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功課》(無標點)

明   石室道人所撰之道家導引術

√∘二六時中十二時辰之功課

√∘分十段修煉

√∘辰七時至九時
√∘巳九時至十一時
√∘午十一時至十三時
√∘未十三時至十五時
√∘申十五時至十七時
√∘酉十七時至十九時
√∘戌十九時至廿一時
√∘亥子廿一時至一時
√∘丑寅一時至五時
√∘卯五時至九時

撒開兩手魚躍鳶飛打破桶底中流自在此是轉身
向上一路還從法外護持所以飢食困眠假借四大
行住坐臥不離色身但令二六時中隨方作課使生
氣流行身無奇病只此著衣喫飯家風便是空假中
觀正局
 

【辰】(七時至九時)

夙興整衣襟坐明窗中調息受天氣進白湯一甌勿飲
茶櫛髮百餘遍使疏風清火明目去腦中熱盥漱畢早
餐宜粥宜淡素飽徐行百步以手摩腹令速下食天氣
者亥子以來真氣也靜而清喧而濁故天氣至巳午而
微矣
 

【巳】(九時至十一時)

讀書或楞嚴或南華或易一卦循序勿汎濫勿妄想勿
聚談了大義知止勿積疑倦即閉目嚥津數十口見賓
客寡言以養氣
 

【午】(十一時至十三時)

坐香一線畢經行使神氣安頓始飯用素湯當飢而食
未飽先止茶滌口膩漱去乃飲多行步少坐勿傴胸中
悶則默呵氣二三口凡飲食之節減滿受虛故當飢節
其滿未飽留其虛
 

【未】(十三時至十五時)

獵史看古人大局窮事理瀏覽時務事來須應遇物來
須識破勿晝臥無事無物不妨事物之來涉獵瀏覽都
是妙門生趣讀書人日用不知
 

【申】(十五時至十七時)

朗誦古人得意文一二篇引滿數酌勿多飲令昏志或
吟名人詩數首弄筆倣古帖倦即止吟誦浮白以王真
氣亦是張顛草書被酒入聖時也
 

【酉】(十七時至十九時)

坐香一線動靜如意晚餐宜早課兒子一日程如法即
止小飲勿沉醉陶然熱水濯足降火除濕暮漱滌一日
飲食之毒
 

【戌】(十九時至廿一時)

燈夜默坐勿多思勿多閱多思傷心多閱傷目坐勿過
二更須安睡以培元氣臥必側身屈上一足先睡心後
睡眼睡心是止法睡眼是觀法
 

【亥子】(廿一時至一時)

亥末子初嬰始孩也一身元氣於焉發陳當其機候起
坐擁衾虛心靜寧無為而行約香一線固其命門精神
日餘元氣大盈醒而行之難老而長存也
 

【丑寅】(一時至五時)

丑寅閒精氣發生時也勿酣睡靜守令精住其宅或轉
側臥如弓氣亦周流不漏洩如句萌不折迎生氣也
 

【卯】(五時至九時)

醒見晨光披衣坐牀叩齒三百轉動兩肩調其筋骨以
和陰陽振衣下榻俾勿濫觴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乘中最重要的就是依止上師,沒有上師,自己無論如何是無法成就、解脫的,因為這是真正想修習金剛乘、為衆生而想得到成就之行者所學之一切法所不能缺少的前行法。

密乘許多經典都不斷提及並且強調,上師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在談到金剛乘應有的儀規時,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如何承事上師及依止上師的方法了。

有些學人並不把這些規矩放在心中,如此做法只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漂流在苦海中,尤其是修習金剛乘的學人,更會因此而墮落金剛地獄,不可不慎。

有關依止上師的方法,最重要的觀念是視上師與佛無二無別,把上師視為佛,那麽自己將得到佛的加持;而在親近和承事上師、承受法教時,則有下列的規矩應加恪守(篇幅有限,不及詳載),而且放諸四海而皆準,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則即是“對上師或仁波切所有應有的禮節關鍵就在於發自內心的尊敬”:

