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探險精神如果用在飲食上,一定能獲得更多的健康。以下這幾種健康食物,你肯定見過,也肯定吃得不多~至少不會像吃蘋果、麵包、那樣去吃它們。從今天開始,讓它們成為你每日食譜的主菜吧!
 
 
奇異果:
 
奇異果維生素C含量特別高。兩個奇異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超過一個橘子,而且它還含有豐富的鉀和膳食纖維。吃法:奇異果皮薄,可以用削皮器或削皮刀去皮。果肉可切片食用,或者切成兩半舀出果肉食用。如果做水果沙拉放點果肉可以增加綠色,顯得更特別。
 
 
花椰菜:
 
花椰菜富含維生素K,能增強血液凝固能力,也是抗氧化劑維生素A、C和植物鈣的來源。吃法:食用前在冷水中清洗,把難以食用的根莖切掉,蒸、煮、炒均可。
 
 
毛豆:
 
它是植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也提供植物類雌激素及纖維素。半份去皮毛豆含有120卡的熱量,是非常好的小菜。吃法:先蒸一下,再放入鹽水中,用微波爐加熱二至三分鐘,此時,豆與莢已經分離,可以放心享用了。
 
 
全麥麵粉:
 
這種麵粉富含膳食纖維,且本身耐咀嚼,只要少吃點,就會讓人出現飽脹感,如果是強化過的全麥麵粉就更好了。吃法:全麥麵粉做的食物,煮的時間要稍長一些。這種麵食比普通麵粉做出來的更香,可以做成麵條,加入香腸、熟的蔬菜和調味料拌著吃。
 
 
石榴:
 
石榴的抗氧化能力非常強,花青素非常多。其果實中的大量多酚和黃酮類化合物可保護心臟,消炎。石榴也是維生素C、維生素K和鉀很好的來源。吃法:吃石榴很講究方法。首先,把最上面的花冠削掉。然後把皮削去,浸在冷水中約五分鐘~在水中把種子取出來,讓他們沉在碗底。最後,把籽過濾出來,用冷水沖洗,就可以食用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生活就是這樣:“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生活沒有永遠的一帆風順,正如古人說的那樣:“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在漫長的歲月裏,順境與逆境,得意與失意,快樂與痛苦,無處不在,無時不困擾著我們。於是,生命裏留下了許許多多的遺憾印跡,生活裏有了無數聲長籲短嘆。遭遇坎坷,面對困境,我們總是在利與弊之間取捨,在失去與得到的交替之中成長。
 
一時間想不起是誰說過:“如果你因為失去太陽而流淚,那你也失去群星了”。乍眼看去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嚐試換一種思維,換一種角度來思索,失去與得到之間的區別和差距。
 
於是不難發現獲得是一種幸福,失去也是另一種幸福。明白在擁有的同時也有可能失去的道理。這句很有哲理,生活中,既有失望也有希望,有痛苦也有快樂。因此,我們要明白失去是痛苦的,但不能因此失去對生活的信心與希望,不能陷在焦慮與遺憾的泥沼裏自暴自棄。
 
世間萬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其利必有其弊。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可能存在的。俗話說得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你遇到遺憾和失敗時,重要的是看你怎麼去面對和接受這個現實,而不是低頭嘆息任由其意志消沉。
 
我們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腳踏實地的精神。既使前方道路是泥濘的、崎嶇的,充滿著危機;儘管你戰戰兢兢地向前走,也不可能避免偶爾會摔上一跤,甚至也會摔得頭破血流。但只要你能勇敢地爬起來,重新站起來,繼續地往前走,最終勝利總是屬於你的。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如果你只會一味的感傷失去,那麼你將一無所有,只有有能力去享受失去的“樂趣”的人,才能真正品嚐到人生的幸福。
 
