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是痛苦的!凡夫眾生,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都不能得到絕對的自由;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社會,努力的結果,也都無法達到絕對完美的幸福!為什麼?原因很簡單~~有生必有死。死亡,誰都不願意。

生與死,具有極大的束縛性。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生與死的來源和去處,這就使我們只能侷限在短暫的人生中思索。離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對於過去和未來,都毫無知曉,毫無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卻無法重現它們的真實面目。

整體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無數個零落的碎片,隨風飄逝。而感覺中,我們總還以為擁有什麼似的。對於生前死後的凌亂與隔閡,這種無知的狀態,佛法中稱之為“分段生死”。

現實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現。形體的美醜,壽命的長短,知識的多寡,情緒的高低,智慧的深淺,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間難以溝通,難以理解,難以想像,種種差別情景,都是“分段”之意。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種痛苦:苦苦、行苦、壞苦,通常稱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體的、客觀的、痛苦的感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強烈的逼迫性,逼惱身心,不堪忍受之苦。生老病死誰替得?鹹酸苦辣自承當。愛者有別離,怨憎卻相會,所求不如意,五陰常熾然,憂悲惱苦,難以盡言。

舊苦未去,新苦又來。如痲瘋病未痊癒又生毒癰,毒癰未好又生瘡;年老體衰已經行動不便,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癱瘓。屋漏更遭連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無論什麼身份什麼職務,從生到死,總要接受各種苦難的折磨。在一切苦苦當中,老、病、死之苦,是最根本、最自然的痛苦。

行苦,就是間接的、無形的、變化的、不苦不樂的感受。一切事物無常變化,沒有永恆的存在,亦即這種不知不覺使人遷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盡苦楚。時光不待人,漸漸皆遠去。看看他人老,不覺輪到己!人生在世,能讓自己快樂和痛苦的事情,在時間的比例上並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最多的。

從生到死,能夠留下的記憶實在少之又少,因為大部份的光陰,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卻是何等的無能為力?一任時光流失,一任歲月蹉跎。“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在無常面前,眾生顯得何其脆弱!何其無奈!

壞苦,這是指直接的、具體的、主觀的、快樂的感受必將壞滅,從而產生痛苦。所有的快樂感受,都會形成感官上的強烈對比,在失去快樂時,內心就產生極大的痛苦。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親人的別離,相愛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華的枯竭,財富的消耗,榮華的衰落,無一不是樂極生悲之慘狀。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有快樂,終必損敗,無常世間,誰能久留!人們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時候,幸福已經漸漸的離去!臨死之際,回首人生,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

凡夫眾生處於生死之中,不知諸法緣起緣滅,未明生命本質內涵,對於身心苦樂感受,產生欣厭,執取堅固,就是如此的習慣成自然!

不能從痛苦中認得真相,不能從苦難中鍛煉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從快樂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歡樂中昇華生命,而是樂極生悲,徒自興歎。

亦不能從不苦不樂中曉知實相,不能因為不苦不樂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豁達超越之胸懷,而是糊裏糊塗、得過且過,浪費生命。於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樂也變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樂亦成為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中,最大之苦,莫過於老苦、病苦、死苦!在十二支的因緣法中,“老死”同屬一支,當然這一支還包含了出生之後的種種病苦,以及憂悲惱苦。所以,在佛法中正面的臨終關懷,就包括了對於人生的老、病、死的關懷,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這項工程就建立在“生死是苦”的基礎上來進行。明白生死是苦,這絕對不是消極、膽怯、懦弱的表現,而是如實觀察的結果,正是一種對生命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是對人生的侷限充滿挑戰性的無畏精神。

如此,面對一切事業和行為,就能夠坦然地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了。所以,在照見“生死是苦”的黑暗後,進而看到解脫此苦的光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人的聯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中,不乏吟誦養生之道的名聯,為我們留下了養生益壽的良方。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在江蘇興化老家自撰自書廚房門聯:“青菜蘿蔔糙米飯,瓦壺井水菊花茶。”此聯既是他平日經常食素的生活寫照,也揭示了飲食清淡有益健康的道理。

清代名人翟公欒自撰的“靜亦靜動亦靜,五臟克消失欲火;榮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於危機”的養生聯,蘊含著動靜相宜,寵辱不驚的養生之道,對那些常攪心傷神、易動肝火之人,確係一服妙藥。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將“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對聯書於客廳以自娛。

