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偏差
 
1.頭暈、頭痛:初學氣功者,一因急於求成,二因呼吸用力不當、不勻,以致氣衝頭頂,血壓升高,出現頭部脹痛、眩暈。
 
2.失眠、健忘:體質虛弱者,在練功時功法選擇不當,如該做動功的去做靜功,該做靜功的去做動功;在練功時呼吸和動作不協調;特別是練自發功時不掌握要領,不注意勞逸結合,常常會引起失眠、健忘。
 
3.胸悶、胸痛:常見於呼吸時用力:呼吸間隔時間過長,以致憋氣,或練動功時呼吸和動作不協調。
 
4.腹脹、腹痛:常見於呼吸用力,人為地向丹田屏氣,或飯後練功。
 
5.腹瀉、腹痛:練功時不注意環境條件,受到風寒,或受有毒氣體的影響,或吃冷飲後練功,都會引起腹瀉、腹痛。
 
6.陽痿、遺精:常見於體質虛弱,或本身患陽痿、遺精者,功法選擇又偏於靜功,忽視動功和強壯功鍛煉,以致陽痿、遺精疊現。
 
7.腰酸、背痛:常見於氣功初學者,腰背部不夠放鬆,練動功和硬功時,呼吸、意念、姿勢、動作不協調,也會發生腰背酸痛。
 
 
二、糾治方法
 
普遍採用氣功按摩法治療氣功偏差,治療時術者將左手按在患者患部或鄰近穴位上,由左勞宮發放外氣,使患者局部有溫暖或酸、脹、重壓、氣流等感覺,再通過術者右手在患部作按摩,常用方法為:
 
1.頭暈、頭痛:椎前額區、拿頂後的兩側,點按太陽、印堂、風池穴。
 
2.失眠、健忘:推眉心、項後,點按安眠、神門、風池穴,並囑患者行梳頭功。
 
3.胸悶、胸痛:推運八卦(由內向外平推胸部和兩脅)。點按膻中、內關穴。
 
4.腹脹、腹痛:推軟腰(腰椎兩側)、摩腹部,點按氣海、足三里穴。
 
5.腹瀉、腹痛:擰臍圍、摩腹部,點按關元、足三里穴。
 
6.陽痿、遺精:摩腹部、推尾閭,熱運丹田,點按關元、曲骨、三陰交穴。
 
7.腰背酸痛:拍背部,按腰眼,拿肩中,點按八髎、委中、承山穴。
 
 
三、防偏常識
 
1.飯前半小時、飯後一小時內不能練功,以免氣行逆轉,出現腹脹腹痛。
 
2.功前需排除大小便,使腸道通暢,膀胱放鬆,腹部鬆弛。這樣容易氣貫丹田,運氣流暢。
 
3.功後不可馬上喝冷水、吃冷飲,否則會刺激腸胃,引起腸胃管的突然收縮,以致腸胃功能紊亂,產生急性腹痛、腹瀉等。
 
4.練功後不要馬上用冷水洗手、洗澡。人在練功時,大量的血液通過心臟流向肌肉皮膚,練功後突然受到冷的刺激,皮膚、肌肉中的血管、毛細血管就會驟然收縮,使回心的血流量突然增加,加重心臟的負擔,影響心臟的健康。
 
5.在過度疲勞或劇烈活動以後,不能馬上練功,以免虛弱,或引起氣急胸悶,並因此導致不良的後果。
 
6.在暴風雨和雷鳴閃電時不能練功。練功時,人體內的生物電能起很大的變化,這時練功,大自然的雷鳴閃電將對人體起有害的作用。
 
7.要節制房事,防止縱欲傷身。房事後不能馬上練功,以免走失真氣,甚至滑精。
 
8.有內外傷出血時,禁止練功。
 
9.各種炎症的急性發作期、肺結核活動期,以及各種癌症有廣泛轉移或劇痛時,禁止練功和自發功。
 
10.慢性心功能不全者,或有嚴重心律失常,或安靜時心跳在每分鐘一百次以上者,禁練動功和自發功。
 
11.孕婦及婦女月經期不宜練動功和自發功。
 
12.空氣不暢或有有害氣體的地方不宜練功。
 
13.練功要排除“七情”的干擾,因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憂則氣結,思則氣鬱,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練功前要心平氣和,和顏悅色,練功時才能達到心境清平,意氣合一。
 
14.在練動功和自發功前最好先練靜功,調勻呼吸,以免練功中產生胸悶、氣急。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在人生謝幕前,對自己的一生所做的回顧和總結,值得我們仔細體味其中的道理。孔子的這段話,其實就是給出了人們,在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方面的不同階段和步驟。
 
