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二件事。修者即除塵污劣習,行者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修與行兩者缺一,即非真正的學道修行,更難証得了脫生死之道。修者若能體悟此修行兩者齊頭並進的重要,且落實於生活中,假以時日,必是大器有成。

清晨,甦醒的大地,枝頭上掛滿了一顆顆欲滴的露珠,正眷戀著草木泥土的芳香,它就像世人們眷戀著塵緣名利的巢臼一樣,露珠兒經陽光的照射,顯露出晶瑩剔透,但它卻不知,陽光雖然使它變得更閃麗發光,只不夠陽光的照耀,也使它即將化為烏有;而人類不停的爭名奪利,卻任誰也無法駕馭無常的生命,再多的名與利,也同樣隨著無常的腳步而化為烏有。人間又有幾個心靈慧性者能悟透種種假相,棄俗求真呢?

「無常」隨身侍,眾生卻迷誤,我執心來牢繫,事事只見「我」之身,人生落於此,真悲哉。殊不知,唯有心寬才是福,唯有無求才自在,這不就是大海給人們的啟示嗎?看看世間多少紛爭事,都因「我私」起爭執,兄弟鬩牆,妯娌不合,親情疏離,處處塵煙飛揚,不都是此因乎?

行修之人,今既放下俗事入門學道修行菩薩道,值得讚揚稱頌,但身入了門,記得更重要的是把「心」帶進來,當這顆「心」經過諸佛菩薩妙法功德水的洗滌之後,帶回家,帶入社會人群的才會是一顆如菩薩晶瑩剔透無塵垢侵染的心。

菩薩的心如大地,大地承物載物,毫無怨言,亦無喜惡之別,只要世間眾生之心量皆能如大地般的包容萬物,不分淨穢,不分親疏,受毀不怨,受怨不怒,常持平等慈悲,行慈濟眾,這就是修者行菩薩道要精進之處,聞法而能依法力行,就能脫離生死輪迴道了。

「世事紛紛如閃電,輪迴滾滾似雲飛」。人生寄世,儼若飆塵,進呀進,行呀行,但有多少世間物能永久保有?又有多少修行的道中人,能曉修行須知行合一?既有心走入修行之路,欲邁向理想之途,必先「征服」自己的心路,能夠勇敢承接一切考驗與磨練,什麼是考驗與磨練,在儒家四書的孟子篇說得很透徹。

聖者孟子如是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就是考驗、磨練;修行是為解脫,自己解脫,度他人解脫,這就是上天所降的「大任」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云:「相隨心藏,有相無心,無心萬物無,相無以生。相隨心生,有心無相。」相者,象也、物也,凡世宇之內自然萬物均有其相與象,即有其物之存矣。物之成或滅,是人心之滅或生而有之,因此,人,能心物合一觀,以物觀物,能觀世間物為同源,乃心之慧明智清也。人,受天地之真謂之性,人受天地之靈謂之心,而人有靈可合天地之真,唯心以象之。

聖者曰:「靈處只是心,不是性。」人,本具有其自有之靈性,唯心以象之,心意之動靜,陰陽之對立已明,善惡即見,即無我才能發揮上等智慧,一切於心,所以大學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誠鏡明,心至誠就能與天地契合,道自在其中,所以說修行在於誠,心誠則靈,靈清則見性也。修者可要好好思悟之。

儒家法脈在於一「誠」,以「誠」為心法之要訣:「誠之所至,金石為開。」行修之人今有此善因緣入門修行,該能體悟此中之妙處,精進於此必能成就道業。聖人孟子如是言:「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矣!」天者,性之所自出,性者,人人所本有,是聖是佛的原處。心者,萬物之主宰,在儒曰存心,在釋曰明心,皆不離心以為道。

然,心有人心,道心之分,即有惟危,惟微之別,聖人以盡心知性而覺証,進而覺他達圓滿。修者對於心與性要如何看待呢?心,在未發之前此心是性,而已發之後性即為心,心為性之流露;依天理正道所流露者謂之道心,由物欲感動所流露者謂之人心。行修之人可要好好思之!悟之!欲盡其心者唯有一「誠」可臻也。

道心日也;人心月也。月本無光,借日之光而光,方盡心之道,此心即如明鏡之光芒。天理靈心,性如海水,靜中而生動,欲流愈下,性流為情,孽風吹動,情流為欲,故人心惟危;而道之所至,天理存之,故道心惟微。修行要精一,而精一在於「誠」,此乃聖道易簡之理;中庸說盡誠之道,聖者孟子以「萬物皆備於我」,傳給世人心物合一,盡心而已,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皆離不開一個誠。

