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是打開了就不忍合不上的書

青春就像衛生紙,看著挺多的,可是用著用著就沒有了。

時光飛逝,那些年少輕狂,那些叛逆霸道,那些囂張跋扈,那些不懂世事的天經地義,都將永遠的保留在我們的青春紀念冊裏,哪天我們欣然回首,必定會微微一笑,滿臉淚水。

二、朋友,是座找到了就捨不得丟的寶庫

朋友是永遠解不開的未知數。我們漸漸長大,朋友多了,交際圈也廣了,它在發生著“量變”的同時也伴隨著“質變”,有些朋友或許是受益一生的“寶庫”,而有些甚至會成為埋葬自己的“墓穴”,交往的限度是永遠保持著彼此安全範圍內的距離,太遠了會生疏甚至是失去,而太近了卻又會產生摩擦和割痕了,同樣是失去呀!

三、愛情,是放下了就收不回的一場賭注

愛情本就是沒有輸贏結局的賭局。它伴隨著我們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愛情的結局才誕生,無論最後等待我們的是什麼,愛在心中已足已,我想珍惜當下應該來得更實際點吧!人生漫漫,有誰能一輩子把愛的他(她)永遠留在身邊呢?又有誰能說離失了他(她)就失去了一切意義呢?結局並非價值,值與不值在於愛情真正的主人翁自己,誰也沒有評判的資格!

四、生活,是升起了就撥不開的層層迷霧

生活就“霧裏看花”一樣,“花”會更美。有些人正是因為看“透”了這個世界,才會徒添那麼多煩惱,也許“傻”的“糊塗人”才算是生活真正的主人,樂在其中,活的自在。

五、人生,是踏上了就回不了頭的征程

人生確是從不必回頭的旅程。走過的路,錯過的風景,何以有再來一次的價值?與其把時間浪費在過往的歲月裏,倒不如用心走好餘下的旅程,畢竟未來永遠比過去重要,不是麼?

也許這一次的失去也預示著新的收獲(只是有些是還沒來得及印證而有些是被我們忽略了的罷了),也許這一次的結束也代表著下一輪新的開始。

所謂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還不明白人生真正的涵義:對生活、對朋友家人、包括對我們自己,都不要太過苛求,應該學會知足常樂,學會欣賞已經存在的“缺陷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欲,既然是人本性的一種體現,是不能滅絕,也不能過度膨脹的客觀存在,那麼,怎樣才能把人欲控制在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呢?


“以仁攝欲”。

只要符合仁義,求樂、求富,又有何不當呢?

老百姓在自己的“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梁惠王章句上)上安居樂業,過上安康的好日子,又有何錯呢?

縱是國王,有了貪欲:“寡人好貨”、“寡人好色”(梁惠王章句下),那也沒有什麼不對。只要國王所欲“與百姓同之”(梁惠王章句下),又有何不可呢?

人欲本身並無什麼錯,關鍵要看是否符合仁義。“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予以為泰乎?”(滕文公章句下)孟子在回答他的學生彭更提問時,如是說。假若不符合仁義,哪怕是盛裝在筐中的一頓飯,也不能吃;假若符合仁義,就是像聖賢舜那樣接受聖賢堯傳承的天下,也是應該的。

就像求富,雖是人之常欲,但要符合仁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是強調不要為富不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收入合法,先富起來。經營要遵紀守法,不幹違法亂紀的事,誰能說,又有什麼錯呢?

有的人活著,以滿足自己的貪欲為欲;有的人則相反,活著為追求心靈和精神境界的昇華。二者,能否統一起來呢?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知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盡心章句下)對於美味、美色、美聲、芳香以及安逸,是人,無不所好。但能否真正得到,那就不一定了。要看個人的命運如何,君子一般不去刻意追求,不是非佔有不可;仁、義、禮、智及天道雖也屬於命運,但都是人的天性所在,失去了就難以做人,所以,君子並不把它推託給命運,而不願真的去實現。

人的各種欲望,若不加以限制,那將是無止境的,也是難以完全滿足的。只有用仁義,把其規範起來,才能利己利人。猶如水流,若不修渠築堤,讓其在河道中暢流,那就會泛濫成災。惟有讓水流歸道,才可灌田、通航,造福一方。否則,那就由利河變為害河了。

欲,即為水;河道,即為仁。二者不是對立,而是彼此依存,相得益彰,不可偏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以今之世宇,修道者眾,証道者稀。是因深層第七識的我執無法打破,所以無法開悟。古時人,生活清淡、單純,再加上身心守戒俱嚴,心中長期槁木死灰,一但有了第六識反應相當強烈的「體驗震撼」,前後心境差異過於鉅大,導致第七末那識情執之崩潰,這樣就可以很快悟道。就如佛陀昔日六年苦行,日食一麻,身心俱疲,後飲羊乳,終於月睹明星而悟道,即是此故也。

