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和女人的貪著---晉美彭措法王開示

晉美彭措法王開示

世間上的痛苦和快樂都是由於自己的業力所造成,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貪嗔癡等三毒煩惱,如龍猛菩薩所說:"貪嗔癡及彼,所生業不善;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那麼遠離煩惱所招感的果報與前恰恰相反,實際上就是快樂。在我們所造的業中攙雜有貪嗔癡成份的都是惡業,斷除貪嗔癡以後都變成善業。此竅訣的中心內容就是說明貪嗔癡是一切禍害的根源,如果真正斷除了貪嗔癡,暫時和究竟的安樂都能得到,因此斷除貪嗔癡對於凡夫來說,實在是至關重要。
廣義的貪心是指對輪回中色聲香味觸等一切諸法的貪執。前面已經屢次指出,不管是有情世界中的帝釋天或轉輪王等,或是器世間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無常的本性,因此輪回中諸法都為痛苦和無常所攝,我們對輪回中一切盛事、妙欲等都不能生起貪心。

在傳統說法中,所謂的貪心是指青年男女對異性所生的貪染心。其實這也不一定都是青春少年,不少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也會生起貪染心,特別是早年熏習比較嚴重的老人,其貪心也象烈火一樣熾盛,藏族有一種說法叫:"雖然已經老態龍鍾,但他還是喜歡美麗的姑娘。"但是,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的身體,都不值得依賴,都是空性,都屬於痛苦和無常,是不清淨的法,所以沒有任何值得可貪的。

男人與女人之間互相吸引貪著,這貪欲是一切禍害的根本,雖然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並沒有進行認真縝密的思維。假如一個出家人還俗成為在家人,就會喪失現有的自由和快樂,他就不由自主地為飲食等生活各個層面去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實際上,正是貪心這個魔束縛了三界中的一切眾生,而使之無法獲得解脫。因此,誰離不開貪心,他實際上就已被痛苦的鐐銬束縛了,這種人永遠也不會擁有安樂靜謐的生活。

無論是希求往生極�皏@界還是獲得阿羅漢的果位,有世俗貪心的人是不可能靠近,更不能達到這種目標。貪心熾盛的人,完全無法憶及極樂世界的功德,比如一個年青的男人正苦戀著一個女人,這時死魔突然來到其面前,他根本不會觀想、祈禱阿彌陀佛,而是一直貪戀著女友,在此癡迷不舍的心態中死亡、趨入中陰、然後轉世。雖然已經隔世,但在貪執心的束縛與驅使之下,那麼他的來世就很有可能會變成是女友身上的小蟲,重來這個苦難世界感受無量的痛苦,這種人已經失去了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因果絲毫不爽。

貪心也是一種顛倒的心態,只要作詳細的觀察,人的身體實際上是一切不淨物的來源,它經常產生和排泄的都是一些骯髒污穢的物質。如果身體每天生產美食、甘露等潔淨的事物,我們也還可以貪著,但是人身上的九竅流出的東西全都不潔淨,不論是頭上的垢屑、口中的唾液、面上的鼻涕,還是身上的汗垢以及肛門流下的污穢糞便,並無一絲能夠分析為清淨,所以人的身體本來就像是一個不淨物的濾器。人的身體也是由血、肉、腸、骨、髓、鼻涕、口水和大小便等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如果裏裏外外詳詳細細加以觀察,除了不淨物以外,再無清淨可愛之處,根本不值得擁抱、親近。

男人和女人� A不論穿著的衣服如何華麗,如藏人穿的是氆氌或羊羔皮,並以珊瑚、松耳石等寶貝作裝飾,並在臉孔上塗脂抹粉,這樣外表看起來雖然好看,但如果其身體被戳一個洞,那洞中流出的物質就能把她全身的衣服都污染;又如把一個人的內臟掏出來,那麼旁邊所有人的妙衣都會被搞髒,如果以一個人的不淨糞染汙了清淨的衣服,作為正常人誰也不願意再穿,所以每個人的身體都同樣污穢不淨。由此,你們認真想一想,對人的身體有何可貪可喜的呢?不管是對男人還是女人的身體,真正要做詳細的觀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為之貪戀。

如果我們特別喜歡異性的容貌,就象從前一個婆羅門女對某男子生起了不可抑止的貪心,結果這貪心致使她瀕臨死亡。眾多經典中講,一般女人的貪心比較強烈,但男人的貪心有時也不可想像,他們之中也可分為上中下三等,如釋迦牟尼佛曾講過他的眷屬當中難陀的貪心比較深重。

譬如有些女眾,看到一個長得比較可以的男人,就無法自控地欣賞他的一舉一動,如果你特別喜歡他的臉孔,那將他的鼻子割掉後,你也應對其餘部分生起貪喜心,但這時你為何不再貪愛他臉上的其他部分?如果他的臉真有那麼好看,那麼割下鼻子、耳朵後,你也就不再喜歡看到他,甚至� @想他就會噁心、嘔吐。這時,對身體的其他部分你為什麼就不貪了呢?

同樣,女性不淨的身體,男性對之也生起貪心。如果是真正的五部空行母,其身體中自然散發俱生的妙香,而世上平凡的女人卻只能不斷地在身體上塗抹香水,可是某些貪心比較大的人嗅到女人身上塗敷的妙香時,也會油然生起貪心。如果你真正喜歡妙香,那你應該去享受大商場中陳設的各種高級香脂。你為什麼只對女人身上所塗抹的妙香會生起特殊的歡喜心呢?實際上幾百個女人坐在一起也是臭哄哄的。

男性與女性之間喜歡互相注視,但如果你經常喜歡欣賞異性的容貌,覺得他的臉是那麼好看,那我們可以把他臉上那層比較細薄的皮膚削開,這時皮膚沒有過後,那你還喜歡看嗎?同樣,如果你喜歡他的身體,那把他身體外面的皮膚削開,再把他裏面的內臟掏出來,這時再看看你到底貪的是什麼地方。

如果把外面皮膚削完過後,再把這個血肉模糊的身體放在你面前,那你這時只會是感到非常恐懼,根本就不會生起貪心。既然如此,我們現在知道你是對異性外表這層如蓮花花瓣般非常細薄的皮膚生起了貪心,因為對整個身體的內內外外進行了觀察,除了不淨物與薄皮以外,就再也沒有別的了。如上分析,既然� A對那些沒有任何意義的對境生起貪心,確實是很不值得,是一種顛倒和愚癡。

如果男人對自己的女朋友生起了歡喜心,或者就象那些結了婚的人一樣,自己有了一點兒財產時,就會為自己的妻子購入眾多珊瑚等珠寶首飾,他害怕若不滿足妻子的貪欲,她就會投入別人的懷抱。所以有些人為了使女朋友生起歡喜心,會為她當牛做馬,但他們這樣辛辛苦苦根本就不值得,因為實際上他所喜歡的這個女人,除了外表和裝飾等微塵組成外,就再也沒有什麼值得為之貪戀。

貪欲心的本性是始終無法得到滿足,越享受欲樂越會增上貪心,猶如乾柴烈火。從未經歷過男女間貪欲的人,雖然心中會有貪欲,還不會嚴重到不可抑制的程度,但如果享受一次貪欲後,就會越來越希求繼續享受,結果不斷地增長貪心,始終沒有滿足的時候。

有些人很天真地認為,自己只享受一次貪欲就足夠了,但這樣斷絕貪欲無疑是異想天開,如同飲用鹽水只會越喝越口渴,越享受貪欲越增上,永遠也無法滿足。

假如在世間上享受貪欲會得到滿足,那在我們一生中也曾享受過數以千次的各種妙欲,在這個無始無終的輪回中,我們也享受過無數次的妙欲,可以確切肯定並不存在一個不曾享受過的貪欲。以前享受� L了但今日我們的貪欲還在不斷增長,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故我們應該依靠佛教的對治法來加以斷除。

六道眾生中除了地獄眾生外,其他的眾生如傍生和人等都有不淨行,即使那些渺小的動物也同樣追求貪欲,但欲壑難填,看到它們也是非常可憐!所以無論有情轉生到三界中的哪一個地方,愈享受世間貪欲,將來愈無法滿足,對此我們應該依靠有效的對治法來斷除之。

其實我們認真去觀察貪欲時,男歡女愛乃至於世間上最誘人的妙欲都是有為法,是無常的性質,無有任何意義。即使一生之中都沉浸在不淨行之中,也無法得到滿足,最後得到的苦果卻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這種誘人的貪欲除了把眾生引入三惡趣外,對往生也沒有任何的助益,

依賴貪心,不但所得的安樂甚少而短暫,而且今生和來世獲得的痛苦眾多又漫長。比如拉馬車的牲口,它為了在路邊吃一撮草,卻遭受到不斷地鞭撻。所得的利益只有一口草那麼少,但自已卻感受巨大的恐怖與痛苦。得利少,苦更多,世間貪欲就是如此。

享受世間妙欲猶如服食甜蜜的毒藥,享受時異常甜美可口,但吞下肚後卻會喪失寶貴的生命,結果與當初的期望恰恰是相反的。只要已經享受過任何一種貪欲的快樂,其業力� @定會與之形影不離,這種痛苦的果報縱經千百劫也必定會成熟。貪欲實際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我們在世間享受如白馬過隙一樣短暫的快樂,但痛苦卻是遙遙無期。比如兩個出家人觸犯了淫戒,他們當時所獲得的區區安樂不足掛齒,但將來遭受的痛苦卻是無窮無盡。他們不但違犯了別解脫戒而且毀壞了密乘戒,即違越了密乘十四根本戒中的第五條根本戒。

我們貪著世間的妙欲,就如野獸貪著琵琶的妙音時被獵人趁機射殺,同樣只要貪著世間妙欲則會危在旦夕之間。我們所貪愛的色聲香味觸等妙欲,實際上是把我們引入地獄的因。如果我們能無誤通達各種痛苦的果報,如親見地獄閻羅卒執持利器追殺那些罪業眾生後,那我們就不會再去造惡業,也絕對不敢再對異性生起貪戀之心。

痛苦的果報一直如影隨形地緊跟著我們,但我們卻仍然恍惚迷離,不知警惕,因此世間人是愚不可及、非常的可憐。無始以來,正是貪心把六道眾生束縛在輪回中無法得到解脫,因此我們現在若不運用殊勝的智慧來對治貪欲,那麼將來也會感受無有休止的痛苦。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貪欲具有令人不寒而慄的過患,同時也對世間上貪欲粗重的眾生生起無比的悲心。我們也應該這樣觀想:凡夫為了享�𔧟o短暫的安樂,其代價卻是三惡趣的痛苦,心坎深處自然對他們生起強烈的悲心。我在一個作明佛母的讚歌中曾這樣唱到,業力深重的人將非常珍貴的戒律也換成一刹那的淫樂,這種人真是可憐!

