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

《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

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

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彙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

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東漢中期),一般人稱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沿襲了方士、黃老學說等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彙集在《道藏》中。道教是一川多神教,就是道教信徒常常供奉許多神靈。

道教主要有兩大派別:

以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正一派,重符箓經懺,一般不忌飲食,正一派道士分為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在家道士可以成家,故有人稱之為“火居道士”。

金元時代王重陽所創立的全真派,比較注重修持和講經。全真派道士,也必須住廟、食素和獨身。現在常看到外地大的道觀中一些束髮、穿著藍黑色道袍的道士,就是全真道士,男性為乾道,女性為坤道。

道教信仰中的神靈很多,各種道觀中,由於教派不同、地方不同、廟宇不同,其中的殿堂建築佈局和供奉的神像都有很大的差別。

一般比較正規的和有一定規模的道教宮觀建築佈局,有山門、靈官殿(護法神王靈官)、三官殿(天官、地官、水官大帝)、靈霄寶殿(主供玉皇大帝或四御大帝)、三清殿(元始、靈寶、道德三天尊)等。

較成規模的全真派宮觀則供有王重陽、全真七子(邱處機等七位真人)、真武大帝、呂洞濱等神像。

其它道教的廟宇中,所供奉的神像則千差萬別,如關帝廟的關羽,各地城隍廟內地方城隍,其它水、火、財神廟等。

在民間,信徒和香客常常佛道不分,無論進佛寺還是進道觀,都說到廟裏燒香,因此,信徒或者旅遊者到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去,應當了解一點基本禮儀,稍微知道一些佛教和道教的區別。

同是廟宇,佛教稱寺、院、庵、講堂為多,道教稱宮、觀、殿、廟為多;從建築形式上分,大的佛寺道觀都有宮殿式的古建築,小的寺觀一般也有民居式的古建築,都不會有西洋式的現代化的外形建築風格。

從顏色上分,佛教寺院以黃色牆面,道教宮觀以紫紅色為主。從服裝上分,佛教僧尼以灰色、土黃色為主,法事活動以黃色海青、紅色袈裟為多;道教道士平時以藍色長袍,舉行儀式時著繡花道袍。從社論稱呼上分,對佛教僧尼,通常稱之“法師”而不以職務稱,雙手合十為禮;道教道士、道姑,通稱“道長”,雙手齊胸抱拳拱手為禮(左掌抱右拳)。

進寺觀中,不要坐在或站在門檻上,不要靠在桌子或塑像上,或大聲喧嘩。俗語有“釋不問姓,道不言庚”,佛教出家都姓“釋”,不再問俗姓;道教“重人貴生”,期望長壽,無論老壯年,都不言及年齡。
 

一、殿堂陳設

凡殿中塑像皆應有「暖閣」圍護,尤其是殿中正座主像之暖閣更應富麗華美。暖閣內掛幔帳,幔帳以黃色、紅色錦緞為宜。

緊靠法像座台設一高與座台相當的供案,以陳獻擺設供品。供案前設香案,香案應離開供案一點,以不妨擺供為準。案上設常明燈。

香案上常設有五供,即大香爐一只,蠟台一對,香筒一對。另外於大香爐前可設一較小些的檀香爐,檀香爐兩邊各設一香盒,左盒盛香粉,右盒盛檀香,檀香要劈作長不過寸,粗不過分的小條狀。檀香爐是壇主拈香的特備爐。

香案面前要掛桌圍,桌圍不論淨素或繡花均可。香案前約一尺遠,設一拜墊,拜墊約二尺見方,前稍高一點,呈十五度坡度為宜。此拜墊為壇主拈香跪拜之設。

香案右邊設大磬一個,壇主禮拜,要擊磬。

如是日常誦經之殿堂,香案兩邊加設長條經案,經案上除應用經典外,左案以靠近香案處依次向左為魚、釵、鈸、鼓;右邊依次向右為小磬、鈴、鐺、鐃、大磬。

殿中縣掛之幢、旛、寶蓋、吊掛等,依據情況懸掛,但須成雙成對,不可只掛一幢或一旛,以免威儀不整齊嚴肅。
 

二、敬香

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

二是壇主拈香,此皆以檀香為之。敬拈檀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前面已說過,這裏要說明的是檀香爐的生爐方法。生檀香爐前,先在爐正中用香匕挖一小坑,把香粉放入坑內,然後把香灰薄薄覆蓋上,潤平,再點一點線香插于香粉中,這樣,線香之火就把香粉引燃了。當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爇入爐中,會有一縷細煙從爐內直上騰起。

