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數十寒暑,何其短,若不能了解此生來此的意義,那真是枉走這一遭了。世人不明其理,苦求名利,為名為利而鑽牛角尖者眾,人人利慾薰心,善心不見,惡念彰顯,眾念所及,集成共業,因之,人間成苦海,此之因果循環,幾人能知?幾人能醒?因迷而不醒,陷阱斷崖處處可見,全是自招惹,怨天尤人有誰來憐?人生何苦來哉。

人生於世如草木一春,長短之壽命,並不影響人生之真義與價值,從古至今,有多少受後人景仰、尊崇的賢者,其壽命並非皆長命,但在其有生之際,他讓生命發光發熱,展現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果行惡者,其壽命雖長亦空活百歲,只不過遺害人間,作賤自己寶貴的生命而已。

人人皆有能力為善為惡,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可說天堂與地獄之別就在這一念之間了,但願世人覺醒為善之道,用此身軀為自己舖好一條光明大道,用此身軀為利益大眾而服務人群,如此體認,如此行動,必可自解冤孽,化解惡果糾葛。為善才是真正的利他利己,為惡者則是害人又害己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許多事

世人自己所惹來

為名忙,為利忙

勞力苦,勞心苦;

人在江湖

如弓上弦

劍出鞘,卻又繃緊

耽心自己有朝一日同樣受傷害;

人性本自在

聖人、賢人、偉人、凡人

無有差別

脫去美麗的糖衣

剩下的同樣是赤裸裸

只不過──

在身經百戰後

在傷痕累累後

在歷盡滄桑後

你又能看到什麼;

蒼茫人世

綿亙俗務

何以為計

祇自悠然為最



人又怎能如此的看透;

千百種的喜怒哀樂

全是自己的思惟與感受

看看天使為什麼能飛

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很輕

相信嗎!

人,如果能拋棄自我

看開世間的名與利

同樣的

你也會感到輕鬆自在

你的心靈同樣也會飛翔

也許現在做不到

是因為不相信

是因為還有強大的自我

但,人的一生都在學習

現在做不到

只要肯學習放下

相信

總有一天也可飛翔

快樂自在的遨遊世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心是什麼?道心非人心也。人心指的是基於肉體的嗜慾情感而產生的欲求之心;道心則是本於良心、理性而產生是非善惡的判別及道德的觀念。心者人之知覺,主於中而應於外,指其發於外之形氣是為「人心」;發於外之義理,則為「道心」。「人心」是血氣和合所成的人欲之心,「道心」是稟受仁、義、禮、智的天理之心。

今天,世人若順著「人心」去發展,就會又增添諸多罪業孽緣,終是落入四生中沉淪;若是能以「道心」應事,則會提昇、超越,終可入聖稱賢之善境。人之可為聖為賢,為惡為歹,實繫於方寸之間,所以「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這「方寸」與「一腔」就是可善可惡的心,一個人若不能自我提昇,就會沉溺,若是不從道心上升,便會由人心下沉,這就是聖賢與凡夫之別了。

「道心」是往上提昇入聖賢之境的能量,那要如何得此「道心」呢?當然先要從知「道」入,什麼是「道」?「道」本自然,無所造作,所以平常心是道,當然「道心」就是自然、平常之心了。如禪師所言:「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禪師所說到的平常心又與分善分惡,分凡分聖的妄心不同,平常心即是混善惡、泯凡聖、無是非,因而無取捨,無所造作的修持之心,不落任何一邊,以求冥合妙道,但也不是不知是非、善惡、凡聖,只不過是不受這些相對觀念所困擾的一顆悠然自在的心,亦就是知善惡是非但善惡是非不住心也。

「道」不是屬於推理分析的「知不知」的層次,邏輯判斷的知,是一種妄覺,不是超越的絕對存在,但也不是愚騃的「無知」,只是不以「智知」罷了,所以學道者於體道之時,是「似愚似魯」,而不是「真愚真痴」,真正悟道了,有如太虛般的「廓然虛豁」,無所執礙,無不明白,無不包涵,這樣的覺知心地,就是所謂「平常心合道」也,所以說「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平常無事也;說來容易,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行修之人,何以平常無事心是不容易呢?世間的是非、做作是有事,出家者的思凡、思聖,求道得道皆是有事,能掃除世俗與出世的觀念與行為,才叫「平常無事」,也才是「合道的平常心」,如此之平常心,才有能力消除一切對待、差別的事物觀念之心,令人有描不成,畫不就,道不得之感,這是不是不容易呀!修行就是要用心、用毅力,一步一步的往此境地邁進的。

