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快餐文化”的潮流影響,現代人凡事都講求速成,修行的人希望當生成就;個學問的人希望即刻金榜題名,經商的人希望一夕就能致富等等。俗語說:“強摘的花不香,強採的果不甜”,無論做什麼事,沒有經過養深積厚、韜光養晦,哪能把事情做好?因為“一年的樹木只能當木柴燒,十年的樹木只能當桌椅用,百年的樹木才能成為棟樑。”因此,“飯未煮熟,不能強自一開;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能夠經得起歲月的熬練,能夠厭煩有恆,才是成功的根本。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恆”是一種希望。耐煩、有恆,讀書才會通曉;耐煩、有恆,修行才有成就;耐煩、有恆,做人才能通達。古人為了功成名就,十年寒窗,萬卷苦讀,因為有恆而成功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漢朝董仲舒,年輕時代立志向學,三年不窺園,終於成為一代的名儒學者;晉朝王羲之,臨池磨硯,寫完一缸水又再換一缸,終於成為曠古的書法大家。
耐煩有恆,才會根深柢固;根深柢固,枝葉才會繁茂。世界上,只要肯耐煩學習,沒有不能成就的事。甘肅有名的敦煌石刻,是經過多少朝代,成千上萬的藝術家們窮盡一生的智能與生命,才能完成的奇偉傑作。如果沒有這些藝術家耐煩有恆的雕刻,今日如何能有萬丈光芒的藝術品流傳於世?
耐煩有恆對於成功立業實在太重要了;然而“不耐煩”幾乎成了今日青年們的通病;沒有恆心,也看出今日青年們的膚淺。現代青年缺乏安住的耐心定力,不但身心浮動,經常更換工作,尤其對工作不耐煩,沒有恆心,不能安於自己的崗位,如此怎能讓主管放心的把責任交付給他?一個不能受到主管信任、器重的人,如何能成為堅固不移的磐石呢?所以今日吾人應該時時自問:我讀書耐煩嗎?我工作耐煩嗎?我對人耐煩嗎?如果不耐煩而又沒有恆心,即使掘井九仞,最後還是功虧一簣,仍然沒有水喝。
所以立身成功的秘訣,只在於“耐煩有恆”而已。
- Nov 14 Fri 2014 04:28
耐煩有恆 (轉貼)
- Nov 13 Thu 2014 04:24
君子以劍自衛乎 (轉貼)
子路戎服見於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君子以劍自衛乎》讀後感:
我們看這一段師生對話,作為學生的子路對老師的那種真心拜服,當今實不多見了。
子路跟隨老師一生,他去世比老師還早一年,即使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別人問他,老師是什麼樣子,他竟不知道從何講起。因為老師的德行,俯拾即是,耳濡目染多年,所以反倒很難一言幾言說清楚。後來還是夫子告訴子路,有人再問就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夫子被後世人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其實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他十五志於學,勤學不倦,終其一生倡導“仁”道。夫子忘食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都是他心中有“道”的結果。“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所以,孔夫子時時都在道中。教育學生抓住機會教育點,誨人不倦,教學相長,夫子的智慧,也在與學生的講論中日益深厚。
這個故事是子路剛進入孔門不久發生的。老師在子路剛剛求學之始就種下了“仁”的種子,可謂慎於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治亂,不是一個人的力量,那麼先要把自己的學說,傳播給學生,使之遍佈四方,承傳不絕,而達到德行天下的效果。
在他不斷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相長,學無止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故事的味道在哪裏呢?我們現代人相信以暴制暴,而且各種傳媒(影視、網絡等),甚至小朋友看的動畫片也是這樣表演的。學習了傳統文化我們才明白,要宣德化,柔遠人,要以仁化暴,教育本身的力量就在於榜樣。為師者的榜樣,在他的言、行,更在那顆心。因為誠於中,形於外。我們有多少老師、家長,甚至領導都是採取嚴厲的處罰,嚴格的管制,去對待學生、孩子、下屬。甚至有的家庭,夫婦之間也用暴力。朋友之間因一點點的經濟問題就上了法庭,當今社會還有殺父弒母這樣的亂象。其實所有這些都是以暴制暴,或者以暴制暴的延伸。
是非高下之風,來源於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愛、貪戀由心所生,敵對、怨恨也從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縱然不動真刀槍,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計,內心裏是波濤翻滾,甚至是烽煙疊起,我們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能和睦得起來呢?我們內心是善念的時候,我們的面目表情,我們的言語都會有所顯現;而當我們內心對立、不平,甚至惡念的時候,當然也會如實地反應在我們的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們體會到,為人老師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施行仁道的重要。