其實,在古時諸多修行大德們,往往因有了「前後境界落差過大」的機緣,而導致我執崩潰終能開悟証道。然而,反觀今之世宇人間,物質生活豐富,社會上各種光怪陸離之事,天天在發生,要看恐怖、煽情的場面,根本不必看電影、書報,只要留心周圍的殺、盜、搶、淫諸案件,亦令人早已麻木不仁,因為過多的刺激已使心理麻木,見慣不怪。

針對現代人在惡劣環境中,對心靈吃重鹼過度的現代人,能有多大的震撼度?這些都是修行者時刻要反觀自照的功課,因為習慣而難以察覺的行為念動,都需經由反觀自照的洗滌,才能一層一層的剝離終見潔淨之本性。

但觀一些修道者,往往誤解表面第六識所生的看開、放下就是道,這是一種膚淺的見解與悟性不足,因為這樣的覺識,只是停留在表層意識,仍未到達開悟之地,必須再加緊用功,踏出臨門的一腳扣關入悟。

當前特舉一例與諸修者思索。昔日,庵提遮女問文殊曰:「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文殊答曰:「其力未充。」此乃謂之初見道行者,其般若慧力,尚有功力深淺之差異也。

再舉一例:在宋朝有位圓悟克勤禪師,在出家後學教理,因其天資聰穎,於佛學道理通透極了,有一次,他生了一場大病,可說死後復生,但就在他死後復生之際,他覺得一肚子佛學道理到此時都已無用處,一點也使不上力,於是開始訪求明師而雲遊四海,終於遇見了法演禪師(五祖)而向其參訪,把平日所學、用功的境界,一一與法演討論,但法演卻從未應許可否?只說了一句「克勤!你必須再生一場大病,寒熱交侵,前路黑茫茫的那個時候,你才會想到我這個老頭子的話沒錯,你去吧!」於是克勤離開了法演。

一日果真克勤大病來了,他把平日所悟之佛性,諸如金剛、楞伽、楞嚴......的道理,及平日用功的氣脈、玄關境界......等等都搬上來用,但是還是抵不住病,更抵不住生死。此時的克勤想到法演的話,於是又回去找法演,克勤在法演處過了一段相當時日的磨鍊,有一天,他因聽到野雞鼓翅聲才悟了道。

修行學道,若不能打破第七識的我執,那將只是停留在表層的了解佛法理學,而非真悟也。一切有緣修者,當逆境現前可能就是要進入証悟的契機,千萬不可遇此逆境而退志。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乾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佛教裏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裏,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要本著愛心和慈悲心來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準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愛心和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於人際關係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財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還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以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甚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愛心和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語這四種不好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綺語就是以誨淫誨色的語言使人產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話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而真實的種子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就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話,一方面要說有利於別人的話,如果是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三是要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健康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去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時,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我們因為我執的關係,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哪怕是在一個家庭裏,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相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去處世,那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愛心和慈悲心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當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只是一味的沒有原則的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佛法具有悲和智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智慧從哪裏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聞思經教,如理思維才能獲得。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寶藏。在我們每天念誦的“三歸依”中,就有“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能夠真正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像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學習佛法不只是誦經、念佛,還要聞思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癡”,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準。

作為居士,選擇一份正當的工作也是修行的關鍵。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它包含著兩重標準。首先,是不違背法律的規範,法律制定是以維護大眾的安全和利益為目的,如果我們連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離佛教徒的標準就差得更遠。因為佛教徒還須遵守更高的道德準則,還應遵循五戒的標準: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雙重標準的職業才是如法的。

為什麼要以戒律來約束我們的行為呢?除了對行為的約束,戒律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意義呢?在我們的人性中,貪、嗔、癡是危害我們生命的三種毒素,當它們發作時,就會帶來殺、盜、淫、妄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一方面會縱容我們的煩惱,張揚我們人性中邪惡的力量,傷害到我們的心靈健康,更會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們殺生,一定有被殺的對象;我們偷盜,一定有被盜的對象;我們邪淫,一定有被淫的對象;我們妄語,一定有被欺騙的對象。同時,造惡帶來的果報還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命,殺生會導致短命和多病的果報,因為殺生使動物們不能終其天年;妄語則會使我們被人欺騙或不能取信於人;盜竊和邪淫也是同樣,只要是我們自己種下的惡因,最後,也一定由我們自己來品嚐它所結出的苦果。

受持戒律,主要是幫助我們克服貪嗔癡的煩惱習氣,幫助我們制止不善的行為。當我們在選擇職業時,要知道職業僅僅能夠保障暫時的生存。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幾十年的光陰,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來,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從眼前利益出發。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說,要為更長遠的生命著想,眼前的幾十年畢竟是短暫的,而未來的生命卻是無限的,如果為了暫時的利益而殃及未來,豈非捨本逐末?

