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觀天地萬物,各有宿緣,隨此宿緣而生於不同之現象界中,或貧或富或貴或賤,一切皆源之於「因緣與因果」,眾生只為今生受苦而怨嘆,殊不知此苦,全來自於己身宿世因緣和合。

那天地萬物,有何宿緣?可知為何有人如氣體芳潔,不討人厭,終身無有疾厄,是從夙生積德累功,慈心愛物,百方救護中來。又何謂「慈」,慈之種別,約舉有四:一為慈愛眾生,如母愛子,二為悲苦眾苦,欲令解脫,三為仁恕一切,心常歡喜,四為護念眾生,一切不犯。有此四慈,所以得莊嚴之身而人見人喜歡。

又為何人會無所知能?以夙世不學問故;為人因何蠢愚,以夙世不教人故;為人因何身為奴僕,以夙世負債不償故;為人因何而生麑鹿兔類中,以宿世喜驚怖人故;為人因何而生蛇蛤等淫賤物中,以宿世調戲人故;為人因何令人一見歡喜,以宿世見人歡喜故;為人因何而繫閉牢獄,扭械加身,以宿世曾籠繫眾生,一時剝奪眾生自由故。

一切因必生一切果,作孽受罪報,行善得福報此乃天地正理法則,因果輪轉無有虛假。接著再述罪福報應的因果:

人若聞好言善語,心不樂聞,掉彼兩舌,惑亂人心,阻撓他人聽受經法者,後墮狂吠犬中;人若聞說法語,心不受納,不知依法起修者,後墮長耳驢馬之中;人若喜橫取他人所有物者,後墮羊中,生剝其皮,償其宿罪;人若心喜殺生者,後為一切短命蟲,乍生即死;人若甘心為賊盜,慣於偷竊取人物者,後墮奴婢牛馬之中,償其宿債;人若作奸犯科,污他人婦女者,死入地獄,鐵床銅柱,熾熱灼身,慘痛萬狀,從地獄出,常生下處,多墮雞鴨中。

人若喜作妄語,揚人惡事,死入地獄,烊銅灌口,拔舌牛犁,備受慘痛,出墮鴟梟鷓鴣鳥中,人聞其聲,莫不厭惡,咒令速滅。人若夫婦不相和順,時相鬥諍,或至離異,後墮鳩鴿中。人若身為文武官員,無端侵害人民,人本無罪,錄名繫縛,鞭打杖擊,強逼輸送,稍不遂意,枷械繫閉,毫不動心,令人訴告無地者,後墮地獄中,身受苦痛,數千億歲,罪畢乃出,更墮水牛中,貫穿其鼻,牽船挽車,大杖打撲,償其前罪。

諸如種種罪因,而生一切果,眾生能不覺醒警惕之。

而今論此罪福報應,旨在喚醒眾迷愚,諸惡莫作也。然凡作諸功德,皆應身為,不得借代,如借人食,豈得自飽,若親自動作,行諸功德,虔誠齋戒,香花供養,合掌作禮,誦經諷咒,燃燈續明,實心布施等等,均能得福,諸天聖眾,到處護佑,眾魔退避。懈怠之人,偷安茍且,作輟靡常,修持善行,無精進心,一朝患病,諸苦纏身,方欲修善,以求得福,諸天未降,眾魔競前,相與擾害,作諸怪變,終被黑業牽去,受苦永劫。

以故真發心修道之修者,常當精進,不稍退墮,須知罪福隨身,如影隨行,播福因者,亦如尼拘類樹,本種一核,收穫良果,其數無限,施一得萬,功不虛棄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皈依法