清代名僧蘇曼殊,撰“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的養生聯,懸掛在舟山普陀寺。

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鍾雲舫,於新都寶光寺題了一副藉佛勸人養生的楹聯:“你眉頭皺什麼焦,但常守份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笑口;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吃憂穿,只講個包羅萬象,自然百事放寬心。”

張之洞的“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

這些對聯都指出了知足、無求、豁達以養生,知足常樂、無求品高的道理,值得品味。

北宋名相寇準的“但知行好事,不用問前程。”

明、清之際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養生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清代進士顧光旭的“萬事莫如為善樂,百花爭比讀書香。”

以上聯語,都分別闡述了寡欲養性、寡欲為善、為善施德、讀書靜心、讀書求樂的養生之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蒲輔周先生(1888~1975)是現代著名的中醫學家。他出生於中醫世家,在從事中醫工作七十年的生涯中,勤學苦研,博採眾長,精於內、婦、兒科,尤擅治急性熱病。

綜觀先生的臨證學術特點,概括而言,有三點:一是注意時病要因時制宜,二是強調治病求本,三是注意保胃氣、存津液。
 

~~時病要因時制宜~~

中醫學認為,人和自然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無論是氣候季節的變化,地理水土的不同,還是人本身體質的差異,都會對疾病的發生產生一定的影響。蒲老生前以善治時病著稱,他認為在臨證時,注意掌握季節性,按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節氣靈活地辨證施治是提高時病臨床療效的一個重要環節。

他將四季節候分為初之氣、二之氣直至終之氣共六種。

從大寒到驚蟄,是冬盡春回之時,叫初之氣,如見風溫、春溫或氣候應溫反寒而病寒疫者,初起應於辛涼解肌方中加辛溫之品透邪外出。

春分到立夏,天氣趨轉熱,為二之氣,應於宣透中稍佐苦寒清熱或甘寒生津之品。

小滿到小暑,氣候炎熱,病多暑邪,為三之氣,暑證則宜清熱,熱甚津傷,可加益氣養陰藥。

大暑到白露,濕熱交蒸季節,為四之氣,又當視濕重或熱重區別論治。

秋分到立冬,交肅殺之令,萬物乾枯,燥氣刑肺,為五之氣,須分涼燥或溫燥,以清宣滋潤為主加減。

小雪到小寒,天氣寒冷,為終之氣,多感風寒,或應寒反溫則為冬溫,治療有用溫散,有宜涼解,總須透表外達。

蒲老的這些臨證經驗,充分體現了其治療時病“必先歲氣,重視天候地氣”和“外感熱病必須掌握季節性”的學術觀點。
 

~~治病求本~~

蒲老認為,治病求本是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共同目標。所謂“本”是指本質的東西,即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標”是指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

如以正邪關係來說,正氣是本,邪氣是標;以疾病的發生來說,病因為本,症狀是標;以疾病的部位來說,內臟是本,體表是標;以疾病的先後而言,先病為本,後病為標等。“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為妄行”。處理複雜疾病,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蒲老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儘管極其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是陽證與陰證兩大類;病位的深淺,不在表,就在裏;疾病的性質,不是熱,便是寒;正邪的盛衰,正衰為虛,邪盛為實。

蒲老正是在辨證施治過程中,首先抓住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的一般規律性,即疾病的共性,又靈活掌握了氣候的寒熱、患者體質的強弱等疾病的個性,通過脈證互參,綜合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從而達到了“治病必求於本”的目的。
 

~~保胃氣‧存津液~~

胃為後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蒲老認為凡病脾胃生氣受戕,則損怯難復。慢性病尤要以胃氣為本,如內傷低燒,脾胃已弱,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用之則欲速不達,反傷中氣。

他還認為,“凡攻擊之藥,病重則脾受,病輕則胃受之而傷矣,是謂誅伐無過,須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

人體陰津,不僅有潤澤皮毛、肌膚,滋潤臟腑、經脈,充養骨髓、腦髓,潤滑孔竅和滑利關節的作用,而且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蒲老認為熱性病未有不灼傷津液的,所以防其傷陰為溫病治療的第一要義。

他主張一般熱病初、中期宜祛邪散熱以存陰,不投養陰之品而寓養陰之義;熱盛津傷,宜清熱養陰;熱微津傷,宜益胃生津;邪去八九,陰竭欲脫,宜滋液熄風。蒲老保胃氣,存津液的觀點,體現了他重視正氣的學術思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宋名臣、大文學家范仲淹的第二個兒子范忠宣公范純仁曾經告誡他的子弟說:「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曹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

