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學佛三年左右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業障,那就是感情問題。
 
我遇到一位出家的師父,他很有智慧,有信仰,品格高。初與他相識,許多見解不約而同,與他交談是一種享受,真有相見恨晚之感。

到他那兒去的人很多,不管什麽人,不管這些人有什麽煩惱,他都能夠在談笑之間,與之冰釋。

我很喜歡去他那兒,看著來來往往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懷著心事憂愁而來,歡歡喜喜而去,我也在其中領會了不少做人、修行的道理。

慢慢的,我發現,我越來越喜歡去他那兒,而且有一種情感在不由自主地滋生。

我和我的丈夫是經過一番轟轟烈烈的戀愛才結婚的,我們的感情很深,我們既是夫妻,也是最好的朋友。我是過來人,知道愛情是什麽滋味,我認識到這種感情,又正向我走來。

從此,我見到他,心裏有一種特別的緊張感。我開始命令我自己,不可以去他那兒,我也真的做到了,並且也沒有特別難過的感覺,我又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神經過敏。

但是我不能阻止不去想他,一想到他,我的心就像刀絞一樣的痛,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明明就是通常說的愛情。

我很痛苦,我可以不去見他,但是我不能阻止我的心不去想他,這種刀絞一樣的痛,讓我非常難過,我甚至向我丈夫坦白,希望他幫我解脫,他也沒有辦法,但是他說經過這件事,他相信那位師父真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這時,我想到了大悲咒,想到了觀世音菩薩,我開始默誦大悲咒,求觀世音菩薩幫我解脫。

有天晚上,我誦了一夜的大悲咒,作了一個長長的夢,有一雙手,撫摸著我的心,慢慢地、慢慢地,我的心不痛了,並且感覺這雙手把心轉了一個方向!

醒來以後,這種痛心的感覺消失了,我很高興,終於得到了解脫,又可以時時去師父那兒聆聽教誨了。

我曾經向我一個朋友吐露過,她非常羨慕我,有這種美好的情感經歷,她問我:你為什麽不去告訴他,追求他?為什麽要委屈自己?扼殺自己的情感?很多人都說,如果是我,我一定要去對他說。

追求高尚的智能和情操,與這樣的人結為眷屬,朝夕相處,可以說是我們每一個佛教徒的理想。志與道的相合,心靈的撞擊,是最能誕生愛情這種美好情感的。

但是,作為出家人,他們為了普渡衆生的崇高理想,已經放棄了世俗的男女愛情。我怎麽能夠去告訴他,追求他呢?

我反複地告誡自己:第一,如果他真如我心中崇敬的那麽高尚,我這麽做就是在給他出難題,我既然崇敬他、熱愛他,就不能拉他的後腿,把他拖入輪迴的深潭;第二,如果他不像我想像的那麽高尚,信仰不堅、情根不斷,這種人就不值得我愛,況且我這麽做,無疑是在破壞他的修行,破壞我心目中大衆心目中的完美僧衆形象,破壞我心中的美好情感。

所以,我始終沒有和他談起過心中的這段波瀾,而是自己在菩薩的幫助下,割捨了這段情感。

經過那樣一個晚上的心靈掙扎以後,我認為我已經解脫了這段情感,恢復了和他的交往、請教。

但是,過了一兩年,我有一個機會去外地進修一年,這時我才發現,當初菩薩的幫助,只是暫時解決了問題,並沒有把這段愛情從我心中連根拔除,它又再死灰復燃,我心中充滿了無奈,又開始誦持大悲咒。

這時,我身邊的一個朋友也發生了問題,他愛上了當地的一個女孩子,又不準備與自己的女朋友分手。這女孩我見過,漂亮、溫順、善良,很逗人喜歡的,真不忍看到她涉足這麽一個沒有結局的愛情。

看著朋友在感情與道德之間無力的掙扎,我想幫他。有一天晚上,我勸他說你已經有女朋友了,別誤了人家女孩子,他說,你少勸我,是她自己喜歡我的。

我說,那我碰到她,好好勸勸她,別這樣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他說,看來我要想辦法不讓你見到她了。我聽了以後,心中非常的悲哀,這個傢伙,一點也不為人家女孩子著想,怎麽這麽自私?!

這麽自私!我一面走,一面這麽憤恨著、想著,突然心中豁然開朗,明白了愛情是怎麽一回事!

原來,我們自認為戀愛了,愛上了外面的某個人,其實我們並非真的愛上了外面的某一個人,其實我們愛的是我們自己!我們愛的是自己心靈中的一個影子,一個理想的影子,幻想的影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理想和追求,把這些喜好、理想和追求集中起來,形成了一個幻想的影子,一旦碰到一個條件與這個幻影相似的人,就不由自主把這個幻影套在這個人的身上,認為這就是我們苦苦追尋的愛人!拼死拼活的去愛這個人,追求這個人。

其實我們愛的是自己心靈中的幻影,這就是為什麽愛情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經不起變化的考驗的理由所在。因為我們心中的那個理想的幻影在不斷地變,隨著時間、年齡、閱歷、文化、修養、條件、環境、習慣在不斷地改變。

我明白了,我心中的那個愛情,不過是這樣一個誤會,而所有的愛情都是這樣的一個誤會。

我之所以喜歡那個出家的師父,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信仰,同樣的價值觀,同樣生命目的,同樣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他學佛在先,佛法比我學得好,智慧高,戒行好,道德高尚,得到了我的認可,不知不覺中,我把我的理想偶像、人生目標套在了他的身上,所以發生了這樣的誤會。

既然這樣,我何必把我的理想往他身上套呢?我往我自己身上套,把他作為我前面的一個榜樣,自己努力去修行,把這樣的人生理想在自己身上實現,不就行了嗎?

