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裡,出離有很多種含義和解釋,我遇到的很多人都把佛教的出離理解為遠離人世,就像悉達多太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不過這種解釋容易把尚未準備好的人嚇跑,佛陀並不打算剃光每個追隨者的腦袋。

對於生活在城市喝桶裝水,每天坐地鐵上下班的人來說,悉達多的出離在多數時候只能是一種遙遠的夢想。他們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如果你想修行佛法的話,你可能只能在這樣的環境.在地鐵.在公司.在下班的路上,在晚飯之後。但你同樣可以出離,要知道,出離心並不只有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

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

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

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任何事情生氣,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的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甚至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牆壁是天藍色的屋子,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

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你不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不再堅持必須喝桶裝水,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長時間以來,我自以為是的認為今世自己是個學佛人,雖然學佛前也犯過錯,但是沒有做什麽大惡.並且以前通過一定的機緣知道,自己前幾世一直也是僧人在修行,照理說到今世應該沒有什麽大的業力了.甚至說實話對自己還有些得意.

今年春天,一位冤親債主夢中向我哭訴.我某世曾與她是夫妻.我那一世是個很惡的男人,不但經常虐待她,還曾經將她打昏死後扔到河裏,她爬上來後又把她扔進去.後來她實在逼的沒有辦法就投河自盡了.

由於自殺的人沒有辦法轉生.她在鬼道經受了難以想像的痛苦後,有一位老和尚把她給救了,讓她脫離了鬼道,投生到受苦較輕的畜生道.然而在因緣和合的輪迴當中,今世終於讓她找到了我,跟著我本來是要報仇,讓她曾經受過的苦讓我也經受一下.並且我的今世學佛前的很多障礙和煩惱也是她造成的.

幸虧我後來學佛了,她經過一段時間聽聞佛法,知道了因果,知道了六道輪迴.明白了要真正解脫只有修習佛法,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打算放下嗔恨,不打算跟我尋仇了,但是必須要把事情的真相告訴我,告誡我不要以為自己學佛了就自以為是好人了.就沒有什麽業力了.

我聽完既震驚又慚愧,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曾經是那樣的的惡人,曾經做過那麽令人髮指的事情.所以地藏經中曾說:閻浮提衆生業力深重,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佛經中所說真的是真實不虛啊.

我把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出來,真誠的希望我們這些學佛人,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學佛了,也曾經意思意思的懺悔過,就是好人了.每天念一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就什麽事都沒有了.就能把自己的業力懺悔清靜了.其實鬼道衆生也是有鬼通的.如果我們不是真心從內心深處懺悔,很難讓他們真正原諒我們的.

我們在無量劫的輪轉中真實曾經造作了無量的惡業啊.需要我們時時的懺悔,做功德迴向啊.我們前世培了些善根今世能夠聽聞修習佛法,千萬要好好修行.把功德迴向給自己累生累世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歷代宗親,冤親債主啊.真誠的向他們懺悔,道歉.希望他們能早日放下嗔恨,仗佛慈力早日離苦得樂.往生淨土.

我們真的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啊.如果這位冤親債主衆生不是因為老和尚的救渡,可能到現在還在鬼道承受無量的痛苦.在無量的輪迴中,所有的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親人,我們不能看他們在惡道中受苦而無動於衷啊.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老人在海邊,看見一個小姑娘在炎熱的海灘上跑來跑去,她很奇怪就走近看,原來是海灘上有很多被海水沖上來的海星.被陽光曬的快死了.這個小姑娘在一條一條的揀往海水裏扔.老人家就跟小姑娘說,海灘上有這麽多的海星.你這樣做有用嗎?小姑娘邊一條條的撿邊說:起碼它在乎,起碼它在乎.......

所以我們的力量現在可能還很小,不能利益很多的衆生.我們有緣能遇到或看到衆生的就隨緣救度一下,我們可能認為都是隨手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因為我們隨意的一個善行就能讓他們脫離惡道啊.

比如遇到畜生道或者一隻小昆蟲螞蟻等.如果時間來的及,我們可以為它們皈依,念佛.如果來不及可以為它們念:(聽聞解脫咒) 或者念(六道金剛咒)(本覺大密咒)等,都非常簡短,也好記.只要一歷耳根它們來世畢竟解脫惡道.如果是鬼道的衆生,聽聞這些咒後當下就能解脫啊.

真心的希望我們這些佛子們能在今後的修持中能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自利利他,都能早日共同圓成佛道 .
 

南無阿彌陀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那個男孩最先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站在我的辦公室門口最少有五六分鐘了,卻不肯進來,探頭探腦地張望。

我微笑地向他打了個招呼,示意他進來,但是他卻像受了驚嚇般乾脆將身子完全縮了回去。於是我站起來向門口走去,想看看他到底在做什麽。

他卻突然就這樣跌進來了,一下子就撞到我的身上,我扶住了他,他大叫了一聲“哎喲!”,我趕緊鬆手,這才看見剛才被我扶著的雙臂腫成了透明的棒槌,似乎只要輕輕一碰,那層薄薄的皮就會破裂。

在他的身後跟著進來一個垂頭喪氣,滿臉晦氣的年輕男人,以及一個胖胖的中年女人。

男孩因為疼痛整個臉都扭曲了,頭上的汗水大滴大滴地落了下來,顫聲對我說:“醫生,你能不能替我作個鑑定?”

