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異門,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淨為真宗,長生為大道。悟之於象帝之先,達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強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盜天地之機,窮鬼神之理。可以(耳+力)國安民,濟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符,可以濟世。近世學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參符咒,茲不得已,略述九事,編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學道之士,證入玄妙之門,不墜昏迷之路。人人得道,個個成真,豈不美哉!

瓊山道人白玉蟾序。
 

立身第一

學道之士,當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寶。首陳己往之愆,祈請自新之祐。批閱經典,廣覽玄文,摒除害人損物之心,克務好生濟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研香火,孝順父母。恭敬尊長,動止端莊。威儀整肅,勿生邪淫妄想,勿遊花街柳陌,勿臨誅戮之場,勿親屍積之地。清淨身心,遠離惡黨。始宜尋師訪道,請問高人,此乃初真之士,當依此道行之。
 

求師第二

學道之士,須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師,方可皈向傳道。受法須是日前揣度其師,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後親近。日積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狀、赍香,盟天誓地,歃血飲丹,傳授道書隱訣秘法玄文,佩奉倄持。雖得其傳,不可便棄。常侍師門,參隨左右,求請口訣玄奧。庶無疑難,自然行之有靈。常聞高古祖師,徒弟皈向者紛紛然甚衆,師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與之。不盡誠者,不與之。無骨相者,不與之。五逆者,不與之。及有疾者,不與之。吏曹獄卒始勤終怠者,亦不與之。中有徒弟,若與師心契合,氣味相投,隨即應化得度者,當以愧心對之。忽遇師門試探弟子,難以難事相互勾幹,或中間不從所求,弟子切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貽咎,師之愆,陰過陽報,毫分無失。所得法中,神明將吏亦不輔助。豈不聞漢張良事黃石公,三進圯橋之履。公見誠心,乃傳素書,後為君師。若求師者,當究是理。道法之師,始終心意如一,弟子始終亦如一。進道自然無魔。所謂弟子求師易,師求弟子難。誠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間,衣食自然分定。誠宜守之,常生慚愧之心。勿起貪戀之想。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都緣夙世根基。不得心懷嫉妒。學道惟一,溫飽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則禍患必至。所謂“顔子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顔回者,賢人也。學道人若外取他求,則反招殃禍也。道不成而法不應。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學首戒持齋,神明自然輔佐。薩真人云:道法於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徹心寒,千年鐵樹開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難。豈不聞真人燒獰神廟,其神暗隨左右,經一十二載,真人未嘗有絲毫犯戒,其神皈降為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報仇必矣。今人豈可不持戒。更當佈德施仁,濟貧救苦。昔晉旌陽許真君,一困者為患,其家抱狀投之於君。君聞得疾之因,乃緣貧之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錢封之於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開之回家。患者開牒得錢,以周其急,其患頓愈。濟貧佈施,則積陰德。行符之人,則建功皆出於無心。不可著相。著相為之,則不是矣。若功成果滿,升舉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聖超凡,福資九祖。逍遙無礙之鄉,逸樂有玄之境。聚則成形,散則為風。三清共論,玉帝同談,不屬五行,超離三界。此乃證虛無之妙道。欲證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滅盡六識,明立玄牝根基,須分陰符陽火。如雞抱卵,出有入無。功成行滿,身外有身。仙丹妙寶,隨意自取。玉室金樓,隨心自化。呼風喚雨,坐役鬼神,噓炁可以治病,點石可以為金。不與凡同,奉應天詔,證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超凡入聖,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雨救旱,先擇龍潭江海、碧壑深淵、雲龍出沒之地,依法書箓,鐵劄投之。如不應,方動法部雷神,擇日限時,登壇發用。祈晴之事,在乎誠心。靜念運動賜神,召起馮夷風部之神,掃除雲霧,蕩散陰霾,易歉為豐,救及疾苦。若德合天心,應之隨手。驅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勿生妄想,審究真僞。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當以誠心招符而驅之。若傳人不一,聞法避罪逃遁者,(羊上+口下)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崇,切不可發送酆都,沒後恐有連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細查其病症,次當給以符水治之。蓋人之氣,運於三焦五臟之間,順則平康,逆則成病。或嗜欲失節,或心意不足而成邪。以我之真陽,敵彼之陰。若患者執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滿,而證仙階,而為妙果哉。
 

