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命運的興衰起伏,往往不由人,因為有因果輪迴的牽絆。然而,先天命雖已定,後天運乃可更造,亦即多行善、少結怨,則必能截長補短,逢凶化吉。

今之世人,皆存著「心」病而不自知,既得心病當然就須由心藥醫,何來心藥?那就是「放下」心中的思慮,不管是好是壞,不要去執著它,就可讓「心」不生病了。

人之心思一雜亂,就會六神無主,無法靜中生慧,只有愁眉苦臉,又怎能不讓身體染病,又怎能逢凶化吉呢?心境若平如水,則必能觀照自己,映照天心,自能了悟命運窮通興衰的因由而不受其境象的牽絆。

古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生要學會面對、學會放下,這才能了解因果對報之可怕,進而覺醒不再結罪業。

世人多病,卻不知病由「心」起,心念一動,身體力行都是善惡業報的種子,盼世人不得不慎思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總有許多的限制

有正面的

有負面的;

久而久之

限制使我們習以為常

只知跟隨

不知其所以然。



就是容易被習慣限制

工作成了一種習慣

刻板的邏輯也就隨之而來

失去了換角度思考的能力

限制了許多人生的可能。

我們的生命

甘願屈就於習慣的限制?



在這時空轉換中

在快速變遷的環境裡

我們一定要有

打破習慣限制的智慧、勇氣

其實

人生中的挫折、阻礙

是提醒我們該轉彎的時候了

停下腳步

想一想

有否轉闤的空間

衝突、怨怒

就在稍息之後煙消雲散

換個角度

換個方法



又是那麼的寬闊

是那麼的明亮

所以

人生中應學會轉彎

不要侷限於習慣

不要一味的在原地踏步、繞圈

在那挫折、無助、衝突中

轉個彎

將是雨過天晴的燦爛陽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修之人一定要有智慧、有毅力,好好把握與堅持,莫以眼前的成就而沾沾自喜,把眼光放遠,胸襟開闊,才能繼續立功、立德,以臻福慧圓滿。

完成大業,須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眼前的成就非成就。語云:「不爭一時,要爭千秋。」短暫的人生就如戲台,每個人各扮角色來上演,一幕落去換一幕,誰也不知道自己下一幕所要扮演的角色為何?唯有能把握當下的角色,盡職了責,自然就能成就當下的角色而喜開懷。

世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角色也非好或壞、苦或樂,一切盡在己心之體認,若一味的在意角色的喜惡,悲抑而失望又無奈,徒增無數愁惱,這都是無明、亦無智也。

人生於世,是生活也好,是修行也好,眼光不能淺視,凡事若不能退一步想,沒有開擴的胸襟,斤斤於眼前隻語片句,計較於芝麻小事,這都將堆砌成內心的痛苦,劃地自限的結果只會增加阻力、削減助力,終是徬徨迷離而不能自己,非但於事無補,亦無利於他人與自己,所以才說是無明、是無智。

盼世人能好好體悟、思辨,莫讓外在的現象因起落而壞了自己的人生,阻礙了修行的精進心。

月有陰晴圓缺,日有東昇西落。人,怎能事事盡如意?只要能抬起頭來,向遠處眺望,白雲悠悠,滔滔流水逝不盡,世界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燦爛且多彩多姿,這樣美好的景緻就看各人的內心世界。遇事,能將自己心門打開,讓新鮮氣息進出,以滌去愁惱與鬱悶,那麼,狹隘的自我觀念,才能破除,進而由樂觀進取的心念所取代,展現出修行者的不凡氣度。

修者為修心學道而付出心血,在其過程中,一定有諸多的雜音與挫折,如今仍須昂首闊步邁前,一階段一階段的來完成任務,這都是修者長期以來在行修中所累積的智慧,而用智慧來撫平雜音,用智慧來化解挫折,這一切的成就不在於他人,全在自己的心智,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沒有接納與包容的智慧,就沒有今天的成就。