法立於經傳於後

有心向道者

讀經悟道也。



讀經須先明其義

不為文字之所限

明解、會意進而意達

意達而與文字融合為一

無過之

無不及

無差無失

謂之超脫。

無經文之限制

無物外之阻隔

哲理自現

此謂之明理

意達理明

神遊於境界以外

是無窮之理方易明徹

此謂之從經文之外悟得超脫境界。

所謂意會

即為興會

無非由感觸而生

發於心者為感

接於外者為觸

應感而生謂之興會

興會者藉外境事物而悟

有如

凝白露以相思

窺斑鬢而書憤

如此感觸皆謂之興會

是故

意會者則相通

釋尊拈花  迦葉微笑

黃梅擊杖  大鑑傳衣

皆此與興會之妙用也。

因之

讀經不能死讀文字

用心領悟其意方能証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口說話的四種境界,讓說話變成了一種藝術,但它其實也是一門學問。所謂的學問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什麼場合不該說什麼話。這看似簡單,可是做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那麼,該如何把握個中技巧呢?其實,說話與寫小說一般,都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大要素,說得更細一點,就是要注意說話的時機、說話的場合、說話的對象、說話的方式和分寸。注意了這四點,說話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說話的時機

古人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時機一定要對。能在最適宜的時機,說出最適宜的話,這才是最會說話的人。否則,如果說話的時機把握得不好,相反,還會給你帶來反面的效果。《三國演義》中的“楊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楊修作為曹操身邊一個直接參與機密要務、總領營帳諸事的行軍主簿,在戰事失利的緊急情況下,口無遮掩,自作聰明地從“雞肋”口令中隨意妄猜,並在軍中肆無忌憚散佈消極言論,最終落得個被曹操以“亂我軍心”罪處死。楊修空有真才實學,卻因為說話時機不對,而招來“殺身之禍”。

那麼,什麼時候是說話的最佳時機?比如,在討論會上,什麼時候是最佳發言的機會?如果你第一個發言,雖然能夠給聽眾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況是,因為時間尚早,氣氛難免顯得沉悶,聽眾尚未適應,不太好調動他們的情緒。可是如果到了後邊再講,好處是能夠吸收別人的成果,進行有效的歸納整理,顯得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可是因為時間太晚,很多聽眾都會覺得疲倦,希望儘快結束發言而不願再拖延時間,因此效果也不理想。根據這些情況,經過研究證明,最好的發言機會是在第二或第三個人發言之後及時切入話題,這樣的效果最好。在這個時候,說話的氣氛已經活躍起來,如果你不失時機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

孔子曾在《論語.季氏》裏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這句話有三層意思:一是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叫做急躁; 二是應該說話的時候卻不說,叫做隱瞞;三是不看對方的臉色變化,貿然信口開河,叫做閉著眼睛瞎說。選擇時機,是一種尊重對方的表現,同時更是發揮說話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對方對你所談的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你的話才會產生應有的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事實證明,說服他人的最佳時機是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由於勞累、不順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他們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

第二,說話的場合

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與其丈夫阿爾伯特相親相愛,感情和諧。妻子是一國之君,整天忙於公務和應酬,而丈夫卻不太關心政治,對社交缺乏興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經深夜了,她回到臥室,見房門緊閉,就敲起門來。

問:“誰?”

答:“我是女王。”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維多利亞。”門未開,再敲。

問:“誰?”

答:“你的妻子。”門開了,維多利亞走了進去。

女王回到家裏,場合改變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宮廷上對著王公貴族說話是一種情形,回家說話應該是另一種情形。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麼說什麼,這是“不會說話”人的一種拙劣表現。著名作家李存葆說過: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宣傳鼓動不會是長篇大論,有時面對敵人痛罵一聲,回頭向戰友一招手,喊一聲:“有種的,跟我上!”這比宣傳鼓動更有效。這也告訴我們,說話只有根據場合,靈活運用語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場合不同,氛圍不同,人們的心情也不同,他們對一些問題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也會不同。同樣一句話,在此場合被認為合理、有見解,在彼場合則可能引起人家的厭惡和反感。設想一下,我們跟一個六七十歲的貧苦老農交流時大談網絡、信息高速公路會是一個什麼情形,我想這位老農一定不知道你所云的是什麼,說不定還會認為你腦子有毛病。這就叫“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拿什麼鑰匙開什麼鎖。”