讓自己承受失去的東西,也許你會感到很痛苦,那也要自己去承受,別人是代替不了你的。傷和痛是有的,這就證明你已經長大了,成熟了。失去的時候,你可以哭,可以發洩,可以找朋友傾訴‧‧‧過後,你的世界就會充滿了陽光。
 
生活中,我們既要享受收獲的喜悅,也要享受“失去”的樂趣。失去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失去的同時你也在得到。失去了太陽,我們可以欣賞到滿天的繁星;失去了綠色,我們可以得到豐碩的金秋;失去了青春歲月,我們走進了成熟的人生‧‧‧
 
朋友,別因為失去了而感到遺憾,勇敢地去面對,做生活的強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國是文明古國,歷來崇尚禮儀,其中也包括飲食禮儀。禮制肇始於古代的祭祀活動,而祭祀又是從飲食禮儀起始的。古代食禮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並且逐步演變成各種合理的飲食禮儀與禮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一。而當今的國人,大都自覺不自覺地繼承了古代食禮的傳統。
 
節假日走親訪友,在就餐前,賓主雙方總會為如何落座而推讓一番,如果來客少,座次就比較好安排,一般客人客套片刻,就會在宴席上方落座;假如來賓較多,且與主人關係複雜,那就麻煩了,幾個人你拉我扯,往往要推讓半天,才能各就各位。
 
其實,主人也好,客人也罷,坐到哪個席位不能吃喝?為何非要安排你一我二的座次呢?原來,這一飲食禮儀,遠自先秦時期就有了。《禮記‧曲禮》載:“虛坐盡後,食坐盡前。”意思是說,要坐得比尊者和長者靠後一些,以示謙恭;吃飯時則要儘量坐得靠前一些,以免不慎掉落飯菜,弄髒了座席。
 
主人將飯菜端上桌時,剛剛落座的客人又都會站起來,等飯菜擺好後,再在主人的招呼下落座。主人頻頻催促客人吃某道菜時,客人往往會一邊隨口附和,一邊動筷子去吃主人示意的那道菜。這也是《禮記‧曲禮》中的食禮之一:“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就是說,宴會開始,飯菜端上來、有重要的客人入座時,來客都要起立,以示感謝與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能置之不理。
 
當客人放下碗筷,說吃飽了時,主人一般會熱情地勸說客人,再吃點兒。這也是《禮記‧曲禮》所記載的內容。“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後辨殽。”所謂“三飯”,是指客人吃幾碗飯後便推辭說飽了,這時,主人竭力勸讓,客人就需要再吃肉、喝湯。
 
酒足飯飽之後,客人一般會幫助主人收拾餐具,而主人往往會客氣地加以阻攔。《禮記‧曲禮》說:“卒食,客自前跪,撤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大意是說,吃飯完畢,客人應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食具,交給主人,主人此時趕忙起身,勸阻客人不要幫忙,然後,客人再坐下。
 
事實上,現在的宴會上還保留其他一些古代禮儀,比如上菜時,要將飯菜托捧於左手上,並用右手握持;上魚餚時,“濡魚進尾,乾魚進首”,也就是說新鮮的魚,要將魚尾朝向客人;如果是魚乾,則要以魚頭朝向賓客,以示尊敬。
 
陪長者喝酒,要站起來走到長者跟前,長者勸止,再返回自己座位飲酒。若席間的長者沒有舉杯,其他人不能先飲酒;對於長者的敬酒,輩分低的人不能推辭不飲。即《禮記‧曲禮》所謂的“侍飲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練功中出現的現象哪些是正常反應?
 
