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不少人的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件常用品:浴足盆,而且有很多還是高科技帶電、磁、紅外線等。似乎在人們的心中燙腳有很保健的作用,燙完腳出一身汗,渾身舒服。而任何一種治療手段,只要它作用於人體,則必然產生人體陰陽的變化,否則不可能治病,因此斷然也不會有一種方法可以適用於任何人,我希望每一個中醫,都能運用中醫的思維方式看待人體,甚至是看待世界。
首先要肯定的是對於年輕的上班族,工作比較緊張,通過燙腳或是桑拿浴,汗出後氣血通暢可緩解緊張。尤其是在感覺心裏窩火,即有火發不出來的時候,燙燙腳會感覺非常舒服,這是正確的治療和保健方法。但是對於虛人及老年人,用此法保健一定要慎重,我在臨床已經見過太多的老年人,因燙腳而開始得病的,下面讓我來解釋一下。
燙腳的原理是用熱水對足部加熱,然後慢慢人體氣血開始加速,逐漸便會出汗,出汗亦是氣血加速的一種表現。可是人為什麼到老了腳會發涼?為什麼老年人不能做劇烈運動?道理很簡單,因為陽氣虛的人是不能再做任何損傷陽氣的事情了。陽虛之人首要之事是使陽氣潛藏,陽生陰長使陽氣積存起來,恢復正常。
所以對陽虛之人,首要之事應是靜心內養,做到《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所講冬三月的養生方法:“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訴,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疲厥,奉生者少。”此為冬季或病在冬天這種狀態(即陽虛)的養生大法。
按《內經》說冬天一定盡量不要“泄皮膚”,因為這時人很虛弱,一泄皮膚很容易使陽氣耗散的更不足,即“使氣亟奪”。燙腳是人出很多汗,泄皮膚很厲害,當時覺得很舒服,第二天往往會更加虛弱。因此對老年人和虛弱的病人最好不要選用這種保健方法。
當然我相信很多根深柢固的觀點會認為,燙腳可以加速末梢循環,有利於代謝。這就純是害人啊!心臟病人為什麼要將本來不夠的氣血去作用於末梢循環?大誤!心臟病人多數氣血比較虛,為了保證心腦循環有足夠的血量,必然要減少四肢的供血量。這時候人自作聰明,不聽從自身機體的需要強迫血液往四肢跑,那心臟如何受得了,很多心臟病人燙完腳後,有心慌的感覺即是證明。
如果你還是不相信,請於臨床細心觀察,我是先由臨床觀察出結果,然後才搜集的理論依據,而且我現在如果遇到少陰病、厥陰病或太陰病的病人,都多囑咐一句不要燙腳,對針灸的病人我必須囑咐不許燙腳,否則針之療效大減。辯證治療的足底按摩不在此理。
- Aug 11 Sun 2013 04:00
熱水泡腳之危害 (王庸)
- Aug 11 Sun 2013 03:59
日常生活中的解毒食物
綠豆:
中醫學認為,綠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木諸毒。對重金屬、農藥中毒以及其他各種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加速有毒物質在體內的代謝轉化向外排泄,綠豆湯是最好的解毒水劑。經常接觸鉛、砷、鎘、化肥、農藥等有害物質者,在日常飲食中應多吃些綠豆湯、綠豆粥、綠豆芽。
海帶:
中醫認為海帶性寒、味鹹,功能軟堅散結、清熱利水、去脂降壓。現代醫學認為海帶中的褐藻酸能減慢放射性元素鍶被腸道吸收,並能排出體外,因而海帶有預防白血病(血癌)的作用,對進入體內的鎘也有排泄作用。
茶葉:
茶葉的解毒作用,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現代醫學認為,茶葉具有加快體內有毒物質排泄的作用,這與其所含茶多酚、多糖和維生素(維生素食品)c的綜合作用是分不開的。
無花果:
為水果(水果食品)中之佳品,富含有機酸和多種酶,具有清熱潤腸、助消化、保肝解毒功效。
胡蘿蔔:
胡蘿蔔也是有效的解毒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食後能增加人體維生素A,而且含有大量的果膠,這種物質與汞結合,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汞離子的濃度,加速體內汞離子的排除。
- Aug 11 Sun 2013 03:58
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看到有一個青年在池塘裏打水車,無相禪師就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種羨慕的口吻說道:“禪師!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我肯定會跟您一樣出家學道。不過,我出家後不會像您那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好好參禪打坐,而不再拋頭露面。”
無相禪師含笑問道:“哦!那你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呢?”
