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之世宇,科技之昌明,帶給世人的卻只是浮華的表層奢求。不見「道」之光明,性之清淨,祇見物欲人心之氾濫,實可惜此生來此一回,這也正是眾生之苦呀!然,眾生不覺,總是前仆後繼的往苦海裡鑽,其因皆為眾生迷失在物質層面的奢求,忘了此生精神心靈的滋潤淨化。

蓋人,生於世,其追求者乃是追求涵養學識之富有為濟世之根本,以慈悲之心長養萬物之助增,由涵養學識智慧中激發出提昇的元素,轉痴迷為覺醒。雖言進化乃隨人之努力開發而前進,但其成就是應以眾生福祉為依歸,而非只爭求一己之私,亦即是成就是在於能達到身心之無礙,心靈之提昇。

世人貪求之性遺露出浮華之虛榮,從盲從到追求,此性是已非本有之清淨性,而是已塵封且遭污染之性,因塵染而慧性之明被覆遮而失其光明,在那昏暗痴迷之下亂了方寸,迷了方向,雖說人之心欲於追求上是本無可厚非,但此追求要知其動念之本源,源於為蒼生大眾之利益,或只存一己之所奢求?這念起就是痴迷與覺悟的差異展現。

今,修者入門修行,就在於求真解,求除塵污之道,萌出道苗,盼能茁壯而走出幽苦的人生,有此正確的人生觀,尚需有勤精進心才能豐收享清淨也。

人,若專為個人之私慾而營求,則可陷入貪婪之欲流中;若求者本於利益眾生之念,受惠者眾,則入賢流之境。只要心多貪一分物欲則減少一分清淨之靈根,在這得失之間大家要好好的省思。

貪者,有一望十,有十望百,逐流而增,是人之心性迷惑世塵所致。人心起比較分別,則執著於人我之相,因而有瞋怨之氣;有比較則有相對,如是心受束縛而難開闊,心難容於世物,則煩惱盡生苦業自召,人生之路是越走越狹窄,越走越苦悶也。

清淨之生活與自在之本源,須減少欲望之生,使悸動之凡心稍作歇息沉靜,如是方能進入靜定安慮得之實相也,修道就要知而行,行而入悟則何畏不自在,無欲則無煩惱豈非逍遙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遭損,謙受益”;愈是成熟的稻穗,頭垂得愈低。成熟的果實,開花可以向上,結實都是向下。

中國人的禮節,非常注重彎腰、點頭、敬禮、頷首、頓首、三跪九叩等;現在的西洋禮有脫帽、握手、擁抱,主要的都是表示友好,表示自我謙卑。佛教更以合掌、問訊、禮拜,作為和諸佛菩薩接心,以及與對方表示尊重的恭敬。

佛教的許多經典開頭都是“稽首皈依”、“一心頂禮”,這都是透過身行的禮敬、口中的讚美、心中的尊崇,來表示身口意三業的謙卑。

現代的社會人士,經商的講究“顧客至上”;航空公司更標榜“以客為尊”,這都表示自我的謙卑。因為謙卑,才顯示高貴。

佛門裏,慧可的“立雪斷臂”,是求法的謙卑;理學家,遊酢、楊時的“程門立雪”,是求道的虔敬。古代叢林的法師只可在講主的脅旁偏坐,也是自謙的表示;求戒時,戒子要對戒師三請三叩,這才顯示出求戒者的謙卑,唯有如此,才能顯示出師嚴道尊的傳統。

自古以來,唐堯禹舜之所以聖名遠播,流芳千古,都是因為他們懂得謙卑。孔子也曾問道於童子,這並不表示孔子的無知,而是表示孔子的偉大謙卑。

有的人在師長面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父母跟前表示謙卑,有的人在善知識之前表示謙卑。最了不起的是,有的老師在學生面前謙卑,更顯示老師的飽學;有的父母在兒女面前謙卑,更顯示父母的高貴。

佛陀經常恭謙的為有病的弟子煎藥、倒水,這並不表示佛陀的渺小,這更顯示佛陀謙卑的慈悲偉大。

在吾人的生活中,夫妻相處,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進感情;朋友之間,應該相互謙卑,才能增加道誼友愛。伯牙子期的知音、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孔融對兄弟的讓梨、老萊子的彩衣娛親等,從這些古人的行誼中,都可以看出謙卑的高貴。