至此為止,我有充份的理由相信:我已經戰勝了我自己!真正從這個泥潭裏走出來了。現在我們全家都尊他為師。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種事情能夠發生在我身上,我相信也會發生在其它人的身上,能夠發生在我這個佛教徒的身上,也能夠發生在其它佛教徒的身上。

我之所以把我的這段經歷寫出來,是因為我覺得我能夠得菩薩的加被,從感情的漩渦裏走出來,經歷了太多的掙扎,吃了太多的苦,終於認清人類愛情的本來面目。

希望能夠幫助與我有類似痛苦的人,類似心願的人,得到與我一樣的解脫。這樣,我的苦才沒有白吃。

我碰到過有類似問題的佛教徒,拿大道理開導過他們,我說你好好地問問自己,把愛情的真面目認清,就能夠解決感情的問題,但我始終不敢把這些寫出來。因為我愛面子,不敢面對自己的過去,也害怕傷害與這段經歷相關的人。

今天我勇敢地把它寫出來,它是我心靈掙扎的歷程,願讀到這段文字的人,同我一起感念菩薩的慈悲和智慧,得到同樣的受益。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宋江起義到《水滸傳》,《水滸傳》是我國最傑出的英雄傳奇小說,幾百年來風行不衰,深受讀者喜愛。

與《三國演義》一樣,《水滸傳》也不是文人獨創的小說,它也是在歷代民間藝人創作的大量水滸故事的基礎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北宋末年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在民間有許多傳說。

南宋時已有“說書人”將其改編講說,據《醉翁談錄》記載,當時的“水滸”話本,有“公案類石頭孫立”,“樸刀類青面獸”,“杆棒類花和尚、武行者”。到宋末元初,有人將流行的水滸故事略加整理,寫成《大宋宣和遺事》,其中有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宋江怒殺閻婆惜,還有招降、打方臘、封節度使等,內容粗糙簡單,但已給我們展示出《水滸傳》的基本輪廓。

與“說書”同時,戲曲中的水滸戲也大量出現了,當時流行的水滸戲數量可能不少,現存的仍有六種,其中以李逵戲最多,也最生動。如《李逵負荊》,把李逵嫉惡如仇又幼稚單純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

民間藝人和文人對水滸故事不斷加工創作,水滸英雄由36人發展到72人,又發展到108 人。

到《水滸傳》,就成為36天罡、72地煞。至元末明初,我們今天所見的《水滸傳》終於被整理創作出來。

到底誰是《水滸傳》的最後寫定者呢?大致有三種說法,有人說是施耐庵,有人說是羅貫中,也有人說是施耐庵、羅貫中合作。

現在比較公認的最早版本《忠義水滸傳一百卷》署“施耐庵底本、羅貫中編次”,早期的許多記載又只說羅貫中作。

至明末清初金聖歎批評《水滸傳》時,認為120 回本《水滸傳》後50回為羅貫中所續,肆意詆譭,攔腰砍斷,自稱“古本”,於是《水滸傳》盡歸施耐庵所有。

因為金聖歎批評本對後代影響很大,大大超過了其它版本,因此,現在一般人都認為《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

施耐庵,大約為元末明初人。其生卒年、故里及生平事跡都不太清楚。

關於他的有關情況,均屬傳說,有的說他35歲中進士,出仕錢塘兩年,因與當權者不合,棄官回鄉,閉門著書;又說他曾與元末蘇州農民起義軍領導人張士誠有關係,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還多次請他做官,他都辭了。

本世紀30年代以來,陸續在江蘇省興化縣發現一些史料,據載,江蘇興化縣的施氏始祖施彥瑞就是施耐庵,得到不少人認可。但也有人認為,這些史料,包括墓志、家譜、詩文等,都不可靠,很可能是後人僞造。

其實,退一步講,即使我們證明了施彥瑞就是施耐庵,就是《水滸傳》的作者,也難以對其生平事跡有比較詳細的了解,因為有關的史料並不太多。當然,這絲毫不會影響《水滸傳》的價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子說五廚經》夫存一氣和泰,則五臟充滿,五神靜正。正藏充則滋味足,五神靜則嗜欲除。則此經是五臟之所取給,如求食於廚,故云五廚爾。
 

原 文

東方一氣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南方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北方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西方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己無知。