「未發之前心是性;已發之後性是心,即一本體,一作用也。」但盼行修之人入門來修行,莫輕視儒家之玄奧妙處。稟之以誠,是儒、是釋、是道,依然能明心見性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本具有佛性,為何還要修行?只因落於凡塵,清淨的佛性早已被層層的濁塵污垢所遮蓋,但,塵垢又為何而有?其實,人降生於紅塵,上天雖賦予佛性,但卻也因有此肉體之軀而有了七情六欲。

佛性良知教人為善積德,可是七情六欲卻驅使人去追求食色、財富與地位,以滿足種種欲望,引誘人因而受污染、墮落。是故,上天慈憫,降道於火宅,以救拔迷妄的眾生早覺醒,借「道」去濁,以返本有之佛性,所以才說人要修行以悟道,去濁還清,了脫生死苦海輪迴。

人身難得今已得,就要珍惜此生,把握機緣好好修行,莫背離良知,自我作賤,若不知覺醒,屆時淪落惡道,就別怪是造化弄人了。為善是自己在為善,為惡是自己在為惡,善惡完全看自己,但盼世人好好慎思。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裡成有,

有中空去;

世間事本如此

來來去去

任誰也難控制

看不開

一心只想控制它

一切苦由此起。

世間怎麼會有空

大大千世界裡有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裡有小千世界

小千世界裡有......

不可數、不可量;

色即是空

世界有著形形色色的萬物

萬物隨著因緣而散滅

有無有無有無輪迴著

空,是因緣的聚散所成

而非一無所有。

有,亦是因緣所生

因緣因生滅之故

所以有,難控制。

天藍藍

鳥兒飛翔於藍藍的天空中

地上有著虫蟻來來去去

星星在夜空中閃爍

這是世間中存在的有

但,誰能控制它不改變,

山川、溪流、叢林、草原

乃至一花一葉

誰能讓它永遠不變化

這都是隨著因緣而生、滅

時有時空,輪迴著。

萬物皆如此

人,又何需那麼執相?

蝴蝶飛舞花草間,

和風傳送粉蜜香。

蜻蜓飄行流水上,

隨喜投影何著相?

人生,百年過客

何必常懷千年憂

在空、有的現象界裡

哪有樣樣稱心如意,

想開了,悟道了,

人生才是有智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塵世宇,人類被貪、瞋、痴等所侵蝕,遮蔽了原有的靈明之性,以致不能親見佛性,迷失於色相中而不覺知,因而一生常貪於色、聲、香、味、觸,或貪於財色名利,心性變得粗俗、暴戾而不理性,稍有不如意,即大發無明氣,尋求偏激、報復。當財、勢爭不到,心即怨恨,便思背地裡算計;若權勢在握,則強取豪奪,不顧他人之生活、生存。這種種貪、瞋之身口意行,皆因無明所致,亦為滾滾紅塵中災劫的苗種。

由於無明,所以不見眾生法界之實相,因迷失而常以物質世間為實相、實有。有此迷失則生執著,色身之欲淹蓋了靈明之性,不見空性妙有之理,以致執此幻有之五蘊身為「我」,故造諸罪業、愆過,輪迴於四生六道中不得脫離苦幽。行修之人,今知走入修行之路,要覺悟來到這世間,是一個機緣,能藉此假我而修真,讓世俗濁氣一次又一次的洗滌、剝離,終能見到靈明之性,見到佛性。

世人往往在宗教信仰的領域裡存有著痴之迷思,認為有了宗教信仰就可以讓今生得到色身的健康、幸福、快樂,而不需有任何作為。其實宗教信仰並不等於修行,真正修行者是要找到一條能讓身心靈都得到解脫的路,唯有身、心、靈解脫了,才有真正的健康、幸福、快樂。

眾生痴迷而以物質世間為實相而沉溺其中,受世間物質之貪求所役使,又如何有健康、快樂、幸福可言呢?脫離物質之役使,當思惟吾之身心無常、世間無常,一切色身皆是因緣假合,暫時而有,終歸幻滅。

眾生能於日常生活中時時覺醒,隨人、事、物之現而思惟無常真象,讓心念淡化於物質之渴求、貪取,自然能減輕自己對於色身世間界中的一切,無論是身心眷屬財物名利之執著,當攀緣心滅,則能逐漸看見更覺明的心,修者,無論是學哪一法門,只要能堅持初發心,不執著於「色我」,乃至不執著「受、想、行、識」,甚至於世間一切法,無一念繫緣,就能斷離物質世間為實相的痴迷。

