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沉“丹田”是氣功與太極拳運動常用的術語,也是太極拳運動不可缺少的規矩。太極拳運動的第一個動作就要求做到氣沉丹田,太極拳鍛煉要求的“丹田”具體在人體的什麼部位卻沒有明確地講明。從氣功的角度來講,人身稱為丹田的部位有三個。一個是上丹田,位置在兩眉之間的印堂穴。第二個是中丹田,位置在兩乳之間的膻中穴。第三個是下丹田,位置在肚臍部位的氣海穴。
 
“丹田”乃是練功中的常用術語,尤其是中國的道家功,講就的就是煉“丹”。丹乃是一種經過煉製而成的藥,所謂的“田”乃是煉藥的爐和場地。所以說丹田這個詞只有在練功中有用。練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具體丹田的位置怎樣分佈也有不同的說法。太極拳講的氣沉丹田該如何解釋呢?位置又應該在何處呢?下面將本人對太極拳中丹田的理解,做個解釋。
 
“丹田”講的丹在練功中有金丹、銀丹、仙丹、等說法,也就是說丹是一種非常好的藥。是通過練功而得來的,根據練功的時間長短,功夫的高低,決定丹藥的質量和層次。這丹藥還必須有“田”才能煉成,這個田絕不是指的單一點,一點不能成為田。田應該是一片或一塊,從字形上看田字是口中加一個十字。口乃四方也,十乃中正也,那麼這個田就應該是一個有立體面積的整體。田是煉丹的地方,丹如果沒有田就不會有丹的存在,所以丹與田是不可分開的,雖是兩個概念卻又不可分開。
 
丹田在練功中的作用,是把練功者的神意與人體各部臟腑、經絡、肌肉產生的氣,與呼吸相融合,提煉成一種內氣。內氣為人體所用能提高人體的質量,促使人體健康。練功者還可以把內氣轉化為內勁,用於武功使人更有力量。提到力量,人體的力必須在地球的協助下才能發揮出來。如果人體懸在空中,就任何力量也用不上了。太極拳也是一樣,只能在地面上練 。拳論講:地面是主宰,腳掌是賓輔。就是說要想把拳練好,必須借助地力。
 
太極拳講究力起於腳,那麼腳是怎樣借助地力的呢?腳掌蓄氣的穴位是腳掌中間的湧泉穴,人體的本力通過湧泉穴和地面發生關係,就是把人的作用力,強加給地面,通過地面產生一種反作用力。這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融合的力再通過湧泉穴,反饋到氣海穴。通過加工再上行與脊背,貫注於手掌的勞宮穴,再發放到指尖。這就完成了太極拳要求的力起於腳、行於腿、蓄於腰、發於脊背、行於手指,節節貫穿的步驟。太極拳論講的在下不在上也就是這個道理。
 
地球有吸引力,也有助生力。如大樹紮根於地下才能枝榕葉茂。練太極拳要站在地面上,接觸地面是腳的湧泉穴,要想全身放鬆,一定要把意念通過湧泉穴放入地下。所以太極拳的下丹田應該在腳底的湧泉穴,下丹田的作用是聚力。太極拳中丹田應在氣海穴,中丹田的作用是聚氣。太極拳的上丹田在頭上的印堂穴,上丹田的作用是聚神。
 
太極拳是動功不同於打坐禪功,坐禪是會陰穴接觸地面,下丹田可以是氣海穴與會陰穴命門穴相交的部位。靜功與動功的區別也在於此。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老子想爾註》釋曰:“道常無欲樂清靜,故令天地常正”。從而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學道修道應做到無有自己的私自嗜欲,樂好清靜,這樣才符合“道”的體性。
 
道以其清靜的本性來化生和養護萬物,從無想過自己應該得到什麼回報或想得到其他,無欲以待萬物。而人類社會,若亦以“清靜”的思想來治世修身,世界將會和諧而太平,人們則會得到更好的休養和生息,生命也將得到昇華。
 
所以,學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學知清靜,以常清靜為行為標準,才能實現修行而得道的追求。為此,《清靜經》總結清靜的要旨時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把清靜之教義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道教的清靜教義,與濁動相互化和對應。
 
《清靜經》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意思是說:清是濁的源頭,動是說明靜寂的條件。而修道,就是要通過修煉由濁而返清,由靜而生動。使人心清寧明靜,靜而精生,氣足神明,生命的原動力得到寶藏和育養,生命的質量得到提高。這種清濁、動靜相生相化的關係和表現,也正是“道”之清靜的完整表現。
 
《清靜經》說:“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人修大道,體行清濁、動靜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靜之道意。教條式地理解清靜,或把死寂靜止看著是清靜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麼,怎樣的修行才能進入真正的清靜境界呢?《雲笈七簽》中說:“專精積神,不與物雜,謂之清;反神服氣,安而不動,謂之靜”。《真仙直指語錄》中也說:“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撓,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其核心的法則就是少思而寡欲。
 
