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東漢中期),一般人稱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沿襲了方士、黃老學說等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漸形成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彙集在《道藏》中。道教是一川多神教,就是道教信徒常常供奉許多神靈。
道教主要有兩大派別:
以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正一派,重符箓經懺,一般不忌飲食,正一派道士分為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在家道士可以成家,故有人稱之為“火居道士”。
金元時代王重陽所創立的全真派,比較注重修持和講經。全真派道士,也必須住廟、食素和獨身。現在常看到外地大的道觀中一些束髮、穿著藍黑色道袍的道士,就是全真道士,男性為乾道,女性為坤道。
道教信仰中的神靈很多,各種道觀中,由於教派不同、地方不同、廟宇不同,其中的殿堂建築佈局和供奉的神像都有很大的差別。
一般比較正規的和有一定規模的道教宮觀建築佈局,有山門、靈官殿(護法神王靈官)、三官殿(天官、地官、水官大帝)、靈霄寶殿(主供玉皇大帝或四御大帝)、三清殿(元始、靈寶、道德三天尊)等。
較成規模的全真派宮觀則供有王重陽、全真七子(邱處機等七位真人)、真武大帝、呂洞濱等神像。
其它道教的廟宇中,所供奉的神像則千差萬別,如關帝廟的關羽,各地城隍廟內地方城隍,其它水、火、財神廟等。
在民間,信徒和香客常常佛道不分,無論進佛寺還是進道觀,都說到廟裏燒香,因此,信徒或者旅遊者到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去,應當了解一點基本禮儀,稍微知道一些佛教和道教的區別。
同是廟宇,佛教稱寺、院、庵、講堂為多,道教稱宮、觀、殿、廟為多;從建築形式上分,大的佛寺道觀都有宮殿式的古建築,小的寺觀一般也有民居式的古建築,都不會有西洋式的現代化的外形建築風格。
從顏色上分,佛教寺院以黃色牆面,道教宮觀以紫紅色為主。從服裝上分,佛教僧尼以灰色、土黃色為主,法事活動以黃色海青、紅色袈裟為多;道教道士平時以藍色長袍,舉行儀式時著繡花道袍。從社論稱呼上分,對佛教僧尼,通常稱之“法師”而不以職務稱,雙手合十為禮;道教道士、道姑,通稱“道長”,雙手齊胸抱拳拱手為禮(左掌抱右拳)。
進寺觀中,不要坐在或站在門檻上,不要靠在桌子或塑像上,或大聲喧嘩。俗語有“釋不問姓,道不言庚”,佛教出家都姓“釋”,不再問俗姓;道教“重人貴生”,期望長壽,無論老壯年,都不言及年齡。
一、殿堂陳設
凡殿中塑像皆應有「暖閣」圍護,尤其是殿中正座主像之暖閣更應富麗華美。暖閣內掛幔帳,幔帳以黃色、紅色錦緞為宜。
緊靠法像座台設一高與座台相當的供案,以陳獻擺設供品。供案前設香案,香案應離開供案一點,以不妨擺供為準。案上設常明燈。
香案上常設有五供,即大香爐一只,蠟台一對,香筒一對。另外於大香爐前可設一較小些的檀香爐,檀香爐兩邊各設一香盒,左盒盛香粉,右盒盛檀香,檀香要劈作長不過寸,粗不過分的小條狀。檀香爐是壇主拈香的特備爐。