如何才能保障我們未來的幸福呢?就要嚴格地按照戒律的規範來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我們做的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和修行無關。但如果我們將佛法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觀念來指導我們的言行,那麼,行住坐臥中一樣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飯不能好好地吃;睡覺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不能好好地待人處世。

我們吃飯時也要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帶著貪心在吃?還是帶著嗔恨心在吃?吃飯最原始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是為了我們的色身得以維持。但很多人吃飯早已超過這個界限,有時為了貪圖口腹之欲而大造殺業;有時為了虛榮和面子而一擲千金。所以說,如果我們不能以平常心來吃飯,遇到好吃的飯菜就會起貪心;反之,則會起嗔恨心;為了吃給別人看,那又是虛榮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別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裏不平衡,還會產生嫉妒心。我們看,不好好吃飯,就會帶來這麼多的貪嗔癡煩惱。

為了維持色身的基本生存,還要注意相應的營養,營養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夠。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緣起的,需要依靠物質條件才能得以維持。暴飲暴食固然不對,忍饑挨餓地自苦其身同樣是不足取的。我們應奉行中道的原則,遠離縱欲和苦行兩個極端。所以說,吃飯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就蘊涵著智慧。

從前有位祖師在回答“修行是什麼?”的問題時說:“饑來吃飯,睏來即眠”。聽的人不明白:誰不會吃飯、睡覺呢?祖師就說:“你們吃飯時挑肥揀瘦;睡覺時又東想西想。”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會做,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學佛的話,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從原有的情緒式的生活,改變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習慣。還是以吃飯為例,嗜酒的人必須有幾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點葷腥才覺得踏實,就把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化。因此,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吃飯,其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是餓了才去吃,這是個重要的前提,否則再好的東西也吃不出滋味來;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沒有心事也就沒有煩惱和負擔,才能吃得開開心心;三是飲食要簡單,如果菜太多、太複雜,會使我們的味覺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遠不如清清淡淡的兩三樣更適宜。

吃飯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業的人,每天俗務纏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紛非,結果備受失眠折磨。如果我們每天以打坐、誦經將心靜下來,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當然,這種訓練要有個過程,念佛和禪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總是不絕如縷,就像流水般一念接著一念,吃飯時在想問題,睡覺時在想問題,睡著了還要做夢繼續想。可真正想要思考問題時,卻無法集中精神。

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心保有清凈的狀態呢?我們可以通過念佛把心安頓在佛號上,無論是走路還是幹活,都讓這一聲佛號念念相續。如果妄想太多,心就會變得複雜,煩惱也隨之增多。如果能夠天天念佛、時時念佛,心就會越來越單純,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少。一個人為什麼開心不起來?就是因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執著壓迫著。當我們心事重重時,想快樂也快樂不起來,反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任何負擔,就能體會到放鬆的自在。

所以,我們要學會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手上的念珠是起什麼作用的?就是幫助我們來看好自己的念頭。禪宗裏有個故事說,一個孩子去放牛,開始時,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後面,時時地抓著牛的繩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無影無蹤。孩子天天都訓練這頭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繩子,久而久之,牛變得越來越溫順,到最後,孩子甚至可以騎在牛背上走,當他自己去睡覺時,牛也不會跑掉了。我們的心念,也像這頭野牛一樣。有個詞叫做“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的心像猿猴一樣不安份,我們的意又像馬一樣到處亂跑。我們時常都會迷失在五欲塵勞中,聽到好聽的,看到好看的,就去執著,就去貪嗔癡了。當我們貪著這些的時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丟在了一邊,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歡的環境裏,就像那頭牛
一樣,一不小心就跑得無影無蹤。而念珠就像栓牛的繩子一樣,我們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時常要觀照它。

我們時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現在在想什麼?看看自己想的這些念頭是什麼?我們要看住自己的念頭,無論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出現時,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們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它跑。一個沒有學佛的人,貪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貪;嗔恨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嗔;愛的時候愛得死去活來;恨的時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讓這些煩惱的心理成了主宰我們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正念,使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而不是讓那些五欲塵勞的煩惱來左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始終保有清凈的覺照。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中,都包含著修行。學佛就是要從我們的一言一行做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們擁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糊塗。糊塗學能獨闢新徑,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審視這個誘人的世界;以自己特有的大智慧去擁抱人生;以自己固有的方法去展開生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智若愚,寬懷忍讓。

