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自己做事難以完美,視線裏的人和事也很難顧大全,所以人會經常產生一點悔恨、惱怒、沮喪等非樂觀情緒,而這些情緒影響健康,故要學會化解之法。
 
 
一、順應法。
 
對事物要順應自然,使自己的心理與變化了的新情況、新角色相適應,以避免發生心理衝突,減少不必要的對立,擠壓非樂觀情緒“出生”的空間。
 
 
二、理解法。
 
對人對事要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理解。只有理解他人,才能接納他人,與他人互相理解,這就少了誤會,少了對抗,多了安然、和睦。
 
 
三、安慰法。
 
遇到不愉快的事,別人又幫不上忙,最好是自己安慰自己,總結經驗教訓,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變不愉快為愉快。
 
 
四、寬容法。
 
對別人的過錯不能揪著不放,得饒人處且饒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做到求同存異、心寬為樂。
 
 
五、忍讓法。
 
人生免不了被委屈,當環境不利於個人時,要勇於接受現實,積極度過“楣運”期。吃虧不算傻,讓人不為癡,退讓心自寬。
 
 
六、低調法。
 
一個人要有自知之明,絕不要自視過高,更不要逞強、逞能,說話辦事要為自己留餘地、留退路,使自己的心境始終處於平和、穩定的狀態。
 
 
七、交心法。
 
有想不通而心煩不安,或心情不快時,不要悶著,找好朋友交交心,也就舒暢了。
 
 
八、尋樂法。
 
主動尋找、創造快樂,如助人為樂,念佛為樂,念經為樂,聽經聞法為樂等。
 
 
九、轉移法。
 
在生活中難免有不愉快的事,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就去做別的事,或離開這個環境,使自己情緒和注意力得到轉移。
 
 
十、幽默法。
 
多看笑話,看看喜劇片、幽默小品,學點幽默、贏得歡笑,可以益神健心,益壽延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扭傷尋梁丘,關節積水犢鼻求,
 
膝蓋發涼找崑崙;膝痛中渚要常揉,
 
再加膽經膝陽關;手三里處病不留,
 
跪膝引血下行法;膝病肘治解憂愁。
 
 
引起膝蓋疼痛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因為很多毛細血管被瘀血堵住造成,通過按摩可以促進血管循環,從而達到緩解疼痛效果。在此簡單的介紹一下幾種膝蓋疼痛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骨頭正常但是膝蓋左上方經常隱隱作痛,走路走久了就會感覺很明顯的肉痛,有時候腿部還會突然失去知覺,這是勞損所導致的病痛。
 
因為關節軟骨沒有血管、神經及淋巴組織,修復能力有限。正常關節面有透明軟骨覆蓋,一旦損傷透明軟骨,會引起關節的疼痛、不穩和僵硬,加速關節退變,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嚴重的膝關節勞損會造成關節的功能障礙,當活動量過大時,還可誘發急性創傷性滑膜炎,所以患了膝關節骨質增生症後,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做大運動量的鍛煉,如跑步、跳高、跳遠。
 
2、堅持做股四頭肌(大腿前面肌肉)主動收縮動作,每天四至五次,每次十五下(一緊一鬆算一下)。
 
3、仰臥,屈膝,屈髖做向上的蹬自行車樣動作,每天二次,每次三十至五十下。
 
4、不做下蹲和起立運動。
 
5、不做膝關節的半屈位旋轉動作,防止半板損傷。
 
具體的治療方法,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照以下第二和第四的介紹。
 
 
二、有的人膝關節平時不痛,盤腿或抻拉就痛,有可能是韌帶拉傷導致的疼痛。
 
“急性扭傷尋梁丘”就是指如果發生突然性的扭傷,可馬上點按“梁丘”穴(膝蓋骨上方貼近股骨邊緣敏感之處),它是胃經的“郤穴”。郤穴的特點是善於調治各種急性病,能最快的調節,胃經氣血的有餘與不足狀態,不但能治療急性胃痛、胃酸、乳房痛、腸胃炎等本經之病,還對急性腿痛、腳痛、膝蓋痛有手到病除之效(以上陳舊性疼痛除外)。
 
對於陳舊性的膝蓋疼痛,口訣中說的“膝痛中渚要常揉”就是讓您“下病上治”多按“中渚”穴(掌心向下,中渚穴位於手背部位,小指與無名指根間下二厘米手背凹陷處,用力按壓,會有力量脫落的感覺),它是三焦經的“俞穴”,它也是止痛的要穴。
 
《難經》上說:“俞,主體重節痛”;膝蓋的疼痛正好也在它的主管範圍,由於這個穴位很好找,操作起來也不難,“中渚穴”敏感的患者朋友們平時可常按按它,對於緩解關節疼痛會有很好的效果。
 
 
三、老年人膝蓋疼痛;不能打彎晚上睡覺有時都會疼醒,走路時很痛,應該是風濕性關節炎。
 
疼痛是“風濕病的”主要症狀,也是導致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在“風濕病”中,對於關節及其附屬結構的疼痛最為常見,如:關節痛、頸肩痛、腰背痛、足跟痛往往是風濕病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關節的腫脹。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有“對稱性”的關節腫痛,在手指關節、腕關節尤為明顯;強直性脊柱炎有腰背痛,休息時加重,可伴有足跟痛、紅眼;風濕性多肌痛有頸肩痛、肢帶肌的疼痛及肌無力。這裏我們做一下簡單的介紹:
 
