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魯菜曆史悠久,“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文化底蘊濃厚;粵菜清淡鮮活,博采衆家,影響深遠;川菜采巴蜀豐富的物産,烹巴蜀之美味,“七滋八味”盡在其中;湘菜,香甜酸辣,諸味俱全,風味濃郁;閩菜清鮮和醇,色香味形,無一不備;浙菜南料北烹,味貫南北,清鮮爽脆;蘇菜“金齑玉脍”,技法精妙,玲珑剔透;徽菜古色古香,河鮮家禽,盡入其味。


NO:1 八大菜系之魯菜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宋以後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已成宮廷禦膳主體,對京、津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濟南菜擅長爆、燒、炸、炒,其著名品種有“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湯爆雙脆”、“燒海螺”、“燒蛎蝗”、“烤大蝦”、“清湯燕窩”等。膠東菜以烹制各種海鮮而馳名,口味以鮮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種有“幹蒸加吉魚”、“油爆海螺”等。建國後,創新名菜的品種有“扒原殼鮑魚”、“奶湯核桃肉”、“白汁瓤魚”、“麻粉肘子”等。

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曆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于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裏,物産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産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一。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姜都蜚聲海內外。

流派:由濟南和膠東兩部分地方風味組成

特色: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制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髒為長。選料精細、刀法細膩,注重實惠,花色多樣。清香、味純、鮮鹹脆嫩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代表菜品:糖醋魚、鍋燒肘子、蔥爆羊肉、蔥扒海參、鍋塌豆腐、紅燒海螺、炸蛎黃等。

名菜:油爆大哈、紅燒海螺、糖酥鯉魚

 

NO:2 八大菜系之粵菜

 

西漢時就有粵菜的記載,南宋時受禦廚隨往羊城的影響,明清發展迅速20世紀隨對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粵菜也推向世界,僅美國紐約就有粵菜館數千家。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包括珠三角和肇慶、韶關、湛江等地名食。地域最廣,用料龐雜,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于變化,風味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潮汕菜故屬閩地,其語言和習俗與閩南相近。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于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別。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炖、煸等,菜肴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尤以烹制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

流派:有廣州、潮州、東江三個流派,以廣州菜為代表。

特點:選料廣泛,講究鮮、嫩、爽、滑、濃。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炖等。

代表菜品:龍虎鬥、脆皮乳豬、咕噜肉、大良炒鮮奶、潮州火筒炖鮑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雞等。

名菜:三蛇龍虎鳳大會、燒乳豬、鹽局(左加火旁)雞、冬瓜盅、咕老肉

 

NO:3 八大菜系之川菜

 

川菜系也是一個曆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志》記載,巴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並出産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岩鹽、川椒、“陽樸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一斑。川菜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一到三國鼎立之間。唐宋時發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氣,現今川菜館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的菜肴為代表。重視選料,講究規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鮮豔協調。烹調方法擅長于烤、燒、幹煸、蒸。川菜善于綜合用味,收汁較濃,在鹹、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種複合味,如家常味、鹹鮮味、魚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種。代表菜肴品種有“大煮幹絲”、“毛肚火鍋”、“黃焖鳗”、“夫妻肺片”、“怪味雞塊”、“麻婆豆腐”等。

流派:有成都、重慶兩個流派。

特色:麻辣、魚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鮮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獨特風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譽。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

代表菜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宮保雞丁,樟茶鴨子等。

名菜:宮爆雞丁、一品熊掌、魚香肉絲、幹燒魚翅

 

NO:4 八大菜系之湘菜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著名菜肴品種有“臘味合蒸”、“東安子雞”、“麻辣子雞”、“紅煨魚翅”、“湯泡肚”、“冰糖湘蓮”、“金錢魚”、“油爆肚尖”、“生熏大黃魚”等。其制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香酥、酸辣、軟嫩。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曆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流派:湖南一帶

特色:辣味菜和煙熏臘肉是湘菜的獨特風味。刀法奇異形態逼真,巧奪天工,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香辣、麻辣、焦麻。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熏臘為原料。烹調方法擅長臘、熏、煨、蒸、炖、炸、炒。

代表菜品:麻辣子雞、辣味合蒸、東安子雞、洞庭野鴨、霸王別姬、金錢魚等。

名菜:紅煨魚翅、冰糖湘蓮

 

NO:5 八大菜系之閩菜

 

起源于福建省閩候縣。它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的菜肴為代表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色調美觀,滋味清鮮。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産多種海鮮,如海鳗、蛏子、鱿魚、黃魚、海參等,多以海鮮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別具風味。著名菜肴品種“醉糟雞”、“酸辣爛鱿魚”、“燒片糟雞”、“太極明蝦”、“清蒸加力魚”、“荔枝肉”等。閩菜系曆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烹調方法長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采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肴“蘿蔔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複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蔔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

流派: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

特色:制作細巧、以海味為主要原料,注重甜酸鹹香、色美味鮮

代表菜品:佛跳牆、太極明蝦、閩生果、燒生糟鴨、梅開二度、雪花雞等。

名菜:雪花雞、金壽福、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

 

NO:6 八大菜系之浙菜

 

南菜系以杭州、甯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曆史也相當悠久。以杭州、甯波、紹興、溫州等地的菜肴為代表。浙江盛産魚蝦,又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來自民間,制作精細,變化較多。烹調技法擅長于炒、炸、燴、溜、蒸、燒,重原汁原味。久負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魚”、“生爆蟮片”、“東坡肉”、“龍井蝦仁”、“幹炸響鈴”、“叫化童雞”、“清湯魚圓”、“幹菜焖肉”、“大湯黃魚”、“爆墨魚卷”、“錦繡魚絲”等。浙江點心中的團子、糕、羹、面點品種多,口味佳。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一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