◎ 於具德上師之諸行止,雖刹那亦不生起邪見,虔信敬仰,視所做皆善。

◎ 進入大殿或傳法場地,或拜謁上師或仁波切時應脫帽,應脫鞋之處則應脫鞋擺好,並應協助上師或仁波切脫鞋並擺在較上層或不會被踏過之處。

◎ 不論接受開示、灌頂或單純的謁見上師、仁波切時,都應提前到達,在任何狀況下、絕不可以讓上師、仁波切等候。

◎ 在拜謁或聆聽開示時,應虔敬端嚴,此時不可以打斷或與第三者說話,也不可以飲酒、抽煙。

◎ 拜謁上師或仁波切時,應先行三頂禮,並展開白卡達雙手呈供給仁波切,此時上師或仁波切通常會將之再贈給供養者,並圍在其頸上。拜謁或法會後,通常弟子再次以雙手呈供紅包或禮物以為供養。經濟許可者,也可供養一旁侍者或翻譯。

◎ 謁見上師、仁波切或至道場時,衣著應得體,不可隨便穿著如同居家時的隨意。男弟子應著長褲、上裝,女弟子最好著端莊的洋裝、便服或配長裙,或者是寬鬆的長褲,切記不要低胸或太露、太緊身,以示尊敬。

◎ 如果上師或仁波切正在傳法加持時,最好能有一些簡單適宜的禮物(通常是哈達或紅包)。最重要的,此舉是為了供養三世一切諸佛並借此去除自己的障礙,所以應不要太過於顧慮。

◎ 任何時候,腳掌都不可伸出朝向上師、仁波切、佛壇、法本或任何聖物之前。

◎ 不論在任何狀況,都應注意留給上師、仁波切更多的時間修行或休息。為上師或仁波切安排時間表時,切記:一定要先徵求其同意,未得允許,不得作任何活動的安排。同時記得,上師或仁波切的時間表不應太緊湊,以便急迫時有時間可以處理緊急事件,並且每天一定要撥出數小時給上師、仁波切自用。通常安排上師或仁波切接見或其它活動時間時,應顧及行程,務必要在晚間九時三十分前結束,絕對不可超過時間,因為上師或仁波切都要早起修法的。

◎ 當上師或仁波切至某處傳法時,首先應請問何時休息和靜坐,這些時間必須絕對遵守,任何情況都不應讓其它事物或任何人介入而打擾了上師、仁波切。

◎ 當上師、仁波切私下接見客人時,千萬不可以加以打擾,同時上師、仁波切可以自行決定會客時間的長短。當上師、仁波切在休息、靜坐時亦同,絕對不可以打擾。

◎ 記住,絕對不可以代上師、仁波切做任何決定,當他說「可以」時,就是「可以」;當上師、仁波切說「不可以」時,就是「不可以」。必須完全接受他所說的一切。如果上師、仁波切說「不可以」,那麽衆人絕對不可以被他人說服要去做上師、仁波切說「不可以」的事,而當上師、仁波切說「可以」時,一定要想盡辦法來完成,也絕不可以被遊說改變。

◎ 不可以為了求更多的法而使上師、仁波切受到壓力。求法時如果被上師或仁波切婉拒,就應適可而止,因為上師或仁波切知道應該傳什麽法,於何時傳法,在時機尚未成熟前強求,只會傷害到自己。要知道一些看似淺顯的法,對我們來說,可能要修個二、三十年之久才能悟得個中奧妙,卻不知這些法卻足以引導自己成為領受更高深教法的根器。此外,上師、仁波切也是需要時間去了解你的修持,以便抉擇。

◎ 上師或仁波切的法像或佛像、法本應置於高處,絕不可以擺在地上。持法本時應高舉起,不可垂放在雙臂或夾在腋下;更不可以從法本、其他聖物或佛像上邁過去,法像或佛像若有破損時應即刻修補,若不能修補時應予以焚化。

◎ 絕對不可以用口吹熄佛堂裏的蠟燭,應捏熄、剪熄或以其他方式為之。

◎ 謁見上師或仁波切,進入佛堂時應三頂禮,但離去時則不可,只要合掌問訊即可。若在場有人供卡達,其餘人應掌聲來代替,同表尊敬之意。

◎ 任何時候,不論為何事接近上師或仁波切時,應儘量躬身,如果上師、仁波切的座椅較低時,則自己應跪下或坐於更低處,如地上。基本上,絕對不可坐在比上師、仁波切高的位置。離開時,應儘量莊重得體的退去,並且面向上師或仁波切再向後退身。

