功方法的普遍要求。
 
練功時不僅姿勢的重心要放在臍下,使整個身體穩如泰山,舒適自然。更重要的是意念意守的部位也在中下丹田,沒有特殊病情,不意守上丹田,以避免造成上實下虛的情況,導致練功出偏。
 
尤其是掌握好上虛下實的要領,通過氣功鍛煉可以有效地改善病理性的虛實。如老年人由於腎陰不足、肝陽上亢,易出現血壓增高、耳鳴眩暈、頭重腳輕、走路不穩等上實下虛的病症,尤以急躁易怒、感情衝動的人為甚。經過練功保持上虛下實,可逐漸使上述諸症得以糾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指意念。練氣功時意念有正念與雜念之分。正念是誘導、保持與深化入靜狀態的意念;雜念是影響練功入靜的雜亂念頭。所謂“一念代萬念”是指用主動保持的恆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頭腦中不斷湧現的散亂的雜念。
 
對於初學氣功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是一種練功要求。它要求練功人採用意守的方法不斷地排除雜念,使意識逐漸地進入氣功狀態。
 
對於達到了入靜狀態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則是指其所處的意識狀態。古人們將這種意識狀態描述為“照心不滅,念心不起”,“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萬念”。
 
“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以此為依據認識“一念代萬念”的實質,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種自覺的、有預訂目的、並經過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而雜念則屬於沒有人的任何意圖、沒有預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產生的無意注意。
 
練氣功就是要將有意注意的對象置於意識中心,並保持注意的穩定性,這時的注意廣度主要取決於意守的對象。
 
與此同時,那些散亂的雜念在練功人主動的意志活動下,逐漸退於注意的邊緣,直至到達注意的範圍之外,這時練功人的意識狀態正如古人描述那樣是“萬念不泯,一靈獨存”。
 
從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的角度分析,一念代萬念的心理生理學機制與自我催眠狀態密切相關。古人早對氣功入靜的現象進行了準確的總結,認為入靜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這種既不是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處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過渡狀態,心理學早有定論,稱其為催眠狀態。
 
在形式上稍有區別的是,心理學所講的催眠多是催眠師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受試者,而氣功中,則是練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自己,屬於自我催眠而已。
 
眾所周知,催眠是大腦的部分睡眠。在催眠實施時,受試者的大腦皮層除與催眠師聯繫的部位保持著清醒與興奮外,其它部位處於睡眠抑制狀態中。
 
練氣功的情形與催眠完全一樣。當達到入靜狀態時,練功人大腦皮層除自知自己是在練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處於睡眠抑制狀態。從而實現一念清醒興奮,萬念睡眠抑制。
 
總之,一念代萬念是古人通過練功實踐總結形成的一句比較準確、生動的練功術語。然而只有賦予其現代科學的解釋,才能使人們不僅準確,而且更深入地認識一念代萬念的機理實質。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是指練功中意念的運用,“感”是指練功時產生的各種感覺。
 
在練功中會出現各種感覺,這種感覺有局部的脹、癢、冷、熱、酸、麻,有全身的輕、飄、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線上的暖流感覺。
 
有些人練功中出現這些感覺很高興,認為這是練出成效的唯一標誌,把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這些感覺上,意念跟著這些感覺走。
 
有些人練功中從未出現這些感覺,看見、聽見別人津津樂道於此,就著急、疑惑,懷疑自己練功不得法,不見成效,每次都帶著一種期望練功,尋找人們不適當誇張的那種感覺,硬想練出這種或那種的感覺來。
 
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練功中出現的各種感覺不是練功成效的唯一標誌,更不是我們練功的目的。它們是伴隨練功過程自然出現的反應,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的。如果拘泥於此,就會違背練功要鬆靜自然的宗旨,妨礙我們進入更高的氣功境界。
 
各種感覺,在練功的初級階段比較強烈,比較頻繁。隨著練功的深入,各種感覺也在變化,越來越細勻平和,最後達到心中一片清澈,肌體的各種感覺消失了。
 
對上述這些練功時出現的感覺,應該任其自然,不施加意念刻意追求。
 
但是也有的功法是通過施加一定的意念,來誘導產生特定的感覺,以此來幫助入靜。例如,施加意念想像兩手捧著一碗水,用捧水的念頭代替和排除其它雜念。這種意念和感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相輔相成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火候適度是指對練功的一些要求及限度把握要適當,或恰到好處,太過或不及均非適度。練功適度,主要以意念、呼吸、姿勢及練功時間等方面為內容。
 
練功是在意念主導下的心身鍛煉。意念太弱則雜念繁多,或易於昏沉入睡;反之,意念太強也不行。尤其對初學者,強行意守或強行以意領氣,等於拔苗助長,極易引起頭脹頭疼、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甚至可以出現偏差。
 
意念的鍛煉要順其自然,暫時守不住也不急,採取因勢利導的方法,循序漸進地進行鍛煉,保持勿忘勿助、若有若無、似有意似無意的原則。經過一個階段練習,“水到渠成”,雜念必將逐步減少,逐漸就會達到適度。
 
氣功調息中雖然有多種呼吸方法,但除非特殊需要,一般還是以自然呼吸為好。雖說是自然呼吸,在入靜狀態下呼吸也會自然變得柔和、細緩、均勻、深長,達到調息的要求,即所謂“心靜息自調”。
 
有些功法要求特殊的呼吸方式(如腹式呼吸),也必須在自然悠暢的基礎上,通過意念誘導吸氣下行並稍許用力,經過一段訓練後逐漸形成。這種方法不易掌握,而且有些內容還可能成為以後進一步練功的障礙。
 