然而,人生在世,名利聲色不斷撓得人們欲望滋生,濁動不已。但作為修道務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樣,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欲。《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說,災禍的發生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
 
所謂寡欲,就是要求人們對世俗的名利、聲色、財貨的企求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不要用極端的行為去獵取,不要有非分的念頭和過分的奢求,嗜欲過重不僅有害於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會複雜人際關係,成為社會惡害的根源。要以寡欲為行為準則、最終達到“道常無欲樂清靜”的最高境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家有人去世或追念祖先時,都請人誦經做佛事(功德),或到寺院請師父誦經,或自己誦經給亡者。那麼誦經能不能給亡者超度呢?這是一般人都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分幾點來說明:
 
第一: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首先且不管誦經能不能超度,我們的親人過往,舉行祭拜這種儀式(如誦經)係一種孝思,就是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古人說:“忠臣出於孝子。”所以孝子必是忠臣,忠臣必是孝子。就一般老百姓來說,能飲水思源的人即是有德行的人。所以孝思即是養成一種道德,誦經祭拜亡親乃是孝德的行為。
 
第二:亡者有沒有善根?經典乃是佛教化人修身,修心,修行的方法。亡者接受了佛陀的教化,聽經,誦經,跟人家拜佛,或生懺悔心,即能消除罪業,增長善根,結將來的佛緣,乃至往生西方,這就是超度。
 
第三:主事人有沒有虔誠?亡者已經過世,沒有人在場,亡者是否能發心拜佛懺悔我們並不知道,但是活著的人(眷屬)要是能代替亡者拜佛求懺悔,這樣活著的人也種了善根,亡者也必歡喜而得到到了利益。
 
第四:誦經的人有沒有虔誠和修行?誦經是一種實踐經教的方法,就是修心、修定、修慧、懺悔的法門。若是虔誠而念,對念經本人有莫大的利益,以此功德迴向亡者,亡者就如獲至寶。若是有道德、有修行的人誦經,其功德更大,亡者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即是超度。
 
第五:臨終的人最需要超度。一般人平常忙忙碌碌於家庭、事業,無暇修行用功,就是學佛的人也多鬆鬆忽忽,到了臨終能夠保持靈靈覺覺,或安安靜靜一心不亂的人不多;大多是痛苦掙扎,被業力牽引,走上輪迴之路。這時最需要人助他一臂之力。誦經念佛即此時的助力。譬如人平時小小痛苦毛病都不肯服藥,到了大痛大病時即不但要趕快服藥,甚至任人開刀都可以。是故臨終的人極需要人念佛誦經,助他安心正念,這也是叫他人走上好的路。
 
第六:誦經即代表佛說法。佛的一切時教都記載於經典,是教人修行的方法。誦經可當作我們監察心行的標準。我們每天的行為做事難免犯錯,或已經犯錯還不知道,現在在佛的面前念經,一方面是矯正我們的錯誤行為,一方面是說給人聽~亡者,主事人跟著拜佛、聽念經,如佛親口說法,即句句是金言玉言,能生懺悔心即能滅罪,這個也可以為未來種下善根。
 
第七:誦經拜佛即求懺悔。經典是記載修行、懺悔罪業的方法。亡者也許聽不懂,然而誦經人的虔誠和佛菩薩的感應力,也可以使他生恭敬、懺悔之心。古時候的大德又集懺悔之儀規(拜懺),依此儀規行事,即能消除罪業。為什麼說懺悔能消除罪業呢?譬如我們過去曾經對不起人家,現在向佛求懺悔,即是承認過去的錯誤。求佛作證明,下定決心永不再犯錯這個叫做懺悔。依靠這樣的心情去拜佛、去誦讀經文,何罪不能消滅?
 
總而言之,誦經做功德(佛事),並不是給亡人當錢用,也不是安慰自己的心就算了,要有真心誠意的誦拜才行啊,若當作交易買賣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凡事有誠即是實實在在的,無誠意就變成空虛,什麼也得不到。所以誦經能不能超度這個問題,你們不要問我啊,要問就問主事者、誦經的人、亡者三方面的誠心的程度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與熱對身體都是一種溫度刺激,能引起心臟血管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新陳代謝等的改變,而達到消炎、止痛、保暖、降溫等作用。
 
 
~冷敷療法~
 
冷敷可使皮下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減輕局部充血,抑制神經細胞的感覺功能,減輕疼痛,具有降溫、止血、止痛,防止繼發感染和血腫增大等作用。冷敷療法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一、冰袋敷法:這是一種乾冷敷法,在有冰的條件下冷敷特別有效,在橡膠製成的冰袋中,裝入半袋碎冰(或冷水),將袋平放於桌上,使袋口提高,用手輕壓袋身,排出袋內氣體、然後紮緊袋口,擦乾表面的水,套上布套子,放在額部、腹股溝和腋下等處即可。冷敷時間一般為二十至三十分鐘,每日可多次。
 
