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就窮、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領書》。
 
據中國《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崇詣闕,獻其師於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此神書即《太平經》,係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

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僅殘存57卷,另有唐人閭丘方遠節錄的《太平經鈔》10卷,敦煌遺書《太平經目錄》一卷。近人王明據有關資料輯校補遺,撰成《太平經合校》一書,大體可見原書舊貌。

此經假托神人(又稱天師)與六方真人問答,演說原始道教教義和方術。其卷帙浩繁,內容龐雜。大抵以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五行為宗旨,廣述治世之道,倫理之則,以及長壽成仙、治病養生、通神占驗之術。

其說雖受漢代讖緯神學影響,宣揚災異祥瑞,善惡報應觀念,“多巫觋雜語”。但亦自成體系,以順天地之法,治政修身,達於天下太平為主旨。

有代表下層民衆反對統治者恃強淩弱,主張自食其力,周窮救急的思想。故為張角等早期民間道教領袖所利用,組織發動農民起義。後世道教各派教義,亦受此書影響。

《太平經》。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一名《太平清領書》。史載漢代曾流傳三種《太平經》:西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東漢順帝時宮崇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張陵《太平洞極經》一百四十四卷。均已佚。

《正統道藏》所收《太平經》僅殘存五十七卷,另收唐末閭丘方遠《太平經鈔》十卷及《太平經聖君秘旨》。
 
該書內容龐雜,非一人一時之作,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認為治國者有它,可以長生,其中多「巫觋雜語」,但也不乏反映貧苦民衆疾苦與要求的思想,並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問題發表了評論。

該書對於張角傳播其太平道,組織黃巾起義起了理論指導作用,張陵創五斗米道也利用了它,其對後世道教及道教思想的發展亦有重大影響。收入《正統道藏》太平部。今人王明有《太平經合校》(中華書局1960年版),頗便學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師》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傳衣缽的人,被選為道教的領導。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道士》

道士的稱謂

道士之名源於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

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

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

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

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歷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衆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領導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顔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謚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衆。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衆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衆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衆,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於齋醮科儀,善於踏罡步斗,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於《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於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

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的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

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

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裏。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髮,攏髮於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鬍鬚。

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份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份為出家道士。

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份在宮觀裏活動,也有一部份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髮和鬍鬚,髮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懺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箓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的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箓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箓、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箓》。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箓》。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箓》。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士的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

全真之巾有唐巾、衝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

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士的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

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

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掛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緻的分工。

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

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

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

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

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

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伙食。

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

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於八大執事。

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水羅盤,又名羅盤、羅經、羅庚、羅經盤等,是風水大師在堪輿風水時用於立極與定向的測量必備工具。

最主要組成部份有天池(也就是指南針)、天心十道(架於外盤上的紅十字線尼龍繩)、內盤(刻繪有一圈圈黑底金字的銅板圓盤,整個圓盤可來回轉動,習慣上一圈叫做一層。其中有一層是二十四山之方位)、外盤(底座)等。

一、天池:

也叫海底, 亦就是指南針。 羅盤的天池由頂針、磁針、海底線、園柱形外盒、玻璃蓋組成,固定在內盤中央。圓盒底面印中央有一個尖頭的頂針,磁針的底面中央有一凹孔,磁針置放在頂針上。指南針有箭頭的那端所指的方位是南,另一端指向北方。

天池的底面上(海底)繪有一條紅線,稱為海底線,在北端兩側有兩個紅點,使用時要使磁針的指北端與海底線重合。

現代羅盤的海底繪有十字線,使用時應使磁針的指北端指向海底十字線的北端,並使磁針與海底的南北線重合。

二、內盤:

就是緊鄰指南針外面那個可以轉動的圓盤。內盤面上印有許多同心的圓圈,一個圈就叫一層。各層劃分為不同的等份,有的層格子多,有的層格子少,最少的只分成八格,格子最多的一層有三百八十四格。每個格子上印有不同的字符。羅盤有很多種類,層數有的多,有的少,最多的有五十二層,最少的只有五層。

羅盤的各種內容分別印刻在內盤的不同盤圈(層)上,是羅盤的主要構成部份。各派風水術都將本派的主要內容列入羅盤上,使中國的羅盤成了中國術數的大百科全書。

三、外盤:

外盤為正方形,是內盤的托盤,在四邊外側中點各有一小孔,穿入紅線成為天心十道,用於讀取內盤盤面上的內容。天心十道要求相互垂直,剛買的新羅盤使用前都要對外盤進行校準才能使用。

羅盤是有指南針的方位盤,用以測定方位。中國早期的方位盤呈方形,因排列方便和易識的原因,後期多呈圓形。

一個圓周為360°,每15°折成一個方位,這樣羅盤便有了二十四個方位。二十四方位是用後天八卦的四個維卦(乾、坤、巽、艮)八個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成的。

地球一年繞太陽旋轉周為360°,即一年360天,每15天一個節氣,即一年二十四節氣。羅盤的二十四分位與二十四節氣的設置有關。這二十四方位,即勘輿羅盤定向所稱的“二十四山”,所謂“山”即指向。

至明清時,羅盤已成為風水師的必備之物。風水師即可以其“乘氣、立向、消砂、納水”觀天,又可“測山川生成之純爻,以辨其地之貴賤大小”來相地,還可推算吉日良辰,依時而行。“凡天星、卦象、五行、六甲也,所稱淵微多浩大之理莫不畢具其中也。”

的確,堪輿用羅盤融陰陽五行之理,八卦河洛之數,天干地支之道,日月星象等哲理時空與一體,看起來十分複雜。不過深入分析,羅盤不過是以後天八卦為基準, 組合八干十二支組成的二十四個方位分度。

早期的堪輿羅盤的內容較為簡單,後來隨著堪輿學的盛行和流派的繁複,以及陰陽五行的推算占驗,明清以來逐漸發展為多層而細密的分度,一般少則幾層,多則幾十層。不過層數再多,其總是以二十四方位為基礎的“天盤”、“地盤”、“人盤”三盤和“正針”、“中針”、“縫 針”三針為基本框架的,因為羅盤的基本功能仍不出測定方向這一作用。

一般來說,羅盤有以下幾個內容的層次:

①中心為天池,置指南針;

②由內向外第一層為以先天八卦表示的四正四維八個方位;

③第二層是以地球磁子午線為基準的二十四向方位,稱為“地盤”。指南針指向分位的正南午位,稱為“正針”,其著指南針功用,用於“格定來龍”,測定建築的朝向和周圍形勢;

④第三層是地盤的五行納音層,配合第二層用於結合宅主的所謂“命卦”定向用;

⑤第四層二十四方位稱為“人盤”,指南針向地盤的丙午之間,稱為“縫針”。此針指向接近表杆所定的真南北向(地理子午線),用以室內器物方位的確定;