1、每天揉揉十個手指或腳趾關節可緩解“晨僵”的病症。“晨僵”也叫“清晨活動失能”,患者表現為早晨起床時症狀加重,活動困難。出現晨僵的原因是由於在睡眠或活動減少時,使受累關節周圍組織滲液或充血水腫,引起關節周圍肌肉組織緊張,而使關節腫痛或僵硬不適,隨著按摩手指(或腳趾)關節使肌肉得以收縮,水腫液被淋巴管和小靜脈所吸收,晨僵也隨之緩解。
 
2、口訣:“再加膽經膝陽關;手三里處病不留”,就是讓您多揉揉大腿膽經上的“膝陽關”穴(膝外側,當股骨外側上方的凹陷處)。“膝者,膝關節也;陽者,陽氣也;關者,關卡也”,由此可看出它是膝關節氣血下行的必經之地,常按摩此穴對緩解疼痛有很好的作用。
 
另外,還要在大腸經上刮刮痧或拔拔罐,著重按摩“手三里”穴(曲池穴下兩寸處),不僅能治療肘關節疼痛,還對膝關節疼痛有特效,這就是“下病上治,膝病肘治”的治療方法。
 
3、看看膝蓋的痛點壓迫在哪條經絡上,然後讓家人從此經絡的大腿穴位開始,到踝骨附近的穴位做按摩,效果會很不錯的哦!但是千萬不要按摩關節的痛點,否則會起反作用,造成關節深度損傷或變形。
 
4、對於類風濕膝關節疼痛的患者“犢鼻、陽陵泉、陰陵泉、委中、梁丘、豐隆、足三里等穴均可取之治療,哪個敏感就取哪個。
 
 
四、膝蓋出現充血腫脹或腫痛無力、酸漲、關節積液,活動下蹲困難,功能受限等現象,有可能是“滑膜炎”。
 
簡單的可理解為:滑囊是一個儲油器,是為骨骼肌腱運動加油的,目地是為了增加潤滑減少摩擦,如果有了積水,積水稀釋了滑液就達不到潤滑作用了,此時劇烈活動就會產生骨骼摩擦,最終損傷骨骼。不過也不要緊張,“滑膜炎”屬無菌性炎症,主要是微循環不通阻礙所致,所以治療應以調理微循環系統為主,只要微循環暢通了,積水也就循環消失了,同樣炎症也就解除了。
 
“關節積水犢鼻求”說的就是“犢鼻穴”(膝蓋外側有一個窩,也叫“膝眼”便是此穴)。“犢鼻者,小牛之鼻也。”,俗話說“牛氣沖天”,這個“氣”便是牛鼻子出來的氣,也有氣血之意,要如同牛一樣有使不完的勁,它是一個強身健體的穴位。
 
老年人因為氣血弱,所以氣血便不容易到達腿部和足部,這樣便會影響到腿腳的微循環,使膝蓋缺少了潤滑劑,造成了膝蓋的硬性摩擦,從而產生疼痛。由於膝蓋是“諸筋之府”,練武的人都知道“腰力發於腿,腿力源於膝”這個道理,說明了膝關節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人們也常說“人老先老腿”就是說人老的時候氣血下不到腿部,就會頭重腳輕容易摔倒,這也是衰老的表現。
 
要想身體健康就必須要打通“犢鼻穴”,平時在家讓膝蓋少受些力,多按按此穴,多敲敲大腿的經絡,時間長了就一定有效果的。其實中里老師介紹的“引血下行三部曲”(推腹、跪膝、金雞獨立)是患者自治的最好良藥,只要堅持下去,奇蹟就會在您的身上產生。
 
 
 
註:本文章僅供專業人士參考,有病請至合格醫院就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地瓜  sweet  potato
 
地瓜所含的纖維質鬆軟易消化,可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排便。最棒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連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二、綠豆  mung  beans

綠豆具清熱解毒、除濕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綠豆湯有利於排毒、消腫,不過煮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有機酸、維生素受到破壞而降低作用。
 
 
三、燕麥  oats
 
燕麥能滑腸通便,促使糞便體積變大、水分增加,配合纖維促進腸胃蠕動,發揮通便排毒的作用。將蒸熟的燕麥打成汁當作飲料來喝是不錯的選擇,攪打時也可加入其它食材,如蘋果、葡萄乾,營養又能促進排便!
 
 
四、薏仁  Job's  tears
 
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循環、水分代謝,發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後,視個人口味添加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
 
 
五、小米  millet
 
小米不含麩質,不會刺激腸道壁,是屬於比較溫和的纖維質,容易被消化,因此適合搭配排毒餐食用。小米粥很適合排毒,有清熱利尿的功效,營養豐富,也有助於美白。
 
 
六、糙米  brown  rice
 
糙米就是全米,保留米糠,有豐富的纖維,具吸水、吸脂作用及相當的飽足感,能整腸利便,有助於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或來一杯糙米豆漿是不錯的排毒方法。
 
 
七、紅豆  small  red  beans
 
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秘,促進排尿。可在睡前將紅豆用電飯鍋燉煮浸泡一段時間,隔天將無糖的紅豆湯水當開水喝,能有效促進排毒。
 
 
八、胡蘿蔔  carrot
 
胡蘿蔔對改善便秘很有幫助,也富含β-胡蘿蔔素,可中和毒素。新鮮胡蘿蔔排毒效果比較好,因為它能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打成汁再加上蜂蜜、檸檬汁,既好喝又解渴,也有利排毒。
 
 
九、山藥  yam
 
山藥可整頓消化系統,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且增加免疫功能。生食排毒效果最好,可將去皮白山藥和鳳梨切小塊,一起打成汁飲用,有健胃整腸的功能。
 