「平常心是道」,擴大來說,即是「心要廣又要虛;無物之謂虛,無妄之謂實,惟虛故實,惟實故虛;心要小,又要大,大其心能體天下之物,小其心不憤天下之事。」心不為事物所蔽障,所以能「虛」,才能悟察事物之理;心要實,才能得不妄之知;虛與實相輔相成,才能高明而踏實。

大其心體察天下之事,心胸眼界才能寬廣,不蔽不偏;小其心行事謹慎,才不會有敗天下之事,敗天下之事敗德也,所以「道心平常,平常心是道」是學道修行甚或世俗中立身處世最高的哲理與妙法,也是虛玄高妙的體用。修者可要用心領悟力行也。

行修之人,修行離不開人世間的活動。平常心是道的修養,平常心是生活快樂自在的良方,今之世人,無論是修行或世俗生活處事,有太多的得失心,太多世俗的執著,無法放下心輕鬆的面對,反而受其繫縛,導致身心受困,所以無論是修行或世俗凡業都會走到失敗的命運,是故,平常心是道,是處身立命之道,是了脫生死斷輪迴之道。盼修者好好精進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眾生億劫漂沉,周回生死,或生中土,或生蠻夷,或富或貴,或貧或賤,一切皆暫假因緣而生,墜於地獄,為無定故,然而不知如此之輪迴對報,所以生生世世罪孽牽纏,魂繫陰司,受苦將滿,人道將違,則生活畜獸之中,或生禽虫之屬,轉乖人道,難復人身,如此沉淪,全是眾生不自知覺,為先世迷真之故。

眾生受此輪迴,諸佛菩薩聖仙神慈憫來救度,因此普降妙道,應機說法,普濟眾生能覺悟。今日述說妙法,告訴眾有緣修者,人生難得,而生中土更難也,而今,修者有此善因緣得生人身又處中土,並且知入門學道修行,可以接觸正法,這麼殊勝的機緣,理當好好把握,勤精進於修行煉性,莫讓此珍貴的際遇浪費了,如此機緣一失,再回頭恐已是百年身。

世人之所以無法離苦得樂,了脫生死,致使累劫於四生六道中輪迴受苦,乃因多迷真道、多入邪宗、多種罪根、多肆巧詐、多恣淫殺、多好群情、多縱貪嗔、多沉地獄、多失人道,如此等緣,眾生迷痴而不覺察,不知醒悟、不知正道,所以迷惑者多也。今藉機點化有緣修者能知身性命,皆憑道生,了悟道之運轉,則能長生人道,種子不絕,世世為人,不生無道之鄉,不斷人之根本,更能心修至道,而漸入見性,超昇成道,永離輪迴。

一切法度一切眾生,人依其因緣入門潛修,無論何門之修,不離一心之誠。修行之首要是有正知正見的智慧,而正知正見者為「誠」之體現。人與人為何有爭,因可欲而爭,民之為何為盜,因可欲而盜,民心為何亂者,亦因見欲而亂,人生為何不能脫離生死輪迴,因有欲故,所有「欲」者為罪惡之根,失德失性之害,修行以滅「欲」唯「誠」之用也。是故,修行以「誠」為基石,方能無妄而不生欲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物質可藉由「磁場效應」對周遭的事物產生影響,而在人之精神層面上,一個人的心力,或是一群人的心力,也同樣可以產生場效應的作用力,而影響其周遭的人事物,這在佛家說是「念力」作用。其實,在宇宙之中,本存在著幾種自然的力量,如磁鐵具有磁力,地球具有引力(重力),星球與星球之間亦有作用力存在,而「力」就是能量的一種表徵。一個有形的物質,以它的核心產生出一種能量,此能量就是力,可使其周遭一定範圍內,受其力量牽引的影響,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場效應」。

在這地球上,所有的力場都具有方向性,如樹上的蘋果會往下掉,這就是一種重力,亦稱之為「引力」場作用的現象。物質界可以發出場效應,而人呢?因人體本身亦是一小宇宙,仍然具有「場效應」之作用,而這「場效應」是由人之精神層面產生發出的一個力場。這種「場效應」用一種比較通俗易理解的方式來闡述的話,這種「場效應」在企業界稱之為企業文化。

