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奶
 
牛奶含有豐富的乳清酸和鈣質,它既能抑制膽固醇沉積於動脈血管壁,又能抑制人體內膽固醇合成酶的活性,減少膽固醇產生。
 
 
二、葡萄
 
葡萄汁與葡萄酒一樣含有一種白黎蘆醇能降低膽固醇。動物實驗也證明,它能使膽固醇降低,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所以葡萄是高脂血症患者最好的食品之一。
 
 
三、蘋果
 
蘋果因富含果膠、纖維素和維生素C,有非常好的降脂作用。如果每天吃兩個蘋果,堅持一個月,大多數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心血管有害)會降低,而對心血管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會升高。實驗證明,大約80%的高脂血症患者的膽固醇水平會降低。
 
 
四、大蒜
 
大蒜是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減少血中膽固醇和阻止血栓形成,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五、韭菜
 
韭菜除了含鈣、磷、鐵、糖和蛋白、維生素A、C外,還含有胡蘿蔔素和大量的纖維等,能增強胃腸蠕動,有很好的通便作用,能排除腸道中過多的營養,其中包括多餘的脂肪。
 
 
六、洋蔥
 
洋蔥含前列腺素A,這種成分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功能。它還含有稀丙基三硫化合物及少量硫氨基酸,除了降血脂外,還可預防動脈硬化。四十歲的人要多吃點。
 
 
七、香菇
 
香菇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經常食用,可使身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質有相對增加趨勢。
 
 
八、冬瓜
 
經常食用冬瓜,能去除身體多餘的脂肪和水分,達到減肥作用。
 
 
九、胡蘿蔔
 
胡蘿蔔富含果膠酸鈣,它與膽汁酸磨合後從大便中排出。身體要產生膽汁酸勢必會動用血液中的膽固醇,從而促使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降低。
 
 
十、海帶
 
海帶富含牛黃酸、食物纖維藻酸,可降低血脂及膽汁中的膽固醇。
 
 
十一、燕麥
 
燕麥含有豐富的亞油酸和皂甙素等,可防治動脈粥樣硬化。
 
 
十二、玉米
 
玉米含有豐富的鈣、磷、硒和卵磷脂、維生素E等,均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印第安人幾乎沒有高血壓、冠心病,這主要是得益於他們以玉米為主食。
 
 
十三、牡蠣
 
牡蠣富含微量元素鋅及牛黃酸等,尤其是牛黃酸可以促進膽固醇分解,有助於降低血脂水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中有善緣就會有惡緣,如果謙恭低調的去善解惡緣,那人生中的惡緣就會逐漸減少,未來的人生必定逐步走向光明。然而,當人出於自私的觀念保護自己時,往往很難控制自己的心緒,對攻擊、欺騙自己的人,大多會採用以暴制暴、以惡之惡的方式去回擊,這樣回應的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惡緣得不到善解,將來說不定還有拔拳相向的隱憂。
 
因此,古代的君子賢達,絕交時從不惡語相向,即使受到不公正對待,離開某個地方時也不去說它的壞話。修口積德,不論對任何人來講,都是有利無弊的。
 
“君子絕交,不出惡聲”一語出自《戰國策‧燕策》,大意是說:有修養的人與別人斷絕來往的時候,是不會說不好聽的話的。延伸的去品味其中的內涵,可以理解為,品格高尚的人與自己不合的人絕交,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才決定的,因此不會懷恨在心,事後仍然會與對方保持一貫的君子風度。
 
這是一句名言,也是一個典故。典故出自於《史記》:戰國時期的樂毅善於用兵,輔佐燕昭王攻打齊國時立下了大功。後來燕昭王死了,燕惠王即位。燕惠王不喜歡樂毅,齊國又使反間計,於是燕惠王削了樂毅的兵權,樂毅怕被誅殺,逃亡到趙國。結果燕軍大敗。燕惠王寫信欲治罪樂毅。樂毅回信說:“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意思是說一個君子,如果與人交絕了,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貞之臣離開了國家,亦不解釋自己的高潔之名。後來的結果是燕惠王就不再難為樂毅了。
 