拈香以三炷為宜,次序是:初炷插於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焚香時應默念《祝香咒》。
 

三、叩拜

叩拜禮,是我華夏民族傳統禮儀,古人席地亦坐,非常講究禮節儀注,表示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表示恭誠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之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禮,即在殿上先喊:「大眾排班」,再喊:「班齊就位」,然後喊:「三禮九叩」行禮。

道人叩頭,不同於俗人叩頭。道人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但通常只是雙足、雙手著地,頭不一定非著於手。

道人叩頭不同於俗人的另一點是,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與脊背同時向下伏,形似青蛙臥狀,且忌臀高於背。如臀高於背,則成後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亦為失儀。

有老道長說道人磕頭表示著「八十一化」,這是很形象的,因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故有是說。

道人抱拳作揖,後世稱為稽首(與古禮稽首不同),要左手抱著右手,不論乾、坤道皆是一樣,提規執簡也是一樣,皆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後。

有人說,左手為善手,故當抱著右手。但也有抱拳時,把左手大指插於右手虎口內,搯住右手子紋,右手大指屈於左大指不搯住右手午紋,這種抱拳法,外呈太極圖形,內搯子午訣。一般來說,這種抱拳多用於打坐時,平常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即可。

作揖躬身,兩足成八字自然站立,兩足跟可稍離開點,兩滕且忌前屈,頭腰腿成彎弓狀,如月牙,兩手自然下垂於丹田處抱拳邊直身邊舉手,手上至口齊為度。

道士跪拜,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中記有:「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兩膝齊屈,如今之道拜』。道拜,道士跪拜也。」可見今天道教全真道士的跪拜仍沿襲著古時拜儀。
 

四、祖師聖誕節日必行祝壽、慶賀

師聖誕必依科舉行祝壽、慶賀者,蓋得入玄門,蒙祖師庇佑,聊伸敬恭之誠。亦如俗家給老人慶壽,以伸養育之恩之義。

祖師聖誕節日,於先天晚上(如十五日聖誕,於十四日晚上)祝壽,聖誕日早上慶賀。

其儀規是:屆時高功在殿上鳴大鼓集眾,道眾聞鳴鼓即齊殿中。經師排班,住持拈香畢,高功就位依科行祝壽或慶賀儀。科儀畢,高功擊大鼓,頭通鼓畢,提科喊:「大眾排班」。經師、道眾就各自陪殿位置,殿左者面向右,殿右者面向左,對面肅立。二通鼓畢,表白喊:「班齊就位」。經師、道眾轉身向上面對祖師法像。三通鼓畢,提科喊:「今值天運某某年二月十四日、十五日,恭逢(老君聖誕)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聖壽(聖誕)大吉良辰之期(日)」,表白接喊:「祝壽(慶賀)太清仙境大赤天宮一切高真」。提科喊:「各秉丹誠」。表白喊:「三禮九叩」。高功擊大鼓交殿主擊大磬三聲,提科擊引磬引禮三叩;殿主再擊大磬三聲,提科再擊引磬引禮三叩;殿主再擊大磬三聲,提科再擊引磬引禮三叩。九叩畢,提科云:「祝壽(慶賀)已畢」。表白云:「圓揖退班」。殿主擊半鐘大磬。禮成下殿。
 

五、開靜、止靜

宮觀以開靜止靜定晝夜作息。開靜先擊報鐘,報鐘交大鐘,大鐘交大鼓;止靜先擊大鼓,大鼓交大鐘,大鐘交報鐘。

報鐘的打法是:「起三清,落四御,中間緊七,慢八,平十二」共二十七聲,打三遍,共合為八十一下,開始的三聲和落後的四聲,不計在內。

大鐘的打法是:早上開靜先打緊十三,再打慢十四,亦三遍,共合為八十一下;晚上止靜則先慢後緊。亦須起三清落四御。

大鼓的打法是:先起三清,咚咚-咚咚咚-咚(默念「雷聲普化天尊」)磕(磕鼓邊一聲)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磕-磕。然後擊長陣鼓,由慢變快,頭陣完,磕一聲鼓邊;再由慢變快,二陣鼓完,磕鼓邊兩聲;再由慢變快,三陣鼓完磕鼓邊四聲。再如開始時擊的三遍。完。