修行是一條漫長的路,今日的成就是為明日的腳步打穩基礎,不能停止,亦不能驕慢,始終如一在大道繼續向前,必能把自己推上層樓,最終邁向聖境指日可待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都冀望運途亨通,一路逢貴人扶助,然而,這些期望往往不能如願,說穿了,是因果。因此,人一定要常淨化自己的心念,降伏本身的執著,因為執著而形成果報,將會來來回回糾纏不清也。

善緣如甘露,惡緣似冬霜。「怨」是輪迴的種子,會深植於人之八識田中,人死心不死,心(神識、靈魂)會再投胎轉世,這一生的習氣和行為,都是過去世含藏在八識田中的種子(阿賴耶識)所起的作用。

為何世人常有此覺受「仇人見面,份外眼紅」,但有些人也許之前並不相識,可是一見面,就心生歡喜,很投緣,好像似曾相識,這是因為宿世曾結下善因緣;初見面而生好惡,這就是宿世的善惡往事一直留在八識田中,隨著輾轉輪迴而於機緣成熟顯現封報。

在心靈所潛藏的恩怨,經過轉世,融合了今生的心念和行為,而形成了業報。是故,世人要時時警惕,不起惡念,不結惡緣,人生之路才能運途亨通,貴人扶助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本是競爭的場所,從小到老,每個階段都有競爭,一連串不停的競爭,而在這場競爭的歷程中,人都有求勝心,誰都不希望嚐到失敗的感覺,求勝心是激勵一個人自立自強,奮發向上的根本動力,沒有它,缺乏了上進的激素,便難以更上一層樓。

有求勝心,能導入正常的致勝之道,使之落實,才是有志氣的表現。如在求學階段,努力用功,就是希望名列前茅,這就是求勝的上進心理;又如運動場上的競技,希望奪得錦標,也就須不斷的勤加練習,這也是求勝心的因素使然,有求勝心才是向上的本錢。

但是,求勝並非只涉及個人一己之事,由於每個人的求勝,必然帶來相互的競爭,所以說競爭是人生所必須經歷的旅程;或許也可以說,因有了競爭的緣故,才會激發出人的腦力而出現突破、創新,讓時代的巨輪不斷有新的生活與科技來造福人群,人的求得勝利如果是目的,那競爭便是過程與手段。

而在這競爭的過程中,不論是何種性質、何種階段的競爭,最重要的是「不可為了勝利而不擇手段」,應循正道而競爭,這個人世間所存在的本是一種相對性,今天以不正當的手段而求得勝利,相對的你將失去內心的安全感,也將失去朋友對你的敬重,終為人所詬病與唾棄。心地無法坦蕩光明,自墮人格的做法,實為不值取,這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與警惕的。

誰都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生活,這是一個群居社會,人與人之間本是互相協助、照應,才能生活在一個安全、光明、快樂的環境中,若只為了自己的勝利而破壞了互助,在勾心鬥角之下哪有安全、光明、快樂的生活空間,這種勝利又有何意義,這種勝利也等於失敗了。

年輕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期,就得培養磊落的胸襟,光明的心地。真正有智慧的人,有其致勝成功的途徑,不是只一味去鑽營旁門走道,而是依正道而競爭。早開的花,缺乏濃郁幽久的清香;早熟的果實,總有不夠甜美之憾,任何的錘鍊,必需有其一定的火侯,才能有預期的效果,所以應把握年輕的歲月,多充實自己,真才實學,才是競爭的本錢,也是踏上成功之路的要件。

雖然在錘鍊中會有挫折或失敗,但絕不能一時的挫折或失敗就喪志,更不能因此而自暴自棄,俗語說:「一枝草,一點露。」只要把每一次的挫折或失敗當成開發智慧,激發潛能的錘鍊,那這樣的挫折與失敗更是成功的試金石,有此體認與毅志力,相信終能邁向受人敬重的成功、勝利之路。那樣的果實才是既香又甜,既安全又快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氣上昇,濁氣下沉。」同理,善人上昇,惡人下墜。天地萬物之中,唯人最靈,天賦予人的良知,有智慧去逆覺體証自性的存在兼備上天的全德,進而光大本性,與天合一而上昇也。反之,若不用智慧體悟自性的存在,不知人的尊貴,不知居仁由義,反而背道為惡,不但不能成就光明德性,終必墜落惡道輪迴。

