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09 Sun 2011 03:54
真正的高貴 (海明威)
在平靜的海面上,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領航員。
但如果只有陽光而沒有陰影,只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就不是完整的人生。
就拿最幸福的人來說吧~他的幸福是一團糾結的紗線。痛苦和幸福輪番而至,讓我們悲喜交集,甚至死亡都讓人生更為可愛。
人們在生命的嚴肅深刻;在悲傷與喪親的陰影下,才最接近真實的自我。
在生活和事業的各個方面,才智的功能遠不如性格,頭腦的功能遠不如心性,天分遠不如自制力、毅力與教養。
我始終認為內心開始過嚴肅生活的人,他外在的生活會開始變得更為簡樸。
在一個奢侈浪費的年代,但願我能讓世人了解:人類真正的需求是多麼的稀少。
不重蹈覆轍才是真正的醒悟。比別人優秀並無任何高貴之處。真正的高貴在於超越從前的自我。
- Oct 09 Sun 2011 03:53
華人祖先的【郡望】與【堂號】
【郡望】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如,河間郡凌氏,弘農楊氏,清河張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吳興姚氏,等。
人們提起歷史上的一些顯姓大族,往往在其姓氏面前冠以地名,如京兆杜氏、博陵崔氏、潁川陳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琅玡王氏等,姓氏前面的地名就是此姓的郡望所在地。郡望不是姓氏,但卻與中華古代姓氏文化有密切的聯繫。
那麼,什麼是郡望呢?所謂郡望,顧名思義,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顯姓世族的標誌,它將同一姓氏中的豪門與寒門、世族與庶族區分開來。
我們在論及姓、氏的功能時曾指出,在先秦時代,姓、氏二者有明確的區別,姓用以標血緣,而氏則用以辨貴賤,貴有氏而賤無氏。但隨著秦始皇一統天下,變封建制為郡縣制,原來的世襲貴族煙銷雲散,氏也就不再是貴族的標誌了,而與姓一樣成了單純的家族血緣標誌。
秦始皇變封建為郡縣,雖摧毀了傳統的封建等級制,但這並不意味著在秦代以後就不再存在等級制度了,而只是意味著舊的等級制度被新的等級制度所代替。於是,新的表示社會等級的符號手段也就應運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標誌社會地位以區分貴賤的手段。
秦漢之後,雖然已無如先秦時代那樣的世襲貴族,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些家族由於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輩出,或由於戰功,而被加官封爵,蔭及後世,從而積累了巨大的經濟財富和文化威望,遂成為一地的豪門大族,這種家族由於在當地為人所仰慕矚望,故稱為“郡望”。
如南北朝時代至隋唐時代,範陽盧氏、清河崔氏、荥陽鄭氏、太原王氏,就是當時北方的四大望族。在姓氏面前標以家族居住地,亦即郡名,以表示其為此地的望族,“郡望”因此就成了區別貴賤的手段。
郡望既然是貴賤顯著之標誌,因此也就成了國家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依據,魏晉時代的“九品官人制”(又稱“九品中正制”)就是一種依賴郡望選拔人才的制度,因此,從魏晉直到隋唐,名門望族對自己在國家譜籍中的地位都十分在意,想方設法在其中佔據顯要位置。
北魏時官方為漢姓定譜籍,欲列四個望族於一等,當時“隴西李氏”得到這一消息後,派人快馬趕到京城洛陽,想打通關節進入一等四姓,但還是讓山東大姓盧、崔、李、鄭佔了先,從而未能擠進前四姓。
或許是由於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隴西李氏的後代李淵創建唐朝後,唐太宗李世民重修氏族誌,是為《大唐氏族誌》,抑盧、崔等傳統世族,而將自家的“隴西李氏”列為第一,總算報了宿仇。
唐太宗李世民雖大開科舉以打擊舊的望族,但有唐一代,傳統望族在政治上的勢力仍不可低估,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可以發現,唐代宰相多出自望族,如博陵崔氏任宰相的就有十二人,清河崔氏有五人,範陽盧氏有八人,荥陽鄭氏有九人,太原王氏有七人,琅玡王氏有四人。
郡望還是名門世族論婚聯姻的依據,一般人婚姻講究門當戶對,名門世族的婚姻更是非望族不娶,非望族不嫁。如東晉時的琅玡王氏與陳留謝氏就世代通婚。
梁代河南王侯景想娶王、謝二姓的女子為妻,請梁武帝代為說合,梁武帝說:“王、謝的門第太高,與你不匹配,你還是在朱、張以下的諸姓中找一個稱意的吧。”可見當時名門望族的壁壘之森嚴,連皇帝也拿他們沒有辦法,因為能稱得上郡望的名門望族,是世代積累的結果,並非天子所命。
一、由來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
二、秦漢
秦漢以後,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
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的《世說新語》)。《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註明了“郡望”。如魏晉至隋唐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範陽(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帶)盧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氏,荥陽(今河南省鄭州一帶)鄭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王氏。
“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代幾百年間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時,秦、晉、楚等國有邊地設縣,後逐漸在內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後,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面積較縣為大。戰國地在郡下設縣,逐漸形成了縣統於郡的兩級行政區劃制。
秦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加到四十多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權組織的一部分。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但是具體的郡縣劃分有所不同。隋唐時代,往往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數時期稱“州”不稱“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作廢。
