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人生中的處世智慧與道理。因為,真正豁達的人,是懂得超脫;真情的人,會懂得奉獻;幸福的人懂得放下;智慧的人懂得得與失。
 
人生在尋找得的同時,總要付出一種代價,正確地認識得與失,人就會在得到的時候,懂得必然的失落;也會在失落的時候,懂得如何從失落中找回自我。
 
哲人說,不為貧困潦倒而苦惱,也不因為富貴榮華而欣喜。五彩濱紛,面對燈紅酒綠的誘惑,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太容易左顧右盼,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去了解別人,見異思遷,卻忽視了自身的價值,忘記原來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也有的人用透支生命時光去換取財富,卻忘了財富買不回生命。生活累,一小半源於生存,一大半源於比較,對生活的狀況及別人的行為要求越少,你就越容易快快樂樂地過好日子。
 
在這個大自然規律的世界裏,生命的美麗不是因為美麗我們才活著,而是因為我們活著生命才變得美麗。
 
祈禱,並不能改變大自然規律,而是改變祈禱的人。許多人總是把目標定得太高,結果窮其一生,還是與成功無緣。擁有和失去是人生常有的事,人應該學習慣於失去,並善於從失去中有所得。受挫一次,對生活的理解便加深一層。正所謂:經一事,長一智。
 
舉得起,放得下,叫舉重;舉不起,放不下,叫負擔。做你愛做的事,並不意味著生活過得輕鬆,但絕對可以活得更精彩。人類的智慧不是埋藏在前人的經驗裏,而是潛伏在自己的心靈中。
 
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昇華;自己把自已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
 
人生在世,是在不變中變化差別,說穿了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順、違天理)和變化的過程。除了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外,其他的,都可以選擇。比如選擇你的工作,選擇你的伴侶,選擇你對人生的態度等等。
 
選擇的關鍵正在於,你能否在人生得與失的關鍵點上不昧天理良心,拿得起,放得下。人的一生,不是得,就是失。而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在得失之間,精彩你的人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得與失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當我們把鮮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當我們把泥土拋向別人時,首先弄髒的是我們自己的一雙手。
 
當你失去了繁華的燈紅酒綠,就意味著將獲得了無染的藍天白雲;當你得到了名人的聲譽和巨額財富,就意味著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權力。
 
眺望遠處,風景迷人。走進風景,其實,自己也是風景,也在風景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句:知足者身貧而心富,貪得者身富而心貧。不是說知足常樂嗎?樂什麼,就是樂我們的心富,雖然沒有多少財產,收入也沒有別人的高,但我們心無牽掛。人都是有思想的,思想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二句: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昨天已經過去,是過了期的支票,明天還沒有來到,是不可提取的支票,只有活在今天是最現實的。

 

第三句:人生只不過來去走一遭,是來圓緣,不必斤斤計較,讓自己怒火攻心。語云“生年不過百,常懷千歲憂。百事從心起,一笑解千愁”。如果想到我們都是來去匆匆的過客,只不過是到世間走一遭,還有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值得計較呢?

 

第四句:活得簡單不難,只需懂得為自己而活,為美好而生,為幸福而做。需求越小,自由越多;奢華越少,舒適越多。

 

第五句:多一分快怡,少一分憂傷;多一分真實,少一分虛偽;多一分悠閒,少一分忙亂。這四多四少很重要,有了它們就活得心情舒暢。老年人完全可以自主地安排好生活,善待自己,這樣便會內心富饒。

 

第六句:少氣多閒,身忙心閒。真正做到這八個字不容易,關鍵是個“閒”字。老年人安度晚年一定要有閒心,當然做點家務事也好,如果什麼事都不做也無聊,但是不要身忙心亂,要身忙心閒。

 

第七句:改變一下自己的態度去適應不同的情況,心情輕鬆舒暢,不要心鬱氣結,跟自己過不去。人到老年,什麼事都看透了,無論如何自己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一定要善待自己莫煩惱。

 

第八句:人生一場,別人追屋逐堡,我只要風花雪月,花棚石凳,小坐微醺,歌一曲,茗一杯,自得其樂。住宅舒適方便就行了,何必非要樓上樓下。一首歌,一杯茶,養養花,養養魚,享受自然之美不是很好嗎?