青年答道:“我們這一帶就屬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質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如果有人能接替我照顧水車,無牽無掛,我就可以出家,走自己的路了。”
無相禪師問道:“你最了解水車,我問你,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面會什麼樣子呢?”
青年答道:“水車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轉的原理來工作的。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沖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面也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說道:“水車與水流的關係不正說明了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嗎?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欲紅塵的潮流沖走。倘若全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同樣,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
“出家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度眾生的宏願才好。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應該持有的態度。”
青年頓悟,並決心繼續打水車。
緣如風,隨時來,隨時散。緣份總是飄忽不定,你越是有強烈的要求,它就離你越遠。強求只是一廂情願,到頭來方知一切不過是個玩笑。難怪蘇東坡說,心安處即故鄉,不一定生你養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故鄉,那只不過是個具體的物態定義,而抽象的故鄉就是精神棲息的地方。
真正的隨緣,不是這樣的,而是平常胸懷,坦蕩人生,得亦不歡,失亦不惱,悟清得失進退不過尋常人生小小插曲,終究會棄我們而去。
我是誰,何須問。我不過滄海一粟,不過千山一石,塵埃般的微渺怎敢強求千仞崖頂的笑傲天下?與周圍的人相比較,似乎我們還要進取,還要奮鬥,還要競爭,但與宇宙相比較,我們算什麼呢!
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謫居黃州,心中肯定老大失意。一次野遊,途中遇雨,密雨如織,嘩嘩的落下來,片刻路上一片泥濘。蘇子一行人等,渾身盡濕,如落湯之雞。
隨行之人,怨聲載道,大罵不已,心中頹然。而蘇子卻等閒視之,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感時傷神,大鳴不平,相反,詩興陡起,吟詞《定風波》一闕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有的人一生,汲汲於名利,終究逃脫不了名繮利鎖的羈絆。其實,有什麼用呢?我只要一蓑煙雨就足矣了。你可以說我清高,但不可誣蔑我虛偽。人總要些名利的,但何必執著呢,人的痛苦全來自於執著。
蘇子大雨澆頭終得妙悟。事物往往這樣,你怎樣看待,便是什麼樣子。你的心境是樂觀的,縱使是再大的困厄,也便無懼;相反,如果你的心境是悲觀的,縱使是處於大歡喜中,還是能瞧出愁鬱來。
其中,蘇子在《赤壁賦》中寫道:“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卻。”
是啊,人生說長就長說短就短,就像江水東流,一去不返,又像天上月,圓虧自有定數。也許,冥冥中真有一股力量在左右著前途,但那不關我們什麼事的,因為我們亦是力不從心,我們需要做好的,只求一份心安。
我們可以學一學古人的風雅。學一學蘇子的心安之境,一分超然,一份豁達,一分榮辱皆忘,一分沉浮不驚,一分進退不擾,此五分足矣!有了這些,便可以坦然以對人生路途上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
- Aug 11 Sun 2013 03:57
二十九種貼近幸福的方式
1.保持健康,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快樂的心情。
2.充分休息,別透支你的體力。累則心煩,煩易生氣。
3.適度運動,會使你身輕如燕,心情愉快。
4.愛你周圍的人並使他們快樂。
5.用出自內心的微笑和人們打招呼,你將得到相同的回報。
6.遺忘令你不快樂的事,原諒令你不快樂的人。
7.真正地去關懷你的親人、朋友、工作和四周細微的事物。
8.別對現實生活過於苛求,常存感激的心情。
9.享受人生,別把時間浪費在不必要的憂慮上。
10.身在福中能知福,也能忍受壞的際遇,且不要忘記寬恕。
11.獻身於你的工作,別變成它的奴隸。
12.隨時替自己創造一些容易實現的盼望。
13.每隔一陣子去過一天和你平常不同方式的生活。
14.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讓自己澄心靜慮。
15.回憶那些使你快樂的事。
16.凡事多往好處想。
17.為你的工作做妥善的計劃,使你有剩餘的時間和精力自由支配。
18.追求一些新的興趣,但不是強迫自己去培養一種習慣。
19.抓住瞬間的靈感,好好利用,別輕易虛擲。
20.在生活中製造些有趣的小插曲,製造新鮮感。
21.如果心中不愉快,找個和平的方式發泄一下。
22.泡壺好茶,找三兩知己,無所謂地暢談一番。
23.偶爾忘記你的計劃或預算,隨心所欲吧!