他這裏是說:哪怕是再愚蠢的人,對別人提出批評和要求時卻很在行;哪怕是再精明的人,寬恕自己的過錯時卻顯得很糊塗。你們只要經常以要求別人的心思來要求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思來寬恕別人,就不用擔心達不到聖賢的境界。

有一位子弟向范純仁請教為人處事的道理,他回答說:「唯儉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只有節儉才可以培養廉恥,也只有寬恕才可以做到仁德。”

范純仁自己就做到了平生修身養性,他對於飲食從不挑剔,從官府回來以後,立即換上粗布衣服,並且習以為常,從小到老,從小官到大官,始終如此。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子曰:其恕乎。“那大概就是‘恕’吧。” “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說起來容易,但要確實做到誠然不易,原因在於一般人往往看到世間的人或事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會覺得不滿意、不舒服,心裏就充滿了懊惱,就想責怪別人、教訓別人。

因此即使再愚笨的人看別人的是非過失,都能看得清楚、說得明白,因為他是在按照自己的標準要求一切;但是聰明的人要反省查察自己的問題和缺失,卻是十分困難或很糊塗看不清,他往往因為不清楚應該遵循的理是什麼,或者更容易原諒自己的過失,或者下意識的要為自己辯解開脫。

因此范純仁告誡子弟,德行成就的關鍵就在用“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眼睛看到別人的問題,不是要去指責別人,而正好是反過來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能夠做到這樣,自己才能提升境界。

我們原諒自己很容易,要原諒別人往往卻很困難,能夠把原諒自己的心拿來原諒別人,如能這樣做就不愁達不到聖賢地位了。這是對“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最好的闡釋。

通常我們都會講很多大道理來掩飾我們的煩惱,看到人家的過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像這樣在德行上要進步是非常困難。

德行上修持的第一步,要努力看自己的是非過失。學了道理,拿來衡量別人的對與錯很容易,用來反省自己就非常困難,需要用很大的勇氣和力量;而且只在道理上打轉認識到自己應該如何做,但那還不夠,還必須去身體力行,真正做到。

所以遇到矛盾和困難,要改的永遠先是我們自己,不要批評埋怨他人。若我們能夠時時觀照、省察自己,並且能用寬容的心,包容他人的過失,不僅自己可以增長德行,也才有可能影響他人。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是也。

那麼與朋友相處之道,是不是看到別人的不足,也不必指出,等他自己認識到好了呢?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先生認為:“一般的朋友固然以指出缺點、敦促對方改善為貴。然而必須做到說教指責的地方少,誘導勉勵的用意多才行!

因為直接說出別人的缺點不能叫做正直。這裏面多多少少還隱藏著顯示自己正確的心在裏面,因為不夠純淨,往往聽到對方耳中也不會很受用,從而達不到促其改善,為人家好的目的。真正要為對方好,則是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完全無私的為人家好。

《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的姑父沈心松先生,為人樂觀而且平易近人,從不談論他人的過失,與人說話和和氣氣,唯恐傷害到別人。也不會對下人用怒罵的聲音和顏色。

有一天,他到朋友家去赴宴,很晚才踏上歸途,僕人都醉了,沈心松自己划船把他們都載了回來,到岸後,又讓諸位僕人的妻子,各自扶丈夫去安寢。

第二天沈心松一直未起床,沈夫人催促他說:“為什麼您今天特別晚起呢?”

沈心松答道:“如果我早起,恐怕僕人們看見我會心生慚愧。不如等他們都下田工作後,我再慢慢起來也不晚。”能做到如此為他人著想,實難能可貴。

沈夫人也是厚德之人,未曾疾言厲色。一次,她的兒子染病,沈夫人親手放置一碗好酒在桌子上。僕人文成從外面進來,順手將那碗酒倒在庭院裏。沈夫人詢問原因,他回答:“我以為是茶!”沈夫人卻說:“你不知道,怎能責怪你?從今以後,凡事要仔細,許多米粒也難做成一滴酒啊!”文成頗感羞愧,沈夫人的寥寥數語,比打罵還有效。

又有一次,一個小孩端著瓷盤,不小心在廚房翻落。他母親責罵於他,沈夫人見後立即阻止她,並且說:“這不是故意的,怎麼可以責備他呢?只要把碎片掃乾淨,不要留下來傷害別人的腳就行了!”沈夫人用一顆善良包容的心對待對方的過失的態度,必定在失誤者的心理埋下一顆善良的種子。

有一位田保坐船來探病,沈夫人為他準備酒食,送他坐船的錢,並且估算他所送禮物的價值,然後加厚回報他。沈夫人對此解釋說:“貧窮的人來探病,一片好心就夠了,豈可讓他再賠本呢?”