流派:由杭州、甯波、紹興等地方菜構成,最負盛名的是杭州菜。

特色:講究刀工、制作精細、變化較多、富鄉土氣息。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清、香、脆、嫩、爽、鮮,菜式小巧玲珑、清俊秀麗。

代表菜品: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幹炸響鈴、油焖春筍、西湖莼菜湯等。

名菜: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花雞

 

NO:7 八大菜系之蘇菜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荟萃的地方。始于南北朝,唐宋以後,與浙菜競修秀,成為“南食”兩大台柱之一。江蘇菜是由蘇州、揚州、南京、鎮江四大菜為代表而構成的。蘇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諧;揚州菜清淡適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細,醇厚入味;南京、鎮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細巧,尤以鴨制的菜肴負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種有“清湯火方”、“鴨包魚翅”、“松鼠桂魚”、“西瓜雞”、“鹽水鴨”、“天目湖砂鍋魚頭”、“金蹬仙裙”等。江蘇點心富有特色,如秦淮小吃、蘇州糕團、湯包,都很有名。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一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裏。制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到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铿,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

流派:由揚州、蘇州、南京地方菜發展而成。

特色:制作精細,因材施藝、四季有別,濃而不膩,味感清鮮。重視調湯,保持原汁。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鹹中帶甜。烹調技藝擅長炖、焖、燒、煨、炒。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

代表菜品:烤方、淮揚獅子頭、叫花雞、火燒馬鞍橋、松鼠桂魚、鹽水鴨等。

名菜:雞湯煮幹絲、清炖蟹粉、獅子頭、水晶肴蹄、鴨包魚

 

NO:8 八大菜系之徽菜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于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産品的集散中心,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裏得到進一步發展。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區的地方菜為代表構成的。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聞名。其烹調方法擅長于燒、焖、炖。著名的菜肴品種有“符離集燒雞”、“火腿炖甲魚”、“腌鮮桂魚”、“火腿炖鞭筍”、“雪冬燒山雞”、“奶汁肥王魚”、“毛峰熏鲥魚”、“無為熏鴨” 、“方臘魚”、“蝴蝶面”等。宋高宗曾問歙味于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馬蹄鼈”(也作“沙地馬蹄鼈,雪中牛尾狐”)。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炖、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

流派: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

特點: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擅長燒炖,講究火工。烹制山珍野味著稱,擅長燒、炖、蒸,而少爆炒。其烹饪芡大、油重、色濃。選料樸實,講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代表菜品:紅燒果子狸、火腿炖甲魚、雪冬燒山雞、蜂窩豆腐、無為熏鴨等。

名菜:葫蘆鴨子、符離集燒雞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才能夠使自己的腎更健康呢?那就請你吃黑色食物吧,不同顔色的食物或是藥物對身體的作用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其中紅色入心,青色入肝,黃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則入腎,所以說在生中中我們可以選擇黑色的食物,來保住自己的腎,讓你的身體更健康。
 
黑色食物一般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如我們平時說的“黑五類”,包括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棗、核桃,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如果仔細研究“黑五類”的營養,就會發現,其中個個都是養腎的“好手”。

 

米中的珍品——黑米,也被稱為“黑珍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以及鐵、鈣、錳、鋅等微量元素,有開胃益中、滑澀補精、健脾暖肝、舒筋活血等功效;豆被古人譽為腎之谷,黑豆味甘性平,不僅形狀像腎,還有補腎強身、活血利水、解毒、潤膚的功效,特別適合腎虛患者;有“營養倉庫”之稱的黑棗性溫味甘,有補中益氣、補腎養胃補血的功能;核桃則有補腎固精、利尿消石、潤腸通便、溫肺定喘的作用,常用于腎虛腰痛、尿路結石等症;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補肝腎,潤五髒的作用,對因肝腎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白發、脫發、腰膝酸軟、腸燥便秘等有較好的食療保健作用。這五種食物一起熬粥,更是難得的養腎佳品。

 

黑芝麻

 

富含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其Ve含量為植物食品之冠,可清除體內自由基,抗氧化效果顯著。具有延緩衰老、治療消化不良和治療白發都有一定作用。

 

黑豆

 

有暖腸胃、明目活血、利水解毒之效。也是潤澤肌膚,烏須黑發佳品。富含優質蛋白、Vb族和Ve,還含有核黃素、黑色素。對防老抗衰、增強活力、美容養顔有幫助。

 

黑米

 

具有健脾暖肝、補血益氣之效。其維生素B1和鐵的含量是普通大米的7倍。冬季食用對補充人體微量元素大有幫助。用它煮八寶粥時不要放糖。

 

黑荞麥

 

可藥用,具有消食、化積滯、止汗之效。除富含油酸、亞油酸外,還含葉綠素、盧丁以及煙酸,有降低體內膽固醇、降低血脂和血壓、保護血管功能的作用。它在人體內形成血糖的峰值比較延後,適宜糖尿病人、代謝綜合征病人食用。

 

黑棗

 

含有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維生素和磷、鈣、鐵等營養成分。中醫認為黑棗性溫味甘,具有補腎與養胃功效。

 

黑木耳

 

中醫認為其具有清肺益氣、活血益胃、潤燥滋補強身之效。現在研究表明,黑木耳膠體具有較強吸附力,能夠清潔腸胃。還含有核酸、卵磷脂成分,具有健美、美容,延緩衰老之效。黑木耳是一種可溶性膳食纖維,能補血,高血脂、心梗、腦梗患者多食可溶栓,降低血小板數量。

 

此外,還有李子、烏雞、烏梅、紫菜、板栗、海參、香菇、海帶、黑葡萄等,也都是營養十分豐富的食物。腎不好的人,可以每周吃一次蔥燒海參,將黑木耳和香菇配合在一起炒,或炖肉時放點板栗,都是補腎的好方法。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非憎愛世偏多,
仔細思量是為何?
寬卻肚皮常忍辱,
放開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須依分,
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
自然証得六波羅。


