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存在這個世間,因欲望驅使,就會引發與之相應的種種想法。當我們感到寒冷時,就想找衣服穿;感到饑餓時,就想找東西吃;覺得孤獨寂寞,就想結婚成家;覺得閒來無聊,才會追求各種娛樂;覺得精神貧乏,才會追求藝術;覺得人生苦短,才會信仰宗教。總之,人類有什麼欲望,就會有什麼妄想。有什麼妄想,世界就會出現什麼現象。

此外,執著也是妄想的重要助緣。就像孩子在乾柴上玩火,正好刮起一陣大風,火借風勢熊熊燃燒,不幸將家中房子也燒得一乾二凈。孩子點火有如無明,乾柴、房屋有如欲望,大風有如執著。欲望之火因無明而燃燒,因大風而猛烈。由欲望導致的妄想,也是隨執著而不斷增強。執著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

因為關注內容的不同,每個人的妄想又會出現不同傾向。比如女性關注服飾,就會留心社會上各種流行趨勢,比較自己穿些什麼才得體漂亮,還會設法賺錢購買時裝。因為對服飾的關注,就會使之在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因這些外在包裝而忽略生命的內在。也有些人關注家庭,終日為全家生計奔波,為兒女成長操心,更要調和家庭各個成員的意見分歧。難怪有許多信眾都反映說,打坐念佛無法專心。如果每天糾纏在這些事務中,帶著這些牽掛來到座上,又怎麼可能靜下心來呢?

此外,關注科學的人,會有科學的妄想;關注藝術的人,就會有藝術的妄想;關注愛情的人,會有愛情的妄想;關注權力的人,會有權力的妄想;關注生命終極問題的人,會有哲學、宗教的妄想。在這個世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關注範圍,也有自己的妄想傾向。

妄想,使我們生活在無明構造的世界中,無法透徹宇宙人生的真實。佛教的唯識宗,將世界分為三個不同層次:一是遍計執性,是主觀的錯覺狀態;二是依他起性,是因緣顯現的假相;三是圓成實性,是世界的如實相。凡夫由於無明,糾纏於遍計執,無法透徹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所以說,人類無法正確認識世界的關鍵,就在於認識本身。若以妄心觀察世界,就像我們帶著變色眼鏡,所見自然是妄境,不是世間真實。

妄想,又使有情在生命旅途疲於奔命。在自然界,雞為一把米而奮鬥;蜜蜂為一巢蜜而奮鬥。在社會上,學生為升學而奮鬥;商人為經營而奮鬥;學者為職稱而奮鬥。每個人,都在為實現自身妄想而奮鬥。妄想越大,奮鬥得就越投入,越艱難。甚至在臨終時還不能放下,正所謂“天長地久有盡時,妄想綿綿無絕期”。

妄想,也給人們帶來種種煩惱。有些人總是沉溺於回憶和期盼中,因而無法面對現實。有些人總是高估自身能力,因而常感懷才不遇。有些人整天想著經營算計,因而吃不香、睡不好。有些人嚮往奢華生活,卻可望而不可即,痛苦不堪。沉溺於妄想,還會使人精神渙散,無所事事。不必說妄想無法達成,即使現有的生活,也會受到極大干擾。

由此可見,妄想將導致人生的各種過患。因此,《心經》告誡我們要遠離顛倒夢想。當然,遠離並非易事。許多人開始打坐時,總感到妄想不絕如縷,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更讓人苦惱的是,越是克制,妄想越是活動頻繁,此起彼伏。怎麼辦呢?《心經》闡述的對治之道,就是從照見五蘊皆空,到認識一切諸法皆如夢幻泡影,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無智亦無得,心無掛礙,妄想自然無從生起。

正像蒼雪禪師所說的那樣:“南台靜坐一爐香,竟日凝然萬慮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凡人妄想紛飛,必須通過修觀、念佛、誦咒進行對治。而對於透徹諸法真相的禪者來說,世間並不存在使他們執著愛戀的境界,如是,妄想自然不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做人辦事的手段都是不一樣的,可以講,一個人就有一種手段,一個人就有一種靠自己手段獲得成功的途徑。無數事實表明,有些人就是太過於自信,想用自己確認的手段能夠解決任何問題,但不知道這種往往是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他們總覺得離成功的目標不是越來越近,而實際上越來越遠。