第三,說話的對像和身份

我們都知道有一條成語叫“對牛彈琴”,它諷刺的就是“說話不看對象”。琴彈得再好,對牛也沒有任何意義。說話也一樣,不看人說話也沒有任何作用,有時還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殺身之禍。要了解聽話者的身份、年齡、職業、愛好、文化修養等諸多方面的情況,只有這樣,我們所說的話才有意義,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據說古代有個叫許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鄉。魏明帝覺察之後,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為了攬過這個局面,告訴許允:“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因為她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難於求情,卻可以“理”相爭,依皇帝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隨便以情斷事的,皇帝以國為大,以公為重,只有以理斷事和以理說話,才能維護好國家利益和作為一國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審訊許允的時候,許允直率地回答說:“陛下規定的用人原則是‘舉爾所知’,我的同鄉我最了解,請陛下考察他們是否合格,如果不稱職,臣願受處罰。”魏明帝派人考察許允提拔的同鄉,他們確實很稱職,於是不僅將許允釋放了,還賞了一套新衣服。根據是封建王朝制定的個人薦舉的任官制度,許允提拔同鄉一事,不管妥不妥當,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認可的“理”。這可以說是善於根據說話對象的身份地位,來選擇說話方式的絕好例子了。

說話不考慮對象,就等於射擊不瞄準。而關於什麼樣的對象,說什麼話。可以參考鬼谷子《權篇》中說的:“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

第四,說話的方式和分寸

所謂說話的方式和方寸,就是同一件事,你會選擇說哪一段,站在哪個角度說,比如,你太太炒菜,四個菜中只有一個好吃,你吃飯的時候會說那三個不好吃,還是說那一個好吃呢?一定是說那一個好吃,因為你說那三個不好吃也沒有用,再說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樣清楚,為什麼要說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當過放牛郎,交了一些窮朋友。稱帝後,有兩個從前的窮朋友來見他。因兩人的話說得不一樣,兩人的命運也各不一樣。第一個人被引進宮內,他一坐下便指手劃腳地說:“我主萬歲!皇上還記得嗎?從前你和我都替財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蘆花叢裏,把偷來的青豆放在瓦罐裏煮。沒等煮熟,大家都搶著吃。你把罐子都打爛了,撒了滿地的青豆,湯都潑在地上了。你只顧從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葉送進嘴裏,卡住了喉嚨。還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葉吞下,才把卡在喉頭的草葉嚥進肚裏去。”朱元璋聽了他的述說,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為了保住體面,他把臉一沉厲聲喝道:“哪來的瘋子,替我亂棍打出去!”

這個抱頭竄出的倒楣蛋,去給朱元璋的另一位舊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說了這件事。那個放牛娃泯嘴一笑,說:“你看我去,保得富貴。”於是他大搖大擺走進宮來,一見朱元璋,納頭便拜,然後敘起舊來:“皇上還記得嗎?當年微臣隨著你大駕都騎著青牛去掃蕩蘆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湯元帥在逃,你卻捉住了豆將軍,紅孩兒擋在了咽喉之地,多虧菜將軍擊退了他。那次戰鬥我們大獲全勝。”朱元璋對舊友吹噓的那場戰爭心知肚明,但他卻把醜事說得含蓄動聽,面上有光。又想起當年大家饑寒交迫有難同當時的情景,心情激動,立即封這位舊友為御林軍總管。

對於同一件事,一個人是直通通地說,結果被推出斬首;一個委婉曲折地說,結果做了大官。話說的方式不一樣,所取得的效果也會有天壤之別。墨子曾回答他的學生子禽說:話說多了有什麼好處呢?比如池塘裏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乾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於是都注意它。同樣,在生活中,精闢的見解往往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容易招人生厭。實踐證明,正確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能夠給自己增添魅力、贏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機會。