守一第七

近觀行持者,間或不靈,呼召不應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驗非常,廣學者卻不如之。此非法之不應也。緣學者多傳廣學,反使精神不能純一。分散元陽。登壇之際,神不歸一。法不靈應。豈不聞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次靈。今志於行持者,,必當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徹地。不如抱玄守一為最上功夫。但躭於廣學,反不能純一矣。蓋上古祖師,雖有盈箱滿箧靈書,留之引導凡愚,開發後學,佈置師心自有至一之妙,不叫人見聞,鬼神亦不知其機。用之則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專以心主一印,專治一司,專用一將。仍立壇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儀,動止恭敬,誠信相孚,自然靈應。切不可疑惑有無,昧於靈台,須是先以誠敬守之,必獲靈驗。斯為守一之道矣。
 

濟度第八

學道之人,洞明心地,不樂奢華,不嫌貧賤。不著於塵累之鄉,不漂於愛河之內。恬淡自然,逍遙無礙。塵世和同,先當行符治病,濟物利人。次可拔贖沉淪,出離冥趣。先渡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覺彼之滯。以我之指,化彼之妄。以我之陽,煉彼之陰。以我之飽,充彼之饑。超升出離,普渡無窮,斯為濟度矣。
 

繼襲第九

學道之人,得遇明師傳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學皈依。愧非小事,當知感天地陰陽生育之恩,國王父母劬勞撫養之德,度師傳道度法之惠。則天地國王父母師友不可不敬。稍有違慢,則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應,可擇人而付度之,不可斷絕道脈。須是平日揣摩。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輕傳也。罪有所歸,若得人傳授,但依祖師源流,不可增損字訣。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負師,天地神明昭然監察,毫分無失。師僞弟子亦然。若無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島龍宮。劫運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諸師傳道教訓之德,將其所得,冊成九事,以警後學。若修身立己,積德累功,上體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聖,伏望見聞,咸希觀覽。
 

瓊山道人白玉蟾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含義“禪”是外不著相(不執著一切境界相是禪);“定”是內不動心。

禪,Buddha‘s Mind “禪“ 者 “佛之心“. 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對外境不起攀緣染著,自內照而不昏沉無記是也。

禪定,又名「三昧」,所謂「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禪」「定」亦即「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

禪定是指「心一境性」,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外禪內定,專注一境。

禪定必須先由「入靜」開始,而到「至靜」,才能達到「寂靜」,此時已經是忘我的境界,從「身空」、「心空」而進入到虛空法界。

然而坐禪要進入禪定的境界,也必須要俱備「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潛意識的障礙。

禪的意義就是在定中産生無上的智慧,以無上的智慧來印證,證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實相的智慧,這叫作禪。

《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就是禪定、深定。

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來說,禪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脫,但要悟道解脫卻離不開禪定。

但是對上根利智者而言,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

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禪定六法

靜:緩和身心,消除緊張。

定:專注不移,一心一意。

止:擺脫雜念,頭腦休息。

觀:一心觀想,堅強意志。

覺:感覺敏銳,思緒空明。

同:無限可能,創意無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身非身,鏡像水月。觀心無相,光明皎潔。
 