在現實生活中,友情破裂、同事關係鬧僵是常見的事,朋友一時不忿,兩個人之間頓時反目成仇也時有所聞,於是人世間就有了絕交之說。沒有教養的絕交者們大吵大罵,甚至拳腳相向,最後發誓老死不相往來的結果固然可悲,絕交之後再用惡語去攻擊對方就更沒有道德可言。
 
俗話說:“怨怨相報何時了”,惡緣不解永遠無法了結,到頭來仍然是自己的痛苦之源。寬懷大度、謙恭忍讓是善解惡緣的大前提;品德高尚的人心中沒有敵人。
 
人生中最大的困憂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在於精神上無法達到安靜祥和的心態。常懷忍讓與感謝之念,就能容納他人的過錯,不至於惡語失德。立志於修心養性的人,當以修口為先。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裏有沒有溺愛。 “溺”,字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裏人都要圍著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還給幼兒和小學生很多零用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睡懶覺,不吃飯,白天遊遊蕩蕩,晚上看電視到深夜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好奇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祈求央告~
 
例如邊哄邊求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三個故事才把飯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包辦代替~
 
我曾問一些媽媽,要不要求孩子工作,有的竟說:“我疼都來不及,還忍心讓孩子工作?”也有的說:“叫‘小東西’做事更麻煩,還不如我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餵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不懂得工作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絕不是聳人聽聞。
 
 
~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之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後往往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後來為什麼有的孩子膽小愛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時表現驚慌失措,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含在嘴裏怕融化,吐出來怕飛走。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裏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鬧~
 
由於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躺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當面袒護~
 
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護著:“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你們小的時候,還遠遠沒有他好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佔有幾種,或各種都有輕度表現也是值得警惕的,我們要以宏觀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層次的修煉手段是有不同側重的。
 
在“形”的層次,要懂得“動形”,運動相關肌肉,就如運動員,需要經常運動,保持體形。這是最粗淺的體育運動了。
 
在“精”的層次,要懂得“聚精”和“運精”,激化肌體各個部分,包括內臟器官等深入的形體層面,通過“聚精”“運精”,鍛煉更加深入的層面,深入控制自己的身體。例如一些瑜伽的形體活動、太極拳、站樁、內家拳、命功等等‧‧‧運動不激烈、但對身體的鍛煉更加深入的健身活動(當然有些活動配合意念,同時對氣的層面也進行鍛煉)。
 
在“氣”的層次,要懂得“意念”和“借假修真”,通過“意念”調控生物場,控制生物磁電效應,然後透過想像出來的“假象”~即生物電磁場作為框架,來凝聚控制精氣的聚集和形成範圍,從而產生具體的事實。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一些修煉。
 
在“神”的層次,就不能再用意念了,要懂得“凝光寂照”~即觀照。在這個層次,任何想像,都會成為創造出來的假想,如同做夢般,真實不虛。如果認為某個效果要怎麼煉出來,那麼就會真的這麼被煉出來,那麼是不是因為這麼煉,才出這個效果,還是這個過程和效果,本身就是被設計出來的?在高層次,你認為很難就很難,認為很容易就很容易,認為要這麼樣就這麼樣‧‧‧所以古人說“萬法唯心”。在這個層次,需要的警覺就是~不去“認為”什麼是什麼、必須要怎麼樣才怎麼樣,一切順其自然!這個層次是“法無定法,頓悟為法”的層次。
 
在“虛”的層次,就不能停留在“觀照”了,則要用“返照”。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再看一些問題,就一目了然了,就不會對一些問題有所爭執了。所有的修煉法門,包括佛家、道家、密宗‧‧‧,都是在不同層次接引不同的人,到了高層次,都是萬法歸一。
 