他的眼睛垂了下去,臉也紅了起來,怯怯地補充了一句:“剛才被他的車給撞了一下……”

“是啊,剛才還好好的人,現在被他的車一下給撞斷了兩隻手……”中年女人開口了。

我這才弄明白他們的關係,年輕男人是肇事司機,中年女人是熱心腸的目擊證人。

替這個叫林其的男孩檢查時,整個就診的過程他都不曾正視我,要麽盯著地板,要麽看看那個中年女人,腳不時地在那裏劃著圈。

司機搓著自己的手,口中嘀咕著不知說什麽。林其卻莫名其妙地對著司機輕輕地說了聲:“對不起。”

我從來沒有見過被撞的人向司機道歉的,那個中年女人替我說出了心裏話:“是他撞了你,你還要向他道歉,你撞傻了吧!”

我盯著那個依然還在臉紅的少年,站起身來:“你跟我進來一下。”

“檢查結果不是出來了嗎?”林其有些措手不及,臉上的紅暈越發地擴散了許多,連脖子都開始紅了,但還是聽從我的建議進到了裏屋。

他一進屋,我便把門關緊,將中年女人和司機攔在了門外。“林其,你的右手確實有傷,但你確定你左手的傷是今天被車撞的?”

左手的傷痕最少有十天了,因為新傷和舊傷的銳利角不同。在我的目光逼視下,林其從椅子上霍地站了起來,他想伸出那隻受傷輕一點的手拉我的衣服,但是還沒有碰到就因為疼痛而中止了。

“我爸爸人在醫院住院,醫生說再交不起費用的話,就得停藥……”

我沒有做聲,林其已經開門出去了。中年女人一見我們就急切地追問:“醫生,結果怎樣?”

“可以做手術,也可以替他打固定石膏。”

林其在這個時候卻說了話:“醫生,你就替我算算那隻右手的吧,司機大哥賺錢也不容易……”

我粗略地估計了一下,手術大概需要八千到一萬塊左右。等我把這話說出來,中年女人就拉住了司機,“你看醫生都說了……”

司機把錢拿出來一張一張數過之後遞給林其,林其把那厚厚的一疊由百元、五十、十塊組成的錢捏在手裏,臉上的紅暈一直都沒有消,一再對司機道歉。

“兄弟,我要謝謝你……”司機撿了個大便宜般鬆了口氣。人散去了,我看到了折回來的林其,他是來打石膏固定的。

在熱心的女人面前,他沒有說出真相,是不想讓對方的好心變成難堪,從此吝惜善舉吧。他誠實地取得了自己應得的那份補償,為自己的良心找到了出口。

然而,任何理由都不足以讓欺騙的行徑變得理所當然,哪怕它情有可原。我們未必贊同,但也許我們可以試著去體恤,以及體諒。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氣功重點是通過調心至少進入九大入靜的過程。重點是把心態調整到安靜、平靜、寧靜、定靜、虛靜、空靜、真靜、明靜、靈靜的狀態。
 

(1)安靜

平常要作什麼像什麼,不要好高鶩遠,不要朝三暮四。要培養一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心理狀態。所從事的事情,所面對的事情,一定要從腳下做起,從今天做起,在生活中培養這種能夠安下心來的性格。不要急燥,不要煩躁,那怕你特別繁忙,那怕你今天晚上趕飛機,也不要著急,平常安於本職工作,安於你已經面臨的那件事情的全過程,那麽修練氣功就容易靜下來,坐能坐得住,站能站得住。一種非常安穩的狀態。
 

(2)平靜

由安靜進入平靜。平常待人接物要心平氣和,要善於尊重所有人,要善於利用中國文化中“精神文明”這一部份內容,包括古人所總結的有積極意義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忠孝仁愛等等內容。在對所有人進行交往當中,不要輕易帶情緒,即或有情緒也要善於調節,調節到自己沒有情緒,別人更看不出你有情緒,那麽修練氣功就容易進入平靜狀態。就是說無論你練的那部功法有多麽煩,多麽複雜,有多麽難受,像有些步驟,有些動作是難做的,有時候呼吸需要你很長很長時間,那怕你覺得很憋悶,你也會保持平靜,這是一種心平氣和的,心若止水的狀態。 氣功講究“戒”、“定”、“慧”,要戒掉我們急燥的毛病,煩躁的情緒。平靜需要我們在生活當中,隨時隨地,自始至終不能因為任何事情而帶任何情緒,否則修練氣功不容易平靜。
 

(3)寧靜

由平靜才能到寧靜。寧靜指的是安寧、慈祥的、和諧的,就是有一種特別安詳的感覺。自己和別人對你的印象總是安祥的,那就比平靜更進一步了。安寧、安祥這種寧靜,只有靠平常生活中去訓練,在生活中又全靠慈悲心腸,全靠自始至終對所有人慈悲,而不是對一部份人慈悲。無論你有多大理由,無論你有多大權限,要注意對所有人慈悲。只要對一個人不慈悲,內心世界一定會在某個時候不寧靜的。 在慈悲心下面,那怕那件事情非常武斷,你也會處理得很圓滿。就是說一旦慈悲心腸有,那麽後面就是智慧。慈悲心腸如果是百分之百了,那麽你那件事情的行動,也會百分之百的圓滿。寧靜來源於慈悲,對所有人的慈悲,甚至還要擴展,擴展到什麽程度呢?大家隨心所欲去想就行了。
 

