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丹道氣功 (4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披水覓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在焉。天不言而四時行,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閑。疲則道隱,閑則道生。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邪說亂道久矣,採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
 
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須節欲。先天必須後天定。
 
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裏。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先從一個(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氣定,外一著也。
 
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閑處便清閑,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裏偷閑,故人能偷閑便有閑。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恒。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糾葛何。今為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
 
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
 
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裏,則氣存矣。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靜二字是換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靈台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徵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昔人教人,尋孔顔樂處。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和,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無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頭須時時返照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命堅。
 
敬慎二字,通天徹地。再無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須要時時提醒。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真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若無所依,到滅度時,何所隨著,豈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雲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學道是樂事。樂則是道,苦則非道。但此樂不比俗人樂耳。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事可以養心,儉於欲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於儉之道失之遠矣。
 
無上妙道,原從沈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纭,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家私攢聚到十分,方稱富足。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體面的窮漢子。分明一條好路,為何不走,可惜一個神仙闕,夜間難道也匆忙。
 
煩惱是伐性之斧,人當於難制處下功。若不將氣質變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凡學道人,言語行事,必較世俗人要超脫些。若仍走俗人行徑,何貴乎學道。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為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周邵二子,何嘗出家修行耶。今人將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誤也。
 
春桃多豔,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人為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即此便是。倘平日少有靜動,詎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為我所愛,我亦為形所累。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欲為主。高枕茅檐,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粗心浮氣,一毫用不得。
 
有問前知者,答曰:“機從心生,事以理斷。以理斷事,人即神也。棄理問神,神亦不告。”
 
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理會此中,就有個究竟,不必定以談玄為道。
 
人心如目也,纖塵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亂。故學道只在定心。若心不定,即紙窗之微,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針之細,為人去取,便生吝惜。又不徒以富貴亂心,得失分念,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
 
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為之不凋。身有妙道,則形骸為之不敗。”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顔色。
 
人心猶火也,弗戢將自焚。防微杜漸,總在一心。
 
天下人不難立志,最怕轉念富貴二字,是鈎人轉念的香餌。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貧寒,即大患難之後。何也,割絕塵累,回頭皆空。故孫真人注《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真仙,便是蓬萊第一座。
 
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為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故形為載道之車,神去形即死,車敗馬即奔。
 
大道之傳,原自不難,是世人錯走路頭,做得如此費力。豈不聞“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
 
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得。”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故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學道性要頑純,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此大道之總綱也。
 
捷徑之法,推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為元海。
 
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即三教聖人語錄,無非發天地之秘密,接引後學階梯。細心玩味,便知端的。
 
有問靜功拿不住者,答曰:“萬緣寂處,即是仙界。此時誠一不二,龍可拿,虎可捉。若云無拿處,仍是未空。”
 
光景倏忽,魯戈難留,那還禁得執著。自一身推之,吾一身即天地,天地即吾一身,天下之人即吾,吾即天下之人。不分人我,方是入道之器。倘少分芥蒂,即差失本來。
 
凡有志修道者,趁得一時間光陰,便進步用功夫去,將精氣神做到混合而為一的時節,以待事機之來。不可望事全方下手,是自虛時日也。悠悠忽忽,日復一日,白駒易過,幾見揮戈。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心能內觀,即一時為塵垢所染,終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內觀,究竟必落沈淪。
 
故《道德經》首章曰“常有欲以觀其竅”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現此竅中之妙也。太上曰:“吾從無量劫中以來,存心內觀,以至虛無妙道。”學子既欲潛心,先去內觀,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談進步。
 
初入玄關者,不用他求,自今日始,要無漏精夜,便是登仙梯航,便是結嬰種子。

修道功夫,如抽蕉剝筍,層層求進,必至頭方止。
 
學道人全要斂藏,最忌明察。故曰:“人不藏,不能得道之要。”
 
萬事萌芽,在乎一心。心動則機動,機動則神明而合之。故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即現出天命之性,而道自得矣。
 
先天一炁,本屬無形,妙能生諸有形,所以為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本也,而道之源頭在是矣。
 
真言數段,性體、性源,將歷來聖賢未泄之天機,不惜一口道盡。然理雖載於書,法仍傳於口,必待聖師口訣真傳,下手方有著落。學人切勿自作聰明可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君曰:大道無形,常居杳冥,隨機化物,以應精誠,子能寂念,受吾真經。能受持者,口淨神清。然後誦之,萬惡不生。可以治病,可以延齡,百邪不干,群魔束形。所以然者,一切有情,受吾真氣,乃得長生。

今更於中,固煉身形,恒淨三業,澄止六情。自然五神守護,三一長存,坐臥安穩,魂魄康寧。旦夕兩時,三遍誦經,耳聰目明,身強體輕,一如後文,子當諦聽。

老君曰:身中有三萬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身有千二百形影,體有萬二千精光,五臟六腑,二十四神,子常念之,勿令離身,有病三呼,即降其真。

老君曰:子欲過度三災九厄,應作是言。我以天為父,地為母,吾居其中,常如赤子。日為功曹,月為主簿。雷公使者,在吾左右。風伯雨師,在吾前後。六甲直符,周匝圍繞。青龍扶吾左,白虎扶吾右,朱雀導吾前,玄武從吾後,北斗覆吾頭,天罡指吾足,騰蛇在吾手,為吾滅殃咎。

吾居丹房中,太一為吾偶,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二四為吾肩,六八為吾足,吾居中宮,以為腹實。今敕千鬼萬神,各還本鄉,擋吾者死,背吾者亡,速出奔進,隱匿深藏。天丁力士,斬滅不祥。急急如律令。

老君曰:臨臥之時,當出獸自衛其身。青龍出吾肝在吾左,白虎出吾肺在吾右,朱雀出吾心在吾前,玄武出吾腎在吾後。汝等四獸,磨牙利齒,在吾左右前後,辟卻眾邪惡鬼。遠去千里,不得妄來干吾玉房。令吾寢臥安穩,無惡夢寐,急急如律令。

老君曰:都念既畢,即當還神。肝主藏魂,肺主藏魄,心主藏神,脾主藏志,腎主藏精。青龍還吾肝,白虎還吾肺,朱雀還吾心,玄武還吾腎,黃龍鎮吾脾,以為腹實。眾邪惡鬼,不得下居。急急如律令。

還神既畢,即鳴天鼓三十六通,咽液三十六過。即閉氣從一至十,心闇數之,滿九便止。當存赤氣從口中出,狀如火光,輪行四佈,周遍室中。定即內想自然。安寢其中,常能如是,永無疾病。

千妖萬魅,莫之敢干。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子孫昌樂,富貴日興。金車入門,仕宦高遷。祿位三公,心忠志孝,輔弼帝君。急急如太上女青詔書律令。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6 Tue 2009 22:02
  • 胎息

胎息是道家的一種重要的煉養術。練功實踐證明,胎息功對於培育元氣,涵養精、氣、神,治療五癆七損都有顯著效果,還可延年益壽,故而歷代養生家極為重視,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因儒、釋、道、醫等各家的理論基礎不同,因而對胎息的認識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今試就胎息的幾個問題作一粗淺探討。

胎息的真義

胎息一詞,現認為最早出於晉代葛洪的《抱朴子·釋滯》:“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人在胞胎之中。”認為胎息是練功達到一定境界而出現的無需口鼻呼吸的一種狀態。

《大成捷要·胎息經注》中認為:“修道者,常伏其氣於臍下,守其神於身內,神氣相合而生玄胎。”把胎息看成是練功中神氣相合於下丹田而達到的一種高深的氣功態。

更多的人則把胎息看成是一種呼吸方法,如《萬密齋書十種·養生四要》所說:“呼吸綿綿,如兒在胎之時,故曰胎息。”強調練功者要最大限度地減慢呼吸頻率,以達到“胎息微微,若有若無”的境界。

也有人指出胎息即內丹,如《胎息銘》中說:“假名胎息,實曰內丹”,從而把胎息與內丹混為一談,否認了胎息的獨立存在性。

那麽,究竟怎樣來認識胎息呢?從人體的呼吸生理來看,人體呼吸過程可分為內呼吸與外呼吸兩種。外呼吸是指人體本身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它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①借助於人體呼吸系統,經口鼻、氣管、肺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②人在胚胎之時,通過臍動脈、臍靜脈和母體進行氣體交換。

③人體的皮膚、毛孔、俞穴等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

內呼吸則是指人體的細胞呼吸,即人體細胞經過細胞膜從體內環境中攝取氧氣,經過氧化還原代謝後又向體內環境排出二氧化碳的過程。有關的研究表明,經過氣功鍛煉,可使人體體表的固有換氣功能得到強化,並使內呼吸顯著增強,從而使人體的口鼻呼吸大大減弱,出現綿綿若存的狀態,甚至會出現完全停止。這個時候練功者可感覺到全身毛孔完全張開,身體內外融為一體,有飄飄欲仙之感,恰如蘇東坡在《蘇沈良方》中所談到的“一息自住,不出不入”。

由此可見,所謂胎息,只不過是人體在高度入靜狀態下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自然本能,是通過氣功鍛煉而使人體的內外呼吸和諧一致,充份發揮其功能的一種生理狀態。它並不像一些文獻所說的那麽神秘,只要持之以恆,方法正確,任何人都可達到這種境界,從而有效地降低人體能耗,延年益壽,增色美容,強身健體,並可促進人體潛能的開發。

胎息的層次

從上巳知,胎息是人體已退化的自然本能通過一定的鍛煉途徑重新激化起來,這是一個比較長而艱巨的過程,因而胎息修煉表現出一定的層次性。根據練功的反應及要求不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當練功者按照正確要求,持之以恆地修煉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有一些非常奇妙的感覺出現,如癢、麻、涼、脹等。皮膚敏感度提高,呼吸頻率降低,綿綿若存。隨著氣感的進一步增強,練功者會有內氣氤氲,與天地融為一體的感覺,此時皮膚、細胞的呼吸功能顯著增強,意味著胎息真正開始,亦即胎息的第一層次。

進入胎息狀態後,練功者要排除一切雜念,在恬淡虛無中,人體的自然本能被激化,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已通過人體的皮膚、毛竅、俞穴、細胞膜等直接進行交換,從而産生了更高層次的活動,口鼻呼吸自然完全停止,進入胎息的第二層次。

當胎息持續到一定程度後,便會出現內氣不出、外氣不入的混沌狀態。人體的一切高級神經的感知活動就會完全停止,進入神氣合一的高級氣功念之中,此時,人體的許多潛能被激發,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奇妙景象和特異功能。修煉者千萬不可迷戀於這些景象,貪圖特異功能的奇妙效應,而是要做到身心兩忘、使這些奇景怪相復歸於虛無之中,人體生命固有的無限生機得以充份展現,是謂胎息的第三層次。

胎息的練法

胎息的練法很多,一般分閉氣、調息兩大類。

閉氣法關鍵在於人通過有意識的抑制呼吸來達到多入少出,從而積極培育元氣,以證胎息之果的目的。這一類方法最典型的是葛洪所述:“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一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而不動……,日還一日耳”這種方法若無明師指點,往往會造成強行憋氣,為避免出現各種意外傷害,學者宜慎用。

調息法則是通過數息、隨息等方法逐漸使神氣合一,達到口鼻呼吸停止的境界,這種方法的核心就是通過調息安神而實現胎息之境地。具體方法可參照《勿藥元詮》所述來修煉:“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屈,解在寬帶(腰帶不寬,則氣不流通),務令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不得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齒數通,舌抵上腭,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矇矓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全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則徐徐舒放手足,勿得促起。”這樣勤奮修習,到一定程度後,自可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打成一片,結成-團,鼻息微微,若有若無,八脈齊通,遍身舒適,如胎兒在母腹中之呼吸,一般來說,調息法比閉氣法要靈活方便得多,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胎息法

(一)初級胎息功法

丹閭式胎息法

呼氣時想尾閭關發熱(尾閭穴至命門穴,道家稱這一部位謂尾閭穴),吸氣時想丹田貼命門或尾閭關。如此一呼一吸反複循環一段時間後,丹田和尾閭就有真氣往來交通,此時尾閭關就會産生強大的吸引力,將丹田吸往命門處,丹田呈脈衝式向命門跳動。當丹田跳至命門時,稍停數秒鐘之後再復跳回原位,又復靜止數秒鐘再向命門跳動。如此往來循環,産生自動節律時,丹閭式胎息便成功了。

天鳳式胎息法

天即玄關竅(玄關竅在兩目之間由表入裏l—2寸處),鳳代表下丹田。練功時,吸氣意守下丹田,並用力將玄關竅的真氣吸入下丹田,稍停一會,接著將下丹田的真氣呼升至玄關竅。反複如此循環一段時間後,使玄關與下丹田之間産生蘊蘊之氣,逐漸導至氣海穴與下丹田之間産生拆力,即將丹田拆向命門。如此循環,當下丹田産生自動節律時,天鳳式胎息便練成了。

臍陰式胎息法

臍是肚臍,陰是會陰。會陰是任脈和衝脈的起點,臍是任脈經上的竅穴,又是十二經脈所會聚之穴,是人之元氣所藏。吸氣時意念會陰産生真氣,並將真氣用意念從會陰沿任脈上升至肚臍,呼氣時意守肚臍,並用意念將肚臍的真氣徐徐沿任脈降至會陰。如此反複循環一段時間,肚濟和會陰之間就産生蘊蘊之氣,氣海與上丹田之間就産生拆力,把下丹田拆向命門。當下丹田産生自動節律時,臍陰式胎息便成功了。

初級胎息的注意事項

(l)初級胎息最重要的是意念和導引問題。因為上述的三種方法不是短時間修煉就能成功的,需要較長的時間。因為練功時間長,故練功對意念和導引往往不能持久,意念和導引一停,則雜念叢生,直接影響練功的效果。

(2)形體一定要放鬆,因為初次練功者,體內的真氣微弱,如果形體不放鬆,那麽微弱的真氣在經絡中運行就會受到阻礙。真氣不能到達特定的部位,就不能發揮特定的氣功效應,從而也練不出胎息。

(3)股息起動時,在呼氣和吸氣之間,有兩個雙閉氣的過程。處在雙閉氣時,練功第一次感到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至難以忍受,心裏往往害怕會憋死,總想用凡息代替胎息。凡息一起,胎息的自動節律尚未形成,所以,很容易被干擾而抑制住。所以凡息是初練胎息的剋星,練功時切忌之。

(4)修煉胎息一個月左右,胎息的雙閉氣就會慢慢消失時,才是陰陽二氣集中的景象。再閉目沿眼眶周圍轉眼珠,把陰陽二氣聚成圓形。左升右降轉36周。為鞏固陽氣,再睜眼左降右升轉24周,退化陰氣。轉完之後,閉目內視祖竅中圓形。約5分鐘,覺口中津液滿足時,就用二目交集的神光,照送津液,降入臍下氣穴中,目光隨著照視氣穴,觀穴中虛空境界。吸氣時用意達到氣穴,呼氣任其自然,意帶始終守在下丹田中,做到一絲雜念不起。這樣練功,經過3個月,才能感覺雙目中心含有小氣珠,就是神光産生。只覺有圓形,不顯光明。如達到這種境界,練功人還必須有耐心和毅力。

