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老君之道法濟死度生,
遵孔子之遺風慎終追遠。
 

香林苑內聞大道之法音,
大福堂中聽真尊之妙典。
 

無邊欲海離彼岸而難登,
深沈血湖仗蓮舟以濟度。
 

大有金書宜生神之九章,
空青玉字宜度品之十惠。
 

天恩浩蕩敇除已往之愆,
帝德汪洋茂錫將來之福。
 

聞經悟法消除累劫之愆,
削死上生超度九霄之境。
 

度神魂於己往快樂逍遙,
錫福慶於見存康寧富壽。
 

寶劍一揮馭眚煞而遠遁,
金鈴三振度亡者以超升。
 

太白童子仗寶劍以濟死,
涴濯玉女潠法水以沾恩。
 

十王殿下永無執對之私,
三寶坮前自有超生之路。
 

薦祖先於上品不度輪迴,
留高福於後昆長逢喜慶。
 

亡者升天顧悟空色之境,
見存萱慶俱濟仁壽之鄉。
 

五雲風靜泛神彩以遨遊,
九品蓮開證魂儀而自在。
 

度命金符混合一中之妙,
仙神白簡淘溶九品之功。
 

先靈受薦赤明三境之天,
陽眷蒙恩洪範九壽之福。
 

雲開葬玉內藏骨月之寶,
風吹香煙遠供食味之祭。
 

天醫官將賜金丹而救苦,
治病功曹錫寶丸以回生。
 

靈光洞煥開地獄之陽春,
風弛雲騰破血湖之黑壤。
 

一陣香風吹醒南柯之夢,
數聲宣範衝開北府之門。
 

太上垂科昭示追修之典,
天尊演教廣開濟度之門。
 

蝶化莊周不記當年之勇,
鶴歸華表重來舊日之鄉。
 

高曾祖父享年年之祭祀,
子子孫孫接代代之香煙。
 

泉路茫茫豈有重回之日,
冥途杳杳人無再見之期。
 

蕊笈金文上聖著超昇之品,
琅函玉字真仙開救苦之門。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靜”,是一個氣功術語。“入靜”一詞較早出現在宋末元初時。胡三省在《資治通鑒》中說:“入靜者,靜處一室,摒去左右,澄神靜慮,無私無營”。
 
佛家把“入靜”稱為“入定”,指入於禪定或叫禪坐。儒家則將這種狀況稱為“坐忘”。除“入靜”、“入定”、“坐忘”外,還有“虛靜”、“凝神”、“心齋”等多種說法。

雖然說法不同,出處不一,但是所指的基本上是同一狀態。前人們認為入靜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

近人認為“入靜是練功者在氣功鍛煉過程中,在意念集中和神態清醒的情況下,所出現的高度安靜、輕鬆舒適的一種練功狀態”。這段話著重強調了入靜是一種練功狀態,這當然是對的。

師者認為,入靜這個概念除包括是“一種練功狀態”的內涵外,還應包括入靜是一段練功過程的內涵,亦即是練功人採用自我調整的方法逐漸地排除思想雜念的過程。作為這一過程的結果,練功人的意識從普通的清醒逐漸地過渡到特殊的清醒狀態。

所謂特殊的清醒,是指入靜狀態中,意識處在普通的清醒與睡眠之間,有人稱之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

此時,大腦除自知自己是在練氣功這一點上保持清醒興奮外,其它部位都處於一種主動的睡眠抑制狀態。正如古人所描述的那樣,是“萬念俱泯,一靈獨存”,“一念代萬念”。

反之,如果從產生萬念的大腦部分所處的功能狀態來認識,也可將入靜狀態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睡眠狀態。

其實,除上述這種目的明確、行為自覺、主動性強的入靜狀態外,離開醫學範圍的限制,入靜有更廣泛的意義。

例如,一個人被書中的情節內容深深地吸引時,往往感覺不到其它方面的變化。再如當一個演奏家演奏時,可以使整個心身進入到音樂意境中去,不僅意念專一,而且全身的動作也是那麼協調。

我們通常將這類狀態稱作“聚精會神”。實際上這類“聚精會神”也是一種入靜狀態。這是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的重要條件。