練氣功時身體會出現一些感覺,如酸、麻、脹、涼、熱、重、癢、蟲爬行等,稱之謂“八觸”。這些都是正常反應。練養氣功也會有這些感覺。下面分別述之。
 
1.頭皮發癢。頭為三陽之宗,平時經絡不甚通暢。練氣功使真氣運行旺盛,就會刺激頭皮發癢。遇到這種情況,萬不可停練氣功而抓癢,最好是置之不理,待經絡通暢,癢自然會消失。
 
2.身體某部位發麻。行功時在經絡似通未通之際,常在臟腑經絡某一部位或四肢某一部位產生麻的感覺,應繼續練下去,經過十數日方能消除。
 
3.熱感。練習氣功有時會在身體某處產生熱感,這是內氣流衝之表現。熱的部位因人而異,有的先出現於頭部,衝破泥丸宮,轉而入天心,下華蓋、玉堂,過中庭而入巨闕,再通過三脘,下神闕,歸於海底。有的先充實衛氣,濡潤皮毛,達於四肢,充滿丹田,轉入督脈,上升泥丸宮,再由天心下承漿,沿任脈下行,歸於海底。內氣充滿周身後,某一部位的病灶,則有真火灼灼而發生痛熱感,沉屙宿疾由此而逐漸消除。
 
4.脹。練氣功在入靜之後,真氣運行,就感到皮膚發脹,尤其是四肢,感覺最靈敏,面部也會有發脹感覺。這種感覺,有的鍛煉一兩天就發現,有的十數天才發現。總之,這是氣通經絡的第一步感覺,比較容易覺察。
 
5.大。在行功過程中,有時感覺身體很高大,這是真氣通暢,微小的經絡擴張,身體各部出現充實膨脹的感覺。待氣充全身,通行已久即自然消失。
 
6.小。有時覺得自己身體異常矮小,這是真氣由外入裏,集中於丹田而出現的一種幻覺,不久就會消逝。
 
7.輕。練功入靜後,在真氣運行過程中,有時覺得身體輕飄飄好像飄浮在空中,像要起飛的狀態。這多半在吸氣時出現,因為吸氣時真氣是向上的。
 
8.重。練功入靜後,真氣下行,隨呼氣而下入丹田,有時感覺身體異常沉重。多數初練者有這種感覺。
 
9.涼。有不少人在談到意境時,在心腎交通之後,出現過“涼徹心脾”的舒適感覺。這是任督循環,天地交泰,腎陰充足,腎水上潮的表現。
 
10.亮。氣功練到一個相當階段,有的人天心會發現亮光,時隱時現,像閃電一樣。有人認為這是經絡暢通,機體生命活力旺盛,生物電活躍的緣故。
 
11.矢氣:練功時,有時呼氣時感到有股熱流由上而下,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加強,會出現矢氣(即放屁)現象。
 
上述現象不是每次練功都能出現,也不是每次練功時所有的感覺都同時出現。所以練功者不必去追求。
 
二、練功中的哪些現象屬於不良反應?
 
如果是練功不當,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良反應:
 
1.原有的病情加重,並出現厭倦練功的現象。這裏首先要說明一種情況,正常練功時原有的病情可能會出現反覆,如自我感覺不好,或某些生化指標不正常。像有肝病的人,練六字訣時,可能出現肝區疼痛或肝功化驗指標偏高等現象。中醫認為,許多疾病發生的過程,就是邪正鬥爭及其盛衰變化的過程。練六字訣使身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形成正邪相爭的局面,從而造成局部或全身的各種病理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練功者大可不必驚慌,應堅持練習下去。臨床實踐證明,經過幾次反覆,病情會趨於好轉,最後達到痊癒。但是如果原有的病情過分加重,反應十分強烈,而且產生厭倦練功的現象,這就是不正常的現象,應暫緩練功,檢查原因。一般來講,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練功過度,耗氣傷血,形成氣機失調,陰陽失衡,
引起病情加重,出現體虛氣衰的現象而厭倦練功。所以在出現病情反覆時,練功者應審慎對待,即不要驚慌失措,亦不可盲目自喜。
 