功中如覺有陽物勃舉時,是精氣衝功的“産藥”信號。練功人要辨別清濁採煉。沒有一絲雜念的陽舉,採煉出口水,嚥入氣穴封存運化,是煉丹的真清原料。採練的方法為,陽物力量疲軟,是微陽(小藥)過嫩,不宜採取。可用神光協同真意由陽物動處,引回氣穴,照視穴中虛空境界。這種過程,要循環多次,微陽經過多次積累,就達到陽物舉而挺脹,小藥不老不嫩的階段,這時應立即採取烹煉。用意將它由動處採回丹田,略停,然後吸氣用意引導精氣,從下丹田直接運向尾閭。沿督脈上升到百會稍停,呼氣從百會下降到下丹田,這樣周而復始轉動,不計其數,直至陽物縮小即止。口中生出津液,嚥送到氣穴。

心腎相交練法

每次靜坐,把神光照視氣穴,耳聽於氣穴,意守於氣失。胎息的呼吸式可隨意而轉變。如原來丹田貼命門是表現皮膚吸氣動作,此時只要加主觀意念,就可以使皮膚變為呼氣;反之丹田向回跳動時,本來皮膚表現是呼氣動作,也可以加意念之後使皮膚改變為吸氣動作。此外也可以用意念不管丹田來回如何跳動,皮膚均呈單一的吸氣或呼氣動作。

(二)高級胎息功法

人身體內有三個陰陽相交之處:

第一個是雙眼相交。左目屬陽,右目屬陰,使二目對視,就産生神光。神光照視氣穴,主化陰生陽,如同天上的太陽,照射地上生長萬物一樣,沒有它則萬物不生。

第二個是心腎相交。心神屬陽中陰,腎氣屬陰中陽。使心腎相交,就産生精氣,化生津液,灌溉五臟。

第三個是內氣與天氣相交。內氣屬陰中之陽,天氣屬陽中之陰,使二氣相交,就産生內丹,化全身之陰,變為純陽體。

這三個相交,都是以真意為引。就是用一心不二的意念,引導陰陽交合。練胎息的産生,必須經過三個相交,生出內氣,才能形成胎息狀態。

雙眼相交練法

入坐之後,緊閉口唇。舌頂上顎,雙目相交對視正中鼻樑根處的外光,把心意定在雙目中心。觀光不可用力,而是輕鬆自如地看,觀發雙目中心發脹,或者樟糊不清穴,調鼻息達到氣穴,使外來清氣與神光相交,綿綿密密,存於丹田,心無一毫雜念起動,入於混沌狀態。
忽然一動,元氣顯於丹。元氣出現,就是胎息的露像,元氣在丹田中靈動活潑,宛轉悠揚,美在其中,暢於四肢,如癡如醉。元氣大動時,用意往後一引,元氣上升於腦,停止片刻,口中化生津液,用意吞嚥,降入下丹田。從此感覺鼻息似有似無,只覺元氣後升前降,上下往來循環。這就是心腎相交的景像,也就是所謂“要得谷神長不死,須從玄牝立根基”。谷神就是雙目中心有神光的元神,玄牝是心腎中間的門戶。元氣將虛無的心腎門戶中,一上一下,一往一來地盤旋,才能建立真胎息的根基。

內氣與天氣相交練法

通過心腎相交而在心腎之門的內氣旋轉,使鼻息練到不入不出,就是外呼吸轉化為內呼吸,也就是胎息。每次練功,以胎息為主,把神光勿忘勿助地定在胎息上,一心不動,自然外感內應,覺元氣流於一身內外了。在此境界中,口中的金液吞嚥之時,必須先提攝會陰穴之氣,沿後背上升於腦,再於目引神光入腦,聚會片刻,會同口液,意送到下丹田,存守一會兒。如是練功,元氣一現,浩大至剛,充滿全身,只覺清靜恬淡,身在氣中,元神之光,懸於祖竅上,照耀全身。這樣達到高度的內外氣相交,古人叫做“乾坤交媾”。

高級胎息練法

入坐之後,把神光照視下丹田,使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用這樣的心意,鍛煉神氣交媾,總得兩年之久,練到沒有一毫雜念起動,脈膊不覺跳動,胎息停止運動,定於虛空,只覺有神光,在祖竅間照耀,形成了入小定狀態。靜極生動,忽覺全身元氣向下丹田聚斂,現出一團真氣,涵在绛宮。這就是绛宮之氣,包住元神,天天感覺渾渾沌沌,如在母腹懷胎一樣,隨方就圓,溫養於中。在此功境中,有時祖憲穴內出現跳動,不一會兒,遍體全身跳動,如炒豆粒一樣,爆炸不絕,在身上鬧成一堆。忽然口中甘露下降,急用神光凝視下丹田,轉卯酉周天一遍,收存田中。有時又在靜定之中,忽見一輪明月,現於目前,即用神光視之,不一會兒,又有日光發現,與月光合在一塊急用神光,凝聚收斂,用鼻一吸,會同口液,送入下丹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功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按照古人的分類,內丹術有人元丹法、地元丹法和天元丹法。簡稱人丹、地丹、天丹。天丹即神丹,也稱金丹、靈丹。天者丹中極品,神者妙用無方,金者堅固不朽,靈者變化無窮。

從古至今修丹者多如牛毛,真正聚金丹、證大道者闕如麟角。縱觀丹道修煉史,不少丹道名家、大家剛過花甲即撒手而去者甚多,達中壽成就(80歲)者就不錯了,中年殒命者亦不乏其人。原因固然很多,內丹的“品牌”及層次不高恐怕是重要原因。亦即達“人丹”、“地丹”層次者多,登金丹、靈丹境界者少。即使是金丹之道更有“真丹”與“幻丹之別:丹真者壽高千歲未老,丹幻者命同凡夫無差別。下面提示七種典型功象以資驗證。

一、丹田炁動,藥産神知

“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烈火煮空鐺。”“醫道以心腎為水火(陰陽二藥),丹道以神炁為水火。”“心為鼎,身為爐是下乘丹法;乾為鼎,坤為爐為上乘丹法。”陽生採藥,心腎相交,識神為媒,水火互濟,乃醫家之藥火,以此煉丹可得“人丹”、“地丹”。只有“陰極陽動”活子時到,玄關竅開,先天之先天真炁發動,衝關過隘,運轉周天,神炁融溶,才是金丹家之藥火,可望煉成金丹大藥的藥材。這一典型功象是:丹田炁動,泥丸風生,绛宮月明,癢生毫竅,身心樂融,肢體酥綿,陽物勃舉,玄關現象,任督自開,煉精化炁,炁運周天。如未歷經此等功境,藥源不精,丹亦難真,必不能脫胎換骨,超凡入聖。

二、六根震動,身心空靈

煉精化炁功成,炁運周天,三百周循環,經脈展寬,百絡通暢,升華內氣的結構層次,協調五臟六腑功能,驅除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臟腑骨髓之濁穢,練功即從一般的祛病健身向脫胎換骨躍遷:精足不思欲,炁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夏不揮扇,冬不著棉,容光煥發,百邪不侵,身、心兩個方面都發生了質的轉變。久久行功,就會出現“六根震動”這一典型産出金丹大藥的功境:丹田火熾,兩腎湯煎,眼吐金光,耳後風生,顱內鹫鳴,身湧鼻搐。六根震動一般不會同時發生,大藥幾天或一段時間裏陸續進行,六根震動之後,身心空靈,自然進入六根大定,定中生慧,定中開悟,定中功成。

三、萬象放光,大藥純乾

炁係金丹原料,超高能量物質,能夠聚炁為丹,炁不得神(光)散而無統,神(光)不得炁,難以起用;神(光)炁合一,體用兼備,神通萬變,光聚珠圓。“雷聲隆隆震虛空,電光霍霍覓真種”,“産在坤,種在乾”,乾坤交,真夫妻相戀,真生命育成,圓陀陀,光灼灼,萬象生輝,大藥純乾。練功若性光不顯,內明不穩(非五臟氣化,閃爍不定之雜色光),神炁不融,難聚真丹。

四、假名胎息,實曰內丹

真丹成,真人孕,真息現。陳虛白詩云:“我初凝結聖胎時,百脈俱停氣不馳。”真人真胎育成,必進入真息無息的先天狀態,這是驗證真丹與幻丹的標準之一。古人論述內丹與胎息關係的口訣甚多;“胎因息住,息因胎生”,“無息不胎,無胎不息”,“真玄真牝,自呼自吸”;“胎從伏炁中結,炁從有胎中息”;“古佛之音超動靜,真人之息自遊絲”;“內外合一,動靜俱無,璇璣停輪,日月合壁,元精吐華,乾金出礦,重開混沌,再立胞胎,開元漏花,結菩提果。”六根大定之後,自然出現真息——“真人之息以踵,凡人之息以喉”。胎息不現,其胎必凡。

五、神通顯現,變化隨心

後天思慮之神,呼吸之氣,交感之精,沒有神通變化,只有情感、生理變化,成就高者可使髮白再黑,齒落重生,先天的元精元炁之神,無天地人我之相,具神通變化之能。神炁融溶,丹成珠圓之後,神與天通,人天合一,天(宇能)為我用,為人解疾,度人向道,心念動處,天宇靈能(天精、地靈)源源而來,補炁助力,增功激能,應用之妙,存乎一心。五眼六通,種種異能,不修而修,無得而得。金丹乃“人天(宇能)共震”的核心。若無人天效應,其丹非金。

六、純陽命本固,靈妙性珠圓

幻丹有氣無神,枯滯不靈,真丹炁足神全,既靈且妙;或沿經絡運行,拓展其寬度,或深入內臟、骨髓,修復其傷痕,或遠飛天外,採攝大宇靈能進一步改造自身,直至形神俱妙,形隨道通。如果煉成的丹,老呆在那裏不動,是幻非真。

七、時至功成,身內生身

金丹凝聚,靈胎育就,日久功深,時至功成,仙胎“分娩”,身內生身——人體更高一級的生命形態誕生,金丹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吾人借母體為産房而孕成自體生命,靈珠則借我們的身軀為産房而育就人體生命的高級形態——真人。
 
“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原只在靈台。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曹文逸《大道歌》)“恍惚窈冥無色相,真人現在寶珠中。”(羅公遠《弄丸集》)“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脈已息氣歸元。有個嬰兒在丹田,與我形貌亦如然。”(陳泥丸詩)“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上述古人見道之詩,均係古人練功親證之實感,非虛妄之言辭;我們亦與之同感;在內練功態中,九色寶光一閃,靈珠出現,急劇膨脹,“光瓣”綻開,化為一座小蓮台,小小的、肉敦敦的嬰兒端坐於蓮台之上,與己貌相如,頭挽髮結,通體放光,大宇靈光朝它匯聚。
 
——看來它以大宇靈能為食;“食飽喝足”之後,嬰兒縮小,光瓣合攏,沒入珠中,珠經收縮,隱沒於光陷之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人,十二時中,常以一時無間斷,靜坐一時,一性不昧,心安不動。
 

夜裏忽然滿屋光明,如同白晝,心似冰清玉潔,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此氣候之所變也,
 

靜坐間,忽然一性跳出身外,便嫌四大臭穢,此是慧性有覺,乃心境通也,靜功忽退,或居一屋,不出戶庭,萬事未來,自知隔牆見針,名神意通也,到此越要加功修練,
 

忽然閉塞,坐臥不知,東西不辨。休要心忙,慧性一覺,混沌一間,忽然心神大開,山河大地如掌上觀紋,心神湧躍,無窮無盡,乃天眼通,更加精進。
 

坐間忽聞天空人語,莫恐是邪境乃天耳通,
 

忽晝忽夜。入於大定,觀透三世因果,乃宿信通,
 

心地慧燈,日夜光明,現出身外之身,他方都見,神聖相通也。
 

所有煉形煉氣法,煉氣在閉語,練形在寡欲,謹慎護持,忽生怠惰,天長地久,功夫數足,自然脫形換體,
 

或是內泄,或是外表,表則渾身瘡疥,臭穢難堪,泄則大小便,出五色,或香或臭,忽生恐怖,換盡陰濁五穀,自然安樂,
 

如龍脫骨,如蛇換皮,如蟬退殼,形神具妙,這才是撒手出世,未飛升時,
 

且自同塵混俗,待天招至,雲軒鶴駕,拱手謝世人,大丈夫功成名遂,仙班金闕,萬古摩青。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息之法原文》(摘於清宮太醫汪昂所著的《勿藥元詮》)

調息: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養生,故迦文垂教,以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為止觀初門,莊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隨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王龍溪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宴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種火相,似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綿綿,{老子曰,綿綿若存}開閤自然,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世人終日營擾,精神困憊,夜間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點靈光,盡為後天濁氣所掩,是謂陽陷於陰也。

調息之法,不拘時候,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腰帶不寬,則上下氣不流通。}務令調適,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不得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嚥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顎,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養身全生而已也,調息有四相,呼吸有聲者風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濇滯者喘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往來有形者氣也,守氣則勞,不聲不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依,是息相也,息調則心定,真氣往來,自能奪天地之造化,息息歸根,命之蒂也。

蘇子瞻養生頌曰,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惟在攝身,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又用佛語,及老聃語,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

《調息的主要意義》

調息是氣功修煉的三大基本內容之一(調身、調息、調心)。對於在丹功中各階段的呼吸方式與訓練內容,我們將在以後詳述。這裏所論述的調息法,雖然是醫家的內容,而且應該說是基礎的入門功法,但其作用遠遠不停留在養生與入門的水平,故汪氏說:“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養生。”法門雖簡,然可明心悟道,直入先天之境,同時又是最基礎的入門功法。

長期在與功友們的交流中發現,許多功友抱怨自己經過一段很努力的入靜訓練,但心總是難以靜下來。而問他們是否開始經過了調息訓練,但基本上所有人都將這個給忽略了。有些不知道練功以前還要調息,有些則聽人說“息不調而自調”而忽視了調息訓練。“息不調自調”這種說法,不能說其錯誤,但對一些人來說,是離不開調息這一基礎功的。為什麽調息能靜下心來呢?主要有以下方面:

1、心息相依,息調則心定。古人說:“息不調則心不定”。這在我們實際當中也是有體會的。比如你經過一次過大的運動後,在喘大氣之時,心臟跳動是加快的。而我們平時情緒緊張之時,心跳加快,呼吸也會開始變得粗重。而呼吸均勻時,人心情也會恬然舒適。所以,我們要讓心靜下來,從息上下功夫,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到了息相之時,人也差不多到了我們築基所要求的虛極靜篤的狀態。