清淨戒律是一切功德寶藏的根源,是一切暫時與究竟解脫之基,是無以倫比的裝飾,以這樣莊嚴飾品的戒寶來換取暫短的欲樂,如人買櫝還珠一樣可憐。本學院近八千人戒律非常清淨,但如果男女僧眾互相破戒了,這是造了近五無間罪。這種不可救藥的人真是天見猶憐,我們應該對他們生起悲心,千方百計去饒益他們。可是,令人感到哀傷的是,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管家,也無法饒益他們,若他真正已經把戒失毀了,那麼在今生中我們也無法挽救這種人。

假如他仍可以與僧眾共住,或許今生還有一絲希望,但相對他而言,破戒後就再沒有權力享受僧眾的財物,也不能再使用經堂,在經堂中跨上一步也不允許,因為破戒之人繼續享受僧眾的財物,來生會感受無量的痛苦,因此我們開除這種人也實在是迫不得已。釋迦牟尼佛的教典中指出,破了戒的人必須擯除。

這些不守戒律的出家人一旦被開除後,自然會到社會上營謀世間法而造惡業,看起來這種人的墮落也是一種必然,非常可憐!�赫v釋迦牟尼佛和大悲觀世音菩薩對這種人並非不發大悲心,並不是不願意攝受,他們雖然可憐,但對他們也是沒有什麼辦法救度。

這種破戒者必須離開道場,不能染汙僧團,當他離開僧眾時,此情此景對我個人來說感到特別心痛,為此我曾經多次給管家們咐囑過,如果要開除破戒的人時,最好不要讓我知道,否則我會特別傷心難過。因為雖然這些破戒的出家人依止了我,但我也無法饒益他,沒有使浪子回頭,內心裏非常痛苦。

墮入五無間地獄的眾生,其罪業在一刹那一刹那地損減,過了一段時間後,罪業自然會越來越輕。但是有些貪欲強烈而破了戒律的人,他的罪業卻是日見增長,所以在這裏造惡業的人,還不如墮五無間地獄好。

尤其男女眾之間的戒律作為一切戒律的根本,我們應該用出世間殊勝的智慧來對治貪心,本著強烈的大悲心來對待那些已犯戒的可憐眾生。如在藥師佛的十二大願中,專門有一個大願就是願這些破戒的眾生不要墮入惡趣,宗喀巴大師也曾如是發願。

希望漢藏居士也要持守清淨的戒律,即必須要守持圓滿的居士戒。居士不要對出家人的修學和戒律造成損害與不良的影響,否則來世在地獄中遭受劇苦時,已經追悔莫及。依靠對治貪心�煽撮z和對貪心者生起的大悲心,能夠斷除一切貪欲,圓滿世間的一切功德。

如果在一瓶清涼的甘露中放進一點點不淨糞,由此甘露也即刻變成令人作嘔的不淨物,那麼再也無人問津了。同理,如果一個人心中隱藏著極猛烈的貪欲,則終其一生也無享受快樂的機會。麥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講:"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已經被女人所控制,別人也會時時傳揚他的過失,自心也不可能轉移到善法方面來。"

如果有人已經通達煩惱的本性,他就可以依靠如理如法的對治來斷除煩惱獲得解脫。這裏所謂的對治,也就是在勝義中一切煩惱猶如虛空,遠離一切戲論,在名言(世俗)中,煩惱如幻如夢,顯現而無有自性。明瞭以上道理之後,此人便是證悟了煩惱的對治法。如是我們恒時修持煩惱的違品,則煩惱會自然滅盡。

若對外境與自身執著為端嚴美妙,就會生起劇烈的貪心。比如以為女人的身體嬌媚可愛,這種非理作意再三生起後,相續中的貪心就會象大海中的波浪一樣重重無盡,不可抑制。在此世間,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大多仰慕異性的姿容,但當我們用智慧去觀察時,則不管是自認為多麼殊妙的外境,其實都並無任何可愛的地方。

我們所貪執的人身,本來是大便小便、膿血、�颾鬙H及各種小蟲等不淨物構成,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現量見到。一旦我們親見這些不淨物排泄出體外時,都不會產生起愉悅的心情。實際上人的身體就是一個裝滿各種污穢不淨物的肉皮口袋,既然當我們見到一塊普通糞便時也不會產生暢快感覺,那我們怎麼會對充滿一大堆不淨糞的身體生起貪染之心呢?

對於你所貪愛的人,假如他身體的一部分殘缺以後,你是否還會象原來一樣喜歡他呢?如你所貪執的這個男人或女人的鼻子沒有了,或者是眼睛、耳朵沒有了,我們看見他都是不會生歡喜心的,至於由各種不淨物聚合成為一體的這個人身,我們為什麼還對它產生歡喜心呢?根本就不存在產生歡心的對境。

其實我們所貪執的人身也是由各種體細胞聚集而成的,比如你所貪著的某人的大眼睛,實際上也就是由晶狀體、捷狀肌、角膜等物質所組成的,如此分析之後,人身中也就不存在歡喜心的對境了。

在此我們再回過頭來分析一下能貪執的心,如一個男人愛上某女人而結為夫妻,開始時認為她青春美麗,不可方物,但過一段時間後,他就不再情意看到自己的妻子,當初他非常貪愛的妻子現在已經毫無吸引人之處,於是他又開始追求別的女人了。實際上以前他所鍾愛的女人,與今天他�珧Q厭的妻子同為一人,根本就無有任何差別。

因此有貪心的這種人,就如瘋子,那狂亂的分別念就像是風中的綿絮一樣飄忽不定,今天追求甲,明天喜歡乙,以前他喜歡的美人,後來他會認為過於平凡。假如美麗的本性真實存在,那麼你的心情為何前後有如此巨大的變化?不應有任何變化。以前所喜歡的人也應該永遠喜歡,並且你所喜歡的人應該得到全人類的一致認同。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某女以為某男的眼睛勾魂攝魄,非常迷人,但另外的女人對此並不表示欣賞。

在我們房頂上的一些小鳥的貪心強烈,它們也經常象人一樣捨棄舊友結交新朋。但在我們看來,這些小鳥並不美麗,在形相上它們彼此之間也並沒有任何差別。我們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對於同一個女人某人會認為她好看,但另一個人則會認為她一點也不好看,但實際上這都是由於自相續的分別念在作怪,如果是犛牛看到這個女人後,心中根本就不會有好與壞的評價。

本來本性並不存在的東西,但貪心重的人反而執著為實有,如是對女人的身體生起貪心,而在離貪的瑜伽士或一個不淨觀行者看來,女人的身軀一點也不美麗動人,對此一絲一毫的貪心也不會生起。我們對外境的諸如名聞利養等一切貪著也是同樣的道� z。

又比如,對於污穢的不淨糞,人類會感到噁心不愉快的,但在狗與豬看來卻是一種美味可口的食品。因此對於好、壞等判別全是眾生的分別念而已,這與瘋子的心念無有任何差別。

作為人身的五蘊本來是無有任何實義,五蘊聚合也無稍許實義,並且它還是三大痛苦的本性,是刹那生滅的法猶如閃電。若詳細觀察後,就會知道輪回一切諸法皆是苦的本性、空的本性,並無任何東西值得貪戀。從身體的五蘊乃至器情世界中的一切本無可貪之處,但凡夫因分別念以為外境實有存在,就這樣將自心捆縛了,於是給自他都帶來巨大難忍的痛苦。本來不淨以為清淨,本來痛苦當作安樂,本來無常執為常有,如此給今生來世帶來無盡的痛苦。

在此主要宣說了對治貪心的竅訣,其實也可以此類推其餘的煩惱。

【摘自《竅訣寶藏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不清淨佈施
 
佛告訴毗耶娑,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淨心理,不算真佈施。他列舉了三十三種不清淨、不純淨的佈施:
  第一種,是以歪曲的心理、顛倒的見解、無純淨心所施的財物,這不是真正的佈施。
  第二種,有人昨天請我吃過一塊蛋糕,今天我要還禮;或者他十幾年前幫助過我,現在他有困難我要接濟他。這都屬於人情上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不算佈施。
  第三種,有人施捨財物,不是出於真正的慈悲、憐憫和同情心,而是為了耍闊氣,或純粹是打發人家了事,這不算佈施。
  第四種,因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這束花特別喜歡,多付上一毛錢;或上舞廳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給兩個小費,這都不算佈施。
  第五和第六種,把財物丟到火中或投進水裏,都不能算佈施。因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財物白白扔掉了,卻不能使別人受益。
   
