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g 20 Thu 2009 03:48
  • 轉念

人生的幸福與快樂是如何產生的?人生究竟是什麼?


這些問號中,一定會有許多不同的認知與看法,這些不同的認知中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因為這只是每個人在其人生過程中的反射現象,用此反射現象來看人生,這只是人生的片段,而非人生的真諦,所以幸福與快樂就會有不同的看法與認知。


人生,就是人的生命與生活的相加,也就是人的生存,人的生活與生命是生存在人與人之關係的環境中,也因此,人生應該說是人間。


人,為了活命,為了養家活口而勞碌視為這是人生,但這就太淺見了,因為其他動物仍然也是為了活命,也有牠們的眷屬,所以人生不能從這方面來看待,


人生有異於其它動物的人與人相處的責任,各盡本份、各盡其所能、所知而為人間做服務,互相扶助這才是人生,否則就與其它動物相同了。


人的責任須從兩個方向來思考,一個是到這個世界上來是受報,另一個則是來還願的。


因為人是無法預料生命的下一步會如何?今年很好,很平安,並不能保證明年也如此的順利;相反的,去年的阻礙、坎坷,同樣的不能代表今年也如此;


所以說我們無法預料生命的下一步是如何,人的命運是如此的無法掌控,難道我們就任隨命運的役使而隨波逐流乎?


當然不可以,人的命運之所以無法掌控是出於二個因素:一是整個大環境的問題。


另一是自己身心狀況的問題,許多人在得意時,會認為幸運是靠自己的聰明、自己的能力;而當失意時,就會怨天尤人,把一切的不快樂全歸咎於別人而不會內省自己的能力與心念,因為在逆境中的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都是環境造成的這種不正確認知,自然就會讓自己覺得不幸福、不快樂。


我們要相信生命的任務,就是來受報、來還願的。


受報,實際上就是還債,也許你不相信宿命論,但受報並非宿命論,從科學的「相對論」中我們就可了知「因果」論的真實性,


過去積欠的,現在要還,今天不還,明天還是得還,而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彼此之間都會有相欠、恩怨相因地來還債受報;


另一層任務就還願,在人生的過程中,順逆現前時,都會或多或少答應別人的一些承諾,或是在神佛前許願要行善佈施幫助困苦的人,甚或修菩薩行,發願要眾生離苦得樂、平安幸福,


因此,來到了這一生,這些過去發的願尚未完成,必須繼續去完成。


生命的任務有受報與還願,當然,我們都希望是來還願的而不是來還債的,雖然面臨的都是要付出、要奉獻,但心中的感受卻有極大的不同,


如果我們都能用還願的心來看待人生每一階段的順逆時,相信一定會比較舒暢、愉快,人生就能變得真正的有慈悲和智慧,幸福自然就跟著來,


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困境,我們一定要轉念。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每次出去做生意,就會甩給我一沓錢。我十歲有了自己的電腦,十一歲就有司機專門接送我,十七歲時爸爸說十八歲生日那天送我輛小車。

媽媽很早就不在了,保姆張媽是農村來的,可能她從來沒見過一個孩子會像我這樣胡亂花錢,所以時常在我耳邊不知趣地嘮叨著。

我並不介意她的嘮叨,這是件很有趣的事。我想她的心裏是痛惜那些錢的,她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我上飯店吃一頓的,在她面前,我有絕對的優越感。

這天司機送我回家,剛走進別墅,就看到一個跟我差不多年齡的少年正坐在我專用的沙發上,那是爸爸從法國給我帶回來的。

我氣沖沖地走過去,問道:“你是什麽人?快站起來!”

那少年卻反問道:“你又是誰?幹嘛叫我起來?”

在我家中,從來沒有誰敢和我頂嘴,我氣得想要動手,但看著他的體形我止住了,於是我大聲叫道:“張媽,張媽,你快過來!”

張媽慌慌張張、一路小跑著到我面前:“什麽事……”話沒說完,就看到那少年坐在我的沙發上,忙叫道:“小祖宗,你快起來!”

少年這才不情願地站出來,嘴裏嘀咕著說:“有什麽了不起的,不就一個沙發嗎!”

我冷著臉問道:“這是誰?為什麽要讓他進來,你是怎麽看家的?”

我一連串的責問讓張媽很是尷尬,說這個少年是她的兒子小柱,上了高中後沒錢讀書,就到這城市裏來打工了。

小柱曾到我家來過幾回,因為跟我上學的時間錯開了,所以我一直沒發現。而今天我意外地回來得早,正好撞上了。

爸爸不在,這個家我做主,我指著張媽的鼻子說:“你怎麽能隨便把人帶回家呢?我家裏有這麽多貴重的東西,萬一少了怎麽辦?”

小柱的臉頓時就紅了,說:“你有沒有教養,怎麽能這麽跟一個和你媽媽差不多年齡的人說話?”

我冷笑著說:“這是我家,我想怎麽樣就怎麽樣!說我沒教養,你一個打工仔有什麽教養?”

小柱拍著胸脯說:“我的確是個打工仔,可你敢跟我比能耐嗎?”

一個打工仔居然也敢跟我比能耐!我使出慣用的伎倆說:“我有錢,你有嗎?”小柱卻說:“你的錢是你爸爸的,而我的錢是自己打工賺來的。”

說著他掏出一本成績單,說是他初三畢業時的成績,又問我的學業怎麽樣。我翻開來一看,頓時就羞愧得不行,我長這麽大可能也沒考過那麽好的成績。

其實已經沒什麽必要比了,除了我爸爸的錢,我一無是處。

但是說來奇怪,小柱對我的無禮卻並沒有讓我恨他,相反我覺得他是個可以交往的人,不像那些整天圍在我身邊的人,他們喜歡我其實是喜歡我的錢。

那天我正在教室裏上課,我們這個班大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誰也無心上課,老師們也只要求我們不要太過份就是了。

我無聊地望著窗外,緊鄰學校的是一幢四十七層的大廈。玻璃幕牆在陽光下光燦燦的,上面有個人僅僅靠著一根繩子吊著,擦拭著幕牆。

這就是“蜘蛛人”了,小柱說他也是做大樓清潔的。

那人擦著擦著,突然,上方的一面玻璃掉了下來,正好砸在了那人的頭上,那人頓時就像一只被擊中的鳥兒一樣,跌落下來。

又被保險繩拴住,懸掛在那裏。我不由自主地大叫起來。跟著,沒有向老師說一聲就跑了出去。

等到我來到大樓時,那人已經被人放下來,地面上的人接著他匆匆地往一輛車上抬去。那人一臉的血污,有塊碎玻璃插在了他的頭裏面。

我的眼裏見到的都是血,驚心動魄卻也有些慶幸,那不是小柱。

回到家後,我拿了一些錢給張媽,說:“你讓小柱回去上學吧。”張媽直搖頭說:“我不能要,小柱也不會要的。”

我拉著她的手誠懇地說:“就當是我爸爸借給你的,讓他回去讀書吧。”張媽停頓了片刻後,點了點頭,什麽也沒說,可是兩眼已經有淚光了。

這以後我就沒見到小柱了,我有點失望,我以為他至少要來感謝我的,但他沒有,就像一陣風一樣,突然來了,又突然走了。

但這已經不重要了,爸爸偶而回來一次,發現我竟然自己請了家教,正從高一的課開始學。
他顯得很是吃驚,吃驚之後又是甩給我一沓錢。我依舊把錢交給張媽。

十八歲生日的那天,爸爸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給我買部小車。

那天一早就有很多法院的人到了我家,在貴重的東西上都貼了封條,張媽帶著我出了家門,我看到別墅的門上也被人貼了封條。

爸爸破産了,欠了人很多錢,對方告了他,他進了監獄,我這才知道原來財富其實可以很快就離開自己的。

我苦笑著對張媽說:“對不起了,你還是去別的地方找個工作吧。”張媽說:“你以後怎麽辦?”

怎麽辦呢?也許會像柱子那樣當個“蜘蛛人”,誰知道以後的事呢?

張媽拿出了一個布包,說:“這個還給你,也許你會有用。”

我困惑地打開布包,裏面卻是一張存摺,上面一筆筆的數目很熟悉,這不就是我給張媽的嗎?我目瞪口呆地說:“這……小柱呢?你沒讓他上學?”