人生的計劃和行動,是需要靠章法來完成的,而不是靠一些怪招去謀劃的。這就好比在拳擊台比賽一樣:兩個拳手相互較量,激戰正酣,進退躲閃、撲讓攻守,都有相當靈活的步伐和拳路,他們的一招一式都是為成功而做準備的,這一招一式就叫手段。可惜的是,有很多人並不能看到這一招一式的寓意。

手段是成功的保證,沒有手段的行動和計劃一定是事倍功半的,孫悟空與牛魔王一比高低,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他七十二變的手段;“飛人”喬登叱咤NBA賽場靠什麼?靠的是他靈活自如、左右盤帶,飛身灌藍的手段。一名話,沒有手段,你永遠吃不到成功的甜果。

手段從何而來?對於那些成大事者來說,他們善於總結自己、反思自己、比較自己,從而避實就虛,找到自己人生的強項~~自己究竟能幹什麼和不能幹什麼,並付出實際的行動。這個過程就是確立自己成大事手段的過程。不明白這一點,一個人永遠就會在錯誤的方向走下去。

成大事的九種手段:

一、敢於決斷~~克服猶豫不定的習性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無成,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敢於決斷的手段,總是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從而錯失成功的最佳時機。成大事者在看到事情的成功可能性到來時,敢於做出重大決斷,因此取得先機。

二、挑戰弱點~~徹底改變自己的缺陷

人人都有弱點,不能成大事者總是固守自己的弱點,一生都不會發生重大轉變;能成大事者總是善於從自己的弱點上開刀,去把自己變成一個能力超強的人。一個連自己的缺陷都不能糾正的人,只能是失敗者!

三、突破困境~~從失敗中累積成功的資本

人生總要面臨各種困境的挑戰,甚至可以說困境就是“鬼門關”。一般人會在困境面前渾身發抖,而成大事者則能把困境變為成功的有力跳板。

四、抓住機遇~~善於選擇、善於創造

機遇就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有些人浪費機遇輕而易舉,所以一個個有巨大潛力的機遇都悄然溜跑,成大事都是絕對不允許溜走,並且能縱身撲向機遇。

五、發揮強項~~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

一個能力極弱的人肯定難以打開人生局面,他必定是人生舞台上重量級選手的犧牲品;成大事者關注於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充分施展才智,一步一步地拓寬成功之路。

六、調整心態~~切忌讓情緒傷害自己

心態消極的人,無論如何都挑不起生活的重擔,因為他們無法面對一個個人生挫折,成大事者則關注於高遠心態,即使在毫無希望時,也能看到一線成功的亮光。

七、立即行動~~只說不做,徒勞無益

一次行動勝過百遍心想。有些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所以看不到更為實際現實的事情在他身上發生;成大事者是每天都靠行動來落實自己的人生計劃的。

八、善於交往~~巧妙利用人力資源

一個人不懂得交往,必然會沒有推動人際關係的力量。成大事者的特點之一是:善於靠借力、借熱去營造成功的局勢,從而能把一件件難以辦成的事辦成,實現自己人生的規劃。

九、重新規劃~~站到更高的起點上

人生是一個過程,成功也是一個過程。你如果滿足於小成功,就不會推動大成功。成大事者懂得從小到大的艱辛過程,所以在實現了一個個小成功之後,能繼續拆開下一個人生的“密封袋”。

可以講任何一種手段,都可以導致一種結果,但這個結果是不是最佳的結果,恐怕就很難說了。成大事者總是關注於選擇最佳的手段,達到最完善的結果,這就是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因此在成功之路上,你要想成大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的手段對你推動成功的計劃是否立竿見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裏,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婦之道”,哪裏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裏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於君,當然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監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

可見,“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了。

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窮。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哩。怎麼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樣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後,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也就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關於“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皆知,塵世中的一切本是因緣和合而有,離不開成住壞空的生滅變化,無有長久,但,在這生滅中的一切本是一種假合的呈現,然眾生往往以此為真而迷戀或不捨,因此招惹諸多困擾與憂愁。
 
一切是假相,萬不可迷戀,應藉此假合現前當下反觀自省,以增慧性;聖神仙佛有現病體,應化人間,咸令眾生深種善根,病體本為假,亦是啟發眾生知聖神仙佛應世,沒有一定的形像,或相好或相醜陋,乃至畜類眾生,修行者慎勿輕妄生疑,千百億化身,皆是在度化眾生。
 