常見有人學習某種特殊的呼吸鍛煉方法出現偏差,引起胸悶氣窒。更有甚者,平時不須注意的呼吸,也變成如果不想著如何呼吸,呼吸就無法正常進行,出現憋氣悶脹的狀況。
 
不同的姿勢對機體具有不同的影響。站式、行式,側重於對體力及骨骼、肌肉的鍛煉,對增強體質有很大的好處。靜坐、靜臥,可以充分地使骨骼肌放鬆,有利於入靜養神。
 
通過變換姿勢,不僅可以增加學習氣功的趣味性,也可使體力及身體不同部位得到專門的鍛煉。不論採用那種姿勢,都應鬆緩自然、舒適圓活,切忌故意拿架、僵硬做作。
 
此外,由於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有差異,練同一種功法時姿勢也可以大同小異。初練氣功時,即使選用比較舒適的臥式,作功一段時間後,也會出現全身的不適或某些部位的肌肉酸困麻痛,這是正常現象。此時,可暫停練功,調整姿勢或活動一下肢體後再練,不要勉強堅持,以免精神緊張而影響練功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後,對某種姿勢就會逐漸適應,也會更加充份放鬆,這本身就是練功功夫的一種體現。
 
練功不僅每天都應堅持,練功時間的長短也應適度,應根據練功人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開始時,每次可以練十五分鐘至二十分鐘,以後每次練功時間可以逐漸延長,每次練功都應留有餘力、留有餘興,以不感到疲勞和不勉強為度。
 
如果練功僅作為保健和病癒後鞏固療效,每天可以利用起床後,睡覺前半小時至一小時就可以了。如果是為了治病,每天可練三、四次,每次練功時間可以適當增加,但應避免一練就半天、勉強堅持的作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鬆、入靜與自然,是氣功鍛煉過程中的最基本要求。不論何種功法,練功的哪個階段都必須符合這一基本準則。一般說來,在練功過程中,鬆靜自然看起來很簡單,但真正悟解和做到,卻要下一番功夫。
 
鬆是指整個身體和精神放鬆。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之中,在覺醒的時候受種種外界環境因素影響,精神和身體常處在緊張狀態,使身體機能難以正常發揮,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出現。
 
因此,練功首先要從消除緊張狀態入手,把世事勞碌、人生憂患放在一邊,先使精神儘量放鬆。只有精神不緊張才能做到身體的真正放鬆。所謂身體放鬆,也不是完全鬆弛、鬆懈或鬆散無力,而是鬆而不懈、鬆中有緊、緊而不僵。
 
每一種功法對姿勢都有一定要求,要保持某一姿勢,必須有一定肌肉群處於緊張狀態,這和練功放鬆似有一定矛盾。其實,這時的肌肉緊張是在保持姿勢的前提下,使各部肌肉達到最大限度的放鬆,將矛盾統一起來。
 
在練功初期,由於要求有一定的意念活動來排除雜念,這種狀態與精神的放鬆也要統一起來,在開始練習時不容易做到,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做到鬆中有緊、緊而不僵。
 
靜是指練功過程中,雜念相對減少,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入靜”狀態。入靜程度的深淺,反映著練功狀態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練功效果。需要指出的是,鬆與靜是同時要求並互相促進的,放鬆可以幫助入靜,入靜可以進一步放鬆。
 
自然,是指初練氣功時應心情自然,姿勢動作自然和呼吸自然。練功中不要用意過強,主觀追求境界和功夫。要勿忘勿助,似有意似無意。氣功界有“萬法歸自然”,“練功貴乎自然”的論述,可見“自然”這一原則的重要。自然原則要貫徹到,練功各方面和全過程中。
 
首先,不論坐、臥、站、行,姿勢都應做到自然舒適,毫無勉強;呼吸時也應在自然的前提下,凝神靜息,逐步達到柔、細、勻、長;意念活動也應自然,即使在入靜後,偶有雜念起伏也是正常的,慢慢會自然過渡到似有似無,綿綿若存。
 
其次,在練功初期,要求自然,主要是要求練功的方法、練功的過程中的自然,這往往需要人為地努力才能做到。只有自然,才能具體懂“道法自然”、“人法自然”的深刻含義。
 
上面所說的鬆靜自然,主要針對練功過程而言,廣義的鬆靜自然,即生活中時時也要注意鬆靜自然,才能鞏固和擴大練功效果,並成為更高氣功境界的基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這麼一句俗語:“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錢,什麼都有,但不能有病。”這句話很實在!在這經濟社會裏,沒有錢是很痛苦的,同時也說明大眾對健康的重視,因為生病更痛苦,自己受罪不說, 首先事業沒體力經營,家人也跟著受累,況且,現在的醫療費很高,能賺得了錢,不見得能看得起病,更不見得能買得了命。
 
所以說,健康是評價一個人生活素質的標準,沒有健康,也就證明生命已至盡頭,你其它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人家的,包括自己的妻、子、財產等,可謂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最終還是一無所有。

人其實並無貴賤之分,再怎麼富貴也擺脫不了自然生旺墓絕的造化之規,還不是和大家一樣經歷生老病死,當在力不從心之時,也會懷念往日的剛健,當常覺氣虛而懶倦時,這是軀體衰敗的標誌,你開始老了,青春已成回憶,疾病從此相纏,日暮夕陽,快到時候了!
 
人一生無論過的多麼滿足,細想起來,都是苦多樂少!生命就像一盞燈,燈油就是生命的原動力精氣神,不知節制的消耗,只能最大限度的製造苦樂,燈油過早燃盡,生命從此結束。聖師祖早就發現了這個道理,教導人們遏制性情,去除欲望,保精固氣等方法,減少燈油的消耗,這是“道法自然”的思想!
 