⑥第五層二十四向分位稱“天盤”,磁針指向地盤正丙的方位,稱為“中針”。

三盤三針各向錯7.5°, 其用也因風水流派的不同而有異。羅盤的這種排列是與地磁極的移動和風水學發展史有關係的。

據說唐代堪輿家丘延翰(公元713~741年)時,羅盤的二十四 分位圈以地磁南北極為準,磁針指向午位,即“正針”方位。到楊筠松時,考慮到地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在羅盤上加了一層變化方位圈,此時的磁偏 角是北偏東7.5°,這一方位圈即稱為“人盤”,使用“縫針”。到12世紀的堪輿師賴文俊時,磁偏角變化為北偏西7.5°,於是又在羅盤上加了一個方位 圈,即“天盤”,使用“中針”。於是就形成了風水羅盤的三個基本方位圈。

在民間,羅盤的使用也日趨簡化,相墓大多只用人盤來“消砂納水,分金作度”;而相宅則僅以地盤為主。即分別以地理子午線和地磁子午線為依據測向。對於羅盤的具體用法,不同的風水學派有不同的用法,比如就相宅來說,就有“飛星派”和“八宅派”的區別等等。

盤 外盤為正方形,是內盤的托盤,在四邊外側中點各有一小孔,穿入紅線成為天心十道,用於讀取內盤盤面上的內容。天心十道要求相互垂直,剛買的新羅盤使用前都要對外盤進行校準才能使用。

指南針是測量地球表面的磁方位角的基本工具,廣泛用於軍事、航海、測繪、林業、勘探、建築等各個領域。

羅盤實際上就是利用指南針定位原理用於測量地平方位的工具,羅盤在風水上用於格龍、消砂、納水和確定建築物的坐向。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藏經》的功能

《地藏經》是一部記載著萬物衆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讓自己改變命運以起死回生的方法,並能超拔過去世的怨親債主令其解脫的因果經。

人的生死自無始劫以來皆輪迴不已,福報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積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讀經能使我們明白關於業障問題如何處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廣利有情衆生。

《地藏經》融合了地藏王菩薩的大悲願和諸佛菩薩的見證,最可貴的是整部經皆以白話文來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悲開示。

對於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證因緣果報的不可思議;而初發心者。也可以相應契入地藏王菩薩的教化慈悲。

在所有經典之中,教理淺顯易懂,又不需他人來傳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

持誦經文的注意事項

1.持誦時必須發出聲音,但無須大聲朗讀,重以誠心誠意的恭敬心和懺悔心護念。

2.持誦時,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3.24小時皆可讀誦。每部持誦過程以90分鐘為最合適,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過快,否則誦經之功德將會減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則是以貪心修法,非正法;誦經重點貴於以虔誠恭敬之心相應。

4.關於誦經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需奉三炷香口念:“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菩薩慈悲護持”(三遍),持誦經文之中若間隔一個小時以上需要重新恭請。

5.持誦的過程可能會有一些現象,例如:頭暈目眩、流眼淚、字體模糊、身體酸軟不適、心生疑惑、雜念紛至等,尤以剛開始持誦的第一個月內最為嚴重。遇此情況者,乃累生累世的怨親債主作祟所致,應以最懺悔的心,乞求怨親債主原諒,更要以最勇敢負責的心來圓滿現前的因緣果報。

原理

人的修行以消除業障、償還因果債、懺悔惡業為始,之後方能無礙的修行。
 
怨親債主的糾纏是陰陽皆苦的果報;運勢不好、事業不順、夫妻不和、子女不孝、睡覺作惡夢、疑難怪病、甚至常見病、以至於修行的諸多障礙,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皆因為怨親債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債所引起。

萬法結因緣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若無法超度怨親債主,菩提道上必是坎坷不斷,如果你有出離六道之心,怨親債主看你要出離六道,就會更加著急向你要債,很多人開始修行稍有進步,就麻煩不斷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每個人以至少持誦200部以上《地藏經》的功德力,迴向因果,超拔個人累生累世的的怨親債主,得令往生淨土,究竟解脫。

重在迴向

誦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而功德迴向是很重要的。

通常經書上迴向十方一切衆生的迴向偈並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業障,懺悔宿業,還是應先迴向給自己關係密切的累生累世的怨親債主,這些衆生與你最有緣,最易障礙你、糾纏你,故應首先超拔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之後,自己的業障消除了,修行道上暢通了,你再發心將功德普皆迴向十方衆生,求生淨土。

迴向文(每次做完功課後迴向)

(合掌)弟子_____願以此所誦《地藏經》一部(或幾部或念佛菩薩聖號××小時)之功德,迴向給弟子_____累生累世的怨親債主,祈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淨土,弟子_____真心求懺悔。(念三遍)

注:此迴向文是專門指定給自己或親友累生累世的怨親債主,不用於做其他的迴向。

如果得重病、夫妻不和、子女不孝、事業不順等等,皆是業報現前,怨親債主已來索債,我們要用功誦經或者念佛菩薩聖號,做功德迴向給累生累世的怨親債主,求佛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淨土。

這樣種種困難自然改善,這是根本解決之道。每日所做一切功德(誦經、念佛、求懺悔、行善等),要指定迴向給怨親債主,直到困難改善解決為止,所以,做迴向暫不能像往常一樣做功德圓滿時,迴向十方衆生結緣。

如同你欠過別人的錢,他現在來要,你應抓緊時間還這個人的錢,而不應不理他,反倒到外面幫助這個人,幫助那個人,就算這個要錢的人也許會對你産生好感,但不會因為你幫助別人了,就不來要回他的錢。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生生世世父母,師長和無始劫以來的歷代宗親,六親眷屬,怨親債主,過去故殺、錯殺、誤殺的一切生靈及十方法界一切衆生,除礙解苦,得大利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圓種智。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倉娘是個瞎子。滿倉當兵時,她正患病在床,臨走前她把滿倉叫到床前摸了又摸,然後滿倉一步三回頭的當兵去了。

滿倉出事那晚,風很大,地上有水的地方結著薄薄的冰。滿倉搶修線路時,電線桿突然倒下來,壓在他身上。

在抬往醫院的路上,滿倉示意班長過來,用盡全身力氣說道:“不要讓俺娘知道,不然她會受不了的。”

說罷頭便歪了下來,去了。

滿倉犧牲後不久,連隊掀起了學習滿倉字體的熱潮。戰士們比練龐中華的字帖還要投入的練著滿倉的字。

滿倉家裏有哪些人,幾畝地,幾頭豬,戰士們了解得很清楚,一封封書信飛向那個小山村,信首稱的都是娘。

滿倉娘收到每一封信都歡天喜地的請人念,念信的人一念完信,就緊咬嘴唇,眼睛一紅趕緊找藉口往外面跑,全村人都知道滿倉其實早已經回來了,就在村口的東山坡上。

滿倉是被指導員和一位幹事裝在一個小匣子裏帶回來的。

這一切只瞞著一個人——滿倉的娘。

過年前,滿倉來信說要回家和娘一起過春節。過年的氣氛很濃很濃了,滿倉又來信說,有任務,回不來了。

同時寄回了一些照片、營養品。其實,那照片,只是個和滿倉穿一樣衣服的兵,滿倉娘把照片貼在胸口,直喚“滿兒”。

又是一年,滿倉娘究竟收了多少信、藥物和營養品,她也搞不清楚。

滿倉已是“超期服役”的兵了。初冬的一天,滿倉娘突然病情加重。

黃昏時,她把滿倉的姐姐喚到床頭吩咐:“我見不到滿兒了,我死了,千萬不要讓滿兒知道,他會傷心的,會影響他幹大事業的……”