擊鼓的技法最好是在長陣中擊出風雲雷雨摹擬之聲響。

一,入廟前的準備,衣整,身靜,心誠。可以帶供養入廟。入廟前可先向家神竈君等祈福。

二,路上行走遇老弱病殘者應生憐憫心。遇橋頭土地或當風土地應施禮祈福。

三,至廟門先拜左右門丞,山門土地,靈官等按雕塑神位依次拜入至三清殿。見師父應面帶笑容問候。叩拜。見三清道祖及諸神應先三跪九叩後再請香頂敬。

四,參拜神靈後應向廟主請示護法功德金。如無後再至經堂聞經聽法。

道教禮拜方式有二:一為三禮三叩,一為三禮九叩。

道教禮拜時稱為“八十一化”,足踏八,手按十,身抱一。

1、端身正立,仰瞻聖像,平心靜氣,雙腳成外八字狀,兩足跟距一拳寬,離跪墊一腳遠近。手抱太極,左手抱右手,取意“保佑”,右手大指掐右手中指尖(午紋),左手大指透過右手虎口掐右手無名指根(子紋),是謂掐子午,抱太極。

2、雙手上舉至鼻尖,不過眉心。下收至肚臍,不低小腹。

3、分開雙手,左手原位,右手向前,同時下蹲,兩膝蓋分開比肩寬,著於跪墊邊緣。

4、上身前傾,右手按跪墊上,指尖朝左前方。左手按右手上,成十字形,指尖朝右前方。小臂貼跪墊上。雙手在跪墊上的位置,視俯身後額頭的位置而定。

5、俯身,額頭在手背上輕點,稍做停頓,緬想聖容。俯身後,背部要平,不可使臀部高過頭部。

6、先上身,收左手至腹前,站起同時收右手。

7、抱太極,舉至鼻尖,窮身一禮。

以上為一拜,三拜為三禮三叩。

俯身後輕點頭三次,三拜為三禮九叩。整個過程要自然舒緩。叩頭不要大起大落。然後,退半步,躬身一禮。至此,完整的禮拜完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寬容,當人生處於低谷時,我們要學會打開另一扇窗戶,或許會有更美的風景。

學佛就是要學佛的心量。你沒有佛的心量,你再怎麼模仿,你都永遠是一個凡夫。聖人與凡夫的區別最根本的就是心量。你有了佛的心量,才會有悲心、智慧。

嘴巴上想學佛,心裏也想學佛,可是同時還出來一股力量,使你們所表現出來的,還不如一個不學佛的人。你自己發覺不了,別人看你就是一個顛三倒四的人。凡夫又不是,學佛的也不是,結果鬧成了“四不像”。

總是喜歡在對方身上找毛病,不願從自己身上找毛病;總想從別人那裏索取,不願意自己付出。學佛本是付出,不是索取。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你索取的越多,你內在本身具有的(先天本有的)失去的也越多。

自己的量打不開,你在方法上做得再多也沒有用,那叫做修方法,不是在修道,修道的根本方法,是把心量打開。

可是學佛的人有個最大的毛病:你說他一句,他要反駁你十句。不學佛時還挺老實,學佛以後,學得比常人會說了,你怎麼說他,他都覺得自己有道理。

學佛是一種“死亡”。把自己的思想死掉、把自己的看法死掉、把自己所有的念頭都要死掉。只有做到這樣,你靈魂裏的那股力量才談得上會出現。

人為什麼會活得不愉快?活得很累?因為你思想裏有很多東西都沒有達成。你的想法太多,說出來大家都不接受,所以你覺得很累,覺得大家跟你不和諧。

若是你什麼想法都沒有、什麼理想都沒有,這時你會覺得跟誰都合得來,誰的意見都好。

一個學佛的人,他的內心裏有一絲的力量沒有打開,就沒有辦法進入到核心裏面去。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不接人、不待物、不做事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很清淨、覺得自己沒有缺陷,有定力、有智慧,是一個完美的人。

可是當做事情的時候,一聽到別人發表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不吻合的時候,如果你心細,在這個當下,你就會發現自己的我執和種種成見都會出現。

然而很少有人能夠在這一剎那發現自己,都是聽到不順耳的意見時,總是在對方身上找毛病,不在自己身上看問題。

一個人如果不學會感恩的話,他的我執是沒有辦法破裂的。當一個人在感恩的一剎那時,“我執”的力量才會靠邊站。就在我執靠邊站的這一剎那,自己內在的佛性,才有了一個衝出來的空間。

要對國家感恩、要對環境感恩、要對身邊的每一個人感恩。如果這個國家不太平,你怎麼修行呢?如果沒有這個環境,你到哪裏去修行呢?沒有身邊的人跟你作對,怎麼認清自己的我執、認清自己的心量狹小呢?

