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有很多“沒病找病”的病人,讓我給他們排寒氣,也有很多醫生見人便說病人體內有寒氣,需要長時間的排寒氣。下面我就談談我對寒氣的理解。
 
現在主流思想認為,寒氣是一種外邪,是一種名字叫做寒的邪氣,此物遊行於天地之間,一旦趁人虛弱之時進入人體,便潛藏在很深的地方,引發人體各個地方的不適,用藥如果不排出這種邪氣,人病就好不了。請問天地之間的寒氣從何而來?我們必須明白天地的深層道理,不能人云亦云。
 
《內經》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結合上下文理解很容易理解寒從何而來,就是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氣,氣的不同狀態便化現出風寒暑濕燥火幾個有代表性的“象”,天地之氣處於“生”“長”“收”“藏”便分別化現出“風”、“火”、“燥”、“寒”四個象,即天地之間的寒為一個反應氣收藏的“象”,而非本有之物。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地之間,人體之氣亦會受天地之氣的影響,化現出四時“生長收藏”四個有代表性的象(其實人體之氣與天地之氣為同一氣,為了說理暫分為二)。當人體的氣出現收引狀態時便是中寒了。
 
當人穿比較少的衣服與寒冷的外界接觸,人體之氣便會自動適應天地而收引,人亦會不自然的拘緊打哆嗦,此時便說此人受寒了。如果冬天或天冷時,人體與外界之氣同,那麼這種狀態便是六氣,不為病。當外界狀態為溫,而人卻顯現一個拘謹的象,那麼此便為六淫之中的寒,人便中寒。
 
中醫診脈時,如果見到某一部或幾部脈見到了拘緊象,即緊脈,我們說該病人中寒。治療之目的便是緩解中寒拘緊之象,而緩解之法並非只有溫法一途。
 
仲景《傷寒論》中對寒邪的治法非常靈活,終極目的便是用各種方法舒緩拘緊之象,對於虛證可溫,對於實證則可因勢利導,如“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當然如果是脈在浮取緊而實,則可用麻黃湯攻表而癒。
 
縱觀《傷寒論》全文,並無“中風寒”一病,張仲景將中風與中寒分的很清楚,“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一個病人來了,是中風就不可能是中寒。
 
因為中風和中寒正好是兩個相反的象,人體氣在截然相反的兩個狀態,中風為人體氣處於疏泄狀態,而中寒為拘緊狀態。而中風的狀態可以和中濕的狀態相兼,中寒亦可與中濕相兼。
 
當一個病人來是處於中風的狀態,我們只要用藥或用針調整,使的病人由中風狀態的脈象,變到剛剛到中寒狀態病便癒,反之則為逆。同理如果病人來處於中寒狀態,只要調到剛剛到中風狀態便癒。同時如果在少陰病等危重病中,脈象顯現中寒的緊象,而表現確實汗大出等疏泄的中風象,則為亡陽,難治。
 
很多人體內沒有寒象,即沒有寒氣,卻聽從錯誤的醫學理論,服用大量麻黃、細辛、桂枝、附子等溫散之藥,則為逆治,使人體正常的氣總是處於向外疏散的狀態,久之則人體的自我保護,人體會表現出怕冷、冒冷風等跡象,實際是通過怕冷等跡象使人體之氣收引。
 
庸醫不知,以為是排寒氣,以為有效,繼續用大劑溫散藥,使病人虛極,很多證狀便表現不出了,這時再看治療前後的那個人,原先人體之氣較充足,敢喝冷水、敢跑步、吃肉亦能運化。而治療後呢,沾點冷水就拉肚子、出點汗就受寒,吃點肉就上火。我於臨床沒見到此種病人,未嘗不痛心疾首,正是“庸醫殺人不用刀”。學者甚之!甚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