所謂“志於學”,就是自覺地意識到了學習的意義,“學”乃孔子的志向所在。這裏所說的“學”,不僅僅包括讀書,更主要的是指習禮。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俎豆”係古代人們祭祀用的器皿。兒時的孔子即開始練習禮儀,這是人格修養的最初步驟。
 
“三十而立”,立於什麼?“立於禮”。一個人在人格上的獨立,其實是個倫理道德問題。
 
“四十而不惑”的“不惑”,是指知道了為什麼遵循禮儀的理由,即不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所以孔子又講:“知者不惑”。怎麼才能“知”?儒家主張“格物致知”。所謂格物的“物”,不是那種與人無關的外物,而就是“做事”而已。格物致知無非是通過“物”的道理來領會“做人”的道理。
 
“五十而知天命”是說孔子五十歲上明白了倫理道德的總根源,即最高那個道理,但尚侷限於“知”,故有待於落實到“行”。
 
“從心所欲不逾矩”,乃是大自由、大自在,是那種達到了既自由自覺、又自然而然的物我合一、圓融無礙的狀態。在這個階段,天道與人道已泯然為一、了無分別。一個人不論怎麼想都不會超越規矩的約束,而這種約束亦失去了外在強制的意義,而是完全吻合了人的主觀意志的欲求。這也正是儒家,在人格建構方面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的境界。
 
馮友蘭先生則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說,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那種未經自我意識反省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存狀態,亦可謂按照本能生活的狀態。此時的人屬於“庶人”,他還“不知有我”,這也是多數人的生存狀態。它也符合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觀點。
 
功利境界的人自覺地追逐自我利益,是“有我”狀態,其人格為“小人”。
 
道德境界不是索取而是犧牲和奉獻,因而達到了“無我”狀態,其人格是“君子”。
 
天地境界意味著天人合德,也就是孔子所謂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它達到了“超我”的狀態,其人格是所謂“聖人”。故二程曰:“聖人即天地也”。
 
馮友蘭的“四境界”說雖然在形式上與孔子的不同,其實它們在究竟處本無二致。
 
人生境界的提升過程,也就是人的自我覺解和覺悟的過程。一個人在自己一生的成長和提升中,未必一定能夠達到聖人境界;但對這一超拔之境界,須持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般的敬畏。在人格境界的成就方面,也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
 
傳統的人才觀講究德才兼備,強調以德為先,不是沒有道理的。現代的人才觀似乎更偏重於才而忽視了德。不管人格高下,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足矣。殊不知,當一個人道德敗壞時,其才能越大,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古今中外,不乏其例。怎樣才能使人有德呢?這就離不開人生境界的修養和提升這條路徑。
 
歷史上的高僧大德,無不是目光如炬,兩眼炯炯有神。他為什麼異乎常人?就在於這是“誠於中而形於外”的自然流露,是境界的折射,裝是裝不出來的。儒家講究所謂“聖人氣象”,它無非是聖人境界開顯的結果罷了。現代人的目光何以往往有些遊移不定,有些迷茫和空洞,原因何在呢?大概同今天的人們不再注重境界的提升不無關係。
 
人的境界不同,為人處世的姿態也會大不相同。提升人生境界,絕不是讓人們放棄庸常生活和俗務,絕不是讓人們逃避現實、“遁入山林”做“隱士”。它不僅無礙於做工、務農、治學、從政、經商,相反倒是有助於各行各業的成就。因為它解決的問題,不是做還是不做,而僅僅是如何做,即究竟以怎樣的態度去從事這些行業才恰當。
 
為什麼會有政治家同政客的分野?為什麼會有儒商同小商小販的分野?為什麼會有科學家同工匠的分野?為什麼有的人把職業當作事業甚至志業來做,而有的人僅僅是把職業當成混飯吃的行當?其中的差別安在?說到底就在於境界的不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都有關於孝道的論述,都勸人對師長奉行孝道,以盡人倫之責。在佛教與我國傳統文化兩千多年的融合中,其孝道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所謂孝道,就是以孝為本的理法規範,是以盡心奉養父母為基礎的廣大仁愛德行。
 
佛教的孝道思想,除了散見於各種經典中之外,還有專門論述孝道的經典廣為流傳。其中最著名的經典有《佛說盂蘭盆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和《地藏經》等經典。
 
~佛陀是孝道的典範~
 
釋迦牟尼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據佛陀傳記記載,佛陀在侍從的陪伴下,出遊四城門,見到生老病死等種種無常之相,發願要出家修行,凈飯王擔心佛陀出家修道,沒人繼承王位,便為佛陀娶了美麗漂亮的妻子,希望打消他出家的念頭。為了不違背父親的意志,佛陀只好順從婚娶。也沒有違反父王之意,生了兒子羅候羅,這是佛陀對父親孝心的表現。
 
