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方便易行,三根普被。釋迦牟尼佛說末法時代,以凈土法門最應眾生根機。因為你只要相信極樂世界,想去極樂世界,在臨命終時,一念乃至十念,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即可往生凈土,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無比殊勝。
 
然而凈宗祖師蓮池大師又說:“今見世人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何也?念佛心不透徹故。口雖念佛,心裏胡思亂想,以是不得生西。”可見,念佛法門又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也需下苦功夫老實修行。
 
念佛成佛的因地我們知道,凈土法門為十方世界三世諸佛所共讚嘆。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最後指歸凈土。凈土法門是一切諸佛“成佛正因”,也就是說要想成佛,必須念佛。這當中隱含著密因,“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和佛之間才能徹底明了念佛成佛的究竟原因。
 
從大乘經典我們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心是佛,即心作佛。那麼,為什麼眾生不是佛呢?因為眾生迷在妄想、分別、執著中,不知道本來面目清凈無染。眾生六根接觸六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由第七識輸送到第八識含藏起來,生生世世不滅,遇緣現行,形成因果相續,讓眾生輪迴於六道當中。眾生心性與佛一樣圓滿具足,只要我們轉迷成悟,即成菩提。
 
凈土念佛法門有三種: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當中以持名念佛最為方便易行。持名念佛就是要從前六識起修,通過一句佛號,心念耳聞,都攝六根,來隔斷六塵,令心性不再染著外境。由此再經第七識的輸送,將一念念佛號輸入第八識,來薰染第八識,使具凈念,並消除業障。待其命終時,我們就可隨第八識的凈念,往生凈土。所以說只要眾生心念佛憶佛,則必定成佛。
 
什麼才是真正的信願?印光法師曾說:“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就是說只要相信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又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就必定能往生。那麼怎樣才算真正的信願?
 
首先是正信。都說凈土法門是難信易行之法,因為他的修行必須以正信為基礎,非信不能入。我們相信極樂世界,就是要相信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相信阿彌陀佛願力無盡,我臨命終時,必定前來接引;相信三藏十二部經典,皆指歸凈土;相信歷代祖師大德齊齊讚嘆的凈土法門;相信從古自今依凈土法門修行,往生得渡者無數,瑞相稀有。所以極樂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與娑婆世界不同的是,娑婆世界是眾生心性的顯現,苦惱憂聚,依報粗陋,而極樂世界是佛菩薩的心性顯現,依正莊嚴,無有眾苦,但具諸樂。
 
其次是正願。要有正願,就必須對娑婆世界起出離之心,需放下世間一切色、受、想、行、識。既知娑婆苦、極樂世界的樂,就當對一切輪迴中的眾生生起慈悲之心,精進念佛,以期往生,成就佛道,倒駕慈航來救渡一切眾生。正是這一點,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很多人將印光法師的話“往生與否,全由信願望之有無”理解成“全由信之有無”,以為真的相信極樂世界就行了,不知道願力才是往生的動力,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所以念佛,就要心無顛倒,對世間世情不再黏著,一心嚮往極樂世界。
 
我們是否具正信願,可從生活中的境緣來考驗。例如在出車禍、突發災難、事件面前,你是否能念佛?受人譏笑、辱罵時是否心不懊惱,但具凈念?受人誇獎時是否心無黏著,一心念佛?由此我們知道,真正的往生願力、慈悲願力不是那麼容易能成就的,需要長時薰習,願力堅定,往生才有把握。
 
請大家不要錯解印光法師的話,以為不用念佛,只要相信極樂世界就能往生。這實際是南懷瑾所說的“偷心不死”,凈空法師說的沒有“老實念佛”。
 
怎樣才能往生?前面我們提到,凈土念佛法門有三種修行方法,因末法時代,眾生根性差、心念粗,實相念佛容易著魔,觀想念佛又難以觀成,所以以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穩當。
 
《阿彌陀經》上佛親口宣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到。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佛土。”此地有三個重點:持名念佛需要的時間;什麼是一心不亂;另外是阿彌陀佛接引的問題。
 
我們先看持名念佛“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我們怎樣理解持名念佛一至七日?在佛經上,很多數字起表法的作用。例如十方世界,十表具足、圓滿,真正的世界何止十方,乃無可數的世界。再例如“八萬四千法門”,表示多,法門無量。《阿彌陀經》的若一日至若七日,也是表法。有兩層含義:一,表示執持名號不斷,一至七日,連續不斷地持名念佛。二,七是一個周期數,表示圓滿,即念佛得力,以能達到一心不亂為周期,期間不可間斷。
 