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虛懷若谷,寬和敦厚,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納。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在現實生活中,據我觀察,精明到極致的處世高手,往往能夠假裝糊塗,讓人認為自己無能,讓人忽略自己的存在,然而卻能在必要的時候,能夠不動聲色,先發制人,讓人失敗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自己取得大的成功,深藏不露或者不到刀刃上,不到火候時輕易不用,貌似渾厚,不讓別人眼紅你,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聰明。一個時時處處事事顯露精明的人,如果再不謙虛,是不會取得別人的信任、同情、愛護和栽培的,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

因此,要低調做人。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低調做人 ,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既可以使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當然,人離不開社會,糊塗並不是說讓你遁隱山林,它只是給人點拔,當心這個誘人的世界吃掉了你。當你置身於這個物欲橫流,爾虞我詐,充滿欲望,充滿爭鬥,充滿衝突的複雜世界中學得糊塗點,大度些,寬厚些,也許會使你恍然頓悟,格外清爽!它會給你一種大智慧,大感悟,使你的人生完全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獲得一種從未有過的達觀和從容。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良心,是國人共有的民族品德。

僅在日常生活中,就隨處可聞講良心和不講良心之聲,就隨處可見講良心和不講良心之事。做事有仁有義,謂之憑良心辦事。相反,則是壞了良心;知恩圖報,謂之有良心;相反,則是沒良心。若質問一個人,你還有點良心嗎?就等於質問你還是一個人嗎一樣嚴厲;喪盡天良者,已明確其不屬於人之列。因此,良心,即是良善之心。是人區別於禽獸的特有的本心。

亞聖孟子是明確提出良心概念的聖賢。他在談及山東臨淄牛山上的樹木被破壞時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告子章句上)顯然,孟子所說的良心,即是良善之心,仁義之心。

在與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談論人性時,則進一步把良心概括為“四心”和“四端”:“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章句上)是否有同情心,是否有羞恥心,是否有辭讓心,是否有是非心,是衡量一個人是否算人的標準。因為這“四心”與仁、義、禮、智的“四端”相對應,既是連通,又是開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樣重要。

所以,“四心”即是良心的開端。尚不是全部的真正的良心,若要夠良心,還要擴充和完善。“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孫丑章句上)“四端”只是開頭,起點,就像烈火開始點燃,就像泉水開始匯聚為江河,不可阻擋。若能因勢利導,那就會使良心大發揚,憑此保有天下都有可能。相反,良心的開端若像火苗那樣被撲滅,若像泉水那樣被堵塞,那連供養父母、保全自身都難了。

所以,要講良心,要有良心,先要有同情心、羞恥心、辭讓心、是非心才行。不然,何來良心呢?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就要從「修心煉性」做起,煉丹修道,是誰在修?誰在煉?誰來成就?簡言之,就是自己的心性。

性是心中的主人,也是每個人的元神;心是自己的平常心,又叫做道心;性是真陽結成,心是真(元)氣結成,修道者當修成之後,自己道心,便凝結而成就一座洞天,自己的元神本性,便是洞天之尊,叫做「天尊」,這猶如佛家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一座極樂世界一樣,當一座洞天成就之後,便可以把九賢七祖及累生累世的父母,度入洞天之中,享受天福,並可對芸芸眾生加以救度,進入洞天之內,逃災避難。

由於修煉在乎於心性,成就也是自己的心性,所以修煉金丹必須先從修心煉性出發,佛家主張要「明心見性」,儒宗倡導「存心養性」,而道家則云「修心煉性」,無論道、儒、釋的哪一宗派,均言及大道之修行,不出於「心性」二字,如何修此心性使其達到脫萬劫而登覺岸,當前授之妙法,盼諸行修之人好好用心領悟修煉。

「念中無念」~~修煉止妄去雜,如果起了邪念,付諸行動之際,應懸崖勒馬,警覺自己應向後轉,也就是說以正念改變邪念。當邪念一起,能即時浮起正義之念以擊退邪念,使自己的思想及行為,處處納入正軌,以達到念念無私,行行皆善,讓品格昇華,古哲有云「克己復禮」,這便是升入霄漢之徑,從古至今以至未來,超凡入聖,必從此修煉起,如不及此,則難免萬劫飄流,隨業輪轉。

正義之念是一個開始,而至一境界之後即要忘去善惡,正邪都不住心,如佛門六祖說:「無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邪正俱不用,常駕白牛車。」善惡分明,這是白,忘去善惡,歸於無知無識就是黑,這就是老子所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依前述二種修煉法,持續修行之外尚須加入懺悔心,人世間,是半陰半陽的世間,人無福慧,不會來此;人無罪業,也不會來此,因此修道之人,要修証得道成真,必須把這顆心,煉得乾乾淨淨,不能沾染塵垢,本性元神才能安居正位,當家作主,而凝聚自身和天地萬物的精華,結成太丹,就是超凡入聖的憑藉~~所謂金丹、聖胎、金剛不壞的法身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不是指主宰一切和恆常不變的靈魂,而是指人的自然本性,本來面目。佛教充分肯定人的自我價值,人類具有完整了解和正確把握宇宙的能力。也就是具有高度的智慧;偉大的覺悟心(又稱悟性、佛性)。這種悟性使人的自我世界與外部世界能夠互相溝通,達到高度和諧,從而得到永恆的安樂。