同時聖祖師又發現了一棵枯萎的樹,通過移花接木,砍掉病根,嫁接新芽,能再次煥發青春光彩,從而達到添油續命的目的,這是“我命由我而不在天”的理論依據及行為手法,也是傳說中的神仙之道!
 
你能讀這篇文章是你緣份的開始,只要熱愛生命,就請放下心來跟我學道,今日下手不晚,煉氣修真延年,讓時光倒流,讓宇宙反演,讓疾病康復,讓青春再現,願君立大志,攜手煉飛仙。

夫學道,就是要學神仙之道,就是鍾呂正統傳承,謂之金丹大道,只有金丹大道才能全性命,通幽微,衝破生死關口,入眾妙之門,世上無二法,只此為正途!世所謂曲徑通幽,不過是旁門小術者以此自慰而矣,徒費光陰,終究無成,雖言金丹大道為天地至尊,非志士莫能行,然天地無親,常付善人,雖愚夫愚婦也可行之,這就是道不遠人,人自遠道!
 
道在目前,百姓日用而不知,日用者,精氣神也,不知者,不知此乃延命之本,仙家陰陽顛倒由此立基!其法不繁,其訣至簡,人人能行,各個可煉,區別在於有無道心道志而矣!祖師慈悲,歷劫顯化,婆心傳教,可惜大多數人只看眼前,不知生死,又有幾個人立志全真?!正所謂有緣得之而不煉,無緣欲得而不見,這棵無根樹,是缺乏道心道志,故爾天雨不眷戀。

大道至簡,不過有無之間!演之極繁,工夫細微,差之毫厘不作丹!其簡者,行往坐臥皆可抱元修行,其繁者,功程驗證,須師臨爐指點,其簡之又簡者,口訣不過半句,最多不超過三個字,其繁之又繁者,須師傳、讀經、悟道、以至學貫天人,這就是神仙之道。
 
正因為是神仙之道,所以不同於世間道,它可以從有到無,無中生有,化假為真,變腐朽為神奇,所以“有”是假有也是真有,通過無為來分界,因此,無為不是高層次,只是登堂入室的門檻,是陰與陽的臨界點,世上多少修行人,都把無為視為最高的道,這是誤解祖師經義,因此世間少神仙!
 
紫陽師祖曰:“饒君聰明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又曰:“上乘修行可依丹經按圖索驥,初步入手,必賴師傳。”故仙家入手之訣,歷代首重心傳!所謂:“書上得來終覺淺,求師破迷方為真。”即此也。

我師曰:“呂祖傳下逍遙訣,只教凝神入氣穴。”凝神者,收念入心也,此心,非血肉之軀,乃中宮心位,居絳宮之下,神闕之上,中脘之後,夾脊之前,人體之正中,非一點,乃虛無之圈,大如宇宙等同,小如微末芥子,有形亦有象,強名曰之黃庭,非世傳之中丹田,乃太虛之境,元神所居之舍,能化思慮,鎖妄念,生智慧,召百靈,靜則元神顯現,動則真意收發,乃修真之關竅,入手之根本。
 
其收念之法,先神注中宮,念亦隨之,則千種思慮,萬種妄念盡聚於此,止行攻守,化其戾氣,漸歸清純,在此寂然不動之中,感而遂通,乃本性元神也。所以收念即是凝神,即是煉心,即是全性,是三歸三,二歸一,一歸無,無中生有的逆返之道,是聚萬念歸一念,一念歸無念,無念生真念的仙家不二法門,邱祖曰:“吾宗以煉氣為始。”學仙之路,由此起步。

其氣穴者,非世傳之下丹田。下丹田只是安爐立鼎、燒煉藥物、存儲元陽之處,其形如海,能納百川,故曰氣海。
 
而氣穴者,乃海底泉眼,水火生發之地,救生惡死皆在於此,故曰生死之門。此穴不在臍後,不在腎前,不在體內,不在身外,在北冥極淵之處,會陰穴上二指,乃一虛無圈子,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形無象,又確實存在,經曰:“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因其開合有時,機動而發,故謂之玄關一竅,真氣穴矣!
 
此穴居海底極淵,幽暗無邊,生殺刑德共存,隱晦莫測難辯,欲探北冥之玄珠,須引太昊破重暗,神精混合,以汞拘鉛,則水底火發,元陽復始,玄關機動而開啟也,修行由此立基,萬法從此開始。

修真以煉氣為始,以全性為終,以精為動力,以神為運用,以真水潤真火,以真火化真水,至則水火即濟,鉛汞相投,大丹生!此中有真境,仙家二重天地四個陰陽要分清,不然術語錯誤理不明,修來修去一場空。
 
初步立基,三煉實功,基礎已成,三化之道,金丹修行即是煉與化及三與一的分合過程,三煉者,煉神、煉氣、煉精,以後天中的先天補後天,是對軀體進行修復、補漏、調運,達到神全、氣旺、精足的三全境界。三化者,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以先天中的先天提純先天,從而做到由物質到能量的轉化、升華。
 
三煉為順行,講究道法自然,在後天地裏調和陰陽,達到強身健體、療病延年的目的。三化為逆行,通過盜取天機,在先天地裏顛倒陰陽,目的在於征服自然。仙家修行專用的雙輪渦旋太極圖,正是將宇宙法規中、天罡禹步的正、反、順、逆四種方式及能量進行合理的應用。

在了解以上基礎理論後,就可以下手修行了。
 
 
一、初步修行心法

煉神口訣:

雙手環抱子午訣,四門緊閉守正中。萬念歸一入虛空,感而遂通真意生。

煉氣口訣:

吐氣三寸納至踵,綿綿密密閉如瓶,任憑氣機蕩臟腑,沖開毛孔人天通。

煉精口訣:

真意為媒兩相融,伴隨真人潛北冥,浮遊來回調水火,靜侯極淵光明生。
 
 
二、行住坐臥隨時修行

行者調息至雙踵,住者凝神太虛境,坐者北冥探玄珠,臥者溫養待藥生。
 
 
三、行持威儀

自然端坐,在中宮部位掐訣,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手心皆向上相疊,先左手拇指掐右手無名指根子位,後右手拇指掐右手中指尖午位,即此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印。

後升腰,挺項,收顎,頭如頂物,眼皮下垂,目開一線之光,接之由上至下放鬆全身肌肉,先由額部逐漸向整個面部放射無限慧笑,存思慈愛、輕鬆的美妙感覺,後閉目,將以上感覺傳遍全身,此即寶相莊嚴,行持威儀。
 
 
四、蕩穢三息三閉氣

先噓一口氣,排出體內濁氣,隨之閉口,以鼻細勻深長吸氣至腹部,覺滿時,勿作停留,隨之口開一縫,將腹中之氣從口中吐出體外三寸處,此一吸一呼為一息。如此三息後,待氣吸滿後不呼,閉氣,稍待,如覺氣少時,可展肋,再行補氣三段,直至不能忍,以口呼出,此為一閉氣,如此閉氣三息後,再行三息調勻,後逐漸忘掉呼吸,入中宮虛境。
 
 
五、止行攻守四種收心法門

其止者,在靜坐之時,忽雜念紛紜,心意不知飄移何處,此時須立即警覺,速斬妄念,收拾身心,做到來而即止,生而即斷,讓其不得再生新念,如此一意守中,久之則無念也,此法以剛利見長,如同快刀斬亂麻,故又稱之斬念法。

其行者,即用止法難以斷其妄念,反而更覺心潮起伏,血湧滾滾,此時不可強加抑制,可順而行之,任其自然遨遊,久之念亦無念,入於虛空,此法以柔順見長,如同涓涓細流,不拘以行,故又稱之順念法。

其攻者,猛藥也,不宜輕用!如果各種方法難以收效時,可用移形換景之法,將心意轉移到大喜大悲之事中,讓其自然宣泄,久之喜亦不喜,悲亦不悲,心如平常,榮辱不驚,則無念矣,此乃紫陽師祖以事煉心法,素已猛烈見長,有以毒功毒,壯士斷腕之意。

其守者,即莊子聽息法,耳聽於息,心相隨之,久之心聽於息,自然心息相依而無念矣,此訣以恆久見長,孤守一處,專注一事,故又稱專一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氣功能否入靜,取決於很多因素,例如練功環境、使用的方法等。但是這些因素都屬於外因。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這個內因就是指練功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質。
 
不同人的心理品質是有差別的,練氣功時自然在入靜的快慢與難易上表現出來。那麼,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入靜呢?
 
從認知方面來講,那種具有感知敏銳、理解能力強、注意力集中、受暗示性強等,心理特點的人較容易入靜。感覺敏銳、理解能力強可以使學功人迅速學會練功方法,掌握好練功要領。方法對頭、要領正確,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知敏銳還可以表現在練功時,對體內意守部位的仔細體察上。這種體察需要注意力的幫助,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感知清晰;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有助於形成“一念代萬念”,達到入靜狀態。
 
受暗示性也叫做暗示易感性,是指一個人不加分析、不加批判地,接受別人通過言語、手勢、表情等表面上含蓄的手段,施加的含義明確的觀念,並引起自身心理狀態變化。對氣功入靜來說,受暗示性越強,就越容易在短時間內達到入靜狀態。
 
一般來說,女性、兒童及有豐富想像力的藝術型的人,較易受暗示與催眠,因而也較易入靜。反之,有豐富的閱歷和經驗、對新事物總是採取批判吸收態度的思維型人,受暗示性低,因而也較難入靜。
 
從情緒特點和意志品質上來講,心情舒暢、情緒樂觀、具有良好心境、心胸開闊以及具有,為達到目的而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的人,一般較易入靜。《醫學入門》中說:“心清神悅,不求靜而自靜”,就是這個道理。反之,情緒低落、心情煩躁,則心神散亂,雜念叢生,是難以入靜的。
 
練功是為達到健身治病目的,而需長期從事的一種養生活動。尤其是對於初學者,要想從不會到會、由淺入深,從清醒到入靜,必須俱備堅持不懈,循序漸進的意志品質。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淺嘗嚐輒止,是無法體會到入靜的感受的。
 
除上述心理過程可以影響入靜的快慢外,由需要、動機、興趣、氣質、性格等因素組成的人體個性,作為心理現象的一個重要內容,也對入靜的快慢發揮重要作用。
 
實踐證明,那些用其它方法久治不癒的患者,那種患有“絕症”的病人,那些對延長生命十分渴望的人,當他們意識到氣功有可能達到一定作用後,多能認真學功,刻苦訓練,因而也多能很快掌握方法,很快入靜,而受各種宣傳影響,對氣功產生濃厚興趣,甚至達到虔誠信仰程度的人,也多容易入靜。
 
不同類型的人,入靜也有差別,一般說來,安靜、抑制型的人容易入靜,活潑、興奮型的人不易入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功達到入靜狀態時,大腦處於一種特殊的生理狀態。這種狀態可調整機體內部各系統生理功能向著協調、有序化的方向發展,按中醫的話說,使臟腑充實、經絡疏通、氣血和暢、陰陽平衡。
 