再看佛親口宣說的往生條件“一心不亂”。蓮池大師將“一心不亂”分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兩個層次。事一心不亂:“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事一心不亂還沒有明心見性,但可以伏住煩惱雜念。理一心不亂:即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境界。由持名念佛返觀自性,體察究審,極其根源。做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到這裏禪凈已打成一片。
 
若念佛得一心不亂,含事一心及理一心,則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但如果未得一心不亂,口念彌陀心散亂,就好比江水翻騰,月影不現一樣,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時臨命終者卻無法得見。所以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條件是得事一心不亂,能伏煩惱,才能在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順利往生。
 
念佛是否有次第?綜上,要想依凈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必須起正信願,持名念佛起碼要事一心不亂。那麼實際的修行上,是否也有次第呢?答案是肯定的。有過念佛經驗的人都知道,初初念佛,妄想雜陳,念佛不易得力。我建議大家可以用追頂念佛或一口氣念佛的方法。
 
追頂念佛方法就是念念佛號相追,後念追前念,如推重車上山頂,句句佛號不間斷,讓妄想無有插足處。一口氣念佛就是呼吸一口氣,在吐氣時念佛號十聲或七聲,視自己氣的長短定佛號數量,要求念念分明,好比數鈔票一樣,不能數錯。每天早晚各念十至二十口氣。追頂念佛和一口氣念佛是初學時的方便,能較快隔斷妄想。這種方法不能長時間修持,容易傷神和傷氣。每日妄想重時,不時去做,利益甚大。
 
平時念佛出聲、金剛念、心念皆可,各隨方便。打坐時,以金剛持和心念為佳。最好配合呼吸,在呼出氣後,吸氣前,心念一聲佛號,隨著呼吸逐步綿長,可念二至三句佛號。打坐到物我兩忘,念佛也念到念而無念時,可迴光返照自性,問“念佛是誰”,可見本來,達至“凈念”,如此每天凈念相繼、漸漸做到時時凈念相繼,就能做到理一心不亂。
 
打坐時,調和呼吸念佛的方法,就是禪凈雙修的方法。念佛不能僅僅口念,還要身念、意念。身念佛就是無妄作,見有為法無常,觀世間是苦,一切放下,無有貪著。意念是一切時提起佛號,不令分別、煩惱現行。憨山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我經常看到一些修凈土念佛法門的人,一邊念佛,一邊講話,或者一邊看電視,其實這樣念佛,連第六識都留不下影子,又怎麼能進入第八識,薰習往世的習氣呢?所以念佛要都攝六根,端身正坐,念念心念耳聞,由第六識滲透自第八識,才能真正獲得利益。
 
念佛與工作不矛盾,我見到很多修行人,老想著辭去工作,找個鬼都不見一個的地方,關起門來念佛,以為這樣才能得力,其實大錯特錯。念佛法門,其實也是借佛號消減妄想。那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要不要顛三倒四,不工作時想做飯、做飯時想工作,只要專心做事就可以增加定力。有空餘時間,則專持佛號。事實上,當你念佛到一定程度,還非要在事上考驗,才知道自己是否能事一心不亂。比如工作繁重、身體勞作時,心裏能否保持一心?有人無端嘲笑、漫罵時,能否伏住煩惱?因此要念佛真正得力,就要在工作生活中歷練。
 
念佛的理一心不亂,就好比禪定的如如大定,於一切時無念而念,做事當下心即是佛,這時工作也是念佛了。念佛切莫存有所得心,不要妄求什麼感應,心地清凈就是最大的感應。我曾經從網上看過一篇文章《百日念佛自知錄》,文中常寫感應之事,後來看《印光法師文鈔》才知道,“自知錄”文章的作者胡女士,在臨終時惡業現前,見人就罵,最後是急火攻心,吐血而死的。這應當讓大家警醒啊。念佛、學佛,別妄求感應了,不討論所謂的感應、不想神通,就不會住著魔相,魔自然不侵。
 
我們說凈土“三根普被”,一點不假,凈土持名念佛法門,由事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是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就是無上咒、無等等咒,就是密。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根機差,我勸大家都從念佛開始,在生活中看破、放下,如此可培養根機,自然由凈入禪、入密,這個入,不是叫你再去修禪、密,而是“悟入”,因為念佛法門本身就是禪、就是密。所以凈土法門雖然方便易行,但要說它高深莫測,也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文章作者:新燕頓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年斑很普遍
 