一念不生,虛靈寂照。圓同太虛,具含衆妙。
 

不出不入,無狀無貌。百千方便,總歸一竅。
 

不依形氣,形氣窒礙。莫認妄想,妄想生怪。
 

諦觀此心,空洞無物。瞥爾情生,便覺恍惚。
 

急處迴光,著力一照。雲散晴空,白日朗耀。
 

內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念起即覺,覺即照破。境來便掃,掃即放過。
 

善惡之境,隨心轉變。凡聖之形,應念而現。
 

持咒觀心,如磨鏡藥。塵垢若除,此亦不著。
 

廣大神通,自心全具。淨土天宮,逍遙任意。
 

不用求真,心本是佛。熟處若生,生處自熟。
 

二六時中,頭頭盡妙。觸處不迷,是名心要。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薩迦派大德土美大師(1295-1369)的傳世之作。土美大師全名額曲土美桑波,意為無著賢,薩迦派歷史上卓有建樹者之一。大師出生於西藏薩迦寺附近的“劄迦”,父名袞丘巴,母名布卓。

五歲開始學習語文、經論,十四歲受沙彌戒,十五歲起先後到著名的伯東埃寺與薩迦寺學習經論,精通了大小五明與三藏經續,二十三歲時已因出色的辯論才能而被稱為“辯經無比尊”,深受各方大德的佩服和讚嘆。

三十歲時受比丘戒,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應邀至伯東埃寺大轉法輪,培養出很多出色的弟子。四十三歲起在額曲秋宗山洞閉關靜修,歷時二十多年,以他修菩提心的力量,在他的周圍,出現了諸如猛獸與野兔一同嬉戲等的感人場面,七十四歲在靜坐中入定圓寂。

土美大師一生致力於菩提心的弘揚留下了大量關於菩提心的教誡,著名的有《佛子行三十七頌》、《入菩薩行釋——妙解大海》。

上師法王如意寶對土美大師極為推崇,曾諭示,通過修學土美大師的論著,能使我們很自然地生起菩提心。上師法王如意寶於諸傳承上師前共聽了一百五十多次本論的講解,並要求弟子們必須精通其義。

(佛子行三十七頌目前流通有四種譯本,內容稍異,然,法義無差)

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衆生,殊勝師及觀自在,恭敬三門恒頂禮。
 
利樂之源諸圓覺,從修正法而出生,彼復依於知其行,是故當說佛子行。
 
獲得暇滿大舟時,為自他渡輪迴海,晝夜恆時不懈怠,聞思修是佛子行。
 
親方貪心如沸水,怨方嗔心似烈火,取捨皆忘癡黑暗,抛棄故鄉佛子行。
 
捨惡境故漸減惑,無懶散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正見,依住靜處佛子行。
 
長伴親友各分離,勤聚財物留後世,識客捨棄身客堂,捨此世為佛子行。
 
交近彼使增三毒,並減聞思修事業,能轉慈悲滅盡者,離惡友為佛子行。
 
依止何者滅罪過,功德增如上弦月,勝善知識比自身,尤為愛重佛子行。
 
自亦縛於輪迴故,世間天力能救誰,是故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是故雖遇生命難,終不造罪佛子行。
 
三有樂如草頭露,一瞬刹那毀滅法,恆時不變解脫果,希求其是佛子行。
 
無始時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為渡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
 
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
 
誰以大欲圖財物,一切奪或令人奪,乃身受用三世善,迴向於他佛子行。
 
吾雖無有少罪過,何人若斷吾之頭,然以悲心於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何人百般誹謗吾,雖已傳遍三千界,吾猶深懷仁慈心,讚嘆他德佛子行。
 
何人於聚衆人處,揭發吾過說粗語,於彼還生善師想,恭敬其是佛子行。
 
吾以如子護養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與吾同等或下士,雖以傲慢作侮辱,吾恭敬彼如上師,恆頂戴是佛子行。
 
貧窮恆被他人欺,又遭病重及魔障,衆生諸苦己代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衆人恭敬遍榮譽,財物量如多聞天,然知世妙無實義,無有驕傲佛子行。
 
