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腎性浮腫。
 
患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或腎病,由於腎血流減少,鈉、水瀦留,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尿中丟失蛋白太多,會造成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使組織間隙乙液聚集而引起浮腫。
 
 
二、心源性浮腫。
 
當各種心臟病發生右心衰竭時,由於靜脈血液不能順利回流,引起靜脈內壓力升高,體液漏出進入組織間隙,引起浮腫。
 
 
三、肝性水腫。
 
肝硬化時肝臟結果破壞,門靜脈回流受阻,門靜脈壓力增高,以及肝功能衰竭時血漿白蛋白過低等因素,會引起水腫。
 
 
四、營養不良性水腫。
 
 
五、局部性下肢浮腫。
 
多由於下肢靜脈、淋巴管受阻,導致體液進入組織間隙所致,入下肢栓塞性靜脈炎、淋巴管炎、絲蟲病、盆腔或下肢腫瘤壓迫靜脈。
 
 
可見,引起腿腫的原因很多,可以是全身性疾病的一個症狀,也可能是下肢局部疾病的症狀之一,故必須找醫師查明病因,進行合理的治療。
 
......................................
 
 
一、下肢靜脈曲張可能引起浮腫。心血管系統和腎病引起的浮腫往往從踝部開始。皮膚和皮下淋巴管障礙引起的慢性病叫皮膚淋巴管病。病灶部位的淋巴管失去運送能力,引起淋巴鬱滯。這導致組織中的蛋白和水代謝發生嚴重障礙。皮膚淋巴管病最終會變成所謂的橡皮病。這是指下肢,主要是足部的經常性浮腫和嚴重變形。
 
二、有時沒有病也會浮腫,它可能是碰傷和脫位引起的。此外,體力負擔過重、二至三級平足、淋巴管異常、長時間地行走或站立、坐姿不當都會引起浮腫:如坐在高椅上,腳不著地;蹺二郎腿;坐在過低的椅子上;鞋不合腳也會浮腫。孕婦以及靜脈曲張患者都易浮腫。休息後,浮腫就會消退。天氣炎熱時,浮腫現象則會加重。
 
防治腿腳浮腫注意下列幾點:
 
一、一天內不要換鞋。
 
二、每天都要做輕鬆的腿部運動,消除緊張度,促進血液循環。
 
三、腿腳長時間活動後,一定要休整。可以按摩,或者輕輕撫摸,要注意的是,按摩或撫摸必須從足部開始。
 
四、浮腫時,白天應用彈性繃帶或者彈性襪保護浮腫部分。
 
五、晚間睡覺時,把腿部墊高。
 
六、常做一項簡單的足部運動。看電視時,可以用腳趾滾動小球或小棍。
 
七、滑雪、遊泳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八、減少食鹽和水的攝入量。
 
九、每天晚上做完家務後,仰臥於地上,雙腿高高豎起,靠在牆上,保持十分鐘。
 
十、不要背過重的背包,不穿高跟鞋。
 
如果休息和治療後,浮腫仍然沒有消退,而且浮腫部位變硬,皮膚溫度升高,那就必須去找醫師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苦瓜:
 
性寒味苦,藥理試驗發現苦瓜中含有一種類似胰島素的物質,常食有利於降低血糖。
 
 
二、黃瓜:
 
甘寒,供給熱量低,可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故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宜多食黃瓜。
 
 
三、洋蔥:
 
含有降血糖物質,並且發現洋蔥是含有前列腺素A的唯一蔬菜,多食有利於擴張血管,防止動脈硬化,對糖尿病併發症的預防有利。
 
 
四、萵苣:
 
為低糖物質,且富含胰島素激化劑,為糖尿病患者必食蔬菜。
 
 
五、竹筍:
 
為低糖低脂肪高纖維素食物,有利水、消渴之功效。
 
 
六、南瓜:
 
補中益氣,促進胰島素分泌,且對伴有高血脂、高血壓的患者有治療作用。
 
 
七、山藥:
 
益氣補陰,是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之一。
 
 
八、菠菜:
 
促進胰島素的分泌,並有降壓、通便等作用。
 
 
九、蘑菇:
 
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藥理研究有降糖降脂作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東西一旦擁有了就是負擔,擁有的越多,負擔就越重。有些東西明明擁有了,卻不屬於你的;有些東西看似沒擁有,卻屬於你的。那麼,什麼該擁有,什麼不該擁有呢?擁有多少才好呢?
 