24.重新安排你的生活空間,使自己耳目一新。
25.搜集趣聞、笑話,並與你周圍的人共享。
26.安排一個休假,和能使你快樂的人共度。
27.去看部喜劇片,大笑一場。
28.送自己一份禮物。
29.給心愛的人一個驚喜。
- Aug 11 Sun 2013 03:56
接通先天一氣的簡法 (張杏春)
丹道修煉,貴在收積虛空中清靈之氣(即先天一氣)於身中,然後將吾人之神與此氣配合煉養之,為時既久,則神氣打成一片,而大丹始成。什麼是先天一氣呢?如何體察到這無形無質的神秘力量呢?又如何去採攝、收集、合煉呢?本人根據先輩的啟示,經過長期的、反反覆覆的研究探索和上百次的驗證,找到了一種簡易安全的、適合現代人修煉的接通先天一氣法。具體介紹如下:
先把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放下,讓自己的心神和形體都鬆靜下來。待心平氣和後,慢慢地、輕輕地移神至臍外離皮肉不遠的虛空處。其要領是似守非守,勿忘勿助。這樣能儘快進入靜態,而且比其他方法更容易產生胎息。不用多長時間就會感到呼吸十分輕微,甚至在一段時間內無口鼻呼吸存在,很快進入胎息初成狀態。
在練功初期,可能僅有丹田溫熱、氣機微動等等感覺。但時間一長,功景效驗就大不一樣了。正如黃元吉先生所云:“丹田之氣滾滾轆轆,渾渾淪淪,悠悠活潑之機,一出一入,真氣與天之元氣兩相通於無間,生精生氣生神即在此處。”再練下去,整個丹田內外就會形成一個大氣團,感到有兩個極點,一個是臍外,一個在命門外,這兩個極點都有很強的聚氣感。
再繼續往下練,這個氣團會慢慢擴大至全身,心神也隨之進入恍惚杳冥的狀態。只覺得人在氣中,氣在人中,混混沌沌,妙不可言。也不知什麼時候,突然全身一震,周身經脈關竅都在大震中開合,就在這突然大震的一瞬間,你會切切實實地體察到,那種似曾相識又說不清在哪裏見過的神秘力量。雖然誰也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它,但自己心中明白。
正所謂“只可自愉悅,不堪持贈君”;此時遍體酥軟、清純、舒適。此乃先天氣施化己身,真陽熏蒸人體之驗。要及時採攝、收集。所謂採收,也是不採自來,不收自收,保持功態,對境無心,不生一念,不加一意即可。接著就會有丹田熱氣團沿督脈周天運行之驗產生,進入神氣合煉階段。
如此修煉,少則二月三月,多則一年半載,百會、命門和會陰三點一線就會有反應。特別是頭頂百會穴,幾乎二十四小時有氣動感、進出感。人體經氣已足,故無論你注意哪一個點,其他兩個點都會立即有反應,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氣機會自行發動,運行。
- Aug 08 Thu 2013 04:04
孟子的快樂 (傅佩榮)
孟子指出,有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一、修養是人生必修課
有些人在《孟子》書中看到“性善”一詞,就以為他的觀點是人性本善。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孟子清楚指出:一個人吃飽了,穿暖了,生活安逸而沒有接受教育,就近似禽獸。由此可見,人不可能只靠本能而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不過,教育所提供的只是五倫的規範,這些規範的基礎依然在於人性。譬如,身為一個人,必須先有感恩與敬愛父母的心,然後孝順的規範才能發揮作用,促成親密的人際關係,進而穩定社會秩序。因此,在思考人性問題時,要把焦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上。譬如,如果我不孝順而使父母不快樂,那麼我忍心如此嗎?