法,人人可得,然而要達此覺悟,就要看一切入門修行者的心力,再有往昔善根慧命、因緣果報,還有一顆精進的心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今入門為宗教信仰而學修,有者為解身體病痛、有者為求運途亨通、有者為求功名利祿、有者為求......、有者為求解脫生死。這本是眾生相,皆該隨緣而來,隨緣而得。眾相慧根明暗有別,這當中大都只求眼前的窮通順逆,迷失於種種相而忘卻了人生的本質之所在,唯有真心為求解脫生死者才是智者也。

道降火宅,恩澤廣被,甘露滋潤,群生受惠,此為上天好生之德澤,然,凡塵眾生,歷無數劫之輪迴,輾轉於六道之途,塵埃積厚,光靈受遮,元靈晦暗閉塞,致,善惡雜處,是非無分,大道正理為邪說謬論混淆,究其因由,善智未配也。修者既入門學修,無非是要找回善智的揚昇,棄晦暗而見光明,洗滌塵埃而回清淨之本有,這才是學修的本質,也唯有具此認知才能脫胎換骨,離眾相之框束。

各人修行各人得,修行至何層次,功成或垂敗,均顯於每個人頭上天門虛空部,凡上聖高人皆能展慧眼,觀道色之差異,而知其修行的定力與慧門啟塞,是故,莫謂心之念動善惡無人知也,亦即「相隨心轉」之顯現於外者。誠心修行真煉者,其行、住、坐、臥皆能合於天心,天心者是道,道也者為自然,修行就是要自然而不造作,如行善之舉乃發自於內心的自然之行,無有回報。

此無有回報者含蓋甚廣,不只是實質上的物質回報,還有舉凡期待的讚美、或是名位、封號、或是沾沾自喜......等等皆是一種施之後所期待能得的一種回報,若有此回報之盼則落入施後的執著相,此非發自內心的自然之行,背道矣。道者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就是一種自然之示現,修者應好好領悟。

只要舉止完全發自內心的自然之行,則其天靈蓋虛空處毫光日漸光燦,頂門(天門)部潤紅豐碩,圓陀陀之靈光似明燈般綻放無限光芒,使人有溫暖親切感,更樂於與之親近。反之,若存回報、貢高,存求名謀利心,或惦念掛礙,就偏離了自然,這也就背道而行,離了天心之本質,如此的心態行為,則其虛空頂門定是黯然無光,心境不清反濁,結果,人不喜親近,仙佛亦不眷顧,所以修行是修真或假修,在歲月的痕跡中皆一一呈現,如斯,修者可要好好悟之。

世俗中,有眾多的修行者,往往落於眾相中,認假為真,殊不知,肉體、眾相,終有流逝時,雙手提著沉重的包袱,捨近而求遠,忘卻自身乃一現成天地、佛地、聖地,只知隨著浪潮逐流,東奔西跑,到頭來累壞了身心,雙手還是空空,真是人世間白走一遭,費盡氣力心空勞,他人皆已為天上客,己身無奈墮陰曹,修行者不能不思也。

修者今既入門學道修行,要好好理解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不外乎是求解脫生死,然而,一切皆在己,不要忘離福慧雙修的道理,有福無慧難得解脫也。以上所談之修行的方向,只要一心無二,沒有朝三暮四的競逐,相信修者終能光燦罩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與眾生同樣俱足清淨性,只因凡夫眾生根塵交織,為諸多煩惱所障,不能見自性之淨,如常處於暗室中而不能見物。行修之人入修行路,欲求出離此暗室,就須依「觀照般若」,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處向內觀照,時時檢視,用般若而漸悟無念無相無住,撥雲見日般,以令本來智慧如日麗中天,那麼自性光明當體顯現。

凡夫眾生之所以妄念紛飛,念起念落中招惹邪念邪思,心思受擾動而不自在,這都是因無法用心又不知用般若觀照那無念無相無住的道理。世人為何容易陷於貪瞋痴,乃源於妄念之有,又因慧性不明而不知及時修身煉性,即使能知要修身煉性卻又沒有正確的觀念,所以輪迴不休。