行修之人,常年在精進修行的洗滌下,應知這現象界的一切,都由道生,其生滅變化,都是「道」的作用,人居其中,就難逃一切因果輪迴對應,為求離此輪迴對應,唯有修行一途。修行本在紅塵中行,昔時維摩詰居士雖身處紅塵世間,內心卻不著世間的染著,終能成就其殊勝的道果。

如今,修者已入門行修,走出人生了脫的第一步,接著就須靠著自己那一顆誠摯的心,熱誠投入,專心學習,一花一草皆是菩薩示現的啟發,只要能用心觀察領悟,進而觀照己身,必能在紅塵中驗証一切道。亞聖孟子如是言:「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所以,修者能以誠摯之心來學道修行,也能與維摩詰一樣成就殊勝的道果。

但觀今之市井,在一片講求功利、現實的生活環境裡,人們漠視道德,不講仁義,人心澆漓,甚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心日益淺薄,內心因為少了那一層敬畏,造成今日社稷的混亂,不知守法,不知敬天,所以成了無法無天的暴民,遂肆無忌憚,難怪社會風氣瀰漫著暴戾之氣,犯罪案件層出不窮,人們的生活秩序亂了,心中不安的恐懼感日顯嚴重,真是苦哉!

行修之人慧根顯現能覺醒此苦之來,知入門學道修行,冀求了脫輪迴之苦,然修行必須知而行,由行而証悟也。一代梟雄曹操有一首詩曰:「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就如朝露般的短暫,追求的物質享受都是短暫的,徒增日後更多的苦日子而已,真是令人無限悵然,但又有多少人能悟此古人之明訓呢?詩仙李白亦有如是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虛浮不定的人生,就像夢一般,如影泡幻,又有多少歡樂可言呢?

二首詩道盡了人生的短促寄居和虛無,所爭為何?相信生存於世宇塵土中的每個人,應該都有此感慨,只是大多數的人類於受過苦之後,都容易忘去。因此,對於人生是苦海的感受都是在發生的當下才覺知,無法覺醒苦之由來,所以才不斷的再循環受苦,不得解脫。

歲月匆匆,一旦三寸氣斷,並非此生已了,一切善惡隨之而了,死後必有審判,這是因果不變的法則。今生難得,若不知行善積德,將來定是輪迴於貧賤人道,作奸犯科,必墜入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中日夜煎熬受苦不得出離,世人不能不警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之一生,境遇好壞有天壤之別。世間事若只從今世來看,許多地方是不公平的,但人之於世,生死輪迴輾轉不休,怎能只看今生之境遇呢?因為,人世間有輪迴,所以須從因果對報來論一切興衰。

生死與境遇,冥冥中有一定的軌跡,亦即俗云:「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相信因果,相信輪迴和果報,並不是要世人只聽天由命的認為一切是宿命而消極看待人生,相反的更應認清真象,以健康的信念與積極的人生觀來開創自己光明的人生。

因果的形成須藉助因緣的成熟與否,「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人生,若能懂得調心,轉化自己的心念,把可能形成的果報轉化掉,這就是一個健康的信念與積極的人生觀。這就如人與人之間的親疏,有時候是來自前生的因緣,但是今生自己與人之間互動的心態也有決定性的影響,喜歡計較,嫉妒的人,當然不受歡迎而疏離。

所以人之一生,不是什麼都推給宿命,積極的廣結善緣,處處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處處留一條路讓人走,也就是給自己一條寬廣平坦的路走,因果對報就是如此,所以盼大家要時時心存善念。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凡夫對於生死流轉之因,包括我見、邊見、邪見......等妄想執著,貪痴、慢疑、迷情......這些煩惱與魔道苦惑,都沒什麼不對,更沒有什麼好怕的,只要能當下解脫,不為這些外境所轉,不因洪流而隨波放逐自我,那便能清明見性,猶如出污泥而獨秀的蓮花。