(4)定靜

定靜就是通常所說的定力。重點指的是你在氣功修煉當中,面對所有現象,所有感覺,包括沒有感覺,你都能夠做到順其自然,穩如泰山,不急於求成,不刻意追求什麽,不是非要執著一個什麽感覺出來。能夠勿揚勿棄。好的信息不去有意識地促長它,不好的信息不去跟它強作對,最多把它放到倉庫裏面。能夠做到正確對待自己的氣功反應,氣功現象,絲毫不動念頭,不動過份追求的念頭,這就是定力中間的定靜。也就是說,不會因為受花天酒地,勢利紛華的內景圖像以及種種美妙感覺的影響,而把你吸引到氣功狀態中間出不來,也不至於因為有幾個影子,就把你嚇得以為鬼來了,往桌子下面鑽。定靜是不會出現這些現象的,即便或有很多影子,很多聲音,很多難受的感覺,很強的自發動功,也會始終把握在一定範圍,一定狀態,一定安全的範圍,對自身對他人都是安全的範圍。 那定靜怎麽訓練呢?需要辦所有事情有頭有尾,即使辦失敗了,也要總結教訓,不能夠虎頭蛇尾,不能夠半途而廢。你開始辦這件事情,就要有一個結果,有一個完整的結果,那怕不是圓滿的結果,也沒關係,失敗乃成功之母。即使失敗了,即使中途有這樣那樣的干擾,一定要注意完整,要注意那件事情的完整性。若能夠在生活當中注意培養,其實定靜很容易做到。你是練功的,你既然有開功,就一定有收功。如果你平常生活當中沒有一件事情是沒有辦完的,那麽你在練功當中就絕不會有一次收下來。有頭有尾,就是說負責任,一定要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方方面面負責到底,絕不要因任何一件事情的打擊,任何一個困難,任何一件事情的不如意,自己就退卻,那就不對了,那就不是訓練定靜定力了。
 

(5)虛靜

只有定靜訓練好以後,才能由定靜進入虛靜。所謂虛靜,重點指的是清虛狀態的一種入靜。清虛指的是清除了雜念,清除了病因,清除了病症,清除了病態,身體內心輕鬆了,肉體健康了,這麽一種狀態。在修練氣功當中,要把私心雜念清除,要把疾病清除,要清除肉體內臃腫的、多餘的水分,多餘的脂肪,多餘的包塊。這一些對虛來講都是實的東西,要清除。虛靜是針對實來講的,實的東西要排除,排除不了就轉化,那麽人就處於在一種內心比寧靜更深層的恬靜狀態。 虛靜要靠什麽訓練呢?靠平常謙虛、好學、博學來培養。一個人要自始至終把自己看得比別人小一些、低一些。有一個謙虛的狀態,在練功當中就容易進入虛靜。也就是說要排除疾病,需要有能量,能量來源於哪裏呢?來源於方方面面,包括你自身倉庫裏面有,外界大自然多得很,宇宙萬事萬物皆有氣,這要靠平常培養一種真正內心的謙虛,不是自私的謙虛,而是真實的謙虛,是一種符合情理的謙虛,而不是一種過份的謙虛。不是謙虛一會兒,不是對他謙虛,對你不謙虛,對我謙虛,對他不謙虛,那不行。要對所有人謙虛,在整個事情當中謙虛,那麽練功當中虛靜就出現了。就是說,你就會始終主動練功、無意成功。它會始終採氣,始終開發自己潛在倉庫裏面沒有被開發的高能量物質。讓它轉化成能量作功,同時採集宇宙間本來就有很多的多餘的東西。
 

(6)空靜

空靜就是進入更深層次的一種狀態、一種意境,不僅是謙虛,它比謙虛更深,不僅是清除雜念,比清除雜念還要深,所有雜念、所有想法都沒有。那你說這個人不是植物人了嘛?那不是,即或你有想法,包括你有一個很大的願望,好像也沒有。這一點不知大家是否能理解。就是說好的念頭、壞的念頭,要注意你隨時好像都沒有。那你說理想大願怎麽辦呢?我只是讓你在功法裏那時候發大願,並不是要你二十四小時想大願。大願不是一直去想的,就是說好像宣誓一樣,宣誓以後,你就有那意思就行了,將來你就朝那個目標去就行了,不用每天不停地宣誓,那樣就干擾了。比謙虛更謙虛,也就是說你就是一個負壓了,外界呢當然不是負壓了,它什麽都會進來,好的、壞的,沒關係,都會進到你的體內來。你說,壞的進來怎麽辦呢?不是說了空靜嗎?進來暢通無阻,不好的,它就走掉了嘛。好的呐,它進來,你就跟它同步共振了嘛!你就接收了嘛!這是進一步自動採氣的方法。
空靜靠什麽訓練呢?剛才說到,在生活當中對所有人、所有事不要太在意,不要看得那麽嚴重,不要把那件事情看得好像是非怎麽樣不可。不要讓人感覺到你在威脅別人,才能空靜。空靜要注意到很多事情不要太在意,不要把它看得太嚴重,你就不會有很多私人雜念,就不會有很多使別人不理解的地方,那麽很多事情它會自動解決。 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強求,好的、壞的都是這樣,那就空靜了。隨時隨地善於把自己的想法、念頭,對任何人否定空掉,空靜就很容易做到。那怕你整個是非常正確的,你也敢於勇於否定自己。你說這是不是過份謙虛?不是的。就是說不要固執己見,它就容易空靜。在平常生活中,絕不要固執,絕不要強求,絕不要把自己的任何見解、任何功勞和成績,任何基礎當作空間的一個障礙物,當作包袱,那就容易入靜了,容易空靜了。一個人一旦空靜狀態造成,對生活絕對是充滿朝氣,充滿信心的,絕不會厭世。空靜是高度的謙虛、高度的客觀。宇宙在變化,原來的東西已經陳舊了,原來的學識理論它一定是要被後來的學識理論所補充,甚至所代替,甚至所否定。也就是說要不斷地前進,要不斷立功勞,不斷交朋友,不斷學新的東西,這樣才能空靜。空靜是把好的、壞的都要善於放在一邊,放在一邊並不是愚昧無知,並不是不求學問,是好像自己一無是處、一無所知一樣,那麽緊接著就是重新開始,任何時候都是重新開始,那就空靜了。這是訓練空靜的方法。
 