人,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在不同人場合,面對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件,就應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所以,開口說話不能只照著自己的思路走,要考慮對方對自己說的話是否有興趣,要考慮對方的立場,以及自己的觀點能夠被接受的程度。能看對象說話的人雖不是老實人,但絕對是精明人。一個具有高明演說技巧的人,能夠很快地發現聽眾所感興趣的話題,同時能夠說得適時適地,恰到好處。換言之,他能把聽眾想要聽的事情,在他們想要聽的時間之內,以適當的方式說出來,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才能,這種能夠把握優越時機的人,說話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會非同凡響。

溝通的意義在於回應。因此光說無效,得讓對方聽到且理解了明白了,那才是溝通。其次是對不同人交流方式不一“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當然,前提是觀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在函谷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年逾百歲、鶴髮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一百零六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閒地輕鬆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萬里長城而未享轔轔華蓋,建了房舍屋宇卻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只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只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面前說:“如果只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面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鬚笑著問老翁:“為什麼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楞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

老翁頓然大慚。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道必須外行內靜,即謂「福慧雙修」,在修行過程中,如果依人而修,十人修行,有九人注定要失敗,因為法是宇宙的真理,亙古而不壞,歷久而不衰,惟有依法不依人,為求法、求道,為了脫生死大事,為明心見性而來,有這樣正確的觀念,行為才能圓滿,也才能真正成就光明的道業。

如果修行是為求事、求名利而來,那麼終有一天會歧路叢生,以致退志、退道。

外在事物有形有相,而且又有是有非、有善有惡,這種種相均非本來面目,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假相,而非真如自在的事相,就如同修者入門學修,在同修之間,有時見到他人犯了錯誤或一時的講錯話,卻放在心裡久久不能釋懷,日積月累,便會產生退道之心,這就是過於執著外在的事相。

其實,在世間法而言,人人降生的環境,都有其因緣,也因此秉性與觀念本有差異。在一生行為過程中,即使平時處世或言談舉止都很圓滿,但也有可能因一句無心的話,而替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困擾與傷害,也因此,為了別人的一句話或行為,而使自己喪失對修行的熱忱,或因而否定一個同修的成就,那就實在太可惜了,同時也可說是被魔考倒了。

修行在於「慧命」之光照明亮,不要牽繫於外在事物的紛紛擾擾。

世俗中,常見諸多的投機客,而在修道之路中也不乏此現象。一些慧門不開者,一聽到有一法門可以一步超生,就毫不思索的一頭鑽入這污泥中。需知天下法門雖多,惟有出發點是誠,是慈悲的,一步一步踏實的覺悟其義理,根基踏穩,實際證驗,才能掌握竅門,否則忙忙碌碌終身,仍是一無所成。

因為修行不能投機取巧,而是對自己良知、良能、良行的自我焠煉剪修,如此而精進,才能有所獲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世俗中的人生,無論哪一行業士農工商都須認真而行,更何況是學道修行這等大事,更須親身證驗,才可覺悟證道。

走在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的人生之路,若是名韁利鎖解不開,人情義理不通達,怎能產生動力來修己渡他?生命似轉輪,多少少年換白髮,有多少歲月可虛渡,惟有那至真至善至美,才是值得生生世世追求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處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現代社會,如何堅守善惡是非觀念,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能圓融的與人和諧相處,《大乘起信論》中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性格。

所謂“隨緣”,就是要隨順因緣。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存在,每個人都離不開因緣和合而存活;同樣的,每一個人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也會成為影響別人的相互因緣,因此,人與人相處,應該要隨順好因好緣,要有“結緣總比結怨好”的觀念,能夠隨緣,才能成事。

“隨緣”是隨順當前的環境,但絕非隨便行事,茍且偷安;做人不但要有“隨緣”的性格,更要秉持“不變”的操守,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自利利他的良方。