但“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門望族的習慣用語,卻保留下來。並與門閥制度緊密相連,在封建社會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沿用不衰。
三、西漢
所謂門閥,亦即門第閥閱,指封建社會世代顯貴,影響大,權威高的姓族家門。這些所謂“高門大姓”一般地說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權威和聲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則顯赫無比,十分威嚴,並世代傳承。有時官方尚作明確規定,宣稱某稱為望族大姓,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確定門閥序列,各姓族權益的地位不等,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始於西漢,漢代劉氏皇族引經據典,論證其為帝堯之後,是高貴的血統,聲稱他們天生是要稱王做帝的。東漢時期,門第等級觀念已十分盛行,門閥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親屬往往高官厚祿,數世不衰,如弘農華陰楊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輿許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為當時令人稱羨的高門望族。
由於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祥、聚集、變遷之地非止一處,於是一姓常常不止一個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以區別主從及尊卑。
四、魏晉南北朝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高門望族相比,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庶族”。他們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財產,其成員也有入仕的機會,但總的說來,他們在政治生活中極受壓抑,其社會地位也無法與門閥士族相比。
當時用以銓選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這種門閥制度的集中表現。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門閥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採納鄉里輿論,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進行推選,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為基礎而盤踞於地方的門閥士族,很快就壟斷了薦舉權,其結果便是只論門閥家世,不論才行品。出身於名門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無才無德,總被列為上品優先入仕,得授清貴之職,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職,以致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門閥士族不僅各自控制地方權力,同時還左右朝政,國家法令又明文規定士族有蔭族、襲爵、免役等多種特權。士、庶這間有嚴格的區別,所謂“士庶之別,國之章也”。士族自視甚高,不與庶族通婚。如有士族與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擔任的官職,稱為“婚宦失類”,是十分恥辱的事,會因此而受到排擠和嘲諷。
在門閥制度下,不僅士庶界限十分嚴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團中不同郡望、堂號的宗族也有貴賤、尊卑之分。
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論》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在南北朝時,“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姚、王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為“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以上“僑姓、吳姓、郡姓、虜姓”合稱“四姓”,“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選”。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門第閥閱而有等級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為“膏粱”,有令、仆(射)者為“華腴”,有尚書、領、護以上者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有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為“丁姓”。
為維護、推行門閥制度,載錄門第、區別族系的譜牒之學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劉孝標所註的《世說新語》中,引證的家譜、家傳達數十種之多。這種別貴賤、分士庶的門閥制度,不僅的魏晉南北朝時十分流行,而且影響深遠,成為維護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準則習俗。
南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對此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譜事”,以便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
在封建社會裏,最尊貴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稱為“國姓”。皇帝對有功的臣僚賜“國姓”以示褒揚,接受賜姓者無不以此為榮。
五、隋代