  第七種,有人送禮給大人物,指望以後可以有所提拔照顧;或者看在某個大老闆、某個大人物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濟事上湊上一份,藉以拉個關係,這都不是純淨的佈施。
  第八種,怕強有力的黑道中人來搶你,趕快送錢消災,這不是佈施。
  第九種,送人家鴉片、海洛因、麻醉劑等毒品,這不是佈施。但醫生見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針以止痛,這是佈施。這裏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種,送人家武器,不是佈施。我兒子前天買了一把防身刀給我,他在刀下麵放了一毛錢。我打電話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美國人的規矩,送刀給人,不是讓人自殺,放上一毛錢,表示吉利的意思。這個我不懂,他還算是真佈施哦!
  第十一種,送肉與人,那是殺生而施捨給人家,這不算佈施。
  第十二種,你收養了許多孤兒,保護他們,把他們養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後可以使喚他們,做你的幫手,這就帶上先決條件了,就不能說是純淨的佈施。
  第十三種,為了出名而施捨,不是純淨的佈施。
   
  第十四種,為了捧歌星、戲子而出錢,比如一個歌星開賑災歌唱會,一天收到幾千萬捐款,這個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錢者未必是淨佈施。歌星不唱的時侯,你為什麼不佈施?有些人是為捧歌星的場,這裏面有差別。
  第十五種,有些人破產了,財物轉到別人手裏,這並非出自自願,所以不是佈施。
  第十六種,比如說,這個屋子因鬧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給出家人做寺廟;或者因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煩,乾脆送給社會慈善機構,這都不算淨佈施。
  第十七種,有人因學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幫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沒有錢,就拿人家的財物做人情,這也不算佈施。
   
  第十八種,谷麥在田地、倉屋中被鼠鳥等所食,並非有意送與它們吃,不能說是佈施。講到這裏,想起前兩天報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陸災區的大米,在碼頭搬運中發現是發黴的。這就不是佈施,相反,人吃了黴米會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惡業了。
  第十九種,假使我電腦壞了,我請這方面的行家來修理,請他吃飯,送他錢。這是你想學東西,是應該付的酬勞,而不是佈施,佈施是沒有條件的。
  第二十種,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醫師一個大紅包,以為醫生就會對他盡心了。這是有求於人而給錢,不是佈施。
  第二十一種,打了人家,罵了人家,自己覺得難為情,然後送東西給他謝罪,這個不算佈施。
  第二十二種,有人佈施了之後,心中疑慮人家是否在騙他,或在想人家以後是否會報答他,這都不算佈施。
   
  第二十三種,有人施捨了之後心痛懊悔,這就不是佈施。我年輕時在四川學佛,人家有困難,我站出來說要幫助他,大家比較買我的面子。後來有個老前輩勸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緣了,為什麼呢,他說四川人有句老話,“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人家雖然給了你面子,但那個人心裏難過啊!他還給我講了個笑話:有個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連孫悟空都降服不了。後來從西天佛祖那裏派了個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小和尚說此行不是來收服他的,只是給他看個東西。說著,從背上黃布包袱裏拿出一本化緣簿,“居士,請你多少寫一筆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時在人家談佈施時,我就不輕易談。有些人把錢送出去以後,越想越後悔,越後悔越睡不著,“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第二十四,還有的人,送了東西給人家,好像這個人從此就賣給他了,今後定要人家報答他。這個就不是淨佈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佈施都有賬可查,你看他們念什麼《心經》、《白衣咒》,念一段經,在黃裱紙上戳一個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後帶到陰間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塊還是三十五塊。”這等於在投資,將來連本帶利得多少好報。“如是施者,非淨佈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臨死之時,感到痛苦了,曉得時間不長了,不把財產傳給子女,卻佈施出去。這也不算淨佈施,因為你已曉得財產把握不住了,你不佈施也不屬於你了。沒有清淨心,還是不行。
  第二十七種,為了名譽而施捨。希望在電視上露面,希望在報紙上廣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這不是淨佈施。
  第二十八種,好比說看到黃醫師都出了十塊,我就出十五塊,蔡老闆不服氣,出二十塊,把我們兩個都蓋了。出於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財物的,不是佈施。
  第二十九種,為貪女色而擺闊氣,送種種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等貴重東西,那是你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佈施。
  第三十種,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兒女,所以才願意拿出家產送人,這是做好事,固然不錯,但從佛法的佈施學來看,還不算是純淨佈施。
  第三十一種,以有無福德來挑選佈施物件,這樣的佈施不是淨佈施。
   第三十二種,佈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濟窮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只做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淨佈施。
  第三十三種,就是為了鮮花果品而舍物與人,這也不是佈施。這是很輕的一條了。
  佛教的佈施學,這裏每一條研究起來,都是戒律。
   
   上述三十三種不淨佈施只是大概而言,經典上記載的還有許多。佛告訴毗耶娑,這些不淨佈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報而已。佛用種子作比喻,佈施作為一種業力行為,等於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垢染佈施”,就像種子下到鹽鹼地裏,不會有好的收成。而且,這種子本身的功能(“種子界”),不但與土地的品質(“地界”)處在一種相依相存的關係中,還須有陽光、空氣和雨水,才能使種子發芽。種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會發芽,但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若得不到雨水的滋潤,也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摘自《法音》1998年第9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略釋觀音法門
 
