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氣功有強身祛病、延年益壽的作用。但許多人明知氣功的優點,卻害怕出偏差,心理上顧慮重重。其實練功出偏差的是極少數。根據某人五十多年來的體會,有的所謂“偏差”,實際上並不算是偏差,或者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只要正確認識,就可以避免和糾正。下面談三個方面的問題,供練功者參考。
 
一、內氣運轉,宜制有度
 
練氣功練到一定階段,自我感覺氣在體內循經(絡)運轉,稱為“內氣”。大多數練氣功的,先在丹田感到有一股暖氣到體內流動。這種內氣運轉,一般認為是好現象。
 
但按照明代李梃《醫學入門》的說法:“內動運任督者,久則生痛;運脾土者,久則腹脹;運丹田者,久則尿血;運頂門者,久則腦泄。”說明內氣運行不得法,亦可變生疾苦,當時明代盛行內氣功,李梃的論證,不是毫無依據的。因此內氣運行不止,造成不適,不論局部的或全身性的,都應重視。
 
糾正的方法是,停止練功,或者自己拍打胸部(空握拳或用手掌輕輕拍打),自上而下,約半小時左右。如內氣運行仍未停止,最好自己下蹲請別人在背部用兩手沿脊柱兩旁輕拍,自上而下,約二十分鐘。過十天或半月,再練原來的功法,可不再出現內氣運轉不止的情況;否則改換別的功法。在拍打過程中,如練功人感到下肢酸軟,可以站起來打,拍打完畢,練功人可以散步活動數分鐘。
 
二、靜極生動,動靜自然
 
氣功原是動靜結合的,即使內養功,也是外形似靜,而內氣循經運轉,動靜相併的。所以在氣功鍛煉的過程中,不論做哪一種功法,到一定階段,可以出現身體搖動,一般稱為“外動”。
 
有些人認為練功時的外動,是氣功有效的象徵,因此不是順其自然,而企圖使動象更加明顯,更加劇烈,有的甚至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成為嚴重的偏差。例如,有的練功者,從偶動到常動,雖改變功法,仍然搖動不止,稍一安靜,四肢抖動,腹部跳動,不能控制。也有由小動到全身動,或從慢動到快動,或者開始是有規律的,漸漸變得亂動,當然也有由亂動到有規律的動(也有動得如體育技巧那樣)。
 
這些外動,往往在練功停止後,感到很疲勞,有的甚至瘦弱下來,面色也不紅潤。這些雖可以用靜功生動來解釋,但過分追求外動,就不適當了。一般認為練靜功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糾正的方法,在半年內,停止練功。在停練氣功的初期,前胸後背,有次序地自上而下進行輕微拍打(前胸自己拍,後背請別人代拍),同時放鬆全身肌肉,可以轉弱為強。
 
三、走火入魔,不喜不懼
 
古書告誡練功人,不走火不要入魔。要重視“火候”,如不能掌握火候,就易“走火”。這樣既練不成“金丹”,也不能祛病強身,反致偏差。火候分文火、武火。文火是用微弱的意念,柔和的呼吸;武火,是用強烈的意念,急重的呼吸。文火主溫養,武火主發動;只知溫養,或只知發動,都會破壞“陰平陽秘”,使陰陽失去平衡。
 
所以糾正走火的偏差,首先要做到息火(退火,散火),也就是停止意守,多用舌尖攪動口腔,滿口生津,隨即緩嚥下去,以滋陰降火。
 
至於所謂“入魔”,也就是練功中產生一種幻境,或見高山流水,或現成群舞蹈,或見妖艷美色,或現醜惡邪魔,甚至兇殘鬥毆、炮火流血等情景,使練功人心慌意亂,甚至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無制,癲狂、哭笑,不能理解。
 
這也由於平時觀看黃色小說,聽人講杜撰傳奇;以致把幻境當作真境;有的還朝思暮想,一意追求,這樣不但未復康樂,反而增加痛苦,糾正的方法,就是覺悟這種幻境,停止練功,端正思想。俗話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確是至理名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