老年斑,醫學上又被稱為脂溢性角化,是指在老年人皮膚上出現的一種脂褐質色素斑塊,大部分是在五十歲以後開始長,多見於高齡老人。這是因為日光照射、皮膚老化以及慢性炎症等原因造成的,屬於一種良性表皮增生性腫瘤,一般多出現在面部、額頭、背部、頸部、胸前等,有時候也可能出現在上肢等部位。開始剛長時,是一個或數個黃褐色的扁平丘疹,顏色較淺,以後顏色會逐漸加深,變成深褐色,厚度也增加。
 
 
為何會長老年斑
 
老年斑是組織衰老的一種先兆斑,表示細胞進入了衰老階段。進入老年以後,細胞代謝機能減退,體內脂肪容易發生氧化,產生老年色素。這種色素不能排出體外,於是沉積在細胞體上,從而形成老年斑。中醫認為進入老年期後肺氣虛衰,皮膚腠理失養,是長老年斑的根本原因。現代醫學認為,老年斑主要是由於老年人細胞代謝機能減弱,當飲食中攝取脂肪過多時,容易發生氧化,產生褐色素,這種色素是細胞本身不能排泄的廢物,它沉積在細胞體上,加速細胞的老化,從而形成老年斑。
 
 
老年斑一般無須治療
 
老年斑惡變的可能性很少,所以並不需要治療,但要注意的是,要把老年斑和黑色素瘤相互區別開來,如果是黑色素瘤,色素質就有惡變的可能,惡變的徵兆一般是突然增大或擴散出小的衛星狀的,就應該馬上治療。而老年斑沒有惡變,就不需要治療,一定要治療的話,可以採取冷凍法、激光法和電離子法等可以除掉老年斑,而市場上一般的化妝品和保健品,都很難去掉老年斑,所以最好不要隨便亂用,避免造成皮膚過敏等症狀。
 
 
老年斑可以預防和延遲
 
預防老年斑,首先就要少曬太陽,適當參加體育活動,避免長時間日光曝曬和異常刺激,還可採用防曬油防曬,減少對臉部皮膚的刺激,如果出現了丘疹,千萬不要用手隨便抓撓,那樣就更會加劇老年斑的生長。要預防老年斑的形成,最好調整飲食中的脂肪含量,使脂肪的攝入量,佔人體總熱量的25%至50%較為適宜。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抗衰老的中藥,如人參、黃芪、靈芝、銀耳、山楂等,長期服用,對抑制和消除老年斑都有一定效果。
 
維生素E能阻止脂褐質生成,並有清除自由基與延長壽命的功效。因此,除服一定量的維生素E外,還可多吃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如植物油、穀類、豆類、深綠色植物以及肝、蛋和乳製品等動物性食物。老年人還可通過調整飲食來預防老年斑,比如經常吃水果,食用新鮮綠色的蔬菜和胡蘿蔔、馬鈴薯、韭菜、白菜等,還可食用動物肝臟補充維生素A,少吃油膩食物,這樣堅持下去對老年斑的預防定有成效。
 
 
不妨試試一些小竅門
 
一、老年斑如果數量很少,可以採取冷凍或激光法,可色斑數目較多時,宜用5氟脲嘧啶軟膏外用,或採用經驗方法,每日三次拍打手背,拍打到發紅發熱,再摩擦一百次,大約兩三個月可使老年斑自行消失。
 
二、生薑中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其中的薑辣素有很強的對抗脂褐素的作用。把薑洗凈切成片或絲,加入沸水沖泡十分鐘,再加一湯匙蜂蜜攪勻,每天飲用一杯不間斷,可明顯減輕老年斑。也可將薑切碎,拌上精鹽、味精、辣椒油等調料,長期食用。
 
三、把維生素E、維生素A膠丸刺破,塗抹在老年斑處,每天三次。還可以每天服用維生素C500毫克和維生素E100毫克。其次是維生素A、B1、B2 ,它們具有使皮膚柔膩、光滑、潤澤,皮膚皺紋舒展,減褪色素,消除斑點的功效。
 
四、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五臟六腑氣滯血淤,人的臉色就會晦暗萎黃,容易長出老年斑,還會出現性情急躁、心情鬱悶、月經不調、失眠多夢等症狀,只有內調外治,標本兼治,才能徹底治癒。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常子養生秘訣云:“酒多血氣皆亂,味薄神魂自安;夜漱卻勝朝漱,暮食不若晨餐;節食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安;汗出莫當風立,腹空莫放茶穿”。細細品味,堪稱防病保健、益壽延年之妙訣。
 
真常子,即任源,宋徽宗時宦者,字道源,自號真常子。他所作養生秘訣中:
 
“酒多血氣皆亂”~~大意是說飲酒過多可導致血氣運行失常。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曾說:“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病敗行,甚則喪軀殞命,其害可勝言哉”。暴飲而醉,就會出現昏亂,失去常態,不能自控自己的言行,甚則導致腦出血、胃穿孔或肝壞死而喪命損壽。
 