隋朝開始創立並實行開科取士,任官選吏不全論出身,貴庶子弟一律同視,使至魏晉以來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權。到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取消,《百家姓》中所標明的“郡望”,乃是沿襲魏晉至隋唐時期所形成的名門望族的地理分佈。但由於長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標明出身門第貴賤和社會地位的影響,以郡望標註姓氏的習俗,仍然十分盛行。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云:“唐人好標望族,如王則太原,鄭則荥陽,李則隴西、贊皇、杜則京兆,姚則吳興,張則清河,崔則博陵之類,雖傳誌之文亦然。”這裏王氏說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由於唐代士人好標郡望、多題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詳細考辨人物多家鄉籍貫,而姑且題署郡望了事,時風所在,竟成為所謂修史之“原則”,造成了歷史人物籍貫的極大混亂。
唐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對此制頗為不滿,他曾參與纂修國史,在寫李義琰傳的時候,因為義琰家住魏州昌樂,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實寫道:“義琰,魏州昌樂人也。”結果監修官竟指責他違背了寫史原則,要他照李氏郡望改為“隴西成紀人”(事見《史通‧邑里》)。
六、唐代
劉漢王朝時就明文規定,凡劉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級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編修姓氏書中,也明文規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
唐貞觀十二年,吏部尚書高士廉奉詔撰修《氏族志》時,因沿襲魏晉南北朝舊例,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李姓為第二,唐太宗大怒,親自出面干涉,改李姓為第一,外戚之姓為第二,崔姓降為第三。武則天執政時,修纂《姓氏錄》,改武姓為第一。
唐時,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和太原王氏,並稱“五姓七族”,門第最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門第。即使身為宰相的李義府也因不屬“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為其子向山東崔氏求婚時,也遭精通拒絕。
最能說明姓氏貴賤,而且一直流傳至今影響深遠的姓氏書,當數宋朝編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姓是國姓,當然位居傍首,錢為吳越王之姓,其餘六姓為皇后外戚之姓。
門閥制度下,姓氏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姻問題,以至前途命運。甚至連日常交往、場面坐次亦明確有別。
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詠史》詩中曾對這種不合理現象做了尖銳的批評,詩曰:“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草。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詩中“金張”指西漢宣帝時的權貴金日石單和張安世,他們的後代憑著祖先的世業,七代為漢室高官。而奇偉多才的馮唐(即詩中之“馮公”)卻因出身微門,竟一生屈於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這種以地望明貴賤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姓氏延續了古代以氏論貴賤的傳統;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發展繁衍的過程中,有了一個比較清晰可尋的主流與支流脈絡。歷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個郡望,說明它們是由古代同一個或幾個“根”上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來的“分支”、旁系而已。
七、宋代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標,比如,劉攽有兩種著作分別題為《彭城集》和《中山詩話》,這裏,彭城和中山均為劉氏郡望,並非其人籍貫,劉攽之籍貫在臨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鉉本是廬州人,卻自稱其是“吳興姚氏”之後。
八、明清
明清時人也不乏標識郡望之例。如,明代鄭真本是浙江鄞縣人,其別集卻題為《荥陽外史集》,荥陽者,鄭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蘇州人,卻自題郡望曰“河東”。
九、近現代
郡望現象到現在尚不絕跡,歸因於人們的尋根念祖的觀念意識。現在人們還很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特別是現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譜視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據資料統計,在當今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漢族佔96.4%以上,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著傳統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
十、小結
我國姓氏中郡望堂號最多的是張姓,有四十三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三十二望。然而,今天的張姓則習慣稱十六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範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其中,除最後兩個是堂號外,其餘十四個全是郡望;王姓則稱二十三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三槐、開閩,其中三槐、開閩是堂號。由於張、王二姓歷來就是我國的大姓,其郡望堂號也要較其他姓氏為多。
【堂號】
堂號和郡望一樣是中華姓氏文化中的特有範疇。也是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在舊時我國各姓祠堂正門上方,往往有一塊牌匾,上面寫著 “××堂”。在海外的宗親社團和各姓聯誼會所,也往往掛有寫著“××堂”的燈籠和牌匾。這就是國人的堂號。
堂號是什麼?簡單地說,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祠堂又稱為家廟,是國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靈、舉辦宗族事務的公共場所。