如果每天守住自己的心念,對於外面的事物就不會去執著它。之所以我們對外邊的事情那麼執著,別人給我們一個眼神、說一句不中聽的話,甚至有一點怠慢了我們,心裏都不舒服。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的心住在了外面,沒有住在裏面。如果時時刻刻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動念,在守自己“真心”的時候,對於外邊的事情自然就看淡了。

不管外面的人怎麼對待你,你都不會太在意!因為你的力量注意在裏面。我們之所以太在意外邊,正是因為這個力量沒有停留在裏面、不太在意裏面的起心動念,而太在意外面別人對我們的言行舉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睛疲勞:

1.活動眼球。站在窗前2~3米外,雙眼依次注視窗戶四角,以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反複交替,共反複7~14次,此法可以舒筋活絡、改善視力。

2.用牛奶敷眼睛。將紗布折疊成小片,在熱牛奶中完全浸透,在眼皮上敷20~30分鐘,可以增強眼部肌肉活力,解除疲勞。

3.喝一杯蘿蔔汁或番茄汁,其中所含的胡蘿蔔素具有消除眼睛疲勞的功效。
 

黑眼圈:

1.每天喝一杯紅棗水。紅棗有助於加速血氣運行,減少眼部瘀血積聚,減輕因貧血導致的黑眼圈。

2.食用黑芝麻。芝麻中富含對眼球和眼肌具有滋養作用的維生素E,從而能緩解黑眼圈的形成。除了芝麻,富含維生素E的其他食物還有花生、核桃、葵花子等。
 

眼睛浮腫:

1.用冷牛奶或甘菊茶包冷敷。將泡過的甘菊茶包或牛奶放入冰箱冷卻後,取出來敷在眼皮上,有改善水腫的作用。

2.按摩。用拇指按揉兩眼內側的睛明穴、眉梢與眼外眦之間向後1寸凹陷處的太陽穴,可以消腫。

3.冷熱交替敷眼睛。使用冷敷與熱敷交替的方式舒緩眼部,一次不要超過5分鐘,可以配合眼睛上下左右的旋轉,能促進眼睛周圍的血液循環,減輕水腫。
 

眼睛發紅,有血絲:

喝荷葉茶。如果眼睛經常有血絲或突然有小範圍充血的狀況發生,可以用新鮮的荷葉加水煎煮後代茶飲。荷葉能達到解暑清熱、散淤止血的作用。
 

眼睛乾澀:

1.多喝水。尤其是在有空調的房間裏,應特別注意水分的補充,可以增加體內水分,改善眼睛黏膜乾澀的狀態。

2.吃滋潤食物。例如豬肝、胡蘿蔔、核桃、木耳、黑豆,都是對眼睛乾澀有好處的營養食品。

3.少吃大蒜、辣椒。民間有“大蒜百益而獨害目”之說。如果吃很多大蒜,會對眼睛有不良影響。辣椒也會增加體內的乾燥程度,加劇眼睛的乾澀。
 

眼前有黑影:

如果只是在向上看光亮處或眼睛感到疲勞時,看見小塊黑影在眼前晃動,應該沒什麼問題。如果在短時間內黑影不斷增加,或眼前有異常的閃光,就可能是眼睛疾病,必須立刻找眼科醫師做檢查了。
 

眼睛不舒服?揉一揉,按一按

眼睛周圍有很多穴位,當眼睛不舒服時,不妨做一下眼部按摩。所有的穴位都是左右對稱的。如果你還找不到具體的位置,可以在穴位的附近試探,感到有點疼痛的地方就是穴位所在之處。每個穴位按揉1分鐘即可。但要提醒大家,眼周的按摩以輕柔為宜。

攢竹穴:眉頭下方凹陷處。

太陽穴:眉梢與眼外眦之間向後1寸凹陷處。

承泣穴:眼框下,瞳孔正下方處。

睛明穴:兩眼內側的凹陷處。

絲空竹穴:眉尾處。

印堂穴:兩眉間。

迎香穴:鼻翼旁溝紋的凹陷處。

瞳子穴:外眼角凹陷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物中的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此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於甘,酸與澀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澀,仍以五味為主。
 

1、辛味

口嚐有麻辣或清涼感,有的具香氣,能發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適用於外感表症、氣滯血瘀症、風寒痹症、腎陽虛虧症等。如荊芥、紫蘇、陳皮、木香、當歸、鬱金、韭菜子、蛇床子、菟絲於等。
 

2、甘味

口嚐味甜,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緩急止痛,適用於機體虛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攣痛。並能調和藥性。如甘草、黨參、熟地、飴糖、黃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滲濕利水,治療水腫、泄瀉、淋濁、癃閉、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豬苓、澤瀉。
 