二、濕冷敷法:用盆盛冷水,盆裏泡兩塊小毛巾或紗布,取出擰至半乾後敷於患部。四至五分鐘更換一次敷布,每次敷二十至三十分鐘,每日可多次。
 
適應症:20℃至30℃的水用於一度燙傷、電光性眼炎效果較好。還適用於鼻出血、軟組織鈍挫傷、關節扭傷早期和顱腦損傷、腦溢血、煤氣中毒、高熱頭痛等病症。
 
 
~冷敷的功效~
 
止血:冷敷時能使皮下血管收縮,故可用冷敷止血。最常用的如鼻出血時用冷水拍洗,或用毛巾蘸冷水放額及鼻樑處,均有止血作用。
 
止痛:局部冷敷能抑制組織細胞及神經末梢的活動而減輕疼痛,還能收縮血管,減少局部血流量,從而減輕對神經末梢的壓力,亦有止痛作用。但冷敷時間不可過長,每三至四小時敷一次,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即可。
 
消腫:若扭傷或挫傷後,立即施行冷敷,可使血管收縮而阻止血液流入周圍組織,待冷敷停止後,血液恢復正常時,受傷部分的機體已經進行了修補和凝血,因此能減輕局部發青腫脹。二三天後為了加速出血的吸收可改為熱敷。
 
防止發炎、化膿及感染擴散:因寒冷可減少局部血流,所以能制止感染的進展與散播,冷敷又有削弱細菌與組織活動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發炎。
 
注意:在冷敷時應經常察看皮膚的顏色,若膚色變青紫,感覺麻木,表示靜脈血瘀積,必須立即停止冷敷,否則將妨礙營養與氧的供應,減低細胞的抵抗能力,嚴重時能引起組織壞死。
 
 
~冷敷小常識~
 
一、對於急性創傷或亞急性損傷,在受傷後的三天之內,只能對傷口進行冷處理。
 
二、治療時間取決於幾個因素,包括治療範圍的大小,治療方式的不同,和個體差異。例如,一個偏瘦的人會需要較短的治療時間,因為冷處理並不需要穿透人體組織肌肉,來降低體內溫度。
 
三、對於急性損傷,使用冷處理的最短時間是十至二十分鐘。很多人會選擇持續冷敷一個小時或者更長。也有人會選擇在受傷後的四至七十二個小時中每隔數小時重覆冷敷。
 
四、為了減少運動後肌肉酸痛,建議運動十至二十分鐘之後對皮膚進行冷敷。
 
五、對於慢性不適,例如感冒,也可以選擇最短10分鐘的重覆冷處理。
 
六、如果是發低燒、對冰過敏或者感到冷,那麼建議在做冷處理時在冷敷包上搭上毛巾。
 
 
 
~熱敷療法~
 
熱敷可使體表溫度升高,皮下組織舒展,痙攣的毛細血管鬆弛、擴張,血流加快,新陳代謝旺盛,促進病變部位組織活血、化淤、生肌、消炎、消腫、止痛及瘢痕組織軟化等。熱敷療法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一、熱水袋法:屬於乾熱敷法的一種。首先檢查熱水袋有無漏氣,然後將熱水(最好60℃至70℃)裝至袋容量的2/3,排出氣體,旋緊袋口,擦乾袋外面的水,裝入布套內或用布包好待用。一般情況下每次熱敷二十至三十分鐘,每日三至四次。如無熱水袋,亦可用暖壺(用毛巾包好)熱敷,也可用炒熱的食鹽或米裝入布袋來代替。(另有市售各類電熱敷布)
 
二、濕熱敷法:敷布可用紗布或毛巾做成。先把敷布浸在熱水盆內,取出並擰至半乾,用自己的手腕掌側,測試其溫度是否適當(必須不燙時才能敷於患部),敷布上面再蓋以棉墊,以免熱氣散失,大約每五分鐘換一次敷布。敷布要準備兩塊,更換時須觀察皮膚顏色。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鐘,每日三至四次。
 
此療法對急腹症診斷不明,面部三角區感染,各種臟器內出血,軟組織挫傷或關節扭傷初期,皮膚濕疹,細菌性結膜炎等禁忌。
 
 
~熱敷的功效~
 
消散炎症,促進化膿:溫熱能使局部充血,增進血液循環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因此,有促進炎症吸收(消炎退腫)、促進化膿等作用,如膿腫癤瘡在未化膿時有淋巴腺炎等都適宜做熱敷。
 
止痛:關節痛或因受寒、脹氣而引起的腹痛等用熱敷有良效。
 
保暖:老年人或重病人,血液循環不良或體溫降到36℃以下時,可採用熱敷保暖。
 
注意:急性闌尾炎及牙齒病的感染化膿等忌做熱敷。
 
 
~適應症~
 
慢性胃腸道疾病、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沒有排膿的癤腫、淋巴結炎、眼部的麥粒腫、牙痛、咽喉炎、氣管炎、關節炎和小便不利等病症。
 
