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要麼辭職不幹,要麼就閉嘴不言。初出茅廬,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氣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做。不要養成挑三揀四的習慣。不要雨天煩打傘,不帶傘又怕淋雨,處處表現出不滿的情緒。記住,不做則已,要做就要做好。
 
 ­
二、每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要學會忍受孤獨,這樣才會成熟起來。年輕人嘻嘻哈哈、打打鬧鬧慣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一下子不知所措起來,有時連一個可以傾心說話的地方也沒有。這時,千萬別浮躁,學會靜心,學會忍受孤獨。在孤獨中思考,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華。不要因為寂寞而亂了方寸,而去做無聊無益的事情,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
三、不要像玻璃那樣脆弱。有的人眼睛總盯著自己,所以長不高看不遠;總是喜歡怨天尤人,也使別人無比厭煩。沒有苦中苦,哪來甜中甜?不要像玻璃那樣脆弱,而應像水晶一樣透明,太陽一樣輝煌,臘梅一樣堅強。既然睜開眼睛享受風的清涼,就不要埋怨風中細小的沙粒。
 
 ­
四、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談論自己,更不要議論別人。談論自己往往會自大虛偽,在名不符實中失去自己。議論別人往往陷入雞毛蒜皮的是非口舌中糾纏不清。每天下班後和你的那些同事朋友喝酒聊天可不是件好事,因為,這中間往往會把議論同事、朋友當做話題。背後議論人總是不好的,尤其是議論別人的短處,這些會降低你的人格。
 
 ­
五、機會從不會“失掉”,你失掉了,自有別人會得到。不要凡事在天,守株待兔,更不要寄希望於“機會”。機會只不過是相對於充分準備而又善於創造機會的人而言的。也許,你正為失去一個機會而懊悔、埋怨的時候,機會正被你對面那個同樣的“倒楣鬼”給抓住了。沒有機會,就要創造機會,有了機會,就要巧妙的抓住。
 
 ­
六、若電話老是不響,你該打出去。很多時候,電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不是花瓶,僅僅成為一種擺設。交了新朋友,別忘了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交際的一大訣竅就是主動。好的人緣、好的口碑,往往助你的事業更上一個台階。
 
 ­
七、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已經到了結婚年齡而草率結婚。想結婚,就要找一個能和你心心相印、相輔相攜的伴侶。不要因為放縱和遊戲而戀愛,不要因為戀愛而影響工作和事業,更不要因一樁草率而失敗的婚姻而使人生受阻。感情用事往往會因小失大。
 
 ­
八、寫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單子放在皮夾裏,經常拿出來看。人生要有目標,要有計劃,要有提醒,要有緊迫感。一個又一個小目標串起來,就成了你一生的大目標。生活富足了,環境改善了,不要忘了皮夾裏那張看似薄薄的單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拳理來講,太極拳是以道家哲學、中醫術、陰陽學、力學等理論為基礎的一種玄妙的拳法,它是由調心、調身、調息、統一協調貫徹始終的一種強調精氣神統一修煉的技藝。它不僅是一種形體運動,而且還是一種對人的生理、心理全部調節,使之達到完全合理自然的一種運動。
 
如三豐祖師在“太極拳要訣 ”說“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生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太極也。太極,無極而生,陰陽和合而成,一氣分為二氣為陰陽,陰陽合為一氣為太極,故太極乃陰陽動靜離合也。陰陽分離則死,陰陽二氣合為一氣則生。
 
人,乃精氣而生,精氣而養;精生於食,氣生於精,精滿性意則起。順之為能生人,耗盡,則氣無依、神無托,人無本而死;逆之,則精能化為氣,氣化為神,神氣相抱,而生道貌、生仙。“逆”不是違背的意思。是化,是收回性意之意也。
 
太極論中有云“神宜內斂,氣宜鼓蕩”。只有神內斂了,心意才能收回,神態才能放鬆,氣才能定,神才能閒,才能做到精滿而化為氣。則氣才能生,才能養,如此體內之氣才可以與宇宙空間的自然氣體相鼓蕩,相感應,才可以取天地之氣而補充內氣了。
 
自然氣充就了,氣能在體內靈活,才會順暢才可以增加身體機能新陳代謝,促進更新循環。然而說太極如果拋開它技擊的一方面,那麼它就是“神仙”長生術,中醫術。只要你用心去研究它,修煉它,久而久之,就可以達到延年益壽,返老還童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家和道教,本來是有區別的。先秦道家,是以老、莊為代表的哲學派別,而道教乃是東漢形成的一種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無聯繫的。
 
道教創立的時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其主要經典,規定為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道德經》的基本思想是“道”,並把道視為超時空的天地萬物的根源,既有本體的意義,也含有規律的意義,其界屬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說。
 
《莊子》更把道解釋成為:“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並謂“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禺強得之,立乎北極;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這種以道為萬古常存、得道以後便可以長生久視、成為神仙的思想,為後來的道教所汲取。
 
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從宗教的角度把道說成是神異之物,靈而有信,“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並與神秘化了的元氣說結合起來,認為道是“虛無之繫,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無外,其微無內”,無形無名,有清有濁,有動有靜,“萬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宇宙、陰陽、萬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還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這種思想在道教產生之前就有了。東漢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明,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把老子與道合而為一。道教繼續發揮了這種思想。
 
《太平經》曰:“老子者,得道之大聖,幽顯所共師者也。應感則變化隨方,功成則隱淪常住。住無所住,常無不在。不在之在,在乎無極。無極之極,極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極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應十方。敷有無之妙,應接無窮,‧‧‧周流六虛,教化三界,出世間法,在世間法,有為無為,莫不畢究。”
 
