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修行的路上

你不能以「身」去完成

你必須用「心」去走過;

鎖在牢獄中的只是這個身體肉軀

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

因為「我」只是暫時的過客

只是這具身軀的訪客

不要執著,不要迷戀。

修行是心和心的覺受而已

不是要追逐或奮力爭取東西

你所要做的

只是試著保持覺醒

這些感覺升起的地方

就是智慧能夠生起的地方;

用智慧分辨「欲望」與「需要」

不成為物役者

才能讓心得到平靜

平靜是引發智慧的基礎,而

智慧則是平靜的成果;

如果我們做事

只是為了求得回報

它將只會引起痛苦

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

而是為了懂得放下

修行不是要「得」到任何東西

而是要「除」去身外物之貪取

覺知者如實地徹見

而不因變遷的現象而快樂或痛苦

快樂不是你我的歸宿

痛苦不是我們的宿命

內心的平靜

才是我們真正的原始

如實了解事物的真相

放下一切外緣的執著

以一顆不執著的心作為依歸;

「無常」是世上最單純的道理

卻也是最深遠的覺悟

我們必須保持平靜心

反覆觀察這個苦和樂

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東西

終究是無常、是苦、是無我的

洞徹無常才是心的覺知。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修行之可貴處,即在境相現前時,能超脫凡情與俗念,拂逆困厄不變道心,常持以佛菩薩的慈悲為慈悲,以佛菩薩的智慧為智慧,以佛菩薩的願力為願力,有此體認方能以佛菩薩相應感通。修者,世間一切皆為有情,不以有所住(我執)之心來面對,方可脫離境物之牽絆與心境起伏變化。

雖然常聞「道」就在日常生活中,但這只是理論上的認知與見解,若不能親身體證到那個境界,那這些認知與見解也只是人人能懂的知識或理論而已,對於修行還是無有幫助,之所以如此之說,是因問題就在於無法讓知識上的累積消化,讓自己融入妙意與法理,既不能融入,就無法把「道」應用於自己的生活中,也就是不能知行合一。

有此之故,雖行之於修行路上,但精神極易出軌,言行舉止不由自主的背道。所以,今天行修之人學道,必須深入探討,把累積的見解、體悟加以內化,是為智慧的成就,也才有助於修行。大家要有認知:佛學是不等同於學佛,佛學是一種理論,而學佛是要去親自體証佛學的,學佛是要淨化內在,達到人格昇華,這樣的目標,一定要靠學而內化,知行合一的驗証已知的佛學。

行修之人,知識通達,或僅研究經論的人,如無修證工夫,可能懂了滿腹經論,思想、邏輯和推理也非常發達,引經據典,舌燦蓮花,但一遇境相現前,心卻為境轉,根本無法將自己所學、所知的佛法妙意派上用場。由此可知,懂得很多理論、經典、知識,或許可以暢談無礙,如果不經消化,便不具任何作用與效益,更何況是想了脫生死的人生大事。

今天藉此來提醒有心修行的緣者,學佛務必老實修行,效法佛菩薩的行誼,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悲智願行,不尚空談,著重於行願與修証,專注於體悟大道,力行大道,體證大道,因為知一丈,不如行一尺,菩薩言:「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是為「行」的明證。

「信、願、行」就是修道學佛的不二法門。無願,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言修行,總是徒勞辛苦,徒有其名而已。行修之人,真理俱有普遍性、必然性、本來性,因此,印證真理,體証佛法妙意,是不拘時、地、空的,唯有將學佛的知識融會貫通來實現於生活之中,才能蒙受法益,讓生活得到清涼,否則,天天說修行,仍是天天受苦惱來困惑。

舊疾未除,又罹新病,不僅無法免去修行上的障礙,還為自己帶來更多的阻力與憂愁,只要有「信、願、行」的決心,修行路上一定有所成就與感通。「道」雖然就在舉手投足之間,不用心去領悟、觀照,修行再久,亦是隨著境轉的一凡夫,不知何時才能解脫娑婆輪迴?修者要好好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主宰著眾生的言行舉止,以及聖凡境地方向,所以修行首當了解「己心」,為善為惡在於心,上天堂下地獄也在於心。悟之!

