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者言:「事能知足心多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多麼有意涵的一句話,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的領悟?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力行?其實,在人生的過程中,若把心力過度的集中在物質上,那麼人也只不過是一部冷冰冰的機器而已,生而為人有什麼意義?又有什麼好稱幸?
人與浩瀚宇宙相比,是何等的渺小,但,天天忙忙碌碌,汲汲營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物質的享受,為了地位、為了名望,只一味的想擁有這一切外在的有形物相,卻忘了要如何擁有?擁有之後,要如何來背負這個擁有?
世人可靜下心來想想:擁有的尊嚴、光彩魅力、財勢名望......,它不就是你的負擔嗎?一生都得背負著它,費盡心血的結果,擁有了有形的物相,卻要背負那心中無形的壓力,這樣的人生會是什麼?是快樂或痛苦,是自在或束縛。
從另一角度來論說,當擁有的同時,是否就會擔心失去,於是又得絞盡腦汁,想辦法去緊緊的抓住,然而,當一心一意在抓住這些自認為是自己的成就時,不也就被這些成就牢牢的壓住、套牢了嗎?
修者試想,人生所有的好處,另一面卻都是人生的弱處。一生的努力就是想擁有光鮮亮麗的一面,殊不知,這些光鮮亮麗的前後都是一種壓力的堆疊,是精神與心靈上的束縛,吃了一頓山珍海味又如何?徒增身體的負擔,那麼這一餐山珍海味是人生的享受亦或人生痛苦?穿金戴銀看似風光,人人投以羨慕的眼光,這又如何,只為求別人的稱羨,內心卻要背負著沉重的壓力,何其不自在呀!
人生之道不在有形的物質上競逐,而是要珍惜所擁有的,知足不貪求。要把心理的那些塵垢一層一層的洗滌乾淨,讓心靈能如一面鏡子,照亮視野才能看到真相。世間人為什麼容易得神經衰弱症,又為什麼有憂鬱?是放不下有形的物體,懂得放下才能天長地久。當你覺悟了而把所擁有的放下了,才能給別人生存的空間,也才能看到真實的人生。
「天光雲影共徘徊」,人間的一切美好,人間最光明自在的一切都反照在水中,當你的心開放之後,就可以把天上的光明,把人間的自在都能顯現在心靈之中,只要心能開放,人生的美好都會進來。
世人喜為眾相在競逐,貪求頭上利,不悟眾相皆為空,不悟苦海無邊,以苦作樂,迷顛、痴狂終告墜入萬丈火海,世人慎思!慎思!現世雖言末法之期,但也正是正法重光之際,能聞正道是福報,無奈光陰易逝,生命短促,要知所把握,放下那外在的糖衣與物質幻想,好好精進六度諸行,累功積德才是真正的人生之道。寄望世俗客,速速覺醒將身修,免去日後添心愁。
- Sep 19 Sat 2015 02:45
神佛勸修文 《人生之道》
- Sep 19 Sat 2015 02:42
考驗 (常喜)
有位農夫,年年為了農作物的收成而早出晚歸的努力耕種,雖能自給自足,讓全家大小有個溫暖的家庭,但農夫每每為了農作物受風雨襲擊,病蟲害之侵蝕而擔心操勞,有一天,農夫來到了一座教堂,向上帝禱告,祈求上帝幫忙,不要有風雨,不要有病蟲害,好讓農作物能平平安安的長大結穗,讓收成更好些。
是晚,上帝果然來到了農夫的睡夢中,對著農夫言到:
我創造世界,創造了人類與生物;
也創造了風雨,創造了乾旱;
創造了蝗蟲,也創造了鳥雀;
我所創造的是不能百分之百如人所願的世界。
農夫聽了上帝所言之後,即跪下來,吻了上帝的腳說道:
全能的主呀!
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諾我的請求?