◎ 任何時間就坐時,若遇上師或仁波切出現或從自己身邊經過時,應即起立致意,直至上師、仁波切離去或示意時,方可再坐下。

◎ 當在自己的中心停留時,要以侍候上師、仁波切和其餘出家衆為首務,在供茶水等時,應先呈給地位最高者,再依次類推。時時留意上師或仁波切是否需要什麽而未言明,如留意要為上師、仁波切開門(包括車門)及到任何不熟悉之處時,過馬路時,或經過黑暗、可能有危險之處時,經請示後,要在前引導探路。

◎ 大乘弟子(即顯乘弟子)在不了解金剛乘的禮儀時,可以依大乘儀軌之問訊或跪拜方式向上師或仁波切三頂禮,同樣地,離開時不用頂禮,只要合掌問訊即可。

◎ 為上師做事或長期親近仁波切,不可自恃驕寵,視之為一般朋友, 應時時檢點身口意!

◎ 最重要的一項,希望佛弟子千萬不要因供養而起煩惱或誹謗。我們應有共同的體認,不論供養什麽,這對上師或仁波切及一切有修持者來說,他們能接受我們的供養是他們的慈悲的表徵,今天讓我們有這個機會來種植福田,這是我們的福報。當我們供養上師或仁波切時,應觀想上師或仁波切具足佛、法、僧三寶,亦即三寶全集於上師、仁波切一身。供養時都要請他們慈悲攝受。自己想要得到多少福報,全憑自己所發菩提心深淺而論,並非金錢與物質的多寡。相信有了這層共識之後,必有如法、如理的供養,再將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衆生,必能得到上師及三寶的加持。
 

以上禮儀若不慎疏忽,應即刻懺悔或念金剛薩埵咒懺悔清淨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身為神氣之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

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力氣子。神氣若俱,長生不死。

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靜。
 
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聖。

氣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齊齡,道成究竟。

依銘煉氣,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氣海若具,自然飽矣。

專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時,後通七侯。神靈變化,出沒自在。峭壁千里,去住無礙。

氣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顔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由,通靈百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人。天地齊年,日月同壽。

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阻無礙。
 

五時七侯,入胎定觀。
 

夫學道之人,入有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忌慮度正,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人靜,心多散逸,難可制伏,攝之勤策,追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心常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報心浙熟,動即攝之,專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無事,觸亦不動,田攝心熟,堅散準定。

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侯。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第一侯: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入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懸境,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侯:超過常限,色返童顔。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知人,勿令舊識。

第三侯:延年千載,名曰仙人。遊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攝煙霞,綠雲捧足。

第四侯: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其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遊諸洞宮,諸仙侍文。

第五侯:煉氣為神,名曰神人。交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侯: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侯:身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聖賢集會,弘演至真。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時之人,學造日淺。曾無一侯,何得通靈。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妄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

此胎息定觀,是留神駐形之道術。在口訣不書於文,有德至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達之人,逢斯聖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太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大衛、所羅門 
   
猶太歷史:十二支派、以色列歷史、以色列王國、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

猶太教重要典籍與文獻:希伯來聖經、塔木德、十誡
    
猶太教節日:猶太曆、五旬節、逾越節、安息日、住棚節、贖罪節、普珥節

猶太教派: 正統派、保守派、改革派、重造派
    
猶太聖地:耶路撒冷、馬薩達
    
建築:聖殿、猶太會堂
    
重要事件:猶太人大屠殺
    
猶太教或稱尤太教,是在公元前2000年中東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産生的。
    
猶太教崇拜單一的主神Adonai,是希伯來人內部的民族宗教。猶太教認為《塔木德》是僅次於《聖經》的經籍,從猶太教中派生出了兩個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希伯來人的猶太原居地後,希伯來人也易名為猶太人並散落到希臘帝國各處,公元前3世紀,希臘化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君主托勒密二世,召集70多位懂希臘語的猶太人,集中整理猶太教文獻並譯成希臘語,即目前基督教使用的希臘語聖經中的舊約全書部份,所謂七十士譯本。

再後來猶太國被羅馬帝國徹底摧毀,猶太教位於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拆毀,只留下一段殘破的西牆(哭牆),猶太人散落到歐亞各地。
    
公元6世紀時,部份猶太學者將七十士譯本聖經整理,剔除其不是源於希伯來文或阿拉姆文本的部份,將整理好的部份重新譯回希伯來文,成為猶太教的聖經。當然這個說法只是關於希伯來語聖經成書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中常見的關於希伯來聖經的來源的說法不一致。
    