傳說中的示跡因緣
 首先,祈願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的加被,使諸位增福生慧,一切如意平安。
 我們這個道場,一向解行並重,德慧雙修,非常精進。這次乘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舉行為期三天的「觀音法門」共修法會,大眾發心,要我與南老師分別就史跡、教理與行持作簡要說明,使大家對觀音菩薩的慈心悲願有更深入的瞭解,的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與觀音菩薩最為投緣,不但「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聖誕,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和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日,佛教的寺院都要舉行隆重的紀念法會,因緣非常殊勝。老衲願就所知,以事、以理、以顯、以密來與諸位作共同研究。
 觀音菩薩是多劫以來的應化聖賢,年代邈遠,其最初示跡因緣,已經無從稽考。在國內有兩本書,一本為「編年通論」,一本為「汝州志」,記載著有關觀音菩薩的事跡,可以作為參考。編年通論第十卷說: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嚴持戒律,道行高峻,受天人供養。有一天,他問天人,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是怎麼回事?天人告訴他,在過去劫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莊嚴王,他的王后是寶應夫人,生有三個公主,長公主叫妙嚴,次公主叫妙音,三公主叫妙善,觀世音菩薩最初示現人間,是莊嚴王的三公主。
 根據汝州志記載:在春秋時代,有一個楚莊王(西元前六一三∼五九一),他有三個女兒,三公主叫妙善。楚莊王有病,醫生說要親人的眼睛合藥,病方能癒;妙善公主便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調藥給父王服用,果然治好了病,使楚莊王很感動。後來妙善公主出家,父王給地蓋了一座寺廟,不久,妙善公主便出現千手千眼的莊嚴寶相。觀音菩薩千手千眼的典故,據說與這個故事有關。後來民間通常的說法,講觀世音菩薩是妙莊嚴王的三女,很可能是以上兩說綜合的結果。
聖賢應化  濟度有情
 佛與大菩薩在人間示現,幾乎都是應化身,他那一天出家?那一天成道?極難有詳確的歷史可考;在我們這一劫的歷史文化中,只有釋迦牟尼佛是例外。他本是印度淨飯王的悉達多太子,捨棄榮華富貴,出家修道,當生成就佛果,他與我國孔子出生的年代很相接近,是世界四大哲人之一,史蹟具在。其餘如梁武帝時(西元五○二∼五四九)達摩祖師是觀音應化,布袋和尚與傅大士是彌勒應化。唐太宗時(西元六二七∼六四九)豐干禪師是彌陀,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杜順和尚也是文殊應化。唐肅宗時(西元七五六∼七六二)韓國金喬覺是地藏應化。吳越王朝時(西元九○八∼九七八)長耳和尚是定光佛(燃燈佛)應化,永明壽禪師(西元九○三∼九七五)是彌陀應化。乾隆時(西元一七三六∼一七九○)的達天禪師是地藏應化等,可舉的例子很多,這些佛菩薩的聖誕,就是從後來應化的賢聖僧的生日來作為紀念的。
 但是,化身與應身是有區別的,應身現的是佛相,化身是現的六道相。因此,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輕慢任何人,乃至貓、狗也好,都不能輕慢。記得我小的時候,在寧波唸佛學院,離普陀山很近。同學們曾結伴去朝禮普陀山,由那裏的同學招待、當響導。在普陀山的路上,看見一條狗,我踢了牠一腳,我說:「好狗不擋道嘛!」狗被我一踢就汪汪叫著跑掉了。旁的同學看了,便說:「哎呀!你把觀音菩薩給踢跑了。」嚇得我一身冷汗。就理上說,不管是觀音菩薩也好,其他佛菩薩也好,六道眾生的什麼身都能現,並且常常會以你所忽略或不恭敬的那種身形出現。如果我們瞭解這個道理,把所有呈現在我面前的眾生,都拿他們當佛菩薩看待,那就不會錯了。
 在我們這個芸芸的眾生界中,凡聖雜處,那些乘願再來的聖賢,未必現的是聖相,從外表上看,有的跟我們差不多,有的也許比我們還顛倒,但是他們在平凡中示現不平凡,在顛倒中依舊不顛倒,就需要我們以慧眼去觀察。例如永明壽禪師現的是精進相,每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事;傅大士現的是慈悲相,把自家的田產房屋都佈施了,還把太太也押給別人,把所得的錢拿來佈施。梁武帝後來召見他,把宮廷的門都關了,他不慌不忙拿出一個木搥來一敲,所有的宮門應聲而開。這說明什麼?「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布袋和尚的做法非常灑脫,人家問佛法,他把布袋「放下」,如果當下不契,他又揹起布袋走了。有人定要他開口說法,他還是說他的布袋:「我有一布袋,虛空無障礙,散開遍十方,收回觀自在。」高士們也沒有他的曠達。濟顛和尚現的是邋遢相,衣衫不整,酒肉不忌,說起話來,瘋瘋顛顛,到時卻無不應驗。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有首自述的詩偈說得很明白:「六十年來狼藉,東牆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華嚴經告訴我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如果我們的身心和思想觀念,無掛無牽,一片明淨,就會體認到聖凡的差別,在生命的原動力上,應化聖賢是乘願現世,或順或逆,不動本來,自己作得了主;凡夫是受業力牽纏,或升或沉,因境而異,自己作不得主。
 現在我們來略釋「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所包含的意義。觀世音菩薩在唐代又稱觀音菩薩,那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所產生的稱呼,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忌諱,可隨各人的喜愛自由稱念。這「觀世音」三字,是要我們觀世間一切音聲,包括稱他名號的音聲,入於耳根圓通的法門。楞嚴經說: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世間的音聲,有動相,有靜相,我們的動相是由外境六塵所引發,所感為妄心;靜相是粗妄想銷落後所現的清淨境,仍舊執著在一個清淨的境界裏,還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背覺合塵,被境所轉,真心不被物轉而能轉物。但是,真心要在一念無雜、精進不已、動靜二相自然廓清後才會出現,那時放光動地,無我無人,也可稱為「心空及第歸。」
 我們不可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就光在耳朵上大作文章。耳朵的根就是心,沒有心,耳朵發生不了作用。當我們心不在焉的時候,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耳朵是浮塵根,神經系統是勝義根,而真正的老闆是心。譬如放風箏,風箏是浮塵根,線是勝義根,拉線的這個人才是主人。主人叫它動就動,遠就遠,一切操之在我,這點非常重要。
 因此,觀世音這個「觀」,不是用耳聞,而是用心觀,用清淨心來觀。所謂「一根反源,六用解脫。」就是這個道理。六根解脫了,也不是六根清淨,而是心清淨。心中清淨了,眼耳鼻舌身意自然清淨。不是捨本逐末,光執著在修眼、修耳上做工夫。
 再說「觀自在」。心經開頭就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與觀自在,說他是一個人可以,說他是兩個人也可以。大凡菩薩觀世間一切法都是自在的,能夠自然而然的拔苦與樂,使人離苦得樂。如果你觀不自在,就不能拔苦與樂。譬如你幫助別人一大筆錢,解決了一樁困難,後來懊悔幫這個忙,這一下就不自在、不對勁了。
觀世音與觀自在
 所以,觀自在首先要你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而在這上面得到自在,沒有罣礙,無所得,無所求,不取不捨,然後才能真正得到解脫,福慧增上。如果你幫助別人,抱著將來得到回報的心理,就無法自在。助人為快樂之本,永遠需要別人幫助就痛苦了。要靠領救濟金過活,就更痛苦了。觀自在的重點在一「觀」字,用的是眼根;觀世音的重點在一「音」字,用的是耳根。就範圍來說,觀世音專指觀世音菩薩,而觀自在可包括所有的菩薩,因為所有的菩薩都自在的,當然也包括觀世音菩薩在內。
 另外,還有一個「觀世自在」菩薩,是密宗蓮花部的部主,就是如來成佛觀察十緣生句,而得到普眼的蓮花,這個今天不作深入討論。又有一位「觀自在王」如來,在密宗是阿彌陀佛的本名,阿彌陀佛是觀自在王的德號。密宗又稱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但在顯教,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弟子,與大勢至菩薩脅侍兩旁,「觀經」裏說到兩位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
 觀世音菩薩頭上是個化佛,大勢至菩薩頭上是個寶瓶。大勢至菩薩同我們閻浮提眾生也是因緣深厚,在淨土念佛法門中,關係極為重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對我們來說,也非常珍貴。
「悲華經」裏說到,阿彌陀佛涅槃之後,觀世音菩薩將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佛號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似乎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不是同一個人。又據「觀音三昧經」裏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菩薩在他以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則觀音菩薩實是古佛。當時釋迦佛是在正法明如來法運下作苦行弟子,現在則觀音菩薩又以釋迦佛的弟子示現,這在佛法裏來說,仍是平等的。
 經論裏記載,從前有一辟支佛的弟子,生性憨直,師徒兩人,幽居巖壑,生活單調而清苦。一天外出,弟子打著傘,揹著行囊,侍奉師父行腳,心念羅漢自度,太過自私,願行菩薩道廣度眾生。其師突命弟子前行,自己來代替打傘揹行囊隨行。走了一陣路,弟子過意不去,想想師父年紀已大,不忍遽去,他的師父又開腔了,徒弟啊,還是你來打傘揹包裹吧!弟子弄不清這是怎麼回事,師父說,原來你發心作菩薩,我應該替你打傘;現在你退心了,仍想作小乘羅漢,你當然應該站到後面去。
 但是,觀音菩薩與釋迦佛互為弟子,這是度生方便,慈悲願力不可思議,屬於非常的示現,並無礙於他們所成就的境界。
男身或女身的問題
 佛菩薩並無男女之分,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能說他一定是男身,或一定是女身。唐宋以前,觀音菩薩像都是男身老比丘相,現在五台山雕塑的觀音聖像還是男身。根據胡石麟所寫的「筆叢」和宋代王世貞的「觀音本紀」,都講一向不知道觀音菩薩是女的。元代的法師在畫觀音像時才有畫成女身的。當然,畫成「面然大士」也可以。面然大士是瑜伽施食法門中鬼王的代表,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觀音菩薩可以變為鬼王,當然也可以變女人,以及其他的形象,執著觀音菩薩為女身的想法,這就錯了。
 六祖壇經說:「慈悲是觀音,喜捨是勢至。」這是表德的說法。如果你心中真的大慈大悲,那你就是觀世音菩薩。如果你經常充滿喜悅,時時不吝佈施,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我們也看到有些寺院供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那表示菩薩有無窮無盡的方便和功能。我們每人有一雙手和兩隻眼睛,如果這些手眼幾十人、幾百人、幾千人集中起來,大家同心同德,力量就大。觀音菩薩是一身具足千手千眼,所以威德就不可思議了。
 觀音菩薩的形態,有六觀音、七觀音、八觀自在、十五尊等種種區別,數目逐漸增加,遂成三十二種應化身,應種種機緣,隨時間與處所不同,說種種法,救護各類眾生。六觀音普通所稱與經論不同,智者大師根據經論所列為:(一)大悲觀音(破地獄三障)、(二)大慈觀音(破餓鬼三障)、(三)師子無畏觀音(破畜生三障)、(四)大光普照觀音(破修羅三障)、(五)天人丈夫觀音(破人道三障)、(六)大梵深遠觀音(破天道三障)。密宗(東密)所稱六觀音為聖觀音、千手千眼觀音、馬頭觀音、十一面觀音、如意輪觀音和准胝觀音。古德有首顯密互融的頌說:「大悲千地獄,大慈正(聖觀音)餓鬼,師子馬形畜,大光面修羅,天人准胝人,大梵如意天。」尤為簡潔詳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硨磲簡介Fluted Giant clam

硨磲主要的分布及其生長:

硨磲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中,它生長在海底一百公尺到二百公尺的熱帶珊瑚礁間。硨磲在深海中經千百年受到大自然變化,如水溫、海流、光、水壓及沈澱物等因素而形成的海中化石,故生存條件至今無法人工養殖。硨磲大者重量在一百公斤以上,其形狀長三、四尺,寬二、三尺,並帶有彎曲織密紋理,代表其在深海中的生長年限。無論是品質、採撈、加工保養、藝術雕刻的最大產地主流均在臺灣。因其數量有限,所以頗具增值空間。

硨磲的運用及功能:

硨磲一名始於東漢時代,因其紋理很像車輪的形狀,故稱之為“車渠”,硨磲、珊瑚、珍珠、琥珀並列為西方四大有機寶石(Organic Gems),硨磲的純白度被視為世界之最,硨磲在東方佛典【金剛經】中被列為佛教七寶之一,硨磲經歷千百年蘊育生長,所散發出磁場能量非常之大。可使配戴者具有增進身心的調和,啟發自在的智慧,摧破眾生煩惱的功能。持其修煉護法者具有有一倍以上功德,並智圓滿的境界。自古在清朝二品官上朝時穿戴的朝珠是由硨磲所穿制成的;在西藏喇嘛高僧有持硨磲所穿制的念珠;在各地佛教高僧有持硨磲制成的佛珠來修練觀音菩薩法門更是必要的法器。硨磲潔白莊嚴、祥瑞吉祥,具避邪保平安、消災解厄、除惡聚靈、改變風水、供佛靈修、為佛學上之密寶。在【本草綱目】中記述硨磲有鎮心、安神等功效,經長期配戴可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及感應,如增強免疫力、防止老化、穩定心律、改善失眠等藥效。因此,對於維護身體健康及精神安定,硨磲請隨時隨地配戴,效果更能發揮。