 

第九句:因為生活簡單,多了聆聽松濤、靜觀風雨、仰望星空、敞開心扉的機會,靈性俱足。千萬不要錯過欣賞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機會,一輩子不容易,一定要好好享受生活。

 

第十句:心境簡單了,就會有心思經營生活;生活簡單了,就有時間去享受人生。我們要學會經營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天天混日子,也不是天天熬日子。天天享受日子,這就需要經營日子。塵世中有太多的喜怒悲歡,太多的煩惱和痛苦。唯其如此,才能知足常樂,樂天知命,一生舒坦,快活似神仙!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功有強身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但許多人明知氣功的優點,卻害怕出偏差,心理上顧慮重重。其實練功出偏差的是極少數。根據某人五十多年來的體會,有的所謂“偏差”,實際上並不算是偏差,或者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正確認識,就可以避免和糾正。下面談三個方面的問題,供練功者參考。
 
一、內氣運轉,宜制有度
 
練氣功練到一定階段,自我感覺氣在體內循經(絡)運轉,稱為“內氣”。大多數練氣功的,先在丹田感到有一股暖氣到體內流動。這種內氣運轉,一般認為是好現象。
 
但按照明代李梃《醫學入門》的說法:“內動運任督者,久則生痛;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說明內氣運行不得法,亦可變生疾苦,當時明代盛行內氣功,李梃的論證,不是毫無依據的。因此內氣運行不止,造成不適,不論局部的或全身性的,都應重視。
 
糾正的方法是,停止練功,或者自己拍打胸部(空握拳或用手掌輕輕拍打),自上而下,約半小時左右。如內氣運行仍未停止,最好自己下蹲請別人在背部用兩手沿脊柱兩旁輕拍,自上而下,約二十分鐘。過十天或半月,再練原來的功法,可不再出現內氣運轉不止的情況;否則改換別的功法。在拍打過程中,如練功人感到下肢酸軟,可以站起來打,拍打完畢,練功人可以散步活動數分鐘。
 
二、靜極生動,動靜自然
 
氣功原是動靜結合的,即使內養功,也是外形似靜,而內氣循經運轉,動靜相併的。所以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不論做哪一種功法,到一定階段,可以出現身體搖動,一般稱為“外動”。
 
有些人認為練功時的外動,是氣功有效的象徵,因此不是順其自然,而企圖使動象更加明顯,更加劇烈,有的甚至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成為嚴重的偏差。例如,有的練功者,從偶動到常動,雖改變功法,仍然搖動不止,稍一安靜,四肢抖動,腹部跳動,不能控制。也有由小動到全身動,或從慢動到快動,或者開始是有規律的,漸漸變得亂動,當然也有由亂動到有規律的動(也有動得如體育技巧那樣)。
 
這些外動,往往在練功停止後,感到很疲勞,有的甚至瘦弱下來,面色也不紅潤。這些雖可以用靜功生動來解釋,但過分追求外動,就不適當了。一般認為練靜功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糾正的方法,在半年內,停止練功。在停練氣功的初期,前胸後背,有次序地自上而下進行輕微拍打(前胸自己拍,後背請別人代拍),同時放鬆全身肌肉,可以轉弱為強。
 
三、走火入魔,不喜不懼
 
古書告誡練功人,不走火不要入魔。要重視“火候”,如不能掌握火候,就易“走火”。這樣既練不成“金丹”,也不能祛病強身,反致偏差。火候分文火、武火。文火是用微弱的意念,柔和的呼吸;武火,是用強烈的意念,急重的呼吸。文火主溫養,武火主發動;只知溫養,或只知發動,都會破壞“陰平陽秘”,使陰陽失去平衡。
 
所以糾正走火的偏差,首先要做到息火(退火,散火),也就是停止意守,多用舌尖攪動口腔,滿口生津,隨即緩嚥下去,以滋陰降火。
 
至於所謂“入魔”,也就是練功中產生一種幻境,或見高山流水,或現成群舞蹈,或見妖艷美色,或現醜惡邪魔,甚至兇殘鬥毆、炮火流血等情景,使練功人心慌意亂,甚至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無制,癲狂、哭笑,不能理解。
 
這也由於平時觀看黃色小說,聽人講杜撰傳奇;以致把幻境當作真境;有的還朝思暮想,一意追求,這樣不但未復康樂,反而增加痛苦,糾正的方法,就是覺悟這種幻境,停止練功,端正思想。俗話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確是至理名言。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秋初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說:“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國》)。管仲曾任齊國宰相,曾提出許多治國主張,這種“治國必先富民”的見解,也許是他為宰相親身經歷的感受或經驗之總結。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也說:“治國之道,節用裕民”(《荀子‧富國》)。這是說,要使國家富足的根本方法,在於節省國家行政費用,而使人民富裕起來。國家要把節省的費用,用來改善民生。
 
西漢政論家賈誼則說:“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賈誼‧新書‧大政上》)。這是說,統治者要把人民富裕安樂作為治國的功績,把使人民貧困痛苦作為為政的罪過。賈誼提出過許多治國主張,這裏所說的是為政治國的標準。
 
為政治國,千頭萬緒,功過難評,但能否先使人民富裕安樂,這是檢驗為政者功過最重要的標準。管仲、荀子、賈誼提出的“富民”思想主張,都強調了治國要以人為本,注重民生。
 
“民富”與“國富”是不能分開的統一體。不能“民富”而“國窮”,也不能“民貧”而“國富”;既要“民富”,也要“國富”。在這方面,古代許多政治家、思想家,都有精闢的見解。
 