 
十、牛蒡  lappa
 
牛蒡可促進血液循環、新陳代謝,並有調整腸道功能的效果,所含的膳食纖維可以保有水分、軟化糞便,有助排毒、消除便秘。可作成牛蒡茶隨時飲用,長期服用。
 
 
十一、蘆筍  asparagus
 
蘆筍含多種營養素,所含的天門冬素與鉀有利尿作用,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利排毒。綠蘆荀的荀尖富含維生素A,料理時可將尖端微露水面,能保存最多營養素滋味又好。
 
 
十二、洋蔥  on ion
 
洋蔥能促進腸胃蠕動,加強消化能力,且含有豐富的硫,和蛋白質結合的情形最好,對肝臟特別有益,因此有助於排毒。煮一鍋以洋蔥為主的蔬菜湯,加入綠花椰菜、胡蘿蔔、芹菜等多種高纖蔬果,能分解體內累積的毒素,有助排便。
 
 
十三、蓮藕  lotus  root
 
蓮藕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廢物快速排出藉此凈化血液。蓮藕冷熱食用皆宜,將蓮藕榨打成汁,可加一點蜂蜜調味直接飲用,也可以小火加溫,加一點糖,趁溫熱時喝。
 
 
十四、白蘿蔔  radish
 
蘿蔔有很好的利尿效果,所含的纖維素也可促進排便,利於減肥。如果想利用蘿蔔來排毒,則適合生食,建議可打成汁或以涼拌、腌漬的方式來食用。
 
 
十五、山茼蒿
 
山茼蒿含豐富維生素A,可維護肝臟,有助體內毒素排出。將山茼蒿和橙子、番茄、胡蘿蔔、柚子、蘋果、綜合堅果等蔬果,一起打成精力湯飲用是不錯的選擇。
 
 
十六、地瓜葉  sweet  potato's  leaf
 
地瓜葉纖維質地柔細、不苦澀,容易有飽足感,又能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把新鮮地瓜葉洗凈後用開水燙熟撈起,與剁碎的大蒜及少許鹽、油拌勻,就是一道美味爽口的蒜拌地瓜葉!
 
 
十七、蘿蔔葉  radish's  leaf
 
蘿蔔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質,有促進食欲、活潑腸道的作用,也能改善便秘。將洗凈瀝乾的新鮮蘿蔔葉打成汁,再加入少許蜂蜜一起飲用,常喝可排毒和保健。
 
 
十八、川七
 
川七葉片含有降血糖作用的成分,並能治療習慣性便秘,減少身體負擔。把川七葉、番茄、苜蓿芽、黃甜椒、奇異果等蔬果,加上綜合堅果與少許的百香果汁或蘋果醋混合打成汁飲用。
 
 
十九、優格  yoghurt
 
優格含有大量豐富的乳酸菌,可改善便秘、穩定腸胃。原本積存在腸道的毒素,也會因為乳酸菌的作用,而變得容易排出。喝酸奶或吃優酪色拉都是不錯的選擇,最好早餐空腹前吃,利用優格增加飽足感,減少早餐的攝食量。
 
 
二十、醋  vinegar
 
醋有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可排出體內的酸性物質消除疲勞,還有利尿通便的效果。每天早晚用過餐後,各喝一次稀釋過的醋,適量飲用有助健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活在世上,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人們嚮往追求的,精神與物質結合的東西,人們在得到幸福後,還會不停地追求更高層次的幸福。所以只能說,幸福是人們追求和嚮往的境界。
 
所有的人都渴望幸福,並追求幸福,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幸福其實只是點點滴滴的心靈感受。人,不管他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只要他心裏非常安詳,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如果心裏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
 
人有了安詳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內心的安詳,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的無價奇珍。耕雲先生說:安詳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內心安適,仰俯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仰俯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忍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讓內心不安,幸福便無從建立。《左傳》上記載楚武王荊尸跟他太太鄧曼說:余心蕩。意思是說,我最近心亂得很,安定不下來,心裏非常煩亂。他太太說:王心蕩,王祿盡矣。你既然失去內心的安詳,你所擁有的一切也將會喪失了。沒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詳裏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詳的心態裏,就擁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會永遠追隨著你。
 
內心安詳是一種達觀。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具有“萬象皆空幻,達人須達觀”的曠達胸懷,以、他心直口快的個性,能屢遭坎坷而保持快樂,是與他身體力“行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的生存哲學分不開的,沒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放達,又怎能有“也無風雨也無情”的境界。
 
內心安詳是一種榮辱不驚的心態。“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人們習慣地叫他鄭板橋。乾隆元年(1736年),鄭板橋考中了進士,當了知縣。他做縣令,剛直不阿、豁達開朗、清正廉潔,對人民的苦難生活抱有同情態度,並且不滿意那些殘害人民的官僚,終因得罪貪贓枉法的大官員和豪紳去職。
 
鄭板橋在官場中出污泥而不染,官職被免回到揚州,心扉平靜如水,並在心底深深渴望,還鄉後漫步於一方凈土之上,盡情享受充滿靈性的大自然,從中感受大自然賦予自己的愜意和安詳,體悟生命的真實,生活的樂趣。這種曠達超然、不為物欲所累的人生態度,正是因他真正悟透了“不患得,斯無失”的人生真諦,所以,他一生生活得無拘無束,清心自在,愜意安樂。
 
做人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道人生潮起潮落的規律,始終擁有平和的心態,永不丟失自己謙虛謹慎和努力勤奮的本色。順境時能夠正確對待別人的讚譽,逆境時能夠冷靜看待別人的毀謗,這樣才能安然度過人生的困難境地,也不至於陷入驕兵必敗的泥潭。不要身處順境就張狂得忘了自己是誰,而一旦身處逆境就情緒低落,萬念俱灰,否則的話,失敗和痛肯定會經常伴隨自己。
 