若未降伏自嗔心,外敵雖伏又增盛,故以慈悲之心軍,調伏自心佛子行。
 
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受貪越增,於何能生貪心物,頓時捨棄佛子行。
 
一切現象唯自心,心性本為離邊戲,領悟彼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會遇悅意之境時,當視猶如夏時虹,雖然美妙然無實,斷除貪欲佛子行。
 
諸苦如同夢子死,實執幻象極勞累,是故遭遇違緣時,視為幻景佛子行。
 
欲菩提者應捨身,何況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報異熟,佈施便是佛子行。
 
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他利豈可能,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
 
欲享善樂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故於衆生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唯求自利小乘士,見勤如救頭燃故,為利衆生功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已知具寂之勝觀,能斷一切煩惱障,遠離四處無色心,修習禪定佛子行。
 
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故具方便離三輪,修習智慧佛子行。
 
若不細察己迷惑,以法形象行非法,是故恆察己過失,斷除其是佛子行。
 
以惑宣說佛子過,以彼減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
 
貪圖財敬互爭執,減弱聞思修之業。故於親友施主家,斷除貪心佛子行。
 
粗語傷害他之心,失誤佛子之行儀,故於他人所不悅,斷惡言是佛子行。
 
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
 
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恆以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
 
如是勤修所生善,為除無邊衆生苦,以淨三輪之智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為利欲學佛子道,顯密經論所言義,跟隨聖賢之竅訣,著佛子行卅七頌。
 
吾淺智慧少學故,亦無智者所喜詩,然以經典教言故,佛子行頌應無誤。
 
然諸廣闊佛子行,愚鈍如我難測故,違理無關等過失,祈諸聖賢予寬恕。
 
以此善業諸有情,依勝俗諦菩提心,無住有寂之邊際,願成怙主觀世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的耆那教歷史悠久,它産生於公元前6~5世紀。

耆那教的第24祖筏陀摩那(Vardhamana)被尊為該教真正的創建者。“耆那”(jain)是由“jin”演變而來,其意為勝利者,是他的稱號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們尊稱他為摩訶毗羅,即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實際上,正統耆那教只是把大雄當作一系列創始人中的最後一個,在耆那教的創立過程中,有23個已先於他。

大雄於公元前599年延生在古印度距吠舍離(Vesali)45公里的貢得村,其父母屬刹帝利種姓,父親是貝拿勒斯一個小王國的君主。他家庭富裕,生活奢華。

大雄婚後生有一女,但他並不感到幸福,他父親死後,當他大約30歲時便立志出家苦行,尋找解脫不幸的宗教途徑。第一年他先後遊歷了許多地方,如庫馬羅等地,第二年來到那爛陀,途中艱難跋涉,衣服破爛不堪,從此裸體行乞。

在那爛陀他偶然遇見了蒙克利高夏勒,兩人結伴同行。在與高夏勒共同生活的5年中,他們曾多次被當作密探、盜賊而受到誣陷,後因兩人意見分歧而分道揚镳,大雄獨自來到了羅啥。他每年除四個月的雨季時需要居住在一個地方外,其餘時間都是到各地漫遊。在極端困難條件下,他苦行修煉,長達12年之久。

當他苦修到13個年頭時,終於在吠耶婆達東北建皮耶村的一棵沙羅樹下覺悟成道,時年42歲。大雄成道後,先後組織教團,宣傳教義,進行宗教改革活動,長達30多年,他於公元前527年死於巴瓦,終年72歲。他的主要活動地區是今天印度的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的西北部、北方邦的東部和奧裏薩邦等地區。

耆那教的興起幾乎與佛教處於同一時代。耆那教否定當地婆羅門教主張的吠陀天啓,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針鋒相對地提出吠陀並非真知,祭祀殺生,只會增加罪惡,婆羅門是不學無術的祭司,宣傳種姓平等,反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的神靈崇拜,崇信耆那教經典,以對抗吠陀經,強調苦行和戒殺,以對抗祭祀萬能。主張靈魂解脫,業報輪迴和非暴力等。