佛陀在盡了世間的娶妻生子的義務之後,為尋求佛法的真諦,在一天夜裏告別深愛的妻子和兒子,離開王宮,決意出家,行各種苦行,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豁然開悟成道。
 
後來,釋迦牟尼佛為報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時,連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來供養父母。後來又升忉利天為母說法,在皇宮為父闡揚凈土,令其聞法生信,超升三界。佛陀的父親凈飯王過世,佛親自回來舉喪,親自為父王抬扶棺木入殮,然後和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靈山”安葬。
 
從佛陀的身世來看,佛一出生母親就過世了,由姨媽一手帶大,後來姨媽想出家,佛不答應,因為顧慮到女性出家,宗教團體內容易發生問題,恐怕影響佛法在世間的傳佈,但是由於阿難一再向佛請求,佛才答應姨媽出家,從此,佛教才有了尼眾。
 
佛在得了道後,也曾為了報答母親懷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那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為忉利天主,但是佛還是專門為她宣講了佛門孝經《地藏經》。以使母親得到超生天界,表達自己的孝道。
 
佛陀為了感激姨母大愛道夫人的撫養恩惠,廣開方便慈悲法門,允許五百位釋迦種族的女眾出家,佛教終於有了比丘尼的教團。佛陀為了成就目犍連尊者救母於地獄的孝心,宣說《盂蘭盆經》,為後世弟子闢出一條孝親的法門捷徑。
 
與佛陀一樣懷有孝心的菩薩為地藏王菩薩,地藏菩薩昔為婆羅門女時,為救亡母脫離惡道,發心出家修道,並發廣大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不僅使母親得以超昇,而且還能使後世眾生仰仗念誦《地藏經》的功德,得以離苦得樂。
 
目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後,為救先母脫離餓鬼道,稟白佛陀請求解救的辦法。佛陀為其講說《盂蘭盆經》,啟建盂蘭法會,齋供十方僧眾,憑藉眾僧戒德之力,超度先母生天。以上這些事例,都是諸佛菩薩行世出世間大孝的例證。
 
佛陀在世時,時常教導諸大比丘及千二百五十人眾,要把孝行當做頭等大事來做,且莫怠慢,因為學佛就是學習做人。然孝行又是人之為人的道德準則、行為規範,故須尊老愛幼、孝敬父母。
 
~世間最大的孝道~
 
我國傳統的孝道思想含有報恩成分,佛教的孝道也與報恩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行孝是為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這是佛教孝親觀的思想。佛教自始以來,一直都是講“知恩報恩”“唯恩是報”的,並且佛經也云:“上報四重恩(國土恩、父母恩、三寶恩、眾生恩),下濟三途苦(地獄、餓鬼、畜生)。”《心地觀經》曰:“謂四恩者,一者父母恩,二者眾生恩,三者國土恩,四者三寶恩。”釋氏要覽中謂四恩者:一者父母恩,二者師長恩,三者國王恩,四者施主恩。
 
報恩是要對一切眾生起好感,生慈心。一切恩人中母親的恩德最大,故視眾生如母,這樣易於生報恩心、仁慈心。眾生生死無盡,受生亦當無盡,佛說每個人無始以來死的白骨,堆起來如須彌山一樣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水還多,可以說在生死流轉中,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沒有一個眾生不是自己的父母。對一切有情生起慈心,生起尊重,如同尊重現在的父母,等無差異。
 
父母在養育兒女時,受盡無量諸苦,作為後代,應該生起感恩心,以報父母之深恩。佛在《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將母恩歸為十種:
 
一者懷胎守護恩,二者臨產受苦恩;三者生子忘憂恩,四者嚥苦吐甘恩;五者回乾就濕恩,六者哺乳養育恩;七者洗濯不凈恩,八者遠行憶念恩;九者深加體恤恩,十者究竟憐憫恩。
 
總而言之,母親為了子女忍受了一切痛苦,荷擔了種種困難,給予了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就像那雨中的一把大傘,默默地遮風擋雨,使我們快樂地度過雨天;父母就像那辛勤的園丁,給我們澆灌了勝似蜜甜的甘露,滋潤了我們乾枯的心田;父母就像那黑夜裏的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方向‧‧‧。父母那慈悲的心腸,就是佛菩薩那慈悲喜捨的流露,今生父母如是,過去父母亦復如是。
 
父母恩重實難報,《父母恩重難報經》云:“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繞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沒踝,猶不能報答父母深恩。”那麼怎樣才是孝順父母呢?蓮池大師將孝分為三種次第:一、甘旨供養,使父母免於饑餓,是為小孝;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中孝;三、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了生脫死,是為上上大孝。可見,出世孝法遠遠勝過世間孝法,出世孝道乃可稱為最上之大孝!
 