道場也是一個集合體,一個道場的運轉,須有認同道場創使宗旨理念與平日作為的信眾,共同來護持,而讓這一群人共同結合在一起,是一件難逢的大因緣,在這無量心力的運轉作用之下,加上諸佛菩薩聖仙神的加持,也必然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是道場的「磁場效應」作用力的結果,這樣的作用力是由眾人認同道場的理念與作為所凝聚而成的,這一股作用力正是用來帶領共修者往正確的修行方向前進。

一個人在累世都造有不同的因,而只要緣一成熟,就有一股力量讓因變成果,但是,如果今生知道投入道場,融入道場,讓道場的場效應在你的身心言行上產生作用力,則你的因尚未成熟受報之際,當得以得到改變,往善的結果呈現。當一個心念改變、行為改變的道場中人,命運就會在此道場的場效應下而改變,可以在尚未成定業之前得到改變,讓惡因難成惡果,讓壞的一面翻轉過來。

行修之人,在道場的場效應力量中,含有無量的悲心和願力,悲心就是不忍見眾生沉淪,願力就像一條船,可以載著有緣入門來之眾信超越生死的大海,達到道岸,了脫輪迴之苦境。

行修之人,世間人都順著累世的積習(因)所形成的勢(力量),以及共業環境的勢在走,這些力量就是拉著大眾往凡夫眾生的境界裡去,甚至於往三惡道的境界去,眾生毫無超脫的機會,而道場運轉的力量,也就是道場的場效應作用力,這股作用力是逆著凡夫眾生的勢在運行,所以道場的磁場效應作用力量可以拉著修行人往清淨的聖域去,避免墜入惡道之中。修者今日入門學佛修道,相信只要有一顆虔誠的心,必然與神佛相契合,有所感應,這正是道場的磁場效應作用力的結果。

道場本有一股正氣凜然的磁場作用力,每個修行者都會有深淺不一的感應,其因無奇,就是有否做到身、口、意的融入,只要有心實修,則道場的磁場效應力一定會在虔誠者身上發生作用,也一定會帶著入門者,逆著滾滾紅塵的巨浪,逆著修行者的因果力,護持著修行者溯往清淨逍遙的聖域前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世間,本來就是一個磨練的大道場。人之一生,是苦?是樂?全在自己心念怎樣去承受、創造、或放下。觀今之世人,一般皆如是:喜歡用自己的主觀心念套在世間的人事物身上。然而,今天修者既是學道的修行者,就應該讓潛藏的妙智慧作主,以摒棄自己的主觀習性,能夠嘗試著以不同角度看外在的事物,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不起批判,這才是能看得見修行的智慧。

修行之路遙遙且漫長,爾今諸多學道修行者,初入道場,皆有一股熱誠的道情,一股對修行的理想寄情?在親見體驗到人事的反覆無常、虛偽、是非......等等磨練之後,這股道情、熱誠開始在淡化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自己內心中的那股道願,由於這股道願的不變,在花花世界中,才能散發出朵朵蓮花。

修行中,磨練是好事,也是必經的過程,縱然是慈悲心也會受到考驗的。既然有願入門學道修行,就應覺醒人世間哪一件事不是在考驗著修行者的心志,沒有歷練,怎能顯現出妙智慧呢?在修行的過程中,也許對人有時會感到灰心,也許有時也會對自己失望,然而這種種境遇,都是修行路上的過度期,因為在這世間,沒有恆常的事物,同樣也沒有永遠的苦。

或許有人已達覺悟之地,但在人間一日,便有一日之考驗;圓滿是有段落的,而覺悟之境是無窮。如來世界有重重光明境界,大道是無量的「光與音」,滋潤著一切眾生,只要你的道願不退,考驗之後就是成長的契機,又是一層不同的世界。

個人資質不同,縱然你能了解天地造化之機,你依然得想辦法解決身旁最小的事,這是修行,無論資質的利鈍皆相等也。所以,修行不能只靠靜坐,修行是在一切大小事中找到真理,有些事物貴在心照不宣,光看無用的,每天看著外在的事物,看人,人看人,了解又有多少?同床但異夢多,看在眼裡,怨在心頭,這個「看」,還是靠不住的,它是會失真而讓你陷入錯誤的判讀中,最後陷入歧途而不知,修行者不得不慎也。