“味薄神魂自安”~~指飲食五味要淡,酸、苦、甘、辛、鹹五味不可偏嗜。神魂,此指人的生命活動。歷代養生家都認為飲食宜清淡。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要避免偏嗜大魚大肉、肥膩厚味,做到素食為主,葷素搭配。另外,辛、甘、酸、苦、鹹五味,對人體臟腑器官、氣血筋骨,各有所利,因此,不可偏嗜。如過食鹹(鹽)對人貽害頗多,嗜鹹味者要少放鹽,菜餚以淡為宜。做到合理營養,平衡膳食,不但能充養形體,而且還能化生精微物質,上聚於精明之府,使腦的發育健全,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夜漱卻勝朝漱”~~漱,指漱齒,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刷牙和漱口。飯後牙齒間隙常留有食物殘渣,特別是老年人牙齒間隙加大,易留食物殘渣,如不及時清除,時間一長,就會發酵變質,腐蝕牙齒。白天人們通過說話、吃飯、喝水以及舌頭的活動,唾液的分泌等,無時不在凈化著口腔,減少細菌的生長繁殖。而到了晚間,人們睡眠後,口腔的活動停止了,唾液的分泌也減少,對食物殘渣的沖刷作用和對細菌的抑制作用都減弱了,牙縫之間的殘存物就容易繁殖大量的細菌,使牙齒脫鈣,破壞牙釉質,進而形成空洞。所以,臨睡前刷牙比晨起後刷牙更為重要。
 
“暮食不若晨餐”~~早飯要維持上午工作所需要的能量,所以早餐不吃、少吃、吃得不好,就不能滿足工作所需之能量,還易引起低血糖。而晚飯吃得太飽太好,對人體危害很大。古醫籍《養生要集》說:“夜食飽訖,即脾眠不轉,食不消,令人成百病”。就是夜晚吃飽了,缺少活動機會,很快就睡覺,這時脾臟也進入休息狀態,不能正常地運轉消磨食物,食物得不到充分地消化,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清‧馬齊《陸地仙經》中提到:“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的確是經驗之談。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晚飯過飽過好,可誘發肥胖及心腦血管病等。由於傍晚血中胰島素上升至高峰,血脂便轉化成脂肪存於腹壁下,久之就會大腹便便。同時,由於晚上血脂猛然升高,加上睡眠時血流速度明顯減低,大量血脂易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動脈硬化,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等疾患,甚至可導致冠心病患者突發心肌梗塞而死亡。
 
“節食自然脾健”~~中醫學認為,人之所以能利用食物維持生命,靠的是脾和胃這“後天之本”。胃主受納(接受食物),腐熟水穀(消化飲食),脾則專管運化,把食物中的精華向全身輸佈,並排出渣滓。若飲食過度,超過了人體的消化能力,就會損傷脾胃的功能。《素問‧痹論》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諸病源候論》亦曰:“夫飲食過飽,則脾不能磨消,令人氣急煩悶,眠臥不安,胃脹心滿”。指出了飲食不節的危害。進食經常保持按時、適量,則脾健胃和,人就不會生什麼病,這是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少思必定神安”~~少思可減少雜念煩擾,則不會愁絲纏身,使人心情愉悅,氣機暢流,血脈和利,心神安靜,災病不生。反之,“多思則神殆”,常見頭目眩暈、心悸氣短、夜臥不安、食不甘味、脘腹脹滿,甚則面色萎黃、倦怠乏力。久之,則可導致百病叢生,諸如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潰瘍病、高血壓病、冠心病及月經不調之類的病症便接踵而至。“凡人不能無思”。但是,凡事都要有個限度,不要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苦思冥想,更不要為身外之物費煞心思。
 
“汗出莫當風立”~~意思是說汗出時皮膚的毛孔呈開放狀態,應當避免冷風直接刺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若風勢急猛尖厲,直侵身體,則風邪易由表及裏而致病,輕則傷風、感冒,重則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心臟病、風濕病患者發病的誘因,或繼發感染而加重病情。
 
“腹空莫放茶穿”~~茶,性寒味苦,空腹時飲茶,可抑制胃活動而降低食欲,影響進食量,且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吸收功能。有時還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暈眼花、心悸冒汗等症。故古人告誡:“莫吃空心茶”,“腹空莫放茶穿”。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在世上都離不開朋友,但是,最忠實朋友還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於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須比那個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從而能夠從人生的全景出發給他以提醒、鼓勵和指導。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還有著一個內在的精神性的自我。
 