入靜狀態並不是單純地、絕對地、被動地靜止、抑制與睡眠。相反,入靜狀態的靜是相對的,並充滿了主動性。

就像看有興趣的書一樣,雖然大腦對外界的其它變化無感知,處於靜的狀態,但對書中的內容不僅能深刻地感知,而且能隨時根據書中的情節,調動出自己以往經歷體驗所留下的記憶,並產生新的感受和認識。

總之,氣功的入靜是外靜內動,是靜中有動,是在大腦相對安靜的狀態下,主動地利用定向性的意念活動,來調節自身機體的生理功能狀態,從而達到“平秘陰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培育真氣”的作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士與世人的外在區別是服飾~東漢張角率太平道徒起義時,皆頭包黃巾,故時人稱為黃巾起義,至劉宋陸修靜真人,始立道士法服道冠之號,霓裳霞袖,冠頂二儀,衣被四象,因此,道士的冠、被、褐方才有了定制。

唐代道經「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列舉道士法服圖儀共十一種:

一、凡常道士:法服平冠,上下黃裙帔二十四條。

二、凡常女官:法服玄冠、上下黃裙帔十八條。

三、上清大洞女官:冠飛雲鳳氣之冠,女冠法服衣褐,並同道士,惟冠不同。

四、山居法師:法服二儀之冠,上下黃裙帔三十六條。

五、正一法師:玄冠,黃裙絳褐,絳帔二十四條。

六、高玄法師:玄冠,黃裙黃褐,黃帔二十八條。

七、洞神法師:玄冠,黃裙青褐,黃帔三十二條。

八、洞玄法師:芙蓉冠,黃褐黃裙,紫帔三十二條。

九、洞真法師: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青裏,表二十四條,裏十五條。

十、大洞法師:元始冠,黃裙紫褐,五色雲霞帔。

十一、三洞演法師:元始冠,黃褐絳裙,九色離羅帔。
 

明代道經「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的法師服飾,與唐代相同,但增加了珮與劍。

正一法師:服丹火玉珮,斬邪之劍,長二尺四寸。

紫虛法師:服蒼玉珮,紫虛陽光之劍,長二尺八寸,或五帝召靈之劍,服明玉佩。

洞神法師:服皓玉珮,太乙三元之劍,長三尺,或三皇太乙之劍,服蒼玉珮。

洞玄法師:服明光玉珮,八景揮靈之劍,長三尺六寸,或五帝威靈禦邪之劍,服素玉珮。

洞真法師:珠玉繡履,震靈八景之座,玉簡瑤笏,震靈之劍,左右垂玉珮珠璫,前後服通真召靈之符,或仙衲雲霞之帔。

大洞法師:劍珮與洞真法師同。

三洞法師:無劍珮。
 

珮是古代男子腰間佩帶的玉飾,法師佩劍,用於壇場辟邪,制伏邪魔外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實現涅盤的實踐操作。從本性上上來說,眾生無所謂修與不修,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是,從凡夫到成佛並非可以速成的,所以一瞬間大徹大悟,那是從本性來說的,若要真正證得空性,還須若干阿僧只劫。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修行是實現涅盤的必經之路。

怎樣修行呢?狹義的修行理解為打坐、念佛、拜懺、朝山、持咒、誦經等等,這樣的修行是出家人的修行,不適合現代生活中的大多數人。

所以真正的修行應該是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身、口、意種種錯誤,最後達到對眾生產生無緣大悲的愛心。

孔子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現代禪李元松居士解釋說:“修行的人,下手處可以從夫妻關係做起,經由此,他的睿智可以發展到了解宇宙真理的地步。”

所以一般居士的修行離不開愛情婚姻與家庭。

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戀愛的生活不會是完整的生活,而在戀愛中最容易產生那種為對方奉獻一切的高尚的愛情,可是這種高尚的愛情往往不夠持久,甚至一瞬即逝。

原因是戀愛中的青年往往不成熟,被一時感情衝動,而想實現一種盲目得自私的佔有,所以不慎重的戀愛經常造成婚姻的悲劇。所以在戀愛的雙方中,必須有一方是成熟者,才能獲得美滿的婚姻和愛情。