今之指給有心向道者一個正確的修行觀念,以止迷失於修行路上。前所言及的正確觀念是「不怕妄念起,怕在覺知遲,既已覺知妄,離妄不隨妄,名為正來,正念來時,煩惱自然消滅。」覺知妄,其關鍵智慧就在於觀照,覺悟「無念無相無住」。修者皆知,行、住、坐、臥起心念就是妄,然而淨心處卻在妄心中,這個觀念大家要有,好好領悟才能知其殊勝。

凡夫降生於世俗中,易迷失於一切境相中受諸惱苦,皆是一個妄字而造諸罪業愆過,招惹一切煩惱苦果。生起貪、瞋、痴、淫、殺、盜、妄語、綺語、惡口、兩舌及計執有、斷常......等,這都是造罪業之有,都因執著於生起之念所牽絆。為斷造罪業之源,須做到迴光返照,時時三省吾身,才能離妄不隨妄,念念清淨無絲毫滲漏,如此反覆的檢視,才是真正在修行。

正如禮記大學篇的「誠意慎獨」;中庸篇所謂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聞。」行修之人,不要遺忘了儒家聖人的身教,看看顏子不貳過,曾子三省身,子路聞過則喜。至聖孔子如是言:「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稱聖成佛都必須時時在觀照自心世界,莫讓其心外放而造業愆過。因凡夫眾生不克直下承擔,回頭轉惱而修道,那就首要常自覺照自己過愆,才得與覺道相應也。

今之世人,生生死死於四生大道中已多劫,般若慧燈不彰明,貪求深奧玄妙之說以頓悟是本末倒置之妄念,道是在驗証中而得,讀過經書數十本,甚而背誦,卻不能依此而行,是無助於証道的,唯有知而行,從行中去驗証才能覺悟,真正得道,在修行過程中,應求時時覺照自己的愆過,一步一步的修正,此為正確的修行之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未入生死大海之前,與宇宙大道本合而為一,這是真人,是真性無偽,表裡如一,無有半點虛假造作的行為。靈性與虛空大道合一,所以謂之真人。然而,人一旦出生,來到這塵世,也就是從先天墜入後天,在後天的世俗塵境浸染之下,日久因無明的作用而產生種種不安、渴求,導致必須藉助外在的種種事物來維護某些虛假的外表,以獲得安全感,滿足虛榮之心,因而漸漸落入執著於種種名相之中,失去真人的本質,就變成了假人,迷失於世俗中,隨波逐流,忘了「我是誰」。

行修之人,今生得入門修行,既來之,就要把心帶進來。修行不要戴面具,要以赤誠之心才是真。在塵世中,但觀之眾生就是因為「假」的太多了,甚而有些假得離譜,所以這個「我執」才會牢不可破;修行就是求取返璞歸真的正法,若「我執」不破,又怎能返璞歸真,戴著假面具又怎能看到真的自己?那麼要丟棄假面具,要破除「我執」難不難?其實,這些都不難。

首先就是要解除自我的武裝,撤除自我防衛的意識,進而有願,願承擔一切業障的勇氣,那麼自己的真面目就能出現了。修行就貴在一個「赤誠」,表裡如一,心胸開朗坦蕩,不是為了面子而偽裝自己,不要為了名相而讓真正的自己躲在假面具之後,唯有赤誠的修下去,日久本性才能越來越顯現,污塵去除,真性一天天的展露,等到機緣一到,就會豁然開悟。

開悟須要機緣,但更需要做好「準備動作」沒有準備動作,縱然把頭敲破了,依然無法開悟的。所謂的準備動作就是從「赤誠」開始,一步一步的去除假面具而往「無我」境界修去,這就是開悟的準備動作。

眾生在生死道上流轉多劫,是無法沒有經過準備動作而能一夕之間突然開悟的。修者今入門修學啟發,然後聞而思,思而觀照,這就是準備的動作,只要有恆心的走在「赤誠」的路上,剝去層層的糖衣,層層的面具,等到機緣一到,也許是路上的一個境遇,也許是善知識者的一句話,累劫運轉不停的念頭突然停止,那一刻,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你我的對立和差別,無有名相,剎那間就是頓悟了,所以頓悟之前是要有一段蘊釀期的準備動作也。

修行是要用赤誠的心來修,是要用毅力來實行,諸法殊勝,它只是一種工具,唯有能內化才能有助益,因此,聞法之後一定要往內觀照,才有助於拋棄假面具的偽裝,破除名相的執著。再退而言之最怕離心求道、求法之輩。其實佛菩薩本在人間覺,佛法大道不離世間得,修行學道當有聖者之行誼,行菩薩道莫忘六度萬行。世間因緣生滅無常,稍縱即失,各宜自重自悟,莫自輕自棄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者今既入門修行,要以入世法融入出世的「空性」之地,何以如是言,且待一一說明白。