只要一年的時間,
不要狂風,不要大雨,不要烈日與蟲害,
能不能給我一年的時間。
上帝聽了農夫的請求之後回說:
好吧!明年就如你所願。
夢醒後,農夫期待著明年的農作物會更豐收。
農夫一直牢記著上帝的允諾,因此,到了第二年,農夫更加努力的耕耘,果然,在今年的田地裡,綠油油的一片,結滿了麥穗,由於沒有任何狂風大雨,烈日與蟲害鳥食,麥穗結了比往年多了一倍,農夫興奮不已,歡喜的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到了收成的時刻,奇怪的事發生了,農夫的麥穗裡竟然沒有結出一粒麥子,農夫急著又來到了這間教堂,同樣對著上帝問道:
仁慈的上帝呀!這是怎麼一回事,是不是搞錯了某些部份,為什麼滿田麥穗裡,都是空的,裡面沒有麥子。
是晚,上帝同樣又來到農夫的睡夢中告訴農夫道:
我沒有搞錯任何事情,
我也實現對你的承諾,
只是,
一旦避開了所有的考驗,麥子就變得無能了,所以它無法結成麥子。
上帝續說道:同樣的道理,人類於世間,若沒有挫折,沒有風雨,沒有考驗,也就只存在著一個空殼,將沒有任何的智慧與能力去生存,去感受繽紛世界的美與可貴。
- Sep 16 Wed 2015 01:47
神佛勸修文 《知足常樂的人生觀》
一段故事緣於清乾隆年間,有位狀元告假返鄉探親,途中來到一小村落,遠遠看見一竹籬笆旁有一小木屋,正有一位妙齡女子斜靠在屋門邊,雙手正搓揉那隨風飄落的花絮,神情自若,狀元見此女子,竟然被其天真可愛的動作迷住了,不由自主的前去藉機搭訕,女子不怒也不答,只回頭叫著母親出來。
一會兒,有位駝背的老太太走了出來問道:「什麼事?」女孩說到:「不知哪裡冒出一個莽漢,向我喋喋不休。」老太太抬頭望了狀元一眼道:「你是何許人也?何事至此?」女孩聽了母親如此問起狀元,隨即說道:「這位客人不懷好意,不必和他多說。」
老太太笑著說道:「可聽則聽,操之在我,何必煩心。」
狀元接著說:「我是當今的狀元,今向皇上告假返鄉探親而路過也。」
老太太問道:「狀元是什麼東西?」
「狀元是皇帝面前殿試,文冠群倫,天下第一人也。」
「不知這天下第一人,幾年出一次。」
「三年」。
此刻小女孩在旁笑道:「我以為狀元是千古第一人,原來三年就可出一位,這樣的第一人也來向人誇口,真是怪事。」小女子說完一笑而入屋內去。此時,狀元拿出二根金條,要向老太太的女兒下聘,老太太接過金條,再三捺摸之後道:「這東西聞之不香,握之冷冷冰冰,這是什麼東西?」
狀元回應道:「這是黃金,有了它,可添購衣服禦寒,可買東西充飢,是世間人見人愛的寶貝。」
「我家有桑田五十畝,並無凍餓之憂,我用不著這東西,還是你自己留著用罷。」老婦人說完之後,把金條丟在地上,且說道:「雖然風光,但全無一點大雅相,只拿些錢財來嚇唬人而已。」話一講完,把門一關,調頭轉身進去了。
狀元痴了半晌,只得嘆氣走了。
故事至此,不知修者聽完之後有何感觸?又有何醒悟呢?這不正是現世生活中的情境嗎?現今之世,就如同那位狀元,仗著財勢炫耀他人,欺壓他人,比比皆是,真是有失安享福祿的美德,若能以己身之福德,造福人群,那不是美中加美,福中添福祿嗎?
另一方面,世人利慾薰心,唯利是圖,唯名是爭,你爭我奪,無有休止,有幾人能如故事中的老太太,有「知足常樂」的人生觀,不為黃金所誘,不為名份所欺,安然自在,何等逍遙。
今天,修者有心學道修行,要能化性與化命,使之能「空」,空則無掛礙,性命雙修也。老太太的心能空一切,安守本份,靈性何等光明。從故事中,老太太的一句話:「可聽則聽,操之在我,何必煩心。」多麼深含禪理機鋒,也正是給修行路上有緣人一個啟示,森羅萬象,盡是菩薩現身說法,不是嗎?
正道真理,認真修行,存著正知正見,不管他人如何詆譭,堅定心志,一切都是自己的決定,操之在己,不隨波追逐起舞,這才是有智慧的修行者。
- Sep 13 Sun 2015 03:02
神佛勸修文 《物質化的空乏性》
人類是眾生之一環,眾生皆因「愛和慈悲」而互相依存,就如唇齒朝夕相依一樣,並非仇恨,更非爭名奪權和暴力,因之,人與眾生本該和平相處,怎可弱肉強食,當唇不存,齒又如何自保?齒起仇恨而咬傷了唇,痛的又是誰?宇宙萬物萬生本就存在共生共榮的界中,生為萬靈之首的人類應將心靈滋潤來取代對外在物質的貪婪。
修者要認識到一旦生命物質被商品化,那人類的生活水平表面上看似不斷的在上漲、提昇,但實質上,它是日益貧瘠、墮落,因為物資是空,在生滅中聚散,是無法緊緊的被抓住,得之擔心失去,失之又千方百計想得到,在這反反覆覆的現象界中,試問:人是控制了物質或物質控制了人?
