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有許多的選擇,而選擇決定了人生的結果,人人都有權做自己的選擇,可以選擇相信花會開,也會凋謝;也可以選擇花是永無盡頭的生命流動,因為,明年同一株花的種子還會發芽長出一朵新的花來。世人的觀念---凡人皆會老,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惟與認知植入在大家的記憶腦中,但這種記憶是否就是真理實相?除非能從意識中覺醒,否則真理難尋。

其實,現象的世界只是宇宙中的無限能量經過整理後,所形成的一套「合理」的系統,但「理」何在?世人知否?大自然中萬物皆生變,由生、老,而至病、死,這種說法比較「合理」?亦或是說,在眾生四周的世界,包圍著生生不息,永不終止的是生命與智慧之流?

物質只是空間與時間被「拘留」住的那一個點,假若用唯物觀來看這個現象界的世間,那就太偏重於宇宙「滯留」的那一部份,這並不是完整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世人若能藉由修行的專注心,當開啟深藏的妙智慧之後,相信真相隨之而現,在此當下,你就能體會到世界觀改變之後生命的流動與生生不息的活力,縱使人有了肉體軀殼的外貌,這外貌來自於四大假合,但其本質卻像一條河。

這就是當年佛陀未証悟之前,於四處行腳時,走到印度的一條大河邊,在那兒他終於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就在當下,有一個來自內心的聲音告訴他:「愛這條河,留在它身邊,向它學習。」這不也正告訴世人:「身體在它生命的過程中會不停的流動,就像一條河,隨著每一刻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修者當知,如果人真能將身體感受成一條河流,那麼人的生命中便不會有罅隙,也就不會留下創傷的回憶在無時無刻的提醒新的痛楚,更不會因害怕失去那擁有的物質而愁眉不展。

身軀肉體是一條支持你生命的河流,然而它卻是那麼的謙卑,毫不起眼地逕自流著,唯有拋開唯物觀,讓外放的心向內收,在平靜的心靈中,才能覺察藏在體內的宏大智慧,這種智慧是自己身體細胞內所蘊藏的百萬年妙智慧,這種妙智慧,必須用心的靜靜聆聽,才能感受到。

換句話說,就是必須願意敞開自己去接納,才能破除這堵頑固的唯物思惟之牆,讓自己能從「物牢」中解脫出來,進而展露出輕鬆自在似春風般的笑容,笑納光明燦爛的人生,讓生命之流永續清澈。

修者,今已入門修行學道,道者無不理事圓融,所謂圓融,就是當下說理此理即攝有事,而談事,即含有理,偏離此軌,則理外無事,事外無理,只存是非了。所以既入門修行學道,必須解行並進,唯有解行並進,始有圓融相應。雖然,眾生根性千差萬別,有人即解即行,亦有人雖解卻未能行或行而卻未能相應(不解之故)。修者須知,解而未行,行而未應,皆因未能真解也。

就如前述,生命是會死亡亦或生生不息的流轉,唯物觀者,當然相信生命有生有滅,但若拋開唯物觀,那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水永不終止的流轉著,不同的看法,就在於能否解行並進。修者須知,修行至真能理解覺悟,就不需外力勸而能自行,而行亦自能相應。

行修之人要好好領悟,要昇華生命,讓生命之光永續不滅,就要學著拋開唯物觀,才能促動心靈深處的那層妙智慧,體認生命的流轉。是故,無論在釋、道、儒的哪一門派修行,都須解行並進,對於正法之傳遞,若不能真解而行,那法亦是法,與你無關、無用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茫茫的世間,人就像一艘小船飄泊在海上,雖然沿途有許多指標,卻也令人眼花撩亂,心智矇矓而落入陷阱。

生而為人,都期盼幸福快樂,而心靈的世界,是四通八達的,若不能好好掌握自己的心,生活上就會處處深感迷惘,對於茫茫的將來必將無從捕捉。

然而,會產生這樣的茫然飄泊無岸可靠,是源於人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六識(見、聞、嗅、嚐、覺、知),就因為喜於攀緣於六根,而不能得定,以致人的心念常起伏不定,念念相續而不間斷,因此生死輪迴永無休止也。

盼行修之人好好悟之,修得智慧生,了斷六根之攀緣,以脫離生死輪迴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俗中談到人際關係,其實都是「心」之作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複雜又微妙,因為人心易變,往昔是千日一變,爾今是一日千變,甚至瞬息萬變,可怕也,然世俗眾生於其中,習以為常而讓自己的一顆心也隨波逐流,飄泊不定,衍生諸多苦惱,魔心高漲,佛心不見了,可惜呀!