3、酸(澀)味

具收斂、固澀作用,適用於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龍骨、牡蠣、山茱萸、赤石指、禹餘糧、罌粟殼、桑蝶蛸、覆盆子、芡實、蓮子、金櫻子、陳棕炭、仙鶴取等。
 

4、苦味

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降氣、通便,適用於熱症,濕熱症、癰腫瘡瘍、喘咳、嘔惡等症,如山栀、大黃、黃連、苦參、杏仁、厚樸等。
 

5、鹹味

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於大便秘結、瘰癧痰核、瘿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氣(性)、味是藥物性能的兩個方面,兩者密切聯繫,共存於一體之中,決定著藥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須把氣和味兩者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做到對藥物的全面認識和正確使用。

如同性藥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藥物各有四氣之不同,同一溫性藥物有辛溫(蘇葉、生姜),酸溫(五味子、山萸肉)、甘溫(黨參、白术)、苦溫(蒼术、厚樸)、鹹溫(蛤蚧、肉蓯蓉);同一辛味藥物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溫(荊芥)、辛熱(附子)、辛平(佩蘭)。

性味組合相同的同類藥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蘇葉、荊芥、蔥白均辛溫,都有發汗解毒的作用。

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有別;性同味異、味同性異功效上有相同和相異之點,如同為寒性之藥,它們共同之處為清熱,由於味異而不同之點更多,栀於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水退腫;地龍鹹寒清熱定涼,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收斂降火。

又如同為甘味之藥,共同之處均有補益作用,然黃芪人參甘溫補氣、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熱生津,柏子仁甘平養心安神。

更有一性而兼兩種以上味者,體現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按藥物功效之主次,藥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藥的作用,僅僅依據藥物的四氣五味是遠遠不夠的,各種藥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份的生理效應,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

如辛味藥含揮發油、皂甙,甘味藥含糖類及一些營養物質,酸味藥含有機酸等,苦味藥含生物鹼、黃酮類物質,鹹味藥含有一些無機鹽類物質,這些都是必須廣泛引進現代藥化、藥理等科技知識去加以研究及整理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在為種種苦惱之事感到失落甚至掉淚時,其實快樂就在身邊朝我們微笑。

做一個快樂的人其實並不難,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也很簡單,只要記住三條: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佛祖在旅途中遇到了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在好長的一段路上,那個人都在用各種方法去誣蔑佛祖。但佛祖從來不跟他計較。

最後,佛祖問那個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的?”

那個人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佛祖微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你自己。”

那個人恍然大悟,摸摸鼻子走了。

佛祖的意思是說,只要你對別人給你的煩惱採取不理不睬不接受的態度,那麼無論別人如何謾罵你、如何對待你,都影響不了你的快樂,奪不走你的高興。

你可以生別人的氣,但那只是在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你自己罷了,真正受害的還是你自己。要擾亂了自己的心,煩惱往往都是自找的。

只要你不接受“煩惱”這份禮物,任何人都破壞不了你的好心情。

~活著不是為了生氣的~

有位老人非常愛擺弄盆景,所以在栽種盆景上投入了很多的時間。有一天,老人要外出。在臨行前,他特意囑咐兒子:一定要細心地照顧好家裏那些他看得跟命一般重要的盆景。

在老人外出這期間,兒子很精心地照料著這些盆景。儘管如此,花架上還是有一個盆景在兒子澆水時不小心被碰倒了,打碎了。

兒子因此非常害怕,準備著等父親回來後接受處罰。

老人回來後知道了此事,不但沒有責備兒子,還說:“我栽種盆景是用來欣賞和美化家裏環境的,不是為了生氣的。”

老人說得好,他不是為了生氣才栽種盆景的。盆景的得失,並不影響老人心中的悲喜。

氣由心生,如果無欲無求,了無牽掛,則氣無處生。人不是為了生氣而活著的,只有心平氣和,才不會愚蠢到去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啊。

~煩惱往往都是自找的~

有個人感到非常苦惱,於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祖為他滅除苦難。

佛祖聽完他的訴說後,說道:“真正能夠解脫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問道:“可是,我心中充滿了苦惱和困惑啊!”

佛祖慈悲地解釋道:“是誰給你心裏放進了苦惱和困惑呢?”這個人沈思良久,沒有說話。

佛祖繼續開示:“是誰放進去的,就讓誰拿出來吧。”

看著佛祖慈祥的笑臉,這個人的臉上也露出了久違的微笑。其實,心中的苦惱不過是自己的一種執著,能夠解脫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有一天,城郊的寺廟裏來了一位很富態的中年婦人。據她說,她最近老是失眠,無論面對多麼鮮美的飯菜都沒有胃口,渾身乏力,懶得動,做什麼事都沒有激情,很想了卻塵緣,遁入佛門……

方丈是個懂得醫術之人,他聽完那位婦人的描述後,便說:“不忙,待老衲先給施主把把脈如何?”婦人點頭應允。

切完脈,觀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體有虛火,並無大礙。”頓了一下,方丈又接著說:“只是施主心中藏著太多煩惱而已。”

中年婦女一被點醒,心裏暗歎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說明。

方丈很隨意地跟她聊著:“你家相公與施主感情如何?”