我們又體會,怎麼樣讓學生聽老師的話?為什麼孔老夫子三言兩語,子路就那麼容易地契入了呢?而且還說以後就老老實實跟著老師學呢?幾千年前,聖賢人的心境,比較高,他們從善如流。而我們現代人,由於德行教育弱化,導致現在世風日下。所以為人師者更應注意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才有可能讓學生尊敬、欽服。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還體會到,作為比較崇尚武功的子路,他對夫子的欽敬,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跟隨夫子日久,仰之彌高的結果。最主要的是夫子因材施教,把對學生的教誨,化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通過不言之教的身教,子路的境界也在不自覺中提升,終於在後來成為一位賢人。
顏回評價夫子:“威而不猛”。我們就體會,“君子不重則不威”,夫子“威”的是德行,而我們一再說的“猛”,就是大家說的那個“暴”。當時夫子身高被眾人稱為“長人”,也就是高大的人,而且他的武功能夠單手拖起城門之匝。他的劍術之高超,也是子路這個以勇著稱的人所遠遠不及的。腰配寶劍,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全然一副棄兵戈於不用的氣概,他的這份柔心慈腸是從哪裏來的?仁愛!孔夫子到各個國家,與國君談經國之道,都是對他們善加相勸要以德治國,德行才是無往不勝的力量。
其實,如果夫子沒有萬德萬能,夫子不以聖人之心、之行,又如何能夠培育出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子貢、子路、子騫等諸多有德行的弟子?所以老師的境界在哪裏,就會把學生的境界帶到哪裏。
當今,講習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真正能夠身體力行的老師,他上台一個微笑,台下的學員就會心一笑,繼而掌聲如潮。他靠的是什麼呢?內心真誠的流露,才會有臉上燦爛的微笑。那是真正的大愛,至誠、慈悲,一顆念念利及他人的心。
曾有一個非常頑劣的學生,犯了嚴重的錯誤,老師讓他第二天到辦公室。學生想破罐子破摔,心裏滿是抵觸情緒,老師一見到學生,問了一句:你吃早飯了嗎?學生便淚如雨下,心中的鬱結化為烏有,和老師坦誠相見,慢慢改變以前的壞習氣。
而一個監獄的警官,把服刑人員喊到面前,一聲請坐,遞上一杯水,服刑人員頓時泣不成聲。這就是柔遠人的作用,就是教化的力量。
教育主要是以心靈喚醒心靈的過程。我們以什麼樣的心靈,去教化我們身邊的人呢?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夠傳遞給別人愛;只有心中有一份慈悲,才能夠感化別人。
所以我們想到教育,想以忠義教育自己的孩子,首先要先給孩子種下仁愛的種子,先有孝心,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先愛自己的父母,先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身邊的人,然後推及到所有的人,以及萬事、萬物。我們常常說,自古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孝經》裏也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孔老夫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為什麼會把“仁”放在前面呢?仁愛是所有一切德行的基礎,而仁愛的基礎,就在於孝道。我們的初發點要建立在對父母的仁愛上面,“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正如我們建房子,地基都沒有打好,建三層樓那是不可能的。樹的根基不牢,颱風一到就會連根拔掉。所以孔老夫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我們一個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在家有孝道的人,而絕不是在外面對人好,回家臉色難看之人。因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當今很多有識之士,都會想到社會、國家的道德之薄弱,希望能改變這種局面。但是大家有沒有回到古聖先賢那裏,回到幾千年前孔老夫子那裏,去體會老祖宗給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才是讓自己的家庭,社會國家真正得到和諧的方法。
如果通過夫子與子路師生簡短的對話,我們真正能夠體悟、受益,就不負我們祖宗幾千年來對文化的這份承傳。而我們後世子孫真正的承傳,是用祖宗的文化使自己、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幸福、安定,利益更及千秋萬代之後世子孫。
所以聖賢人的對話,也是在給我們做表演。為什麼會有這段話的記錄?我們的老祖宗之心,就是想讓我們後世子孫學到他們那份仁愛之心,學到聖賢之道。我們真正能夠感受到他們的那一份慈悲的時候,我們就會真正懂得做人愛人,我們就會主動讓這個世界充滿溫暖,充滿溫馨,讓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一份平等博愛,就好像大同世界一樣,那麼和諧社會還會遙遠嗎?
