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據宋朝方田子編撰《太上說玄天玄武本傳神咒妙經》記載,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為玄武,黃帝紫雲元年托胎於淨樂國善勝皇后,王太子於三月初三降臨人間。不願繼承王位,潛心會道,十五歲辭別父母進太和山修練。在絕壁的岩洞裏苦修四十二年,於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非玄武不足當之”,自此,太和山改名為武當山。
北遊記
玄帝真武者,蓋起於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曆記》(《三教搜神大全》一引)所謂元始說法於玉清,下見惡風彌塞,乃命周武伐紂以治陽,玄帝收魔以治陰,“上賜玄帝披髮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統領丁甲,下降凡世,與六天魔王戰於洞陰之野,是時魔王以坎離二炁,化蒼龜巨蛇,變現方成,玄帝神力攝於足下,鎖鬼眾於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內清肅”者是也,元嘗加封,明亦崇奉。
此傳所言,間符舊說,但亦時竊佛傳,雜以鄙言,盛誇感應,如村巫廟祝之見。初謂隋煬帝時,玉帝當宴會之際,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為劉氏子,如來三清並來點化,乃隱蓬萊;又以凡心,生哥闍國,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捨國出家,功行既完,上謁玉帝,封蕩魔天尊,令收天將;於是復生為淨洛國王子,得斗母元君點化,入武當山成道。
玄帝方升天宮,忽見妖氣起於中界,知即天將,擾亂人間,乃復下凡,降龜蛇怪,服趙公明,收雷神,獲月孛及他神將,引以朝天。玉帝即封諸神為玄天部將,計三十六員。
玄武的人格化過程是漫長的,最終完成於北宋。道士們將玄武形象描述為“披髮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
“淨樂國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山修道。久之,無所得,欲出山。見一老嫗操鐵杵磨石上,問磨此何為,曰:「為針耳。」曰:「不亦難乎?」嫗曰:「功久自成。」真武悟。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沖舉”。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不僅以其深刻的哲理啟示著後人,同時也在暗示著人們,玄武是真實存在的,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氣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鐵杵磨針點化他,他將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風餐露宿的折磨而功虧一簣。
玄天上帝的加封
在北宋之前,道教就完成了玄武從動物崇拜到人、再由人到神的塑造。到了南宋,玄武地位、神格逐步升級,歷代皇帝屢加聖號,崇奉至極。武當山也由此形成了以崇奉玄武為主要特徵的武當道教。
自宋代起,幾乎歷代的封建皇帝都極力推崇玄武,扶植武當道教,以至到了明朝,武當道教從興隆走向鼎盛,武當山成了全國最大的道場。
要說各代皇帝推崇玄武的原因,則要講講玄武升天後的作為。玄武升天後,道教傳說中的彼岸世界~天界裏,魔妖叠起,打鬥廝殺 。元始天尊在天宮中說法傳道時,黑毒血光穢雜之氣都沖進了南天門。元始天尊盛怒之下,命玄武鎮魔除妖,玄武以其勇猛,率三十萬天兵天將一夜之間降伏了妖魔。
“始判六天”就是對他那次出征戰績的評價。至此以後,元始天尊就命玄武鎮守北方,並要經常下降到人間“普福生靈,操扶社稷”。
這位維護天界秩序的猛將下降到人間自然也是保皇權、扶社稷的靈應之神。考察歷代封建皇帝對玄武的封號,幾乎都少不了“保祚佑聖、護國定亂、社稷家神”等內容。據史書記載,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名義發兵誓師時,就曾扮成了玄武“披髮仗劍”的形象。
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後,把武當道教推上了頂峰。這位皇帝從營建武當道場的勘測設計,遣功臣貴戚現場督工,到武當道人如何修持等都親下聖旨。明永樂年間,通往武當天柱峰的一百四十華里的神道兩旁丹牆翠瓦,佈滿了建築。宮觀廟宇,經堂道房多達兩萬間。武當山以“治世玄嶽”的崇高地位成為全國的道教活動中心。
宋代首先出現玄武的人格化圖像。據《夷堅支誌》景卷三,宋孝宗時進士葉方,曾得到一張舊畫,上書“真武仗劍坐石上,一神將甚雄猛,持斧拱立於旁”,有人疑是唐吳道子畫,這雖然不可靠,但這是早期玄武真君像無疑。
在此基礎上,玄武神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變得極有特色,據宋人趙彥衛《雲麓漫鈔》繪其像為北方之神,被(披)髮黑衣,仗劍踩龜蛇,從者執黑旗。這是玄武帝的標準像,後世真武的各種造像,均以此為準。
真武在宋代開始發揚光大,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元世祖忽必烈於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開始營建大都城,有龜蛇現於高梁河上(今北京西直門外),忽必烈昭群臣問吉祥。大臣承其意附合道:“國家受命朔方,上值虛、危(二宿),其神玄武,其應龜蛇,其德惟火,水勝火,國家其有宋乎!”當時,南宋還享有中國半壁江山,諸臣之言正中元世祖下懷,於是忽必烈下詔於其地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