孟子認為,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些稱為心之四端。順著四端的要求,就可以做到“仁、義、禮、智”這四種善。心是否產生自我要求的力量,要看一個人是否真誠。譬如我坐在公車上,上來一位老太太,我若是真誠就會由內而生一股力量,自動起身讓座。由真誠而來的力量稱為“向”,我的讓座行為稱為“善”。這種觀點是“人性向善論”。由此可以引申出:修養是人生的必修課。
二、修養的方法
孟子認為自己有兩項特點:一是知言,二是善養浩然之氣。知言是指:在聽到別人說話時,可以判斷這樣的話有無盲點、執著、偏頗或閃避。至於浩然之氣,則很難清楚解釋。
一方面,要依循“直、義、道”而行動。直是內心真誠而正直,義是指做合理正當的事,道是走在人生的光明大道上。這三點長期實踐下來,會讓一個人化解私心與欲望,表現“君子坦蕩蕩”的風範,處在任何環境都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另一方面,養心重於養身,由心來發號施令,再以身體的具體作為來配合。譬如,在別人對我惡言相向時,我必須先反省自己:是否不符禮節?是否沒做好事?是否不夠盡力?如果實在沒有過失,就表示別人只是狂妄之徒,我又何必與他計較?
修養總是要在困境中接受檢驗。上天要賦與一個人重責大任,一定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讓他在患難中培養過人的毅力,尤其是卓越的德行。如果人性向善,則人生正途是擇善固執。擇善需要智慧,固執需要勇氣。一旦修養有成,快樂也將源源不絕。
三、快樂源自內心
任何一套好的哲學,在講明道理之後,都會讓人心平氣和,進而使人活得快樂而有意義。儒家也不例外。孟子指出:有三種快樂勝過“稱王天下”。
一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不是狹隘的家庭主義,而是考慮人性的運作需要順暢的推廣步驟。譬如,父母健在時,我遇到年長的人,就比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兄弟姊妹平安無事時,我遇到同學、同事、朋友,也比較容易推演出手足之情。結果則是:我的向善之性順利發展,我的人性也日趨美好。
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論對天與對人,我都沒有愧疚,此心光明,何其舒暢。
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英才是指有心上進的年輕人,我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分享給後生晚輩,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必將有所幫助,這又何樂不為?