硨磲的保養、淨化方法:

硨磲與珍珠及珊瑚的成份都是碳酸鈣所形成的寶石,硬度祇有3.5-3.7度。要保持它的獨特光澤,不可接觸強酸、強鹼及強壓,人體在配戴過程中會吸收硨磲的自然寶氣,配戴後用清水沖洗乾淨,用細軟布,再擦拭一點嬰兒油進行保養。污垢時,用中性沐浴露洗滌,用清水沖淨,擦試乾淨即可。將硨磲置於佛堂上供奉,採用淨化法且至硨磲恢復原本之光澤,淨化即可完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 亡 中 陰 與再 生 (嘉華仁波切)
 
死 亡
 
在於 貪 嗔 癡 煩 惱 而 造 下 有 漏 業, 從 而 在 心 流 留 下 習 氣 的 勢 力。 一 期 生 命 結 束 之 後, 具 有 這 種 習 氣 的 人, 便 以 這 些 有 漏 因 所 塑 造 的 身 心, 再 度 在 輪 回 中 受 生。
有 些 人 死 的 時 候, 過 去 世 所 造, 致 使 今 世 受 生 的 業 力 已 盡。 有 些 人 則 是 應 有 的 壽 數 未 完 就 死 了, 譬 如: 缺 乏 生 活 所 需 等, 維 持 生 命 的 因 素 不 足 而 致 死, 這 稱 為 非 時 死 或 福 盡 而 死。 這 是 由 於 造 成 今 生 的 業 力 雖 然 還 在, 不 過 前 世 功 德 積 聚 的 外 在 配 合 環 境 卻 已 消 失。
人 死 的 時 候, 心 境 可 能 是 善、 不 善 或 中 性 的。 第 一 種 情 況, 臨 死 的 人 可 以 觀 想 善 境, 如 佛 法 僧 三 寶 或 自 己 的 上 師, 因 而 產 生 信 心。 或 者 培 養 無 量 舍 心, 對 任 何 有 情 都 沒 有 貪 著 或 嗔 恨, 也 可 以 禪 思 空 性 或 者 培 養 悲 心。 自 己 記 得 要 這 麼 做, 或 是 旁 人 提 醒 都 可 以。 只 要 死 亡 的 那 一 刻 有 這 種 心 態, 在 善 心 中 死 亡, 對 於 再 生 會 有 助 益。 這 樣 子 死 去 是 好 的。
但 是 有 時 候 旁 人 雖 然 無 心 觸 怒, 卻 因 為 緊 張 不 安 而 幹 擾 了 垂 死 的 人, 令 他 生 氣。 有 時 候, 親 戚 朋 友 圍 在 床 邊 悲 慟 哀 哭, 引 發 垂 死 者 的 貪 著。 不 論 是 貪 或 嗔, 以 這 種 慣 有 的 罪 惡 心 態 死 去 非 常 危 險。
有 人 是 以 中 性 的 心 態 死 去。 既 沒 有 觀 想 善 境, 也 沒 有 生 起 貪、 嗔 心。
這 三 種 心 態 — — 善、 不 善 以 及 中 性 的 — — 直 到 微 細 的 死 心 才 會 出 現。 依 照 經 乘 的 說 法, 最 後 的 微 細 心 必 然 是 中 性 的; 因 為 經 乘 和 無 上 瑜 伽 密 續 不 同, 並 沒 有 說 明 把 微 細 心 轉 化 為 善 心 的 技 巧, 只 能 處 理 粗 心 識。 但 是 具 格 的 密 乘 行 者 可 以 將 微 細 的 死 心 轉 成 善 道 的 意 識。 那 是 極 高 深 的 修 持。
不 論 如 何, 臨 死 時 候 的 心 態 非 常 重 要。 即 使 是 有 中 等 修 持 的 人, 在 那 一 刻 若 是 受 到 幹 擾, 也 會 產 生 明 顯 的 貪 或 嗔。 因 為 我 們 都 有 前 世 不 善 業 所 造 成 的 習 氣, 遇 到 不 利 的 狀 態, 隨 時 會 被 引 發。 這 些 習 氣 也 是 促 成 轉 生 為 諸 如 畜 生 的 動 力。 同 樣 的, 我 們 也 有 善 業 形 成 的 習 氣, 遇 見 有 利 的 狀 況, 便 成 為 往 生 善 趣 的 動 力。
在 我 們 心 流 之 中 已 有 的 這 些 動 能, 受 貪 著、 執 著 滋 養, 導 致 我 們 投 生 善 惡 趣。 因 此, 若 是 啟 動 了 不 善 業 造 成 的 習 氣, 便 會 導 致 投 生 為 畜 生、 餓 鬼 或 地 獄 眾 生。
同 樣, 即 使 一 個 人 作 惡 多 端, 若 能 以 善 心 死 去, 也 可 能 轉 生 善 趣。 因 此, 非 常 重 要 的 是, 臨 死 的 人 和 周 遭 的 人 都 要 避 免 制 造 貪、 嗔 的 情 境, 相 反 的, 要 長 養 善 心。 我 們 必 須 明 白 這 一 點。
在 善 心 中 死 亡 的 人 沒 有 憂 慮, 感 覺 好 像 由 黑 暗 進 入 光 明, 所 見 是 愉 悅 的 景 相。 有 許 多 病 重 的 人, 盡 管 有 重 病, 臨 死 時 卻 說 自 己 非 常 安 適。 而 有 些 病 情 輕 微 的 人, 卻 陷 於 極 大 的 恐 懼, 呼 吸 困 難, 沉 陷 在 不 善 的 思 緒 中, 感 覺 好 像 從 光 明 走 如 黑 暗, 見 到 可 怕 的 形 相。
有 些 久 病 而 體 溫 降 低 的 人, 渴 求 熱 能, 因 而 強 化 了 再 生 於 炙 熱 地 獄 的 習 氣, 結 果 便 投 生 到 非 常 熾 熱 的 地 方。 有 些 人 貪 著 冰 涼 的 感 覺, 如 想 喝 涼 水, 便 強 化 了 轉 生 為 冰 冷 地 獄 眾 生 的 習 氣, 而 造 成 那 樣 的 轉 生。 因 此, 死 亡 的 時 候, 應 該 避 免 貪 念, 把 心 識 導 向 有 利 的 對 境, 這 點 非 常 重 要。
日 常 生 活 中, 習 以 為 常 的 貪、 嗔、 嫉 妒 等 心 態, 只 要 有 輕 微 的 刺 激, 死 時 便 會 顯 現; 而 我 們 沒 有 串 習 的, 則 需 要 大 量 的 刺 激, 譬 如 要 依 賴 推 理 等, 才 能 顯 現 出 來。 同 樣, 在 死 亡 之 時, 長 久 串 習 的 心 態 總 是 占 優 勢, 主 導 轉 生。 也 因 此 產 生 了 強 烈 的 我 執, 惟 恐 自 我 會 消 失, 這 份 執 著 形 成 中 陰 , 由 於 愛 好 有 身 , 又 感 得 中 陰 身。
不 善 業 重 的 人, 上 身 的 體 溫 先 下 降 然 後 其 它 部 份 再 降 溫; 而 善 業 重 的 人, 腳 底 的 體 溫 先 下 降。 兩 者 最 後 體 溫 都 聚 集 到 心 輪, 心 識 由 此 離 開。 由 精 血 合 成 的 受 精 卵, 是 生 命 之 始, 在 母 體 子 宮 裏, 意 識 最 初 進 入 的 地 方, 也 是 死 亡 時 心 識 最 後 離 開 的 地 方。
中 陰
中 陰 狀 態 當 下 開 始; 唯 一 的 例 外 是 那 些 投 生 無 色 界 空 無 邊 處、 識 無 邊 處、 無 所 有 處, 或 三 有 項 的 眾 生, 他 們 的 新 生 命 在 死 亡 當 下 便 開 始 了。 投 生 到 色 界、 欲 界 的 眾 生, 都 必 須 經 過 中 陰, 所 具 的 形 體 就 是 即 將 轉 生 的 該 趣 身 形。 中 陰 的 生 命 五 官 俱 全, 同 時 也 有 透 視 力、 穿 透 力, 能 夠 隨 心 所 欲 到 任 何 地 方。 看 得 見 其 他 同 類 的 中 陰 眾 生, 地 獄 眾 生、 餓 鬼、 畜 生、 人、 阿 羅 漢 或 天, 也 可 以 被 具 有 神 通 的 人 見 到。
如 果 沒 有 找 到 合 適 的 投 生 地, 七 天 之 後 便 有 一 次 小 死, 進 入 另 一 個 中 陰。 最 多 再 經 曆 六 次 中 陰, 所 以 中 陰 最 長 的 期 限 是 四 十 九 天。
再 生
也 就 是 說, 那 些 死 了 一 年 還 找 不 到 投 生 地 的 眾 生, 事 實 上 已 經 不 再 處 於 中 陰, 而 是 轉 生 為 鬼 魂 了。
如 果 要 投 胎 為 人, 便 會 看 見 未 來 的 父 母 睡 在 一 起。 如 果 要 轉 世 為 男 性, 這 時 會 貪 愛 母 親 而 嗔 恨 父 親。 若 要 轉 世 為 女 性 則 反 之。 在 貪 愛 之 中, 趕 去 進 行 性 交, 但 是 到 了 那 兒, 卻 只 見 到 所 欲 對 象 的 性 器, 因 此 產 生 憤 怒, 而 導 致 結 束 中 陰, 接 上 新 的 生 命。 這 時 候 已 經 進 入 母 胎, 開 始 一 期 人 生。 一 旦 父 精 母 血 和 這 個 生 命 或 心 識 結 合, 便 自 然 逐 步 發 展 為 人 的 諸 大 元 素。
每 個 眾 生 都 會 被 愛 欲 吸 引 到 未 來 的 投 生 地, 即 便 是 地 獄 也 一 樣。 例 如, 屠 夫 可 能 看 見 遠 處 有 羊 群, 就 像 在 夢 中 一 樣, 等 他 趕 過 去 殺 羊 的 時 候, 景 象 便 會 消 失, 而 引 起 他 的 憤 怒, 當 下 結 束 中 陰, 而 開 始 在 地 獄 中 的 新 生 命。 同 時, 就 像 前 面 說 過 的, 轉 生 到 熱 地 獄 者 渴 求 熱, 而 往 生 冰 冷 地 獄 者 喜 好 冰 涼。 即 將 轉 生 惡 趣 的 中 陰 本 身 相 當 可 怕; 最 後, 當 那 個 眾 生 趕 赴 投 生 地 時, 卻 大 失 所 望 而 嗔 怒, 因 而 結 束 中 陰, 開 始 新 的 一 期 生 命。
由 此 可 知, 一 個 新 生 命 的 銜 接, 受 貪、 嗔、 癡 左 右。 在 滅 除 這 三 種 煩 惱 之 前, 一 個 人 就 像 鎖 鏈 加 身 般, 不 得 自 由。 雖 然 轉 生 有 好 有 壞, 不 過 只 要 束 縛 仍 在, 就 必 須 承 擔 這 付 受 有 漏 業 和 煩 惱 宰 制 的 身 心 諸 蘊。 不 僅 經 曆 一 次, 而 是 一 再 不 斷 地 周 而 複 始。
要 滅 除 生、 老、 病、 死 諸 苦, 就 必 須 降 伏 貪、 嗔、 癡。 而 其 根 源 在 於 無 明 — — 亦 即 認 為 人 和 其 它 諸 法 自 性 存 在。 外 在 的 醫 藥 可 以 減 輕 表 面 的 痛 苦, 卻 不 能 解 決 核 心 問 題。 內 在 的 修 持 — — 如: 對 貪、 嗔 采 取 特 定 的 對 治 法 — — 比 較 有 效, 但 只 是 治 標。 然 而, 只 要 能 破 除 無 明 這 個 根 源, 那 麼 這 一 切 煩 惱 便 自 動 消 失 了。
一 旦 破 除 了 無 明, 便 不 會 再 造 緣 此 而 生 的 有 漏 業。 而 且, 沒 有 無 明, 則 貪 戀、 執 著 等 會 強 化 宿 業 所 形 成 的 習 氣 之 因 素, 便 起 不 了 作 用, 不 由 自 主 的 輪 回 也 因 而 結 束 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仙佛聖誔日