傳為張陵(或為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也把老子作為道的化身,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其後《混元皇帝聖紀》又稱:“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也。”於是老子與道便被神化為眾生信奉的神靈。
 
道是天地萬物之源,因而作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陰陽之主宰,萬神之帝君”。這說明哲學家老子和哲學範疇“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為天上的神靈。因此,信道也就變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
 
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義和各種修煉方術,都是圍繞著這個核心而展開的。道教的命名,也與它的基本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此可見,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為重要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家哲學乃是它的理論基礎之一。
 
《魏書‧釋老志》在談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時便稱:“道家之源,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資萬類。上處玉京,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為飛仙之主。千變萬化,有德不德,隨感應物,厥跡無常。‧‧‧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這裏所說的道家,就是指道教。
 
正因為道教的形成和發展,與道家老子確有不解之緣,所以人們習慣上常常把道教也稱為道家。
 
先秦道家後來演變為黃老之學。這種黃老之學是以道家的清靜養生、無為治世為主,但汲取了陰陽、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內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稱為黃老術的新道家。後來,黃老養生之術演變為道教的修煉方術,奉黃老術的黃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驅。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道家思想曾作過這樣的評述:“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是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所說的道家,就是指黃老道術的新道家。司馬談的這種觀點,被東晉道士葛洪所採用。
 
葛洪依據司馬談的這種觀點,從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場出發,闡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於儒的思想,以為道家之教“務在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主張“包儒墨之善,總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長,來建樹其神仙道教的理論體系。
 
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張“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光於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以六經訓俗士,以方術授知音,欲少留則且止而佐時,欲升騰則凌霄而輕舉”。這就是他的“外儒內道”和儒道雙修、內外兩得的兩重人格的本質表現,也是上層化的士族貴族神仙道教的一個顯著特點。
 
其次,道教還汲取了儒家的倫理綱常思想。這種倫理綱常的核心是“三綱五常”,這是封建社會中最主要的道德規範。
 
這種倫理綱常思想,是儒家導其源,道教纘其緒,作了繼承和發展。在道書中,雖然很少提到三綱五常的名稱,但宣揚這種倫理道德思想頗力;在宣揚這些倫理道德的時候,往往與它的長生成仙思想結合起來,而且以“神”的威力驅使人們去奉行,這對維護封建社會的倫常和秩序,更容易發揮其特殊的作用。
 
《荀子‧禮論》提出“禮有三本”之說,認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董仲舒個人則認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把三綱五常說成是天經地義。
 
《太平經》汲取了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養天地所為,名為不孝之子也。”並稱:“子不孝,弟子不順,臣不忠,罪皆不與於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惡之,以為大事,以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為最惡下行也。”
 
又謂:“子不孝,則不能盡力養其親;弟子不順,則不能盡力修明其師道;臣不忠,則不能盡力共事其君,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惡之,死尚有餘責於地下,名為三行不順善之子也。”
 
《太平經》不僅繼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揚天、地、君、父、師信仰的重要,而且還第一次將“天地君父師”合為一體,這在當時儒家的經典中尚未如此,而這正是後來社會上“天地君親師”信仰的由來,其影響尤其深遠。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亦說:諸欲修道者,務必“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內無二心。”它特別強調“事師不可不敬,事親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義不可不行。”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經》中,更把儒家的許多封建倫理道德規範都包括進去了,它說:“與人君言,則惠於國;與人父言,則慈於子;與人師言,則愛於眾;與人兄言,則悌於行;與人臣言,則忠於君;與人子言,則孝於親;與人友言,則信於交;與人婦言,則貞於夫;與人夫言,則和於室;‧‧‧與奴婢言,則慎於事。”
 
這樣,把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的道德規範都講到了,用“忠”、“孝”、“慈”、“愛”、“惠”、“悌”、“和”、“貞”、“信”、“慎”等道德規範來調整各種不同的人與人的關係,比儒家講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漢董仲舒為之一變。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宗天神學以及隨之而起的讖緯神學,均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為道教的重要淵源。
 
如《河圖紀命符》說:“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尸當得作鬼,自放縱遊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藥有益,乃成仙。”這類神秘的東西,幾乎原封不動地為後來的道教所吸收,並加以發揮。
 
其他如“少室山有玉膏,服即成仙”;崑崙山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為賜授仙經、指導修道之神;黃帝原本北斗黃神,即位後即“一道修德,唯仁是行”,最後乘龍上天;五嶽四海和人的耳、目、鼻、齒、髮皆各有神;以及星象預示吉凶之說和召神劾鬼之術,如此等等,均是便於道教利用的資料。
 
此外,《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對道教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東漢時的《太平經》就是“以陰陽五行為家”,而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乃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來論述修仙的方法,對後世道教的影響甚大,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此後,以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來闡發道教的內外丹法的道教學者相繼不絕。
 
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過:道教思想是“本諸墨氏,源遠流長。”墨子提倡尊天明鬼,這種思想顯然是被道教所吸收,這方面無須多加說明。此外,墨子還站在小生產者的立場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利互助。
 
墨子在《非樂》上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天誌》下又反對“不與其勞獲其實”。
 
《太平經》亦強調“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對“強取人物”。
 
墨子在《兼愛》中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當實行“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在《尚賢》下又認為“為賢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只有這樣,才可以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反之,他在《尚同》上說,若“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朽餘財,不能以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那就會使“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太平經》亦強調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互利思想,主張有財物的人應當“樂以養人”,“周窮救急”。它認為天地間的一切財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氣”所生,應屬於社會公有,不應為私人所獨佔。認為“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比若倉中之鼠,常獨足食,此大倉之粟,本非獨鼠有也;少(小)內(指帝王的私庫)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愚人無知,以為終古獨當有之,不知乃萬屍(戶)之委輸,皆當得衣食於是也”。
 