說完,滿倉娘乾枯的手輕輕地撫摩著那一疊厚厚的、蓋著紅色三角郵戳的信,忽然停住不動了。
 

滿倉娘去世的消息傳到連隊,她那群兒子全都哭開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

《道德經》成書於戰國前期,關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說。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

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此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 。據統計,石刻14種,以唐太宗時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次之。

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於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

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早,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

明《正統道藏》搜集《道德經》本文及漢、魏、唐、宋、金、元、明注本,總計有41種之多。

歷代解老、釋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戰國末的韓非《解老》、《喻老》;漢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何晏《老子道德論》;唐代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畢沅《老子道德經考異》;近現代有朱謙之《老子校釋》、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今譯》等。

《老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在國際上被譯成多種文字。

中國先秦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考證關於老子的姓字,歷來說法不一。《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的內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遊》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

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中《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知禮守禮的長者。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為道家,其中掺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字。

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稱老聃。但其他一些學者對《老子》一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

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於春秋末年,《老子》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探討老子哲學,只能以《老子》一書為依據。

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

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①道的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②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③道是無。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裏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

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不拘的。他觀察到天地間萬物萬事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例如有無、剛柔、強弱、禍福、興廢等等,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結的。所以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還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表明了對立面雙方的同一性。

老子還認識到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在向相反的一面轉化,他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承認轉化,但強調“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在軍事戰略戰術的運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戰術上,他主張“以奇用兵”,還要注意“將欲弱之,以固強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在戰略上,他提出“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思想,他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但攻堅的力量莫過於它。這種戰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驕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極大的片面性。

老子否認人的認識來源於感覺經驗,“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他還宣揚“滌除玄覽”的直觀方法,教人們洗心內照。他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上,反對啓迪民智,要人們做到“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此,主張“常使民無知無欲”。

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他嚮往結繩記事的原始社會,認為在這種社會中人民會“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表現出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這一最高的哲學概念,以“道”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對於歷代的思想家曾産生過深刻的影響。

戰國末年的韓非,利用並改造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認為“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法則。

戰國時期形成到漢初盛行的道家學派的黃老之學,也利用老子的“道”締造自己的學說體系。將“道”和法家思想直接聯繫起來。導源於老子的黃老自然主義對無神論思想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東漢唯物主義者王充著《論衡》,亦取道家自然之說。

東漢時,道教形成,五斗米道規定信徒誦習《老子》五千文。道教發揮《老子》原有長生久視之說,河上公《老子章句》著重宣揚“自然長生之道”。《老子想爾注》亦言“不知長生之道,身皆屍行耳”。練形長生,成為道教哲學的中心思想。
 
魏晉玄學盛行時,《老子》為三玄之一,何晏作《道德論》,王弼撰《老子注》,發揮唯心主義本體論。

魏晉以後,引道入儒,儒、道合流,老子思想對後世儒家特別是革新派改良派如王安石、魏源、嚴復等産生一定影響。

2000多年來,對老子哲學歷代有各種各樣的解說和注評,有的接近原著本義,有的不拘原著,肆意發揮。老子哲學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遺産,它在哲學、政治、人生諸方面,都曾發生過積極的或消極的重大影響。
 
 

附:《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人 之 一 身 , 有 三 百 六 十 骨 節 , 八 萬 四 千 毛 孔 , 後 有 三 關 : 尾 閭 、 夾 脊 、 玉 枕 也 。 尾 閭 在 脊 椎 之 下 盡 頭 處 , 關 可 通 內 腎 之 竅 。 從 此 關 起 一 條 髓 路 , 號 曰 漕 溪 , 又 名 黃 河 , 乃 陽 升 之 路 , 直 至 兩 肩 夾 骨 對 處 為 夾 脊 ; 又 上 至 腦 , 為 玉 枕 。 此 三 關 也 。

前 有 三 田 : 泥 丸 、 土 釜 、 玉 池 是 也 。 泥 丸 為 上 丹 田 , 方 圓 一 寸 二 分 , 虛 開 一 竅 , 乃 藏 神 之 所 。 眉 心 入 內 正 中 之 處 天 門 , 入 內 一 寸 為 明 堂 , 再 入 一 寸 為 洞 房 , 再 入 一 寸 為 泥 丸 。 眉 心 之 下 謂 之 鼻 柱 , 又 名 雷 霆 府 。 金 橋 下 至 口 中 有 兩 竅 通 喉 , 謂 之 鵲 橋 。 喉 是 頸 骨 , 乃 內 外 之 氣 所 由 出 入 者 也 。 後 有 軟 喉 謂 之 咽 , 乃 接 飲 食 , 通 腸 胃 者 也 。 其 喉 有 十 二 節 , 號 曰 重 樓 。 直 下 肺 竅 , 以 至 於 心 , 心 上 有 骨 , 名 為 鳩 尾 。 心 下 有 穴 名 曰 絳 宮 , 乃 龍 虎 交 會 之 處 。 直 下 三 寸 六 分 , 名 曰 土 釜 , 黃 庭 穴 也 , 乃 中 丹 田 。

心 腎 相 距 8 寸 4 分 , 8 萬 4 千 毛 孔 , 應 天 地 之 間 8 萬 4 千 里 。 人 有 3 6 0 骨 節 , 應 天 地 間 氣 液 升 降 一 周 3 6 0 日 。

2. 天 有 九 宮 , 地 有 九 州 。 人 之 下 丹 田 有 九 竅 , 以 象 地 之 九 州 。 泥 丸 有 九 穴 , 以 按 天 上 九 宮 。 腦 骨 八 片 , 以 應 八 方 。 一 名 彌 羅 天 玉 帝 宮 , 又 名 純 陽 天 宮 。 中 空 一 穴 , 名 玄 靈 ( 穹 ) 主 , 又 名 元 神 宮 。 下 有 舌 , 舌 內 有 金 鎖 關 , 與 舌 相 對 , 又 名 鵲 橋 。 鼻 下 人 中 穴 , 與 金 鎖 關 相 對 , 其 間 有 督 脈 , 乃 是 人 之 根 本 , 名 上 九 竅 , 一 名 性 根 玉 泉 , 又 號 華 池 。 舌 下 有 四 竅 , 二 竅 通 心 , 為 液 。 兩 竅 通 腎 , 為 氣 。 神 室 泥 丸 九 竅 , 乃 天 皇 之 宮 。 中 間 一 穴 , 形 如 雞 子 , 狀 似 蓬 臺 , 崑 崙 是 也 。 釋 曰 須 彌 山 。 修 真 之 子 , 不 可 不 知 也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九 幽 日 月 洞 空 無 」 , 指 出 頭 上 有 九 宮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九 原 之 山 何 亭 亭 , 中 有 真 人 可 使 令 」 , 又 云 「 泥 丸 九 真 皆 有 房 , 方 圓 一 寸 處 此 中 」 ; 頭 上 有 九 真 , 各 據 一 寸 之 所 。 圖 中 有 云 「 不 滅 之 道 , 存 思 泥 丸 九 真 」 , 並 謂 「 腦 有 九 瓣 , 房 有 一 寸 」 。 圖 中 九 真 為 高 真 、 天 真 、 神 真 、 上 真 、 玄 真 、 仙 真 、 虛 真 、 太 真 、 至 真 。