張媽這才對我說出了真相,其實小柱並不是她的兒子,而是她遠房的一個親戚。張媽因為忍受不了我鋪張浪費的態度,於是就叫小柱過來教訓我。

張媽這樣做只是想我能節儉一些,但沒想到竟然刺激了我的上進心和同情心。

“我想,這筆錢雖然不多,可只要你省著點用,也足以上大學用了。”

我沒想到,無心的善意卻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書千萬篇,人若不為形所累,眼前便是大羅天。若要煉形煉神,須識歸根復命。


所以道:歸根自有歸根竅,復命還尋復命關。且如這個關竅,若人知得真實處,則歸根復命何難也。

故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大道,大道生一氣,一氣分陰陽,陰陽為天地,天地生萬物,則是造化之根也。

此乃真一之氣,萬象之先。太虛太無,太空太玄,杳杳冥冥,非尺寸之可量,浩浩蕩蕩,非涯岸之可測,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包天地,小入毫芒,上無復色,下無復淵,一物圓成,千古顯露,不可得而名者,聖人以心契之,不獲已而名之曰 “道”。

以是知心即是道也,故無心則與道合,有心則與道違。惟此“無”之一字,包諸有而無餘,生萬物而不竭。

天地雖大,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陰陽雖妙,能役有氣,不能役無氣;五行至精,能役有數,不能役無數;百念紛起,能役有識,不能役無識。

今修此理者,不若先煉形。煉形之妙,在乎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丹成,丹成則形固,形固則神全。

故譚真人云: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只此“忘”之一字,則是無物也。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其斯之謂乎?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一身也。

然此道視之寂寥而無所睹,聽之杳冥而無所聞,惟以心視之則有象,以心聽之則有聲。若學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虛守靜,則虛室生白,信乎自然也。
 
惟太上度人,教人修煉,以乾坤為鼎器,以烏兔為藥物,以日魂之升沉應氣血之升降,以月魄之盈虧應精神之衰旺,以四季之節候應一日之時刻,以周天之星數應一爐之造化。是故採精神以為藥,取靜定以為火,以靜定之火,而煉精神之藥,則成金液大還丹。

蓋真陰真陽之交會,一水一火之配合,要在先辨浮沉,次明主客,審抽添之運用,察反覆之安危。

如高象先云:採有時,取有日。

劉海蟾云:開闔乾坤造化權,煅煉一爐真日月。能悟之者,效日月之運用,與天地以同功。夫豈知天養無象,地養無體,故天長地久,日光月明,其一長存,虛空不朽也。吾今則而象之,無事子心,無心於事,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知心無心,知形無形,知物無物,超出萬幻,確然一靈。

古經云:生我於虛,置我於無。是宜歸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於心而不見,藏神於神而不出。故能三際圓通,萬緣澄寂,六根清淨,方寸虛明,不滯於空,不滯於無,空諸所空,無諸所無,至於空無所空,無無所無,淨裸裸,赤灑灑,則靈然而獨存者也。

道非欲虛,虛自歸之,人能虛心,道自歸之。道本無名,近不可取,遠不可捨,非方非圓,非內非外,惟聖人知之。三毒無根,六欲無種,頓悟此理,歸於虛無。

老君曰: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若能於靜定之中,抱沖和之氣,守其一之精,則是封爐固濟以行火候也。火本南方離卦,屬心,心者神也,神則火也,氣則藥也,以火煉藥而成丹者,即是以神禦氣而成道也。

人能手摶日月,心握鴻蒙,自然見槖籥之開闔,河車之升降,水濟命宮,火溉丹台,金木交並,水土融和,姥女乘龍,金翁跨虎,逆透三關,上升內院,化為玉汞,下入重樓,中有一穴,名曰丹台,鉛汞相投,水火相合,才若意到,即如印圈契約也。

自然而然,不約而合,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

當是時也,白雪漫天,黃芽滿地,龍吟虎嘯,夫唱婦隨,玉鼎湯煎,金爐火熾,雷轟電掣,撼動乾坤,百脈聳然,三關透徹,玄珠成象,太乙歸真,泥丸風生,絳宮月明,丹田煙暖,谷海波澄,煉成還丹,易如反掌,七返九還,方成大藥,日煉時烹,以至九轉,天關地軸,在吾手中。

經云: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則是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可以入衆妙門,玄之又玄也。更能晝運靈旗,夜孕火芝,溫養聖胎,産成赤子,至於脫胎神化,回陽換骨,則是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也。
 
張平叔云:都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快樂。誠就是言!蓋道之基,德之本,龍虎之宗,鉛汞之祖,三火所聚,八水所歸,萬神朝會之門,金丹妙用之源,乃歸根復命之關竅也。

既能知此,則欲不必遣而心自靜,心不必澄而神自清,一念不生,萬幻俱寢,身馭扶搖,神遊恢漠,方知道風清月白,皆顯揚鉛汞之機,水綠山青,盡發露龍虎之旨。

海南白玉蟾,幼從事先師陳泥丸學丹法。每到日中冬至之時,則開乾閉巽,留坤塞艮,據天罡,持斗杓,謁軒轅,過扶桑,入廣寒,面鹑尾,舉黃鍾,泛海搓,登崑崙,佩唐符,撼天雷,遊巫山,呼黃童,召朱兒,取青龍肝、白虎髓、赤風血、黑龜精,入士簽,啓熒惑,命閼伯,化成丹砂,開華池,吸神水,飲刀圭,從無入有,無質生質,抽鉛添汞,結成聖胎。十月既滿,氣足形圓,身外有身,謂之胎仙。其訣曰:用志不分,乃可凝神,灰心冥冥,金丹內成。此余之所得也如此。

施肩吾之詩曰: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主,便是得仙人。惟此詩簡明,通玄造妙,故佩而誦之,自然到秋瞻麗天,虛空消殞之地,非枯木寒泉之士,不能知此。余既得之,不敢自默。

《太上玄科》曰:遇人不傳失天道,傳非其人失天寶。天涯海角,尋遍無人,不容輕傳,恐受天譴。深慮夫大道無傳,丹法湮泯,故作《玄關顯秘論》。蓋將曉斯世而詔後學,以壽金丹一線之脈也。

復恐世人猶昧此理,乃復為之言曰:以眼視眼,以耳聽耳,以鼻調鼻,以口緘口,潛藏飛躍,本乎一心。先當習定凝神,懲忿窒欲;懲忿窒欲,則水火既濟;水火既濟,則金木交並;金木交並,則真土歸位;真土歸位,則金丹自然大如黍米。日復一粒,神歸氣復, 充塞天地。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者,此也。肝氣全則仁,肺氣全則義,心氣全則禮,腎氣全則智,脾氣全則信。若受氣不足,則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豈人也哉!人能凝虛養浩,心廣體胖,氣母既成。結丹甚易,可不厚其所養,以保我之元歟?學者思之!敬書以投留紫元雲。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玄關一竅,簡稱玄關,是道教丹道養生中最重要的名詞,可以這樣說,道教的精華是丹道,丹道最秘的機關是玄關。

丹書對玄關一竅的論述,衆說紛纭,初無定位,後世各執一偏,愈說愈奇。
 
另由於道教教派之間的差異和戒律制約,丹道玄關一竅向來秘而不宣,大都師徒相授,口口相傳,不記文字。這樣道友與道友之間心照不宣,守口如瓶,局外人就更難以知曉了。

《道德會元》卷六十七說:玄關一竅論耳、眼、口、鼻、舌、肝、心、脾、肺、腎、臍輪、尾閭、膀胱、谷道、兩腎中間一穴,臍下一寸三分、明堂、泥丸、關元、氣海皆不是。此竅無邊傍,無內外,無前無後,無長無短,無闊狹,無深淺,無大小,無東西南北之分,無青紅黑白之別,不著物,不泥象,不增減,無新無舊,無欠無餘,在人身之中,為神氣之根,虛無之谷,是曰玄牝,實天地交界之間,陰陽混合之蒂。

詩訣云:"此竅非凡竅,中中復一中,萬神從此出,直上與天通"。

李道純《中和集》引證丹書也有類似論述:"玄關一竅,不在四維上下,不在內外兩旁,不在當中,四大五行不著處是也。"人能通此一竅,則萬竅皆通。
 
下面僅從部份丹書中來了解有關對玄關秘竅的論述:

一、臍後腎前,彷彿其中為玄關。

《道法會元》卷八十四《歸一密語》說:"徑寸之質,混涵三才,在臍之後,腎之前,彷彿其中謂之玄關,此其所也。今若不明指示,後學必妄意猜度,非太過則不及也。"這裏所指的玄關位置是大約之意。能悟無我,方識真我。