唐朝文成公主為了和合唐朝與西藏兩國的關係,“隨緣”做了和平使者,遠嫁西藏,她把佛教帶到西藏,並且把唐朝的文化傳揚於異域,至今仍為世人所傳揚稱頌。

相反的,北宋名相王安石任內積極推行新法,以謀富國強兵,卻因宋神宗的不信任,以及遭到保守派的阻撓,以致功敗垂成,最後不但導致北宋為外夷所滅,連皇帝都成了俘虜,實在可悲可嘆。

“隨緣”不是隨波逐流,不是隨世浮沉;“不變”也不是墨守成規,更不是泥古不化。社會上有些人因為一味隨緣,卻失去原則,結果隨波逐流,沉淪苦海,無法自拔;有些人則過份堅持原則,不能融通,反成執著,不但喪失人緣,也使事業的發展受到阻礙。

因此,能夠在隨緣的生活與不變的原則相行無礙之下,才能享有收放自如的人生。尤其,身居高位的從政人員,他的所思所想,他所做的每一個抉策政令,都足以影響國家的發展與人民的福祉,所以應廣開言聽,諮諏訥諫;要審慎的盰衡時勢,順應潮流,不可美其名為“擇善固執”,實乃“固步自封”、“剛愎自用”,結果不但自誤誤人,甚至遺恨千古,能不慎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話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當母親含辛茹苦地照顧我們時,父親也在努力地扮演著上帝賦予他的溫柔角色。多少年來,人們在歌頌和讚美母親的同時,並沒有忘記父親的偉大。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地“模範父親”的故事。
  
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無聞,但培養出了揚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則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頗有一套。不管這些故事是令人感動或給人以啟發,它們都真實地再現了父親對孩子深沉的關愛,顯示了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力!

達.芬奇的父親:充分發展孩子的興趣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六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在學校裏學了很多知識,但對繪畫最感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回家後,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誇獎他畫得很好,決定培養他在這方面的才華。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甚至敢專門畫畫恐嚇老爸。一次,他花了一個月時間,在盾牌上畫了一個兩眼冒火、鼻孔生煙,看起來十分可怕的女妖頭。為了把父親嚇一跳,他還關緊窗戶,只讓一縷光線照到女妖頭的臉上。後來,父親一進家就被盾牌上的畫嚇壞了,可是等達.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釋完,他竟然也沒有責備兒子。

十六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裏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莫札特的父親:不惜放棄工作培養孩子

奧地利作曲家莫札特小時侯被無數人譽為“神童”,他的許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樂中經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札特有如此成就是與他父親的精心培養密切相關的。

莫札特三歲時,父親就發現他經常靜靜地坐在一邊,很有興趣地看姐姐練琴,於是就開始對他進行啟蒙教育。在父親的指導下,莫札特五歲就開始創作短曲,六歲時創作鋼琴協奏曲。後來,為了更好地培養他,父親甚至放棄了在宮廷裏當樂師的工作,將全部精力用在莫札特身上。

可以說,沒有父親那份執著的精神、嚴格的要求和深厚的關愛,是無法造就莫札特這樣一位音樂大師的。

安徒生的父親:窮鞋匠培養出大作家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島上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上,那裏有不少貴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

貴族地主們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從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親對此非常氣憤,但一點也沒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輕鬆地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來陪你玩吧!”