無常界緣生緣滅是真象,能把握當下,才稱得是智者,反觀徘徊於紅綠燈下的那群人,迷失於妄念貪求的塵煙中,街道上,鬧區中,看見那些攘往熙來的人群,無非虛耗歲月與生命於虛幻中,真是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入坑,無端造罪,而不知回頭。


人生忙於名利追求,一心為己,始終不知以慈悲為懷,忍讓為先,那人生就會充滿著苦痛與憂愁,因計較而生苦,有了計較的念動自然就失去慈悲心也不知要忍讓,當然一切的煩惱就隨之而至,相對的就失去了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但世人有幾人能體悟,還不是處處在爭執、計較、戰禍、搶殺、掠奪時有所聞,蹧踏此生不打緊,還造諸惡孽墮輪迴,生生世世受因果所牽擊,不得自在,不得離苦,人生不是苦海是什麼?然此苦海又都是自尋自掘自造而來,不是嗎?


數十寒暑,稍縱即逝,今生不渡待何時,認清一切名利只是腐蝕品,求得多,湮沒了心靈的純淨,雲煙消逝時,只留罪業隨身行,是故,願眾生多省思,莫在迷失於是非憎愛中,以此勸世人早回頭,凡事修忍辱,自己省力氣,別人也少煩惱,不但不造業,更得清淨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齋日(農曆)
初一、初八、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六齋日(農曆)

初八、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是諸日等,諸罪結集。佛說:“能于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圣賢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离惡趣。能于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丰溢。”__《地藏菩薩本愿經》)

諸佛菩薩圣誕紀念日 (農曆)

彌勒菩薩圣誕 正月初一日
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初八日
慧能大師圣誕 二月初九日
釋迦牟尼佛涅磐 二月十五日
觀世音菩薩圣誕 二月十九日
普賢菩薩圣誕 二月廿一日
准提菩薩圣誕 三月十六日
文殊菩薩圣誕 四月初四日
釋迦牟尼佛圣誕 四月初八日
藥王菩薩圣誕 四月廿八日
伽藍菩薩圣誕 五月十三日
韋馱菩薩圣誕 六月初三日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六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圣誕 七月十三日
佛歡喜日 七月十五日
龍樹菩薩圣誕 七月廿四日
地藏菩薩圣誕 七月三十日
燃燈佛圣誕 八月廿二日
觀世音菩薩出家 九月十九日
藥師琉璃光佛圣誕 九月三十日
達摩大師圣誕 十月初五日
阿彌陀佛圣誕 十一月十七日
釋迦牟尼佛成道 十二月初八日
華嚴菩薩圣誕 十二月廿九日

人人有個靈山塔 早向靈山塔下修

十二個月禮佛減罪時日表

正月初一日 卯時 (5-7時) 向南方禮佛四拜 減罪一百劫
二月初九日 寅時 (3-5時) 向南方禮佛四拜 減罪一百劫
三月初七日 酉時 (17-19時) 向西方禮佛四拜 減罪一百劫
四月初八日 子時 (23-1時) 向北方禮佛四拜 減罪四千八百劫
五月初三日 申時 (15-17時)向東方禮佛四拜 減罪一百劫
六月初七日 子時 (23-1時) 向東方禮佛四拜 減罪三百劫
七月初六日 申時 (15-17時)向東方禮佛九拜 減罪一百劫
八月初八日 午時 (11-13時)向東方禮佛九拜 減罪一百劫
九月初九日 午時 (11-13時)向南方禮佛九拜 減罪一千劫
十月初一日 午時 (11-13時)向南方禮佛九拜 減罪一千劫
十一月初三日 申時 (15-17時)向西方禮佛九拜 減罪一千劫
十二月初三日 申時 (15-17時)向西方禮佛九拜 減罪一千劫

以上每月日時,乃諸佛菩薩圣賢集會之際,若有善男子、善婦人,誠心齋戒,伺候時辰,禮佛,念阿彌陀佛,隨心正念。然后回向,三五年間,所求遂意,若印送与人減罪恒河沙。

功德高于須彌山,福如大海,利益無窮,一切眾生皆得道果,永無災害、福及七祖、慶延子孫,奉勸大眾,依時禮佛,勿生疑心,省時間、得益多,消災增福符佛意,積德壽延長。

如若未安佛像,亦可于露台、屋頂、郊外曠野、山林水旁、海灘,聚沙供食禮拜。在空地處,花園中,可采摘草木,或樹枝為食品,同樣減罪,罪減福生,禮拜福生。

禮拜時,默想頂禮十方常住三世佛,要五體投地(兩手肘、兩腳膝、頭額著地),默念南無十方常住三世佛三聲,起身再如前禮。


 

地藏菩薩十齋日

一日童子下念定光如來不塗刀鎗地獄持齋除罪四十劫。

八日太子下念藥師琉璃光佛不塗糞屎地獄持齋除罪三十劫。

十四日察命下念賢劫千佛不塗鑊湯地獄持齋除罪一千劫。

十五日五道大將軍下念阿彌陀佛不墮寒冰地獄持齋除罪二百劫。

十八日閻羅王下念觀世音菩薩不墮劍樹地獄持齋除罪九十劫。

二十三日大將軍下念盧舍那佛不墮餓鬼地獄持齋除罪一千劫。

二十四日太山府君下念地獄菩薩不墮斬斫地獄持齋除罪一千劫。

二十八日帝釋下念阿彌陀佛不墮鐵鋸地獄持齋除罪九十劫。

二十九日四天王下念藥師上菩薩不墮磑摩地獄持齋除罪七千劫。

三十日梵天王下念釋迦牟尼佛不墮灰何地獄持齋除罪八千劫。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士
   