又卷八十四《瓊山紫清真人答隱芝書》說:"玄關即土也,黃房也,呼之根,吸之蒂,即命蒂也,正玄牝也。臍之後,腎之前,小腸之左,大腸之右,正在中間,空閒一穴,陽舒陰訳,本無正形,意到即開,開闔有時,故曰:天地之根,結丹之處。"這裏所說與上相同,只是明確了"意到即開",更突出了一個"意"。

二、人身正中為玄關。

唐朝司馬承祯說:“虛無一竅號玄關,正在人身天地間,八萬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環,大包天地渾無際,細入微塵不見顔,此處名為祖氣穴,虛無一竅正中懸。”祖氣在人身正中。

三、一陽生時元精,真神為玄關。

( 1 )《仙佛合宗語錄》中李虛庵說:"一陽出動即玄關"、"藥物生,玄關竅也。"又說:"此一竅玄關,即玄牝之門,冬至藥生,火候沐浴,結胎、脫胎俱在於此,則一竅之旨盡矣。"

( 2 )清朝柳華陽《金仙證論》:"機發則成竅,機息則渺茫。"這裏的"機"指元精。

( 3 )清朝李昌仁說:"離中老陰曰坤母姹女,坎中老陽曰靈父嬰兒,老陰與老陽交媾,産出元精曰:玄關。"虛極靜篤時,産生的一陽來復稱元精。

( 4 )《大成捷要》內《真陽發生天機》中達摩祖師曰:"玄關竅開,真神産出。"崔希範:"玄關透露,真種將産,貴乎知時",真種即元精。

四、下丹田為玄關。

《道樞》卷七釋《黃庭篇》稱:"下丹田者,下關元也,其命曰命關,曰金關,曰玄關,曰生死關。"下丹田,古今說法不一,有指臍下三寸處,如《法海遺珠》卷七:"臍下三寸,即下丹田"。有指臍下一寸三分者,如《抱朴子內篇·地真》稱下丹田在臍下。

五、修道之士入靜至虛無境界,萬念俱寂之時即是玄關。

《性命圭旨》:"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功夫。"若有一念,便不能親證玄關。
李涵虛《道竅談》與此說同,"玄關一竅,自虛無中來,不居於五臟、肢體間,今以其名而言,此關為玄妙機關,故曰玄關。"

六、中宮黃庭即玄關。

《養生秘錄》內《中黃內旨》說:"中宮即黃庭,即玄牝,即先天一氣,即玄關一竅,即至善之所,即黃極之道,即允執厥中,在五行謂之土,在五臟謂之脾,在五常謂之信,藥物、三氣、五神、火侯、呼吸盡在是矣。行住坐臥,皆當注念,不可須臾離也,不廢人事,但當正心處物,常應常靜,吾祖師所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七、氣穴即玄關。

《張三豐煉丹秘訣》卷二《打坐淺訓》說:"修煉不知玄關,無論其他,只此便如暗室一般,從何下手?玄關者,氣穴也。氣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

八、在"中"字上體會玄關。

李道純《中和集》卷三說:"以心觀道,道即心也;以道觀心,心即道也。"

同時,他強調指出:時下學道的人多著重於形體上求玄關,有說在眉間,或臍輪,或兩腎中間,或臍後腎前,或膀胱,或丹田,或說頭有九宮,中為玄關等,種種說法都是錯誤的,但著形體上都不是,也不可離此一身向外尋求,丹經大都不說,那麽,正在何處?確實難以用筆形容,用口訴說。

所以"玄關聖人只有書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關明矣。所謂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維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

接著,他用釋氏"不思善,不思惡,正憑磨時,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此禪家所說的'中'儒家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此儒家所說的中'道家'念頭不起處,謂之中,此道家所說的中。"這是三家對"中"字的最好解釋。

他又引證《易經》:"復見天地之心,且覆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陰者,靜也;陽者,動也。靜極生動,只這動處,便是玄關也。汝但於二六時中,舉心動念處著工夫,玄關自然見也,見得玄關,藥物火侯,運用抽添,乃至脫胎神化,並不出此一竅。"這裏從"中"字上體會玄關以至到靜極生動而見玄關。

李道純《中和集》卷五在《詠真樂》十二首道詩中,其中一首著重談玄關:"先天至理妙難窮,鉛産西方汞産東,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有知不有真為有,空會無空實是空,無有有無端的意,滔滔海底太陽紅。"這裏水火指心腎,喻意在知與不知之間,空與不空之間,有與無之間體會玄關。

從以上舉例中,可以看出對玄關的論述有下列幾種情況:

1 .臍前腎後,彷彿其中為玄關。

2 .人身正中為玄關。

3 .一陽生、元精、真種為玄關。

4 .下丹田為玄關。

5 .靜至虛無、萬念俱寂為玄關。

6 . "中宮"黃庭即玄關。

7 .在"中"字上體會玄關。

8 .氣穴即玄關。

古往今來,對丹道玄關一詞的解釋,可謂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本文僅從一個側面敘述了有關玄關的幾種解釋及對玄關的認識和運用,若說誰是誰非,這要看修習者本人的悟性和德性了。

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量廣大,無有邊際,心虛契道,自能體會玄關真諦!

那麽,玄關在人身到底處於什麽位置呢?為什麽會有種種說法呢?

究其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傳承造成的,自古以來,丹道分南宗、北宗,單就南北二宗,又分許多丹道派系。

如北宗又分龍門、華山、嵛山等派。加之丹道在傳承上皆為師徒之間口傳心授,耳提面命,不記文字,師徒傳承又有盟誓或律制約。

所以,對丹道秘竅玄關的解和運用隨教派和師徒之間相互確認和運用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和集》卷二中,以漸法三乘為例:說下乘以"腎前臍後為玄關",中乘以"泥丸為玄關",上乘以"天心為玄關",最上一乘以"中為玄關"。

可以這樣說,誰拜的是明師,誰對道的真諦理解的深,誰就能對"玄關"臨爐下手運用得當,事半功倍。反之,徒勞修持。

另外,明堂為凝神之處,但有人認為此處為玄關,值得修士探討。

綜觀上述,現對玄關下一結論:玄關是道教丹道中最秘最重要的玄妙機關,若強名它的位置,大約在人身心下腎上之間,若心量體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人身神氣的根本,當常應常靜,虛極靜篤的時候,自能體會和驗證這一玄妙機關。

玄關並非實體,也無定位,是"有為"所不能求得的,正如《規中指南》稱:"此一竅也無邊傍,更無內外,若以形體色相求之,成大錯謬也。"

因此,在具體修煉中,是"體會"和"親證"玄關妙用的最好方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當念只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羈留。