 
~熱敷小常識~
 
一、最佳的熱敷時間,應該在十五至二十分鐘之間。因為熱敷的熱量最少需要十五分鐘才能進入人體組織,發揮治療作用。
 
二、熱敷法可分為乾熱敷和濕熱敷,其中濕熱敷的熱穿透力更強,對於減輕頸部軟組織充血、解除肌肉痙攣、強直而引起的疼痛等有顯著作用。
 
三、不要試圖用溫度過高的熱敷袋來麻木皮膚,減輕疼痛。長此以往會降低皮膚對外界的敏感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有不同的體質,水果也有不同的成分和特質。人的體質有寒熱,水果也有特質分溫涼。因此,什麼人吃什麼水果,都有一定的禁忌。吃水果有禁忌,這種觀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那麼,吃水果怎樣選擇才好呢?那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了。這就是吃水果要講究三看五不可。
 
 
~看疾病吃水果~
 
冠心病、高脂血症病人:宜吃山楂、柑橘、柚子、桃、草莓等水果,因果中含維生素C和尼克酸,具有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的作用。
 
糖尿病病人:宜吃鳳梨、梨、櫻桃、楊梅、葡萄、檸檬等富含果膠或果酸的水果,能改變胰島素的分泌量,使血糖下降。
 
肝炎病人:宜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棗、奇異果、香蕉、蘋果、草莓等。
 
呼吸道感染病人:尤其是那些伴有咽痛、咳嗽、痰多的病人,宜多吃梨、枇杷、柚子、杏等具有化痰、潤肺、止咳功效的水果。
 
高血壓、動脈硬化病人:宜吃橙、山楂、棗、橘子等含豐富維生素C,可降壓、緩解血管硬化。檸檬和其他酸味水果,也可起同樣作用。哈蜜瓜的鉀含量較高。但又不含鈉及脂肪,有助於控制血壓。
 
心肌梗塞、中風病人:宜吃香蕉、橘子、桃等幫助消化的水果;不宜吃柿子、蘋果等水果,因果中含鞣酸,會引起便秘,使病情加重。
 
 
~看顏色吃水果~
 
橘色:柑類的橘色素具有抵制癌症的效果,它的作用為胡蘿蔔素的數倍,並含豐富的維生素C。代表水果有橘子、哈蜜瓜等。
 
紫色:是對消除眼睛疲勞相當有效的原花色素,這種成分還具有增強血管彈性的機能。代表水果有葡萄和李子等。
 
紅色:紅色的根源為類胡蘿蔔素,它能抑制促進癌細胞形成的活性氧,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力,還具有防止老化的作用。代表水果有蘋果、李子、無花果、桃等。
 
黃色:黃色素是一種黃酮類,具有抗酸化的作用,對動脈硬化、癌症有預防效果。代表水果有檸檬、木瓜、香蕉、柚等。
 
 
~看性質吃水果~
 
蘋果:蘋果含有大量的糖類和鉀鹽,攝入過多不利於心、腎保健。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腎病、糖尿病的人,不宜多吃。
 
香蕉:香蕉性寒,含鈉鹽多,患有慢性腎炎、高血壓、水腫症者尤應慎吃。由於香蕉含糖量大,糖尿病病人亦應少吃。
 
柑橘:柑橘性寒,脾胃、大腸、及肺虛寒的老人不可多吃,以免誘發腹痛、腰膝酸軟等症狀。橘子性溫,吃多了容易上火,引起口舌生瘡、目赤腫毒,誘發痔瘡。
 
西瓜:西瓜含水量多,是盛夏消暑佳品,但肉質寒涼,年邁體虛者多吃易發生腹痛或腹瀉。心力衰竭者和水腫嚴重的病人也不宜多吃。
 
荔枝:連續大量地食用荔枝,會使人臉色蒼白,產生頭暈、心慌、出冷汗、打哈欠、乏力等症狀,這是由於荔枝引起外源性低血糖反應所致,醫學上稱之為“荔枝病”。
 
柿子:柿肉含有大量單寧、柿膠酚。單寧收斂力強,故便秘患者不宜多吃。另外,空腹吃柿子或吃蟹後食柿子,易形成柿石。因此,胃炎、胃酸過多、脾胃虛寒等病人,及在空腹、勞累後最好不食或少食柿子。
 
 
~吃水果五不可~
 
 
一、不可用水果代替蔬菜
 
水果含有有機酸和芳香物質,在促進食欲、幫助營養物質吸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水果不需烹調,沒有營養損失問題。但水果中含有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的數量遠遠小於蔬菜。如果不吃蔬菜,只靠水果絕對不足以提供足夠的營養素。就維生素C的含量來說,廉價的白菜、蘿蔔都比蘋果、梨、桃高十倍左右。而青椒和菜花的維生素C含量是草莓和柑橘的二至三倍。所以,每天食用500克左右的蔬菜是每日必需的。
 
 
二、不可用水果代餐
 
人體共需要近五十種營養物質才能維持生存,特別是每天需要65克以上的脂肪,以維持組織器官的更新和修復。水果含水分85%以上,蛋白質含量卻不足1%,幾乎不含人體必需的脂肪酸,遠遠不能滿足人體的營養需要。水果只可做正餐的補充,好吃不能多吃。
 