(7)真靜

由空靜才能到真靜。真正的入靜依照古人稱之為脫胎換骨,重新做人,改頭換面,煥然一新,這是真正的入靜。氣功一般講入靜,應當是真正的入靜。要在平常生活當中善於發明創造,善於注重任何一個微妙的現象,追根究底,發現新現象,發現新課題,發現新規律;要對你所涉足到的方方面面的、微觀上的、宏觀上的所有秋毫之事,都要善於觀察得清清楚楚,善於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還有知其所以然而然。要有一個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科學地追索精神。有一定的執著,但不是我們常人所說的執著,是一種科學頭腦下面的不斷前進,不斷創造新的事物的一種精神。在平常生活當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培養,對每一件事情你要善於不斷創新才行,不要吃老本,那麽才能夠真靜,這是真正入靜的真靜。
 

(8)明靜

明靜是什麽意思呢?明白的意思。明白你的事情,明白周圍的事情,還有一個通身透明。就是說自己能夠明白,也包括反觀功能在內對自身的內臟看得很清楚,對自身所面臨的事情也看得很清楚;明白自己,明白事物,明白真相。進入狀態後,你就能夠判斷哪些信息是好的,哪些信息是不好的,甚至能判斷這個信息來源於哪裏。只要出現影子,你就明白這個影子是怎麽回事。這個影子來了,你就要跟他商量,你能夠跟它商量,或你不跟他商量,他也讓你知道在一分鐘以前這個影子在哪裏,這個影子是不是那個人,是不是他在想那個事情,是不是他告訴你那個事情。整個過程像演電影、電視一樣,不只是停留在定靜那個階段把那個圖像固定下來不是那個意思,是連續性的整個氣功狀態的所有現象一定是完整性的、系統性的、連續的出現。你看到那個人的影子在跟你說話,那麽他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你只要加個念頭追問他,一個小時前他在哪裏?馬上就出來,即使你不追問他,也能連續出現。明靜就是明白事物的全過程,明白我們自身修練氣功狀態的內在的真實因素。不要把一個影子輕易當真了,絕不要把一個影子說話輕易當真了,只有你在明靜當中,才知道他是真是假。怎麽樣才能明靜呢?怎麽樣才能明白呢?這也要靠在平常生活中訓練。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所有事情善於聯系,要善於全面地看待事物,要培養一種全局觀點,要培養任何事情、任何時候你要考慮全方位地認識事情,全方位地定計劃。對生活當中每一事情要看到三面,要看到前、中、後,上、中、下,要從全方位地觀察事物,要培養這種性格。那麽練氣功你才能明靜,不會因為別人一個狀態著急,也不會因為自己一個狀態著急,因為你明白怎麽回事。就不會在氣功狀態中,有朋友說跟我談了一天話,就不願意收功了,其實我根本就沒談話,那可能是很多因素湊在一起了我在這裏講話,不是跟哪一個人談話,他感應到了某些現象,誤認為是在跟他一個人談話,那麽就是平常聯系不夠。就像我們學管理的朋友、學統計的朋友,要包羅萬象,要有像蜘蛛網一樣的思維方式,要像鋼琴家的手指一樣,十根指頭都要動,絕不要只動一個指頭。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你都要考慮全局、全過程以及它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一些判斷,那麽練氣功明靜也不是困難的。
 

(9)靈靜

靈靜重點指的是在通身透明的基礎上,進入到能量階段,自己能夠把握自己,也能夠把握周圍。一個念頭出去,發現別人有疾病了,你這個念頭就帶能量,它自動會做功,有那麽靈巧,有那麽靈敏,有那麽靈活。你還沒想到,它就把疾病給你治療了,使你還沒搞清楚是癌症還是腫瘤,一刹那之間,它自己就消失了,你根本來不急說。這就是靈活的靈靜,是帶能量的入靜。我在告訴大家想影子時,你們注意啊,要想你父母親、想你自己健康時候的形象,就是針對靈靜來的。一旦進入靈靜了,那個能量就出來了,你只要想健康就行了,不需要你去想我有什麽病啊!它非常靈活,來不及想,來不及說,這就是氣功最微妙的一個特點靈靜。進入靈靜階段,好多事情都迎刃而解了,使你給自己調理身體也好,給你家裏人調理也好,或者解決好多事情也好,就容易了。靈靜階段,有它極度的嚴密性,極大的靈活性,極大的準確性、精確性,這個靈活不是亂靈活,而是高度的精神,精確到我們人來不及那麽精確,它就已經超過我們的思維範疇,到了最準確的那個位置,甚至已經把事情糾正了,我們遠遠落後了,我們常規的思維往往落後於靈靜狀態中間的下意識的思維和能量結合作功過程中間的種種可能涉足到的範疇。怎樣才能培養靈靜呢?這還要靠生活當中訓練,單純靠練功靠功法是不行的。一定要在生活中注意到整個事物內在的規律,要注意所有事物的相互作用力,要注意整個三維空間甚至多維空間我們所涉足到的任何事情的相互作用,要善於分析任何事件、任何人與你自己與他人方方面面的聯系,要考慮到聯系的那個媒介、那個能量,注意到方方面面的作用,再把所有事情連起來處理對待,那你就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事情對你影響,對別人的影響,對上上下下的影響,因此你會處理得非常圓滿。所有靈活的靈靜就是要我們把生活的事處理得很圓滿,不只是考慮得很圓滿,一定要解決得很圓滿,那就不容易了,這中間就有能量,能量就來源於你在生活當中把所有事情解決圓滿。
 