父親親自把安徒生簡陋的房間佈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牆上掛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櫃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父親還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

為了豐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親還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衝直撞的貴族等人的生活,這些經歷為安徒生以後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等童話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列夫.托爾斯泰:用鵝毛筆為孩子讀物描圖

俄國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十分注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他常常抽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繪畫,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托爾斯泰從不給孩子強行灌輸知識,而是根據孩子們的愛好和興趣為他們服務。有一段時間,孩子們對作家茹勒.凡爾納的作品很感興趣,托爾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講給他們聽。

後來,他發現《環球旅遊八十天》這本書沒有插圖,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故事情節,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鵝毛筆親自為該書描製插圖。托爾斯泰的時間是寶貴的,但是他認為,把時間花在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約翰.D.洛克菲勒:鍛煉身體與遊歷世界

在十九世紀時,洛克菲勒家族事業的創始人約翰.D.洛克菲勒只是一個周薪七美元的打工仔,但他通過個人奮鬥最後創建了標準石油公司。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方面,他制訂了許多嚴格的“措施”。

約翰.D.洛克菲勒常常和孩子強調鍛煉身體的重要,兒子上學時,他讓兒子滑著旱冰經過中央公園到林肯學校,家庭司機只是開著車跟在後面。

另外,洛克菲勒家族很注重到世界各地遊歷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帶著家庭教師和一大堆行李,開始飛越美國大陸、歐洲、北非等地。這種教育增強了孩子們認識社會多元化和準確把握社會常理的能力,為以後確立人生目標起到很好的啟發作用。

蓋茨的父親:讓孩子從小懂得憑本事掙錢

世界軟件業巨頭~微軟公司的老總比爾.蓋茨出身於美國西雅圖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他父親威廉很注重從小培養他“憑本事打拼”的意識。

威廉說:“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夠賺錢,並且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幹勁。”蓋茨幫家裏做事,父親總是給予一點小報酬,以此激發他的熱情,讓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階。威廉表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了解現實社會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讓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勞動,一起追求同一目標的快樂。

上私立高中時,蓋茨就和朋友一起開發了計算市內交通量的軟體,並在競爭中取勝,簽訂了一份數額不小的合同。後來,學校的負責人雇用他們編制教學計劃,蓋茨還與人合作,編寫了企業的工資系統用的程序。威廉誇獎說“蓋茨是通過勞動獲取報酬的。”

他信:泰國總理千金去麥當勞打工

泰國總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國華裔,也是東南亞著名的“電信大亨”,家裏十分富裕。但是,時年五十五歲的他信對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當嚴格,甚至主動要求孩子出去“受苦”,長經驗、長見識。

2004年3月,他信的小女兒貝東丹高考結束後,他信把女兒送到曼谷一家麥當勞餐廳打工,貝東丹一時間成為泰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他信說:“我就是想讓她有這個經歷,讓她了解生活,從而能更快地適應工作,適應社會,並培養責任感。”

以上故事告訴我們父愛是造就天才的關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和母愛有著各自不同的影響作用。

母愛可使子女身體和情感得到健康的發展,父愛的功能則表現在教會孩子怎樣應付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人生問題,母愛代表著人性和社會生活情感方面,父愛則往往象徵著事業、思想、秩序、冒險和奮鬥,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現在對孩子成就感的培養上,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也與父親有關,據有關機構調查表明,如果有一個好的父親,則孩子在數學和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就會比較高,在人際關係上會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較強,很容易與人相處。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父愛遠遠勝過母愛。所以孩子最理想的人格是同時兼具了父愛和母愛兩方面的內容。現在較為普遍的問題是,一些做父親的往往忽視甚至放棄自己的教育責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嚴重不足。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謂的“偏陰性格”,即脆弱、膽小、多愁善感、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父親應“親臨”教育第一線,這樣才有利於培養孩子健康人格和自主能力,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現實世界和未來社會。

有人說“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教師”,我想提醒所有的父親:孩子的成長、天才的培養,父親絕不能走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儒學鼻祖。他打破“學在官府”的傳統,創立私學,且招收對象不論貧富貴賤,“有教無類”。五十歲後,孔子曾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職,因在政治鬥爭中失敗,流亡國外。晚年回國,整理《詩》、《書》、《禮》、《記》、《易》、《春秋》等古代典籍,直到去世。