可惜的是,許多人的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昏睡著的,甚至是發育不良的。為了使內在自我能夠健康生長,你必須給它以充足的營養。如果你經常讀好書、沉思、欣賞藝術等等,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感覺到,在你身上確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自我,這個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密友。
 
我身上有兩個自我。一個好動,什麼都要嚐試,什麼都想經歷。另一個喜靜,對一切加以審視和消化。這另一個自我,彷彿是它把我派遣到人世間活動,同時又始終關切地把我置於它的視野之內,隨時準備把我召回它的身邊。即使我在世上遭受最悲慘的災難和失敗,只要識得返回它的途徑,我就不會全軍覆沒。它是我的守護神,為我守護著一個永遠的家園,使我不致無家可歸。
 
世事的無常使得古來許多賢哲主張退隱自守,清靜無為,無動於衷。我不喜這種哲學。我喜歡看見人們生氣勃勃地創辦事業,如癡如醉地墮入情網,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記了最主要的事情:你仍然屬於你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著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心靈是一本奇特的賬簿,只有收入,沒有支出,人生的一切痛苦和歡樂,都化作寶貴的體驗記入它的收入欄中。是的,連痛苦也是一種收入。
 
人彷彿有了兩個自我,一個自我到世界上去奮鬥,去追求,也許凱旋,也許敗歸,另一個自我便含著寧靜的微笑,把這遍體汗水和血跡的,哭著笑著的自我迎回家來,把豐厚的戰利品指給他看,連敗歸者也有一份。
 
人與人之間有同情,有仁義,有愛。所以,世上有克己助人的慈悲和捨己救人的豪俠。但是,每一個人終究是一個生物學上和心理學上的個體,最切己的痛癢唯有自己能最真切地感知。在這個意義上,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最關心的還是他自己,世上最關心他的也還是他自己。要別人比他自己更關心他,要別人比關心每人自己更關心他,都是違背作為個體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本質的。結論是:每個人都應該自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紛繁喧鬧的都市,生活著我們這樣一群為俗纏身的人。每天隨日出睜眼,每夜伴月色入眠,身心疲憊,迷惑重重。
 
我們能在心中,為自己留下一片空明地帶嗎?我們,能在寂靜無人時,心無牽掛地面對自己嗎?
 
音樂,可以讓我們做到。
 
一曲洞簫聲起,鳴咽纏綿;幾處古箏弦響,芳華絕世。萬籟俱寂,只餘樂音,讓我們為之沉醉,為之起舞,為之煥然一新。音樂彷彿迎合了我們身體內某種磁場的共振,直接進入我們的內心,觸碰著我們喜怒哀樂的細小纖維。
 
音樂和人體的神秘響應,來自於兩者之間節奏的共鳴。音樂的基礎之一便是節律,如果音樂節奏和人體的某些生理節奏和諧,生理共振就產生了。緊接著,我們的皮膚溫度、心跳速度、呼吸頻率都有可能發生變化,最終產生快樂、興奮和幸福感。
 
在《同一首歌》的演唱會上,聽眾們狂熱地揮舞螢光棒,便是音樂帶來的興奮迷醉的效應;我們每個人在幼兒時期,聽著母親嘴裏哼著搖籃曲安然入睡,便是音樂的安神靜心的作用。
 
音樂是生活賜予人類的特種維生素,一張完美的解壓處方上一定會有它。這張處方的第一行應該寫下它的原則:選擇一種與你當時心境比較契合的音樂,然後 慢慢改變音樂風格,使之與你想要達到的心境相吻合。
 
比如,如果你是一個遭到打擊的中年男子,不妨聽一聽劉德華的《男人哭吧不是罪》,在劉德華抑鬱的吶喊中,你能找到類似的心境,從歌聲中得到共鳴,讓自己徹底放鬆。然後你可以選擇一些稍微平靜的曲子,可以是羅大佑的《戀曲一九九0》,可以是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也可以是個輕音樂。最後再慢慢過渡到你喜歡的輕鬆歡快的曲子上去,這樣你的心情會慢慢地由壓抑沉痛變得輕鬆愉快起來。
 
這張處方的病症一欄,得由你自己填。是睡眠有問題,還是精神不振作?症狀很多,但都有對應的音樂療法。
 
如果你恰好是古典音樂的愛好者,這裏有一份簡單的對你胃口音樂處方:
 
若想催眠,請聽《平湖秋月》、舒曼的《夢幻曲》、莫札特的《催眠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
 
欲解抑鬱,請聽《喜洋洋》、《江南好》。
 
想除悲愴,請聽海頓的《創世紀》、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D小調~悲愴》、貝多芬的《第五交響C小調~命運》。
 
