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神佛勸修 (20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四季運行本道化,
塵宇眾生了天機,
世俗功名莫執著,
覺知轉念為真修。


一個修行者,要能體悟不同的心,即便在一種不合理的狀況下,都能接受這個不合理的事實,也許修者或有疑惑,那不就是非不分嗎?


接受是接受那已發生的事實,而非事件的本質,這樣子,自己的慢心、驕氣、習氣、一向習慣的價值觀,就會隨之改變。


一般世俗,習慣用投資的成本概念,而今,眾修者有緣既入修門,立願走在修行路上,就不該心存這個念頭,


如果還是跟未修行者的觀念、心態和行為一樣,那永遠也無法消融自己、感化自己,更不可能去感動別人,渡化他人了。


在逆境之下,大家要調整自己的價值觀,即使在順境,觀念、價值觀也同樣要轉化。


修行,念要轉,要出離內心的牢獄,不是好的事全是自己的功勞,而壞的事全怪在他人身上,好好的想一想:其實自己也常給別人帶來麻煩。


「唯有放下自我,包容一切,接納各種不同的看法,才能去幫助別人,與眾生廣結善緣。」


入修門的修行,不是要脫離人群,而是出離自己內心的牢獄,放下以前的成就,種種對自己的評價,還原本來的清淨,才能明了當下的使命。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虛無寧靜為本有,
奈何慾念起千愁,
習得謙卑與包容,
回歸寧靜見源頭。


早期,世人認為出家人都是苦命、孤苦,所以才會有如此云:「如果命中不犯孤苦,是出不成家的。」


這種認知都是世人從表相看事情的誤解與智迷,能出家是有大福報的人,但,這個大福報的人是屬於真正出家者,何以如是說?


身雖出家,但心卻繫紅塵的榮華富貴,我是人非,放不下它,心並沒出家,這就是非真正出家者,也非大福報之人。


眾修者有緣,今生有此宿世因緣而入修門持修,同樣也是具足大福報之人,但要看是否心已入門來。


入修門,就要覺悟打開心胸,愈能抱持開放的心胸,就愈少煩惱,「所謂打開心胸,就是去除自我包裝的本能,不去害怕自己的缺點暴露在外,也不害怕懺悔、改進。」


入修門須抱持一種謙卑心來修習,體悟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之意函,唯有表裡合一的謙卑才能贏得敬重,唯有表裡合一的包容才能成其大,


在修行過程中可以打破過去一向自認為相當不錯的「自我」,讓自己釋放出向上成長的空間,


時時感恩佛菩薩聖仙神的加持、引導。感恩先進的提攜、教誨,使自己能夠進步。


修門之中,眾因緣和合共聚一處,像是個蓊鬱的叢林,外觀上看,是茂密不分的整體,然而,林中的樹木,既獨立生長,又相互顧及。


成長中的小樹,會因為大樹的屏蔽而不斷地修整自己,逐步茁壯。


假如只有一棵樹,就會毫無忌憚的伸展,甚至超出自己的領地,不受節制,


而今,眾修者有緣共參大道修行,這種因緣和合的條件和環境,正是剔勉自己,要不斷自我修剪枝葉,共參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真正的修行者。


人的心靈本來是虛無寧靜的,又何須修行,只不幸眾生在落入紅塵之後,受到外境事物的誘惑牽動而起心動念,私慾使之蔽塞,失去原有之寧靜,所以須修行,使心靈回復虛靜。


宇宙萬物不斷地生長、活動,從無到有,再由有返無。


萬物儘管變化紛紜,最後還是要回到出發點,萬物回到根源就叫「靜」,而靜是本源,是本性,因之又謂「復命」。


眾修者有緣入修門持修,就是要把心從紅塵中找回來,讓浮動、煩躁之心回到虛靜之地,這就須真誠的修習謙卑、包容,有此覺悟,才是真正的入修門持修,才是具足福報之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人身難得嘆無緣,
 
怨恨難平來糾纏,
 
行善積德並超拔,
 
化解冤欠離苦淵。
 
世間多少人、事、物,無時不在生滅、變異無常中,不論物質、精神現象,或有形無形,沒有一項是永恆的。


人,生活於此現象界中,於十方有情的世界裡,本質是充滿了無量無邊的大愛與慈悲心,


然而,落於紅塵之後,本質漸受污染,至今,那份本質清淨大愛已變質、已塵封,


所見之,皆是私慾作祟,強熾的私慾而以一己之喜惡而宰他人之生死錯對,不只是違「道」而行,更造深重之罪孽。


生命誠可貴,尤其是難得人身。


有善因緣方得人身是千載的機緣,如此珍貴的機緣,若因一己之私而將之奪取,試問:孰可忍?孰不可忍?他人的怨怒與自己的罪孽能說不深不遠乎?