華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的堂號,就會知道本族的來源,記起祖先的功德。
俗話說,樹大分杈。隨著生命的傳遞、繁衍,家族就會不斷擴大。擴大的結果是一些家族從祖居地遷居他處,另開基業,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會建立新的祠堂,來供奉最親近的祖先。於是,由一個祠堂又會派生出許多新的祠堂來。因此,像族譜有總譜、支譜一樣,祠堂也就有總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所謂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號不僅僅是用在祠堂,還多用在族譜、店鋪、書齋及廳堂、禮簿等處;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門、口袋、錢袋、燈籠等上面大書堂號,以標明姓氏及族別。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屬的人,都不會忘記本族世代相傳的堂號。
不僅漢族,許多遷居內地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內堂)等少數民族,內遷後接受了漢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業績之典故作堂號的。
歷來每個姓氏、每個宗族、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堂號。堂號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在我國宗法社會中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從功能上說,堂號的意義主要在於區別姓氏、區分宗派,勸善懲惡,教育族人。如果說郡望是高一級別的宗族尋根標誌,那麼堂號就比郡望堂低一級的宗族標誌。郡望往往可以作為堂號,但堂號卻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個姓的堂號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數個多至數十個,但堂號往往有數百甚至上千個之多。
郡望在宋代以後就開始走向統一和固定,但堂號卻隨著宗族的發展,一直在不斷的增加。各姓的堂號雖然很多,但也不是隨便亂取的。各一個家族的堂號,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根據取名的依據和其用意不同,堂號又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類型:
以地名作堂號:許多宗族喜歡以他們的發源地來作為自己的堂號,這在各姓中都是一樣。如王姓的“太原堂”、“琅琊堂”,李姓的“隴西堂”,劉姓的“彭城堂”、“中山堂”等。這些堂號,使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家族是從哪裏發源來的。
以宗族典故作堂號:這類取堂號的方法,在各姓中都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意思。一個堂名,就是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當然,這個故事必須是有關本姓祖先的,而不是講的他姓人物。如王姓的“三槐堂”、劉姓的“藜照堂”、吳姓的“三讓堂”。這些故事,往往都極富有教育意義,能使族人緬懷先祖,激勵鬥志,奮發圖強。
以道德倫理作堂號:這種取堂名的方法,是將一些教育族人勸善懲惡的詞語作為祠堂名稱。這類堂號在各姓氏中也比較普遍,而且往往各姓共用。如“敦厚堂”、“敦睦堂”、“敬本堂”,幾乎各姓都有。因為華人的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是全民族共有的,非一姓所有,因此這一類的堂名除了通常的道德鼓吹外,事實上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含意。
以祖先名號作為堂號:這種堂號在各姓中也都常見,但相對要少於前幾種。其方法是將某一祖先的某種有特殊含義的稱號或者居住地,作為本族的祠堂,如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後裔的“伏波堂”、唐代大詩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後裔的“香山堂”、宋代學者屏山先生劉子翚後裔的“屏山堂”。
堂號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它對於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而今,隨著我國傳統社會的終結,祠堂在各地不是成了歷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號不可能再產生,但是,舊有的堂號卻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們的記憶中。
- Oct 09 Sun 2011 03:51
何謂“一念代萬念”
念,指意念。練氣功時意念有正念與雜念之分。正念是誘導、保持與深化入靜狀態的意念;雜念是影響練功入靜的雜亂念頭。所謂“一念代萬念”是指用主動保持的恆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頭腦中不斷湧現的散亂的雜念。
對於初學氣功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是一種練功要求。它要求練功人採用意守的方法不斷地排除雜念,使意識逐漸地進入氣功狀態。
對於達到了入靜狀態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則是指其所處的意識狀態。古人們將這種意識狀態描述為“照心不滅,念心不起”,“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萬念”。
“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以此為依據認識“一念代萬念”的實質,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種自覺的、有預訂目的、並經過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而雜念則屬於沒有人的任何意圖、沒有預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產生的無意注意。
練氣功就是要將有意注意的對象置於意識中心,並保持注意的穩定性,這時的注意廣度主要取決於意守的對象。
與此同時,那些散亂的雜念在練功人主動的意志活動下,逐漸退於注意的邊緣,直至到達注意的範圍之外,這時練功人的意識狀態正如古人描述那樣是“萬念不泯,一靈獨存”。