2、以一念代萬念:守息,可以讓我們意識專注於呼吸上,而自然其它雜念就消除了。這就利於很好的入靜。

要進行丹功的訓練。收心是很重要的一環。要將到了虛極靜篤,入於先天虛無狀態,才能明辨水源清濁,才可為入手先天元精元氣元神的訓練打下前提。故而我推薦調息煉己,鎖心猿,收意馬。收服此心,煉己才算成功。這就是調息對於丹功訓練的意義所在。

《調息的主要方法》

下面,我們對調息法進行解釋:

“調息一法,貫徹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養生,”三教,主要指佛道儒,但古文中的三往往表示多的意思,其實各家各派基本都不離調息一法。“以視鼻端,自數出入息。”就是凝神於鼻端前方寸的虛空處。具體就是兩眼垂簾,微閉,但不全閉,眼中留一線光,到眼前一片朦朧模糊虛白的效果為度,視的部位是在鼻子前約一寸左右的地方,看這個地方朦朧模糊虛白一片。要注意,眼皮要鬆弛,不要刻意半睜。古人一詞用得很好“兩目垂簾”,就是眼皮看簾子一樣,自然垂下而又不閉合,這樣就能眼皮鬆弛,而不感覺到眼皮發緊、累。然後在數自己的出入之息。這裏用數,實質就是意守呼吸,你可以數次數,也可以不守,意即心,意不離於息,渾然而隨,就是心息相依。

這裏有兩個作用,其一,眼鼻端本意是指鼻子尖,從古代各家法門來看,佛家釋尊頓悟之法,就是這個簡單的方法,觀鼻端白。然後請深山中的古佛幫他加持,讓他徹悟。然後,在接近拂曉之前,就突然開悟了。這是釋迦自己的描述。這裏的開悟的標誌是什麽呢?佛家說的明心見性。就是讓自己的心靈滌盡後天的污染,讓自己的心空明,然後本性自然顯現。而道家也有這樣的功法。特別是以性功入手的道家北宗,一開始就是安神於祖竅,也是觀鼻端白的功法,讓本性元神自然顯現出來。與佛家的大同而小異。所以,這個作用,其一,就是現本性(元神)的,讓後天之功,直入先天之境。
 
第二個作用呢,就是很多人入坐以後,眼睛一閉,就是一片黑,在黑暗中神氣自然昏暗,久之,就容易神志昏沈,容易不知覺中入睡了。是入睡而不是入定。靜坐入睡,神昏氣暗,是靜坐的練功大忌。睡中神昏,定中神清寧,這是區別。故留一線光,能適當刺激眼睛,與神志,不易出現昏睡的誤區。

“至人之息以踵”古人說的至人,就是得道的大成者。“踵”是指腳跟。但這裏不能理解為得道之人的呼吸是到腳跟的。“踵”,在這裏應是“根”的意思。也就是現在人說的息息歸根。根是哪呢?有人認為是淫根,有人認為是下丹田,也有人認為是山根(祖竅),其實,我想這裏應該是“氣穴”,即道家說的命門。在命門穴有肚臍(神闕穴)的連線的離前三分,離後七分的那個點上。是讓綿綿之息,息息歸於命門。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宴息”。向晦,這裏是指傍晚,天將黑之時。“君子”、“至人”在此時入宴息,至人能達到以息代睡之境。“宴息”一在人解釋為休息。其實宴息與修息不同。宴息是什麽呢?王龍溪解釋得很清楚:“宴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種火相,似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綿綿,{老子曰,綿綿若存}開閤自然,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
 
世人終日營擾,精神困憊,夜間靠此一睡,始彀一日之用,一點靈光,盡為後天濁氣所掩,是謂陽陷於陰也。”其實這不同於一般的休息或入睡,而是返觀內斂。王龍溪認為,世人天天為著世俗之事與物欲,擾亂心神,讓自己的心神都專注於外物與外事上,神就不斷的消耗。以至於一天下來,人困頓疲乏。靠夜間一睡,讓心神得到暫時的休息、蓄養。但這個收效是很低的,只夠一日之用。而人中的那點靈光(元神之靈光)因為追求於外物,不返觀讓其自現,都為後天的陰濁之氣掩蓋了。
 
故,要行宴息之法,讓人心不外馳,耳不外聽、眼不外視、四肢不勞,心無思慮。返觀內斂,使先天精氣神得以顯現活躍,故能返歸人的先天之態,返歸虛空,讓人心息相抱,真意綿綿似有似無。就能合於虛空,故能與虛空同壽。從中,我們可以知道,養生修煉之要,返觀內視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段中提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也就是說古代這些大成就者能以息代睡。以前也有人提到過這個問題,就是能不能不睡覺,以練功來代替。其實,上面也提到了,睡覺的目的,是讓馳於外物的疲憊之神得以休息與蓄養。而返觀之道,就是為了使神不外馳,存養真神,靈光顯現。是能起到養神之效的。以息代睡是可以的,但有一定層次,初學者,甚至未達上乘修煉階段的一般做不到。訓練有素者,一般能減少睡眠時間,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但不能完全代替睡眠。
 
這裏還有一種情況要注意。就是一些初學者,由於意念掌握不好,雜念不好抑制。練功過於興奮等原因,在練功後,大腦皮層過於亢奮,造成晚上不能正常入睡,這不是正常的神足現象,而是過於興奮造成的失眠。這與“神足不思眠”是有區別的。這種亢奮而導致的失眠,在第二天或是兩三天內,會感覺精神困頓,疲乏,無精打采。神足的表現,是雖然每天睡覺時間少,但每天都能有旺盛的精力,神采弈弈,神清氣爽,通體舒泰的感覺。這要區別開來。出現失眠現象的功友,關鍵是調整好自己的意念,注意清靜自然,若有若無的要點,正確的習練調息法,也是對治失眠的特效功法。

下面開始解第二段內容。

“不拘時候”。上一段提到了,入宴息的時間是在向晦(傍晚)之時。但這裏為什麽說不拘時候呢?上文中說的,是指修煉者在勞碌一天之後,以向晦之時,調息入定,以達養神全神的目的,讓元神得到充份的休養生息。但並不是說只有這個時間才可入功。功法本身,對練功的時間沒有限制,任何休息的時候,均可放鬆下來行功。但最好每天的時間有個固定。如你定在中午及晚上的時間,那麽在無特殊情況下,最好每天在這個時間堅持訓練。
 
為什麽呢?因為人體有個生物鐘,你每天固定的去練功。生物鐘在這個時間就會產生一種自然反應。就會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在這個時間,自然身體就會出現很好的狀態,練功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而如果沒有規律的去練,今天是早晨,明天是中午,後天是晚上,這樣生物鐘紊亂,就不容易在固定時間出現較好的功態,達不到較好的練功效果。

“隨便而坐,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解衣緩帶,{腰帶不寬,則上下氣不流通。}”隨便而坐,說明了坐姿沒有特殊的要求,不一定要盤坐,自然坐好就行。但我不主張用臥式。因為臥式如果掌握不好,容易入昏睡狀態。雖然坐勢沒有特別要求,但一定要“平直其身,縱任其體,不倚不曲,解衣寬帶”身體端直,解衣寬帶,經絡就順暢,氣血就能自然順暢的流通。
 
“形正則氣順”。但形不但正,還要保證身體的放鬆。身體鬆不下來,一則容易疲勞,坐不長久,二則會導致呼吸與意識都鬆不下來。就會造在身體的緊張感,周身的氣血一下不能順暢的流通,甚至會因為一些部位出現酸脹而引起局部的氣滯現象。所以後面說了“務令調適”。就是要讓你坐下來後,不要急於用功,先讓身體鬆弛下來,呼吸和緩下來,心情安靜下來,全身都處在一種放鬆舒適的怡然狀態。這時再開始練功。

“口中舌攪數遍,微微呵出濁氣,{不得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一二遍”。口中舌攪數遍,古人也稱為“赤龍攪海”,就是讓舌頭攪下顎處,下牙以內的空腔處。此處古人稱為華池。攪動數次以後,然後微微張口,想著全身的病濁之氣從口中微微呵出,呵的時候要輕,要自然,不要出聲,以耳中聽不到自己的聲音為度。
 
這裏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你是面向東方練功,就轉向非東方的方面呵濁。為什麽呢?一般人練功,都是向東方呼吸吐納,採清氣,也許是為了保證東方之氣的“清潔”吧。每次呵濁之後,鼻中微微吸氣(納之),同樣是以聽不到聲音為度。次數可以是三次五次,或是一二次。以口中感覺清淡無味甚至微微發甜之時為止。建議每次練功前最好漱一次口,使口中保持清淡,利於入靜。

“有津嚥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顎,唇齒相著”津,在這裏就是指口水。是略帶甘甜的口水。古人稱之為瓊漿玉液。認為煉津可以化精。古人認為這個津是非常重要的,對人體培育元氣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滋補身體。現代人研究發現,口水中含有很多的活性酶,對人體的營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練功中,有津液產生,一定不要吐掉,要分口下嚥。下嚥時,要注意感覺嚥下後,其流入下丹田的感覺。這對培養元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後面講到“舌抵上顎,唇齒相著。”這個簡單的動作,也能促進口中津液的分泌。“舌抵上顎”,就是舌頭抵住上齒齦,即上牙後有一排似牙印的凹陷處。這裏要注意,抵住要自然,要鬆,不要用力去頂。

叩齒,就是上下牙互相敲擊。數通,就是數遍。我練功時,一般是以三十六次為準。唇齒相著,是說上下牙自然閉合,上下唇自然閉合,但不要用力咬緊牙關。這裏的順序是,赤龍攪海後,靜候幾分鐘,口中津液滿後,分三口下嚥,然後叩齒36次。再舌頂上顎觀照玄膺。口中津液滿後,隨時下嚥。然後是兩目垂簾,觀鼻前虛空朦朧之白。接下來就入手調息了。

“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依,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這裏主要是講調息的方法。就是前面的叩齒嚥津垂簾等完成以後,就開始調和呼吸。這裏主要要做到呼吸不喘不粗,緩、細、勻、長。開始數呼吸的次數,從一至百或至千。一呼一吸為一息。你可以只注意呼氣,而不管吸氣,也可以只注意吸氣,而不管呼氣。將心歸到數息上來,不要散亂。直到心息相依、雜念不生的時候,就停下不數,任其自然而入靜定。

功法中提到的是“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就是要讓心中只有數息一念,勿生雜念。但很多人看到這裏,把數呼吸的次數當成重點,這是不正確的理解。數呼吸,實質是讓你心不生雜念,讓心停在觀息上。就是觀照自己的呼吸,細細去品味呼吸出入綿綿之意境。而不是擔心數字有沒有數錯數漏。
 
數數是為了一心不亂,並不是功法要求之核心。故而在心息相依之時,要放棄不數,只是觀息綿綿之境。在綿綿之息相中,其實身心已經大靜下來,已經進入了深層次的入靜狀態。這裏強調在此階段中,“坐久愈妙”,以久坐,寂然靈靈之中,隨意而無心的去觀照靜中的一切意境。境自生動,我心不染不隨,只有空明。像靜水一潭一樣。如此心息相抱,則可返入先天虛無大定之態。

“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養身全生而已也”。

這裏強調的是練完功後(這個功法中沒有提到收功,只是調息到要停功之時,練功者可以自己按我們說的引氣歸元的方法收功較妥。)不要突然動作,不要快速的起身。要慢慢的將手腳舒展開來,最好加上一些輕緩的按摩拍打之類的。等慢慢活動開了,再起身。若突然起身,可能容易引起氣沖,一些貧血的,可能會有頭暈眼花等現象。

還有就是要勤於習練。這其實是每個功法的要求。練功不勤,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自然收效甚微。

練習調息法,在功中,一切景像都有可能出現。都不要心為所動,按功法說:“只可明心悟道。”這裏的明心悟道,並不是要你去想去思考這個道是什麽,而是叫你一心不動,心住於虛無功境即是。它的效果是什麽呢?“不但養生而全生而已。”也就是不僅僅是養生的內容了,通過它,可以直接靈悟虛無先天之態(這裏所說的悟道)。

《調息四相》

呼吸的四相“呼吸有聲者風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濇滯者喘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往來有形者氣也,守氣則勞,不聲不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依,是息相也”:
風相:耳朵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似呼呼風聲,為風相。守息守此風相,則氣不能凝,使氣散無功。

喘相:雖然呼吸無聲,但鼻中似乎阻塞不暢,或是刻意為不出聲而強制壓低呼吸,使其無聲,這樣呼吸同樣憋悶不暢,或是呼吸始終感覺上氣不接下氣,這都屬於喘相。守住喘相則使氣於結不暢,容易造成憋悶氣喘。

氣相:雖然呼吸不喘不滯,往來也很順暢,耳中也聽不到聲音。但呼吸一來一往,非常“清楚明顯”,這就是氣相,守此氣相,使人不能真正放鬆,徒勞無功。

息相:呼吸無聲往來順暢,呼吸如遊絲一般,綿綿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與氣息亦是綿綿細長,神息綿綿相抱,這就是息相。

前三種相,都不是調息要達到的狀態,調息要達到的是息相。但一開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達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種相的一種或幾種。如何處理呢?練功者首先要明白,這三相在練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調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這三種非功態的呼吸狀態逐步訓練,直到調節到息相上來。這裏要注意的是:
 
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處在息相上,這是做不到的。這樣雖然綿綿細長也沒有聲音,但是是故意壓制造成的,實質就是喘相。
 
2、息相是在不斷的守息中,由量變產生質變,心息不斷歸一,至終自然演變而成的息相。所以這裏最重要的就是觀息法。

那麽通過調息的訓練完成煉己內容,要達到什麽狀態呢?