又稱:“或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應當以道德教人,否則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彌天大罪。認為“人積道無極,不肯教人開蒙求生,罪不除也。‧‧‧人積德無極,不肯教人守德養性為謹,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對“智者”欺負“愚者”,“強者”欺負“弱者”,“少者”欺負“老者”。說“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強,反欺弱者;或後生,反欺老者,皆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當苞養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強者當養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後生者當養老者,反欺之,三逆也。與天心不同,故後必有凶也。”
 
《太平經》的這些思想,顯然都是墨子有關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變化方術,也依托墨子。
 
葛洪《抱樸子內篇‧金丹》記有《墨子丹法》,《遐覽》記有“變化之術”的《墨子五行記》,稱“其法用藥用符,乃能令人飛行上下,隱淪無方”。
 
《神仙傳》又記載孫博、封衡皆宗墨子,孫博“治墨子之術,能令草、木、金、石皆為火光,照耀數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學道,有《墨子隱形法》一篇。
 
葛洪還把墨子列入《神仙傳》,說他外治經典,內修道術,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後得神人授書,“乃得地仙”。可見,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產生過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說的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還吸收了傳統的鬼神觀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與巫術。
 
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對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甚為崇拜,視之為神靈,對他們進行祭祀和祈禱,並由此而逐漸形成了一個天神、地、和人鬼的神靈系統。道教承襲了這種鬼神思想,並將這個神靈系統中的許多神靈作為道教神靈的組成部分。
 
古代殷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凶;巫師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術可以為人們祈福禳災。這種巫術,也為道教所吸收和繼承。
 
道教對戰國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術也作了繼承,並有所發展。早在《莊子》和《楚辭》裏,有關神仙思想的言論已屢見不鮮。稍後,在燕齊和荊楚等地均出現了鼓吹長生成仙的方術。這種神仙方術原無系統的理論,後來,這些方士利用戰國時齊人鄒衍所論,終始五德之運的五行陰陽學說加以解釋,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神仙家,即方仙道。
 
秦皇、漢武對此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禁方、能神仙”之徒多到“不可勝數”的地步。傳說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鄭伯僑等都嚮往神仙、“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
 
以後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術皆為道教所承襲,神仙方術衍化為道教的修煉方術,神仙方士也逐漸衍化為道士。
 
由此可見,道教和我國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都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係,它的產生,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直接孕育的結果。但從孕育到最後形成,經歷了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衍化的醞釀過程。
 
早在戰國之末,已有鼓吹長生成仙的所謂方仙道的漸次興起。西漢末年,由於讖緯神學的盛行,黃老學向宗教化的方向發展,隨即又有黃老學與方仙道相結合的所謂黃老道的出現。這些可視為道教的胚胎。不過它仍屬於類似宗教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為宗教組織,行其術者一般謂之方士,還未稱為道士。到了前後漢交替的時候,開始出現方士又稱道士的情況。
 
《漢書‧王莽傳》說:“先是衛將軍王涉,素養道士西門君惠,君惠好天文讖記,為涉言孛星掃宮室,劉氏當復興,國師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這個鼓吹王涉造王莽反的西門君惠,在桓譚的《新論‧辨惑》中仍稱方士。
 
又據《後漢書‧祭遵傳》記載,鼓動涿郡張豐造漢光武反的,也是道士:“初,豐好方術,有道士言豐當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繫豐肘云:‘石中有玉玺。’豐信之,遂反。”
 
《後漢書‧許曼傳》載:“許曼‧‧‧祖父峻,‧‧‧行遇道士張巨君授以方術,所著《易林》,至今行於世。”
 
《後漢書‧第五倫傳》稱:第五倫“自以為久宦不達,遂將家屬客河東,變姓名,自號王伯齊,載鹽往來太原、上黨,所過輒為糞除而去,陌上號為道士”。這個第五倫看來並不是教徒方士,但因其隱姓埋名於民間,熱心為民眾公共衛生事業服務,經常為他們掃除垃圾,受到人們的尊敬,人們便以為他是道士,遂以道士稱之。說明道士之名在當時已為民間所熟知,而且視為一種尊稱。
 
當時民間不僅有個別道士的活動,而且開始近於有組織的活動。
 
如《後漢書‧馬援傳》說:“初,卷人維汜,訞言稱神,有弟子數百人,坐伏誅。後其弟子李廣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誑惑百姓。十七年(指漢光武建武十七年,西元四十一年),遂共聚會徒黨,攻沒皖城,殺皖侯劉閔,自稱‘南嶽大師’。”
 
同書《臧宮傳》云:“十九年(四十三),妖巫維汜弟子單臣、傅鎮等復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稱將軍。”
 
同書《桓帝紀》又稱:建和二年(一百四十八)“冬十月,長平陳景自號‘黃帝子’,署置官屬,又南頓管伯亦稱‘真人’,並圖舉兵,悉伏誅”。
 
從這些起義的組織者相信“神化不死”以及自稱“南嶽大師”、“黃帝子”、“真人”和封建史學家稱之為“妖巫”等事實來看,表明當時民間已有類似於道教的組織存在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的生死輪迴中最大影響力就是業力,它可以對我們死後能否往生淨土產生影響。而對於無緣解脫,繼續轉入六道輪迴的眾生來說,業力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因為業力是輪迴的真正驅動力。