近代凈土宗大德印光大師也認為,對父母盡世間人倫之責,只是孝道的一個方面,若要真正報現世父母和多生父母的恩德,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是最好的的報恩方式。
 
印光大師引《戒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大師由此認為,世出世間,都是以孝為根本。只是由於世間的凡夫俗子,只知道世間普通的孝道,而不知道出家修道是最高的盡孝方式。因此,他們每見到出家人,就妄加誹謗,認為他們捨親割愛,不孝養父母,與世間的流浪漢、忤逆之子沒有兩樣。
 
印光大師認為,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同樣重視孝道。世間的孝道是形式上的,而出世間的孝道專注於孝之根本;世間的孝道顯而易見,出世間的孝道隱晦難明。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儒家所推崇的是通過孝養父母使他們身心安樂,而佛家的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才是真正的大孝。
 
印光大師認為,多行戒殺放生之事也是孝親的一種方式。戒殺放生不僅能得到諸多善報,同時也是實踐孝道的一種方式。大師在《印光大師嘉言錄》中援引《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一個人的六親眷屬,無論是前世父母或多生父母如果不能超脫苦趣,都會在六道當中輪迴。因此,一個人如果殺生就有可能殺害的是自己前世的父母,或是多生多劫的父母。當我們殺害眾生時,會使他們起瞋恨心,形成怨怨相報的惡性循環,將來他們會因造作惡業遭受更大的苦報。如果我們戒殺放生,使自己前世的父母,都能仗自己放生的功德永脫輪迴之苦,這才是真正的至孝。
 
所以,一個人只有廣行戒殺放生之事時,才是報自己多生父母之恩德,也是在對芸芸眾生盡孝道。
 
 
 
文章作者:慧靜法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欲徹底掌握古人用藥的思路,則必須運用古人的思維方式思考中藥,而不能以現代人的思路思考。現在人對藥物的認識多為某藥可以治療某病的基礎上,而古人則不這樣認為。
 
中藥不同於西藥,西藥是世界上現有了某種病,而後有針對該病研製開發,一種可以治療該病的藥物,於是我們可以說某藥就是治療某病的。而中藥的發明機理與西藥完全不同,世界上的所有中藥,都是先於人類疾病而存在的,即任何一種中藥都不是為了治療某病而產生的,世界上在人類之前本來就有各種中藥,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徵,這些不同的特徵被中國古人發現後用來調整人體,於是這些植物便成了老祖宗神奇的藥。
 
因此對中藥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某藥治療某病的思路上,如果說某藥治療某病則對藥物的理解不夠全面,況且某藥對某病的治療必然不能都有效,否則中醫就不會發明辨證論治了。
 
中藥的治病機理非為殺病毒、抗細菌,亦不是止頭疼、治失眠等,而是調整人體的氣機。在古人的思維認為中藥治病的機理為以偏糾偏。因此在整本《黃帝內經》中,很少出現某藥治某病的記載,卻大量記載了不同性味的藥物對人體氣機的調動,“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以偏糾偏好簡單的四個字,真正做到的沒有多少醫生。如果真正能理解了,那在臨床上就不會見失眠就用酸棗仁,見感冒就用金銀花了,見痛證就加元胡。中藥所用者唯氣與味,通過氣味的偏來糾正人體的偏。否則,一斤酸棗仁的安神作用沒有一片“安定”(西藥)效果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用這五種水果,能幫助腸胃消化,避免腸道“煩惱”。
 
 
一、鳳梨能幫助消化和排毒
 
營養價值比較高,其中所含的蛋白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A、B1、B2、C及E,對身體健康都有幫助。鳳梨含有一種叫“鳳梨朊酶”的物質,它能分解蛋白質,溶解阻塞於組織中的纖維蛋白和血凝塊,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炎症和水腫,幫助消化及排走體內毒素。鳳梨中所含糖、鹽類和酶有利尿作用,適當食用對腎炎,高血壓病患者有益。此外,鳳梨更有促進新陳代謝及消除疲勞之效,在逢年過節時喝飽吃醉或玩得疲倦時食,可作提神之用。
 
 
二、奇異果促進腸胃蠕動
 
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糖類、維生素B1、B2及C。由於奇異果蘊含豐富營養素,一向被視為潔腸美容食品,可促進腸胃蠕動,令排泄暢通,更有改善高血壓的奇妙功用,亦可有助消除疲勞。
 