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都說:“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淮南子‧主術訓》)。這是說,國家沒有幾年的積蓄,是說不上富國裕民的。但是,治理國家,卻不能出現國富民窮的局面。
 
正如荀子所說:“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之謂國蹶”(《荀子‧富國》)。這是說,田野荒蕪而官倉糧足,百姓貧困而官倉財盈,這才是真正國家快垮了。簡言之,如果國富民窮,那麼國家政權就要被人民推翻。
 
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也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篇》)。即是說,老百姓富足,國君誰能不富足?老百姓不富足,國君誰能富足?這裏所說的“君”,雖是指國君而不是國家,但孔子同樣是強調了富民的重要性。只有民富,君才能富;同樣的道理,只有民富,才能國富。
 
至於如何使民富而國也富呢?戰國時期思想家慎子說:“善為國者移謀身之心而謀國,移富國之術而富民”(《慎子‧逸文》)。這是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把謀私利之心放到為國家謀利上,把使國家富足的方法用在使百姓富足上。這樣就可以做到“國富”和“民富”。
 
淮南子、荀子、孔子、慎子等對於“民富”與“國富”的關係,都作了言簡意賅的論述。
 
社會安定才能民富國富
 
治理國家,要使人民先富起來,這樣還不夠,還要使國家也富起來,只有民富國富,社會才能安定、和諧。同樣,也只有社會和諧、安定,才能民富國富。
 
管仲說:“治國常富,而亂國必貧”(《管子‧治國》)。這是說,安定的國家常常富足,而動亂的國家必定貧窮。管仲不愧為著名的政治家,他強調富民的同時,也強調社會安定、和諧的重要性。
 
那麼,怎樣才能使社會安定、和諧呢?
 
春秋時期思想家晏子說:“權有無,均貧富”(《晏子春秋‧內篇問上》)。這是說,為政者,治理國家的時候,要調節(權衡)富有者和不富者,要平均貧富。以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要拉大貧富差距,而是要縮小貧富差距。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中也說:“公則天下平(太平)。”《呂氏春秋‧孝行覽》中又說:“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這裏所說的“務本”,於今天來說,就是以人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這就是“務本”。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安定、和諧,才能民富國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語說: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由此可知,欲求是障礙我們純凈、提升的擋路牆。
 
佛教裏有句話:修行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在這,貪嗔癡被列為人生“三大毒”,這三毒會毒倒我們戒定慧,令我們沉迷於顛倒夢想與恐懼畏怖,而三毒之首,便是貪,即欲求。
欲求的對象,密密麻麻、雜亂無章、毫無頭緒,而且千變萬化、不可捉摸、不可自主,比如:權位、名利、愛恨、情仇、不老、長生‧‧‧。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有誰一一在此奇蹟發生了?誰的擁有,不只是短暫的,誰的擁有,不是最終被擁有的所拋棄,徒增失去的苦痛!
 
作為眾生的一種,人,可以有許許多多美麗的願望,但不可以一定要擁有許許多多美好的奢望。人,本身就是殘缺的,更何況殘缺者所抱的希望。為此,也讓我想到,我們不應強求完美或完整的人,與完美的或完整的事。
 
因此,慈悲者與智慧者,往往懂得在這大宇宙的完美與殘缺中遊走。包容、退讓、協調、適應、中庸、中道。不把石頭搬在別人要過的路上,更不把腳伸在盲者要過的途中。
 
這是個奇妙的世界,我們找不到一個只有單面的東西:方位,有前必有後;手掌,有掌心必有掌背;有白天就有黑夜;一張薄薄的紙張,也有正反之向。這說明,在這社會,我們自認為有失的,也必是有得;有退的,也必是有進;有敗的,也必是有勝;乃至,有死的,也必是有生。
 
由此看來,老莊的自然與無為,確實是種高超的處世為人之道,是符合世界、社會、人生的運行規律。曾經,我認為,這過於隨意,隨性,缺少主觀能動性。為此,我更推崇達摩、慧能的禪,既談放下自在,又說精進奮起!現在看來,老莊之風,與達摩、慧能之風,吹的是同一種正能量,只是量小量大、速慢速快的不同而已,當可互為參用,互為輔助,同趨不二主題!
 