所以說:「不轉時是凡夫、魔道,一轉則是佛、菩薩。」修行學道、學佛,諸法本在世間,唯有於世間方能覺,若離此人世間,請問又能到哪裡去覺呢?世間雖是五濁之界,就是要在這不清淨之地而能得清淨,才是佛道,在萬法紛紜中成就大自在,一切不離世間道,不離世間覺。莫欺騙自己,也不要逃避,要真實於人世間才能入道也。

萬劫魔境幻化無常,既是入世,怎能不經歷。修行,不是要大家避開感情,放下一切財物,而是要你知道因緣聚散時,無須執著,有緣修者要用智慧的修行,否則誤道又誤人生;所謂無須執著,其實要有另一個角度來體會,當你投入對事物的鑽研、追求時,這種投入,自然會有份執著,沒有這股執著,事就難成,這層執著,就是做事的推動力,若沒有這樣的推動力,又怎能入門學道修行這條漫長的路。

然而,一旦這層執著,僅是一種以個人的利益為出發點的推動,便會沉溺在得失的慾海中,雖有短暫的權慾滿足,最終還是騙了自己,又是陷入物役的魔境裡。有緣修行者不能不知其道也。

修行,是一種轉移心靈的過程,從生活的磨練中得出一種心靈力量,這層心境是「不動」。在痛苦當中,心中往往迷失而找不到出路,儘管如此,只要真實入道,依然會覺察到底心的一層「不動空性」,盡力把心靈轉移到空性的真實性中,但在此說「不動」,並非麻木不仁如木頭。覺悟的修行人,他依然得面對痛苦、面對矛盾、面對種種求不得的無奈、面對人我之間的對待。

但修行的力量,便是住於空性,覺察變化,承受人事的愚痴,這種力量,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執著及放下中堅固,到了一個心靈層次「一切是真」,感受的敏感度更強,自然就能習得對人世間淡然視之。

修行本有理念為依皈,但不能躲在理念中入道,要「真實入道」,就得真實體會生活,執著感情而忘了道念,雖是一時之痴,然而執著道念迴避人世間的情,也不叫做開悟。要走過生活,走過失落、走過放不下的日子,才能真實體會理念外的生命力,這樣的心才會與大道起共鳴。

塵宇世間,因緣相聚,展現各種業境,無非自召,入業境,入各因緣,從中了解道的厚愛,自然了解道。道和生活、和人,和苦、和樂、和一切變化,是分不開的,在人生的歷程中學道修行,讓視野更廣更細,更能覺察到「微妙轉替」的法味。是故,修行一定要真實入道,從人生中來領悟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修行的角度,如何看待世間種種情?

人世間,離不開「情」字,但「情」字的因緣,卻是變幻莫測;友情、親情、愛情......皆是也。從因緣的角度說「情」之生滅,皆是因成熟而生,因勢盡而滅,生滅之間,如浪中水泡之忽起忽落,忽成忽壞,變化無常,這種變化無常的情,其實在平時生活中都可見聞,在人生的路程中可仔細觀察,其內心的感情世界;另外在周遭的人際或親情關係中,亦可見聞此情字是生滅無常的。

世人應了悟,情是因緣境象,本來皆空,自生諸見,自著一切而招苦惹惱。行修之人歷經求學,出社會打拼,可以靜下心思好好想一想,過去的種種因緣,在不同階段,都曾經有各種類型的朋友,其中雖有「益友」之情,亦有「損友」之情,雖然都有一段友情,那也許是深刻的,也許是淡薄的交往,但是幾年之後的今天,因為際遇因緣環境的變遷,那一段曾經是刻骨銘心的感情,而今如何?