我們稱讚大聖、大賢、大仁、大儒、大德、大師,無不以謙卑為道。所以,吾人要大嗎?謙卑就是最偉大的行誼;謙卑就是最高貴的情操。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

2.我只能目送著幸福的末班車遠去---不是我沒趕上,而是壓根兒都擠不上去。

3.最好的東西,往往是意料之外,偶然得來的。

4.要替別人著想,但為自己而活。

5.公主的純情寫在臉上,巫婆的深情種在心裏。

6.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笑臉相迎你最討厭的人。

7.真正的知己看上去比騙子還冷漠。

8.所謂陌路,就是最初不相識,最終不相認。

9.只想優雅轉身,不料華麗撞牆。

10.路的盡頭,仍然是路,只要你願意走。

11.與其在別人的生活裏跑龍套,不如精彩做自己。

12.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一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更多。

13.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14.我希望躺在向日葵上,即使沮喪,也能朝著陽光。

15.被恨的人,是沒有痛苦的;去恨的人,卻是傷痕累累。

16.人之所以活的累,是因為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解不開情結。

17.記憶就像是握在手中的水,不管你握緊還是攤開都會慢慢的消失。

18.人生就像一場舞會,教會你最初舞步的人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場。

19.玫瑰說:不是所有的花都代表愛情;鑽石說:不是所有的鑽石都代表永恆。

20.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

21.勤奮但不講究效率的結果就是:笨鳥先飛,然後不知所蹤。

22.心是個口袋,東西裝少點叫心靈,多一點叫心眼,再多一點時叫心計,更多是叫心機。

23.心裏放不過自己,是沒有智慧;心裏放不過別人,是沒有慈悲。

24.不要追尋前人的腳印,而是追求他們的目標。

25.笑是人與人之間最短的距離。

26.頻頻回頭的人,自然走不了遠路。

27.小時候,幸福是很簡單的事;長大了,簡單是很幸福的事!

28.如果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麼---相親是為墳墓看風水,表白是自掘墳墓,結婚是雙雙殉情,移情別戀是遷墳,第三者是盜墓。

29.智者把放下當前進,愚者把放下當絕望---你能放下多少,幸福就有多少。

30.通往成功的路,總是在施工中。

31.每個人都難免會埋怨---時間的手把“相愛”寫成“相愛過”。

32.所謂永恆的愛,是從花開一直到花落,從紅顏一直愛到白髮。

33.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要因為世界虛偽,你也變得虛偽了。

34.你不尊重我,我尊重你,你還不尊重我,我依舊尊重你,你再不尊重我,我就廢了你。

35.要懂得珍惜守護身邊的每個人,因為前世扭斷脖子的回眸,我們才換來今生的相遇。

36.女人用友情來拒絕愛情,男人用友情來換取愛情。

37.愛情是一場高燒,燒傻的去結婚了,退燒的分了手,那些癡癡纏纏的是正燒著的。

38.一個人幸運的前提,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

39.不論你在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之後就不要停止;不論你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40.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41.當你覺得整個世界都背棄了你時,請相信,它只是背過身去,醞釀一個更美的擁抱。

42.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43.生命太過短暫,今天放棄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44.心境可以歸於平和,但不能趨於死寂。

45.重複別人走過的路,是因為忽視了自己的雙腳。

46.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

47.經受過嚴寒的人,才知道太陽的溫暖;飽嚐人生艱辛的人,才懂得生命的可貴。

48.成功的信念在人腦中的作用就如鬧鐘,會在你需要時將你喚醒。

49.在最悲傷的時候不能失去信念,在最幸福的時候不能忘記挫折。

50.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51.生活的美來源於你對生活的熱愛,友情的純真來源於你對朋友真誠的相待。

52.人們常常慨嘆生活中缺少美,那是因為他們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53.希望和失望都折磨人,但希望折磨人的時間更長。

54.人生如天氣,可預料,但往往出乎意料。

55.適時適度的彎曲,便於卸掉那份多餘的沉重,從而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56.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要看這個失敗是不是成功的母親。