相信大家都曾有相同的際遇,就是相同的一句話,放在不同的時空中,所得到的反應卻不盡相同,甚至於完全相反,探其因由,皆因人之本身在變,益以時光的推移,空間的更迭......等等,都會產生極大的變遷,而此不同的反應與變化,無非是「心」的作用。

人,往往困於「過去的執著」,亦即那過去心不能斷而所積存的一些我見、偏見、邪見,帶來對外在事物的執著,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甚至於將自己困於矛盾之中。人是活的,是會動的,是有思考與記憶能力的,也因為有這些六根六塵的攀緣與活動,產生了差異、喜惡之變化,製造出諸多矛盾與隔閡,也因此,對於任何人、事、物,就不該用自己的執著心來看待。

過去心不能存,才能給自己新的機緣、新的喜悅,讓浮動、漂泊的心沉寂下來,讓它平和順暢的跳動著,身心得到安穩才能神清氣爽的自在生活,然而,這樣的境界非經由學習、修持是不可得的,必要勤精進方能察覺個中玄妙之用也。

「心」是生活的掌控者,喜怒哀樂由心生而顯於外,一切眾生眼之所見一切景色,一切色相,會認為那是外在的景緻,殊不知,大家根本就沒看到外色相,這外在的六塵都是自己的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訴色塵相,所以所看到的都是自心藏識所顯現的內相分色塵,修者須悟:六塵萬法皆如鏡像,乃「心」之分別作用。

眾生常住真心,不知全由自己分別執著以致攀緣不休,遂成紛擾擾相,修行若不悟所接觸到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自心如來藏所顯現,而對外在人、事、物百法等鏡界有所執著,那就會陷入以假為真的貪著心,執著於「我見」,則障礙了精進的修道心,行修之人可要慎之、戒之、悟之。

世人往往於不知覺中迷於用過去心看待現在,又用現在心來期待未來,世人之痴迷甚矣!過去、現在、未來,何曾有之,當下唯真,六祖曾如是言「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見染。」又言「一念不生全體現,若知心體靜虛,本無一物,則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干心事,如何有若干種心可得呢?」

其心即常住之真心,寂然不動,見物則覺,不滯留過去心,不執迷現在心,而對於未來無有預期心,反觀於內,則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也,修行至能覺悟了知到三心不可得,則清清淨淨之般若出現,此即謂之人心淨,道心生,即是菩提真心。

過去、現在、未來的心或是種種心亦難盡數眾生之妄心,人心本清淨,卻被七垢六慾所起之一切妄念所蔽,故本有之心變質為妄,生死流轉於四生六道中不得解脫,眾生之苦,心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善為惡心一念。心有,一切有;心無,一切無,有無皆為一心所造,無心萬物無。世事多變易,乃人心之變易也,所以,人身雖本為菩提樹,心亦本為明鏡檯,但在凡塵世俗中翻滾多劫後,菩提樹病害蟲生,心沾塵垢日深,失去本來,迷失而輪迴不休,故而,諸佛菩薩聖先神屢屢下凡點迷津,指引世人能找回寧靜純淨心,早日回歸本來踏上清境地。

今之所傳正道妙法,指引眾生在存心、養心之時,更需息心,心能沉寂,處處方得悠閒。欲起是病,制之是藥;念起是病,止之是藥;此是息心要門,古哲聖賢皆知此道理而持之修持。莊子所謂:欲多則不見天機,息心便能深氣,妄無以發。又有聖者孟子在盡心篇之中如是言:「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此不忍人之心,即仁德之鏡也。