婦人臉上有了笑容,說:“感情很好,耳鬢廝磨十幾年從未吵過架。”

方丈又問:“施主膝下有無子女?”

婦人眼裏閃出光彩,說:“有個女兒,很聰明,很懂事。”

方丈又問:“家裏的生活不好嗎?”

婦人趕忙搖頭說:“很好,家裏的生活算得上是鎮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鋪開紙墨,邊問邊寫,左邊寫著她的苦惱之事,右邊寫著她的快樂之事,然後把寫滿字的這張紙放到婦人面前,對婦人說:“這張紙就是治病的藥方。你把苦惱之事看得太重了,所以忽視了身邊的快樂。”

說著,方丈讓徒弟取來一盆水和一只苦膽,把膽汁滴入水盆中,濃綠色的膽汁在水中淡開,很快就不見了蹤影。

方丈說:“膽汁入水,味則變淡。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於用快樂之水沖淡苦味啊。”

當我們在為種種苦惱之事感到失落甚至掉淚時,其實快樂就在身邊朝我們微笑。

做一個快樂的人其實並不難,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也很簡單,只要記住三條: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因為煩惱,一些本可以成為天才的人正在做著極其平庸的工作;因為煩惱,很多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了無謂的事上。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因煩惱而獲得過好處,也沒有一個人因煩惱而改善過自己的境遇,但煩惱卻在隨時隨地損害著我們的健康,消耗著我們的精力,擾亂著我們的思想,減少著我們的工作效能,降低著我們的生活品質。

人生在世,其實是在為自己而活。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不容易的,也是幸運的。

所以,珍惜和善待我們的人生吧,快樂和充實地度過每一天,才是遠離煩惱的正確選擇。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君不見:

一粒金丹何赫赤,大如彈丸色如橘。

人人分上本圓成,夜夜靈光滿神室。

神室即是此靈台,中有長生不死胎。

元君謂之偃月爐,爐中藥物象三台。

來時一父對一母,到後三男及三女。

朝屯暮蒙有君臣,晝姤夜複分賓主。

青衣姹女騎青龍,卻將白虎與金翁。

三花爛漫神霄府,雙鶴徘徊太乙宮。

都來金木水火土,幾多生老病死苦!

但教仁義禮智信,自然宮商角徵羽。

自子至巳震兌乾,自午至亥巽艮坤。

坎離本是交會宮,卯酉乃其出入門。

房虛昴星直四季,二分二至有啟閉。

若觀混沌未分前,思量造化真兒戲。

誰知金液大還丹,只在常人日用間。

為君說破修丹旨,鬧非城市靜非山。

丹頭本自生前結,真靜妙明光皎潔。

在外即非砂與硫,在內即非精與血。

火藥元來一處居,看時似有覓時無。

教君終日默如愚,煉成一顆如意珠。

大冶真金色不變,爭奈塵埃尋不見。

生來死去幾萬遍,所以如今用修煉。

分明一味水中金,但向華池著意尋。

八兩金兮八兩木,一物浮兮一物沉。

攢簇五行在庚甲,四象五行要和合。

夜半金烏入廣寒,白如酥兮黃如蠟。

金精木液本虛無,嫩時須採老時枯。

熾則坤火略埋藏,次則巽風為吹噓。

定裏一靜而一動,靜中一照而一用。

風吹楊柳是真鉛,雨洗桃花是真汞。

三關軋軋紫河車,九鼎燦燦黃金砂。

紫府烏龜餐白雪,丹田朱鳳啄黃芽。

地下海潮天上月,以此消長應圓缺。

此則抽添進退機,便是空虛造化骨。

水源清濁要須知,相生相剋有幽微。

奪得天機大造功,年中之月日中時。

及至打敖成一塊,試問時人會不會。

不增不減何抽添,無去無來何進退。

盈虧衰旺自有時,刑德臨門有偶奇。

若到丹成雖沐浴,守城野戰要防危。

溫養嬰兒須藉母,七返九還須識主。

一爻剛兮一爻柔,一候文兮一候武。

片餉工夫煉得成,一年火候始胎嬰。

九溯九回為九轉,雷聲震動鬼神驚。

煉丹工夫只十月,漸採漸煉漸凝結。

三年九載方老成,子子孫孫千百億。

昔日因看龍虎經,於中龍虎轉難明。

歌詩契論都尋遍,到底金丹學未成。

嘉定丁丑春三月,有一道人蓬其發。

授我袖中一卷書,讀之字字金丹訣。

道人去後杳難逢,北海蒼梧有底蹤?