第一就是如上所述的息相。第二就是虛極靜篤狀態,感覺神識中只有一覺若存,綿綿密密,無驚無喜,淡淡然然。第三,就是觀鼻端的訓練,到眼前似有虛白之光,活潑潑的動,似有似無。這實質就是性光(神光)開始顯現。只有這樣,才可凝神入氣穴。這裏要注意,不要強求內視上丹田去“看”出神光。只要微微照鼻端或祖竅,只管調息入虛無,神光會自現。出現以後,就要賞看性光。去留意這個光,光就會消失了。只不忘虛定即可。到了這個狀態,自然我們可以開始築基,凝神入氣穴了。

關於第三段內容,從上面的講解,大家基本上都能明白了。這裏簡要說一下。

就是說《蘇子瞻養生頌》裏說,餓了就吃,但不要吃飽,一般在七分飽左右。然後到室外自然散步散心。使腹中空了以後(不是感覺腹中饑餓,而是不脹不沈,這樣氣才能順,腹部才能放鬆下來。)入室練功,姿勢不限(坐臥均可)。只在攝身靜修,身如木偶如如不動。“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髮許,便墮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是說堅持攝身,就像遵守商秧的法律、孫武的(軍隊)號令一樣。其實就是下定大決心,堅持練功,任何事情不能變更之意。
 
然後就是像佛家,像老子那個觀鼻端之法。“視鼻端自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心寂然,此身兀然,與虛空等,不須禁制,自然不動,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定能生慧}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盡於此。”後面應該太簡單了,大家自己去解了。

《調息述要補充說明之一》

調息不要控制呼吸以達息相,而要令其自然入息相,對呼吸不要有任何控制,而只觀其出入往來之態。

調息調到息相,心靜有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練功就能達到息心大定的。

可以說自古以來關於呼吸訓練的方法不下於幾百種。這些都可以稱為調息訓練。這些訓練中,大多是有意控制呼吸的方式,通過不同的呼吸方法達到不同的練功效果。比如,深呼吸用於收功,武火呼吸用於煉藥,文火呼吸用於養藥等。而我這裏讓你訓練的調息,不是讓你控制呼吸方式的功法,而是一種把我們平時粗重的呼吸調和到微弱狀態,甚至止息狀態,以達到入靜入定的目的。

心與息是相依相存的,我們沒有練功的人,因為平時的雜念多,呼吸也不會去訓練,所以,一旦想靜下來,你想來進行調息的時候,就會發現呼吸會很粗重,甚至上氣不接下氣,呼吸阻滯,或呼呼聲響的現象。一開始調息的人,基本都會這樣。這不是你調息方法不對,而是你心還很亂,呼吸本身還很重,不重就不必調了,是吧?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通過意識控制,將粗重的呼吸控制成為細微的呼吸,而是只靜靜的觀照自己的呼吸,不加任何的控制,它要粗就粗,我就注意它粗重的感覺。就像一個小孩,在你面前是鬧是靜與你無關,你只注意他在鬧還是靜,而不加任何干涉。觀息,就是靜觀其狀態,只注意其變化而不加控制理會。

這樣下來,開始粗重的呼吸會慢慢緩和下來,原來上氣不接下氣的狀態,會變得呼吸順暢平穩,這時,心也開始平靜下來。繼續注意這個平穩的呼吸態,它就會繼續弱下去,慢慢呼吸就變得柔和起來,這時感覺很柔和,但兩耳還能聽到自己輕微的呼吸聲。而此時的心也相對比較靜了,心思變得比較細膩柔和。
 
繼續觀息,它就會更加深入,慢慢的聽不到呼吸聲了,呼吸也變得比較柔弱,但仍有一來一往的感覺。這就是到了風相這時心中也沒什麽雜念,平靜,柔軟,只存與呼吸一來一往的念頭。再繼續下去,呼吸就會變得非常細微,好像消失了,又好像存在,心裏也極靜,靜得心中有點淡淡喜悅的念頭,綿綿密密,不擾不驚。這就算初到息相了。
 
再這樣下去,呼吸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消失了,或說自己已經不知什麽時候沒在意呼吸了,感覺自己好像分不清東南西北似的,再下去,就突然感覺自己消失了,只有一靈尚存等等。這一切下來,都不是你控制而得的,而是妳觀息,讓其自然而然逐步進入的狀態。

《調息述要補充說明之二》

開始靜坐時,心煩意亂,無法入靜怎麽辦?應如何處理。練功中昏沈欲睡怎麽辦?

首先這個道理你要明白,許多初學者入手開始練功。一收心返觀,突然發現自己原來有這麽多的雜念。即使在不練功的平時,也不覺得自己的雜念如此之多。是練功造成的雜念嗎?

我們先舉一個事例,就是你在一個比較昏暗屋子裏,陽光從窗口直射進來,你會順著光線,看到很多遊離的塵埃。而對於這些塵埃,其實我們空氣裏四處都是,但我們平時沒有去注意,就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而一旦你注意了,它就清晰的出現了。很多人平時感覺不到什麽雜念,但一坐來下,就感覺雜念多了,不是同一個道理嗎?你平時沒有返觀內心,所以感覺不到多少雜念。而你一旦開始返觀了,才注意到自己雜念多。這是本身存在的,並不是練功後多起來的。你能返觀到雜念,也說明你的心已經開始靜下來了。是吧?

怎麽去排除雜念呢?各派的法門非常之多。比如守息、聽音、意守、觀想、斬念法,一念代萬念等等。其實我們還可以像對付塵埃的方法一樣。你要讓空氣中的塵埃逐漸的減少下來,你不斷的去強行壓制是沒有用的,給它時間,只隨心觀照,不驚不擾,讓它自然沈積,我無動於衷,不去理會它什麽時候沈積完。它自然就會慢慢的沈積下來。所以你練功要有一定的時間來保證,坐久了,必然生禪境。不用去擔心靜不下來。只管收心去坐,不驚不擾,順應自然物化而沈積雜念就行。

另外,你感覺昏沈易睡的話,你可以在功前做一些適當的不會太疲勞的一些運功,稍做休息以後再收心調息,也是不容易昏睡的。還要保證,不要在精神困頓時,想睡覺時練功,最好是睡好了以後,有精神了再收心練功。有條件的話,把靜坐與站樁結合起來練功。能做到的話,打坐時,兩眼垂簾,留一線微光,就不容易昏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初入門練功,一般運練的後天之“氣”,即血氣之“氣”,氣化於谷,因形化氣,此氣從調攝中來,“氣行血行,血行氣盛”,“氣血互生”。

凡是“血旺”之處,即是“氣盛”之地。血行“氣盛”;或練動功做動作,一動,加速血行,血行“氣盛”,加之練功時輕閉雙目,放鬆入靜,減少了耗能,增加儲能,如此日積月儲,氣感強盛,體內就開始出現熱、脹、麻等反應。

有的功複雜一些,活動的部位多一些,有的功法簡要一些,只活動主要部位。對於“練氣”來說,差別不是很大。故有“法無優劣,契機者妙”之說,不一定功法愈複雜,氣感就來得愈強、愈快。

後天之氣的特點是:練之則行,不練則停,所以練功的效果與練功的時間及堅持程度成正比。練功訣竅是:貴在精一,重在堅持,要在微妙。
   
如果把氣功作為一門學問,只練後天之“氣”是不夠的,必須練出先天之“炁”來,才能稱真正進入氣功修煉的大門。

就強身治病而言,後天之氣屬於生物化學能,能緩解和治療某些不太嚴重的病症,對於複雜重症尚無能為力。只有練出“炁”這種高能量的“原子能”,才能解除積年沈疴,並開發出人體的潛能。
   
後天之氣的修練,“識神”為主,全規全法,有作有為;先天之氣的修煉,“元神”為主,法無定法,無為而無不為。氣功修煉就是從有作有為的後天之氣,向無為無不為的先天之炁過渡。
 

氣功修煉的五階段及其方法
 
  
一、站樁入門
  
氣功界行話:百練不如一站;要把骨髓洗,先從站樁起。站樁在於以形引氣,即只擺好架勢,即可激化經絡、引發真氣。站樁上虛下實,正好糾正克服人們入門普遍存在的上實下虛的不良生理狀態。
   
要站樁法見效快的是《馬步站樁功》。馬步下蹲,會陰尾閭放鬆,有利於人體氣機的快速啓動,促進和增強督、任二脈的循環功能,以活躍諸脈,“氣行血行,血行氣盛”,隨著體內氣機的理順、活躍,各種不良症狀均能得到改善,實現對體內種種慢性疾患的“不治而治”--氣運則百病自消。

具體架勢:站與肩寬,腳呈八字(內八字),雙膝下蹲;臂部後坐,這樣丹田擴大,會陰部及尾閭得以放鬆。至於各種尺度,在實踐中隨時可以調整,以舒適為度。

雙臂往兩側分開,曲肘,平抬作環抱狀,使肺部不受壓迫,利於氣機開合;雙掌在胸前抱球,形成一個自我保護的封閉磁場,使得能量不致外泄。 輕閉雙目,放鬆入靜。時間30--60分鐘以上。
  
站樁的目的在於引發真氣。隨著氣機逐漸發動,真氣增強,導致身體抖動、晃動。前傾後倒,要順其自然,不要死站,更不要抵制。

真氣進一步增強,沿經絡形成極強的經絡磁場,相互吸引或排斥,使機體産生顯著的內動或外動,如搖頭扭腰、手舞足蹈等,就不管原有架勢,而可隨機舞動――這是“元神”露面、引導真氣無為而無不為(疏經、治病、增功、激能)初階的新境界。

功中易出幻覺者,宜開目站樁。

二、靜功配合
  
動功練氣、採氣,靜功得藥、採藥。下根之人,若入門即練靜功,沒有氣感,像一段枯木頭,練功如受罪。站樁得氣、氣感明顯後,可以動靜兼練。這時一上座,體內即有微妙感應,熱、脹、麻、氣行,自然意趣橫生。

至於練什麽法式,只要有了氣感,什麽法式都可以。真氣運行法,周天搬運法,意守法,觀想法,無一不可。

三、自發動功─元神初露
  
後天之氣是一般生物化學能,能量有限,只能在體內引起熱、脹麻等淺層反應。無力引動肢體。先天真炁屬於具有“思維、意識”的高能量的“原子靈能”,運行時形成很強的經絡磁場,能夠引動臟腑肢體內動或外動。

而且氣的運行純受元神調控(“元氣生,元神現”),首先對體內進行自我診斷(不會誤診)、自尋病竈(包括隱患)、自我調理(針對治療),進行高度有序的自我整體康復。

故而在自發動功態中常出現自我點穴,打拍患部等較激烈的康復動作――元神靈知靈能效應。

一般按套路練功三五年都難以盡除的疾患,自發功中十天半月就能解決。自發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奇蹟”,一是其能量是高能量的“炁”,二是靠“元神”靈知靈能。
    
至於每次的練功時間,視練功者的身體狀況而定。治療、調理程序結束,氣機自然停運,即可隨機收功。個別病雜症重者,必須調理時間較長,短時尚在高潮之中,不必忙著收功,待高潮過後,稍加收功意識,均會圓滿收功。

四、靈動神知─人天相應
  
自發動功自我調理的規律是:初始小動,然後大動,病愈不動。非不動也,而是經絡疏通、病邪祛除、深入內臟而內動也者;只不過不練功者不自覺而已。

在平恆陰陽。協調臟腑功能過程中,真氣常又循運於經絡,由於經絡通達,暢行無阻,無有病邪,再也不會出現激烈的大動,而是柔動、緩動。加之“先天”真炁直與天通,與天地大磁場“人天相應”,導致外動者儀態千姿百式,美不勝收。

五、動極生表靜─定中開悟
   
動後方生靜,動極之後必生靈靜、定靜。當練功者至神動、靈動都動不起來時,這是練高級靜功的時機自然成熟。此時一上座,即感“萬緣盡歇,一靈獨覺”,或物我兩忘。如此深靜、定靜的高境界,過去是求之不得,而今不求自得。
   
定中生慧,定中開悟,悟到了什麽?--自己認識了自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的內丹修煉方法》
 

傳統內丹功中的煉精化炁的全過程包括精生、産藥、調藥與採藥、煉藥、周天息數、火候、用風之道、成丹與止火八個環節。這八個環節可以用三步功夫來容括,即:採取法、烹煉法、溫養法。

了解煉精化炁的功夫,首先必須了解什麽是“精”?因為道家一句名言是:“要想不老,還精補腦。”這個“精”到底是什麽呢?是精液的“精”嗎?

現代醫學認為,一個正常成年男子在相當時間內正常排出精液是不影響身體健康的,他們對精液的化驗只是蛋白質和水而已。

由性腺內分泌的化合而産生精子與卵子,是生理上的一種自然現象。如果認為抑制精液的排泄,可以增加自身的健康和長壽是一種性變態心理的幻想和無知的謊言。

因此所謂“還精補腦、長生不老”、以及“煉精化炁”的理論在現代醫學的觀念中被視為一派胡言亂語。

但科學畢竟是未定之天的進境中邁進的,所以不能將其所有的認識妄定為終極真理,而否定傳統養生學和傳統醫學的研究與試驗。

養生學中的“精”,是指精能而言的。“精能”是生命的基礎和精華,是人的精力、精神之源。精足則生命力強,生命力強就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不易生病,並能延年益壽;精虛則生命力弱,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均會減退,加速衰老。

“精能”分為先天和後天。先天精能是生命起源的物質,而後天的精能是通過飲食營養而獲得的。先天精能是肉眼無法看到但能感覺到的東西,而後天精能是能看到的東西,它包括精、血、津、液四個方面。

先天精能與後天精能可以相互轉達化。當人的性欲衝動時,無形的先天精能可以轉變成有形的精液流了出來,而後天的精液、經血也可以在修煉過程中,通過生化作用和物理作用將其轉化為先天的精能,稱為精炁,由於房事,遺精等耗損而精衰之人,可以通過意守丹田的功夫補精。

熱力學已證明:當空氣的體積被壓縮的時候,會放出熱量。當空氣經過一定的壓縮,失掉一定數值的熱能,且壓力達到一數值的時候,氣體將汽化為液體。如液氧、液氮等。當液體繼續受到壓縮時,它就繼續放出熱量,最後凝成結晶體,如二氧化碳固體乾冰等。

練內丹的過程與此非常相似,當你意守重心在下丹田時,四面八方的氣就向下丹田處匯聚並壓縮,由於下丹田內氣體的不斷壓縮,就會放熱量,這就是我們體驗到的那個溫熱感。當你繼續意守,下丹田的氣繼續受到壓縮時,氣體就將汽化為精液,這就是養生修煉過程中的“精生”,有人稱其為“陽生”。

當“陽生”後,提肛縮腎,使前列腺和精囊中的精液受擠受壓,此時的精液就會升華為炁和熱,這就是炁由督脈上升時感覺到的現象,將這種炁繼續修煉下去就會結炁團,即所謂的“丹”,丹繼續修煉下去,則一部份成為有意識活動的炁體,即所謂的 “胎神”,而另一部份則轉化為結晶體,即“舍利子”。

寒水遇熱,化為陽氣;熱氣遇冷,結露成水;液體受壓,放熱結晶,晶體熱極,化而為液,熱力學揭示了氣、液、固轉化的過程和科學定律。陰陽根本律則指出了炁、液、固轉化的規律和哲學原理。

無論是精強者,還是精虛者若想修煉內丹功夫,都必須修煉到“精生”時,方能煉精化炁。即所謂“煉精化炁”、“炁從精生”。“精生”是道家“養精、補精、固精”的“築基”功夫,屬於“強腎補精”的修煉內容。

“精生”的特徵:

1,男性陽舉,甚至久堅不下,猶陽亢的狀態,同時引起睾丸部分微細神經的跳動,以及前列腺,會陰部分輕微的震動;女性則是子宮震動或收縮、會陰部輕微的震動,陰戶抽動,乳房膨脹。