這是九大入靜的有關意思和培養訓練方法。我這麽一講,下家就進一步知道我為什麽說氣功以德為本的,這些都涉及到德啊!你不這麽去訓煉,那沒法入靜啊!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有前定,世無預知 

非神異以秘授,豈塵凡之解推

若夫舜目重瞳,遂獲禪堯之位

重耳駢協,果興霸晉之基

當知骨格為一世之榮枯,氣色定行年之體咎

五嶽朝歸,今世錢財自旺。

鼻乃財星,管中年之造化。

額方而闊,初主榮華,骨有削偏,早年偃蹇。

目清眉秀,定為聰俊之兒。

氣濁神枯必是貧窮之漢。

天庭高聳,少年富貴可期,地闊方圓,晚歲榮枯定取。

視瞻平正,為人剛介平心,冷笑無情,作事機深內重。

準頭豐大心無毒,面肉橫生性必凶。

智慧生於皮毛,若樂觀乎手足。

髮際低而皮膚粗,終見愚頑,指節細而腳背肥,須知俊雅。

富者自然體厚,貴者定是形殊。

南方貴宦清高,多主天庭豐闊,北方公候大貴,皆由地闊寬隆。

重頤豐颔,北方之人貴且強,駝背面田,南方之人富而足。

河目海口,食祿千鍾,鐵面劍眉,兵權萬里。

龍顔鳳頸,女人必配君王,燕颔虎頭,男子定登將相。

相中訣法,壽夭最難,不獨人中,惟神是定。

目長輔采,榮登天府之人,神短無光,早赴幽冥之客。

面皮虛薄,後三十壽難再期,肉色輕浮,前四十九歲如何過。

雙條項下,遇休咎而愈見康強。

凡骨頂頭中有疾厄,而終無艱險。

骨髮旋生,形容忽變,遇告則推,逄凶可斷。

常遭疾厄,只固根上昏沉,頻遇吉祥,蓋謂褔堂闊澤。

淚堂深陷蠹肉橫生,鼻準尖垂,人中平滿,剋兒孫之無類,刑嗣續之難逃。

眼不哭而淚汪汪,心不憂愁眉縮縮,四十歲無刑剋,老見孤單。

面似橘皮,終主貧窮,神帶桃花,也須兒晚。

肩峨聲泣,不賤則孤,鼻若樑低,非貧則夭。

富貴多生勞漉,為下停長,貧窮到老不閒,粗其骨格。

星辰失陷,部位偏虧,無隔宿之儲糧,有終身之勞苦。

三光明旺,財自天來,六府高強,一生富足。

紅光滿面,發財家自安康,諸脂砑光,剋子終無成日。

面皮太急,雖溝洫長而壽亦虧 

兩目無神,從鼻樑高,而壽亦促。

眼光如水,男女多淫,眉卓如刀,陣亡兵死。

眉生二角,一生快樂無窮,目秀冠形,發取中年遇貴

黃氣發從高廣,旬日內必定轉官,黑色橫自三陽,半年期須防損壽。

奸門青慘,必主妻災,年壽赤光,多生膿血。

白氣如粉,父母刑傷,青色侵顴兄弟唇舌。

山根青黑,四十九前後定多災,法令繞纏,七七之數焉可過。

女子眼惡,嫁即刑夫,聲殺面橫,閨房獨宿。

額尖身反,雖三嫁而未休,顴露聲雄,縱七夫亡不了。

腮見耳後,心地狡貪,眼惡鼻勾,中心險毒。

腳跟不著地,賣盡田園而走他鄉。

鼻竅露而仰,卒被外災而終旅舍。

唇不蓋齒,無事招嫌,溝洫無髭,為人少力。

印堂太窄,子晚妻遲,懸壁昏暗,人亡家破。

結喉露齒,骨肉分離,粗骨急皮,壽年短促。

形容俊雅,終作禍賢,骨格清奇,必須貴顯。

臥蠶豐丁,定子息之晚成,淚堂平滿,須兒郎之早見。

龍宮低黑,嗣續難得而愚眛;陰陽眼亮,男女易養而聰明。

明珠出海,姜太公八十遇文王,火色鳶肩,馬周三十逢唐帝。

法令入口,鄧通餓死野人家,螣蛇鎖唇,梁武餓死台城上。

虎頭燕領,班超封萬里之候,龍腦鳳睛,房玄齡拜將入相。

訣死生之期,先看形神。定吉凶之兆,莫逃氣色。

睛如魚目速死之期,氣若煙雲,凶災日至。

名成利遂,三台宮俱有黃光。文滯書難,兩眉頭各生青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養正院已辦有四年了。諸位同學初來的時候,身體很小。經過四年之久,身體皆大起來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

啊!光陰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雖然經過幾十年之光景,實與一會兒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論,我的年紀將到六十了,回想從小孩子的時候起到現在,種種經過如在目前。

啊!我想我以往經過的情形,只有一句話可以對諸位說,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己來想,啊!我是一個禽獸嗎?好像不是,因為我還是一個人身。

我的天良喪盡了嗎?好像還沒有,因為我尚有一線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過失。

我從小孩子起一直到現在都埋頭造惡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小孩子的時候,常行袁了凡的功過格;三十歲以後,很注意修養;初出家時,也不是沒有道心。

雖然如此,但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便大不同了:因為出家以後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天良雖然沒有完全喪盡,但是昏憒糊塗,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與天良喪盡也差不多了。

講到埋頭造惡的一句話,我自從出家以後,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就以上所說看起來,我從出家後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真可令人驚歎。其中到閩南以後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墮落的墮落。