 
三、不可多吃水果減肥
 
實際上,水果並非能量很低的食品。因為具有令人愉快的甜味,其中糖分的含量往往達到80%以上,而且是容易消化的單糖和雙糖。儘管水果按重量算所含熱量比米飯低,但因為水果味道甜美常讓人愛不釋口,很容易吃得過多,所以攝入的糖分往往超標。吃水果減肥並不可靠。
 
 
四、不可迷信高級進口水果
 
許多人以為昂貴的進口水果一定營養價值更高,其實不然。進口水果在旅途中便已經開始發生營養物質的降解,新鮮度並不理想。而且,因為要長途運輸,往往不等水果完全成熟便採摘下來,通過化學藥劑保鮮,可能影響水果的品質。所以,購買進口水果時務必擦亮眼睛,看清品質。
 
 
五、不可靠水果補充維生素
 
大多數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並不高,其他維生素的含量就更加有限。維生素共有十三種,來自於多種食品。若想單靠水果提供所有維生素是極不明智的。比如,要滿足人體一日的維生素C推薦量,需要攝入五公斤富士蘋果,這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鮮棗、奇異果、山楂、柚子、草莓、柑橘等,而平時常吃的蘋果、梨、桃、杏、香蕉、葡萄等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甚低。芒果是含胡蘿蔔素最多的水果,柑橘、黃杏、鳳梨等黃色水果也只含有少量胡蘿蔔素。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性中蘊藏著一種最柔軟、但同時又最有力量的情愫~~善良。
 
善良的本質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但卻人人都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善良不是人們與生俱來的附著物,但卻是能夠在淨化自我心靈的過程中,得到昇華的人格成分。
 
善良是人的優點,沒有原則的善良容易縱容別人的缺點;任沒有原則的善良放縱,受傷害的就會總是自己一人,善良有時也是錯‧‧‧‧‧‧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質,我們將其發揚,代代相傳。當人還有善良,他(她)就是美的。所以,人的善良讓人間溫暖;人因善良所受的傷害和負重讓人同情;人因善良為他人所做的犧牲讓人敬重。
 
可有的時候,人善良的因卻沒有良好的果,那是因為,那樣的善良缺少智慧的調控,沒有清晰的是非方向;或者,那其中包含了太多私我,被一種“小我”牽制;抑或那只是人的一種為人習慣。沒有原則的善良習慣,付出的心思越多,得到的苦果越多。
 
善良是一盒萬金油,能治百病;善良也是一個垃圾桶,什麼東西也可以往裏裝。
 
善良可以拯救正在墮落甚至腐爛的軀體,善良可以挽救正在沉淪甚至瀕臨死亡的靈魂。可以說,擁有善良是可敬的,得到善良是幸運的。
 
善良與正直、愛心、悲憫為伍,與邪惡、陰毒、冷漠為敵。柔軟時的善良,可以融化冷傲的冰川;堅硬時的善良,可以穿透任何頑固的岩石。
 
善良到底是什麼?
 
在狡詐者的眼中,善良是一種幼稚,善良是一種愚笨,善良是一種毫無回報的付出,善良是被諷刺、被挖苦、被譏笑的落荒者。
 
在惡毒者的眼中,善良是用來獵獲的槍彈,善良是用來掩飾凶殘的裝潢,善良是用來欺騙別人的麻藥;面對善良,他們狂笑不已。
 
在富有愛心的人的眼中,善良卻是人性中的至純至美,一切偽善、譏笑、冷酷、麻木在它面前都會退避三舍,任何頑固的醜惡,都只能在陰暗角落裏對善良咬牙切齒。
 
善良啊,它是酷熱中一股清涼的風,它是嚴寒裏一團溫暖的火,它是青黃不接別人悄然送來的一擔糧食,它是久旱不雨從天而降的甘霖,它是你負重上坡時後背的推手,它是你快墜落懸崖時伸過來的一條纜繩,它是你窮困潦倒時沒有署名的一張匯款,它是你富甲一方時的一句忠告,它是你失意時幾句真誠的安慰,它是你得意時一串逆耳的話語‧‧‧甚至,它只是一個真誠的淡淡的微笑。
 
心中的善良,就像雪山腳下的淙淙細流,每一滴都是聖潔純淨的雪水的聚合體。匯集成溪的善良之水,一路歡歌,蕩滌著沿途的污濁、腐朽、風塵,理直氣壯地匯入人生的江河大海。
 
清澈的水來自雪山之顛,人的善良來自乾淨的心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表達歉意時說“對不起!”
 
道歉的第一種語言是最直接地表達歉意,最常見的說法是“對不起”。道歉始於我們懷有歉疚之意,為給別人造成的痛苦、失意、不便而感到後悔,因為被我們傷害的人,正在經受情感上的折磨。這時,“對不起” 是他們最想聽到的話語。因為“對不起”能夠表明自己,意識到給對方帶來的傷害有多深,也表現出了你的一絲誠意。所以,這句簡單的“對不起”對修復關係有著極大的作用,可以說是一句魔力之言。在婚戀之中,“對不起”可以使細小卻致命的傷痕慢慢癒合,可以拉近兩顆敏感又渴望愛的心靈。因為只有體認了別人的痛苦,才有資格被寬恕。
 
 
承認過錯時說“我錯了!”
 