四大聚成玄兔角,六根摶住白龜毛。漚華影裏翻筋斗,出沒閻浮是幾遭。

東海一丸紅彈子,流光日日射西林。世間多少奇男子,誰向總前惜寸陰。

捏目橫生空裏華,妄將三界認為家。大千常寂光明土,不隔纖塵總是遮。

愛繩牽入苦娑婆,哭到黃泉淚轉多。孰謂別離窮劫恨,通身渾是古彌陀。

迷時無悟悟無迷,究竟迷時即悟時。迷悟兩頭都拽脫,鑊湯原是藕花池。

四十八願水投水,千百億身空合空。法藏慈尊無面目,不須重覓紫金容。

正念阿彌陀佛時,寶池樹影月遲遲。更馳心欲歸清泰,又是重栽眼上眉。

濁水盡清珠有力,亂心不動佛無機。眼前盡是家鄉路,不用逢人覓指歸。

萬劫死生如重病,一聲佛號是良醫。到頭藥病俱忘卻,不用重宣母憶兒。

成住壞空真淨土,見聞知覺古彌陀。但於當處忘生滅,父子相牽出愛河。

一爐古篆一枝蓮,目掛寒空萬慮捐。清泰故家便歸得,誰分東土與西天。

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

大梵宅中無一法,於無法處有千差。回觀自性離分別,念念純開白藕花。

闇室中藏大黑蚖,未曾驅盡莫貪眠。髑髅壓碎須彌枕,匝地香風綻白蓮。

藕池無日不花開,四色光明映寶台。金臂遙伸垂念切,衆生何事不思來。

血池乾處藕池清,劍樹枯時寶樹榮。若樂本來無住相,於無住處自圓成。

樂土本無三惡道,禽聲渾是佛宣流。當機未盡衆生界,啼斷春風卒未休。

鹦鹉頻伽繞樹鳴,好音和雅正堪聽。殷勤不斷緣何事,曲為勞生昧己靈。

自家一個古彌陀,聲色頭邊蹉過多。狹路相逢如不薦,未知何劫離娑婆。

故鄉易到路無差,白日青天被物遮。剔起兩莖眉目看,火坑都是白蓮華。

十萬餘程不隔塵,休將迷悟自疏親。刹那念盡恒沙佛,共是蓮華國裏人。

佛與衆生夙有緣,衆生與佛性無偏。奈何甘受娑婆苦,不肯回頭著痛鞭。

念根是一串輪珠,痛策歸鞭作遠圖。念到念空和念脫,不知身住白芙蕖。

人間天上與泥犁,勞我升沉是幾時。白藕有根如不種,塵沙生死有羈縻。

七重行樹影交加,晝夜開敷白藕華。佛手自來遮不得,衆生何事覓無涯。

白玉毫吞紅菡萏,紫金聚映碧琉璃。本來自性常如此,既禀同靈合共知。

黃金丈六慈父身,白藕常敷劫外春。等視衆生如赤子,以何緣故不相親。

六時不斷雨天華,風味新奇孰有加。清旦滿盛衣裓裏,歸來重獻佛袈裟。

燭破群幽天日輪,光明中現紫金人。妙存心觀忘諸見,覿體何曾間一塵。

最初注想存涓滴,念力增深至禹門。觀盡百千香水海,不須輕放一毫吞。

獨坐幽齋萬慮逃,一團山月上松梢。不將迷悟遮心眼,盡是眉間白玉毫。

八功德水映金沙,百寶樓台散曉霞。更有一般奇特事,開敷紅藕大如車。

自性彌陀不用參,五千餘卷是司南。不於當處求真脫,擬逐文言落二三。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衆苦不相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自了心。

自心無住云何了,繫念慈尊六字名。和念等閒都打脫,西天此土不爭多。

自家一個彌陀佛,論劫何曾著眼看。今日便隨聲色轉,這回欲要見還難。

賀了新春看上元,萬家銀燭照金蓮。展開常寂光明土,佛法何曾不現前。

示入泥洹記仲春,風前歌舞恨波旬。誰知自性黃金佛,常共千華轉法輪。

寒食荒郊盡哭天,有誰遙念老金仙。劫初埋向蓮華土,不要人來化紙錢。

初夏清和四月時,九龍噴水沐嬰兒。樂邦化主無生滅,只把黃金鑄面皮。

不懸艾虎慶端陽,惟面西方古道場。一炷爐薰一聲磬,六門風遞藕花香。

清泰故鄉無六月,從教火傘自張空。金沙地上經行處,陣陣吹來白藕風。

七月人間暑漸衰,晚風池上更相宜。遙觀落日如懸鼓,便策歸鞭已較遲。

登樓共賞中秋月,回首誰思父母邦。不問多生逃與逝,至今垂念未相忘。

誰知九日東籬菊,便是西方四色華。一個髑髅乾得盡,百千聞見自無差。

人間十月盡開爐,深撥寒灰問有無。金色願王原是火,能燒千劫愛河枯。

群陰剝盡一陽來,五葉心花當處開。遍界枝條無著處,香風吹上玉樓台。

臘盡時窮事可憐,東村王老夜燒錢。即心自性彌陀佛,滿面塵埃又一年。

一串數珠烏律律,百千諸佛影團團。循環淨念常相繼,放去拈來總一般。

念佛直須圖作佛,不圖作佛念何為。但當抱識含靈者,白藕均同有一枝。

念佛須期念到頭,頭頭和念一齊收。薩婆若海風濤靜,穩泛樂邦紅藕舟。

四蛇同箧險復險,二鼠侵藤危更危。不把蓮華栽淨域,未知何劫是休時。

人間五欲事無涯,利鎖名疆割不開。若把名利心念佛,何須辛苦待當來。

自性彌陀絕證修,只消扣己便相投。瞥於當念存能所,又被空花翳兩眸。

深思地獄發菩提,父母家鄉勿再迷。痛策歸鞭宜早到,莫教重待日移西。

要結蓮華會上緣,是非人我盡傾捐。無時不作難遭想,歡喜同登解脫船。

為存愛見起貪嗔,埋沒黃金丈六身。今日幸然歸淨社,不應仍舊惹風塵。

藕絲縛住金烏足,業火燒開車軸花。更有一般難信法,腳尖踢出佛如麻。

要將穢土三千界,盡種西方九品蓮。仔細思量無別術,只消一個念心堅。

七重密覆真珠網,三級平鋪瑪瑙階。安養導師悲願切,遙伸金臂接人來。

寄語娑婆世上人,要尋歸路莫因循。銀山紩壁如挨透,千葉蓮花別是春。

長鯨一吸四溟乾,自性彌陀眼界寬。眉裏玉毫遮不得,珊瑚枝上月團團。

六時扣問黃金父,赤子飄零幾日歸。話到輪迴無盡處,相看不覺淚沾衣。

朝參暮禮效精勤,金沼蓮胎入夢頻。粉骨碎身千萬劫,未應容易報慈親。

才要歸家即到家,何須特地起咨嗟。門前大路如弦直,擬涉思惟便是差。

一鈎蘿月照松龕,門外無人宿草庵。萬億紫金身化主,不離當念是同參。

諸苦盡從貪嗔起,不知貪欲起於何。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勢至曾參日月光,教令存想念西方。自從親證三摩地,不離慈尊左右傍。