貌其形狀以問人,人言此是玉蟾翁。

堪嗟世上學仙者,泥象執文皆認假。

豈知一物常相隨,圓陀陀兮赤灑灑。

得訣歸來試煉看,龍爭虎戰片時間。

九華天上人知得,一夜風雷撼萬山。

儂家本住螺江上,明月清風無盡藏。

等閒作此大道歌,要與時人為榜樣。

未說修丹便得仙,且圖形固得延年。

那堪或有衝升分,渺渺白鶴登青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云:“修道不修德,必定要著魔。”這說明古代練功的人都非常重視道德修養,儒、道、佛諸家都要求從心性上下功夫。

儒家提倡存心養性;道家則要求修心煉性;佛家講明心、見性、斷惑、正直。以上講的都是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直性,不使受各種影響而蒙蔽、迷惑。

從現代的氣功角度來講,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準,使之達到高層次水準,不僅在練功當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提高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做到遇到各種刺激都不受干擾,始終保持體內中和之氣。

為了練好氣功,必須加強道德修養。“性命雙修,功德並重”,這是氣功鍛煉的一句名言。然而,並非人人清楚功與德的關係。

一般地說,功與德的關係是:練功先練性,守氣更守德,功在一時練,德於一世修;修性為根,守德是本;心純功自正,德長功自進。

總之,練功人首先要注重道德品質的修養才能使練功有所收獲。

練功,真正進入氣功狀態是一個不長的時間,但強大的練功後盾~心性道德、思想品質、胸襟志趣、立身處世~的錘鑄,則從來沒有時間限制,一天是這樣,一生也是這樣。實德,才不虛功。

調身、調息、調心並為氣功鍛煉三要素,調心是主要的。因為意要隨氣、引氣、固氣、養氣、練氣,意還要採氣、聚氣、化氣、氣化等。整個氣功過程基本體現的是個心理機制。

心理平衡,真氣自身就能暢達運行,人靜也自會向高層次遞進;心理不平衡,其它兩調也難做到。所以平時的練性、練心、練德直接決定著功時的成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銅製成的樂器。鳴鐘可以振聵、擂鼓可以升舞,所以道教常以鐘聲警醒世人。許多宮廟正殿中仍置有鐘及鼓,若有善信請神謁祖或返駕時,以敲鐘擊鼓作為迎接或歡送之意。

道教祭祀時的鳴鐘擊鼓是先鐘後鼓,首先三聲鐘表迎三清,接著二鼓聲一鐘聲如此重複二十七遍共八十一響,此乃奇陽之數,再四聲鐘即畢,這四聲是指四御,四御是太極天皇、北極紫徽、東極青華、南極長生四御大帝。

初一、十五日及聖壽時鳴鐘擊鼓則以上午先鐘後鼓,下午先鼓後鐘鳴擊。

以上午為例,先鳴鐘三聲表三清,繼擊緊十三聲,每一聲默念一字「太乙救苦大天尊青玄九陽上帝」,後繼續擊慢十四聲,接緊十三聲,慢十四聲,再接緊十三聲、慢十四聲共計三遍八十一響為數之尊。

最後落四擊表四御,才接鼓聲六聲每一聲默念一字「雷聲普化天尊」,後擊輕重長短風雲雷雨之象三遍,再擊六聲「雷聲普化天尊」後止。

如此擂鼓四遍二十四響,表二十四節氣,此乃偶數、陰數。

道教崇尚自然,在教義上與儀式做嚴密的結合,常以陰陽數做為行事的依據,例如清微天玉清境有九聖,禹餘天上清境有九真,大赤天太清境有九仙,所以在祭祀時有二十七響鐘聲。

又因晨鐘屬陽,故以奇數,其位屬木,所以以青玄九陽上帝為鐘文。

暮鼓屬陰數,以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用陰六之數。而鼓聲若雷,傳統道教神位配置,三清以下,左太乙,右普化,故用雷聲普化天尊為鼓文。

並配合 風、雲、雷、雨的自然變化,其擊法:雷~全重擊,徐疾相間,如雷聲;雨~全輕擊,徐疾適宜,如絲絲細雨;風~由重轉輕,由徐轉疾,如風由近漸遠吹拂;雲~由輕漸重,由急轉緩,如雲變幻莫測。

所以擊鼓以徐疾輕重急緩,擊出風雲雷雨表示風調雨順。

任何宗教各有體制,應符合其教義,時下民間都以「俗信」為主,既不分宗教 信仰,也不明宗教制度,僅提供信徒一時的安慰,而不提升信者精神生活。

且現今教育普及,人民思想開明,若道教宮廟不及時在教義及制度上進一步認識、體會與宏揚,道教信徒將日漸流失,而我民族信仰、民族精神均蕩然無存,盼教中同道共勉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人最常用的一個詞是什麼?