中央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取當隨泄。
 

五廚經氣法並敘

臣聞《易》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義必精,然後可以入神致用;致用必利,然後可以安身崇德。義不精而云致用,用不利而云安身,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然則,沖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氣為物,謂之委和,漠然無間,有與立矣!則天地大德不曰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樸柔和,遊心於澹,合氣於漠。且清明在躬,志氣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故聖人垂教以檢之,廣業以持之,專氣致桑以導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窮神知化,然後身安,而國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矣。伏讀此經五章,盡修身衛生之要,全和含一,精義可以入神,坐忘遺照,安身可以崇德。研味滋久,輒為訓注。臣草茅微賤,恩霈特深。天光不違,自忘鄙陋。俯伏慚懼,徊徨如失。臣愔頓首頓首。
 
開元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京肅明觀道士臣尹愔上。
 

《一》:東方一氣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無一和,玄理同玄際。

尹注:東方一氣和泰和一氣者,妙本衝用,所謂元氣也。衝用在天為陽和,在地為陰和,交合為泰和也。則人之受生,皆資一氣之和,以為泰和,然後形質具而五常用矣。故《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也。則守本者,當外絕二受,以全生分,內存一氣,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故《老子》又曰:專氣致桑,能如嬰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內存一氣以養精神,外全形生以為車宅,則一氣沖用,與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如此修生養神之道,皆捨於泰和矣。故《老子》曰:萬物得一以生。和乃無一和言人初禀一氣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則和理皆泰。至和既暢,非但無一,亦復無和,不可致詰,如土委地。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玄理同玄際玄妙也;理,性也。此言一氣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於和,妙性既和,則與玄同際。故老君曰:同謂之玄。

李注: 一氣者,先天一氣也。和泰和,會合五臟中不和之氣也。既合五臟之氣,則得一氣為道氣,由是一身皆泰和之氣也。一身由泰和之氣,則和氣充周,渾然浩然,無一和之可名也。理:性也,言性而命在。際:交也,兩玄不可分。以玄交玄,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二》:南方不以意思意,亦不求無思,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尹注: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言存一氣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緣境識,當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於起念之前,慧發於忘知之後。瞻彼闕者,虛室生白,則吉祥止矣。若以意思意,想受塵,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君曰: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亦不求無思意而不復思但不緣想受,則自發慧照,慧照之發亦不自。若求無思,即涉想受,與彼思意無差別。故老君曰:無名之樸,亦將不欲。意無有思,內存一氣,但令其虛,虛即降和,和理自暢,則不緣想受納和,強假意名。既非境識所存,是以於思無有。故老君曰:用其光,復歸其明。是法如是持如是內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則是法皆遣,遣法無住,復何所持?以不持為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李注:下意字,以真意言,慧光是也。不以意思意者,二玄相交之際,慧發遲速,不由人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也,然亦不求無思。卻要求注意規中,忘而不忘,不忘而忘。有意無意間,一氣生而慧光見,乃善行持者也。故曰:“意而無有思,是法如是持。”

《三》:北方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在莫存心,真則守真淵。

尹注:北方莫將心緣心心者,發慧之質,想受之器也。正受則發慧,邪受則生想,言人若能氣和於中,心正於內,內照清淨,則正慧湛然。鑒明而塵垢不止,淵停而萬象俱見。見象無主,謂之常心。若以心得心,緣心受染,外存諸法,內無慧照,常心既喪,則和理亦虧矣。故《莊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還莫住絕緣夫以心緣心,則受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慧心既常,則於正無受,何等為絕緣?心亦無緣絕,湛然常寂,何所住乎?故老君曰: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也。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則云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既不將而不迎,心緣則無絕,而無住矣,真則守真淵真者,謂常心慧照,清淨不雜也。若湛彼慧源,寂無所染,既無知法,亦無緣心,則泰和含真,本不相離,故云守爾。

李注:莫以內照之心,外緣人欲之心,則內想不出,外想不入也。既存絕外緣之心,又莫執住絕緣之心,所謂又須放任寬急得所,自恆調適,制而不著,放而不動也。心在乎內,亦莫存一個在內之心,為法所縛。只要得其真常,靜守深淵,《契》所謂“浮遊守規中”是也。

《四》:西方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己無知。

尹注:西方修理志離志理者,性也;志者,心有所注也。前絕外境受,此絕內性受也。言修性者,心有所注。心有所注,但得遍照,外塵已絕,境識無住,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性修反初,圓照無滯,內外俱靜,玄之又玄,則離於住想矣,積修不符離上令修性離志,則內外俱寂,無起住心,亦無空心,坐忘行忘,次來次滅,若積修習,不能忘泯,起修一念,發引千鈞,內照既搖,外塵咸起,則與彼離志不相符合矣,志而不修志若心無所注,則何由漸悟?必固所注,而得定心,心得故云志也。不修志者,明離志而不積修,忘修而後性足,則寂然圓照矣已業無已知因心注而慧業清淨,故云已業。內忘諸己,外忘諸物,於慧照心無毫芒用。則於已業自亦忘知,故云無已知也。