2.頭昏腦脹,胸悶脅滿。這種不適之症主要是由於呼吸方法不對而造成的,如呼吸頻率過快、過慢、過於執著,或形成胸式呼吸等。
 
3.氣塞氣滯,內氣亂竄。這是由於“以意領氣”沒有掌握好,或時機不成熟強行意領,或意領時意念過重,或不懂經絡而瞎領所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儒家是先秦諸子之一,其特點是以傳經的方式傳道。所謂“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六經”或“六藝”;所謂“道”,孔子孟子所弘揚的華夏文明之傳統價值,其核心是“仁義”。東漢史學家班固總結先秦諸子學術,即謂:“儒家者流‧‧‧遊文於六藝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
 
上下兩千年,我國社會千變萬化,儒家學者也與時俱進,揚棄舊說,融匯新知,各抒己意,流派紛呈,但萬變不離其宗:仁義。“仁義”是歷代儒家都認同的“普世價值”。
 
“仁”與“義”,原來是兩個概念:仁者,人也,人之所以為人而不為禽獸;義者,宜也,人應該怎樣為人才符合情理。孟子始將“仁義”並稱,以概括儒家的核心價值。他拜謁魏國梁惠王,惠王問:“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麼高見可以利吾國?”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義而已。”惠王問的是“利”,孟子卻跟人家講“仁義”,好像驢唇不對馬嘴。其實,這正是孟子超越流俗的遠見卓識。
 
孟子所處的時代,七國爭雄,互相攻伐,戰爭連年,不是“中國內戰”,而是“世界大戰”。各國的發展主題,就是富國強兵,開疆擴土。這也是梁惠王所關心的“利”,但對普通百姓能有什麼好處呢?無非是賦稅更重,死人更多。孟子則主張:“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人民至上,而非國家至上,更非君王至上,所以他反對戰爭,說“春秋無義戰”,說“不嗜殺人者能定天下”。
 
他勸君王施行“仁義之政”: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然後好好辦一些學校,教以孝悌之義,使百姓懂得尊老敬長。如果能這樣,天下的知識分子都想到貴國來發揮聰明才智,農民都想來貴國耕田種地,商家都想來貴國做生意,各國痛恨本國君王的人都想到貴國來尋求正義。仁者無敵,自然而然就令天下歸服了。用今天的話說:和平崛起。
 
這在“以攻伐為賢”的各國君王看來,當然是書生之見,太不切實際,如《史記》說:“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事實上,不僅春秋戰國,而且秦漢以後的改朝換代,都是弱肉強食強者為王的歷史,用魯迅的文學比喻:吃人的歷史。正因為如此,“仁義”才成為歷代儒家不懈的追求,將其視為超越國家存亡的“普世價值”。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顧炎武縱觀古今歷史,說:“有亡國,有亡天下。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所謂“亡國”,不過是改朝換代,皇帝變了,百姓依舊是百姓;所謂“亡天下”,卻是“仁義阻塞”,也就是道德淪喪,價值崩潰,你吃我,我吃你,互相坑害,互相殘殺。
 
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保護國家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保護“普世價值”不致被顛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份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是由顧炎武這段文字演變而來。但顧氏原意,“天下興亡”不是“國家興亡”,而是指儒家普世價值“仁義”的存廢。當一個社會公然毀仁棄義,理直氣壯地崇尚強權,赤裸裸地推崇暴政,這個社會就是亂世,用顧炎武的話說:“亡天下”。這不是預言,而是並不遙遠的歷史,如古人云:“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是學會生活。因為佛法,並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時時處處,吃飯穿衣,行住坐臥,舉目揚眉之間。馬祖云:“善惡事上不滯,即修行。”也就是於一切善惡、好壞、是非、得失當中,我們的心能平和自在,如如不動,不受擾亂,就是修行。
 
許多人學佛,誤以為是加法,從而不斷向外馳求,想證個什麼,得個什麼,修個什麼,結果徒勞辛苦,一無所得。而事實上,學佛是減法,得先認認真真對著自己,減去自己心中許多讓自己痛苦的東西。“苦因既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樂何必尋?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證自明。”
 