世人的智迷,誤為胎中小生命並未謀面,亦未出世,何有生命可言,因而擅自將之奪之,


這種殘忍之私心,平白殺了一條生命,毀了難得的人身機緣,能說不重乎?此舉必留下因果循環的對應索報,


盼世人要深思!深思!莫等閒視之。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心談境話明月,
心空境寂紛擾滅,
奈何平地波浪起,
全是自擾生諸業。


世俗中,紛紛擾擾之事很多,然,這些紛擾並非來自於事本身,而是人心之變動所起,


修者既已入修門持修,應有另一種境界看待事物,應用心用到心與事合而為一,能達此修行,已是心外無事,事外無心了,這種心境才是真正修行得力的開始。


一般而言,凡間世人都是處在事情和心分離的狀態,所以有紛擾、有煩惱,以致無法了解自己,無法真正的了解他人,


如果心和事合而為一,就能對自己了解得清清楚楚,對於外在的事物也能清楚明白。


心境如大海,要海面無浪是件不容易的事,除非海變成琉璃、水晶,才不被風吹起浪。


心就是如此,若因定力不足,必會受到境風之擾動。


心如海面的水,外境如風,只要風一動,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就開始迷亂,混沌不清了。


又如一泓湖水,若遇沒風的寧靜秋夜,水平如鏡,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便會被看得清晰明亮,


如果水面上有了風,或用手去撥動水面,此時水中的月在波動的水波中漸模糊,混沌不清了。


今生有此機緣入修門持修,要讓心越平靜,越不受外境干擾,心能定,一直到達像水晶、像琉璃那樣的清澈,心境則如平靜湖,亦不受外境風擾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道莫求靈異象,
人心唯危糊塗樣,
天堂地獄是何樣,
菩薩道上休取相。


常聞見有修道者云「曾見異象或感應」而沾沾自喜,以此自認為修道已至某種境界,可直達天聽。


另外也有修道者,常嘆息已修道多年,始終無法與諸佛菩薩接觸感應因而漸退去那股初發心的虔誠度。


諸如種種,皆為修道者的迷失。


修道,對於異象或感應,須把它視為是學道的一種過程,不要去執著,不但不能執著,更要漸漸的淡化它,這才是真正的入門修道。


金剛經中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即是說明,學道修行,如果一直停留在特定的感應與靈異階段,那便落入了著念,念念所生,便易招惹邪靈趁機侵入,變成走火入魔了。


修者有緣要有正念觀,一個真正修行者是在探求佛菩薩的悲智圓滿,從而學習悲智的人生,而非追求靈異現象的出現。


「性」為一切法之體,相是表面,修行是在證性,不應執著於表面之相,一切異象皆為表面之相。


金剛經又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行過程中,並不否定異象的出現,設若心對此有所住,住於色,則眼根不淨,乃至於住於法,則意根不淨,六根不淨,則不達真空無相之理,就充滿了分別知見,


如此,不但不能隨緣任運行菩薩道,反而為塵境所轉陷入名聞利鎖的牢籠而不自覺,轉念間,就有菩薩與地獄這麼遠的距離,


這正是儒家所謂「道心唯微,人心唯危」,修道者不能不覺醒體悟,否則就越修越偏離正道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看名利萬事休,
更無雜念掛心頭,
蒲團座上悟真吾,
任運還同不繫舟。


修道悟道明慧性,
累功積德福祿增,
福慧圓滿妙可期,
塵埃了脫步聖境。


語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須勤,勤能補拙;


宇宙萬項事物均離不開一個「勤」字,無論世俗凡業之進取或是修行之道業精進都是如此,「勤」才有收穫。


大道無時無刻,不偏不移的在軌道上運行,因勤而不息,所以才生有萬物,養育萬靈而於穆不已,所以古哲聖賢才言「戲無益,勤有功」。


言及「勤有功」,功之意為何?


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一枝草一點露,都是其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人為萬物之靈,更是天地人三才之一,能頂天立地,


這種殊勝的機緣,若不用「工」不用「力」,則真有枉費此機緣之賜。「工」與「力」合而為「功」。


凡間世人半聖半凡,一生努力是為何?