此外,在練功過程中,由於練功人的注意力多集中在自己身體內部,相應地提高了對機體內部的感應性,對上述生理改變可以產生一些與平時不同的體驗,出現各種主觀感受。
 
入靜後經常出現的主觀感受有:頭腦清醒、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精神安定、全身或某些部位出現溫熱、清涼、肌肉跳動、輕浮、重墜、鬆弛、緊縮、熱氣感、電流通過感、蟻走感、麻軟舒適等感覺。
 
也有的感到整個身體或某些部位變大、變小或感覺不到存在,僅有一絲呼吸出入;或眼前有亮光或各種顏色,方向、位置或時間觀念不清等等。
 
古人對此早有觀察,總結為兩個八觸,即“十六觸”景象,袁鞏在《靜坐要訣》中指出:功中有十六種觸景,即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復有八觸:一捍、二猗、三冷、四熱、五浮、六沉、七堅、八軟。上述主觀感覺的出現均屬正常現象。
 
但是,在練功過程中,由於練功方法不當,急於求成等原因,也會引起某些異常的心理、生理變化,產生多種不舒適甚至痛苦的感覺,不利於身心健康,干擾入靜後的正常生理效應與心理效應。
 
也有人由於練功意守過於集中,急於求成等或功中出現異常景象的刺激,或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或受到別人練功出偏的暗示等,引起練功中出現惕怵不安的狀態。
 
還有人本來就有某些潛在的心理障礙,包括病理性幻覺、思維障礙(如妄想)、意識障礙(精神恍惚)。這些障礙平時表現輕微或隱而不現,通過入靜誘發出現或加劇,甚至會出現哭笑無常或精神抑鬱等精神異常表現,古人稱之為“入魔”現象。
 
對於上述主觀感受,要持正確的態度。首先應認識到,練功中整體感覺是主要的如安靜舒適,輕鬆愉快,疲勞解除,症狀減輕或消失。而那些局部的感覺反應,在練功中是次要的,與練功效果並無絕對的關聯。
 
其次,由於這些感覺都是自然產生的現象,複雜多變,並沒有一定的規律,因此,絕不要憑主觀願望加以判斷,以免出現主觀上的任意追求或壓制,更不要把感覺作為練功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否則會把注意力完全放到感覺上去了,很不利於練功。
 
總之,對練功中出現的某些感覺,應該保持心情鎮定,不分散練功的注意力,任其自然,繼續練功;同時,對氣功要有正確的認識,並加強自身的精神修養,消除潛在的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準,從根本上保證練功取得良好效果,防止誘發精神疾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靜即是由一般的覺醒狀態進入氣功態的過程,又是氣功態的表現。入靜是練功人在練功過程中,在意識清醒與意念集中的情況下,思維活動比較單一化,雜念減少,心平氣和,對無關的內外刺激因素反應減弱,的一種特殊功能狀態。
 
它即異於清醒,也與睡眠不同。這種差別可以通過腦電圖反映出來。腦電圖是大腦整體功能的反映,腦電圖波形可按其頻率不同劃分為:
 
δ波(0.5—3次/秒);
 
θ波(4—7次/秒);
 
α波(8—13次/秒);
 
β波(14—30次/秒)。
 
通過觀察發現,練功入靜時腦電圖呈現α波節律增強,表現為波幅增高,頻率減慢,節律穩定,各區域趨向同步化以及由枕部向額葉轉移等。部分練功人出現θ波,甚至出現更慢的δ波。
 
常人在閉目靜息狀態下,就可出現α波節律,表明α波是反映大腦皮質處於安靜狀態的波形。靜息狀態下的α波與練功時的α相比較,其波幅較低,頻率較快,且不穩定,說明靜息與入靜不是同一機能狀態。
 
θ波一般在困盹情況下出現,困盹是大腦皮質由清醒向睡眠狀態發展的過程,這時還表現為α波幅降低,進而消失。而入靜時出現的θ波則是在α波節律增強的背景上顯現。因此,練功入靜和困盹也不是統一功能狀態。
 
非練功的成年人在覺醒狀態下幾乎不出現δ波,在睡眠時又總是出現δ波,所以δ波是反映睡眠的主要波形。睡眠開始時,腦電圖上出現α波振幅降低,周期縮短,進而α波消失,代之以紡棰波,然後繼以同步化的慢波,進入慢波睡眠時相和快波睡眠時相,並按一定時間交替若干次,最後移行為覺醒狀態。顯然,睡眠時的腦電圖變化,也明顯異於練功入靜狀態。
 
對練功人腦電圖變化的研究表明:氣功入靜狀態既不是一般的清醒狀態和安靜休息狀態,也不同於昏沉和睡眠狀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氣功入靜時的大腦功能狀態不完全是抑制過程,而是一種高度有序化的激化狀態。這種狀態下,可使人體各層次的功能趨向一個新的水準。因此,練功人常在入靜後自覺頭腦清晰,雜念減少,對外刺激反應減弱;停功後,自覺全身舒暢,精神倍增。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時代的人所依據的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不同,對氣功入靜的認識深度也不同。從歷史發展來看,呈現為逐步深入的趨勢。
 
古人對入靜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如何來達到入靜以及達到入靜狀態,所呈現的現象的描述上。例如,要求做到“澄神慮靜,無私無營”,“舌柱上顎,心注一境”。
 