一切相化雖是虛象,是因緣所現,痴者認象為實而執迷,悟者認象而覺醒,當下反觀自照,如此的反觀自照即可生慧見真如,行修之人可要好好悟之。
 
資生之物是用以維持肉體身命;人事法理藉以啟發心靈慧命,因之,千萬不可耽戀物欲,為外物所役使,認假為真,也不要執法不悟,捨近求遠,棄淺入深,脫離現實生活,而致最終的顛倒迷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與“不說”之間,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要學習能適時的說出一句“得體的話”、能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並且時時提醒自己,說話當厚道,要有口德。

語言,是人類交換訊息、增進了解、建立共識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溝通,則是人類最頻繁的社會互動模式。話,人人會說,不過有些人說話大家聽了歡喜,進而有所啟發,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不忍再聞。所以,一個願意溝通、熱心真誠的人,人生價值觀較和諧、理性、積極,成功的機會也較一般人高。

說得恰當好處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強調謹慎說話的名言,如“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喪家亡身,言語佔八分”‧‧‧,但許多人仍然有“話多”之毛病,喧囂吵雜,令人厭惡。有人說:“愈少思考的人,說話愈多”,頗有道理。

佛陀智慧深廣,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教示眾生要確立正知正見,有了正見,繼而能正思維,進一步就能落實正語,遠離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且能積極地說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合語。能行正語,口業即清凈,不論誦經、持咒、說法,聽者都會信受奉行。

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更是告訴我們說話的時機要拿捏好外,也當察言觀色;該說話的時候,要說;不該說話之時,當三緘其口。“說”與“不說”之間,需要極大的智慧與勇氣,要學習能適時的說出一句“得體的話”、能及時打住一句“不該說的話”,並且時時提醒自己,說話當厚道,要有口德。

善用譬喻,說話更具說服力

古希臘著名寓言作家伊索,因家境貧窮,年輕時曾在貴族家當奴僕。有一次,主人要宴請許多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命令伊索準備最好的佳餚,伊索一道道的上菜,每一道都是各種動物的舌頭。

主人大吃一驚,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準備最好的菜,舌頭是傳述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哲學家來說,沒了舌頭,也就無法明白表達他們的哲學思想,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好的東西。”客人們聽了,都認為有道理而開懷大笑,主人也覺得很有面子。

第二天,主人又要請客,故意吩咐伊索準備最壞的菜。怎知上菜時,依然是一整桌的“舌頭宴”。主人氣沖沖的質問伊索:“今天你怎麼解釋?”伊索不急不徐地回答:“禍從口出,誹謗、造謠、誣蔑、中傷、挑撥等壞事,難道不是透過舌頭產生的嗎?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壞的東西。”當時這些著名的哲學家,都十分稱讚伊索的智慧。精簡、有力、貼切與恰到好處的絕妙“比喻”,常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亦增加語言的“趣味性”與“吸引力”。

言出妙語吐芬芳

多背誦佛經、四書、諺語、以及佳句好辭,既可以提升文學素養,亦可增加說話的內涵,讓人言之得體,言如妙語花香,使聞者如沐春風,欣然信受。所謂“出言須涉典章,談說乃傍稽古”,對於“反覆無常”、“前後不一”的言語一定要避免,更要注意言談中,自己不經意、無心之語,可能帶給他人不必要的誤解。

言語談吐中透露著聰明或平庸,人品與風度,若能審慎說話的時機與因緣,用慈悲與智慧的觀照,發揮說話的藝術及技巧,將使說話更具內涵,說者真誠,聞者法悅,真為“善說”。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柔軟與堅強,兩者看起來雖然像是對立的,但卻可以同時存在。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剛硬的東西一定很堅固,其實剛硬的東西往往最脆弱,即使像金剛鑽這般堅硬的物件,也可以用切割鑽石的工具將之毀損。所以,最堅硬的通常是最脆弱的,最柔軟的反而可能是最堅強的。

因此,真正想要降服敵人、敵國,要憑的不是武器,也不是戰爭,而是用和談的方式溝通,進而以德服人。因為武力只是一時的嚇阻作用,並不是常保和平的方法,也絕非真正解決紛爭之道,道德感化的力量才是最強、最深刻的。

這種柔軟的堅強,就像“大地”一樣。大地平時很柔軟地承載萬物,卻也是萬物最堅強的憑藉;就像溫柔的女性一樣,為了保護她的子女,在非常時刻,也會變得很堅強。所以人們常藉大地來歌頌母親,柔軟也成為女性的代名詞。