目的為功而來,有功才能脫業障,其功才能超生了死,有功才能上超七祖下蔭九玄,生而為人,若不出力作工,那來功可得,那來經濟維生活命。


總之,進德興業皆如此,不出工夫及自力耕耘,就不得功德。


但盼修者有緣,今生有此善因緣而知進德修業,須由自己辛勤用功才能在聖凡之路獲得成就。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河滾滾幾度清,
人生於世若浮萍,
痴迷原屬根本業,
造就無明煩惱坑。


或來或去意何在,
因緣聚滅催不待,
朝暮無常花遷落,
歲月更迭人移改。


修者有緣持修或已多年,但凡俗雜念仍未減滅,則徒費歲月。


既入修門來,應有所覺悟,須將世俗雜念漸漸拋離,體悟何謂「真我」之不滅與「假我」之因緣聚散,莫將「假我」誤為「真我」而割捨不下。


人有生命存在,乃本體之一環,生命的變遷,如輪之迴轉不停,不見其端,而此輪轉變易生命,此死彼生。


何為始?何為末?言時間則無始無終,言空間則無量無邊,生死就如同輪之旋轉於時空之間,生之於死是為生命之一變遷。


唯,眾生痴迷,智慧闇鈍,無法覺悟此理,因而隨生命的生滅散聚而有悲歡離合之悲歎起伏,也因而為此而苦而怨,這就是不悟「真我」之果也。


難以割捨的親情,遮蓋了原有的慧燈,往來於生死輪轉之流,生而有其體,而實無生,因此體乃四大假合,若不能有同體之悲,無緣之慈,此假合之體又有何喜。


若能有此假合之體而犧牲奉獻,救渡群迷,雖入滅,而實無滅,此之所以無滅乃「真我」永存,「假我」已離也,


所以說涅槃與生死,如夢幻空花,兩不可執,執則終為病態,此病即為眾生對於「我」之親情割捨不斷之痛,


是故,修行,應有多一層的體悟,慧燈照耀,了悟一切因緣散聚所呈現的是假相之體,不可執著於此假體而束縛自己,惹生一切煩惱與苦痛。


生之與死,如晝與夜,無足怪矣。若以道論,安得生死,才是修行之課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外境相何須藏,
無牽無掛心不盲,
何似秋來清夜夢,
時時合眼到清涼。


既生而為人,都是乘業而來,離不開諸境磨煉,然,有了這些逆境的考驗彫磨才能回到清澈光明的原狀,


因此,既入修門持修,就要懂得如何降伏魔妄,斬斷煩惱與解開疑惑。


處在世俗變化中,順逆交替的環境裡,這些變化、順逆都是歷境驗心的契機,若能克服,謂之降伏魔妄。


另外,欲堅定信心立足於修門持修,就是要修自覺覺他,將修行之好去示眾去度眾,或教人為善,或護持正法道場,或施藥救人,都是善心善行之流露,


前者稱之為修慧,後者謂之種福,修道就是福慧雙修具足了,此即謂之「兩足尊」也。


修者應能覺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真正意函,修一分善功,長一分智慧,退一分業障,


所以日日積累,自有成功之日,凡受阻礙、誹謗、是非、病難,皆是消汝之罪業,何須起嗔怒、起爭執、惹煩惱。


但盼修者能受阻不改其志,受難不退其心,一切有緣者都能福慧圓滿,離苦得樂。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性皆有無前後,
一念心淨得自修,
何須勞碌往外求,
內煉萬行悉圓收,


人降生於凡塵,猶如作客,短暫的歲月一幌即過,有智有緣之眾生,應好好修身煉性,行功立德,以了生死輪迴之苦。


天下絕無不勞而獲之事,尤其修道之路。


道化育萬物,成長萬靈,絕非一日可成,必須遵循一定之物理事理,配合機緣之成熟方能逐漸完成,就像建造高樓大廈,必須從平地打樁造基地,一步一步穩紮的往上才能成就。


修道就是如此,人受大道考驗,歷經滄桑,莫非是在滌濁存菁,是在打造基石,那有說要得道就得道之徑呢?唯耐心與毅力,堅持著初發心才能享道果。


人生本是循環中的一個段落,落腳處也只是短暫的停歇而已。


在自然循環的軌跡中,人生有如一場夢,一個夢結束,又開始另一個夢,一個夢又一個夢,夢夢不曾間斷,輪迴於四生六道中。


然,每一世、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開始,因為眾生皆承業而來,雖是時刻都是新的開始,卻有著當下的自己無力掌控的無奈,也為此而煩憂痛苦。