香案面前要掛桌圍,桌圍不論淨素或繡花均可。香案前約一尺遠,設一拜墊,拜墊約二尺見方,前稍高一點,呈十五度坡度為宜。此拜墊為壇主拈香跪拜之設。
香案右邊設大磬一個,壇主禮拜,要擊磬。
如是日常誦經之殿堂,香案兩邊加設長條經案,經案上除應用經典外,左案以靠近香案處依次向左為魚、釵、鈸、鼓;右邊依次向右為小磬、鈴、鐺、鐃、大磬。
殿中縣掛之幢、旛、寶蓋、吊掛等,依據情況懸掛,但須成雙成對,不可只掛一幢或一旛,以免威儀不整齊嚴肅。
二、敬香
敬香,有兩種,一是殿主燒香,此皆用線香,以三炷為準,插於大香爐內,炷與炷之間距,三炷平列以不過寸寬為合格,故有「燒香不過寸,過寸神不信」之諺。
二是壇主拈香,此皆以檀香為之。敬拈檀香,非常講究,每炷檀香長短粗細前面已說過,這裏要說明的是檀香爐的生爐方法。生檀香爐前,先在爐正中用香匕挖一小坑,把香粉放入坑內,然後把香灰薄薄覆蓋上,潤平,再點一點線香插于香粉中,這樣,線香之火就把香粉引燃了。當壇主拈香時,初炷香爇入爐中,會有一縷細煙從爐內直上騰起。
拈香以三炷為宜,次序是:初炷插於中間,二炷插於左,三炷插於右,三炷香平列併攏。焚香時應默念《祝香咒》。
三、叩拜
叩拜禮,是我華夏民族傳統禮儀,古人席地亦坐,非常講究禮節儀注,表示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儀規,用不同的禮節以表示,故有九拜之儀。「擎拳恭手」,是表示恭誠之意。後世演變成叩頭作揖禮,直到現在,道教仍行叩頭作揖禮。
叩頭有一叩、三叩、九叩之別。
道教以一揖三叩再一揖,為之一禮。與上聖高真祝壽、慶賀道場畢要行三禮九叩禮,即在殿上先喊:「大眾排班」,再喊:「班齊就位」,然後喊:「三禮九叩」行禮。
道人叩頭,不同於俗人叩頭。道人叩頭雖用拜墊,實際是五體投地,即雙足,雙手著地,頭磕下去時要頭著手。但通常只是雙足、雙手著地,頭不一定非著於手。
道人叩頭不同於俗人的另一點是,足站成八字形,雙膝與手同時著地,左手摟著右手,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頭與脊背同時向下伏,形似青蛙臥狀,且忌臀高於背。如臀高於背,則成後高前低,不但不雅相,亦為失儀。
有老道長說道人磕頭表示著「八十一化」,這是很形象的,因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為一,故有是說。
道人抱拳作揖,後世稱為稽首(與古禮稽首不同),要左手抱著右手,不論乾、坤道皆是一樣,提規執簡也是一樣,皆以左手在前,右手在後。
有人說,左手為善手,故當抱著右手。但也有抱拳時,把左手大指插於右手虎口內,搯住右手子紋,右手大指屈於左大指不搯住右手午紋,這種抱拳法,外呈太極圖形,內搯子午訣。一般來說,這種抱拳多用於打坐時,平常稽首作揖,只自然抱拳即可。
作揖躬身,兩足成八字自然站立,兩足跟可稍離開點,兩滕且忌前屈,頭腰腿成彎弓狀,如月牙,兩手自然下垂於丹田處抱拳邊直身邊舉手,手上至口齊為度。
道士跪拜,在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中記有:「朱文公云:『古者男子拜,兩膝齊屈,如今之道拜』。道拜,道士跪拜也。」可見今天道教全真道士的跪拜仍沿襲著古時拜儀。
四、祖師聖誕節日必行祝壽、慶賀
師聖誕必依科舉行祝壽、慶賀者,蓋得入玄門,蒙祖師庇佑,聊伸敬恭之誠。亦如俗家給老人慶壽,以伸養育之恩之義。
祖師聖誕節日,於先天晚上(如十五日聖誕,於十四日晚上)祝壽,聖誕日早上慶賀。