並且認為,一切生物都有靈魂,都是神聖的,人的靈魂在未解脫前為業所束縛並無限輪迴。人們只有通過修煉,使靈魂擺脫“業”的桎梏,才能獲得最後解脫。主張五戒:不殺生、不妄言、不偷盜、不奸淫、戒私財。耆那教認為,只有嚴格實行戒律,經過苦行修煉,才能清除舊業的束縛,就可達到“寂靜”,滅其情欲,獲得“解脫”。

這些思想反映了公元前6~5世紀印度下層人民的要求,對打破婆羅門教一統天下的局面起到積極作用,從而吸引了廣大群衆,但耆那教固守靈魂轉世、因果報應和輪迴解脫,認為“業”可決定人的過去和未來,將禁欲和苦行視為解脫的最佳途徑。

耆那教最初的活動中心是恒河流域,公元前3世紀,由於摩揭陀地區12年連續發生災荒,於是耆那教開始由北南移,轉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區。公元1世紀左右,它分裂為天衣派和白衣派,後來兩派又繼續分裂。

白衣派主張男女一樣能獲得拯救,各種姓一律平等,否認裸體的必要性,主張僧侶穿白袍。允許出家人佔有一定的生活必需品,允許男女結婚生育等。這一派主要活動區域是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等地。

天衣派較為保守,注重苦行,歧視婦女,禁止婦女進入寺院和廟宇,對白衣派的主張均持反對態度,要求僧侶基本上裸體,只有最偉大的聖人才能全裸。這一派主要活動在南印度的卡納塔克邦以及北方邦。

從公元8~12世紀,耆那教在印度部份地區由於受到當地統治者的重視與支持而得到發展,如在卡納塔克、古吉拉特等地分別修建了不少耆那教寺廟,使非暴力思想廣泛傳播。到12世紀後,隨著當時阿富汗軍事力量的入侵和伊斯蘭教的傳入,耆那教徒大批被殺,不少寺廟被焚,致使耆那教遭到很大破壞。

13世紀時耆那教處於衰微狀態,但在南印度的泰米爾納杜和卡納塔克等地的耆那教仍有些秘密活動。

從15世紀中葉至18世紀,耆那教在歷史上出現了多次改革運動。最初由古吉拉特的白衣派所發動,其領導人為郎迦辛哈(lonkasingh),故稱郎迦派運動,此運動以反對偶像崇拜和繁瑣的祭祀儀式為宗旨,起了一定作用。後來於1652年又出現了以羅瓦吉(lavaji)為領導的斯特納格瓦西派運動(sthanakavasi),繼續從事宗教改革。

與此同時,耆那教的裸體派也出現了改革運動,如北印度的裸體派分支毗娑提派(Bisapan-thi),提出建築富麗堂皇的寺廟和供奉更多神明的主張。其主張遭到以特羅般提派(Terapanthi)的強烈反對,明確地反對偶像崇拜和繁瑣的祭祀活動,對耆那教的鞏固與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耆那教徒一般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諸如當兵、屠夫、皮匠等,甚至也不從事農業。在他們看來農夫犁地也會傷害蟲類等生物,所以耆那教徒從事商業、貿易或工業的較多,由於他們講究誠實和道德,他們成了印度優秀的商人或著名財團。著名的瓦爾昌德、達爾米亞和賈恩三個財團的家族都是耆那教徒。

耆那教雖然不講究信神,但卻重視崇拜24祖,因此,在印度建立有關24祖的寺廟4萬多個。耆那信徒除了在廟宇中崇拜這些祖先外,在家中也進行許多崇拜儀式,諸如念誦耆那,給偶像沐浴和獻花,誦唱耆那的讚美詩,教徒進行沉思和守戒等。每年每月都有例行齋期和節日活動,如大雄誕生紀念日、贖罪節等。