2,下丹田有暖融之感。

3,內炁在下丹田內旋動。

4,身體如綿,癢生毫毛。

5,夜間在無夢幻,無憋尿的情況下,陽舉並臍內暖融。

上述任一種現象均是精炁充足的表徵,是“陽生”之景。至此,補精築基功夫已告圓滿,煉精之機已成熟,若不識時機則精炁會走俗路而下泄。所以“精生”之後,必須適時進煉精。

“精生”的秘密,就是由意守下丹田逐漸入於寂靜心態,靜到極點。

現在,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談煉精化炁的第一步功夫了。
 

《第一步》採封法
 

採封法是指採藥和封固的方法。

採藥是指為煉內丹而採取原料。煉內丹的“藥”字本來的寫法是上“自家”下“水”(自家水),這個“自家水”即內丹學說中所指的人體液中的精華,是腎水中的精華。道教聖地樓觀台的老子祠內有一幅對聯,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就是這個字。

古人觀念中的腎與現代人體解剖學中的腎的概念是有區別的,前者腎的概念包括內腎、外腎,內腎不僅僅指解剖學中的兩腎,還包括前列腺和精囊。

築基階段通過煉腎水之精,精滿生炁,這個“炁”叫“元炁”,凝神入炁穴後,使神和炁在炁穴中(男性是下丹田,女性是中丹田)混融為一,這種神與炁的融合物就叫“藥”,是煉內丹的原料。神炁融合物的出現叫“産藥”,也叫“小藥”。

産藥的特徵是:

凝神入炁穴一段時間後,炁穴中融融暖暖,這是內景。其外象便是“陽舉”。産藥之景與精生之景很相似,但精生是精氣的發動,産藥則是神炁融合的藥物在發動。

産小藥後要及時採取,然後用小周天方法煉藥,這樣才能結小丹,“小丹”煉成要止火,接下來,再把“小丹”當成“大藥”,用大周天進行蒸煉,其結成的精炁能量團叫“大丹”。

採藥,最重要的是辨水源清濁。水源指心意,意念純淨,毫無雜念、妄念,為水源清;若有絲毫雜念、妄念,為水源濁。從清源而生的藥採取後可煉成丹,在雜念中出現的陽舉,不是煉丹所需的藥物,不可採用。如在産藥之時或之後起了淫念,雖陽舉亦採之無用。強行採煉也是煉成幻丹。

“還精補腦”和“煉精化炁”的功夫,是指在心理上沒有絲毫欲念的狀態,但性器官卻本能地發生了作用的時候。

萬一有了欲念配合性器官的作用,使性腺荷爾蒙和精子的活動發生作用,再有意採補回來,會使膀胱和血液裏增加廢物,輕則迫入膀胱,影響前列腺等機能,重則會使心臟、肺、肝、腦神經等發生最壞的嚴重後果。“水源清濁”之說,就是對這種現象的差別而言。

採藥的方法:

一是以意馭氣,二是採藥歸爐,三是掌握火候。

以意馭氣是指採藥時心意不可昏沈散亂,要心專意誠,一念不起,一塵不染,凝神入炁穴配合呼吸,以意引導元精,勿令亂走。

“採藥歸爐”是在水源清而炁機自動時,立即採取武火呼吸,吸則有心,呼則無意,呼吸是用吸不用呼,呼出只是隨之而已。呼吸要息息歸臍歸爐(入炁穴),使丹田氣自呼自吸,以外腎消縮盡淨為止。有人採取“吸、舐、攝、閉”的方法採藥歸爐,具體方法與武火周天相同。

掌握火候,是指煉內丹過程中要準確把握的起止時間和使用意念的分寸,亦可稱之為進退之節或法則尺度。道家向來有“聖人傳功不傳火”之說,皆口口相傳,絕對不向外人道破,而火候不明則難結丹。

採藥必須觀照分明,捕捉動機,以真意採取,勿令過早過晚。若採取過早,精未盈而意已動,反礙精生,若採之過晚,則元精變為後天之精,不堪採用;若不識採藥時候,則精生後放任自流,任其變成淫精而漏失。道家管這個叫掌握藥的“老嫩”。

“老”是指神炁融合之後,沒有及時採煉,過了採藥的時機;“嫩”是指神炁尚無旋動,或者說外腎尚無興起,過早地採煉,炁力微小,不能成丹。

何時採取為佳呢?準確地講應在暖炁出現,外腎舉起時。此時炁穴內有旋動,全融融溫和,似泉水逢春。

如果處於老嫩中間狀態的陽壯性烈時,則不能強採,應凝神照定會陰穴,將身放下,忘形忘我,息息歸根,待旺際將息,尚未回消之際,抓住時機,吸提吸三、五口,即可藥歸爐。

封固,又叫“封爐”,指採藥後,用意念將藥密封存固於下丹田,令其積聚增長,其方法是:閉塞耳、目、心,不行呼吸,凝神入定,靜候陽生,以待起火,運行周天。

封固,不僅在採封階段要用,在運行小周天的煉養階段也要使用,稱為“再封”。
 

《第二步》煉養法
 

真炁在炁穴中不會自然成丹發生妙用,須經過任、督二脈運轉以煉化。在運周天中,元精入腦,煉去陰滓(後天精、氣、神)而運化為陽炁,歸藏於丹田,漸漸凝結成丹,這個過程叫烹煉。精炁不成丹,必變成淫精而走泄。

下丹田中精炁積聚充盈時,自然向下向後過尾閭,奔命門,此時要及時起火,即運用武火周天進行烹煉。其方法是:呼吸並用,升則有心,降則有意,吸為採取,呼為烹煉,息要悠揚、順暢,切忌猛烈短促,以意念微微照顧為宜。36息為度(一吸一呼為一息),72息亦可。將丹田氣機煽開,煉得丹田自呼自吸為止。

周天運轉以三百周為足數,之後以文火多坐百息之久。若收功太早,真精不能化為元氣,終有走失之患。

烹煉之後止住呼吸,改為自然呼吸,熏蒸溫養,虛心安神炁,時時以真意相守,似爐中有火種不絕,悠悠常存,心息相依,神炁相注,神氣皆歸靜定,不知覺而入混沌之中。
 

《第三步》結丹止火法
 

煉內丹的人無不關心能否結丹?何時結丹?怎樣才算是結丹,結丹有什麽用處?丹是什麽樣的?

煉內丹只是借用外丹術的名詞而已,內丹術中的內炁即是丹,但這種內炁不是散態的,而是經過精炁在任督二脈運行小周天以後,烹煉而成的能量團。內丹的作用不僅僅是健體強身,它還是成胎、出陽神等專業修煉過程必不可少的基礎能量。

結丹的時間,如果準確無誤地按上述方法修煉,快者百日,慢者一年,而具有靜坐基礎的人,應該是一點就成,慢則百次,快者數次即成。因為很多人早已內炁充盈,周天已通,只差點撥了。

結丹的景象,功已入定,內炁充盈,丹田內有氣團在盤繞旋動,閉眼時,從眼前到臍內,一路皆有耀眼的白光出現,虛白閃爍,似有月華之照,即所謂“丹光呈現”。

金丹煉成後,應停止小周天運轉,這就叫止火,止火之候,主要是看“陽光三現”

陽光指閉目時出現於兩眉之間恍若掣電的光明,初現時稱陽光一現,第二次出時,藥不再生,陽物不再動,“馬陰藏相”開始出現,欲念自無,此時應停止採煉。只以真意凝注下丹田,進行“再封”和溫養,靜待陽光三現。陽光三現,丹光上湧於目,標誌小金丹已煉成,大藥已産。

下一步則是行七日採大藥之功,即陽光二現止火,三現採大藥。若不知止火之候,亦不知採大藥之學,而萬無一成,不知止火其後果:一是陽光未顯三次而止火,金丹不熟,不能做為“大藥”,二是陽光四現而止火,金丹有消散之患。

以上即是煉精化炁的全過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氣時讓腹部放鬆自然凸起,吐氣時壓縮腹部使之放鬆自然凹入的呼吸法。

正確的腹式呼吸法為:開始吸氣時要以比平時稍緩的速度,以放鬆的態度觀照這個吸氣過程,此時肺部及腹部會充滿氣而鼓起,吸到自我感覺差不多的時候,此時不可憋氣,然後緩緩的將氣吐出。

吐氣時宜慢且長而且不要中斷。盡量用鼻子單獨來完成以上呼吸的過程。

做完幾次前述方式後,不但不會覺得難過,反而會有一種舒暢的快感。實際上測定腹式呼吸時的腦波,可以知道在緩慢地吸氣時α波開始出現,而且在緩緩吐氣時 α波也持續出現。

腹式呼吸時,體內會産生一種前列腺素的物質,可消除活性氧,並且擴張血管的功能。當你做腹式呼吸法,活動橫隔膜時,它會從細胞內滲入血管及淋巴管,去除活性氧的毒素、促進血液循環。

此外,做腹式呼吸可使腹部的各個內臟,皆得以受到呼吸節奏的刺激。這種刺激透過神經,做為一種和緩的呼吸節奏的自我調節信號傳至腦,腦在接受這些刺激之後便成為α狀態。

人靠呼吸存活,呼吸停止人不久就會死亡,呼吸重要到幾乎等於人生,只有會呼吸的人才有生機。然而一般的人大都只用淺呼吸過活(胸式呼吸),因此只使用到1/3的肺,另外2/3的肺都沈積著舊空氣。

如果運用腹式呼吸法(意識化觀照,放鬆、深長地呼吸)進行呼吸,肺就能夠完全被使用。腹式呼吸能夠讓體內充份取得氣的功能,同時也攝取更足夠的氧氣。如此一來,既可淨化血液,更能促進腦細胞活性化。

所謂好的呼吸是在意識之下‘緩緩’進行的,另外‘深深的’也很重要。換言之,意識放鬆地觀照之下既緩且深的呼吸法是造就α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腹式呼吸法可使腦波維持在12赫茲以下,就大腦生理而言,就是α波最容易出現的時候,同時它能增進腦內荷爾蒙內啡的分泌,有助於創造力的開發。

收心入靜的禪修最初的關鍵點就是呼吸,所以如果未能掌握正確的呼吸法,就無法實現身心深度放鬆與入靜,所以,也可以說,呼吸法如何,將會決定收心入靜的成功與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準備:盤腿而坐,右腳跟抵住隱道口,雙目微閉,舌尖抵住上顎,意念平靜,摒除雜念,安定靜息,調整呼吸,靜坐3分鐘以入靜。
 

2.叩齒:輕閉雙唇,先叩臼齒36下,再將上下牙床相錯,分別叩擊左右犬齒各36下,再前齒36下,以調固衝任,吞津還元。
 

3.赤龍攪海: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依次在牙齒的外上、外下、內上、內下輕輕攪擦49次,攪後唾液增多,在口內鼓漱18次,分3次慢慢吞咽下。
 

4.鳴天鼓:兩手掌心緊按兩耳竅,指尖向後,兩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叩擊後枕部18次;再雙手十指按住後腦部不動,掌心按壓雙耳孔竅至緊,然後突然拔離耳部,使耳內出現轟然響聲18次,再將雙手中指分別插入耳孔內,旋轉6次後突然拔出,使耳內發出響聲,亦18次。最後用掌心按住耳竅,以手指彈撥腦後大筋24次。
 

5.意守膻中:膻中在兩乳中間。先將意念集中於大腦部,以後逐漸下移到膻中,同時兩眼內視,即意念觀看膻中內部;耳內傾聽膻中之呼氣、吸氣聲,不可走神。意念、雙目、兩耳三者合一,均集中於膻中。使清氣漸生、兩乳內逐漸溫熱,並有輕微動感,即用雙手掌心按壓雙乳,由左向右旋轉36次。
 

6.小周天:先反複練習以上步驟,時間經久,便會産生內氣,出現氣感。內氣在體內走動時,用意念引導,使氣從膻中下行至下丹田、尾閭,由背後向上,經過命門、玉枕進入腦中(泥丸宮),稍停頓片刻後,再用意念引氣下行至鼻竅(上鵲橋)並以舌尖抵顎承接內氣,引氣至氣管(重樓)過膻中、最後進入下丹田。內氣完成以上循環運行,便證明任、督二脈已打通,小周天通行。
 

小周天通行後,再用雙手掌按住乳房,旋轉36圈,在按摩乳房旋轉時,有時會産生會陰跳動,欲念萌發的感覺,此時應正心寧神,不可追求快感,避免發生差異。
 

7.練血化氣:雙手掌搓熱托住雙乳,雙手拇指分別按住雙乳頭。吸氣時用意念將下丹田之氣向上提升至雙乳之間的膻中,意守雙乳頭;呼氣時用意念將內氣引至雙側肩部正中的肩井穴。如此反複72次。隨後用雙手按摩旋轉乳房360圈。練此功時會産生會陰跳動,欲念萌生的現象,此時應寧心定神,順其自然,不予理睬。
 

8.收功:雙手掌搓熱,按在臍下3寸下丹田處,寧神屏息片刻。最後搓掌、搓面收功。
 

功效:補肝腎,填精固精,寧神定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不違坤道
 
“坤”就乾坤的坤,她能生養萬物,養育萬物,包容萬物。修煉女丹功就要謹守坤道。它的內涵包括:敬老愛幼;愛惜生命;敬孝長輩;體貼關心丈夫;關愛教育子女;做賢妻良母;溫和慈祥;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主動挑起家庭的擔子;多做好事,不做壞事;循道理做人,不違背社會公德。
 
上述這些內容實際是講修德的,是女性修煉的一些要點。能否按坤道的標準約束自己,直接關係到女丹功能否修成。因為,只有循道理去做,不違背公德,才能使自己心理得到極大的平衡,心安理得;只有寬以待人,溫和慈祥,才能避免糾葛不斷、矛盾紛起,避免心中思緒大亂;只有遵循坤道修德的標準,才能靜下心來,獲得女丹功修煉的成功。
 
第二、止念、調心、守中
 
道教各派的丹法,不論男、女修煉,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入手時都必須洗滌塵慮、清靜思想、放下萬緣,盡可能把男女之間的情欲牽掛和牽扯排除遺盡。這種做法,男子丹道稱為“煉己築基”,女子丹道稱為“止念、調心、守中”。
 
“止念”就是止息雜念;“調心”就是調和心神。二者的作用是:止念則心沈,調心則氣和。止念和調心雖為女丹功而設,可是一個人生活在現實社會中,七情六欲無時無刻不在包圍著你,所以,從根本上講,止念、調心的過程必須始終不渝地貫穿在整個丹法修煉的全過程中,乃至生命的全過程。從功理上看,止念、調心的止在於靜養陰血,進而為進一步的修丹打下必要的物質基礎,並進入生理上的準備狀態。
 
“守中”就是每當子夜後、午時前,陽發動之時,還虛靜養,掃除一切雜念,把思想集中在乳溪部位(兩乳中間溝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膻中部位),同時默調呼吸36次。一天做3——5次。
 