 
三、草莓治療便秘嫩白皮膚
 
它的主要營養成分是纖維素、蛋白質、鈣質及維生素C。草莓含豐富的膳食纖維素,足足有橙的兩倍,在幫助消化,通暢大便,降低膽固醇等方面功效極佳。內含的維生素C更可抑制黑色素,讓皮膚保持嫩白幼滑,皮膚受油膩食物影響之時,正好吃一些來補充養分,拯救肌膚。
 
 
四、雪梨能消滯解膩清理腸胃
 
營養價值主要體現在它所含有的豐富膳食纖維、維生素C中。雪梨清甜爽口,吃上一口就能立時除去口腔的油膩感,內含的豐富纖維素是清腸胃的好幫手,可有效紓緩便秘。此外,還不妨以冰糖來燉雪梨,製法簡單,不但可消滯解膩,亦能在乾燥的秋天給喉嚨來點滋潤,一舉多得。
 
 
五、西柚可消食去腸中惡氣
 
營養價值非常高,蛋白質、粗纖維質、醣類、鈣質、鈉質、磷質、鐵質、維生素C及P都含量豐富。在不少減肥餐單中,都可見到西柚的蹤跡,西柚的營養價值甚高,其豐富的纖維亦有助保持腸胃暢通。而據中藥學記載,西柚有消食及去腸中惡氣之效,故能紓緩因過飽而致的腸胃不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穿梭在各種複雜的關係中,面對來自不同地域的人,現代人的生活不再那麼愜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再那麼單純。大多數時候,面具成為了人與人溝通的橋樑。或許連我們都不知道自己戴著多少張面具,哪一張才是真正的自己。於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迷茫無措的我們對著鏡子,無言地控訴為何遺失了最真實的自己。
 
我們生活在一個忙碌的信息化時代,每天過著日復一日地單調生活,戴著連自己都看不清的面具與人相處,此時的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自己喜不喜歡這樣的生活?
 
的確,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同的場合需要我們展現不同的姿態,只有戴上面具我們才能在這個社會裏生存,哪怕它會成為一種可怕的習慣。這是我國的文化環境和民族性格的雙重作用下,對人際交往所產生的結果。無論你願不願意,面具都已融入我們的生活,是人之常情,合乎其理的。
 
然而失去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一個人每天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付著性格各異的人,他不能事事順從心意,他不可以義正詞嚴地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內心世界的空洞越來越大。終有一天,他會在喧囂鬧市、燈紅酒綠中迷惘,惆悵,寂寞,空虛。失去靈魂的人生意義何在?
 
人活著首先應該充實自己,而不是一昧地迎合他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己也。”別人不了解我,我不著急,我著急的是自己不了解自己。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就好像是在為別人而活,只會讓自己活得更累。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但我們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改變自己。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想著放下自己的身架,討好別人,奉承別人。
 
處在這樣一個矛盾的時代,我們是做自己,還是演自己?
 
不要活在別人的劇本裏;莫讓別人的標準亂了自己的生活。
 
人的一生,活在別人為你設計好的場景裏,不能不說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活在這個世上,是赤裸裸地來又赤裸裸地離開,不帶走塵世的一片雲彩。既知死後萬事空,我們就應該看淡一些外物,視其為浮雲。
 
為了讓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曾堅持不懈地追求某些事物,常會給自己找一個外在的人生目標。在追尋的過程中,我們卻極易迷失自我,陷入物質欲望的漩渦。終其一生,他背離自己的內心,模糊了自己的標準,或許收獲了一時的歡愉,卻難以避免在沼澤地裏的沉淪。一場看似華美,實則淒涼的舞會過後,誰又敢保證自己的幸福呢?
 
人生苦短,也許我們總是為了生活違背自己的心,也許我們總是在不同的面具裏上躥下跳,然而我們必須堅守最真實的自己,不為誘惑,方不枉此生。
 
有一句話說的好: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為你的不堅持,卻讓別人進來佈置。但是不要忘了在裏面住一輩子的人是誰‧‧‧是你自己。
 
請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留意見:

 

過分爭執無益自己且又有失涵養。通常,應不急於表明自己的態度或發表意見,讓人們捉摸不定。謹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迴避。

 

  
認識自己:

 

促進自己最突出的天賦,並培養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並把握住它,則所有的人都會在某事顯赫。

 

  
絕不誇張:

 

誇張有損真實,並容易使人對你的看法產生懷疑。精明者克制自己,表現出小心謹慎的態度,說話簡明扼要,絕不誇張抬高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是說謊的一種形式。它能損壞你的聲譽,對你的人際關係產生十分不好的影響。有損你的風雅和才智。