目前耆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教徒有340多萬(1991年),有關組織不下幾十個,例如耆那教青年大會、全印耆那教大會,世界耆那教傳教會等。另外有關的文化研究單位和中小學校也很多,如孟買大雄耆那教學院就很有名,在新德里有百餘所中小學和幾所大學及研究單位。

耆那教與印度教很接近,因此,在印度信耆那教的人,也可以被算作印度教的第三種性,他們與印度教徒可以彼此通婚。

耆那教與佛教幾乎同時代産生,但兩者發展狀況大不相同,佛教的發展大起大落,今天在印度信佛教的人已廖廖無幾,而耆那教卻不斷穩步發展。

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斷向外傳播,今天在斯里蘭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響。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的故鄉青海高原的牧區流傳著一個藏羚羊的故事。

有個盜獵份子在山上發現了一群藏羚羊,就在他開槍準備射擊時,羊群發現了險情,很快向遠處逃散。

獵人舉槍追擊,體格健壯的藏羚羊跑在前面,把小一點的羚羊扔在了後面。
 
追到一個峽谷時,其餘的藏羚羊都紛紛縱身跳了過去,只丟下一對母子。盜獵者很快追上了落在後面的母子倆。

藏羚羊的彈跳能力很強,速度快的時候能跳數丈遠。還沒有完全長大的小羚羊跳不了那麽遠。

很顯然,在這種危險的情況下,它要不就是跌入深谷摔個粉身碎骨,要不就是落入盜獵手中,而母羚羊足以跳過峽谷逃生。

盜獵者緊隨其後追擊,快追到峽谷盡頭時,母子倆同時起跳,但是彈跳的那一瞬間母親放慢了速度,幾乎只用了和小羚羊相當的力量。

母親在半空中先於小羚羊下降,小羚羊穩穩地踩在母親的背上,以此作為支點第二次起跳,順利地逃到對面的峽谷。

而它的母親卻無力第二次起跳,落入深谷摔死了。

這一幕讓盜獵者震驚了!他跪倒在地,含著淚將罪惡的槍扔到山谷裏。

儘管母愛不一定要以自戕為代價,但那一降是母愛的昇華,是母愛的至高境界,感天動地;那一跪是良心的覺醒,更是對母愛的至誠敬仰。

一個是愛的犧牲,一個是愛的覺醒。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君曰:夫學長生久視、不死之道,先須理心、正行,然後習氣。

道則有三,上有還丹金液,中有神水華池,下有五金八石。

術亦有三,上有神仙抱一,中有富國安民,下有強兵戰勝。

若得其一,萬事畢矣!