道歉時必須先承認錯誤。一般來說,不願意承認錯誤和自尊心分不開。承認錯誤會被視為軟弱,這對於婚姻中的男性來說,更是不大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一段關係的牢固程度,依靠的並不是某一方的強硬,而是兩個人的理解和融洽。不管你是何種身份地位,不管對方愛你有多深,無法說出“我錯了”或者類似的承認錯誤、承擔責任的話,人們就感受不到道歉者的誠意。
 
 
彌補過失時要拿出行動
 
在婚姻與家庭的關係之中,對方在你說了“對不起”“我錯了”之後,心中仍然會有“你還愛我嗎”這樣的疑問揮之不去。所以,如果讓道歉更加有效,我們必須去做出補償的舉動。補償並不意味著單純地拿出金錢或物品,而是向家人表達愛意,所以這時必須使用對方最容易接受的語言或行動。有些丈夫認為道歉時,只要給妻子送花就萬事大吉了,這反而說明了,他沒有意識到真正需要道歉的原因。作為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最希望得到的賠償就是你的關心、理解和認同,而行動就是最好的語言。
 
 
真誠悔改時說“我不會再那樣了”
 
一位結婚將近三十年的妻子說:“我們為了同一件事吵了又吵,讓我最煩心的是他屢犯不改。別再道歉了,別再煩我就好了。”很明顯,這個妻子想要丈夫的悔改。任何承諾如果不去兌現當然沒有意義,道歉更是如此。道歉之後的悔改才是維持關係的真正工具。因此,在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我們一定要說“我不會再那樣了”,然後努力地去實現這句話,讓承諾跳票的情況不再發生。
 
 
請求饒恕時說“請原諒”
 
饒恕是件大事。很多家庭在忽略了基本的維護和發展後,正是通過一次次的饒恕,才能夠安然地持續至今日。被傷害的人,可能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去完成一次饒恕。即使某些過錯只是無心,即使某些傷害是迫不得已,饒恕卻意味著,受傷的人放棄了自己對公正的要求,意味著默默承受既成事實。饒恕是如此困難,所以請求饒恕時,也請表現出你最大的誠意,然後耐心地等待對方的思考和衡量。
 
 
道歉的確是一門藝術,更是一個課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部經典電影《愛情故事》中有這樣一句名言:愛意味著永遠用不著說對不起。事實上,現實生活卻不盡然,愛的傷害時有發生,隨處可見。因為愛是不完全的,人也是不完美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學會道歉,道歉也是愛的一種表現。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素食營養不良論者須知
 
道德修真,一貫堅持自然素食齋戒的飲食原則,並不主張和提倡強迫性的素食。能否及時自然而然地進入素食狀態,這是檢驗修行者,是真把式還是假把式的試金石和鑒別參數。如果自身心中的志和願達到要求時,常常會因為師們一段文字或者幾句話,就可以將自己帶入終生的素食狀態中,從此啟動自己身國內,本來就客觀存在的素食機制。個人只要堅持道德實踐,就可以源源不斷攝入不同品級的道光德能,滋養和維繫性命的健康,絕不會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
 
 
二、樹立慈悲愛心是進入素食的心理前提
 
修真明德者能否茹素,念念在“愛心”中,心是關鍵。心是真慈悲,還是半真半假慈悲?一試即可知也。只有真實的“愛生”者和“護生”者,才能進入和保持長期自然茹素的生理機制狀態。愛,並不難;難,就難在不愛陰我私欲心而博愛眾生,真愛眾生。許多人的所愛,都用錯了地方而不知、不覺。愛己,乃是苦難之途而不覺。迷之深矣、久矣,則很難顛倒此假轉為真。
 
 
三、莫把身國作墳場
 
食葷腥者,所食的並不單純只是動物的屍體,而是把它們的幽精和七魄統統都收納進入了體內。動物的屍體越“生猛鮮嫩”,其幽精七魄也就越生猛而具有活力。這些信息體都深深滲透於我們的細胞和體液之中,它們都成了我們的冤親債主,成了我們身國中的大量“新移民”。我們這個可憐兮兮的“小邦寡民之國”根本容納不下它們,它們在我們身國中修屋築樓,運用我們身國中有限的資源,開發它們的生存環境,這也就成了必然的現象。身體膽固醇的升高和血脂的上升等等病理現象,那都只是表象而已;它們在體內“開荒種地”,抽取“石油”,開採“煤炭”,建造“工廠”,那才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它們與體內原本攜帶的怨親債主結成大聯盟,成為我們內身國健康建設的反對派,這才是根本。它們與我們身國中的幽精和七魄臭味相投,彼此呼應於對生命健康的破壞,這才是內在的實質。由於人們不修真明德,對這些身國內有趣的“民情民意”,的確也就“老死不相往來”,只能坐收其惡果。
 