《 洞 真 太 上 道 君 元 丹 上 經 》 云 「 頭 中 有 九 宮 : 兩 眉 間 上 卻 入 一 寸 為 明 堂 宮 , 卻 入 二 寸 為 洞 房 宮 , 卻 入 三 寸 為 丹 田 宮 , 卻 入 四 寸 為 流 珠 宮 , 卻 入 五 寸 為 玉 帝 宮 ; 明 堂 上 一 寸 為 天 庭 宮 , 洞 房 上 一 寸 為 極 真 宮 , 丹 田 上 一 寸 為 玄 丹 宮 , 流 珠 上 一 寸 為 太 皇 宮 。 」

3. 心 , 神 形 如 朱 雀 , 象 如 倒 懸 蓮 蕊 , 能 變 水 為 血 也 。 神 名 丹 元 , 字 守 靈 , 重 十 二 兩 , 對 鳩 尾 下 一 寸 , 色 如 縞 映 絳 , 中 有 七 孔 三 毛 。 上 智 之 人 , 心 孔 通 明 。 中 智 之 人 , 五 孔 心 穴 通 。 下 智 無 孔 , 明 不 通 。 心 為 肝 子 , 為 脾 母 , 舌 為 之 宮 闕 。 竅 通 耳 , 左 耳 為 丙 , 右 耳 為 丁 。 液 為 汗 , 腎 邪 入 心 則 汗 溢 , 其 味 甘 , 小 腸 為 之 腑 , 與 心 合 。 《 黃 庭 經 》 曰 : 「 心 部 之 宮 蓮 含 花 , 下 有 童 子 丹 元 家 。 」 童 子 即 心 神 也 , 心 下 為 絳 宮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 心 神 丹 元 字 守 靈 。 」 心 屬 火 , 紅 色 , 五 行 為 南 方 朱 雀 , 藏 神 、 主 血 脈 。

4. 絳 宮 , 乃 龍 虎 交 會 之 處 。 直 下 三 寸 六 分 , 名 曰 土 釜 , 黃 庭 穴 也 , 乃 中 丹 田 。 左 有 明 堂 , 右 有 洞 房 。 無 英 居 左 , 肝 也 。 白 元 居 右 , 肺 也 。 中 空 一 寸 二 分 , 乃 藏 氣 之 所 , 煉 氣 之 鼎 。 直 下 至 臍 , 三 寸 六 分 , 故 曰 : 天 上 三 十 六 , 地 下 三 十 六 , 自 天 至 地 八 萬 四 千 里 , 自 心 至 腎 有 八 寸 四 分 。 天 心 三 寸 六 分 , 地 腎 三 寸 六 分 , 中 有 丹 田 一 寸 二 分 , 非 八 寸 四 分 而 何 ? 臍 門 號 曰 生 門 , 有 七 竅 , 通 於 外 腎 , 乃 精 神 漏 洩 之 竅 , 名 曰 偃 月 爐 , 即 任 脈 ; 下 有 九 竅 , 即 地 獄 酆 都 是 也 。 又 曰 氣 海 , 稍 下 一 寸 三 分 , 曰 玉 池 , 又 曰 下 丹 田 , 乃 藏 精 之 所 , 採 藥 之 處 。 左 明 堂 , 右 洞 房 ; 亦 空 一 穴 , 方 圓 一 寸 三 分 。 此 處 有 二 竅 , 通 於 內 腎 。 腎 中 有 竅 , 通 於 尾 閭 。 由 尾 閭 通 兩 腎 堂 以 至 膝 下 三 里 穴 , 再 下 至 湧 泉 穴 , 此 人 身 相 通 之 關 竅 也 。

上 丹 田 ( 眉 心 入 3 寸 泥 丸 ) → 中 丹 田 ( 土 釜 下 黃 庭 穴 ) → 下 丹 田 ( 氣 海 下 1 寸 3 分 玉 池 )

心 、 鳩 尾 ( 絳 宮 ) ← - - 3 寸 6 分 - → 土 釜 ( 黃 庭 1 寸 2 分 直 徑 ) ← - - 3 寸 6 分 - - → 臍 中 、 氣 海 ( 玉 池 ) … 心 腎 之 間 總 共 8 寸 4 分

絳 宮 , 中 穴 實 我 性 也 , 一 名 離 卦 , 一 名 午 時 , 又 號 南 宮 , 受 煉 神 室 之 所 , 又 名 女 , 一 名 真 陰 , 又 名 碧 眼 胡 兒 。 在 方 為 南 , 上 所 有 掩 骨 覆 之 , 醫 家 名 為 鳩 尾 。 退 此 後 九 天 思 慮 之 神 , 又 云 「 龍 從 火 裏 出 」 是 也 。

「 內 景 圖 」 有 「 碧 眼 胡 僧 手 托 天 」 。

5. 肺 , 神 形 如 白 虎 , 象 如 懸 磬 , 居 五 臟 之 上 , 對 胞 若 覆 蓋 , 故 為 華 蓋 。 神 名 皓 華 , 字 虛 成 , 重 三 斤 三 兩 , 六 葉 兩 耳 , 總 計 八 葉 。 肺 為 脾 子 , 為 腎 母 。 內 藏 七 魄 , 如 嬰 兒 , 名 曰 : 屍 狗 、 伏 屍 ( 矢 ) 、 雀 陰 、 吞 賊 、 非 毒 、 除 穢 、 臭 肺 , 乃 七 名 也 。 鼻 為 之 官 , 左 為 庚 , 右 為 辛 。 在 氣 為 咳 。 在 液 為 涕 。 在 形 為 皮 毛 也 。 上 通 至 腦 , 下 通 至 脾 中 , 是 以 諸 屬 肺 , 肺 為 呼 吸 之 根 , 《 黃 庭 》 云 「 喘 息 呼 吸 體 不 快 , 急 存 白 元 和 六 氣 。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 肺 神 皓 華 字 虛 成 。 」 肺 是 五 臟 六 腑 之 華 蓋 , 其 功 能 是 主 調 一 身 之 氣 , 其 體 虛 而 能 納 氣 , 故 字 虛 成 ; 其 色 白 , 故 名 皓 華 。