57.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

58.所有的勝利與征服自己比起來,都是微不足道的。

59.金錢就像水一樣,缺了它,會渴死;貪圖它,會淹死。

60.沒有比記憶中更好的風景,所以最好不要舊地重遊。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子是孔子之後第一個推進儒學發展的人,提出了“性本善”和“仁政”學說,創立了“王道”的政治理論,他還模仿周禮擬定了一整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他的思想主要存於《孟子》一書中。該書被列為經書,孟子也被尊稱為“亞聖”。
  
牢記自己的身份
  
孟子說: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
  
孟子的“欲為君,盡君道”,談論的是當領導的準則。“欲為臣,盡臣道”,談論的是當部下的準則。在春秋戰國時代,“君”不完全是一國之主的意思,君臣關係也不完全是臣民跟一國之主的關係,地方首腦、部門長官跟下屬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君臣關係。甚至一族之長跟家族成員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君臣關係。所以,當時的君臣關係類似於現代領導跟下屬的關係。領導有大有小,當領導的準則是一樣的,都應該“盡君道”;下屬有多有少,當下屬的準則也是一樣的,都應該“盡臣道”。

另外,“君臣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因各人的際遇和努力,這種關係是經常變動的。比如,孔子五十歲時出任中都宰,這時候他是中都百姓的“君”,同時他又是魯哀公及執政大臣季孫氏的“臣”。後來他還當過司空、司寇等高官,還一度“權攝相事”,也就是代理宰相。他辭職後,周遊列國,很不走運,始終沒有找到工作。有一年,中牟宰佛肸據中牟叛亂,想請孔子去輔佐他。孔子想動身前往。照說孔子以前當的官比佛肸大得多,他卻願意給佛肸當臣,可見他對君臣關係的變置是很開明的。由於子路的堅決反對,他沒有去成。但也說明他心裏並沒有“能上不能下”的想法。
  
中國經過兩千多年封建統治後,人們逐漸將君臣關係理解為一國之主跟全國人民的關係,並且認為這種關係是不可變動的。變動即意味著改朝換代。如果用這種僵化的君臣關係理解孟子的話,就偏得太遠了。孟子的“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僅僅是談論每個人此時、暫時的行為規範,而不是永久的行為規範。打個比方,一個人心懷大志,不甘久屈人下,他將來通過努力,也確實可能成為大人物。但他此時是小人物,就應該按小人物的行為規範做事。等他成了大人物,再按大人物的方式行事不遲。他還是一個小人物時就擺大人物的派頭,不僅是可笑的,也是“越禮”的,可能給自己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同樣的道理,一個領導者,他很想過普通人的生活,但他此時是領導,就應該“盡君道”。比如現在有些學者,被安排到領導崗位上,他卻對領導工作毫無興趣,一心想重回原來的崗位搞學術研究。但他此時既然身為領導,就要履行領導職責,想搞學術研究,等離開領導崗位再說。
  
總之,孟子的“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是提醒每個人牢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做與身份不相稱的事。
  
那麼,如何“盡君道”呢?晉平公曾經向智者師曠討教過這個問題,師曠的回答是:“做好一個領導人物的規律是:悠閒恬淡不逞能。最重要的是仁愛,最緊要的是用人。要廣開言路,疏通溝通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不被流行風氣困擾,不受身邊之人蒙蔽。要保持清醒頭腦,從現存事物中看到它的未來趨勢;要保持獨立人格,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和獨到見解。要實事求是地考評部下的業績,以公平的賞罰來統馭部下。這都是一個領導人物應該做好的事。”
  
齊宣王也曾向智者尹文討教過同一個問題,尹文的回答是:“領導人物要遵循的法則是:政令簡明不逞能,寬和大度能容人。上面的事情少,下面就易於執行;上面的法令簡明,下面就易於遵行。這樣,部下就不會因為觸犯一些多餘的政策、條令而受到懲罰。大道能容萬物,大德能容眾人,聖人政令簡明,天下卻治理得很好。《尚書》說:‘寬容即是聖明。’《詩經》說:‘周王有寬和的度量,所以國運能延綿久遠。’”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領導規範,但師曠和尹文兩人確實道出了當好領導的一般法則,值得有志於當好領導的人用心領會。
  