道法也罷,禪法也罷,我們要捨棄的是眾生的尤其人類的欲求。欲求不捨棄,靜思何來,凈心何來。心不凈,思不靜,品如何高之。
 
曾經,提婆達多隨佛出家,鍥而不捨,修煉苦行,但他就是不捨名位,老顛倒夢想,欲求取代釋迦牟尼,自為教主,統領僧團,從而墮入魔障,數害釋迦佛。即便今日,想其所為,亦令人不勝唏噓。
 
福州籍的林則徐,以嚴禁鴉片煙而著名。他對貪官深惡痛絕,謂之“狗官”。為以身作則,他在自己客堂親書對聯,自警自省自勉自勵,曰:求通民情,願聞己過!又在工作的府衙親書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唐代高僧,慧休禪師,一生節儉,穿的一雙麻鞋,補了又補,用了三十年。皇帝感其高德,屢次召他入京任職供奉,他都稱病辭謝,不肯前往。
 
他們,都是欲到無求品自高的典範啊。
 
 
 
文章作者:本性禪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酒被喝下去,一分鐘直接擴散至胃壁內,至達腦部。酒精是有毒的,飲用過多會引起身體對毒素的初級反應~嘔吐。
 
當胃中充滿食物時,酒精分子接觸胃壁的機會少,以至於很難進入胃壁,所以酒精到達腦部就慢了。但食物到達小腸中,酒精會很快吸收,不管有無食物。所以社交場合不想喝醉的人,應該吃些甜點心(但不要吃鹹的,那樣會口渴)。會減慢酒精的吸收,含脂肪的也有同樣的作用,因為它們減慢了胃蠕動,使酒精在胃內停留時間長一些。或者要無酒飲料交替喝來緩解酒精在體內濃度。
 
如果一個人喝酒喝的慢,酒精會吸收在肝部,而對身體其它部位影響較小,但如果喝的很快,部分酒精就會繞過肝臟,在其它部位流動,包括腦部。所以長期酒量過大,會對許多臟器都有損害。
 
給人們印象酒是興奮劑,在於鎮定了起壓抑作用的神經,引起一時興奮。但這種效果是暫時的,最終酒精會是壓抑劑,使所有神經都不興奮。當酒精流入腦部時,它首先抑制了腦的前葉,是有推理的部分,當酒精擴散進入這部分腦葉的細胞時,它們就會干擾人的推理和判斷能力。
 
如果連續飲酒,腦的語言、視覺中樞就會被抑制,而主管推理功能的區域,功能進一步喪失。更多的酒精攝入,將會影響控制主要肌肉運動的腦細胞,此時人們走路時就會搖晃,步履蹣跚,最後腦意識完全被抑制,此時不能再飲酒了,因為更多的量會麻醉腦中控制呼吸和心跳的最深層的神經。
 
幸運的是腦中樞對血液中酒精濃度的升高反應,是依次作出反應,在還沒能攝入致死量的酒精之前就失去知覺了。但如果酒喝的太快,以至於在人睡去後,酒精仍在繼續終不斷地補吸收。酒精仍繼續作用,致死的事也是可能發生的。
 
腦細胞對過量的酒十分敏感,即使在很適度飲酒的人當中,也會腦萎縮。而萎縮的程度與飲酒量多少成正比例關係,如果酗酒史不長,想戒酒,再加上良好的營養,可能會恢復一些,或完全恢復損傷腦組織。總之,超過個人能力的長期飲酒,會對視力、記憶力、學習能力和其他一些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食物萬千,吃法無數,生吃熟吃、熱吃冷吃、乾吃濕‧‧‧方式多到數不勝數。有許多食物生食的口感,與煮熟之後相比更勝一籌,譬如番茄等等,但也有為數不少的食物非得煮熟了才能吃,否則與毒藥無異。
 
每一種食物都有一個理想,就是成為美味,那是它的使命。每一道美味都有一份期待,就是人們的讚嘆,那是對它犧牲的承認。沒有誰存心做一劑毒藥,看生命在自己的手下掙扎。只要充分溝通,規避錯誤,美味永遠是美味。
 
 
一、荔枝:
 
荔枝是水果中的珍品,色美味甘,營養豐富。中醫認為,荔枝備五行之粹美,可以通神、益智、健氣。不過荔枝中含有一種可以降低血糖的物質,吃得越多,血糖越低,如不及時治療會導致死亡。
 
誤:日啖荔枝三百顆。
 
正:1、荔枝不能當飯吃,一天不要超過半斤,還要在飯後半小時吃。2、如果將荔枝連皮浸入淡鹽水中,放入冰箱裏冰後再吃,不但可以避免上火,口感也更好。3、有個偏方:荔枝殼泡水喝,可以解荔枝毒性。
 
 
二、豆漿:
 
豆漿是公認的健康食品。在這個DIY的年代,為了衛生我們會選擇自己磨製豆漿。需注意的是:生豆漿裏含有一種皂毒素,會使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豆漿還是種善於偽裝的“毒藥”。它在真正被煮沸消失毒性前先會“假沸”。即當豆漿加熱到80°C時,會出現泡沫,且隨著溫度增高泡沫越來越多,形似沸騰,其實並沒真的燒開,毒素依然存在。
 