 

  
適應環境:

 

適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雜事上,要維護好同事間的關係。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則別人將會對你感到乏味。必須使人們總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點的人會使人保持期望,不會埋沒你的天資。

 

  
取長補短:

 

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把朋友當做教師,將有用的學識和幽默的言語融合在一起,你所說的話定會受到讚揚,你聽到的定是學問。

 

  
言簡意賅:

 

簡潔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歡,使人易於接受。說話冗長累贅,會使人茫然,使人厭煩,而你則會達不到目的。簡潔明瞭的清晰的聲調,一定會使你事半功倍。

 

  
絕不自高自大:

 

把自己的長處常掛在嘴邊,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優點。這無形貶低了別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結果則是使別人更看輕你。

 

  
絕不抱怨:

 

抱怨會使你喪失信譽。自己做的事沒成功時,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努力使事情做圓滿。適度的檢討自己,並不會使人看輕你,相反總強調客觀原因,抱怨這,抱怨那,只會使別人輕視你!

 

  
不要說謊、失信:

 

對朋友同事說謊會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不再相信你,這是你最大的損失。要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目光遠大:

 

當財運亨通時要想到貧窮,這很容易做到。聰明人為冬天準備。一定要多交朋友。維護好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總有一天你會看重,現在看來似乎並不重要的人或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練功過程中有不同的反應,有不適應感、生理效應、心理反應以及個別的偏差反應等。分述如下:
 
不適應感:常出現在練功初期,如憋氣感,姿勢重心不穩,不能輕鬆自如,輕度疲乏,思想不易集中或容易入睡等。處理原則:不必擔憂,要有信心,循序漸進。呼吸逐步拉長、加深;摸索適合自己的姿勢重心;功前儘量不做容易過度興奮的事;擺脫紛紜雜念,訓練意念集中於丹田。
 
生理效應:初期及練功期間均可產生。反應多種多樣,如因腸蠕動增加的腹瀉,因消化功能的提高而出現的饑餓感和體重增加,因深呼吸鍛煉使肺活量和胸圍增大,血循改善而有全身或局部的熱流感,以及可出現輕、重、癢、澀、浮、沉、軟感等。處理原則:既要認識生理效應是好的,但又不要刻意追求這類感受,要由其自然形成。否則易分散練功精力和出現弊病。
 
心理反應:即精神方面的自我感覺,在練功各階段均可產生。其特點是沒有器質性的變化,也無客觀的體徵可查,時輕時重,感覺不定,甚至說不出有那些具體的不適,一旦理解即可頓時減輕或消失。如自覺全身放出強烈的白光,上下通明,此後全身感燒灼痛,練不好功了;在似睡非睡狀態中出現幻聽幻覺:氣運行時某一經絡中有不疏通的感覺;由於書籍和傳說的影響,出現離奇感覺難以消失,等等。處理原則:針對產生這些反應的原因,指導其正確理解反應的形成過程,以有說服力的論證,誘導解決。
 
偏差反應:偏差是少見的。只要及時糾正,不難解除。茲介紹常見的幾種反應的產生原因和糾正方法:
 
一、呼吸過度用力引起
 
急於求得深呼吸,刻意追求其深、長、細、緩的呼吸,呼吸次數過少,停閉呼吸或默念字句中追求過長者,吸氣過速,或一次吸氣中分二次以上連續吸氣的不適應生理的假呼吸。姿勢過度彎曲影響呼吸法進行,練功時間過長和衣著緊縮或未鬆開腰帶等,均可產生氣悶、呼吸短促、呼吸之間有補償性的深大呼吸出現,或短暫的潮式呼吸出現,有疲勞、心悸、心慌、難以入靜等現象,不能堅持一次練功的結束。處理原則:呼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二、姿勢不正確引起
 
(1)盤坐式,彎腰,易氣阻,姿勢不穩,上身隨呼吸呈不倒翁式的搖動,腰酸。
 
(2)平坐式,臀部過分靠近椅背,即坐得太近,兩膝距離過分靠近(應與肩同寬),彎腰,可出現重心不穩,腰酸,氣急或呼吸吃力。
 
(3)側臥式,下肢過度彎曲或用力伸直者可有呼吸不暢,疲乏。
 
(4)仰臥式,肢體過分伸直或頭部過低,可有乏力、頭脹出現。
 
(5)站式,時間過長,兩手抬得過高,兩腳距離太窄或兩膝過分彎曲,可產生疲勞、氣急、搖擺、血壓升高或跌倒。處理原則:教功時要著重指出,應該預防上述情況的產生;練功者發現上述問題應及時糾正。
 