從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的角度分析,一念代萬念的心理生理學機制與自我催眠狀態密切相關。古人早對氣功入靜的現象進行了準確的總結,認為入靜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這種既不是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處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過渡狀態,心理學早有定論,稱其為催眠狀態。
在形式上稍有區別的是,心理學所講的催眠多是催眠師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受試者,而氣功中,則是練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自己,屬於自我催眠而已。
眾所周知,催眠是大腦的部分睡眠。在催眠實施時,受試者的大腦皮層除與催眠師聯繫的部位保持著清醒與興奮外,其它部位處於睡眠抑制狀態中。
練氣功的情形與催眠完全一樣。當達到入靜狀態時,練功人大腦皮層除自知自己是在練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處於睡眠抑制狀態。從而實現一念清醒興奮,萬念睡眠抑制。
總之,一念代萬念是古人通過練功實踐總結形成的一句比較準確、生動的練功術語。然而只有賦予其現代科學的解釋,才能使人們不僅準確,而且更深入地認識一念代萬念的機理實質。
- Oct 06 Thu 2011 04:18
論楊公風水的精密性 (長生居)
楊公風水,與其他各種派別相比,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縝密性,體現在定向分野的細劃、確定水口的精確性和對大小空亡論證的確定性。
風水學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於易學思想體系。體現傳統唯物主義哲學觀、審美觀,現存古建築、皇家陵地,無處不表達著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給人中正對稱,與自然呈現水乳相融的美感;五行相生相剋,陰陽平衡哲學觀處處可見。
簡言之,風水學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排斥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重視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感應,並指導人們如何按這些感應來解決選址和建造,這在當今也是十分有時代意義的。
然而由於歷史的諸多原因和認知偏重的差別,使得風水學研究路岐枝多,歷朝歷代觀點、技法不盡一致,形成眾多的流派。各流派觀點和認知方法,相互矛盾,難分真偽,致使後學者無法適從,一頭霧水。
僅五行屬性而論,就多達十餘種,同一山向,有定屬性為火的,也有定為水,還有定為木的,十分混亂,比如:壬山丙向,洪範五行定為火局,以雙山五行定則為木局,而正五行就為水局。
因此以我學習研究風水學多年的體會是:讀得經典越多,涉獵流派越廣就越迷茫,就在迷宮裏陷的越深。直到習得了楊公風水,才體會到風水學的博大精深和嚴謹科學性,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難題,找到了開啟風水學研究的方法和依據。
諸多易學思想在楊公風水中得到了最恰當的詮釋,真正體現人類追求天道自然與人的融合,使風水學成為人們尋找吉祥用地的景觀評價系統,具有符合當今時代的科學性。
傳統的中華文化實質上是一個講究“氣”的文化,傳統哲學將創造生靈、頤養萬物的神秘力量稱之為 “氣”。風水學的研究也不例外,選擇和營造一處“好氣場”是各風水流派共同的追尋目標,這就有了眾派林立中的同一性,乘生氣是所有風水流派進行風水選擇的首要因素,於是《葬書》也就成了全部風水流派所遵奉的“經”。
各家各派運用各自的風水原則和操作技術,通過尋龍、察砂、觀水、點穴等去尋找吉祥之“生氣”。在這諸多的指導原則和操作技術中,既有科學合理的東西,也存在許多不科學的成份,較之楊公風水而言,感性的東西多,理性的少一些。
第一:楊公風水的理論體系是“乘生氣”的最佳實踐者。
尋龍是乘生氣首先要考慮的因素,生氣的有無,在於龍。所謂尋龍就是通過對山脈的觀察,來實現對“乘生氣”的追求,尋找到能“迎氣生氣”的區域。在區域上多數流派都採用二十四山向,也就是說把龍分為二十四,脈線區間為十五度。楊公風水將山向細分為七十二山向,脈線區間在五度以內。因此在入首龍的屬性定位上,楊公風水顯然比其它流派要精細。
在一般流派的一個山向中,如丑山未向,楊公風水中細分為三條不同性質的龍,分別屬於不同的分局。由此看出將丑山定位為一條龍,確是過於粗放,且欠精確。
例如國民政府前主席林森出生地風水的考證,水口:癸丑;立甲子金穴,即壬山丙向兼子山午向。丁未、坤申、庚酉水朝堂。在仕途方面,主應由翰林而登皇位。如果以壬山而論,洪範五行定,壬午丙乙火,為火局,水口應在辛戌,水出生養位,顯然是不驗的;以水局來論,也不能應驗。可見來龍屬性的正確定性,是關係著能否做到乘生氣的關鍵。
因此從覓龍意義講,七十二龍的劃分,更加趨向合理和科學,其“顛倒五行”也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第二:對水口的定位界限明確。以水口點的形式,精確的界定了兩局之間的界線。
“入山觀水口,登穴看明堂”水法要求水要到堂局,來水要屈曲,去水應盤垣有情,《山洋指迷》中對的要求有八項。一眷,去水仍眷顧有情;二戀,眷戀深聚;三迴,多曲迴環;四環,繞抱迴環;五交,兩水多水交匯;六鎖,戀曲緊鎖;七織,交流如織;八結,眾水會瀦。形象明確了對水的要求,以上之水固然為吉,可如果沒有一個封閉、關鎖的水口,就不能關鎖諸水,也不能聚得吉祥之氣。
到達到山水交融,通過聚合外氣來聚合內氣的目的,全賴水口的確定。在這個問題上有多種觀點,有的用明堂前的三叉水的交匯點作為水口,也有用水流通過的橋樑為水口,還有分來水口和去水口的;玄空地理稱水口為城門,並分正副城門,水口多達三處等等。
既便有的流派也以墓絕胎處做水口,也沒有界定兩局的界線,例如金局水出癸丑、艮寅、甲卯,水出艮寅絕位做金局論是沒問題的,如果水出子癸火金兩局分界線附近;水出卯乙金水兩局分界線附近,如何進行分局界定呢?總應該有個明確的界線,查閱手頭所存風水經典文獻,均沒有答案。
只有在楊公風水中,提出了水口點的概念,即所謂水口點是陰宅金井底或陽宅基地的等高線,與地面明堂內所有水流會聚流向囚謝方的流線俯視交點。以此科學的劃定了兩局界線,避免了水口定性的模糊性,通過水口的關鎖來實現隨龍水、堂前水的瀦和聚,使周圍環境之氣,即堂氣聚於明堂前,從而實現風水學所倡導的內乘生氣,外接堂氣的最佳態勢。
第三:楊公風水理論與實踐,處處充滿了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空亡問題做出了正確結論。
歷史上各流派之間,對大空亡、小空亡有多種觀點,玄空地理認為二十四山中如果兼線到達兩山分界線,則為空亡線,如立乾山巽向兼亥已,到達兩山分界線,就是小空亡;如立亥山已兼線壬山丙向,到達兩山的分界線,就是大空亡。
因為乾與亥同在一個乾卦中,故為小空亡,而壬山和亥山分屬乾卦與坎卦故為大空亡。也有流派認為不存在空亡問題。