既能認知承業而來,何不嘗試放下,先健全自己身心,讓自己的心能處於安靜,念頭一轉,黑暗中,自能見到光線從裂縫透進來,


此時,對著鏡子,看到自己久無開展的笑顏,卻能發現自己笑容可掬,是那麼的燦爛,心終能逐漸舒緩,身體不再那麼的苦悶,感覺人生充滿著希望與幸福。


盼諸修者有緣,好好領悟這個娑婆世界,苦或樂全是自己的迷誤或覺悟所決定,


物質並非人生的全部,把重心放在物質的追求正是把人生帶入苦境的作法,物質之外的心靈滋潤才是人生快樂的泉源。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道普傳年復年,
渡化蒼生萬萬千,
性命雙修常精進,
心中吾佛即聖仙。


修道,首要能心低,廣結善緣,普種福田。


人世間的種種,非汝等能透視,單從生離死別是何等滋味都未必能真體會。


陰晴圓缺有多少人在情境變化中能釋然煎熬?


眾生的迷失,總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日復一日的東奔西跑,不知人生為何?


更難以覺悟一切情境的真義,似乎醉生夢死的一天過一天,不知回心向道,誠心潛修,


放不下名利,染六塵六賊而生煩惱,血氣衰竭,殆大限一至,假合崩毀,識神依業力所牽,生死輪迴,豈能超生了死,氣出三界?


覺悟「富貴窮通總隨緣,色空幻化本無常,醍醐灌頂卻煩惱,取坎還離掃慾牽,一念歸中塵識滅,養顆明珠似月圓。」


但盼修者有緣,莫讓塵染萬念擾心神,一心內守調息綿綿,似有似無,靈台無物是為清,一念不生是為淨,依此理,勤參悟,以了証清淨本來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篇宏示渡蒼生,
使命承挑向前挺,
不畏風雨路迢迢,
攝心為要培聖靈。


修行離不開攝心,因心不攝,道就不能凝,法不能生,氣不能聚,靈不能明,心不能定。


所以修行首要煉攝心,濟世之靈能者在修道過程中,只要能攝心,馬上就可「入境」,


宇宙就在懷抱裡,這時就有辦法參天地之造化,才有辦法奪天地之靈氣,才有辦法超出天地之外而達精微傳真,廣渡蒼生。


攝心之煉,並非侷限於靈者精微傳真之功能。


當每個人能煉得攝心之後,才有辦法變化「肉體」為「法體」,此即是「變化氣質」之謂。


不修攝心,那修行多年,習氣還是改不掉的,真能做到攝心,就會脫胎換骨,福德、智慧也就日漸圓滿,在思維、觀念,乃至五臟六腑都會隨之變化。


透過攝心的修煉,人的相貌、舉止、音調以及身體各器官都會起正面的變化,這種變化,即是「法的變化」,


此法的變化不是用一般世俗學理或知識可測度的,因為這種法的變心已把人的心量帶入無極境地,所以高深莫測,是不可思議的境地。


攝心是「証悟之匙」,一旦証悟,身在天堂或為渡蒼生而下地獄,皆無損於自性的清淨,一樣任運自然。


修行首重攝心,能煉就攝心而產生法的變化,自有攝人的力量,進入法境,行無言之教;言語、行為都有攝人的力量,也就是度人的「原力」。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朝花夕落人移改,
春色經夏催不待,
世事變化皆無常,
昔時好漢今何在。


世事多變無常,有的地方乾旱,有的地方是水淹成災,有的戰火連連,有的天災不斷,苦海世間,多少人能因此而悟,多少人在這天災人禍中因而喪命或流離失所,見之實令人心感悲痛。


然,世人總是將此種種災情無奈的歸咎於天災,對此,修者有緣該有不同的醒悟,見景傷情,心不免悽悽焉,但不應因而有所消沉退怯,更應儆醒而積極向道,


世間國土危脆,因緣合則聚,因緣盡則離,雖其如此,也應握剎那為永恆,廣播菩提種,遍灑智慧水。
草色花香,遊人賞其真趣,桃開梅謝,達士悟其無常。


大自然的生機,無非是一種示現,修者有緣是遊人或達士?花開雖短暫,但盡責而忠貞,也為人間散佈無限的清芬,縱然凋謝了,花落春猶在,人為萬物之靈,豈可無自覺之心乎?