如何“盡臣道”呢?漢朝劉向所編《說苑》一書總結了當好下屬的一般規則:服從命令,完成任務後及時匯報,凡事不要專權獨斷,不要靠曲意逢迎來獲得寵信,不要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一定要對國家有貢獻,一定要對領導有幫助。

此外,《說苑》還總結了當下屬的“六正六邪”。它說,按“六正”去做,就會享有盛譽;按“六邪”去做,就會得到惡名。

“六正”是:

第一,事情還處於萌芽狀態,就能看清成敗的先兆、得失的要點,在禍事還沒有發生就採取防範措施,使君王超然地站在顯要尊榮的地位,天下都稱讚他的賢能。像這樣的人,叫做“聖臣”。

第二,虛心誠意,嚮往善政,用禮義勉勵君王,勸諭君王實施長治久安之策,助成君王的優點,補救君王的缺點。事業成功了,事情辦好了,把成績歸於君王,不敢獨享功勞。像這樣的人,叫做“賢臣”。

第三,吃苦耐勞,早起晚睡,不懈怠地推舉賢才,經常用歷史經驗來勸勉君王,希望對君王有所補益,使國家安定繁榮。像這樣的人,叫做“忠臣”。

第四,聰明練達,對事物洞察入微,能夠預見事情成敗,並有預防補救手段,因勢利導,堵塞漏洞,斷絕禍根,把禍轉變為福,使君王轉危為安。像這樣的人,叫做“智臣”。

第五,謙遜有禮,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勝任其事。辭讓俸祿,推讓賞賜,不接受賄賂,衣服齊整,飲食節儉。像這樣的人,叫做“貞臣”。

第六,國家政治混亂,君王辦事不循正道,敢於冒犯君王的威嚴,當面批評君王的過失,即使有殺頭的風險也在所不辭。不惜一死,使國家得到安定,且不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像這樣的人,叫做“直臣”。

“六邪”是:

第一,貪圖官位俸祿,謀求一己私利,無心辦理公事,有智慧不表現,有才能不運用,不肯盡自己的職責,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左右觀望。像這樣的人叫做“具臣”。

第二,無論君王說什麼,他都說“好”;無論君王做什麼,他都說“行”。暗地裏打聽王君的喜好,然後投其所好,以博取君王的歡心。一味迎合君王的心意,只顧君王眼前高興,不管君王後來的禍患。像這樣的人叫做“諛臣”。

第三,內心奸詐,外表恭謹,巧言令色,妒賢忌能。他想推薦誰,就只談優點不談缺點;他想打擊誰,就只談過失不談功勞,使君王用人不當,賞罰不明,號令不行。像這樣的人叫做“奸臣”。

第四,智慧足以掩飾自己的過失,口才足以推銷自己的謬論,捏造事實,添油加醋,都能說得順理成章。對內離間骨肉親情,對外擾亂同僚關係。像這樣的人叫做“讒臣”。

第五,專權擅勢,把持政事,以抬身價。拉幫結黨,既中飽私囊,又增加威勢,敢於假托君王的命令,來達到顯揚自己的目的。像這樣的人,叫做“賊臣”。

第六,用邪道諂媚君王,使君王陷於不義,勾結黨羽來蒙蔽君王,當面說的全是良言正理,背後的說法卻大不一樣,不分黑白,不問是非,順我者昌,使奸人紛紛來攀附他,一起為非作歹,使君王惡名昭著。像這樣的人叫做“亡臣”。

每個時代都有當下屬的不同規範,但上述“六正六反”,確實道出了當好下屬的一般法則,值得每一個有志於成為優秀員工,並以此達成人生目標者好好研究。

有人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當元帥的前提是什麼呢?必須俱備過硬的軍事素養,同時還要養成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習慣。所以,不想當好士兵的人永遠當不了元帥。

當你還是一個“士兵”時,首先要做的不是幻想成為元帥的威風,而是思考如何“盡臣道”,成為一個出色的“士兵”。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是東方哲學之髓,「有」是西方哲學之幹,到底有或無?佛說兩者不執,執有執無均屬偏見,所謂無,不是虛無之無,亦不是有無之無,此乃無所得之無,無盡藏之無。

然,世人僅止知可見可聞者,謂之實有,不可見不可聞者,謂之實無。又以有者,往往執於形色之有,而無者,入於頑空之無,卻不知有形有色之中,更有妙無之生滅幻化,於無形無色之中,更有妙有者存焉,一切有,皆從無中發將出來,而從無中發生之有亦存於因緣和合,都將幻滅,並非實有。