人們只要將這原具的能力發揮出來,就能解脫各種人生的苦難。平時人們的這種悟性所以不能發揮出來,只是像平靜的湖面上起的波禱,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著於外境和現象以及假定的諸般設想,一向被妄念的浮雲所覆蓋,不能自我證悟。

為所謂的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於奔命,在對外在之物的追求中丟失了自我,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悟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實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達到最圓滿的境界,不能從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如果得到明師的開導和指引,開發智慧,一旦去掉妄念,內外明澈,就會尋回丟失的自我,自成佛體。

釋尊應世說法的目的即在教導眾生,尋回丟失的自我。佛陀的說教浩瀚豐富,但倘若我們認為只要精通了數百部經論,就是掌握了佛法、領悟了人生和宇宙的真諦,那就完全錯了。佛法不是只憑學習所能了解的。解脫者所達到的涅槃寂靜的境界,也是語言文字所不能道盡的。

有幾則禪宗公案說明了這個問題。水潦有一次問馬祖道一:“不與萬法為侶者是誰?”(萬法即指世間萬事萬物,此問等於問解脫者是怎麼樣的人)。馬祖一腳踢倒他,並踏住他的胸部說,“你問!你再問問看!”水潦遂大悟,並作一詩:“自從一吃馬祖踏,直到如今笑不休。”另一次,龐蘊問石頭希遷;“不與萬法為侶是誰?”石頭希遷不等他問完就搗住龐蘊的嘴,龐蘊當即大悟。

龐蘊又以同樣的問題問馬祖道一。馬祖道一回答:“等你能一口吸盡西江水的時候再告訴你。”這些故事都在闡示:“不可說,不可說!”釋迦牟尼是第一個領悟人生和宇宙真諦的人,但他覺悟以後發現的真諦,就像一隻母蛙從池岸上回到水裏去以後,不能使水裏的蝌蚪體會到柔風和暖日的可愛一樣。但當蝌蚪生出腳來之後,用自己的腳跳到岸上,感覺到風和日麗的時候,他才會突然間領悟到母蛙所說的話。釋迦牟尼發現人類的語言文字不足以形容覺悟者的境界,一個人必須憑自己的經驗去發現悟境。

釋迦牟尼講述的佛法只是“示月之指”,並非“月”的本身。釋迦牟尼的說教和整個佛教的教理系統,只是溝通人們一般認識與真諦之間的橋樑,只是助人達到悟境的舟車。在佛教中稱為“俗諦”。這樣的俗諦,只是通向真理的階梯,而不是真理本身。人們一旦大悟之後,他從前所學的一切佛學知識,對他來說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正如你划船渡河,一旦到達彼岸之後,那條船對你就沒有用處了。待你一旦達到悟境之後,你就沒有必要死死記著它們而應將它們忘掉。佛教不要我們將其教理當作信仰加以接、受,而要求我們親身體驗。這種親身體驗可以由喚醒人人固有的清凈的悟性得到實現。人人只要對這種自身具有的本性有所覺悟就可以成佛。佛不是另有佛身,不是那種寺廟裏半神半人的雕塑,而是自性即佛。佛與眾生的區
別,只在於對自己的本心是不是覺悟。如果你想見到佛,就應該見到你自己的本性。因為這本性就是佛。如果你不去見你自己的本性而到外物中去求佛,就永遠找不到佛。

傳說當馬祖道一在南岳般若寺時他整天盤腿靜坐冥思,他的師父懷讓禪師看見他便問道:“你這樣盤腿而坐是為了什麽?”道一回答說:“我想成佛。”於是,懷讓便拿了塊磚頭在道一旁邊用力磨。道一便問“師父,你磨磚做什麽?”懷讓答道:“我想把磚磨成鏡呀!”道一又問:“磚怎能磨成鏡呢?”懷讓反駁道:“磚既不能磨成鏡,那麼你盤腿靜坐又豈能成佛?”道一便問:“要怎樣才能成佛呢?”懷讓回答說:“就像牛拉車子,如果車子不動,你是打車還是打牛呢?”道一被問得啞口無言。於是懷讓繼續說:“你這樣盤腿而坐,究竟是為了學坐禪還是為了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臥;如果想成佛,而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相。佛不住於任何地方,所以沒有人能抓住他,也沒有人能捨棄他。如果你想用這種盤腿而
坐的方式去成佛,就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便永遠成不了佛。”