三、意守不正確引起
 
目視鼻準或兩眼閉合用力,練功中有心事牽掛,引氣向上(如伴有呼吸用力,枕部過低,練功時間過長等),可產生頭痛頭暈,煩燥不適。處理原則:兩眼輕閉或微露一線之光,自然而不用力;有難以排除的牽掛時,可運用不同的意守法或暫收功片刻再練;在練功中切忌氣衝頭部,任督二脈交流也應任其自然。
 
四、進食不當引起
 
練功過程中食欲增加,過多攝入食物,會造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時常出現排便感等。處理原則:不能過早、過量增加飲食,尤其對老人及脾胃薄弱者,更須注意。
 
五、體力與練功功法、時間不適應引起
 
體弱、有病、老年練功者,如取站式,或練功時間過久,會產生頭暈、心慌、疲勞、發抖,以至昏倒等。處理原則:根據每個練功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功法和練功時間。
 
六、病情與功法不適應引起
 
例如:
 
(1)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期:不宜作深長呼吸,這樣容易引起出血。宜作放鬆功或靜呼吸。
 
(2)血壓過高時,不宜作站功,這樣容易摔倒或導致血壓更加升高。宜作放鬆功或枕部墊高的仰臥功。
 
有些病在病情嚴重期根本不宜作氣功,如:高熱、出血、鼻炎等,應待病情緩解或治癒後再練,否則肯定使病情加重或妨礙練功。
 
以上所談的氣功反應及處理,只是舉例而已。練功反應複雜多變,不可能在一篇短文中概括無餘。希閱者舉一反三,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在練功中出現的反應,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提出“儒”為“濡潤”說的是東漢儒學大師鄭玄。其註《禮記‧儒行》中說:“‘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
 
這裏先說“‘儒’之言‘優’也,‘柔’也”,又說“‘儒’者,‘濡’也”,二說是統一的,還是矛盾的?
 
先看“‘儒’者,‘濡’也”一說。歷代採用、贊同此說的不乏其人。南朝梁代儒家學者皇侃在為《論語‧雍也》“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作疏時說:“‘儒’者,‘濡’也。夫習學事文則濡潤身中,故謂久習者為儒也。”這裏首先重申了“‘儒’者,‘濡’也”,繼而闡述其道理,這就說明:“儒”之所以得名於“濡”,是因為“濡潤”,即“習學事文”而受到滋潤、潤澤,“故謂久習者為‘儒’也”。
 
唐代的經學大師孔穎達在為《禮記‧儒行》作疏時說:“案鄭《目錄》云:‘名曰《儒行》者,以其記有道德者所行也”,下面就是“’儒‘之言‧‧‧”。鄭玄的話,全靠孔穎達的引用才得以完整地保留下來。北宋經學家邢昺在為《論語‧雍也》“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作疏時說:“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者皆謂之‘儒’。”這裏說明“儒”的得名是因為“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
 
宋元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為《資治通鑒‧秦紀二》“召集魯儒生七十人”作註時說:“‘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這也是重申鄭玄的觀點。清代經學大師段玉裁在為《說文‧人部》“儒,柔也”作註、孫詒讓在為《周禮‧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正義時,都引用了鄭玄的話。
 
其次,從字音來說,“儒、濡”二字不僅現在同音,古代也同音,古今語音完全相同。所以,現代學者郭沫若在為《管子‧宙合》“涅儒”集校時引清代洪頤煊云:“‘儒’、‘濡’古字通用。”
 
第三,從字形來看,“儒、濡”二字都以“需”為聲符,它們又與“需”有什麼關係呢?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而”下說:“即今所用‘濡濕’字。”近人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二十二“需”下說:“此‘濡’之初文。”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以“需”為“濡”的本字,訓為齋戒沐浴之義。
 
第四,從儒者的品德來看,溫和潤澤如玉。《禮記‧聘義》:“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碈(同“瑉”,像玉的石頭)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碈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碈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第五,從儒者的行為來看,謙恭禮讓。儒者謙恭禮讓,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優柔,這也就是鄭玄所說“‘儒’之言‘優’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的緣由。這樣看來,鄭玄先說“‘儒’之言‘優’也,‘柔’也”,又說“‘儒’者,‘濡’也”,二說是統一的,一點也不矛盾。
 