由此,我想起了一句禪語~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每一個年齡階段,我們想要擁有的東西都不一樣。孩童時,我們想擁有成長;少年時,我們想擁有知識;壯年時,我們想擁有物質,擁有愛情;中年時,我們想擁有家庭,擁有事業;暮年時,我們想擁有健康,擁有天倫。這樣的擁有,是人之常情,是一種快樂,會帶給你滿足感。
 
同樣的年齡階段,我們想要擁有的東西也不一樣。譬如說,人到中年,有人想擁有金錢,有人想擁有妻妾,有人想擁有父母,有人想擁有兒女,有人想擁有輝煌,有人想擁有平庸‧‧‧這樣的擁有,因人而異,有喜有憂,還不一定給人帶來滿足感。
 
還有一些東西,是我們所不想要的,但它卻如影隨形。痛苦,畸形,離去,等待,病痛,醜陋,煎熬,殺戮,灰暗‧‧‧這些東西,我們都不想要。但這些東西,我們或多或少都擁有過。即使一樣也不曾擁有,但我們都為之困擾過。
 
於是乎,每個人的眼裏,都會覺得別人擁有的東西比自己的多,也比自己的好。真正想要擁有的東西都在別人那裏~別人經歷過的生活,別人到達過的風景,別人感悟過的感情,別人遭遇過的奇蹟,別人夢見過的將來。
 
彷彿,別人擁有的,才是自己想要的,而自己只能是望洋興嘆,看著一件件東西被人擁有了,自己望眼欲穿,還是無法擁有。這樣一來,別人擁有的東西,就具有了誘惑力,成了你擁有的目標。
 
更可怕的是,那些有誘惑力的東西讓你擁有了一種新的東西~欲望。
 
你想要擁有的東西越多,你的欲望就越強烈。你的欲望越強烈,你能夠擁有的東西反而越少。有一個故事如是說:有個富商去學禪,禪師看了看他,端起一杯滿滿的水,然後繼續往杯裏倒水,結果水溢出杯子,溢了一地。富商頓時醍醐灌頂,起身離去,從此樂善好施。
 
是啊,擁有有度,我們無法超越。想要擁有更多東西就要學會捨棄。
 
擁有和捨棄就是此消彼長的關係。擁有了快樂,就捨棄了痛苦;擁有了誠實,就捨棄了虛偽;擁有了健康,就捨棄了病痛;擁有了感情,就捨棄了冷漠;擁有了愛,就捨棄了恨;擁有了踏實,就捨棄了浮躁;擁有了寧靜,就捨棄了喧囂。能擁有多少,就取決於你能捨棄多少,不管你曾經擁有過多少東西,只要懂得了捨棄,擁有再多也不覺得多。
 
捨棄便是擁有!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語云:“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強調時間的寶貴。人生的旅程是由無數個瞬間組成,歷史的長河也是由無數個瞬間匯成;瞬間是短暫的,卻由此把握永恆。古之聖賢無不惜時,“大禹聖人,猶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世說新語‧政事》),是說像大禹那樣的聖人都珍惜每一寸光陰,一般人更應當珍惜每一分光陰。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個人如果一生渾渾噩噩,糊里糊塗,與真理無緣,那就等於白活了;如果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一朝得道,死而無憾。這裏形容對真理的信仰和追求的迫切。一個人停止了學習思考,停止了對真理的叩問追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在於聞道求真,學以致道。
 
孔子還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仁人君子要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要懂得天道、人道、世道,要知安身立命,要知禮明法,要知人論世,正確分析和把握自然規律、天下大勢,這樣才能成為人格完美、胸有大志、知命樂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君子。
 
要能修養自身,承擔大任,就必須抓緊時間學習。孔子感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這裏描述出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東流的河水一樣,日夜不停流去,這句話成為千古名言,是因為人們心中也都有這樣的感慨。孔子以身作則,惜時如金,求知若渴,廢寢忘食,樂此不疲,他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荀子說:“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認為,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份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在權利面前沒有私欲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君子的可貴則在於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因此君子學聖賢之道是不能停止的,整天地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踮起腳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的廣闊,學習是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的啊。莊子也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經生理學角度來看,各種內外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都可經腦幹網狀結構等組成的非特異投射系統,彌散地傳導到大腦皮層,引起廣泛的興奮,達到維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種具有阻斷這一神經衝動傳導的措施,都有促進入靜的作用。
 
從接受外部刺激產生外部感覺的環節來講,這些感覺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等,其中80%以上的感覺信息來自視覺和聽覺。因此可以通過輕閉雙眼,以及選擇安靜的環境練功等措施,來阻斷視覺、聽覺刺激,減弱神經衝動幫助入靜。
 
當然,對於那些有益於入靜的良性視覺、聽覺刺激,仍可保留和利用,如悅耳的輕音樂、悅目的君子蘭花等。
 
其次是採取阻斷機體內部刺激的措施。這類措施可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主動地放鬆肌肉,這樣可以減少因肌肉緊張,引起的肌梭向中樞傳導的神經衝動。一般來說,臥式靜功最能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因此初學氣功者可以先練臥式靜功。但是初學者由於自控能力差,在躺著練靜功時很容易進入睡眠狀態,所以也需經過一段時間鍛煉,才能恰到好處地將意識保持在,不同於清醒與睡眠的氣功入靜狀態。
 