狹義講,性命雙修的“命功”,指的是精、形層次方面的內容;“性功”是氣以上層次的內容。廣義講,性功,涵蓋了所有的層次,都是意識在不同層次的體現。
 
現在人,經常落在“性命雙修”的執著上,打坐練功就自稱“實修”,參禪悟道,行持佈施就是虛妄。事實上,所謂“實修”,就是在什麼層次,修什麼內容。在形層次,形實精虛,則實修就是“形”。在精層次,精實氣虛,則實修就是“精”。在氣層次,氣實神虛,則實修就是“氣”‧‧‧。不同層次的要求和理解,可能差別很大,例如從精層次跨越到氣的層次,要有這個悟性,才能明白氣是靠意念來調控的;而從氣的層次到神的層次,則變化更大,如果再用意念調控,那麼永遠束縛在氣的層次。
 
要分層次看問題,不要自己修到“氣”的層次,就看不起修“精”層次的人,認為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每個人站在不同台階上,不要因為別人跟自己不同,就否定別人。或者要把自己修氣的經驗,強加給對方,這樣把別人搞得更加混亂。而喜歡爭吵,和分個對錯的人,是平面地看問題,沒有認識到事物的層次性、複雜性。
 
漸法,就是規規矩矩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往上修煉。對於普通人,對於精可能感覺還實在點,對於氣、神,可能感覺到太虛、太玄了,那麼就從精開始修煉,多煉命功,命功煉久了,自然會對“氣”更加敏感。而有些慧根比較好的人,比較敏感,他們對“氣”有感覺,有信心,那麼這些人可能可以從“氣”層次開始修,在修煉氣的過程中補足精層次的內容,再往上突破。從低處著手,先快後慢,容易出效果,但需要不斷突破,否則容易陷入在特定層次上。
 
頓法,就是直接修煉神。佛法修煉,本身就是從神開始的。通過對佛法的領悟,和在生活中的行持,不斷磨練意識。從高處著手,先慢後快,不容易出效果,但一旦出效果,都是大神通,大智慧。但普通根器的人,按照常規方法修佛,往往要好幾輩子才能徹悟空性。如果能相互結合漸法和頓法,那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
 
其實,本土的道家,從老子莊子開始,原本就是上乘頓法。只不過古人很聰明,能懂得把修持具體化,分化到各個層次,接引中根和下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家的內容可能有很多糟粕,畢竟事物分化以後,應用和認識,就越來越複雜,專業性就越來越強。而大道是不斷凝練濃縮的,是越往上修越簡單,大道至簡。
 
因此,剛修煉的人,會覺得很複雜,千頭萬緒,不知道從何入手,但只要深入了,就會越修越簡單。最後,甚至放下所有的思想概念法門,安住無量光中。大覺之音“心地無相法自透,性天有覺道先通,身似白雲常自在,意若流水任西東。”
 
明瞭這些層次,修煉就會很快。很多人之所以修煉幾十年都進展不大,因為很多時間都用在兜圈上了。如果要把精層次都學全了,再上氣層次;到了氣層次,把氣層次都學全了,再上神層次‧‧‧,那麼,幾百輩子都不夠用。這些在某個層次很久的人,看來好像博士,很權威,也可能很出名,但不是真正明瞭的人。
 
明瞭的人可能沒有太多知識,如同六祖慧能,連字都不認識,但他開悟了。別人要問佛經的事情,他會讓人先念出來,然後他再解惑。現代人可能會笑,你都不知道,怎麼會明白?事實上,你只有先在高層次明白了,才會在低層次“知道”。漸法修煉就是先積累“知道”,達到“明白”的;而頓法修煉,是先“明白”,再“知道”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孔子在家閒坐的時候,對他的兒子孔鯉感嘆的說:“君子是不可以不學習的,與人會面不可以不修飾,不修飾儀容就會顯的不整潔,儀容不整潔就顯的對人不尊重,對人不尊重等於失禮,失禮就不能自立於世。那些站在遠處就顯的光彩照人的,是修飾的有整潔儀容的人;與人接近而讓人心中洞明的,是擁有淵博學問的人。”
 
孔鯉聽完以後,問道:“那麼父親的意思是說君子一定要善於修飾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經常教導我,說君子只要保持本質就可以了,不需要講究文采嗎?”
 