所以,孔穎達進一步闡述其理由:“案下文云儒有‘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搏猛引重,不程(逞)勇力,此皆剛猛得為儒者。但《儒行》不同,或以遜讓為儒,或以剛為儒,其與人交接常能優柔,故以‘儒’表名。”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免費結緣佛經,非為迎合貪心,而是導引衆生發無上菩提心,成等正覺。故,每一本經書,經書誕生的每一環節(請法,說法,記錄,翻譯,助印,流通等)皆飽含至誠恭敬之心。為不至於唐突佛經,特制定以下恭敬佛經的要求,請佛子參照執行。
 
 
~迎請佛經~
 
一、請經若請佛講法,當發菩提心,起大恭敬心,然後在根據自己的需求請需要誦持的經書(暫時不看的經書就不要請了,勿貪心,佛經非藏品,若束之高閣,而不使其流通,則有遮擋佛光之罪過,慎之!)。
 
二、經書請到後,最好先放佛像前或清凈高處,發願並承諾自己所要讀誦的次數。
 
三、借閱他人佛經,應按時送還,應視同己物般珍惜,切不可任意塗抹、竊剪、撕毀;依出世法論則為毀法,依世間法論有欠公德心。常住所有佛經佃戶,未經許可不要動用,私自動用,則犯過失;若私自取走不還,為盜僧祗物,而獲大罪。
 
 
~佛經放置~
 
四、佛經要放在其它書籍的上面。舉凡經、律、論其放置層次,由上而下依次為:原文經典、經典批註一般佛學書籍、聖賢的言論、教化性書籍、一般書籍。
 
五、經書應恭敬放於清凈高處,不可隨意扔放床上、座椅上、矮桌几上,及不凈處。
 
六、如手捧或裝於口袋攜持時,不得低於腰部,不可挾腋下。男居士更不可將佛書捲起放入褲袋中,女居士不可將佛書塞入女用皮包中,女用皮包雜物太多,此皆不如法;小本佛經只宜放入上衣口袋,否則犯失敬意,雖細微小節,也不可不知,知即改正,不應再犯。
 
七、不得口吹經上灰塵,應以專用凈布拭去。
 
八、書房和睡房若是同一間(限單身凈房),睡覺時應用乾凈的布將經書蓋好,且要安置在頭的那一邊。
 
九、不可在經典所在的地方,有種種污穢行為。
 
 
~誦讀佛經~
 
十、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
 
十一、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將見褻慢之罪。
 
十二、看經應專心,若有雜念,應先合上經典,凈念後,再閱。
 
十三、勿以口水沾指翻經頁。
 
十四、不可在看經的桌面上,擺置雜物,或躺著看經書,更不可以污手觸經。
 
十五、經書上不可塗寫,不得一邊談說雜話、吃東西,一邊看經書。
 
十六、中斷不看時,應夾放紙條做記號。不可折頁、折角,或經書面朝下、作「人」字形擱置。
 
十七、不可在洗手間內看經。
 
 
~佛經流通~
 
十八、佛經不可作為了藏書,那是要犯了遮蓋佛光的罪。若無暇閱讀,應轉送他人,廣為流通。
 
十九、一切報紙型之佛刊,不可做包紮物品之用,也不可任意丟棄、撕毀,應待機轉贈他人閱讀。凡流通之佛書不宜存置,而應輾轉流通,咸令受益。
 
二十、除自己結緣外,還可到經書互換處進行互換,或者寄回代為結緣。
 
 
~破損處理~
 
二十一、佛經是法寶,為眾生離苦的指南,應尊重恭敬,若有破損,應速修補,經典所在之處皆有龍天護佑,若任其損壞廢置,罪過無量。
 
二十二、若以前請到過一些印刷不精美的經書,或有缺字、漏字的情況。後來又請到了精美的經書,您可以把前者的錯別字找出來,用膠布、瞬時貼等修正過來,以後再結緣給別人。這個功德是很大的,相當於為寺院漏雨的屋頂補漏。
 
二十三、對破損比較嚴重,無法修復的經書或者錯誤比較多的經書,可以焚毀,將灰放在流動的河中。
 
 
~禁止販賣~
 
二十四、宗教用品是神聖的,《梵網菩薩戒經》明文規定“不得販賣佛像佛經”。
 
 
附佛經記載相關戒律:
 
《梵網菩薩戒經》: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剝皮為紙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析骨為筆書寫佛戒。木皮谷紙絹素竹帛亦應悉書持。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為箱囊盛經律卷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
 
《梵網菩薩戒經》:佛言。佛子。佛滅度後於惡世中。若見外道一切惡人劫賊賣佛菩薩父母形像。販賣經律。販賣比丘比丘尼亦賣發心菩薩道人。或為官吏。與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薩見是事已。應生慈心方便救護處處教化。取物贖佛菩薩形像。及比丘比丘尼發心菩薩一切經律。若不贖者。犯輕垢罪。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