正月初一日 元始天尊萬歲
正月初一日 彌勒尊佛佛辰
正月初三日 孫天醫真人千秋
正月初六日 清水祖師佛辰
正月初八日 五殿閻羅王聖誕
正月初九日 玉皇上帝萬歲
正月十三日 關聖帝君飛昇
正月十五日 門神戶尉千秋
正月十五日 上元天官聖誕
正月十五日 臨水夫人陳靖姑千秋
正月廿二日 武德尊侯沈祖公聖誕
正月廿四日 雷都光耀大帝聖誕
二月初一日 一殿秦廣王千秋
二月初二日 濟公活佛聖誕
二月初二日 土穀尊神聖誕
二月初二日 福德正神千秋
二月初三日 文昌梓童黃帝君聖誕
二月初八日 三殿宋帝王千秋
二月十五日 九天玄女娘娘聖誕
二月十五日 太上老君萬歲
二月十五日 精忠岳王千秋
二月廿五日 三山國王千秋
二月十五日 開漳聖王千秋
二月十八日 至聖先師諱辰
二月十八日 四殿五官王千秋
二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佛辰
二月廿一日 普賢菩薩佛辰
二月廿六日 南宮趙真吾聖誕
三月初一日 二殿楚江王千秋
三月初三日 玄天上帝萬壽
三月初六日 濟公活佛成道
三月初七日 三天主考聖誕
三月初八日 六殿卡城王千秋
三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誕
三月十五日 保生大帝吳真人千秋
三月十五日 中路財神趙元帥聖誕
三月十六日 準提菩薩佛誕
三月十八日 南天廖將軍聖誕
三月十八日 后土皇神聖蛋誕
三月十九日 太陽星君聖誕
三月二十日 註生娘娘千秋
三月廿三日 天上聖母聖誕
三月廿六日 鬼谷先師千秋
三月廿七日 七穀秦山王千秋
三月廿八日 倉頡先師聖誕
三月廿八日 東嶽大帝聖誕
四月初一日 八殿都市王千秋
四月初四日 文殊菩薩佛辰
四月初八日 釋迦佛祖萬歲
四月初八日 九殿平等王千秋
四月十四日 呂純陽師祖師聖道
四月十五日 釋迦文佛得誕
四月十七日 十殿轉輪王千秋
四月十八日 北極紫薇帝君千秋
四月十八日 華陀神醫先師千秋
四月廿一日 李托塔天王聖誕
四月廿一日 先天朱將軍聖誕
四月廿四日 金光祖師聖誕
四月廿五日 武安尊王千秋
四月廿五日 聖武千歲聖誕
四月廿六日 五穀先帝千秋
四月廿六日 南鯤鯓李王爺千秋
四月廿七日 南鯤鯓范王爺千秋
五月初一日 南極長生帝君千秋
五月初五日 商天駱恩師聖誕
五月初七日 巧聖先師千秋
五月十一日 天下都城隍爺千秋
五月十三日 關平太子千秋
五月十七日 蕭府王爺千秋
五月十八日 張府天師聖誕
五月十九日 九天馬恩師聖誕
六月初三日 韋馱尊佛佛辰
六月初六日 九天李恩師聖誕
六月十一日 田都元帥千秋
六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壽
六月十五日 王靈天君聖誕
六月十六日 先天王靈官聖誕
六月十八日 南鯤鯓王爺千秋
六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得道紀念
六月廿四日 關聖帝君聖誕
六月廿四日 西秦王爺千秋
六月廿四日 雷祖大帝聖誕
六月廿四日 南極大帝聖誕
七月初七日 七星娘娘千秋
七月初七日 大成魁星聖誕
七月初七日 衛房聖母聖誕
七月十三日 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十五日 中元地官聖誕
七月十八日 瑤池王母娘聖誕
七月十九日 天然古佛聖誕
七月十九日 值年太歲星君千秋
七月廿一日 菩庵菩薩聖佛辰
七月廿三日 南客柳星君聖誕
七月廿三日 諸葛武侯千秋
七月廿三日 法主聖君千秋
七月廿四日 鄭延平郡王千秋
七月廿五日 武德侯沈祖公千秋
七月三十日 地藏王菩薩佛辰
八月初三日 北斗星君聖誕
八月初三日 九天司命灶君千秋
八月初三日 九天朱恩師聖誕
八月初三日 姜相子牙千秋
八月初五日 雷聲普化天尊聖誕
八月初八日 瑤池大會
八月十五日 天然古佛成道
八月十五日 太陰星君聖誕
八月十五日 南宮孔恩師聖誕
八月十五日 臨水夫人林姑千秋
八月十五日 南鯤鯓朱王爺千秋
八月十八日 九天玄女娘娘千秋
八月十八日 開台鄭國姓聖誕
八月廿二日 燃燈古佛萬壽
八月廿二日 廣澤尊王千秋
八月廿三日 桓侯張大帝聖誕
八月廿三日 邢府王爺千秋
八月廿七日 至聖孔子先師聖誕
八月廿九日 中華聖母聖誕
九月初一日 南斗星君聖誕
九月初九日 斗母星君聖誕
九月初九日 九皇大帝聖誕
九月初九日 中壇元帥千秋
九月初九日 鄧都大帝聖誕
九月初九日 臨水夫人李姑千秋
九月初九日 天上聖母飛昇
九月十三日 孟婆尊神千秋
九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壽
九月十五日 朱聖夫子聖誕
九月十五日 南鯤鯓吳王爺千秋
九月十八日 倉聖先師千秋
九月十九日 觀音菩薩出家紀念
九月廿九日 藥師佛聖誕
十月初五日 達摩祖師佛辰
十月初十日 水庵尊王千秋
十月十二日 齊天大師佛辰
十月十五日 下元官水大帝聖誕
十月十八日 地母至尊千秋
十月廿二日 青山靈安尊王千秋
十月廿三日 南天周將軍聖誕
十月廿五日 感大帝許真人千秋
十月廿七日 紫傲星君聖誕
十一月初四日 安南尊王千秋
十一月十一日 太乙救苦天尊聖誕
十一月十五日 無極老母娘聖誕
十一月十七日 阿彌陀佛佛誕
十一月十九日 九蓮菩薩佛誕
十一月廿三日 張仙大帝聖誕
十二月初六日 普庵祖師聖誕
十二月初八日 張英濟王聖誕
十二月初八日 釋迦文佛成道
十二月十六日 福德正神千秋
十二月廿四日 送神
十二月廿五日 天神下降
十二月廿九日 華嚴菩薩佛辰
十二月廿九日 南斗北斗星下降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歷史上十四大聖人
 