戀愛是愛情和婚姻的基礎,但也並非說戀愛時間越長,愛情就越牢固,也不是說一見鍾情,愛情就能牢固。

關鍵是那種相互愛憐、相互理解、相互體貼的情感是否能夠真正融為一體,如果兩個人的情感真正融為一體了,不管他們相處的時間是長是短,他們的愛情和婚姻必定是幸福的。反之,他們維繫時間越長,他們的悲劇因素就越多。

“如果有人能在婚姻生活中,好好地跟自己的另一半相處,那麼這個人必然是覺悟的人。”

李居士說:“不知是否有人會認為這是我過份淺化覺悟者,倘若有人如此想的話,那麼我想辯護的是:可能是你太小看婚姻生活的複雜性了。除非夫妻間只想維持一般家庭表面的平和,除非夫妻間不關心彼此的心靈感受和成長。不然夫妻間的相處~~尊重不佔有、關懷不自私、隨緣不強求的相處,事實上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夫妻之間至少要有一位是成熟的人格者,不然是辦不到的。”

我認為,在愛情生活中,只有相互把小我的愛融入大我的愛直至無我的愛,才算是真正的覺悟者,也才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如果僅僅維持家庭上的表面平靜,同床異夢,難道就能走上覺悟之路嗎?

佛教說,人生是苦,愛情生活中雖然有很多的快樂,但也有很多的痛苦。沒有經過痛苦磨練的愛情,難以爆發出真正愛情的火花。

李居士說:“人類的快樂只存在表層的感官上,但痛苦卻深入骨髓。唯有在肉體和精神、親情和愛情、學問和財富、麵包和尊嚴、家庭和事業的交纏衝突中,才更能體會人間的苦樂和競逐的現實。對於做人的辛苦和做人的無奈,也才會有真實的體驗~~而這都是修行人所應知應證的,尤其是發心學習菩薩的人,更應以此為成佛的道場。因為娑婆眾生絕大部份都是男女結成夫妻、組成家庭,並且在種種兩難之間掙扎著,這當中有辛酸、有甘甜,卻無一不是刻劃入骨的激情。修行人除非真正了解此中的衝突、痛苦與無奈,不然如何能做到原諒無知、悲憫罪惡的地步?又如何能避免說些不著邊際、無關痛癢的空言呢?當知除了少數天縱英才之外,一般沒有歷經世事的人,根本不知人間疾苦,也不知凡夫是多麼的純真、可愛,同時又多麼空虛地徘徊在萬花筒的世界中。”

在痛苦中去享受真正的愛情,這是真正的修行者的必經之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以來,人們對對美麗的玉石,上至帝王將相,下及民間百姓,都非常珍視,認為玉石是陰陽二氣的精純,對人體健康有著神奇的作用。

“人養玉,玉養人”其實是民間的一個常識。玉石是一種蓄“氣”最充沛的物質,千百年來,皇室貴族除了佩戴寶玉之外,還有服食玉屑珠粉之好,甚至死後,口中還都要含玉璧,或者穿著玉衣,藉以保護遺體。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玄真者,玉之別名也。服之令人身飛輕舉,故曰:服玄真(玉石),其命不極。”

又載:“玉屑是以玉石為屑。氣味甘平無毒。主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輕身長年。能潤心肺,助聲喉,滋毛髮。滋養五臟,止煩躁,宜共金銀、麥門冬等同煎服,有益。”

由此足見,玉石自古即以入藥,它對於療疾和保健具有極好的作用。

現代科學分析,許多玉石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鉻、鐵等,如果經常佩戴使用玉石飾品,能使這些有益的元素通過皮膚的浸潤,進入人體,從而平衡陰陽氣血的協調,促進身體健康。

從藥物學來講,長期佩帶寶玉石,可以保持人體內各種元素的平衡,不同的寶玉石有不同的作用。

據礦物醫學研究證明,有些寶玉石能產生高強度的光電效應,其衍射力能釋放出足以影響人體生物電,調節新陳代謝的巨大能量。寶玉石特殊的光電效應能與人體發生諧振作用。

有些寶玉石經過仔細切削打磨後具備聚焦蓄能的功能,白天吸光,夜晚放光。若光點對準某個穴位時,能刺激經絡,疏通臟腑,便會產生更為奇特的療效。

嘴含玉石,借助唾液與溶菌能生津止渴,除胃熱,平煩懑之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寶玉石對菌類還有抑制作用,故可治療人體的面部斑痕及過敏等症。