孔子說:“鯉啊,你還沒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質一樣重要,文質彬彬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如果一個人過於質樸,他就會顯的粗野,流於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講究文采。如果一個人太富於文采,文采多於質樸的話,他就會流於虛偽、浮誇。花言巧語,偽裝和善,這種人是很少有什麼仁德的。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這才是個君子啊。”
 
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範,是普通人行為的標準和榜樣。但成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對文和質的關係不偏不倚的把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種表現,儒家講“過猶不及”,太過於修飾和太質樸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與質恰當的調和,才能達到君子的境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心污濁,則行為就污穢,行為污穢,就不能避免其痛苦。
 
佛家認為,眾生與佛在佛性上是平等的,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修心成佛,成佛當先修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上說:“譬如磨鏡,垢去明存。”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欲生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清凈為心即彌陀,慈悲濟物皆觀音。
 
雲水僧文道久仰慧薰禪師的道風,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地來到禪師居住的洞窟前,說道:“末學文道,素仰禪師的高風,專程來親近、隨侍,請禪師慈悲開示!”此時天色已晚,慧薰禪師就說:“天不早了,就在這歇一晚上吧!”
 
第二天,文道醒來時,慧薰禪師早已起來,而且已將粥煮好了。用餐時,因為洞中沒有多餘的碗給文道用,慧薰禪師就隨手在洞外拿了一個骷髏頭骨盛粥給文道。文道躊躇著不知是否要接。慧薰禪師見狀說道:“你無道心,不是真正為法而來。你以凈穢和愛憎處事接物,如何能夠得道呢?”
 
禪語說:“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洗滌最難。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難除。”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凈化心地,則無處不是清凈的道場!內心如果清凈,大地一切的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凈。人生不如意事佔了十分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擾,實在很不容易!既然人世間有這麼多不如意的事情要面對,不如先自我凈化,把內心的世界清凈,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在風風雨雨的世界裏,人們的心靈難免會沾染蒙受各種各樣的塵埃,自覺地、及時地為自己的心靈沐浴和洗滌,便顯得異常重要。
 
明朝有一個叫董京的人在京城為官,有一年,山東大旱,董京被朝廷派往山東指揮軍民抗旱,因抗旱有功,董京回京後被朝廷重賞,官升一級。但就在自己的事蹟被民眾廣為傳誦的時候,董京卻出人意料地向朝廷交代,曾截留過朝廷下放的救災銀兩,並把截留的銀兩如數退了出來,要求將功贖罪,不要升官。
 
董京說:“山東大旱,顆粒無收,民不聊生,所到之處,屍首遍野,人去屋空,不是親眼目睹,很難想像災民悲慘的現狀。災民的不幸遭遇,使我坐立不安,深感過去截留救災銀兩之罪過。在抗旱救災中,汗水沖走我身上塵土的同時,也洗去我心靈中的污垢,所以我要在獲得榮譽的時候揭發自己,以減輕內心的愧疚,求得寬恕。”
 
董京的話講出了一個道理:經過一次生與死、血與淚的親身體驗後,人的心靈會得到凈化,精神會得到昇華。後來,董京成為明朝不可多得的清官。
 
《巴利‧增支部經》上說:“若心污濁,則行為就污穢,行為污穢,就不能避免其痛苦。”心污濁,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凈,其道平坦,因而快樂。要想人生的路平坦,先要讓自己的心凈化。
 