其儀規是:屆時高功在殿上鳴大鼓集眾,道眾聞鳴鼓即齊殿中。經師排班,住持拈香畢,高功就位依科行祝壽或慶賀儀。科儀畢,高功擊大鼓,頭通鼓畢,提科喊:「大眾排班」。經師、道眾就各自陪殿位置,殿左者面向右,殿右者面向左,對面肅立。二通鼓畢,表白喊:「班齊就位」。經師、道眾轉身向上面對祖師法像。三通鼓畢,提科喊:「今值天運某某年二月十四日、十五日,恭逢(老君聖誕)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聖壽(聖誕)大吉良辰之期(日)」,表白接喊:「祝壽(慶賀)太清仙境大赤天宮一切高真」。提科喊:「各秉丹誠」。表白喊:「三禮九叩」。高功擊大鼓交殿主擊大磬三聲,提科擊引磬引禮三叩;殿主再擊大磬三聲,提科再擊引磬引禮三叩;殿主再擊大磬三聲,提科再擊引磬引禮三叩。九叩畢,提科云:「祝壽(慶賀)已畢」。表白云:「圓揖退班」。殿主擊半鐘大磬。禮成下殿。
五、開靜、止靜
宮觀以開靜止靜定晝夜作息。開靜先擊報鐘,報鐘交大鐘,大鐘交大鼓;止靜先擊大鼓,大鼓交大鐘,大鐘交報鐘。
報鐘的打法是:「起三清,落四御,中間緊七,慢八,平十二」共二十七聲,打三遍,共合為八十一下,開始的三聲和落後的四聲,不計在內。
大鐘的打法是:早上開靜先打緊十三,再打慢十四,亦三遍,共合為八十一下;晚上止靜則先慢後緊。亦須起三清落四御。
大鼓的打法是:先起三清,咚咚-咚咚咚-咚(默念「雷聲普化天尊」)磕(磕鼓邊一聲)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再咚咚-咚咚咚-咚,磕-磕磕-磕。然後擊長陣鼓,由慢變快,頭陣完,磕一聲鼓邊;再由慢變快,二陣鼓完,磕鼓邊兩聲;再由慢變快,三陣鼓完磕鼓邊四聲。再如開始時擊的三遍。完。
擊鼓的技法最好是在長陣中擊出風雲雷雨摹擬之聲響。
一,入廟前的準備,衣整,身靜,心誠。可以帶供養入廟。入廟前可先向家神竈君等祈福。
二,路上行走遇老弱病殘者應生憐憫心。遇橋頭土地或當風土地應施禮祈福。
三,至廟門先拜左右門丞,山門土地,靈官等按雕塑神位依次拜入至三清殿。見師父應面帶笑容問候。叩拜。見三清道祖及諸神應先三跪九叩後再請香頂敬。
四,參拜神靈後應向廟主請示護法功德金。如無後再至經堂聞經聽法。
道教禮拜方式有二:一為三禮三叩,一為三禮九叩。
道教禮拜時稱為“八十一化”,足踏八,手按十,身抱一。
1、端身正立,仰瞻聖像,平心靜氣,雙腳成外八字狀,兩足跟距一拳寬,離跪墊一腳遠近。手抱太極,左手抱右手,取意“保佑”,右手大指掐右手中指尖(午紋),左手大指透過右手虎口掐右手無名指根(子紋),是謂掐子午,抱太極。
2、雙手上舉至鼻尖,不過眉心。下收至肚臍,不低小腹。
3、分開雙手,左手原位,右手向前,同時下蹲,兩膝蓋分開比肩寬,著於跪墊邊緣。
4、上身前傾,右手按跪墊上,指尖朝左前方。左手按右手上,成十字形,指尖朝右前方。小臂貼跪墊上。雙手在跪墊上的位置,視俯身後額頭的位置而定。
5、俯身,額頭在手背上輕點,稍做停頓,緬想聖容。俯身後,背部要平,不可使臀部高過頭部。
6、先上身,收左手至腹前,站起同時收右手。
7、抱太極,舉至鼻尖,窮身一禮。
以上為一拜,三拜為三禮三叩。
俯身後輕點頭三次,三拜為三禮九叩。整個過程要自然舒緩。叩頭不要大起大落。然後,退半步,躬身一禮。至此,完整的禮拜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