歷史上,猶太人曾面對多次毀滅性的災難和逼害。猶太人由於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只是靠著統一的宗教維繫其單一的民族性。由於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基督耶稣是救世主,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

但天主教教宗若望 保祿二世在近年,已承認曾對抗猶太教徒,造成了他們承受苦難的歷史。
    
他們嚮往自己民族的輝煌歷史。19世紀,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思潮興起,各地猶太人以買地等手段陸續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家,和已經在巴勒斯坦立足兩千年的阿拉伯人産生嚴重的衝突。由於在遵守方式和程度的差異,現今的猶太教主要有三大派系,分別是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

一些宗教學者將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通稱為亞伯拉罕諸教,因為三者都承認舊約中亞伯拉罕的部份。 猶太教最重要的教義,在於只有一位神,即無形並且永恒的上帝。他願所有的人,行公義,好憐憫,因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應該有尊嚴且受到尊敬地對待。
     
猶太人以學習及祈禱來侍奉上帝,同時遵行摩西五經上所指引的誡命。對於聖約的堅信,猶太人認為這就是上帝對他們的呼召,也是他們對世人的見證、他們的使命。

但猶太教並不主張其他民族為了被救贖而必須接受它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這世界會因為它所行的而受審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條而受審判;所有公義的民族皆分享將要到來的和平世界。

因此,猶太教並不是一個積極傳教的宗教。猶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須遵照猶太教當局的規定,因為一個人改信猶太教並不只是簡單的自我認定的事情。
    
重要的猶太教經典就是聖經,由托辣(Torah)、先知書(Prophets)和聖著(Writings)三部份構成。
 
西元70年,耶路撒冷的聖殿被羅馬帝國燒毀,猶太人被趕出猶大地,當時在以色列土地的猶太教學者開始編輯6卷名為米市納(Mishnah,重述)的經典,保存了猶太教的典章、戒命和習俗等一序列的經書。
 
隨後在五世紀中革瑪拉(Gemara解釋)做了一些補充,收錄了在以色列地和巴比倫時期的注釋與討論,以及猶太教師之間的辯論, 二部份內容構成了塔耳慕得(Talumd,猶太口傳經文),它確立了猶太人在學習信仰、思想、典章生活規範上的遵行準則。
    
在中世紀,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和自由、在經濟上受到種種限制。與他們的身體侷限於“隔都”的高牆之內相適應,他們的精神和靈魂也只有沈醉傳統的《塔耳慕得》學問的框架中。那時,猶太人居住的隔都猶如“國中之國”,而猶太人則成了所在國人民心目中的“外國人”。

然而,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勝利,猶太人的狀況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歐洲各國的猶太人先後獲得了公民權,享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樣的平等地位,這使他們擁有了做人的自由和尊嚴。多少個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在此時得到了實現,這是令他們最振奮、最揚眉吐氣的時刻。

這就是猶太史上所稱的解放。解放把猶太人一下子置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的背景之下。使猶太人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著名的猶太學者族恩茨才說,猶太人中世紀的結束是以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的。

18世紀的歐洲是一個理性主宰的時代,包括宗教在內的一切意識形態都要依據理性法庭的審判決定何去何從。猶太教當然也免不了這樣的命運。同時,解放以後的猶太人首當其衝面臨的是如何調整自己,使自己適應宗主國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相對於歐洲來說是遲到了的猶太啓蒙運動(哈斯卡拉)終於發生了。德意志帝國的摩西 門德爾松擔當了啓蒙的先驅。

門德爾松開闢的啓蒙運動所追求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衝破隔都的禁錮,把猶太人改造成真正的歐洲人;另一方面,他又希望猶太人繼續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然而這是一個不易兼得的兩難。正是適應啓蒙運動的目標的需要,德意志帝國猶太教內部率先實行了宗教改革。
    
改革的直接後果是猶太教的分裂。原來統一的傳統猶太教逐漸分化出改革派、保守派,以及正統派;在20世紀的美國還從保守派中分化出了重建派。這些不同的宗教派別把猶太人劃分成不同的陣營,從而導致了猶太人的分裂。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現在。
    