一切眾生可分為兩大類,即六凡與四聖。六凡者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六凡四聖稱的十個層次,稱之為「十法界」,眾生的每一個念心都完滿的具足這「十法界」。

「十法界」的眾生是隨緣來示現或升沉,也就是說:十法界之間是互相蘊含,互相轉化,每一界都具備其他九界的可能性,都蘊含其餘九界在內,如法,十法界之互具也就構成了百法界。

行修之人,每一界眾生其體性不外乎色、受、想、行、識「五蘊」,稱之為「五蘊世界」;進而由此五蘊構成有情個體;稱之為「有情世間」;有情個體所處的環境即山河大地,稱之為「器世間」。

十法界各具三種世間,因此也都具備了三十種世間,這樣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三重三千種世間即構成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就存在於眾生之心中,眾生如果沒有心念活動則已,祇要有一點點心念,即具足三千大千世界之種種象,心之作用大矣,修者不得不慎也。

雖言心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然此世界之出現仍須有其條件,此條件者即為「緣」,心不觸緣,心即寂靜,一旦觸緣即現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象,所以,修者入門修行,當守其心,而不去攀緣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道在於心。欲求道者,應先斷除愚昧無知的念動,而後方得調伏身心。行修之人,心是一切善惡根源,今入門學道修行,欲藉此以切斷此愚昧無知的念動者,不如先降伏此心,如果能心定意解,情欲自能消除,依此漸進,方能得道也。

如何能降伏此心呢?修者就應了悟念動之緣起處。十二因緣就是以痴為根本,痴是眾罪之根源,修行應以智慧為本體,在斷除妄想疑惑之後,心意自能回到寂靜,當能遠離外在世俗生滅眾相的干擾與牽繫,如此之心境,離道不遠矣,所以說:求道在於心也。盼大家用心領悟,莫讓法妙從眼前過。

行修之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天修者進了修行之門,是學「道」而來,然而,學而不思則失於易,易者粗心浮躁也;思而不學則失於止,止者自限於無知之域也。世人有心學道修行,往往就是陷於「學」與「思」之迷霧中,終其一生亦不知「道」為何物。

所以行修之人,當有此覺醒,悟此道理,時時提醒自己:人命危脆,朝夕無常,應常觀想己心之起伏念動,身體肉軀本由地水火風合成散滅的,思惟空淨不生不滅的真道,如能覺知世間無常之理,當能離相見真,能有此覺悟者,已得「道」也。所以,今既入門修行,理當「學而思」,不學不思,入門再久,亦世俗凡夫之身,難有証「道」之期。

用心學,用心思,是學道修行的基本功。人者心之器,一切行為造作起之於心,修者可知,人之行善為惡皆由心起,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中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隨來,如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心中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隨,如影隨行。所以學道修行,不離此心也。

唯有將驛動之心降伏,能心定才能專注於道行,唯心定才能覺知世間無常真理。因此之故,行修之人要學道修行,首要在於「心定」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宇宙間萬象萬物,皆受因果輪迴與五行運數之定配,行修之人,人屬三才,合天地陰陽二炁,更難脫離因果關係,這是不變的天律,自然而循環著。今天修者入門來學道,當知用心覺悟因果之真,沒有因果觀者,人生將會失去方向,更難找到登岸之機,只好在滾滾紅塵苦海中繼續沉淪打轉,解脫無期也。

看看今之社稷,人心愈趨險惡,造惡者多,善根已塵埋,造惡劣習益重,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日步深邃,認禍為福,認害為利,只見眼前利,不思日後之反射回報,因而流轉於波浪苦海中,遭受無間之罪報,每當苦報臨身,才來呼天喚地,怨天尤人,為時已晚矣。

為此之故,諸佛菩薩聖仙神頻頻下凡,廣開度化之門,普傳妙法指引眾生找到方向,可以安全靠岸,脫離苦海,然而,雖言一切法是為度眾生而有,但是,唯有心存「因果觀」的有緣者才能感應得度也。

行修之人,想想看:設若佛菩薩聖仙神伸出手要拉爾等上岸,而爾等若不肯將手伸出來,那又怎能拉上岸呢?從社會上所見到的那些濟弱扶貧的善舉中,有多少案例,已經很清楚的提醒且告誡大眾,因果並非無稽之談,而是天地間永存且不變的定律。