泥牛耕破蓮花土,紩馬蹈翻功德山。自性彌陀渾不覺,猶將心鏡照慈顔。

道人別有惟心土,不屬東西南北方。眨得眼來千里隔,難將彼岸當慈航。

觀經一卷是家書,日落之方有故居。多辨資糧期早到,免教慈父日嗟噓。

兄呼弟應念彌陀,要與渾家出愛河。辨得此心常與麽,直教佛不奈伊何。

跳出娑婆即是家,不須特地覓蓮華。娑婆不異蓮華土,自是從前見處差。

昔有士夫吳子才,扣棺日日喚歸來。雖然跡未離三界,已送神棲白藕胎。

蓮華國土無金鎖,聞見堆中有鐵圍。透得目前聲與色,百千賢聖合同歸。

活計惟撐一只船,流行坎止只隨緣。古帆幾度張明月,滿目純開佛海蓮。

船居念佛佛隨船,常寂光搖水底天。兩岸中流如不觸,枝枝紅藕發心田。

破曉移船直過東,滿帆披拂藕花風。一尊自性彌陀佛,出現扶桑照眼紅。

船上西來憶故鄉,四花池上晚風涼。飄零不奈歸心切,一片輕帆掛夕陽。

任運移船過水南,不須向外覓同參。自家屋裏彌陀佛,念念開敷優缽昙。

船駕天風南北方,風河月渚映心光。忽移念入同居土,不覺渾身在藕航。

舡住東西南北了,依然不離古灘頭。等閒撥轉虛空柁,香氣滿航花滿洲。

若不行舡便住家,從教門外拽三車。笑看火宅深深處,陸地純開水面花。

現成公案純商量,曉磬頻敲蠟炬長。晝夜六時聲不斷,滿門風遞白蓮香。

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到心空佛亦忘。撒手歸來重撿點,夜開紅白間青黃。

念心如影每隨形,靜鬧閒忙不暫停。打破形軀和影滅,西天此路絕途程。

清旦黃昏禮懺摩,低頭泣告老彌陀。輪迴六趣知多少,誓欲今番出網羅。

扶出頂中紅肉髻,拂空眉裏白毫光。阿彌陀佛和聲吐,曠劫輪迴一念忘。

金沙池上無紅藕,赤肉團中有至尊。千聖頂髻移一步,等閒踢倒涅槃門。

六個驢兒拽轉車,雨餘泥滑路猶賒。阿彌陀佛悲心切,痛策歸鞭欲到家。

念彌陀佛苦無難,入聖超凡一指彈。除卻彌陀存正念,萬般聞見不相干。

是非莫辨事休尋,更遇繁難莫怛心。常與願王眉輪結,百千魔惱不能侵。

彌陀西住祖西來,念佛參禪共體裁。積劫疑團如打破,心花同是一般開。

講座平分性相宗,相成相破不相同。朅來講到花池上,菡萏何曾兩樣紅。

佛教白衣持五戒,律云五戒未全修。那知六字真經裏,八萬威儀一句收。

十方佛出廣長舌,但贊娑婆念佛人。須信白蓮華世界,無時不散劫數春。

動地驚天勤念佛,捶門打戶勸修行。問渠因甚麽如此,只怕衆生入火坑。

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輪迴沒了期。

念佛不曾妨日用,人於日用自相妨。百年幻影誰能保,莫負西天大願王。

富貴之人宜念佛,黃金滿庫谷盈倉。世間受用無虧缺,只欠臨終見願王。

貧乏之人念佛時,且無家事涉思惟。赤條條地空雙手,直上蓮台佔一枝。

老來念佛正相當,去日無多莫暫忘。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是越苦海慈航。

盡道少年難念佛,我云年少正相當。看他八歲龍王女,掌上神珠放寶光。

身膺宰相與朝良,蓋世功名世莫量。自性彌陀如不念,未知何以敵無常。

一等師家每勸人,自心三昧不精勤。身居淨白蓮華土,空把彌陀播口唇。

一般平等惟心土,貴賤賢愚沒兩途。漆桶要教連底脫,大家齊用著工夫。

機動籁鳴惟自然,不談淨土不談禪。若于句外同相委,百八摩尼一串穿。
 
 

中峰和尚懷淨土詩一百八首

趙孟頫跋語:懷淨土詩者,中峰和尚之所作也。詩凡一百八首,取素珠之一周也。予嘗為書其全稿矣。茲特採其要者,再為書之。憫群生之迷塗,道佛境之極樂。及其成功,一也。

大德五年春三月戊申 弟子趙孟頫書

以上數語。子昂親書石刻法帖之跋語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三世諸佛證此心佛

六道衆生本來是佛  只因迷妄不肯信佛

智者覺悟見性成佛  釋迦世尊開示念佛

彌陀有願接引念佛  觀音菩薩頭頂戴佛

勢至菩薩攝受念佛  清淨海衆皆因念佛

六方諸佛總贊念佛  祖師起教勸人念佛

捷徑法門惟有念佛  一代宗師個個念佛

古今名賢人人念佛  我今有緣得遇念佛

念佛念心念心念佛  口常念佛心常敬佛

眼常觀佛耳常聽佛  身常禮佛鼻常數佛

香花燈燭常供養佛  行住坐臥不離念佛

苦樂逆順不忘念佛  著衣吃飯無不是佛

在在處處悉皆有佛  動也是佛靜也是佛

忙也是佛閒也是佛  橫也是佛豎也是佛

好也是佛惡也是佛  生也是佛死也是佛

念念是佛心心是佛  無常到來正好念佛

撒手便行歸家見佛  一道圓光即性空佛

了此一念是名為佛  常住不滅無量壽佛

法報化身同一體佛  千佛萬佛皆同一佛

普勸有緣一心念佛  佛不念佛失卻本佛

貪嗔嫉妒自喪其佛  酒色財氣污天真佛

人我是非六賊劫佛  一息不來何處求佛

地獄三途永不聞佛  萬劫千生悔不念佛

叮嚀相勸念自己佛  急急迴光休別覓佛

念念不昧誰不是佛  願一切人自歸依佛

迴向西方發願念佛  臨命終時親睹化佛

九品蓮台禮彌陀佛  得無礙眼見十方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重樹影覆青霞,九品蓮胎孕白花。

鐵壁銀山遮不得,衆生何事覓無涯。

茫茫三界輥埃塵,一念貪生是苦因。

無上法王悲願切,猶將金色臂長伸。

終朝合掌念彌陀,舉念之間蹉過多。

和個念頭都颺卻,全機獨脫苦娑婆。

四十八願水投水,十萬餘程空合空。

只隔眼前聲與色,東西兩土幾時通。

六藝俱全美丈夫,盡堂終日醉相呼。

要知不陷輪迴阱,莫負黃金丈六軀。

一十二時機未瞥,百千萬劫苦難逃。

雖然身在同居土,誰肯低頭禮玉毫。

重重最勝黃金閣,疊疊莊嚴白玉池。

多少衆生無夢到,鑊湯爐炭自羈縻。

勢至常談母憶兒,同於形影不相違。

自憐一個彌陀佛,卻把黃金鑄面皮。

仰扣當來父母邦,導師遙指在西方。

草鞋不是無錢買,惟恨家鄉路易忘。

一尊古佛天來大,四色花池海樣寬。

自是衆生無眼力,當機不隔一毫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恩愛萦纏與麽來。三緣和合住胞胎。

鑿開混沌通身瑕。踏破虛空滿面埃。

命若懸絲分母子。形同浮泡示嬰孩。

遽忘赤白堆中苦。引著依前笑滿腮。

老來終日自嗟噓。頓覺因緣與世疏。

語近不聞雙耳聩。夜深無寢寸心孤。

精神密耗皮先折。筋力潛消骨盡枯。

翻憶少年狂未歇。那知今日費工夫。

偶乖攝養病緣侵。未禀良醫日漸深。

燈影沉空添寂莫。雨聲敲枕助呻吟。

逢人有語惟求藥。對境無聊只擁衾。

衆苦聚藏安樂法。惟堪哀痛不堪任。

火風地水忽分離。正是年窮歲盡時。

口裏乍無三寸氣。眼前徒有萬般奇。

業從識變非人與。魂逐緣飛不自知。

抛卻蘊空皮袋子。茫茫三界竟何之。

死生老病起何因。形赧萦纏古到今。

觸境未能起有念。逢緣不肯契無心。

業從必竟空中積。苦向原非實處深。

眨眼便沉千萬劫。豈應虛喪好光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介】

《赤松子中誡經》,一卷,收入《道藏》洞真部戒律類。撰者不詳。葛洪《抱樸子·微旨篇》所引《赤松子經》,當即此書。

有人據此認為該經出於魏晉時期,然從經文中所稱太一神名看,似出於漢代黃老學派;其平易直白的文風,也與魏晉駢麗濃豔之風不類。以此推知,此經實為現存最早的道教勸善專著。

經文假托軒轅黃帝與赤松子問答,討論禍福報應之事。

內稱:世上之人皆與天上某一星辰相應,星辰主管人貧富生死,隨人言行之善惡而予以禍福報應。

經文認為:心為善惡之根,"夫人修持,善惡起自於心"。心欲行善,善未成而善神已應矣;心起惡念,雖惡行未萌,凶神已知。"天之報善也,過於響隨聲,影應形"。人之壽命,皆以百二十歲為限。人頭上有司命神,監察人之罪過,為惡則司命上奏星辰,隨人犯過之輕重而奪其壽算。奪算一年則"頭上星辰無光",奪算十年則星殘破,其人災病,奪算二十年,星光殞滅,其人困篤,或遭刑獄。算盡則死,有餘罪者殃及子孫。

書中詳細列舉了八百餘條應奪算的罪過。此書對後世道教修持理論有重要影響,《抱樸子內篇》、《太上感應篇》皆承襲其說。

聖人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道在聖傳修在己,德由人積鑒由天。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立經綸。所以應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讀此書,始信此理。
 
 
【赤松子中誡經】
 
 
軒轅黃帝稽首,問赤松子曰;“朕見萬民,受生何不均勻,有富貴,有貧賤,有長命者,有短命者;或橫罹枷禁,或久病纏身,或無病卒亡,或長壽有祿,如此不等。願先生為朕辯之。”
 
赤松子曰:“生民茕茕,各載一星,有大有小,各主人形,延促衰盛,貧富死生。為善者,善氣覆之,福德隨之,衆邪去之,神靈衛之,人皆敬之,遠其禍矣。為惡之人,凶氣覆之,災禍隨之,吉祥避之,惡星照之,人皆惡之,衰患之事,並集其身矣。人之朝夕,行心用行,善惡所為,暗犯天地禁忌,謫譴罪累事非,一也。人之朝夕為惡,人神司命,奏上星辰,奪其算壽,天氣去之,地氣著之,故曰衰也。”
 
黃帝又問曰:“人生壽命,合得幾許?”
 
對曰:“人生墮地,天賜其壽,四萬三千八百日,都為一百二十歲,一年主一歲,故人受命皆合一百二十歲。為犯天地禁忌,奪算命終。”
 
又問:“或有胎中便夭,或得數歲而亡。此既未有施為,犯何禁忌?”
 