凡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私心雜念就是魔鬼。世間人要及時清理自己的私心雜念,洗滌心靈的污垢,清除魔鬼的一面。否則,當魔鬼的一面統領全局時,人的心靈家園,就會迷失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之中,淹沒在靈與肉、淚與笑的搏擊之中,再也找不回自己的靈魂了。墮入無邊苦海,自救已經來不及了。
 
 
 
文章作者:李煜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國外有研究表明,產婦分娩方式與其妊娠後期飲食中鋅含量有關,每天攝鋅越多,其自然分娩的機會越大,反之,則只能借助產鉗或剖腹產了。
 
鋅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對人的許多正常生理功能的完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據專家研究,鋅對分娩的影響主要是可增強子宮有關酶的活性,促進子宮肌收縮,把胎兒驅出子宮腔。
 
當缺鋅時,子宮肌收縮力弱,無法自行驅出胎兒,因而需要借助產鉗、吸引等外力,才能娩出胎兒,嚴重缺鋅則需剖腹產。因此,孕婦缺鋅,會增加分娩的痛苦。此外,子宮肌收縮力弱,還有導致產後出血過多,及併發其他婦科疾病的可能,影響產婦健康。
 
在正常情況下,孕婦對鋅的需要量比一般人多,這是孕婦自身需要鋅外,還得供給發育中的胎兒需要,妊娠的婦女如不注意補充,就極容易缺乏。
 
所以孕婦要多進食一些含鋅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中的豬肝、豬腎、瘦肉等;海產品中的魚、紫菜、牡蠣、蛤蜊等;豆類食品中的黃豆、綠豆、蠶豆等;硬殼果類的是花生、核桃、栗子等,均可選擇入食。
 
特別是牡蠣,含鋅最高,每百克含鋅為100毫克,居諸品之冠,堪稱鋅元素寶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在人們常吃的食品中,包括某些我們認為“多吃無害”的食品,可能隱藏著對健康不利的因素,不可多吃。
 
 
一、油條
 
油條的脂肪含量十分高,如經常食用,可能損害大腦及神經細胞,甚至引發老年性癡呆症。
 
 
二、菠菜
 
作為補鐵的最佳食品之一,菠菜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體內遇上鈣和鋅便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兒童生長需要大量的鈣和鋅,如果缺乏這些營養素會導致骨骼、牙齒發育不良,甚至影響智力發育。因此,吃菠菜一定不要過量。
 
 
三、雞蛋
 
雞蛋營養成分比較全面,但食用過多,人體膽固醇積聚過多,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加重胃腸、肝腎負擔。
 
 
四、鹹魚
 
各種鹹魚都含有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鹽。研究顯示,十歲前開始吃鹹魚,成年後患癌症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三十倍。
 
 
五、豬肝
 
一公斤豬肝的膽固醇含量高達400毫克以上,而一個人若攝入過多的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硬化。
 