神仙抱一者,玉爐烜赫,姹女端嚴,嬰兒含嬌,深根固蒂,五行匹配,八卦相連,此之謂上也。

富國安民者,龍盤金鼎,虎繞丹田,黑白真金,鉛汞至寶,水火既濟,日月騰輝,一片火輪,九年丹竈,此之謂中也。

強兵戰勝者,一殿恢張,三峰蒼翠,表之心意,放龍虎以往來,兩湊玄關一泥丸道,此之謂下也。

老君曰:夫煉大丹者,精勤功行,清靜身心。僻靜探山幽玄石洞,絕於雞犬,斷卻是非,不睹外物,不聽外聲,一心內守,無勞外求。

大凡修道,必先修心。修心者,令心不動。心不動者,內景不出,外景不入,內外安靜,神定炁和,元炁自降,此乃真仙之道也。

老君曰:聖人以身為國,以心為君。心正則萬法皆從,心亂則萬法皆廢。復以精氣為民,民安則國霸,民散則國廢。
  
老君曰:修生之法,保身之道,因氣安精,因精養神,神不離身,身乃長健。凡修大道,利於生靈之性,發人智見,使人達道,得天衝虛之氣也。

老君曰:心有所愛,不用深愛。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如覺偏頗,即隨改正。

處富者勿謂長富,居貧者勿謂長貧。貧富之中,常當奉道。

道不在煩,心不可亂。勿思衣食,勿思嗜慾,勿思名利,勿思榮辱,抱一守中,自然之道也。
  
老君曰:夫煉大丹者,固守爐竈,返老還童,功成行滿,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髓。

一年益氣,二年益精,三年益脈,四年益肉,五年益髓,六年益筋,七年益髮,八年益骨,九年益變形神,身中有三萬六千精光神,居身不散。

身化為仙,足下雲生,頂中鶴舞,號曰長生。

修功不息,關節相連,五臟堅固,內炁不出,外炁不入,寒暑不侵,兵刃不傷,昇騰變化,壽齊天地,玉女侍衛,玉童相隨,上佐玉皇,下度黎庶,號曰真人。
    
老君曰: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氣,氣中有氣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之道也。

老君曰:長生之體,久視之門,洗心易行,乃成正真。

然除想化物,要淨六根,邪魔遠離,眾病無因,通幽顯聖,無不成真。須明恍惚,輔弼帝君。

太上曰:自己三清,何勞上望?自己老君,何勞外覓?知之修煉,謂之聖人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草藥總論

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

前人相傳授,意在概括中。

生毛能消風,黏泥拔毒功;

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膿;

莖方善發散,骨圓退火紅;

葉缺能止痛,蔓藤關節通;

色紅主攻瘀,色白清肺宮;

味苦能瀉火,味甘可補中;

酸斂澀止血,辛散鹹潤融。

病魔相煩擾,藥到遁無蹤。

最是辨形色,妙用自無窮。

採藥貴時節,根薯應入冬;

莖葉宜盛夏,花在含苞中;

果實熟未老,核熟方有功。
 

草藥   形色主治

貼地沾泥退腫紅,
方枝生毛能消風,
尖葉生刺除積痛,
枝紅肉黃活血通。
 

中草藥千年之經驗總結

下面介紹的是一學即會的中草藥辨認方法與自救術,適用於偏遠山區及缺醫少藥的農村或者外出旅遊或郊遊時遇到的一些突發疾病時適用:

歌訣:
中空草木可治風,葉枝相對治見紅,葉邊有刺皆消腫,葉中有漿拔毒功,毒蛇咬傷就地醫,內血面白必戒酒,忍氣吞聲驗內傷.

歌訣解釋:

1.草木中空善治風:
凡是草木中間見空心的都可以治療風濕骨痛,如治療風寒腰腿痛可加一些酒行氣活血.一般不認識的藥儘量只外用勿內服.

2.葉枝相對治見紅:
凡是草木葉與枝都是同向對生的即可以外用止血.

3.葉邊有刺皆消腫:
凡是葉邊有毛有刺的即可治療肌肉紅腫疼痛等.

4.葉中有漿可拔毒:
凡是葉子經一搓既有粘滑漿液的即可治療無名腫毒或蛇,蠍,蜂,蜈蚣咬傷等.

5.毒蛇咬傷就地醫:
凡毒蛇咬傷切勿驚慌失措,拔足狂奔.應冷靜地擠或吸出毒汁,然後在原地十米平方範圍內即可找到解藥(按上面第4點尋找).

6.內血面白必戒酒:
凡內傷出血的病人必面白口渴,此時不論服用何藥物切忌與酒同服.
以上雖簡單幾句,可能在危急之時可以自救救人.

7.忍氣吞聲驗內傷:
跌打損傷,外傷為輕,內傷為重.一般四肢,肌肉損傷紅腫為外傷,那麽如何辨別內傷呢: 令傷者深吸一口氣如吞東西一樣吞落咽喉,然後閉住呼吸到確實憋不住時再呼出,在憋氣過程中如自覺傷處猶如針紮樣刺痛或刀割樣痛,重者則不敢憋氣此即為內傷之症.然後辨別傷在何臟以進行治療. 
 