世人若能明得此理,知其反覆之妙處,則元性不迷,元神自在,性命自全。

「大道無門,差別有路。」是說法門之門是虛有,究竟亦無,因為達究竟之路是四通八達,沒有門之限定,只有差別之路而已,而此差別之路即是眾生之心也。所以有有無無,無無有有,不外是由心差別激發而成之泡影而已,修者要好好領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參禪的人,盡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參禪當作比賽來爭第一。你能坐三小時,我就要坐五小時,勝過你一招,有這種心理在作祟,焉能開悟?就是坐了八萬大劫,也不能明心見性。為什麼?因為你有勝負心。所謂:「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這首偈頌,是警惕修道人,不可爭第一。功夫到家,智慧現前,自然會有人評判你是第一,那才是真第一。如果心想第一,有這種勝負心,就與道相違背了。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樣,有謙卑心,不爭功、不貪德,好的給人家,壞的自己留著。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所以幾於道。」上善,就是第一流的修行者,如水一般,向低窪之處流去。雖然水對萬物有利益,可是不爭其功德。不論是飛潛動植,或是胎卵濕化,一視同仁,供給所需。修道人,亦復如是,對一切眾生,視為過去的父母、未來的諸佛,要慈悲為懷,方便為門,拯救他們出離苦海。凡是眾人所不願意住的地方,也要去住,有這種的思想,就離道很近。凡是有勝負心,就不合乎修道的宗旨,就違背了道。

修道人,要沒有「四相」的心。「無我相」,誰在修道?修道的人也沒有了。「無人相」,沒有和人比賽的心。「無眾生相」,我相沒有,人相沒有,所以眾生相也空。「無壽者相」,既然眾生相也空,那來個壽者相?若是有爭強論勝的思想,就有四相心。有了四相心,從什麼地方能得到正定正受?這個道理,不妨琢磨琢磨。一言以蔽之:「有四相心,即是凡夫;無四相心,即是菩薩。」

修道人,要記住《金剛經》的四句:「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是有形有相,皆是有為法。有為法,好像做夢,好像幻化,好像泡沫,好像影子,好像電光,皆是虛妄而無實體。一切的一切,皆應該這樣來觀察,才能明白真實的道理,就不會執著,不會打妄想。

在《金剛經》上又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為什麼不可得?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還管它做什麼。現在心為什麼不可得?因為現在念念不停。你說這是現在,等你說完,現在又過去了,時間不會停留的。未來心為什麼不可得?因為還沒有來嘛!你說那是未來,可是它又來啦!連未來也沒有。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能依佛所說的法去修行,直截了當,可達涅槃之境。

修道人,要依正知正見的法為準繩,勇猛修習。這時候,「離言說相」,言說的相也沒有了,沒有什麼話可說的。「離心緣相」,心緣的相也沒有了,沒有什麼緣可攀的。「離文字相」,文字的相也沒有了,沒有什麼文字可代表,可說出來。既然說不出來,還有什麼可回憶?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可認真?各位!要在這個地方用功,不可在皮毛上用功。

有人在想:「今天坐禪,腿不知疼,腰不知酸,不知不覺到開靜的時間。」因為你在睡覺嘛!當然什麼也不知道。不要誤認是境界。若是有這個執著,則容易走火入魔,大上其當。

各位注意!凡是從外來的境界,不要注意它,不要理會它,聽其自然,不隨它轉。在《楞嚴經》上講的非常明白,希望參禪者,要徹底研究「五十陰魔」的來龍去脈。《楞嚴經》是參禪人的寶鑒,所有修道人宜深入鑽研。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有名的教育原則,是流傳千年的教子智慧,是受益終生的教育聖經。

一、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於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二、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將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於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的環境的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境中發現食物,了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做個明亮之星,不斷對工作有新創見和新靈感。

三、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猛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於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是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養工作,這樣才能夠更加好地教育孩子。

四、羅森塔爾效應

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文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個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國王本人也深深地愛上了這個雕像。國王的愛情感動了愛神阿弗狄羅芯,愛神給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馬利文的幻想成為現實,從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一九六六年他做了一項關於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後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八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度大幅度提高。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為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戴,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荀子說: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