 
六、爆米花
 
爆米花含鉛量很高,鉛進入人體會損害神經、消化系統和造血功能。兒童對鉛的解毒能力弱,常吃極易發生慢性鉛中毒,造成食欲減退、腹瀉、煩躁以及生長發育遲緩等後果。
 
 
七、葵花子
 
葵花子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孩子多吃了會消耗其體內大量的膽鹼,影響肝功能。
 
 
八、巧克力
 
兒童食用巧克力過多,會使其中樞神經處於異常興奮狀態,產生焦慮不安、心跳加快、食欲下降等不良反應。
 
 
九、烤羊肉串
 
羊肉串等煙薰、火烤食品,在薰烤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質。
 
 
十、罐頭
 
加入了一定量的添加劑,有微量毒性,對成人影響不大,但對兒童卻有很大影響,容易造成慢性中毒。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默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面對厄運處驚不變的坦然和鎮定,是一種無所畏懼的寧靜和自信‧‧‧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諾大的世界,終究有一塊地方是屬於你的,沒有哪一個人能代替你特定的生命位置。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即使有人在說你壞話,你也大可不必反唇相譏暴跳歇斯底里,對於一個心靈純潔有修養的人來說,流言永遠是蒼白無力的。因為無論流言有多麼堅硬,也是一塊遲早要風化的石頭,事實會在最關鍵的時候為你站出來作證。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在別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時,默默地坐下來讀一本心愛的書;在別人沉迷於燈紅酒綠狂歌勁舞時,關起門聽一首柔和的鋼琴曲,讓那和諧的曲調從心間溫柔地撫過;在別人高談闊論時,守著自己窗內的世界給朋友回一封簡短的信,相信自己的真誠足以撫慰一顆孤寂的心。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思想亂了,需要梳理;靈魂蒙蔽了,需要洗滌;頭腦嘈雜了需要靜寂。而沉默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剔除我們思想中浮躁和不健康的東西。
 
沉默,是一種包容一切的豁達和從容。
 
沉默,是一種塵世無怨無悔的愛和投入。
 
讓我們留一份沉默給自己!
 
不要喧嘩,不要吵鬧,沒有人因為你的喧嘩和吵鬧而改變對你的看法。
 
不要傷心,不要哭泣,沒有人因為你的傷心和哭泣而讓你事成心喜。
 
不要自暴,不要自棄,沒有人因為你的自暴和自棄而對你五體投地。
 
不要自大,不要高傲,沒有人因為你的自大和高傲而對你投去成功的選票。
 
你,無須詮釋什麼,只要留一份沉默給自己。
 
沉默,在你無聊孤寂,獨想心事的時候,心中泛起一絲感情的漣漪,會讓你感動不已。
 
沉默,在別人高談闊論時,你無須旁徵博引,這樣會顯出你有內涵,你的魅力。
 
沉默,在你興奮至極,不妨拿起筆來,揮寫心中的豪情志向,你會覺得生活更加有意義。
 
沉默,在你失敗之際,不必在乎別人的說三道四,因為你自己心裏有底,下次會加倍做得更加具體。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你不必理會別人怎樣評論你,亮出真實的自己,在別人爭名奪利時,只須澄清自己的心靈,別讓渾濁的污垢沾上你。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不要急著用華麗的外表裝飾你自己,來顯示“優秀”的你,那樣會讓你心底發虛。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生命自有獨特的美麗,屬於你的不會無緣無故失去,不屬於你的再強求也無濟於事。
 
沉默,也會讓你的生活裏出現奇蹟。
 
留一份沉默給自己吧,因為沉默會讓你的生活更富有詩意!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則徐(公元1785年~185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慶進士,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奉者。
 
林則徐雖然身居要職,公務很忙,但還是堅持每日早晚功課。他將《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等佛經寫在四寸見方的小本子上,便於在旅途中堅持早晚課誦,從這點可見他精進修持之一斑。
 
他不但自己精進修持,並將佛陀慈悲利人的精神,落實於愛國愛民的具體行動。早年曾修治黃河、白茆、瀏河等水利,使一方眾生免除水患、乾旱之災。
 
曾力排種種干擾和壓力,嚴禁鴉片,成績卓著,使許多百姓擺脫迷毒之害;鴉片戰爭爆發又嚴密設防,使英軍在澳無法得逞,力使中土人民免於侵略者的奴役蹂躪。
 
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曾派人翻譯外文書報,編成《四洲誌》,借此學習、借鑒外國人的一技之長。
 
可見工作、事業和修持佛法並不矛盾,兩者完全可以相輔相成,融為一體。
 
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針對世風日下的時弊,於一八三九年九月巡視澳門後,在前山寫了“十無益”格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父母不孝,奉視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心高氣傲,博學無益。
 
為富不仁,積聚無益。
 
巧取人財,佈施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淫逸驕奢,仕途無益。
 
 
這“十無益”格言對現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