- Nov 12 Wed 2014 04:00
神佛勸修文 《還願》
世俗人類來到這個現象界中,身上帶有二大任務,即是「受報」與「還願」,在受報中又分為「苦報」與「福報」,而此苦報,今權以「還願」來闡述,俾能讓修者一個正知正見的觀念。「報」是因與果的關係,每位世俗眾生過去種的因,在這一生受報。
相信世人都希望在此生能多一些福報,不要受苦報,可是這樣的希望不能空想即有,如果過去世造的苦因多,種的福因少,那這種希望當然會落空,若不能體悟這因果對報的真理,只是徒增今生的苦上加苦。相反的,假如過去世種了許多福,結了很多善緣,這一生就能順利的過,且常遇貴人相扶持。
修者必有機會很清楚的看到,世俗中有些人一出生就受到無微的呵護,一生中沒有吃過苦,享受著人間的榮華富貴,然而卻也有一些人一生中受苦受難,為生活奔波勞碌,諸多不順,小人陷害種種阻礙,讓人生路坎坷顛簸,嚐盡人間苦頭,辛苦一輩子,得不到好日子過,這是什麼原因?為何同樣是人,竟有如此的差異,就是苦報,就是宿世的因而來。
苦報臨身要如何解套?此生坎坷的人,如果不自怨自艾,那就不是受苦報,而變成是「還願」與「償債」了。修行之人要有正知,當在受苦報的時候,不要以為是來受罪的,要體悟到這是來「還願償債」~還過去生所發的願,償過去生所所欠的債。
地藏菩薩到地獄度眾生,不就是因為菩薩發了願?雖然入了地獄要面臨冷熱交攻,但菩薩不為苦,是菩薩的正知,是在還願,而不是在受罪報,所以不苦。因此,世俗眾生須改變觀念,要能正知正見,遇到困擾、遇到苦難,要想「好感恩,讓我有機會受報與還願償債。」因為困難的時候,正好能鍛鍊自己增長智慧,生起慚愧心,並增長悲願。
修者今既入門修行,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一定是要從困頓、挫折中脫離層層的污塵,當於受苦報的當下,心念上不以為是苦,就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有退道之心。
於「金剛經」中如是云:「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過去世種的因,造的惡業,原本應墮三惡道,由於今生尚知修行,所以重罪輕報,今生受人輕賤,是在消除惡業重罪,所以能不感恩否?