萬丈滄海雖深,終能見底,唯人心無法測量。觀今之囂世,爭名者為虛名傷身,奪利者為利刃喪命,雖此血淋淋的示現,幕幕出現於大眾眼前,仍有眾多人硬要往此火坑裡跳,其因何在?乃其人生中不信因果之故,只因在人生觀之中沒有因果的存在,也不相信因果,所以還在窮追幻夢,捕捉空影,還是繼續相信能在水中撈月,最後只是徒歡一場。

行修之人悟否?萬緣擾,皆是種下的前因,苦果嚐,全是業報之循環呈現。爾今,修者慧性未泯,知入門學道修行,了知因果之真,好好將此沾染淤垢的塵衫滌淨,將心中名利漸拋離,不再迷戀人間富與貴,當依苦境而消除身見,以道緣而堅固淨願,切莫於苦境中再造因,如此修去,當可了脫生死輪迴苦。

人生有限。苦苦勞爭有什麼得失?無常至,命如三更盡油燈,人生何必自我擾紛紛。自古至今,從來因果善惡循,禍福無門憑人自招來。行修之人,今欲警惕世人:因果非虛。尚望能讓世人覺識宿業,莫再貪婪世間的名與利。謹記: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好好的修身養性,以救拔一切罪障,自然輕鬆賽神仙,無掛無礙,悠然自在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花流水去,慢慢道人來。」時間就在眨眼中一分一秒的溜過,轉眼間,丙申年已來到尾聲,今天修者有此因緣參道修行,乃依各自福報而來,今生才能做為靈性的主人,所以要時時把握當下的每一刻,精進修行。行修之人,日常生活的一切順逆,皆是考驗,也都是一種焠煉與轉機,人生中能否順心,能否快樂自在,只在一念之間。歲月不曾停滯,過了一天,人生就少了一天,因此,有此善因緣進入修行之路,當珍惜之。

身入修門,當覺悟世事無常,須看淡凡情,才能解脫自己的身與心,人生中,心如果不得平安、自在,縱然擁有再多的田產、財寶,只會增加煩惱與負擔,修行學道是在深入了解身外物之無常,能懂得放下擁有的,看開失去的,才不會受制於物象中的聚散生滅,才能從物欲中解脫出來,得到真正快樂的人生。

身外物本是眾生共用,人生對於一切事物本不該過於強求與執著,走了就讓它不留痕跡的走,讓它不滯於心;來了,就讓它自然的到來,不需強求,也不滯於心,彼此沒有牽掛,沒有煩惱,如此沒來也沒去,才能讓人生活得無煩惱。因緣合則聚,因緣散則離,十方來,十方去,何曾失去什麼?就如過客,繼續往下一站而去。人,來到這世間,在這現象界中,一切皆是假合,人身亦不例外,全是因緣生而現,因緣滅而散,若能悟得此無常真象,那麼是天天過年,年年是好年,也才是真正體悟有情世間的無常境。

行修之人與有緣眾生,要體認世間的一切有情,是短暫的和合,有一天總會分散,就朝夕相處的靈與軀體亦不例外。靈性,從出生那一刻,就與肉體合在一起了,然而,相處幾十年後,如此親密的結合都無法永久擁有了,更何況是世間的一切情愛和名利權貴呢?不要執著,不要牽掛於外境事物的來來去去,好好體悟真正的人生,盡是因緣的合分也。

人生就是一場戲,上演、謝幕相互推演,沒有開始的啟幕上演,就沒有謝幕的場景,有開演就有戲終時。一路走來,無論角色是苦旦或是小丑,當謝幕曲終人散之後就該讓它回歸平靜,不用執著或牽掛,因戲已演完,再牽掛,再不捨已無濟,該珍惜的是在當下如何用心來扮好角色,勇於承擔,樂於表現當下角色的情境,那才是成功的角色,沒有埋怨,沒有後悔的走過,才能迎接另一個成功的表演。

這就是真正的人生,好壞都是在點綴彩色的人生,然而,要能沉穩有智慧的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關卡,所憑藉的就是「心」,無論哪一齣戲上演,都是靠著肢體與臉部表現於外,但是,要表現到位,那就是當下「心」的領悟。