世人體認不到生命的本質,生活的意涵,所以被外在的形形色色所誘惑而起貪求,永不知足,也是人類自尋煩惱、苦痛的禍源,殊不知,即使沒有堆疊的物質財富或名利,但是,只要能與大地共存,也就能享有豐沃的土壤、富裕的心靈。
世人應懂得放下自我中心與自我偽裝的心態,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看到所有事物的內在關聯。科技再日新月異也無法撫慰空虛的心靈,名利財富築如山高亦無法滋潤心靈的枯竭。是故,善言點醒迷醉的眾生,人生要能讓內心常保寧靜安定就是極大的幸福。
這種幸福並非外在的物質名利所能給予,奈何世人為什麼總是看不到這樣的幸福是如此容易的獲得呢?全是世人心中都只存在於外在的物質名利之貪求,每當不能如願,無明即生,無明之後瞋恨緊跟而來,被偏見和執著綁住了,那又如何有幸福可言,哪來快樂的生活?
所以,善勸行修之人,務必覺醒世事本無常,一切象界本空幻,隨因緣生滅聚散,一切莫強求,莫執著,能讓內心世界處於寧靜才是人生的享受。凡事用正向的豁達心態去面對,去看待因緣的生滅聚散,放下執著就能減輕心理的壓力。修行本在日常生活中,莫求外在的炫麗,只求內心世界的寧靜,但盼修者體悟之。
- Sep 10 Thu 2015 02:26
神佛勸修文 《染病惹災話源頭》
人生無常,諸多無奈事莫過於染病召災而受苦磨時,然,病之起,源自於人之無明火所招,心不能寬,容易生無明,心不懂得慈悲,則氣結於內,壞了自身平衡運轉而染病惹災生也。
眾生本一無形之氣,自水火風土集結化為人身而成有形,經由修道積德再由有形而化成無形,故曰:「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以說要借假修真,以化形回本來。人身中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各有相生相剋之軌道。能運其順者長生,不能合者即滅。
五行相生人得健康無病苦,五行相剋則人體不安、不順,所有犯難而出苦痛,此皆人生無明所招惹,人生能心胸寬闊,則體內精、氣、神順暢,三寶具足,人生不老而得長生。反之,心胸狹窄,處處貪取、計較,自損精、氣、神,必將招來病災,世人不能不慎思也。
- Sep 10 Thu 2015 02:21
放下 (常喜)
學道求真在放下,世事由來多缺陷,彼此何須論長短,是是非非皆由己心起,只見他人非卻不察己之過,心如何靜?家庭如何融洽?社稷如何安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忙碌為生活,心隨著境轉,像自己手中拋出去的陀螺,轉啊轉,轉個不休。這就是我們所要的生活嗎?這就是人生嗎?何其苦哉!何其乏味!
夜深時,擁上寂靜,內心霎時一陣傷痛,爭強好勝,計較是非;言不真誠,心為形役。何時這樣,從赤裸裸的來到這個花花世界,赤子之心如今卻變得如此的複雜、精明!沒有了善良、純樸。身心紛亂,像揚起的塵埃,飄浮無根。身內的這一畝田已是雜草叢生,更像七月下爆裂的旱田---枯燥又強硬。是什麼原因讓我變得如此?
那真的是原來的「我」嗎?為何會這樣?自問著、掙扎著;處在這時、空,忙忙碌碌果真只是為了生活嗎?或是還有單純生活之外的是是非非呢?這時的「我」,又是「誰」呢?思緒零亂,悸動不休。人,就是如此的常躁動,因而迷失了自己,以假為真。
放下吧!放下心中欲望的重擔,舉目忘著青天,接近自己,好好傾聽自己的「聲音」,看看自己的「面貌」,觀照自己的內心世界,世界上再也沒有像「安靜」那樣的舒坦與自在,可以那樣親切的與自己的心對話,直接觸摸著我們的心,頓覺浩瀚宇宙可任遨遊。
多傾聽自己的聲音,多看看自己的面貌。
修行參禪是參證自性的好方法,所謂的參禪,並不是一定要拘於跌坐形式。能專心一致,渾然忘形,去聰智,除高慢,持著真誠虛心,才能有所精進,見本來面目。參證自性,如果只執著於外在的形式,注意氣息,必弄得更不自在與不安。修行在於攝心,能攝心是參禪的本旨,不是打坐不好,而是不要僵化於外在的形式,心靈應活活潑潑,柔和謙恭,才能退而內省,靈機頓現。
隨時隨地從忙碌、喧噪中「退」出,平息紛亂心緒,不隨境轉,必能得到新的生機,少躁動,多反省觀照,必有更大的精神昇華,心靈的滋潤,雜草不生,人生才能安然自在,這才是我們所要的生活。放下吧!