方士就是方術士,或稱為有方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持有方術的人。一般簡稱為方士或術士,後來則叫做道士。宋玉《高唐賦》以羨門、高溪、上成、郁林、公樂、聚谷等人為 “有方之士”、《史記·始皇本紀》秦始皇說:“吾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以上有方之士及方術士指的都是方士。道士之稱始于漢代、《漢書·五行志》中說:“道士始去,茲為傷。”《許曼傳》也說:“行遇道士張君巨。”是東漢以來,始將方士叫做道士。晉代以後,方士之稱漸不通行,而道士之稱大著。

方士的起源

起源于戰國時燕、齊一帶瀕海地區,從戰國末年,即齊威宣王時候,這些人便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傳授系統,《史記》中將他們叫做 “方仙道”。同時還提到了其中的幾個典型人物,宋無忌、正伯僑、充尚和羨門子高。
 
秦漢後漸盛。如秦之徐福;漢文帝時“望氣取鼎”的新垣平;漢武帝時主張祠竈的李少君等。道教承襲了方士煉丹采藥之術,作為修煉方法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悉召文學方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新唐書.李德裕傳》:“帝方惑佛老,禱福祈年,浮屠方士,出入禁中。”《元史.釋老志》:“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維道家方士之流,假禱祠之說,乘時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

方士的由來,事實上更早于此,如我國古代傳說的篯铿、容成、西王母、素女等,也應當說是一些方士。篯铿相傳是堯時人,是我國最早的養生家之一,《莊子·刻意篇》說: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之所好也。”這裏所說彭祖,就是縫铿。《楚辭·天問》中也說:“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壽永多夫何長久?”孔子也曾經說:“竊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肯定我國古代是曾經有過這一號人物的。容成是黃帝時人,以研究房中而得名。《後漢書·方術傳》說:“冷壽光行容成公……法。”《列仙傳》也說:“容成……能善補導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發白變黑,齒落更生。”關于西王母的傳說更多,相傳他和黃帝也曾經有過一些瓜葛,《山堂肆考》引《黃帝出軍訣》說: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帝寤,立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而出。”他並認為這是道家符箓之始。素女也是黃帝時候的女方士,晉張衡詩:“明燈巾粉卸,設圖枕衾張,素女為我師,天教老軒皇。”《抱補子》中也說:“黃帝論導養,而質之玄、素二女。”我國類似這樣的傳說,可以說是數不甚數;由于這些傳說甚囂塵上,還曾經深深引起了孔子的反感,所以他“不語怪力亂神。”但由此可以看出,方士和其神仙的思想,確乎是由來甚早的。
 
我國舊習,從來吳楚之人多信神鬼,《楚辭》中也經常談到什麽 “雲中君”、“湘夫人”之類的神仙人物。《楚辭、遠遊章》說:“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清兮,精氣入而粗穢除。”更清楚地敘說了他們吐納服氣的思想。所以我們也應當認識到,某些地區的民族神仙思想也有可能給予這些方士們以一定的影響。
 
此外還有墨子的鬼神思想。墨子是和孔子差不多同時的人,《淮南子》高誘注說,他是魯人,一曰宋人,曾做宋大夫。墨子書中鬼神思想特別濃厚。他在《明鬼篇》中說: “生民以來者,亦有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則鬼神何謂無乎?”首先肯定了鬼神是確有其物的。《天志篇》中說,自古以來的明王需要“上事天、中事鬼神、下愛人”這又說明了他對鬼神的崇拜、認為一定要善事鬼神。同篇中還說:“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無所不利”、說明了善事鬼神的利害。《非命篇》中說,“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更暴露了他神道設教的思想。當然他的鬼神思想和方士們的神仙家思想是不一樣的,但它和早期道教的“三官考校”思想如出一轍。五鬥米道利用符水請禱,行三官手書之法;後來的天師道因襲其事,又産生三官考校的說法。尤其魏晉方士,廣行符咒,對于墨子所遺留下來的《墨子五行記》最為推崇。

方士的思想

他們的中心思想就是講求長生,認為服食、淫祀可以成為神仙。司馬遷說他們是 “形皆(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班固將他們叫做“神仙家”,《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平心意,同生死之域,而無怵惕于心中。
 
他們這種神仙思想的根源,曆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在中國古籍上最早談到長生的是《老子》。《老子·守道篇》中說: “是謂根深蒂固,長生久視之道”。《韬光篇》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所以外其身和後其身,則完全是為了取法天地,認為天地就是這樣取得長生的。因為必須後其身和外其身,也就是要不自生,然後才能一夠身先和身存,身先與身存就是長生之道。此外,他還談到不少有關長生的方法,如“守中、抱一、無為、不爭”等等。最早具體描繪神仙的,則是《莊子》,他所說的“藐姑仙人”和“列子禦風”即都是有關神仙的故事。
 
但方士的神仙思想,我們不應當單純地認為是脫胎于老莊,根據史籍,我國最早的方士是和老子時代相仿的苌弘。《史記 ·封禅書》:”苌弘以方事周靈王(公元前571年——545年),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設射狸首。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諸侯不從,而晉入射殺苌弘。”這種設射狸首的方法和兩漢以來的魇勝之術頗多相似;和後來“喇瑪教中的咒人術,更如出一轍,顯然這是我國古代巫術中的把戲。這說明方士亦源于巫觋。《漢書、藝文志》陰陽家二十一家中有《苌弘》十五篇;《史記》和《漢書》中也都說過,著名的方士羨門則是陰陽五行家鄒衍的弟子,這又說明了方士和陰陽五行家的關系。
 
方士的方

1、“方”就是“道”。這在前面已經談到,“方士”就是“道士”《莊子·天下篇》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唐成玄英疏說:“方,道也”。《秋水篇》說:“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成玄英疏又說:“方,道也”。所以“治方術者,”就是治道術者;“大方之家”指的就是“治道之士”。