楊公風水把七十二龍中,扣除六十甲子以後的十條龍,定為大空亡,兩龍之間的分界線不佔空間部分定為小空亡。
對以上觀點本著實事求事的原則,本人進行了長達半年的風水考察,通過立坤山正線陰宅的五個案例進行走訪調查,楊公風水的大空亡問題確實存在,並有很大的危害性。廟宇多坐小空亡的理論,同樣成立。
在把握全局與局部的關係上,楊公風水做到了二者的統一。把龍從遠方奔騰而來的態勢稱為勢,明堂之內所見局部的峰巒,呈靜態,就稱之為形,體現了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
對於風水中富有神秘性的青龍、白虎做出了正確的詮釋,在許多經典的風水典籍中,均以青龍為吉,白虎為凶,推而廣之,左邊房屋為青龍房、水流為青龍水,還有什麼“青龍不怕高萬丈,就怕白虎來欺身。”而在楊公風水看來,只是對穴場左右,護衛穴場低小山峰,隸屬於主體龍的的低小山峰,只是個方位而已。
- Oct 06 Thu 2011 04:16
如何佈施才能對治煩惱習氣 (佛家)
佈施是六度萬行裏最基礎的一個修法。佈施的對境是什麼呢?是一切眾生,而且完全是平等的。首先要有平等心,這很重要。佛法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若是沒有對治煩惱,沒有對治習氣,那就不是佛法了。
佈施也是一樣,若是沒有直接對治煩惱和習氣,那就不是佛講的佈施,不是我們大乘學者要學修的佈施。
我們也做佈施,但是我們的心態為什麼沒有轉變呢?修行上為什麼沒有進步呢?因為我們的佈施是有分別的,不是平等的,所以它沒有直接對治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只幫助貧困的人,不幫助有錢有勢的人;只幫助善良的人,不幫助凶惡的人;只幫助好人,不幫助壞人。這都是分別,沒有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
慈悲心的基礎是平等,佈施的基礎也是平等。眾生最可憐的地方不是沒吃沒穿,而是愚癡顛倒,煩惱痛苦。所有的眾生都一樣,都在感受這樣的痛苦。在這樣的見解中,我們去幫助,去愛護,去施捨,這才是平等心。
比如我們在街上遇到乞丐或者殘疾人了,我們幫助他們的時候,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呢?應該是“哦,他是眾生,因為他愚癡顛倒,前世造業了,才會受的這個果報,所以現在需要我的幫助,我應該去幫助他。”這種發心才是正確的。這樣平等地對待眾生,才能對治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
任何一個眾生需要我們幫助和施捨的時候,我們都能以正確、清淨的心態去做,那就是佈施。若是你有分別:我可以幫助一些人,但是不能幫助那些惡人、貪官、強盜,不能幫助仇人、敵人,這不是佈施。
佈施的對境應該是一切眾生,包括這些惡人、敵人、惡魔、鬼神。不是為了自己得到什麼回報,而是為了一切眾生都能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益。以這樣的目的去做佈施,才能對治我們的自私自利心。
不管是身佈施,還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都要發自內心。若不是發自內心,不是表裏如一,那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你做佈施的時候,有沒有直接對治這些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有沒有對治自私自利?有沒有對治對身體、財物、法和善根的貪著?若是沒有,那就是不如法的,就要調整心態,否則我們在表面上做的再多也沒有什麼的意義。
我們做佈施的同時,貪心和吝嗇心減少了,或者徹底去掉了,那才是真正的佈施。
- Oct 06 Thu 2011 04:15
打噴嚏有什麼奧秘
秋季來臨,早晚的溫差驟然加大,特別是夜晚濕冷的空氣和刺激性的氣味,都會讓人們“阿嚏、阿嚏”地響成一片。我們為什麼會打噴嚏?打噴嚏又會對周圍的人造成什麼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鼻腔的世界,尋找噴嚏裏的“奧秘”。
其實當鼻腔中有異物(如灰塵、細菌、花粉等)進入時,位於鼻黏膜上的三叉神經就會自主的向作用於肺部的呼吸肌肉發出指令,讓其猛烈地從鼻腔排出空氣,將異物“驅逐出境”。因此,大家才會出現打噴嚏的症狀,這實際也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
此外,噴嚏可分為刺激性、過敏性、光敏性等幾種,由花粉、化學藥物或嗆人的氣味、寒冷的空氣、細小異物刺激,引起的噴嚏叫作刺激性噴嚏;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常連續不斷地打噴嚏,並伴有鼻塞或清水鼻涕,這是過敏性噴嚏。
並且,除了刺激性、過敏性噴嚏,還有一種噴嚏比較特殊。那就是有的人一見到陽光或燈光就鼻腔發癢,容易打噴嚏。還有人在想打噴嚏而又打不出來的時候,看到強光後一下子就打了出來。難道他們的鼻子對陽光也“過敏”嗎?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眼睛和鼻子的知覺受到同一條三叉神經的支配。所以,對於強烈刺激的防禦反應容易混淆在一起。具體說來,進入眼睛的強烈陽光,鼻腔會誤以為是對自己的刺激,故以噴嚏的形式欲將其驅逐出去。
另外研究還發現,打噴嚏可將附著在鼻腔、口腔黏膜以及氣管上的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通過直徑為二至一百微米的小飛沫排出體外。打一次噴嚏可噴出約一萬二千個小飛沫,是每次咳嗽排放量的幾十倍。噴嚏噴射的距離也較遠,如果順風的話,可達九公尺遠,並以每秒鐘三十公尺以上的速度飛行。
人們如果吸入帶有細菌、病毒的飛沫,就可能因此而得病。流感、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白喉、腦膜炎、猩紅熱、肺結核等傳染病,都是通過飛沫傳播的。
不僅如此,打噴嚏時瞬時產生的巨大衝擊力,還可能給人體帶來其他麻煩。例如打噴嚏本身的機械動作,和由此而引起的血管內壓力變化,有可能引起鼻黏膜出血,高血壓患者還可能因打噴嚏而導致腦出血。
所以在知道了以上的關於打噴嚏的奧秘後,我們其實還應該要注意:
首先,噴嚏不能忍,不要憋氣、捏鼻孔不讓噴嚏打出來。這樣做可能把黏液向後壓入中耳或鼻竇並引起感染,在極端的情況下,可能由於空氣負壓而使鼓膜破裂。
其次,在公共場合,尤其門窗緊閉、通風不良的地方,當預感到將要打噴嚏時,一定要避開人群。要是來不及掏紙巾,用手掌擋住也行,這樣做能大大減少飛沫的噴出,避免呼吸道疾病的傳播,也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及周邊的人不會因此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 Oct 06 Thu 2011 04:14
豆製品的利與弊