說得淺白些,就是告訴大家要修行,心就要敞開,不要在那是是非非的小圈圈中打轉,也不應有爭權好名之心,因為有這些現象者是個人心中沒有安全感,有恐懼心的表現,不能放下名與利,那談修行,只是一種自大,自覺自己的重要性,這種心態,在諸佛菩薩聖仙神的眼中看來是無智的,也是可憐的,到後來,只有引起道場或同修之間更多的波浪,無助於自己的修行。

行修之人,掛在嘴上的道理,如秋葉落地,把道場染成一片怨紅,罪業深重呀!修行修行,既修且行,修心養性,行禮如儀,心以大公無私為貴。修行無他,真實無欺有意義走完這一生罷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之世人,心性反差甚鉅,又不相信因果循環對報之事,因而奸施惡計,造愆生非,以致紅塵干戈四起,社稷不寧,民生恐懼與不安,亦因心性兇殘,不顧人情義理,只為一己之私,積怨累恨,怒氣沖天,造就天降瘟災於塵間,非上天不憐憫眾生之苦,而全是世人自惹來也。

今之世宇,多少無名病困擾著世人,醫學科技再好也難以應付,這些無名病之生,是眾生業重之感召而生,是眾生自己惹來之災劫禍害。但,世人不思,因而往往病禍臨身或瘟疫散播時,只有怨天恨地,完全不思此乃因果循環對報的真象,怨天恨地並不能減輕痛苦,反而是知所懺悔,改過遷善才能得到撫慰,減輕痛苦。

佛典善書常以因果案例來警示世人,指引世人放下屠刀之道。故今亦要奉勸世人,一定要從因果循環的定律中去了解人生的順逆窮通,才能得到生活中的平靜,得到解脫,千萬別把因果視為是虛無之無稽之談,應從內心做調整,在人生中從因果的角度來看待,時時存善念,刻刻知善行,若世人都能如此的慎重認識因果,人人心地善良,那必能集結一股善業,如此就能感召太平盛世的快樂人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是凡人

誰能無念

念念相隨無間斷

是正念?是妄念?

已無法分辨

凡人的心

為何是如此的複雜多變

如千絲萬縷糾葛一起。



著於過去、現在、未來

很多不快的往事

很多未來的期望

交織在心中

糾葛在一起

原來

在平和無爭的外表下

竟隱藏了嫉妒、不平、怨怒與比較

多如牛毛的心魔

驅使自己去傷害

周遭的人還有自己

造成種種遺憾、罪業

複雜多變的心

使人墜入魔道

痛苦深淵

但,心

亦是成就菩提道的源頭

既是凡人

孰能無過

不管是

懵懂無知而犯錯,或是

有心蓄意而故犯

只要能誠心的懺悔

懺悔

雖無法修正已經發生的錯誤



它能釋放自己心中的陰影

讓自己能清楚面對自己的心

使心能得清淨而不二過;

若心離罪惡魔境

則離煩惱、痛苦;

亦如

鏡離塵物

無不明淨朗照

成就菩提道業就是這明淨朗照的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薩言:修行在世間,而世間之道乃在於「人道」,談人道當然離不開倫理。倫理何謂?倫理綱常是「覺有情」,是一種普世大愛的流露,是人與人自然情感的表露,更是人與人互動中的潤滑劑,可強烈無形的導引心智正常發展,提昇靈性的層次,造就人生的美與圓滿。

倫理之「覺有情」的愛,是真正的慈悲,因愛是平等的,因愛是出自於每個人的內心情感之表露。世人在生活上離不開感情與情緒,禁錮感情和壓抑情緒是導致不能發揮潛能的主要原因,感情帶來了友愛,情緒使生活多采多姿,所以,不必擔心感情豐富,應擔憂感情變得冷漠,感情只要是清醒的,必能帶來喜悅、溫暖和光明,它是最莊嚴的人性,也是生命所以不斷延續成長,精神生活所以豐沛的根源。

人類的情感,透過倫理的洗煉,形成五倫常理,但今之世人,總是把這些當成是過時的老古董,排斥它,甚至於遺棄它,這全是人類心濁嚴重,把維繫人類情感交流的倫常當成不合時宜拋棄之,愚也。

如果一個人不能發展出踏實的倫理能力,這樣的人生,其精神生活就會出現麻煩,可看出其心智成長是不夠健全的,因為失去倫理道德能力的人,往往是逃避責任,心神不安,無法自我控制,進而出現犯罪、偏激、行為乖僻、暴力......等等層出不窮的脫序行為。沒有倫理,心中自然沒有愛,如此之人,是社會的負擔。