如果偶然相遇,也許祇剩淡淡的點點滴滴能憶及,這就是人生「情」字的因緣變遷。隨著歲月的更迭,一切「情」都可能已封存於歲月的洪流中,實是一場夢,實是空,親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雖然「情」是如此的忽起忽落,忽成忽壞,但世人卻容易迷失於「情」中而不能了悟,因情而生出種種成見,把自己限制在裡面,難以自拔。在情字當前卻缺乏理智之下,就難了悟此情此象,所以當因緣滅了之時,當一切情都已成空時,但苦果卻還是久久難釋懷,為何不能隨著情的生滅而放下,這都是因為自己心中所生出的種種己見,種種意念,把自己牢牢的困住,無法掙脫情網的牽繫所致。

當年佛陀曾對其弟子問此問題:「你們認為天下四個大海的水多,還是在過去世遙遠的日子裡,因和親愛的人別離時所流的淚水多呢?」佛陀弟子們回答說:「我們常聽世尊的教化,所以知道四個大海水量的總合,一定比不上在遙遠的日子裡,一生而再生的輪迴裡,在無數次的生涯中,人為所愛者離別而流下的淚水多。」情緣之苦盡在此言中,長長的思念,細細的繩條,緊緊的鎖住世人迷惘的情,痴迷的心。

行修者經歷過人生的滄桑,走過愛恨情愁路,昔日之苦樂今又何在?而今入門學道修行,要讓世俗的紛擾悸動的心沉澱下來,進而漸漸的找回本有的慧性,不因一時的所愛而昏迷其中,身陷苦牢。

常云:「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人本有情動物,不能對於世俗中的一切無情如石,但當思維何為解脫究竟之道,應持正知正見以修身養性,在時代背景與生活環境中修煉自己之心無貪戀,意無顛倒,以脫離無明情索纏繞。只要常於萬物眾生中心存平等愛念,則執著之念可斷矣,唯有守根門慧性,方能去除染污情識,消滅無明煩惱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心不淨,生死輪迴,苦趣不止。「心」是宇宙的大樞紐,人有心,十方法界,佛國地獄皆由此心所造就,真心是自性所在,是佛種籽,是宇宙本源,八萬四千法,盡在一心之內,是故謂之「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聖人佛菩薩教導世俗眾生要收攝其心,攝心便能明心見性,奈何世人迷癡於錯認四大假合之身為真,不知覺醒是心是佛,才會逐境迷心,不知趁早學道修行,讓此心放蕩於世俗的名養利祿之貪求中浮沉。

世間本是一現象界,盡是虛假無常,如掌中皮偶,動靜不由己,如水中月,水去月空,毫無實境,但世人卻是一頭鑽入此虛境中而不自覺,眾生真是苦哉!真是頑迷。今行修之人慧根不泯,知拋世俗雜務而入門學道修性,真是上上士,可謂難得。成佛是心,入地獄亦是此心,萬境皆自心所為,修者入門修行,務必把心帶進來也。

古德聖賢曾云:「三點如星眾,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他。」人,生活於世間,莫只為貪求追逐名利,心放於物質,容易作奸犯科,只求那一己之利,而盡為傷天害理之事,積惡如沙數,有朝一日墜入畜牲道,披毛帶角,那將會受苦難盡。但盼世人能找回「本來之心」,莫讓此心流浪於一切境象。真心向道,自可人心合天心,即身是佛也。

談了「心」也來說「經」。「經」字古來為「徑」也,徑者路也,是一條回到甜蜜故鄉的路,亦即指引世人明心見性的一條路徑,然而,此路有遠有近之分,其遠近之分亦在己心,心迷則遠在天邊,心悟則近在眼前。換言之,「徑」者是諸先聖先賢神佛菩薩證道成佛稱聖的路程,今來示人脫離苦海而登彼岸的光明路徑。只要世人有願力,依此路徑潛修精進,依法力行不移,心不起疑惑,自可到達彼岸的故鄉。

先聖先賢神佛菩薩示現一切法,指引眾生回家的路,只怕修者路途差錯,一心往外求,走入邪路而不覺知,心起種種分別,或心總是朝三暮四,甚而貢高我慢,生諸妄心,回家的路將崎嶇難行且遙不可及也,眾生有萬心,佛有萬法,萬法對治一切心,要得大自在,要得解脫之徑,一卷真經到底還是自在心,好好悟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