另一方面是調整好練功時的精神狀態:
 
首先要避免情緒激動,當情緒激動時練功是無法入靜的。
 
其次是避免主觀上急於求成,一味想放鬆入靜,反致精神緊張,有礙入靜。
 
除上述兩種應避免的精神狀態外,還有三種良性精神狀態調節手段可以被利用來幫助入靜:
 
其一是練功時要保持心情舒暢。
 
其二是練功時要採用合適的意守方法。意守的方法很多,可以只選一種,也可以選用多種依次進行。不論是選用一種還是多種,都要做到“似有意,似無意”,“勿忘勿助”、“勿貪勿求”。而急於求成,用意過強,在氣功中稱之為“著意”,則是入靜的重要障礙。
 
其三是主動地利用良性自我暗示手段。例如可想像寧靜的夜晚,站在綠草叢中‧‧‧
 
以上方法運用時可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急不躁。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隨著方法的熟練,會形成一個有利於自我心身平衡的條件反射,到那時,入靜就不再是難事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必須要進行老子五千言思想的學習,也就是進行道德思想學習,進行《德道經》的學習,我覺得這是最符合人類本源的一種教學的方式。
 
因為正如老子所言,整個宇宙自然,無論是有相的世界,還是無相的世界,這兩個陰陽雙重世界的一種陰陽結合,都源自於道,源自於最原始能量那一點的爆發。從宇宙形成的理論來看,西方科學家通過電腦模擬,以及天文望遠鏡的探索等方方面面的研究來看,已經接近或者說認識了老子道德思想。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可以說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一個變化過程,這就是西方科學家認識到整個宇宙根源是道所生。
 
道所生,有了一個天然的由無至有,而且到了三生萬物的變化過程。可以說,整個有相的世界,都是一個道德能量的劇變過程。這種能量劇變,也是符合當前物理學、化學研究的結果,都是不謀而合、殊途同歸的一個科學結論,這也是西方為什麼回過頭來向老子求教、向老子思想尋找答案的原因。這也是愛因斯坦早就下了一個結論:“驚奇的是中國人沒有用邏輯推理,沒有用實驗證偽,中國人卻能夠把它做出來,把它創造出來。”
 
愛因斯坦特別佩服東方的創造能力,不借助實驗室、不借助邏輯推理的常規西方模式,就能創造很多東西,那是什麼原因?就在於東方人沒有離開自己由道到德、到仁、到義、到禮、到智、到信的變化規律,而且是抓住了一些事物最根本的本質,去進行一些創造型的思維。
 
就像我兩次課堂都提到,外國人都十分佩服中國人的思維能力,因為中國人沒有離開道和德的思維產生的文化頭腦當中去成長,自然就攜帶著這個基因。而這個基因,就富含著如何保護自己的慧性,如何在慧性不受傷害的情況下,去與智力結合、與智能合併,來共同創造一些東西。
 
從整個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社會發展史,人類總體的規律是一個逐步離道失德的過程。比如說,最早期人類處在一種高境界的時候,是尊道貴德的;然後,由於私心貪欲的慢慢滋長、滋生以後,尊道貴德的自覺性、誠信度就開始降低了,開始只是畏天愛地,進入第二個等級。所以,儒學就表現出這個特點,走到農村裏面,堂屋祖先排位上一般寫著“天地君親師位。實際上到了“智”那個時代,就只知道敬天愛地了,然後天和地也不敬畏了,就是怕皇帝,畏皇、愛師、敬師。隨著人類文化和教育的不斷退化以後,退到只是孝親、尊友的階段。到現在,孝親也不尊了,朋友也不重視了,而只是內在的愛情。
 
現在,每個人由於教育的失續,沒有與根文化接續起來,每個人心靈當中就顯得精神非常空虛了。他們只知道愛自己,只知道滿足個人的私心和貪欲,就滑到了一個真正的道德底線,這是完全符合老子的預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整個禮丟失了以後,不知道尊敬的時候,不知道愛的時候,那整個內環境都亂了,家庭也容易亂,社會也容易亂。
 
我們看一看當今世界上各國的情況,看一看我們東南亞各國的社會情況,都可以發現。通過我們接觸很多人,也可以看出,不僅自己內亂,而且家庭也亂,社會也亂,這是一個共性現象。老子也說了,要改變這個情況,有一個途徑就是重新恢復信念、信仰。信徒要回歸到尊道貴德上去,因為那是個母體、那是根。只有從那裏面直接吸取能量,才能超越中間不同階段性的墮落過程和丟失過程,直接到根文化中吸收營養。
 