李注:修性之功,先持其志,後離其志。持其志則用志不紛,離其志則委志虛無。若使積力修性,苦持其志,是名邊見,必起住心,必與離志之道不相符合。夫維持其志而不持其志,綿綿若存,則修己之業,無庸以己見參乎其間,自自在在,安安閒閒,則清淨無為矣。

《五》:中央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取當隨泄。

尹注:中央諸食氣結氣夫一氣凝結,以和泰和,和一皆泰,則慧照常湛。今口納滋味,以充五臟,身聚泡沫,以載其形。生者,受骸於地,凝濕於水,禀熱於火,持息於風,四緣結漏,皆非妙質。故淄涅一氣,昏汩泰和,令生想受,識動之弊穢矣。非諸久定結言人當令泰和捨一,無所想受,守真湛常,則與泰和合體。今以諸食結氣,故非久定結也。氣歸諸本氣四緣受識,六染生弊,地水火風,散而歸本,根識既識,則從所受業矣。隨取當隨泄取者,受納也;泄者,發用也。夫想有二受,業有二應,隨所受納,法用其微。若泰和和一,則一氣全和,致彼虛極,謂之復命,復命得常,是名正受。正受淨業,能生慧照,慧照湛常,一無所有,則出入無間矣。不者,則食氣歸諸四緣,業成淪於六趣。

李注:《黃庭經》曰:“人皆食穀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由此印之,諸凡食滋味以養氣者,不過暫時融結之氣,旋飽旋餒,非一氣和泰和之氣,長存身中久久定結也。五臟之中,各有泰和為本。至人攢合五氣,立為丹鼎。鼎中一氣生來,各歸諸氣之本。我隨取之,亦隨泄之。取則五氣朝元,泄則百骸俱理。《易》所謂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泄:即暢發之義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跡總詩