業有善惡之分,造惡的人要報生三惡趣,經歷痛苦的折磨而長劫難出;而積善的人則可以報生到相對好一些的三善趣。善惡的果報,都是我們自己所造的,並不是由神仙、上帝來賞賜福禍。

我們有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好人沒有好報,壞人自在逍遙。於是便對業力的作用產生懷疑。其實這是因為業有不同的果報方式。依照受業的時間,業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

正如農民種糧食,有的當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種,需待三、五年後方能收成。這樣理解,我們就會明白,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現在才成熟,只有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所以只有等到善緣成熟之後才能受善報。

惡人得好報的道理也是這樣。

業報的原理啟示我們,應該捨惡行善,趨樂避苦。不論做了多少好事,都不必自以為滿足,因為善德因緣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因此,要不斷地積累善行;相對的,縱使犯下滔天罪惡,只要改過向善,罪過也終有償清的一天。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在警惕我們這個道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說到中醫,很多人都想到陰陽五行,陰陽五行給人的感覺就像古代的算命先生或風水大師在給人看病,很像迷信的東西。所以很多人不相信,特別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人。

陰陽是個抽象的概念。《黃帝內經》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陰陽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陰陽,而陰或陽之中又可再分出陰陽,可以一直劃分下去。《黃帝內經》中《素問‧陰陽離合論》就說過:“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陰陽互相依存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的最初含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

陰陽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其實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無處不在、對立統一的,是一種雙邊關係。
 

陰陽學說在中醫裏的應用

一、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繫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人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裏、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二、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的協調關係的結果。如果以功能與物質相對而言,則功能屬於陽,物質屬於陰,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係,就是對立統一關係的體現。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係,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的關係。

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三、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使機體的物質、功能之間保持著相對的陰陽協調關係,疾病的發生及其病理過程,則是因某種原因使陰陽失去了協調所導致的。

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有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包括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和邪氣均可用陰陽區分其屬性;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鬥爭,可用陰陽的消長失調(即偏盛偏衰)來概括說明。

人體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如內熱很重的人當然應該屬於陽證,可是熱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手腳發涼(中醫稱為熱厥);而體內陽虛大寒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現發熱、煩躁、臉紅等表現。

四、用於疾病的診斷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於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疾病,儘管它的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但都可以用陰或陽來加以概括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是說診斷水準高的醫生,看人的面色、舌苔、把脈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確定陰陽哪個地方失調了,為何失調了。

在辨證方面,雖然中醫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實、熱屬陽;裏、虛、寒屬陰。陰陽是可大可小的,大的話可以概括整個病症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小的話則可以分析四診中一個具體的脈證。無論望、聞、問、切四診,都應以分別陰陽為首務,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才能在辨證中正確地區別陰陽。

五、用於養生與治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就是說醫生看病也好,給人養生調理也好,根本目的都是細心分析陰陽的失衡點,來調理使身體歸於陰陽平衡。陰陽學說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一是確定治療原則,二是歸納藥物的性能。
 

用陰陽學說來指導養生和疾病的治療,可以確定其原則。

陰陽偏勝,也就是陰或陽的一方偏盛,為有餘之證。由於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陽熱盛易於損傷陰液。陰勝則陽病,陰勝則寒,陰寒盛易於損傷陽氣。如果陰或陽偏勝而其相應的一方並沒有構成虛損時,就可以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

如果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的方法。陽勝則熱屬於實熱證,應該用寒涼藥來制約其陽,治熱以寒,也就是“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於寒實證,應該用溫熱藥來制約其陰,治寒以熱,也就是“寒者熱之”。

因二者都屬於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者瀉之”。比如,陽太盛就是熱、火,就要用連翹、菊花、蓮子心甚至黃連、大黃等來清熱瀉火;陰太盛了就變成寒,就要用丁香、乾姜、小茴香、花椒,甚至是附子、肉桂等來溫裏去寒。

陰陽就是個代號,是相對的,是用來解釋自然界現象和人體組織時的一種歸類方法,不能絕對化,更不能生拉硬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一元論;陰陽學說是二元論,講的是一對一的雙邊關係。中醫調理、治病、養生其實就是從關係論出發,調理人與自然、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之間的關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在體育鍛煉後常有肌肉發脹、關節酸痛、精神疲乏之感。為了儘快解除疲勞,他們就會買些雞、魚、肉、蛋等大吃一頓,以為這樣可補充營養,滿足身體需要。其實,此時食用這些食品不但不利於解除疲勞,反而對身體有不良影響。

人類的食物可分為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判斷食物的酸鹼性,並非根據人們的味覺、也不是根據食物溶於水中的化學性,而是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後所生成的最終代謝物的酸鹼性而定。

酸性食物通常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含有鉀、鈉、鈣、鎂等元素,在體內代謝後生成鹼性物質,能阻止血液向酸性方面變化。所以,酸味的水果,一般都為鹼性食物而不是酸性食物,雞、魚、肉、蛋、糖等味雖不酸,但卻是酸性食物。另外要注意一下幾點:
 

一、不能飲酒解乏

劇烈運動後人的身體機能會處於亢奮狀態,此時喝酒會使身體更快地吸收酒精成份而進入血液,對肝、胃等器官的危害就會比平時更甚。長期如此可引發脂肪肝、肝硬化、胃炎、胃潰瘍、癡呆症等疾病。運動後即便是喝啤酒也不好,它會使血液中的尿酸增加,使關節受到很大的刺激,引發關節炎症。
 

二、不能立即休息

劇烈運動後如立即停下來休息,肌肉的節律性收縮會停止,原先流進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過肌肉收縮流回心臟,造成血壓降低,出現腦部暫時性缺血,引發心慌氣短、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甚至休克昏倒等症狀。
 