振作精神,請聽《金蛇狂舞》、《步步高》。
 
若去煩燥,請聽《梅花三弄》、《塞上曲》、《空山鳥語》。
 
促進食欲,請聽《花好月圓》、《青春舞曲》。
 
為降血壓,請聽《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蘇行》。
 
其實,大自然是一個更大的音樂寶庫,人類創作的音樂,正是對自然各種音響的複製。金秋時節,漫步在林蔭道上,且聽風吟,細品鳥語,靜謐的自然空間裏,連樹葉在空中的舞蹈都伴隨著音樂的妙響。耳朵帶領著心靈,自由地旋轉,暢快地呼吸。
 
山間林畔,溪流潺潺,泉水叮咚,靜謐祥和的快樂是那樣的隨處可得。海邊沙灘,波濤翻湧,拍擊岸石,又帶給人一份開闊浪漫的心堵。在自然的音樂之美遍佈各處,就是早晨初醒打開窗戶聽到的第一聲鳥鳴,都可以讓我們感受到音樂帶給人的寧靜和清新。
 
人類是何其不幸,天災人禍遍佈世界,世俗煩惱時刻發生;人類又是何其有幸,享受天然的音樂,生活在大自然的各種寶藏之中。讓音樂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瓶複合維生素,時不時拿一顆出來咀嚼一番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急於求成
 
沒練多久就想出功能,出奇效,結果適得其反,欲速不達。
 
 
二、朝學夕改
 
這山望著那山高,頻換功法,見什麼想學什麼,沒有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優選,並堅持一種功法精專下去。
 
 
三、重形棄意
 
在練功中,過份注意一招一式的位置,而無暇顧及調息與調心,苦練多年而進展甚微。
 
 
四、動作過快
 
如同做健康操一樣,動作太快,不能使意、氣、力有機地結合,收不到氣功效應。
 
 
五、過份追求
 
練靜功中,突然出現幻景,信以為真,喜形於色,追視不放,以致出偏。
 
 
六、瑣事干擾
 
練功前不知將生活瑣事處理妥善,練功中時而解便,時而吐痰,時而身冷披衣,不得安寧,影響練功。
 
 
七、發氣傷身
 
學功伊始,剛剛能發放出一點外氣,就到處試氣發功,又不會採收,造成體虛功退。
 
 
八、受驚無策
 
在氣功態中突然受到刺激或被驚嚇,毛髮豎立,恐懼萬分,又不會處理,引起全身長期不適。
 
 
九、意守過重
 
對於要求意守的部位,不是似守非守,而是死盯死守,造成神經緊張、勞累。
 
 
十、虎頭蛇尾
 
不重視鞏固練功成果,收功草率了事,致使前功盡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清重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譽為“晚清第一名臣”、“官場楷模”。他力挽狂瀾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興”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實現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譽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曾氏家族更是歷史上數得著的侯門望族,一百多年來沒有出現過“敗家子”,曾國藩繼承發揚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清史稿‧曾國藩傳》說:“國藩事功大於學問,善以禮運。”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大師”,事業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內說曾國藩:“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暢遊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歲的曾國藩在兒子曾紀澤的攙扶下散步,他說:“我這輩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後世再也不要出帶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連呼“腳麻”,倒在兒子身上,瞬時已不能說話了。
 
臨危之際,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寫好的遺囑,大意如下:我做官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人徒傷,十分惶恐慚愧。今將永別,特立四條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獨則心裏平靜。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裏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則身體強健。在內專一純凈,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閒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徵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愛則人高興。一般的人生下來,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體,我和民間萬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謀求私利,而對百姓不知道寬仁,對萬物不知道愛護,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違背的。至於高官厚祿,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於水火、饑餓之中的責任。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了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起來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話。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是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獲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餚,穿必錦衣繡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為天下人考慮,一定要使自己饑餓,自己陷於水火之中,把民賊強盜不被擒獲視為自己的過失。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墨子摩頂放踵以有利於天下,都是極儉樸以修身、極勤勞以救百姓的實例。所以勤勞能使人長壽,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則人盡其才,安逸則無能而被人拋棄;勤能夠廣濟百姓,而神靈敬仰,安逸對人無好處,鬼神也不羨慕。
 
此四條為余數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記之行之,並傳之於子子孫孫。則余曾家可長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撚鬚頷首微笑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謙禪師與宗圓禪師結伴而行,四處參訪行腳,風餐露宿,跋山涉水,非常辛苦。宗圓疲憊不堪,吃不了這個苦頭,幾次三番鬧著要回去。
 