現代醫藥科學認為,玉石還具有奇妙的礦物物理作用。

如金剛石所以能“避惡驅毒氣”,是因為金剛石能吸收太陽光的短波波段,從而變成紫外光的理想“儲存器”,故對人體有消毒滅菌之功能;藍寶石能緩解呼吸道系統的疾病;橄欖石能治氣喘和高燒引起的乾渴或眩暈;白玉能化瘀、止血;綠松石、青晶石能解毒;黃玉、水晶石在進行精密加工的打磨過程中,會使這些效應聚焦蓄能,形成一個電磁場,能與人體發生諧振,從而促使人體內部各種功能更加協調、精確地運轉。

水晶,在《山海經》中,曾被譽為水玉、水精、菩薩石等。

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記載:水晶“辛寒無毒”,主治“驚悸心熱、安心明目、去赤眼、提神、利便、補臟、降血壓、溫肺腎、熨熱腫、摩翳障”,還能治療“肺痛吐膿、咳逆上氣、悅顏色”等神奇功能。

現代科學也表明:水晶含有對人體有益的鐵、鎂、銅、錳、鈦、鋅、鎳、鈷等微量元素。水晶還有微弱的電磁場,可穩定人的情緒,增強應變能力。

白玉除了能祛病強身之外,還有美容養顏的奇效,被西方女士們稱為“東方魔玉”。

唐代著名歌女龐三娘,本已是面有皺紋的半老徐娘,但她善於化妝美容,所以宛如妙齡少女一般。傳說在她美容寶庫中,就有一件非常厲害的秘密武器特種白玉石。

在《御香縹緲錄》中也有記載:慈禧太后有一套奇特的美容大法,就是每日用白玉尺在面部搓、擦、滾。白玉尺是用珍貴的特種白玉石製成的一根短短的圓柱形玉輥子。而清代嬪妃使用的太平車也是採用的這種玉石。

古人認為,玉是由玉液凝結而成,它能夠發氣,可以吞吐。中國醫學名典《本草綱目》記:特種玉石具有清熱解毒、潤膚生肌、活血通絡,明目醒腦之功效。東方四大經典之一的《禮記》,對玉在醫學上的價值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玉花容貌往往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而花和玉自古以來就是婦女美容化妝的原始材料。殷紂王時曾將北方燕地所產的一種紅蘭製成“燕支”輔以白淨的天然礦物(特種玉石)作為粉和黛,這在《神農本草經》中可見其雛形。

春秋戰國時,美容化妝品已達20餘種,可組成“化妝史冊”中最早的一個較完整的系列,《劉渭子思遺方》收錄之複方就包括現今層狀鏈狀天然矽酸鹽(礦石)多種。

(肘後急方)、(拾遺記)等古籍對白玉、琥珀、硃砂等礦物原料的美容作用已有明確記載。

那麼,特種白玉石是怎樣使絕色佳人的紅顏永駐呢?近代高技術測試發現,特種白玉石具有特殊的光電效應,在磨擦、搓滾過程中,可以聚熱蓄能,形成一個電磁場,相當於電子計算機中的諧振器,它會使人體產生諧振,促進各部位、各器官更協調、更精確的運轉,從而達到穩定情緒、平衡生理機能的作用。

此外,根據生化分析得出,有些特種玉石還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接觸人的皮膚可以達到現代科學尚難全部弄清的治療保健作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白玉石還有鎮靜作用,顏面皮膚受腦神經支配,常處於緊張狀態,以清涼的白玉石按摩,可鎮靜面部神經。民間則早有孕婦分娩時用雙手握白玉以鎮痛助產的習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說有火,多數人就會想起用些寒涼的藥物或飲食去抵擋,其實不一定科學,因為內火常常是某些疾病的徵兆,和疾病本身一樣也分類型,不同類型的內火要用不同的藥物、食物來“滅”。
 