所以六祖大師說:“於彼相中,不生憎愛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名一相三昧。”禪的解脫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不是離開生活的,而是讓我們去改變對生活的態度;不是讓我們拋棄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而是讓我們於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當中,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嘆、不計較;不是讓我們沒有感情,而是讓我們的情,變成大情,這情能融納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大慈悲。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為了自己,哪怕是為了修行、學佛、行善都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痛苦,讓人舉步維艱。其實,我們往往只顧著向前跑,卻忘了學會退步;只一心想著成佛,卻沒有想到還須做人;只知道積功累德,卻忽略了打掃自心。我們的眼光,始終沒有找到修學的焦點,不在別處,只在於自心。所以,雖然是修行、學佛、行善,我們依然是迷惑、痛苦的。
 
心,是痛苦之本,也是自在安樂之本。既然我們的心可以讓我們痛苦,讓我們迷惑,同樣也可以讓我們解脫、自在。所以,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那樣凌亂不堪,但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這樣,無喜無憂,無憎無愛,隨處安樂。
 
心,讓我們唯利是圖,也可以讓我們學會關愛;心,讓我們怨嘆、計較,也可以讓我們讚嘆、寬容;心,可以讓我們失衡、熱惱,也可以讓我們心懷平等、泰然;心,可以讓我們患得患失,也可以讓我們不計得失;心,可以讓我們愛欲、纏綿,也可以讓我們於一切苦難眾生,慈悲、喜捨。
 
心如天空,可以充滿烏雲,也可以遍灑陽光;心如潮水,可以激蕩浪濤,也可以凈如明鏡。心如高山,可以野獸出沒,也可以開滿山花。
 
所以,當我們把修行投向自心的時候,生活依然如故,不同的是,生活灑滿陽光,凈善如水,山花燦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很多“沒病找病”的病人,讓我給他們排寒氣,也有很多醫生見人便說病人體內有寒氣,需要長時間的排寒氣。下面我就談談我對寒氣的理解。
 
現在主流思想認為,寒氣是一種外邪,是一種名字叫做寒的邪氣,此物遊行於天地之間,一旦趁人虛弱之時進入人體,便潛藏在很深的地方,引發人體各個地方的不適,用藥如果不排出這種邪氣,人病就好不了。請問天地之間的寒氣從何而來?我們必須明白天地的深層道理,不能人云亦云。
 
《內經》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結合上下文理解很容易理解寒從何而來,就是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氣,氣的不同狀態便化現出風寒暑濕燥火幾個有代表性的“象”,天地之氣處於“生”“長”“收”“藏”便分別化現出“風”、“火”、“燥”、“寒”四個象,即天地之間的寒為一個反應氣收藏的“象”,而非本有之物。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人體之氣亦會受天地之氣的影響,化現出四時“生長收藏”四個有代表性的象(其實人體之氣與天地之氣為同一氣,為了說理暫分為二)。當人體的氣出現收引狀態時便是中寒了。
 
當人穿比較少的衣服與寒冷的外界接觸,人體之氣便會自動適應天地而收引,人亦會不自然的拘緊打哆嗦,此時便說此人受寒了。如果冬天或天冷時,人體與外界之氣同,那麼這種狀態便是六氣,不為病。當外界狀態為溫,而人卻顯現一個拘謹的象,那麼此便為六淫之中的寒,人便中寒。
 
中醫診脈時,如果見到某一部或幾部脈見到了拘緊象,即緊脈,我們說該病人中寒。治療之目的便是緩解中寒拘緊之象,而緩解之法並非只有溫法一途。
 
仲景《傷寒論》中對寒邪的治法非常靈活,終極目的便是用各種方法舒緩拘緊之象,對於虛證可溫,對於實證則可因勢利導,如“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當然如果是脈在浮取緊而實,則可用麻黃湯攻表而癒。
 
縱觀《傷寒論》全文,並無“中風寒”一病,張仲景將中風與中寒分的很清楚,“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一個病人來了,是中風就不可能是中寒。
 