那些沒有見到自己本性的人,可能讀經、念佛、刻苦研究,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長坐不臥,也可能博學多聞,他們也許以為所有這些就是佛法,其實這是最大的錯誤。當一個人還沒見到自己本性時,就無法解脫人生的痛苦。佛是一個身心解脫、自由自在的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在。自由的思想,自在的生活,不受任何束縛。為什麼說自由自在就是人的本性?我們只要看看兒童,他們沒有那麼多的煩惱,沒有那麼多的約束,也沒有那麼多的痛苦。一個人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財富、名譽、地位或權力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他對自己的束縛才會越來越多,同時更多的煩惱和痛苦也隨之而來。一個人常常為了討人家說聲好,或者謀個一官半職,就不得不藏起自己的喜怒哀樂,犧牲自己的聰明才智,拋棄自己的正義和良知。

其實,財富、名譽、地位或權力都不可能永駐,都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它們不過是些虛妄的外在之物。人們生起了追求這些外在之物的妄念,就使自己的本性污染了,自我也就在虛妄中丟失了。所謂覺悟就是要去除這些污染,返本歸真,使自己的心性不再為世俗的妄念所束縛。對一切外在之物,財富、名譽、地位、情愛、權力等等都拿得起、放得下;這樣的人就能夠從一個人慣有的緊張狀態之中解脫出來,就能夠從一個人繫著於虛幻的執著觀念之中解脫出來,世人平常用以詮釋生命的整個僵固結構忽然間完全粉碎了,故而有了獲得無限自由的感覺。

因為覺悟使我們看清存在的基本事實,所以覺悟了以後,我們是用一種意想不到的角度去看整個世界的。不論這個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但對於那些達到覺悟的人們來說,這世界便不再是往常的那個世界。儘管它還是一個有流水熱火的世界,但絕不再是同一種感覺。

宋代詩人蘇東坡在一首詩中曾表達了這種境界:“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惟信也有同樣的說法:“一個人沒有覺悟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當他通過良師的教導在反省自我的過程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可是當他真正大徹大悟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了。”自我的失而復得,對一個人的道德和精神生命的影響是具有革命性的,能夠提高、凈化人的道德和精神生命。它表示一個人生命中的轉換,它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它是生命本身的再造。

一個人在尋回了失去的悟性,走進了無比美妙的悟境之後,就像在最危險的複雜環境中突然發現了逃離的方法,外在的壓力就像一座巨大的冰山忽然溶開。從前的一切疑惑和不快,都像冰塊溶解一樣消失得乾乾凈凈。眼前所見的,都是一片潔白無瑕的佛世界。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佔用了各位居士這麼久的時間,衲子真心希望衲至親至愛之家人能找尋回丟失的自我!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你散步時,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河邊有一片狹長的水池。這一定是某些漁夫挖掘的,水池與河水並沒有連接在一起。河水穩定恆常地流動著,水勢深遠開闊,但是那片人工的水池卻充滿了糟粕,因為它沒有和充滿生命的河水相連,裏面連魚都沒有。它只是一池死水,然而深遠的河水,卻充滿了生命與活力,快速地向前流著。

你說,世人不是就像這池死水嗎?他們在生命的激流之外,為自己挖了一個小水池,在這個小水池裏面,他們呆滯、死亡。而我們竟稱這種腐敗與停滯為生存。

事實上,我們都希望得到一種永恆的境界,我們希望某些欲望能永遠持續,我們希望得到永遠的快樂。我們挖一個小洞,然後用我們的家庭、野心、文化、恐懼,以及我們心目中的上帝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崇拜,把自己障礙在裏面,然後我們就在其中死掉,讓生命流失。生命是無常的、恒變的,它是那麼迅速、深奧,充滿了無比的活力及美。

你是否注意過,當你安靜地坐在河邊時,你會聽見河水的歌唱,水浪的輕拍聲,以及水流經過的聲音。河水永遠流動著,流向更深更遠的地方。但是在小水池中,根本沒有活動,它的水是停滯的。

如果你觀察,你會發現這就是我們大部份人所要的,一小池遠離生命之流的死水。我們認為這小水的存在是正確的,我們並且發展出一套哲學來證實它,我們發展出社會、政治、經濟與宗教的理論來支持它,同時我們不想被打擾,因為我們尋求的是一種恆常的感覺。

你是否明白追尋永恆是什麼意思?它意味著我們要求快樂能夠無盡地持續下去,並且希望不快樂的事情早早結束。我們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被人知道,並且透過家族及財產延續下去。我們希望所有的關係以及活動都能永遠那麼美好,我們在這池死水中追尋恆久的、持續的生命。我們不希望它發生真正的變化,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社會,來保證我們的財產、名聲及名字能恆常下變。