誤:煮豆漿時中途添加生豆漿。
 
正:煮豆漿時先用旺火,當出現泡沫上溢時,再改用小火,直到泡沫逐漸消失為止。從外面買回的豆漿,也最好再次燒開。
 
 
三、白果:
 
這種很有禪意的果實不僅鮮嫩,還有美容和藥用價值。但核仁中含有對皮膚及胃腸黏膜,有刺激作用的銀杏酸和銀杏酚。中毒後先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隨即開始煩躁不安、恐懼怪叫,逐漸四肢無力,甚至發生呼吸困難、肺水腫和昏迷。接觸核仁和肉質外皮還可能引起皮炎。
 
誤:白果不能生吃,熟的一天最多吃四至五顆,吃十至五十顆就有中毒危險了。
 
正:1、吃的時候去除果仁中綠色的胚芽。避免接觸果核。2、一旦出現中毒症狀,只要用白果殼30g煎水服就成了。
 
 
四、桑葚:
 
歷代本草均對桑葚極其推崇,認為有滋陰益腎、養血生津的功效。但桑葚所含的揮發油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會抑制腸道內的多種消化酶,造成細胞中毒死亡,甚至發生出血性腸炎和鼻出血。也有人對桑葚過敏,出現腹瀉及面目紅赤,耳內、鼻腔內、上眼瞼內、咽喉部腫脹瘙癢。
 
誤:貪嘴
 
正:桑葚性寒,不要多吃,脾胃虛寒、大便稀薄者更要注意適量。
 
 
五、果仁
 
果仁是零食中的主力,但很多果仁在炮製前是有毒的。容易中毒的果仁有苦桃仁、枇杷仁、亞麻仁、楊梅仁、李子仁、櫻桃仁、蘋果仁等,它們都含可以殺死細胞的氫氰酸。即使是甜杏仁,一次吃多了也一樣有中毒表現。
 
誤:生吃
 
正:1、不吃沒經處理的果仁。既然超市裏有那麼多甜的鹹的成品果仁,我們就支持一下,不要自己DIY了。2、實在想感受生活,一定要將果仁去皮去尖,熱水泡上它一天,煮的時候不加蓋,讓有毒的氫氰酸充分揮發。
 
 
六、鮮黃花菜(金針花):
 
黃花菜又名萱草,聽起來很美,但含秋水仙鹼毒素。秋水仙鹼本身無毒,但進入人體後被氧化就成了劇毒,會對腸胃及呼吸系統產生強烈的刺激。一般是嗓子發乾、惡心、腹瀉,甚至產生血便。
 
誤:直接烹炒。
 
正:1、秉承老傳統,曬乾發好的黃花是絕對安全的。2、一定要吃鮮的,就要有耐心。秋水仙鹼溶於水,吃之前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涼水浸泡兩小時以上,就不會中毒了。
 
 
七、菠菜:
 
營養豐富,是大力水手的最愛。但菠菜裏含大量的草酸鉀,遇鈣可以形成不溶於水的草酸鈣。草酸鉀能進入血液循環,順血流一路尋找我們體內的血鈣來結合,一路沉澱,沉哪兒傷哪兒:在腦裏沉澱則傷腦,在心臟沉澱則傷心,在腎臟沉澱則傷腎,在消化道裏沉澱就妨礙人體對鈣的吸收。血鈣少了,骨鈣還會自動跑出來相會,我們辛苦補的鈣就這樣成就了它們的姻緣。
 
誤:1、草酸鉀溶於水,所以喝菠菜湯很危險。2、炒菠菜也不妥,有油的包裹,草酸鉀不容易溶解在菜湯中,只好隨著菠菜吃進肚裏,所以草酸慢性中毒的機會較大。
 
正:最安全又有營養的吃法是,將菠菜用水煮後,把湯倒掉,再涼拌著吃。吃菠菜後多喝些水,也可減少草酸鈣結合的機會。
 
 
八、扁豆:
 
扁豆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蔬菜,它本身含有兩種毒素: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素。它們對胃腸道有刺激性。中毒後會上吐下瀉,甚至可以使人體紅細胞發生凝集和溶血。有些人將它視同荷蘭豆:先在開水裏焯一下,再大火爆炒。這樣確實顏色好看,而且口感爽脆,但極易中毒。
 
誤:大火爆炒。
 
正:1、扁豆是個沒有形象的菜,必須煮熟燜透。即使用油炒過後還要加適量的水,用小火燜十多分鐘,直到看起來軟軟醜醜的,吃起來沒有豆腥味才成。2、烹製前要把扁豆兩頭和莢絲擇掉,這裏毒性最大,最好先在水中泡十五分鐘。
 
 
九、西洋參:
 