- Sep 07 Mon 2015 01:36
神佛勸修文 《勇於接受磨練》
勇於接受磨練,是身為修行者的要件之一,「沒有苦難的磨練,很難瞭解、同理來幫助身陷苦難的人。」修行既在人世間,必須認識這個世間的真象,凡事不能只看正面,甚而表面的狀態與發展,須面對現象而用心觀察,以無我的角度、樂觀的態度來剖析現象背後的真因,這才能以同理心面對苦難中的人、事、物,這是修慧之法亦是菩薩道上的精進法。
真修行就不該有享受的期待心態,要能體悟磨練的真意境,在苦磨中才能層層剝離塵染見本來,當然這樣的歷程須具足毅力方可成就。如果對自己信心不夠、用心不足,而是藉由祈求諸佛菩薩,眾聖神仙真接引到極樂國度,這是他力救濟的方式,雖然亦可到達極樂之地,但是,修者可別想說這麼簡單就可往極樂國度了又何必如此辛苦修行。
其實這樣靠著他力而到極樂國度,只是修行的一種激勵過程,到了極樂國度之後,還是要繼續修行,直到見聞佛法,悟得無生法忍,証入不生不滅的空性,否則極樂世界只是暫時的停留,當福報享盡,仍須落入四生六道之中繼續輪迴。
藉由他力而到極樂國度者並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若能在佛國淨土繼續修行而得真正解脫之後,依舊倒駕慈航,還入娑婆,以廣度一切眾生,這就與自力的難行道殊途同歸了,亦即,無論是在人世間的修行或往極樂之後的修行,同樣都須靠自力的精進,悟得無生法忍,証入不生不滅的空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了斷輪迴之路。
修行的初發心,是一種緣起,而緣起離不開四聖諦與十二因緣。所謂四聖諦就是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苦是果,苦集是因,而苦滅也是果,滅苦之道則是因,這就是一種因果相牽。苦集與苦是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滅苦之道與苦滅是生死還滅的因果關係。
無論是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或是生死還滅的因果關係都離不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實際上就是苦和苦集。如果能用心於修行之路精進、覺悟,就能夠斷無明,無明滅以後,則行滅;行滅後,則識滅;識滅後,則名色滅;名色滅後,則六入滅;六入既滅,觸即滅;然後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也就是修八正道而斷苦的因緣,這是因果因緣。
十二因緣的因果,一是流轉因果,一是還滅因果,即緣起和緣滅。行修之人今既入門學道修行,自然要修學八正道,以斷一切苦之因緣。
- Sep 04 Fri 2015 02:58
神佛勸修文 《森羅萬象放光說法》
世間的一切修行都是在因緣中,一切生活也都沒離開因緣,但是,世人很容易就在因緣中迷失,其因乃在於世人不知了悟因緣,所以迷惑就逐漸累積、增長,智慧就日益減少了。
世人活於現象界中,一切都是因緣相合從因得果,又因人的一生,心思多變化,也因此在結「果」的同時也隨著在造「因」,所以說,世間人類的生活即是因、果,果、因的不斷輪流,一切舉止動作,開口動舌,皆不離因果。
那麼要如何離開這因果流轉呢?其實就在汝之身旁、眼前,諸佛菩薩皆在放光說法,只因世人迷醉於有形物質,名利的追逐,而忽略了擦身而過的菩薩,相信只要是人,都喜歡富貴,而厭惡貧賤,然而富貴貧賤是如何而生?又有錢、有名即是富貴乎?三餐只能裹腹是貧賤乎?又為什麼同樣的生活空間有富貴貧賤之別?