「 喘 息 呼 吸 體 不 快 , 急 存 白 元 和 六 氣 」 : 若 感 身 體 有 呼 吸 不 順 的 問 題 , 即 快 快 存 思 白 色 的 肺 神 , 調 和 六 氣 。

一 曰 西 山 白 虎 。 庚 位 。 金 精 。 在 卦 屬 兌 。 在 方 屬 西 。 在 五 行 屬 金 。 在 道 為 魄 。 情 也 。 屬 水 精 之 母 。 在 臟 腑 為 肺 。 在 天 為 月 。 實 我 魄 室 之 所 也 。

6. 脾 屬 中 央 土 , 旺 於 四 季 , 為 黃 帝 , 神 形 如 鳳 , 象 如 覆 盆 , 名 常 在 , 字 魂 庭 , 正 掩 臍 上 , 橫 覆 於 胃 , 坤 之 , 土 之 精 也 。 居 心 下 三 寸 , 重 一 斤 二 兩 , 闊 三 寸 , 長 一 尺 。 脾 為 心 子 , 為 肺 母 , 外 通 眉 , 口 為 之 官 。 其 神 多 嫉 。 脾 無 定 形 , 主 土 , 陰 也 。 故 脾 為 五 臟 之 樞 , 開 竅 於 口 , 在 形 為 頰 。 脾 脈 出 於 隱 白 , 乃 肉 之 本 意 處 也 。 《 黃 庭 經 》 云 : 「 治 人 百 病 消 谷 糧 , 黃 衣 紫 帶 龍 虎 章 。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 脾 神 常 在 字 魂 停 。 」 由 於 脾 屬 土 , 位 於 中 央 , 四 季 無 不 因 土 而 生 旺 , 故 名 常 在 。

7. 腎 屬 北 方 水 , 於 卦 屬 坎 , 形 似 玄 鹿 、 兩 頭 , 名 玄 冥 , 字 育 嬰 , 象 如 卵 石 子 , 生 對 附 腰 脊 , 重 三 斤 一 兩 , 主 分 水 氣 , 灌 注 一 身 , 如 樹 之 有 根 。 左 曰 腎 , 右 曰 命 門 。 生 之 府 , 死 之 廬 , 如 守 之 則 存 , 用 之 則 竭 。 為 肝 母 , 為 肺 子 , 耳 為 之 官 。 天 之 生 我 , 流 氣 而 變 , 謂 之 精 。 精 氣 往 來 , 為 之 神 。 神 者 , 腎 藏 其 情 智 。 左 屬 壬 , 右 屬 癸 。 在 辰 為 子 亥 。 在 氣 為 吹 。 在 液 為 唾 。 在 形 為 骨 。 經 於 上 焦 , 榮 於 中 焦 , 衛 於 下 焦 。 《 黃 庭 經 》 云 : 「 腎 部 之 宮 玄 闕 圓 , 中 有 童 子 冥 上 玄 ; 主 諸 六 腑 九 液 源 , 外 應 兩 耳 百 液 津 。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 腎 神 玄 冥 字 育 嬰 。 」 腎 生 水 , 五 行 為 北 方 玄 武 , 因 玄 水 深 黑 莫 測 , 故 名 玄 冥 。 腎 藏 精 , 主 生 育 , 故 字 育 嬰 。

《 難 經 ‧ 三 十 六 難 》 云 : 「 腎 獨 有 兩 者 何 也 ? 然 腎 兩 者 , 非 皆 腎 也 , 其 左 者 為 腎 , 右 者 為 命 門 。 」

8. 膽 者 , 金 之 精 , 水 之 氣 , 其 色 青 , 附 肝 短 葉 下 。 膽 者 , 敢 也 。 膽 大 者 , 必 不 驚 。 神 名 龍 耀 , 字 威 明 。 形 如 龜 蛇 混 形 , 其 象 如 懸 袋 。 重 三 兩 三 銖 。 為 肝 之 腑 。 若 據 , 膽 當 不 在 五 臟 之 數 , 應 歸 於 六 腑 , 因 膽 亦 受 水 氣 , 與 坎 同 道 , 又 不 可 同 於 六 腑 , 故 別 立 膽 臟 , 合 於 膀 胱 , 亦 主 毛 髮 。 《 黃 庭 經 》 曰 : 「 主 諸 氣 力 攝 虎 兵 , 外 應 眼 瞳 鼻 柱 間 ; 腦 髮 相 扶 亦 俱 鮮 , 九 色 錦 衣 綠 華 裙 。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 膽 神 龍 曜 字 威 明 。 」 膽 乃 陽 木 , 應 東 方 青 龍 之 位 , 故 名 龍 曜 。 膽 為 中 正 之 官 , 決 斷 出 焉 , 以 其 中 正 不 偏 , 故 字 威 明 。

9. 肝 , 神 形 如 青 龍 , 象 如 懸 匏 。 小 ( 少 ) 近 心 , 左 三 葉 , 右 四 葉 , 附 短 葉 下 , 神 名 龍 煙 , 字 含 明 , 重 四 斤 四 兩 。 肝 為 心 母 , 為 腎 子 。 肝 中 有 三 魂 , 名 曰 : 爽 靈 、 胎 ( 台 ) 光 、 幽 精 , 目 為 之 官 , 左 目 為 甲 , 右 目 為 乙 。 男 子 至 六 十 , 肝 衰 , 肝 葉 薄 , 膽 漸 減 , 目 即 昏 。 在 形 為 筋 , 肝 脈 合 於 ( 木 ) , 魂 之 臟 也 。 於 液 為 淚 , 腎 邪 入 肝 , 故 多 淚 。 膽 為 肝 之 腑 , 膽 與 肝 合 也 。 《 黃 庭 經 》 云 : 「 和 制 魂 魄 津 液 平 , 外 應 眼 目 日 月 精 , 百 痾 所 鍾 存 無 英 , 用 同 七 日 自 充 盈 。 」

《 黃 庭 內 景 經 》 云 : 「 肝 神 龍 煙 字 含 明 , 翳 鬱 導 煙 主 濁 清 。 」 肝 主 筋 , 其 色 青 , 五 行 為 東 方 青 龍 。 肝 出 竅 於 目 , 天 干 為 陽 甲 與 陰 乙 。

《 黃 帝 內 經 ‧ 素 問 ‧ 上 古 天 真 論 第 一 》 : 「 丈 夫 … 六 八 , 陽 氣 衰 竭 於 上 , 面 焦 , 髮 鬢 斑 白 ; 七 八 , 肝 氣 衰 , 筋 不 能 動 。 」

一 名 東 海 青 龍 。 甲 方 。 木 液 。 在 卦 屬 震 。 在 方 屬 東 。 在 五 行 屬 木 。 在 道 為 魂 。 性 也 。 屬 火 神 之 母 。 在 五 臟 屬 肝 。 在 天 為 日 。 實 我 魂 室 之 所 也 。