不是“阿彌陀佛”,就是“隨緣”了。

“隨緣吧!”~當我們無可奈何的時候,會這樣安慰自己;

“隨緣啊!”~當我們想滿足自己欲望的時候,會這樣包裝自己;

“隨緣啦!”~當我們懶散而不想精進的時候,會這樣開脫自己。

其實,這些都是在隨順習氣,而不是在隨順因緣。

什麼叫做“隨緣”?

就是“隨順因緣”的簡稱。

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隨因”,二是“隨緣”。

所謂的“隨因”,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方向,牢牢地跟隨著它,就如同向日葵跟隨陽光一樣。

對於學佛人來說,這個目標就是我們的菩薩願。

它就是我們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當中要跟隨的目標與方向。

菩薩願不是空洞的,它應當落實到自己的這一生當中。就在這一生,每個人都應當有自己修學的目標。或者是開悟自性,或者是證悟法身,或者是往生淨土,等等。

“隨因”是根本,“隨緣”是方便。

有了長久的菩薩願,也有了今生修學的目標,人就有了主心骨,有了一股天地間的浩然之氣。

也有了佛菩薩與三寶的加持和擁護。
 
雖然看不見,但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不思議的力量就會逐漸顯現。

有了“隨因”的目標,就可以實踐“隨緣”的方便了。

所謂的“隨緣”,就是對於外在的一切,凡事不強求,心中不掛念。有什麼樣的外在緣份,就隨順著它而生活,隨順著它而學習,隨順著它而修行。

隨順著它而一步步走向“隨因”的人生目標。

可是,如果外在因緣無法提供簡單而基本的生活,或者無法提供學習和修行的空間與自由。那麼,就不應當再隨順它了。

“良禽擇木而棲”這時應當選擇“隨緣離開”。

哪怕對方是是親人和朋友,哪怕那裏有看得到的富貴榮華與錦繡前程。既然已經沒有了學習和修行的自由空間,就應當果斷地選擇離開。

這才是真正的“隨緣”。

因為“隨因”,所以“隨緣”。

也許有人會問,你這不是執著嗎?為什麼一定要隨這個因呢?難道不能“隨緣”放棄它嗎?

是的,它是一種執著。然而,它是覺悟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種執著。悉達多太子,要是沒有這種執著的話,怎麼可能會圓滿佛果呢!
 
請聽太子是如何說的吧:“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多麼強烈的執著啊!然而,正是它,正是這種堅定不移的“隨因”,引領著太子走向了最終的覺悟。

十幾年以來,從出家以前,一直到現在,因為我給自己樹立了人生目標,我不曾懷疑過它。無論自己的習氣煩惱是如何的粗重,我都堅持著“隨因”,然後“隨緣”。
 
每一次“隨緣離開”,都會有很多親人和友人不理解,他們一次次地因為我放棄看似優厚的條件而惋惜,一次次地看著我從城市墮落到鄉村而搖頭。

只有我自己明白,我是一株跟隨著陽光的向日葵,我的福慧資糧於無形之間,正在茁壯成長。

承蒙三寶的加持,內心的執著與煩惱正在消融,如同北方初夏的寒冰,我看到了它們的末日。

如是“隨因”,如是“隨緣”,是名“隨順因緣”。

反之,如果為了滿足自己的名利欲望,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生活享受,就放棄“隨因”的人生目標。雖然他自己美其名曰“隨緣”,可實際上,他是在“隨順習氣”。

不要說什麼菩薩願了,就是他當初的修學目標,也絕無實現的可能。

在漫漫的生死長河當中,他將流轉不息。

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如經中所說,他將“為智者之所憐憫”。

但願大家都能夠樹立菩薩願,都能夠樹立今生的修學目標,都能夠“隨因”地堅持這個目標,“隨緣”地去實現它,不要“隨順習氣”而放棄。

正是:“一句隨緣太隨便,其中滋味少人知。”

但願大家都能夠如是“隨緣”,而不要“隨習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