沈心松夫婦的高德善舉積了厚德,也為後代子孫樹立了榜樣。後來,他們的兒子沈科、孫子沈道原也都考上了進士。

所以秉承“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為人處世,一生都將受益無窮。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鼻準渾圓、鼻樑不陷

鼻子看財,女看夫運。

鼻頭與鼻翼要有肉。鼻頭代表一個人的賺錢能力,鼻翼厚代表聚財能力。鼻子鼻型好,要和臉型五官相適應,不能鼻頭尖沒有寬度,代表圓滑尖刻誠信不足,而且鼻樑不可以陷下去,容易遭遇事業挫折。

有完美的鼻子的女星不但自己財運好,還可以吸引前途好的會賺錢的男人,自然可以嫁給好老公。有著鼻直而挺、山根豐隆、鼻翼飽滿的鼻相,這樣的女子很有貴氣,能做夫人命。憑著自信與幹練,事業上都會有所斬獲。

蔭夫幫夫,這是大鼻美女所會做的事,豪門中人多會喜歡選擇這樣的人做夫人!
 

二、下巴圓厚

俗話用“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來形容一個人的面相如何之好,由於女人體內陰質較重、形體天生圓潤柔和,因此最好的下巴之相,應當是方圓飽滿、敦厚富實,凡是擁有此種面相的女人,一般都性情寧靜、生活安逸、晚年運勢亦佳,能夠頤養納福。

雖說女人擁有一張瓜子臉能為其增色不少,但下巴若是過尖,則陰質不足、後運欠佳,婚姻感情和晚年生活較差,如果生得一付尖嘴腮猴之相,則更非女人中的善良之輩。

相書中有言:「豐顎重頤,旺夫興家。」就是說:下巴豐滿,並且有著雙下巴的相貌,就是有幫夫運的好相!娶到這樣的女子為妻,做丈夫的非常的幸福,她們會是標準的賢內助,對全家人都相當的體貼,而且開朗大度、溫和敦厚,是可以信賴相守的終身伴侶。

下巴圓厚的女人性情很好,很仁厚,不但嫁的老公家中有祖產,而且公公婆婆也會很疼愛。這樣的女星也會得豪門青睞。
 

三、額頭開闊

相學認為,人的運勢好壞從面相上看主要是由額部來推斷。因為額能統鎮人的面位,決定人的財運、事業運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發現,名流商賈、達官貴人基本上個個是天庭飽滿、地闊方圓,一臉福相。他們的額頭不但光亮明潤,沒有痣瘤和破疤,額頭形狀也生得極為美好。

額具體位置是從前額髮際到眼睛上方,它能透析出一個人祖上遺傳、智力表現、財運、桃花運等。

額中髮跡偏下,所謂美人尖,通常有藝術天份,自我欣賞。額頭飽滿高起的女性,老公往往出身豪門、相處愉快,除了本身容易得到祖先的蔭澤,而且老公的事業也順風順水,所以是旺夫相。
 