一位常不輕菩薩,一生被人看不起,甚至被欺負、污辱,但他還是尊敬所有的人,把所有的人當成是現在的菩薩、未來佛。勸勉修者,大家都是萬行菩薩,必須用智慧,有正知正見的人生觀看待此生的種種順逆,從受苦報來還願的歷程中,修福修慧,了脫生死也。
是苦報或是在還願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即是正知正見與迷痴的分界點,盼行修之人好好領悟,莫讓人間的苦境考驗所考倒了。互勉之。
- Nov 11 Tue 2014 04:41
是非的可怕 (轉貼)
“是非朝朝有,沒有現在多。”現在的家庭、社會、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處“是是非非”,攪亂得大家紛擾不已。
人生本來是很快樂,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溫疫不斷的侵擾著你,有時候躲也躲不開,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證明“是非”有無比的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誠不虛也。
有的人把別人的好事,說成壞事;有的人把自己的壞事,說成是好事,混淆是非,讓人捉不著,也摸不透,找不出事實真相。
是非與謠言,如難兄難弟,本來就很難劃清界限;只要有人說:“大家講的”、“別人都這麼說”、“他們都說得千真萬確”,這就成了是非與謠言。
佛教裏把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都認為是“是非”。國際間強權者就為“是”,弱勢者就為“非”;社會上有錢者就為“是”,無財者就為“非”。更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非”說成“是”,把是說成“非”,翻雲覆雨,只靠如簧之舌;甚至現在有些傳播媒體嘩眾取寵、顛倒世間,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有的人被是非所困,擾攘終日不得安寧;有的人給是非陷害,喪失了本有的成就。曾子的母親,有一天有人告訴她:曾子殺人了!她當然不信,但當第二個、第三個人告訴她:曾子殺人了!她也不得不信。所謂:“三人成虎”,有一句名言:“人說了三十次的謊言,就成了真理!”是非謊言,怎不可怕?
但是,世間上並不是真的不講真理,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人在說天在聽”;宇宙間大道之行“是”的終究是“是”,“非”的終究是“非”,因果是不能改變的,是非當然也不能異位。“善有人欺天不欺,惡有人怕天不怕”,是非在因果之前,必定會還給你一個公道。
是非、善惡、因果明明白白,可惜多少人為了是非,生活不能自在,甚至有人禁不起謠言,以自殺來表明清白。其實,“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是非止於智者,吾人應該做到“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理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是非”又豈奈我何?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吾人只要無愧我心,不一定盡如人意。只要吾人行得正、做得正,面對是非,何足畏哉?
- Nov 10 Mon 2014 04:37
人生三件事不能等 (轉貼)
第一是“貧窮”
貧窮不能等,因為一但時間久了,你將習慣貧窮,到時不但無法突破自我,甚至會抹殺了自己的夢想,而庸庸碌碌的過一輩子......
第二是“夢想”
夢想不能等,因為人生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歷練和想法,試想一個問題:如果你二十歲時的夢想,在六十歲的時候才得以實現,那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
譬如說你二十歲時的夢想是希望能買到一輛法拉利的跑車,然後到德國的無限速公路狂飆。你一直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到六十歲了,總算買得起跑車了,但要實現年輕時的夢想,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吧......
第三是“家人”
家人不能等,或許我們還年輕,未來有很多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摸索、打拼,但是家人呢?他們還有時間等我們成功嗎?還有時間等我們賺到錢,讓他們過好日子,讓他們以我們為榮?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很多人的痛,也是很多人一輩子的遺憾。
人的上半生:要不猶豫;
人的下半生:要不後悔。
活在當下,把握每次的機會,因為機會稍縱即逝,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出路!
- Nov 09 Sun 2014 04:51
磨難見信義 (轉貼)
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賫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有一次,孔夫子與眾弟子們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們被餓了七天,個個面黃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憂慮。但此時,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習,弦歌不絕,沒有一絲毫的埋怨與擔憂。
子貢見同學們如此饑餓困頓,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到外面換了少許的米回來,希望給大家解解饑。
人多米少,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裏,開始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離開了一會兒,恰好此時,子貢從井邊經過,一扭頭,正好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裏送。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間。
子貢見了夫子,行禮後,問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道:“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如果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氣節,那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貢就接著問夫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夫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當然不會。”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告訴了夫子。
夫子聽後,並沒有很驚訝,說道:“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不要講了,我先問問他。”
於是,夫子便召了顏回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粥做好了之後,我準備先祭祀祖先。”
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
孔子問:“為什麼呢?”