當前,很多家長不懂這個原理,我們就有責任把這個原理講清楚、說明白,使每個家長都知道,最好喝的水,不是長江黃河盡頭的水,那是污染的水;要想獲得最甘甜的清泉,最好到雪山的根上去,那個水是它的源頭,裏面最富有大地的營養和天地的精華。文化也是這樣,要追根溯源,追溯到根上去,飲用沒有污染雜質摻和的水。對我們的精神系統來說,就可以直接獲取源頭活水的滋養。
 
再舉個例子,一粒蘋果種子之所以能長成參天大樹,結出碩果累累的果實,也是從一粒種子開始生長的。我們直接找到這個種子,也全息把它吸收了,而且這個種子雖然小,將來卻可以展現出無窮的果實。所以,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既有的智能思維,尋覓到根上,把握住種子、根泉的話,那麼我們進步的速度、認識事物的速度就非常緩慢。如果說直接把握了這個種子,那麼就擁有了一切,擁有了一棵樹,擁有了千萬個果實。能夠飲到一個根源的清泉,就可以知道,出來的水,流經千山萬物過程當中遭到的污染,心裏就了如指掌。對如何去避免污染,自己心裏也會有一個全局觀了。
 
所以,為什麼教大家誦讀老子五千言《德道經》,其實就是為了接續民族根文化,讓大家掌握這個智慧的種子,讓大家飲到根文化井泉中最原始的甘泉,引用到自然生態的甘泉。因為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她不僅僅只是兩千五百年的問題,現在考古已經發現了八千年的歷史,這在中國都是有一定的記錄,還除開了口頭文化的記錄。
 
其中,八千年、遠離兩千五百年之前所有的文化,都是慧智型的文化,而不是智能文化,那個是慧智同運的文化,它經歷了一個完全慧識,再過渡到智識初生,再過渡到慧智同用,最後在兩千五百年才出現真正的智能獨霸天下、唯智而用的分割階段。
 
現在西方人非常明顯,他們的慧識是呈點狀的直覺和靈感。我們經歷了西方智識教育幾十年以後,很多人同樣也感到靈感不多。靈感閃耀和直覺的突然閃現一下,常常稍縱即逝,就給忘掉、忽視掉了,而遠遠缺乏中國古代那種比較大面積、比較穩定的圖像思維。我們現在中國人,進入圖文思維的話,還要經過思考,需要調整一會兒以後才能進入;而不像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一樣,把眼一垂,一晃腦袋,很容易就進入了。
 
我的體會也是這樣,早期還閉著眼睛,到後來虛著眼睛,後來可以睜著眼睛同時兩邊看。這種圖文觀察,是根據自己後天的思維對它屏蔽作用的大小,來確定它是否能夠順暢透發出來。從西方的腦科學研究也好,東方古代的一些記載也好,人類大智大慧的慧性思維,的確遠遠優勝於後天知識的積累。後天知識的學習、積累重不重要?是丟不開的,但它畢竟是前人已經獲得的知識,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才能創造奇蹟。但是僅僅擁有前人東西的堆積,我們是無法創造的,就只能長期成為前人知識的奴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書呆子。
 
現在,培養的書呆子可以說在社會上比比皆是,他們毫無創造力,沒有主動去把我們民眾當中,豐富存在而且又容易開發出來的創造能力開發出來。開發過程,跟理論上也是密切相聯繫的,也是通過修之身,修之身越早,實行開發這種作用力就越強;修之身越遲,自己的智能已經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再去開發的話,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就相當多。我們從全國各地的教學試點實驗的總結,也確實是這樣,父親不如兒子,母親不如女兒,這種現象在經典誦讀之家裏比比皆是。七八歲、八九歲的小孩子經過經典誦讀,他們的圖像思維在短短幾個月就會打開;而同樣在帶著孩子,在進行經典誦讀實踐半年或幾個月的父母,卻沒有同時出現;甚至有的父母,跟著我實踐了十幾年,也沒出現孩子們那個奇蹟。
 
但是帶著孩子誦讀半年、幾個月之後,孩子們都出現了。孩子反而要指導父親、母親: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他們能直覺判斷,這個事情如果父母這樣出去說的話,會帶來什麼壞結果。孩子的預言,在父母身上都得到應驗,他們反映這種情況時,我就說:“你們拜兒子為師吧”。因為他的慧性打開了,準確率就大大提高,認識事物、看透事物的本質,也就是說在慧性思維下,很容易突破時間、空間的制約,把握住事物的客觀規律。這個現象,是極其普遍的。
 
如果說,大家都能夠接受這樣的一種教育方法,知道從根文化的井泉中去吸收營養,知道把握一粒種子遠勝於擁有一棵大樹的價值,我們就能夠真正去尊道貴德,親近老子的五千言。因為老子的五千言,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古代生產力極為低下,而需要高度開發人類智慧,才能夠應付自然各種災害的情況下誕生的。因為當時生產力和科學水平都不高,自我保護的工具、器具都非常低劣,他們憑什麼來保護自己、繁衍整個強大的中華民族?就是因為他們有慧性,能夠未動先知、未覺先行,能夠搶住先機,自然趨吉避凶,那麼整個民族就處於發展狀態。他們不是單純依靠後天的生產力進行自我保護,而是同時開發了他們的大慧大智,來認識自然,觀察各種自然災害的演變。
 