鏡照心明,菩提心起,故詩曰:「薄滋味以養氣,去瞋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靜以養真。」清靜則慾少,慾少則貪念不起,故能淳真,慾者心之動也,故修行就要修其息心,若不明此理,縱任有一善之心如菩提,也無法蓮花現,便不識知該度與不該度,菩提又有何用?所以修者要深知此理,妙法正道傳給有緣者,悟或迷全看自己了。欲明自性,首在修心、寡欲,好好用心領悟。

天地間,雖言一,萬法歸一,但卻有二,有二即有三,有三即有萬,各執其一,不必排人之一,則可省卻許多無妄是非,正如所謂:「人無二三,何來是非。」爭是非,道德之損矣,而道德是人之本,福德是命之基,因果本相彰,若祖上福德,此即謂命中有時終會有,乃先天道德在庇蔭後代子孫,這將勝過千手觀音,諸神不敢左右也,德之偉矣。

若自身不以德性自修為珍重,何來自身福德之造化,那求諸神菩薩也難如願也,這正如世俗中的凡業一樣,你不努力工作,哪有錢來享用物質呢?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成就也不可能超過他自己相信的程度。自己的能力境界就在那裡,做自己境界內的事,莫貪求,守而行之、操之,為德之本易也。當命中無時,以德為志,持之以恆,祿生福至,亦能有得,乃有德之易化呀!德之積,乃息心而來,此為修行方向,修者當好好悟之。

看得開,忍不過,就是業障,業障人人皆有,其力之大,人難當,要存心以仁消業障。

得不得,曰有命,就是福德,福德人人皆有,德力之大,人至福,故息心養性福德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之世間,道場林立,儒釋道各度有緣,然而,大家講修道,卻又有幾人真道明曉?東奔西跑,湊湊熱鬧,碌碌勞勞,有時惹來了不少煩惱。

修行法門千百樣,唯有安心定靜工夫好,才是道法高。諸佛菩薩聖仙神頻頻下凡示眾生,一切妙法盡其中,有心者方能見其玄妙處;天運轉,眾生當了解,更當精進勿執著,若不能自度焉能度人?

沉澱心思,有助舒解身心之疲勞、壓力,開發內在的潛能,「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一旦心中有了煩燥,失了平衡,臉上自然顯現暗淡且不自在。的確,世人天天為生活、為名、為利而緊張、忙碌的奔波,心靈日益紛亂,苦由自取而不知反思,只一味的嘆息,為何事不如願,不知讓心思稍做沉澱,精神日益枯竭,哪有不苦之理?

放慢腳步,跳脫「我」之需索,讓心思定靜,不但可令心念瞬間進入「心空如洗」的狀態,當下即能解除塵勞的束縛,而得神輕氣爽的舒暢感。心空如洗之境需藉由修練心思定靜方可得,得之則能讓自己的慧性更為清明,讓性情變得穩重,思緒清晰,智慧源源不絕而來。

汲汲營營為了名為了利,急燥、氣浮,不只壞了身體,更讓靈性晦暗。急,就如水般整天急速湍飛,無法看清自己的面目,掌握情緒,每每易為外物所役使,頻生煩惱,所謂「水清得全月」,人一旦能心靜下來,自能產生沉澱作用,在修行上是屬於一種體驗與內證的方法。

讀了再多的經書論藏典籍,只是充實種種知識、涵養,如果要真正了脫生死,不經過實際的修練、體証,則畫餅豈能充饑?知解對生死,解脫煩惱是沒有幫助的,若不能體証,那知解就會成為知障,對修行的助益不大,所以在世俗中,看到一些講得口沫橫飛都是經論者,觀其行卻與一般俗眾無異,這就是知障,沒有用心體証的表相修行者。

如同一個在病床上呻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人安慰他,依然無法減輕病人對死亡陰影的纏縛,故望梅止渴,僅是分泌唾液,並未親嚐真滋味,再者,人之心靜,悟道,是濾除業障,使真神返舍,不再外遊的一種提昇工夫。昔人以真心待萬物,每易感受到天地的清靈;今人心已異,機心、獸心無所不用其極,故宇宙大氣之運轉亦遭亂流衝激而變得極端,影響所及乃是眾生苦之降臨也。