10. 尾 閭 關 , 一 名 九 竅 , 又 名 九 頭 獅 子 , 又 曰 如 太 子 射 九 重 鐵 鼓 , 陰 關 固 閉 , 常 年 不 能 開 , 名 九 重 鐵 鼓 。 太 子 , 純 陽 也 , 能 醍 醐 灌 頂 , 方 能 穿 通 , 故 曰 射 九 重 鐵 鼓 , 乃 上 天 之 徑 路 也 。 一 名 地 軸 神 壺 , 又 名 朝 天 嶺 。 一 名 龍 虎 穴 。 一 名 三 叉 骨 。 腎 內 有 金 鼎 , 內 外 相 通 , 共 三 路 上 通 夾 脊 , 直 透 頂 門 而 上 泥 丸 , 通 一 身 之 骨 髓 也 。

11. 此 田 中 , 左 青 、 右 黃 、 下 黑 、 上 白 。 下 丹 田 , 真 虎 、 坎 地 、 ( 嬰 ) 兒 處 、 扶 桑 冥 、 氣 海 、 水 晶 宮 、 牝 戶 。 中 間 一 穴 , 實 我 真 精 命 蒂 。 在 上 一 寸 三 分 , 實 造 化 之 所 , 天 地 之 根 。 白 頭 老 子 青 玄 之 處 , 實 我 命 造 化 山 川 也 。 真 一 處 , 水 中 金 , 號 金 精 , 實 我 先 天 之 至 精 , 又 云 「 虎 向 水 中 生 」 、 「 一 陽 復 初 」 、 「 子 時 」 、 「 海 底 月 」 、 「 人 門 」 、 「 初 生 我 根 基 」 , 此 數 名 。 修 真 之 子 , 不 可 不 知 也 。

「 內 景 圖 」 亦 云 : 「 白 頭 老 子 眉 垂 地 」 。

「 水 中 金 」 : 坎 卦 中 的 一 陽 。 坎 象 嬰 兒 。 《 鍾 呂 傳 道 集 ‧ 論 五 行 第 六 》 云 : 「 腎 , 水 也 。 水 中 有 金 。 金 本 生 水 , 下 手 時 要 識 水 中 金 。 水 本 嫌 土 , 採 藥 後 須 得 土 歸 水 。 龍 乃 肝 之 象 , 虎 本 肺 之 形 。 陽 龍 出 於 離 宮 , 陰 虎 生 於 坎 位 。 五 行 逆 行 。 氣 傳 於 母 。 」

真 虎 , 即 腎 氣 中 之 真 液 。 鍾 呂 稱 「 真 一 之 水 」 , 《 鍾 呂 傳 道 集 ‧ 論 龍 虎 第 八 》 云 : 「 腎 水 生 氣 , 氣 中 有 真 一 之 水 , 名 曰 陰 虎 , 虎 見 液 相 會 也 。 心 火 生 液 , 液 中 有 正 陽 之 氣 , 名 曰 陽 龍 , 龍 見 氣 相 合 也 。 」

「 一 陽 復 初 」 : 在 年 , 即 冬 至 一 陽 生 ; 在 日 , 即 子 時 海 底 月 。 陰 盡 陽 生 之 義 。 真 陽 之 出 現 , 生 命 之 根 基 有 賴 於 此 。

12. 兩 腎 者 , 兩 儀 也 。 中 間 有 連 環 , 是 我 真 精 。 內 藏 赤 白 二 , 在 母 腹 中 , 未 有 此 身 , 先 有 此 穴 , 因 有 此 穴 , 始 生 此 身 。 左 為 玄 陽 , 右 為 牝 陰 , 中 穴 實 我 後 天 之 精 海 , 又 為 真 鉛 。 儒 名 太 極 。 道 名 水 鄉 鉛 , 乃 北 方 肅 殺 正 氣 紫 河 車 。 順 則 生 人 , 逆 則 成 仙 。 一 名 漕 溪 。 一 名 祖 宮 。 通 上 下 二 眼 , 降 華 池 。 在 舌 下 竅 內 出 , 名 玉 泉 。

「 真 鉛 」 , 即 真 中 之 真 一 之 水 。 《 鍾 呂 傳 道 集 ‧ 論 抽 添 第 十 一 》 云 : 「 出 於 己 腎 中 所 藏 父 母 之 真 氣 而 為 鉛 , 真 一 、 正 陽 所 合 之 藥 變 而 為 汞 。 … 真 鉛 者 自 身 之 真 氣 合 而 得 之 也 。 真 鉛 生 真 氣 之 中 、 氣 中 真 一 之 水 。 」

13. 桃 康 字 合 延 , 名 頂 蓮 花 , 冠 朱 衣 , 如 真 人 狀 ; 住 腎 宮 , 有 碧 、 紫 、 黃 、 白 、 綠 、 青 、 赤 、 蒼 之 , 乃 北 方 八 天 所 化 也 。

14. 夾 脊 雙 關 , 實 神 仙 升 降 之 徑 路 , 是 我 身 脈 , 即 膏 肓 穴 道 , 曰 雙 關 , 內 轆 轤 在 中 。 左 為 太 陽 , 右 為 太 陰 。 陽 升 陰 呼 路 , 通 天 柱 穴 , 又 名 內 雙 林 , 通 外 雙 林 , 陽 關 脈 伏 。 此 穴 薰 蒸 關 竅 , 下 湧 泉 , 上 通 泥 丸 , 絡 接 絳 宮 、 華 池 , 取 水 降 於 華 蓋 、 五 行 之 所 、 下 丹 田 命 蒂 之 內 。

「 內 景 圖 」 亦 云 : 「 夾 脊 雙 關 透 頂 門 , 修 行 路 徑 此 為 根 。 」

參 考 針 灸 穴 位 「 膏 肓 穴 」 , 在 第 四 胸 椎 下 , 督 脈 旁 開 3 寸 。

15. 玉 枕 關 , 此 處 一 名 陽 宮 玉 京 山 、 天 柱 、 太 乙 穴 , 大 椎 骨 前 寸 較 處 來 也 。 實 上 天 逆 行 之 徑 路 也 。 內 黃 龍 倒 以 捲 上 , 沖 湘 江 水 , 上 下 通 徹 。 此 關 緊 , 陽 神 守 , 至 必 用 陽 , 方 能 沖 通 , 化 生 真 , 至 鵲 橋 而 牛 女 相 會 , 育 胎 ( 事 ) 嬰 兒 。

16. 舌 下 二 竅 , 名 玄 膺 。 後 名 咽 , 吞 下 一 切 飲 食 。 前 名 喉 , 十 二 節 , 為 十 二 重 樓 , 通 達 清 氣 者 也 。

17. 臍 為 生 門 , 太 乙 神 君 居 之 , 主 人 性 命 , 司 一 身 一 萬 二 千 精 也 。
 
...................................................................................................................................