人類這種能力的確是逐步衰退了,就像千年的大海嘯,連大象都知道成群結隊往山上跑,但是人類還躺在沙灘上,還在海邊睡覺。這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人智能超常發展以後,慧性和感受能力就全部都退化了,人類的確是在逐步退化的。我們要想保護自己不退化,重新激化和啟動右腦深層次的功能和心裏面的自覺、自如、自知等等能力,就得主動去把古代文化接續起來。
 
五千言就是將古代這些如何開啟大慧大智、保護大慧大智,如何更好與自然親近、把握自然規律這些方法,提前讓孩子們掌握。因為孩子不同於大人,孩子們有一個生理的轉換期,也叫一種“重演律”,他們會把人類從無到有的生命現象再演繹一遍。雖然這個時間較短,還是會重新演繹一遍。在演繹過程中,胎兒時期的胚胎變化,就演繹了人從水生動物到陸地、到攀援、到直立、甚至到與外星高等生命因子的結合,真正成為人,脫離了猿的狀態,形成真正的人類和智慧人類。整個生命期,會在胚胎時期重新演繹一遍。然後在真正成了人的形以後,又演繹了精神系統和肉體系統的變化,可以說是非常完整。
 
人胚胎一旦發育為胎兒,胎兒能夠生產下來,同樣有一個先天的過程,因為人在最早期有一個先天的過程,思維形式是非常先天的,不是後天智能的。我們做父母的,如果慧性稍微強的話,都有這個體會,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會咿呀咿呀表示他懂,只是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非語言方式的交流方式。非語言交流,在世界人類進化史上,也是有這個階段。由只是心裏的交流,到後來產生聲帶、聲音的交流,這是兩個不同階段。
 
抓住了這個階段的教育,孩子們先天寶貴的一些最有利於了解大自然,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的東西,就能夠穩定下來,而不至於被後天所破壞和干擾。包括計算能力,現代人都認為計算速度快、記憶好就是最高超的記憶,卻不知道還有更高的計算。
 
我那天還跟大家講了一個故事,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奇人,拿著一根破尺,能夠量出一個大倉庫裏面儲存了多少糧食。他量完了以後,報出多少擔多少斗,別人計算後跟他的結果只差一斗,因為裏面有一個老鼠把那一斗米吃掉了,他還罵自己:“真臭,我怎麼沒把這個老鼠算出來。”你說,他用的什麼方法計算的?他不是僅僅通過這一把尺計算出來的,而是開通了慧性,通過圖像思維,把整個圖像進行計算、分割,這是一個非常高妙的一種計算方式。
 
另外有一個大算家,人家問他一棵樹有多少葉子,他就直接把樹徑一量,就報出結果來了,人家說不可能,要把樹整個葉子摘下來一片片數,他說:還有個辦法,用腳蹬一下,這一蹬,樹葉子就全掉下來了,掉下來多少片數一數。他這裏算的是多少片,把結果都寫在紙上。結果他們再去一數,跟他寫的結果一模一樣,就是總數再減這些數,也跟他算的結果是一樣,這是很奇異的一種計算方法。這種計算方法,不是智能所能解釋的,而是他運用了一種慧識來進行計算的。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待開發和挖掘的寶貴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全面的,包括數理化方面也是如此,這也是十六世紀之前,中華民族創造力永遠站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我們現在德慧智教育的目的,提倡誦讀《德道經》的目的,也體現出大道的終極關懷,要追根溯源到最初始的狀態,去進行精神營養。這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人,絕對是處在一種最理想的慧智開啟狀態,也就可以使很多人重新再回到根文化當中來,知道它的價值和意義。
 
當然,在教育當中,很多方法我們也正在逐步去全面完善。一旦推廣開來,父母都支持這樣一種教育方式,也成了一種自覺,就會迅速成為社會普遍都能接受的方案,屆時這個工作也會順利得多。這是關於《德道經》現實意義這個問題的解答。
 
至於為什麼說德篇在前、道篇在後?這個問題雖然有爭論,但是現在已經接近不必爭論的狀態。不僅韓非子的《解老》、《喻老》,裏面提到了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而且,從帛書的挖掘,也發現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作者的原意為什麼要這麼立念,後世的抄撰為什麼要這麼立念,以及最近北大從國外購回來的一批竹簡,也同樣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所有資料都證明:最原始、最準確的篇序,還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老子為什麼會這樣寫呢?這是因為自然規律和人類退化,都是從道退化到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現在進入到後天有為的作為階段以後,若想回歸到道,那首先就要先修德,才能知道什麼是“道”,要把它的次序和次第顛倒過來。
 