讀書不是最重要的事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把讀書看成了最重要的事,一個孩子從四、五歲上幼兒園,一直到大學畢業,父母對他或她的要求都是“好好學習”,只要成績好,其他方面一概從寬,所以很多孩子念到高中畢業,連一雙襪子都沒有洗過。

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不一樣,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弟”即“悌”,敬愛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家裏能夠孝敬父母,在外面能夠敬待朋友,對其他人能夠秉持一顆好心,友善對待,主動跟品行好的的人交往,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再來讀書學習。這意思是說,先學習做人,再學習知識。做人方面沒學好,一味學習知識,就是本末倒置了。

一位作家曾說,一個人一輩子能把身邊七八個人的關係處理好,一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這七八個人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如父母、兄弟、妻兒,或關係最密切的人,如朋友、上司、同事、下屬。意思就是說,只要把圈子內極少數人的關係處理好,必然事業順利,生活和美;反之,絕大多數煩惱、痛苦都是身邊人帶來的,其原因是沒有把關係理順。關係沒有理順的原因是做人功夫沒有學好。難怪有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孔子的“入則孝,出則弟”,其意也是要把身邊幾個人的關係搞好。應該如何做呢?我們不妨看一個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公明宣在他門下學習,三年沒有摸過書本。曾子說:“你在我家裏,三年不學習,為什麼?”

公明宣說:“我哪敢不學習?我看見老師在家裏,只要有長輩在,連牛馬也沒有訓斥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長輩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接待賓客,始終謹慎謙虛,從來沒有鬆懈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朋友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在朝廷辦公事,對下屬的要求很嚴格,但從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很想學習您對待下屬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

曾子離開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說:“我不如你。我只會讀書罷了!”

曾子說自己“只會讀書”,無疑是自謙。從他的表現看,無疑做到了“入則孝,出則弟”六個字。

能夠處理好身邊人的關係,生活會過得比較舒服,但對一個有志向的人來說,這還不夠。孔子又進而說“泛愛眾,而親仁”。

“泛愛眾”不僅是一種道德修養,也是一種做人智慧。西方成功學中有一句名言: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

有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故事:某人開車來到一座城市,問一個加油站的工人:“你們這個城市的人友善嗎?”加油站的工人反問:“你們那個城市的人友善嗎?”某人說:“不!他們冷漠自私,糟糕透了。”加油站的工人冷淡地說:“我們這兒的人也一樣。”過了一會兒,又一個人開車來到加油站,問這個工人同樣的問題。加油站工人還是問他:“你們那個城市的人友善嗎?”那人說:“是的!他們真誠友善、熱情大度。”加油站工人微笑著說:“我們這兒的人也一樣。”俗話說:好心換好心。一個人“不”愛眾,得到的無疑是冷漠自私、糟糕透了的對待;一個人“泛愛眾”,就能得到真誠友善、熱情大度的對待。

“而親仁”的意思是跟好人交往。這是最好的學習。孔子說:“與君子遊,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經常跟有學問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幾分書香氣,經常跟善良的人交往,久之就多了幾分慈悲之心。相反,經常跟懶惰不負責任的人打交道,久之會變得懈怠起來,經常跟小流氓打交道,打架的機會就多起來。所以說,跟一個好人交往一天,勝過讀一本好書。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遇逆境,會用什麼方式去面對?是忍耐亦或認命?橫逆現前,不要忍,而要認,因為「忍」容易起病禍,惟有認命才能使自己釋懷。

緣有善緣、惡緣,先有親,而後有怨,由怨而成冤。

語云:「要改變別人,須先改變自己。」一個人正陷入困境之中,求天天不靈,呼地地不應的時候,若只是一味的想要忍下這口氣,肯定會內傷,甚而發瘋、自殺,因而當遇挫折之際,不要用忍而應學習「認命」。