以下是清除不同內火的食療、藥療方法:
 

《心火》

虛火主要表現為低熱、盜汗、心悸、心煩、失眠健忘、口乾、舌尖紅等。用蓮子、白米適量同煮常服,或平時將黃連片含在口中並慢嚼,將藥液嚥下,均有清心火之功效。生地、麥冬、五味子各適量泡茶飲服也有同樣功效。

實火主要表現為反複性口腔潰瘍、心煩易怒、口乾、舌尖紅、小便短黃伴有淋刺痛甚至尿血等。治療常用“導赤散”、“牛黃清心丸”。
 

《肺火》

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乾咳時間較長,有時痰中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後兩顴發紅並有失眠、口乾、咽喉乾燥、聲音嘶啞、舌紅等症狀。可用百合30克、紅棗10枚、白米適量同煮粥服用,或用沙參10克、麥冬10克、胖大海一枚泡茶飲服。
 

《胃火》

實火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伴有多食易餓、口乾、口苦、煩躁不安、大便乾結、牙痛、牙齦出血、鼻子出血、舌紅苔黃等。宜以知母、黃苓、淡竹葉、石斛、天花粉等適量泡茶飲服,或用水煎服。

虛火主要表現為口渴、飲食減少、大便乾燥、舌紅少苔或無苔,有時有輕度腹脹、低熱或潮熱等。

除了適量吃些蜂蜜、梨汁、甘蔗汁等滋養胃陰食品外,還可用養陰益胃的中藥藥方:太子參、淮山藥、雞內金、石斛、麥冬、沙參、藕節、甘草等用水煎服。
 

《肝火》

其症狀類似高血壓、腦中風等,表現為頭痛劇烈、口苦有臭味、容易發怒、兩肋脹痛、肢體麻木、煩躁難眠、吐血、舌邊紅等。可用清肝泄火的龍膽瀉肝湯等方。
 

《腎火》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鬆動或疼痛。傍晚口乾、煩熱、失眠、盜汗、舌紅無苔,伴有腰膝酸痛或脛骨痛、足跟痛及遺精等。平時可以用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飲服,另外加服中成藥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讀到這樣一個故事:大哲學家柏拉圖曾帶著他的七個徒弟來到一塊麥田前,對他的徒弟們說“你們現在從這塊田地裏走過去,在田裏撿一穗最大的麥穗,前提是你們只能拾一支且誰也不准回頭,如果誰撿到了,這塊田地就歸誰。”

“這還不簡單!”徒弟們聽了,很高興地說。

“好,我就在對面等你們。”柏拉圖在田地的對面等待結果。

於是那七個徒弟就從田地裏走到對面,最後他們卻都失敗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都以為最大的麥穗在前頭,所以他們一路上總是匆匆向前,結果到了盡頭才知道其實最大的麥穗自己已經錯過——追求最大卻失去最大。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象徵著人的欲望永不能滿足,以及缺乏明確判斷的能力。

“貪”是大多數人的毛病,有時候,如果我們只想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特別是現代社會,有些人什麼都不願放棄,結果卻什麼也得不到。

猶如一頭要吃草的毛驢,面對左右兩邊各放著的一堆青草難以抉擇——先吃哪一堆呢?一直猶豫不決的毛驢最後餓死了。

在生活中,人們總喜歡抓點什麼,房子、金錢、名利 ……抓得世界五彩繽紛,抓得自己精疲力竭。可我們畢竟只是凡人,我們想抓住的太多,而我們能抓住的實在太少太少。

在現實生活中你也許會遇到這種類似的情況:有位病人在臨死之前異常痛苦,一手緊抓床欄,一手緊抓親人或好友,總不肯放手,以為只要抓住便會有希望。

親人看他痛苦萬分,便說:“放手吧,放手後你就輕鬆了、舒服了,我們會一直在你身邊,看著你,愛你。”他聽了感到寬慰,放心了,就放手了,一放手就解脫了。

這正如人們所說:“人握拳而來,撒手而去,先是一件件索取,後又一件件疏散。”這是人生的減法,也是人生的放棄。

在某些時候,你選擇了放棄,就意味著你選擇了一種新的人生,可惜有人至死也不明白有一種智慧叫放棄。

不會放棄的人,永遠無法獲得。

有個孩子,伸手到一個裝滿糖果的瓶裏去,他盡其所能地抓了一把糖果,當他想把手收回來時,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放棄糖果,又不能把手縮出來,不禁傷心地哭了起來。