一、 酒聖杜康 

明清時期的《白水縣志》中記載「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 載。杜康溝裡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 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 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 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杜康生卒於白水,是白水人民的驕傲。杜康酒釀出了淳厚的風土人情,釀出了古老 的白水文化。明清、民國年間,白水燒鍋千家,酒坊四鄉。三國時,曹操吟詠出了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絕唱:唐朝詩人杜甫寫出了 「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杜酒勞頻勸」的優美詩句:晚唐詩人皮日休亦有 「滴滴連有聲,空凝杜康語」的佳句傳頌,濃香的杜康酒將黃土高原的淳樸和熱烈 展現得淋淳盡致。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妙a的創 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 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 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 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 

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 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主義,他執著地倡導德 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 。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放 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孔子倡 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處人與自然的關係,他還闡述和弘揚了人不僅要」仁民 「,也要」愛物「的道理。孔子堅決主張國家要實行」富之�苳均u的德政,使社會 與文化得到發展。孔子認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於造就理想人格以創立理想社會,通 過潛志躬行」內聖外王之道「,以達到」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 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才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三、史聖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 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 ),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 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 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 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 (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 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 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 z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 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 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 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 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 ,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 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 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 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冑曹參軍 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 二年(七五九� ^,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 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 。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 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 ,展開舖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 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 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 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 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㩦憟v》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 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 

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系統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精華,根據自己豐富的 醫療實踐經驗,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唐宋以後將 《傷寒雜病論》分為《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稱張仲景為「醫聖」,奉「傷寒」 、「金匱」為醫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 、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 、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 帝」。關羽生前除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外,正式官職為襄陽太守、都督 荊州事務。劉備封賜的爵位先為蕩寇將軍,後為前將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 。在其歿後的41年,即三國蜀景耀三年(260,正好是其誕辰100週年),後主劉禪 追諡為壯穆侯。然而,從南北朝開始,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 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 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 二聖」。 

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 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因而無比地誇張、渲染其忠、義、勇、武的品 格操守,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羽那樣盡忠義於君王,獻勇武於社稷。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 ]公元三零七年)生, 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 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 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 江北遊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 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 」,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 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 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 作品中。 



八、草聖張旭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曾任常熟縣尉。唐代大書法家。以草書而聞 名。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 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 @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 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 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 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 :「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 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 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 :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 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麼字 ;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 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九、畫聖吳道子 

吳道子(約686∼760前後)唐代畫家。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禹 縣)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陬e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 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詔入宮廷,歷 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 ,體會用筆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 創作,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奇蹤怪狀,無有雷 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時。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其山水畫有變革之功,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 ,人稱蓴菜條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他還於焦墨 線條中,略施淡彩,世稱吳裝。作畫線條簡練;筆才一二,像已應焉「,有」疏體 「之稱。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被民間畫工尊為 祖師。蘇軾曾稱讚他的藝術為」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好理於豪放之外「。 

吳道子繪畫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另外還流傳 有《寶積賓伽羅佛像》、《道子墨寶》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維摩經變圖,亦 被認為是他的畫風。 



十、茶聖陸羽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 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 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 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 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號桑翁,又號竟陵子。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 復州竟陵郡人(今湖北省天安門縣)。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撫養,被籠蓋寺 和尚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為唐代名僧,據《紀異錄》載,唐代宗時曾召積公入宮 ,給予特殊禮遇,可見也是個飽學之士。陸羽自幼得其教海,必深明佛理。積公好 茶,所以陸羽很小便得藝茶之術。不過晨鐘暮鼓對一個孩子來說畢竟過於枯燥,況 且陸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於儒學研究,故在其十一、二歲時終於逃離寺院。此 後曾在一個戲班子學戲。陸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經常扮演戲中丑角,正好掩 蓋了生理上的缺陷。陸羽還會寫劇本,曾「作詼諧數千言」。陸羽與詩人皇甫冉、 皇甫曾兄弟過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樣對茶有特殊愛好。陸羽在茶鄉生活,所交又多 詩人,藝術的薰陶和江南明麗的山水,使陸羽自然地把茶與藝術結為一體,構成他 後來《茶經》中幽深清麗的思想與格調。

十一、兵聖孫武 

孫武(約前551—?),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和偉*大的軍事理論家,字長卿,齊國樂 安(今山東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在對內對外戰爭中立過赫赫 戰功。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喜愛兵法,渴望探求戰爭制勝之道,以備將來登壇 拜將,沙場點兵,在戰爭舞台上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業。 

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除了他戰功顯赫外, 更主要的是他留給後世一部不朽的軍事名著——《孫子兵法》。該書有13篇,共50 00餘字。但這短短的幾千字裡包卻含著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十分豐富的思想 內容。對中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歷代兵學家、軍事家無不 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曹操第一個為《孫子兵ā紛髁訟低車淖⒔猓 



十二、謀聖張良 

漢初大臣,字子房,傳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人,祖與父相繼韓昭侯宣惠王等五 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 始皇未中,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時,遇黃石公,後來劉邦、呂後合謀暗使 丞相蕭何巧設機關,並以密友身份親自誘捕韓信入長樂宮內,以謀反罪名由呂後急 令處死,韓信全家抄斬。一代開國元戎,千古軍事奇才的韓信,卻遭滅族之禍。從 而張良遁隱深山,以仙侶為伴,不食凡間五穀,追隨仙蹤,與世隔離了。 

張良看承謀士的楷模,被後人尊為「謀聖」


 
 
 
十三、木聖(科聖)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 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 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準確地報告了西方千 裡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誌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 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 車、記裡鼓車等,因�靘鰼鬈s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十四、藥聖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 、唐兩代大醫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 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藥。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 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藥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尤以醫 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 高尚醫德,是大醫精誠與高超醫術兩相結合的醫德規範。他在學術界也樹立了崇高 的榜樣,一直熏陶著代代醫家。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 大醫精誠 》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 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 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 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 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 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 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 ,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 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 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

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 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幹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 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 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河。 

《 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 藥 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 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 千金的中醫瑰寶。《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 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後,再讀《千 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 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 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 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藥王」,「真人」,「藥聖」,隋、唐兩代都很 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後,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 祀。喬世寧序中云:「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 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簡體字

第一種、字形簡化:將複雜的字形,直接去掉一部份偏旁

1.去掉上邊、上左、上+左、上右、上+右:
()..()..()..()..()..()..()..()..()..()
()..()..()..()..()..()..()..()..()

2.去掉下邊、下左、下+左、下右、下+右:
()..广()..()..()..()..()..()..()..()..()
()..()..()..()..()..()..()..()..()..(
)
()..()..()..()..()..()..()..()..()..(
)
()..()..()..()..()..()..()

3.去掉左邊、左上、左+上、左下、左+下:
()..()..()..()..()..()..()..()..()..()
()..()..()..()..()..()..()..()..()..(
)
()..()..()..()..()..()..()..()..()..(
)
()..()..仿()..(彿)..()..()..()..()..()

4.去掉右邊、右上、右+上、右下、右+下:
()..()..()..()..()..()..()..()..()..()
()..()..()..()..()..()..()..()..()..(
)
()..()..()..()..()..()..()..()..()

5.去掉中間、兩邊:
()..()..()..()..()..()..()..()..()..()
()..()..齿()..()..()..()..()..()..()..()

6.以一點或一畫代替一部份偏旁字形
()..()..()..()..()..()..()..()..()..()
()..()..()..()..()..()..()..()..()..(
)
线()..()..()..()..()..()..()..()


第二種、字音簡化:用近似音的簡單字形取代複雜字形

大陸用羅馬拼音法,沒有第幾聲的差別!

1.以相同音(括弧內左邊)的簡單字形取代右邊複雜字形的某部分偏旁
(-)..(-)..(-)..(-)..(-)..(-)..(-)
(-)..(-)..(-)..(-)..(-)..(-)..(-
)
(-)..(-)..(-)..(-)..(-)..(-)..(-
)
亿(-)..(-)..(-)..(-)..(-)..(-)..(-
)
(-)..(-)..(-)..(西-)..(西-)..(-)..(-
)
(-)..(-)..(-)..(-)..(-)..(-)..(-
)
(-)..(-)..(-)..(-)..(-)..(-)..(-
)
(-)..(-)..(-)..(-)..(-)..(-)..(-
)
(-)..(-)..(-)..(-)..(-)..(-)..(-
)
(-)..(-)..(-)..(-)..(-)..(-)..(-
)
(-)..(-)..(-)..(-)..(-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曰。南無阿彌多婆夜(一)哆他伽多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彌利都婆毗(四)阿彌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彌唎吒(七)毗迦藍帝(八)阿彌唎哆(九)毗迦蘭多(十)伽彌膩(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多迦利(十三)娑婆訶(十四)】

南無』,這兩個字在佛門裡面用得最普遍,用得最多,意思我相信許多同修們都知道,「南無」是恭敬的意思、禮敬的意思。我們今天講敬禮,有皈依的意思,有皈命的意思,在梵語裡面稱為「南無」。這是古音,在當時翻這兩個字,那個音就念南無(拿摩ㄋㄚˊ、ㄇㄛˊ),我們的言語會隨著時代去變,字的形狀沒有變,讀音古今不一樣了。現在讀南無(ㄋㄢˊ、ㄨˊ),古音念南無(拿摩ㄋㄚˊ、ㄇㄛˊ),所以這個咒語一定要念當時那個古音,發音才正確。