除了這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孟子另外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意思是:我對萬物一無所求,只要我反省自己,確定自己完全真誠,世間就沒有其它更大的快樂了。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四、人格提升永無止境
孟子口中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句話所展現的氣魄與魅力,是人人嚮往的。在《孟子》書中,類似的描述還有不少,像“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由此可見,孟子總是關心個人的社會責任,也正是在承擔這種責任時,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得以實現。
孟子經常談到“天地”。譬如,浩然之氣可以“塞於天地之間”;真正的君子,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他的意思是:天地再大,依然是我的精神力量可以貫注及充滿的,依然可以同我的心靈相互交流而和諧共存。孟子學習孔子思想,並且溫故知新,使儒家哲學的悅樂情懷充分彰顯,值得我們讚賞。
- Aug 08 Thu 2013 04:02
學佛是學會生活 (佛家)
學佛,是學會生活。因為佛法,並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當中,時時處處,吃飯穿衣,行住坐臥,舉目揚眉之間。馬祖云:“善惡事上不滯,即是修行。”也就是於一切善惡、好壞、是非、得失當中,我們的心能平和自在,如如不動,不受擾亂,就是修行。
許多人學佛,誤以為是加法,從而不斷向外馳求,想證個什麼,得個什麼,修個什麼,結果徒勞辛苦,一無所得。
而事實上,學佛是減法,得先認認真真對著自己,減去自己心中,許多讓自己痛苦的東西。苦因既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樂何必尋?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證自明。所以六祖大師說:“於彼相中,不生憎愛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名一相三昧。”
禪的解脫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不是離開生活的,而是讓我們去改變對生活的態度;不是讓我們拋棄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而是讓我們於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當中,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嘆、不計較;不是讓我們沒有感情,而是讓我們的情,變成大情,這情能融納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大慈悲。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為了自己,哪怕是為了修行、學佛、行善,都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痛苦,讓人生舉步維艱。其實,我們往往只顧著向前跑,卻忘了學會退步;只一心想著成佛,卻沒想到還須做人;只知道積功累德,卻忽略了打掃自心。我們的眼光,始終沒有找到修學的焦點,不在別處,只在於自心。所以,雖然是修行、學佛、行善,我們依然是迷惑、痛苦的。
心,是痛苦之本,也是自在安樂之本。既然我們的心可以讓我們痛苦,讓我們迷惑,同樣也可以讓我們解脫、自在。所以,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那樣凌亂不堪,但也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這樣,無喜無憂,無憎無愛,隨處安樂。
心,讓我們唯利是圖,也可以讓我們學會關愛。心,讓我們怨嘆、計較,也可以讓我們讚嘆、寬容。心,可以讓我們失衡、熱惱,也可以讓我們心懷平等、泰然。心,讓我們患得患失,也可以讓我們不計得失。心,可以讓我們愛欲、纏綿,也可以讓我們於一切苦難眾生,慈悲、喜捨。
心如天空,可以充滿烏雲,也可以遍灑陽光;心如湖水,可以激蕩浪濤,也可以凈如明鏡。心如高山,可以野獸出沒,也可以開滿山花。