現在許多人對入靜的認識,與古人相比雖然有了較大的進展,但是這種進展,主要是表現在入靜方法的多樣化,和對入靜現象描述的更清晰一些。
 
例如,認識到“入靜是一種在意念集中和甚至清醒的情況下,所出現的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練功狀態”,“大腦皮質的活動是處在一種特殊的安靜狀態,也叫清醒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清醒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可見,這些進展尚沒有達到揭示入靜的機理實質的程度。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氣功在民間流傳,未能對傳統氣功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和總結。在現代機理研究方面,也未能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尤其是未能用與氣功關係密切,的有關現代心理學、生理學、心理生理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等方法,來認識氣功的緣故。
 
眾所周知,古人強調意識在練功中的作用,提出“全憑心意練功夫”的觀點。用心理學的知識剖析一下從古到今的氣功書,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功法的介紹中,都充滿了暗示詞語和手段。
 
例如,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到:“作禪觀之法,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
 
通過這些含義確切的暗示詞語,所介紹的練功過程,可以非常容易地從心理學角度,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氣功的過程實質上是,接受暗示和學會暗示方法的過程。開始練功到入靜的過程,實質是利用暗示方法進行自我暗示,達到自我催眠狀態的過程。
 
人的意識可概括地分為清醒與睡眠兩種狀態。實際上,在由清醒進入睡眠以及由睡眠回到清醒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過渡狀態,這種過渡狀態既不同於普通的清醒,也有別於普通的睡眠,恰是氣功入靜所描述的清醒狀態下的特殊安靜,或安靜狀態下的特殊清醒。這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意識狀態,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催眠狀態。
 
心理學的催眠,多由施術者通過對受術者施加暗示手段來實現,也有通過自我暗示的手段,使自己進入催眠狀態的自我催眠方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在催眠狀態中出現的主客觀反應,與氣功入靜狀態中出現的主客觀反應,沒有任何本質的差別。
 
如果說兩者之間有所不同的話,這個不同主要表現在氣功入靜使用的暗示語言,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術語。從這一角度出發,完全可以將氣功方法定義為,帶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暗示催眠療法。
 
動功除包含自我暗示催眠的核心內容外,還含有不同程度的、由不同姿勢動作所產生的體力鍛煉內容。另一個不同表現,為通過氣功鍛煉達到的催眠狀態,較之心理學的催眠狀態,在主動性上更強一些。因為當練功達到入靜後,練功人還可繼續向自身施加定向性的自我暗示,來主動調整內臟的功能活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靜結合,一方面是指在練功方式上強調靜功與動功的密切結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練動功時要掌握“動中有靜”,在練靜功時要體會“靜中有動”。
 
動,指形體外部和體內“氣息”(感覺)的運動,前者可視為“外動”,而後者可視為“內動”。靜,指形體與精神的寧靜,前者可視為“外靜”,後者可視為“內靜”。
 
動與靜是相對的,也是辨證的。
 
靜功主要是鍛煉身體內部,而沒有肢體活動、肌肉骨骼的鍛煉。動功有不少肢體活動及肌肉骨骼的鍛煉,這有利於初步疏通經絡,氣血疏通後有利於入靜。
 
對於初練功者,肢體的動作有助於使注意力集中,通過動而達到靜是初學者常走的一條路。
 
靜功的靜不是絕對的靜,雖然沒有形體的動作,但氣血在大腦高度入靜狀態下按它本身的規律運行,它的種種微妙變化,都是動功所不能體會到的。沒有形體動作,更能專心一意。
 
入靜的程度越深,機體感受能力和反應能力都更敏銳,這是更高級的氣功狀態。在這種氣功狀態下,我們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對人自身各種功能的開發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在功法的選擇上,我們認為初學者以先學動功為宜,然後再動、靜相兼,最後過渡到以靜為主。
 
在練功時,不論靜功、動功都要以靜為前提。練靜功時,要做到外靜內動,靜中求動;練動功時,要做到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否則的話,練氣功和做有氧體操沒有什麼兩樣了。
 
具體來說,練功人可根據自己身體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體質、性格、練功進度等,如是病人,還需考慮疾病的種類及病程等等),把動功與靜功有機地結合起來鍛煉。
 
從體力來說,體力差的可以少動,體力好的多動,一般以不疲勞為度。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虛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病情好轉、體質增強,應逐步增加動功,達到一定層次後再以靜功為主。
 
從時間上來說,早晨先靜後動,以便精神飽滿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動中去;晚上宜先動後靜,以利於安靜地入睡。這些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靈活運用。每個練功人都應根據反饋來的信息,及時調節,時間久了,就能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度”,就能遊刃有餘,胸有成竹地處理練功中的動靜問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樸自幼學道,弱冠棄家,遍歷江湖,求參道德。誦祖師張紫陽以來諸先生丹經、詞曲、傳記,熟研精思,尋文求意。又遍參道契高士,窮歷大道之要。後遊諸名山大川、洞府福地,禱求石壁碑記。晚遇海瓊先生,授以大道之要,又遇安然居士於朱陵洞天,作諸章以相貽,始得海瓊之妙旨也。
 
乃知少年之學,所求、所聞、所見,俱為屋下架屋,枝上接枝。殊不知屋便是屋,枝便是枝,此事只在眼前,何必遠求。今授於子,子可因文解意,猛省用功,不必狐疑,道在其中矣。
 
夫至道不可以名言,至神不可以想得,可名非道,可想非神。夫神稟乎道,合乎性,根於陽,虛靈而無跡,變現而無方,超乎天地之外,天地不可得而囿;出乎古今之數,古今不可得而窮,可謂真而至真,玄之又玄。
 
凡男子四大一身皆屬陰,唯先天一氣是陽。此氣非呼吸吹噓之氣,亦無形影可見,古云“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此氣未受形之先,在父母胎中,先受此氣,後生兩腎兩目,由此生心、肝、脾、肺、九竅、四肢,次第而成,人象具足。此氣正在空虛之間,名玄牝之門,先師《玄牝歌》自可詳見。
 