但是生命根本不是如此的,生命是無常的,它像樹葉從枝頭墜落,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沒有一件事情是持久的:永遠有變化及死亡。

你有沒有注意過光禿的枯樹聳立於大地,它是多麼美。天空襯托出它所有枝幹的線條,在枯中有詩有歌。每一片葉子都離去了,它在等待著春天。當春天來臨時,它再度以豐盛的綠葉為大樹譜上歡樂的音符。等到深秋,葉片又被吹走,這就是生命之道。

但是我們不想接受這一切。我們執著於自己的孩子、傳統、社會、名聲及小小的美德,因為我們想獲得永恆:因此我們對死亡恐懼。我們害怕失去自己熟知的事物。

但是生命並不是我們所能希望的,生命根本不可能恆常不變。鳥兒死亡、白雪融化、樹木被砍倒或被暴風雨吹倒等等。可是我們總想要每件事都能滿足我們對於永恆的需求:我們希望自己的地位與權勢持續。我們拒絕如實地接受生命。

生命的實相,就像河流一般,永無止境地繼續往前,它永遠在追尋、探索、推動、泛濫、穿透每一個裂縫。

但是人的心智卻不允許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它看出來活在無常與沒有安全保障的狀態是危險的,因此它在自己的四周築了一道牆,一道由傳統、組織化的宗教、政治與社會理論所築成的牆。家族、名聲、財產及我們小小的美德,這一切都是圍牆內的產品,都是遠離生命之道的。

生命是恆動的、無常的,它不斷的想要穿透與突破這道圍牆,在圍牆後面,有迷惑和不幸。在圍牆內的神祗都是假的,他們的著作及哲學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生命是超越這一切的。

然而如果有一種心智,它沒有圍牆,也不被自己的擁有物、囤積物或是知識所連累,一個不受時間限制,也不怕失去安全感的心智,對這種心智而言,生命就是不尋常的。這種心智就是生命本身,因為生命是無住留的。

但是我們大部份人都想要一個住留的地方,一個小房子,名聲和地位,而且聲稱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永恆,並且依照我們的需要創造了一種文化,揑造了一些根本不是神祗的神祗,一些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欲望,向外投射而形成的神祗。

一個追求永恆的心智,很快就呆滯了,就像河岸邊的小水池,它很快就充滿了腐敗的糟粕。只有那種沒有圍牆、沒有立足點、沒有障礙、沒有住留,完全和生命互動、不受時間限制向前推進、探索、充滿爆發力的心智,才可能快樂,永遠保持清新,因為它的本身就是充滿創造力的。

你是否明白我所說的話?你應該明白的,因為這些都是真正教育的一部份,當你了解它的時候,你整個生命才會轉變,你和世界、鄰居、配偶的關係,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意義。然後你就不必用任何外在的東西來填補自己,同時認清追求外在的滿足,只會帶來悲哀及不幸。這就是你必須問老師有關這些事物並且彼此討論的原因。如果你了解它,你就會開始明白生命不尋常的真相,在這份了解中,存在著驚人的美與愛,它是圓善的開花結果。

但是一個追尋安全感與永恆的心智,只能導向黑暗及腐敗。一旦在小池中安身立命,它就懼怕向外冒險、追尋與探索。但是真理、上帝與實相,都存在小水池之外。

你知道宗教是什麼嗎?它不是聖歌,不是火供或其他任何的儀式,它不存在於錫製或石刻的偶像中,它不存在於廟宇或教堂中,它不在聖經或吠陀經中,它不在重複頌唱的聖名或其他人類發明的迷信中。以上這一切都不是宗教。

宗教是一種美好的感覺,一種像河流一樣的愛意,永遠鮮活、流動。在那種境界裏面,會出現完全不再有任何追尋的時刻,這種追尋的停止,就是另一種不同境界的開始。

這種對於上帝、真理以及圓善的追尋,不是人為培養出來的美德和謙卑,而是超越人類心智的發明和小把戲的追尋,它意味著感受、活在也存在於那種境界中,這才是真正的宗教。

但是只有當你離開自己挖掘的小水池,真的進入生命河流中,才能達到那種境界。然後生命會以令你驚喜的方式來照顧你,你不必再費心照顧自己了。生命會帶著你一起前進,因為你已經是它的一部份,然後你就不必再擔心安全感的問題,也不必擔心別人怎麼說,這就是生命的美。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勇敢的自我反省,說到交朋友,到最後你還是要面對你自己。在論語裏面對於自我反省非常強調,譬如孔子有位學生叫做曾參,他說吾日三省吾身。這段話大家都非常熟悉,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那麼在這裏還是有些地方要先說明一下。譬如什麼叫三省吾身?三省是只有以下三件事嗎?