水清如鏡,物來物現,大海在波浪洶湧之時,內部自有一股定靜把持,所以生物得以寄生悠游;當白天車水馬龍,人聲嘈雜散佈在各個角落,夜幕一拉,復歸沉寂,此乃天地造化之妙。世人奔波,不外衣食利祿,勞心者傷神,勞力者傷氣,神氣耗損,影響生命與慧命之延續,若能藉「靜心」以吸收天地靈氣,那何異於神仙逍遙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者福德也;慧者妙智慧也。欲求福者必先積善以養德;欲得慧者,務先格慾以契機。有福之人,肯犧牲奉獻,懂得謙卑待人,且肚量寬大,知勤儉助人;有慧之人,能視透無常,追求圓融的人生,不為外慾所擾,即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之潔身自重也,尚且不恥下問的廣攝諸法。

福德之人,出口必是謙遜合理,所行亦是慈悲喜捨,所做皆是造福人群之事;智慧之人,出口必是道德仁義,所做亦是規矩典範,所行盡是普濟眾生之事。修者看完福與慧的意涵後,是否會頓覺做人要如此太難了,其實不然,只要有願力,必能一一依止而行,更何況,這本是修行的功課,既入門修行,所修何法,所行何事,不就是這些菩薩的行儀規戒乎?菩薩者是已圓滿福慧之人而成。

另者,從另一方面看福慧,其實,福者富也,慧者貴也,富貴為世人所喜愛,相信世俗之人不會拒於門外吧!但世人卻不知福慧為富貴之根本而加以勤栽培,只知喜歡卻不知要如何可得。

俗云:「富貴名譽,由功業來者,似盆檻中花,便有遷徙廢興;富貴名譽,若以權勢得者,猶瓶鉢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所以富貴者若是藉由外力而得之,是不常住的。富與貴人之所愛,應從福慧中來,勤於培植善根,才是真正的富貴,智慧功德的福報,正是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

世俗間能富貴雙全者實不多,有的人是富而不貴,雖然財產億兆,物質豐裕享受,整日沉醉其中尚不知足的豪取強奪,卻不知好好的造福人群。有的人是貴而不富,雖有很好的智慧才華,但生不逢辰,時運不濟,無法發揮其才華。

有富者,卻不知行善積德,以福養福,而有貴者,卻不知潔身自愛,奸取巧詐,終落得身敗名裂,這就好比「天賢一人,以誨眾人之疑,而世反逞其所長,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濟眾人之貧,而世反挾其所長,以凌人之無。」實違天戕性,一旦福享盡,慧根蒙塵日厚,終落得萬古淒涼,可悲可嘆也!

今生有此人身,就要好好珍惜,藉此身以修道行善積德,因為有形的富貴終必衰敗,唯有善德的富貴,才能萬古長存,世代受蔭。世人輾轉輪迴多劫,慧性昏暗,因而以有財勢則富,有地位則貴,殊不知此乃後天之富貴,常為五賊所分食而幻滅。聖人以有德學則富,有才智則貴,這是先天的富貴,是無形的富貴,不為五賊所覬覦分食。凡夫重於有形,聖賢重於無形。

當年的悉達多放棄有形的富貴而入山修行,証道成佛之後廣渡一切眾生。仲尼孔夫子辭去魯司寇不做,而周遊列國,廣揚道德仁義,開啟眾生之智慧,而成萬世師表。聖人貧乏乎?聖者才是大富大貴之人。孟子曾如是言:「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福慧是天爵,富貴是人爵,只要把握今生有此人身,好好的培植善根勤積德,讓福慧圓滿,自能富貴年年。切記,人生的富貴是累劫不斷培植福慧的果實,無法以外在的力量來奪取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年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起座,憑著雙腳走了四十五年的弘法長路,身影雖然止於印度尼連禪河流域,卻為人類開啟了最究竟圓滿的平安極樂之道。爾今,行修之人入門學修,長者一、二十年,短者數月,學道修行可說尚有漫長的路要走,走來雖是枯燥乏味,但卻法味十足,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品嚐到個中的美味甜蜜。