道謙想了想,就安慰他說:“我們決心出來參學,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
 
宗圓很高興,說:“那我可輕鬆多了。”
 
道謙卻說:“那可不一定,有五件事情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穿衣、吃飯、拉屎、撒尿、走路。”
 
宗圓終於大悟,從此再也不說辛苦。
 
清末的康有為說過,冬天曬太陽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但你不能指望別人替你去曬,你必須自己走到陽光下。民間有句諺語說:“黃金隨著潮水來,撈起你也得彎彎腰!”世上根本就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類似穿衣、吃飯、拉屎、撒尿、走路這樣的小事情,別人絲毫都不能代替,更何況頓悟這等大事呢?實踐出真知,即便天上真的會掉餡餅,也掉不到一個空想家的頭上。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親力親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永遠不要指望別人的幫助,有些事情別人是給予不了幫助的,即使別人提供給你幫助,你不去消化,也是枉然。
 
總有一些人想著投機取巧,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收獲成績,但是最後他們的下場都是悲慘的,因為他們不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去做。他們總是把希望寄託在別人那裏,看到別人的成就就想竊取一把,就想沾沾光,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愚蠢的想法,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所在。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必然有成功的先決條件。而這些條件是自己去創造的,別人是不可能創造成功的條件,而讓你去收獲成功的。假如有這樣的人,那麼我敢肯定這個人腦子有問題。一個人想要窺得真理,那麼就必須親自去考證,別人說得天花亂墜也只是別人的言論,是不值得你相信的。唯有自己的經驗和教訓才能讓自己折服!
 
那些整日無所事事的空想家們,不要再這樣下去了,因為你們正在揮霍著生命。要想擁有跟別人一樣的財富、權貴、地位,就要自己去爭取,等著別人的施捨是不可行的。即使你等上一輩子,等來的也只能是別人的嘲笑和蔑視。
 
所以,要想別人看得起你,要想自己擁有一個不平凡的生命,就要從自身做起,敢於去嚐試!唯有自己親自得到的東西才能長久,才能踏實,把握得住。相信自己,也是對生命的一種詮釋,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別人那裏獲得尊重,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肯定!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物湯”最早見於晚唐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後載於宋代我國第一部國家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婦科血症,後世醫家稱為“婦科第一方”。
 
《成方便讀》記載:“四物湯,物,類也,四者相類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並行不悖。芎歸入少陽主升,芍地入陰主降,芎窮鬱者達之,當歸虛者補之,芍藥實者瀉之,地黃急者緩之。”《古方選註》謂其:本方皆補血入肝之品,共四味相類藥物配伍,故名“四物湯”。
 
四物湯由熟地、當歸、川芎、白芍四味藥各等分組成。方中熟地滋陰補血,當歸和血生血,白芍斂陰益血,川芎調和血氣,合起來就成為調血養血的良方,治療因血虛而致的月經不調,臍腹絞痛,以及血結成塊、時發疼痛等證,不僅是婦科的常用方劑,更是治療血病的基本良方。
 
血是脈管中有形有質、流通不息、營養人體的物質之一,從四肢百骸、五臟六腑,一直到毛髮皮膚、肌肉筋骨,無不需要它來濡養。假使因為外傷或者疾病的影響,造成體內血液耗傷或流行失常時,就會產生血虛、血瘀和出血的症候。
 
元代醫家王好古以四物湯為主方,用於治療婦女妊娠期中的傷寒病,以養血安胎為主,根據六經症候分別加入兩味適當藥物,形成六合湯系列方劑。如:
 
妊娠傷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緩者,用四物湯加桂枝、地骨皮,除寒熱而止自汗,叫“表虛六合湯”;
 
妊娠傷寒,表實無汗,頭痛身熱,惡寒和脈浮緊者,用四物湯加麻黃、細辛,使養血安胎兼發汗解表,自然汗出而寒熱具解,叫“表實六合湯”;
 
妊娠傷寒,而有寒熱往來,心煩喜嘔吐,胸脅滿痛,脈弦的少陽經症,用四物湯加柴胡、黃芩,以和解少陽,叫“柴胡六合湯”;
 
若妊娠傷寒,身熱不惡寒,有汗口渴,脈長而大的陽明經症,用四物湯加石膏、知母,清熱生津止渴,叫“石膏六合湯”;
 
若妊娠傷寒,經過發汗或攻下後,虛煩不得眠的,用四物湯加梔子、黃芩,清三焦虛熱,叫“梔子六合湯”;
 
若妊娠感受風濕,四肢骨節煩痛,頭痛發熱而脈浮的,用四物湯加防風、蒼术,散風燥濕,叫“風濕六合湯”;
 