但盼修者有緣,怎可讓其田地荒草蔓延,應好好把握且精進,把握當下,覺悟真道,片刻不可須臾離之,以防世間無常,人生無常之境現時而措手不及。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功夫計是非,修行之人就是要防非止惡,遠離是非方寸之地即是極樂淨土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滌念心明朗,
安心自在身舒暢,
無爭無求無牽掛,
無染無垢入真常。


修者應有聞慧能禪師的歷程,在他未出家前,是一位砍柴的樵夫,當他機緣成熟而進入寺院之後,仍然在廚房做苦力,開悟得法之後,他還在獵人的隊伍中看網,


從慧能禪師的生命歷程中,看不到禪師有盤腿打坐,但他也是一代宗師,其因何在?


這正告誡修者有緣一件修行要件,就是說修行是在要求自己的心,能夠明朗、穩定、自在、有智慧。


提到用於修行之專注力的加強,修者自可反觀自照,當自己在於道場持修時,是否能持續五分鐘的時刻保持沒雜念,能思緒專一否?


修行首要須安心,做到身體在那裡,心就在那裡。


修行並非一定要高深的道理,然,諸多修者卻迷失在玄奧之追求,虛費歲月。


試問修者或於道場坐靜當中,爾等是否能體驗自己的呼吸,享受自己的呼吸,欣賞自己的呼吸,了解自己的呼吸粗與細,這是修行的課題,基本功,


因為呼吸與每個人都非常密切,只要有呼吸就等於擁有無限的希望,等於擁有一切的可能,因此要珍惜它、體驗它,享受它、欣賞它,


能夠將心念放在此,心情自然會平靜,思緒不會亂飄浮,注意力集中,修行才能使身心放鬆,身心放鬆就能開發智慧,減少煩惱。


人生是什麼?世眾知道的是從出生至死亡。生命是一件事實,生命繼續的活動稱為生活,一直生活下去是為生存,人生就是如此。


如果是這樣的認知,那人生就是「醉生夢死」,到底生命、生活、生存是什麼?


人既為萬物之靈,人生自有異於一般生靈,是人有責任與義務,在盡責任和義務的同時,有使命之挑起,人人都有許多身分和立場,也就是角色與立場,


而面對每一種角色和立場,都是該擔負起的責任和其使命,沒有盡責,那就有失身分,沒有使命感,那就容易迷失,做人就有缺失,就不能圓滿人道。


所以修行的人生就是要用放鬆的身心,明朗的智慧去盡自己應盡的責任,去完成自己所應擔起的使命,
而今入法門修行,就是要自覺覺他,自覺就是盡責任,覺他就是完成使命也。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沉沉迷盲眾生相,
貪瞋痴念執著樣,
茫茫苦海諸迷子,
能所兩忘見真相。


凡夫之執著者,在於「我」與「我所」之障礙,


「能」是我能,如修道者謂之我能吃苦、我能忍耐、我能堅持、我能講道‧‧‧‧‧‧等;而「所」即我所,如我所擁有、我所渡化的、我所成全的‧‧‧‧‧‧等。


此「能」即為我執,「所」是俱生我執,一有「能、所」,即為障礙,性光不能外露,如月被浮雲而遮一樣,若「能所兩忘」,人我法空,神明自然清淨,佛性自然光明。


眾生本俱佛性,本為清淨明白的,但卻因世塵境物的誘惑而迷失,非本質之迷失,而是智見被矇,智即知識之日積月累,見為見解,智見為凡夫之妄知妄見,


古云:「妄知有知,有所不知;真知無知,無所不知;妄見有見有所不見;真見無見,無所不見。」若眾生之知見盡,則佛知見現前也。


眾生著以聰明,然這種凡夫世智本多屬於妄智,而非真知真見。


佛性具一切知,無所不知,方名真知,無所不見,方名真見,眾生不能真知真見,因有妄知妄見之障礙所致。


勸勉修者有緣,修行須立志「能所兩忘」,時時反觀自照,已否「能所兩忘」,唯有能所兩忘才能達到真知真見,顯現出本有之佛性智慧,不被外境所役使,做個自在的主人。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月流轉年復年,
暗中愁裡老蒼顏,
人生尋覓空一場,
醒悟勞生一夢間。