一個人有心向道修行,就要知道自己修行的動機與目標,如果修行只是在尋求自我解脫,那只是自了漢,成就有限,要有悲願,確立修行是為眾生得益,不是為了小我,有此認知之後,那麼修行才成為動人的、莊嚴的,也才是大乘佛法的真實義;大乘佛法以慈悲心為地,才能使萬法皆空找到落腳之地。

其意也可以說是「說空不空」,無我是空,慈悲不空。雖知無我而不斷慈悲,故空而不空,是因為行慈悲而不執有我,故不空而空。當一個修行之士不解空義的時候,就不能如實知道一切眾生和己身無二無別,則慈悲是有漏的,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說,修行必先進入空性,才談眾生無別的慈悲。

眼前與修者談此空性與慈悲,是要提醒修者,無論修何法門,一定要進入空性才有真慈悲,這在「華嚴經」裡就如是云:「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眾生而起一念親友想,設有眾生,於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瞋恨頑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這就是菩薩悲願的顯現。

行修之人,用心觀照一下,如果菩薩沒有進入「一切法平等性」,如何能承擔眾生的惱亂,愛惜一切眾生呢?行修者入門修行,以入世法而行菩薩道,同樣要用心體悟此一切法平等性,進而於心念言行中知所一切法之無分別,對待一切眾生無分別性,這才是大乘的菩薩。

佛陀在「涅槃經」亦如是云:「我愛一切眾生,皆如羅睺羅」。(羅睺羅是佛陀的獨生子,後隨佛出家。)這無非說明了眾生如己子。菩薩與小乘的差異就在於慈悲,因為小乘只是求自己斷貪瞋痴,而菩薩則不斷,反而以它來度眾生,。大乘菩薩不斷貪瞋痴,非是菩薩有所執迷,而是慈悲眾生,所以不斷。是要把眾生從苦中救拔出來,而給了真實的快樂才是慈悲。體認「空性」才有真正的慈悲。

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就全看自己,一切法皆是空性,因緣而生而滅。一切法皆平等全是為眾生而有,且眾生同俱佛性,悟或迷全賴自己的精進心與初發心的堅持。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不在求舒坦的生活,而是在求慧明靈清的展現,一個人若沒有逆境的考驗,縱使有心向道,道志也會沉淪。逆境、挫折會使道念起死回生,了悟現象界中的無常生滅,進而從內心中生起對塵世間有形物質的眷戀,對生活中所遭遇的冷暖才會漸漸淡然,終而湧出菩提心,道志更堅切。

一個真心修行者來說,當他面對逆境或挫折時,也同樣可以心生感恩,歡喜接受,在接受中體悟一種「道」的契機。契機絕不可能出現在內心只有怨、只有不滿的性境中,懂得用「心」生活的人才能掌握「道」的契機,悟其色、受、想、行、識是空性、是緣生緣滅的現象而已,悟之則不受其制服。

在世間生活的周遭確有無限的寶藏,遇緣觸目,無不是契機的來臨,舉手投足,盡皆意趣橫生,但是,若沒有用心於修行,哪能體悟這當中的妙緣。「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世人莫以為諸佛菩薩一定是端坐在紫金蓮上,而閉目垂簾。佛、菩薩是應眾生的需要而示現一切相的,所以在本體界中,一切均是佛的法身。

因此,做為一位修行者,當以一顆法明纖細的心,去思維、去探索,抓住每一個「剎那」,以般若的智慧觀照,森羅萬象許崢嶸,各行其道又並行而不悖,修行能以一顆玲瓏無執的心,去面對一切,觀照一切,自有無量收獲,轉識成智,轉苦為樂。

佛經有云:「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何其遠,其實只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何以說只是一種比喻呢?修行要經過很多的逆境、魔考,一生中歷經的波折、苦難,大大小小的劫數累積起來,何止千萬劫。人的一生,劫數數也數不清,所以世人受了越多的劫數,心境越轉越能看開、放下,不執著、不起煩惱,那麼就能遠離顛倒妄想,得到清淨之心,即為解脫也。

修行就是要用心領悟這些大大小小的折磨、苦難,正是成就道業的階梯,只要不執著於那些折磨、苦難的劫數,道心不變,那麼一世也就等於三大阿僧祇劫,能經過這些三大阿僧祇劫,証道稱聖成佛就在眼前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