多數猶太人的宗教活動,主要在家中進行。它包括每天三次的祈禱,早晨、下午及日落之後。
 
會衆的禱告通常在猶太會堂舉行。會堂是猶太人禱告與學習的地方,在星期一、星期四、安息日及節日和至聖日(HighHolyDays)會堂的敬拜,包括讀希伯來文的托辣,與先知書。

會堂的敬拜,可由會衆當中博學的成員來主持,在大多數的會堂中,是由管會堂的司會(Cantor)或者教師(Rabbi)主持,他們是專職的信仰教導者,都接受過猶太教神學院(Yeshiva)的訓練。教師的專業職責,是指導會衆每週及每日的學習單元,教師也提供會衆咨詢,與規定,有關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猶太教的戒命及傳統。

這些包括人與人間的紛爭,但是有關比較嚴肅的事,如脫離猶太教,則必須交付當地宗教法庭來處理。
    
傳統的猶太人遵行飲食誡命,這些誡命記載於肋未紀,這些誡命包含奶與肉不可以同食,人道的宰殺動物,並嚴禁吃血、吃豬肉、無鱗的魚類及其他被禁止的食物。雖然這些飲食誡命在衛生上有益,但是最主要的動機是在個人生活上期待能自我控制、節制及道德的訓練。

一個人即使在最惡劣的環境下,都希望能遵行這些托辣的誡命。對於飲食誡命,如同其他的猶太法律及風俗,在當今猶太教的三大派系(正統派、保守派及改革派)中,遵守程度與方法仍存在著些許的差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剛剛從國外回來,與丈夫一塊兒回來渡假。

回家的感覺真好,可惜心中總有那麽一絲疼痛。事情雖然過去兩年了,雖然是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她還是去找那個負心的他。

“在國外習慣嗎?”

“還好。你呢?”

“嗯??也還好。”

淡淡地,兩個人都不知道怎麽開口。
 

他是她的前夫,相愛的日子,波瀾不驚,卻十分溫馨。兩人是大學同學,畢了業就結婚,沒有特別的成就,無憂無慮。

日子一天天過去,當兩人都以為生活就這樣不會有什麽改變的時候,一件事情發生了。

他被查出患有絕症,一下子好像什麽都改變了。他停止了工作,住院治療。她一下子變成了家裏的頂樑柱,兼了好幾份工作,陀螺似地旋轉,每天還得去醫院照顧他。

就在她拼命賺錢為他治病的時候,醫院卻傳出他的“桃色新聞”。他與一個同病相憐的女病人好上了。

這怎麽可能呢?結婚這麽多年,他雖然不是特別優秀,卻也風度翩翩,喜歡他的人一直不少,可他從未做過對不起她的事,現在更是不可能的。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那個女絕症病人確實癡狂地喜歡他,並很快和自己的丈夫離了婚。

而他也向她提出了離婚……事後,她接受了公司的派遣,去國外分公司工作。
 

“這……是送給你太太的?”她指了指他手邊的一束百合。

他點了點頭:“她就是喜歡百合。”

他的臉上流露出一種幸福的微笑。

她的心,突然感到一陣刺痛。

那句在心裏憋了兩年的話就從她嘴裏衝了出來:

“知道當初我為什麽同意和你離婚嗎?因為那個故事??你住院的時候跟我講過的那個故事:從前有兩位母親爭一個孩子,縣官讓他們搶,孩子被拉得痛哭了,親生母親心一軟,便放棄了……”

他迎著她直視的目光,兩人的眼角都有淚光閃動……
 

送走了她,他捧著百合獨自去墓地看望另一個女人??那個被她稱作他“太太”的、喜歡百合花的女人。

兩年來,他很少出門,頭上的頭髮也掉光了。

“我的日子不多了,我的朋友,今天可能是我最後一次來看妳了,謝謝妳當初對我講的那個故事……”他對墓中的女人喃喃自語。

那個故事,其實是他進醫院後不久,這個女人講給他聽的,當時他們都知道自己患的是絕症,女人不想拖累深愛的丈夫,他不想拖累深愛的妻子。
 

於是,他們決定先放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憨山德清(西元一五四六‧一六二三)是明末四位偉大高僧之一,七歲時即起生死去來之疑,十九歲出家受戒,聽華嚴玄譚至十玄門海印森羅常住處,悟法界圓融無盡之旨,後閱<物不遷論>而悟,作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方知,鼻孔向下。”