一般人認為女性是溫柔的、柔和的,而男性應該是剛強的,但是,難道男性就不需要柔軟的態度嗎?其實,女性過份柔軟會變成柔弱,而男性剛強中應該帶有柔性,如果不夠柔軟,便不能成為偉大的人物。

以往的國人強調大男人主義,男人的形象總是比較剛強、威猛,但是從古往今來的例子來看,大丈夫一定是非常柔軟、堅強的,不只是剛強而已。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能伸是大丈夫的特質,小人物因為姿態不夠柔軟,往往只能伸、不能屈。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都是能夠忍受一時的屈辱,例如,韓信禁得起胯下之辱;越王勾踐忍辱偷生、臥薪嚐膽,終於成就了大事。他們的表現,是柔軟而不是柔弱,是堅強而不是剛強,所以,如果想要真正成就大事,就必須具備柔軟溫和的堅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這種柔軟的堅強呢?那就是,待人要寬容、溫和,縱然別人用尖銳刻薄的態度對待你,也不要想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要能暫時忍住、包容下來,但也不會因此而被擊倒、打敗,或是心懷怨恨,而能善盡自己一切的努力,等待因緣轉變,這樣既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對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中,君子一詞共出現一百零七次,小人二十四次。君子小人皆有二義,其一以有無道德區分,其二則分指貴族和平民。《論語》中提到君子小人,多是第一義。如小人的二十四次,用指平民的,僅只四次。以上係根據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的統計。

以君子和小人作對比,約十三四次,絕大多數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類的簡單句子。孔子教育學生,首重德行,所以論到君子修養的地方最多,涉及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

這裏面很有趣味的一個說法,是君子不器。孔子認為君子須博學廣通,不能像器具一樣,只有單一的用途。子貢在弟子中最聰明,學業一流,為孔子所喜愛。子貢也終生敬仰老師,孔子過世,弟子依禮守墓三年,唯獨子貢守了六年。

公冶長篇第四章,子貢問孔子,我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汝,器也。”問是何器,孔子說:“瑚璉也。”瑚璉是祭祀時盛放糧食的竹器,上頭飾以美玉,相當尊貴。孔子比子貢為瑚璉,意在讚賞他的資質美好。可是瑚璉再華麗,仍然是器呀。

有了孔子所說的不器,老子的大器晚成倒顯得小氣了。既然不器,還管它是大是小?

孔子說:“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不能找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去試探考查君子,但君子卻可以接受重大任務;相反,小人擔不了大任,小事情上卻能夠玩得滴水不漏。

孔子周遊列國,閱人多矣,對於領導者層面上的君子小人,認識深刻,故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此話怎講?在君子底下做事很容易,討好他卻難。用不正當的方式去討好,討不了好。小人正相反。為什麼說在君子底下做事容易,在小人底下做事難呢?

君子用人是量才而用,小人則求全責備。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小人為達到自己的目的,絕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功夫要用來取悅上司。進一步來講,小人靠這一套若能成功,在政治一帆風順,那些被取悅的在上者,自然也都不是君子。

君子小人之辯不是學問,是常識,人皆能懂,然莫能奈何。這一點,孔子已經懶得重複。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俗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說得真好,排場再大熱鬧盛況,總有宴止人散的一刻。緣來則聚,緣去則散,都不過是人生過客罷了,喜怒哀樂是一種現象而非真實境,生活中的衝突與矛盾的時刻裡,人生總是隨波逐流,被環境所轉而不能自己。
 
只知大嘆人生是苦海,三界是火宅,卻又是那麼矛盾,輕易的拋棄了心中那顆道體法則的寶珠,不讓它發出亮光;不願走那一切光明之源的儀匭途徑,卻在黑暗中大怨光明的不來,眾生可真是迷痴也。
 
一切因果對應全是自己所造,但「道」既是光明之源,佛是圓滿境界,何以世人無法明瞭且體悟而入修行之門?是因為「道」之出口「淡乎且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是那麼的自然,讓眾生忘了有「道」的存在。
 
道之體如無而不可謂無,道之用如有不可謂有,這可用人之味覺來闡述:它像菜根之淡而無味,世人皆喜濃味甘甜辛辣,無味則難察而不喜,而道之真味實存於一心,非口能察也。
 
但,只要能通其味,則天地可以知其始終,萬物可以知其綱紀,此為道之本體,修行者當須體悟此理,理通則道體現也。
 
雖然「君子之心,天清白白,不可使人不知;面前田地安能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但,「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世代子孫有不匱之福蔭」,別無他法,唯有積德行善,心地光明磊落的過人生,有此道德觀做為行為基準,才能真正福澤惠及後代子孫,廣大群眾。
 