2、“方”的另一涵義,就是“方冊”或“方策”的意思,唐韓愈《與孟尚書書》:“聖賢事業,具在方冊。”程大昌《演繁露》說:“方冊雲者,書之于版,亦或書之于竹簡者:通版為方,聯簡為策。”方冊就是方策,《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鄭玄注:“方、版也;策,簡也。”所以方?就是古代的書,也就是秦漢間所流行的“竹簡”。所以廣義的說,方士的涵意,也可以說就是書生,當然也包括了儒生在內。秦始皇時,方士們欺騙了他;他卻遷怒于諸生,將四百六十余人,盡坑之于鹹陽。他兒子扶蘇向他解釋方士和儒士的不同。他盛怒之下,又將扶蘇遠谪于邊地,監軍上郡。這就說明了,當時的方士是包括了儒生在內的,所以我們也無妨概而言之,說方士就是書生。所謂方術,也就是書上曾經記載過的某些方法。
根據以上兩種涵義,我們可以領會到, “方”的內容,應當是非常廣泛的。《史記·武帝本紀》說:“齊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後來劉向整理《鴻寶萬畢木》時,竟獲方兩萬有奇,其範圍之廣,我們可以想見。《太平經》中,將方叫做“訣”,其內涵之廣,更是無所不包了。
 
《漢書·藝文志》中,將方分為醫經、醫方、房中、神仙四類。《後漢書》華佗、左慈等三十五人的《方術列傳》中則包括了天文、醫學、神仙、占蔔、相術、命相、遁甲、堪輿等等更多的方術。
 
其實,在我國古代除了六書:禮、樂、書、數、射、禦而外,其它的一切都叫做百工技藝,它們也都可以叫做方術。
 
方士們的 “方”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的,除了前面所說的求仙藥和淫祀而外,《史記》、《漢書》中也有不少其它的記載:
 
1、人主微行方 《史記·封禅書》盧生建議始皇,居處要不令人知,這樣才能得到長生之藥。他說:“方中、人主微行,以避惡鬼,惡鬼避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子神。”
2.祠竈谷道(道即方) 《漢書》、《武帝本紀》: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祀竈、則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之。”
3.卻老方 這是李少君騙人的主要方術之一,他曾挾此方偏遊于豪貴之門。《武帝本紀》說:“少君者,故深澤。候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長;嘗自謂年七十,能使物不老。其遊,以方偏諸侯。”
4.鬥旗方 這是漢武帝給與栾大的考驗。《武帝本紀》說:“于是上先驗小方,鬥旗,旗自觸擊。”栾大以此便取得了武帝的信任。
5.黃帝谷仙術 這是王莽時方士蘇樂的方術之一。《漢書·郊祀志》:“種五梁禾于殿中,各順色置其方面,先鬻鶴髓、璃、瑁、犀、玉二十余物漬種,計粟斛成一金。言此黃帝谷仙之術也”。
6.重道延命方 這是《漢書·劉向傳》所記載的鄒衍傳方。
以上都是《史記》《漢書》中曾經著錄過的著名方術。其中還有一個頗饒趣味的有關 “方”的故事,就是秦漢以來相傳修道之人忌食馬肝。漢武帝于殺死文成之後,又讓栾大替他效忠修方;為了掩飾文成的死,他向栾大說:“文成食馬肝死爾;子誠能修其方,吾何愛乎。”封建帝王和方士之間,互相以“方”愚弄,令人可發一噱。後人有詩雲:“死為文成食馬肝”,就是譏諷漢武帝這一件事的詩。
 
此外許慎《說文》中說: “青蚨還錢”。鄭玄《周禮注》中也說:“陽燧取火、鑒鏡取水、莽草熏魚、牡蛎燒灰去蛎殼”,皆為漢人著述中所曾提到的方。
 
關于以上的方,谷永在上漢成帝書中說: “及此言有仙人服食不終之藥,遙興輕舉,登遐倒景,覽觀玄圃,浮遊蓬萊,耕耘五德,朝種暮獲,與山石無極,黃冶變化,堅冰淖溺,化色五倉之術者,皆奸人惑衆,挾左道,懷詐僞,以欺罔世主。”將當時所謂的方,簡略地做了一個介紹與評價,從這裏,我們可以認識到,所謂方是些怎樣的內容了。
 
關于方的集大成著述,我們知道的有《淮南枕中鴻寶秘書》。《漢書·宣帝本紀》說: “大夫劉更生(向)獻淮南枕中鴻寶秘苑之術。”《劉向傳》中則說得更詳細,它說:“上複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而更生父德,武帝時治淮南獄,得其書。更生幼而讀誦,以為奇,獻之。”據葛洪《神仙傳》說,《枕中鴻寶苑秘書》就是淮南王專言黃白之術中篇八章的第三章。《隋書、經笈志》中有《淮南萬畢經》及《淮南變化術》各一卷,《唐書·藝文志》中有《淮南萬畢術》一卷。相傳即為其書,這些書今並不傳。清人孫馮翼、茅泮林曾就古書中的引文鈎輯了一個輯本,名《淮南萬畢術》 (見《叢書集成》初篇)。此外,葉德輝也有輯本(見《觀古堂》二集)。這些雖非全豹,但頗可看出當時所謂方的一鱗半爪。其中有談服食以致不老的方,“曾青為藥,令人不老”,涉水不沈的方,“取蜘蛛與山狗及豬脂置甕中,密以新缣,仍懸室後;百日視之,蜘蛛肥,殺之以塗足,涉水不沒矣”。又一法“取蜘蛛二七枚,內甕中,合肪百日以塗足,得行水上。故曰:“蜘蛛塗足,不用橋梁”。有避鬼疫方,”歲暮臘,埋園石于宅隅,雜以桃弧七枚,則無鬼疫”。類似這一類的方很多,其中有的是古代醫方,如“守官塗臍,婦人無子”,又“青泥殺鼇,得苋複生”,都是曾見于古代醫書中的陳方。也有些是頗合于近代物理的,如“首澤浮針”,注曰:“取頭中垢以塗塞其孔,置水即浮”。又“銅甕雷鳴”,注曰:“取沸湯置甕中,堅塞之;內于井中,則作雷鳴,聞數十裏”。這都是物理的當然現象,本來不足為奇的事;不過古人缺乏科學知識,對此不能理解,于是即視為神奇了。但其中絕大多數則是荒誕不經的。
 