行修之人,肉體是人活在世間的一個工具,一個殼,所以不要為了此身軀而本末倒置,但是卻要愛惜它,唯有藉此工具(假身)才能修見明心,才能讓靈性昇華,所以肉體雖假,卻是載道之器。心靈是人之命脈,是需要時時刻刻藉道之法雨來滋潤灌溉,藉這載道之器以修真,讓生生世世得以福樂相隨,德被人群。行修之人,一年容易又一年,因緣稍縱即逝,當下須精進,莫待無常到來方悔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須正心誠意,世俗中人,智見梗塞,心識矇眛,所以修行多年,亦不能覺悟。修行為何首要「正心誠意」?因,正心才不會受外境事物牽動役使,誠意才能有始有終,精進不懈。

人,在清醒之下方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寧靜的心境下,才能看見事物之本末,在人生過程中,一定有挫敗與成功,要在挫敗中重新站起來,一定要有清醒的思惟。行修之人,生活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而在這互動作用中,如果成為環境的因變數,生活就會隨著環境的更迭而變化,這就是所謂的「隨境枉遷流」。

落此處境下,人就是被環境所役使了,已無法清醒的做自己的主人,當一個人無法做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時,就會不斷的受環境干擾,從而影響到正確的人生方向,也就是在情緒受干擾之下,失去了清醒的覺性,人生的腳步錯亂了,註定走入挫敗之途。

每一個人均有平等的自在本質,唯一不同的是有人總是給自己一個虛幻不實的人生觀,把比較性、虛幻性的價值當做人生的目標,而忽略了生活的實質性,因而容易被虛幻的現象所迷惑,失去自主能力,隨境遷流,以致於把自己推向一個疲憊不堪、痛苦卻無奈的境遇裡,所以說世人多迷癡也。

人類對於生活的態度,但且將之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實現型者,屬於此型,頭腦能清楚冷靜,知錯之處而隨即修正,能從偏差之路拉回正軌,修者今入門學修,似乎貼近此類型者,能夠清楚的了解自己所修為何,掌握了離苦得樂的契機,拋開了虛幻不實的追求,只要精進不懈,必能達到成功之地,所以,此類型乃是「正心」之覺悟者,不迷惑於外在事物的境象變遷。

而另一類型者乃是辯解型,每每遇到挫折的當下,找藉口掩飾,自以為是聰明者,不但不知反省,亦不知尋求解決之道,自大妄為,這類型者乃是其心無「誠意」,沒誠意就看不見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怨天尤人,讓自己越陷入苦中而難以脫離。

無論是「正心」的覺悟者或是無「誠意」的覺性者,在修行或世俗凡業的耕耘都具有相同的法則,所以,今天是走入修行之門亦或在世俗凡業中打拼都應該以「正心誠意」為依歸,為法則行事。

行修之人,一個能覺悟「正心誠意」者,他是清醒的,能了解自己,能反省自己,俗云:「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個不被盛名所欺,不被財勢名利所牽,不被環境色相所矇蔽的人。」因為這樣的人就是能忠於「真我」,是一個覺者的人間菩薩。

修行是為了要從煩惱痛苦中走出來,要從虛幻的色相中解脫出來,那就要拋開我執與自以為是的傲慢心態,從錯誤的價值觀轉念,好好的領悟「正心誠意」的真實義,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而生活的本質就是實現、是喜捨,而非佔有,在行、住、坐、臥中發現喜悅,以歡喜、欣賞的態度來生活,懂得參讚化育本身的神聖與永恆,懂得接物利生的快樂。

行修之人,今天無論是來到道場亦或在世俗中打拼事業,心境就是要常持「正心誠意」。人生中,要常保快樂無憂實非易事,因為有許許多多不能順己之意的事情在發生,然而,只要體悟到「正心誠意」的真正意涵,當能擺脫物象的束縛,得到身心自在的生活美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來去去輪迴不休,生生世世命運皆不同,富貴貧賤本有定數,一切皆從因果循環來。有人今生豐衣足食,穿金又戴銀,有人卻為了討生活而餐風露宿。種種差別,種種人生的際遇,這都有其因果的牽纏;前世行功積德耕福田,今生自有福祿來享受,懂得以福養福,才能生生世世來享福也。

就如現實社會的理財觀念,懂得積存、不虛耗、勤儉持家,那麼在緊要關頭,甚至於一生之中就不怕沒資糧可用了,那麼人生就能過得安逸。相反的,今生不知珍惜,盡做一些白日夢,滿腦只想要不勞而獲,因此欺詐、搶奪或貪取......等等惡事,積了這些負債,日子不知如何有能量來讓自己的生命有能力應付任何逆境,怎能讓生活中過得安逸?