豆腐及豆腐製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益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中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磺、燒酒毒等。可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一、引起消化不良:
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二、促使腎功能衰退:
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注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三、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豆製品中含有豐富的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沈積於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四、導致碘缺乏:
大豆含有皂角苷的物質,不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還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導致碘缺乏病。
五、促使痛風發作:
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作,特別是痛風病患者要少食。
營養學家認為,食物中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高低,取決於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量與相互間的比例。如果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種類齊全,數量多,相互間的比例適當,那麼這種食物蛋白質的生物價值就高,也就是說它的營養價值高。否則,即便食物中蛋白質的含量很高,它的營養價值也不高。
豆腐的蛋白質含量雖高,但由於它的蛋白質中一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的含量偏低,所以它的營養價值被大打折扣。如何揚長避短呢?辦法也很簡單,只需將其它動植物食品與豆腐一起烹調就可。如在豆腐中加入各種肉末,或用雞蛋裹豆腐油煎,便能更充分利用其中所含的豐富蛋白質,提高其營養層次。
此外,豆腐雖富含鈣質,但若單食豆腐,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率頗低。若為豆腐找個含維生素D高的食物作伴同煮,借助維生素D的作用,便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二十多倍。例如魚頭燒豆腐,此菜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搭配得非常科學。因為魚頭內的維生素D可提高人體對豆腐中鈣質的吸收利用率。
也有專家主張將海帶或其它含碘高的海產品與豆腐為伍。因為豆腐中含有一種皂角甙的物資,此物雖可防止能引起動脈硬化的氧化脂質產生,卻會引起體內碘的排泄,如果長期食用易引起體內碘的缺乏。故海帶與豆腐同煮,則珠聯璧合,兩全其美了。
豆腐中含大量的植物性蛋白質,吃進肚裏易飽耐餓,是優點多多的減肥食物。吃豆腐容易有飽腹感,而豆腐含有的植物性微量元素極其豐富,有助於排出多餘水分,提高消化功能,特別是針對腹部的脂肪尤其有效。
但其蛋白質不易消化,胺基酸也不齊全,微量元素、維生素也不夠,故應另外補充含高級蛋白質的牛奶(脫脂奶更好)和蔬菜。美國影星伊麗莎白泰勒曾靠吃豆腐減肥成功。
還有研究發現提高鈣的攝取可以減少脂肪的沈積。豆腐和牛奶都是含鈣量很高的食物,如果每天保證1000毫克鈣的攝取,對保持身材是非常有益處的,而鈣的來源最好是牛奶。
每天進食熱量小於1900千卡,如果鈣的攝入少於每天780毫克,體內脂肪就容易增加,而當鈣攝取大於1000毫克時,體重相映下降三至四公斤。在研究中發現來源於牛奶和奶製品的鈣這種作用比豆類和補鈣保健品作用更好。
在進食相同熱量時,鈣攝取量越高,脂肪的代謝就越活躍,就越有利於保持良好的體型。因此科研人員建議,要想保持良好的身段,應該注意減少熱量攝入,增加運動,並增加來源於牛奶和奶製品中鈣的攝取。
用豆腐牛奶減肥時,一定要注意每天所攝取的食物熱量不能低於一千卡。
- Oct 06 Thu 2011 04:13
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原標題為: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根據了解與查證,此訓言與美國哈佛大學無關。
另:內中文法亦有錯處,請勿引用!
2011.10.8
1.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此時打瞌睡,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此時打瞌睡,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life-long.
學習的痛苦是一時的,而沒有學習的痛苦是一輩子的。
學習的痛苦是一時的,而沒有學習的痛苦是一輩子的。
6.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continually life part of - 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also can make?
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但連學習都征服不了,你還能做什麼?
學習不是人生的全部,但連學習都征服不了,你還能做什麼?
7.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8.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9‧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
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
10.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嚐到成功的滋味。
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嚐到成功的滋味。
11.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HOW time flies
時間在流逝。
時間在流逝。
13‧Now drips the saliva, will become tomorrow the tear.
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The dog equally study, the gentleman equally plays.