晉葛洪《抱樸子》中對此也記載了不少。
《遐覽篇》: “其變化之術,大者惟有《墨子五行記》。本有五卷,昔劉君安未仙去時,鈔取其要以為一卷。其法用符用藥,無所不作也。”其書傳于墨子;劉安鈔取其要,進行了改編。這是更早于鄒衍的傳方。由此可證墨子的神仙思想,是和方士們有著一定淵源的。
同上《遐覽篇》中說: “其次有《玉女隱微》一卷,亦大術也。其《淮南鴻寶萬畢>>皆無及此書者。”
“又有《白虎七變法》與《墨子》及《玉女隱微》略同。”
《玉女隱微》和《白虎七變法》都是和《淮南鴻寶萬畢》一類的秦漢方書而流傳于魏晉之世的。
又《抱樸子》中還提到了什麽《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之類的符圖典笈和《太清丹經》、《九轉丹經》、《金液經》等丹經書,應當也都是秦漢方士們所留傳下來的方書。不過這些記載,較諸《史漢》所述,則更屬奇突不經。
 
至于魏晉方士們的傳方,《抱樸子·論仙卷》中也曾經談到過,他說: “甘始以藥含生魚,而煮之于沸脂中,其無藥者,熟而可食;其銜藥者,遊戲終日,如在水中也。又以藥粉桑以飼蠶,蠶乃到十月不老。又以住年藥食雞雛及新生犬子,皆止不長。以還白藥食白犬,百日毛盡黑。”其說是否有驗?因方的內容不詳,我們只能姑妄聽之。
 
自秦漢至魏晉,方士不是少數的人;方更不知道有多少 ?裏面固有一些是炫世欺人的把戲,但也有不少是古代研究技藝的人們所遺留下來的原始科學技術,如《莊子》中即曾提到過,越人曾傳“不龜手”方等。我們對此一概予以蔑視,則也是不對的。
 
沒落

秦漢方士的沒落,主要是由于西漢文人的反對與打擊。正當西漢方士挾持方木,遨遊諸侯之門,風頭正健的時候;前面已經談過,張敞向成帝上書,規勸他不要接近方士,這是給予方士們的當頭棒喝。繼之而起是谷永,他更大聲疾聲,批判了方術的虛僞性。此外如黃憲、王充、揚碓等人也都是反對方士與方術的。當時的封建帝王們久受方士的欺騙,鑄方又多不驗,兼以處于多方面輿論的壓力下,日久天長,他們對于方士的信任,自然就會淡泊下去,方士們的登龍之術,也就無從施其伎倆了。
 
與此同時,和方仙道同源異流的黃老之學一時大興。據司馬談說,黃老之學系出于河上丈人。後來由于窦太後和景帝的提倡,進而興盛。西漢的顯宦和學者們,如曹參、陳平、田叔、黃生、鄧章、鄭當、司馬談、嚴君平等即都是治黃老之學的人。當時文人多喜愛黃老而厭惡方仙,黃憲《四難》即痛斥方士,說他們不是老莊流裔,不配和浮屠老子相提並論。王充是崇尚自然的老莊信徒,他在《論衡·道虛篇》中也痛斥方士和方術。揚碓著《太玄賦》深贊老子 “直道不行,其次之曲”的道理,說“執太玄兮,不拘彎兮。”但也反對方士,說他們是“甘饴含毒,難數藏兮。”由于這些人們的攻擊,方士乃不得不予以匿迹,方仙道也就從此不為人所稱道了。
 
繼方仙而出現的就是黃老道。《後漢書·襄楷傳》說,桓帝事黃老道,還在宮中立黃老、浮屠祠。《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養畜弟子,跪拜首過。”他所奉持的經典則是《太平青領書》。”十余年間,徒衆數十萬”

當黃老道盛興的當時,方仙道逐漸銷沈了。


道士
 
道士的稱謂

道士之名源于戰國、秦漢時的方士,即有方術之士。道教創立之後,道士則專指從道修行的道教神職教徒。隋唐前後道士,習慣上男稱道士、黃冠;女稱女冠、女真。較晚至今,則分別稱男、女道士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時代奉道之士增多,對在家修持的人,稱為“火居道士”,以區別出家道士。

在曆史上,隨著各朝代文化的影響,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詣,以及擔任的教職,配以相關的稱謂,擇要簡述如下:
 