西洋參一向因為不會溫燥上火,有一定的抗疲勞、抗缺氧和提神醒腦作用,被視為補藥中之上品,有些人隨身攜帶含片,以撐過我們煩長的上班生涯。雖然西洋參無毒但性涼,服太多會出現畏寒、體溫下降、食欲不振、腹痛腹瀉,有的人還會發生痛經和經期延長。
 
誤:進補自作主張。
 
正:服參最好聽醫師的,並做到少量多次,每次以二至八克為宜。特別是在感冒咳嗽或急性感染時不宜服用。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人世間許多事情想不開,又有何用呢。世上的不平不公不盡人意之事多著啦,都想不開,難道把人想死了不成。許多事是由不得你去想的。
 
人生苦短,歲月匆匆。於我而言,想不開無濟於事,不如想得開笑逐顏開。
 
比如,有的人官運亨通,通得讓人不可思議、不可言狀、不可理喻,我觀之聽之不眼紅、不犯傻、不來氣,多從不如人方面去掂量、去思考,將自己短處比人家長處、劣勢比人家優勢,儘量化解不服氣。再不行就從另一個方面去看去想,當多大的官就得負多大的責任、操多大的心、耗多大的精神氣,我不當或當不上那麼大官兒,至少可以省心省力多活幾年。
 
又比如,有的人權錢交易、公款消費,成了新貴族,我一片冰心、一塵不染、一笑置之,又想著花髒錢早晚是病,有廉風吹來,輕則感冒咳嗽,重則高燒、敗血,總是在心神不定、心慌意亂,甚至於心膽俱裂的氛圍中度日如年。而我雖然清貧,卻活得踏實、滋潤,不必擔驚受怕,開開心心多活幾年,那長壽工資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還有,有的人佔你的強,不要生氣,讓他三尺又何妨;有的事你吃了虧,不要煩惱,古人云:“吃虧是福”。本是一介書生、草民一個,就不想吃天鵝肉、不逛大觀園、不做桃花夢、不求身外物、不強人所難、不奪人之美,想得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思想鬥爭。
 
別人山珍海味,我有清茶淡飯;別人花園別墅,我有安身之所;別人香車美女,我有賢妻陪伴;別人飄洋過海,我也能就近看看小橋流水;別人是VIP會員,我有書讀就是樂園;別人旅遊休閒,我有綠茶一杯品茗偷閒。想得開,便輕鬆快樂,活得一點不累。想不開的事天天有,想得開就心胸坦蕩、海闊天空、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平平安安。
 
尋思一下,我的想得開,多多少少有一點阿Q精神,多多少少有一定無可奈何的成分,多多少少有一點看破紅塵、安於現狀的個性元素。想得開,作為一種境界、一種達觀、一種修養、一種精神,我不配,也做不到,但是,我知道,想不開是自討沒趣,自尋煩惱,自我捆綁,是為自己樹敵、替自己設障、跟自己過不去、使自己鬱悶。
 
想得開是心靈“空調”,是生活技巧,是處世藝術,是為人哲學,因為想得開,壞事或許會變為好事,失敗或許會轉為成功,悲愴或許會化作喜悅。我也知道,有些事,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令人沮喪的往往不是事實,而是在比較中想和在想中比較。
 
失去了燦爛的朝霞,我們擁有輝煌的夕陽,那是一種感動;失去了甘甜的瓊漿,我們擁有臥薪嚐膽的希望,那是一種領悟;失去了春天動人的鮮花,去擁有秋天迷人的果實;失去了美酒佳餚,擁有了野味甘泉‧‧‧我還知道,懂得經營自己的人比會經營別人的人偉大。
 
想得開,不是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不是貪圖安逸,得過且過,而是順其自然,把握機會,是平衡心態,曲徑通幽。
 
想得開,並非工作馬馬虎虎、敷衍塞責,並非為人狡猾欺詐、玩世不恭,並非處事斤斤計較、拈輕怕重。平凡的生活是一種自然的美,平凡的人生是一首不卑不亢的歌,需要驚天動地自當義無反顧,注定平淡無奇也要從從容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戚戚於名利,不在乎一時一事的得失。
 
做人,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行事,經得起誘惑,抗得住打擊。這樣的人生,豐富而多彩,豐盈而充實,輕鬆而快樂。想得開的微笑,即使出現在最醜的臉上也是美的!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同事或上司關係緊張會有各種原因,歸根結底就是討厭那個人。但是如果你一旦以“不知怎麼就是討厭他”、“跟我合不來”等理由討厭別人,你的交際面便會很快變窄。因為你只盯著別人的短處,最終也會被同事們孤立起來。
 
人在吵架時最容易暴露其缺點。無論是挑起事端的一方還是另一方,都是因為看到了對方的缺點並產生了敵意,敵意的表露使雙方關係惡化,進而發生爭吵。爭吵中,雙方在眾人面前互相揭短,使各自的缺點都暴露在大庭廣眾之下,這對哪一方來說都是不小的損失。
 
