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遊記》是我國最著名的神魔小說,是以唐玄奘西天取經為素材創作的。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 年),僧人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費時17載,經歷百餘國,前往天竺取回佛經657 部。
回國後,口述西行見聞,由門徒整理為《大唐西域記》。這是一部嚴格的實錄,但其中在記錄西域山川風俗時,介紹了印度的許多宗教傳說,這為取經故事的神話化留下了引子。
後來,玄奘弟子撰寫玄奘傳記《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時,為了神化玄奘,插入一些神話如“口授多心經”等。
同時,玄奘取經故事本身的傳奇性和宗教性,也為其神話化提供了充份的條件。此後,唐僧取經的故事被進一步神話化。
今存南宋時刊刻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就是民間藝人將以前各種取經故事聯綴整理而成的。
《詩話》的最大創造在於猴行者。他化為白衣秀士,自動來保護三藏西行。儘管這一形象在《詩話》中還未成為主要角色,卻為取經故事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本框架。
據現存資料推測,到元代,肯定存在過類似平話的《西遊記》,在這部作品中,取經故事的主要內容已基本俱備。
與此同時,以取經故事為題材的戲曲創作也産生了,如金院本《唐三藏》和元代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等,至今仍存的是元末明初的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它創造了描寫唐僧出世的江流兒的故事,後來為《西遊記》吸收。
到明代中葉,吳承恩廣泛吸取前人成就,加以融合創造,完成了百回本《西遊記》,成為取經故事的定本。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少年即有文名,但科試不第,長期賣文為生,生活清苦,憤世狂傲。他喜愛民間文學,善諧劇,尤喜野史奇聞。
他在自己的志怪小說集《禹鼎志》序言中自述道:“余幼時即好奇聞,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史稗史,俱為父師訶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於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
“並且他認為自己的志怪,”蓋不專名鬼,時紀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存焉。“《西遊記》正是以這樣的指導思想整理創作而成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