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的形成大約在唐高宗、武後時期,當時又稱《一切道經》。唐玄宗即位之初,曾敕令編撰《一切道經音義》百餘卷,對京師所藏道經二千餘卷注音解義。
開元年間(713—741),首次由官方組織編修《道藏》。這部《道藏》總計有3744卷,一說5700卷或7300卷。天寶七年(748),唐玄宗曾詔令天下諸道抄寫《一切道經》。
中晚唐時期,道教經書因戰亂屢遭焚毀。北宋開國之初,宋太宗下令搜訪道書,命徐鉉等人校刊抄寫,凡3737卷。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又大舉增修《道藏》,由張君房主持其事。他利用杭州、蘇州、福建等地舊《道藏》經本,與諸道士商較異同,編修成藏。至天禧三年(1019)寫錄成七本獻上。這部精心編成的《大宋天宮寶藏》共有4565卷,分裝成466函。
仁宗天聖年間 (1023—1031),張君房摘錄《天宮寶藏》之精要,編成《雲笈七簽》120卷,進呈御覽。此書被稱作“小道藏”,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資料。
宋徽宗即位後,政和年間(1111—1117)又下詔訪求道教經書,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堅等人校定,送福州刊板。此即政和刊本《萬壽道藏》,凡5481卷,分裝為540函。
兩宋之際,各地道經因金兵南侵多毀於戰火,《萬壽道藏》經板也落入金人之手。金世宗時,經板被押送中都十方大天長觀(今北京白雲觀)。
章宗明昌元年(1190),天長觀提點孫明道奉詔參校經書,分遣道士搜訪遺經,編成《大金玄都寶藏》,凡602函,6455卷。但這部《道藏》的刻板不久就因天長觀失火而焚毀。
元初全真道士宋德方又倡導刊刻道經。元太宗九年(1237),宋命弟子秦志安於山西平陽縣玄都觀主持其事,以管州遺存的金《道藏》為底本,並搜羅逸經,校定付刊。至1244年刊刻完畢,共計7800餘卷,仍名為《玄都寶藏》。
但是這部《道藏》亦存世不久。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全真道士與佛教僧侶因老子化胡問題而爆發激烈爭辯。至元十八年(1281),元世祖下詔焚毀《老子化胡經》及《道藏》經板。自唐宋以來歷代道士精心保存的大批道教典籍,都因此而致缺佚。
明成祖永樂中(1403—1424),敕令第43代天師張宇初纂修《道藏》。張宇初去世後,其弟張宇清繼領其事。至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全藏編成付刊,名曰《正統道藏》。
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又敕令第50代天師張國祥等編成《續道藏》。這部明代《道藏》共收入道書1476種,5485卷,分裝為512函,依《千字文》順序標定函目。
《正統道藏》刊成後,在明清兩代曾多次印刷,頒賜各地道教宮觀。清光緒庚子年(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道藏》經板悉遭焚毀。各地宮觀所藏的《道藏》印本,也因戰亂災禍而存者甚少。
北京白雲觀原藏有明代印制的《道藏》一部,是迄今能夠見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明《道藏》。
《正統道藏》在清末已為世所罕見。民國初,總統徐世昌組織影印《道藏》,以白雲觀所藏明《道藏》為底本,由上海涵芬樓書館印制350部,完成於1923—1926年間。
涵芬樓影印本將明《道藏》大字梵夾本改為線裝冊頁本,凡1120冊。近年來大陸和台灣又出現一些新的《正統道藏》影印本,都是據涵芬樓本影印的。
明代編修《道藏》之後,清朝及近現代四百餘年問,未曾組織續編《道藏》,但民間編輯道經的活動仍有不少。
清嘉慶年間(1796—1820)侍郎蔣元庭編刻《道藏輯要》,後經數次增補,至1906年賀龍驤等人重刻《道藏輯要》,收入的道書已增至287種,其中有114種為明《道藏》未收的道書。
民國年間丁福保編輯的《道藏精華錄》,收入道書100種,其中也有《道藏》未收的道書。
此外,明清至民國年間編成的道教叢書還有《方壺外史》、《道言五種》、《道書十二種》、《古書隱樓叢書》、《濟一子證道秘書》、《楞園仙書》、《道書全集》、《道貫真源》、《道經秘集》、《道統大成》、《仙術秘庫》、《道藏續編》等。
台灣道教學者蕭天石,自五十年代開始搜集整理道教古書秘籍,主持編纂《道藏精華》,陸續出版了17集,加外集2部。所收道書多達800餘種,大多為內丹養生著作,其中亦有明《道藏》未收的道書古本、孤本和手抄本秘籍。
美國道教學者蘇海涵(Michael Saso)編輯的《莊林續道藏》,凡25冊,收入符箓科儀類道書,其中多有手抄秘本。