天師:指張陵或其嗣號之後裔。但後世也有個別道士稱“天師”,如寇謙之(北魏),隋焦子順,唐胡惠超等。
法師:精通經戒、主持齋儀,度人入道,堪為衆範的道士,叫法師。精通道法,能養生教化,為人師表者叫法師。
煉師:起初多指修習上清法者,後泛稱修煉丹法達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
祖師宗師:各道派的創始人曰祖師;各派傳道的首領稱之為宗師。
真人: 通常尊稱那些體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
黃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黃色,故世人根據道士衣冠顔色,稱道士為黃冠。
羽客:亦稱“羽士”、“羽人”。以鳥羽比喻仙人可飛升上天,引申為神仙方士,進而專指道士。後世道士多取以自號。
先生:道士的尊稱或谥號、賜號。
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衆。
方丈:對道教十方叢林最高領導者稱謂,亦可稱“住持”。方丈是受過三壇大戒,接過律師傳“法”,戒行精嚴,德高望重,受全體道衆擁戴而選的道士。
監院:亦稱“當家”、“住持”。由常住道衆公選,為道教叢林中總管內外一切事務者。當監院大任者,必須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義謙恭,寬宏大量,弱己衛衆,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備。
知客:負責接待參訪及迎送賓客,《三乘集要》記載:“知客應答高明言語,接待十方賓朋,須以深知事務,通達人情,乃可任也。
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齋醮科儀,善于踏罡步鬥,溝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災,拔度幽魂,主持齋醮法會的道士,是經師的首領。
道人:最初與方士同義,最早出現于《漢書·京房傳》。道教創立後,道人一詞曾專指道士。南北朝時代,則以道人專指沙門,而區別于道士。唐朝以後,又以道人泛指有道術之人,或指道士。
道長:是當今教外人士對出家道士的尊稱,而不是職稱。
道士也稱道人、羽士、羽客、羽衣、羽人、黃冠等。道士是男女的通稱,女道士也可稱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稱乾道,相對女道士稱坤道;黃冠專指男性道士時,女道士稱女冠。道士的敬稱道爺是男女通用的,而沒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間,則稱道長、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這樣稱呼他們。尊稱學問精深、修煉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稱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頒賜。道士們自己按修行也有尊號。

道士的派別

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區別,不出家的又稱居士。金元以前,都是不出家的道士,沒有必須出家的道士。金代全真教等創立後,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不結婚,素食,住在道觀裏。男為道士,女為道姑,皆蓄長發,攏發于頭頂挽成髻,可戴冠,男道士蓄胡須。正一派道士可以結婚,吃葷。大部分為不出家的道士,也稱火居道士,少部分為出家道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宮觀裏活動,也有一部分沒有宮觀,為散居道士。沒有宮觀的散居道士,一般情況是平時穿俗裝,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為男性,不蓄長發和胡須,發式同俗人相同。他們不穿道裝時,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儀上有許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煉內丹,正一派道士經忏中用符咒。在科儀、所做法事的側重點和所敬祖師上更差異。比如一個明顯差異是,正一派弟子須經過授箓才成為有資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則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嚴格規定,儀式非常隆重。

道士的位階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同軍事、行政組織結合在一起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于將軍。張魯的五鬥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箓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箓、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箓》。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箓》。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箓》。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士的服飾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衝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士的職務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遊方道士。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遊方道士挂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致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夥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遊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遊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于八大執事。

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劬勞永念報親恩,
奉養終年世所尊,
菽水承歡循子道,
蒼天感應出賢孫。


清貧自守孝椿萱,
終日勤勞勿怨言,
仰慕雙親惟子職,
望雲仁傑孝感天。


奉勸世人要事親,
椿萱不敬敬何人,
若知行孝劬勞報,
天地神衹亦感仁。


題偈三首,提醒為人子女者,應承念父母養育之恩,能終年好好奉養父母者,將為世人所尊敬,雖是以菽水承歡膝下,但遵行為人子之道,總會感動上蒼而得福蔭子孫。


如唐朝之賢人狄仁傑,時時念著家中的父母,望雲而思親,充份表現仰慕雙親之情也。


人,本應事奉雙親,此為人子之責,父母不敬,不知要敬何人,若知行孝以報答養育之恩,天地仙佛聖神亦受感佩而常加護佑。


「孝道」本為人子應遵循盡職,但,世風日下,如今能承歡膝下而養其老者已少之又少,就因如此,所以家庭悲劇上演不斷,社會風氣日益沉淪,這都是世人不知行「孝道」以匡倫理之結果,


現在不知孝敬父母,又怎能以身教引導子女遵循,養成長幼有序的倫常性格,不能養成此性格,最後被子女所遺棄實為自食惡果,


所以奉勸世人,為人知孝道,才能創造祥和的家庭,能建立溫馨祥和的家庭,才不必為後代子孫操心煩憂,善因自有福報來享,惡因難逃惡果來牽腸掛肚,


盼世人多省思,莫貪圖自己享樂而棄父母於不顧。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悟徹玄妙早了緣,
啟開大智學聖賢,
聖道傳化醒迷顛,
同德匡扶道自然。


死生不息息中生,
六道輪迴恩怨明,
了卻人間多少事,
適時頓悟急修行。


今已入末世,一切變化令人措手不及,世宇的動盪,天災人禍的頻傳,一再的警示世人,及早省悟,只可惜世人仍然未能了悟,沉溺於塵煙之中;


看看現今世間,處處是為了爭奪名利而遠拋道德,造就了社會失序,人心不安。


自然生態破壞了,宇宙起變化,受苦的還是天下蒼生,但,人類還是執迷不悟,只顧眼前的利益,大肆破壞,真是貪小失大,這豈是智者之所當為?


人與天、地合稱三才,人居中,能頂天立地,是何等神聖寶貴的生命,但有此寶貴的身軀生命卻只知用於爭一己之利益卻不知及早修身,真是可惜呀!


人生於世,最怕的是貪求過多,因為貪則心生煩,求者必有苦來纏,人生若活在時時心煩、日日痛苦(求不得,得而患失)的環境裡,那人身雖難得,但又有何意義?


真正幸福的人生,建立於知感恩之心,即是要有服務之人生觀,施比受不是更有福,更快樂嗎?


人累世以來,從社會各方面所得到的,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等,可說是太多太多了,但是懂得對社會之回饋又有多少?


再從家庭親情倫理的角度來剖析,人身受父母養育教導之宏恩,但不知為人子女者又回報了多少給父母?


身受恩澤而卻不知報恩者,都是一種業債,人人身上包袱是愈揹愈重,但又有幾人能了悟而拋離私利之爭?