去年春間曾經在養正院講過一次,所講的題目,就是“南閩十年之夢影”,那一次所講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淚痕,諸位應當還記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樣子了;自從正月二十到泉州,這兩個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

不只我自己看不過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說我以前如閒雲野鶴,獨往獨來,隨意棲止,何以近來竟大改常度,到處演講,常常見客,時時宴會,簡直變成一個“應酬的和尚”了。這是我的朋友所講的。

啊!“應酬的和尚”,這五個字,我想我自己近來倒很有幾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兩個月以後,又到惠安到廈門到漳州,都是繼續前愆;除了利養,還是名聞;除了名聞,還是利養。日常生活,總不在名聞利養之後。
 
雖在瑞竹岩住了兩個月,稍少閒靜,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的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個月,十分的熱鬧。近來再到泉州,雖然時常起一種恐懼厭離的心,但是仍不免向這一條名聞利養的路上前進。

可是,近來也有一件可慶幸的事,因為我近來得到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信中又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

啊!他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當的見解;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

我自從得到他的信以後,就以十分堅決的心,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他。這個也可算是近來一件可慶幸的事了。

雖然是如此,但我的過失也太多了,可以說是從頭至足,沒有一處無過失,豈只謝絕宴會,就算了結了嗎?

尤其是今年幾個月之中,極力冒充善知識,實在是太為佛門丟臉。別人或者能夠原諒我;但我對我自己,絕不能夠原諒,斷不能如此馬馬虎虎的過去。
 
所以我近來對人講話的時候,絕不顧惜情面,決定趕快料理沒有了結的事情,將“法師”、“老法師”、“律師”等名目,一概取消,將學人侍者等一概辭謝;孑然一身,遂我初服,這個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結束了。

啊!再過一個多月,我的年紀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來,既然是無慚無愧,埋頭造惡,所以到現在所做的事,大半支離破碎,不能圓滿,這個也是份所當然。

只有對於養正院諸位同學,相處四年之久,有點不能忘情;我很盼望養正院從此以後,能夠復興起來,為全國模範的僧學院。

可是我的年紀老了,又沒有道德學問,我以後對於養正院,也只可說“愛莫能助”了。
 

作者:弘一大師主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主要戒律有想爾九戒;五戒;十戒;碧玉真宮大戒規;孚佑帝君十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閉塞六情上品戒;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衆戒文;三壇大戒及崇百藥、說百病等等。

這些戒律的內容大同小異,只不過産生的時代不同,一些高道大德對戒律的觀點不同而已,但其目的都是一致的。
 
下面將其主要者分述如下:
 
(1)想爾九戒:即“老君想爾戒”,又稱“道德尊經想爾戒”。戒文源出於《老子道德經想爾注》,分上中下三品,共九條。上品戒文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中品戒文是: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下品戒文是:行無欲;行知止師認為,能持上品戒者,可望位登仙班;能持中品戒者,可以延年益壽;能持下品戒者,可以避免夭傷。想爾九戒成為正一派的主要戒律之一。
 
(2)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稱太上老君演說之戒。第一戒殺,第二戒盜,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語,第五戒酒;道教規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後,再受五戒,五戒與三戒為八戒。五戒在天為五緯,天道失戒則現災異;在地為五嶽,地道失戒則百谷不成;在數為五行,五數失戒則水火相薄,金木相傷;在治為五帝,五帝失戒則祚夭身亡;在人為五臟,五臟失戒則性發狂。五戒失一則命不成。《太上老君戒經》中說:“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願樂善法,受持終身不犯,是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3)九真戒:亦稱“九真妙戒”,為亡者所持之戒。係九天帝君親口宣說,佩奉者升上九天,輕慢者墮入九地。《道法會元》卷二0稱,“九真戒者,宣告亡靈,奉戒專心,克臻妙道。 ”據《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稱,此戒內容為: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衆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八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無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謂: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策,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趨輪迴,直上丹天。
 
(4)初真戒:初真戒是人道者必須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門戶,是修道的起點。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初真戒說》裏就制定初真的意義說得很詳細,目的就是樹立道心,弘道立德。初真戒要求十惡不生,無思無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為師。清代王常月著的《初真戒律》中,讓入道者先受三皈依戒:第一皈身,太上無極大道。永脫輪迴,故曰道寶;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經。得聞正法,故曰經寶;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律,不落邪見,故曰師寶。
 
①初真五戒:
初真真戒是初真戒的根基,是入道之初門,清心之良方,是出俗與入俗的樞紐,每入道者,必須牢牢領會其意。
五戒指: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邪淫。
這五戒是持身之本,護法之根,如果能以此五戒為對照,就能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五戒後來發展成“八戒”。陸修靜在《受持八戒》中說: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以為華飾;八、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
 
②初真十戒:
持五戒者,校正身心,去除雜念,許受虛皇己尊所命初真十戒。十戒為: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成萬物;第二戒者,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第四戒者,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貞操,使無缺犯;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入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第八戒者,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第九戒者,不得交遊非賢,居處穢雜,當慕勝己,棲集清虛;第十戒者,不得輕忽言笑,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這十戒,托虛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護佑,永脫—切苦惱。“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養,要做到忠、孝、濟世、守身、節儉、利人、清修,作為修道養性的前提,潔身戒行的道德規範,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競向慕之、歸之。
道教特別講究廣濟群生,要迴光返照,與人為善,則廣施陰德,普濟群生,乃為人道之本。對貞操方面來講要獨拔常倫,頓息塵緣,斷絕色欲,精修道行,當證仙階,福及九祖,慶流一門。對於財物方面來講:夫人之貧富,命禀生初悉已前定,若生財有分,用盡還來,若胎骨受貧,廣求不富,能明此理,一切取覓付之自然,非己之財不妄取,非義之財不苟得。合得之財,隨份取可,不陷於貪求無厭之欲,能做到“十戒”的人,則心領神會,精神分明,修道積德之第一步成矣。
 