一個青年人,為了一個心願,在深夜走出尊貴優渥的皇宮生活,進入修禪定,習苦行的求法旅程,以六年的時間,發現了必須以智慧觀照才能衝破生死苦海藩籬的般若慧學,也因有此悟道,所以所傳授的智慧與慈悲佛法,在二千六百餘年後的今天,時空雖已更迭無數,只要是真理正道,任憑歲月的幻化,它依然撫攝人心,炯如日月,聽聞信受自利利他的眾生無可計量。

行修之人,今得因緣入門修行學道,「道」本殊途同歸,道門、佛門,同出一門,無有差別,若有差別皆為凡夫世人之心所生之,是人巧立名號,故作玄妙罷了。真正有心修行學道者,在乎的是自己在修行的領域裡能否悟其真道而昇華內在的智慧,不會在乎於外在的名號派別,人生短暫,時間催人去,哪有精力再去爭執真假究竟?覺醒吧!學道修行在於內心的自性圓融光明而非外在的是是非非。

「正道」無須辯証,本存乎於大地間,是人心之偏頗而非「道」之大小。先聖賢哲所留下來啟發人性的悲智,都是勸化世人去濁存清的法門,修行應無所住外相種種法門,說到「無所住」,是在告訴修行者那個覺知心不要有所住,若是所見所聞皆不動心那不就與木塊、石頭一樣了嗎?

世俗凡夫之六根與六塵相觸應、攀緣之際,在那知的當下,分別已經產生,有了分別那就是「有所住」,這個有所住是覺知心的分別、有住,修行者就是把這個見聞覺知的心經過持續的煉化讓它能變成無所住的心,才能明心見性,見到真如的無所住心。因之,聖賢先哲所留傳的智慧法門千萬,別只從文字的表相去看其妙法真諦,應在善知識的教導下參悟其真實意,才不會越修越偏離軌道,虛費歲月與苦心。

一切法渡一切眾生,隨機應緣,只要有心,用智慧觀照,終可証得解脫之道。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果循環,生滅不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本是因果定律,世人切勿存有僥倖之心。從古至今,因人心之演變而生因果之牽纏,進而影響著人之一生,由過去、現在、未來猶如一條細細的繩索串連在一起,解脫無期,然而世人卻無法去體悟在因果輪迴的定律中存在的相關連性。

今生命好,認為是自己的運氣好,今生若在坎坷境中浮沉,就只知怨天尤人,依此之認知又如何能解脫這遠而不見源頭的因果牽纏呢?今生的好壞是過去世的善惡種子使然,而人生之因果果因都在人心之正邪中產生其結果。心正,永遠是光明指引趨向正途而結善果得福報,反之心邪則墮陰暗造作惡因而惹世世輪迴的惡果報。

因果之何去何來,皆存於一心,今生一失足,自誤光明變黑暗,當受惡果,故曰:前世種因,今生結果,前生作惡孽,今生受罪刑苦報。所以今生有福進道修行,要好好珍惜,莫讓機緣空流逝。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心地足夠自由的人,才能開啟本能最大的潛力。」此潛力乃一切眾生本來俱有,只因妄想顛倒,遂迷本來。眾生只要常持一顆清淨心,即能超越身塵與障影。「心性超越一切」,這種力量可上印佛心,一印眾生之機。今天行修之人入門修行,應好好把握這短暫的歲月,好好勤精進,莫使寶貴的光陰如輕煙而消逝。

人世間難得走一遭,恩愛一場,夢幻一場,如風飄塵,如雨拂身,在財色名食睡中糾結纏縛,迷醉翻滾,縱能擁有名、擁有利、擁有美色,吃喝玩樂,但真能讓自己活得無所負擔,有所安心乎?可以過得圓成美好,無限綿延嗎?不斷的在輪迴道上,受苦、受煎熬還不知覺醒,這都是眾生的貪婪、不知足,才不斷的沉淪,久戀紅塵諸境,以苦作樂,眾生的塵埃積得如此之深,真是悲哉!