與人爭名逐利,不如守拙歸園田的恬淡輕鬆;與人比權量力,不如度人自度的豁達明朗。人對於生死、得失、榮辱、富貴、貧賤等等不要看得過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點,豁達地對待這些問題。懂得笑看得失、淡觀榮辱的人,才是智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說“能忙是福”,這話有點道理,但未必盡然。能閒,就不是福嗎?人生忙碌,為公為私,勞累了大半輩子,歇下來,上公園遛遛,練嗓兒,跳舞,下棋,就是啥也不幹,瞧瞧春花秋葉,看看人家跳舞下棋,那也是福。什麼福?清福。
 
當然也有人不認這理兒。宋代那位有“鶴妻梅子”之譽的隱士林逋就說世上有兩件事不好做,一是擔糞,一是看下棋。擔糞,先不討論。下棋,為啥不能看?因為下棋有輸贏之爭。肚量大的,贏不得意,輸不倒胃,一笑走人;遇到小家子氣的,贏者喜形於色,輸者拂盤罵人,免不了生出是非;觀棋的呢,生怕人家當他不懂,總喜歡評論幾句顯露高明,過分投入的,甚至喧賓奪主地跳過楚河漢界去打架,那還了得。
 
所以,古人訓教子弟常念叨兩句:“自有省心閒去處,觀花觀葉莫觀棋。”
 
那麼,這棋還要不要觀呢?
 
要觀。正可謂“忙裏讀詩唯舉扇,閒中悟道莫過棋”。有社會,就有是是非非,如果只是為了免生是非,躲過了看棋,也躲不過其他。看棋打架,只是涵養問題,不能歸咎於看棋本身。做個“不動心”的旁觀者,如明代郭登《觀棋》詩中說的“怕敗貪贏錯認真,運籌多少費精神。看來總是爭閒氣,笑煞旁觀袖手人”,養眼亦養心,當然洵非易事。
 
杜甫有“清簟疏簾看奕棋”,何其清雅;白居易有“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何其悠閒。其實,棋法陰陽,道為經緯,看棋能解法悟道,個中頗有學問。
 
《五代史》中有這樣意思的一段話:治國類同下棋,那治國者是棋手,棋子就是手下的人才。垂敗亂陣者大都不解棋子(人才)的各種作用,使用不當,臨棋注目,都是乾瞪眼,白費苦心。如果讓大手筆的善奕者來觀棋勢,只須挪挪棋子,用之得當,舉重若輕,便可轉敗為勝。如此看,“勝棋多敗勢,敗勢伏生機。捨得用心苦,惜乎當局迷”,還真有點禪機的味道。
 
若從古今觀棋詩開一洞天,筆者認為,觀棋至少有三道可悟。
 
一曰運智之道。唐代劉禹錫《觀棋歌》的“因君臨棋看鬥智,不覺遲景沉西牆”,宋代石介《觀棋》的“試坐觀勝敗,黑白何分明。運智奇復詐,用心險且傾。嗟哉一坪上,奚足勞經營”,皆說觀棋可見奇智鬥巧。
 
唐朝時,日本王子來朝對弈,宣宗召棋師顧思言與之對,久戰不分勝負。王子棋藝不凡,棋師不敢輕易落子。王子久等心煩,問他究竟是中華第幾手,棋師詭對“第三手而已”,王子大驚,掩局而嘆:“小國之一不如大國之三,信矣!”再不求戰。
 
對弈運智,應該包括局上智和局外智。大小相對而言,如果步步用智算小智,那全局用智就是大智;如果局上智局外智都算小智,那局上局外一統用智就是大智。當然,智有機智、急智、黠智、奸智等,“臨危穩如嶽,握勝喜無驚”,來點心理戰,也未嘗不可。觀棋者呢,既然“妙算心機巧,般般局外明”,看人用智,給自己長點智慧,也是一種收獲。
 
二曰用兵之道。宋初敢直言進諫又滿腹韜略的王禹偁觀棋,寫過“乃知棋法通軍法,既戒貪心又嫌怯。唯宜靜勝守封疆,不樂窮兵用戈甲”四句詩,說下棋如同對陣,貪者急躁,怯者猶豫,非時冒進和貽誤戰機,都必敗無疑。善戰者如善奕,以守為攻,不用窮兵也可取勝。這詩,分明孫子兵法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怪不得宋代黃山谷說“席上談兵校兩棋”,以玩圍棋坐論兵法,是“夜讀枰盤日披甲,心中兵法手中棋”的意思。
 
唐代杜牧《贈國手王逢》詩曰:“玉子文楸一路饒,最宜檐雨竹蕭蕭。羸形暗去春泉長,拔勢橫來野火燒。守道還如周伏柱,鏖兵不羨霍嫖姚。得年七十更萬日,與子期於局上銷。”當時杜牧四十二歲,若至七十,算來應有萬日。宋馬永卿《懶真子》評論此詩有“棋貪必敗,怯又無功。羸形暗去,則不貪也。拔勢橫來,則不怯也。周伏柱以喻不貪,霍嫖姚以喻不怯,故曰高棋詩也”,可謂知詩善奕。
 
《蜀誌》載,三國時,魏軍紮營興平,派光祿大夫來敏借大將費祎助戰。來敏去後,大事不談,只求下圍棋。當時羽檄交馳,費祎著子沉著,如統三軍,來敏觀其棋,知其用兵有道,慧眼識得大才。後來費祎領兵上陣,果然旗開得勝。
 