一個旁人對他說:“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讓你的拳頭小一些,那麼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來了。”

人人都會說“錢財名利乃身外之物”,其實真正看得開的又有幾人?多數人在臨死彌留之際才知道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為時已晚,確是人類的悲哀。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哲人莊子神遊九霄雲外,看那小小寰球上芸芸眾生爭名奪利碌碌不休,不禁發出千古浩歎。拋開消極“無為”的一面,豈無警世之效乎?

學會放棄,就須要知道該放棄什麼,不該放棄什麼。為了熊掌,我們可以放棄魚;為了事業的成功,我們可以放棄消遣娛樂;為了純真的愛情,我們可以放棄金錢;為了莊嚴的真理,我們可以放棄利祿乃至生命。

我們應保留生命中最有價值、最必要、最純粹的部分,而放棄那些附疣與累贅。當你放棄的那一刻,你就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賴喇嘛曾受邀於美國神經科學學會的年會中談「靜坐的神經科學」,達賴認為佛教徒應該接受清楚明白的科學證據;如果科學證明佛教教條有誤,就算是佛祖的話,也要予以修正。

這一點,確實是相當科學的態度,比起堅持以字面解釋《聖經》的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可有天壤之別。

達賴認為,佛教與神經科學的目標之一,都在於解決受苦的人類心靈。他說佛教徒利用靜坐來控制負面情緒,已有百代歷史,可是比西方精神科學悠久得多;因此,神經科學應該研究靜坐對腦的影響。

他還強調,人的道德與慈悲心跟不上科學的進展,因此,科學家與宗教家更應該攜手合作,解決人類心靈的問題。

問題是,靜坐是否有達賴所宣稱的「促進心靈健康」之功呢?近年來以西藏喇嘛或是練習靜坐者為受試對象,進行腦電波以及腦部造影的測定研究,已經有過一些報告。

當然,結果的解釋,見仁見智。相信靜坐有好處的,會儘量朝正面解釋;持懷疑態度者,則會說不管從事什麼活動,只要時間夠長,腦部都會有所改變,不獨靜坐為然。

這些實驗裏,以賓州大學核子醫學醫師紐伯格(AndrewNewberg)及精神醫師達齊立(Eu gened'Aquili)利用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攝影術(SPECT)在一些西藏喇嘛身上,記錄靜坐時腦中區域活性的變化,結果最有意思。他們發現在前額葉及視丘的一些部位,活性有所上升;反之,於頂葉某些區域的活性,則有下降。

至於這樣的發現代表什麼意義,我們得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腦的分區及其功能。

大腦分額葉、頂葉、枕葉及顳葉等四大區域;其中掌管身體感覺與運動的區域,位於額葉與頂葉交會處,視覺區位於枕葉,聽覺區則在顳葉。

除了這些功能明確的腦區外,大腦還有許多功能不確定的區域,稱為聯絡皮質區,負責整合的功能。

人腦的高級功能,像是學習、記憶、認知、思考等,則由這些腦區控制;其中尤以前額葉為最重要。前額葉受損的病人,就算身體的感覺運動並未受到影響,但卻似變了個人一樣:他們變得莽撞、缺乏前瞻性,無法與別人產生情緒的互動。因此,前額葉被視為自我的所在,行為的執行長。

靜坐的人,前額葉有好些區域的活性增加,代表這些人其實處於專心的狀態, 而非全然地放鬆。某種讓人在靜坐時專心一致的做法,是在心中反複默念某個單音節的字詞;研究者發現,讓受試者默數數目字,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念出聲來,則會活化控制口舌的運動區)。