顏回答道:“學生剛才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裏。它在粥裏,就不乾凈了,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要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於是便吃了它。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聽後說:“原來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
顏回退出了之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磨難見信義》讀後感:
看了這篇文章,感觸很多,尤其做了十幾年的教師,常常會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每一次,遇到同學之間有矛盾的時候,先要問:誰對,誰錯?自己不經意間就陷入到是非之中,因為沒有夫子那樣的智慧,自己到了是非之中,傳達給學生的又是什麼呢?
學生因此就會在心裏不停地分辨,自己在這件事情中,到底該負多少責任,而且通常會覺得對方的責任更重一些。古人說:“愚人爭理,賢人爭罪”,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和學生都不會有什麼提升,而只會使學生陷入你對我錯的“爭理”之中,越來越沒有智慧。
夫子遇到了問題,先讓事情平息,然後自己再去探究事實的真相,夫子對顏回的了解,應該說是長久不疑了。可是,面對子貢的問題,他處理得不慍不火,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
其實,當他去問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之前,心裏就已經有了顏回絕不會偷粥吃的答案。在眾多的學生面前,調察一個事實,就更顯現出夫子的人情練達。如果夫子直接問顏回偷粥了嗎?或是子貢當時見到就直接上前去問,那是對顏回的不信任。對於古代的君子來說,老師和師兄都不信任自己,那是莫大的侮辱,他們不僅不會辯解,還一定會反求諸己,看自己哪裏做得不夠。
古代的仁人君子,也奉行“人不知而不慍”。人家不了解我們,也不改變自己的氣節,他們所做的是安守道義的本分,而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讚譽。
所以夫子這樣問,是保全一個君子的名節,飽含著深深的智慧。因為古人對於祖先的敬重,視若神明。也是因為顏回俱備足夠的德行,夫子才能用這個辦法去問,而顏回自然在自己的同窗之間,也是一個很有信義的人,知道他講的一定是實話,所以老師的問話,一定保全一個君子的顏面,又要解除子貢心中的疑問。
當子貢聽了這個事實的真相之後,我們相信他心靈的觸動,一定是很深。但是作為這麼多年的學長,如果他對顏回真的會有這種懷疑,說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建立,是多麼地不容易啊!
對於那麼景仰的老師,是有絕對信任的,而顏回是夫子最鍾愛的弟子。夫子曾經評價顏回說:“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也就是說,自從顏回進了夫子的門以後,使師兄弟之間,越來越和睦了。夫子也曾說過,如果顏回有了一個大的家庭,他願意做顏回的管家。夫子讚嘆顏回的德行,說:“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子貢對於顏回這樣的一個師弟,應該也不存在什麼懷疑。可是,他的確是看到了一個事實,他看到了,別的師兄弟,會不會也看到了?會不會心中有疑,又不敢問,而只是在心中落下一個印象,老師經常讚嘆的人,居然偷粥喝!所以,雖然子貢也和老師一樣相信師弟事出有因,但也一定要問,要問得讓大家明白,所以這個問,是演給大家看的。我們今天的境界,去讀這個故事,如果只停留在他們師兄弟之間的懷疑上,那實際上是我們不了解聖賢人的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一日不食、三日不食的經歷?我們再想想,七日不食啊,會是什麼感覺?我們還有力氣講話嗎?我們的志向會動搖嗎?而夫子還弦歌不絕,眾弟子還矢志不移,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假如顏回舀粥喝這一個動作,動搖了其他師兄弟的道心,而他們又不敢去問老師,這樣,既有辱顏回的形象,更使夫子的聖名受損,還會使團體內產生隔閡。子貢這一問,保全了老師的聖名,也保住了顏回的名節,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情況下,也使整個團體更加穩定,真是一舉三得呀。
子貢問老師的時候,那種迂迴很值得我們學習,那裏面包含著對老師的尊重。正是因為老師那麼推崇顏回,那麼他將要講這個人過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他是一環扣一環地問的,他先問人的氣節,會不會因窮困而改變,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回答:不會。因為平時顏回已經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問:顏回會改變氣節嗎?當老師肯定顏回的氣節的時候,他才把他看到的,顏回沒有氣節的這個動作~偷粥喝,給端了出來,這一個應對,非常地有味道,其實子貢這些講話的藝術,何嘗不是從老師那兒學來的呢?而老師的回答,更是對顏回德行的又一次肯定。