三、不可馬上洗浴

運動後如馬上洗冷水浴會因突然刺激,使血管立即收縮,血液循環阻力加大,同時機體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而如洗熱水澡則會增加皮膚內的血液流量,血液過多地流進肌肉和皮膚中,導致心臟和大腦供血不足,輕者頭昏眼花,重者虛脫休克,還容易誘發其他慢性疾病。
 

四、不宜大量吃糖

有的人在劇烈運動後覺得吃些甜食或糖水很舒服,就以為運動後多吃甜食有好處,其實運動後過多吃甜食會使體內的維生素B1大量消耗,人就會感到倦怠、食欲不振等,影響體力的恢復。因此,劇烈運動後最好多吃一些含維生素B1的食品,如蔬菜、肝、蛋等食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看的是書,讀的卻是世界;沏的是茶,嚐的卻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卻是艱辛;人生就像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票,沒有彩排。每一場都是現場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最好的珍惜。將生活中點滴的往事細細回味,傷心時的淚、開心時的醉,都是因追求而可貴。日落不是歲月的過,風起不是樹林的錯。只要愛過等過付出過,天堂裏的笑聲就不是傳說。
 
­
二、世界沒有悲劇和喜劇之分,如果你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如果你沈緬於喜劇之中,那它就是悲劇。如果你只是等待,發生的事情只會是你變老了。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拿一手好牌,而在於打好一手壞牌。
 

三、花兒不為誰開,也可以為自己開,世界不為誰存在,也可以為自己存在。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四、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於給自己打開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話,而是即使不說一句話也不覺得尷尬。
 

五、這世上有兩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二是讀進大腦的書。
 

六、好的愛情是你通過一個人看到整個世界,壞的愛情是你為了一個人捨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真正快樂的男人,才能帶給女人真正的快樂。馬在鬆軟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語中易摔跤。
 

七、男人有錢就變壞。是的,很多男人是這樣,不過,有錢就變壞的男人就算沒錢,也好不到哪裏去;女人沒錢就變壞。是的,有這樣的女人,不過,沒錢就變壞的女人,就算有錢,也不是好女人。
 

八、所謂門檻,過去了就是門,沒過去就成了檻。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九、“神於天,聖於地”是華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十、成熟不是人的心變老,是淚在打轉還能微笑。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風景;傷得最深的,也總是那些最真的感情。收拾起心情,繼續走吧,錯過花,你將收獲雨,錯過雨,你會遇到彩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尊敬的各位來賓:

大家好!

今天我由衷的開心和激動,因為我終於結婚了。一時間縱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

但我知道,這萬語千言最終只能匯聚成兩個字,那就是“感謝”。

首先要感謝在座的各位親朋好友,在這個美好的周末,特意前來為我和XXX的愛情做一個重要的見證,沒有你們,也就沒有這場,讓我和我妻子終生難忘的婚禮。

其次,還要感謝XXX的父母,我想對您二位老人家說,您二老把您們手上唯一的一顆掌上明珠,交付給我這個年輕人保管,謝謝您們的信任,我也絕對不會辜負您們的信任。
 
但我要說,我可能這輩子也無法讓您的女兒,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但我會用我的生命使她成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最後,我要感謝在我身邊的這位,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昨天上了一夜的網,網上說現在世界上男性人口是二十九億八千萬,我竟然有幸的得到了這二十九億八千萬分之一的機會成為XXX的丈夫。
 
二十九億八千萬分之一的機會相當於,一個人中五百萬的彩票連中一個月,但我覺得今生能和XXX在一起,是多少個五百萬也無法比擬的。所以我想說,XXX謝謝妳,謝謝妳答應嫁給我這個初出茅廬,涉世不深的毛頭小子。

但是此時此刻,我的心裏卻有一絲深深的對妳愧疚,因為我一直都沒有告訴妳,在認識妳之前和認識妳之後,我還一直深深的愛著另一個女人,並且就算妳我的婚姻,也無法阻擋我日夜對她的思念。
 
那個女人也來到了婚禮現場,親愛的,她就是,我的媽媽!
 
媽,謝謝您,謝謝您在二十八年前做出了一個改變了您一生的決定,您用您的靚麗青春和婀娜的身姿,把一個生命帶到了這個世界,讓他學知識,教他學做人,您讓他體會到世界上最無私的愛,您給了他世界上最溫暖的家,您告訴他做人要老實,您告訴他家的重要,可是這個小生命時常惹禍,惹您生氣,讓您為他二十幾年來掛肚牽腸。
 
幾年前我爸爸的過世,更是讓我體會到您在我生命的重要,我也不會忘記您我在大洋的兩岸,度過的那幾千個思念的日日夜夜。
 
現在,我想說,媽,辛苦您了,咱們家改善了,兒子長大了,兒子結婚了,您可以放心和高興吧!
 