緣事將成信有時。人能宏道復何疑。不因百尺樓工畢。爭得多生事跡垂。

典實任從機衒耀。始終庶可見雲為。從今又被人間事。傳出清河百首詩。

第一元命化

渾沌初分濁與清。東西分野景鮮明。中含太乙氤氳氣。吾已潛伏造化情。

獨佔宮辰雙女上。專司火德五行精。率然自厭居荒落。脫蛻終期道果成。

第二流形化

遁跡靈巖不記秋。目光開閉自剛柔。吞霞滿腹無饑渴。養息潛真任去留。

數足轉形歸孕乳。時來隨份事王侯。會稽勝地堪揚化。張氏生身世屬周。

第三生民化

北堂一夕夢吞珠。隱隱襟懷震夙初。厥月誕彌延穀旦。靈光充滿耀遽廬。

儼思不與群兒戲。嗜學仍於百慮疏。耆舊相逢每相語。謂吾他日是洪儒。

第四易俗化

吳因泰伯遺風後。一變民情似島夷。翦髮務從安澤國。文身將以禦蛟螭。

性情不願隨時俗。冠屨惟思習禮儀。始也親朋嫌矯節。終焉鄉裏翕從之。

第五稽古化

三吳僻處在天涯。文物無稱少麗華。帝典未嘗傳遠裔。皇墳哪得佈農家。

幸因膚始傳縑素。頓令卑情識制麻。從此一方絃誦美。區區風教以堪誇。

第六奉真化

寂寂茅茨晝掩門。行人稀到水邊村。深耕偶得黃金像。久瘞猶纏紫葛根。

不忍鈹鎔虧體質。聊將焚獻度朝昏。送歸海嶠禳災沴。一境生靈賴此恩。

第七寧親化

母氏劬勞歲月深。風寒暑濕久相侵。醫巫診脈皆無效。鍼灸攻肌殆不任。

剔骨和羹償宿願。吮疽出血本誠心。分明夜聽神仙語。二紀延年表至誠。

第八幽婚化

婚對由來不等閒。此生奇遇是前緣。靈骸不朽如相待。清夢重遊豈偶然。

嗣子已堪傳後業。芳魂俄復掩重泉。壯年頓絕陰陽事。眾議稱餘骨是仙。

第九淵石化

春光淡淡景遲遲。春水溶溶清且漪。羅綺岸邊搖倒影。神仙種裡悟前知。

白紋細篆成淵字。青石圖形似小龜。生子立名符感兆。貴知天與自無私。

第十馴雉化

天摧地裂情堪擬。荼毒無門救二親。負土培墳酬怙恃。寢苫枕塊益悲辛。

黃泉路隔嗟何及。白雉情傷亦自馴。禮制三年心罔極。節哀於以率中人。

第十一回流化

壘築墳岡不憚勞。何期平地發波濤。松楸欲變無何有。棺槨猶憂不可逃。

大洞仙經除厄難。真金聖像鎮鯨鰲。秋霖以霽湍流息。喜見平田廣且高。

第十二降瘟化

雙親之死為瘟災。切骨銜冤痛且哀。生育恩隆情不匱。幽冥路隔憤難開。

神兵執祟明中現。法籙傳真夢裏來。落筆神符救民瘼。豈容五鬼暫徘徊。

第十三好生化

風寒暑濕因天變。飲食興居病在人。皇帝脈經詳子母。神農藥性辨君臣。

按摩鍼灸隨輕重。補瀉推移審故新。但得天命無橫夭。勤勞不惜此心真。

第十四天宮化

作善家庭祇自憐。不期聲譽乃喧傳。名聞王國心無愧。位列天官事有緣。

六氣和平方晏樂。萬民疾苦易安痊。當年稱職吾何力。君相明良化使然。

第十五薦賢化

人之有善如吾有。已達仍思未達人。大智潛心能創物。仙方治疾可通神。

推賢汲汲誠無隱。自代區區意本真。奏徹宸真蒙異賞。驟陞諫列作臣鄰。

第十六格非化

太醫活國理非輕。瞑眩輸忠政乃成。行跡相忘宜自釋。樞機不密禍由生。

微言忍使彰君惡。削槁何妨隱直名。但得聖朝無過舉。不辜榮祿是真情。

第十七榮歸化

十年膴仕拋桑梓。一旦榮歸復裏閭。嗣子丱童驚弁服。田園蹊徑訝邱墟。

遊仙夢覺空勞擾。涉世情疏自卷舒。再識北牖春睡美。任從雞喚五更初。

第十八敦宗化

宗人本是一根生。貧富誠難較重輕。祿廩儻來何足吝。親朋至此若為情。

死生病與周婚葬。俊秀仍須為作成。他族聞風喜相傚。三吳漸有義莊名。

第十九歸寂化

聞說西方大聖人。苦空寂滅以為真。行歌自信浮雲喻。作想徒勞夢幻身。

得訣坦然超彼岸。忘言聊以穀吾神。從茲始悟歸根理。南北東西任屈伸。

第二十君山化

君山一境最清幽。鶴馭迴翔為少留。湖景分明從晝夜。林光疏密任春秋。

無身不顧千年藥。有道誰貪百里侯。極目煙波供受用。飽聽欸乃看夷猶。

第二十一感生化

神職君山歲月遙。洞庭深邃絕塵囂。偶嗟泣涕無從出。己覺悲魂不可招。

換舍投胎緣未足。拖泥帶水恨難消。玉壺不肯藏春住。陋泄陽和見柳條。

第二十二奉先化

厲王監謗眾心離。先子忠言履禍機。流彘早知將易位。逆鱗悔不聽防微。

錄孤聖澤曾無間。美諡英魂更有輝。徑陟諫垣承世職。人言有子可傳衣。

第二十三孝友化

長兄不幸身無後。同氣由來本一枝。母氏悲傷情有感。楙陽立繼理為宜。

北堂既慰慈親念。幽壤終為死者知。喪禮盡於王父母。揚名孝友顯當時。

第二十四沔水化

猗歟吉甫氣飄飄。勳望才猷冠聖朝。經武緯文心固美。征西伐北地方遙。

鎬京飛語興讒謗。沔水聲詩託諷謠。君宰相歡功烈盛。賴餘忠諫息言妖。

第二十五白駒化

聖慮憂勤既有初。一朝德色舉嘉謨。賢才遯去嗟黃髮。詩什形容詠白駒。

束帛自茲通下國。群賢俄復集東都。皇家招隱興王化。良自忠言勸用儒。

第二十六舉讎化

先君飲恨下黃泉。在禮讎家不共天。已死風成無所及。後人溫叔乃為賢。

只知所舉為才日。豈憶無辜被譖年。上亦昭情知此事。何妨中外任喧傳。

第二十七恤孤化

壽夭前途不易知。仲將方艾遽傾危。一身永逝嗟無後。五女皆孤亦可悲。

納采問名如父在。贅羔奠雁及婚期。死生不變論父日。泉下幽魂亦展眉。

第二十八慈訓化

守志當年正妙齡。期頤耳目尚聰惺。緣深不惑旁門法。心著常持內觀經。

花開花落根永在。月圓月缺體空靈。臨終切切垂慈訓。證位仙階達杳冥。

第二十九盡忠化

奪哀變禮從王事。為感君恩念舊臣。切諫區區還不聽。忠懷歷歷竟虛陳。

青宮本乏元良德。白首羞為諂媚人。盡節九泉吾不恨。尚憂周道寖沈湮。

第三十棲真化

再出頭來事愈多。幾回歡笑幾悲歌。忠臣憂國嗟無及。直語逢嗔可奈何。

遠望松楸漸白髮。悔貪祿廩受丹科。雪山一境非塵世。來此棲身得也麼。

第三十一山王化

北違京鎬千餘里。西望岷峨萬點山。榮辱已拋羅網外。是非不到水雲間。

力誅白虎遺星石。匣鎖青龍瑩月環。南面稱王朝北望。有煩帝旨為重頒。

第三十二刑賞化

幽明政治雖殊異。平直存心理則同。孫滌銜冤當雪恥。宜肩力孝未酬功。

嚴刑不恤笞魚背。保奏終期徹帝聰。小大神靈皆敬畏。清明天地蕩皇風。

第三十三存褒化

褒侯以女媚幽王。王寵褒兮壞紀綱。黜子屏妻天所厭。誅良害善鬼為殃。

嶽靈遷怒情雖快。褒國平民理可傷。奏達上穹符允報。遺黎仁壽遂延長。

第三十四回風化

惡人行惡自招凶。孝子嚴親意不同。為食成讎情已甚。回風反火勢方雄。

滿懷俠氣猶能吐。刮面狂飆訝自攻。留與世人為鑒戒。要知聰直現神通。

第三十五明冤化

須知人命重如山。莫把形疑作等閒。毛氏喪身猶未雪。良能濫死豈容還。

騰魂附體明冤獄。執賊求情伏巨姦。艾敏一言其利薄。享人血食免慚顏。

第三十六苴邑化

含靈最貴莫過人。不易修持得此身。既曾胞胎當愛護。卻緣衣食使沉淪。

伊餘幼幼情何異。天地生生本自均。從此一方風俗變。刈蘭凶釁免傷神。

第三十七拯溺化

秋雨霖霪久不休。三江相合勢同流。鏡潭壅溢深無極。城雉傾摧急可憂。

白馬遺黎誠善俗。黃高仁政乃賢侯。柏堅一喝波濤息。誰謂驚湍敢敗舟。

第三十八雨穀化

人言陰德如何種。舉事先存為眾心。許氏賑饑將竭產。羅家閉糴不容針。

積而能散天之道。富乃成貪鬼所侵。一死一榮端有謂。蒼蒼造化意何深。

第三十九曲雨化

苴郊之北巴江西。中有龍山險可躋。民素質來全孝敬。歲荒久矣望雲霓。

曲施嘉澤成秋實。免使遺黎病夏畦。自此遷居來者眾。老人扶掖幼提攜。

第四十殞賊化

孝婦劬勞為養姑。冰清一志為無夫。鉛華不禦從人訝。針指為生乃自娛。

禮葬哀深方復祭。愚民白晝輒穿窬。不惟正節蒙神佑。兼示貪殘被鬼誅。

第四十一北郭化