荀子說:“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這是什麼意思呢?相信應該相信的,是立信;懷疑應該懷疑的,也是立信。

什麼事應該相信呢?事情的真相應該相信,誠實的人應該相信,對大家有利的事應該相信。什麼事應該懷疑呢?流言蜚語應該懷疑,奸詐狡猾的人應該懷疑,對大家不利的事應該懷疑。

當然,“信信”和“疑疑”,只是一般準則,涉及到具體的人和事,卻一言難盡。大致上,相信真、善、美是對的,懷疑假、醜、惡也是對的。秉此理念,即使信錯了、疑錯了,也是對的。打個比方,某人是個壞蛋,卻經常做好事,開始相信他是一個好人,後來才發現他是一個壞蛋。開始的相信也是對的,因為他畢竟做了好事。後來懷疑他是一個壞蛋也是對的,因為他畢竟是一個壞蛋。

有的人正好相反,懷疑真、善、美,相信假、醜、惡,那麼,世界上的一切,在他的心靈中都變得扭曲了。如《小窗幽記》云:“聞人善,是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這樣的人通常是可怕的,仇視社會、仇視他人,對損害別人的興趣遠甚於幫助別人,他們也很難在世界上找到理想的立足之地。

荀子說:“貴賢,仁也;賤不肖,亦仁也。”這是什麼意思呢?敬重好人,是仁慈的表現;鄙視壞人,也是仁慈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價值觀的混亂,經常有好人遭鄙視,經常有壞人受敬重。有的人不顧自身利害,助人為樂,竟有人笑他是傻瓜,甚至汙蔑他,詆毀他;有的人為了一己之私,違法亂紀,竟有人佩服他聰明,羨慕他勇敢。這都是“不仁”的表現。個別人的“不仁”,不足為道,普遍的“不仁”,將造成一個惡劣的社會環境。

很多人抱怨社會治安不好、腐敗現象嚴重。仔細想想,這種結果不全是別人造成的,自己說不定也有一些“功勞”。假如你對好人好事很冷淡,不願為好人鼓掌叫好、吶喊助威;假如你對壞人壞事熟視無睹,甚至羨慕貪官、欣賞壞蛋,你已經為社會做了一件很壞的事,又有什麼資格抱怨社會環境不好呢?

當我們還將曹操這種“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奸雄當成英雄崇拜的時候,當我們還將漢武帝、元太祖這種好殺成性的梟雄視為一代明君的時候,當我們對呂布這種忘恩負義的小人還抱有同情心的時候,當我們還在學習和坤這種貪濫之徒的處世智慧的進候,這個社會的風氣大概是不會好轉的。什麼時候我們願意將那些奸詐的計謀、損人利己的手段當垃圾扔掉,和諧社會才會真正到來。

荀子說:“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知也。”這是什麼意思呢?說話到位,是智慧;合理沉默,也是智慧。

何謂說話到位?你說出的話值得一聽,才叫到位。這有三個要點:

一是言之有物。說話最忌空洞無物,華而不實,廢話連篇。“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方能讓人信服。所謂“欲語唯真,非真不語”,是說語言應該反映真實情況,表達真情實感,沒有真東西,就不要開口講話。為此,說話應精心設計,而不是東拉西扯,語無倫次,廢話連篇,令人生厭。

二是言之有情。說話要力求生動有趣,飽含真情。這需要經過長期訓練,絕非一日之功。俗話說:“兩年胳膊三年腿,十年觀磨一張嘴。”可見學會說話比學會其他技藝更難。

三是選擇對方均感興趣的話題。說話的吸引力來自於對話題的興趣。如果不知道對方喜歡什麼話題,你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進行試探。一個話題談不下去時,就要適時轉換話題。如果談話出現短暫停頓,不要著急,不必無話找話,沉默片刻也無妨。談話是交流,可以涓涓細流,不必像賽跑那樣拼命地衝到終點。

何謂合理沉默?當你的沉默比說話更有價值、更讓對方欣賞時,就是合理沉默。它有三個要點:

一是不要為說話而說話。當沒有什麼話值得一聽時,不如保持沉默,以免吵鬧別人的耳朵。有人說:一切偉大的誕生都是在沉默中孕育的。因為靜思默想經常能比喋喋不休創造更大的價值。甘地說:“沉默是信奉真理人的精神訓練之一。”吉辛則說:“人世愈來愈吵鬧,我不願在增長著的喧囂中加上一份,單憑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獻了一種好處。”所以說,沉默絕不等於零,它也是一種心靈的創造。

二是不要輕泄機密與隱私。《智慧書》說:“袒露之心如一封攤開在眾人面前的信。胸中要有潛藏隱秘的城府:巨大的空間和微小的溝壑均可讓重要事情沉澱深藏。含蓄來自於自我控制,能夠緘默方為真正的勝利。明慎處世的關鍵在於內心之平和節制。當有人想摸透你的心思,冒犯你以圖控制你,或設置圈套,使最精明的人也泄露秘密,你沉澱深藏的東西便受到威脅。要做之事莫講出,說出的話莫照作。”這是一種滑頭的處世哲學,但也不無道理。當你忍不住說話的欲望,將秘密和隱私和盤托出時,等於讓自己暴露在競爭對手的槍口下。

三是不要自我炫耀。《智慧書》說:“不要對每個人都顯露同樣的才智;事情需要多大的努力就只付出多大的努力。不要徒費你的知識和才德。優秀的養鷹者只養他用得上的鷹。不要天天露才顯能,否則要不了多久,人們再也不覺得你有什麼稀奇處。所以你總是要留有一些絕招。假如你能經常嶄露那麼一點點新鮮的才華,則人們就總是會對你抱有期望,弄不清你的才華究竟有多麼的深廣。”

很多人說話的目的並非探討問題,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是毫無必要的。每個人值得炫耀的東西畢竟很少,過多的炫耀適足以證明自己的貧乏和淺薄,不是適得其反嗎?與其這樣,不如保持沉默。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百態,同樣是忙忙碌碌過一生,有人為凡業而奔忙,有人辛勤只為道業忙,二者雖同是一個忙字,卻有著不同的心境。在凡業的忙碌中增加了不少的財帛,但同時也增加了不少的煩惱,與求不得之種種苦;道業中忙碌者沒有求不得之苦,而卻有一種歡喜自在的喜悅心境,沒有財帛的增加,但有慧命之增長。

二種忙碌,得失之間由自己抉擇,心境的苦悶或愉悅是有著天壤之別,然此差別全在於世人自己的心,非他人亦非聖仙佛能強迫選擇的。修者可要好好領悟:心乃萬事萬物之原動力,一個人若沒有了心,其生命便告終止,在那終止之刻,所遺留下來的,或許是無盡的憾事,亦或是無盡的喜事,這有賴人活在世上時的領悟與選擇也。

世人之心本是最難修飾的,一顆心要讓它成為好心或壞心,是一件容易的事,只在一念之間的開悟或痴迷而已。須知,心能開悟,火海亦可化為蓮花地;心若執迷不悟,則天堂亦是地獄,行修之人可要好好領悟,今入門修行雖已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然堅持的毅志力仍須加強,沒有速成之道,只有用心之真誠與否。

世人一心千萬變,這正印証了人心非只一個,乃有千心萬心之多,真是「千心萬苦」。然而在這多樣的心,要如何合而為一,使之專心一致,則需要多般調息磨鍊,用心於道業,就是在培養那顆浮動心轉而為清淨心,因此,但盼修者宜多煉性,才能有如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定力,有此定力,才能克服被外境事物的牽動而起無明,效法大海那廣大無為的胸襟,這就能如烏雲遮月而月不動,則烏雲自散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若不想學好,則冤孽不會來找;愈想學好,冤孽愈來找,欲把債務算清。因為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所造的善惡業夾雜不清,因此一旦想要修道,所有的債主都來討債。好像你本來是個普通人,借了很多錢,沒有還清楚。在你未發財前,這些債主知道你沒錢,所以不會來找。但當你一發財了,這些債主便登門來討債。為什麼?因為你有錢了。若不向你要,就沒有其他的時間要回。所以在修道中遇到逆境,應該更向前勇猛精進,而不退失菩提心。所有的債主來討時,還他們。就是將自己所得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們,令他們得到功德,而離苦得樂,了生脫死。我們不能扛債不還。