所以,當我們把修行投向自心的時候,生活依然如故,不同的是,生活,灑滿陽光,凈善如水,山花爛漫。
文章作者:慧靜法師
2013/08/23 更正‧‧‧
本文作者:嘎瑪仁波切
並於此向引用者及閱觀者致歉!
- Aug 08 Thu 2013 04:00
古人對中藥治病之理的認識 (王庸)
欲徹底掌握張仲景用藥的思路,則必須運用古人的思維方式思考中藥,而不能以現代人的思路思考。現在人對藥物的認識多為某藥可以治療某病,而古人則不這樣認為。
中藥不同於西藥,西藥是世界上先有了某種病,而後針對該病,研製開發一種可以治療該病的藥物,於是我們可以說某藥就是治療某病的。而中藥的發明機理與西藥完全不同,世界上的所有中藥,都是先於人類疾病而存在的,即任何一種中藥都不是為了治療某病而產生的,在人類之前本來就有各種植物,它們各自有各自的特徵,這些不同的特徵被我國古人發現後用來調整人體,於是這些植物便成了老祖宗神奇的藥。
因此對中藥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某藥治療某病的思路上,如果說某藥治療某病,則對藥物的理解不夠全面,況且某藥對某病的治療必然不能都有效,否則中醫就不會發明辨證論治了。
中藥的治病機理非為殺病毒、抗細菌,亦不是止頭疼、治失眠等,而是通過藥物氣味之偏來調整人體的氣機。在古人的思維認為中藥治病的機理為以偏糾偏,因此在整本《黃帝內經》中很少出現某藥治某病的記載,卻大量記載了不同氣味的藥物對人體氣機的調動,“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軟,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素問‧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在我國古人的思維中,天地間任何有生命的動物、植物均是天地二氣交感而成,並且天地二氣一直養育著天地間所有的生物。《管子‧內業》篇裏就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二”就是天地兩儀,“三”則是天地交感,於是萬物化生。
同樣的觀點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亦有論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就動物而言必須通過呼吸來接受天氣,並且通過飲食來接受地氣;就植物而言則需要通過枝葉來吸收天氣,通過根來吸收地氣。天地二氣必須交感萬物方能生長,即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如此周流不息。
於人體而言,“腰以上者天氣主之,腰以下者地氣主之”天地二氣升降出入,交流不息則人體無病,若二氣不調則生各種病,即出現人體陰陽失和。若二氣不交,則為陰陽離絕,則死矣。
於植物而言,地以上的枝葉吸收天氣,與地以下的根吸收地氣相交感則植物生長,故而枝葉與根相比較,枝葉所吸收的天氣較多,而根所吸收的地氣較多,果實為一株植物的精華,具有繁育後代的重任,因此古人認為果實所含氣味俱多,此只為大概的規律,不能死套。
由於植物生長與採收的節氣不同,所處環境寒溫不同,在生長過程中所採集的天氣便不同,故植物有寒熱溫涼四氣之分;由於生長環境、生長的位置不同,在生長過程中根所吸收的地氣便不同,故植物有酸苦甘辛鹹五味的不同。
天清地寧,凡是採收天氣較多的都具有天的特徵清;凡是採收地氣較多的都有地的特徵寧,故質地較輕、結構比較疏鬆的植物其所採天氣較多,其氣較重;結構比較結實、質地比較硬、質量比較重的植物其所採地氣較多,其味較重。
關於礦石類藥物,古人認為是天地之精所化生,服之可以長生,故而《本經》將很多礦石列為上品,且古代有很多道士便常年服食礦石所煉製的丹藥,現在證明是錯誤的,不科學的,這一點為古人認識世界的侷限性所致,我們不能不加分析的全盤接收,只吸收其正確的,對臨床有意義的理論。
- Aug 08 Thu 2013 03:59
水這樣喝能治病
很多人都聽說過早晨喝一杯水對身體有好處,有人喝鹽水?有人喝蜂蜜水?還有人為了美白喝檸檬水?到底喝什麼水最好呢?人體經過了一宿的代謝,體內的垃圾,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外作用幫助排泄,沒有任何糖分和營養物質的涼白開是最好的!如果是糖水或放入營養物質的水,這就需要時間在體內轉化,不能達到迅速沖刷我們的機體的作用。所以,清晨一杯清澈的白水是排毒妙方。
感冒要這樣喝:要喝比平時更多的水