認命,才能讓心安住,心安之後,才有機會用智慧去解開徵結,找到出口,重獲光明。若是不知認命,只知忍耐,不敢面對擺在眼前的事實,此等人,只是把自己推入死胡同,在黑暗中悲泣、墮落,如此,何有重生的機會。

是故,人,必須學會認命,由認命中了悟到事實真相,放下它才能再出發,化解心中的怨氣。

了解過去,可以創造未來。「命」已註定,但「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肯積創造的因,剩過以前留下的果,可以從心,從行出發存善念,行善德,就可以改「運」。

愛抱怨、愛計較者,通常福氣較薄,此生就不順心且逆緣多。此生持悲觀心者,命運自然就比較坎坷,所以要學習能調和自己的性情,時刻保有一顆熱誠的愛心,懂得寬恕、包容、廣結善緣,自然好運就隨著來。

改變自己的劣習的同時,也等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在體會認命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時,更應進一步的「立命」、「轉命」,不能因為認了命之後,而變得很「宿命」。

認命才能心定而知命,歹命才會轉成好運,認命不是認輸,隨波逐流,認命是以退為進,重新出發找到成功的契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來到這個世界,把真的遺忘,卻拿起假的,所以生生世世背覺合塵、醉生夢死。醉生,就是在生的時候,好像喝醉酒似的,不知怎樣生,從何而來;夢死,就是在死的時候,好像作夢一般,不知怎樣死,向何處去。人人皆在夢中,不知何日能醒,所謂人生如夢,以假為真,為名為利,貪無止境。

你在夢中升官發財,有地位又有名譽,嬌妻美妾,兒孫滿堂,榮華富貴,享受不盡。假設這時在夢中有人對你說:“先生!這都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你絕對不會相信。等你的美夢清醒時,沒有人告訴你這是作夢,你自己也知道原來是在作夢哪!

你昨夜在夢中,讀書中狀元,當宰相,做皇帝,成神仙,其樂無窮。今天早晨醒來:啊!原來是一場大夢呀!你這就清醒了。如果沒有醒,認為是真的,就貪戀不捨,不肯放下,執迷不悟。我們現在就是在做“白日夢”,沒有清醒,所以胡塗而來,胡塗而去。不知道自己是誰?從什麼地方來的?又往什麼地方去?一輩子也沒有清醒。各位想想看!這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值得留戀、放不下呢?

我們一生被三毒、五欲的繩子捆得結結實實的,連轉身的自由都沒有,更談不到解脫了。所以發心出家修道,用功打坐,努力念佛拜佛,就是解三毒、五欲的繩子。如此終有一天能完全解開,那時候就清醒了。再回頭一看,過去所作所為,完全是作夢,一切都不如法。一旦清醒了,便能出離三界,不受生死的限制。這時生死自由,願生即生,願死即死,這種境界,遂心如意,來去自由,才是真正解脫,所謂“大夢初醒”。

可悲的是我們現在抓住假的,把真的忘了。什麼是假的?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是假的。什麼是真的?涅槃四德(常、樂、我、凈)的快樂是真的。可是奇怪的人類,真的丟了也不怕,把假的丟了卻覺得恐怖。為什麼?因為認賊作子,捨本逐末,以假為真,沒有清醒,還在夢中,貪戀夢中的境界。

因為起惑、造業、受報的緣故,我們好像一粒微塵,在空中飄上飄下,做不得主。隨著業力,在六道輪迴中轉來轉去,所謂“打不破名利關,跳不出輪循環”。什麼時候不為名利境界所轉,那時就能脫離六道輪迴的樊籠。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裏說得好:“修道的人好像一頭牛,背部載著很重的東西,走在泥沼當中,雖然身體已經很疲倦了,但是仍然不敢左顧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繼續努力,等到走出了淤泥以後,才可以安心休息。修道的人應該觀察世間一切自私的情欲比淤泥還可怖,專心用功修道,才可以出離苦海。”

真是要好好警惕,不能懈怠啊。阿彌陀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