元成宗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但真武信仰達到鼎盛,還是在明朝永樂年間。
明成祖(即永樂帝)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被封在燕京(今北京)做燕王。始稱其貌奇偉、智擁有大略。朱元璋死後,他即以“清君側”,發動了靖難之變,反抗建文帝。朱棣與軍師道衍(即姚廣孝)合謀,在造反大軍誓師時,鼓吹真武“顯聖”:出祭,見被(披)髮而旌旗者蔽天。成祖顧公(道衍)曰:“何神”?曰:“向固言之一吾師,北方之將玄武也。”於是,成祖即披髮仗劍相應。
蒼帝化身
話說三皇之世,北俱蘆州,有個淨樂國王,娶妻善勝夫人。懷胎一十四月,生下一位世子,乃蒼帝化身。後來長大成人,棄國修道,成了正果。在上天為玉樞掌教北極天尊,在中為蕩魔無上上帝,再下為玄天真武大帝。
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所描繪的玄天上帝出身稍做參照:玄天上帝乃元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太元真人,下三皇下降為太乙真人,至黃帝時下降為玄天大帝。
開皇初劫下世,紫雲元年,歲建甲午,三月初三甲寅庚午時,附太陽之精,托胎化生,淨樂國王善勝夫人之腹孕秀一十四月,則太上八十二化也。玄元聖祖八十二次化身,化為玄武大帝,大帝即凡而玄妙哉!然其玄武應化之因,故之玄武顯靈之驗。
道教神“玄天上帝”的奉祀歷史,源遠流長,在東漢道教未創立之前,已經有玄武的記載,玄武就是龜和蛇;是二十八星宿中北方星神;也是水神。唐代玄武信仰有所流傳,地位也逐漸升高,但他的神位顯著的改變,其傳記的出現則是在宋代之時。
從歷代“玄天上帝”的傳記如:萬曆道藏;道藏輯書;道藏外書;四庫全書;三寶大有金書;混洞赤文:北遊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歷代神仙通鑒;封神演義;諸神的起源;鬼神信仰的由來等記述,傳說之多收集之廣難以道計。
按“三寶大有金書”云:一氣分形歸虛,生五劫之宗,三清出號神景,化九光之始,太初溟幸玄極冥蒙中,有虛皇分區五劫,一曰龍漢;二曰赤明;三曰上皇;四曰延康;五曰開皇。當斯時也。天光未分,清蜀未判,則知三氣為天地之尊,九氣為萬真之本,是故,元始象先天,開明三景,造立天根,五文天廓,普植神靈,太極一判,天地始明,東分青九,南受丹三,西成白七,北歸玄五,中生黃一,號為五老,即玄黃植象之根也。五老各佈始氣化成四靈以定四隅,周環六合,兩儀運呼其中,推成萬物。
按此記載玄天上帝這先天來源為天氣五靈玄老太陰天一所化,源自於天地渾沌開時。早期道教的星宿崇拜的四靈信仰。
玄武乃元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元真人,下三皇時下降為太乙真人,至黃帝時下降為玄天上帝。這是有關玄天上帝元始化身的記載,文中[元始]為元始天王,[太極別體]乃表明玄武的來源於天地未分之前。
對於玄天上帝的生平歷程記載最為詳細的當推《混洞赤文》所載,玄帝乃於黃帝時下降,附太陽之精托胎於淨樂國善勝皇后身孕十四月,則太上八十二化也。是時正當上天開皇初劫,下世歲建甲長三月戊長初三日甲寅庚午時,玄帝生而神靈,長而勇猛,不統王位,誓斷天下妖魔,救護群品,年十五辭父母而尋幽谷,內煉元真。
玄帝念道專一,逐感“玉清經祖紫元君”傳授。“無極上君元君”告玄帝日:子可越海東遊,歷於翼珍下有山‧‧‧玄帝乃如師言,越海東遊,而獲天帝授予寶劍,其名曰:北方黑馳哀角斷魔雄劍,子可佩此居山修煉,降服邪道收斬妖魔。
鯀和妻子的化身
真武(玄武)源於禹之父水神鯀。禹父鯀為鼈氏族酋長,死後化為三足鼈,鼈為其氏族圖騰。相傳鯀的妻子名“修巳”,修巳即“修蛇”。鯀為龜或鼈,其妻為蛇,正是龜蛇相交,即玄武圖上的龜蛇交尾之象。
聖地武當山
武當山為我國道教名山之一,古名歲上山,太和山。武當山,古稱“方圓八百里”高險幽深氣勢磅礡。山景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中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石、九井、十池、九台等風景勝蹟。
主峰天柱峰海拔一千六百一十二公尺,素有“一柱擎天”的美譽。環繞主峰的眾峰俯身含首,朝向主峰,宛如眾星拱月、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
武當山有“靜八景、動八景”的自然景觀。靜八景有“天柱曉松”、“陸海奔潮”、“平地驚雷”。“雷火煉殿”、“祖師映光”、“空中懸松”、“月敲山門”、“金殿倒影”。動八景有“金猴跳澗”、“海馬吐霧”、“黑馬巡山”“飛蟻來朝”、“烏鴉接食”等。景致各有佳處,妙趣橫生,耐人尋味。
武當山相傳為上古玄武(即真武)得道飛昇之地,後世認為非玄武不能當此,故名“武當”。杜光庭祖師將其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歷朝帝王對武當山均有加封。元大德八年(公元一三O四)封為“武當福地”,明永樂十五年(公元一四一七年)封為“大嶽”,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一五五二年)封為“治世玄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