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與死,具有極大的束縛性。我們現在無法知道生與死的來源和去處,這就使我們只能侷限在短暫的人生中思索。離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對於過去和未來,都毫無知曉,毫無把握,最多也只是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卻無法重現它們的真實面目。
整體的生命似乎被分割成無數個零落的碎片,隨風飄逝。而感覺中,我們總還以為擁有什麼似的。對於生前死後的凌亂與隔閡,這種無知的狀態,佛法中稱之為“分段生死”。
現實的人生,就是分段生死的展現。形體的美醜,壽命的長短,知識的多寡,情緒的高低,智慧的深淺,人人各不相同,自有特色,彼此之間難以溝通,難以理解,難以想像,種種差別情景,都是“分段”之意。分段生死具有最基本的三種痛苦:苦苦、行苦、壞苦,通常稱為三苦。
苦苦,就是直接的、具體的、客觀的、痛苦的感受。一切不如意的痛苦感受,具有強烈的逼迫性,逼惱身心,不堪忍受之苦。生老病死誰替得?鹹酸苦辣自承當。愛者有別離,怨憎卻相會,所求不如意,五陰常熾然,憂悲惱苦,難以盡言。
舊苦未去,新苦又來。如痲瘋病未痊癒又生毒癰,毒癰未好又生瘡;年老體衰已經行動不便,偏又摔跤骨折甚至癱瘓。屋漏更遭連夜雨,人生之痛何堪言!無論什麼身份什麼職務,從生到死,總要接受各種苦難的折磨。在一切苦苦當中,老、病、死之苦,是最根本、最自然的痛苦。
行苦,就是間接的、無形的、變化的、不苦不樂的感受。一切事物無常變化,沒有永恆的存在,亦即這種不知不覺使人遷流在三界六道之中,受盡苦楚。時光不待人,漸漸皆遠去。看看他人老,不覺輪到己!人生在世,能讓自己快樂和痛苦的事情,在時間的比例上並不是最多的,而不苦不樂的感受,才是最多的。
從生到死,能夠留下的記憶實在少之又少,因為大部份的光陰,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然而,在生活中,人們卻是何等的無能為力?一任時光流失,一任歲月蹉跎。“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在無常面前,眾生顯得何其脆弱!何其無奈!
壞苦,這是指直接的、具體的、主觀的、快樂的感受必將壞滅,從而產生痛苦。所有的快樂感受,都會形成感官上的強烈對比,在失去快樂時,內心就產生極大的痛苦。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親人的別離,相愛的分手,青春的逝去,才華的枯竭,財富的消耗,榮華的衰落,無一不是樂極生悲之慘狀。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有快樂,終必損敗,無常世間,誰能久留!人們只知道追求幸福,卻不知道正在幸福的時候,幸福已經漸漸的離去!臨死之際,回首人生,一切都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
凡夫眾生處於生死之中,不知諸法緣起緣滅,未明生命本質內涵,對於身心苦樂感受,產生欣厭,執取堅固,就是如此的習慣成自然!
不能從痛苦中認得真相,不能從苦難中鍛煉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從快樂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歡樂中昇華生命,而是樂極生悲,徒自興歎。
亦不能從不苦不樂中曉知實相,不能因為不苦不樂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豁達超越之胸懷,而是糊裏糊塗、得過且過,浪費生命。於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樂也變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樂亦成為痛苦的重要因素。
人生中,最大之苦,莫過於老苦、病苦、死苦!在十二支的因緣法中,“老死”同屬一支,當然這一支還包含了出生之後的種種病苦,以及憂悲惱苦。所以,在佛法中正面的臨終關懷,就包括了對於人生的老、病、死的關懷,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這項工程就建立在“生死是苦”的基礎上來進行。明白生死是苦,這絕對不是消極、膽怯、懦弱的表現,而是如實觀察的結果,正是一種對生命認真負責的態度,也是對人生的侷限充滿挑戰性的無畏精神。
如此,面對一切事業和行為,就能夠坦然地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了。所以,在照見“生死是苦”的黑暗後,進而看到解脫此苦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