宋代劉克莊寫過一首專論棋藝的五言古風《象奕》,儼然一篇兵論:“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橘中戲,妙不出局外。屹然兩國立,限以大河界。‧‧‧先等如挑敵,分佈如備塞。盡銳賈吾勇,持重伺彼怠。‧‧‧寧為握節守,安肯屈膝拜?有時橫槊吟,句法猶雄邁。愚慮僅一得,君才乃十倍。霸圖務並弱,兵志貴攻昧。雖然屢克獲,詎可自侈汰”,十分精彩。讀者誦之味之,再將那局上與史上的鏖戰對應想來,料對強弱勝敗、善惡智愚,甚至恩怨知遇等都會有新的認識。
 
三曰相察之道。觀棋者在局外可以識察下棋者。這種識察,往往比平常的認識要真切。東坡下棋“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足見其曠達。宋代王安石論觀棋者須有涵養,說得頭頭是道,但自己每逢局危,則以手拂局,未免有點小樣兒。鉅公重臣言行不一,無異於自毀顏面,肯定讓人小看。
 
史稱“文景之治”,指的是漢文帝(劉恒)景帝(劉啟)二朝的社會安定。因為借了文帝的光,古今不少人都以為景帝劉啟大約也是聖明之君,其實走眼了。細讀《史記‧景帝本紀》,將劉啟跟前後昏君與賢君對比一番,方知這位帝德欠佳又治世無方的主兒,能吃定文帝“無為而治天下足”的餘蔭,是因為天生命根福瑞。
 
劉啟當太子時,曾與堂兄弟、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因互不謙讓,爭執起來,劉啟隨即舉棋盤砸將過去,竟砸死了堂兄弟。劉濞痛失骨肉,怒不可遏,就此埋下了日後吳楚七國兵亂的仇根。
 
因下棋輸贏急眼,已屬小器,倘若借此兇狠取命,其度量之狹窄,待人之惡毒刻薄,亦可想而知。後來踐祚為帝,劉啟果然趨逐師長、收拾列公後代、慫恿酷吏驕恣,其種種劣行,應該說,俱事先印證在猛砸棋盤事上。偶然性後面都有必然因子,一砸本應通得一察,只是朝臣諾諾,明眼皆作假寐,成就了這個混混而已。
 
明代《遜國臣傳》載劉璟文與文皇對弈事,頗堪細究。當時兩陣對圓,互不相讓,但劉璟文屢佔上風,文皇急了,說“卿獨不讓我耶”,居然欲以權勢威懾劉公。沒承想,偏偏遇著一個不買賬、不聽邪、不怕失業的。劉公正色道,“可讓則讓,不可讓則不讓”,語出山響,頗見清骨。
 
又《世說補》說,宋明帝賜王景文飲鴆(毒酒)死,死令至時,王景文正下棋,興致酣然,隨手將死令擱置一邊,依舊神色不亂。待棋畢,方以死令示客,眾客大驚,而王景文笑曰“此酒不讓”,便當場飲鴆而死。
 
權勢壓頂,大難臨頭,還能從容下棋,這得多大膽魄?非真豪傑不能如此。可惜文皇、明帝不悟相察之道,使人才失之交臂。昔日筆者的“君有龍顏臣有骨,輸贏不讓理為先”、“千秋聞此君應痛,痛失樞衡藺相如”等詩,說的就是這兩件事。
 
看棋能長學問見識,不也是福嗎?記住,以後見到老頭兒們圍觀看棋,千萬別小瞧了他們。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的氣功收功方法,由於氣功流派功法種類很多,所以方法和要求不盡相同,但是歸結起來可分兩種:
 
一種就是要求練功後要嚴格收功,收功方法比較常見的是要求氣沉丹田,閉穴,搓手,洗面,摩耳,拍打等。
 
另一種是不要求刻意收功,此類功法的特點是認為氣功修煉最重要的是,練功者的身體是和外界能量互通的,收功就意味著封閉和隔絕。
 
這兩種類型,一個注重功法,一個注重功理,其實,無論是重理還是重法,最重要的是要對收功這個問題,有個正確的認知,再在對認知基礎上,結合修煉所處什麼階段的實際,來選擇練功的收功問題。
 
就我所練功法和經驗,也認為氣功修的能量是開放的互通的,練功要做到氣功生活化,但是不認可“收功就意味著封閉和隔絕”,這有些狹隘,收功最確切的定義應該是,對自己所吸收修煉而來的能量,的一種暫時的提煉和存儲。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結合自身實際來做到最好的選擇了。
 
如果你是處於氣功修煉的初級階段,那一定要認真的做收功動作了,像其中的洗面,摩耳,拍打等,這些不但可以達到美容,強腎,健體的相對作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識神歸體,以避免突然的收功引起各類不適,特別是有些本身有病的功友,如果不做這些,在修煉中途突然的終止,輕者可能會有頭暈惡心等不適,重著可能會出偏差。
 
至於有些功法中,要求全身毛孔關閉更要去做,這就是閉穴,由於修煉的緣故,練功者的身體能量交換能力,會比一般常人有所增強,但是由於練功的時間短,無論是自身場能,還是防禦外界不良信息的能力都是很弱的,這樣可最大程度的避免外邪侵體。
 
對於氣沉丹田,雖然有些功法用觀想,有的用意念,有的用手印等,方法不盡相同,但是不外是把練功所聚能量回收,在修煉的初級階段更不可不做。
 
至於有功友說感覺不到氣沉丹田,或怕氣沉其它臟腑,這些不必擔心,氣隨意行,你只要想到了就已經做到了,隨著你修煉的精進,會體會到其中的。
 
還有的功友說打坐時守空,沒守丹田,要收功嗎,這可以肯定的,只要你修煉時間短,也要。我剛說了,氣功收功最確切的定義,是對自己所吸收修煉而來的能量,的一種提煉和存儲。
 