像狗一樣地學習,紳士一樣地玩。
像狗一樣地學習,紳士一樣地玩。
15‧Today does not walk, will have to run tomorrow.
今天若不走,明天就要跑。
今天若不走,明天就要跑。
16‧The investment future person will be, will be loyal to the realityperson.
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17‧The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s the income.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One day, 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
今天度過的一天,明天就找不回來了。
今天度過的一天,明天就找不回來了。
19‧Even if the present, the match does not stop changes the page.
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No pains no gains
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 Oct 06 Thu 2011 04:11
百家姓日文讀音
1‧李 り ri
2‧王 おう ou
3‧張 ちょう chou
4‧劉 りゅう ryuu
5‧陳 ちん chinn
6‧楊 よう you
7‧趙 ちょう chou
8‧黃 こう kou
9‧周 しゅう shuu
10‧吳 ご go
11‧徐 じょ jyo
12‧孫 そん sonn
13‧胡 こ ko
14‧朱 しゅ shu
15‧高 こう kou
16‧林 りん rinn
17‧何 か ka
18‧郭 かく kaku
19‧馬 ば ba
20‧羅 ら ra
21‧梁 りょう ryou
22‧宋 そう sou
23‧鄭 てい tei
24‧謝 しゃ sha
25‧韓 かん kann
26‧唐 とう tou
27‧馮 ひょう hyou
28‧于 う u
29‧董 とう tou
30‧蕭 しょう shou
31‧程 てい tei
32‧柴 さい sai
33‧袁 えん enn
34‧鄧 とう tou
35‧許 きょ kyo
36‧傅 ふ fu
37‧沈 しん shin
38‧曾 そう sou
39‧彭 ほう hou
40‧呂 ろ ro
41‧蘇 そ so
42‧盧 ろう rou
43‧蔣 しょう shou
44‧蔡 さい sai
45‧賈 か ka
46‧丁 てい tei
47‧魏 ぎ gi
48‧薛 せつ setsu
49‧葉 よう you
50‧閻 えん enn
51‧余 よ yo
52‧潘 はん han
53‧杜 と to
54‧戴 たい tai
55‧夏 か ka
56‧鍾 しょう shou
57‧汪 おう ou
58‧田 でん denn
59‧任 にん nin
60‧姜 きょう kyou
61‧范 はん hann
62‧方 ほう hou
63‧石 せき seki
64‧姚 よう you
65‧譚 たん tann
66‧廖 りょう ryou
67‧鄒 すう suu
68‧熊 ゆう yuu
69‧金 きん kinn
70‧陸 りく riku
71‧郝 かく kaku
72‧孔 こう kou
73‧白 はく haku
74‧崔 さい sai
75‧康 こう kou
76‧毛 もう mou
77‧邱 きゅう kyuu
78‧秦 しん shinn
79‧江 こう kou
80‧史 し shi
81‧顧 こ ko
82‧侯 こう kou
83‧邵 しょう shou
84‧孟 もう mou
85‧龍 りゅう ryuu
86‧萬 ばん bann
87‧段 たん tann
88‧曹 そう sou
89‧錢 せん senn
90‧湯 とう tou
91‧尹 いん inn
92‧黎 り ri
93‧易 えき eki
94‧常 じょう jyou
95‧武 ぶ bu
96‧喬 きょう kyou
97‧賀 が ga
98‧賴 らい rai
99‧龔 きょう kyou
100‧文 ぶん bunn
- Oct 06 Thu 2011 04:09
何謂意感相依
“意”是指練功中意念的運用,“感”是指練功時產生的各種感覺。
在練功中會出現各種感覺,這種感覺有局部的脹、癢、冷、熱、酸、麻,有全身的輕、飄、深、沉,甚至有一定路線上的暖流感覺。
有些人練功中出現這些感覺很高興,認為這是練出成效的唯一標誌,把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這些感覺上,意念跟著這些感覺走。
有些人練功中從未出現這些感覺,看見、聽見別人津津樂道於此,就著急、疑惑,懷疑自己練功不得法,不見成效,每次都帶著一種期望練功,尋找人們不適當誇張的那種感覺,硬想練出這種或那種的感覺來。
我們應該明確認識到,練功中出現的各種感覺不是練功成效的唯一標誌,更不是我們練功的目的。它們是伴隨練功過程自然出現的反應,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的。如果拘泥於此,就會違背練功要鬆靜自然的宗旨,妨礙我們進入更高的氣功境界。
各種感覺,在練功的初級階段比較強烈,比較頻繁。隨著練功的深入,各種感覺也在變化,越來越細勻平和,最後達到心中一片清澈,肌體的各種感覺消失了。
對上述這些練功時出現的感覺,應該任其自然,不施加意念刻意追求。
但是也有的功法是通過施加一定的意念,來誘導產生特定的感覺,以此來幫助入靜。例如,施加意念想像兩手捧著一碗水,用捧水的念頭代替和排除其它雜念。這種意念和感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