每到感冒的時候,就會聽到醫生嘮叨:“多喝水呀!”這句醫囑對於感冒病人是最好的處方。因為當人感冒發燒的時候,人體出於自我保護機能的反應而自身降溫,這時就會有出汗、呼吸急促、皮膚蒸發的水分增多等,代謝加快的表現,這時就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身體也會有叫渴的表現。多多喝水不僅促使汗出和排尿,而且有利於體溫的調節,促使體內細菌病毒迅速排泄掉。
胃疼要這樣喝:經常喝點粥
有胃病的人,或者感到胃不舒服,可以採取喝粥的“水養護”措施。熬粥的溫度要超過60℃,這個溫度會產生一種糊化作用,軟嫩熱騰的稀飯入口即化,下肚後非常容易消化,很適合腸胃不適的人食用。稀飯中含有的大量的水分,還能有效地潤滑腸道,蕩滌腸胃中的有害物質,並順利地把它們帶出體外。
便秘要這樣喝:大口大口地喝水
便秘的成因簡單地講有兩條:一個是體內宿便沒有水分,二是腸道等器官沒有了排泄力。前者需要查清病因,日常多飲水。後者的臨時處方是:大口大口地喝上幾口水,吞嚥動作快一些,這樣,水能夠儘快地到達結腸,刺激腸蠕動,促進排便。記住,不要小口小口地喝,那樣水流速度慢,水很容易在胃裏被吸收,產生小便。
惡心要這樣喝:用鹽水催吐
出現惡心的情況很複雜。有時候是對於吃了不良食物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要害怕嘔吐,因為吐出髒東西可以讓身體舒服很多。如果感到特別難以吐出,可以利用淡鹽水催吐,準備一杯淡鹽水放在手邊,喝上幾大口,促使污物吐出。吐乾凈以後,可以用鹽水漱口,起到簡單地消炎的作用。另外,治療嚴重嘔吐後的脫水的情況,淡鹽水也是很好的補充水液,可以緩解患者虛弱的狀態。
發熱要這樣喝:間斷性、小口補水為宜
我們這裏說的發熱,是說當你劇烈運動後,身體的溫度驟然上升,大量汗液排出。這個時候人會感到疲憊,而適當飲水是對身體最緊急的呵護。水可以調節血液和組織液的正常循環,溶解營養素,使之供給體能,散放熱量,調節體溫,增加耐力。但要注意的是:運動中很忌諱猛烈補水,比如一口氣喝上兩瓶飲料,這樣會進一步增加心臟的負擔,所以運動中以間斷性、小口補水為宜。而運動前補水也是很不錯的保養方案。
- Aug 08 Thu 2013 03:58
種豆哪能收獲西瓜? (君合)
又是一個春天快到了,萬物生發的季節,播什麼樣的種子,就收獲什麼樣的果實,種下豆子肯定不會長出西瓜來的。
在生活中,我們的願望還有我們做一件事情的出發點,就相當與是春天的播種。所以生活中的苦和樂,與自己的發心息息相關。
吉祥和幸福是怎麼得來的,是在人生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心去播種的!同樣很多的失敗和挫折也是自己播種的!
一個不能愛護自己父母的人,不會有孝順的子女,更不會有溫馨的晚年生活,因為他將自己的言行種在了子女的心田裏,今天父母的生活就是他老年的生活,一個不能讓父母有快樂的人,一定不會有明天自己的安詳。
作為一個人的存在,不單單是一個人的事情,關聯著我們的家庭,社會,親屬,朋友,和同事。
作用力和反作用的道理,適合於任何一個生活細節。你去打別人自己也會疼的,避免傷害的辦法,是多愛護對方。
柔能克剛,強悍的、居高臨下的態度,就給自己的失敗埋下了伏筆。人有個缺點就是容易看輕別人,易經裏最喜歡謙卦,單從卦象上看就很美,山在下,地在上,遼闊而又虛懷若谷。
我經常給人直解此卦,縱然你有高山一樣的才華,也要像大地一樣謙卑,月盈則虧,滿招損,所以謙卦無一爻不吉,換句話說就是謙虛忍讓的態度,會使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都不會因樹大而招風,這樣的處事態度,會讓自己人生的道路平坦,因而減少那些由於自己不易被覺察的傲慢,所形成的與人溝通中的溝壑。
一個人人生的軌跡是心靈的軌跡,做任何事情,你以什麼樣的心去做,結果會很不同。
我們在人生苦難來臨或人生低谷的時候,往往習慣在外面找原因,或者怨天尤人,其實人最難扔掉的是一己成見和習慣性的狹隘,人生的很多苦難的根源,一定要在自己的心性上找原因,要學會經常反思自己,更要學會感恩,知足者常樂,這不是不思進取,而是讓你更懂得欣賞和發現,生活中平凡中的美麗。
有很多事情是在開始的時候就想錯了,才招致了後面的不如意。大自然中的現象給我們很多啟示,春天播種什麼秋天收獲什麼,對於人生也是一樣的道理,種下豆子是長不出西瓜來的。
如果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而不僅只是從個人的利益出發,那麼能使我們播種的土地會遼闊的多。一個“我”字將自己侷限在了井裏。任何事情的發生和發展都有其因果,所謂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有因才有果,收獲什麼全在於你自己的播種。
發好心,發善心,是收獲人生吉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