在人的身體中,氣沉丹田,丹田是鼎,是能量匯集之地;在宇宙中在練功氣場中,人整個身體就是鼎,就是能量匯集之地。打坐守空,氣自在脈中行,脈自在體中,體自為鼎,收功自會能量匯集。練功,要練法,要修心,但是還要去悟,明白了其中道理,練功效果會事半功倍。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值得仔細品味,因為我們從中能夠引申出,中華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的“己”字是指“私”,所謂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如此一來,人的所作所為方能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那麼,“禮”又是指什麼呢?所謂“禮”,就是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屬於倫理範疇。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克己”一定是自覺自願的,“復禮”不過是“克己”的結果罷了。做到了這一點,也就是“仁”的實現。“仁”屬內,“禮”屬外,它們互為表裏。“仁”實為“禮”的根據,“禮”是“仁”的外在表現。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禮何?”
 
從道德人格養成的順序來看,一般是須先懂得規矩,亦即“知其然” ,然後再一步步地領會其中的道理,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理由,即“知其所有然”。所以,雖然《中庸》說“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但“修身”終究還需要“誠意正心”的自覺。
 
關於“仁”,有一解是把它詮釋為“果仁”,即果實的內核之精華。這樣的解釋,可以很好地隱喻或象徵,道德的純粹性和本根性。“果仁”的意味在於:一是充實,二是精華,三是固有之本性的根據。它意味著內在的充實。
 
孟子說:“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很明顯,說“仁”“在乎熟”,就是在這種隱喻的意義上成立的。孟子還說:“充實之為美”。他又說:“仁義禮智,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固有即是固然,亦即本然之性,它是內在自足、無待外求的。據《孟子》記載,告子曰:“仁內也,非外也。”孟子亦曰:“仁,人心也。”顯然,“仁”處在核心的位置。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願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其實這個道理早在孔子那裏就已經說清楚了,他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為風的干擾,或者別人的打擾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來檢討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於自己心不在焉。
 
這就是儒家的態度。所以,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中庸》亦曰:“正己而不求於人”。
 
中華文化之所以具有內傾性格,之所以採取反身性的姿態,這歸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決定的。確實,對於中華文化來說,是“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的。這是說,東、西、南、北,加上天、地,這六個方位,都不值得聖人去探究、去追問,而是應該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審視與拷問。所以,孟子有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說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存於塵世間,誠然我們有許多無法改變的現實,也留下許多無法彌補的遺憾。如我們有殘疾,抑或有著許多無法逾越的障礙、無法排解的痛苦煩惱,那麼,這樣一些在我們眼裏既成事實的東西,我們如何處治?
 
在我們的印象中地球是大的,大到我們很難窺視它的全貌,但在浩瀚的宇宙裏,地球又是何等的微小。在宇宙裏地球為什麼小了?不是地球發生了改變,而是把地球放進了無限廣大的空間中。當我們面對那些無法更改的現實問題,還有那些能夠引發我們無比痛苦煩惱的事實,怎麼辦?把這些個事實放進無限大的胸懷間,這時我們就發現這些痛苦煩惱,原來是這樣的渺小。
 
當我們無法改變一個現實時,我們完全可以放大自己的心胸,心胸是“有容乃大”的廣垠,人的胸懷大至包容下宇宙萬物,將我們認為無法更改的痛苦煩惱,放置在這樣一個心胸間,痛苦與煩惱就不會擺在“放大鏡”下,被無限的擴大,原本輕易就擊垮我們的痛苦與煩惱,在廣闊的心胸中,原來是這樣不堪一擊。
 
人生怎會沒有遺憾?當我們開始懂得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可父母卻相繼離去;當我們傾盡心血養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卻因不理解我們而發生叛逆;當我們盡心完成一項工作,得到的不但不是褒獎,反而是嘲諷;當我們正朝氣蓬勃迎接生活時,偶然間肢體卻發生了殘缺‧‧‧
 
這樣殘酷的打擊,許多人倒下了,詛咒起自己的命運;許多人站了起來,含笑面對自己的命運。倒下者,心胸必然狹隘;站起來者,心胸廣袤無垠,既然成為一個事實,一切的懊惱、無奈都是多餘的,都是於事無補的,只有接受這個事實,謀求一種超越,這個超越必須在一個可以容得下的空間裏,這個空間唯獨以心胸廣闊。
 
心胸為什麼會狹隘?妄想、雜念太多。放大自己的心胸,就要清除妄想、雜念,將擁擠不堪的心胸清理出來,得以凈化,那麼,心胸就會給我們一定改變命運的空間,當我們放下心胸中的妄想,我們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當我們打開閉塞的心靈,我們會發現陽光竟然如此的絢麗。
 
佛法無疑是放大我們心胸的法寶,面對痛苦與煩惱,佛法不是要求我們封閉心靈,不是因為修學佛法,再就沒有了痛苦煩惱,佛法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消化”痛苦煩惱,通過心靈的“消化”,吸收的便是菩提,而這樣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就是放大自己心胸的過程。
 
我亦凡夫,人生格言有云“比海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心靈。”心胸是無比廣大的,為什麼自己的心胸都容不下自己呢?連自己都容不下的心胸,又如何可以去容納別人啊?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子是一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竹稈木質化,有明顯的節,節間常中空。我國有竹二百五十餘種,鳳尾竹、琴絲竹、湘妃竹、龍鱗竹、碧玉竹、雞爪竹,還有紫竹、黃竹和赤竹,常見的有毛竹、剛竹、慈竹、箬竹及淡竹等,真是數不勝數。竹子主要生長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等地。走進竹林,你會感到一股清新之氣迎面撲來,沁人肺腑。它的清秀挺拔,高雅瀟灑,常被一些文人雅士借來筆下生花。以畫竹聞名的鄭板橋就留有“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有仰面花”的著名詩句。
 