四、耳珠垂

老公白手起家。耳朵太小沒有珠的人個性很急躁。

耳朵代表錢財,有珠的人通常父母親一定會留財產,就算沒有留,她的老公自己也會白手起家。

有著大大的耳垂,定然是「命好不怕運來磨」的類型!耳垂厚大的人,金錢運、朋友運都不錯。

耳垂大又柔軟的女人,對人十分寬厚,尤其對自己的老公、孩子,都會有一份溫馨、體諒的心意,有福蔭、有人緣,這樣的女人有福氣,人見人愛。
 

五、嘴巴菱角分明

嘴大容拳主貴,富貴之相,老公有大房子又體貼。

嘴巴菱角嘴,而且略略上揚,不講話時像在微笑的女人很注重生活品質,因此在戀愛選擇的過程中,選到的老公通常會讓她生活品質不錯,因此往往都會有蠻不錯的房子。

嘴巴代表一個人的誠信度與食祿,嘴型好氣色也好,一背子衣食無缺,不愁吃穿。
 

六、眼睛眉毛

面相可以通過眉毛來推論人的賢能,來看其一生運勢、人際關係、朋友好不好甚至夫妻感情。

眉毛中段上挑的女性進取心強。眉毛不可離眼睛太近,“眉壓眼”代表急燥,容易有官司麻煩。眉若短淡,有頭無尾,無情。眉毛長個性仁慈,感性,常感情用事。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要有神,黑白分明。眼大感情豐富熱情,若眼小則懦弱,不適合有很多的不動產。眼泛水光為桃花,主多情有異性緣,但是這樣的面相容易出緋聞,反而並不利於嫁入豪門。

下眼皮眼袋的部位很重要,代表子息,精力。一個人的形貌可以通過美容來做些修改,但是眼睛是怎麼也改不了的,慈眉善目,與一個人的日常修為有直接的關係,無法隱藏。眼神好是真正的貴氣。
 

七、顴骨

兩顴配鼻子,鼻為主,顴為僕,僕高則勞心力。

面相所有的東西就是要有肉 ,顴骨有肉才會護財,才會有錢,鼻高則顴骨可高,若顴骨太高為賓欺主,但是也不能沒有顴骨,面部平平,與權力無緣。

一個女人如果顴骨高,多喜歡從自己的個人利益出發,難以與男方的家人,尤其是公婆處理好關係,而腮骨過於削瘦的女人,消極悲觀、缺乏魄力,對先生的事業少有幫助,古人稱這種人缺少幫夫運,所以這兩者都不屬於好的女人之相,與豪門的緣分淺。
 

八、人中和法令紋

女性要是具有清晰、深長的人中,必定是腎功能強,利於把優良基因遺傳給孩子的身上,所生子息也容易心存孝道、聰明多福,未來成就且高。人中形美,也是長壽的表徵,故而人中也有「壽堂」之喻,聰明加上高壽,夫榮子孝,才是好命。

鼻子兩邊法令紋舒展者,女性笑容尤其好看,表示奠定了一定的社會基礎,但是年輕的女性法令紋明顯反而表示與雙親緣薄,家運走下坡的凶相。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任何一種功法都不能離開《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理論。本來這個道理也是很簡單的,就是只要你排除雜念,清心寡欲,真氣就能夠從之產生並偱經運行。

然而這個簡單的道理實踐起來卻無從下手,對一般人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如果憑直觀理解去做,充其量也只能達到類似閉目養神的效果。

入靜就是識神“交權”於元神,讓元神去調節身體,讓自然的復歸於自然  
“道法自然”。元神是大腦調節管制生命體的本能力量,它本身以及對生命體的調節都是合乎自然之“道”的。

而人在出生以後,開始接觸社會的信息,產生了識神,也就是意識。生命體的情感、欲望等都與識神密切相關,都在識神的作用和控制下發生。於是隨著識神的強大,元神逐漸衰退,識神主導下的生命體開始有了七情六欲和疾病的發生。

如何復歸於自然?很明顯,那就要重新培養元神的力量,讓元神重新主導生命體的調節,才能讓自然的復歸於自然。

所以在練功當中,為什麼強調用意要輕?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排除識神的干擾,讓元神更好地發揮作用。多一份有意,就多一份不自然。完全排除了識神的干擾,就是“無為”,就是“恬淡虛無”。

入靜可以是主觀意識有為的結果,但決定入靜程度最根本的因素是勤奮,並不單純是個技術或方法問題,相信練功的人或多或少會有因為不能入靜而苦惱的經歷。

入靜的確有一些意識上的方法,方法不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入靜最終還是要靠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勤奮和堅持,才能讓功夫越來越深!

實際上,當真氣充足,體驗到大腦被精氣所“拿住”(灌溉)的時候,想要有雜念都很困難。

其道理也很簡單:入靜實為大腦皮層本質力量的改變,是元神力量的培養,其間夾雜著疏通全身經絡祛除疾病的過程(此時想入靜更不容易),而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所以,永遠不要去羨慕或者追求別人達到的高境界,只管一心一意的入靜,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是過程~這是道的第一層含義。

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在這一過程中,道循環往復,“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周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萬物又復歸於道。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係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係。
 