迷顛之眾生,應該及早醒悟而用實際之孝敬、服務,來加以回報和消業;


語云:「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是無異告訴大眾;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今日我們受惠於前人,享受前人留下之成果,今天亦應為後人留點東西讓後人能繼續乘涼,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


今天,知道發心助人,累積功德,一來是為自己了脫業障糾纏,以斷輪迴路,另一方面是在為子孫撐開無形的保護傘,福蔭子孫避災殃,這豈不是最美好的人生。


願有緣者能有所體悟,苦海沉浮何時了,死生不息乃痛苦事,悟此玄妙早修身,將虛幻之名利遠拋離,唯有知恩感恩,以服務行功立德,方能自業自消,自造天堂樂境。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泊名利少煩惱,
貪念不生更加妙,
世井俗事放下心,
無牽無掛修行好。


自我的向上提升,是人類最基本的心性,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原動力,人類文化的光輝層面,也都經由提昇自我而創造出來的成果。


宗教的普化,洗滌沉淪的人心能向上,無論是出世或入世,都期盼能超脫四生六道的輪迴,永住涅槃靜境,由凡入聖,同參天地,與日月同流,與寰宇同在,這是自我提昇至極的聖者境界,然而,這一切的期盼,都須能堅持於修持之路。


能深悟修道之根,不在於佛理聖道的追求入手,也不在於修行時日的長短,而是建立於自己力行向上提昇的功夫上,不依傍外力,而靠自己來求得實証實悟,由悟來超凡入聖。


人生整個歷程,不外乎生、老、病、死、苦,似乎看不到快樂,其實這都是自己內心的沉淪所引發之苦,任何一個階段過程都具有其樂在,只因不能悟透其道,而惑於表相,追求虛假之幸福而四處流浪,所以認為是苦,


因之,唯有努力於修行中,不要眷戀於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才能求得解脫。


求道、修道的努力後,雖言不能立即証悟,不能達於聖賢,亦不失為君子。


如果其願能同流合污,墮落自己,無仁無義,那也只是徒具人形而已,空走了這一趟路程。


期盼天下眾生,能好好體悟,趁早立下宏願,自我心靈層次的向上提昇,往聖道之路邁進,才有機會脫離眾生道之輪迴苦。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们的心能保持著真實、清靜,沒有執著與罣礙,不受外境的干擾,就是保持擁有一顆真如之心。
 
這樣我們遇到每一個境界就都能很泰然自若,縱使我們到了地獄,地獄也會化為清靜的蓮花池。
 
生活在現今社會的紅塵濁世中,雖然到處可見人我是非之爭吵,以及緊張壓力的束縛,但是我們不在心底留下陰影,每一個人應該將光明放在心中。
 
所謂「天堂」與「地獄」,亦僅是吾人一心所現,若無一顆真如之心,我們就要受到天堂、地獄的管轄和束縛,如能超越這種對立的觀念,則「眼前即是極樂地,背後莫非快樂天」。
 
生活於繁忙、懊惱的五濁世間,我們要自己去轉境、轉念,即使碰到別人粗魯的謾罵、傲慢的語言或態度,我們皆要自我轉化過來,以和藹的臉色,慈悲的言語,以及柔軟善良的心融入這個社會中,
 
雖然社會帶給我們許多的煎熬,然而,我們的心倘若清涼了,那真如之心仍然會進入極樂世界,過得非常的任運自在,

 

相反的,如果我們一直執著於那些困境,那我們就沒有辦法走出陰影去找到光明之道,如此,就會將自己帶入地獄受苦受磨了。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涵修養性貴平和,
寧靜心靈幸福得,
求道學佛聖道行,
浩然正氣耀天河。


世人今日所置身的,是一個功利主義盛行,競爭激烈的環境,放眼所見,都是緊張忙碌的人;在氣質上,總覺得缺少一份平和怡悅的素養,多的是那種隨同財勢而來的凌人盛氣與傲慢,


不禁要問:人生的快樂與幸福,如果只有外在物質上的饜足,卻少了內心的寧適,是不是就可算圓滿呢?


世人各自努力,追求人生幸福,是理所當然,然非僅僅是有那些可得而見的物資上的富足,而不去求心靈那份安寧,就可稱得上幸福的。


顯然,世人如果想掌握人生幸福的金鑰,首先得明白平和心靈的價值,認識寧靜精神的效用。


例如:對人的和悅態度,對事的冷靜心智,遇挫折阻礙時的忍耐與毅力‧‧‧‧‧‧等。


平和心靈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增進一個人智慧的力量,一顆寧靜平和的心,跟一副聰明有能力的頭腦,是相輔相成的,健全的心理條件,是建立於穩定的情緒,有了它,才能避免一切外在事物的干擾,超越一些不必要的煩惱,


否則,一遇挫折便心浮氣燥,稍有阻礙就會產生不安定感,若如此,儘管你才能再卓越,也難有大成就。


思想的龐大力量,唯有從冷靜的心靈才會發揮出來,一顆焦急煩躁的心,是產生不出理智與判斷,所以說,平和的心是一切偉大意念構成的母體。


平和顯然是控制世人萬有的訣竅所在,世界原來平和寧謐的,之所以阮隉不安,喧囂擾攘,問題就是因世人不修平和之心。


今日,既使用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會發現宇宙存在的原則,就是平和,萬物衍生的原理,亦是平和;有平和始見力量,旋風狂飆的力量,是來自一處平和寧謐的中心,大自然如此,其他萬事萬物皆如此。


以人來說,平和更是內在實力的根源,和大有作為的前提。


生命的圓度,來自平和,是故,高度的修養,顯示在平和氣度上,平和不是緩慢而是舒徐;不是鬆弛而是穩健;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真正的大無為也。


盼修者能以平和的心靈,來帶動社稷的和樂與安寧,創造出人間淨土,大同境地。


 

文生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