赤松子對曰:“此乃祖宗(前世)之罪,遣殃及後。自古英賢設教,留在仙經(佛經),皆勸人為善,知其諸惡,始乃萬古傳芳,子孫有福。夫人生在天地之中,禀陰陽二氣,皇天雖高,其應在下;後土雖卑,其應在上。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言而萬物生。人處其中,恣心情欲。凡人動息(語默動靜),天地皆知,故云‘天地四知’也。人不言報天地之恩,發言多怨天地。天生蒸民,以乾坤表父母,日月表眼目,星辰表九竅,風動火力為暖氣;壽命終時,總還歸土。天上三台:北辰、司命、司錄,差太一直符,常在人頭上,察其有罪,奪其算壽。若奪一年,頭上星無光,其人坎坷多事;奪算十年,星漸破缺,其人災衰疾病;奪其算壽二十年,星光殞滅,其人困篤,或遭刑獄;奪其算壽三十年,其星流散,其人則死;時去算盡,不周天年,更殃後代子孫;子孫流殃不盡,以至滅門。
 
“人不自知過犯,只言短壽。故天不欺人,示之以影,晝夜陰陽,雷電雨雪,虹霓交暈,日月薄蝕,彗宇飛流:天之信也;地不欺物,示之響應及生萬物,江河流注及至枯涸,山崩地動,惡風怪(一作拔)木,飛沙走石,水澇蟲蝗,饑荒天旱,瘴疠災疫:地之信也。鬼神不欺世,示之以禍福、怪異、災祥:是鬼神之信也。國主不欺民,示之以天地和,星辰順,災殃滅,四方歸,萬姓安:人君之信也。人之所行,發言用意,莫言天地如此。故聖人云:‘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凡人逐日私行,善惡之事,天地皆知其情。暗殺物命,神見(現)其形;心口意語,鬼聞人聲。犯禁滿百,鬼收其精;犯禁滿千,地錄人形;日行諸惡,枷鎖立成。此陰陽之報也,皇天以誡議。故作違犯,則鬼神天地禍之也。”
 
黃帝又問:“神仙善惡之兆,見蒙福佑,更可為朕審而述之?”
 
赤松子對曰:“修身、制命、治性之法:清朝常行吉氣,專心記念善語、善行、善視。一日之內,三業不生;三年之內,天降福星,皆為福報也。如人清朝常行惡語、惡行、惡視,教人為惡,日造(此處似有脫文),三年之內,禍患及身:亡財,減口(死亡),地加妖氣,人必衰矣。天之九醜是人間之九橫,夫善者惡之符,惡者善之信也。”
 
又云:“善人者,惡人之師;惡人者,善人之資(警示);吉者,凶之證;凶者,吉之餘也。有善人常遇災衰,多般禍患,先世(前世)之餘殃也。故一生修善之人,不必擇良時吉日,凡用使之時,自然得凶中之吉,百靈潛護,神煞避矣。一生為惡之人,縱揀得吉日良時,及至用日,卻值吉中之凶,惡神害之,福神避矣。倘世人終日常修善行,自然天增福壽,和氣霞光,此乃形影之道也(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無法逃避)。欲得不衰不耗,與天相保,天地禁忌、得失、修身制命之道,今具言之:人為一善,神意安定;為十善,氣力強盛;為二十善,身無患害;為三十善,所求遂意;為四十善,殷富娛樂(富裕安樂);為五十善,子孫昌盛;為六十善,不遭誤犯、惡人牽累;為七十善,所學顯貴;為八十善,獲地之利;為九十善,天神護之;為一百善,天賜其祿,逢遇聖賢(菩薩);為二百善,揚名後世,子孫受祿;為三百善,三世子孫富貴利樂;為四百善,四世子孫富貴遷祿;為五百善,五世子孫受封超爵;為六百善,世世子孫忠孝富貴;為七百善,世世出賢哲人;為八百善,出道德人;為九百善,出聖人;為一千善,出群仙,古跡善政,天道所錄,現身加算(當世即能延壽增福),進位登仙,福及子孫,生賢出聖也。
 
“若人為一惡,意不安定;為十惡,氣力虛羸;為二十惡,身多疾病;為三十惡,所求不遂;為四十惡,坎坷衰耗,凡事乖張;為五十惡,終無匹偶;為六十惡,絕滅子息;為七十惡,陰鬼謀害;為八十惡,水火為災,非橫燒溺;為九十惡,貧寒困弱,瘡疥瘋癫,為一百惡,天氣害之,橫事牽引,刑法惡死;為二百惡,地氣害之,盜賊為災;為三百惡,世世出下賤人;為四百惡,世世子孫窮賤貧乞;為五百惡,子孫絕嗣;為六百惡,世世子孫盲聾喑啞,出癡顛人;為七百惡,出五逆不孝犯法子孫;為八百惡,出叛臣逆子,誅滅親族;為九百惡,出妖孽之人,夷滅族類;為一千惡,世世子孫異形變體,為禽獸不具之狀,積惡之殃滿盈,禍及數世矣。此為司命奪算,星落身亡,鬼拷酆都(陰曹地府),殃流後世。”

黃帝又問曰:“司命奪人算壽,世人作何罪所招?”
 
赤松子對曰:“伏以世上之人,自犯悔咎,卻言天道不平。有屈不自分雪,咒詛怒(怨)天;囚禁枷鎖,怒(怨)天;饑貧疾病,怒(怨)天;寒暑霜雪,怒(怨)天;晝夜短長,怒(怨)天。自為惡事,祈咒於天。逆四時,違五行,對三光(日月星)裸體赤露,便利(大小便)向三光(日月星辰)社廟之前,見日月薄蝕不救(反省),貪自歡樂;不敬天地鬼神,不孝父母,呵罵風雨,毀拆聖人典教,破壞社廟,穿掘墳墓,取亡人財物,欺詐盲聾喑啞之人,竊盜金帛,將穢汙潑他人,屋舍妄外,破除衣服,以不淨器物盛諸飲食,厭咒生人,埋符地下,妒賢嫉能,養諸蠱毒,殺害物命,遣無頭文狀,讒損平人,發覺他人私事,閉塞道路,填築溝渠,偷他人物,抛棄用藥,斫伐樹木,破壞苗稼、花果、園林,損害六畜,穢汙井竈、宮觀、廟宇,自身孝服,唱歌作樂,放火燒山,破除他人産業,涸絕池沼,捕採水族(魚類)鼋鼍龜魚;與人結交,違背盟誓,輕慢神道,奸詐誣罔,口是心非,惡言讒鬥,僻要諍訟,教人官事重告;裸露對人,披髮飲食,損善益惡,潤已侵人;酷信邪師,教人非法,攻殺無罪,執正為非,恃勢邪巧,入輕為重;春行殺伐,夏誅諸命(傷害生靈),秋則見惡不改,冬則開掘地藏(違逆四季規律);離他人骨肉,好殺惡生,自重輕人,欺孤凌寡,敗他成己,危他取安,借貸不還,譽已毀彼,和惡逐勢,賣弄他權,陰毒面慈,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從,背親向屬,慢高傲下;不受父母師友教誨,妻妾讒鬥,取小下(小人和下人)言語,輕棄骨肉,施恩卻悔,樂短(揭短)他人窮,婪窺他密事,調謔奸他妻妾,非道而行,奪人恩愛,竊他善事,自主已有;以重罪牽引平人保證,輕慢上下,不擇尊卑;恃酒凌物,用物不當,抛棄飲食,輕賤衣服;非分求覓,不避危亡,得新忘故,棄本逐末,知恩不報,欺誑謾人。
 
“右所書過犯,八百餘件,略而言之,不可具載。但世人有所犯,皆犯本照,星辰奏聞上帝,七星、六律、四時、八風、九宮、五行,先令司命奪其算,今人短壽;(而且)今世諸殃,禍及子孫。”
 
黃帝又問曰:“人犯天地禁忌奪算,有數人之罪,如何?”
 
赤松子曰:“人為天地之本,當為善。伏緣(由於)世人外貌和柔,內懷陰妒,觸犯禁忌,罪累非一,被司命一一錄奏。應是世人遭刑殺者,或兩軍相持陣場死者,一為自身有犯宿業相雠,二為五運相交,太一伐之,數值遷移之歷,運合受磨滅之災殃。”
 
黃帝又問赤松子曰:“朕聞先生所說,世人違犯,臥不安席,罪可解乎?”
 