~道是本原~這是道的第二層含義。

道是天地萬物之母,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這是最為玄妙和深奧的。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作為本原,是渾然一體的東西。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這裏“始”、“母”、“根”、“門”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們有層次的區別。作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無前無後,無上無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它像是在天帝的前邊,然而在它之前卻沒有什麼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沒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為本原,它是物質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規律~這是道的第三層含義。

道是物質運動的規律,道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終極原因。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回歸於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復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恆規律。作為規律的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之不得的。所謂“夷、希、微”,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道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違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規律,堅持“無為”的原則,才能把事情辦好。否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違背了規律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下場是極其可悲的。
 

~道是法則~這是道的第四層含義。

老子把道視為必須遵循的法則,他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他要求人們要堅持,遵循道的法則。又說,“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則,駕馭現實的實有,以認識歷史的規律,這就是遵循道的法則的具體表現。廢棄了這一原則,有了仁義,“大道廢,有仁義”老子主張“唯道是從”,“貴食母”,即是要堅持道的法則,按道的法則做事。道也是觀察事物的永恆法則。“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說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則觀察萬事萬物的,給人們作出了榜樣。老子認為,人們對道的法則的態度是有區別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夠堅持道的原則,而且身體力行。至於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見絀了。“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堅持道的原則的人,才能把自己有餘的奉獻給社會。是否按道的原則辦事,結果是不一樣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亦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堅持道的原則,天下和平安定,放棄道的原則,則會陷於兵荒馬亂之中。按道的法則去作,道會成全你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最後,道的原則是最高原則,而且有很高的價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身是可貴的,唯有人才容易學佛,乃至成佛。我們應該慶幸能生為人,沒有生在他處,特別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但是,我們反省一下,這世出生為人,或許並沒有深厚的善根,若是做人不小心,造了惡業,後世可能就會墮入三惡道去了。

是否可能呢?自己想想看:善根有多深厚,喜歡佈施嗎?深信助人是快樂之本,聞善欣喜嗎?具有慈悲、憐憫他人的心情嗎?或者,常會做惡事;雖然明知其不可為,但卻受到情欲的驅使,還是去做了?總之,看看本身的道德如何,便不難知曉了。

佛法以十二因緣來解說人生,人生因無明而迷惑,以至造業,只要無明未破,我們都有可能去造惡業,也便有墮入三惡道的機會。所以,任何一個人,不管他是否學佛,只要他不想墮入惡道受苦,想保有人身,那就非修行不可。

“修行”是佛教的名詞,在不信佛教的人來說,修行就是做人。要把人做好,不可人不人的,否則,那就不是人,而是它類了。現世既已失去了人格,後世又怎能不墮落?

那麼,要怎樣來修行呢?這真是一個大問題。佛教一切經論,所談的無不是修行,不然也與修行有關;佛教所以分宗立派,也是因為修行,就如大家所知道的:參禪、念佛、持咒、觀想、持戒、修定‧‧‧都是修行。

由於方法太多,便會有使人不知何依何從之嘆!如果不知要領,也許修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成就。然而,要領在哪裏呢?便是建立於:如何才能把“行”修好?使得三業清淨,不會去造惡業。

要把人做好,並不困難,只要不違背良心。“良心”換個學術化的名詞便是“道德意識”。

為什麼說:不違背良心,就能把人做好?亦即能把行修好呢?能夠反省的人就會知道,不管我們做任何事情,是善是惡,心裏都知道的。做了善的行為,心裏很舒服喜悅;做了惡的行為,心裏便顯得難過,知道錯了,不應該去做。

在未做前,心裏也曾告訴自己,不要去做。可是,我們或許受了某種誘惑,也可能受到習慣性的左右,於是,便不聽道德意識的阻止,而違背了善良的心,還告訴這善良的心,說沒有關係,小事情嘛!把它欺騙一下,暫時收回良心的阻止。

結果,做了之後,才讓良心來捱受難過痛苦。這心真可憐呀!修行還沒有成就的人,尚多多少少都會違背自己的良心,更何況一般不修行的人。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人們不肯直心,佛法強調“直心便是道場”,可見它的重要性。何以直心是道場呢?乃是因為:直心便是不要歪曲了心,順著良心而行,是就是,不是便不是;良心認為該做的,就去做,不該做的,便不可去做。心即是道,只要心不受到歪曲,心有道,就是道場了。