1989年至1994年間,四川成都巴蜀書社出版了一部大型的《藏外道書》。該叢書由胡道靜、陳耀庭等道教學者編集,全書共36冊,收錄道書1042種。所收道書均為明《道藏》未收的明清晚出道經秘籍、近代考古發現的古佚道書,以及民間秘本、抄本、近現代學者研究著作等。
由海內外知名學者歷經十載修編而成的《道書集成》,是當代中國第一部傳統道教經籍總彙 ,也是自明《正統道藏》之後,首次對傳統道教文化的系統整理。
與國內外現有的《道藏》 相比,《道書集成》具有以下特色:
(一)所收道書種類最全,數量最多,內容最新。除了現有《道藏》的主要內容外,本書近一半的篇目是修編者歷經數年艱苦調查,發掘整理,並首次公開出版。
這部份道書主要有以下三類:
第一,佚散在各圖書館、寺廟、民間等未經整理的散篇孤本。
第二,散見於許多古代叢書、叢刊中的道書。
第三,海外圖書館所藏,現今《道藏》與其他補篇未收的海外道書。這類道書不僅數量龐大,且文獻版本價值極高。據初步統計,數量達六百餘種,大多是明清抄本。
(二)規模空前。《道書集成》所收道書種類及文字量均超過了已出版的各類《道藏》的總和,總計兩萬四千卷,九千萬字。
(三)作者最權威。本書由當代國學大師湯一介先生領銜主編,編委會成員彙集了當今海內外道學研究領域幾乎所有權威學者。
(四)限量印制,更具珍藏價值。本書限量印制二百套,逐一編號,隨即毀版,珍藏價值倍增 。
《道藏》是歷代道教經典文獻之集大成者,所收典籍廣泛,內容宏富,既有道教經典論著、科儀方術、仙傳道史,又有古代醫藥養生、天文史地、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經典依據,也是探討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
盛世修典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唐宋金元明歷代高道,曾多次發起編修《道藏》,恩蔭後昆。方今國作昌隆,科教振興,中國道教協會仰承玄門千秋功業,獲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聯合全國專家學者,組織編修整理了這部道教文獻總集--《中華道藏》。
《中華道藏》特以尊重道教固有的信仰體系和經教體系為原則,採納當代道教研究的學術成果,旨在推動道教文化適應現代文明的規範。以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
全藏分為三洞真經、四輔真經、道教論集、道法衆術、道教科儀、仙傳道史和目錄索引七大部類。
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分類體例和細目,由編委會邀請專家、學者反複討論初步擬定,最後由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會審定通過。
《中華道藏》按現代人閱讀習慣和圖書整理規則進行編修,全藏分為兩種體例,一為點校,即對保存完整的藏書加以新式標點和進行必要的文字校勘;二為合校,即在點校的基礎上,對殘缺的藏書以數種殘卷相互校補,合成完整的版本。所收每種經書書名標題下,均由整理者添一簡要說明,注明作者、卷數、所用底本及參校版本等事項。
《中華道藏》分為四十巨冊,每冊約150萬字。繁體字、豎排版、大字號。
全藏既有分冊目錄,又有總目錄,並附目錄索引、引用書目索引、人名神名索引、經名同異對照表、缺經目錄及存目。既適合於從事道教的學者研究,亦便於非專業學者閱讀。
【第一部類】三洞真經:
第 一 冊:洞真上清經
第 二 冊:洞真上清經
第 三 冊:洞玄靈寶經.洞神三皇經
第 四 冊:三洞經教
第 五 冊:太上諸經
【第二部類】四輔真經:
第 六 冊:太平部諸經.正一經.太玄經訣
第 七 冊:道德真經
第 八 冊:道德真經
第 九 冊:道德真經
第 十 冊:四子真經(莊子)
第十一冊:四子真經(莊子)
第十二冊:四子真經(列子等).黃帝陰符經
第十三冊:道教易學(參同契等)
第十四冊:太清金丹經(外丹)
第十五冊:太清金丹經(內丹)
第十六冊:太清攝養經
第十七冊:太清攝養經
第十八冊:太清攝養經
【第三部類】道教論集:
第十九冊:諸子文集
第二十冊:諸子文集
第二一冊:道學論著.全真文集
第二二冊:全真文集
第二三冊:道教類書
第二四冊:道教類書
【第四部類】符咒法術:
第二五冊:洞淵.北帝.天心.真武.真元派經咒
第二六冊:清微.神宵.淨明.徐仙派經咒
第二七冊:諸家占卜法術經書
第二八冊:符咒道法總集
第二九冊:符咒道法總集
第三十冊:符咒道法總集
第三一冊:符咒道法總集
第三二冊:道法會元
第三三冊:道法會元
【第五部類】道教科儀:
第三四冊:道教科戒
第三五冊:靈寶諸齋儀
第三六冊:燈儀法懺等
【第六部類】符咒法術:
第三七冊:神仙高道傳
第三八冊:神仙高道傳
第三九冊:仙境及宮觀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