女丹功修煉的時間是在子時後最為宜。
 
第三、捧乳吸氣
 
“止念、調心、守中”這一階段修習半個月後,如果在練功中感到乳溪部位動極發熱,就要馬上用兩手捧起乳房,做細而深、勻的呼吸,要使每一次呼吸時吸氣都歸根於乳溪之中,共做36次。同時,意念隨呼吸綿綿密密、若存若亡地集中在乳溪部位。
 
第四、揉搓兩乳
 
“捧乳吸氣,神注乳溪”之後,緊接著要把意念下潛黃庭(黃庭在中丹田和下丹田中間這個區域),兩手輕搓兩乳,左、右各轉36次。
 
第五、升降遷移
 
揉搓乳房,神注乳溪之後,把目力神光自黃庭分成兩股往左、右兩肋遷移,然後從後背的夾脊兩旁上升,穿過玉枕,入於泥丸(從眉心直接往裏大約三寸的地方),並在明堂(從兩眉心中間往裏進一寸之處)稍上處交匯。然後由明堂、客面上,再沿耳後分兩股降到胸前。在胸前交匯後,從乳溪中間經過,然後沿左、右兩乳根部各繞一圈,最後在乳溪處交匯後回到黃庭。
 
這個實際也是在轉周天,只不過這個周天不是沿任督二脈運轉。它不是下起於丹田,然後經過會陰,上升到百會,再下降丹田的運轉,而是從黃庭部位起步,在體內更深部位的循環。這是更高層次的周天運轉。
 
第六、下守臍輪
 
按以上功法,一直守到黃庭發亮,即:兩眼似閉微閉,意守黃庭時,額頭部位出現亮光。然後,把意念下移到臍輪,並用意念固守住,一直守到臍中發癢並滲透出水來,兩乳漸漸縮回為止。
 
第七、下守丹田
 
下守臍輪之後的下一步練法,就是下守丹田。這個丹田是指臍下三寸處來講的,並且默調呼吸36次以還虛。下守丹田的要領是:輕輕守勢,綿綿存養,密密照顧,以使丹田真炁發現。此後,一直守到丹田漸漸守到丹田發熱,直至大熱,甚至感到微微作痛,好像刀刺一樣。這時並無妨礙,不必驚厥。練到後來漸漸大熱,如火燒,似湯煎,雖隆冬數九也穿不住衣服。這時注意切莫受驚,最好有人護功,或練功時加一個意念:不受驚嚇。一旦有驚嚇的時候,要呼出三口受驚之氣,並氣沈丹田,然後繼續練功。
 
練此功法要一味靜守,自然漸入混沌,也就是物我兩忘的境界。
 
第八、斬退群陰
 
進入混沌狀態後,陰氣容易發動,情欲會找上門來。這時感到****甜美、舒適,遍體酥麻,****洞開,陰精漏泄。在這種情況下不容易修成,容易前功盡棄。
 
這種情景大致類似於男性功法中的“活子時”到來的狀態。關鍵全在一刹那間,這是一個至為關鍵、舉足輕重的一刹那。刹那間,如果意念純正,則可能修習成功。否則,欲念一起,則先天之炁化為後天之精,誤入歧途而修習不成。
 
出現上述情況的時候,要立即行“後升前降,斬退群陰”之法,一直到陰氣消失、情欲寂滅為止。具體的修煉方法是:情欲初動之時,要馬上用意念、目力神光往後移運,並做逆腹式呼吸,提肛縮腎,引氣沿督脈上行入頭頂,然後到明堂,分左、右兩股從後降至胸前交匯,再從兩乳中間直接送入丹田。然後略停一停,再繼續運行,連做3——5次,直到陰氣消盡,情欲寂滅為止。
 
第九、還虛靜養
 
所謂“還虛靜養”,就是月經來潮的時候不要用止念、調心、守中的方法,而是要虛極靜篤,以思想上的清養為主。此後,一直到月經乾淨,才可以用上述調呼吸、守丹田的方法練功。
 
月經來潮後的持續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16、17歲到24、25歲,每次月經約7日方回;26、27歲到34、35歲,一般是5日方回;36、37歲到44、45歲,一般是3日方回。
 
上述女丹功法修煉10個月以後,即可效驗證實,真氣充沛精力倍增,智慧得到充份的開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功有六種呼吸方法,也就是氣功由淺入深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然呼吸 。吸氣時嘴稍張開,上下牙微微相合,舌頭尖抵住上顎,隨著用鼻吸氣,腹部要凸起。呼氣時,嘴要閉住,舌頭抵住上顎,隨著呼氣,腹部要收縮。練習的時間,每天最少半小時。以下各階段都是每天半小時,效果是力量增加,精神振作,肺活量加大。


第二階段為:陰陽循環(小周天)。什麽叫陰陽循環呢?按氣功的說法,人體的前面屬陰,後面屬陽,小周天就是指氣在上身循環周轉。陰陽循環的呼吸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腹部凸起,所以又稱反式呼吸。呼吸還是用鼻,而且用意念引導氣循環於上體,即以意領氣。呼氣是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過胸部而下降到丹田,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丹田經過尾椎,脊椎而到達頭頂。吸氣時要提肛。如果是站勢,吸氣是腳趾要抓地,這都是為了使氣上提。練習的時間為90天。有治療肺病,腸胃病,心臟病,氣喘及高血壓的功效。


第三階段為:陰陽循環(大周天)。大周天就是把氣擴展 到下身,因為有了前兩個階段的基礎,把氣已經練的深長了,所以氣的循環可以擴展到全身。呼氣用口,吸氣用鼻。呼氣時腹部凸起,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過丹田下沈到湧泉,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經過尾椎,脊椎,頸椎而上達頭頂。吸氣時要提肛。如果是站勢,腳趾要抓地。此功練半年,效果同第二階段,並能健全神經系統。


第四階段為:調息,也叫自然呼吸。好像又回到了第一階段的自然呼吸,腹部的凸縮同第一階段相同,但是要比第一階段呼吸深長得多。為什麽要安排第四階段的自然呼吸呢?這是為了使內部器官得到平衡的發展,不至出現偏差。時間是60天,效果同前兩個階段,並能使內部器官得到平衡發展,能治療消化,呼吸器官的病症。


第五階段為:喉頭呼吸,也叫加強深呼吸。為什麽叫喉頭呼吸呢?因為喉部要盡量張開,喉部張開,可以加強,加深呼吸,這一階段腹部同第二,第三階段,也要運氣於全身。此階段的時間為90天,效果是使內臟得到提高。


第六階段為:內呼吸。(即胎息)為什麽叫內呼吸呢?就是呼吸時毫無聲息。按照氣功老前輩的說法,叫真息,也稱胎息,就是說像胎兒在母體內的呼吸。胎兒在母體內的呼吸不是用口鼻的,而是用肚臍。進行內呼吸時自己好像是用鼻在呼吸,可是又感覺不到,實際上,是在用肚臍進行胎息,練先天之氣。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提到尾椎,再至脊椎而到達頭頂百會。呼氣時氣由頭頂百會經丹田到會陰而至湧泉。此階段需要連續時間為300天。效果是氣功的功夫更深,能隨時隨地應用氣功,以卻病延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氣運行法以功法簡便易懂、收效卓著而為練功者所稱頌,為氣功愛好者、病患者所歡迎.學練真法,只要按照輔導的功法要領,認真鍛煉,是很容易成功的.自學練功者開始練功時,一定要把輔導文中的有關功法實踐內容反複閱讀學習,仔細琢磨體會,暫時不要把論述功理部分的內容深加細究,以免給練功帶來過多的思慮,帶來雜念.開始只要老老實實,依"法"行事就是.現將"五步功成"的有關重點要求公佈如下: 

 


【第一】 真法一步功輔導

 


1、呼氣注意心窩部:心窩部的位置,即心口部,也就是胸骨劍實(護心骨)下正中凹陷處,實際上就是胃的位置所在.這是一個部位,而不是指某一點. 


2、注意:就是意念想著,也就是意守.


3、呼氣:真法用鼻呼鼻吸的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也就是不人為地控制呼吸節律,順其自然.關鍵是在呼氣時意念想到心窩這個地方,吸氣就不管了,即不是呼氣、吸氣都一定要注意心窩部. 


4、練氣功、練真法開始時往往雜念都較多,未能靜下來,因此呼氣時也就不那麽容易守得住心窩部,不容易次次呼氣都有注意及到心窩部.可以採用數息法來幫助,即每呼氣一次,數一個數,從一數到十,回頭再從一開始數.這樣比較容易到心窩部去,這也是誘導入靜的一個辦法. 


5、強調注意呼氣,有的人反而感到呼吸不自然了,甚至感到憋氣.這是因為他不僅是注意呼氣,而且是有意識地延長呼氣,不是該吸氣就順其自然地吸氣.有意識地延長呼氣或延長吸氣,都可以造成憋氣的感覺,這也是應該提醒注意避免的.真正理解做到順其自然呼吸了,就絕不會有憋氣的現象. 


6、第一步功練成的反應是心窩部有溫熱感,或有飽滿感,重壓感,就可以轉入練第二步功.有的胃病或體質虛寒型的人不容易得溫熱感,一步功可多練一段時間,但只要有飽滿感或重壓感,也是得氣的徵象,也可以轉入第二步功法的鍛煉.

 


【第二】 真法二步功輔導 

 


第二步是意息相隨丹田趨,有以下幾點應該掌握的:


1、 意息相隨的意思:意指意念,息既指呼吸(還是指呼氣),又指真息(也即真氣的溫熱感),相依相隨.


2、丹田趨:就是呼氣時意念心窩部的溫熱感一步一步向丹田下.因為真氣在體內運行的規律是呼氣時真氣向下向外運行,吸氣時真氣向上向內運動的.這一步的目的就是將心窩部集聚的真氣沿中線任脈下達丹田,以打通任脈.


3、這一步功最常見的反應是腸鳴矢氣,這是真氣加強了腸道的功能,正氣排驅腸道濁氣的正常現象,應順其自然,無須控制,到一定時候自然消失.在這一階段有的腸炎患者大便瀉出濃血穢物,不必驚慌,也不一定要服藥治療,腸道穢濁泄盡自然痊癒. 


4、腹部有過手術的患者,因為有疤痕,阻滯了經絡之氣,真氣不易下去,有時還會出現手術疤痕剌痛,這是真氣疏通經絡的反應,氣趨丹田也許會慢一些.加強練功,多練一些時間就是了.有的人有氣往上湧的感覺,也是下焦氣不暢,或是注意了吸氣的緣故,應注意呼氣,使氣機往下去;三焦氣機通暢了真氣也就容易下沈丹田。

 


【第三】 真法三步功輔導 

 


經過第一二兩步的練習,已經有了初步的實踐體驗。當第二步功練到每次呼氣有氣流直達丹田時,即進入第三步,可練習第三步功“調息凝神守丹田”了。 第三步功是完成五步功法最重要的一步。一二兩步功是為了培養真氣,通達任脈,使上中二焦真氣趨向丹田,並在丹田聚集。第三步功是為下一步貫通督脈打下基礎,如果丹田真氣不足,通督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把這一步功夫叫做“築基”。由於培養丹田實力的重要,所以這步功練的時間也需要比較長些。在進入第三步以後,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


1、在第二步功氣入丹田時,丹田內尚未有明顯感覺,俟後幾天中反而感覺不明顯了。有人為此著急,不知是怎麽一回事,或者認為功法練跑了。這裏有兩個原因:一是第三步功重點是凝神(即意守丹田),把注意呼氣的意念放鬆了一些,所以氣沈丹田的力量也就比較地小了:二是丹田的容積較大,有氣則開無氣則合,開始真氣進入丹田時有衝動感覺,但少量真氣不足以充滿丹田,因此便沒有氣感了,繼續練功過幾天丹田內充實起來,自然會有感覺,這是進步過程中一個必然的現象。


2、隨著功夫的進展,丹田真氣不斷充實,因此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當以“丹田溫熱”最為相宜。如發生大熱,是“火候”太過,可放鬆呼氣或不注意呼氣,以減緩其熱度;“丹田飽滿”是真氣充實的現象,必須飽滿到一定程度,方能向下(會陰)、向後(命門)等處活動,要任其自然,不可過早意領;“丹田開闔”,感到丹田內如有一物在運動,或感丹田內一開一闔或左右,或上下,此種景象過去叫做“胎息”,這是真氣在丹田中旺盛的表現,是很好的徵兆,由此就可以更好的意守丹田了;“丹田蘊珠”,丹田內如有雞卵、有如兒拳大小不等一個固態的東西,古人把這叫做“丹”,是真氣高度凝聚的一種表現。這都是在通關前後經常遇到的一些內景,是非常可喜的徵兆,應當謹慎的保持它的常在。但這些現象因人而異,也不可能每個人、每種現象都遇到:沒有,也不可妄想追求。


3、由於練三步功丹田真氣充實飽滿,因此全身的生理變化也很多,如:有一股氣流環腰一周,前經肚臍,後經命門,在不斷地轉動,這是帶脈通了,對通關很有幫助。全身溫熱也是常有現象,此是熱能提高,能增強抵抗力;但有的人發熱過高,感到心煩不適,可採用六字訣中“呵”字訣即平。有患胃下垂者,在第三步功中常感呼氣時小腹向上牽引,這是由於胃體機能基本恢復,有力提升,和丹田氣足有上浮力的表現,是治愈胃下垂的基本因素,不必介意。有因丹田氣流向大腿者,屬於一般情況,不必太在意;若氣感下流力太過,丹田氣不易積存者,改用盤坐式可以糾正。有因欲向後轉而久不得過者,可以提肛吸氣導之;有因真氣充足致性神經興奮而遺精者,在這一階段最易發生,應嚴加注意,及時採用“吸(吸氣)、抵(舌抵上腭)、攝(提肛)、閉(閉目)”採藥四字訣方法防治。


4、達到第四步順利通督,必須依靠第三步功的積累真氣,所謂“積氣衝關”。如果一旦走泄真氣,通關就要推遲,因此要求練功者在築基階段睡前清心寡欲,睡眠姿勢要側臥捲足,即所謂“臥如弓”:襯褲要寬舒,避免磨擦;被要輕勿過暖,避免仰面睡式,如有性衝動即起勿睡。能關不過旬日,這短短的幾天,又是這樣重要階段,應是能夠堅持和必須堅持的。如素患遺精的人更要注意以上要求,並應考慮平時多在什麽時間遺精,即在那個時間起來練功,以改正其習慣。很多人都依此法治愈。素有患腸炎,在三步中出現大便膿血者,有患婦科病而排穢物者,此為真氣作用於丹田周圍臟器,發生良好的生理變化,推陳出新,因此不採用他法治療也能自愈。要以丹田氣足、全身經絡觸動現象逐漸增多,各處有不定點的跳動,及癢、麻或出皮疹,此為真氣驅逐邪氣的表現,不作治療,邪盡也自愈。三步功後各種觸動現象越來越多,詳於第四步功輔導。

 


【第四】 真法四步功輔導 

 


