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同時代的人所依據的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不同,對氣功入靜的認識深度也不同。從歷史發展來看,呈現為逐步深入的趨勢。
古人對入靜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如何來達到入靜以及達到入靜狀態,所呈現的現象的描述上。例如,要求做到“澄神慮靜,無私無營”,“舌柱上顎,心注一境”。
現在許多人對入靜的認識,與古人相比雖然有了較大的進展,但是這種進展,主要是表現在入靜方法的多樣化,和對入靜現象描述的更清晰一些。
例如,認識到“入靜是一種在意念集中和甚至清醒的情況下,所出現的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練功狀態”,“大腦皮質的活動是處在一種特殊的安靜狀態,也叫清醒狀態下的一種特殊的清醒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可見,這些進展尚沒有達到揭示入靜的機理實質的程度。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氣功在民間流傳,未能對傳統氣功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和總結。在現代機理研究方面,也未能與現代科學相結合,尤其是未能用與氣功關係密切,的有關現代心理學、生理學、心理生理學、行為醫學、心身醫學等方法,來認識氣功的緣故。
眾所周知,古人強調意識在練功中的作用,提出“全憑心意練功夫”的觀點。用心理學的知識剖析一下從古到今的氣功書,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功法的介紹中,都充滿了暗示詞語和手段。
例如,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到:“作禪觀之法,閉目存思,想見空中太和元氣如紫雲成蓋,五色分明,下入毛際,漸漸入頂,如雨初晴,雲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腦,漸漸下入腹中,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如水滲入地‧‧‧‧‧‧”。
通過這些含義確切的暗示詞語,所介紹的練功過程,可以非常容易地從心理學角度,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習氣功的過程實質上是,接受暗示和學會暗示方法的過程。開始練功到入靜的過程,實質是利用暗示方法進行自我暗示,達到自我催眠狀態的過程。
人的意識可概括地分為清醒與睡眠兩種狀態。實際上,在由清醒進入睡眠以及由睡眠回到清醒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種過渡狀態,這種過渡狀態既不同於普通的清醒,也有別於普通的睡眠,恰是氣功入靜所描述的清醒狀態下的特殊安靜,或安靜狀態下的特殊清醒。這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意識狀態,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催眠狀態。
心理學的催眠,多由施術者通過對受術者施加暗示手段來實現,也有通過自我暗示的手段,使自己進入催眠狀態的自我催眠方法。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在催眠狀態中出現的主客觀反應,與氣功入靜狀態中出現的主客觀反應,沒有任何本質的差別。
如果說兩者之間有所不同的話,這個不同主要表現在氣功入靜使用的暗示語言,是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術語。從這一角度出發,完全可以將氣功方法定義為,帶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暗示催眠療法。
動功除包含自我暗示催眠的核心內容外,還含有不同程度的、由不同姿勢動作所產生的體力鍛煉內容。另一個不同表現,為通過氣功鍛煉達到的催眠狀態,較之心理學的催眠狀態,在主動性上更強一些。因為當練功達到入靜後,練功人還可繼續向自身施加定向性的自我暗示,來主動調整內臟的功能活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