因為中風和中寒正好是兩個相反的象,人體氣在截然相反的兩個狀態,中風為人體氣處於疏泄狀態,而中寒為拘緊狀態。而中風的狀態可以和中濕的狀態相兼,中寒亦可與中濕相兼。
 
當一個病人來是處於中風的狀態,我們只要用藥或用針調整,使的病人由中風狀態的脈象,變到剛剛到中寒狀態病便癒,反之則為逆。同理如果病人來處於中寒狀態,只要調到剛剛到中風狀態便癒。同時如果在少陰病等危重病中,脈象顯現中寒的緊象,而表現確實汗大出等疏泄的中風象,則為亡陽,難治。
 
很多人體內沒有寒象,即沒有寒氣,卻聽從錯誤的醫學理論,服用大量麻黃、細辛、桂枝、附子等溫散之藥,則為逆治,使人體正常的氣總是處於向外疏散的狀態,久之則人體的自我保護,人體會表現出怕冷、冒冷風等跡象,實際是通過怕冷等跡象使人體之氣收引。
 
庸醫不知,以為是排寒氣,以為有效,繼續用大劑溫散藥,使病人虛極,很多證狀便表現不出了,這時再看治療前後的那個人,原先人體之氣較充足,敢喝冷水、敢跑步、吃肉亦能運化。而治療後呢,沾點冷水就拉肚子、出點汗就受寒,吃點肉就上火。我於臨床沒見到此種病人,未嘗不痛心疾首,正是“庸醫殺人不用刀”。學者甚之!甚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睡眠是最完整、最系統、最有效的休息方法,也是科學養生的重要內容。但如果忽略了睡眠中的一些細小事情,會對健康不利。
 
 
一、戴「錶」睡覺
 
有的人喜歡戴著手錶睡覺,這不僅會縮短手錶的使用壽命,更不利於健康。因為手錶特別是夜光錶有鐳輻射,量雖極微,但專家認為,長時間的積累可導致不良後果。
 
 
二、戴「牙」睡覺
 
一些人習慣戴著假牙睡覺,往往睡夢中不慎將假牙吞入食道,假牙的鐵鉤可能會刺破食道旁的主動脈弓,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戴假牙的人臨睡前,最好取下假牙清洗乾凈,既有利於口腔衛生,又可安全入眠。
 
 
三、戴「罩」睡覺
 
美國夏威夷文明病研究所通過調查五千多位女性發現,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短時間戴或根本不戴的人高出二十倍以上。
 
 
四、帶「機」睡覺
 
有的人為了通話方便,晚上睡覺時將手機放在頭邊。美國專家詹姆斯‧庫克指出,各種電子設備,如彩電、冰箱、手機等在使用和運作過程中,都有大量不同波長和頻率的電磁波釋放出來,形成一種電子霧,影響人的神經系統和生理功能的紊亂,雖然釋放量極微,但不可不防。
 
 
五、帶「妝」睡覺
 
有些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她們往往在睡覺前懶得卸妝。須知,帶著殘妝艷容睡覺,會堵塞你的肌膚毛孔,造成汗液分泌障礙,妨礙細胞呼吸,長時間下還會誘發粉刺,損傷容顏。所以,睡前卸妝洗臉很有必要,可以及時清除殘妝對顏面的刺激,讓肌膚得到充分呼吸,不僅可保持皮膚的潤澤,還有助於早入夢鄉。
 
 
六、西醫:濕頭髮睡覺易引起頭暈、惡心
 
專科醫生介紹,有晚上睡覺前洗頭習慣的人,倘若沒有認真地擦乾頭髮,使大量的水分滯留於頭皮表面,尤其是冬天夜間氣溫較低時,直接就上床睡覺,最容易患病。睡到半夜會感到頭皮局部有麻木感,伴有綿綿隱痛。次日清晨,更會出現莫名的頭痛或頭暈現象,嚴重者還會出現惡心。長此以往,還會引發一種稱為“頭皮下靜脈叢炎”的疾病。
 