 
四、體內葷食信息的清理是個漫長而艱苦的基礎工程
 
即使是堅持茹素的修真明德實踐者,在其性命的再造過程中,對原來吸收進入體內的動物信息體和物質,本身也需要一個長時期的過程,才能徹底清理乾凈。一個中途半路才開始進入茹素的修真明德實踐者,要經過三年時間,才能清理乾凈血液中動物的成份;需要五年的時間,清理乾凈腸道壁和肉體組織器官中的動物成份;要經過十年的時間,才能清理乾凈骨頭中的動物信息成份。堅持茹素,都尚需要如此長的時間,才能徹底完成清理身內的清凈過程。如果不保持齋戒,又如何能清理命體?又如何能真正地清除疾病的本因?入骨三分地分析一下自己的生命,把握住正確的實踐理論,別被陰我心神和口欲牽著鼻子跑,這才是根本。
 
 
五、葷食修行萬劫陰靈不入聖
 
不茹素,身國中的陰性性體系統就永遠是身國內的霸主!身國中的陽性性體系統就永無出頭之日,真我將被深封庭院,陽我將如奴似婢,胎光將被軟禁,爽靈將被挾持。即使偶爾培個元神出來,也是灰頭土臉的山大王。不僅不能引領你西行取經,相反會與群魔拜把子而稱兄道弟,最終是萬世陰靈難入聖。地穀養形是自然之德,切莫將此種營養進行錯誤認識,不要建築在以其它動物的生命為代價的基礎之上。養命的營養,應當注意;但絕不可以違背天德、地德、人德、物德而為之。違背了,就必然會自食其果報。
 
 
六、明理惜時勤苦實踐
 
少數人曾堅持素食而後來又主動放棄素食,此類的果報常常會相應加重。高度重視正修正道大系統理論的完整性和科學性,見微如巨,修真修心。愛眾生,慈愛關愛所有的眾生,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性命是每個人自己的,愛自己就不能以陰我私心之愛而愛,這種“愛”是真害。生命的健康,必定要在真正明白德理和道理的基礎上,真實地信受奉行,才能產生作用。否則再好的理論和方法,在修真隊伍再呆多少年,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珍惜時間,充分利用時間。時間是海綿中的水,只要用心擠,就會有空閒。不濟,就會自然揮發掉,實為可惜。心,才是修真明德的根本;心念一轉,素食面臨的一切問題,就都將迎刃而解。祈願所有的道德修真者,明理知法,真修實煉,勤苦實踐。祈願所有的道德修真者,共同努力,實踐,再實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十六字載於《尚書~大禹謨》,是我國上古時期有道明君大舜傳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記載的最早的心法,早於孔子心法與釋迦心法一千多年,被歷代明師高賢稱作十六字心法。
 
據史書記載,堯舜時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鼎盛春秋,統治者以身作則,修正心靈,文明治世,教化萬民,造就了堯天舜日,五風十雨、麥收雙禾,麒麟在野、鳳凰鳴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四書~中庸》寫道:“子曰(孔子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讚譽了中華祖先以仁德為治國之本的聰明睿智。
 
人有三心:一是道心,二是人心,三是血肉心(即心臟)。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佛性,是人的天賦本性(自然屬性),先天而存,無形無相,永恆不滅、清靜無為,純潔妙明。人心也叫妄心、識神、稟性、習性(社會屬性),後來而有,思善思惡,躁動不安,人喻“心猿意馬”,前兩心均屬人的精神範疇。心臟是物質體,是人體造血器官和血液循環的動力泵。
 
人心對聲色貨利的欲望追求,而產生貪嗔癡愛的念頭,極大地危害著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於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漸微小,如烏雲蔽日,暗淡無光,從而喪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此句意思是思想集中養精神,守先天一性(即道心)。老子叫抱元守一,一就是理性,所以說一者理也;元是元神,即精神。
 
允執厥中:“允執”就是平心靜氣、靜觀執守,不離自性。“厥”字虛詞,厥中:就是其中。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點,即祖竅。允執厥中簡稱為執中,即守性不移,如如不動,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遷不移,不偏不離‧‧‧也就是老子說的有欲觀竅,無欲觀妙,抱元守一;《心經》說的觀自在菩薩;《黃帝內經》說的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為什麼要執中、守一?因為中是人的心靈自性,是宇宙靈源一本散萬殊的“一”,這個小真空、小宇宙,能通天徹地、通曉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真理。《易經~文言傳》有“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概括了周文王修正心靈的真實體會。
 