第四步功是在第三步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通過會陰,繞過尾閭而開始的,但也有未經會陰即到命門,以後才有會陰氣動的感覺,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致。在四步功中,由於生理變化很多。茲將易出現的問題分述指導如下:


1、呼氣太重,容易使丹田發生高熱,如覺有發燙的情況,減輕呼氣程度,或放棄呼氣的注意,自然糾正;一般溫熱感是好的,有人呼氣太過,或由性生活不禁導致前陰反應強烈産生恐懼心理,認為前陰漏氣;越緊張,越注意,反應就更強烈,以致終日憂心忡忡,導致中氣下陷,頭昏眼花,四肢無力,調治之法是少注意呼氣,或不注意呼氣,在自然吸氣時微微提肛,慢慢調治一個階段,待真氣繞過尾閭,沿督脈上行就好了,會陰處稱為下鵲橋,有三歧:一路去前陰,一路去肛門,一路去尾閭。三叉路口,容易迷失方向,初學者宜加注意。


2、有人急於通關,未等丹田真氣充足,即行意識導引,這樣會使丹田真氣不足,而導引的一部份真氣無力上行,停在一個地方不上不下,時覺脹滯不適,糾正之法是固守丹田,繼續培養真氣,待真氣充足後,自行衝關,千萬不要再導引,“通督勿忘勿助”,就是這個意思。


3、第四步是全部功法中最艱難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古人喻為“脫胎換骨”。由於生理變化特別明顯並有一些不適的感受,練功者不知所措,精神緊張而發生動搖,求人救治,這都是不須要的(文中已有說明)。如真氣通過命門時,凡有腰痛病史的人,必有不適感覺。這些都是正邪相爭,糾正病情的表現,等真氣通過之後自愈,不必找人糾偏,或邀診治。此時只有加緊練功,比平時次數增多,時間延長,待通關後全部緩解,切勿鬆懈自誤。

 

   
【第五】 真法五步功輔導 

 


通督之後,即進入第五步,這在周天功中算是已經達到目的往往有人問,通關後如何練法?真氣運行法有進一步提高的內容和階段,這裏概要地提出應該注意的幾個方面,作為繼續鍛煉的要求:


1、真氣運行法在溝通任督過程中,一步有一步的功法,及通關後,只要按照練功形成的條件,經常加功練習就成了。文中有持之以恒,循乎自然“的要求,功夫越深,效果越好。通關只是完成了基礎階段,以後堅持鍛煉,才能出好效果。特別是練功治病者,通關前即能改善體質,提高身體素質,一些輕淺的功能性疾病也能治愈,嚴重、頑固的器質性疾病就需要累以時日,不斷旺盛真氣,積氣驅病。不能以為通關了,就大功告成,百病皆愈。但只要堅持煉下去,各種病疾都一定會有顯著的改善。


2、通關後體內還會有很多氣攻病竈的反應,練功者就不知怎麽辦好。如初通關時氣在頭上亂竄,前額有重脹感,可以不去理它。只守住上丹田,使力量集中在百會(泥丸宮,此處為百脈之會),則百脈扳依,其它亂行亂竄的現象就減少了,不過需要較長的時間。長守此竅還可以開發智慧,使人聰明。如果通關後反而感到真氣不足或胃消化功能 不如以前好,那麽可以意守中丹田,再培補中氣,則下丹田真氣也就更加旺盛起來。下丹田是長期意守之處,什麽時候守這一部位都是對的。


3、以靜為務,功夫越深,入靜越好,只有能夠深度入靜,體內生理功能就恢復越好,這是靜極生動的自然規律,過去叫做“道”,古人把這種功夫叫做修道。靜字貫徹著修道的始終,開始都是不能入靜,故必須有方法,漸進入門,慢慢達到入靜。所以五步功以後就再不要求用這個方法,那種方法,實際上追求方法,反而成為雜念了。入靜深了能體會到三田成一體,繼而無物無我進入虛無境界,還有什麽方法可追求呢?當然真法的高級境界也是分層次、分階段一步一步達到的,這些就屬於真法再次更加提昇的內容,可以在以後深造、提高。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怕自行打坐煉氣功,其中一個原因是怕練功出事。所恐懼的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走火入魔」。然而,打坐出偏所造成的後果「走火入魔」,是否那麽嚇人呢?在我過去十多年內丹氣功的教授經驗中,出現「走火入魔」的學員還未見過。記憶之中,曾經有部分學員因本來帶著情緒病來學習,打坐所呈現的不安與困惑,也不算是煉功出偏的例子,因為他們本來就有。後來他們運用相對應的功法把情結病治好。所以在現實中,若入門學習態度健康,功法適宜,「走火入魔」一定不會出現。


現代人很現實,沒有病痛是不會去運動的。我們身體沒有問題,是不去關心怎樣的飲食才是健康;到身體出現大問題,又期望醫生即時為我們解決問題,或者請氣功師傅為我們驅走病毒;或在危急關頭,要自己親身練習了,又冀望一種立竿見影、三日除病、七日成仙的練功秘笈。我們以為金錢可以買到這些功法。事實上,市場亦充斥著這些可用金錢購買的東西:只要你肯付昂貴的學費,你便得到「秘而不傳」的口訣或咒語,甚至可以為你的家居風水增強力量,使你財富滾滾來、邪魔遠離。這當然是浪費金錢的舉動。


《煉氣功要有誠意》


我們需要正心誠意來修煉氣功。很多初學者沒有恒心和毅力,才是問題所在。


相對而言,有「火」才有機會「走火」。如果你不是勤力煉功,火從何來呢?又怎會走火呢?


氣功修煉的「走火入魔」,其實只會在極高的修煉境界中出現。那就是煉者的「陽神」朗現,正在等待跳出形軀之際,打坐時段著了陰魔,就是真正的「走火入魔」。


《煉到陽神才有資格走火入魔》


所謂「陽神」,其實質是一種高階氣態。它既是一種特異能量,而自身又是主體。它是一種具有靈力的能量。


當氣功鍛煉到氣(能量)與精神意志(道德主體)融和的時候,這種特異能量可以超越形質變現。在修煉者的體內,這高階的能力會誘發形體氣機與精神的重新調節。前者氣機出現焚火熾熱感,這極熱之後會轉化為一陣清涼。但稍一不慎,它有可能不作轉化;相反,它可以火承風勢,在體內亂竄,嚴重傷害體內臟腑氣機的運作,這就是「走火」。

 

精神方面,由於道德意志要融入氣功態中,煉者的道德修為尚未堅定、仍貪戀於名利權慾的話,這副「德性」便會在焚身氣態中受到考驗,異常的內景隨之出現。這些異常內景都是考驗心性的陰魔。如果心性修為不堅定,煉者便會在內景中著相,妄念、幻想、癫狂之精神狀態馬上出現,這時就是「入魔」,實質即是俗語說的「燒壞腦」。


「走火入魔」既然是高階氣功修煉的偏差,初階的我們就不必為此而擔心,障礙了修行的路。只要明白「走火入魔」不是我們初學者應該遇到的問題,那就安心去打坐。可是,仍然有人出現所謂「走火入魔」的現象,他們堅持自己看到一些異象,情緒又實在不能自控,又作何解呢?


《大腦很容易製造幻覺》


其實,大腦是可以製造幻覺的。大腦兩側是颞葉。它是為我們製造宗教神秘經驗的地方。大腦無時無刻地運用對應外在世界的知覺系統,把收集回來的資訊進行解構,然後不停地解釋外界情況。奇妙的是,當人的視覺系統受到障礙,大腦就會從過去儲存的經驗去找出最能解釋目前資訊的理由來替代,我們的視覺系統就會自動地把視覺訊息的空白填滿,於是,大腦視區就「看到」一些不是外在景象傳入的訊息,並誤以為那是真實的外在景象。

 

一個患有白內障的老人家,許多時告訴你,客廳上多了一個陌生人、或者晚上睡覺時有人在床邊走過等。這些是幻影,是由視覺障礙所産生的錯覺,來自大腦。同樣,打坐也很容易出現錯覺,因為我們是閉目的。閉目之餘,我們有很多思念和景象,景象可能是過去的經驗,來自一個稱之為海馬迴的長期記憶系統。

 

海馬迴位於颞葉內側、腦幹上緣。打坐時,我們平時用來分析判斷的前額葉處於休息狀態,而大腦大部分訊息是從海馬迴傳來的。平時,這些過去的資訊及經驗會被前額葉進行理性分析、判斷及篩選,最後揀選有意義、並相互扣成關係的部分而摒棄不相關的部分。現在大腦缺乏前額葉的理性工作,結果便出現非理性的組合。

 

睡眠狀態也有這種情況,睡眠與打坐之區別在於,睡眠不是煉氣,神識昏沈;打坐則活活潑潑,神氣融和。由於大腦沒有理性參與,煉者有可能在打坐當中以為自己出神、能通過去未來。例如,他會以為身在海洋公園,與爺爺一同看海豚表演。其實,爺爺在世時海洋公園還未啓建。又有時,腦海出現了類似地獄的景觀,牛頭馬面到處走。這些景象著實是過去從電影、故事書及別人的話語吸收得來並累積在長期記憶儲存庫的資訊,當這些驚嚇場面呈現,煉者便自以為走火入魔。就這樣,不同的訊息在腦海裏進行非理性的組合,甚至奇怪得令人信以為神迹。這就是打坐修煉時常出現的宗教神秘徵驗的可能性。當然,有人誤以為神通。


《修煉要保持正念》


為何有些人容易在打坐之後出現入魔現象,其他人又沒有呢?其分別主要在於煉者心識的不同。打坐要性、命雙修,煉氣之餘,還要修煉道德心性主體。有了正念正覺,才不會生起邪魔景象。在打坐時段,前額葉的分析與判斷功能不起作用,煉者原來的心理素質便隨之朗現。

 

煉者一向心虛怕鬼的,當下便呈現地獄魔鬼之象。煉者本來是光明磊落之君子,當下所感覺的便是恬澹無為、花香鳥語,在記憶資訊中所攝取的可能是公益善事、聖賢模範。這不同資訊的出現,絕對是來自海馬迴提取儲存訊息的慣性網路。這些分別,都決定於一心之慣用,所以,若煉者有正念,入魔是很難出現的。


我們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出外旅行住上陌生的酒店房間,有人覺得房內陰氣廹人,有人若無其事。這分別其實是一念之差。當我們不安之感開始出現之際,或可挺起胸膛,想想天地有正氣,內心守持正念;就是那一刻,一切事象將會改變,甚麽邪魔鬼怪,馬上消失,身心全部變得安泰自如。那怕有些是眞、有些是大腦副作用的幻影!打坐亦如是,正念當前,何來走火入魔!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人不可戀囂塵,幻化身中有法身。 莫言胄中藏錦繡,好於境上惜精神。
回來遍訪仙家侶,迷即難逃俗眷親。 為教聰明英烈士,休教昧了本來真。