人之嗣續貴非輕。只在心田種果成。欲速區區還是拙。招尤累累豈能平。

摘陪會木姑為預。周恤孤窮俾用情。貴子承家號神保。乃知報德自分明。

第四十二反火化

兄弟從來本一枝。如何鄰壤便相窺。苴侯要利情難測。蜀主敦宗自不疑。

烈焰宣天方可畏。雄風刮地反遭危。空中明語垂端的。始信神明不可欺。

第四十三平苴化

苴侯立國號葭萌。不念魚臯是弟兄。戈甲相侵民橫死。封疆密邇事虛爭。

更因信使談形勢。現出神兵示重輕。葭邑一朝心服義。免教塗炭及黎氓。

第四十四費丁化

生前直道雖罹禍。身後遺靈恥刮囊。君寵五丁忘武備。餘方三狄抗封章。

只因運土增妃墓。不信談兵拒敵疆。謂我妖言何足較。從而毀廟又奚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時二百五十人俱。

阿難頂禮合掌,繞佛三匝,胡跪合掌。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提,一切衆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是何果報? 望世尊慈悲,願為弟子一一解說!

佛告阿難,與諸大弟子言,善哉! 善哉! 汝等諦聽,吾當為汝等分明說之。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以何所作故? 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念佛佈施,能種後世福田。
 

佛說因果偈云:
富貴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祿深。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誠聽,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實非輕。

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 前世修來今世受,紫袍玉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遮蓋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補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窮人。

有吃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不捨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造庵起涼亭。 福祿俱足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門。

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誦經念佛人。

賢妻美婦為何因,前世佛門多結緣。 夫妻長壽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前世都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成為何因,前世皆因溺嬰身。

今生無子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買物放生靈。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衆生命。 今生無妻為何因,前世偷奸謀人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前世忘恩負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捨油點佛燈。 今生瞎眼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吹滅佛前燈。 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恥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

今生跛腳為何因,前世攔路打劫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

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皆因騙害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殺生害命人。

今生無病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囚牢為何因,前世作惡害別人。

今生餓死為何因,前世糟蹋五穀人。 毒藥死者為何因,前世藥物毒衆生。

伶仃孤苦為何因,前世惡心侵算人。 眷屬歡笑為何因,前世扶助孤獨人。

今生瘋癫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 今生吊死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獨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燒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傷為何因,前世冤家對頭人。 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信吃齋多修積,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惡後沉淪。 有人毀謗因果經,後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經,諸神菩薩作證明。 有人書寫因果經,世代兒孫家道興。

有人頂帶因果經,凶災橫禍不臨身。 有人講說因果經,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高唱因果經,來生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經,富貴榮華報來生。

有人頂禮因果經,事事件件皆稱心。 有人深信因果經,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蒼天不虧善心人。 大衆發心廣勸化,印送此經吉星臨。

一人傳十十傳百,明因識果做善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尋徒易,徒尋師難,有心向道,蓄德為先。
 
 
尋師是難,但世間並非無師,空間之師則更多。
 
 
樹立大志和重德、修德是尋到明師的關鍵所在。
 
 
古人云:“修德持恒明心時,恩師自尋至靜室。”這句話誠懇地說明了師尋徒的先決條件,隱顯師尊無處不在,時空屏蔽也不能將其阻隔,關鍵是尋師者自身的基本條件是否符合基本要求。
 