經絡總則

手之三明,從臟走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到足

足之三明,從足走到腹

此為大周天走向,從臟開始,從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

做功時哪個經絡抖動,哪個經絡就開了,看看與哪個臟腑有關係。第一個開通的都是肺經。

十二經絡轉後一閉死,大周天才算走完,任督二脈才開通,小周天這才開始運行。十二經絡閉死後,練功是熱在轉,將會是另一個景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沼澤。

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在《易經》裏有詳細的論述。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後來用來占卜。

八卦符號:

乾:乾三連  坤:坤六斷  震:震仰盂  艮:艮覆碗
▅▅▅▅▅     ▅▅ ▅▅  ▅▅ ▅▅    ▅▅▅▅▅
▅▅▅▅▅     ▅▅ ▅▅  ▅▅ ▅▅    ▅▅ ▅▅
▅▅▅▅▅     ▅▅ ▅▅  ▅▅▅▅▅       ▅▅ ▅▅

離:離中虛   坎:坎中滿  兌:兌上缺  巽:巽下斷
▅▅▅▅▅     ▅▅ ▅▅  ▅▅ ▅▅    ▅▅▅▅▅
▅▅ ▅▅     ▅▅▅▅▅  ▅▅▅▅▅    ▅▅▅▅▅
▅▅▅▅▅     ▅▅ ▅▅  ▅▅▅▅▅    ▅▅ ▅▅

(一)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二)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
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乾:西北。坎:北。艮:東北。震:東。
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

(四)八卦所屬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五)八卦生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剋震、巽(木),震、巽(木)剋坤、艮(土),坤、艮(土)剋坎(水),坎(水)剋離(火),離(火)剋乾、兌(金)。

(六)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七)八卦所對應的五行: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      坎為水
火-離      離為火

五行相生:金  水  木  火  土

五行相剋:金  木  土  水  火

【太極八卦圖簡介】

太極八卦圖,以同圓內的圓心為界,畫出相等的兩個陰陽表示萬物相互關係。陰魚用黑色,陽魚用白色,這是白天與黑夜的表示法。

陽魚的頭部有個陰眼,陰魚的頭部有個陽眼,表示萬物都在相互轉化,互相滲透,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剋,即現代哲學中和矛盾對立統一規律表示法。

以圓心可分為四份定為四象。四象為太陽、太陰、少陽、少陰。

四象表述空間的東西南北,時間的春夏秋冬。任何一組矛盾加中心,就構成為三才。

古代哲學認為天、地、人為三才,又在四象的學說基礎上,更進一層,又增加了陽明、厥陽兩面項,它與四象組成六合之說。

四象若加圓心就構成五行之說,南方為火,北方為水,東方為木,西方為金,中間為土。

六合加圓心稱為七星。

四象通過“一分為二”的切分,又構成八卦圖,先天八卦方位表示為: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

八卦加軸心稱之為九宮。配九宮數為乾九,坤一,巽二,兌四,艮六,震八,離三,坎七,中央為五。

【八卦圖解】

八卦圖最早出自伏羲所創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於5千多年前)其用陰爻和陽爻的組合來闡述天地中八種最原始的物質。後世道教將伏羲供奉為神。後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後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義不變。

直至孔子創立儒家,將周文王的易經收錄為儒家經典(也就是儒家教科書)。漢朝時道家更由易經中的陰陽、八卦、五行等創出了無數的術數。--《周易》中用的八種基本圖形,亦稱八卦,用“-”和“--”符號組成。
 
名稱是:

【乾】 乾為天卦像:上乾下乾純陽卦;
乾卦陽剛,剛健,自強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園,圓滿、亭通,成功、重大。但剛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為上級、領導、當官的,執法者,有錢而富貴者,司機。

【坤】 坤為地卦像:上坤下坤純陰卦;
坤卦明柔,地道賢生;厚載萬物,運行不息而前進無疆,有順暢之像。坤六爻皆虛,斷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靜止,測出行不走,行人不歸。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

【震】 震為雷卦像:上震下震八純卦;
震卦重雷交疊,相與往來,震而動起出。震動,震驚鳴叫,驚惕,再三思考,好動。建功立業,聲名大振。森林,樹林。八純卦,吉順而有波折,肝旺易怒,驚恐,肝病,抽筋,傷脾胃。

【巽】 巽為風卦像:上巽下巽八純卦;
巽卦“柔而又柔,前風往而後風復興,相隨不息,柔和如春風,隨風而順。”巽順,順從,進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氣功,雙床雙桌相並連,作生意可獲三倍之利,頭髮稀少,草木叢生。活躍,坐不住,靜不下來,測事比和吉。肝膽疾病,坐骨神經痛,股部疼痛,風濕中風,脾胃欠佳。

【坎】 坎為水卦像:重坎八純卦;
坎卦為二坎相重,陽陷陰中,險陷之意,險上加險,重重險難,天險,地險。險陽失道,淵深不測,水道彎曲,人生歷程曲折坎坷。絕顛聰明,“心誠行有功”。比和卦,謀事順暢可成,但內中有波折。腎,泌尿系統疾病,血病,婦科病,視力差,心臟病。

【離】 離為火卦像:重離八純卦;
離卦離明兩重,光明絢麗,火性炎上,依附團結。離散,離開,分離。凡八純卦互為依托幫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雖比和,但內有衝突,謀事可成,卻有周折,目疾,心臟疾病,高血壓,肺虛症。

【艮】 艮為山卦像:上艮下艮八純卦;
艮卦山外有山,山相連。不動,靜止,停止,克制,沉穩、穩定,止其所欲,重擔。兩桌、兩床相連,上下鋪位,床上、桌下。測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歸。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腫瘤,瘡塊,脾胃病,腎病,結石症。

【兌】 兌為澤卦像:上兌下兌八純卦;
兌卦喜悅可見,快樂照臨人,口若懸河,善言喜說,高興,沼澤地,洞穴,廢穴,敗壁破宅,坑窪地,縱橫溝渠。測事如意悅心。口疾,氣管疾病,肺疾,麻臉,肝膽疾症,股疼,血光災,作手術。

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産生萬物的根源,乾、坤兩卦則在“八卦”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太極和八卦組合成了太極八卦圖,它又為以後的道教所應用。道家認為,太極八卦意為神通廣大,鎮懾邪惡。

【八卦的中醫解釋】

①古代《易經》中用“—”(陽)和“--”(陰)兩種基本符號組成的八種圖形。即乾、坤、巽、震、坎、離、艮、兌。八卦各代表自然界一定的事物或方位,它們是:乾(天、西北)、坤(地、西南)、巽(風、東南)、震(雷、東)、坎(水、北)、離(火、南)、艮(山、東北)、兌(澤、西)。

②推拿穴位名。見《針灸大成》卷十。又稱內八卦。即圍繞掌心周圍八個穴位的總稱。“運八卦,除胸肚膨悶,嘔逆氣滯礙,飲食不進用之。”

八卦所象徵的多種事物:

 卦名   (自然)   (特性)   (家人)   (肢體)   (動物)   (方位)   ( 季節)   (陰陽)   (五行)
 
【乾】    天       健         父        首        馬       西北     秋冬間    陽         金
 
【兌】    澤       悅        少女      口        羊         西         秋        陰         金
 