三這個字在古代代表多次,就是我每天多次這樣反省,而不是說只反省三次,或者只反省以下三件事,不只是如此,多次這樣反省。哪些事情呢?第一個為人而不忠乎,這代表曾參年紀已經不小了,開始工作,所以替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忠這個字在古代代表很真誠的、很盡力的去做,叫做忠。

第二個跟朋友來往,有沒有守信用。朋友交往守信用這天下人都知道。連孔子的志向裏面也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中間這一句朋友之間要互相信賴。跟朋友要守信。

那第三句呢,傳不習乎,這個時候就有兩種解法。一種說曾參對於老師教他的,他問自己有沒有做到,有沒有實踐,這個說法不太正確。

另外一種說法是曾參自己當老師了,他問自己說,我要傳給學生的學問,自己有沒有去實踐。這才對。為什麼我這樣說呢?是因為曾參的年紀離孔子差了四十六歲,他如果已經是做官了,為人謀,已經在社會上來往,跟別人交往做朋友。那時候孔子很可能已經不在了,因為曾參的年紀太輕。所以他在這個時候他說我教學生,自己有沒有做到,這比較適合。

因為曾參也是很有名的老師,所以曾參的三種反省,他有什麼特色呢?其實我們也知道,曾參是以孝順聞名於天下的。他為什麼沒有提到說我有沒有孝順呢?很可能那個時候他父母已經不在了。所以他年紀大的時候他說這些話,他就不用問說我有沒有做到孝順。像這些都是我們在理解古代的文字的時候,要做合理的思維。

那麼另一方面,他的特色在於說從反面來問自己。問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習,這非常好的方式。我們平常反省的時候,都是問說誰害我的,誰整我的,誰做了什麼壞事要我來承擔,都是去想別人怎麼對不起我們。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對的,你要學儒家你就要記得,從反面來問自己,先問自己有沒有錯,而不要管別人到底做了什麼事,別人是否做得對他自己負責。但是我自己如果作錯的話沒有人可以幫忙,所以我只好自己問自己。你跟別人來往的時候,經常想到曾參的話,應該是會有啟發性的。

日本有一家很大的書店,叫做三省堂。說明我們的文化對他們影響確實很深刻。另外在孟子裏面也提到一段,應該怎麼樣自我反省,他說你愛護別人,而別人不來親近,你不要怪別人,你要先問自己是不是仁德不夠呢?第二點你治理別人,別人不上軌道,你就要問自己是不是智慧不夠。就是你的方法不對。第三種你對別人很禮貌,但是別人卻不理你,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就要問自己是不是還不夠恭敬。

所以你做任何事,如果沒有達到你預期的效果,你都先不要怪別人,都要先問自己是不是我仁德不夠?是不是我的智慧不夠?是不是我的禮貌不夠、尊敬不夠?這樣一來的話你可以改善自己,改善自己的話愈來愈好,到你自己行得正,天下人都會稱讚你、肯定你。

相反的有時候我們對別人非常的關心,也希望他能夠上軌道,像我們教書的教學生很認真。同時我們對別人都很有禮貌。但是別人的反應出意料之外,好像是反其道而行,總是不能夠符合我們的要求。

這時候我們有時候就沒有耐性,就會怪說別人怎麼不知好歹,怎麼我對你這麼客氣了、這麼用心了,你還是反應這麼不好,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要問先自我反省。在論語裏面孔子說過一段話,到現在還很值得我們去思考。他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你看到比你好的人,賢這個字代表傑出,在這裏的話,我們可以了解,賢有三種。

一種是非常有能力叫賢能,一種是非常有德行叫賢良,一種是非常的善良,叫做什麼?德行,就是賢良。第三種叫做賢明代表很聰明。所以賢能、賢良、賢明都代表是有傑出的地方。你只要看到別人很傑出,就要想跟他學習,跟他一樣。你看到別人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叫做不賢。他做的沒有符合標準,你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一樣。所以看到別人不好的時候你不要批評,不要嘲笑,一問自己說我要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樣做得不好。如果我跟他一樣做得不好,其他人也一樣會批評我。

所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孔子提醒我們的非常簡單,你在社會上跟別人來往,一定看到別人做得好做得不好,這個時候你都要問自己,做得好我跟他學,做的不好我提醒自己不要跟他一樣。所以我們交朋友的時候,先要做自我修煉。所以我們今天所談的大部分,在於說你能夠用於自省的話,過錯慢慢減少,德行慢慢提高,將來我們不但可以做別人的好朋友,也能夠對自己的表現加以肯定。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