 
中醫:頭髮不乾睡覺易感冒
 
中醫研究院醫生介紹,一天當中,人的陽氣在午夜最弱,人們經過一天的消耗,很容易感到疲憊,這表明人體“衛氣”活性下降,即抵禦風寒的能力降低。所以如果睡前用熱水洗頭後,已擴張的毛細血管,受到外界的刺激,頭部的陽氣遇冷而凝時,就會使機體受凍,因而反射性地使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局部的血流量減少,上呼吸道抵抗力降低,就使局部早已存在的病毒或細菌乘虛而入,生長繁殖,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因而出現感冒症狀,如流涕,鼻塞,頭痛甚至發燒等。所以在頭髮未乾的情況下睡覺,更容易感冒。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脾氣粗暴,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有些人則慈眉善目,忍辱禮讓,有一副謙恭待人的好氣度,這都是忍字有術,就看你自己的修為如何了。修心必先修德,養身須先制怒,你對什麼事情忍不住,你就做不了什麼大事。
 
也許有人會說,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上,誰不曾遇到過生氣彆扭、令人氣憤發怒的事呢? 然而,生氣發怒無論從人體養生還是修心養性上講,都是有百害無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個人如果能做到寬懷大度,忍辱不辯,自然就能遠離是非,無憂無慮,度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小不忍害大義”;民間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養太和”的諺語。
 
唐代張公藝寫的《百忍歌》中說:“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懸著“制怒”的警言,這說明我國的古人們對發怒的危害性早有認識。
 
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無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當他抬起頭,看到自己的座右銘“制怒”二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謝絕了僕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與人相處時,不分是非曲直、話不投機動輒發火,這是一種沒有涵養的表現。
 
火氣太大的人,應該像林則除那樣,要有自知之明,加強修養,注意“制怒”,心平氣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縱心頭無名之火,否則既傷害他人又傷害自己。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那你還有什麼事情難倒你的。
 
我國古代的中醫,對於“怒”有著精闢的論述。中醫認為,怒皆由氣而生,氣和怒是兩個孿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發。怒氣會使“血氣耗,肝火旺,怒傷肝”這些常識早巳被人們所熟知。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生氣、盛怒而身亡者。俗話說:“一碗飯填不飽肚子,一口氣能把人撐死”。歷史上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惱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
 
世人的許多怒氣大都來自貪欲與私心,鄰里之間的爭吵,馬路上的爭吵無非為了一點小利,或受了一點小損害。如果能用一顆淡泊的心對待世上的功名利祿,怒氣自然就小了,也就不會為了一點小小的得失而大發雷霆。
 
當人在極度憤怒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毒素。這些毒素會侵害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全身的器官以及八大系統。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是:皮膚是否乾燥、瘙癢、臉色暗淡發黑、毛囊發炎(青春痘)等。這些都是毒素橫排的結果。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很多讓一般人感到生氣的事。但是如果我們能把發怒的心態轉換為感激的心態,就能化怒氣為祥和,到達高尚的精神境界。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智慧;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讓你學會了忍耐;感激生命中所有結緣的眾生,因為他們的存在使你的人生豐富多彩。
 
從中西方的不同研究角度,結果得出了一個相同的結論,做什麼事情要忍讓為先,寬容大方,這樣的你的人生才會平順,你做的事情才能成功,自然的你對別人寬容大方,別人也會這樣對待你。所以你的態度改變你的人生。
 
英國有一句名言叫:誠摯地寬恕,再把它忘記。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多麼偉大的人品,多麼高深的境界呀。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上沒有辦不成的事,只有不會辦事的人。一個會辦事的人,可以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輕鬆自如地駕馭人生局面,凡事逢凶化吉,把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最後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的關鍵是看你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技巧、用什麼手段。
 
­會辦事的人,做起事來順風順水,能夠把各種各樣的事情辦得盡善盡美;會辦事的人,人生會帶來總是一帆風順,能夠取得偉大的成就。
 
­人活著就不可能無事,大事、小事、喜事、愁事、煩心事‧‧‧這些“事事非非”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必須面對,必須解決。而想解決一些難辦的事,你還必須學會求助於人。那麼,如何求人辦事呢?
 