不能直心,便會違背良心,人們都不願意老老實實的,但如果想修行有成,那就非老實、直心不可。當然,這是指內心的修養而言。

如果與人相處,有時候則必須知道善巧方便,不能一味的老實,把直話直說認為是直心,這是會得罪人的。能夠順著心~~道德規律,自然便不會再違背良心;不違背良心,才能修好身口意的行為,而把人做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良好的睡眠是降低脈率,提高免疫力的有效保健方法。
 

~~提倡睡子午覺~~

因為“子、午”時候是人體經氣“合陰”及“合陽”的時候,有利於養陰及養陽,尤其子時,是一天中陰氣最重的時候,按照《黃帝內經》的理論,“陰氣盛制寐”,所以在這個時候最容易入睡,而且睡眠品質最好。

這就是說按照睡子午覺理論,晚上十一點入睡,效果最好。因為這個時候休息,最能養陰,睡眠效果最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些老人天一黑就睡了,身體虛的只好這樣,身體好的則沒有必要。

白天的午覺只需在午時(十一點~十三點)休息三十分鐘即可,因為這時是“合陽”時間,陽氣盛,所以工作效率結果最好。
 

~~睡前減慢呼吸節奏~~

睡前可以適當靜坐,散步,看慢節奏的電視,聽低緩的音樂等,使身體逐漸入靜,靜則生陰,陰盛則寐,最好的辦法是躺在床上做幾分鐘靜氣功,做到精神內守,入睡後,睡眠品質才會最好。
 

~~睡前可以吃點養心陰的食品~~

睡前可吃一點養心陰的東西,如冰糖蓮子羹、小米紅棗粥、藕粉或食用桂圓肉湯‧‧‧‧‧‧因為人睡覺後,心臟仍在辛苦地工作著,在五臟中,心臟最辛苦,所以適當地補益心陰將有助於健康。
 

~~睡前用溫水泡腳入睡最好~~

如果睡前用溫水泡腳,有條件的再輔以足底按摩,效果最佳,因為可以促進心腎相交。心腎相交意味著水火既濟,對陰陽相合有促進作用,陰陽合抱,睡眠當然達到最佳境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方握手時,只要感受對比,就會發現每個人給你的感覺都不一樣。
 

(一)手感的對比

1.手感涼:主脾腎陽虛。體弱怕冷,消化吸收能力差。

2.手感熱:主心腎陰虛。煩躁,上火,失眠,多夢,緊張。

3.手感濕:主心脾兩虛。容易疲倦乏力。手掌多汗者,多為脾胃積熱,心火盛、心理壓力大,精神易緊張。

4.手感乾:主肺脾兩虧。皮膚乾燥,容易感冒。

5.手感黏:主內分泌失調。特別是糖尿病人多見。

6.手感溫暖潤澤:主五臟調和。身體健康。
 

(二)手感的溫度

1.手感熱

(1)手感熱:握手時對方手感比正常人熱。如越握越覺得熱,則是一種實熱病,多有炎症。但再握時反覺不是很熱,往往是一種虛火,可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肝腎陰虛。多見虛火上浮,失眠多夢,心煩,口乾口苦,咽喉炎,高血壓,糖尿病,陰虛勞熱症等。

(2)手掌熱:多見失眠多夢,心煩,口乾口苦,咽炎、糖尿病、便秘等。

(3)手指熱:多見血黏稠高,三脂偏高,血壓高,容易疲勞等。

2.手感寒

(1)手感寒:手感比正常人寒者,可見於脾腎陽虛,甲狀腺功能低下,微循環障礙,經脈運行不暢,容易疲勞,容易感冒,心慌心跳,月經不調等。

(2)手掌寒:多為脾胃虛寒,脾胃消化吸收系統較差,容易消化不良,便溏,疲倦乏力,貧血。女士多見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白帶過多。

(3)手指寒:多為心功能衰弱及血液循環較差之症,容易疲勞乏力,難入睡、多夢、心跳心慌、頭腦不清、頭暈頭痛。

3.寒熱交錯

(1)手指熱、手掌寒或手指涼、手掌熱或一隻手寒、一隻手熱,多為陰陽失調。多見熱天怕熱,冬天怕冷;食熱上火,食涼覺寒;上熱下寒,虛不受補;月經不調,心煩心躁,失眠多夢,容易患上咽喉痛,下面手腳凍等內分泌失調現象。

(2)手掌冬天怕冷,夏天熱者多為血虛。
 

健康人手掌心冬暖夏涼,只要握手時多感受對方的手感,握手也是一種學問,但是握手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身體素質的手感溫度才好比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