我很幸福,因為我遇上了這世界兩位最最善良美麗的女人。
 
最後,不忘一句老話,粗茶淡飯,切莫嫌棄,請儘管享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礎篇
 
 
一、什麼是內丹功
 
內丹之學是道家煉養的主要法門,是以人身精、氣、神為藥的內煉功法。
 
二、內丹功種類
 
道家把內丹劃分三種:(1)天元丹法(2)人元丹法(3)地元丹法。
 
關於天元丹法有兩種說法:(1)以清靜為主,以修性為主,修命為輔,功成後成天元大丹。(2)雖然是以清靜為主, 但終要以人身內修為主,故仍然要以人之煉精化氣為主要入手功夫,還不能脫離命功的修為,故還是金丹範疇。
 
天元大丹,是指服食靈物而成道,是可遇不可求的。
 
人元丹法就是以金丹為範疇,以煉精化氣為入手功夫的方法。
 
地元丹法以服食外丹為入手功夫的方法,傳統上將它劃分為外丹法。
 
三、金丹內功的源流

金丹內功的起源當追溯於戰國時代的關尹子。道家歷代相傳關尹子得老子傳道後,歷遊天下,成道於武當,後傳於李亞,李傳鍾離權,鍾離傳呂岩,呂岩傳王重陽成少陽派,陳摶得關尹子之隱傳,習成後,傳文始派。武當金晶子得關尹子武當之隱傳,始開武當丹派之先。
 
四、武當密傳丹派金丹內功的特點
 
武當密傳丹派金丹內功在理論、方法上始終保存了先人的古樸、簡捷、實效性強的特點。
 
其中以武入道的特點,則有別於其他內丹流派。
 
五、為什麼要以武入道
 
金丹內功所煉者:精、氣、神,而結丹則更需要。武功樁法在這方面有其獨到之處,通過站樁可以使修煉者的內氣充盈、經脈暢通,筋骨強健,內臟堅實,內積法財,從而為內煉成丹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為什麼要動靜雙修
 
功夫可分為動功、靜功兩種。動功又可分成行功、樁功兩種。靜功主要指的是靜坐。傳統理論認為:動功(樁功)主要是用來煉氣、開經絡的,靜功主要是用來養氣的,或者說是用來調整人身體內陰陽二氣,使之平衡的。因此,煉功者要動靜兼修。
 
 
怎樣煉好靜功?
 
一、為什麼要練靜功?
 
靜坐會使心情平靜,心氣平和,血脈暢通,疾病便不易發生。靜坐更是各門派修真的通用法門。靜坐是金丹內功的主體,樁功以練氣為主,靜功以養氣為主。練功應動、靜同修為好。
 
二、怎樣煉好靜功?
 
靜功俗稱打坐或禪定,主要通過禪定內練之法來達到修身的目的,要練好靜功,首先要做好“三調”,即調心、調身、調息。
 
三、怎樣煉好跏趺盤座法?
 
道家靜坐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種:即單珈盤式、雙跏盤式、散盤式。
 
(一):雙跏趺坐,又名跏趺坐,有兩種方法:

(1)是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名如意坐。

(2)是將左腳放在右腿上,再將右腳放在左腿上,名降魔坐。
 
如果初學靜坐,或年事已高,難以做到,那就不必勉強,可改用半跏趺坐。

(二):單跏趺坐,俗稱單盤膝坐,也有兩種方法:

(1)只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右腿則不動,為如意坐。

(2)只將右腳置於左腿上,左腿則不動,為金剛坐。
 
初學者,應該從單盤式開始,逐步過渡到雙盤式。過渡的方法是先進行左單盤式靜坐,然後再進行右單盤式,兩次進行的時間相同。中間下坐要進行活動練習。如果單盤也做不到,可將兩小腿交叉於兩般的下面,名散盤坐。然後再過渡到單盤式,逐步過渡到雙盤式即可。
 
四、什麼是三調?
 
所謂三調,即道家把煉靜功開始的準備工作劃分為三種內容來進行調整,即:調身、調心、調息,此三種共稱“三調”。
 
五、“三調”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1)調身
 
道家把調整身體姿勢的過程稱為調身。所謂“身不調則氣不順,氣不順則心不定”。通過調整身體的姿勢,使身體處在最佳的舒適狀態,則更利於內氣的流動,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
 
(2 )調心
 
道家稱“心”者:智之舍也,所謂的“心”是指思維意識之所。對於一般人來說,思維意識是雜亂紛飛的,就像心猿意馬一樣,最難調伏。要達到靜功所要求的抱元守一的目的,就必須使雜亂紛飛的思維意識排除掉,使意識歸一。這一過程稱為調心。
 
(3)調息
 
道家稱人命在呼吸之間,息調則心定,息亂則人病。通常把息分成三種,即“凡息”、“淨息”、“道息”。雜息是指常人平時的呼吸,如《莊子‧大宗師》所謂“眾人之息以喉”。淨息是在意識控制下有規律的呼吸,即“凡息”、“數息”、“踵息”等。道息是指入定中出現的息,是無為之息。通常可分“胎息”、“混元息”、“原息”等。
 
六、坐時如果身體放鬆不下來怎麼辦?
 
在靜坐開始的時候,寬衣解帶,端然正座。然後把身體左右搖晃幾次,挺直。再進行鬆肩墜肘,這樣身體就放鬆下來了。
 
七、調息時呼吸氣短不勻怎麼辦?
 
調整呼吸是靜坐入手的一個重要方法。在靜坐調息時,經常出現呼吸氣短不勻的情況,而這時候越是想把呼吸調整好,就越調不好。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習靜功者應當從打坐開始就調息,方法是:上座後,先進行深呼吸二至三次,要使吸進之氣一直沉入到丹田內,再行功即可。
 
八、什麼是放鬆調整法?
 
在靜坐準備開始的時候,要進行放鬆功夫的練習,使自己的身體達到最佳的舒適狀態,這種方法叫做放鬆法。具體做法如下:
 
頭部放鬆~頸部放鬆~兩肩放鬆~兩臂放鬆~兩手放鬆
 
前胸放鬆~腹部放鬆~兩胯放鬆~兩大腿放鬆~兩小腿放鬆~兩腳放鬆
 
後背放鬆~腰部放鬆~兩胯放鬆~兩大腿放鬆~兩小腿放鬆
 
行功時依次默念上述詞句並同時放鬆該部位。放鬆三遍或以身體舒適為度。
 
九、什麼是丹田?丹田的種類?
 