今世人宰豬羊,見兩腎之間、腰膂去處,有一空膜,之中有氣,呼吸彭亨,直至肉冷方息者是也。此氣生則氣血全盛,魂魄相為,內含五彩,暖氣如湯。如人死氣血一散,而此竅餒矣。此氣便是金丹大藥。故師云:以心、肝、脾、肺、腎、腸、膽、精、津、涕、唾、氣、血、液為非道,可以精神魂魄意似是而實非者也。
 
人之一身,左足太陽,右足太陰,兩足底為湧泉,發水火二氣,自雙足入尾閭,上合於二腎,左為腎堂,右為精府,一水一火,一龜一蛇,互相囊龠。
 
兩腎之間,空虛一竅,名曰玄牝,二腎之氣,貫通玄牝。氣之由此發黃赤二道,上夾脊雙關,貫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會乎風府,上朝泥丸,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宮,下入重樓,復流入於本宮。日夜循環,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不是動手足做來底然。
 
而今人皆流入旁門者,不知虛無自然、默默運用之理,卻妄行屈伸、呵噓、擦摩、引導、存思、注想,遂生妄想妄作,及致成疾,如白蓮道人,個個黃瘦,運氣道人,人人蠱疾,此皆驗也。
 
夫氣在人身,人人一般,而無多少,有涵養底作得成,無涵養底作不成。其流行、往來、出入自有定數,如潮候弦朔必應天上斗杓,子午自移;又如女子月經、人病染疾,應時而至,確然無差。
 
此氣遇陽時為陽火,遇陰時為陰水,火即木液,水即金精。
 
左腎為坎,坎中有戊,右腎為離,離中有己,戊己二土,合成曰圭,又名水中金,金者曰刀,故號刀圭也。火即木,水即金,為金木無間,水火同鄉。其金木水火即是一土,而一土總其五行。師云:五臟無氣,六腑無精,正為此耳。此氣時時轉運自然,不假人為。
 
凡言轆轤、三車、黃河、曹溪者,取象如此,非以人力能為。常以子時而至為陽火,午時而至為陰符,以卯時而至為木液,以酉時而至為金精。卯中有甲,酉中有庚,故須採取用甲庚;子中有戊,午中有己,故取真土用子午,其實一物,取採則用甲庚,行火則不拘子午。非自然洞曉乾坤升降、陰陽盛衰、藥材老嫩、水火潛飛之理者,不足以語此。
 
然而師傅言之甚詳,而後人自惑;言之甚簡,而後人自疑。何也?
 
皆緣泥於虛無則不知下手用功,是胎息不成而歸於頑空;忽於自然則泥於妄想強作,是以心神枉費而反以致疾。夫虛無者,言其不可見聞;自然者,言其可以迎取。今以採取火候等法,逐節緊切相傳,但謹守奉行自驗。
 
訣曰:凡人未入定以前,且理會安排採取藥材。
 
每日每夜且習打坐,一定自然骨節開、關脈通。自膀胱至夾脊,便如車輪動,先天一氣自然由三關朝泥丸、下重樓、入絳宮。然其來有時,採亦有時。
 
須得卯酉一旺時,默默端坐,不須用力摩動,須臾覺頂熱,喉中有甘露時時滴下,便以目內視,以意內送,直納之絳宮而止。凡一日之內,以甲應上弦,自子至卯為上弦,得汞半斤;自午至酉為下弦,得鉛半斤。採甲汞庚鉛各半斤,自然定數。所謂“鉛見癸生須急採”者,甲庚二時木汞金鉛方生,須是此時採取也,如此謂之採取。然於採取之時,不記年月,久久積之,方成爐鼎。
 
夫人一身,爐也。今人以脾為黃庭,頂中泥丸為鼎也。爐鼎既成,然後種藥。夫藥物一生,且採且煉。採而種之為藥,煉而成之為火。採之則一日有一銖之得,煉之則一日有一斤之數。
 
採藥之時,須揀甲庚旺氣;行火之法,則忌沐浴,有此不同。採之法如安爐鼎,不過因自然而來,而迎之以意,送之以目,故丹經云“黃婆青衣”,黃婆者意也,青衣者目也。以意逢迎,謂之黃婆媒合;以目送之,謂之青衣女傳言。人身之炁,隨意而動,意行即行,意止即止,不復不流,謂之種藥。
 
即入鼎中,然後有火候。
 
古人云“聖人傳藥不傳火”,非不傳也,以火與藥同歸而殊途,同情而異功。故子為一陽,至巳為六陽,言自子至巳,火歸六數而六成乾,當自子至巳,以意送之,謂之進火,又謂之曰添。午為陰,至亥為六陰,自午至亥,水歸六數而六成坤,當自午至亥,不必迎之,謂之退火,又謂之曰抽。而言火不言水者,蓋添進則為火,抽退則為水,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故不言之水也。
 
丹經言《河圖》《洛書》之數者,言其火候自然與此卦生成之數合耳,非必用力以此數;言朝屯暮蒙、晝姤夜復者,一言與此卦默合,非以用力求合於卦也。運用之說,則言此氣運行流灌五臟百脈,如亥子旺腎、寅卯旺肝、巳午旺心、申酉旺肺、辰戌丑未旺脾,自然而此氣運行,由旺宮而出,初不必妄想此時此臟有此氣出入流運。然採取造鼎之初,則無禁忌,時為即為,即了即休。
 