因為老子五千言留傳給後世人,從他的版式行文風格和語句排列,這樣一種抑揚頓挫比較適合吟誦的現象來看,《德道經》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本教材。在儒學沒有真正出現大面積教育之前,在古代道家思想佔據社會主流的時候,她就是一本非常標準、非常精湛的一種道學開發慧性和智性的教科書、講義、教材。因為她非常適合於閱讀。很多行文最後一句,都是有個“也”字,能起到調節我們陰蹻區,調動腎氣,來完成主動與天相連接、與自然相吻合。這些現象說明,我們大人們也不必於去爭論這個問題,只要去誦讀就行。
 
再一個,有很多家長就認為孩子不懂怎麼辦?實際上,說孩子們不懂是一個藉口,是大人不懂,就栽贓陷害孩子們也不懂,這是我的一個觀點。為什麼呢?孩子是一讀就懂,大人是百讀不懂。為什麼呢?大人自己否定自己,是這個意思吧?孩子們一掃描讀進去以後,是整體整合,他很快就記住了。
 
為什麼這麽說呢?因為從我們下面已經培養很多孩子的例子來說,孩子們引經據典的能力,比大人精湛多了。像甘肅也好、陜西也好,家裏有誦讀的孩子,他們背熟了以後,就引經據典能夠直接批評大人,大人沒想到的很細微的錯誤,孩子出口就用《德道經》的一句話批評父母,把大人批得莫名驚詫,這傢伙這麼小,怎麼能引用得這麼精準呢?這一句話就切中父母心裏面的要害。為什麼會這樣呢?孩子是慧性思維,不經過後天智能思維就脫口而出,這樣實際上是最準確的,就會切中要害。所以說,不要擔心孩子們不懂。只要孩子們誦讀,只要孩子們背熟了,把能量吸收進去了,後天智能也就同步能夠解讀,有一個自我整合過程。首先是要把這個能量吸收進去,然後在慧性主導的情況下,讓智性進行一種溝通、激化、融合,形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慧智性型的思維模式。
 
所以,大人不要去想方設法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每一句什麼意思,每一個字什麼意思。作為我小時候讀過這一類書的體會來說,早期根本不用了解什麼意思,到了八歲之後,慢慢就都知道是什麼意思。甚至有一些不見經傳手抄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書,看了以後很快就記熟了,等到智能開啟以後,自然就會調用。
 
所以,我們現在做父母的,對子女關心過度,關心得太多了,也干擾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慧性、智識的打開;相反會形成一種障礙,所以在教育工作上,我想還是應該注意把這些問題給家長解釋清楚。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洲禪師,人稱古佛來世。大禪師對所有來請法的人,常常就是一法當待:“吃茶去。”趙洲禪師何許人也,緣何只此一法,就能歇去天下人的心。此中妙用無窮,實不可輕易地忽略過去了。
 
茶實在是人間的一個好東西,雖然不能與吃飯穿衣相提並論,但在茶餘飯後,吃一茗茶,卻是有一番不同的滋味的。一口好茶,不僅僅能夠解渴解乏,更能;熱性茶可以調理氣機、養胃健脾,涼性茶清心明目、解毒生津,而平性之茶,更能調理身心、平衡陰陽、益壽延年。南茶精細應細品,北茶粗大當豪飲。
 
生活在紅塵中人們,在忙忙碌碌中,稍作歇息,品一口茶,自能沛人心脾,蕩氣迴腸,回味無窮的,能使我們昏沉的神志瞬間得以清明。從這個意義上體會,大禪師的“吃茶去”自有一番妙用在其中。
 
佛祖有言,一切有為法,都如夢幻泡影一般的,如露如電,轉瞬即失,實不能執著,放下對這些假合的夢幻泡影的執著,自有一番清明的天地會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的。而眾生認真,認假為真,總是執著於眼前的一丁點利益不能放下,總是執著於身前身後的妄想不能止息,以至於輪迴無盡,煩惱叢生,痛苦連綿。
 
吃茶去,不僅僅是要我們在紅塵的忙碌中,給自己一個歇息的間隙,更重要的是,要為自己創造有一個反思己過的機會。養成一個吃茶的習慣,就是要學會“日三省吾身”的慣性。
 
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當中,對於我們的每一個念頭的興起,和每個行為的發生,是為自還是為他人,我們為什麼會動心,是貪心的顯現,還是因嗔恨所為,還是傲慢自大的動機使然,為什麼我對人和人對我不能產生足夠的信任,我為什麼會高興、會痛苦、會哭泣,為什麼要死去活來的、又要纏纏綿綿的。
 