所以處世雖然讓一步可以海闊天空,但退一步仍要是眾人進步的張本才有意義;待人雖寬一分是福,但利己總要也是利他的根本才是。
 
人生不能成為物質名利的役使,道德觀不是流行時髦的事,也不是古板、保守或消極的行為,道德是一種永恆不衰的人生光明燈,是一種群眾的軌矩,人生的幸福與快樂離此則難尋,人生的光明大道,離此亦難覓也,所以行修之人難得知修身進道,要好好珍惜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
  
寬恕,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寬恕的本身,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之外,事實上,是在昇華自己。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得真正的快樂。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意;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說:“我恨你”。但是你恨對方,對方也許並不知情。因為不知情,他也不會少一塊肉,或有任何損失,反倒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靜,痛苦不已。因此,我們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癡的行為。

唯有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托缽還更痛苦。”
  
快樂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而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解脫,自己來超越。想要得到快樂,就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條繩子綁住自己一樣,真是自找麻煩。
  
佛陀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訓誡弟子們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覺得修養沒那麼好,沒辦法輕易寬恕別人,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不要跟他親近。“遠離惡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己無法自主時,就要先斷惡緣。
  
因此,快樂要先學習從寬恕別人而來,寬恕是昇華自己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若能如實地運用在生活當中,那麼,便能與佛法相應而不悖離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社會學家指出,在許多家庭裏,夫妻爭吵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誰也不服誰,不懂得欣賞對方,看不得對方好,恐怕也是同事、朋友交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沒有了偶像,不懂得欣賞別人,較少合作,較多算計,結果大家誰也不開心。博弈論中著名的“囚徒的困境”推論告訴我們,在多數情況下,雙方合作比雙方背叛好,做的好的關鍵不在於征服對方,而在於引導合作,一句話,合作優於背叛,被認為戰無不勝的“黃金四原則”就建立在這一基礎上。

告訴別人你是誰

在人與人之間,模糊有利於審美,而清晰則有利於合作。客觀地說,人與人交往都是有一些或表或裏的緣由的,而這些緣由的目標都是合作,商務往來是一種合作,擺脫寂寞也是一種合作,即便是復仇也要在你的合作下才能如願以償。

而合作的基礎是資源。你如果沒有對方需要的資源(資源、權勢、美貌、才華、個性、善良等等),就不要指望對方會積極,持久地對待你,其實我們也是這樣,你在乎的東西才會吸引你。

為了很好地與人合作,同時也給自己更多的機會,我們就必須和清楚地表現自己的資源和做人的原則,所謂“醜話說在前頭”,就是使大家都知道你的原則,你不能接受什麼,你不可失去什麼,你的原則表述的越清楚,別人也就越知道該怎樣對你,就像領袖必須讓所有人敬畏一樣,表現出個性中強悍的一面不是壞事。

事實證明,這更有助於導致長期的合作,同時也更公平,就像在運動員比賽前一定要讓他知道比賽規則一樣,這種意義上說火比水更安全,因為人們知道火的厲害故而比較謹慎,而水卻很難讓人覺得敬畏,這使人們更容易在水中犯錯誤。

學會感激

成功學家安東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一顆感激的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了別人的恩惠,不管是禮物,忠告,或幫忙,而你也夠聰明的話,就應該抽出時間,向對方表達謝意。

“領袖的責任之一便是謝謝。”那些當選的領導人,總是要拿出一些時間去答謝曾經支持和幫助過他們的人或組織的,非如此,他便不可能得到繼續的乃至更多的支持,過河拆橋的人是走不遠的。

無數的事實證明,及時回報他人的善意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這不僅會贏得必要而有力的支持,而且還可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煩。嫉妒逼人不僅難以使自己“見賢思齊”,虛心向善,而且也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和外在形象,更主要的是,這會使自己失去盟友和潛在的機遇,甚至還會樹立強敵~~因為一般來說,被別人嫉妒的人應該不會是弱者,以“一報還一報”的心理,他也不會對你太客氣。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一個過路人到加油站問路,並打探前邊鎮子的人怎樣,加油站職員反問他從前住的鎮子怎樣,過路人回答“糟透了”。職員於是說:“我們這個鎮子的人也一樣。”隨後,第二個人駕車來到這裏,並問了相同的問題,當駕車員回答說他們原來鎮子人很友好後,職員說:“我們這個鎮子的人完全一樣。”