咒語到現在,很多咒都念的不靈了,原因在哪裡?我們把音全念錯了,不是當時翻經那個時代的讀音,我們用現代的讀音來讀,所以音不準確了;而咒語裡面有許多是跟鬼神往來的,裡面有很多是鬼神的語言,那個音發錯了,他就聽不懂了。譬如很簡單的,我們大家都知道,現在美國總統,中文翻作柯林頓。他要來了,你叫他柯林頓,他一定聽不懂,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音不正確。現前中文翻出來的,我們念給他聽,他都不懂;何況古時候,那問題就更大了。

我們瞭解這一層,現在怎麼辦?現在以恭敬心,不管念錯念對,沒有關係,至誠恭敬的念就好,曉得我們用這個方法來攝心。真的能達到攝心,我們這個念咒的目的就達到了,這就很好。所以也不必去計較它的音正不正確,要想這個音正確,非常非常難。密宗上師雖然代代口傳,口傳也不見得正確,那一個法師,他還有鄉音、有方言。你想要純正的釋迦牟尼佛傳的那個原音,不可能!無法相信這個音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傳的原音,不可能。

中國每一個地方都有方言,外國也一樣。印度古時候交通也不發達,那個大國,恐怕連我們現在一個小鄉鎮都不如。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文字。我們中國的文字,秦始皇統一了。秦始皇沒有統一之前,中國文字很複雜,同樣一個字,就有很多的寫法。所以像這一些情況,我們都要明瞭。因此,佛才教給我們「四依法」,使我們把這些疑慮澄清。「四依法」就是「依義不依語」,意思對了就行了,語言、翻譯的文字上,不必去計較,只要它的意思正確,我們就可以遵循。所以「南無」是皈依、皈命、恭敬的意思。

阿彌多婆夜』,就是阿彌陀佛,這是梵音翻過來的。我們曉得,我們翻「阿彌陀」,這個地方是「阿彌多」,後面還有尾音「婆夜」。我們翻「阿彌陀佛」,「阿彌陀」後面那個尾音「婆夜」省略掉了,就不要了,這裡是完整的連尾音帶起來,那就是「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這一句梵語翻作「如來」,合起來講就是皈依,或者皈命阿彌陀如來。這個「阿彌多婆夜」,要是把它翻成中國的字,就是無量壽、無量光,這是《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實際上它這個無量是包含一切的無量。

哆地夜他』,有很多咒裡面,我們念到「怛姪他」,跟這一句完全是相同的,梵音是一樣的,譯的字不相同,就是「怛姪他」。「哆地夜他」,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即說咒曰」。《般若心經》裡面,把這一句翻成中文「即說咒曰」,下面才是咒語。所以前面這個是佛號,佛號不是梵語,底下是咒語了,第四句到第十四句,這十一句是咒語。咒語一開頭:

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都」是無量,「婆毗」是光明,所以這一句就是無量光,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無量光」!

阿彌利哆』,意思就是無量。

悉耽婆毗』,「悉耽」翻成中國意思是一切義成,義是義理,成是成就,就是一切的義理圓滿的成就。「婆毗」是光明的意思。可見得這個咒語裡,都是讚歎阿彌陀佛無量光壽,一切無量,都是這個意思。

阿彌唎哆』,是跟前面一句一樣的意思,都是稱無量壽佛。

毗迦蘭帝』,這一句裡面是含多義,有很多意思在裡面。第一個有「無礙心」,佛與諸大菩薩在十法界裡面度一切眾生,就像《華嚴》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含有這個意思;有方便的意思,善巧方便,普度眾生,它含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面。

阿彌唎哆』,是無量。

毗迦蘭多』,上面是「毗迦蘭帝」,此地是「毗迦蘭多」,意思也很接近,稍微有一點不同的,它的末後有「真如不退」的意思。所以一切眾生生到西方世界那邊「圓證三不退」,有這個意思在裡面。

迦彌膩』,就是極樂世界,就是彌陀淨土。極樂世界,安養國土。

伽伽那』,是比喻、是讚歎。它的意思是虛空,或者我們講天界,六道裡面講天道,有高高在上、廣大無邊這個意思。所以,用虛空、用天界來作比喻。

枳多迦利』,這一句也是含多義,它有帝王的意思,帝是真實,說明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最真實的,它有這個意思在。帝就是諦實、真實,往這一條路是真實的。所以在華嚴會上,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非常歡喜樂意求往生,有願去的意思。

娑婆訶』,所有一切咒最後都有這一句,這一句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快速的圓滿,是一個祝願的意思。希望我的願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圓滿。

這個十四句,就是古大德給我們說的咒語的大意。這個意思,你瞭解,很好。不瞭解也沒有關係;不瞭解,老實念。如果瞭解,我們念這個咒字好,可以隨文入觀,念到哪一句,這個境界可以現前。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方佛傳

 

五方佛代表五種智慧,五方佛各住一方,依願修行,最終都修成了菩提正果,並稱五智如來。佛認為:修行人僅僅依靠念誦咒語和觀想曼陀羅,仍然不能達到即身成佛的境界,還需要五佛禪定代表的五種智慧,才能成佛。
  中央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屬於如來部族,手印為覺勝,座騎為獅子,生著白色的皮膚,代表清淨人的癡心之毒,將色蘊轉為法界體性智慧,三昧耶形為法輪佛塔。
  東方阿閦如來即不動佛,屬於部族為金剛,手印為觸地,座騎為象,生著青色的皮膚,代表清淨人的嗔恨心之毒,將識蘊轉為大圓鏡智慧。三昧耶形為金剛杵。
  南方寶生佛,部族為寶,手印為與願,座騎為馬,生著金黃色的皮膚,代表清淨人的傲慢心之毒,將受蘊轉為平等性智慧,三昧耶形為寶。
  西方阿彌陀佛即無量壽佛,部族蓮華,手印為禪定,座騎為孔雀,生著赤色的皮膚,代表清淨人的貪婪心之毒,將想蘊轉為妙觀察智慧,三昧耶形為蓮花。
  北方不空成就佛,部族為羯魔,手印為施無畏,座騎為金翅鳥,生著綠色的皮膚,代表清淨人的嫉妒心之毒,將行蘊轉為成所作智慧,三昧耶形為羯魔。
  中央毗盧遮那佛,又名盧舍那佛,也稱為大日如來,為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大日如來有三身相,名為法、報、應三身。稱其體依法界真理而住的為法身,名毗盧遮那佛;稱其身相圓滿莊嚴的為報身,名盧舍那佛;稱其為度娑婆眾生,現身穢土的為應化身,名釋迦牟尼佛。毗盧遮那佛,除示現廣博光明法身外,更現莊嚴之華藏世界,以示深廣無窮之法界,含藏無量微塵數世界,如無邊海。
  東方阿閦佛,又名不動佛或不動如來,代表覺性。嗔怒為貪、嗔、癡三毒之一,能出生一切不安穩性惡行。唯有無嗔,始能面對逆境而不起害心,不生退意。不動佛以無嗔法門度眾生,特以妙喜世界接引眾生。妙喜淨土,乃不動佛為修行人而設的理想佛國,只待眾生發願,修善往生。
  南方寶生佛,為金剛界曼荼羅五智如來之一,代表福德,能出生福智萬行之寶,以濟眾生,因而得名。寶生佛不特彰顯福聚之德,更代表如來一切智中之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表徵諸佛了悟所謂階層高下之分,不過是事相表像,因緣假合。須知萬物理體皆一,空無自性,更無自他。一切眾生原是法性平等,只為執於塵境,起人、我相,迷而不覺。諸佛以智觀自、他、眾生本悉皆平等,發起"同體大悲”之心,慈憫拔苦。寶生佛平等施福,令一切眾生,皆修福慧至功德圓滿。眾生若能體察佛之慈悲用心,依法修行,能積聚無邊勝福,以此福德,啟發自心,覺了萬法平等,無人無我,究竟清淨。
  西方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佛,代表智慧。阿彌陀意為無量。阿彌陀佛成佛前,曾作法藏比丘,立四十八願,其中願光、壽無有限量,如: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密教經典以阿彌陀佛為五智如來之一,表妙觀察智,謂阿彌陀佛能說諸妙法,斷眾生疑妄,令入正定。極樂世界,亦名正定。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之處,黃金為地,莊嚴階閣,七寶池中,八功德水,四色蓮花,香潔盈滿,天樂常鳴,雜色眾鳥,行樹羅網,皆出法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極樂國土,讓眾生安于修行之樂土。得生其中者,皆自在無苦,于法樂梵音中,諦悟大乘妙理,發無上道心,永不退轉。依阿彌陀佛之本願,凡十方眾生,聞其名號,欲生其國者,若能至心信樂,稱名觀想,乃至臨終十念,于命終時,必得佛與聖眾,示現接引,生極樂國。
  北方不空成就佛,屬金剛界曼荼羅五智如來之一,代表事業。不空成就佛,以德立名,不空成就如來,以大慈方便,令眾生舍除懈怠貪欲,得大精進,成就菩提,故名。不空成就佛于五智如來中,代表成所作智。佛德圓滿,菩提正覺時,眼、耳、鼻、舌、身等妄識轉為無煩惱淨智,名所作智。不空成就如來證得成所作智,流出智光普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無懈無倦,菩提道業精進,以至種種化益善行,無不成就。
  供奉、修行五方佛不僅可以清淨人心的五毒(貪、嗔、癡、慢、疑),將五蘊轉五種智慧外,並能成就息、增、懷、誅四種事業,以達平息災難、增加智慧、福壽、財寶、具愛心、關懷他人、降伏魔障等功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