月在虛空,不得而見,卻以手指月,焉可視手指處為棲止處。修者應以心印心,以除盡無始以來造作諸般的罪業塵障,臻明心見性之地,切莫執幻化空華為實相,或因而心生譭謗,或因而中途變異道志,徒使心性蒙塵,自障前途,甚而有時亦影響他人之動念,實是罪上加罪,舊業未了卻又增添新孽,如此循環,何時能了?

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越多,不解其真義,反被知見所障,知而不行,道何以悟,自塞悟門,以致日落崦嵫,猶空望眼。學道讀經莫貪求多,而是要能用心領悟,用體力行。道在行中悟,修者應知,道非在讀中悟也。慧能法師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彼岸非遙,即心即佛,即心即魔,心於法中,外面的風雨又豈能打在心上呢?

食以養身,法以續慧命,色身有時滅,慧命無盡焉,行修之人今既入門學修,不管是大悟、小悟,皆可撥開生死障門,延續超越時空,只怕你心不在焉,身在修門,心在紅塵的閃爍燈下。切莫一腳踏出修門,心即懈怠,隨著業障而起起落落。風雨能洗盡大地塵埃,也能動搖心志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生得以入門學道修行,這都是累劫來所發的願而種了善因緣,正如經中所云:「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所以行修之人要好好珍惜此一殊勝因緣,只要能用心領悟,時時向自身觀照,必能証得圓滿的覺悟。

須悟:一切圓滿的覺,其實它是由不圓滿的覺悟中所構成的,也就是說,圓覺存在於日常生活裡的正念言語、行為中,是眾生的自我顛倒妄想,造作諸偏離正道之言行,因之,圓覺之証必先時刻自我往內檢視,無須向外尋求。

修行要有智慧,千萬別起顛倒妄想;無根草始終難得雨露的滋潤,同樣的,於修行中若心不定,人云亦云,隨波飄東又飄西,到頭來不但不得法雨滋潤,更讓己心疑惑叢生,亂了自己方寸,道心退去,徒費往昔的歲月了。

古之教學,文言深奧,其時,人心平靜,可專心於學,而能深研精通,得以在社稷立身顯道,而有德;今之世間,修身學道也不離古文道德,因時代演化,人之思緒複雜,所以改以白話取代文言而傳導顯化也。白話普勸世人,方便可學聖、學賢,回復人心正道,進而圓覺古有道德,各有平靜心。「道」乃正門,自古至今道傳玄理真機為救世化凶為吉,代天宣化,教導眾人,心守正道,丹守寧靜。

末劫時期,正、邪兩門同降於世間,眾人要如何趨正避邪?修者聽之,兩儀陰陽化萬物,生生不息乃天地造化,人性由此演化,而生出善惡兩門,人之善惡兩門之有是來自於人性中第七識種子的現行,人,有五色根而染塵埃,經由五色根的受、想、行、識之念動種下了善惡業,眾生之如來藏將此生生世世所造作的諸善惡業收藏之後,而衍生出輪迴的種子。

終使眾生受諸輪迴對報,讓眾生有著轉生天人身,享受福報;有者下地獄而生地獄身來受苦報,這都是宿世生的七轉識造了業,造善業就生天人,造惡業就下地獄,輪迴不休,所以說:正心是唯一出離苦海之途也。

福德資糧可以享受福報,而智慧可以了脫輪迴。人生善惡之路,皆由自己來分識,分識之能則在於智慧,而智慧者就是正心,以正心自能分識善惡之路,斷顛倒妄想之生,正心之有乃行古有道德戒規,常持平靜心而得,不受外境塵緣所迷惑,故能以明智分出各種型態;所以人生於世,其命運有吉有凶,而道可趨吉化凶,道之玄妙變化無窮,所以近人,只可惜,人之無智而自遠之,可惜呀!可惜呀!

今生知進道修身者皆智之顯現,藉此短暫的今生,精進於修身養性之道中,把如來藏當中的七識的自我執著的煩惱現行或種子,逐步的消弭,假以時日的持續精進,把這些輪迴三界生死的一念無明煩惱消除了以後,自然可了脫三界輪迴之苦。所以証得圓滿的覺悟在於正心,是唯一出離苦海之妙法,盼眾生領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