【離】  火、日   附        次女      目        雉         南         夏        陰         火
 
【震】    雷        動       長男      足        龍         冬         春        陽         木
 
【巽】  風、木   入        長女      股        雞       東南     春夏間    陰         木
 
【坎】  水、雨   陷        次男      耳        豬         北          冬       陽         水
 
【艮】    山        止        少男      手        犬       東北     冬春間    陽         土
 
【坤】    地        順         母        腹        羊       西南     夏秋間    陰         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微笑

有人說,微笑是綻開在臉上最美的一朵花。所謂:“拳頭不打笑臉人”,微笑的表情總是楚楚動人,令人愉悅,使人感覺親切。

最主要的是,微笑不僅給人的外在美感,還在於微笑的表情所傳遞的信息,是一種怡人和美好的感情。微笑總是給人帶來歡樂和幸福,帶來精神上的滿足。

常把笑意帶在臉上,把善意傳達給所有人,完全不用任何成本卻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可是最方便又有效的美容妙方。
 

2、多讚美

好話,誰都愛聽,而且不僅僅是人。佛在《楞嚴經》上早已說過:“宇宙萬物皆能聞覺知”,而科學家從對水的實驗中就發現,水的結晶是如何隨著外在的聲音而改變它的形狀。

江本勝博士依據水會受物體振動而起變化的原理進行試驗。當他播放莫札特與貝多芬的名曲時,在顯微鏡下,他看到水的結晶隨著優美的旋律不斷産生美妙的變化。

對水說好聽的言語,水結晶成漂亮的圖案;對水惡言惡語時,水結晶混亂無章。這個震撼人心的結果也反應了人的精神對物質的影響。我們還進一步看到,善念能夠讓物質變得美好,而惡念則令物質變得醜陋。

看看那些圖片,做父母的可能就會明白,若是自己對孩子多些鼓勵與讚美,孩子會更加聰明漂亮。對別人多讚美,口出善言美語,自己聽得多了也自然更加美麗。
 

3、多忍辱,不生氣

多忍辱,少生氣的人臉色自然好看。《佛說罪福報應經》記載:“為人醜陋,喜嗔恚故。”說明長得醜陋的人,是由於前世喜歡生氣怨恨之故。

“為人端正,顔色潔白,輝容第一。手體柔軟,口氣香潔。人見姿容,無不歡喜,視之無厭。從忍辱中來。”說明長得端正白淨,容光煥發,身手柔軟,人見人愛,令人觀看不厭的人,是修忍辱的結果。
 

4、憶佛,觀想佛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顔巍巍,寶刹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世尊那日因為憶佛、念佛,受到阿彌陀佛神力的加持,使他當日的相貌特別好看、莊嚴。

當他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十方一切諸佛跟釋迦牟尼佛融合成一體,釋迦牟尼佛當下就變成一切諸佛,佛相貌之莊嚴可想而知。

即使連最莊嚴的佛陀在念佛都會得到諸佛加持而面目變得更為莊嚴,若是我們誠心憶佛、觀想佛,我們的面目怎麽會不變美好呢?

許多經典都告訴我們,佛的相是最好的相!我們念佛,心裏有佛,相貌不知不覺就變成佛相。我們要想相貌好,就多念佛。念佛、觀想佛,身心就會逐漸變成佛的樣子。

釋迦牟尼佛想阿彌陀佛的時候,相貌就變成了阿彌陀佛的樣子,顯示無比殊勝莊嚴。
 

5、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最美。感恩自己所獲得的一切,感恩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對所有一切常懷一顆感激的心,內心就時時綻放朵朵迷人的花兒。滿心芬芳的人,怎麽會不洋溢著如花一般的美麗呢?
 

6、多於佛前獻花

《佛說罪福報應經》記載“為人醜黑,遮佛前光明故。”長得又醜又黑的緣故是由於把佛前的光明遮住的緣故。由此可知,如果常獻花於佛前,莊嚴佛像,必得好相。
 

7、心念的力量

一個人的外貌與他的內心思想密不可分。相由心生,外貌多數是內心思想的外在顯現。一個人起嗔恨心,那他肯定面目可憎,叫人厭惡。若一個人起慈悲心、柔軟心,他的外貌肯定和善,叫人心生歡喜。

有位西方的心理學家說:“你的心態是什麽樣子,你的生活就會變成什麽樣子,你的命運就會成為什麽樣子。”

希望成為美麗的人,用美麗的心念來看待世間,你不但發現一切變得美麗,連自己的外在也會越來越討人歡欣!
 

8、多接近“美人”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接近“美人”,自然也會受到他們的美麗哲學的影響,自己遲早都會變成“同道中人”。“美人”不單單只是指擁有美麗的外表而已,而更重要的是指心靈美麗的人。

常與“美人”接觸,無形中也讓自己的心靈多接觸一份美麗,自然美亦由心生。
 

9、念佛號

念佛號,變漂亮,是否有點無稽之談?《瑜珈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有云:“諸佛子等,若聞妙色身如來名號,能令汝等不受醜陋,諸根具足,相好圓滿,殊勝端嚴,天上人間,最為第一。”

經典就已經說明了念佛號可讓一個人的相貌變化,而佛咒語其實就是提供了變漂亮的方便法門。

若是希望外表莊嚴,有美感,有衆生緣,可以隨時念:南無妙色身如來、南無寂音如來、南無寶蓮花步如來。念這三尊佛時,可以把自己以前醜陋的“基因”(如你以前的生氣、嗔恚等等的心念)去除掉。

阿彌陀佛,願一切有緣之人生生世世擁有亮麗容顔,佈施歡喜,日日心如明鏡,時時自在吉祥!
 

古時候有一句諺語說:“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的相貌是會隨著他的心念善惡而改變的。縱使他現在已經有了凶惡的面相,可是他卻經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會轉化為吉相。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積土成山,積水成池,陰德之在人也,亦然。
 

于公治獄不冤,而子孫以興;孫叔敖埋蛇去害,而其身以貴。報應之理,捷於影響。
 

夫所謂陰德者,非獨富貴有力者能為之,尋常之人皆可為也。
 

世有樂施者,施棺椁、砌水井、修橋路,行此等事,固其一念之善,然作用彰彰,在人耳目,此乃為陽德也。
 

惟能廣推善心,務行方便;不沮人之善;不成人之惡;不揚人之過;人有窘乏,吾濟之;人有患難,吾救之;人有仇雠,吾解之;不大斗衡以倍利;不深機阱以陷物,隨力行之;如耳之鳴,惟己自知,人無知者,此所謂陰德也。
 

隨李士謙之語“今日為之,明日又為之;今歲作之,明歲又作之”,則所謂積者,如是而已,豈有甚高難行之事哉?
 

然世之人鮮有能至焉者,以其未知存心故也。
 

苟能以存心為先,開方便之門,行正直之道,不望報,不邀功,則天之報也,殆見福壽增崇,門戶昌盛,子孫光顯,有不可得而辭者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