至於靜坐時,功能下降的區域位於頂葉上後方;這部分的腦區接受了來自觸覺、 視覺及聽覺的訊息,整合出身體在三維空間當中的影像,也就是本體感。

正常人就算閉上眼睛,都知道自己的五官手腳都在什麼位置,也曉得自己是坐是站。整體而言,該腦區讓我們分辨出哪些是自己身體的一部份,哪些則不屬於自己。

中風的病人如果傷到這塊腦區,行動就有問題,因為他們不曉得身體的各部分位置以及身在何處,就算運動神經及肌肉都正常,仍舊寸步難行。

曉得了頂葉上後方的功能,也就不難看出,該處活性的下降,與靜坐進入狀況的人出現物我相忘及天人合一的自我超越感,可能具有的關聯。

由於少了本體感,造成靜坐者出現身心分離、靈魂出竅的感覺(一如瀕死經驗);就好比褪下了臭皮囊,只剩下專注於某種單純思想的前額葉。

除了西藏喇嘛外,紐伯格及達齊立還以一批天主教修女為受試對象, 這些修女利用專注祈禱,也能獲致前額葉活化及頂葉抑制的類似結果。對這些修女而言,她們感覺自己在祈禱時與上主更接近,甚至合而為一;這是她們和喇嘛最大的不同點。

此外,由意識的研究,我們曉得人有「初級核心意識」及「次級高等意識」之分。核心意識是現時現下的感覺,可以說是動物的意識;高等意識則是對自我的認知,由人類所專有。

靜坐或祈禱當中的人,經由不斷地活化視丘與腦皮質間的迴路,強化了核心意識,而降低了高等意識;到了某個程度,他們的腦子不再能分辨身體與外在世界的分界,而感覺自己與萬物合而為一。

近年轉向研究意識的諾貝爾獎得主愛德曼(GeraldM.Edelman, 1929-)說過:「神秘主義者訓練自己像狗一樣思考。」他指的就是追求核心意識,而放棄高等意識的舉動。

紐伯格及達齊立的研究結果,可以部份解釋靜坐與祈禱所產生的宗教經驗;這一點對某些信仰中人來說,可能有些煞風景:自己珍視的宗教經驗,可能只是腦部活性的轉移。

至於靜坐是否具有增進注意力、降低緊張等臨床功效,值得神經科學家進一步研究;而培養慈悲心一節,大概就不屬於科學的範疇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初學者要對氣功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氣功是一種需要長期堅持的自我心身鍛煉方法,也就是說學習氣功時要循序漸進,不能急於求成;那種指望通過突擊,一蹴而就的方式是不可能學好氣功的。也不能錯誤地認為氣功可以包治百病,並因此完全放棄其它治療手段。

氣功療法既有它的適應症,也有它的侷限性。有的病可以氣功療法為主,有的病只能以氣功療法為輔。練功過程中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練功時尤其是學功初期出現的種種困難要有充份的心理準備,並積極地去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應找合格的氣功老師指導入門。這樣由於方法得當,可以少走彎路。沒有氣功老師指導,往往因不得要領而出現雖練功時間長,但收效不大的結果。

另外,有氣功老師指導,能防止偏差或發生練功“走火”現象,無師練功易出偏,這就不但不得其效,反損其身。一定要認真領會練功要領,格外小心,有問題及時請教,及時解決。

另外,初學者要根據自己的疾病種類、病情輕重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辨證施功,方可見效快。一般說來,各功法都有相應的適應症。某些功法對某些病的療效更好些,選擇對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病重老人可選臥功、坐功,病輕者可選站立、行走的功法,老年人可選養氣功,不同內臟的病變,也可選用相應的加強內臟功能鍛煉的功法。

一般說來,選好功法後,就應潛心練習,不宜同時練多種功法。如果朝三暮四,幾種功法互相影響,會影響練功效果,容易出偏。

在初學階段,要按照練功要領和注意事項循序漸進地把基本功練好。切不可東看看,西問問,把時間花費在“尋奇求新”上。因為在基礎不穩,或是根本還沒入門的情況下看多了,問多了(例如看了許多練功方法,問了許多練功效應和變化)非但無益,反而可能造成自己在練功認識上的混亂,影響練功。

其它的注意事項,如時間的安排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工作情況靈活安排;練功環境要安靜,空氣要清新。練功期間性生活要有節制,尤其是重病人更要注意。