採藥貴時節,根薯應入冬;
果實應初熟;種子老熟用;
莖葉宜在夏;花採含苞中;
採集要合理,資源永利用。

解表草藥路邊坡,利濕草藥濕地多,清補中藥深山谷,通絡藤本密林窩。

有毛能止血(如紫珠草),有刺善驅風,腫節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莖祛風濕,中空消水腫,花葉能升散,子實專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澀可收斂,甘味補氣雄,苦寒瀉心火,辛辣善溫中,鹹味軟堅好,質重能鎮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名氏,來歷不詳的布袋和尚,自稱“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說四明人)。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顛,出語不定,就地而臥,隨遇而安。他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禪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資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勝枚舉,高興就臥在雪裏,雪也不沾身;能夠預卜吉凶和氣候,天晴時,穿著高齒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雨天則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靈驗,被認為是一大奇人。

有一首偈說: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清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遙放曠,無拘無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隨緣度衆,處處顯示禪機。據《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記載,一次,有一位禪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從該僧背後摸了一下,禪師回頭,和尚就說:“給我一文錢。”禪師回答:“道得出,便給你一文錢。”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則背著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有一位禪僧問他:“請問和尚在這裏做什麽?”他回答:“我等一個人。”禪師看了看說:“來了!來了!”他說:“你不是這個人。”禪師問:“誰是這個人?”和尚就說:“你給我一文錢。”
 
隨後,布袋和尚唱頌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彊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梁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衆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

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的和尚,是人們常常聽說的對每個人由衷、盡興、強烈笑的著名和尚。他的整個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笑,那就是他的信息,他的信條,他的經典。

在日本,沒有誰像布袋和尚那樣被人在記憶中如此地尊敬。人們與這位在每一間屋子裏陳設的布袋和尚塑像面前,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如此深刻笑的痕跡,他的笑駐留在每個聽見笑聲的人的心中,他的笑扣動了他的本性,他的笑更創造出了一種人類的共鳴。

布袋,是獨一無二的。在整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滋養,每個人的心靈都可以被他的笑所淨化,每個人都可以從他的笑容間感受到純真的幸福。他的笑深不可知,卻是人們心底鳴響的歡樂音樂。
 

《插秧歌》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

善似青松惡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見青松不見花

面上無嗔是供養   口裏無嗔出妙香   心中無嗔無價寶   不斷不滅是真常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佛在世時我沉淪   佛滅度後我出生   懺悔此生多業障   不見如來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底清淨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千錘百煉出深山   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無怨   留得清白在人間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雲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堪歎世間學修行,不明性理說道經。
 
先天三寶拆散了,金木水火不相生。

閉目枯坐假裝像,不知採取亂胡行。

自己盲修自昧自,將錯傳人問自心。

那裏是你生死竅,誰個才是本來真。

冬至一陽在何地,夏至一陰怎麽生。

離明二字怎麽講,返本還原怎樣行。

拆坎補離怎下手,清濁二氣何處分。

爻珠老嫩甚物件,織女牛郎怎樣親。

修行不明此中理,切莫人前談坎離。

守死血心默景意,現出幻景當寶貝。

大限來時無常取,憑何本領避吉凶。

勸君早究生死處,訪求明師指靈機。

悟真參同為憑據,大學中庸言貫一。

玉皇心經藏妙義,金剛寶典醒愚迷。

三教聖經同一理,並非分門別有奇。

吾把下手來洩論,仔細參詳訪聖師。

無縫塔前收神炁,譬如北辰一真機。

蘆茅穿膝濁撥出,存無守有恍惚時。

居其所止歸善地,衆星共之朝紫微。

四句偈等七寶佈,虎歸龍穴現明珠。

松木慧劍高舉起,降伏邪魔把頭低。

十惡八邪歸正處,四大苦海返太虛。

六百卦足結靈體,千八二六養胎息。

離兌震數純陽聚,不增不減是真如。

萬法歸一十六句,得受平步上天梯。

若問此篇誰人著,單傳直指號涵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