對曰:“罪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世人偶行非道,心能悔過,是可解也。若聞不信,知過不改,為惡轉多,心毒熾盛,不可解也。”
 
赤松子曰:“人行善道,天地鬼神賜福,助之增延壽考,無諸惡事,何苦不為善道?但世人尊敬天地、三光,不犯禁忌,孝愛父母,和順兄弟,憐愍孤獨,救接(接濟)貧病,敬重師長、古來聖賢、鄉里老人,教示不違,卑謙恭敬。每遇風雨寒熱、惡星怪異、日月交暈,虧犯薄蝕,皆宜念佛行善,敬遠鬼神,祭祀天地。上錄其功,增延祿算。見人為惡,勸人修善;若遇善人,敬而從之。或見凶危,將心救護,自就艱難,與人平衡;將己輕事,替人重役。勸人不為官事口舌爭訟。葺理(修繕)義井溝渠,修填道路,不以小失其大,不以大棄其小。見人有所失,為其痛切;見人有所得,為之內喜。扶羸護弱,施恩濟惠孤貧,恭謹卑遜,讓祿他人,天錄中功,亦增遐壽,子孫獲福。如有志信不違,心崇道德,不避危險,救溺江湖。無淫外色,不侵他人屋宅産業,不損害物命,好生惡殺,禮敬不虧,常習經書,恩不忘報,惠(惠施)人不悔,寬懷忍辱,盡忠盡孝,不逞威儀,不枉用(浪費)財物,不愛華麗之服飾,饌食不傷物命。自我作古人,無不親,無自賢,無自善,無自解,無自富,無自矜,無自專,無自譽,無自重(自負),無自尊自大,無自用,無自可,大錄下功,皆增算壽。又加算多者,人能事君盡忠,事父(母)盡孝,不傲慢,敬師長,開悟童蒙,光贊師傅,修身謙讓,和睦上下,撫愛均平,不聽讒邪,直心用行。婦人孝順公婆,敬順夫婿,清貞潔行,飲氣吞聲,晨昏參省,和顔悅色,無私奉上,並蒙加算、延壽福祿,災橫消除,男女聰慧。人有折壽薄福者,臣弑君,子殺父,事師違背,業成忘師,悖亂無禮,不識親屬,逞恣自我。婦人違背父母,不孝公婆,輕賤夫婿,口舌誹謗,鬥亂六親,盜竊饞慵(懶),比鄰為惡。(諸如此類,)皆奪福壽,惡病纏身,生遭人憎,死墜地獄。”
 
黃帝又問曰;“更有人間至妙之道,可得聞乎?”
 
赤松子曰:“夫人修持善惡,自起於心。心是五賊之苗,萬惡之根。夫人之心,擬行善,善雖未成,而善神已應;心起惡,惡雖未萌,凶神已知。故君子千日行善,善猶未足;片時造惡,惡便有餘。至如僭奪吞並,亦起於心,有得有失,會在天道。又有起心害人,未必便得,乃其死生枯榮,亦由運也。經云:‘天有五賊(戒、誡),見之者昌,失之者亡;教法五德,行之者昌,背之者亡。行之為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背之為惡逆、貪妒、殺凶、暴亂、欺誑、詐佞。”世人多行五背,心常九念:見他人家榮貴,說他往日風塵,起心願他流貶;見人寶貴,笑他往日貧窮,願他破散;見他財帛豐盈,起心教人劫奪;見他妻妾美麗,起心欲作奸非;見他屋宅宏壯,起心欲擬焚燒;欠人債務,起心願債主身亡;借貸他人財物不得,起心懊惱恨多;見他偶有危難,說他往日之非;自生身父母,早願亡殁,要(繼承)財物屋宅。此是愚人九念,是以天地鬼神惡之,賜其殃禍,奪其壽算也。

“心行五德之人,常懷九思:見他榮貴,自思(反思、自醒、慚愧)福業緣薄;見他谷米盈倉,自思不勤力管種;見他金玉資財,自思非我所有之物;見他美色妻妾,自思匹偶,不生亂心;見他屋宅宏壯,自思弊陋且安;見他舊曾於已不足,遭官府,起救接之心;欠他債負,目下未有還填,長思憂負勤償之;或欲借貸他人財物,自思舊無恩力;見他事養君親,常思無辛勤酬報。世人能終日行此九思,棄前九念,為上智明慧人也,見(現)世獲於福佑,慶流子孫,橫禍非災不可及也。”
 
黃帝又問先生曰:“智人何等次之?”
 
對曰:“有三等,皆為仁者之人。上智者明天文,察地理,不學自曉,不教自解,默而識之;辯音律,鑒賢愚,心慈愍,不輕人,識成敗,知進退,別存亡。此人雖貧而終富,暫卑而終高,此上智人也。中智者,通會經書,常存禮敬,見賢思齊,扶危救弱,惠施不悔,忠孝不虧,言不傷物,卑遜溫謙。此人雖未學而終悟,雖未顯而終達,此中智人也。下智者,修善人也,改往修來,就業而思學,篤信善惡報應之事,不侵他人財物,保命惜身,會道理,識文法,自能好弱,自怕災衰,如此兢兢而無過失,不遭橫禍,此下智人也。”
 
黃帝言曰:“善哉!善哉!此言功德不可數。謹依所說,錄示衆人,作大津樑。”諸群臣稽首而退,依教奉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帝範序】

朕聞大德曰生,大寶曰位。

辨其上下,樹之君臣,所以撫育黎元,鈞陶庶類,自非克明克哲,允武允文,皇天眷命,歷數在躬,安可以濫握靈圖,叨臨神器!

是以翠媯薦唐堯之德,元圭賜夏禹之功。

丹字呈祥,周開八百之祚;素靈表瑞,漢啓重世之基。

由此觀之,帝王之業,非可以力爭者矣。

昔隋季板蕩,海內分崩。

先皇以神武之姿,當經綸之會,斬靈蛇而定王業,啓金鏡而握天樞。

然由五嶽含氣,三光戢曜,豺狼尚梗,風塵未寧。

朕以弱冠之年,懷慷慨之志,思靖大難,以濟蒼生。

躬擐甲胄,親當矢石。

夕對魚鱗之陣,朝臨鶴翼之圍,敵無大而不摧,兵何堅而不碎,剪長鯨而清四海,掃槍而廓八 纮。

乘慶天潢,登暉璇極,襲重光之永業,繼大寶之隆基。

戰戰兢兢,若臨深而禦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汝以幼年,偏鍾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

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穑之艱難。

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

自軒昊以降,迄至 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焉。

所以披鏡前蹤,博覽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云耳。
 

【帝範正文】
 

《君體第一》

夫人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

人主之體,如山嶽焉,高峻而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

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歸往。

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

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

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

奉先思孝,處位思恭。

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
 

《建親第二》

夫六合曠道,大寶重任。

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

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哀一心。

遠近相持,親疏兩用。

並兼路塞,逆節不生。

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

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

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

秦之季也,棄淳於之策,納李斯之謀。

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

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

漢初定關中,誠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制。

大則專都偶國,小則跨郡連州。

末大則危,尾大難掉。

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钺之誅。

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

魏武創業,暗於遠圖。

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

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磐石以為基。

遂乃大器保於他人,社稷亡於異姓。

語曰:“流盡其源竭,條落則根枯。”

此之謂也。

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

由此而言,莫若衆建宗親而少力。

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

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

此封建之鑒也。

斯二者,安國之基。

君德之宏,唯資博達。

設分縣教,以術化人。

應務適時,以道制物。

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

括蒼旻以體心,則人仰之而不測;包厚地以為量,則人循之而無端。

蕩蕩難名,宜其宏遠。

且敦睦九族,放勳流美於前;克諧烝義,重華垂譽於後。

無以奸破義,無以疏間親。

察之以德,則邦家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
 

《求賢第三》

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

任使得人,天下自治。

故堯命四嶽,舜舉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贊欽明之道。

士之居世,賢之立身,莫不戢翼隱鱗,待風雲之會;懷奇蘊異,思會遇之秋。

是明君旁求俊義,博訪英賢,搜揚側陋。

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

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呂望,渭濱之賤老。

夷吾困於缧绁;韓信弊於逃亡。

商湯不以鼎俎為羞,姬文不以屠釣為恥,終能獻規景毫,光啓殷朝;執旌牧野,會昌周室。
齊成一匡之業,實資仲父之謀;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之策。

故舟航之絕海也,必假橈楫之功;鴻鹄之凌雲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為國也,必藉匡輔之資。

故求之斯勞,任之斯逸。

照車十二,黃金累千,豈如多士之隆,一賢之重。

此乃求賢之貴也。
 

《審官第四》

夫設官分職,所以闡化宣風。

故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樑,短者以為栱角。

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

明主 之任人,亦由是也。

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故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

不以一惡忘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

割政分機,盡其所有。

然則函牛之鼎,不可處以烹雞;捕鼠之狸,不可使以搏獸;一鈞之器,不能容以江漢之流;百石之車,不可滿以斗筲之粟。

何則大非 小之量,輕非重之宜。

今人智有短長,能有巨細。

或蘊百而尚少,或統一而為多。

有輕才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小力者,不可賴以成職。

委任責成,不勞而化,此設官之當也。

斯二者治亂之源。

立國制人,資股肱以合德;宣風道俗,俟明賢而寄心。

列宿騰天,助陰光之夕照;百川決地,添溟渤之深源。

海月之深朗,猶假物而為大。

君人禦下,統極理時,獨運方寸之心,以括九區之內,不資衆力何以成功?必須明職審賢,擇材分祿。

得其人則風行化洽,失其用則虧教傷人。

故云則哲惟難,良可慎也!
 