妙峯禪師問其何所見,答曰:“夜來見河中兩泥牛相鬥,入水去,至今絕消息。”又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光明如大圓鏡,山河在地影見其中,既覺,身心湛然,了不可得,因說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大虛空,萬象森羅徒起滅。”

下面所錄篇文,原收於《憨山大師夢遊集》卷第二,也即是全集的第一篇文章,原作無標題,乃是<為答鄭昆岩中丞>的法語。從其內容看是一篇開示修悟法門的好文章,故曾被近世禪宗廣泛的重視而收在《禪門日誦》之中,題為<禪宗法要>。

至於憨山大師的傅記,則有<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今亦被收在《憨山大師夢遊記》卷五十三及五十四,另有<憨山大師傅>,則被收於同書卷五十五。

憨山德清被稱為明末四大師之一,是一位教理及禪觀並重的高僧,教理重於華嚴,禪定重修實悟。

《一》如何修悟

若論此須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毫髮。爭奈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成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原無實法與人。

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為垢。若妄念清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爾如此。

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

《二》修悟下手處

大約未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博量,遏捺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己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

如今做工夫,先要拶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是幻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如此勘破,就於妄念起滅處,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滅。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水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

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實事,橫在胸中。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種種幻化,認以為實。

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著,只是將自己現前身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墜是變幻不實的事。不獨從外如,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

如此深觀,凡一念起,決定就要勘他個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被他瞞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玄妙知見巧法來遏湊。全沒交涉。就是說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卻,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決不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這些思算,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疑慮。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欲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

此處明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去。我這裏原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什麼?決參要見個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潛蹤,務要趕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華影落,陽焰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處。不為玄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矣。

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己下手不得,須禮佛、誦法本、懺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然佛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三》解悟與證悟

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從自已心中樸實做將去,逼拶到山窮水盡處,忽然一念頓歇,徹了自心。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業、流識、妄想、情慮,皆成一味真心。此證悟也。

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
 
古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作回本來人。”於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已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於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驗心,融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力。

《四》修悟六原則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難遺。此中病痛,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玄妙
 
以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覆第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所薰,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私謂玄妙,深入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刺。比前番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忌。
 
第二、不得將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搶起惑造業。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亡根株。待至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蓋衆生生死妄心,原是如來果體。今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境界。如成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洪爐,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原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情慮,原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永嘉云:“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摒絕見聞知覺。脫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算,計較得失,或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加精釆,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第六、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原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專只與作對頭。如小戲燈相似,轉戲轉沒交涉,弄久則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涉,費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日疲,只說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墮之。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真心,不生滅性,只將妄想認作法耳。這裏切須透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撇開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絕不得思前算後,絕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困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緣,自然不干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以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其所行覆,可以日劫相倍矣。要知,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這裏透過始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波羅到彼岸,向道只由心。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經花繫一道,萬劫衆賢欽。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聖智,六處悉皆同。心空觀自在,無閡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十方遊歷遍,不見佛行蹤。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智慧心解脫,達彼岸頭人。
聖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佛行平等意,時到自超群。

【照見五蘊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為身。血肉連筋骨,皮裏一堆塵。
迷途生樂著,智者不為親。四相皆歸盡,呼甚乃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繫身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淨道,誰肯著心依。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若要心無苦,聞早悟菩提。

【舍利子】
達道由心本,心淨利還多。如蓮華出水,頓覺道源和。
常居寂滅相,智慧衆難過。獨超三界外,更不戀娑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二乘生分別,執相自心謾。
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寬。無生清淨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色空同歸一,淨土得安寧。
非空空為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相,甚處立身形?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緣,行識量能寬。遍計心須滅,我病不相干。
解脫心無礙,破執悟心源。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說舍論身相,利言一種心。菩薩金剛力,四相勿令侵。
達道離人執,見性法無音。諸漏皆總盡,遍體是真金。

【是諸法空相】
諸佛說空法,聲聞有相求。尋經覓道理,何日學心休。
圓成真實相,頓見罷心修。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憂。

【不生不滅】
盧舍清淨體,無相本來真。如空皆總遍,萬劫體長存。
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和光塵不染,三界獨為尊。

【不垢不淨】
真如越三界,垢淨本來無。能仁起方便,說細及言粗。
空界無有法,是現一輪孤。本來無一物,豈合兩般呼?