無量劫來,由各種不同的因緣,生生世世不知做錯了多少事。就是今生仔細想想,我們殺了多少生?做了多少不公平的事?對於其他眾生來說,你或許沒有殺大的生命(如獅象馬羊牛雞犬等),但可能殺小的生命(如青蛙、蚊蟲、螞蟻、蒼蠅等),也可能你心裏有殺念存在。好像在小時候,因為無知,殺了很多小動物、小昆蟲,這是無知罪。一旦你將眾生的生命奪取傷害了,若你想修道,它們都會來討債,這種債不是一個兩個,而是無以數計,生生世世日積月累,這種債說也說不完。所以我們不能不講公道,說我修行了,而不認所有的冤業債。你如果有這種思想,則永遠不會成道,因為你心裏不公平。心裏若公平就要認帳,還債就沒事了。故說:“要學好,冤孽找。”你好像一個暴發戶,故所有窮朋友都登門來找了,都想得些利益。

“要成佛,先受魔。”佛是魔幫助成道的,若沒有魔就沒有佛。魔是來考驗你,令你更進一步。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也是來看看你的火候夠否?若夠,則千魔不改,萬魔不退,不退失菩提心。愈在難處愈精進,一切橫逆交加皆處之泰然。不覺不公平,不怨天,不尤人,能逆來順受,修忍辱波羅蜜,要有這種功夫。所有魔障來了,不與魔起對敵,自己吃一點苦不要緊,自己發願度魔,使其皈依三寶,發菩提心。對誰都不生怨仇心,如此可化干戈為玉帛,化仇恨為祥和。應在反面尋找好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要為自己作辯護律師,無論什麼事:“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同體亦包括魔,魔也是自性的一部分。若自性有魔,就會引進外邊的魔。若自性無魔,外魔就不會進來。

什麼是自性魔?就是貪嗔癡。“若無貓食碗,則不招蒼蠅。”魔因覺得你有點油水,他可以渾水摸魚得些好處,故來搗亂你,顯他的魔通。所以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老老實實。言必忠信,行必篤敬,不打妄語。如果怕認自己錯,盡是覆諱過失,此非修道的行為。必須要開誠佈公,很坦白慷慨的做事,本照義理道德良心去行事。若與道德良心有不合之處,則絕不去做。

凡是修道人必須具足真正智慧。真正智慧,就是不會自讚毀他,說:“你看我,我最第一、最清高,而他們卻都那麼賤。”凡是自讚的人,已經是沒有前途的。雖然活著,但其實是已死了,因為他違背良心道德,看不起他人,只知有自己,這是諸佛菩薩所最不歡喜的人。若想得諸佛菩薩的歡喜與保護,則要言行一致,“言顧行,行顧言”,互相不矛盾。不要常誇自己如何好,但一做事就壞了。修道人不要有自私心、自利心,要利益他人,不要盡損人利己,或看不起他人,每個人都應迴光返照,照照過去的事、現在的事,再照將來。能念茲在茲,時刻不忘良心道德,時間一久,善根自然會增長,菩提心將發大,而且會行菩薩道,利益眾生,這是有連帶的關係。人不要怕魔,而退失菩提心,魔障是考驗。

好像學生剛開始讀書,覺得課程很難,可是時間久,讀得入門了,就又不覺得困難。從開始讀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皆有這種情形發生。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在修行時,不要盡想出風頭。出家後,還求名求利,是最要不得的事。我們出家之後,一定要認真腳踏實地修行,栽培修植福慧。修福就要利益人,修慧就要多研究經典。常做利益人的事,就會生出福德。有人問要如何利益人?是否要用錢去做功德?不需要,只要你心裏沒有殺心、盜心、邪淫心、打妄語心、不飲酒了,這都是培福的地方。所謂:“慈悲口,方便舌,有錢無錢都做德。”你在口頭上不罵人,不說粗言暴語傷害他人,這也都是功德。我們處處要惜福,處處不捨福,處處修福修慧。修福慧非一朝一夕所成,而是時時刻刻、朝朝夕夕、年年月月,都要繼續做下去。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你若是這樣子,永遠不會有進步。所以我們要認定宗旨,勇猛精進,不要向後退,這是每個修道人應該具有的條件。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