 
蓄德為先,明心待時是中肯之言。實修者必須有德、有志、有探道之勇氣,才能水到渠成,機緣際會,尋到明師接引。
 

關於真師、假師古人有訣云:
 
 
真師者,觀其形,道貌岸然,形瘦神灼,足捷身輕,雙眸炯秀,內蘊光明,巍峨頂骨,鶴髮童顔,舉止潇灑,言語清新,叩問玄旨,對答紛紛,非本直論,即據丹經,聲聲三品,神與氣精,如斯內外,所遇乃真。
 
 
假師者,面黑神昏,頭無鶴頂,眼帶蛇紋,厥口如蜜,語涉旁門,烹黃煮白,禦女採陰,或施小法,攝物招魂,與談玄奧,莫測高深,倘失其察,玷污清名,有心證道,慎勿相親。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荒郊去玩遊
 
忽見
 
一副白骨骷髏
 
囂然無
 
語臥荒丘
 
冷愀愀
 
風吹敗葉滿徑堆愁
 
骷髏
 
骷髏
 
四體推殘無個人收
 
雨打風篩經幾秋
 
恨悠悠
 
不聞人語惟聽溪流
 
骷髏骷髏
 
眷屬
 
無音恩愛全休
 
想是生前總欠修
 
廣愆尤
 
光陰迅速頃刻難留
 
骷髏骷髏
 
半世行藏恍似浮漚
 
富貴功名怎到頭
 
枉營謀
 
金珠萬斛
 
難續咽喉
 
奉勸人生
 
急早修
 
莫悠遊
 
早求解脫
 
同赴瀛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懶丫頭,太陽都曬屁股了,快起床,哥哥幫你穿衣服。今天可有點冷,穿上厚毛衣吧!”

“丫頭,還記得不?你嫁給我那會兒,家裏窮得叮噹響,就一間房,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你爹媽死活不同意,可你硬是不顧他們的反對跟了我。這些年,你跟著我,沒少受罪~~”

每天,男人六點起床,先為女人按摩,幫她活動四肢,用熱水為她擦洗身子,再為她穿好衣服,然後自己胡亂擦一把臉,便奔向菜市場買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回來後把菜榨成汁後和骨頭一起燉湯。

隔兩個小時,他給女人餵一次飯,隔一個小時,為女人翻一次身。

每天晚上,男人總是喝很多水,這樣,每隔一會兒,男人便被尿憋醒,侍候女人大小便,輕拍著女人的背,哄她睡覺~~~男人做這些的時候很細緻。

他一邊做,一邊唱一些很老的歌,或者,說一些柔情蜜意的情話。

閒暇的時候,男人便坐在床前,有時候讀一些報紙上的新聞,有時候拉一段二胡。

男人的二胡拉得很纏綿,柔情似水,靜心去聽,彷彿能看到花間翩翩起舞的蝴蝶。

這樣的生活,男人已經過了十年。
 

十年前,男人粗糙、暴烈,動不動就對女人大吼大叫,不肯動手去洗一只襪子。

女人做了飯端上桌,到巷子口去叫他,他正和一幫老頭在棋盤上殺得難分難解。飯淡了,他嘗一口,抓一把鹽就丟進鍋裏,於是一鍋飯便廢掉,女人只好重新再做。

女人偶爾去鄰居家串個門,男人回來,扯著嗓子喊女人的名字,粗悶的嗓門,一條街的人都聽得見男人的怒吼。

男人偶爾也會溫柔地攏一攏女人的頭髮,女人便眼波流轉,眉目間都含了情,身子軟溜溜地,像弱柳扶風,想往男人身上靠。

男人卻粗暴地一把推開,吼一嗓子:“發什麽騷?”女人很委屈,說:“你就不能對我溫柔一點?”男人不屑地說:“你有完沒完?真嘮叨!”

女人是突然病倒的,高血壓、腦梗塞,搶救後命是保住了,卻成了植物人。躺在床上,不說話,目光很是空洞。

男人的目光也很空洞。他覺得不習慣,他找不著襪子,隨口喊女人名字,才看見她躺大床上,愣愣地望著他;菜吃了一口,鹹得發苦,筷子“啪”地拍在桌子上,卻看到她木然瞪著天花板,面無表情;他不知道洗衣機該開哪個按鈕,稍一分神,水溢得到處都是。

男人的心,一瓣一瓣地碎了。那個被女人撐得豐潤圓滿的天空,就這樣和女人一起倒了。

醫生說:“你太太這種情況,快則一月兩月,慢則一年半年,她沒有多少時間了,好好照顧她吧!”