騎鯨幾出洞庭湖,誰識逍遙厭世夫。 萬朵金蓮開混沌,一輪心月印虛無。
不求我住黃金阙,唯願人居白玉壺。 袖得青蛇歸去也,鳳箫聲裏步天都。

晖晖星鬥煥文章,身著閑雲別帝鄉。 一粒丹於方外煉,百篇詩向醉中狂。
壺天自有長春境,海島寧無不夜堂。 踏破壁霄雲外路,九重天上傲羲皇。

喬木陰陰襯落霞,好山都屬道人家。 寒灰溫鼎重生焰,枯樹歸根複放花。
人世興亡終有限,瑤宮歲月了無涯。 天風錯亂铿锵佩,來往飛騰紫鳳車。

世情不悟只頑囂,空手歸來下寶山。 綠鬓後巡翻雪鬓,朱顔轉眼變蒼顔。
寸心勉做千年調,四假何曾一日閑。 票柱題橋多少志,也應囚入生死關。

雲山道士任清閑,門外黃塵總不乾。 心印一輪千裏月,鬓簪五嶽七星冠。
經聞秘覽焚香誦,琴少知音對影彈。 鶴繞藥爐朱頂動,只疑飛出紫金丹。

虛空浩浩太無窮,獨許神光上下通。 一點詩魂新氣象,五千言教舊家風。
迷時且究人間世,覺處宜修物外功。 整融抟風好歸去,莫叫容易困凡龍。

巍巍蕩蕩下天庭,憔悴風光頗戗情。 細柳營深蚊帳密,長江波闊蜃樓橫。
酒旗番做征旗動,箫鼓更為戰鼓聲。 無限竟名貪利客,幾人能得見清平。

紅門不可久蹉跎,利未多時害已多。 莫縱青鋒為戰戟,好平心地息風波。
蜂癡剛採花成蜜,蛛死誰將網織羅。 不義之財貪得富,浮雲終久待如何。

識破窮通造物般,空心一片任閑閑。 圓光上下千峰月,靈象縱橫七寶山。
收拾乾坤歸手掌,運般日月撼天關。 蒼生冗冗無由見,一顆玄珠灼世間。

夢斷黃粱萬事休,煙波不見蜃雲樓。 烹成鉛汞三千日,躍出陰陽八百秋。
劍掛鬥南魁北下,氣橫天外月梢頭。 來時攜片無遐檻,高貼青霄未肯收。

錯綜陰陽造化權,人心往往不安然。 忽更星漢為雲漢,時變雪天為雨天。
偷暖冰嘶浮翠翼,弄寒梅蕊鬥芳妍。 可憐一段長春景,誰送將來世上傳。

雪路迢迢信鶴行,引吟佳句逼人清。 梅魂都被風偷去,竹影全因月印成。
山好只知仁者樂,酒醇優含老兒情。 共誰同醉逃兵網,阆苑逍遙樂太平。

曾記乘風下翠華,香雲密密掩龍車。 因期阆苑神仙會,醉臥山中處士家。
蝶夢莊周真可味,鹿疑鄭相愈堪蹉。 誰能解此玄中趣,同泛銀河月夜搓。

勿乏靈源種子孫,好留複命與歸根。 退身莫引東山妓,抱樸休開北海樽。
紫鳳未曾歸绛阙,烏衣先脫出紅門。 願君不竊饑民祿,隨我同酬玉帝恩。

真性原來得自由,莫教人事強拍囚。 是非浪裏宜緘口,名利場中好縮頭。
妻子冤親好了了,死生途路得休休。 逍遙壁嶂青松下,坐看殘化逐水流。

一丸丹藥久烹成,高射昆侖灼灼明。 行鼎自令龍虎伏,開爐須遣鬼神驚。
大包天地應還窄,細入塵砂不太盈。 頑石點來金可就,人收爭得不長生。

鑄就龍泉不記秋,護持法性得全周。 神光出匣驚烏兔,冷焰淩霄射鬥牛。
秉處十方三界淨,揮時百怪萬魔愁。 來時特奉天都令,封與人間烈士收。

黃鶴樓前呂氏家,一壺天地老煙霞。 無形白鹿調朱鳳,有個烏龜纏赤蛇。
六月山頭飛白雪,三冬水底長黃芽。 這些道理人還識,陸地神仙鬧似麻。

目對千差物萬般,當胄一點鎮閑閑。 但知得處如撣月,不可空回下寶山。
布袖拂開煩惱障,芒鞋踏破死生關。 當時一著安排定,不落陰陽戲弄間。

兔烏東出又西還,轉首流年百與千。 莫著陰魔消玉汞,好將丹鼎煉金鉛。
塵中但恐抽頭晚,物外端宜下手先。 這段虛空還打破,便應拂袖入雲巅。

進退休貪非理物,退時好認本來真。 行慈但積無邊福,寡欲休傷有限身。
綠鬓惟能添白發,紅塵難再遇青春。 君還悟澈茲狂語,做個逍遙物外人。

羅浮道士誰同流,草衣木食輕王侯。 世間甲子管不得,壺裏乾坤只自由。
數著殘基江月曉,一聲長笑海山秋。 飲于回首化歸路,遙指白雲天際頭。

天網蒼穹萬象悚,一枝松倒華山枯。 寒雲散後留殘月,臘雪來時向太虛。
十洞龍蛇歸紫府,千年鸾鳳落蒼梧。 自從別卻先生後,南北東西少丈夫。

澄澄一派舊靈源,不屬織塵點汗間。 朗朗朗同明月朗,閑閑閑似白雲閑。
劈開天地牢籠網,躍出陰陽造化關。 俗境有人聊得悟,回光對面是家山。

前生福業自今看,再世因緣見在觀。 三世抱德方作吏,五生不昧始為官。
休將荊棘栽心地,莫縱幹戈下親端。 提得慧刀歸去好,免教往來站饑寒。

半醒半睡出神京,暗淡江山未放晴。 法雨暫隨靈雨沛,慈雲且著暮雲生。
人間已厭塵埃息,物外冥滋道力榮。 道力滋榮塵埃息,靈台境內賀清平。

聖德凡情不可齊,輕棹徒向海心揮。 一竿絲上垂香餌,七裏灘頭坐釣矶。
明月滿天紅蓼岸,清風兩袖綠蓑衣。 水寒夜靜魚不得,笑指長江告式微。

煙雲缥缈隱仙宮,浩氣騰騰滿太空。 築荷一輪河漢月,鵬抟萬裏海山風。
靈光返照先天外,圓相含宏大道中。 更有白元君咫尺,世人冗冗不能窮。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功的關鍵,在于入靜;入靜的關鍵,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麽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平時如何止念?


  我們所講的修煉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和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進行修煉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經,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煉功肯定也不會煉好。所以,一個人的煉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于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這一方面,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為此,筆者在此講述道家的三項準則: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為了處理好人際關系,保障個人的功修,著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賤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了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那麽,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于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煉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


  (2)事情則應,事過則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麽,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盡量爭取做得圓融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閑,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象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麽就會歡天喜地,自己失去什麽反而煩惱憂傷,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覺察。修煉的人,內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一般所自己認為的得與失、禍與福,其實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蓋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間的關系並不絕對,可以相互轉化,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古代有“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是邊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馬丟了,鄰居很替他著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後來這匹馬自動回家了,並且帶來一匹馬,鄰居又向他祝賀,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這匹馬把腿斷了,鄰居又替他難過,他卻不能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後來邊疆征兵上前線,他的兒子由于摔斷了腿,就沒有被拉去當炮灰,這個故事說明了“禍福無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也不一定會是壞事,得與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是身心不應當為外界事物所役使。對于修煉的人來說,應當跳出世俗圈子,不為外境所動,以保持身心清靜,增益功修。


  從以上所述幾點可知,道家修煉與流行氣功不同,修煉首先要求人們應當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也可以說是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先盡人道,再修仙道。修煉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即人道為丹道之基,無德則不能培道,這一根基,決定了道家丹法修煉的現實性與真實性,仙道貴實,絕非空談。這與宗教家的神權迷信和玄學家的口頭空談大異其趣,不可同日而語。


  2、靜功如何止念?


  初做靜功,雜念紛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心中有念,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以至于有錯誤地認為,心中無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其實平時不覺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時始覺念頭攪擾,這已經是心中初步進入靜態的一種標誌,因為惟其心中有靜,才能體會到念頭之動。那麽,對于這些起伏不定的念頭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入靜狀態?據筆者的經驗,這裏講述幾種道家修煉所用的辦法:


  (1)有念即止


  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麽可以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這後一般不會再來。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曰: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


  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于掌握。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于心法,需要有點悟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歸身內,然後忘悼,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忘”了之後,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為什麽說修煉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麽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于自性心性層次的一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于清靜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此中“無心”即“忘”之本義,“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見“忘”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煉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忘”的境界來行持入靜,這是道家內丹獨有的心法。


  (3)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遊亂想,萦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裏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于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像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係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示。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裏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和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者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于意念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于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上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一靈獨覺法


即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殒,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於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沈寂滅;宜貫注全神,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故古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念念覺破,便自可至無念矣。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當一心散亂,幻想與雜念紛起,生滅不停時,宜急用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及至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虛靈不昧,澄澄自知,雖寂寂而常惺惺,雖惺惺而常寂寂;一靈獨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說在:「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此即為一靈獨耀說法也。修道而能至一靈獨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聲界不被聲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觸界不被觸惑,入法界不被法惑。」(臨濟語)無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最易體認天理。徹識仁體,明心見性而與道合真。孔門「慎獨」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靈獨耀之靈明也。孟子倡「良知」,陽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靜極通神工夫。故曰:「心至無心神自定,一靈獨耀遍乾坤。」

 

2. 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 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泯外則不用強制防治外塵之幹擾,而外境自泯,外泯則內景之中體自見。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執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則須配合八卦五行以「規其中」,複以中為玄牡之門,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竅」為千古不傳之「聖竅」與「道竅」。守之可應天地之中與宇宙之中,得到人心與天心合一、及人心與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萬千也。

 

3. 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複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系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一者道之始生,而為萬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訓,莊子有「我守其一、而處其和」之訓。守一為得一之階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門。冥心於一,合氣於淡,則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於此,宜將牙關咬緊,死盡偷心,冥合於一,此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烏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烏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動,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極,雜念紛起,根塵不淨,難得見一,一不可見,又烏乎守?烏乎定?一者道體,人與天地萬物之共性,見一即見道,亦即佛家之見性工夫。心一冥極,則自「靈台一而不桎」(莊子語),而清虛澄澈;便即見一,亦即見性,迄乎見性,便即入道。迄與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極於無。宇宙天地萬物人我,打成一片,而複歸於渾沌無我之境界。

 

4. 繫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系心守竅法。系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系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绛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故古真謂:「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誰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幹六百門。」蓋以「此竅非幾竅,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時,方得見得知也。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5. 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笃,空靈神明為要妙。至於「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為人之命寶。道家秘傳有「積氣實腹法」,有「聚氣實腹法」,腹實即所謂「丹田有寶」也。丹田有寶後,尚有「采藥」「過關」「服食」「溫養「沐浴」「還丹」「神化」諸法,法各有訣。實腹者「坤」腹,虛心者「離」心;故有「實陰服食」與「取坎填離」之方;此亦為交合心腎、變換陰陽之訣法。故曰:心處神來合,腹實命不枯。

 

6. 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萬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兩空,能所雙泯時,使得見性入道,且自有「一陽來複後,天地盡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時,可與「凡息」相依,進乎中乘,可與「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與「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實無息,似無息而實有息,並使此息與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與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時又似依」為訣竅。修行人,開始亦可由通行之「數息法」與「聽息法」入門,久久純熟,再求次第深入。

 

7. 凝袖寂照法


凝神法即凝集心神之法,淺言之,也就是意志集中、精神專一之法。上乘凝神工法,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産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古者,聖人虛其心而實其照,凝其神而寂其照;並以此為得靜定之要法。靜極則生意盎然,定極則別有天地;此不可思議境界,與佛家之寂滅境界,大有迳庭。禅宗修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胡心見性;惟與丹道門庭之定法有別,道門此法之訣要,主在「凝神所以內定其心,寂照所以內回其機。」邵子謂「一念回機,即同本得。」此訣主在有「回機」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陽與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機;且可藉「人天合發」興「人神感應」之理,而回其天機,複其本體。正所謂「回機一蹴透三關,枯樹逢春花滿山」老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議,古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正可為此一工法注腳。經曰:「祗滅動心,不滅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須體認——「凝以不擬而凝,照以無照而照」之妙義!否則差之毫 釐,失以千里矣。

 

8. 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於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故經曰:「專一回光,便是無上妙谛。回光既久,此光凝結,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結成法身,漸漸靈通欲動矣,此千古不傳之 也。」天地萬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靈光,性有性靈光,腦有腦神光人佛家稱頭光),五官百孩,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則生,失其神則死;其於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內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發之光,內回形體所潛之光,會於眉心,而住於泥丸;使內外之光,合而為一圓光。同時,並行返觀之法。返觏之法,乃所以用觀以養其神光也。天玄子謂:「玄門有「三回光法」「五返觀法」,向極 惜不傳。蓋「一念回光」,可直奪天地之機!專一返觀,可即透造化之體。」惟均須於心境兩空,一念下生時,方能修持有得,故亦為寂心正法。佛家天台宗主止觀雙修,有三止三觀法,極為詳密;禅宗主觀心參究,密宗主觀想持明,華嚴主法界澄襯;凡此均為觀字法門工夫。訣法雖異,迄乎得道,則一也。

 

9. 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禅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古真謂「心死則神活,心活則神死。」即是為寂心法說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體,二者寂其心機。心體寂則機自不生,心機寂則念自不起。古真又謂「心殺境則仙,境殺心則凡。」此即是教人、心不為境轉,心不為物遷,心不為欲動,心不為理馳;而能轉境轉物,寂欲寂理。佛家戒貪、 、癡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萬塵掃盡,一物不留。空室道人智通曰:「盡道水能洗垢,誰知水亦是塵,直饒水垢頓除,到此亦須洗卻。」這即是教人凡情與聖解俱宜舍卻。柱杖應舍,法亦應舍,以至通體空無;以本來無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則自可入於無思無慮、無憂無懼、無欲無為、無念無心之境地,此為三家入聖之要功。故曰:「心中無一物,乾坤自在閑。」

 

10. 存相谷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說: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訣,即為存想谷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昆侖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庾信詩謂「虛無養谷神」,高義方清誡謂:「智慮赫赫盡,谷神綿綿存。」其言得之,蓋此實乃以神養神法,而存想實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動,即能生神。惟切忌太過。過則火炎;宜若有想,若無想,若無無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無想,無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聖凡同泯,物我一如,渾渾默默,杳杳冥冥,而入於真體之絕對境界,又稱虛無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盤境界,斯為訣要。

 

11. 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聖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複歸於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於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於中,而複其本體矣。大易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 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外境寂然,內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泯物泯境之不足,則可用泯心止念法,以內息其心。息心不用,便同無心;無心起用,用亦無心;即無即用,即用即無;斯即真心用事矣。此正永嘉所謂:「洽洽用心時,洽洽無心用,無心洽洽用,常用洽洽無」之境地。或則泯外存內;萬境寂然,一心澄然。或則泯內存外;萬境森然,一心寂然。或則用外雙泯;心境兩寂,而全同本體。或則內外雙存;萬象森羅,而對境無心。或則內外一體;即內即外,即外即內。或則心物一如;即心即物,即物即心。雖日臨萬物,而若無一物然,以本來無一物也。雖日理萬機,而若無一幾然,以本來無一事也。加此則自頓徹真心,而超性地,與道全真矣。故曰:有心皆可用,無用不成心。無心自無用,無用亦無心。今以無用用,便以無心心。無用用中藏大用,無心心處見天心。

 

12. 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煉,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煉,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封。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息須調真息息(先天元息),煉神須煉不神神(先天元神);煉氣須 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煉精須煉未然精(先天元精),煉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心首在複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謂:「順則為人逆則仙,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聖胎亦是仙。」蓋一從事 養聖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 為功,以無生無滅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複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易養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還在垢複,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總上十二法,雖未能概道家靜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簡述無馀。惟於靜坐做工夫時,十二法無須全體采用,亦不必循序漸進。擇心性資質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於「虛極靜笃」之大定境界,而得頓超聖地。在修 過程中,有不少神 經驗、神 現象、與神 境界之産生。有者不必驚懼,無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靜去; 問耕耘,不問收獲;無怠無荒,無忘無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積月累,自有進境;不用功而不達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達者也。惟須因其自然,不加絲毫勉強,不著絲毫意念,久久純熟,則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氣自清,俗染自淨,而得與天理相應矣。


靜定工夫深者,無間動靜,靜固靜,動亦靜。定固定,動亦定。同時,修靜中,不但僅求心靜,尚須求其氣靜,神靜,理亦靜。不但僅求心定,尚須求其氣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養須用靜,事功須用定。


靜觀天地,則清明在躬,而毋或謬;定轉乾坤,則宇宙在手,而毋或失。蓋人心能虛極靜笃,澄然常定,則觀物易清,見理易明,料事易徹,而可臆測必中,算無遺策。且得其本體,握其道樞,心定神閑,自可轉物而不為物轉,轉事而下為事轉,轉人而不為人轉,轉境而不為境轉,轉法而不為法轉;轉生死壽夭而不為生死壽夭轉,轉天下萬世而不為天下萬世轉。故靜定之學,不僅施之於養生為然也。


此外尚有靜觀太極法,運轉乾坤法,長養聖胎法,存想丹頭法,混和五氣法,阖辟玄牝法,水火既濟法,定神出神法,神通變化法,羽化登真法;均為修侖而亦可修心,了命而亦可了道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花聚頂,內丹學術語。在古代,「花」與「華」通,「華」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華」,表示人體精氣神之榮華。所謂「聚頂」就是精氣神混一而聚於玄關一竅。

 

蕭廷芝《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這裏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所謂「天宮」指腦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穴垂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

 

「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古代道教內丹家由於害怕泄漏天機,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

 

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義乃是「三陽」。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之說來自五行與天干的轉換。

 

在中國古代,以「水」代表北方,於天干為壬癸,在人體則與腎藏相對應;以「火」代表南方,於天干為丙丁,在人體則與心藏相對應;以金代表西方,於天干為庚辛,在人體則與肺藏相對應。

 

腎主精,心主神、肺主氣。水在北方為陰方,所對應的天干壬癸,一陰一陽,壬為陽,癸為陰,所謂「陰中之陽」指的就是代表北方兩個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為陽方,所對應的天干丙丁,也是一陰一陽,丙為陽而丁為陰,所謂「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南方兩個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為陰方,所對應的肺藏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裏,故有陰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藏的天干庚辛中的「庚」。

 

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煉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的辛,而升庚;「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經過進火而升華,最後聚於泥丸宮,這就叫做「三花聚頂」。

 

頂者,鼎也。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恍若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