《納諫第五》

夫王者,高居深視,虧聽阻明。

恐有過而不聞,懼有闕而莫補。

所以設鞀樹木,思獻替之謀;傾耳虛心,伫忠正之說。

言之而是,雖在僕隸刍荛,猶不可棄也;言之而非,雖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

其義可觀,不責其辯;其理可用,不責其文。

至若折檻懷疏,標之以作戒;引裾卻坐,顯之以自非。

故云忠者瀝其心,智者盡其策。

臣無隔情於上,君能遍照於下。

昏主則不然,說者拒之以威;勸者窮之以罪。

大臣惜祿而莫諫,小臣畏誅而不言。

恣暴虐之心,極荒淫之志。

其為雍塞,無由自知。

以為德超三皇,材過五帝。

至於身亡國滅,豈不悲哉!

此拒諫之惡也。
 

《去讒第六》

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也。

爭榮華於旦夕,競勢利於市朝。

以其諂諛之姿,惡忠賢之在己上;奸邪之志,恐富貴之不我先。

朋黨相持,無深而不入;比同相習,無高而不升。

令色巧言,以親於上;先意承旨,以悅於君。

朝有千臣,昭公去國而不悟;弓無九石,寧一終身而不知。

以疏間親,宋有伊戾之禍;以邪敗正,楚有郤宛之誅。

斯乃暗主庸君之所迷惑,忠臣孝子之可泣冤。

故藂蘭欲茂,秋風敗之;王者欲明,讒人蔽之。

此奸佞之危也。

斯二者,危國之本。

砥躬礪行,莫尚於忠言;敗德敗正,莫逾於讒佞。

今人顔貌同於目際,猶不自瞻,況是非在於無形,奚能自睹?

何則飾其容者,皆解窺於明鏡,修其德者,不知訪於哲人。

詎自庸愚,何迷之甚!

良由逆耳之辭難受,順心之說易從。

彼難受者,藥石之苦喉也;此易從者,鴆毒之甘口也!

明王納諫,病就苦而能消;暗主從諛,命因甘而致殞。

可不誡哉!

可不誡哉!
 

《誡盈第七》

夫君者,儉以養性,靜以修身。

儉則人不勞,靜則下不擾。

人勞則怨起,下擾則政乖。

人主好奇技淫聲、鸷鳥猛獸,遊幸無度,田獵不時。

如此則徭役煩,徭役煩則人力竭,人力竭則農桑廢焉。

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鏤,珠玉珍玩,黼黻絺绤。

如此則賦斂重,賦斂重則人才遺,人才遺則饑寒之患生焉。

亂世之君,極其驕奢,恣其嗜欲。

土木衣缇繡,而人裋褐不全;犬馬厭刍豢,而人糟糠不足。

故人神怨憤,上下乖離,佚樂未終,傾危已至。

此驕奢之忌也。
 

《崇儉第八》

夫聖世之君,存乎節儉。

富貴廣大,守之以約;睿智聰明,守之以愚。

不以身尊而驕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車不飾,衣服無文,土階不崇,大羹不和。

非憎榮而惡味,乃處薄而行儉。

故風淳俗樸,比屋可封。

斯二者,榮辱之端。

奢儉由人,安危在己。

五關近閉,則嘉命遠盈;千欲內攻,則凶源外發。

是以丹桂抱蠹,終摧榮耀之芳;朱火含煙,遂鬱凌雲之焰。

以是知驕出於志,不節則志傾;欲生於心,不遏則身喪。

故桀紂肆情而禍結,堯舜約己而福延,可不務乎?
 

《賞罰第九》

夫天之育物,猶君之禦衆。

天以寒暑為德,君以仁愛為心。

寒暑既調, 則時無疾疫;風雨不節,則歲有饑寒。

仁愛下施,則人不凋弊;教令失度, 則政有乖違。

防其害源者,使民不犯其法;開其利本者,使民各務其業。

顯罰以威之,明賞以化之。

威立則惡者懼,化行則善者勸。

適己而妨於道,不加祿焉;逆己而便於國,不施刑焉。

故賞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罰者不怨上,罪之所當也。

故《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此賞罰之權也。
 

《務農第十》

夫食為人天,農為政本。

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志廉恥。

故躬耕東郊,敬授人時。

國無九歲之儲,不足備水旱;家無一年之服,不足禦寒暑。

然而 莫不帶犢佩牛,棄堅就僞。

求什一之利,廢農桑之基。

以一人耕而百人食,其為害也,甚於秋螟。

莫若禁絕浮華,勸課耕織,使人還其本,俗反其真,則競懷仁義之心,永絕貪殘之路,此務農之本也。

斯二者,制俗之機。

子育黎黔,惟資威惠。

惠而懷也,則殊俗歸風,若披霜而照春日;威可懼也,則中華懾軏,如履刃而戴雷霆。

必須威惠並馳,剛柔兩用,畫刑不犯, 移木無欺。

賞罰既明,則善惡斯別;仁信普著,則遐邇宅心。

勸穑務農,則饑寒之患塞;遏奢禁麗,則豐厚之利興。

且君之化下,如風偃草。

上不節心,則下多逸志;君不約己,而禁人為非,是猶惡火之燃,添薪望其止焰;忿池之濁,撓浪欲止其流,不可得也。

莫若先正其身,則人不言而化矣。
 

《閱武第十一》

夫兵甲者,國之凶器也。

土地雖廣,好戰則人雕;邦國雖安,亟戰則人殆。

雕非保全之術,殆非擬寇之方。

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隙講武,習 威儀也。

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遂以喪邦。

何則?

越習其威,徐忘其備。

孔子曰:不教人戰,是謂棄之。

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

此用兵之機也。
 

《崇文第十二》

夫功成設樂,治定制禮。

禮樂之興,以儒為本。

宏風導俗,莫尚於文;敷教訓人,莫善於學。

因文而隆道,假學以光身。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遊 文翰,不識智之源。

然則質蘊吳竿,非筈羽不美;性懷辨慧,非積學不成。

是以建明堂,立辟雍。

博覽百家,精研六藝,端拱而知天下,無為而鑒古今。

飛英聲,騰 茂實,光於不朽者,其唯學乎?

此文術也。

斯二者,遞為國用。

至若長氣亘地,成敗定乎筆端;巨浪滔天,興亡決乎一陣。

當此之際,則貴干戈而賤庠序。

及乎海嶽既晏,波塵已清,偃七德之餘威,敷九功之大 化。

當此之際,則輕甲胄而重詩書。

是知文武二途,捨一不可,與時優劣,各有其宜。

武士儒人,焉可廢也。
 
 

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

安危興廢,咸在茲焉。

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

是以暴亂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聖哲之主,非獨見於善途。

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

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

故知禍福無門,惟人所召。

欲悔非於既往,惟慎禍於將來。

當擇聖主為師。

毋以吾為前鑒。

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自非上德,不可效焉。

吾在位以來,所制多矣。

奇麗服,錦繡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鹘,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此非屈己也。

斯事者,吾之深過,勿以茲為是而後法焉。

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功大過微,德未虧。

然猶之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

況汝無纖毫之功,直緣基而履慶?

若崇善以廣德,則業泰身安;若肆情以從非,則業傾身喪。

且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