若妊娠傷寒,經過發汗或攻下後,血漏不止,胎氣受損和胎動不安的,用四物湯加阿膠、艾葉,養血止血以安胎,叫“膠艾六合湯”‧‧‧
 
另外,還可用四物湯加味調理血分病,如:
 
月經過多,沒有其他症狀的,是氣虛血熱,用四物湯加黃芩、白术,清陽涼血,健脾統血,名叫“黃芩六合湯”;
 
若月經來時色黑不暢,每次都過期才至,是氣滯血熱,用四物湯加黃連、香附,清熱行氣,名叫“連附六合湯”;
 
若月經妄行,發熱心煩,不能睡臥,是血虛有熱,用四物湯加黃連、梔子,清熱涼血,名叫“熱六合湯”;
 
如果月經色淡而少,腹痛氣短,脈虛的,屬血少陽虛而有寒,用四物湯加附子、乾薑,溫陽散寒,名叫“寒六合湯”;
 
若月經不暢,腹脅脹痛的,是氣鬱經阻,用四物湯加厚朴、陳皮,理氣開鬱,名叫“氣六合湯”。
 
四物湯作為治療血病的基本方劑,可視疾病的不同證候,而在用藥劑量或藥味上進行加減。
 
早在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即以當歸、川芎、白芍、地黃四物組合,遂為養血“四物湯”的祖方。
 
嗣後,唐代醫家藺道人將“四物”中的乾地黃改為熟地黃,便形成了四物湯之過去圭臬。
 
同時,張仲景以“四物”為基礎方,加入阿膠、艾葉、甘草,製成“膠艾湯,治療婦女懷孕而月經又見,或懷孕而腹痛漏血,胎動不安等胎動漏血症,收到了止血安胎的作用。
 
清代醫家王清任以四物湯為基礎,將白芍改為赤芍,熟地改為生地,同時加入桃仁、紅花、牛膝、枳殼、桔梗、柴胡、甘草,製成“血府逐瘀湯”,治療胸中瘀血內阻引起的頭痛,胸痛,心熱煩躁,失眠多夢,心悸氣緊,呃逆乾嘔以及傍晚發熱等證。
 
四物湯若和助陽補氣的“四君子湯”(即人參、茯苓、白术、炙甘草)相加,叫“八珍湯”,用於久病之後氣血皆虛,精神不振,肢體疲倦,面色萎黃,飲食減少,並有虛熱,以及瘡瘍久潰不能癒合等症,是一個氣血雙補的方劑。
 
八珍湯再加黃芪、肉桂,叫“十全大補湯”,除氣血雙補外,還能助陽固衛,溫補腎陽,適用於虛勞病人而見咳嗽、遺精、失血,以及婦人崩漏等症。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四物湯具有抗貧血作用,可改善造血功能,增強免疫功能,提高肌體耐缺氧能力,抗自由基損傷,延緩衰老。該方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可抗放射線損傷,抑制肉芽增殖。
 
此外,四物湯還具有抑制子宮肌收縮、補充微量元素,及磷脂和維生素等作用,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痛經、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症等婦科病,也可用於治療蕁麻疹、老年性皮膚瘙癢和銀屑病等皮膚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始終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甜、酸、苦、辣、鹹。按照中醫的說法,五味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
 
 
甜味:
 
糖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中醫認為,甜味入脾,吃甜食有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肌肉疲勞、調和脾胃、止痛、解毒等作用,但過食甜膩之品,則會壅塞、滯氣,不僅使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並且還會引起身體缺鈣及維生素B1的不足。
 
 
酸味:
 
由有機酸產生,如醋酸、乳酸、檸檬酸等。中醫認為,酸味入肝。適當吃酸食可促進食欲,有健脾開胃之功,並可增強肝臟功能,提高鈣、磷元素的吸收。醋酸還具有消毒的作用。但過量服食可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苦味:
 
由有機鹼或無機鹼離子產生。如茶葉、咖啡、可可等食物呈苦味,就是因其含茶鹼、咖啡鹼之故。中醫認為,苦入其心,具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但多食之將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
 
 
辣味:
 
由辣味素構成。中醫認為,辣入肺可發散、行氣、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肌體之代謝,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但食之過量會刺激胃黏膜,並可使肺氣過盛。故患有痔瘡、肛裂、消化道潰瘍、便秘以及神經衰弱的患者不食為好。
 
 
鹹味:
 
是由氯化鈉等成分組成。中醫認為,鹹味入腎,能軟堅潤下,它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的滲透壓平衡,及正常的水納鉀代謝作用,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量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但成人每天吃六克左右已足夠。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