我國是竹的故鄉,養竹用竹的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中,處處都有竹的倩影。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感嘆地說:“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子的用途廣泛。我國在商周時代已發明使用竹鑽;竹枝被作為上等材料製成毛筆。二十世紀末,人類利用竹子生產出竹纖維。由於竹子的收縮量很小,而且彈性和韌性極強,故被稱為“植物鋼鐵”而廣泛用於建築業。此外,竹子還可作為造紙原料或編織成各種用具。

中醫藥寶庫中植物性藥材佔大多數,竹子也包含其中。和竹子有關的藥材即竹葉、竹茹、竹瀝和天竹黃。
 
竹葉有淡竹葉和苦竹葉之分。淡竹葉,為常用中藥,別名:竹葉麥冬,性寒,味甘、淡。中醫認為,淡竹葉具有清熱除煩,通利小便的功能。《別錄》曰:“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本草正義》載:“退虛熱煩躁不眠,止煩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並小兒風熱驚癇。”常與石膏、麥冬、蘆根等同用,治療熱病津傷,心煩口渴症;與燈心草、滑石、白茅根等同用,治療口舌生瘡及移熱小腸,熱淋澀痛等症;與牛蒡子、澤瀉、益母草等配伍,治療水腫尿少;與茵陳、黃芩、梔子等同用,治療黃疸尿赤;若配伍鉤藤、蟬蛻等清熱熄風之品,可用於清心、寧神和定驚。一般用量6至15克。
 
苦竹葉別名竹葉心、竹蕊,為苦竹的嫩葉,性寒,味苦,能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用於消渴,煩熱不眠,目赤,口瘡,失音及燙火傷等症。一般用量6至12克。
 
竹茹為青稈竹和淡竹稈的中間層,即去掉綠層後所刮下的纖維,曬乾後生用或薑汁炒用,為常用中藥,別名:淡竹茹、青竹茹、竹二青,性微寒,味甘,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能。《別錄》曰:“治嘔溫氣,寒熱吐血,崩中。”《本經逢源》稱竹茹是“清胃府之熱,為虛煩、煩渴、胃虛嘔逆之要藥”。與黃芩、瓜蔞同用,可治療熱痰咳嗽;與陳皮、茯苓、半夏、枳實等配伍,可用於膽火挾痰,犯肺擾心所致的胸悶痰多、心煩失眠和驚悸等症。竹茹善清胃熱,止嘔吐,與黃連同用,可治胃熱嘔吐;與陳皮、黃連、半夏同用,可治痰熱互結、煩悶嘔逆;與陳皮、生薑、人參同用,可用於胃虛有熱的嘔吐。一般用量6至10克。
 
竹瀝來源同竹茹,係新鮮的青稈竹和淡竹等竹稈經火烤後所瀝出的液汁,為淡黃色的澄清汁體,性寒,味甘,別名:竹油,具有清熱滑痰作用。《本草衍義補遺》記載:“中風失音不語,養血清痰,風痰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及皮裏膜外,非此不達不行。”可與瓜蔞、枇杷葉等同用,治療肺熱痰壅、咳逆胸悶、中風痰迷及驚癇癲狂等症;治療中風口噤,可以竹瀝配薑汁飲用。一般用量30至50克,沖服。但寒嗽及脾虛便瀉者忌用。《本草綱目》記載“竹瀝性寒而滑,大抵因風火燥熱而有痰火宜之;若寒濕胃虛腸滑之人服之,則反傷腸胃”。
 
天竹黃為青皮竹稈內的分泌液,經乾燥凝結而成的塊狀物,秋冬二季採收,砍破竹稈,剖取竹黃,晾乾,為常用中藥,別名:竹黃、天竺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的功效。李時珍言:“竹黃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害。”常與膽南星、硃砂、白僵蠶等配伍,用於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等症;治療中風痰迷、癲癇等症,可與黃連、菖蒲、鬱金等同用;治療熱病神昏、譫語,可配牛黃、連翹及竹葉心等。煎服3至6克,研末沖服0.6至1克。
 
天竹黃藥材為不規則的片塊或顆粒,大小不一,有吸附性和黏舌感,質輕而脆,易破碎,吸水性強而不溶於水,以片塊大、乳白色、質細、體輕、吸濕性強者為佳品。近年來國內已有人工合成的天竹黃,呈不規則的小塊狀,色白,質凈,形似過去進口的竹黃精,但質堅而重,不易破碎,吸水性亦強。應注意甄別。
 
竹子的幼芽即竹筍,又稱為“玉蘭片”,是一種鮮美可口的菜類食品。竹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及鈣、磷、鐵、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中醫認為竹筍味甘、微寒,無毒,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在江浙民間以蟲蛀之筍供藥用,名“蟲筍”,常用於浮腫、腳氣足腫、急性腎炎浮腫和喘咳等症。
 
竹筍含苦澀味,不宜單獨烹調,更不能生吃。將竹筍與肉同炒味道則特別鮮美,與其他食品搭配,可做出許多美味佳餚,如竹筍香菇炒肉、春筍燒臘肉、竹筍鯽魚湯、竹筍燒豬肉、竹筍煮白粥等,均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代皇帝在“萬歲”聲中從來沒有做成長生不老之夢,神仙方士們也始終沒有找到長生不老之藥,而普通老百姓卻在五彩繽紛的人生長河中,找到了一個不老人生的“密碼”,那就是“三心二意養生法”。所謂“三心”指的是:信心、善心和童心。所謂“二意”指的是:“無意”和“有意”。
 