③女真九戒:
王常月在初真戒後面,還加上了女真九戒,作為道姑信女修持之戒,九戒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曰,惜諸物命,慈愍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僕;九曰,不得竊取人物。
道教經書上講只要能持戒修持,必生十善之家,不經地獄之若,精進修道,則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5)中極大戒:
中極戒是元始天王授給太上高聖道君,以傳太微天帝及太極高仙。此戒共三百條,稱“中極三百大戒”。中極戒的內容非常詳細,從言行舉止到傳授戒篆,無所不包,可謂道教最為詳細的戒律之一。但中極戒中有的內容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則應區別對待。持初真戒時能毫無過犯,方許授中極戒。
 
(6)天仙大戒:
天仙大戒是三壇圓滿的最後一個大戒。三壇圓滿即為全真傳戒時以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三戒為主的三壇傳授方式。持三百中極大戒毫無過犯者,方授天仙大戒。
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總稱為“三壇圓滿天仙大戒”道書上講受天仙戒者稱妙道師;受中極戒者稱妙德師;受初真戒者稱妙經師。
 
(7)齋日:
齋日也就是指齋月中某一天或祖師聖誕或有齋醮科儀等活動時,道教徒必須嚴格按照道教儀範所規定內容行事。
道教在制定戒律的同時,還特別設立了齋日,齋日是一月之中應持齋戒的日子。這一天必須嚴格遵守道教戒律,這樣舉行儀式時才能有天神護佑,才能有求必應,心神感應。
道教的齋日有十直齋日、八節齋日、三元齋日、四始齋日、三會齋日。
①十直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王十日(小月可取二十七日)。
②八節齋日:立春日,春分日,立夏日,夏至日,立秋日,秋分日,立冬日,冬至日。
③三元齋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④四始齋日:正月一日,四月一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
⑤三會齋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
這些齋日是持戒做齋的特定時間,齋日裏必須嚴格持戒、護戒,這樣才能真正以身正教化世人,以淨心感,化世人。
⑥違戒的處罰:違戒謂受戒道士違背所應受持的規戒條律。破戒謂道士受持規戒後重又違犯規戒。對違戒、破戒者,原本都有統一規定,後來各宮觀以清規作為處罰的標準,現在基本是以批評教育為主,直至催單(開除)。
⑦現行主要齋日:現在各全真廟宇中的齋日與傳統定制有些變化,十方叢林主要以農曆初一、十五及祖師聖誕日等作為齋日,子孫廟裏還以傳統定制齋日為主。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滅後,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故,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結集之舉。

其儀式略如今時之開會,先聚集衆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衆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說相符,書之於貝葉,成為正式典籍。

今日所流傳的經律,皆經結集而來,故大藏所不錄者,悉係後人僞造,不宜信從。

結集三藏,本來只應有一次,然因歷時既久,邪說暫興,影響教理,由是在佛滅後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結集,後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茲分述之於後: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閣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岩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經藏,優波離負責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

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岩窟內聽法,迦葉不許,由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

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衆部結集。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衆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第三結集——公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篡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衆。

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

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濕彌羅城,將三藏各制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牒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

大乘的結集——上述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

智度論說,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陀於鐵圍山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是為大乘佛法的結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吾教後輩門人知悉:

爾等悟士,既入玄門之正教,必通夙世之善根。

一證今生之福果,二修來劫之不墮。

若有向道之真心,當遵太上之法律。

奈何門人不自知覺,只圖道教以度平生?

不知玄科而有禁戒,粒米文錢俱皆有所關係,乃世人之膏脂,農夫之血汗。
 
非用心以難消,豈無功而可受?

汝等愚迷,不自揣量,不肯修持,反言本教無功,便隨外道有意。

以致奸盜邪淫,損人利己。

或葷酒賭博,壞教敗宗;或燒煉假術,騙哄迷人;或信投旁門,毀謗正教。
 
似此無賴,種種不堪,豈是正教之所為乎?

且莫說爾等後學之輩,即天神有過,則謫其位;地祗有過,則降其職;神仙有過,則墮其塵;鬼祟有過,則滅其跡;君王有過,則失其國;臣僚有過,則加其刑;士人有過,則削其名;庶人有過,則掠其福。

一切過惡,各有所歸,何況爾等作孽者,豈無報應乎?

吾教後輩門人,當自閒處揣心:出家所為何故?

蓋為看破塵緣、輪迴、苦惱,方才進道。

豈可反造愆尤,重增孽債?

法有三乘,遵依本教而行,量力而進,立志而守,苦志而修,方是出家人之正路也。

夫上乘者,修真養性,苦志參玄,證虛無之妙道;發天地之正氣,除塵世之冤愆,廣行方便,大積陰功,只候三千功滿,八百行圓,然後身超三界,位列天仙矣。

或跨鸞鶴而朝金闕,或駕彩鳳而赴瑤池。

千真恭敬,萬聖護持,與天地同體,日月同明,豈不為出家人之大丈夫哉?
 
夫中乘者,秉心演教,禮懺誦經,諷太上之法科,禮天尊之寶號,信心懇禱於聖前,虔誠齋戒於廟中,清靜身心,闡揚大道,一念純真,常存正法,運用滅度之時,自有善神擁護,或送皇宮,或生官府,或為君王而名登九五;或為卿相而位列三台,那時萬民敬仰,四海投歸,人中殊勝,豈不尊乎?