人生有許多難料的變數,生命中也有不能掌控的無奈,因為世間就是無常,加上因果的循環,所以人人應珍惜有此人身之際,把握當下的每個機會,用心來經營此生,以善心善念善行為做人處世的原則,斷除一切惡念惡行,如此而為,今生才能過得安心、自在,來生也才有福報可享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輪迴、道輪迴

輪迴為何物

是自然界生滅的現象

花,有花開花謝時

月,有陰晴圓缺日

人,有悲歡離合象

這都是輪迴所呈現

周流不息的出現於

你我的身旁。

輪迴於紅塵中

來來去去總匆匆

過去的就如一場夢

夢醒時皆已空。

觀看這緣生緣滅樣

不都是己心之所變相

無來就無去

人生既來這一趟

總該歡喜來一場

打開心胸,放下執相

放下外緣的假象

不用猜疑,不用費思量

看待你周圍的臉框;

抬頭仰望

旭日東昇的晨陽

正送來暖暖的陽光

充滿著活力與希望

打開心房,忘掉憂傷。

時間如水流

一直往西流,不回頭

失去了它,不再擁有;

人生,何必回首

回首有何用

場景已不再有

執著

只憑添憂愁

放下吧!

一切希望只在前頭

珍惜當下所擁有

懂得知足,懂得往前走

人生才能快活。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存於塵世間,就離不開社會的生活文化,而能維繫社會生活和諧的原素,不外乎就是儒家的道德倫理,它是中土文明的教化核心,其精緻文化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支配了傳統人格的行為模式。

然而,時至今日,在人類處世性格與價值取向的變遷之下,與儒家的道德標準及其積極的人格出入甚大,其主要原因在於儒家的道德倫理是內在生命的無限展現,由盡心踐形的主體精神與客觀環境相結合的具體行為,但是,今之社稷,這種道德行為被規範成外在的通則或信條,進而形成了有形或無形的壓迫力,僵化了儒家的原創精神,因而無法真正展現人性自我圓融的精神境界。

因之,行修之人今天入門學修,必然要承啟儒家的道德倫理並發揚光大之,使其成為維繫社會秩序的文化與生活模式,讓道德倫理能夠很自然的帶入生活,沒有壓力,沒有束縛的,以提昇人人清明的本性,重組人際間的倫常,帶引社會走入一個和諧的氛圍中。

行修之人,修行的目的,在於闡發聖賢之奧旨,遵四維綱常來找回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化人心為良賢,實現人間淨土,世界大同之境地。在這動盪浮燥的世代,諸佛菩薩聖仙神頻頻下凡,苦口婆心的勸化,然而,今之世宇,風俗之凌夷,教化之頹敗,先王之教不脩,學校之隆不作,則其人心之愈況而愈下以至於社稷混亂,人心漸趨險惡,社稷目無綱紀,生活不安已勝往昔。於此之際,唯有加速儒家倫理道德文化之復興,找回失落的光明本性,才能化戾氣為祥和。

而欲找回失落的光明本性,當不離四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內涵。行修之人,明德者,光明靈覺之心也,此心乃與生俱來,其心昭昭,通澈靈明,照物無遺,上合天德,下通物理,是為明德之謂也;然而此大學之道,在人之性天中,既在性天中,又何需復學修習?只因世人落於紅塵,氣秉所拘,物慾所蔽,將充份之性天,而陷於萬丈塵氛之內,所以必須用切磋琢磨之功,以期復明性天也。

大學者,即令人學習發揚性天之學,雖言學天,而實不出己身耳,故先格心物,除私慾,原性復初,則自身之內聖功夫圓滿也;大學之道是成人之學,是成身了道之學,這個「學」就是在學「明明德」,明明二字,行動實踐,無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為成己之學也。明明德之人,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行住坐臥,不離這大學之道也。

行修之人,德性之明,關係著賢愚至大,若無明德之體,其用則不能大用現前,非但即物不能窮其理,盡其性,恐有轉明投暗,去聖就凡,步入愚而不可耐之地。是故,今之學道修行,首當明乎「德性」之體,而此體不從外有而是復明,所謂有體則有用,無體滴水難消,事難成真矣。所以,今有此身,當知珍惜,把握良機勤精進,自性一日不復,生死一日不了,盼修者要思之!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