行修之人,人之所以能負責任,行公義,力行菩薩的慈悲,是由於具有「覺性」的有情,當一個人能關愛他人時,就能克盡職責,服務人群,所謂仁、義、禮、智、信,無一不是源自於情性的素養。世間若沒有覺醒的情感,必定戾氣充斥,紊亂無常,而人的情感如果不能提昇到內心自然流露的情懷,達到是一種社會人文層面的時候,那人之行為往往會趨於野性。

看看現今的社稷,由於倫理觀念日漸淡薄,加上價值觀的偏差,而家庭和教育團體,對於年輕一代又缺乏適當的倫理教育,所以人與人越來越有疏離感,家庭生活也變調,社會也不能安寧,這種種脫序現象是社會性精神生活的危機,更是造成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源。

今天修者入門學道修行,本具足善根慧性,然此善根必須發揚光大,以一己之力感染周遭來共同提昇倫理的觀念與遵行,才是修行的主要功能,不可獨善其身,須能兼善天下。而提昇倫理的觀念與遵行,首重教育,但是可能最受現代人誤解的一環就是倫理是一種約束的規範。

由於這種嚴重的錯誤觀念導致倫理意識沉沒的原因,事實上這都是對倫理沒有真正的了解,倫理生活不會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情愛,人若具有同理心與平等心,那一切倫理能力也就俱備了,簡單的實行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此為人生生活的方式,自然能廣結善緣,本身就是一種福報,它表現出人性之美,流露自己德性的偉大,是福德與功德融合的人性至德,是人類所能看到的瑰麗光明之門,而此人性至德亦是修行者所追求的見性悟道也。修行本在世間覺,舉手投足都是「道」之所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娑婆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相對的空間,並無絕對的完美,也沒有絕對的醜陋,是美醜、是非、善惡、對錯、苦樂並存的對立世間,但世人迷失,往往窮其一生為追求完美,最後還是抱憾終生的離開人世間,這是何等可惜的浪費了一生。

今天,行修之人入門學道修行,學的是人生正確的方向,了解人生的真諦,進而在自己的行為與觀念上做檢視、修剪,以能去蕪存青,返璞歸真。所以修行不要把自己束縛,刻意去追求別人心目中所認為的完美。應以簡化的生活,單純的人生來走入修行,來面對人生。

因為逆境是在磨練人之心性與智慧,過於順暢的生活反而失去了磨練的機會,會像是處在溫室中的花朵,成長在保溫箱、無菌室中的小生命,生命都是脆弱的,無法承受八風之侵襲,如此,修行很難見其成果。

能夠在逆境中認識自己,才能在修行路上走得穩,行得長,若無此認知,那認理不清,缺乏定見,不免隨風飄動,當然走不過逆境的考驗而退了道心,自斷道緣,誠為可惜,因為人生難得呀!

修行是「逆勢」的,逆著世間一般的觀念和習性,逆著自己累世以來的積習。但眾生誰喜歡逆境呢?眾生都是喜歡順勢而行,順著共業環境的運轉,順著累世的習性,一個運勢已久的大輪盤,要能停下來絕非易事,要它朝反方向運行,更是困難。

而修行正是要如此,修行是逆著世間的順勢而為,所以修行一定有阻礙,但這種種的大小石頭正是修行者磨練心志的環境,是返璞歸真,見原來真我面目的契機;逆境對凡夫眾生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對修行者是件打開竅門,增長智慧的機緣,要達明心見性,就要在逆境的考驗中見,所以說:修行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大使命」,既然是大事、大使命,怎能輕鬆可得呢?

亞聖孟子如是言:「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不就是考驗嗎?上天要託付大任,必然要考驗其心志,心不能靜如水,又怎能走過重重的考驗,又怎能打開智慧之門呢?其實,亞聖孟子這段心法,正是修行者應好好領悟的真理。

從古至今,有哪位證道者是在享盡榮華富貴中成就的,有哪位是在一帆風順中得「道」的,不都是放棄了享受,在逆境中,接受重重的焠煉,練得八風吹不動,方見其証「道」的。行修之人入門學修,踏出了人生正確的方向,然而,尚須接受雕琢,磨掉積習,磨掉無明與執著,才能圓滿此生。

最後以亞聖孟子的智慧語與修者互勉之。孟子如是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生存是由憂患中堅持奮鬥而得來,死亡是由安樂中怠忽所招致。盼修者與一切有緣者,思之!思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