夫下乘者,修宮建廟,印經造像,修橋補路,戒殺放生,施茶捨藥,推慈悲之本,絕慳貪之意。

或周濟窮苦,低下為心,尊師敬友,接待往來,愛老惜貧,待功行圓滿,自有金童接引,轉化為人,得生富貴之家,一生受用無窮,豈不快哉?

如此修為三乘之法,句句分明。

若要不省者,不除酒色財氣,不如還俗歸家,染苦為樂,隨心所欲,任意所為,豈不樂哉?

如何久戀玄門,迷而不省?

造下無邊罪孽,果報難逃,過世之時,看待推誰。

有志誠者,可以深入,無夙緣者,可以速度退。

不然造罪加倍,吾甚憐憫,為此訓焉。

倘有見訓者,回心,聞訓者,轉念。

重整剛志,痛改前非,勇猛精進,承辦道業,聞者省悟,見者開發,省悟者,迴光之心也;開發者,反照之意也。

如不早覺,必永失真性,一墮冥途,常沉苦海,化為異類,到此之時,悔之何及?

聰明達人,仔細思之,今生錯過,大道難遇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是一個雨夜,秋風帶著寒意浸入每一個角落,路上的行人稀少,路燈好似瞌睡人的眼,發出無精打采的光。我想叫車趕回家,街上卻沒有一輛出租車,除了傾盆大雨,世間的一切彷彿都凝固了。

我在積水的人行道上踽踽而行,傘彷彿已經成了大海中浮萍自身難保,更不用說能為我遮風擋雨了。

只好躲到附近的一個天橋下,正忙著抖落傘上的雨水準備在天橋下候車,這時從一個黑暗的角落裏伸出一只殘疾的手,好像只有兩根手指,我發現時也不知道它伸出多久了,這時我才注意到陰影裏一個老年婦女的輪廓。

我把早已備好的零錢給了她,想打發她早點離開,心裏有些憐憫,但更多的是對她持有一種敷衍的態度,城市裏像她這樣的乞丐太普遍了,為了打發他們身上要常備一些零錢。

她接過錢,說了聲“謝謝”便很快消失在雨中,那聲謝謝充滿感激之情讓我感覺到她與其他乞丐的不同。

在馬路對面的路燈下,隔著斑駁的樹影,我又看到她一瘸一拐的背影,走出那個光圈後,又消失在黑暗中,我以為這位老婦人是做完我這筆“買賣”收攤回家了。

我的眼睛一直在捕捉馬路上的出租車,心裏有些急切,沒有注意到那位老婦人什麽時候返回的。

當她再次出現在我的視線中時渾身濕漉漉的,那兩根手指夾著一疊零錢伸到我的面前,我以為她嫌錢少,心裏有些不耐煩了,卻聽到她說:“謝謝,你剛才給的太多了!賺錢不容易!”

說完又把手向我面前移進許多,這時我才想起給她的是自己準備坐車用的五十元錢,於是我毫不客氣的接過那疊零錢,本想和她說句話,沒有想到她很快轉過了身,又走到黑漆漆陰影中。

“孩子醒醒,醒醒,吃點藥就會好了。”那是她的聲音,我以為她在給自己的孩子餵藥。

這時另一個有些蒼老的聲音傳來:“娘,娘,我餓了!”“你就知道自己吃!”她的語氣中帶著嗔怨,於是那個有些蒼老的聲音靜默了。

她繼續在呼喚那個孩子,孩子好像睡得很沉,一直沒有醒過來。我看到候車無望,便朝陰影中走去,看到地上躺著一個人,蜷縮著用被褥包裹著,分不清頭腳。

而她卻在兩米外的另一個人身邊,拖著孩子的頭在呼喚。

我用手測試一下那孩子的額頭,滾燙滾燙的,幫她呼喚了好久那孩子才睜開乏力的雙眼,老婦人給他喝了一些水,讓孩子吃下了藥,我看到她拿藥十分困難就接過來,她面帶微笑說:“這是用你的錢買的。”

那孩子喝了一些水後,明顯清醒許多。

“這兩個都是你的孩子嗎?”她搖搖頭,指著吃藥的孩子說“他是來這裏打工的,十六歲,沒有找到工作,在這裏乞討很久了,這兩天病倒了,錢也花光了,我們是在兩天前認識的,我看他可憐,就帶著兒子呆在這裏了。”

那個十六歲的孩子也斷斷續續的告訴我;兩週的大雨,他們很難討到錢,有時整天在挨餓,而她的兒子從昨晚到現在都沒有吃飯呢。

老婦人唯一的兒子患有腦膜炎後遺症,四十多歲了,談吐不清,生活也不能自理,母子倆一直四處乞討,由於陰雨連綿,步行的人少,她們一日三餐經常沒有著落,老婦人把從我那裏討到的錢又拿去給這個十六歲的孩子買藥了。

我聽完那個孩子的介紹後,掏出身上僅有的兩張百元鈔和剛才收回的那些零錢給了那老婦人。

老婦人說:“我們可憐這個孩子,你又在可憐我們,真是……”其實,老婦人做到的不只是可憐和同情,而是人的本性下最本真的愛的傳遞。

記得看過一部《把愛傳出去》的電影,講的是一個美國小男孩幫助了一個流浪漢,不要他的感謝,只要他許下諾言,去幫助另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流浪漢照做了。

並讓被幫助的人許下這個諾言,如此連綿不絕,最後這個社會也為之感動了,小男孩“如果每個人都能去幫助別人,那麽每個人就會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個世界將會更美好”的願望實現了。

而我在那個雨夜吝啬、麻木而又近乎絕情的原因是什麽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