當聽了師弟顏回和老師的對話之後,如果他是真的起疑,自不必說,會很慚愧。如果是替大家問的話,我們可見聖賢人的存心,念念為他人著想,無私無我。
一件事情發生之後,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這件事情中得到提升,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收獲。我們作為一個老師,作為家長,甚至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遇到學生、孩子、員工之間有矛盾的時候,千萬不要陷入是非當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顆冷靜、理智的心,然後在不傷害到每一個人的情況下,去調查事實真相,然後讓每一個人在事實面前,都心服口服,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想來也不是一日之功,是在不斷地處理問題過程中,慢慢地積累起來的一種智慧。
這個故事,我們還有一點很受啟發,就是我們即使親眼見到的事實,有時候和我們想像的也不一樣。如果我們不了解一個動作背後的存心,就很可能會發生一些誤會。所以《弟子規》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現在,通過這個故事,應該說,即使真的見到了,也不能輕易傳言,那很可能會造成一些誤會,做人言語不可不慎哪!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聖賢人的一些行持,要從各個角度,找到我們可以觀照自己的地方,用聖賢的智慧,圓滿我們的人生。
- Nov 08 Sat 2014 04:21
神佛勸修文 《放下》
行修之人今入門修習,無論是何門何道,其實都是一門高深的心理學,但是,當提到「心」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那「不實際」,俗云:「知人知面不知心」,說也對,「心」在另外一個人的眼前是看不到也猜不透的,也難怪芸芸眾生認為不實際。
其實,這個「心」才實際呢。眾生的無知,總是以眼前為實際,只認眼前的現象喜怒哀樂、富貴貧賤為真,也因為有種種求不得的苦,也遇到了患得患失的煩惱與糾葛,雖有如此多的苦,但還是苦苦的追逐不休,眾生呀!何苦來哉!
現實種種,不外乎是人心的感受與反應,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名利得失,也常因各人心境之別,而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會。更進一層說明,這一些生活中的種種,本是無常,是不可能永保不變的,是隨著因緣生滅的,既不能常保,又何苦只為那短暫的喜惡而執著、煩惱?
但盼喚醒沉夢中的世俗眾生,人生本無常,隨時都有可能面臨困局或巨變,所以在痛苦失意時,必須勇於面對,堅定有一顆光明的信心,才會柳暗花明;而人生應在光輝得意時,先作無常的打算,才不會遇到挫折而萬念俱灰,一蹶不振。
人世間本為「苦海」,大家就要體悟「苦海」之意,要肯聽勸,不要迷失了,不要繼續騙自己了,趕快覺醒吧!覺醒於什麼才是真,什麼才是實際。惟有修行修心才是真實不誤人,所以「修心」正是人生最實際的功課,也是人生一趟最值得珍惜與追求的路。
說及「修心」要如何進行?修心必先觀心,當靜下心,仔細觀照,自然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看到,原來自己的心情,常隨著外在假相的生滅起伏而患得患失,無形中為自己背了不少莫須有的包袱,若能靜思觀照,當下的一念之轉,放下那不實的事物紛擾,就得智慧,就得自由自在身了。
「宇宙在手,萬化由心。」這句話給有緣修者好好去思索領悟,無法悟通其意,人生雙肩還是持續的沉重挑著種種苦,種種不如願的煩惱;相反的,此時若能澈悟,自然就能「放下」那重擔,沒有負擔,身心就輕鬆,生活就愉悅了。
放下患得患失的心。
放下過多的追求。
放下對事物的執著。
修行是要輕鬆自在的人生,若是拖著太多身外之物,則此修行之路必是寸步難行,仍是在生死大輪迴之中沉沉浮浮,不得解脫也。
- Nov 07 Fri 2014 04:18
可怕的執著 (轉貼)
人生的煩惱有千萬種,身體上有老病死的煩惱,心理上有貪瞋癡的煩惱,其中最難處理的根本煩惱就是“我執”。我執就是八萬四千煩惱的統帥;因為執“我”,所以我疑、我嫉、我見,煩惱不已。
有些人落水要命,上岸要錢,這是因為執著自己的生命比金錢重要;有些人在名利之前,他就罔顧仁義,就是因為他邪見執著,名利比仁義重要。這也是說明了,凡是與我關係密切者,我就會有利害的執著。
不好的習慣,不容易改進,也是因為執著;不當的言行,不容易糾正,也是因為執著。在生活中一些認知上的執著、思想上的執著、觀念上的執著,如果是有事有理者還好,有時候執著一些非法的言論思想、執著一些非法的邪知邪見,則叫人難以相處包容了。
世界上的事是“法無定法”的,在處理過程中,要懂得融通變化,此路不通,還有別路;此法不好,還有他法,不可一意孤行的鑽牛角尖。如寓言《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所言:“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執著的人,因為頑固不化、固執已見,在待人處事上往往剛愎自用、墨守成規,不肯與人為善,不能從善如流,不顧察納雅言;因為有這些個性上的缺失,因此在事業上很難有所成就,在人際關係上也很難獲得人緣。
說到“執著”即使悟道的聖者有時也會有“我執易除,法執難捨”的擇善固執,但若對無意義的人我是非,只一味的愚癡、執著,那就令人難以恭維了。