【不增不減】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空上難立有,有內不見空。
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法身何增減,三界號真容。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非相非非相,量測失機關。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來無障閡,甚處有遮欄?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行識無中有,有盡卻歸空。
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離,方始得神通。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色分緣聲響,人我舌詼諧。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處貪愛斷,萬劫不輪迴。

【無色聲香味觸法】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六塵從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法性空無住,只恐悟他遲。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眼耳兼身意,誰肯自量裁。
舌鼻行顛倒,心王卻遣回。六識中不久,頓悟向如來。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有身無明至,二相等頭齊。
身盡無明盡,受報卻來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無為。

【無苦集滅道】
四諦興三界,頓教義分明。苦斷集已滅,聖道自然成。
聲聞休妄想,緣覺意安寧。欲知成佛處,心上莫留停。

【無智亦無得】
法本非有無,智慧難測量。歡喜心離垢,發光滿十方。
難勝於前現,遠行大道場。不動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本來無相貌,權且立三檀。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十地三乘法,衆聖測他難。

【菩提薩埵】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衆生要見性,敬佛莫心孤。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粗。頓悟心平等,中間有相除。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心空性廣大,內外盡無為。
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大見明大法,皆讚不思議。

【心無罣礙】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四維無一物,上下悉皆同。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訪道不見物,任運出煩籠。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為性自安。境忘心亦滅,性海湛然寬。
三身歸淨土,八識離因緣。六通隨實相,復本卻還源。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見性生死盡,菩提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靜坐身安樂,無為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淨是涅槃。凡夫莫測聖,未到即應難。
有學卻無學,佛智轉深玄。要會無心理,莫著息心源。

【三世諸佛】
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為真。現在菩提子,無法號玄門。
三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達理非三世,一法得無因。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無上心正遍,慈光滿大千。
寂滅心中巧,建立萬餘般。菩薩多方便,普救為人天。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為神咒,能除五蘊疑。煩惱皆斷盡,清淨自分離。
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心燈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是無上咒】
無上稱最勝,拔濟為群迷。摩訶三界主,願廣起慈悲。
能順衆生意,隨流引化迷。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是無等等咒】
佛道成千聖,法力更無過。真空滅諸有,示現化身多。
來為衆生苦,去為世間魔。劫石皆歸盡,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願慈心廣,世世度衆生。弘法談真理,普勸急修行。
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永息三惡道,坦蕩樂裏裏。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故說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賊十惡滅,魔山合底摧。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葉開。果熟根盤結,步步見如來。

【即說咒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提薩婆訶】
羯諦本宗綱,扶機建法幢。如來最尊勝,凡心莫等量。
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般若波羅蜜,萬代古今常!
 
 

達摩祖師偈一首: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自虛無生有為,便從太極中規循,天地分判陰陽義,人法自然意合神。

道心玄秘守天根,內丹培育成在坤,精氣合煉延年藥,渾然天人俱忘春。

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靈根,抛卻名利海天闊,寰中日月隨心神。

兩枝慧劍定中土,一團和氣沖玄門,滄海無浪緣龍蟄,青天恬謐赤子心。

精氣神喻三祖孫,氣為先祖萬物根,精乃氣子生神意,積氣生精自全神。

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歸底海容深,俟至地火噴湧時,百脈俱活修全真。

三花妙合統在神,五氣聚分權由心,修德培土孕內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三魂息安晝夜分,兩弦期活朔望臨,但使方寸宅謹守,黃芽白雪何須尋。

汞借水銀喻人心,鉛如鋼鐵比人身,嬰兒姹女也如是,黃婆撮合土意真。

坎離分合水火輪,注生定死本命根,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陰陽兩腎門。

子午上星下會陰,戊己神闕並命門,庚申金氣土德藏,坤火巽風意息存。

乾中陽失翻成離,坎得中實轉易坤,化陰抽陽還健體,潛藏飛躍總由心。

寅時面南守天根,舒形緩息漸寂隱,恬淡念沉入深海,無物腹虛靜無塵。

大道無聲緩緩運,一縷綿綿下歸引,漸細漸長谷底滿,收聚散氣團仙真。

日追月墮曉星臨,三光先後開天門,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貪龍欲騰行沛霖,怒虎出洞將吃人。天符一道玉音降,虎歸龍伏修清心。