 
【“三心”怡情】
 
《信心》
 
一位詩人說得好:“信心是半個生命,淡漠是半個死亡。”充滿自信的良好心態,可以使人精神經常處於比較平穩的狀態,鼓起人們與疾病、衰老做鬥爭的勇氣,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科學實驗表明,信心與人體內在免疫功能的潛力密切相關,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增強大腦皮層功能和整個神經系統張力,進而通過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等中介,分泌皮質激素與腦啡肽類物質,使抗病能力大大提高。信心能活躍體內免疫系統,改善單核吞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功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和康復力,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
 
人到中老年,由於精神與肉體方面的衰老退化,不可預測或不可抵禦的疾病也會接踵而至,再加上桑榆暮景、生別死離等,常會受到不良的精神刺激。對於這些刺激和影響,如果沒有戰勝和克服它的信心,沒有掌握和控制自我身體健康的堅定信念,必然會鬱鬱寡歡,損害身心。因此,中老年人富有信心,對生活始終充滿自信,是追求健康長壽,戰勝疾病和衰老的心理基礎。
 
《善心》
 
古今中外養生學家都把“樂善好施”視為養生的靈魂。孟子云:“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明代醫學家張景岳亦云:“欲壽,唯其樂,欲樂,莫過於善。”善,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行為和言語,還體現人的精神和品格,被認為是人類一切精神和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心中充滿著善意,多行善事,視他人為朋友,樂於助人,使他人擺脫困境,心中必然湧起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心地坦然,樂於對人敞開心扉,不僅百事無憂,而且心曠神怡;一個堅信自己活在世上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這就成為他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力量,不僅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劑,更是心理養生的高級營養素。因為欣慰使人泰然自若,輕鬆愉悅,心靜神安。而神安則災病不生,福壽永存。
 
《童心》
 
生命的衰老是無法抗拒的。但是不管紅顏怎樣逝去,容貌如何蒼老,只要你能保持一顆水晶般的童心,過得自由自在,做個“老頑童”,就可以忘忡忡憂慮,消不盡煩惱,去沉沉暮氣,除黯黯橫秋。心地坦然了,大腦負荷減輕了,免疫系統功能加強了,精神無負擔、無壓力,也就不易染病。
 
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中老年人是可以“童化”的。童化中老年人就是推遲心理衰老,這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措施。中老年人不妨經常追憶童年時代的樂事,比如捉迷藏、放風箏、捉蟋蟀、堆雪人、唱歌謠、猜謎語等各種趣事。追憶那逝去歲月中的童年生活,可以使童心再度萌發,使年輕的心情重新激化蕩漾。中老年人和小孩一起嬉戲玩耍,小孩的神態和言談舉止,會使中老年人心靈上感到極大的快慰,對生活產生一種珍惜感,並由此激發出積極向上的心理。這樣既能消除中老年人的心理壓抑,又能驅散中老年人的生活煩惱,減少孤獨寂寞,增添生活情趣。
 
 
【“二意”養生】
 
《無意》
 
人生之路,並不都是佈滿鮮花的大道,而是順逆相隨,鮮花與荊棘相伴。生活上的失意,事業上的坎坷,人際間的怨嫌,感情上的創傷,誰都會遇到一些。當身處逆境或者痛苦襲來,你不妨苦中作樂,勇敢面對。凡事要看得透、想得開、提得起、放得下,從容豁達,不憂不懼。這樣多彩的人生才能讓你感到生命的美麗,樂觀的情緒才能使你擺脫煩惱。因此,當遇有煩惱或困惑,或頭昏腦脹身體不適時,不妨找一清靜空寂之地,正襟危坐,頭向前,眼微閉,唇略合,兩手交叉置於大腿上,上腹內凹,臀部後突,兩腳分開,全身自然放鬆,摒棄一切雜念,使心神潛入無意、寂靜狀態,而後靜坐十五至二十分鐘,這時就會感到精神愉悅、煩惱全無。
 
據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人靜心、閉目而又“無意”的過程,就是人體的一種“健康充電”的過程。精神上的完全放鬆,會導致體內一系列的生理性改變,如腦電波穩定而有節律,心跳和呼吸頻率減慢,肌肉緊張性下降,氧耗量和能量消耗減少。同時,人心靜、舒暢時,機體還可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膽鹼等,這些物質能把血液的流量及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
 
《有意》
 
人到中老年,應有意識地尋找快樂,充實自己。要手上有事可做,腦子裏有問題可想,主動擴大興趣愛好,積極尋求精神寄托。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性格愛好,選擇一些對身心有益的事情來做,諸如舞槍弄劍、養花養鳥、習練書畫、著書立說、跳舞唱歌、旅遊垂釣、下廚掌勺等都在可選之列。這樣,每天有事做、有活幹,就能給你帶來生活樂趣,消除孤僻寂寞,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的目的。或者閒暇之時,老友相約,到大自然中去欣賞飛瀑流泉、奇峰怪石、綠樹秀竹、芳草異卉、蟲吟鳥鳴‧‧‧從而使你心爽神怡,豁達開朗。
 
總之,良好的心理影響生理,機體各種生命節律與自然相和諧,無形中就提高了生命品質和活力。為了追求身心健康,中老年人還要憑藉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經驗知識,繼續發揮“餘熱” 。這樣,你就會陶醉和沉浸在“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幸福和喜悅之中,活得輕鬆、活得自在、活得充實、活得灑脫,心境自然就從容安詳,健康長壽也就寓於其中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