“執著”之害,如同走路時,你不放棄後面的一步,如何邁出向前的一步呢?能放棄執著才會有另外的一番天地。執著中最難解者,不外就是愛、瞋的執著,我執、我愛、我怨、我見的情愫所引起的邪知邪見,就像桎梏繩索,緊緊的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產生數不盡的煩惱。解開“執著”的微妙法門,不外乎運用佛法的般若、智能、觀念,不如此,人生又焉能解脫自在呢?
- Nov 06 Thu 2014 04:38
君子九思 (轉貼)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意思是:君子有九種考慮:觀看時,想想看明白了沒有;傾聽時,想想聽清楚了沒;想想臉色是否溫和;想想容貌是否恭敬;想想說話是否忠實;想想辦事是否認真;遇到疑問,想想怎樣向別人請教;將發怒了,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的,想想我是否符合道義。
一、君子視思明
要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是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虛實。要麼放棄了自我的標準,換得一時安穩,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痛苦一生。當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這樣的君子,還是不錯,至少能守住自己內心的那塊天地。
二、君子聽思聰
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裏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自己無益,什麼對自己有利。首先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才能做一個好的語者。
三、君子色思溫
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溫潤的言語。要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有時候太激烈和明顯的表情能瞬間轉變周圍的氣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定的情緒。
四、君子貌思恭
要真誠待人,無論貴賤;懂得尊敬,也懂得謙卑,就像是玉一塊,不如炭火那麼熾熱,不如冰水那麼寒冷,溫溫的,讓人覺得舒服。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無人,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麼時候應該謙虛和恭敬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
五、君子言思忠
要學會說話,懂得說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有聲,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行為忠誠。只可惜,有的人陽奉陰違,心口不一,讓人感到厭惡。
六、君子事思敬
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態度認真,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七、君子疑思問
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學會提問,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經驗,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有問題,要有提問的好奇心,才能在別人沒有發現的地方發現問題,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會使用工具以外,還有思考。人類在思考中進化了。
八、君子忿思難
對於這個,我只能認為是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當然,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內的,不能因為需要做君子就讓那些小人們得寸進尺。首先是要忍讓,其次才是反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
九、君子見得思義
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便忘記了自己還是人,可以犧牲別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 Nov 05 Wed 2014 04:22
大公無私 (轉貼)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裏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裏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閒話嗎?”
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讚祁黃羊。
孔子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