醫學大辭典裡提到:“人身臍下三寸曰‘丹田’,為男子之精室,女子胞宮所在地,可為修煉內丹之地”。傳統理論認為: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體內腹中。
 
丹田可分上、中、下三個部位。下丹田以練氣、中丹田以養胎、上丹田以練神。
 
十、意守丹田守不住怎麼辦?
 
意守丹田說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做到守好,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對於初學者來說,越想守就越守不住,主要的原因是思想波動大造成的。不妨用下面的辦法來試一試:
 
(1) 在練功前,先喝一點熱水(以不燙嘴為好),將熱氣直接送入丹田,使丹田裏產生熱乎乎的感覺。有助於意念的專一。
 
(2)在練功前,可以用手來拍打丹田處,讓丹田處有明顯的痛感,就會使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之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宋朝方田子編撰《太上說玄天玄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為玄武,黃帝紫雲元年托胎於淨樂國善勝皇后,王太子於三月初三降臨人間。不願繼承王位,潛心會道,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練。在絕壁的岩洞裏苦修四十二年,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非玄武不足當之”,自此,太和山改名為武當山。
 

北遊記
 
玄帝真武者,蓋起於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曆記》(《三教搜神大全》一引)所謂元始說法於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紂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上賜玄帝披髮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統領丁甲,下降凡世,與六天魔王戰於洞陰之野,是時魔王以坎離二炁,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神力攝於足下,鎖鬼眾於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內清肅”者是也,元嘗加封,明亦崇奉。
 
此傳所言,間符舊說,但亦時竊佛傳,雜以鄙言,盛誇感應,如村巫廟祝之見。初謂隋煬帝時,玉帝當宴會之際,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為劉氏子,如來三清並來點化,乃隱蓬萊;又以凡心,生哥闍國,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捨國出家,功行既完,上謁玉帝,封蕩魔天尊,令收天將;於是復生為淨洛國王子,得斗母元君點化,入武當山成道。
 
玄帝方升天宮,忽見妖氣起於中界,知即天將,擾亂人間,乃復下凡,降龜蛇怪,服趙公明,收雷神,獲月孛及他神將,引以朝天。玉帝即封諸神為玄天部將,計三十六員。
 
玄武的人格化過程是漫長的,最終完成於北宋。道士們將玄武形象描述為“披髮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
 
“淨樂國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山修道。久之,無所得,欲出山。見一老嫗操鐵杵磨石上,問磨此何為,曰:「為針耳。」曰:「不亦難乎?」嫗曰:「功久自成。」真武悟。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沖舉”。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不僅以其深刻的哲理啟示著後人,同時也在暗示著人們,玄武是真實存在的,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氣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鐵杵磨針點化他,他將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風餐露宿的折磨而功虧一簣。
 

玄天上帝的加封
 
在北宋之前,道教就完成了玄武從動物崇拜到人、再由人到神的塑造。到了南宋,玄武地位、神格逐步升級,歷代皇帝屢加聖號,崇奉至極。武當山也由此形成了以崇奉玄武為主要特徵的武當道教。

自宋代起,幾乎歷代的封建皇帝都極力推崇玄武,扶植武當道教,以至到了明朝,武當道教從興隆走向鼎盛,武當山成了全國最大的道場。

要說各代皇帝推崇玄武的原因,則要講講玄武升天後的作為。玄武升天後,道教傳說中的彼岸世界~天界裏,魔妖叠起,打鬥廝殺 。元始天尊在天宮中說法傳道時,黑毒血光穢雜之氣都沖進了南天門。元始天尊盛怒之下,命玄武鎮魔除妖,玄武以其勇猛,率三十萬天兵天將一夜之間降伏了妖魔。
 
“始判六天”就是對他那次出征戰績的評價。至此以後,元始天尊就命玄武鎮守北方,並要經常下降到人間“普福生靈,操扶社稷”。

這位維護天界秩序的猛將下降到人間自然也是保皇權、扶社稷的靈應之神。考察歷代封建皇帝對玄武的封號,幾乎都少不了“保祚佑聖、護國定亂、社稷家神”等內容。據史書記載,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兵誓師時,就曾扮成了玄武“披髮仗劍”的形象。

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後,把武當道教推上了頂峰。這位皇帝從營建武當道場的勘測設計,遣功臣貴戚現場督工,到武當道人如何修持等都親下聖旨。明永樂年間,通往武當天柱峰的一百四十華里的神道兩旁丹牆翠瓦,佈滿了建築。宮觀廟宇,經堂道房多達兩萬間。武當山以“治世玄嶽”的崇高地位成為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

宋代首先出現玄武的人格化圖像。據《夷堅支誌》景卷三,宋孝宗時進士葉方,曾得到一張舊畫,上書“真武仗劍坐石上,一神將甚雄猛,持斧拱立於旁”,有人疑是唐吳道子畫,這雖然不可靠,但這是早期玄武真君像無疑。
 
在此基礎上,玄武神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變得極有特色,據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繪其像為北方之神,被(披)髮黑衣,仗劍踩龜蛇,從者執黑旗。這是玄武帝的標準像,後世真武的各種造像,均以此為準。

真武在宋代開始發揚光大,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元世祖忽必烈於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開始營建大都城,有龜蛇現於高梁河上(今北京西直門外),忽必烈昭群臣問吉祥。大臣承其意附合道:“國家受命朔方,上值虛、危(二宿),其神玄武,其應龜蛇,其德惟火,水勝火,國家其有宋乎!”當時,南宋還享有中國半壁江山,諸臣之言正中元世祖下懷,於是忽必烈下詔於其地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
 