“黃中”是人的天性的別名,是真空之子,生於天地先,位居天地中,是人的生命能源,一身之君,主宰人的一切功能,道家叫黃庭。黃中直通理天能源,所以叫黃中通理。執中精一,獨守黃中,參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萬物、萬物回歸自然的原理,就是窮理盡性,窮神知化。人的理性與自然真空理氣合而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古聖賢才說:窮理盡性達天命,執中精一萬法通。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三教聖人立教傳法皆以明心為本,法有差異,所以說萬法一理,明心為萬聖之綱。先聖大德為後代子孫,指明了一條正心修身、通達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樹立了純潔心靈、文明精神的光輝楷模。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佛事是學佛之事,弘揚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課誦、聞法、講經、佈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羅蜜,都是佛事。
 
但是在中國一般的民間生活中,並沒有做佛事的觀念。通常只是在親友或眷屬亡故之後,才想要為他們做一點補償、救濟性的佛事,稱為超度、薦亡,而且是邀請專業的僧侶、尼師來為亡者誦經、禮懺。
 
做佛事的時候,亡者的家屬大都是站在雇主的立場,並不直接參與,共同禮誦;甚至誦經禮懺的壇場在做佛事,他們通常也只在一旁交際應酬、談話,乃至打麻將,而把佛事當成表示哀榮的點綴。這種情況,既對佛法不敬,也對亡者無禮,只可說是一種習俗的活動,不能稱為佛事。
 
做佛事必須俱備虔誠、恭敬、肅穆、莊嚴的條件,最好是亡者的家屬、親友親自持誦、禮拜佛經、懺儀、聖號。必要時,禮請僧眾做為導師,指導、帶領佛事;壇場則不可吵雜、零亂、喧嘩。
 
佛事不是儀式,不可把佛事做為葬儀的一個節目來看。家屬親友必須儘可能地全體參加,能夠跟隨持誦最好,否則亦當陪伴、聆聽、禮拜。依亡者親友的虔誠、恭敬,感應諸佛菩薩,以佛法的神力及佛法的道理,給予亡者救濟及開導。因為做佛事就是召請亡者臨壇聽法,化解煩惱的業力,而得超生離苦。如果親友、眷屬對於佛事漠不關心,既不參與,也不禮敬,對亡者的功用,縱然是有,也極其輕微。
 
為亡者做佛事,最好是在過世之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通常,人在死後,若有重大的惡業,直接下墮三塗;若有眾多的善業,便可立即生天;若修凈業,即可往生凈土。否則的話,就在四十九天之內,等待因緣成熟,隨緣、隨業轉生。
 
在未轉生之前,為他超度,便能轉惡業的力量為善業的基礎,心開意解、積習漸消,便可超生天界,乃至往生凈土。如果已墮三塗,依親友眷屬做佛事的功德力量,也能減少亡者的痛苦,改善三塗的環境。如果已生天界,也能增進亡者在天上所享的福樂。如果已生凈土,也能使他蓮品高升。
 
即使是在四十九天之後,當然還是可以做佛事,同樣可使亡者得到超度與救濟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如果死者已經轉生或下墮,就沒有辦法挽回他投生的類別。
 
根據《地藏經》的記載,若要超度先亡眷屬,應該恭敬、供養諸佛菩薩,讀誦、受持諸種佛經。如果依照《盂蘭盆經》的記載,應該佈施、供養出家僧眾。綜合而言,以亡者親屬的立場,用亡者遺留的財物,盡力佈施,供養三寶,救濟貧窮,利益社會,乃至等施一切眾生,使之離苦得樂,都是促成亡者超生離苦,往生佛國的助緣。
 
在七七之內,最好從過世的那一刻起,佛號不斷,是為助念。如果他在世時專修西方凈土的彌陀法門,當然為他專念阿彌陀佛,由數人或者一人一人地輪流助念。如果沒有任何法門是亡者的專修,當然也以阿彌陀佛聖號為其助念。假如生前已有專修的法門,例如常誦某一部經或常持某一尊佛菩薩的聖號,最好是以他所修的法門為其持誦迴向。
 
以我們中國的習慣,能夠在四十九天每天做佛事,當然最好;否則死後的頭七天或三天,乃至僅僅一天,或者每逢七期的那一天做佛事,都是好的。這要看亡者家屬的人力和物力的條件,可有伸縮增減。萬一人力、物力均不許可禮請僧尼做佛事,就算只有家屬一人,也應該為其誦經;若不會誦經,至少也會為亡者念佛才對。至於焚燒竹紮紙糊的房屋、傢俱、交通工具等冥器,以及經咒、紙錢、銀箔,乃至生前的衣物,都是民間信仰的習俗,與佛法的佛事無關。唯其有慰靈、祭典的作用,也不能一概否定。
 
以佛法的觀點,厚葬是沒有必要的,鋪張的葬儀也是多餘。與其以亡者的財物及親人的力量,做虛有其表的所謂哀榮的排場,不如拿錢去供養三寶、弘揚佛法、佈施貧窮、利益眾生、功德迴向,更合乎佛法。喪葬宜力求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否則不是佛事,而是藉亡者的喪葬儀式來顯示喪家的虛榮而已。當然也不宜用貴重的衣物及珍寶陪葬,此對亡者沒有實際的利益,同時也浪費了有用的物資。
 
 
 
作者:聖嚴法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