人際關係就是善意的關係。人是三分理智,七分感情的動物。士為知己者死,從業者可為認可自己存在價值的上司鞠躬盡瘁。“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被愛,恨就會被恨。”

行為孕育行為,你對我友善,我對你也友善,如果你對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的對待你~~這就是心理學互惠關係定律。

如果你擁有對別人有用的信息而不與別人交流,那麼你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即別人擁有的對你有用的信息,也沒有告訴你。

幫助別人也是幫助你自己。愛默生說過:人生最美麗的補償之一,就是人們真誠地幫助別人之後,同時也幫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別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腳去絆倒他們。一個與人為善,一心做事的人也許會流一些血,但勝利最終會屬於他的。

慣子如殺子

我國有句古話,叫做“慣子如殺子”。這句話用於人際關係和國際關係。傳統的中國倫理教育我們,要做君子,要寬容,不要與小人一般見識。但問題是你做君子,他未必做君子,你寬容,他未必寬容,你不和他一般見識,他未必不找你的晦氣。做人不能太一廂情願了,一廂情願是一種主觀的做法,一種謙虛中的傲慢。

一味遷就挑釁者和違規者的結果往往是小人得志,君子遭殃。就像在一個房間裏,你氣喘噓噓,,卻有人坐在你旁邊好不體貼的冒煙,如果你不告訴他你的感受,你就得走開;而如果你走不開,你就得忍受下去,而冒煙的人也絕不會感激你的“寬容”。你在幫助他養成不顧及別人感受的習慣和性格。你害了自己也害了他,因為一個人是遲早要為性格的缺陷付出代價的。

有容乃大是結果,不是前提。對敵人容忍,就是對自己的扼殺和殘忍,慈悲對某些人可能有幫助,但對某些人可能有壞處。慈悲必須因人而異,絕不能對每個人都用同樣慈悲的態度對待他。一百人有一百種樣子,因此必須用一百種不同程度的慈悲對待他們。

我們提倡合作,但我們也不懼怕衝突,而且常常是,我們在衝突中會有更進一步的提高,在變革的時代,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必須要學會在衝突中成熟和成長。

一切著眼於未來

就像女孩子需要真誠(真誠就意味著花時間,有耐心)地去追求一樣,人際關係是需要一些耐力的。在這個意義上,寬容就是耐心,就是給第二次機會。即便有過一次背叛和冒犯,但只要不是死怨,就要以一切著眼於未來的心態,給對方改正的機會(但只給一次機會),從而有助於重新合作。

事實上,這種機會往往也是給自己的,就像自己會荒唐,會短視,會無意冒犯別人一樣,別人也是可以原諒的,但同樣的錯誤只能犯一次,確認可以無意一次,卻不可能無意二次,如果不是對方弱智,至少說明他不在乎你說過的話,而不在乎你說過的話,其實就是不在乎你。

“精神之路與人類命運都要經過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沒有吸收的東西極少有機會倖存。”寬容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它使人們不知不覺地吸收彼此的營養,從而一同強大。

“弱者才會殘忍,唯強者懂得溫柔。”用體諒改變別人,和不相投的人相處是一種思維藝術。只有強者才會寬容,寬容的基礎是強大,是自信,是不易受傷。

要學會對事不對人 ,在你給別人第二次機會之前,一定要告誡自己“是事錯了,而不是人錯了。”這樣你就可以給他一個完整的機會。

永遠不要和人正面衝突,永遠!傷人的話永遠不要說出口,要給雙方都留有餘地。下棋講餘味,做人也是,不要忘了,你留給別人的餘地也是留給自己的。

使未來顯得比現在重要,也是利於促進合作的,古語說:無希望處無努力,無夢想處無民生。那些成功的領袖人物大多善於用燦爛的前景吸引追隨者,他們向追隨者灌輸一種信念,讓他們相信自己的看法,人格以及對未來的理念。同樣的,為了使人們樂於與你合作,你也需要用合作的前景鼓舞彼此,一起遊向最明亮的所在。

“未來是現在的期待”。現在就去告訴你的愛人,你的家人,你的友人,告訴他們你是誰,告訴他們你想要什麼,告訴他們你需要他們的幫助,告訴他們你的夢想同樣會照亮他們的夜空,然後一起希望,一起等待,一起爬山,一起看日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