某公司的一個部門裏有兩位職員,工作能力難分上下,互為競爭對象,誰會先升任科長是部門內十分關心的話題。但這兩個人競爭意識過於強烈,凡事都要對著幹。快到人事變動時,他們的矛盾已激化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幾次互相指責,揭對方的短。科長及同事們怎麼勸也無濟於事。結果,兩人都沒有被提升,科長的職位被其他部門的職員獲得了。因為他們在爭執中互相揭短,在眾人面前暴露了各自的缺點,使別人認為兩人都不夠資格提升。
 
聰明一點的人會及早預料到上述結果,不會冒冒失失地挑起爭端,反而會做好表面文章,讓對方覺得你對他是多麼富有好感,多麼為他著想,背地裏卻給他一腳,也就是所謂的陽奉陰違。但這也不是什麼好辦法。人們對經常詆毀別人,說別人閒話的人會有所警惕,認為“他說不定在別人面前也會說我的壞話呢”。
 
《菜根譚》中有句話:“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舊過,則可以此養德疏害”。只要你對他心存厭惡,再巧妙的方法也不能掩蓋,而假裝出來的友善終有一天會讓你自食其果。
 
任何一個人都是可敵可友的,而多一些朋友總比四面樹敵要好。把潛在的對手轉化為自己的朋友,這才是最好的辦法。但怎樣做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呢?
 
沒有人是沒有缺點的,也沒有人是只有缺點的。
 
誰都是既有長處又有短處。如果你只注意對方的缺點,那你就看不到他的優點;相反,如果你注意到對方的優點,那麼他在你眼裏也只有優點。如果你覺得對方令人討厭,這種情緒便會有意無意地表露出來,那麼對方也會對你產生反感。“情人眼裏出西施”,這並不是因為對方生來就完美無缺,而是因為你的眼裏只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即使有缺點,你也會儘量往好的方面去想,儘量為他開脫。
 
所以,如果想跟別人處好關係並得到支持,就要學會發現別人的優點,欣賞別人的優點。不改變自己就難以改善同對方的關係,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改造對方,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尤其是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對方,否則就容易視其為敵。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功修煉,要求鬆、靜、自然,這是氣功修煉過程中最為基本的要求。鬆靜自然的層次、程度越高,功效才越快、越大。其中鬆〈即放鬆身心之意〉是練好氣功的前提,放不鬆,就入不了靜,靜不了則氣功境界的大門可望而不可及,這樣的修煉,宛如竹藍打水、緣木求魚,最終白費功夫,毫無所成。然氣功修煉中的放鬆並非簡單易事,須經過長期修煉或有明師指導、帶功誘導,方能一步一步真正體驗到鬆的一層一層境界。
 
我總結多年練功的經驗與體會,將氣功修煉的“鬆”歸納為七個層次,一層一層深入。現簡單介紹如下,供同道參研,希望對那些多年來一直執著於形體動作修煉,而功力無所進步、智慧無所增長的人們,有一些啟示與幫助。
 
 
一、軟組織鬆
 
氣功流派眾多,各家各派又有許多不同的練功方法,但從功法的基本形式上講,則離不開調身、調息、調心三個要素。其中調身又是第一步,所謂調身就是在不同的功法中,根據不同的修煉目的與要求,擺成一定的姿勢形態。其中良好的姿勢形態既有利於凝神入靜,培育元氣,又有利於放鬆身心,氣運血行。
 
將身體姿勢擺成妥當安穩,舒適自然之後,就開始有意識地,使全身從頭到腳的軟組織一段一段、一點一點放鬆,並在整個練功過程中不斷加深放鬆的程度。當然在放鬆身體的過程中,精神心理也要放鬆,只有精神心理放鬆、不緊張,身體才能真正放鬆。這一階段的修煉,是比較艱苦乏味的,因為它不僅沒有多少練功的樂趣,反有形體上的不適〈姿勢不協調,動作彆扭而造成肩背沉重,腰腿酸麻等〉,還久久不見比較高深的、很明顯的氣功效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方面初練氣功,精神尚為放鬆,心理尚不能入靜,雜念紛紜,此起彼伏,情緒不寧,煩躁不安,心息不能相依相隨,身體不能協調統一;另一方面,由於不同的功法對姿勢有不同的要求,要保持某種姿勢,必有一定的肌肉群暫時處於或輕或重的緊張狀態,這與“放鬆”有些矛盾,要消除這種局部緊張對人體心理的影響還有一個過程;還有一個方面的原因是初練者元氣尚不充足,身體心理都容易疲勞。
 
不過,只要刻苦認真,耐心磨練,不久輕鬆舒適的感覺就會出現,那時姿勢端莊自然,動作協調自如,只覺全身軟組織像棉花一樣疏鬆、柔軟,氣血流暢,身酥體酣,一切疲勞、酸脹、疼痛等蕩然無存。
 