婦女經期練功時間不宜過長,暫停運動量大的功法,不要意守下竅,也不要向下體引導過多的意念活動。

最後,要科學地安排生活,疾病的痊癒、療效的鞏固和健康的保持,有賴於許多因素,除堅持練功外,還要注意精神方面的修養,科學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其它治療方法的配合使用等。

練功注意事項:
 

~練功前~

1、要作好練功的心理準備,使情緒安定下來。

2、練功的周圍環境要保持安靜。

3、練功時,光線要調整好,不可光線太強,避免刺激雙目。空氣要流通,但須避免直接吹風。

4、如有較明顯的局部疼痛不適等症狀影響練功進行,可先採取一些對症治療措施,使症狀緩解,再開始練功。

5、練靜功時,應事先準備好臥功、坐功的床和椅。床一般用木板床為宜,易固定身體不搖晃。坐椅要高低適宜,使腿近於平行,臀部下面一般要加軟墊或毛毯等,以利久坐而不易疲勞。

6、宜先排除大小便,以便舒適入靜。

7、宜寬衣鬆帶,練功服裝以寬鬆為宜,除去手錶、眼鏡等飾物。

8、練靜功前,可先做幾節保健功如叩齒、練舌、摩腹等,可以幫助集中思想。
 

~練功中~

1、練功中如雜念過多,無法排除時,可暫停練功,使身體活動一下或做幾節動功,可幫助排除雜念,待雜念減少後再練功。

2、對練功中產生的各種特殊感覺,應不追求、不恐懼,聽其自然出現和消失。對某些特殊感覺的產生有疑問時,可於練功後向氣功指導人員反映,以求解決。

3、如練功中突然發生巨響,切不要驚慌。若練靜功,可暫停練功,做一下三線放鬆功後再繼續練。若練動功,稍為鎮靜一下,即可繼續練原來的功法。
 

~練功後~

練功結束時,練靜功者由靜到動,練動功者由動到靜,都要有“收功”的緩和過程,不可突然停功,以免感覺不適。具體做法是:先作全身恢復正常活動的心理準備,約l~2分鐘。然後慢慢地睜開眼睛,活動一下肢體,兩手心相對揉擦,待兩手擦熱後由頭面至頸至腹,做一次全身按摩,再轉入正常活動。

此外,婦女月經期間可停止練功數日。或在練功時,將腹式呼吸改為自然呼吸,將意守下丹田臍下改為意守中丹田膻中,這樣可減少因練功而引起的經期延長和經量增多。

男性練功者應正確對待練功中的“精滿自遺”現象。如遺精次數過頻,每週超過二次以上,可適當採取藥物治療和採用“提撮抵閉”的治療方法,或用兜擦功,使遺精次數減少。

練功期間,還應避免性生活過多,防止消耗精力,損傷元氣。另須注意飲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及保證充足睡眠。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居士拱手(作揖),以右手握拳,左手蓋於右拳上,下起膝,上齊眉,為一揖,不合十。

與人相見,一手持物時,則出一手,屈食指(含一氣化三清之義)為禮,口稱無量觀(或慈悲)。蓋無量觀有為人祝福之意;慈悲則有「問好」或「再見」之意,惟慈悲二字,乃道家通用語。

拱手為禮時,亦有作如是稱。除用於「問好」或表示「再見」外,點名即可以「慈悲」應到;開會發言時,即可宣揚「慈悲」,以取得發言地位。

古以四起八拜,今以三跪九叩為最敬禮:有神之處,如廟內、壇上,須向長者拜禮時,請受禮者立於神龕之右,同神拜禮即可,通常以一禮(一次頓首拜)為限。

道家以左手為敬手:楚人尚左,老子,楚人也,故以左邊為大邊。

上香,用左手插香於爐;跪時右膝先屈,左膝後屈;起時,左膝先起,右膝後起,然雙膝同時跪,同時起,亦可也。

道女居士行禮,與乾道男士同。惟拜揖時,不可齊膝,上則及頷可矣,下必齊眉,態度仍須端莊嚴謹。

查名問姓、道明(法號):答者,姓則直言其姓,名則直言其名,不必上某下某,以循古例。道士依其傳授,通常規矩,與居士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