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孟子是孔子之後第一個推進儒學發展的人,提出了“性本善”和“仁政”學說,創立了“王道”的政治理論,他還模仿周禮擬定了一整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他的思想主要存於《孟子》一書中。該書被列為經書,孟子也被尊稱為“亞聖”。
  
牢記自己的身份
  
孟子說:規矩,方員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
  
孟子的“欲為君,盡君道”,談論的是當領導的準則。“欲為臣,盡臣道”,談論的是當部下的準則。在春秋戰國時代,“君”不完全是一國之主的意思,君臣關係也不完全是臣民跟一國之主的關係,地方首腦、部門長官跟下屬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君臣關係。甚至一族之長跟家族成員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君臣關係。所以,當時的君臣關係類似於現代領導跟下屬的關係。領導有大有小,當領導的準則是一樣的,都應該“盡君道”;下屬有多有少,當下屬的準則也是一樣的,都應該“盡臣道”。

另外,“君臣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因各人的際遇和努力,這種關係是經常變動的。比如,孔子五十歲時出任中都宰,這時候他是中都百姓的“君”,同時他又是魯哀公及執政大臣季孫氏的“臣”。後來他還當過司空、司寇等高官,還一度“權攝相事”,也就是代理宰相。他辭職後,周遊列國,很不走運,始終沒有找到工作。有一年,中牟宰佛肸據中牟叛亂,想請孔子去輔佐他。孔子想動身前往。照說孔子以前當的官比佛肸大得多,他卻願意給佛肸當臣,可見他對君臣關係的變置是很開明的。由於子路的堅決反對,他沒有去成。但也說明他心裏並沒有“能上不能下”的想法。
  
中國經過兩千多年封建統治後,人們逐漸將君臣關係理解為一國之主跟全國人民的關係,並且認為這種關係是不可變動的。變動即意味著改朝換代。如果用這種僵化的君臣關係理解孟子的話,就偏得太遠了。孟子的“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僅僅是談論每個人此時、暫時的行為規範,而不是永久的行為規範。打個比方,一個人心懷大志,不甘久屈人下,他將來通過努力,也確實可能成為大人物。但他此時是小人物,就應該按小人物的行為規範做事。等他成了大人物,再按大人物的方式行事不遲。他還是一個小人物時就擺大人物的派頭,不僅是可笑的,也是“越禮”的,可能給自己惹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同樣的道理,一個領導者,他很想過普通人的生活,但他此時是領導,就應該“盡君道”。比如現在有些學者,被安排到領導崗位上,他卻對領導工作毫無興趣,一心想重回原來的崗位搞學術研究。但他此時既然身為領導,就要履行領導職責,想搞學術研究,等離開領導崗位再說。
  
總之,孟子的“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是提醒每個人牢記自己的身份,不要做與身份不相稱的事。
  
那麼,如何“盡君道”呢?晉平公曾經向智者師曠討教過這個問題,師曠的回答是:“做好一個領導人物的規律是:悠閒恬淡不逞能。最重要的是仁愛,最緊要的是用人。要廣開言路,疏通溝通渠道,了解各方面的情況;不被流行風氣困擾,不受身邊之人蒙蔽。要保持清醒頭腦,從現存事物中看到它的未來趨勢;要保持獨立人格,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和獨到見解。要實事求是地考評部下的業績,以公平的賞罰來統馭部下。這都是一個領導人物應該做好的事。”
  
齊宣王也曾向智者尹文討教過同一個問題,尹文的回答是:“領導人物要遵循的法則是:政令簡明不逞能,寬和大度能容人。上面的事情少,下面就易於執行;上面的法令簡明,下面就易於遵行。這樣,部下就不會因為觸犯一些多餘的政策、條令而受到懲罰。大道能容萬物,大德能容眾人,聖人政令簡明,天下卻治理得很好。《尚書》說:‘寬容即是聖明。’《詩經》說:‘周王有寬和的度量,所以國運能延綿久遠。’”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領導規範,但師曠和尹文兩人確實道出了當好領導的一般法則,值得有志於當好領導的人用心領會。
  