試論「生命中的無常」,喚醒芸芸眾生知所珍惜生命,讓有限的生命能夠發光,而不是輕易讓其消失。


其實,生命以及生存的環境都是「無常」,無法預料一秒鐘之後會發生什麼事,往往在非常平安快樂的時候,卻有非常不平安的事情發生,就如同世間的一些意外事故,誰能預料,這就是「無常」。


「無常」是如此的難以預測,然而要如何在這「無常」的世宇裡,使心能夠平安?那就是在接受無常事實的同時,珍惜自己的生命,也愛護其他人的生命,


因為生命是短暫又可貴的,不知道「無常」何時會來臨,只有在無常尚未降臨之前,好好地應用生命,為他人做全力的服務、奉獻,更為自己累功積德,讓生命能發光,這才是最實在的人生。


人,生存於「無常」的世宇中,就免不了走入終點,雖然能覺悟須用生命來服務、奉獻,並且精進道業,也許身體會健康一些,心理會平衡、健全一些,但是仍然離不開「無常」的臨身。


生命是什麼?無常又為何會臨身?一般眾生認為這個身體軀殼就是生命,也有認為心或精神是生命,甚至有人認為生命就是靈魂,其實這都只是生命的一部份而非完整的生命。


一個完整的生命是四種條件的結合體:呼吸、身體、心念、以及身與心所處的環境,


因為有呼吸,才有活著的身體,加上心念的活動,便知有生命的事實,此外,還要有身心所寄的時空環境,才會有生命存在的現象。


在世間裡,有許多人把身外的財產、家眷、事業、權貴、愛情,當作是自己的生命,一旦失去了這些東西,便痛苦欲絕,不想活了,這都是眾生的迷痴。


其實不僅身外之物不可掌握,就是生命本身也是生滅無常的。


生命是時間加空間的活動,在時間的過程中移動,在空間的範圍內變化,時間加空間才能看到「我」的存在,這就是生命,


而這個「我」又只是一個假我之結合體,隨著無常的變化而生滅,是個假我之體,沒此體卻什麼也不能做,


所以,人要能覺醒,暫居之體要把握、珍惜,在無常未到之前把握時間與空間,不斷的讓生命之光發亮,以照見「真我」之現,使之生命能永生不滅。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心辭寡莫隨情,
三昧無諍無虧盈,
如空無染世塵埃,
無相無著了死生。


試論「修道辭寡」,修道之人,息慮凝心,念念不離聖心佛性,何來多言?


易經上云:「古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是謂一位具有善德修養的人,是不輕易言出的,因為有修養者清楚言多必失,且多言傷氣,


所以謹言慎行,此乃是修道者之內煉修養的功夫,不知修者有緣能否體悟這當中之真理意函也。


次,言及「三昧無諍」,三昧即「定」之意,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是謂定。


無諍即無諍論,長短是非謂之諍,有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是非,諍勝負心,這都與道相違背,有此諍心,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


固執違逆,諍論法門高低真假,人我勝負,有諍則嗔,嗔則退失無生忍,自性便入生死輪迴。


修道本要超生了死,不料卻因「諍」而再墜入輪迴,何等可惜之事,


是故,但盼修者有緣謹記並多悟「修道辭寡」之意函,莫逞一時之口舌而敗修道之路,


能善用此生之福報,好好修身煉性,讓一念不生,諸法無諍以斷輪迴路。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色境幻化瞥然起,
一念淨心即菩提,
學道修道要修定,
內省覺悟悟契機。


眾修者有緣立於佛桌神案之前,心湖可恬靜否?手執清香,心也能隨著香煙裊裊上升而氤氳飄然嗎?如心濁而不淨,匆匆上個香或鞠躬禮拜,往返何速乎?


若真心尚未呈現,仙佛看你也朦朧,但盼修者有緣好好用心悟之。


今既入修,眾皆能放下雜念、煩惱事之牽絆,放掉自我,以真心專注在仙佛聖神法門之潛化,以求解放來找回菩提自性,誠屬可貴,


因為世事繁華如夢、如露,轉眼成空,人若不知將心收攝,依然一任奔馳於名韁利鎖,人我是非之中,則當你耗盡了畢生心血所求而得到的一切,將因肉體消失而一一解體,


試問大限一到,形消體耗,靈性棲止何方?


爐香初燃,定心在精一,如何使表裡澄澈,諸佛海會悉遙聞呢?


