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大衛、所羅門
猶太歷史:十二支派、以色列歷史、以色列王國、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
猶太教重要典籍與文獻:希伯來聖經、塔木德、十誡
猶太教節日:猶太曆、五旬節、逾越節、安息日、住棚節、贖罪節、普珥節
猶太教派: 正統派、保守派、改革派、重造派
猶太聖地:耶路撒冷、馬薩達
建築:聖殿、猶太會堂
重要事件:猶太人大屠殺
猶太教或稱尤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産生的。
猶太教崇拜單一的主神Adonai,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宗教。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聖經》的經籍,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了兩個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後,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猶太人並散落到希臘帝國各處,公元前3世紀,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臘語的猶太人,集中整理猶太教文獻並譯成希臘語,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臘語聖經中的舊約全書部份,所謂七十士譯本。
再後來猶太國被羅馬帝國徹底摧毀,猶太教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拆毀,只留下一段殘破的西牆(哭牆),猶太人散落到歐亞各地。
公元6世紀時,部份猶太學者將七十士譯本聖經整理,剔除其不是源於希伯來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份,將整理好的部份重新譯回希伯來文,成為猶太教的聖經。當然這個說法只是關於希伯來語聖經成書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中常見的關於希伯來聖經的來源的說法不一致。
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猶太人由於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是靠著統一的宗教維繫其單一的民族性。由於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基督耶稣是救世主,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
但天主教教宗若望 保祿二世在近年,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
他們嚮往自己民族的輝煌歷史。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和已經在巴勒斯坦立足兩千年的阿拉伯人産生嚴重的衝突。由於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現今的猶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都承認舊約中亞伯拉罕的部份。 猶太教最重要的教義,在於只有一位神,即無形並且永恒的上帝。他願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
猶太人以學習及祈禱來侍奉上帝,同時遵行摩西五經上所指引的誡命。對於聖約的堅信,猶太人認為這就是上帝對他們的呼召,也是他們對世人的見證、他們的使命。
但猶太教並不主張其他民族為了被救贖而必須接受它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這世界會因為它所行的而受審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條而受審判;所有公義的民族皆分享將要到來的和平世界。
因此,猶太教並不是一個積極傳教的宗教。猶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須遵照猶太教當局的規定,因為一個人改信猶太教並不只是簡單的自我認定的事情。
重要的猶太教經典就是聖經,由托辣(Torah)、先知書(Prophets)和聖著(Writings)三部份構成。
西元70年,耶路撒冷的聖殿被羅馬帝國燒毀,猶太人被趕出猶大地,當時在以色列土地的猶太教學者開始編輯6卷名為米市納(Mishnah,重述)的經典,保存了猶太教的典章、戒命和習俗等一序列的經書。
隨後在五世紀中革瑪拉(Gemara解釋)做了一些補充,收錄了在以色列地和巴比倫時期的注釋與討論,以及猶太教師之間的辯論, 二部份內容構成了塔耳慕得(Talumd,猶太口傳經文),它確立了猶太人在學習信仰、思想、典章生活規範上的遵行準則。
在中世紀,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和自由、在經濟上受到種種限制。與他們的身體侷限於“隔都”的高牆之內相適應,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也只有沈醉傳統的《塔耳慕得》學問的框架中。那時,猶太人居住的隔都猶如“國中之國”,而猶太人則成了所在國人民心目中的“外國人”。
然而,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勝利,猶太人的狀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洲各國的猶太人先後獲得了公民權,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地位,這使他們擁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嚴。多少個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在此時得到了實現,這是令他們最振奮、最揚眉吐氣的時刻。
這就是猶太史上所稱的解放。解放把猶太人一下子置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猶太人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名的猶太學者族恩茨才說,猶太人中世紀的結束是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的。
18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理性主宰的時代,包括宗教在內的一切意識形態都要依據理性法庭的審判決定何去何從。猶太教當然也免不了這樣的命運。同時,解放以後的猶太人首當其衝面臨的是如何調整自己,使自己適應宗主國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相對於歐洲來說是遲到了的猶太啓蒙運動(哈斯卡拉)終於發生了。德意志帝國的摩西 門德爾松擔當了啓蒙的先驅。
門德爾松開闢的啓蒙運動所追求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衝破隔都的禁錮,把猶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歐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猶太人繼續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然而這是一個不易兼得的兩難。正是適應啓蒙運動的目標的需要,德意志帝國猶太教內部率先實行了宗教改革。
改革的直接後果是猶太教的分裂。原來統一的傳統猶太教逐漸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統派;在20世紀的美國還從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這些不同的宗教派別把猶太人劃分成不同的陣營,從而導致了猶太人的分裂。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現在。
多數猶太人的宗教活動,主要在家中進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禱,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後。
會衆的禱告通常在猶太會堂舉行。會堂是猶太人禱告與學習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節日和至聖日(HighHolyDays)會堂的敬拜,包括讀希伯來文的托辣,與先知書。
會堂的敬拜,可由會衆當中博學的成員來主持,在大多數的會堂中,是由管會堂的司會(Cantor)或者教師(Rabbi)主持,他們是專職的信仰教導者,都接受過猶太教神學院(Yeshiva)的訓練。教師的專業職責,是指導會衆每週及每日的學習單元,教師也提供會衆咨詢,與規定,有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猶太教的戒命及傳統。
這些包括人與人間的紛爭,但是有關比較嚴肅的事,如脫離猶太教,則必須交付當地宗教法庭來處理。
傳統的猶太人遵行飲食誡命,這些誡命記載於肋未紀,這些誡命包含奶與肉不可以同食,人道的宰殺動物,並嚴禁吃血、吃豬肉、無鱗的魚類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雖然這些飲食誡命在衛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動機是在個人生活上期待能自我控制、節制及道德的訓練。
一個人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都希望能遵行這些托辣的誡命。對於飲食誡命,如同其他的猶太法律及風俗,在當今猶太教的三大派系(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與方法仍存在著些許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