在一切的對境之中,哪個是生滅的,哪個是無生滅的。若能如此時時刻刻能反省觸己,必然的結果,是能近道的。退一步說,每日但能反省自我之一過失,日久天長,於己於人,都會有莫大的利益的。
 
為學就在功夫外。大樹葉茂成萌,妙在根深穩住於大地之中,任是東南西北風,自然如如不動。心住虛空無邊無際,任由無邊幻風急,只是吃茶,坐觀雲起雲散‧‧‧‧‧‧。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盡雷同,但是總體上可以進行一定的區分,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較為簡單且全面的中醫分類方法,希望對大家有一定的幫助。
 
 
一、正常體質:
 
膚色潤澤,唇紅潤,精力充沛,飲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舌淡紅,脈和緩。患病較少,抵抗力較強,耐寒熱,不需進補、食療或進緩和的平補之品。
 
 
二、陰寒體質:
 
屬寒(實)體質,平素肢冷無汗,喜暖怕涼,常腹痛腹瀉,關節酸痛,口淡不渴,溲清長,舌淡苔白,脈緊或沉遲。宜患風濕關節痛,宜感寒邪,怕陰冷潮濕氣候,宜溫陽散寒。應食溫熱食物,如羊肉、生薑、桂皮等。
 
 
三、陽虛體質:
 
屬虛寒體質。四肢多不溫,怕涼喜暖,神疲,喜吃熱食,睡眠偏多,便溏,尿清長,舌體胖嫩邊有齒痕,苔潤,脈沉遲而弱。得病多從寒化,宜患痰飲、腫脹、泄瀉,陽痿等證,易感寒邪,易被濕困。耐夏不耐冬,宜用溫陽補虛之品。
 
 
四、陰虛體質:
 
屬虛熱體質,形體多消瘦,心煩顴紅,手足心熱,午後尤甚,口燥咽乾,目乾澀,眩暈耳鳴,睡眠差,便乾燥,舌紅苔少而乾,脈細數。宜患陰虧燥熱的病變,怕燥熱之邪,耐冬不耐夏。宜養陰補虛,甘寒退熱。如百合、枸杞、麥冬、海參、西洋參等。
 
 
五、陽熱體質:
 
屬實熱類型。面色多紅赤,怕熱喜冷,煩渴多汗,喜冷食,得病易發高熱,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得病多從熱化,易患瘡瘍,怕熱,耐冬不耐夏,宜食苦味清熱的食物或飲料,如苦瓜、苦丁茶、蓮子心等。
 
 
六、氣虛體質:
 
屬虛的體質,面白少華,氣短懶言,易出汗,食少,易疲乏,舌淡紅,舌體胖大,脈虛緩。易感冒,病後遷延不癒,內臟易下垂,不耐受風邪、寒邪、暑邪。宜食山藥、蓮子或太子參、黃芪、黃精等。
 
 
七、血虛體質:
 
面色萎黃或淡白,唇甲無華,頭暈眼花,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肢體麻木,舌淡脈弱。宜補氣生血。用當歸、熟地、龍眼肉。
 
 
八、瘀血體質:
 
面色多晦暗,口唇暗淡或紫,眼眶黯黑,肌膚甲錯,或生症瘕,刺痛,痛處固定不移,舌體黯紫有瘀點,脈細澀或脈率不齊。易患出血,症瘕,中風,胸痹(冠心病)等病。宜活血化瘀,用山楂、桃仁等。
 
 
九、痰濕體質:
 
體胖腹大,面部皮膚油脂較多,汗多且黏,眼胞微浮,胸悶脘痞,身重發沉,困倦,喜食肥甘黏膩之物,便溏,舌胖大多齒痕,苔白膩,脈濡滑。易患消渴(糖尿病),中風(腦血管意外),胸痹等病。對濕環境及梅雨季節的適應能力差。宜祛濕化痰。宜服薏苡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皮、荷葉、荷梗等。
 
 
十、濕熱體質:
 
面垢油光,易生痤瘡粉刺,身重困倦懈怠,大便黏滯不爽,男陰囊潮濕,女黃帶臭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易患痤瘡,黃疸,淋症,火熱等病。對氣溫偏高,濕熱交蒸氣候難適應。食療同痰濕體質,忌辛辣刺激食品。
 
 
十一、氣鬱體質:
 
神情鬱悶,胸脅脹滿,走竄疼痛,善太息、噯氣呃逆,咽有異物感,或乳房脹痛,痛經。易患鬱症,臟躁,不寐,梅核氣,驚恐等病症。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差,應調節心態,宜服行氣之品,如玫瑰花,佛手,蘿蔔等順氣之品。不宜進補。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吃蔬菜不會發胖,因此對蔬菜的食用也不加選擇和控制。其實,過多地食用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蔬菜,其中過剩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儲存起來。如果以油炸、炒、煎等烹調方式而不是蒸煮方式加熱蔬菜,那麼即使只吃菜,還是會長胖。
 
所以,正確選擇蔬菜和烹調方式才能有效減肥。那麼,究竟哪幾種蔬菜最有利於人保持苗條身材呢?
 