第一,過心理這一關
 
­既然不能不求人,倒不如理直氣壯去求人,求人也得求得瀟灑、舒坦,求人不必虛張聲勢、空話連篇,但是也不必灰溜溜、乞哀告憐、任人奚落。
 
­第二,選擇最佳路線和方法
 
­如今是專業分工明確,到處找人,未必能辦成事,一定要摸清情況,找準能幫助你的人。
 
­第三,有耐心
 
­求助於別人,並不一定什麼事都水到渠成,對方面露難色,態度冷淡甚至表示拒絕都是可能的,你千萬不要由此就覺得自己失了面子,受了侮辱,從而失去了耐心。
 
­第四,理解別人
 
有些求人辦事的人,總認為被求者一定神通廣大,辦什麼事金口一開,大筆一揮就成。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你如果能分擔、理解這種難處,就不會感到求人辦事太難。
 
­第五,對別人的要求不要過高
 
求人辦事千萬不要窮追猛打,一定要別人做到什麼地步,否則就覺得不夠意思。也就是說,求人辦事要知足,別人能辦多少就辦多少,不要勉強別人辦很難辦的事。例如,求人辦事應從最簡單的開始。如果你訂的目標過高,使別人為難,最好求以其次;其次不成,就求再次。別人即使是舉手之勞,你也要十分珍惜。
 
當今社會不求人辦事是不可能的。­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無奈,你不得不去求人。
 
假如你是一位待業青年,希望能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假如你是一個職員,希望能平步青雲;假如你是一名病人,希望醫生能細心為自己治病;假如你有急用,希望能籌借到一筆款子‧‧‧這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希望便構成了生活。
 
生活會迫使你不得不去求助於別人,而是否能得到別人的“攙扶”,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你有沒有求人的技巧和策略。
 
有些人一提到求人就皺眉頭,甚至羞於告人,他們對求人懷有一定的偏見,認為那一定是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其實不然,向別人求取幫助必須是以自尊、自重、自愛為前提的,做到求而不卑、求而不倚。
 
要想成功地求得別人的幫助,必須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誠懇禮貌。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禮貌待人,這是求人成功的先決條件;第二。避開忌諱。每個人因個性和生活經歷不同,對某些言辭和舉動有所顧忌,因此千萬不要去冒犯。
 
《孫子兵法》上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求人的技巧。當我們有求於人的時候,首先不妨對那個人的嗜好、性情、學識和經歷等做一番了解,然後從容前往,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誠心誠意地有求於別人,但不是一定人家就能滿足我們的要求。當我們遭到拒絕時,不要過分的追究原因。的確,被拒絕心裡是很不好受的,任何人都想知道原因,但是如果窮追不捨地纏住對方,非問清原因不可,往往會破壞雙方感情。
 
你求人不得時,也不要過分堅持。對方既已拒絕,必有原因,如果過分堅持自己的要求,不但會使對方為難,而且也使自己陷入被動。人生不如意的事很多,又何必在區區小事上計較個沒完?被人拒絕後要做到豁達大度,不抱成見。
 
­當你會意出對方拒絕的心理時,不妨自己把話打斷,乾脆表示沒關係,反過來再安慰對方幾句,請他不必介意。對方會感到過意不去,說不定以後會很主動地幫助你呢!
 
­人生在世,既有風雨也有晴天,所以誰都需要別人的“攙扶”,不過,我們求人千萬不要太沒有骨氣,而要做到求而不卑、求而不倚,這才是圓滿無憾的人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