男人注視著眼前這個面容憔悴、髮絲散亂的女人,這是他最親愛的人,可是他從不曾寵她一次,甚至不曾對她說過一句溫暖的情話。

他把女人的頭抱在懷裏,用下巴輕輕地蹭著女人的面頰,淚,大顆大顆地落在女人的臉上。

他去公司辦了內退手續,一心在家侍奉女人。

那麽粗糙的一個男人,突然就細緻起來,端水餵飯,擦洗按摩,端屎倒尿,甚至,他還對女人說些肉麻的情話。雖然,通常都是他自言自語,但是他相信,床上的女人聽得懂。
 

這樣的生活,男人過了十年。那些情意綿綿的情話,他說了十年。

十年間,男人曾因勞累過度,大病過一次。男人坐在女人的床頭,一遍遍地說:“丫頭,我要是不行了,你怎麽辦?”男人的臉上,老淚縱橫。

康復後,男人依然坐在女人的床頭,一邊給女人梳理頭髮一邊說:“我就知道,我會走在你後面。”

男人的口氣,有些得意。他的臉,笑成一朵菊花,菊花裏又溢出淚來,一顆一顆,晶瑩透亮。

那天是情人節,我在男人家的小屋裏看到了這對夫妻。

女人躺在床上,面色紅潤,眼睛望著坐在床頭的男人,兩鬢蒼白的男人,正用注射器給女人餵飯,他們的目光交織在一起,滿眼都是深情。
 

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遊記》是我國最著名的神魔小說,是以唐玄奘西天取經為素材創作的。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 年),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17載,經歷百餘國,前往天竺取回佛經657 部。

回國後,口述西行見聞,由門徒整理為《大唐西域記》。這是一部嚴格的實錄,但其中在記錄西域山川風俗時,介紹了印度的許多宗教傳說,這為取經故事的神話化留下了引子。

後來,玄奘弟子撰寫玄奘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時,為了神化玄奘,插入一些神話如“口授多心經”等。

同時,玄奘取經故事本身的傳奇性和宗教性,也為其神話化提供了充份的條件。此後,唐僧取經的故事被進一步神話化。

今存南宋時刊刻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民間藝人將以前各種取經故事聯綴整理而成的。

《詩話》的最大創造在於猴行者。他化為白衣秀士,自動來保護三藏西行。儘管這一形象在《詩話》中還未成為主要角色,卻為取經故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據現存資料推測,到元代,肯定存在過類似平話的《西遊記》,在這部作品中,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俱備。

與此同時,以取經故事為題材的戲曲創作也産生了,如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至今仍存的是元末明初的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它創造了描寫唐僧出世的江流兒的故事,後來為《西遊記》吸收。

到明代中葉,吳承恩廣泛吸取前人成就,加以融合創造,完成了百回本《西遊記》,成為取經故事的定本。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少年即有文名,但科試不第,長期賣文為生,生活清苦,憤世狂傲。他喜愛民間文學,善諧劇,尤喜野史奇聞。

他在自己的志怪小說集《禹鼎志》序言中自述道:“余幼時即好奇聞,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史稗史,俱為父師訶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於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

“並且他認為自己的志怪,”蓋不專名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存焉。“《西遊記》正是以這樣的指導思想整理創作而成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代以來道書中講修養方法,總不能離開“精、氣、神”,並且認為這三件事有一連串的作用,如所謂“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是順則生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是逆則成仙”。

凡是內丹家言,在他們的口訣上或許有繁簡巧拙之不同,而在理論上並無多少差別。

我們看《老子》書中雖亦有“精、氣、神”這三個字,但每一個字是獨立的,不與其他兩個字發生關係,如第二十一章“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章只講“精”字,未曾提到“神、氣”二字;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兩章只講“氣”字,未曾提到“精、神”二字;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第三十九章“神得一以靈”,這兩章只講“神”字,未曾提到“精、氣”二字。

《老子》書中有些地方確與修養功夫有關係,那是無可否認的,但古代修養法講的都是原則,並不像後人那樣具體地說明,如果用唐宋以來煉內丹之說解釋《老子》,恐未必能夠名實相符。

再看《莊子》書上對於“精、氣、神”如何說法。《莊子·達生篇》:“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此則單講“精”;又云:“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是純氣之守也。”此則單講“氣”;《莊子·刻意篇》:“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此則單講“神”;除此而外精氣神三個字分開散見於各篇中的尚不少,但未看出其間相互的關係,更未發現它們一連串的作用。

雖然其中有許多至理名言足為後世修養家所應該取法,苦於他的文章不容易使人領會,他的理論又不適合於晚近道書上制定的那一套公式,因此常被人們忽略過去,甚為可惜。

老莊書中雖有精氣神三種名詞,但未指出三者的産生孰先孰後。

唯《太平經聖君秘旨》有云:“夫人生本混沌之氣,氣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又云:“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為明。”照這個排列次序看來,是先有氣,後有精,再後才有神,不管他說得對與不對,總算有了一個先後次序。

還有這三者相互的關係,在《聖君秘旨》中也曾說過,如云:“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三者相助為理。”又云:“欲壽者當守氣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為一。”這也就說明了三者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

後來梁朝道士孟安排所撰《道教義樞·法身義》即根據此說,認為“氣、精、神”是三義一源。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又進一步地加以發揮,如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窈窈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和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三品一理,妙不可聽……”所言上乘修養功夫,比較《聖君秘旨》更為透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