這是放鬆的第一層次~軟組織的放鬆。在這一階段的修煉過程中,身體皮膚等軟組織會出現諸如酸、麻、熱、脹、痛及涼、寒等感覺,此時當順其自然,不引不導,見怪不怪,任其自生自滅~這些要領對於一般練氣功者早已是耳熟能詳,故在此不作闡述。
 
 
二、白骨無肉
 
軟組織放鬆到上述程度後,如果有明師指導,傳授其它相應功法,或者自己有意無意地、凝神專注地做放鬆修煉,不久,會在某一時刻突然莫名其妙地感覺,自己的身體表面沒有了皮膚、肌肉等軟組織,身體內部也沒有了內臟等組織器官,全身上下只剩下一具白色、光滑的骨骼。
 
起初是偶爾出現~有時轉瞬即逝,有時持續片刻,後來一旦進入氣功狀態,則此“白骨”隨即呈現,且不消失。在此境界中,有時感覺陰森森甚為恐怖,有時感覺白花花一片迷茫,有時心裏沉寂如死水,了無生氣,有時心裏萬分失落而不知所措‧‧‧但總的說來,心理上比上述第一層次時的安靜、冷清多了,身體的本體感覺也淡化多了,“鬆”的層次自然也上升了一個台階。
 
 
三、關節開離
 
繼續修煉,在上述基礎上,或有意,或無意地以安詳、恬靜的心態,專注不亂地觀想此白骨,有明師指導配合相應呼吸更妙。不久,全身各關節之間,脊椎等骨骼間隙之間相繼產生了一種無形無相、若隱若現的“氣”,且隨功力的增加逐漸濃厚、膨脹而形成氣團,產生一種壓力、張力,使各關節和脊椎等骨骼間隙,因氣團膨脹而在一定程度上脹開、增大。這時不僅全身神氣飽滿,內力渾厚,而且呼吸細緩均勻、綿綿深長,彷彿無有窮盡。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謂的“專氣至柔能嬰兒乎”的情形吧!
 
 
四、骨體虛化
 
繼續修煉,在上述基礎上,或有明師指導授以其它相應功法〈如禪道化身功等〉或者有意無意地以安詳、恬靜的心態,專注不亂、持續不斷地觀想、體證上述情景。不久,但覺關節之間和脊椎等骨骼間隙之間的氣團越來越濃厚、渾滿,其壓力、張力越來越大,膨脹力越來越強,且繼而把身體僅剩下的骨骼逐漸虛化、融合〈就像日光照射,白雪消融〉,最後骨骼消失,全身只剩下這一團“和氣”,無骨無肉,無形無體,身心光明,圓融靈妙。心裏只覺其樂融融,舒適通泰,內觸妙樂,暢快無比。
 
 
五、影相之體
 
繼續修煉,身體這團“和氣”逐漸淡化,膨脹、舒適感逐漸消失,只剩下一個具身之形而不具身之質的立體影相〈就像電影、電視中的人物,看起來是真實的、實在的,實際上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合形成的〉。修煉到此境界,心中明朗清凈、少有污染,思想意識時常處於忘我的境界,因而智慧通達,不受小我的束縛限制。而且從此不論何時何地,閉目睜眼,行走坐臥皆覺身是幻影,可有可無,似有似無。
 
 
六、虛無之體
 
繼續修煉,影相之體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只剩下一個“思想”表明自己的存在。這時,仔細體查自己的身體,只是一片並無實在可言的虛空〈比如坐在椅子上不覺有其身,行走在大街上不知有其形‧‧‧儘管看一看身體分明存在,摸一摸身體也還實在〉。不僅如此,大千世界,宇宙萬物〈大的如星月天體,小的如周圍的車船行人,房屋建築,乃至室內的門窗桌凳等〉雖見其形、覺其真,但在自己感覺中總是虛幻之體,毫無實在可言,與虛空無異,古人禪語“萬古長空”之境似與此相似。
 
進入了這種境界,身無其形,空妙無礙,彷彿能隨心所欲地四通八達,邀遊無限天地之間;心無污染,靈明妙覺,宛如明鏡照物,物來則鑒,物去則空。需要說明的是,進入此境,一定要發心立願,慈悲為懷,“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否者,心懸無際,無有著落,自障道行,難見真心本性,易入“頑空”、“枯木”之境,絕無功德圓滿之日。
 
 
七、心物一體
 
繼續修煉,心理諸根清凈。性相莊嚴深妙,心靈清凈安詳,見物生喜,親切友善,無物心空,恬靜安寧。而且物我一體,了無分別,心物不二,渾然圓融,見物即見己,念物即是身~想到山,彷彿自己就是那座山,看見水,只覺自己就是這些水‧‧‧進入這種境界,方知“平常心即是道”,煩惱處也是禪,所謂“青青翠竹悉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