如何“盡臣道”呢?漢朝劉向所編《說苑》一書總結了當好下屬的一般規則:服從命令,完成任務後及時匯報,凡事不要專權獨斷,不要靠曲意逢迎來獲得寵信,不要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一定要對國家有貢獻,一定要對領導有幫助。

此外,《說苑》還總結了當下屬的“六正六邪”。它說,按“六正”去做,就會享有盛譽;按“六邪”去做,就會得到惡名。

“六正”是:

第一,事情還處於萌芽狀態,就能看清成敗的先兆、得失的要點,在禍事還沒有發生就採取防範措施,使君王超然地站在顯要尊榮的地位,天下都稱讚他的賢能。像這樣的人,叫做“聖臣”。

第二,虛心誠意,嚮往善政,用禮義勉勵君王,勸諭君王實施長治久安之策,助成君王的優點,補救君王的缺點。事業成功了,事情辦好了,把成績歸於君王,不敢獨享功勞。像這樣的人,叫做“賢臣”。

第三,吃苦耐勞,早起晚睡,不懈怠地推舉賢才,經常用歷史經驗來勸勉君王,希望對君王有所補益,使國家安定繁榮。像這樣的人,叫做“忠臣”。

第四,聰明練達,對事物洞察入微,能夠預見事情成敗,並有預防補救手段,因勢利導,堵塞漏洞,斷絕禍根,把禍轉變為福,使君王轉危為安。像這樣的人,叫做“智臣”。

第五,謙遜有禮,遵紀守法,盡職盡責,勝任其事。辭讓俸祿,推讓賞賜,不接受賄賂,衣服齊整,飲食節儉。像這樣的人,叫做“貞臣”。

第六,國家政治混亂,君王辦事不循正道,敢於冒犯君王的威嚴,當面批評君王的過失,即使有殺頭的風險也在所不辭。不惜一死,使國家得到安定,且不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像這樣的人,叫做“直臣”。

“六邪”是:

第一,貪圖官位俸祿,謀求一己私利,無心辦理公事,有智慧不表現,有才能不運用,不肯盡自己的職責,渾渾噩噩,隨波逐流,左右觀望。像這樣的人叫做“具臣”。

第二,無論君王說什麼,他都說“好”;無論君王做什麼,他都說“行”。暗地裏打聽王君的喜好,然後投其所好,以博取君王的歡心。一味迎合君王的心意,只顧君王眼前高興,不管君王後來的禍患。像這樣的人叫做“諛臣”。

第三,內心奸詐,外表恭謹,巧言令色,妒賢忌能。他想推薦誰,就只談優點不談缺點;他想打擊誰,就只談過失不談功勞,使君王用人不當,賞罰不明,號令不行。像這樣的人叫做“奸臣”。

第四,智慧足以掩飾自己的過失,口才足以推銷自己的謬論,捏造事實,添油加醋,都能說得順理成章。對內離間骨肉親情,對外擾亂同僚關係。像這樣的人叫做“讒臣”。

第五,專權擅勢,把持政事,以抬身價。拉幫結黨,既中飽私囊,又增加威勢,敢於假托君王的命令,來達到顯揚自己的目的。像這樣的人,叫做“賊臣”。

第六,用邪道諂媚君王,使君王陷於不義,勾結黨羽來蒙蔽君王,當面說的全是良言正理,背後的說法卻大不一樣,不分黑白,不問是非,順我者昌,使奸人紛紛來攀附他,一起為非作歹,使君王惡名昭著。像這樣的人叫做“亡臣”。

每個時代都有當下屬的不同規範,但上述“六正六反”,確實道出了當好下屬的一般法則,值得每一個有志於成為優秀員工,並以此達成人生目標者好好研究。

有人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當元帥的前提是什麼呢?必須俱備過硬的軍事素養,同時還要養成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習慣。所以,不想當好士兵的人永遠當不了元帥。

當你還是一個“士兵”時,首先要做的不是幻想成為元帥的威風,而是思考如何“盡臣道”,成為一個出色的“士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生心 的頭像
    文生心

    文生心的部落格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