元成宗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但真武信仰達到鼎盛,還是在明朝永樂年間。

明成祖(即永樂帝)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被封在燕京(今北京)做燕王。始稱其貌奇偉、智擁有大略。朱元璋死後,他即以“清君側”,發動了靖難之變,反抗建文帝。朱棣與軍師道衍(即姚廣孝)合謀,在造反大軍誓師時,鼓吹真武“顯聖”:出祭,見被(披)髮而旌旗者蔽天。成祖顧公(道衍)曰:“何神”?曰:“向固言之一吾師,北方之將玄武也。”於是,成祖即披髮仗劍相應。
 

蒼帝化身
 
話說三皇之世,北俱蘆州,有個淨樂國王,娶妻善勝夫人。懷胎一十四月,生下一位世子,乃蒼帝化身。後來長大成人,棄國修道,成了正果。在上天為玉樞掌教北極天尊,在中為蕩魔無上上帝,再下為玄天真武大帝。

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所描繪的玄天上帝出身稍做參照:玄天上帝乃元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太元真人,下三皇下降為太乙真人,至黃帝時下降為玄天大帝。
 
開皇初劫下世,紫雲元年,歲建甲午,三月初三甲寅庚午時,附太陽之精,托胎化生,淨樂國王善勝夫人之腹孕秀一十四月,則太上八十二化也。玄元聖祖八十二次化身,化為玄武大帝,大帝即凡而玄妙哉!然其玄武應化之因,故之玄武顯靈之驗。

道教神“玄天上帝”的奉祀歷史,源遠流長,在東漢道教未創立之前,已經有玄武的記載,玄武就是龜和蛇;是二十八星宿中北方星神;也是水神。唐代玄武信仰有所流傳,地位也逐漸升高,但他的神位顯著的改變,其傳記的出現則是在宋代之時。

從歷代“玄天上帝”的傳記如:萬曆道藏;道藏輯書;道藏外書;四庫全書;三寶大有金書;混洞赤文:北遊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歷代神仙通鑒;封神演義;諸神的起源;鬼神信仰的由來等記述,傳說之多收集之廣難以道計。

按“三寶大有金書”云:一氣分形歸虛,生五劫之宗,三清出號神景,化九光之始,太初溟幸玄極冥蒙中,有虛皇分區五劫,一曰龍漢;二曰赤明;三曰上皇;四曰延康;五曰開皇。當斯時也。天光未分,清蜀未判,則知三氣為天地之尊,九氣為萬真之本,是故,元始象先天,開明三景,造立天根,五文天廓,普植神靈,太極一判,天地始明,東分青九,南受丹三,西成白七,北歸玄五,中生黃一,號為五老,即玄黃植象之根也。五老各佈始氣化成四靈以定四隅,周環六合,兩儀運呼其中,推成萬物。
 
按此記載玄天上帝這先天來源為天氣五靈玄老太陰天一所化,源自於天地渾沌開時。早期道教的星宿崇拜的四靈信仰。

玄武乃元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元真人,下三皇時下降為太乙真人,至黃帝時下降為玄天上帝。這是有關玄天上帝元始化身的記載,文中[元始]為元始天王,[太極別體]乃表明玄武的來源於天地未分之前。
 
對於玄天上帝的生平歷程記載最為詳細的當推《混洞赤文》所載,玄帝乃於黃帝時下降,附太陽之精托胎於淨樂國善勝皇后身孕十四月,則太上八十二化也。是時正當上天開皇初劫,下世歲建甲長三月戊長初三日甲寅庚午時,玄帝生而神靈,長而勇猛,不統王位,誓斷天下妖魔,救護群品,年十五辭父母而尋幽谷,內煉元真。
 
玄帝念道專一,逐感“玉清經祖紫元君”傳授。“無極上君元君”告玄帝日:子可越海東遊,歷於翼珍下有山‧‧‧玄帝乃如師言,越海東遊,而獲天帝授予寶劍,其名曰:北方黑馳哀角斷魔雄劍,子可佩此居山修煉,降服邪道收斬妖魔。
 

鯀和妻子的化身
 
真武(玄武)源於禹之父水神鯀。禹父鯀為鼈氏族酋長,死後化為三足鼈,鼈為其氏族圖騰。相傳鯀的妻子名“修巳”,修巳即“修蛇”。鯀為龜或鼈,其妻為蛇,正是龜蛇相交,即玄武圖上的龜蛇交尾之象。
 
 
聖地武當山
 
武當山為我國道教名山之一,古名歲上山,太和山。武當山,古稱“方圓八百里”高險幽深氣勢磅礡。山景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中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十池、九台等風景勝蹟。
 
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公尺,素有“一柱擎天”的美譽。環繞主峰的眾峰俯身含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拱月、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
 
武當山有“靜八景、動八景”的自然景觀。靜八景有“天柱曉松”、“陸海奔潮”、“平地驚雷”。“雷火煉殿”、“祖師映光”、“空中懸松”、“月敲山門”、“金殿倒影”。動八景有“金猴跳澗”、“海馬吐霧”、“黑馬巡山”“飛蟻來朝”、“烏鴉接食”等。景致各有佳處,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武當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即真武)得道飛昇之地,後世認為非玄武不能當此,故名“武當”。杜光庭祖師將其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歷朝帝王對武當山均有加封。元大德八年(公元一三O四)封為“武當福地”,明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封為“大嶽”,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一五五二年)封為“治世玄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