我空故心空,放捨自我可包容,心不煩生死,心無繁華事物雜念,自然定於中,俗事不掛心,方寸顯真宗,定心有妙道,名利兩相忘,惟其心水靜定,菩提方可隨之而現。


修道者眾,反躬內省者幾?不知內省觀照,即使收拾行囊跑到荒無人煙的地方,煩惱、恐懼、迷惑、仍如影隨形,依舊寸步不移的緊跟著,


是故,須覺悟到「反躬內省」的修道方法,以得定心。修道在於內在的圓融自在,而非外在的表象功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方法光照塵埃,
聖道普化醒迷孩,
堂堂正正道運轉,
法舟慈航渡痴獃。


試論「自在菩薩」,所謂「自在」,即是不被物慾矇蔽,不被六塵所染。「自」是自己之性,「在」是在吾的身中。


佛性常在身中,不被別誘而出,不被八風所搖動,這就是真正的「自在」。


「菩薩」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簡之為菩薩,修大乘法者,名為菩薩,又謂大道心。


經云:「自身未得度,而發心度人者,菩薩發心也。」修大乘六度法者,為菩薩,常常觀照之謂也。


又上求佛道為菩,下化眾生為薩;上求修慧之事,下化修福之行,福慧兼修兩俱足,名之為覺悟是佛也。


以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而度人,自他兼利,而名菩薩。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果循環業隨伴,
病魔纏身暗嗟嘆,
勇於面對求解脫,
勸汝誓願修行辦。


「病」,在眾生的身心上是相伴隨的。以世間法來解釋,病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病痛,一種是肉體之病痛,另一種是心病痛。


因為眾生都有累世以來的「業報」,在因果循環的定律下,產生種種病,當面臨這些病痛之時,怨天無助,尤人更無益,


既是累世的業報,唯有步入修行之路方可解脫,透過修行體認化解之道,因為自己身心之病唯有自己可醫治。


何以說透過修行來解病痛呢?修行,不但能消災解厄,治好身上的病痛,更能喚醒沉睡的靈識,開發自性的潛能,回復本來之面目。


眾生之所以有病痛,因「業」依附在身,


若要徹底根除,就必須反觀自照,認識到病之根源,然後勇於去面對,樂於接受,當心生此念時,病自然會減輕,然,這只是肉體病或心病的消除法。


雖然透過修行可以認識到病之根源而予以消除,但,修行上仍然會有許多的毛病出現,這是修行「病」,雖然它不會痛,但久而久之就危及身心而產生身心的病痛。


就如當看到或聽到的現象情況時,就影響了自己清淨的自在性,這就是修行「病」,為了使這類病不影響到身心,就必須根除以快刀斬亂麻來根除,


而快刀斬亂麻必須有勇氣與智慧,有勇氣才能知錯認錯改錯,進而降低外在環境的污染,不受好壞褒貶的影響,讓心境永遠處在平常、自在之處,這樣百病不侵,身心健康愉悅的享受人生。


既入修行之門,要能修得認錯的勇氣,其實認錯是一種智慧的境界。不能認錯的習性下,最容易養成自己的傲慢心,不斷的膨脹自己,說穿了是一個沒有開悟的修行者。


「病」是眾生所犯的一切「毛病」、「習性」。人的習性本重,因習性是累世的積習塵垢,要消除就要能夠「當下」,要有認錯改錯的勇氣,


對於病不用懼怕,一旦怕了,就不敢坦然面對,這樣就無法得救,所以今生無論世間法的身心病痛或修行中的劣習惡性,都應時常反觀自照,拿出勇氣去面對才能克服並消除。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教無類平等心,
作育英才以愛心,
諄諄教誨用耐心,
積功累德在公門。


造福人群,積功累德在公門真是一個好機緣,而教育職場裡更是最直接、方便的好處所,百年樹人,作育英才出自於師者的循循善導,諄諄教誨,傳導、授業、解惑,功不可沒。


然,有此好機緣也須要愛心與耐心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人格發展,俗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一個有愛心有耐心的老師是可教育出品德兼優的學子,是水之載舟也。


但是若沒愛心沒耐心來善導學子,那不僅有失本份更可能影響學子不能造就出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反而使學子的思想偏差,行為乖張,是為水之覆舟也。


載舟即為積功累德,覆舟就是造罪業了。


是故,但盼天下為人師表者慎思,要知盡本份,要有愛心與耐心來積功累德。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