一、大蒜是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可以減少血中膽固醇和阻止血栓形成,有助於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質。
 
二、韭菜除了含鈣、磷、鐵、糖和蛋白、維生素A、C外,還含有胡蘿蔔素和大量的纖維等,能增強胃腸蠕動,有很好的通便作用,能排除腸道中過多的營養,包括多餘的脂肪。
 
三、洋蔥含前列腺素A,這種成分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功能。它還含有稀丙基三硫化合物及少量硫氨基酸,除了降血脂外,還可預防動脈硬化。
 
四、香菇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經常食用可使身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質有相對增加趨勢。
 
五、經常食用冬瓜,能去除身體多餘的脂肪和水分,分解過剩的脂肪,有通便作用達到減肥作用。
 
六、胡蘿蔔富含果膠酸鈣,它與膽汁酸磨合後從大便中排出。身體要產生膽汁酸,勢必會動用血液中的膽固醇,從而促使血液中膽固醇的水平降低。
 
七、海帶富含牛黃酸、食物纖維藻酸,可降低血脂及膽汁中的膽固醇。
 
八、豆製品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能分解體內的膽固醇,促進脂肪代謝,使皮下脂肪不易堆積。
 
九、黃瓜有助於抑制各種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體內轉化為脂肪。
 
十、白蘿蔔能促進新陳代謝,避免脂肪在皮下堆積。
 
十一、綠豆芽產熱少,不易形成脂肪堆積皮下。
 
另外,芹菜、甘藍、青椒、山楂、鮮棗、柑橘以及紫菜、螺旋藻等,均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今社會人心浮躁、物欲橫流、享樂主義大行其道。人們在享受著,現代化物質生活的同時,卻發現,很難安頓好一顆日益失落的心靈。
 
而且,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社會的人文關懷環境在不斷喪失,缺乏人文關懷的精神生活,使現代人處於,精神無著、忐忑不安的境地。失去了安祥的人們,又使生命陷於枯澀、暗淡,讓自己活得挫折、無奈。
 
古時候人心純樸,每個人都能安分守己。從歷史上所記載的資料來看,古聖先賢們行不言之教,天下沒有紛爭,人人都過著安樂的生活。往後,知識水準逐漸提升,於是人就有心計、有巧詐,用現代的話來說,就叫時代潮流。
 
這個潮流愈演愈烈,到今天可以說是知識爆炸的時代,這個時期的人的意見太多,思想太複雜,到底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不正確的?人們感到迷惑不解。換句話說,邪正是非沒有人能夠辨別。這是一切動亂的根源,一切痛苦和不安的來源。
 
人在地球上生存、生活從而度過一生,是需要借助生活藝術的。在所有的生活藝術之中,唯有安祥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藝術。說到藝術,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
 
擁有一顆絕對安祥的心是至真的。因為它沒有虛假,它沒有二元的東西,它也沒有偏見,它超越一切。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態才最純真,才是至真。
 
也唯有安祥的心態,才是離開一切相對事物的至善,至善就是頂好。只有頂好才能進入心靈美的狀態。
 
安祥的心態是至美的。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講:
 
一、人,不管他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只要他心裏非常安祥,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形式的生活,如果心裏頭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於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
 
二、當一個人內心世界處於當下安祥,或秒秒安祥的時候~沒有想像、沒有煩惱、沒有相對、超越時空,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這是一種永恆的美好、永恆的純潔、永恆的安祥。
 
三、有些人自己懷有病態的心理,因為心裏有陰暗,看萬事萬物都陰森、都醜惡、都暗淡、都晦澀,但當把他的心調和得非常安祥的時候,他就會發現,原來一切是這樣的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觸目美景~入眼萬物皆美好。
 
由此可見,我們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這個世界時, 當然是最高的生活藝術。我們能夠如此活,生活對我們來說才充滿生之喜悅,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對生命的懲罰。
 
倘若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恐懼、憂慮的心態,去生活的話,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所以我們只有活在安祥裏,才是真正在享受人生。
 
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什麼是真幸福?內心安適泰然,仰俯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仰俯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鐘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人若讓內心不安,幸福便無從建立。
 
《左傳》上有這樣一段故事:有一個諸侯跟他夫人說:“我最近心亂的很,安定不下來,心裏始終非常煩亂。”他的夫人說:“王心蕩,王祿盡矣。”她是說:“你既已失去了內心的安祥,你所擁有的一切也將會喪失了。” 隔了沒有多久,這位諸侯果然去世了。
 
所以只有活在安祥裏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態裏,就擁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幸福就會永遠追隨著你,健康的人生才會真正地到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