陰陽媾合龍虎吟,意凝神醉戀魄魂,心腎交合水火濟,田蒸海溫好浴身。

紫氣炎焰沖玄門,肌爽竅開樂人倫,甘露瓊漿天池滿,餌津潤臟滌身心。

潛龍勿用築基因,見龍在田産靈根,飛龍在天運武火,亢龍有悔行退陰。

祖氣復入閉開門,腹胎意轉運法輪,能令十息緩緩吐,三十息上可調神。

精生靈根氣護神,神定身中息自沈,內息氣運精神固,此真之外更無真。

神行氣行元海運,一輪始終胎息勻,善養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養根。

太極一氣延年藥,氣命神性雙修門,天地合育續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

肢鬆心沉入臍輪,太極未分是真陰,一陽動處天意現,神令手運移崑崙。

挽起光環轉乾坤,意滾意馳腹中尋,龍翔九天雲伴起,虎嘯幽谷風摧林。

借勢循向在心神,貼從璿肌妙進身,順力渾然疊不覺,勿用氣力反傷根。

腹虛若海載萬鈞,能運沉浮善曲伸,神形意氣能一處,移山倒海翻乾坤。

陰催陽轉陽催陰,可知玄奧在腹心,丹田一球璿肌活,舒合恬逸動無塵。

孰曉腹氣圓活真,調腑理臟順經筋,若得壽高神體健,不枉當初勤練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為第一

回顧過去的歷史,因為沒有認真揣摩對方心理招致殺身之禍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或者有驚世的才華,或者有高貴的地位,但是難免一死,我以此知道才華與地位並不可靠了。

天下的人啊,像蜂房裏的蜜蜂一樣,各盡其職,分工明確,雖然都是人,但彼此不同。

我時常思索其中的原因。做的事不同,人也不同,人是根據行為而相互區分的吧。

無論如何的揣摩,得知人的行為,就像打開鎖推門而進那樣重要。

掌握揣摩術,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所以說讓頭腦掌握揣摩術不如讓身體掌握,讓頭腦掌握知識不如讓身體掌握。
 

門戶第二

行為依賴欲望,欲望依賴思慮,所以思慮是源頭,欲望是關鍵,行為是效果,怎麽可以偏廢呢?

欲望和思慮像珠子,行為像穿起珠子的線一樣,所以了解一個人,必然要了解人的珠子,再了解穿起珠子的線。
 

欲望第三

人的欲望,是人行為的根源,不能不認真考察。

了解人的欲望,必須關注人的行為,注意它因何開始,又因何結束,考察深刻,欲望就能了解,然後再去反複試探,加以確定。
 

思慮第四

人的知識,像水網一樣互相聯結,流水沿網流動,思慮便産生了。

不僅了解人的知識,也要了解這張網。

聽其言,觀其行,聽言為重。
 

內外第五

了解對方的情況,在於內外考察,內,就是容、行、言,外就是勢,是人身外的人和物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影響。
 

動靜第六

了解事情不能偏頗,既要看一看過去,也要看一看現在和將來;既要看一看固定不變的,也要看一看飄忽不定的。

所以對人就要了解他一天的行為,了解他頭腦中的知識。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

看玄關,調真息,知斯二要修行畢。

以元神,人氣海,神氣交融默默時,

便得一玄真主宰。將元氣,人黃庭,

氣神和合昏昏際,又得一玄最圓明。

一玄妙,一玄竅,有欲觀竅無觀妙。

兩者玄玄是要機,異名同出誰知道?

看玄關,無他訣,先從竅內調真息。

神恬氣靜極自然,妙自無生現太極。

古仙翁,多半語,恐泄真機無妄舉。

或言有定在中央,或言無定自領取。

到而今,我盡言,此在有定無定間。

有定曰竅無曰妙,老君所說玄又玄。

指分明,度有情,留與吾門作賞音。

遇而不修為下鬼,為聖為凡隨乎人。

初下手,最難行,離了散亂又昏沉。

大丈夫,有真學,必將神氣分清濁。

先天神兮最清明,後天神兮乃濁物。

掃除濁物守清明,閉塞三寶居靈谷。

這靈谷,即竅兒,竅中調息要深思。

一息去,一息來,息息相依時相偎。

幽幽細細無人覺,神氣團衝九竅開。

照此行持得竅妙,昏沉散亂從何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