看看這個紅塵世間,造成人類貧窮的原因是什麼?不在於天災,而是人類自己所製造出來的,除了每個人的因果循環之外,再加上外在的貪圖增強的惡劣環境下的結果,一切皆是人類所造之罪業所致。
環視現今的世間,國與國的爭奪,族群與族群的衝突,人與人交流的爾虞我詐,利之所在,則弱肉強食,破壞生態的平衡,如此爭食,因此把人類逐漸逼向貧賤的區域。要消弭劣質環境,則需人人培養出一顆富足、不貧窮的心,如果心中只有自我而吝於為他人著想,即使財富不匱乏,但心靈是空虛的,仍然是一個貧賤的人。
森羅萬象皆在放光說法,人生本是一場戲,無論身處何處,都應覺悟「戲外看戲,忘了戲;夢中作夢,忘了夢。」不被戲中的角色、夢中的情境所困惑、著相,要珍惜當下的每一分一秒,活在當下。
世間的一切事物,生不帶來,死也帶不走,今生是富貴或貧賤都只是暫時的,演的是苦旦或是王公貴族,都在給演戲的自己,給看戲的大眾一種啟示,從中覺醒,走在人生的戲場中,什麼是不貧窮,什麼是有智慧,什麼才是富貴。
行修之人今入門學道修行,要用心領悟到「一切受苦受難,一切貧賤不濟的都是大菩薩。」用心關懷,消融自我,覺醒到原來世間的萬事萬物,皆在放光說法,能夠用心體會,細細觀察,最好的修行道場就在人世間也。
一切富貴貧賤都離不開因緣與因果,世間的一切都是菩薩的放光說法,示現於人世間,救拔世人離苦得樂,得到真正的富足、幸福,盼世人能好好省思之。
- Sep 01 Tue 2015 02:01
神佛勸修文 《修道不易》
行修之人今入門修道,可明白道的滋味是什麼?世間美味千百種,滿足千百樣人的口腹之欲,唯獨「道」之滋味,無色也無味,表層看雖比不上人間美味,但實質上是人間的甘露,它不是無色無味,而是要有緣者用心去品嚐,能嚐出其味者,可真是人間一大福報者,只是世間有多少人能知此妙處?
說修道,並非易事,若要你放下「我執」,卻偏偏常說「我覺得應如何如何......。」這個「我」字總是排在第一,而最後的結果若非是自己的看法或見解,就生起不悅心,進而無法納受,這樣的行為,當然就形成許多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衝突,遇此狀況一般人只好選擇逃避甚至於另闢戰場,不願設身處地且無私無我的去參與,傷了人與人之間的和氣,所以說:不拋「我執」,那修道是不易的。
修道是在培養每個人的「自覺性」,世人在俗塵中常會遇見許多複雜的人、事、物,如何能在其中清清楚楚地明白人情、世態皆在瞬息變化中生滅,在如此生滅不已的現象界裡,世人誰能主宰?所以,強求或逃避就演變成人之常情,而這種常情卻是一種病態,正腐蝕著世人的心靈。
那麼在這生滅無常的現象界中,要如何看待與面對?「隨緣」便是一種自覺,其結果是隨意而安,而隨意而安不就變成了消極的人生觀嗎?其實不然,隨緣才能放下,才能無爭、無瞋,唯有無爭、無瞋的情況下,才能跳脫窠臼,理出人、事、物的真實相而知其本性,這正如農夫插秧「後退原來是前進」。
行修之人今入門修道,必須能隨處養心,融入定中才能消除塵勞的疲憊。隨處養心,養的是什麼心?即是「本心」,覺悟萬事萬物的「本性」此為修道要務,修養好自己的心行,表現出正知、正見智慧,是人格的完美,亦即聖格圓滿,但盼修者好好悟之。昨日晨間非今朝此時,道程之遙遠須始於初步,及時跨步邁進,莫讓歲月空流逝。
- Sep 01 Tue 2015 01:59
選擇的人生 (常喜)
世事十之八九不盡人意
人,常受困於八九
煩惱
憂愁
如揮之不去的陰影;
靜靜的思索
煩惱、憂愁
從何而來
是外在的八九
亦或是自己內在燃起?
當有一天
我們雙手提著重物
酸了自然會放下手上的東西
不舒服的覺受就解脫了
是那重物自動離開了手
亦或是自己選擇了放下它?
八九不盡人意也讓我們心累了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選擇放下它
讓心也得以解脫;
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放下那
有形的東西 卻
很難放下那無形的壓力。
執著的人生
讓自己承擔莫虛有的重擔。
人生的過程
就是一場不斷選擇的戲碼
聰明的你
選擇的是放下
那
無明所燃起的煩惱、憂愁
自然就消弭於無形
因為
種種的煩惱、憂愁
本是由己心來
既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為何還要執著於它
為何還要緊抓著不放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放下
盡情的享受
享受那十之一二的如意事
對的選擇
自然過著輕鬆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