至如入藥行火,則須擇日入室,一毫俗事不可妄幹,使耳目口鼻四象忘,晝夜如一,毫髮無間,胸中廓然,虛室生白,一有所著,便是卦圖不牢,藥物走漏。
 
既在室中,不可求睡,當始終不寐,蓋不寐為陽合,寐為陰併,每要惺惺然常提著;捐去喜怒,蓋怒則陽散,喜則陰乘。若有毫髮之陰,而陽神間錙銖之陰,而皆鬼也。
 
食須半饑半飽,勿茹葷肥,五味但和淡,溫熱者為佳,必須率性依時。
 
合氣當以玄虛為城,恬淡為域,太和為室,寂然為日月。去其妄心,見其真心。見藥即採,遇火即行。一年之內,止除卯酉二月不可行火候,以卯木旺則火炎,金旺則水盛故耳。故除此兩月不須行火候,行則反傷。
 
一年十二月,去其卯酉為沐浴,止存十個月,故曰胎。成則純陽俱備,不須行火候,行則傷丹。當移入泥丸,謂之撫鼎。
 
此時胎仙已成,如人已生,但須乳哺也。工夫至此,只須溫養,不必再行火候、沐浴。如此三年九載,則天門自開,嬰兒出入往來無礙,位登天矣,故撫鼎者即乳哺也。
 
此首尾用之說,皆是自然而然者,不假人力強為妄想,不過及時以意逢迎而已。須是積日累月,造鼎安爐,一年十月,結胎行火。而師云“一粒金丹赫日紅”何也?言一時半日之功夫,可奪一年半紀之造化也。當其藥生火到之時,不過頃刻逢迎,故謂頃刻而成。然金丹即非終日終夜勞神苦志、強為妄想可成者。
 
夫藥物、爐鼎、火候、沐浴、胎息、嬰兒、運用、抽添、賓主、刑德、浮沉、升降、鉛汞、水火、真土、刀圭、金精、木液,一應名號,都是改名換字,其物即一也。鉤鎖連環經自可熟讀,言之非難,行之為難,守之最難。大抵旁門小法,俱無報應,唯有金丹一件,便有應驗。
 
凡人採藥,少年須行半年功夫,中年須行一年功夫,老年須行三年功夫。絕欲忘念,靜坐默然,採取之後,時節至來,耳目聰明,手足清健,百病俱無。自然兩腎氣來,夾脊如車輪,泥丸如湯注,口常有甘露滴滴而來,神若不寐,百念俱絕。
 
不過兩月餘,日月生神光,此心明了,不可便為至道,否則狂念妄生,遂成癡風。
 
至於三月,行火之餘,時時刻刻工夫不差,則七竅光明,所有金輪,內外洞明,遠接鬼神。
 
當此之時,嬰兒遂生形像,不可便縱其運動,出入需要著緊,守護牢固,否則火漏丹敗。十月火滿,受氣足備,自然如此瓜熟蒂懸而出。然後出入往來,可以離身丈尺,亦不可遠去,一出便須收回,否則一去而迷,遂至投胎奪舍,不復回顧。
 
直須三年九載,日子滿足,骨骼老,如人數歲方知人事輕重淺深,方可縱其自然出入往來,至此時則飛升變化,真仙之位矣。
 
然猶有魔障。當其入室坐忘之時,神異自出,凡天下萬品奇怪之事,俱集於前,真如慧眼初見,猶如神明依附,到此勿喜勿驚,此皆魔障所至,不可便以為道,要在把捉攝機,靜念凝一守持,所謂太玄之一,守其真形,切不可以妄為真,縱情為性。
 
如此守一,其魔自消,方能道成。今人多到此時無定力定見,故為外邪所攝,則不能來,反有風狂癡顛非橫之禍,遂使後人反以神仙之道虛無渺蕩,惜哉。
 
若十月胎成,移爐溫養之後,又當求向上一著,此事在《悟真篇》為下卷。求精進,法自然,有稀有之遇,此不待傳授之訣。若飛升屍解,乃是丹成之後,又下功夫,立大功德,隨修行深淺之果證,即非傳授口訣。
 
凡欲修此丹法,必須次第而行,倘或不依次第,妄作僭行,則身中無胎,嬰兒不生,妄參禪學,如水之無源,木之無根,竟成頑空,到老無成,終歸輪迴之趣。
 
入室六十日之後,便見驗也,須是依訣行之,切不可間斷。子轉斗移,氣澄境靜,攝機作用,綿綿不絕。或倦則上池回溉,一任消息往來,雲霧遍興,無迷無妄,靈光發現,勿喜勿驚,但兩手卷珠簾而已。
 
須要專戒萬緣,喜怒、思憂、饑渴、寒燠、寢寐無入昏沉,心王常明。渴則少飲四君子湯、白术湯。才睡氣便化血,不能上騰,不寐惺惺,則陽氣上騰矣。凡世人兩目係肝來養者,蓋心司神也,所以神仙眼碧色奪目也。凡人修道者,不可熟睡,睡則陰氣盛,化血入肝,不能上滋兩目,自然通靈。
 
樸痛念世人談道者,一二幾欲付人,奈針芥不相投,未容分付。今偶與子會,意味稍合,若非前生有些種子,豈能知其一二。樸今盡其所授,逐節切緊,一一錄付,子可熟玩靜思,尋文求意,候其時來,用工下手,斷斷成就。
 
樸與子四紀復有會期之所,未可輕泄了,宜勉之。樸口囑之言,在心勿失,筆錄之語,常可熟誦。每開卷時,如見諸師君在上,不可忽之。如身未行,且當澄心靜念,守其機緣下手。切不可妄授非徒,倘可言者,粗發明其一二無妨,得人則不可秘。違此則戾禍大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